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经方之小青龙汤证
(医学课件)小青龙汤证
寒邪侵入人体后,影响气血运行,导致气血瘀滞 ,形成瘀血。
火热
火热邪气侵入人体后,可引发小青龙汤证患者出 现热象表现,如口干、口渴、便秘等症状。
03
中医治疗
小青龙汤的组成与功效
组成
小青龙汤由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等中药组成。
功效
小青龙汤具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的功效,可治疗外感风寒、内停水饮所致的恶 寒发热、无汗咳嗽、咳喘痰多、痰饮喘咳等症。
心理调适
患者要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疾病,有助于康复。
注意事项
孕妇慎用
小青龙汤中含有多种中草药,孕妇使用前应先咨询医生的意见。
不宜长期服用
小青龙汤虽然具有一定的疗效,但也不能长期服用,以免产生副 作用。
过敏反应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对小青龙汤中的某些成分过敏的现象,应立即 停止使用并咨询医生。
THANKS
若患者体质强壮且治疗得当,病情可能会较快 痊愈。
02
病因病机
病因
外邪侵袭
01
外感风寒、湿热等邪气,侵入人体经络、脏腑等,导致气血瘀
滞,引发小青龙汤证。
正气不足
02
人体正气虚弱,抵御外邪能力不足,易受邪气侵袭,引发小青
龙汤证。
饮食不当
03
过量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食物,导致脾胃运化失职,痰湿
内生,蕴久化热,引发小青龙汤证。
小青龙汤的治疗原则
原则
以解表散寒与温肺化饮为治疗原则,以调节人体免疫力为辅 。
适用人群
适用于外感风寒、体质偏寒的人群,以及有咳喘痰多、痰饮 喘咳等症状的患者。
小青龙汤加减应用
加减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特点,可在小青龙汤的基础上进行加减应用。
名方名解之小青龙汤
名方名解之小青龙汤名方名解之小青龙汤一、[希恕方解]希恕认为:'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与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有关。
彼处小便不利而表邪不解,此条承接上文,病因心下有水气,虽见无汗而用麻黄汤之类解表剂却无效,非但表邪难解,发汗剂激动里水,变证百出:里有水饮,逆于上则干呕;表证未解则发热;水饮冲逆于肺则咳;里有水饮气化失司,水津不布则渴;水流肠间,水谷不别则下利;气逆上冲,与水气相合上逆则噎;水道不通则小便不利,小便蓄积膀胱而少腹满;水气破肺而喘。
小青龙汤可治因心下有水气而引起的各种或然症状。
关于方后加减法,恐非仲景原意。
举例来说“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此证中的渴,是由于水饮阻滞,气化失司,水津难于布散而致,而栝楼根可治津液亡失的燥渴,而不可治水不化气的渴。
“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更难说通,本方是“伤来表不解”,去掉麻黄,何以解表?故本方加减法不应相信。
本方以麻黄、芍药、甘草解表,其他药物均为温中祛饮药,五味子可镇咳,机理就在于其性收敛,可祛水止咳。
半夏祛饮,细辛、干姜温中祛饮,,里饮一去,麻桂解表作用才可得以施展。
本方所治饮为寒饮,多见口舌不甚干渴,渴者多由于服麻黄汤类发汗剂之后,激动“里饮”而见变证。
若口舌干燥为温热伤津所致,则细辛、干姜.半夏等药过于温燥,一定慎用。
临床上老年人痰喘,咳吐白色泡沫痰,用小青龙汤机会较多,若兼烦躁,可加石膏。
二、[李培生方解]李氏认为:小青龙汤属表证未解,而心下挟有水饮,所谓皮毛为肺之合,咳嗽皆'聚于胃,关于肺”(《素问●咳论》) ,外寒内饮,相互纠缠不解,以表不解而喘咳为主证,故用小青龙汤外开肌腠,内化寒饮。
方中麻桂并用,但麻黄药量较轻,配以芍药、炙甘草,发汗之力亦轻,用意在于不欲专于外发,而欲取其内散,故取细辛、干姜、半夏、五味子得以开展宣通气道,温化寒饮。
经方真传一百则之小青龙汤
经方真传一百则之小青龙汤[组成用法]麻黄5~15g、桂枝5~15g、细辛5~15g、干姜10~25g、甘草5~15g、白芍10~20g、五味子5~15g、半夏10~15g。
水煎温服,分三次。
服后以口中微干为度。
[方证]咳喘、鼻鸣伴呼吸道分泌物(痰液、涕)多而清稀如水,苔白水滑浮腻者。
[现代应用]1.以咳喘、痰液清稀为主证的疾病。
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
2.恶寒、鼻塞流涕或流泪为主证的疾病。
如花粉证、过敏性鼻炎、病毒性结膜炎、泪遭炎等五官科疾病。
3.以呃逆、干哕、唾液较多,遇寒冷而加重为特征的消化系统疾病。
如慢性肠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发酵性消化不良、萎缩性胃炎、慢性肥厚性胃炎、肝硬化腹水、慢性细菌性痢疾、结核性腹膜炎。
4.其他疾病如神经官能证、肾炎、风湿性心脏病、胸膜炎、癫痫、遗尿、肩关节周围炎等也常运用本方。
小青龙汤是慢性咳喘病的常用效方。
《一得集》载治郭姓病人,素有痰饮,每值严寒,病必举发,喘咳不卧。
十余年来,大为所苦。
甲申冬,因感寒而病复作。
背上觉冷者如掌大,喉间做水鸡声,寸口脉浮而紧。
与小青龙汤,两剂即安。
《汉方临床治验精粹》载矢数道明先生用本方提取物治疗小儿哮喘的病例。
该患者经常感冒,感冒时,咽部发红、扁桃体肿大,咳嗽、咯大量湿性稀薄痰,食欲等无异常。
但喷嚏、鼻涕很多。
服用小青龙汤3个月后已见明显效果,精神变得非常活泼,不再常患感冒,哮喘发作更像早已忘掉那样,不再出现。
编者也曾以本方治疗一慢支,老年女性,冬季发病,咳喘昼轻夜甚,炔多而稀,早晨查房发现病人床前积了—堆卫生纸,咳痰之多,町见-斑。
经吸氧、静脉点滴“菌必治”等收效甚微。
观其形寒畏冷,思所挂之水,亦冷饮也。
遂处以小青龙汤,当夜病人即能平卧而眠,次晨查房,喜告之:夜间仅咳两三次,几乎无痰。
其效始料不及。
此方所主,内有痰饮,外有风寒。
除了表证外,痰饮的“水证”也是辨证关键。
呼吸道分泌物的特征、舌象这些自不必多说。
(医学课件)小青龙汤证
2023-11-06
目录
• 概述 • 病因病机 • 临床表现与诊断 • 治疗与预防 • 案例分析
01
概述
小青龙汤证的起源
小青龙汤证来源于中国古代医学典籍《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小青龙汤方 剂。
小青龙汤证是中医理论中一种以咳喘为主症的疾病,因其症状类似于小青龙在水 中的动作而得名。
肺炎
03
小青龙汤证与肺炎症状相似,但肺炎通常有高热、胸痛等症状
,咳嗽、咳痰较严重。
小青龙汤证的现代医学诊断标准
咳嗽、咳痰、喘息、气急等症 状,胸部影像学检查可见支气 管炎症表现。
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咳嗽、咳 痰等症状,如感冒、支气管炎 、肺炎等。
舌苔白滑或黄腻,舌质可能偏 红。
实验室检查可能伴有白细胞增 多等炎症反应表现。
案例三
• 总结词:在临床诊断中,医生需要注意将小青龙汤证与其他类似疾病进行鉴别诊断,以确保治疗的准确性 和有效性。
• 详细描述:一位35岁的男性患者,因胸闷、呼吸不畅等症状前往医院就诊。经过心电图、胸部X光等检查后 ,医生怀疑是心脏疾病。但通过中医辨证,发现该患者还存在咳嗽、咳痰等症状,因此诊断为小青龙汤证 。医生开具小青龙汤方剂,并配合其他中医疗法。经过一周的治疗后,患者的胸闷、呼吸不畅等症状有所 缓解,但咳嗽、咳痰等症状仍未改善。经过进一步检查和诊断,最终确诊为心脏疾病,并采取相应的治疗 措施进行治疗。这个案例表明,医生在临床诊断中需要注意将小青龙汤证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以确 保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案例二:小青龙汤证的临床应用实例
总结词
小青龙汤证在临床应用上具有广泛性,可以用于治疗多 种呼吸系统疾病。通过针对性的治疗和调理,可以有效 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小青龙汤证
小青龙汤证一、咳喘(慢性支气管炎)刘渡舟医案:柴某某,男,53岁,1994年12月3日就诊。
患咳喘十余年,冬重夏轻,经过许多大医院均诊为“慢性支气管炎”,迭用中西药治疗而效果不显。
就诊时,患者气喘憋闷,耸肩提肚,咳吐稀白之痰,每到夜晚则加重,不能平卧,晨起则吐痰盈杯盈碗,背部恶寒。
视其面色黧黑,舌苔水滑,切其脉弦.寸有滑象。
断为寒饮内伏,上射于肺之证,为疏小青龙汤,麻黄9克,桂枝10克,干姜9克,五味子9克,细车6克,半夏14克白芍9克甘草10克。
服7剂咳喘大减,吐痰减少,夜能卧寐,胸中觉畅,后以《金厦》桂苓五味甘草汤加杏、夏、姜正邪并顾之法治疗而愈。
(《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18—19)按语:本案咳喘吐痰,痰色清稀,背部恶寒,舌苔水滑,为寒饮内扰于肺,肺失宣降所致。
与小青龙汤证机相符,服本方则使寒邪饮去,肺气通畅而咳喘自平。
二、百日咳陈玉铭医案:林某某,女,7岁。
剧烈阵咳,数十声连续不绝,咳至面色青紫,腰背弯曲,涕泪俱下,须吐出粘痰方告平息。
过一二小时,咳声复起,如此反复发作,一昼夜二三十次,绵延月余,累服地霉素等无效。
脸有浮肿,食欲不振,严重时咳嗽则吐,舌白喉干,脉紧而滑。
因拟小青龙扬与之:麻黄1.5克,桂枝3.4克细辛1.5克半夏3克五味子2克,百部3克。
守方不变,共服7剂痊愈按语,痰饮内停之喘咳,其辨证眼目是咳至吐出粘痰方息,面有浮肿,舌白脉紧而滑等,故与小青龙汤温化之,投之神效。
三、肺胀(肺炎)熊曼琪医案:张某某,女,26岁,1986年9月22日诊。
患者八天前郊游归来,当晚即发热、头痛,服感冒灵后症减。
次日发热38.5℃,伴咳嗽、气促、头痛,即到当地医院诊治。
血常规;白细胞12,600/立方毫米,中性82%,淋巴16%;胸透现有下肺炎。
肌注青、链霉素,口服四环素等药一周末效。
来诊时发热38.8℃,头痛,神疲乏力,咳嗽转频,气促、胸部憋闷,胀痛,痰多质稀,舌淡、苔心微黄,脉浮滑略数。
经方应用之小青龙汤医案
经方应用之小青龙汤医案导读本方证为风寒外束,水饮内停或外溢,即伤寒兼水饮,“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是也。
伤寒表不解,故见恶寒,发热,无汗,身疼痛等;心下有水气,为素有水气之故,水饮内停犯胃,胃气不降则上逆呕;外寒内饮,上射于肺,肺失宣降则作喘矣。
水邪者,变动不居,动而多变,随气机升降无处不为患,故见水寒停于下之小便不利,小腹满;水寒壅滞于上,阻碍气机而噎;水饮内停,气不化津而渴……因属寒饮为病,所以脉弦,苔白而滑润。
打开QQ浏览器,查看高清大图组成小青龙汤方:麻黄三两(去节)芍药三两干姜三两五味子半升甘草三两(炙)桂枝三两(去皮)半夏半升(洗)细辛三两以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取三升,去率,温服一升。
方义小青龙汤由麻黄汤、桂枝汤合方去杏仁、生姜,加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而成。
方中麻黄发汗、平喘、利水,配桂枝则增强通阳宣散之力;芍药与桂枝配伍,调和营卫;干姜大辛、大热,合细辛性温,散寒温肺,化痰涤饮;五味子味酸性温,敛肺止咳;半夏味辛性温,降逆止呕,燥湿去痰;炙甘草调和诸药。
本方为解表阖饮,表里双解之剂。
临证要点主症:恶寒,发热,咳嗽,气喘,呕恶,脉浮紧(或浮滑),或兼见其他水饮内停的症状。
病机: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治法:辛温解表,温化水饮。
方用小青龙汤。
医案举例01外寒内饮咳喘(1)柴某某,男,53岁。
1994年12月3日就诊。
患咳喘10余年,冬重夏轻,经过许多大医院均诊为“慢性支气管炎”,或“慢支并发肺气肿”。
选用中西药治疗而效果不显。
就诊时,患者气喘憋闷,耸肩提肚,咳吐稀白之痰,每到夜晚则加重,不能平卧,晨起则吐痰盈杯盈碗,背部恶寒,视其面色翼黑,舌苔水滑,切其脉弦、寸有滑象。
断为寒饮内伏、上射于肺之证,为疏小青龙汤内温肺胃以散水寒。
麻黄9g,桂枝10g,干姜9g,五味子9g,细辛6g,半夏14g,白芍9g,炙甘草10g。
服7剂咳喘大减,吐痰减少,夜卧能寐,胸中觉畅,后以《金匮》之桂苓五味甘草汤加杏仁、半夏、干姜,以正邪并顾之法治疗而愈。
名医印会河教授三十八方集验-小青龙汤加味
名医印会河教授三十八方集验-小青龙汤加味
[方药组成]炙麻黄1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干姜6克,细辛3克,五味子10克.半夏10克,生甘草10克,生石膏30克(先下)。
[功用]温化水饮。
[主要症状]外寒内饮型(一型):咳喘突发.畏寒背冷,痰多清稀,咳吐甚爽.倚息不能平卧.面色青晦,唇甲紫绀。
舌质紫暗,舌苔白滑.脉弦精数。
阳虚停饮型(二型):咳喘年久,痰稀量多,咯出甚爽,心悸气短,胸闷干呕.倚息不能平卧。
颜面及四肢水肿。
舌质淡暗,舌苔白,脉弦滑数。
[辨证要点]一型:本证系风寒束表,寒饮内停.故见恶寒、背冷,痰多清稀,咳吐甚爽。
因水饮停肺,故咳喘倚息不能平卧。
二型:本证系久病阳虚,水饮内停,阳不化水,故痰稀量多,吐出甚爽,心悸气短.倚息不能平卧.并见颜面及四肢水肿。
[适应证]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等。
[加减法]发热、恶寒,咽痛者,加山豆根10克,鱼腥草30克,以清热解毒。
胸闷甚者加炒白芥于10克,炒莱菔子12克以化痰降气。
喘嗽痰鸣者加地龙10克,僵蚕10克,全蝎6克以祛风定喘。
水肿甚者,加茯苓30克.泽泻30克以和尿消肿。
中医经典名方——小青龙汤(伤寒杂病论)
中医经典名⽅——⼩青龙汤(伤寒杂病论)---------------------------------------解表化饮⼩青龙,风寒束表饮停胸,姜⾟⽢草加五味,夏桂⿇黄芍药同。
【组成】 ⿇黄9克、桂枝9克、⼲姜9克、细⾟3克、五味⼦6克、⽩芍9克、半夏12克、⽢草6克。
【主治】 外感风寒,内停⽔饮证。
症见恶寒发热、⽆汗咳嗽、痰多⾊⽩清稀、甚则喘息不得卧或肢⾯浮肿、⼝不渴、苔薄⽩⽽润、脉浮紧。
【正⽂】⽤法:⽔煎,分⼆次服。
功能: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解:本⽅为解表涤饮⽅剂。
内有⽔饮者,⼀旦感受外寒,每致表寒引动内饮,⽔寒射肺则咳痰清稀,喘息胸满,甚则喘息不得平卧,当内饮外邪得解,⾥饮得化。
⽅中⿇黄发汗解表、宣肺⾏⽔为主药。
桂枝助⿇黄解表,⼜能温化阳⽓,助⿇黄⾏⽔为辅药。
芍药配桂枝以调和营卫。
⼲姜、细⾟温脾肺之寒,使脾散精,上归于肺,肺能通调⽔道,下输膀胱,故⽔液能在体内正常运⾏,以杜其⽣痰之源;半夏燥温化痰,治已成之⽔饮;五味⼦敛肺⽌咳,并防肺⽓耗散太过之弊,以上均为佐药。
⽢草调合诸药,以缓和⿇、桂、姜⾟温刚烈之性。
诸药合⽤,共凑解表涤痰、⽌咳平喘之功。
临床运⽤:1.本⽅为温化痰饮、宣肺平喘之代表⽅剂。
凡咳嗽、痰⽩清稀有泡沫、⼝不渴、⾆苔⽩润者,⽆论有⽆恶寒发热,有汗⽆汗均可加减运⽤。
如恶寒⽆汗者,重⽤⿇黄;恶风⾃汗者,重⽤桂芍,或加姜枣以调和营卫;外寒已解⽽咳嗽未除者,去⿇桂,改⽤蜜炙⿇黄,加杏仁以加强宣肺平喘之功;若痰多清稀、咳喘不得平卧者,重⽤细⾟、半夏、⼲姜以温化降逆寒痰。
2.本⽅加⽯膏,名⼩青龙加⽯膏汤(《⾦匮要略》)。
⽤于本⽅证兼有热象者。
3.本⽅⽤于治疗慢性⽀⽓炎、⽀⽓管哮喘、肺⽓肿均有⼀定疗效。
注意事项:⼲姜、细⾟、半夏、五味⼦为治咳喘痰饮之要药。
若肺寒停饮偏重,五味⼦⽤量宜少于⼲姜、细⾟;若寒饮之咳肺虚者,则五味⼦⽤量宜酌加⼤。
各家论述:1.《伤寒明理论》:⿇黄味⽢⾟温,为发散之主,表不解,应发散之,则以⿇黄为君。
小青龙汤的6大辨证要点和临床利弊
小青龙汤的6大辨证要点和临床利弊小青龙汤是治疗寒饮咳喘的一张名方。
张仲景用它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以及“咳逆倚息不得卧”的寒饮之证。
然而应该指出,此方乃辛烈走窜的峻剂,具有伐阴动阳之弊,如果用之不慎,往往会发生问题,反而促使病情加重。
为此,必须掌握小青龙汤的辨证,其辨证的关键,在于抓以下几个环节:一、辨气色小青龙证,为水寒射肺,或寒饮内伏。
寒饮为阴邪,必羁縻阳气,而使心胸之阳不温,如是则荣卫之行涩,而不能上华于面,故患者面部呈现黧黑之色,我们管它叫做“水色”;或两目周围呈现黑圈,互相对称,我们管它叫做“水环”;或者,在患者的头额、鼻柱、两颊、颏下的皮里肉外显现黑斑(如同妇女妊娠蝶斑),我们管它叫“水斑”。
二、辨脉小青龙证为寒饮之邪,故脉见弦,弦主饮病;抑或脉浮紧,则为表寒里饮俱实之征;如果寒饮内伏,浸循日久,其脉见沉,沉主水病。
然须注意的,凡尺脉迟,或尺脉微,抑或两寸濡弱无力,是为心肾先虚,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这样,就不要滥用小青龙汤而发虚人之汗。
三、辨舌小青龙证为水饮凝滞不化,肺寒津凝,故舌苔多呈水滑;舌质一般变化不大,惟阳气受损以后,则舌色淡嫩,此时用小青龙汤必须加减化裁,而不能原方照搬不变。
四、辨痰涎小青龙汤治肺寒金冷,津凝气阻之证,所以,咳嗽必然多痰,痰咯较爽。
因系寒性水饮,故痰涎清稀不稠,形如泡沫,落地则顷刻化水。
然亦有咳出之痰,明亮晶彻,形同鸡蛋清状,亦属寒凝津聚,必冷如凉粉,口舌感凉而为辨。
五、辨咳喘小青龙证在咳喘方面,有三种情况,临证时务须分清。
一种是咳重而喘轻,如《伤寒论》第41条所说“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指咳嗽为重,而气喘反微的证情。
另一种是喘重而咳轻,如《金匮·痰饮咳嗽病》说的“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是指喘息为重,而咳嗽为轻的证情。
第三种是咳喘皆重的证候,如《痰饮咳嗽病篇》说的“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晡剧,必有伏饮”,是说咳与喘同时俱重的病候。
名医经方之小青龙汤证
名医经方之小青龙汤证名医经方之小青龙汤证19、小青龙汤证(1)寒饮咳喘案医案:张XX,男,40岁。
患气喘病多年,每当发作之时,自服“百喘朋”能缓解症状。
此次犯病,发作严重,又来求取“百喘朋”。
当问及为何不愿服用汤药时,才知道原先曾服中药无数,但未见效果。
经过反复劝说后,同意服汤药一试。
症见喘咳痰多,脉弦,舌苔水滑。
观其面色黧黑,辨为寒饮内伏,上射于肺的小青龙汤证。
麻黄9 克桂枝9 克干姜9 克细辛6 克五味子9 克半夏9 克白芍9 克炙甘草9 克二剂服药后喘咳明显好转,转用茯苓桂枝杏仁甘草汤加干姜、五味子又服三剂,喘咳得以基本控制。
解说:小青龙汤是张仲景用来治寒饮咳喘的一张名方。
或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或膈问有支饮,凡属寒饮内伏,上射于肺所敛咳喘,皆有明显功效。
本方合干姜,细辛及麻、桂于一体,辛烈走窜,虽然药力峻猛,但只要掌握好辨小青龙汤证的几个环节,临床运用则效如桴鼓。
(一)辨气色:寒饮为阴邪,易伤阳气,胸中阳气不温,使荣卫行涩,不能上华于面,患者可见面色黧黑,称为“水色”;或见两日周围有黑圈环绕,称为“水环”;或见头额、鼻柱、两颊、下巴的皮里肉外之处出现黑斑,称为“水斑。
”(二)辨咳喘:或咳重而喘轻,或喘重而咳轻,或咳喘并重,甚则倚息不能平卧,每至夜晚加重。
(三)辨痰涎:肺寒津冷,阳虚津凝,成痰为饮,其痰涎色白质稀;或形如泡沫,落地为水.或吐痰为蛋清状,触舌觉冷。
(四)辨舌象:肺寒气冷,水饮凝滞不化,故舌苔多见水滑,舌质一般变化不大,但若阳气受损时,则可见舌质淡嫩,舌体胖大。
(五)辨脉象:寒饮之邪.其脉多见弦象,因弦主饮病;如果是表寒里饮,则脉多为浮弦或见浮紧;若病久入深、寒饮内伏,其脉则多见沉。
(六)辨兼证;水饮内停,往往随气机运行而变动不居,出现许多兼证,如水寒阻气,则兼噎;水寒犯胃,则兼呕;水寒滞下,贝y兼小便不利;水寒流溢四肢,贝y兼肿;若外寒不解,太阳气郁,则兼发热、头痛等症。
以上六个辨证环节,是正确使用小青龙汤的客观标准,但六个环节不必悉具,符合其中一两个主证者,即可使用小青龙汤。
关于小青龙汤证的诠释
小青龙汤证,是指中医中的一种病证,常见于急性发热型疾病,主要症状有高热、恶寒、卧床不起、汗出不畅、胸闷气促、恶心呕吐等。
下面我将对小青龙汤证进行简要的诠释。
小青龙汤是一种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药方剂,其主要组成成分包括黄芩、赤石脂、陈皮、生姜、炙甘草等。
该方剂主要适用于急性发热型疾病,如伤寒、流感等,可清热解毒、除烦止渴、利咽降火等。
小青龙汤证作为中医中的一种常见病证,根据其病情特征和症状表现,可按中医理论归为热毒病证范畴,多见于年轻人。
其主要症状包括发热、恶寒、口渴、口干、流涕、咳嗽等,同时伴有高热、胸满、呼吸急促、汗出不畅、恶心呕吐等。
针对小青龙汤证的治疗,在中医治疗上主要思路是通过清热解毒、除烦止渴、利咽降火等方法使患者的体温下降,祛除邪热,恢复正常的生理状态。
在药物治疗上,可采用小青龙汤、银翘散、三黄清等中药处方,同时辅以卧床休息、调节情绪、保持内心平静等综合治疗方法。
总的来说,小青龙汤证是一种常见的病证,在治疗时应注意采用中医治疗的思路和方法,辅以综合治疗措施,以便更好地恢复患者的健康。
读经典用经方:?小青龙汤
读经典用经方:小青龙汤小青龙汤原文:《伤寒论》“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龙汤主之。
”《金匮·痰饮咳嗽病》说的“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里饮证。
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
方义:本证由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表寒引动内饮所致。
治疗以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为主。
水寒相搏,内外相引,饮动不居,水寒射肺,肺失宣降,故咳喘痰多而稀;水停心下,阻滞气机,故胸痞;饮动则胃气上逆,故干呕;水饮溢于肌肤,故浮肿身重;舌苦白滑,脉浮为外寒里饮之佐证。
对此外寒内饮之证,若不疏表而徒治其饮,则表邪难解;不化饮而专散表邪,则水饮不除。
故治宜解表与化饮配合,一举而表里双解。
方中麻黄、桂枝相须为君,发汗散寒以解表邪,且麻黄又能宣发肺气而平喘咳,桂枝化气行水以利里饮之化。
干姜、细辛为臣,温肺化饮,兼助麻、桂解表祛邪。
然而素有痰饮,脾肺本虚,若纯用辛温发散,恐耗伤肺气,故佐以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和养营血;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亦为佐药。
炙甘草兼为佐使之药,既可益气和中,又能调和辛散酸收之品。
配伍特点:五味子与芍药配伍,一散一收,既可增强止咳平喘之功,又可制约诸药辛散温燥太过之弊;散中有收,开中有合,使风寒解,水饮去,宣降复,则诸症自平。
运用:本方用于治疗外寒里饮证,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不得平卧,或身体疼重,头面四肢浮肿,舌苔白滑,脉浮为辨证要点。
小青龙汤证
小青龙汤证一、条文字眼伤寒表不解、水气、干呕、咳、喘、渴、利、噎、小便不利;咳逆,倚息不得卧。
二、组成半夏半升、五味子半升、麻黄、桂枝、芍药、炙甘草、细辛、干姜各三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三、方解1、麻黄、桂枝:太阳表邪,恶寒发热,鼻塞流涕(甚至包括广义太阳病,有时无流鼻涕、无汗等证,但是只要有广义太阳表证一个症状都可以运用)。
2、芍药、炙甘草:酸甘除水饮,同时缓急迫。
3、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治疗咳喘的核心成分,化太阴水饮。
(其他方剂如射干麻黄与厚朴麻黄汤都含有这几味药物),夏、姜、细,三味药辛散水饮,五味子收敛,一散一收,相辅相成。
4、从药证上理解本方(1)麻黄,桂枝,芍药,炙甘草:太阳表郁证,恶寒发热,咳嗽,流清鼻涕等;(2)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太阳寒湿水饮证:咳嗽咳痰,白清稀,流清稀鼻涕,中耳流清稀脓液,迎风流泪,(3)芍药甘草:咳嗽,咳喘,急迫,持续性,剧烈性(4)桂枝甘草汤:温阳化饮温通。
(5)麻黄甘草汤:宣表邪利水消肿。
(6)甘草干姜汤:温散化水饮的基础方子总之本方既有太阳表实(或叫表郁)的症状恶寒,不出汗,脉浮紧,同时又有太阴痰湿水饮分泌过多:咳嗽,喘息,泡沫痰,痰延清稀,中耳脓液清稀,关节腔积液等。
四、辨证要点1、表郁不解(有点型的和不典型的,比如只有背心冷,四肢沉重)加上太阴寒湿水饮分泌过多表现(痰液清稀,脓液清稀,唾液清稀)2、六经辨证:太阳太阴痰饮引起的咳喘,渴,利,噎,小便不利等病证。
3、刘渡舟望诊经验:水色(黑)、水斑(黑色)、泡沫样痰、舌苔水滑、脉弦或流水样鼻涕。
4、脉浮紧数或是浮弱5、腹诊:心下部抵抗逐渐增强,腹部比较软,心下有水气,尿量减少;五、病机辨证太阳伏邪,太阴水饮证。
六、临床运用1、狭义太阳表实合并太阴痰饮证(有麻桂提示有太阳表实证或是伏邪),表现为咳嗽,咳喘,流鼻涕,打喷嚏等或是伏邪表现为只有背心冷,关节肿大,四肢沉重。
小青龙汤的证治
小青龙汤的证治小青龙汤临床常用于治疗外寒内饮所致咳喘等病症,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谨守病机、圆机活法,将其应用范围大大拓宽,临床对证属外寒内饮、寒饮内停、寒凝蔽阻等引起的各类病症,运用小青龙汤治疗均能取得良好效果。
小青龙汤治证李老认为小青龙汤既可治外寒内饮证,亦可治疗寒饮内停和寒凝蔽阻等证引起的各类病症,不论外感、内伤、新感、宿疾均可应用,涉及疾病如咳嗽、哮喘、冠心病、高血压、风湿、类风湿、肾衰、痛经、鼻炎等等。
小青龙汤方中麻黄发越肾中阳气,解寒凝;细辛起肾阳,专走少阴而扶阳; 桂枝通阳;半夏、干姜、甘草等辛甘温之品亦助阳气而散寒;五味子、白芍防其辛散太过而伤阴。
全方合用使阳气从肾通过三焦膀胱布达全身腠理毫毛,充斥全身,则阴霾自散。
临床运用本方重在辨证识证,李老恒以脉象为辨证指征,参合四诊资料。
水饮为患其脉多弦,兼有寒邪则多弦紧或沉弦拘(拘脉为脉不舒缓)。
下面从治疗外寒内饮、寒饮内停和寒凝蔽阻三方面论述李老的经验。
外寒内饮《伤寒论》中涉及小青龙汤方证的条文有两条: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又云: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
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龙汤主之。
”两条方证的病机均为“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用于治疗外有表寒、内有水饮,外寒引动内饮而导致的咳喘诸症,临床大多数医生都能把握此证。
寒饮内停李老强调学经典要善于发现原文之外的内容,举一反三,知常达变。
寒饮射肺可致咳喘,下走肠道可致下利,内停可致小便不利少腹满,而寒饮凌心则可引起心悸、惊怵、胸闷、胸痛等症。
水饮停聚,阻遏阳气敷布,清阳不升,头失清阳之奉养则头晕,在上之清窍失养则目昏、流涕、耳失聪; 清阳不能实四肢而四肢无力。
诸多见症均为寒饮内停所致,仲景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故此时当采温阳化饮散寒之法,方用小青龙汤,使阳气布达、阴霾自散。
水饮内停为患,临床辨证以脉象为主,还可参考刘渡舟教授在其《伤寒临证指要》一书中提出的从气色、脉、舌、痰涎等处入手: 患者面色可见水色、水斑、水环; 其舌多淡,舌苔多水滑; 痰涎清稀,落地化水,或痰稠如蛋清,冷如凉粉。
【中医经方研读】小青龙汤
【中医经⽅研读】⼩青龙汤〔原⽂〕 伤寒表不解,⼼下有⽔⽓,⼲呕,发热⽽咳,或渴,或利,或噎,或⼩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青龙汤主之。
(40)伤寒,⼼下有⽔⽓,咳⽽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青龙汤主之。
(41)《⾦匮要略》【原⽂23】病溢饮者,当发其汗,⼤青龙汤主之,⼩青龙汤亦主之。
(⾦匮⾥的⼩青龙汤论述参见⼤青龙汤)⼩青龙汤⽅《伤寒论》《⽟函经》《⾦匮要略》⿇黄三两(去节) 桂枝三两(去⽪) 芍药三两 ⽢草⼆两(炙) 五味⼦半升 细⾟三两 ⼲姜三两 半夏半升(洗)《⽟函》⼋味各半升上⼋味,以⽔⼀⽃,先煮⿇黄,减⼆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升。
渴者,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微利,去⿇黄加芫花,如鸡⼦,熬,令⾚⾊;噎者,去⿇黄加附⼦⼀枚,炮;⼩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黄加茯苓四两;喘者,去⿇黄加杏仁半升《⽟函》⽅下云:芫花不治利,⿇黄定喘。
今语反之,疑⾮仲景意。
《外台》同。
盖林亿校语也,不解经意⽿!【辨证提要】 此为外感风寒,内兼⽔饮的证治。
恶寒发热,头痛⽆汗为风寒外束之表实证,病⼈素有⽔饮内停,⼜与风寒相搏,风寒壅肺,肺失清肃,则咳嗽喘息,咯痰⾊⽩质清稀。
⽔饮之邪变动不居,可随三焦⽓机升降出⼊,故可见众多或然之症:⽔饮犯胃则⼲呕,下趋肠道则下利,蓄于下焦,⽓化失权则⼩便不利,少腹满;壅塞于上,阻碍⽓机则有噎塞感。
⽔⽓犯肺则喘。
⽔饮证⼀般⼝不渴,但如果饮阻⽓机,⽓不化津,亦可见⼝渴。
如服药后⼝渴,则是药已中病,寒去欲解之兆。
【疑难分析】 ⼩青龙汤证为什么有“不渴”、“或渴”、“服汤已渴者”之异?⼩青龙汤证的病机为外感风寒,内有寒饮,饮为阴邪,故⼀般⼝不渴。
⼝不渴表明津液未有损伤。
此为⼩青龙汤证正局。
或渴是因为饮邪为病,阻滞体内津液正常代谢,津不化⽓,不为⼈体所⽤,⽽个别病⼈亦可能出现⼝渴,然渴喜热饮且不多饮。
在服⽤⼩青龙汤之后,⽔⽓得以温化宣散,⽓机畅利,理应津液蒸腾上润⽽不渴,但由于患⽔⽓之时,滋润机体的津液因⽓化不利⽽变为病理产物,⽔⽓内停,邪⽔有余⽽津液不⾜,服药后,⽔液初去,津液未充,⽓机虽利⽽⼀时⽆津可化,故⽽见渴,必渴⽽喜饮,得饮渴解。
中医方剂-小青龙汤
方歌 :
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哕皆可利; 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皆五味;
而稀,饮停心下,阻滞气机,则胸痞;胃气上逆,则干呕;饮溢肌肤, 则全身浮肿。
方解:
麻黄、桂枝:发汗解表,宣开肺气,化气行水; 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兼祛表邪; 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 五味子:敛肺止咳; 芍药:和营养血; 甘草:益气和中;
配伍特点:辛散与酸收配伍,散中有收;温化与敛肺相配,开中有合;
《伤寒论》中医方剂 小青龙汤
组成:
麻黄 9g 芍药 9g 细辛3g
干姜 6g 甘草 6g 桂枝9g
五味子9g 半夏 9g 甘草6g
功用: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寒内饮证。
证候病机:本证属于外感风寒,寒饮内停之证。素有水饮
之人,感受寒邪,每致外寒引动内饮。难经中云:形寒饮冷则伤肺;水 寒相搏,内外相饮,饮动不居,寒 饮射肺,肺失去宣降。而咳喘痰涎多
谢谢
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小青龙汤主之。
解释:本条承上条,补充小青龙汤证的主证及药后寒去欲解的机转。 “小青龙汤主之”应接于“发热不渴”之后,此属倒装句法,“伤寒,
心下有水气”与上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之意同,同时也讲了 本证的病机。上条所述 主证为干呕,发热而咳,本条补述咳而微喘,这 正是外寒内饮小青龙汤的适应证。上条或 见证中有口褐一证、是因水气
: 现代医学相关疾病 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小儿支气
小青龙汤证-(2)
外寒引动内饮,
水寒相搏, 以水
饮为主。
病
机犯胃——干呕Fra bibliotek犯肺——咳喘
水
趋于肠—— 或下利
饮
停蓄下焦——
或小便不利
阻碍气机—— 或噎
主证 次证
此外, 条文中尚列有三个 证是本条文中的难点。
不
症状
药
渴 (
病性 (寒证)
41
) 症状
前
或
水饮内停,
渴
气不化津
“渴” 较“不 渴”示 里饮更 甚。
从《金匮·痰饮病篇》, 仲景用本方治溢饮、支饮咳 喘不得卧可据。
3.除原文脉证之外, 结合临床,在 望诊方面,须注意以下六个方面。
(1)水色:
寒饮患者,面色可见青紫 或黧黑,唇色紫暗,为水寒郁 遏阳气。
(2)水斑:
有些患者因寒饮阻滞,营 卫气血运行不利,面部出现 对称性色素沉着。
(3)水气:
渴而不欲
饮, 不多饮
药
服汤已渴
后
里饮已解 , 病情向愈;
过服辛温 之品, 化热 伤津。
不论哪种情况, 均须结合主 证进行分析判断。
(二)治疗
解表化饮, 温化寒饮。 以小青龙汤为主方。
细辛干 姜法夏
散寒化饮 止呕
五味子——敛肺止咳
麻桂芍——解 表 和 营卫
炙甘草——补中和药
肺胃寒饮证。
仲景每每姜 辛五味相配, 一收一散, 则 喘止。
小青龙汤证
原文40条: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 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 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 主之。
原文41条: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 发热不渴。服药已渴者,此寒去 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咳嗽的治疗:小青龙汤证(经方医案)
咳嗽的治疗:小青龙汤证(经方医案)
夏某,女,32岁,近3年来每年冬春犯咳嗽。
本次咳嗽已发作两月。
前医曾与三拗汤、杏苏散加减无效,后又以止嗽散加减二十余剂亦无效,再以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效也不明显。
近来症状:咳嗽,吐稀白痰量多,背恶寒,四肢凉,口干不思饮,胸闷,胃脘痞满,纳差,便溏,苔白滑,舌质暗,脉沉弦细。
处方:麻黄三钱,桂枝三钱,白芍三钱,细辛三钱,干姜三钱,炙甘草三钱,五味子四钱,半夏五钱,茯苓四钱。
结果:上药服三剂,胸闷、吐痰减少,继服六剂,咳嗽明显减轻,再继服两周咳平,他症也随消。
按语:治疗结束时,胡老又强调了一下外寒内饮的治疗原则。
这一原则在讲解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小青龙汤等方证时已反复强调,即本例也是这样:表有寒邪,里有水饮,水饮停于里,剌里有所阻,表亦不透,故不兼利其水则表必不解,若强发其汗,强宣其表,激动里饮,变证百出;若单利其水,则引邪入里,等于闭门揖寇,引狼入室。
此时惟有于解表方中,兼用利水逐饮药,始收里和表解之效。
本洽疗方中用麻黄、桂枝、白芍、甘草发汗以驱外邪,半夏、干姜、五味子、茯苓逐寒以袪里饮,故表解里饮去,则咳自止。
曹颖甫《经方实验录》小青龙汤证(附列门人治验)
曹颖甫《经方实验录》小青龙汤证(附列门人治验)张志明(住五洲大药房)初诊(十月十八日)暑天多水浴,因而致咳,诸药乏效,遇寒则增剧,此为心下有水气,小青龙汤主之。
净麻黄(钱半)川桂枝(钱半)大白芍(二钱)生甘草(一钱)北细辛(钱半)五味子(钱半)干姜(钱半)姜半夏(三钱)【按】张君志明为余之好友,尝患疔毒。
自以西药治之,增剧,因就余以中药治愈,乃叹中药之神。
自后恙无大小,每必垂询,顾余以事冗,居恒外出,致常相左。
某晨,君又贲临,曰:咳嗽小恙耳,何中医久治不差?并出方相示,则清水豆卷、冬桑叶、前胡、杏仁、赤苓、枳壳、桔梗、竹茹、牛蒡,贝母、瓜蒌皮、冬瓜子、枇杷叶之属。
因询之曰:君于夏月尝习游泳乎?曰:然。
君之咳遇寒则增剧乎?曰:然。
余乃慰之曰:此证甚易,一剂可愈,幸毋为虑。
因书上方与之。
越二日,来告日:咳瘥矣。
即为书下方调理焉。
二诊(十月二十)。
咳已全愈,但觉微喘耳,此为余邪,宜三拗汤轻剂,夫药味以稀为贵。
净麻黄(六分)光杏仁(三钱)甘草(八分)余屡用本方治咳,皆有奇效。
顾必审其咳而属干水气者,然后用之,非以之尽治诸咳也。
水气者何?言邪气之属于水者也。
如本案张君因习游泳而得水气,其一例也。
又如多进果品冷饮,而得水气,其二例也。
又如远行冒雨露,因得水气,其三例也。
更如夙患痰饮,为风寒所激,其四例也。
凡此种水气之咳,本汤皆能优治之。
顾药量又有轻重之分。
其身热重,头痛恶寒甚者,当重用麻桂。
其身微热,微恶寒者,当减轻麻桂,甚可以豆豉代麻黄,苏叶代桂枝。
其痰饮水气甚者,当重用姜辛半味,因此四者协力合作,犹一药然,吾师用五味尝多至三钱,切勿畏其酸收。
其咳久致腹皮挛急而痛者,当重用芍草以安之。
否则,轻用或省除之,奏效如一。
要之小青龙证。
在里为水气,在表为咳(咳之前喉皆常作痒)其表证之重轻,初可勿拘,其舌苔亦不必限于白腻。
遑论其它或喘或渴或利或噎哉?此皆经验之谈,不必泥于书本者也。
本年夏,友好多人皆习游泳,耽之不倦,虽雨天不已,一月前后,十九患咳,余悉以本汤加减愈之。
小青龙汤加减证治
小青龙汤加减证治小青龙汤:麻黄6克、生白芍9克、细辛3克、炙甘草6克、桂枝9克、半夏9克、五味子6克、干姜6克。
适应病症:外感风寒,内停水饮。
症状有怕冷,发热,不渴,没有汗,有浮肿。
身体有疼痛和沉重感,胸口有痞闷感,干呕,咳喘。
对咳喘、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小儿百日咳以及后遗症、肺炎、流感、浮肿、关节炎等皆有效果。
小青龙汤加减方:如果嘴里发渴,拿掉半夏,加天花粉10克。
如果有腹泻,拿掉麻黄,加芫花6克。
如果有噎嗝,拿掉麻黄,加制附子9克;严重的加丁香5克、柿蒂9克、旋覆花10克。
如果排尿不顺利,小腹胀,拿掉麻黄,加茯苓20克。
如果喘比较严重,拿掉麻黄,加杏仁12克。
一、常年咳嗽:病因:咳嗽受寒而引起,每年都发作,发作的时候,喘息胸闷,痰多,泡沫清稀,咳嗽时心跳厉害,畏寒怕冷,舌淡苔白,属于肺有寒饮,肾阳不足。
小青龙汤加减:麻黄9克、桂枝6克、细辛3克、姜半夏9克、五味子6克、干姜5克、甘草6克、瓜篓仁9克、枳实9克、制附子6克。
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两袋,早晚各一袋。
二、受寒感冒引发的咳喘和浮肿。
小青龙汤加减:麻黄6克、生白芍9克、细辛3克、炙甘草6克、桂枝9克、半夏9克、五味子6克、干姜6克,如果小便排便困难加茯苓20克,如果发烧加生石膏30克。
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两袋,早晚各一袋。
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炎,一到冬天就发作,天气变暖就好转些。
身体怕冷,喘气较急,痰清稀,痰颜色发白,西医诊断为哮喘性支气管炎。
在中医上属于寒饮伤肺用小青龙汤加减:麻黄6克、桂枝6克、白芍9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干姜6克、半夏9克、炙甘草6克。
这是一付的量,一付熬出两袋,早晚各一袋。
五付之后,即可见效。
之后,用金匮肾气丸配合后愛暖参茶,补脾肾阳气。
四、咳嗽明显的受寒感冒:用小青龙汤配合感冒软胶囊。
一般两付即可见效。
五、小儿咳嗽日久:小儿咳嗽日久,是如果因受寒感冒而引起,口水较多,想吃饭还吃不下去,咳嗽较多,咳嗽时有干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医经方之小青龙汤证
名医经方之小青龙汤证
19、小青龙汤证
(1)寒饮咳喘案
医案:张××,男,40岁。
患气喘病多年,每当发作之时,自服“百喘朋”能缓解症状。
此次犯病,发作严重,又来求取“百喘朋”。
当问及为何不愿服用汤药时,才知道原先曾服中药无数,但未见效果。
经过反复劝说后,同意服汤药一试。
症见喘咳痰多,脉弦,舌苔水滑。
观其面色黧黑,辨为寒饮内伏,上射于肺的小青龙汤证。
麻黄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细辛6克五味子9克
半夏9克白芍9克炙甘草9克二剂
服药后喘咳明显好转,转用茯苓桂枝杏仁甘草汤加干姜、五味子又服三剂,喘咳得以基本控制。
解说:小青龙汤是张仲景用来治寒饮咳喘的一张名方。
或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或膈问有支饮,凡属寒饮内伏,上射于肺所敛咳喘,皆有明显功效。
本方合干姜,细辛及麻、桂于一体,辛烈走窜,虽然药力峻猛,但只要掌握好辨小青龙汤证的几个环节,临床运用则效如桴鼓。
(一)辨气色:寒饮为阴邪,易伤阳气,胸中阳气不温,使荣卫行涩,不能上华于面,患者可见面色黧黑,称为“水色”;或见两日周围有黑圈环绕,称为“水环”;或见头额、鼻柱、两颊、下巴的皮里肉外之处出现黑斑,称为“水斑。
”(二)辨咳喘:或咳重而喘轻,或喘重而咳轻,或咳喘并重,甚则倚息不能平卧,每至夜晚加重。
(三)辨痰涎:肺寒津冷,阳虚津凝,成痰为饮,其痰涎色白质稀;或形如泡沫,落地为水.或吐痰为蛋清状,触舌觉冷。
(四)辨舌象:肺寒气冷,水饮凝滞不化,故舌苔多见水滑,舌质一般变化不大,但若阳气受损时,则可见舌质淡嫩,舌体胖大。
(五)辨脉象:寒饮之邪.其脉多见弦象,因弦主饮病;如果是表寒里饮,则脉多为浮弦或见浮紧;若病久入深、寒饮内伏,其脉则多见沉。
(六)辨兼证;水饮内停,往往随气机运行而变动不居,出现许多兼证,如水寒阻气,则兼噎;水寒犯胃,则兼呕;水寒滞下,则兼小便不利;水寒流溢四肢,则兼肿;若外寒不解,太阳气郁,则兼发热、头痛等症。
以上六个辨证环节,是正确使用小青龙汤的客观标准,但六个环节不必悉具,符合其中一两个主证者,即可使用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治疗重证寒饮咳喘,疗效卓著,屡用屡效。
但此方辛烈峻猛,能伐阴动阳,下拔肾根,用药必须中病即止,不可久服。
根据《金匮要略》中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原则,用苓桂剂善后疗效理想。
(2)过服小青龙汤救逆案
医案:某男,患咳喘痰多,不能乎卧.咳吐稀白泡沫状痰,面色黧黑,脉弦紧,舌苔白滑。
证属寒饮射肺。
投以小青龙汤原方两剂。
患者恃方后,没有再来复诊。
第二年春见其面色苍白不泽,身形赢弱,自云服药颇有疗效,喘息咳痰皆明显好转,夜能半卧,喜出望外,按原方又继续服用,第十二剂后,发生头晕,心悸,夜难成眠等证。
自冬至节后,突然发生鼻衄,来势汹涌。
不能自止,经某医院用电烙法止血。
从此自觉神疲乏力,所以又来诊治。
这是过服小青龙汤,发散太过,拔动肾根,伤阴动血发生的变证。
乃用人参养荣汤加龙骨、牡蛎等药.连服数十剂后,体力才逐渐得以恢复。
解说:小青龙汤属于辛烈走散,作用峻猛的方剂,久服有伐阴动阳之弊。
但由于患者不明此理,持方久服,发散太过,阳气不密,导致少阴肾精不固。
待冬至节后,天阳启动,阴精不能密藏则见伤阴动血。
鼻衄不能自止的情况。
大、小青龙汤,都是在麻黄汤辛温发散的基础上衍化而来,其有很强的发散作用。
张仲景立大、小青龙二方,
一方面阐明其证治特点,另一方面又指出其救逆之法,目的就在于告诚人们要注意服药后的一些不良反映。
学者如果能细心体会仲景设苓桂剂既治水饮之邪,又御小青龙汤之变,则得心应手!庶几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