最新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
长春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
![长春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f9d7628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a3.png)
长春高一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占据着核心地位。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其思想体系中,仁和礼是两个核心概念。
仁,是儒家思想的道德规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主张以仁爱之心待人;礼,则是儒家思想中的行为规范,强调社会秩序和规范,主张通过礼来维护社会秩序。
孔子认为,仁和礼是相辅相成的,仁是礼的基础,礼是仁的外在表现。
在儒家思想中,仁和礼共同构成了儒家的道德体系和社会秩序观。
材料二:儒家思想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发展和演变。
从先秦时期的孔子、孟子,到汉代的董仲舒,再到宋明理学,儒家思想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形成了丰富的理论体系。
在这一过程中,儒家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孔子是其代表人物。
B. 仁和礼是儒家思想的两个核心概念,仁是礼的基础。
C. 儒家思想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发展和演变,形成了丰富的理论体系。
D.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答案:C2. 根据材料一,仁和礼的关系是什么?(3分)答:仁和礼是相辅相成的,仁是礼的基础,礼是仁的外在表现。
3. 儒家思想在历史上的发展和演变有哪些特点?(3分)答:儒家思想在历史上不断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形成了丰富的理论体系,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我的母亲》老舍我的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但她在我心中,却有着无比崇高的地位。
她勤劳、善良、坚强,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人。
4. 老舍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对母亲的什么情感?(6分)答:老舍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对母亲的敬爱、感激和怀念之情。
5. 文章中的母亲具有哪些品质?(6分)答:文章中的母亲具有勤劳、善良、坚强的品质。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论述类文本专项练习(共三大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论述类文本专项练习(共三大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75b052c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6d.png)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专项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诗歌传情达意有两大基本手段,即音韵节奏和意象形象。
诗的音韵节奏作用于人们的听觉感受和内在的节奏感受,而意象、形象则作用于人们的视觉、想象和知解力。
要完美地鉴赏、理解一首诗,必须充分调动人们的这两大类感觉能力。
任何一类感觉能力的缺乏,都会导致对诗歌理解的障碍。
当我们仅专注于意象的显现和内涵时,往往就会对音韵节奏的表现作用“听而不闻”,甚至把它当作一件可有可无的东西。
尤其面对那些没有什么意象,而主要诉诸音韵节奏的诗时,我们就会显得木然无知,处于一种所谓的“失语”状态。
这种能力的缺乏还容易导致出现另一个毛病。
由于对音韵节奏的感悟本是一种关系性的、整体性的感悟,这种能力的缺乏就会带来对诗歌的整体感受、把握能力的缺失。
于是就会出现这样一种诗歌解读现象,往往在一些局部(通常都是意象或所谓象征)大加穿凿,大加发挥。
在诗歌的理解中经常出现的那种“阐释过度”的毛病,就常常是由这一原因引起的。
与音韵节奏感悟能力缺乏的毛病相对,在诗歌理解中出现的另一个毛病就是对意象的领悟能力欠缺。
一旦诗有一些稍深厚复杂的意象或象征,就感到不知所措。
尤其是当一些诗主要并不依赖于音韵节奏而主要借助意象的新颖深厚以及意境来表现时,他们就基本失去了领悟诗歌的意旨及其巧妙之处的兴趣。
这样一种对待诗歌的态度对于理解诗歌,尤其是理解新诗往往会造成很大的障碍。
这样对待诗,对待那些缺乏音韵节奏的诗,实则也是偏颇的。
因为诗,本来就是音乐因素与造型艺术因素的混合物。
它有时这个方面的因素重一点,有时那个方面的因素重一点,对诗而言都属于正常现象。
当一首诗主要诉诸意象等因素时,我们就应当主要从意象、形象的角度去欣赏它,而不要再计较于它的音韵节奏是否优美。
当然,我们也希望,诗能够在音韵节奏和意象两方面总是能和谐统一,但我们也要知道,诗作为一门混合型的艺术,它有时候的确能够做到如此,但有时候的确会有所偏重。
最新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附答案)精品
![最新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附答案)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32f844eaaf1ffc4fff47ac47.png)
最新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附答案)精品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戏剧和小说一样,在当代人的探索和实验中,出现过淡化情节、不要故事的倾向,但在外国文学史和戏剧史上似乎很难找到没有故事和情节的伟大小说或经典戏剧。
英国小说家佛斯特曾强调“小说是说故事”。
王国维曾断言:“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高尔基说:“对戏剧的基本要求是:戏剧应该是现实的、有情节的、充满着行动的。
”小说、戏剧同为叙述艺术,都是讲故事的艺术。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人物在舞台上面对观众表演故事。
小说和戏剧的不同在于,小说是讲故事,戏剧是演故事。
而戏剧对于剧作家而言,还是讲故事,只是和小说家讲述的方式不同而已。
因此,当代剧作家沈虹光坚持:“戏剧需要讲故事。
”中外戏剧史上的经典戏剧所讲述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俄狄浦斯王》《哈姆莱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窦娥冤》《赵氏孤儿》《梁山伯与祝英台》《暗恋桃花源》……无不情节精彩,故事感人。
《雷雨》的经典首先就体现在它戏剧故事的经典性上,虽然仅有精彩的故事情节并不足以使一出戏剧成为一部经典,但精彩的故事情节却是一部伟大的戏剧不可缺少的要素,是其成功的基础和具有顽强舞台生命力的前提。
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第一次对悲剧进行理论阐释和总结时,曾把情节列为悲剧艺术的“六个成分”的首位,指出“情节乃悲剧的基础,又似悲剧的灵魂。
”亚里士多德是在考察了古希腊戏剧创作实践的基础上作出这样的判断的。
他举例说:“情节的安排,务求人们只听故事的发展,不必看表演,也能因那些事情的结果而惊心动魄,发生怜悯之情;任何人听见《俄狄浦斯王》的情节,都会这样受感动。
”亚里士多德谈的是悲剧,但适合于不同体裁的戏剧,如喜剧和正剧。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以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重点讨论的“情节”指的是经过布局安排的故事情节,实际包含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戏剧故事和戏剧结构。
故事情节之于戏剧之所以重要,原因之一,是故事情节乃是剧作家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深入思考、有所发现、有所感悟,进而呈现于戏剧中的现实的或历史的人物状态。
县卷语文试题及答案高一
![县卷语文试题及答案高一](https://img.taocdn.com/s3/m/61bffb7e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3bddf62.png)
县卷语文试题及答案高一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语言文字的产生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语言文字不仅促进了人类思维的发展,而且是人类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工具。
随着科技的进步,语言文字的载体和形式也在不断演变。
从最初的口头语言,到后来的文字记录,再到现代的电子媒介,语言文字的传播方式越来越多样化。
1. 下列关于语言文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语言文字的产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B. 语言文字促进了人类思维的发展。
C. 语言文字是人类文化传承和交流的唯一工具。
D. 语言文字的传播方式随着科技的进步而多样化。
答案:C2. 根据文本,语言文字的载体和形式经历了哪些演变?(3分)答案:从口头语言到文字记录,再到现代的电子媒介。
3. 语言文字在人类文明中扮演了哪些角色?(3分)答案:促进人类思维发展,成为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工具。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春》朱自清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4.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3分)答案:朱自清5. 文章中描述了哪些春天的景象?(6分)答案:东风、春天的脚步、山朗润、水涨、太阳的脸红、小草、园子里和田野里的绿色、风轻、草软。
6. 作者通过这篇文章传达了怎样的情感?(6分)答案:作者通过这篇文章传达了对春天的喜爱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科技改变生活》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浙江省杭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浙江省杭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c681d5bd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f3.png)
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答案在最后)一、现代文阅读(21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
“我是真的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
”不久前,一位生产智能电器的企业家如是感慨。
企业对高精尖、炫彩酷的不懈追求,同工匠精神不谋而合。
只有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琢技艺、打造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挑剔眼光的检验。
《说文》里讲:“匠,木工也。
”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艺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
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差别。
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雍容、活力涌流的企业。
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
“将产品当成艺术,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
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
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
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
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
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
”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
最新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解析
![最新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39e864e05087632311212ac.png)
最新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经典题目(及答案)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
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
《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速。
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
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
《诗经》“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
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
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
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
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
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
有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
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
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
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
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
第二个层次是能深入一步的读者:他们能够从艺术的表达、文字的组织、形象的使用等各方面去欣赏作品。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一——结构梳理(整理精校版)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一——结构梳理(整理精校版)](https://img.taocdn.com/s3/m/49f7c2007cd184254b3535eb.png)
论述类文本阅读之一——结构梳理高考二轮复习0504 14:42::论述类文本阅读之一——结构梳理一、考纲说明论述类文章的考查重点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对的观点态度进行评价等。
从设题来说,选择题主要集中在前两个方面,而问答题则主要考查后几个方面。
要解答好此类试题,读懂文章是关键。
而要读懂文章,理清结构,梳理好的思路尤为重要。
阅读时要带题入文。
带着不同的阅读要求阅读。
初读要圈点勾画,理出重要信息,做到句清段结;再读要着眼整体,理清框架,做到纲举目张。
1.初读:做标记及眉批(1)标记的内容有:标段落序号、标句子、标词语。
标句子是指标注中心句、关联句、过渡句(或段)。
中心句所在的位置常常是在段首或段尾。
关联句要重点关注因果句(具有概括作用)、转折句(有提示重心作用)和递进句(有明确层次作用)。
过渡句(段)有承上启下或总结上文或揭示下文作用。
标词语重点标注关键词和虚词。
关键词是指论述的中心话题或承载信息量较大的词汇。
虚词要尤其关注副词、连词和指代词。
比如表时间的“将、正在”;表范围的“一些、全、都”;表推测的“可能、大概、也许”;表各种句意关系的“因此、但是、假如、如果、而且”;表顺序的“首先、其次、第一、第二”等。
阅读的时候根据个人习惯用不同的符号做标记。
(2)做眉批读完一段就在旁边简单批注,大体上就是提炼出本段的中心议题,进而为理清全文思路做准备。
2.再读:再读时要着眼全文,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为答题时尽快找准答题区间做准备。
理清思路对论述时内容庞杂的文段意义尤其重大。
先要找出的观点(即全文的中心论点、分论点)是什么;然后明确想要证明什么(或想阐明什么),他是怎样论证或阐明的,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什么方法;最后,明确文章的论点与论据之间是怎样联系的,有没有节外生枝,哪些地方是起连接作用或过渡作用的,是否每一段、每一句都能纳入到文章的整体论证中去。
最新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解析
![最新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43772df804d2b160b4ec0a5.png)
最新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绘画发展到了相对成熟的北宋以后,除了民间画家、宫廷画家等创作群体外,还出现了诗人、士大夫等各类文化人参与创作的现象。
他们以自身文化人的气质,崇尚和追求唐代诗人兼画家王维作品中所蕴含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
在绘画创作中,他们以诗人的思考方式,把表现对象提升到诗的艺术境界,创作了很多为后人惯称的“文人画”。
诗人的思考方式,实际上就是中国文人画家基于中国传统画论中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所言的“迁想妙得”,及后来唐代画家张璪所言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绘画理论,将表现的对象在心中“迁想”成诗的艺术形象的思维过程。
中国文人画家的这种诗人的思考方式,是大文化学养背景下成就的结果。
诗人和音乐家一样,在感情世界里是最敏感的人群,他们所创作的文人画相较西方画家以科学家的思考方式所表现的科学的艺术形象而言,更接近感情的本质,也更显得纯洁与透明。
中国的文人画家在具体创作中,以顾恺之提出的“传神”的艺术理念为要求,以追求作品的出神入化为最终目的。
如宋代画家梁楷所画的《布袋和尚图》和《泼墨仙人图》,以两种粗细不同的艺术手段,表现诙谐而玩世不恭的人物形象。
另外,中国文人画家又以诗人的拟人化手段将表现的对象人格化。
如明代画家徐渭在《墨葡萄图》中所表现的“笔底明珠无卖处,闲抛闲掷野藤中”。
基于大文化学养背景的文人画家创作的文人画,在具体的画面处理中,比单纯追求形象与色彩变化的西方绘画艺术显得更有广度和深度。
他们不仅追求表现对象的“实”处,还以太极中“阴阳”的理念追求其相对“虚”的空间;进而提出了“计白当黑”的画论,将表现的形象延伸到一个更大的审美空间,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诗意境界。
如八大山人的《鱼鸭图卷》、齐白石的《雏鸡》等作品。
中国的文人画家以大文化学养背景铸就了“心旷神怡、超然物外”的冲淡平和的心态,所以在作品中容易叙述心灵的情怀。
2022-2024北京重点校高一(上)期末语文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
![2022-2024北京重点校高一(上)期末语文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bb9aab89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2b.png)
2022-2024北京重点校高一(上)期末语文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2024北京石景山高一上期末)阅读《旧著<乡土中国>重刊序言》,完成小题。
旧著《乡土中国》重刊序言这本小册子的写作经过,在“后记”里已交代清楚。
这里收集的是我在四十年代后期,根据我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应当时《世纪评论》之约,而写成分期连载的十四篇文章。
我当时在大学里讲课,不喜欢用现成的课本,而企图利用和青年学生们的接触机会,探索一些我自己觉得有意义的课题。
那时年轻,有点初生之犊的闯劲,无所顾忌地想打开一些还没有人闯过的知识领域。
我借“乡村社会学”这讲台来追究中国乡村社会的特点。
我是一面探索一面讲的,所讲的观点完全是讨论性的,所提出的概念一般都没有经过琢磨,大胆朴素,因而离开所想反映的实际,常常不免有相当大的距离,不是失之片面,就是走了样。
我敢于在讲台上把自己知道不成熟的想法,和盘托出在青年人的面前,那是因为我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教育方法。
我并不认为教师的任务是在传授已有的知识,这些学生们自己可以从书本上去学习,而主要是在引导学生敢于向未知的领域进军。
作为教师的人就得带个头。
至于攻关的结果是否获得了可靠的知识,那是另一个问题。
实际上在新闯的领域中,这样要求也是不切实际的。
在教室里讲课和用文字传达,公开向社会上发表,当然不能看作一回事。
在教室里,教师是在带领学生追求知识,把未知化为已知。
在社会上发表一种见解,本身是一种社会行动,会引起广泛的社会效果。
对实际情况不正确的反映难免会引起不良的影响。
我是明白这个道理的,在发表这些文章之前,犹豫过。
所以该书初次出版时在“后记”中向读者恳切说明:由于刊物的编者“限期限日的催稿,使我不能等很多概念成熟之后再发表。
”“这算不得是定稿,也不能说是完稿,只是一种尝试的记录罢了。
”尝试什么呢?尝试回答我自己提出的“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
陕西省吴起高级中学2024_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能力卷含解析
![陕西省吴起高级中学2024_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能力卷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25f956b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9f.png)
吴起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其次次月考高一语文实力卷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秋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但对这个节日是怎么起源的,又源于何时等问题,历来说法不一。
笔者近读日僧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其卷二有关于中秋节起源的记载,对回答中秋节是怎么起源和源于何时这两大问题大有作用。
现将这段文字照录如下:十五日,寺家设馎饦饼食等,作八月十五之节。
斯节诸国未有,唯新罗国独有此节。
老僧等语云:新罗国昔与渤海相战之时,以是日得胜矣,乃作节,乐而喜舞,永代相属不息。
设百种饮食,歌舞管弦以昼续夜,三日便休。
今此山院追慕乡国,今日作节。
此文所记为唐文宗李昂开成四年(839)事。
圆仁关于中秋节“诸国未有,唯新罗国独有此节”的记载,大致可信。
因为我国古代一些专记岁时的专著如汉崔亮《四民月令》、晋周处《风土记》、梁宗擦《荆楚岁时记》、隋杜台卿《玉烛宝典》、唐韩鄂《岁华记丽》等书,均未记八月十五为中秋节事;类书如编于唐初的《艺文类聚》、唐中期编《初学记》等,其岁时部亦不记八月十五中秋节;唐以前流传下来的民间日用书《书仪》,也不记八月十五为中秋节。
这些好像都告知我们,唐以前,中秋节或还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承认。
再来看看当时文人在八月十五的聚会,就可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即八月十五夜,他们都习惯于在一起吟诗赏月。
如《白居易集》中,就留下了《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值对月忆元九》《八月十五日夜对酒玩月偶题是诗》(卷十四)《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卷十七)《八月十五日夜同诸客玩月》《答梦得八月十五日夜玩月见寄》(卷三十一)等五首以“八月十五日夜”为题的诗作,若不是把此日夜当作节日,不行能出现这种状况。
从这个意义上说,至少中唐人已经把八月十五日夜当作节日,说中秋节起源于唐代,当非无据。
此节得以从新罗“引进”,有其深厚的汉文化基础。
首先,古人很早就留意到了八月十五夜的月亮,唐欧阳詹所言:“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于夜,又月之中。
01《乡土中国》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课后培优分级练(解析版)
![01《乡土中国》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课后培优分级练(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dc055050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0a.png)
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综合训练论述类文本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这个土字用得很好。
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
农业直接取资于土地,种地的人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
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
孤立、隔膜是以村和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
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
我想我们很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
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
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
用一位外国学者的话说,前者是“有机的团结”,后者是“机械的团结”。
用我们自己的话说,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
生活上为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
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
河北省保定市博野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1)语文试卷(含解析)
![河北省保定市博野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1)语文试卷(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426d278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7b.png)
博野县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模拟测试(一)语文试卷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时代精神。
这种时代精神在某一社会群体中高度集中的形象投射,即构成这一时代的精神偶像。
当下,科技创新被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在这种时代召唤下,无数中国科学家夜以继日,废寝忘食,潜心研究,倾情奉献,取得了辉煌的历史成就,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做出了非凡贡献。
作为民族崛起的重要力量,这些努力攀登科学高峰的故事值得被铭记,科学家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境界理应被褒奖。
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以科学工作者为表现对象的影视作品尤其是科学人物传记片,数量并不多,产生较大影响力的优质科学人物传记片更是屈指可数。
探究科学人物传记片创作式微的原因,一方面是科学人物传记片的创作门槛较高,要求主创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储备、充沛的学习热情、较高的学习能力,以及相当的艺术造诣。
主创需花大力气将深奥的理论和技术概念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才能让观众真正理解这些科研项目的艰辛和科学事业的意义。
另一方面,创作者对此类电影的认知定位有些模糊。
比如究竟是历时性地深入挖掘科学工作者成长过程中的各种人生亮点,彰显科学工作者的丰硕成绩,以及他们对国家,甚至是人类文明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还是围绕他与自我、与他人、与自然世界的互动关系,展现人物的人性弧光;是照搬平移人物的生平轨迹,还是在此基础上加入必要的艺术想象,将现实真实转化为艺术真实。
此类问题搞不清楚,创作就容易出现生硬拔高人物精神境界,使人物塑造扁平化,以及剧情囿于“成绩罗列”“忘我工作”“与病魔抗争”等程式化模块,缺乏创新之类的问题。
比如《人到中年》把更多力气花在反映科学工作者日常生活的描写和坚毅品质的渲染上,作品虽然感人,却没有充分反映出科学工作的特殊性。
《超导》则过于专业,无法引起观众的广泛共鸣。
因此,如何运用电影艺术手段更好地讲述科学工作者的故事,让更多闪耀在人类文明长河中的科学之星成为时代偶像,是新时代对电影创作者提出的新创作命题。
2024年高考语文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01论述类文本含解析
![2024年高考语文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专题01论述类文本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eb9904a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7d.png)
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2024·全国乙卷·T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人文探讨来说,计算方法以往只是作为协助手段而存在的,而今日已取得了不行替代的地位。
一种新的人文探讨形态应运而生,这就是“数字人文”。
学者莫莱蒂曾设想一种建立在全部文学文本之上的世界文学探讨,人们必需借助计算机对大规模的文学文本集合进行采样、统计、图绘,分类,描述文学史的总体特征,然后再做文学评论式的解读。
为此,他提出了与“细读”相对的“远读”作为方法论。
弄清计算机的远读与人的细读之间的差别,不仅能使我们清晰地界定计算方法在人文探讨中的作用,而且可以帮助我们重新确立人的阅读的价值。
计算机是为科学计算而创建出来的,擅长的是“计数”,而非理解。
要处理自然语言文本,计算机必需先将文本置换成便于计数的词汇合合,或者用更困难的代数模型和概率模型来表示文本,这一过程被称为“数据化”。
数据化之后所得到的文本替代物(集合、向量、概率)虽然损失了原始文本的丰富语义,但终究是可以计算的了。
不过,尽管计算机能处理海量的语料,执行困难的统计、分类、查询等任务,但它并不能理解文本的内容。
远读是数字人文的基石。
大规模的文本集合上的远读,基本上可以归为两类:一是对文本集合整体统计特征的描述,一是对文本集合内在结构特征的揭示。
例如,数字人文学者米歇尔等人对数百万册数字化图书进行多种词汇和词频统计,以分析英语世界的语言演化,这属于前者;莫莱蒂用地图、树结构来分别展示文学作品的地理特征和侦探故事的类型结构,这属于后者。
无论是宏观统计描述还是内在结构揭示,都是超越文本具体内容的抽象表示,所得结果都是须要解读的。
正如米歇尔所说,在巨量文本集合上得到的统计分析结果,为人文材料的宏观探讨供应了证据;但是要解读这些证据,就像分析古代生物化石一样,是有挑战性的。
对远读结果的解读,仍旧是依靠学者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对本事域的认知和理解。
贵阳市语文试题及答案高一
![贵阳市语文试题及答案高一](https://img.taocdn.com/s3/m/6360086e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ee.png)
贵阳市语文试题及答案高一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文学艺术、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三者总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而这三者中,人文科学是关键。
人文科学连接文学艺术与自然科学,为各学科提供思想。
在文学艺术中,人文科学的思想性使其富有更深的意义;在自然科学中,人文科学的思想性使其富有更深的内涵。
因此,人文科学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它在人类文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文学艺术、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三者相互独立,互不影响。
B. 人文科学在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C. 人文科学的发展水平决定了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
D. 人文科学是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的基础。
答案:B2. 根据原文,下列不属于人文科学对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影响的一项是(3分)A. 人文科学为文学艺术提供思想性。
B. 人文科学使自然科学富有更深的内涵。
C. 人文科学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
D. 人文科学是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的直接实践者。
答案:D3.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 人文科学是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的桥梁。
B. 人文科学在人类文明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C. 人文科学的发展水平影响着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
D. 人文科学是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的直接实践者。
答案:C(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故乡》(节选)鲁迅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
高一语文01论述类文本阅读
![高一语文01论述类文本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9be020a3f61fb7360b4c6578.png)
论述类文本阅读退避三舍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
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
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
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
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
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
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
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
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
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一、论述类文本的基本概念论述类文本是以理性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具有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针对性强特点的一种文体。
它往往涉及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化学、文艺学、美学、伦理学、教育学等广泛的社会科学领域,也还会涉及天文学、生物学、医学等自然科学领域。
这类文章内容覆盖面广,信息量大,能力要求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二、论述类文本的三要素1.论点: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
论点有如下特点:第一,论点一般表述为一句话,所表达的意思鲜明、准确;第二,论点出现的位置多变。
①有的直接出现在开头,开门见山。
①有的在文章结尾,大多以“所以”“总而言之”“总之”“归根结底”等总结性的词语为标志,收束全篇。
高一语文 论述类文本阅读 含答案
![高一语文 论述类文本阅读 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e211832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4e.png)
高一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含答案(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知识梳理、古诗鉴赏、阅读理解、计划总结、学习综合、试题大全、教案大全、作文大全、语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knowledge sorting, ancient poetry appreciation, reading comprehension, plan summary, learning synthesis, test questions, lesson plans, composition, Chinese, and other materials.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高一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含答案尽管商代早期和夏代文化中似乎没有更多的关于汉字的考古资料,但不能说明那时没有文字。
最新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经典题目word
![最新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经典题目word](https://img.taocdn.com/s3/m/f75b36e2caaedd3382c4d35b.png)
最新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经典题目word一、论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读小说就是为了读故事?故事与叙事是不同的,叙事才更接近小说的本质。
正如托马斯·曼所说,小说家既要通晓现实,也要通晓魔力。
故事所描述的是一种现实,而叙事则是一种语言的魔力。
应该说,从先锋小说发起叙事革命开始,小说写作就不仅是再现经验、讲述故事,它还是一种形式的建构、语言的创造。
写作再也不是简单的“讲故事”了,只有建构起自己的叙事方式的作家,才称得上是一个有创造性的作家。
可是,这个经过多年探索所形成的写作难度上的共识,开始被文学界悄悄地遗忘。
更多的人,只是躺在现成的叙事成果里享受别人的探索所留下的碎片,或者回到传统的叙事道路上来;故事在重获小说核心地位的同时,叙事革命也面临着停顿。
这种停顿,表明艺术惰性在生长,写作和阅读耐心在日渐丧失。
讲述一个有趣而好看的故事,成了多数作家潜在的写作愿望。
然而,文学一旦丧失了语言冒险的乐趣,只单纯地去满足读者对趣味的追逐,它还是真正的文学吗?说到底,文学的独特价值,许多时候正是体现在语言的冒险、叙事的探索上;这样往往能开辟出一条回归文学自性的道路。
可是,在这样一个喧嚣、躁动的时代,有谁愿意去做那些寂寞的叙事探索?短篇小说艺术在近年的荒芜,或许可以作为讨论这个问题的一个旁证。
以前的作家,常常将一个长篇的材料写成短篇,现在却恰恰相反。
如今,长篇小说盛行,短篇小说则已退到文学的边缘,核心原因还是故事与叙事之间的较量。
长篇小说的主题词是故事和冲突,读者对长篇的毛病是容易原谅的。
篇幅长了,漏洞难免会有,但只要故事精彩,就能让人记住。
对短篇,要求就要严格得多。
叶灵风说,现代的短篇小说“已经不需l要一个完美的故事”,写短篇就是要“抓住人生的一个断片,爽快的一刀切下去,将所要显示的清晰地显示出来,不含糊,也不容读者有呼吸的余裕”。
要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没有生活的丰盈积累,没有在叙事上的用心经营,再好的断片,一些作家也是切割不好的。
高中语文2023高考最新论述类文本阅读模拟练习(共四大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中语文2023高考最新论述类文本阅读模拟练习(共四大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46721b17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09.png)
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现代文阅读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西洋画素描与中国画的白描及水墨法,摆脱了彩色的纷华灿烂,轻装简从,直接把握物的轮廓、物的动态、物的灵魂。
画家的眼、手、心与造物面对面肉搏。
物象在此启示它的真形,画家在此流露他的手法与个性。
所以中国画自始至终以线为主。
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上说:“无线者非画也。
”这句话何其爽直而肯定!西洋画的素描则自米开朗琪罗、达芬奇、拉菲尔、伦伯朗以来,不但是作为油画的基础工作,画家与物象第一次会晤交接的产儿,且以其亲切地表示画家“艺术心灵的探险史”与造物肉搏时的悲剧与光荣的胜利,使我们直接窥见艺人心物交融的灵感刹那,惊天动地的非常际会。
其历史的价值与心理的趣味有时超过完成的油画。
然而中、西线画之观照物象与表现物象的方式、技法,有着历史上传统的差别:西画线条是抚摩着肉体,显露着凹凸,体贴轮廓以把握坚固的实体感觉;中国画则以飘洒流畅的线纹,笔酣墨饱,自由组织,暗示物象的骨骼、气势与动向。
顾恺之是中国线画的祖师,唐代吴道子是中国线画的创造天才与集大成者,他的画法有所谓“吴带当风”,可以想见其线纹的动荡、自由、超象而取势。
其笔法不暇作形体实象的描摹,而以表现动力气韵为主。
然而北齐时(550-577)曹国(属土耳其斯坦)画家曹仲达以西域作风画人物,号称“曹衣出水”,可以想见其衣纹垂直贴附肉体显露凹凸,有如希腊出浴女像。
此为中国线画之受外域影响者。
后来宋、元花鸟画以纯净优美的曲线,写花鸟的体态轮廓,高贵圆满,表示最深意味的立体感。
以线示体,于此已见高峰。
但唐代王维以后,水墨渲淡一派兴起,以墨气表达骨气,以墨彩暗示色彩。
虽同样以抽象笔墨追寻造化,在西洋亦属于素描之一种,然重墨轻笔之没骨画法,亦系间接接受印度传来晕染法之影响。
故中国线描、水墨两大画系虽渊源不同,而其精神在以抽象的笔墨超象立形,依形造境,因境传神,达于心物交融、形神互映的境界,则为一致。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答案)1
![论述类文本阅读(含答案)1](https://img.taocdn.com/s3/m/37e714b2de80d4d8d05a4f6d.png)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时下热播的、由作家猫腻网络小说《庆余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引发全网热议。
除了改编尊重原著、表演到位、制作精良外,弘优秀传统文化是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原著将千百年的中华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展现在众人眼前,用文化的力量引发读者深深的情感共鸣。
有些精彩篇章,如庄墨韩与范闲“朝堂斗诗”的情节,直接取用古代诗词的精粹制造故事爽点,在弘扬传统文化之美上有着“点穴”之功。
近年出现的优秀网络文学作品,都注意汲取传统文化营养,让民族文化精髓成为这些作品的价值基因。
入选“中国网络文学20年20部”的《诛仙》是一部东方玄幻仙侠小说,作家以道家文化“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为基本立意,采用蕴含东方文化神韵的故事来架构。
在人物描写、氛围营造和语言表达上,《诛仙》吸收和化用了《山海经》等古代文化典籍元素。
作者在创作中又受到《蜀山奇侠传》《鹿鼎记》等现代仙侠武侠小说影响,将其神韵融入作品血脉,使《诛仙》对传统文化有独到的理解和艺术阐释。
网络文学创作实践一再表明,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网络作品的艺术魅力,让民族文化中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融为文学的“精神血脉”,网络文学作品才能传承民族精神,构建与人民大众情感共鸣、与时代价值共振的“精神家园”。
(摘编自欧阳友权《传统文化是网络文学的“精神血脉”》)材料二:近年来,网络文学持续高产,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持续深耕,日益向着精细化、多方位、纵深化发展。
日渐繁荣发展的网络文学,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极大地丰富了当代大众文学。
中国网络文学自诞生起便与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厚渊源,一些网络文学作品发轫时就模仿经典或戏仿名作,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一些早期作者,在文学经典指引下,一步步走进网络文学园地。
通过化用和改造的方式致敬经典作品,是网络文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如莲青漪的《狼毫小笔》,模仿唐诗宋词情韵兼备,描绘名胜古迹形神俱足,演绎历史传说袭故弥新,广受读者喜爱。
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期末考试专题)
![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析版)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期末考试专题)](https://img.taocdn.com/s3/m/0eeff296a8956bec0975e3ee.png)
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一、(2021•合肥市第六中学高一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合花》在爱的精神上与《红楼梦》是相通的,茹志鹃用古典精神叙述了一个现代故事。
独石成峰的《百合花》既是对逝去的温暖岁月的追忆,也是对《红楼梦》的一次遥远的回应,一个庄严的致敬。
《百合花》成功的经验,就是用白描手法对人物和物象进行简洁而准确的描写。
这种由《史记》和《红楼梦》等经典作品传承而来的描写技巧,极大地过滤了作者的简单而随意的主观判断,排除了作者的缺乏真实性的消极想象,以一种切实、客观的方式,来写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动作。
《红楼梦》的艺术特点就是直接“摆事实”,用朴素、直接的方式描写人物的动作和话语,通过人物自己的行为,来显示他们性格和内心世界。
尤其是人物之间的对话,作为一种人物心理活动的直观的“事实”,更是有助于小说家用来塑造人物。
《百合花》继承了《红楼梦》的叙事能力以及描写对话和细节的技巧。
象征既是一个外在的具象的世界,也是一个内在的情感的和观念的世界。
正像《红楼梦》通过花草树木来彰显人物的性格,来暗示人物的境遇和命运一样,茹志娟也通过对大量自然物象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美好的内心世界。
当然最具核心意义的象征意象还是百合花。
百合花是充满温馨感的幸福之花,而在《百合花》中,“百合花”至少可以被解读出两个层面的象征意义:一个是对勇敢的牺牲者深情的赞美,一个是对纯洁而惋伤的母性之爱的表达。
这个象征甚至还隐含着这样一个意义层面:一个稚气未脱的战士,尚未体验过爱情的欢乐,就被战争夺去了生命,死得太可惜了。
我们有太多的关于战争和死亡的文学叙事,但却往往过于“宏大”,过于空洞,甚至过于冷漠。
所以,在茹志娟这里,这种由“百合花”象征着的充满母性之爱的伟大情感,就令人特别感动。
《百合花》具有核心意义的主题,就是赞美人们之间淳朴的感情,尤其是表现那种纯洁而美好的“没有爱情的爱情”。
小说里,“我”对通讯员是爱着的,新媳妇对这个孩子似的战士也是爱着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初探1.从命题形式上看,一般以选择题形式出现,题目为3道。
侧重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难度相对较小,只是对文中基本信息的加工、转换表述,属送分题目。
侧重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及逻辑思维的能力,具体的考查重点是论述类文本的论证结构、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
侧重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命题特点是对文本内容要点进行逻辑推断。
2.选择的文本题材非常广泛,几乎涵盖政治、经济、艺术理论、历史、美学、建筑等各个方面。
考点包括“理解(B)”“分析综合(C)”两个层级,共有6条具体的测试要求: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其中,“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三个考点已经成为考查的重点。
论述类文本的3大要素论述类文本是指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有关文章,内容包括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美学等学科,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阐明观点、说明道理、分析事实等为主要内容,其构成要素为论点、论据、论证。
论点要求观点正确,有实际意义;论据要求真实可靠,充分典型;论证要求推理必须符合逻辑。
1.论点论点,又叫论断,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见解、主张。
它是整个论证过程的中心,担负着回答“论证什么”的任务。
论点一般出现在议论文的以下四个位置上:(1)在文章的标题。
例如《科学需要探索精神》《痛苦也是精神财富》等文章就是这样。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有的议论文的标题不是论点而是作者提出来讨论的问题,我们称之为论题,例如《平凡与伟大》《漫谈人格》等即是。
(2)在文章的开头。
例如在《谈骨气》这篇文章中,文章的第一句话“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就是开门见山的中心论点。
(3)在文章的中间。
这种论点一般是在议论的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的,因此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4)在文章的结尾。
例如孟子论述“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就是在列举事例的基础上,通过层层分析,最后才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点的。
以上四种情况,我们称之为论点的位置,它们反映了议论文论点的一般规律性,而且这些规律性包含了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论点离不开层层论证,要么层层论证在前,要么层层论证在后。
而且在论点的前面往往会出现一些提示性的词语,诸如“足以证明”“由此可见”“总而言之”“不难看出”“告诉我们”“因此”等词语,这些词语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论点。
2.论据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有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两种。
(1)事实论据。
事实论据包括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具有典型性。
它在论述过程中的作用十分明显:通过典型的事实,凸显道理、突出论点。
(2)理论论据。
理论论据可以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名言、警句、俗话、谚语、定理、公式等,也可以是为社会普遍认可的道理。
运用要做到精确,不篡改歪曲,能和论点建立必然联系,能恰当证明论点。
3.论证论证是用严密的论据来证明论点的方法和过程。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论述类文本的结构论证过程实质是论述类文本的结构安排。
论述类文本的基本结构一般由“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
常见的形式有:从篇章结构出发,分析文本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读文原则——厘清逻辑关系读文的方法如下:步骤一:边读边标关键词标注重点:①表示范围、程度的副词;②表示时间、结果的关键词;③某些指代词;④含有肯定和否定意义的关键词;⑤提示信息的词;⑥文中反复出现的词。
步骤二:读完每段理关系梳理关系有两层含义:一是概括出段落层次的含意;二是要注意分析重要句子间、段落间的相互关系。
概括段落层次含意的常见方式有:(1)寻找各段的中心句(段首的总领句、段末的总括句及段中的衔接关联句等)。
(2)依据关键词概括。
(3)对于没有中心句也没有关键词的段落,要概括其内容要点进而把握语句间的关系。
步骤三:读完全篇画行文结构图画出行文结构图,旨在厘清各段是如何论证论点的。
真题分析(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①(点明了时间,表明气候正义产生的大致时间),一些②(点明了范围,高考常围绕范围词设置题目)非政府组织承袭③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④,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⑤(显示了气候正义理念产生的过程)。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⑥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⑦(点明了气候正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⑧,主要表现⑨(这些关键词论述气候正义的关注核心)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①(表明这是分析论述的一个角度,从两个方面说明气候正义存在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②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③(说明上下文存在因果关系)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④,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⑤(说明上下文是例证关系),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明确了公平原则所应设定的目标)从时间维度来看①(与第2段的“从空间维度来看”,很明显是本文论述气候正义的两个角度,通过对2、3段内容的比较,第3段论述篇幅更长,也更深入),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②(两个介词结构,说明了代际权利义务关系的内涵),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
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③(两处词语突出了“当代”的重要。
表明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针对对象)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
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④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
至少⑤从我们当代人⑥已有的⑦(这两处词语一处表程度作状语,一处表限制作定语,都对“科学认识”起修饰作用)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⑧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⑨(两处判断性词语,明确了气候正义的本质)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这些关联词语,与上文内容照应)也①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
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②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③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这些词语,对气候正义的内涵做出了客观的解说)也应④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做题原则——回到原文找对应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D 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选项A 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B 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C 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D 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小试身手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忘言得意”是玄学在认识方法上提出的一个主要观点,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
玄学大家王弼在《老子指略》里说:“夫欲定物之本者,则虽近必自远以证其始。
夫欲明物之所由者,则虽显而必自幽以叙其本。
”这里的“本”“始”即他所谓无形无象、无称无名的“道”。
郭象也同样强调,欲求圣人之道,不应停留在有形之“迹”上,而应当进而把握其“无迹”之“所以迹”。
因此,“忘言得意”的实质,就是认识事物不要停留在迹象上,而要深入内部去把握其根本。
就这方面而言,“忘言得意”反映了人们深化对宇宙、社会认识的要求。
对于“得意”,王弼认为要通过言象获得,而郭象不仅仅讲“寄言以出意”,还更多地强调通过“超言绝象”的“冥合”去获得。
无论哪一种,都强调要充分发挥认识主体的能动作用,而“得意”之深浅,又与认识主体的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
就此而言,这种认识方法包含了由外而内、由内而外、得之于外、证之于内、内外合一、主客通明的过程。
这也正是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法中的一些最重要的特点。
“忘言得意”论不仅在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学、艺术的创作论,尤其是欣赏论也有着巨大的影响。
中国人最注重得意于言外,喜欢那些“意犹未尽”“回味无穷”的文学艺术作品。
对于只能就眼前呈现的形象来评论文学艺术的人,则认为他根本不够一个真正欣赏者的资格。
苏轼就在一首论画诗中写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中国这种传统的欣赏论,给文学艺术欣赏者带来了极大的自由。
同一对象,不同的欣赏者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心情去欣赏,往往各有所得。
即使是同一欣赏者,在不同的环境和心情下,对同一欣赏对象也往往有不同的体会。
欣赏者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至可以完全离开创作者的原意,体会出另一种新意来。
玄学的“忘言得意”论,无论在思维方式上,还是在文学艺术的欣赏习惯上,都表现出一定的主观随意性。
这从一方面来说,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缺乏精确性的弱点,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却又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主观能动性和灵活性,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起到解放思想的作用。
如玄学本身,即是借用这种思维方式,才把人们的思想从两汉今文经学的荒诞和古文经学的烦琐中解放出来,从而开创了一种简约而深邃的义理之学。
宋明理学正是继承着这一方法而发展起来的。
(摘编自楼宇烈《玄学与中国传统哲学》)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忘言得意”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也是一种简约而深邃的义理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