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Lancet 胆管癌研究最新进展及治疗综述

合集下载

胆管癌的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胆管癌的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胆管癌的免疫治疗研究进展胆管癌是一种罕见但危险的恶性肿瘤,主要起源于肝内和肝外的胆管上皮。

由于该病的特殊位置和侵袭性生长,胆管癌的治疗一直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难题。

近年来,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新的治疗策略,呈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探讨胆管癌的免疫治疗研究进展,并分析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1. 胆管癌免疫治疗的基本原理胆管癌的免疫治疗基于激活和增强患者自身免疫系统的能力,以抗击癌细胞。

主要机制包括: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提高免疫细胞对胆管癌细胞的识别和杀伤能力,以及通过抑制免疫抑制通路来恢复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

2. 免疫治疗的方法和策略胆管癌的免疫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例如:细胞免疫疗法、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癌疫苗和靶向抗体治疗等。

其中,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免疫治疗方法,其通过抑制T细胞上的抑制性信号通路,增强T细胞杀伤癌细胞的能力。

3. 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由于胆管癌的异质性和复杂性,个体化治疗在免疫治疗中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基因检测、肿瘤突变谱分析等手段,可以对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选择,提高治疗效果。

4. 临床研究进展目前,胆管癌的免疫治疗研究正处于不断发展阶段。

许多临床试验已经证实免疫治疗在胆管癌治疗中的有效性。

例如,一项研究表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能够显著延长胆管癌患者的生存期,并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

5. 挑战和前景虽然免疫治疗在胆管癌治疗中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

其中包括免疫治疗的毒副作用、耐药性和治疗反应不一致性等问题。

未来的研究方向应重点关注这些问题,并努力寻找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胆管癌的免疫治疗是一种具有潜力的新治疗策略。

通过激活患者自身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治疗能够有效抗击胆管癌。

虽然仍然存在许多挑战,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免疫治疗有望成为胆管癌的重要治疗手段,并为胆管癌患者带来更好的预后和生存质量。

晚期不可切除肝内胆管癌的治疗进展完整版

晚期不可切除肝内胆管癌的治疗进展完整版

晚期不可切除肝内胆管癌的治疗进展完整版肝内胆管癌的发病率在全世界范围内呈明显上升趋势[ 1 ]。

肝内胆管癌是一种高度异质性、侵袭性强且预后差的恶性肿瘤,是仅次于肝细胞癌的第二大原发性肝癌[ 2 , 3 ]。

肝内胆管结石、肝硬化、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等造成胆汁淤积和胆管内皮细胞损伤后引起异常增殖,进而导致肝内胆管癌[ 4 ]。

外科手术切除是肝内胆管癌的重要根治方法,但只有早期诊断的患者有机会接受手术。

肝内胆管癌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只有少数患者在病程早期出现不适、疲劳等症状,使得临床早期诊断困难,多数患者是健康体检或其他疾病检查时偶然发现。

肝内胆管癌早期诊断率不到30%,超70%的肝内胆管癌患者在出现局部晚期症状或肿瘤发生转移时才得以确诊,丧失了手术机会[ 5 ]。

针对肝内多发胆管癌、已经出现淋巴结或腹膜转移等难以进行手术治疗的肝内胆管癌患者,化疗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

肝内胆管癌患者化疗多采用吉西他滨联合顺铂的标准方案,但其客观缓解率仅为20%,中位总生存期为6~8个月,5年生存率低于10% [ 6 , 7 , 8 , 9 ]。

因此,临床需要开发更加精准的早期诊断方法和针对晚期肝内胆管癌患者的综合治疗策略。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围绕上述问题展开了各种研究和临床尝试,其中针对肝内胆管癌的靶向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迅速。

因此,本文对初诊不可手术切除的肝内胆管癌患者的全身系统治疗进展、临床试验结果进行综述,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一、靶向治疗随着越来越多学者认识到基因突变是肿瘤的重要特征,靶向治疗也越来越重要。

靶向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策略逐渐被重视。

靶向治疗可以筛选出潜在获益的患者,为其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乳腺癌、肺癌等靶向治疗取得了巨大进展,靶向药物治疗明显改善预后[ 10 , 11 ]。

随着对肝内胆管癌的潜在机制的深入研究以及分子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肝内胆管癌的基因突变位点和潜在的治疗靶点逐渐清晰,使得靶向治疗成为晚期不可手术治疗肝内胆管癌患者有前景的治疗方法。

2024胆道癌的分子特征、诊疗和新药进展

2024胆道癌的分子特征、诊疗和新药进展

2024胆道癌的分子特征、诊疗和新药进展胆道癌(BTC)虽然较为罕见,但东南亚人群中的发病率较高,且50%患者在确诊时已为进展期,生存期<1年,其危害不容忽视。

2023年,我国迎来了首个获批上市的BTe免疫治疗一线用药,在赋予临床治疗信心的同时也开启了科研探索的新格局。

为此本刊特邀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肝脏外科赵海涛教授回顾BTC分子特征、临床诊疗和新药研究三大领域的最新进展,并从宏观视角梳理精准治疗、个体化治疗等值得深入探索的方向,同时精选其中较具前景的三条治疗线索,以期为未来临床实践和科研探索提供重要指引。

01、分子特征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胆管癌(CCA)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多种病理生物学反复失调,包括癌基因依赖、表观基因组失调、发育再激活、代谢重编程、微环境重塑和免疫逃逸等。

高通量基因组测序分析显示肝内胆管癌(iCCAX肝门胆管癌(pCCA)和远端胆管癌(dCCA)的突变特征不同,提示不同解剖学亚型之间存在一定的生物学差异。

40%~50%iCCA和15%~20%PCCA和dCCA 患者携带可靶向治疗的基因突变。

在胆道癌(BTC)患者中,TP53、CDKN2A∕B x KRAS和SMAD4体细胞突变频率最高,可靶向治疗的IDHl/2、FGFR2、BRAF x PIK3CA和NTRK突变频率较低<5%\如前所述,不同亚型的突变谱存在差异。

例如力AP1、CDKN2A、ARDlA、FGFR1-3和MET突变更常见于iCCA,pCCA和dCCA中HER2扩增(17.4%)和KRAS突变更为多见,TP53、PIK3CA s HER2、BRAF和EGFR突变更常见于胆囊癌(GBC\此外,存在IDH1/2突变很可能是IHCC独有的,不存在FGFR1-3、MET和EGFR突变也很可能是EHeC独有的。

CCA突变频率随地域和病因而异,亚洲人IDH1突变频率低于非亚洲人;肝吸虫相关CCA的IDH1突变发生率较低,TP53、SMAD4、MLL3和GNAS突变率较高,而非肝吸虫相关CCA患者中IDH1/2和BAP1突变率更高。

肝内胆管癌新辅助治疗的热点与进展

肝内胆管癌新辅助治疗的热点与进展

·专家论坛·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3.09.002肝内胆管癌新辅助治疗的热点与进展林志文1,2,刘红枝1,2,曾永毅1,2,3,林科灿1,2,31 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肝胆外科,福州 350025;2 福建省肝病科学研究中心,福州 350025;3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福州 350005通信作者:林科灿,*****************(ORCID: 0009-0009-9932-7284)摘要:肝内胆管癌是起源于肝内二级及以上胆管分支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全世界范围内呈明显上升趋势,由于其发病隐匿,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侵袭性强,确诊时常处于进展期,预后较差,根治性手术是延长患者生存期的唯一治疗方法,但术后极易发生复发和转移,5年生存率低。

新辅助治疗是指在手术前给予药物治疗或其他治疗方式,以减小肿瘤的大小、降低复发风险、提高手术切除的成功率或为手术提供更佳的局部控制。

目前尚无标准化的新辅助治疗方案,其对预后的潜在作用也存在争议。

本文就肝内胆管癌新辅助治疗的热点与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胆管上皮癌;肿瘤辅助疗法;肝切除术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2275050);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项目(2022YFC2407304);福建省科技创新联合资金项目(2019Y9108);福建省卫健委中青年科研重大项目(2021ZQNZD013)Hotspots and advances in neoadjuvant therapy for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LIN Zhiwen1,2,LIU Hongzhi1,2,ZENG Yongyi1,2,3,LIN Kecan1,2,3.(1. Department of Hepatobiliary Surgery,Mengchao Hepatobiliary Hospital of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Fuzhou 350025,China;2. Liver Disease Research Center of Fujian Province,Fuzhou 350025,China;3. Department of Hepatobiliary Surger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Fujian Medical University, Fuzhou 350005,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LIN Kecan,*****************(ORCID: 0009-0009-9932-7284)Abstract: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ICC)is a malignant tumor that originates from the epithelial cells of the intrahepatic bile ducts,specifically the secondary and higher branches. The incidence rate of ICC tends to increase significantly worldwide. Due to its insidious onset, atypical clinical symptoms in the early stage, and strong invasiveness, it is often in the advanced stage at the time of diagnosis, which may result in poor prognosis. Radical surgery is the only treatment method to prolong the survival time of patients, but recurrence and metastasis frequently occur after surgery, leading to a low 5-year survival rate. Neoadjuvant therapy refers to the administration of drug treatment or other treatment modalities before surgery to reduce tumor size, lower the risk of recurrence, increase the success rate of surgical resection, or provide better local control for surgery. Currently, there is still no standardized regimens for neoadjuvant therapy, and its potential impact on prognosis remains controversial.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hotspots and advances in neoadjuvant therapy for ICC.Key words:Cholangiocarcinoma; Neoadjuvant Therapy; HepatectomyResearch funding: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62275050);National 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gram (2022YFC2407304);Fujian Provinc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Joint Fund Project (2019Y9108);Young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of Fujian Provincial Health Commission(2021ZQNZD013)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是起源于肝内二级及以上胆管分支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占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的10%~15%[1],其发病率在全世界范围内呈明显上升趋势[2]。

胆管癌的治疗现状与进展

胆管癌的治疗现状与进展

[Abstract ] Cholangiocarcinoma is a devastating cancer with increasing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Challenges remain to the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 for limited strategies,low effectiveness rate of complete surgical resection,and high rate of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Recently,deeper insights into the bio-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ease have given birth to some new therapeutic concepts and methods,such as liver transplantation and gene therapy.
1 手术治疗
1. 1 术前准备与评估 术前要根据患者的年龄、一 般情况及合并症,评估其对手术的耐受性。对侵入
基金项目: 江苏省卫生科研项目( H200835) 作者单位: 210011 南京,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医学中心
[葛贤秀( 医学硕士) 、李全朋、缪 林] 通讯作者: 缪 林,E - mail: MiaoFrest@ yahoo. com. cn
DOI:10.16571/ki.1008-8199.2012.05.024
·520·


医学研究生学报 2012 年 5 月 第 25 卷 第 5 期 J Med Postgra,Vol. 25,No. 5,May,2012

2024肝内胆管癌治疗的研究进展(全文)

2024肝内胆管癌治疗的研究进展(全文)

2024肝内胆管癌治疗的研究进展(全文)摘要肝内胆管癌(ICC)是肝脏胆管上皮细胞来源的恶性肿瘤。

根治性手术被认为是当前唯一可能治愈的方案,但是预后仍不理想。

随着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可提高ICC患者的生存率,已成为一线方案。

基于基因组学的靶向治疗能使部分基因突变的ICC患者获益。

另外,全身联合局部治疗也能改善部分ICC患者的预后。

尽管如此,对ICC的治疗依然困难重重。

本文对ICC治疗的策略作一综述,旨在为临床诊疗和基础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是第二大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起源于胆管上皮细胞,约占所有肝癌的20%,特点是隐匿性、高侵袭性、难治性和预后差[1,2]。

过去40多年,ICC的发病率不断增加,我国的ICC发病率已超过6/10万[3]。

手术切除是治愈ICC的最有效手段,但仅有20%~30%的患者能获得此机会,术后5年生存率始终徘徊在20%~35%[4]。

不可切除ICC患者接受现有的诊疗策略,其中位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仅为11.7个月[2]。

随着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靶向和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ICC治疗的困境,给患者带来了福音[5]。

另外,系统性治疗,包括全身化疗联合局部放射、介入治疗等,也成为当前治疗ICC的重要方法。

本文重点关注当前和未来的ICC治疗策略,对ICC手术以及全身治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ICC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一、流行病学和诊断ICC的发生与多种风险因素相关,包括纤维囊性疾病、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肝内胆管结石、肝硬化、病毒性肝炎、寄生虫感染等[2,6]。

研究表明,长期慢性炎症刺激易导致胆道胆汁淤积、胆管上皮损伤,从而促使ICC的发生[7,8]。

另外,ICC易在男性、老年患者中发生,但近年来女性、年轻患者的发病率也有所上升[9]。

最新:胆管癌的免疫治疗进展

最新:胆管癌的免疫治疗进展

最新:胆管癌的免疫治疗进展摘要胆管癌是恶性程度高、预后差的实体肿瘤,手术切除仍然是主要治疗手段。

靶向以及免疫治疗是近年来逐渐受到重视的抗肿瘤手段,尤其是免疫治疗。

胆管癌的肿瘤微环境复杂,除了间质和内皮细胞外,还包括大量免疫细胞,天然和适应性免疫系统也发挥作用。

本文总结了胆管癌的免疫相关研究以及最新的免疫治疗临床试验。

胆管癌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癌症,起源于胆管上皮细胞。

胆管癌目前是第二种常见的肝胆原发肿瘤,根据其解剖位置,可分为肝内、肝门周围、远端胆管癌。

患者早期通常无症状,且缺乏有效的诊断标志物。

当出现症状时,往往处于疾病进展期。

手术是唯一有可能治愈的手段。

胆管癌的复发风险较高,约60%患者在术后26个月内复发,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目前免疫治疗已成为许多恶性肿瘤有效的治疗手段,也被用于胆管癌。

许多研究已经对胆管癌的免疫微环境进行了探索,以寻找免疫治疗的靶点。

一些免疫治疗的临床试验,包括过继细胞疗法、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研究结果令人鼓舞。

本文总结了胆管癌的免疫治疗和临床试验相关进展。

一、肿瘤的免疫反应先天性免疫系统对肿瘤进行非特异性防御,影响胆管癌的发展。

先天性免疫系统包括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等。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 associated macrophage,TAM)具有强大的抗炎、促瘤作用。

M2巨噬细胞是TAM中的主要亚型,它在胆管癌组织中的数目越多,患者预后越差。

中性粒细胞在胆管癌微环境中的作用尚不清楚。

有研究纳入864例胆管癌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3.0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显著长于NLR≥3.0的患者(21.6个月比12.0个月)。

关于自然杀伤细胞知之甚少。

2.适应性免疫:适应性免疫系统具有识别和定位新发肿瘤细胞的能力。

适应性免疫系统包括树突状细胞、CD4+辅助性T淋巴细胞、CD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

胆管癌肿瘤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意义(文献综述)

胆管癌肿瘤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意义(文献综述)

胆管癌肿瘤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意义(文献综述)
程文; 程南生
【期刊名称】《《国际外科学杂志》》
【年(卷),期】2004(031)004
【摘要】原发性胆管癌早期诊断困难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 ,已认识到细胞癌变
是基因的异常激活或失活所致 ,胆管癌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可释放多种肿瘤标志物。

【总页数】5页(P205-209)
【作者】程文; 程南生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普外科成都 610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8
【相关文献】
1.胆管癌肿瘤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意义 [J], 张秀华;黄晓丹;缪林
2.胆管癌肿瘤标志物的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J], 唐文皓;王炳生
3.胆管癌血清肿瘤标志物及临床意义 [J], 赵福英(综述);余芃;邓友松;龚建平(审校)
4.胆管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9-9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J], 韩笑;
麻树人;杨卓;宫照杰;傅赞
5.胆管癌肿瘤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及临床意义 [J], 程文;程南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肝外近端胆管癌治疗的现状(综述)

肝外近端胆管癌治疗的现状(综述)
;
,
:
F 3 16
:
3 19
)(
:
.
25
.
R
.
a 门 5 0 1飞
e
t
l

e
n : 1
( 宁
n l
、士r o 〔 : n t e
I
,n J「 r ()e n
,
1993 lo g
;
2 8 ( 4 )
y
,
4 20
;

、 t 从 g
勺 丁4 士
1’ l
`
爪少 或 3 7
乃 6 6
2 8
.
R
、a 、 c
h
R 卜 1
35
叭 一 7 6于
2

,

经 过 深 入分 析
,
与胃肠

肝 动 脉和 肝组织
晚 期 常有 局 部侵 犯 排 除 了根
食 管 以 及 胰 腺 多中 心 癌 的 高 发 生 率 相 比 胆 管 多发 性 癌 罕 见 但 已 有 一 些 病 例 络续 见 诸杂 志 报道
.
治性 切 除 甚 或 姑 息 性 切 除 的 可 能 性 早 年 认 为 胆 管 癌 很 少 发 生 早期 转 移 近 期 情 况 并 不 如此
` 。
缓 慢 和 远 处 转 移 较 晚 的肿 瘤 这 就 为 早 期 诊 治 获 得 良
, 。
多侵犯 肝 管 分 又 部 和
K
u
侧 或双侧肝 管
9 53
早年 发 现 不 多
2 4 。艺 ,
c r《。 1 1
好 预后 提 供 了可能性
,
它 以局 部 胆 管 粘 膜 或 粘 膜 下 层

肝门胆管癌的治疗进展

肝门胆管癌的治疗进展

肝门胆管癌的治疗进展
詹茜;沈柏用
【期刊名称】《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年(卷),期】2009()32
【摘要】肝门部胆管癌因其发生部位特殊、呈浸润性生长及与肝门部血管关系密切等特点给手术切除造成极大的困难.长期以来,肝门部胆管癌被认为是无法手术根治性切除的癌肿.近20年来,随着影像学和手术技术的进步,使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和治疗取得重大进步,手术切除率逐步提高,生存率得到明显改善.但是对于是否应行扩大根治术、血管切除重建,以及放化疗等的疗效问题,依然是肝胆外科及肿瘤科医生所面临的严峻挑战.本文就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总页数】5页(P3313-3317)
【关键词】肝门胆管癌;肿瘤;治疗
【作者】詹茜;沈柏用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8;R735.9
【相关文献】
1.肝叶切除并肝门胆管癌根治术对肝门胆管癌的治疗效果 [J], 王官庭
2.肝叶切除并肝门胆管癌根治术对肝门胆管癌的治疗效果评价 [J], 李国庆
3.肝叶切除并肝门胆管癌根治术对肝门胆管癌的治疗效果分析 [J], 丁战伟
4.肝叶切除并肝门胆管癌根治术治疗肝门胆管癌的效果 [J], 陆晔; 陈胜; 王俊青; 陈拥军
5.PTCD联合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效果评价 [J], 崔翔; 林磊; 王东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胆管癌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胆管癌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胆 管癌恶 性 程 度 高 , 预 后极 差 。手 术是 胆 管 癌
肝 内胆 管 癌 占所 有 胆 管癌 的 2 0 %, 门周 胆 管 癌 ( 包括 分叉 胆管 癌 ) 所 占比例 为 5 0 % ~6 0 %, 远 端 肝 外胆 管癌 约 为 2 0 %, 多 中心 病 灶 者 占 5 %l 6 j 。三 者 发病 率 、 病理 特点 、 治疗 方法 及转 归均 不相 同 。肝 门 胆管 癌 占胆 管 癌 的大 多 数 , 可按 B i s mu t h — C o r l e t t e标 准分 型 : I 型: 肿瘤 位 于左右 肝管 汇合 处 以下 的肝 总
内型 、 混合 型 ; 导 管 内型 预后 最 佳 , 导 管 周 围型 预后 最差 J 。肝 外胆 管癌 大 体 可分 为硬 化 型 、 结 节 型 及
乳 头状 三种病 理类 型 。
2 . 1 症状
胆 管癌 早期 缺乏 特异 性 临床表 现 , 一 般
仅有 上腹 部不 适 或腹 部 隐痛 、 腹部胀 闷、 食欲减退 ,
的有 效 治疗手 段 , 但 术 后 5年 生存 率 不 高 。胆 管 癌
约 占胃肠 道 恶 性 肿瘤 的 3 %, 在 全 球 范 围 内发 生 率 呈 逐年 上升 趋 势 。胆 管 癌 发 病 的平 均 年 龄 约 为 5 0 岁, 男性 发病 率 约 为 女 性 的 1 . 5倍 ¨ 0 』 。胆 管 癌 的 诊 断 与治疗一 直 是临床 研究 的热 点 。现将 近 年来胆 管 癌诊 断 与治疗 的相 关研 究进 展综 述如下 。
水, 腹水 可 为清 亮或 为血 性 。如 肿 瘤 溃 破 可 出 现胆 道 出血 , 继之 黄 疸 可 轻度 减 轻 。胆 总 管 上 段 癌 未侵 及 胆囊 管 开 口者 触诊 时可 出现 胆囊肿 大 。

胆管癌的靶向治疗新进展和前景展望

胆管癌的靶向治疗新进展和前景展望

胆管癌的靶向治疗新进展和前景展望胆管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常常具有很差的预后。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射疗法和化疗,但效果并不理想。

近年来,随着靶向治疗的出现和不断发展,胆管癌的治疗取得了一些新的突破和进展。

本文将对胆管癌的靶向治疗进行探讨,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一、靶向治疗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靶向治疗是指通过干扰肿瘤生长、转移和进展的特定分子靶点来治疗肿瘤的方法。

与传统的化疗药物相比,靶向治疗药物具有更高的选择性和更强的作用靶点,可以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损伤,提高治疗效果。

胆管癌的靶向治疗主要包括抑制血管生成、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转移、修复DNA损伤等不同的治疗策略。

其中,抑制血管生成的药物主要是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基础纤维生长因子(bFGF)等蛋白的作用来达到抑制肿瘤血管生长的目的。

肿瘤细胞生长和转移的靶向治疗主要包括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等方式。

修复DNA损伤的药物则通过修复DNA上的损伤,防止肿瘤细胞的进一步生长和扩散。

二、靶向治疗在胆管癌中的应用近年来,一些靶向治疗药物在胆管癌中的应用取得了一些积极的进展。

比如,索拉非尼可以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减缓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埃克替尼则通过抑制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来达到治疗效果。

此外,奥西替尼和培唑帕尼等药物也被广泛研究和应用于胆管癌的治疗中。

靶向治疗的优势在于其对胆管癌的特异性作用和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

与传统化疗相比,靶向治疗的不良反应和毒性较低,患者耐受性更好,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和提高其生活质量。

因此,靶向治疗在胆管癌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胆管癌靶向治疗的前景展望虽然胆管癌的靶向治疗在近年取得了一些突破,但目前仍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胆管癌的分子机制和靶向治疗靶点尚不完全清楚,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其次,靶向治疗药物的耐药性和毒副作用也是制约其应用的重要因素,亟需寻找更有效的治疗靶点和开发新的药物。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不断的创新,胆管癌的靶向治疗前景仍然广阔。

肝门区胆管癌的外科手术治疗新进展

肝门区胆管癌的外科手术治疗新进展

肝门区胆管癌的外科手术治疗新进展
龙海;张雷
【期刊名称】《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年(卷),期】2006(029)020
【摘要】@@ 肝门区胆管癌,又称Klatskin瘤,是指位于胆囊管开口以上的胆管癌,占肝外胆管癌的50%~75%.由于具有发现晚、转移早、预后差、手术切除率低、对放疗、化疗不敏感等特点,肝门区胆管癌的治疗一直是外科领域的难题和研究的热点.国内外在其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光动力学治疗以及肝移植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目前仍未能有效解决其远期生存率低和并发症发生率高的问题.现就近年来肝门区胆管癌手术治疗方面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综述如下.
【总页数】3页(P71-72,75)
【作者】龙海;张雷
【作者单位】410011,长沙,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14病室老年外科;410011,长沙,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14病室老年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手术治疗的进展 [J], 谭福勇
2.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新进展 [J], 周宁新
3.肝门区胆管癌的外科手术治疗新进展 [J], 龙海;张雷
4.22例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手术治疗分析 [J], 吴若林;方翊天;陈灿灿;黄帆;王国斌;余孝俊;侯刘进;叶征辉;赵红川
5.肝门部胆管癌外科治疗新进展 [J], 周宁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研究进展

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研究进展
患者的肝功能及生 活质量 , 提高 了患 者的生 存率 。T k— 并 ae t h 等 报道了 1例 2 oi s 9岁男性 患者 , R 经 0手术及 术后 化
疗存活 2a 。国内亦有学者” 认为 , 胆管支架植入术 后结 合
化疗可延长患者生命 。此外 , 也有学 者报道 , 术后 辅助放 疗 亦有可能提高患者长期存 活率 。陈大朝等 采用胆 管支架 置入联合三维适形放疗 , 晚期 H C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延长 了 6 5个月。但 是 , . 术后 辅助 放疗及 化疗 仅适 用于少 数患 者 , 对于大部分 患者而言 , 生存 率及生活质量 的提高并不明显。
其 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
1 外 科 治疗
合肝叶切除在近些年的研 究中已逐 步被认可 , 国内有 患者无 瘤生存 达 8a的报道 。此术式 可明显降低 切缘癌 的残 留
几率 , 但对是否联合尾状 叶切除仍存在争议 。而远处 淋巴结
清扫 由于没有足够 的生存 率提高 的证据 , 并不 建议 进行 。
2 放 疗 及化 疗
高 (4 6 ) 预后也较好 ,0例患者 中 3例生存时间 > 3.% , 2 5年。 对于 I HC患者 , 型 虽然 已报道认 为胆管和肝叶联合切除有 助于提高患者生存率 , 但仍需进一步研究 。局部切除应仅 限
于未侵犯 至胆管汇合部 的小乳头状 H , C 而扩大 治疗主要 由
不宜在治愈性切 除手术前进行 , 因为这并不能提高患者 生存
率, 但非手术方式 的引流对梗阻性黄疸引起 的肝功 能损 害是 有益的。 目前 , 未见术前各引流方式间随机对 照实验 的相关
瘤、 解除梗阻 , 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 降低病死率及并发症 发 生率 。有学者认为 , 姑息性切除 对 H C患者提高 生存率有 着有利影响 , 非手术 引流能更好 的缓解生存时间小于 6个 较

胆管癌的治疗现状与进展

胆管癌的治疗现状与进展

胆管癌的治疗现状与进展葛贤秀;李全朋【期刊名称】《医学研究生学报》【年(卷),期】2012(25)5【摘要】Cholangiocarcinoma is a devastating cancer with increasing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Challenges remain to the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 for limited strategies, low effectiveness rate of complete surgical resection, and high rate of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Recently, deeper insights into the bio-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sease have given birth to some new therapeutic concepts and methods, such as liver transplantation and gene therapy.%胆管癌(cholangiocarcinoma,CC)是相对罕见的胆道恶性肿瘤,近年来,全球发病率、死亡率显著增加,但由于治疗手段有限,有效的根治性切除率低,且术后肿瘤复发率较高,治疗仍是一个挑战.随着人们对其生物学特性的深入研究以及诊断技术的进步,其治疗观念及方法也在不断地更新,比如肝移植、基因治疗等,文中将对CC的治疗及其现状作一综述.【总页数】4页(P520-523)【作者】葛贤秀;李全朋【作者单位】210011,南京,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医学中心;210011,南京,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医学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5.8【相关文献】1.肝叶切除并肝门胆管癌根治术对肝门胆管癌的治疗效果分析 [J], 丁战伟2.肝叶切除并肝门胆管癌根治术治疗肝门胆管癌的效果 [J], 陆晔; 陈胜; 王俊青; 陈拥军3.腹腔镜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治疗Bismuth-Corlette Ⅰ、Ⅱ型肝门胆管癌的临床观察 [J], 钟其焕; 陈博艺; 邓国荣; 余勇; 李荣; 李称才4.PTCD联合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效果评价 [J], 崔翔; 林磊; 王东平5.胆管癌并阻塞性黄疸的影像学诊断及介入治疗现状与进展 [J], 韩新巍;李臻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 Lancet:胆管癌研究最新进展及治疗综述2014-04-02 16:31来源:丁香园作者:sjtuwalker编者按:胆管癌是一类起源于上皮细胞的肿瘤,诊断较晚,预后差。

不同部位(肝内胆管,肝门部胆管,肝外胆管)胆管癌有其特殊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混合肝细胞型胆管癌是原发性肝癌的一种特殊亚型,在临床工作中需要注意由肝硬化引起的肝内胆管癌,肝门部胆管癌的胆道梗阻情况必须严格控制。

诸如荧光原位杂交这类先进的细胞学检查有助于胆管癌诊断。

肝移植虽然是肝门部胆管癌的一种治疗手段,但不适宜于肝内胆管癌和肝外胆管癌。

全球的临床医生和科学家正致力于寻找胆管癌的致病基因,这将为胆管癌的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带来新思路。

背景胆管癌是一类起源于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根据其解剖部位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肝内胆管癌、肝门部胆管癌和肝外胆管癌。

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是指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的胆管上皮细胞起源的恶性肿瘤。

其恶性程度高、症状隐匿,预后差。

由于ICC位于肝内,临床某些方面类似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

大多数胆管癌都是高,中,低分化的腺癌,很少有其他组织类型。

所有类型的胆管癌首选手术治疗,但要考虑肿瘤是否侵犯了血管和淋巴结,胆管癌高度促结蹄组织增生能力、丰富的肿瘤微环境及异质性决定了其对治疗的耐药性。

虽然手术和肝移植可治疗部分肝门部胆管癌患者,但5年生存率仍然很低。

吉西他滨+顺铂联合化疗方案通常用于不能手术的患者。

局部治疗可用于肝内胆管癌,但是否有确凿的疗效证据还不足。

充分了解胆管癌的生物学机制、致病基因以及其肿瘤微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可为患者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并提高患者生存率。

鉴于近期很多专家学者关注胆管癌的研究进展及治疗方法,对其进行系统回顾还是很有必要的。

该篇综述中,研究人员主要回顾了肝内胆管癌和肝门部胆管癌,因为这两种类型最近有很多新的研究进展。

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胆管癌中肝门部胆管癌占50%,肝外胆管癌占40%,肝内胆管癌不到10%。

根据WHO分类,混合肝细胞型胆管癌(也称胆管癌合并肝癌)是最近才被认识的一种肝外胆管癌亚型,在所有类型肝癌中占不到1%。

尽管肝内胆管癌不常见,但其发病率在西方国家似乎有上升趋势。

经年龄校正后的胆管癌发病率在西班牙裔和亚洲人群中最高,在非西班牙裔白人和黑人中最低。

本病男性患者发病率较女性高,但西班牙裔女性人群除外,其肝内胆管癌发病率较男性高;胆管癌在儿童中很少见。

由于发病率上升,累计胆管癌死亡率增加了39%,男性和男孩死亡率较女性和女孩高。

肝内胆管癌死亡率在美国印度安人部落和阿拉斯加土著居民以及亚洲人群中最高,在白人和黑人中最低。

发病率的上升及诊疗手段的提高增加了胆管癌的发病率。

大多数胆管癌是原发性的,没有其他危险因素。

最近一些研究人员认为肝硬化,乙肝和丙肝是胆管癌的危险因素(特别是肝内胆管癌),乙肝和丙肝对肿瘤发生的影响在西方国家意见不一。

西方国家丙肝多见,亚洲乙肝常见。

来自美国和欧洲的研究发现,丙肝是胆管癌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特别是肝内胆管癌),但来自韩国和中国的研究却发现乙肝是肝内胆管癌的危险因素。

一个来自日本的研究证实了欧美国家的发现,认为丙肝是肝内胆管癌更重要的危险因素。

以上所有的研究都证实肝硬化是胆管癌的危险因素。

从致病机制方面来看,炎症因子的释放、细胞死亡在使细胞增值的同时促进了肝脏纤维化,但由病毒性肝炎导致的胆管癌患者并不都合并有肝硬化。

一项针对肝内胆管癌危险因素的荟萃分析发现,肝硬化危险比为22.92,丙肝4.84,乙肝5.10。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可发展为胆管癌(特别是肝门部胆管癌),该病的特点是慢性炎症合并肝损伤且可能有祖细胞的增殖,这些患者胆管癌终生发病率为5%-10%。

大约50%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患者诊断后24个月内被诊断为胆管癌。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患者被诊断为胆管癌的平均年龄为40岁左右,而普通人群为70岁左右。

尽管有许多危险因素可促进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发展为胆管癌,但这些危险因素还不足以指导危险分层的疾病监测。

诊断早期还应考虑是否患有胆管囊性疾病,包括Caroli氏病(caroli’s disease),这些患者胆管癌终生发病率为6%-30%,中位年龄为32岁。

东南亚胆管癌的发病率也很高,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肝吸虫病、泰国肝吸虫病(Opisthorchisviverrini)和华支睾吸虫病非常流行,这些都是胆管癌的危险因素。

7%的肝内胆管结石患者可发展为肝内胆管癌。

胆肠内引流术可诱发肠道细菌胆管定植和感染,同样也是胆管癌的危险因素。

一些基因的多态性已确定可提高胆管癌的患病风险,这些基因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参与细胞DNA修复的编码蛋白(MTHFR, TYMS, GSTO1, and XRCC1);保护细胞对抗毒素因子(ABCC2, CYP1A2, and NAT2);免疫监视基因(KLRK1, MICA, and PTGS2)。

目前关于饮酒和吸烟与胆管癌的关系报道不一。

根据SSER (Surveillance, 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数据库分析,代谢综合征可增加肝内胆管癌的患病风险。

同时,来自美国和丹麦的荟萃分析结果表明,糖尿病与肥胖可增加肝内胆管癌的风险,尽管研究人员推测肥胖是胆管癌的危险因素,但目前为止这方面的证据还不足。

分子机制随着个体化医疗和靶向治疗时代的到来,需要提高对肿瘤生物学和肿瘤分子机制的认识。

癌变涉及特定细胞基因组的紊乱。

遗传途径决定肿瘤的选择性生长、肿瘤的分化与增值、细胞的存活且可维持基因组的完整性。

现代研究技术可以鉴别胆管癌中这些遗传学的改变。

然而在分子表达谱技术的回顾性研究分析中,早期研究把肝门部胆管癌错误的划分为肝内胆管癌应考虑在内。

更深入的研究可以找出胆管癌的突变基因,针对该基因进行靶向治疗可提高患者生存率。

但由于患者之间存在极大的异质性及肿瘤基因演进导致的耐药性,很难找到实体瘤的治疗方法。

目前为止,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一些参与肿瘤形成的信号通路及针对这些通路的靶向药物。

关于胆管癌遗传学改变的研究已有报道,但大部分只是单个研究的数据,还需要进一步验证。

但愿在不久的将来,个体化医疗和靶向治疗可用于胆管癌。

细胞信号传导通路Ras-MAPK信号传导通路是胆管癌生物学最主要的传导通路之一,已在一些研究中报道。

例如:Sia和他的同事对119例胆管癌患者的基因表达谱分析,筛选出了两组不同的基因标签:增殖类和炎症类。

增殖类与一些致癌基因拷贝数的差异有关,包括KRAS和BRAF信号通路,同时也包括RAS,MAPK和MET等信号传导通路。

由这些基因编码的蛋白组成RAS-RAF-MEK-ERK信号传导通路的一部分。

RAS-RAF-MEK-ERK信号传导通路可促进细胞增殖或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促进细胞存活。

炎症类信号通路可激活炎症通路,导致细胞因子和STAT3的过表达。

转录因子STAT3调节细胞的生长和存活并参与细胞癌变。

另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对胆管癌患者切除术后进行高通量表达谱分析发现,KRAS突变与EGFR和ERBB2(也称HER2)信号传导通路异常有关。

参与调节蛋白酶体活性的基因出现异常与预后不良相关。

抑制胆管癌细胞株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可激活EGFR和HER2信号通路。

虽然EFGR可能作为一种信号因子激活RAS-MAPK,JAK-STAT和PI3K-mTOR通路,但更可能的情况是各种酪氨酸激酶受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研究人员对221例肝外胆管癌患者进行芯片分析发现,肿瘤抑制基因PTEN的遗传学改变及AKT或mTOR的激活与预后不良相关。

但在另外一项对101例肝内胆管癌患者的研究中发现,有这些基因的遗传学改变患者预后良好。

细胞的生长与分化Notch信号通路在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可调节胆道的形成,其在胆管癌的生物学过程同样发挥重要作用。

Notch信号通路的激活可使成熟的肝细胞转变成肝内胆管癌前体细胞。

这些研究挑战了胆管癌细胞来源于胆管上皮细胞、胆囊周围腺体细胞或肝前体细胞的理论。

肝内胆管癌不同起源的细胞研究人员同时也强调了不同分化状态肝细胞的可塑性并注意肝细胞癌和胆管癌印记重叠的转录体学研究。

一个动物模型实验发现,在二乙基亚硝胺诱发肝细胞癌的过程中,Notch2信号通路的持续激活可诱发低分化肝细胞癌并可促进胆管上皮细胞的增生。

以上研究表明,即使分化的肝细胞也具有可塑性,不同致癌途径决定不同肿瘤的细胞组织学特性(如肝细胞癌、胆管癌)。

一些实验性的研究表明,Hh信号途径在胆管癌中也起重要作用,抑制该途径可抑制肿瘤的生长。

该机制包括抑制转录的激活以及迁移和miRNA表达。

Hh信号途径与成纤维细胞聚集的胆管癌微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也被发现。

在Hh依赖的体外环境和动物模型中,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促进肿瘤的生长。

异柠檬酸脱氢酶(IDH)突变与表观遗传学改变遗传学的改变在促进细胞生长的同时也可导致DNA编码的表观遗传学改变。

最近一些研究小组发现,编码IDH1和IDH2蛋白的基因热点突变可导致肝内胆管癌和其他一些胃肠道肿瘤(10-23%)。

这些突变通常和DNA甲基化有关,DNA甲基化可导致表观遗传学的改变。

这些突变基因的发现非常有意义,因为IDH1和IDH2蛋白酶活性的产物是2-羟戊二酸,可在血清中检测到并可作为生物标记物。

最重要的是,抑制IDH蛋白的功能获得可逆转表观基因甲基化并促进肿瘤细胞的分化。

胆管癌或许可用这些抑制剂治疗。

细胞毒性与靶向治疗在ABC-2研究中提出了胆囊癌的经验治疗方案,该研究共纳入410例胆道肿瘤患者,随机接受吉西他滨+顺铂联合化疗或单用吉西他滨化疗。

接受吉西他滨+顺铂化疗的患者中位总生存期为11.7个月,单用吉西他滨化疗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期为8.1个月。

该方案对胆囊癌和肝内胆管癌效果良好。

然而,联合化疗方案的效果有限。

靶向治疗可能会提高治疗的有效率并且更安全,一些与胆囊癌相关的信号传导通路可能是潜在靶点。

目前已有许多靶向治疗或靶向治疗联合传统化疗方案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

一个随机的、开放的单中心3期临床试验比较了厄洛替尼联合吉西他滨+奥沙利铂方案与单用吉西他滨+奥沙利铂对胆囊癌的疗效,结果发现联合靶向药物厄洛替尼治疗的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更长。

肝内胆管癌1、临床分类和诊断肝内胆管癌根据形态学大体表现可分为:肿块型、管周浸润型、管内生长型、表浅浸润型和未定义的子类型。

表浅浸润型管内生长型预后最好,肿块型和管周浸润型预后最差。

肝内胆管癌通常表现为肝内恶性病变。

如果肝硬化的影像学表现为肝内病变,下一步就应该鉴别是胆管癌还是肝细胞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