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行为与组织匹配【组织行为学,陈春花】
组织行为学陈春花
A
30
三、情绪
1.情绪的概念
一种心理和生理经历,它直接指向人或物,是对 客体的反应。当你对某个人或某件事感到快乐或 害怕时,你就是在表达你的情绪。也就是说,情 绪必须针对某一具体的客体产生。
A
31
三、情绪
2.情绪的维度
A
32
三、情绪
3.工作中的情绪管理
情绪劳动 情绪失调 情绪智力
A
情绪管理
33
A
9
四、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2.研究方法分类
按研究 目标
按研究 深度
按研究变 量可控性
基础理论研究 应用基础研究 具体问题研究
描述性研究 关系性研究 预测性研究
文献研究 案例研究 实际调查 实验研究
A
10
四、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
3.组织行为学研究的过程和步骤
观察个体、群 体、组织的行 为
归纳
说明产生各种行 为的原因及其相 互关系
➢外向性(E) 喜欢外出的 关于公开表现的 互动性强的 先发言后思考的 喜社交的
➢内向性(I) 安静的 拘谨的 精力集中的 先思考后发言的 好思考的
➢感觉的(S )
实际的 具体的 脚踏实地的 细节 有形的
➢注意和收集何种信息?
➢直觉的(N) 一般性(思考)的 抽象的 心高气傲的 可能性 理论的
➢如何评估和决策?
费斯廷格认为个体减少失调的愿望有多强烈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 (1)导致失调的因素的重要性 (2)个体认为他对于这些因素能够施加的影响和控制程度 (3)失调可能带来的后果的严重性
2.自我知觉理论
该理论认为态度是在事实发生之后,它表明行为对态度的影响的确很强。
这个理论只有在两种情况下才是有效的:
组织行为学教学大纲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课程编号】:715010【开课对象】: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学分】:3【总学时】:48【实践学时】:16【先修课程】:管理学原理二、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组织行为学》是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专业的一门专业技术理论课。
其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理论学习,使学生系统的掌握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知识,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管理中存在的各种心理现象与行为,培养正确处理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管理能力。
为其管理活动提供心理依据和新的视角,从而提高管理效能。
三、课程教学要求《组织行为学》课程的知识体系主要包括四个单元:第一单元导论,组织行为学的相关概念,研究方法,发展脉络等;第二单元个体行为,个体行为的基础、个体行为的基础,个体与组织的匹配等等;第三单元群体行为,群体行为的基础,沟通,冲突,团队等等;第四单元组织行为过程;第五单元组织行为,组织理论与组织设计,组织变革,组织文化等等.第一单元导论(一)教学要求1、掌握组织、组织行为、组织行为学的概念,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与特点。
2、掌握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模型。
3、了解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二)重点、难点第二单元个体行为本单元包括三部分内容:管理中的个体差异分析、个体行为的变化、激励理论与应用。
第一部分管理中的个体差异分析(一)教学要求1、掌握个体的需要与动机的概念,以及它们和行为之间的管理,了解组织中每个个体的需要和动机的差异.2、掌握认知的概念和认知差异,把握影响认知准确性的因素.3、了解个性的概念、各种个性特征之间以及它们与管理之间的关系,掌握如何在组织管理中应用员工的气质、能力和性格差异,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
4、掌握价值观的概念、作用,明确态度差异基本因素,理解改变态度个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
(二)重点、难点1、重点:认知的概念和认知差异,把握影响认知准确性的因素.2、难点:价值观的概念、作用,明确态度差异基本因素,理解改变态度个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
组织行为学 陈春花 03 第三章 个体行为的基础 第3版 华南理工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实用参考】
➢组织行为学 陈春花 03 第三章 个体行 为的基础 第3版 华南理工大学 工商管理
学院
组织 行为学
一、知觉
知觉者自身
知觉对象特征 知觉发生的情境
兴趣和爱好 需要和动机 知识和经验
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分为两种:实 际的自我,指个体如何看待 和评价自己;理想的自我, 指个体期望他自己成为什么 样的人的知觉。
• 情绪、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2.归因
• 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 归因的三个要素 • 归因错误
3.情绪
5.压力
• 压力的本质 • 压力的来源 • 压力带来的后果 • 压力管理的方法
• 情绪的概念与维度
• 工作——家庭冲突及平衡
• 情绪智力
• 工作中的情绪管理
➢组织行为学 陈春花 03 第三章 个体行 为的基础 第3版 华南理工大学 工商管理
认知结构
➢组织行为学 陈春花 03 第三章 个体行 为的基础 第3版 华南理工大学 工商管理
学院
组织 行为学
一、知觉
知觉者自身
知觉对象特征 知觉发生的情境
兴趣和爱好 需要和动机 知识和经验
自我概念 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越全面、越复 杂,我们对于他人的知觉就 越趋于实际。
【举例】有人以身体特征去评价, 如高或矮、胖或瘦;有人从性格去 评价,如活泼或稳重……
【举例】距离较近而毗邻 的两线,自然而然地组合 起来成为一个整体。
➢组织行为学 陈春花 03 第三章 个体行 为的基础 第3版 华南理工大学 工商管理
学院
组织 行为学
一、知觉
知觉者自身
知觉对象特征
知觉发生的情境
对象的某些特征与知觉组织
知觉对象的外表特征
领导组织行为学陈春花
第8章领导第一部分本章概要1.1 重要概念1. 领导(Leadership):本书采用赫塞和布兰查德给出的定义,即领导就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个体与群体的行动来成功实现目标的过程。
2. 领导者(Leader):指在特定情境中,通过支配、控制和影响组织中个体或群体的行为来实现组织目标的组织角色。
3. 领导权力(Leader Power):指领导者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运用多种方法与手段,在实现特定目标的过程中,对被领导者做出一定行为与施行一定影响的能力,包括正式权力和非正式权力。
4. 定规维度(Initiating Structure):领导者更愿意建构和建构自己和下属的角色以实现组织目标。
5.关怀维度(Consideration):领导者尊重和关心下属,更愿意与下属建立相互信任、双向交流的工作关系。
6. 魅力型领导(Charismatic Leadership Theory):指那些通过个人能力的力量对追随者们产生深刻而非凡影响倾向的个体。
7.交易型领导理论(Transactional leadership theory):该理论的基本假设是领导与下属间的关系是以一系列的交换和隐含的契约为基础。
该领导理论指当下属完成特定的任务后,便给予承诺的奖赏,整个过程就像领导者与追随者之间的一项交易活动。
8.变革型领导理论(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theory):是一种领导向员工灌输思想和道德价值观,并激励员工的过程。
9.服务型领导理论(Servant Leadership Theory):是一种将员工的需求、愿望和利益的满足置于首位,并以此为手段去领导下属的领导类型。
10.共享型领导理论(Shared Leadership Theory):是一种团队成员间相互影响、相互协作、加强学习并以团队成员期望绩效共同致力于团队目标实现的过程。
1.2 关键知识点1. 领导特质理论又称领导素质理论,着重于研究领导者的人格特性,并且认为这些人格特性是天赋的或者是先天决定的。
组织行为学概述组织行为学陈春花
第1章组织行为学概述第一部份本章概要重点概念1.组织(Organization):组织是为了完成特定目标,通过各部门劳动和职务分工和不同品级的权利和责任的制度化,有打算地和谐活动的工作群体的集合。
2. 组织行为(Organization Behavior) : 组织行为是指在必然组织环境中,全部组织成员工作时表现出的所有行为的总和。
依照分析水平的不同,组织行为能够被分为:微观组织行为、中观组织行为和宏观组织行为。
3.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 OB):组织行为学是一门以组织中的个体、群体及组织自身的行为及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科,其旨在帮忙治理者更好地预测、明白得、引导和操纵组织成员的行为,从而成绩高绩效组织。
4.组织有效性(Organizational Effectiveness):当组织知足“组织和外部环境形成良好的互动;是一个学习型组织;拥有高绩效和灵活的内部子系统(高绩效工作系统);能够知足大股东的要求”的条件时,能够以为组织是有效的。
5.全世界化(Globalization):信息技术和交通系统使得加倍紧密的全世界联接和依托成为可能。
6.多元化(Diversity):组织的组成在性别、年龄、种族、国籍等方面正变得愈来愈多样化。
7.工作/生活平稳(Work/Life Balance):来自一个人的工作和生活的需求是等量的一种均衡状况。
8. 虚拟工作(Virtual Work):员工利用信息技术在传统的工作场所之外工作,最多见的形式是在家工作。
1.2关键知识点1.组织行为学的介绍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必然组织中的个体、群体和组织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从研究对象来看,组织行为学对行为的分析在三个不同层次上进行:个体、群体和组织。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组织行为学由多个领域的研究功效进展而来,要紧的领域是心理学、社会学、社会意理学、工程学、人类学和政治学等应用科学,它们的奉献一起组成了组织行为学的基础,并使其慢慢进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陈春花)教案资料
组织行为学考试重点(陈春花)1.组织行为学的学科特性:跨科学性;多层面性;情境性;科学性2.价值观的概念:是一个人对人、事、物的意义与重要性的总体评价和信念,包含了对正误、好坏、取舍的判断倾向。
价值观是后天形成的,但一旦形成和稳定,就难以改变。
价值观包含内容和强度两种属性,内容属性描述了某种方式的行为或存在状态是重要的;强度属性表明其重要程度。
3.人格的概念:在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中,人格是一个包含了先天禀性(遗传和心理及生理上的传承)和后天教养(环境、发展的熏陶)、性情特质、人对情境的知觉等交互作用,以及社会化过程的自我概念。
它有着复杂的结构,包含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以及性格和心理能力等。
4.人格的影响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文化背景、家庭情境、群体特征、生活经历);情境因素。
5.知觉:是个体对从环境刺激进行选择、组织、理解、反思并赋予其意义的过程。
知觉具有选择性,总是过滤掉大多数的内部或外部刺激,而只注意几种关键的刺激,通过感官接收,再根据对象的特点和自身的兴趣选择注意的焦点,然后结合个体自身特征赋予刺激以意义。
6.社会知觉: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的知觉。
7.刻板印象:指过度推论、过分简单化地对人们的个性进行推断的自我知觉现象。
它是基于人们在某一社会群体中的身份,把某些特征赋予他们的过程。
刻板印象来自人的本能。
8.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9.情绪:是一种心理和生理经历,它直接指向人或物,是对客体的反应。
情绪的特征:情绪是短暂的经历,而不是一种特质;情绪指向客体,而心境不指向特定事物;人们在心理和生理上经历情绪。
情绪的三个维度:情绪种类、情绪强度、情绪频率和持久性。
10.压力的来源:组织压力(任务压力源、角色压力源、人际压力源、物理压力源);生活压力源(家庭及经济问题、职业发展问题)。
组织中的个体不同组织行为学陈春花
第2章组织中的个体不同第一部份本章概要重要概念1. 人口统计学特点(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也叫传记特点(bi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是指能够从员工的人事档案中直接取得的信息,比如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等。
2. 能力(ability):反映了个表现有的能够完成给定要求的不同任务的技术。
3. 人格(personality):在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中,人格是一个包括了先天分性(遗传和心理及生理上的传承)和后天教养(环境、进展的熏陶)、性情特质、人对情境的知觉等交互作用,和社会化进程的自我概念。
它有着复杂的结构,包括需要、动机、爱好、价值观,和性格和心理能力等。
4. 价值观(values):一个人对人、事、物的意义与重要性的整体评判和信念,包括了正误、好坏、取舍的判定偏向。
5. 马基雅维利主义(Machiavelli):又称权术主义,表示为达目标而产生的不顾道德观念约束的机遇主义、权利操纵行为。
6. 操纵点(locus of control):用来表征个人感觉在何种程度上能够操纵自己的生活。
若是相信情形大体由自己操纵,确实是内控型,此类人对自己所发生的情形负责。
若是以为命运的操纵点是位于外部世界的,如社会和自然条件,如此的人属于外控型。
7. 自尊(self-esteem):是个体对自我价值的一样性熟悉。
自尊心强的人对自己的熟悉更踊跃,相信自己的优势比缺点更重要。
自尊心弱的人更易受到他人评判的阻碍,进而去恭维给予自己踊跃评判而去贬抑给予自己消极评判的人。
8. 多元化(diversity):是指组织中人的不同,包括表面层次的多元化,如年龄、性别种族等方面的不同;和深层次多元化,如人格、价值观等更为重要的特点的不同。
关键知识点1.霍兰德工作适应性理论约翰·霍兰德(John Holland)将职员人格特质和工作环境划分为六个类型:一是社会型。
激励组织行为学陈春花
第5章激励第一部分本章概要1.1 重点概念1.激励(motivation):在个人需要和组织目标整合的基础上,形成强烈实现目标的意愿,并促使其付出努力行为的整个过程。
2.需求层次理论(needs hierarchy theory):马斯洛认为,人类需要可以大致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交往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它们是由低级到高级逐级形成和发展的。
3.ERG理论:人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分别是生存的需要(Existence)、相互关系的需要(Relatedness)和成长的需要(Growth)。
即使一个人的生存和相互关系需要尚未得到完全满足,他仍然可以为成长发展的需要工作,而且这3种需要可以同时起作用。
4.双因素理论(two— factor theory):从外在需要、内在需要的区分及两者在调动人的积极性方面起着不同作用的角度,探讨如何更有效的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分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方面。
5.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个体行为倾向的强度取决于个体对这种行为可能带来结果的一种期望度,以及这种结果对行为的个体来说所具有的吸引力。
期望理论用公式表示为:激励力量(M)=目标价值(V)×期望值(E)6.公平理论(justice theory):又称社会比较理论,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了报酬以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
7.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们喜欢感到自己对事物具有控制力,若人们感到以前有兴趣的工作变成一种义务而不是自主选择的活动,这样激励程度就降低了。
8.目标设置理论:是从行为的目的性出发来对行为动机进行研究的一种激励理论。
该理论认为,目标是人们行为的最终目的,是人们预先规定的、合乎自己需要的“诱因”,是激励人们的有形的、可以测量的成功标准。
9.强化理论(reinforcement theory):也叫“操作条件反射理论”。
陈春花:如何与组织建立积极的价值关系?
陈春花:如何与组织建立积极的价值关系?导语:常常有学生问我,我在组织中如何被肯定,然后得到很好的发展?这其实需要你从个体的认知推升到组织的认知,个体与组织之间的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价值分配的过程。
从个体到组织,我希望你能清晰地掌握两个东西:第一,你到底怎么认识你自己,这是个体的部分;第二,你到底怎么认识组织,这是将来与别人合作的部分。
当你将这两个部分很好把握的时候,我相信在你进入职场后,从理性的角度看,你可以把所有的事情很好地处理。
1自由意志到正式组织首先,我们从概念开始,一点点递进,梳理清楚从个体到组织的整体过程。
整个组织理论的起点,其实是源于个体的自由意志,当个体没有自由意志的时候,我们没有办法激励他或者让他承担目标。
如何理解组织的概念,其实我们是从叔本华的自由意志作为起点。
叔本华的「自由意志」理论认为,人是有自由意志的,且永不满足,永无止境的,在追求的过程中,人的满足很短暂。
为什么?个体在不断释放、放大自己的自由意志的时候,他会受到别人对他的冲击和约束,所以满足很短暂,整个过程令人痛苦。
很多人会问:一个完全自由意志的人能实现自由意志吗?答案很清楚,一个完全自由意志的人,实现不了他的自由意志。
因此,巴纳德提了一个概念——自律行为。
他发现个体行为在本质是自我约束,为什么个体会有这样的自律行为,是因为个体能在责任与能力之间找到一个边界。
也就是说,为了实现个体的自由意志,他需要与别人合作,如果他不与别人合作,整个过程都是痛苦的。
因此,巴纳德发现人的行为本质上其实是一个有节制的选择,要求个体与别人合作。
我们接着往下讨论,一个人的行为,与多个人协同的时候,会不会让他的目标实现的可能性更大?我们会发现,当一个人与多个人发生协同行为的时候,我们称之为协同体系。
在协同的体系中,最重要的是,你能不能克服多样性的个体动机以及行为所带来的障碍。
假设你能克服多样的行为带来的障碍,与更多的人协同,形成协同体系,会让你个体目标实现得更大。
领导组织行为学陈春花课件.ppt
领导者劝导追随者为某些目标而奋斗,而这些目标体现了领导 人及其追随者共同的价值观和动机领导、组愿织望行为和学需陈求春花、课抱件负和理想。
组织 行为学
一、什么是领导
1.领导的含义
理解领导定义的几个切入点
切入点1
作为特殊社会 活动的领导行 为,领导行为 围绕组织的目 标实施并完成 的整个过程就 是领导过程
论
认为是最有效的管理,能带来生产力 和利润的提高,员工事业的成就与满 足,身体与精神的健康等绩效。
5.5
中庸之道型领导
1.1
贫乏型领导
任务型领导
9.1
布莱克和穆顿 的管理方格论
关心生产
领导组织行为学陈春花课件
组织 行为学
五、领导权变理论
费德勒权变理 论模型
费德勒的理论假设是领导者会倾向于一整套特定的领 导行为。这种理论考虑到了领导者的特性和情境的特 性两个方面。
中心
领导把对工作单位中的社会方面的强烈关注和高
绩效期望结合了起来。
领导组织行为学陈春花课件ຫໍສະໝຸດ 组织 行为学四、领导行为理论
俄亥俄州大学的研
究:定规和关怀
放任自流
领 导 行
密歇根大学的 研究
(权力定位于个人)
为 勒温的领导作 家长式风格
理
风理论
没有领导的讨论
论 布莱克专和制穆顿 (的权管力理定位方于格领论导者)
布莱克和人穆关顿心的领导方式之间,可以有使二者在不同程度上互相结合的
的管理方多格种论领导方式。
为此,他们就企业中的领导方式问题提出了管理方格法,
使用自己设计的一张纵轴和横轴各9等分的方格图。
领导组织行为学陈春花课件
组织 行为学
四、领导行为理论
第四章陈春花组织行为学
计划
每个员工也 可以根据自 身情况制定 计划,改善 自我
培训
再评估
针对每个员 工的情况, 公司组织更 多有针对性 的培训
经历了一段 时间的培训 之后,通过 员工的业绩 衡量,来进 一步评估员 工的胜任力
组织 行为学
四、工作满意度
1. 工作满意度的内涵
➢工作满意度(job satisfaction)是一种由于对一个人的工作或工作经历 的赞赏而产生的快乐或积极的情感状态。它是对工作情境的一种情绪反 应,经常与其期望相联系。 ➢如员工感到他比同事要辛苦得多,但所得奖励却很少,那么他很可能 对工作持负面态度。工作满意度既可被视作一般的态度,也可特指对以 下几个因素的态度:工作本身,薪水,晋升机会,上级的管理以及同事。
组织 行为学
三、胜任力的内涵
1. 胜任力的概念
总的来说,胜任力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 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 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 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
组织 行为学
三、胜任力的内涵
•
5、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Charles Chaplin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Wednesday, May 26, 2021May 21Wednesday, May 26, 20215/26/2021
➢行为榜样(他人的成绩)
榜样的成绩为观察者提供了参 考的标准和成功的信念。 榜样与观察者越相似,要完成 的任务关联性越强,对观察者 的自我效能感形成过程起到的 影响也越大。
组织行为学陈春花读后感
组织行为学陈春花读后感近日,重读陈春花教授的《组织行为学》,以通过自我阅读,理解组织中的种种行为,日后用于管理经营中。
此次通过阅读,倒也是颇多受益。
一方面是陈教授书中颇多案例,有声有色,借以巩固每一章节的内容;另一方面是本人工作多年,以联系所经历的公司,身边的人、身边的故事来进行理解就感触更深。
待读罢,才知老师用心良苦,因此以下做少许感悟,以加深对组织中的行为的理解。
一、对组织概念的理解和对组织行为学的理解通过学习,组织的真正含义是为实现个人生存目标和组织目标而存在的。
首先,组织是多种多样的,有企业组织,政府组织,事业组织,有正式组织也有非正式组织。
但是不管什么组织,都是由人、目标和规则构成的,人是组织的基础,目标是组织的纽带。
而人在组织中是公平的,而不完全是平等的。
组织有层级,就不可能是人人平等的。
组织会依据各种因素,能力、技术、知识等,根据组织目标把不同的人安排到不同的位置和层级上去,因此人在组织中是公平的。
而每个人都应该坚守自己的位置,为组织的目标共同努力。
当目标发生变化,或者组织的发展受到环境、管理者的素质、能力等限制时,就需要发生一系列的变革,以更快更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更好的实现组织目标。
其次,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应该保持一致;我认为,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保持一致是一个组织赖以存在乃至发展壮大的前提条件,也是最为重要的条件。
当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相悖时,个人的力量就会成为组织的一股阻力,个人能力越强,力量越大,其对组织的破坏性就越强,组织的目标就越难以实现。
因此,在一个组织中,首先要保证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一致性。
那如何来保持目标的一致性,或者至少要保证个人目标不与组织目标相悖呢?这就需要一个组织有一贯的企业文化,并且从成员进入组织的第一天起就进行宣传,领导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践行文化,从而去感染组织中的人。
这样慢慢的大家对组织就会有归宿感和凝聚力。
所以,组织应该为个人生存目标和企业目标而存在,否则就是空壳。
第7章团队管理组织行为学,陈春花
章
组文 渊
织 行 为 学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组织 行为 学
组织 行为 学
一、认识团队
1.团队的含义
综上所述: 团队是一群为数不多的、具有相互补充技能的人
组成的一个群体,他们相互承诺,具有明确的团队目 标且共同承担团队责任。
组织 行为 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认识团队
2.团队的特征
高 中
工作关系 戒备的、谨慎的、不承担责任的
好争辩的、定位的 群体在这一阶段陷入困境 合作的、相互支持的、善于沟通的
协作的、整体化的、高标准的 常规的、不接受外部观点的
组织 行为 学
二、团队的形成及分类
2.团队的类型
团 队 的 类 型
解决问题型团队 自我管理型团队 多功能型团队
虚拟团队 知识型团队
特征一
团
队
特征二
的
特
特征三
征
特征四
团队规模有限制。
团队成员具有不同的技能、知识或经验, 每个队员都能对这个团队作出不同的贡献 。 团队队员共同承担团队成败的责任。
团队的建立是以完成团队的共同目标为 主要任务。
组织 行为 学
一、认识团队
2.团队的特征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团队 一小群具有不同技能的人相互依存地工作在一起。这群人认同于某
组织 行为 学
二、团队的形成及分类
2.团队的类型
虚拟团队(virtual team)
虚拟团队是指在不同地域空间的个人通过 信息技术进行合作的团队组织形式。与以上三 种团队类型不同的是,虚拟团队不需要团队成 员之间的密切的面对面接触来工作,可以跨时 间跨地区甚至跨组织地工作。
第四章陈春花组织行为学PPT资料50页
观点
个体关于自己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采取一系列必要的行 动去处理未来某些情境的一些信念
——班杜拉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一种确切的信念或自信心 ,这种能力是个体在某个背景下为了完成某一项特定的任务, 能够调动起必需的动机、认知等一系列行动。
——斯塔科维奇&鲁桑斯
组织 行为学
一、认识“自我我效能感的来源
先前的经验及实际成就 行为榜样(他人的成绩) 其他人的劝说 生理和心理状态
组织 行为学
二、剖析自我效能感
1.自我效能感的来源
先前的经验及实际成就
当个体在先前的任务中通过不懈 努力获得成功时,就会获得积极 的自我效能感,在往后的任务中 ,这种自我效能感能够为个体提 供对自己能力的保证,在个体遇 到失败和困难时,能够让其保持 自信。
组织 行为学
三、胜任力的内涵
3.胜任力的冰山模型
水 上
水 下
水上冰山部分是基准性特征,是对胜任者基 础素质的要求,但不能把表现优异者和表现 平平者准确区别开来。
水下冰山部分是内隐特征,是决 定行为表现的关键因素,统称为 鉴别性特征,可以区分优异者和 一般者
运用
1、确定哪一类型的素质是该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胜任素质。
组织 行为学
三、胜任力的内涵
1. 胜任力的概念
总的来说,胜任力是指能将某一工作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 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深层次特征,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 态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 量或计数的,并且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
组织 行为学
三、胜任力的内涵
践的影响
8. 印象管理
• 印象管理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 印象管理的过程
个体行为及其与组织的匹配-MBA组织行为学
个体行为及其与组织的匹配一、个体行为及其规律(一)个体行为的几种解释1.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华生提倡客观观察法,主张心理学应该有两种基本效用:一是准确预测人的活动;二是凭借各种规律和原则,组织控制社会生活中人的行为。
华生的观点抛弃了心理学中认知、情感、意志对人行为的影响,人的行为受客观刺激的影响,一定的刺激必然引起一定的反应。
简单刺激带来简单反应,复杂刺激带来复杂反应。
这些观点对于研究行为产生的原因,研究如何改变和调节人的行为,提高其工作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因为这个理论没有全面的说明人的行为的全过程,把人看作是对外界其反应的机器人,因而招致了后来新行为主义的批评。
2.新华生主义新华生主义认为个体里面包含需要变因如认识变因。
个体行为人的行为因时、因地以及环境与个体的身心情况不同,表现出不同的反应。
意即:输入刺激,在人脑中进行思维加工系统处理,输出的是行为。
这个思维加工系统即心理加工过程是行为科学研究的重点。
3.勒温的观点勒温借用物理学磁场概念,把人的过去、现在形成的内在需求看成是内在的心理力场,把外界环境因素看成是外在的心理力场。
人的心理活动是现实生活空间内在的心理力场和外在的心理力场相互作用影响的结果。
要测定人的心理和行为,就必须了解完成这一行为的内在心理力场和外在心理力场的情境因素。
勒温认为,个体特征和环境特征不是孤立的两个因素,而是密切相关、相互作用。
因个人情绪好坏对同一环境会产生不同的感觉,不同的环境又会影响个人情绪的变化,从而产生不同的行为。
勒温把个体和所处的环境统称为生存空间”,他认为在解释某种行为时,不同时研究环境和个体是没有意义的。
(二)个体行为规律人的行为受思想和心理的支配,思想和心理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的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1.人的刺激反应机理从心理学角度经研究,不同个体的行为特征不同以及态度等都有差异,加上个体的社会经历不同,不同个体会对同一种刺激产生不同的反应,即不同的知觉。
刺激反应机理:刺激一个体心理特征一对刺激的个人理解一行为反应。
第6章群体行为组织行为学,陈春花
组 织 行 为 学
三、群体行为特征
去个性化:津巴多的电击的实验
“ 这些可爱的,在正常情况下态 度温柔的女学生,几乎在每一次 有机会时,都会按一下电钮,而 根本不管被电击的是一位可爱的 或者可恶的人,而且她们一点也 不为之感到紧张或内疚”
津巴多通过电击试验,提出去个性化产生的环境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匿名性, 二是责任模糊。
导致不同群体间互动过程的不协调和不配合。
组 织 行 为 学
组 织 行 为 学
一、群体的概念及分类
3.群体的分类:不同标准不同类别
是否实际存在
群 体 的 分 类 群体规模的大小 成员彼此的依靠程度 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 群体的需要
实际群体:实际存在的 群体。 举例:公司,班级;
假设群体:为研究分析 人为划分的群体。 举例:老人,学生。
组 织 行 为 学
一、群体的概念及分类
2
有持续的互动关系
•群体成员彼此之间有经常的、人对人的相互接触和联系
3
有共同规范
4
•群体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会逐步形成一定的行为规范 •这些行为规范约束着群体中的每一位成员的行为 有共同的目标导向 •每一个群体都有其特定的目标,这是群体共同的行动方向 •群体成员的一切努力都应该紧紧围绕群体目标展开 组 织 行 为 学
2.群体间互动:
群体间互动是不同工作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关系的体 现,它表现的是不同群体间的交互作用过程。 群体之间的互动并不总是积极的,当群体之间是合作态度时,群
体的互动将表现为建设性的积极互动;如果群体之间存在利益冲突时,
群体之间的互动将表现为破坏性的消极互动。
组 织 行 为 学
五、群体互动
二、群体属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
7
组织 行为学
一、自我效能感
1.自我效能感的来源
➢行为榜样(他人的成绩)
榜样的成绩为观察者提供了参考 的标准和成功的信念。 榜样与观察者越相似,要完成的 任务关联性越强,对观察者的 自我效能感形成过程起到的影响 也越大。
h
8
组织 行为学
一、自我效能感
1.自我效能感的来源
➢其他人的劝说
当受到尊敬的、有能力的人说服 个体,使其认为自己具有完成某 一项特定任务的能力时,个体的 自我效能感就可以获得积极的 强化,增强其完成任务的信心。
它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 度或价值观、某领域知识、认知或行为技 能等任何可以被可靠测量或计数的,并且 能显著区分优秀与一般绩效的个体特征。
h
14
组织 行为学
二、胜任力
1.胜任力的分类
麦克莱兰的普遍观测效度的胜任力分类
胜任力类群
具体项目
成就类群
成就导向、品质和秩序意识、主动性
服务类群
人际理解能力、客户服务导向
二、胜任力
2.胜任力模型及其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
具体模型是指针对具体的职务类别、工作团队、部门或组织的胜任力组合。
因为胜任力是一组行为集合,因此与其相关的恰当的行为就不可能是千篇一律 的,这取决于组织文化,具体组织的胜任力表现方式也与组织独特的文化联系 在一起。
影响力类群
组织意识、关系营造的能力、影响能力
管理类群
指导能力、团队合作意识、开发他人的能力、
团队领导能力
认识思考/问题解决类群 专业技术、信息搜索能力、分析性思考能力、
概括性思考能力
个人效能类群
自我控制/压力对抗能力、自信的品质、组织
责任感、适应性/灵活性
h
15
组织 行为学
二、胜任力
2.胜任力模型及其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
h
9
组织 行为学
一、自我效能感
1.自我效能感的来源
➢生理和心理状态
如果个体处于一种负面的情绪, 比如焦虑、害怕或紧张,会较大 程度地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减少工作环境中的压力源,帮助 改善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对 自我效能感的提高有一定作用。
h
10
组织 行为学
一、自我效能感
2.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与作用机制
知
水上冰山部分是基准性特征,是对胜任者基
水
识
础素质的要求,但不能把表现优异者和表现
上
技能
平平者准确区别开来。
水
自我概念
水下冰山部分是内隐特征,是决
下
特质
定行为表现的关键因素,统称为 鉴别性特征,可以区分优异者和
动机/需要
一般者。
运用
图:胜任力的冰山模型
1、确定哪一类型的素质是该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胜任素质 2、组织要建立能够衡量个人胜任素质水平的测评系统 组 织 行 为 学 3、设计出胜任素质测评结果h在各个工作中16的具体应用方法
概念
自我效能感是一个人相信自己能够有效完成某一特定任务的 能力的信心和期望,并非一个人的真实能力,只是一个人对自己 完成某项任务的自我评定。
h
4
组织 行为学
一、自我效能感
维度 程度
➢ 相信能够完成任务的困难程度
强度
➢ 对这一困难程度的信念的强弱
一般性
➢ 期望能推广至其他情境的程度
h
5
组织 行为学
一、自我效能感
➢ 心理契约的内容及类型 ➢ 心理契约对管理实践的
影响
➢ 影响工作—家庭冲突的 因素
➢ 对工作—家庭冲突的结 果与组织响应
h
2
组织 行为学
一、自我效能感
起源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 于20世纪70年代在其著作《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一书里提出 的概念,该学者在其后的研究中也逐步形成了自我效能感理论的 框架体系。
观点
个体关于自己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采取一系列必要的行动去 处理未来某些情境的一些信念
——班杜拉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一种确切的信念或自信心,这 种能力是个体在某个背景下为了完成某一项特定的任务,能够调动 起必需的动机、认知等一系列行动。
——斯塔科维奇&鲁桑斯
h
3
组织 行为学
一、自我效能感
影响
自我效能感的判断影响我们对任务、情境的努力程度 以及坚持努力的时间。
➢ 自我效能感较高的人,在完成众多类型的任 务方面都可产出较高的工作绩效。
➢ 高自我效能还能导致成功戒除上瘾行为、提 高疼痛耐受力、战胜疾病等。
举例
h
11
组织 行为学
一、自我效能感
2.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与作用机制
知觉
预期
投入
个体如何认为 他们能运用自 己的能力完成 任务。
1.自我效能感的来源
➢先前的经验及实际成就
➢行为榜样(他人的成绩) ➢其他人的劝说
➢生理和心理状态
h
6
组织 行为学
一、自我效能感
1.自我效能感的来源
➢先前的经验及力获得成功时,就会获得积极 的自我效能感,在往后的任务中 , 这种自我效能感能够为个体提 供对自己能力的保证,在个体遇 到失败和困难时,能够让其保持 自信。
与自我形象,能够把达标绩效与不达标绩效的人区分开
来,并且能在一系列的生活角色包括职务角色中表现出
斯潘塞
来” ——《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
“胜任力就是个体所具备的某种或某些潜在特质,这些 特质与高绩效员工的工作表现具有高度的因果关系。”
——《工作胜任力》
h
13
组织 行为学
二、胜任力
总的来说,胜任力是指能将某一工作 中有卓越成就者与普通者区分开来的个人 的深层次特征。
知觉会导致个 体对个人效能 的预期。
个人效能预期 会决定个体投 入多少精力来 完成任务。
启示
➢ 对个体而言,发展自我效能最有力的手段就是成功完成 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 管理者可以通过有效的目标设置、建立适当的行为榜样
等方式,帮助员工提高自我效能感。
组织 行为学
h
12
二、胜任力
戴维·麦克莱兰
“尽管智力影响绩效,但一些个人特征,如个体的动机
2.胜任力
3.工作满意度
➢ 胜任力分类 ➢ 胜任力模型及其在组织
管理中的应用
5.组织承诺
➢ 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 ➢ 工作满意度与工作行为
6.组织公民行为
➢ 组织承诺的基本成分 ➢ 组织管理中的组织承诺
8.心理契约
➢ 组织公民行为对个体行为 的影响 ➢ 组织公民行为在管理实践
中的应用
9.工作—家庭冲突
华 章
组文 渊
织 第4章 个体行为与组织的匹配
行 为 学
Organizational
h
Behavi1or
本章内容
1.自我效能感
➢ 自我效能感的来源 ➢ 自我效能感影响与作用
机制 4.工作幸福感
➢ 工作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 组织管理中工作幸福感
的培养途径
7.组织支持感
➢ 影响员工组织支持感的 因素
➢ 组织支持感在组织管理 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