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历史上著名水利工程
我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和故事
![我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和故事](https://img.taocdn.com/s3/m/d74c8f2b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91.png)
我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和故事以下是 8 条关于我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和故事:1. 都江堰啊,那可是个了不起的水利工程!李冰父子当年是咋想到那么巧妙的设计呢!你看,它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法,驯服了奔腾的岷江。
就好像一位智慧的长者,默默守护着成都平原,让那里成为了天府之国。
据说当年修都江堰的时候,人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那场面真是震撼啊!2. 灵渠,它就如同一条纽带连接了长江和珠江流域呀!秦始皇当年为啥要修建它呢?还不是为了扩大统治。
你想啊,这简直就是古代的“高速公路”啊,让物资和人员能够快速流通。
当时的工匠们得多厉害呀,才能打造出这样伟大的工程!3. 坎儿井,那可是新疆的宝贝呀!它就像地下的长城,默默地在地下蜿蜒伸展。
你说古代的人们得多有智慧和毅力,才能一锹一锹挖出那么长的地下通道。
当地的人们靠着它,在沙漠边缘种出了绿洲,这不是奇迹是什么!4. 京杭大运河,哇哦,那可是超级工程呀!隋炀帝那家伙虽然名声不太好,但是修了大运河这事儿还真了不起!它像一条大动脉贯通南北,运输物资,促进文化交流。
想象一下,当年运河上船只来往穿梭,那热闹的场景得有多壮观!5. 郑国渠的故事也很精彩啊!韩国本来想坑秦国,结果却帮了秦国一个大忙。
这郑国渠一修,秦国的农业大发展啊!不就像给秦国送了一份大礼么?这真让人哭笑不得呀!6. 芍陂知道不?那也是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呀!孙叔敖建造了它,造福了一方百姓。
它就像一个大水池,源源不断地给农田供水。
古代的老百姓多感激他呀,真不愧是大英雄!7. 鸿沟,在古代那也是很重要的水利工程呀!它把黄河和淮河连接起来,那可是战略要地。
刘邦和项羽还在这附近争来争去呢,它见证了多少历史的风云变幻呀,你能想象吗?8. 钱塘江海塘,多厉害啊!抵御着凶猛的潮水。
那潮水就像发疯的野兽,而海塘就是勇敢的卫士。
古代的人们为了修它付出了多少血汗呀!真是让人敬佩不已!我觉得呀,这些古代著名水利工程都是我们老祖宗智慧的结晶,我们可得好好保护和研究它们!。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https://img.taocdn.com/s3/m/8958e545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e3.png)
都江堰的修建成功解决了成都平原的灌溉问题,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 之国”,为蜀汉政权的建立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结构与功能
结构
都江堰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鱼嘴分水堤采用石块砌成, 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飞沙堰采用竹笼装石堆砌而成,用于调节内江水量; 宝瓶口是内江的进水口,控制着内江的水量。
挖掘
坎儿井的挖掘通常采用人工或简单 的机械工具,挖掘过程中需要保持 垂直和水平,以确保井道的稳定和 顺畅。
结构
坎儿井的结构包括竖井、暗渠和明 渠三个部分,竖井用于挖掘和通风, 暗渠用于输水,明渠用于灌溉。
结构与功能
结构特点
坎儿井的结构独特,其竖井深度和数量、暗渠的长度和宽度等都 有一定的规格和标准。
坎儿井的起源时间可以追 溯到公元前7世纪的春秋 战国时期。
地理分布
坎儿井主要分布在中国的 西北地区,特别是新疆的 吐鲁番地区。
历史意义
坎儿井是中国古代水利工 程的杰出代表,也是世界 水利工程的奇迹之一。
修建过程
选址
坎儿井的选址需要综合考虑水源、 土壤、气候等多种因素,以确保 能够顺利地挖掘和修建。
功能
坎儿井的主要功能是灌溉和供水,同时还可以调节地下水位、防止 土地沙化等。
影响
坎儿井的建设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 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在施工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 感人的故事和传说,如“孟姜 女哭长城”的故事就与秦渠有 关。
结构与功能
秦渠全长约300公里,灌溉面积达数十万亩。
该工程采用了一系列独特的设计和构造,如水闸、溢洪道、排水沟等,以 确保灌溉和防洪的需要。
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
![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https://img.taocdn.com/s3/m/536b159a27284b73f342502c.png)
编辑ppt
40
木兰陂
木兰陂工程由拦河坝、渠道进水口、冲沙 闸和导水墙组成,堰长232米,高7.25米, 上设闸32孔,修建渠道数十里 。灌田号万 顷,沿用 900年。现在木兰陂蓄水 3000万 立方米,灌田20多万亩,平均亩产超1000 公斤。木兰陂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
位。陂旁有庙祭祀钱四娘、李宏等人。庙
编辑ppt
25
史禄到南岭后,经过实地反复考察,找到
南岭山脉最低洼口兴安县。其东,湘江向
东北流入长江,其西,漓江向西南流入珠
江。湘江的上源与漓江支流始安水最近处
只隔1.7公里,中间仅隔一座高二三十米、
宽三五百米的太史庙山。史禄经过周密计
划,调用兵卒数十万,花了5年时间,在秦
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凿成了灵渠。
编辑ppt
29
要使船只从湘江经过北渠、南渠进入漓水,
还必须保持两条渠道有合适的坡度。由于
湘江水位已被大小天平抬高6米,所以在开
挖北渠时,故意将它挖得婉蜒曲折,以减
缓坡度,便于航行。南渠过了分水岭后,
河道穿行于山区,坡陡流急,因此沿渠在
水浅流急处设置了许多斗门,船队来到时,
先在斗门处挡住河水,抬高水位,船队驶
编辑ppt
49
黄河大堤
为了适应黄河的特性,黄河大堤的布置和
编辑ppt
11
石碑被地震损毁
编辑ppt
12
二王庙垮塌伏龙观变形
编辑ppt
13
2、我国最早的水库--芍陂
que4bei1
《 水
芍 陂
分 为
淠 水
经出 二 又
注焉 水 西
》
北
卷
32
14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https://img.taocdn.com/s3/m/3c34db4e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a2.png)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在中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与水利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有些地区农业的盛衰与水利的兴废直接有关。
两者的密切关系具体表现在下列几方面:一是对中国农业经济区的形成和转移有重大影响。
如秦、汉时期,一系列大规模灌溉渠系陆续兴建,由此而形成了关中、成都平原和冀、鲁、豫等几个重要农业经济区。
东汉至魏、晋,陂塘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使江淮之间成为重要农业经济区。
中唐以后,长江下游塘浦圩田水利的发展为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南地区创造了条件。
其次,水利促进了一些地区耕作栽培制度的发展。
如长江流域沮洳下湿地区,随着塘浦圩田水利的发展,排灌技术的进步,耕作栽培制就由一年一熟逐步演进为稻、麦两熟和两稻、一麦的制度。
第三,水利使一些地区的作物组成发生变化。
黄河流域自西周迄至春秋,主要农作物为黍、稷;而到战国、秦、汉时期,粟、菽(大豆)、麦则成为主要农作物。
菽、麦对水分的要求较高,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是促成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再就是农田水利排灌事业的发展,促使一些低产地区变成为农业高产区。
中国农业,自古以来在水的条件方面一直很不理想。
中国大部分地区气候受季风影响,降雨量年内分配很不均匀,往往不能满足农业的需要,亟需靠人工灌溉来保证。
因此,中国自远古就开始重视农田水利的兴修。
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大量稻谷遗存以及骨耜来推测,河姆渡人从事水稻生产,已初步掌握了根据地势高低开沟引水和做田埂等的排灌技术。
黄河流域一直流传着大禹“疏九河”,“尽力乎沟洫”的传说。
夏朝时我国人民就掌握了原始的水利灌溉技术。
这些可算得上是中国农田水利事业的萌芽时期了。
而到了西周时期已构成了蓄、引、灌、排的初级农田水利体系。
春秋战国时期,都江堰、郑国渠、芍陂、漳河渠等一批大型水利工程的完成,促进了川西、中原等地农业的发展。
其后,农田水利事业由中原逐渐向全国发展。
两汉时期主要在北方有大量发展(如六辅渠、白渠),同时大的灌溉工程已跨过长江。
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有哪些
![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4eb18707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83.png)
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有哪些中国古代是世界上水利工程建设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
由于受到了地理环境的影响,中国古代人民长期以来就非常重视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
在古代,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灌溉问题,还包括了防洪、航运和水资源利用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的一些重要水利工程。
一、大运河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
它连接了中国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全长约1,794公里,横跨了七个省份。
大运河的建设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历经了多个朝代的修建,成为了古代中国最重要的人工运河之一。
大运河不仅解决了南北水运的需求,还起到了防洪的作用。
二、都江堰都江堰是位于四川省的一项著名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工程奇迹”。
这项工程始于公元前256年,由蜀国时期的君主李冰主持建设。
都江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灌溉和防洪问题。
通过灵活地运用水利工程技术,都江堰成功将岷江水引入平原,提供了丰富的水源,使成都平原成为富饶的农业区域。
三、龙门水闸龙门水闸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之一。
它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初建于公元前214年,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龙门水闸的主要作用是调节珠江的水位,防止洪水灾害。
这项古老而精密的水利工程,通过在河道上设置水闸,实现了涨落潮水和洪水的有效控制。
四、渠津工程渠津工程位于江苏省淮安市,被称为古代中国的“水利长城”。
该工程建于公元前495年至公元前486年,是古代中国最早的大规模治理淮河洪水的水利工程之一。
渠津工程主要通过修建堤坝和疏浚河道来解决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有效地保护了周边地区的安全。
五、西湖水利工程西湖是中国浙江省杭州市的一座著名湖泊,是中国最著名的风景名胜之一。
古代的西湖水利工程是中国人民为了治理湖泊周围的湖泊而建设的一个大型水利工程。
该工程起源于公元前726年,历经多次修建和改造,主要通过修建水闸和运河来解决湖泊周围的水循环问题,使得西湖水域的水位得以调控。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众多而且多样化,涵盖了灌溉、防洪、航运等不同方面。
中国古代五大灌溉水利工程
![中国古代五大灌溉水利工程](https://img.taocdn.com/s3/m/e40859a49e314332396893ce.png)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考试题汇编〔一〕阅读文言文,完成9-12题。
〔13分〕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漂亮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假设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假设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9.请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4分〕〔1〕形貌昳丽..〔2〕暮寝.而思之〔3〕王之蔽.甚矣〔4〕时时而间.进10.请选出以下句中加点的“之〞与“城北徐公,齐国之漂亮者也〞中的“之〞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A.明日徐公来,孰视之.B.朝廷之.臣莫不畏王C.吾妻之.美我者D.暮寝而思之.1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
〔4分〕〔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2.齐威王特长纳谏的做法,对于今天的人们又什么借鉴意义?请结合你身边的实例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3分〕〔一〕9.〔1〕昳11.〔1〕我与城北徐公相比哪一个美。
〔2〕满一年后,即使想说也没有什么可以进谏的了。
12. 课文通过邹忌借用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讽劝齐王纳谏除弊的故事,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判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
![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https://img.taocdn.com/s3/m/38f2babc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7e.png)
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水利工程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从古代的引水渠、水道、灌溉系统,到现代的水坝、水电站,水利工程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里,我们将向您介绍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
一、引水渠引水渠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
它主要用于收集降雨和河流中的水资源,然后将这些水资源引到山区或者农田进行灌溉和供水。
在古代,引水渠工程的建设需要精密的计算和细致的规划,涉及到众多的科技技术和工程方法。
唐朝时期,大运河的建设,完美诠释了中国古代引水渠工程的辉煌。
二、水道水道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它主要是指用于蓄水和运输水资源的系统。
在古代,水道的建设多是在山区、干旱且缺水的地区进行。
然而,由于建造所涉及的技术手段和条件有限,所以水道工程常常比较简陋。
在宋朝时期,位于天津的潮白河水道工程,是中国古代水道工程中的代表性建筑之一。
三、灌溉系统灌溉系统也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这个系统主要是利用水资源来肥沃农田和生产农作物。
在古代,灌溉系统是国家地理环境和经济状况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四大名井之一乾方井,是中国古代灌溉系统中著名的建筑之一。
四、堰闸堰闸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堰闸的主要功能是控制水的流量,使其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
在古代,堰闸的建设比较困难,需要广泛的物理原理和工程技术知识。
在明朝时期,松江堰闸的建设,所涉及到的锚板、导石和箱闸等技术,成为了中国古代堰闸工程的奠基石。
五、人工湖人工湖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多用途建筑,它被广泛用于蓄水和控制洪水。
在古代,人工湖常用于山区和防御城镇。
明朝时期,将瓮江河培注成人工湖,成为了江南地区最大的人工湖丽水湖,也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中最著名的一座建筑。
总结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遵循着中国工程技术的优秀传统,实现了从径流、蒸发、渗透和降雨等方面的综合利用。
古代人们在坚持节约用水、保护生态、提高农业产品质量等方面,发挥了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作用,这对于维持中国经济和社会的良好运转,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的农田水利工程有哪些
![中国古代的农田水利工程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46e5bd2c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6c.png)
中国古代的农田水利工程有哪些中国古代是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农田水利工程在中国古代农业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代中国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这些工程为中国的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支持,为国家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下面将介绍一些中国古代的农田水利工程。
一、灌溉工程1. 大运河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农田水利工程之一。
它是在春秋时期开始修建,历经多个朝代的修建和扩建,全长超过1700公里,将长江、黄河和淮河连接起来,形成了繁荣的水运交通网。
大运河不仅起到了灌溉农田的作用,还促进了地区间的商品交流,推动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2. 都江堰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修建于公元前256年至前251年的战国时期。
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大规模人工水利工程之一。
都江堰利用崇山峻岭下的岷江水源,修建了一道高40余米的堰坝以及一套复杂的渠道系统,调节、蓄水并分配给灌溉农田。
都江堰的建设为成都平原的农业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灌溉设施,极大地提高了农田的水资源利用效率。
二、排水工程1. 沟渠排水中国古代农田水利工程中排水系统十分重要。
农民们根据土地的地形和特点,利用沟渠来引导和排除降雨、山泉或河流水源。
他们采取不同的方法,例如挖掘土渠、砌石渠和石板渠等,用于农田的排水和灌溉。
这些古代排水系统在保障农田排水的同时,也防止了土壤侵蚀,维护了农田的肥沃。
2. 淤田淤田是古代农田水利工程的一种常见方法,通过在田地周围堆积淤泥,使田地保持湿润并增加土壤肥力。
农民们会利用周边水源冲刷来的泥沙,堆积在农田周围,形成水池状,然后将田地埋入其中。
淤田不仅保持了田地的湿润,还通过含有丰富养分的泥沙,增加了土壤的肥力。
三、水库工程1. 蔡伦水库蔡伦水库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漯河市,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大规模水库之一,也是世界现存最早的水库之一。
它修建于东汉末年,蔡伦水库利用汝河的水源,修建了一座大坝和一个大型的水库,用来蓄水、灌溉农田和供人畜饮水。
蔡伦水库的建设为该地区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可靠的水源,并有效地解决了人们的饮水问题。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农田水利工程年份年表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农田水利工程年份年表](https://img.taocdn.com/s3/m/221a626f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53.png)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农田水利工程年份年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农田水利工程年表1. 夏朝(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夏朝开创者禹治水,修复黄河河道,确立农田水利工程的重要性。
2. 商朝(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商朝时期的农田水利工程多集中于黄河、淮河流域。
3. 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 公元前770年,周穆王修建了鄂渚(今湖北鄂州)工程,解决了洪涝频发的问题,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效果。
4.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集权制度,推行修筑大规模水利工程政策,以提高农业生产力。
- 建立了灵渠,使汾河与黄河形成联通,提供了农田灌溉和水运功能。
5. 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汉武帝时期,荆州刺史夏侯勤修建了襄樊渠,使得河南、湖北及荆襄地区的农田获得充足的水源。
6. 隋朝(581年-618年)- 隋炀帝时期,大力兴修农田水利工程,修建了运河和大量灌溉水利工程,提高了水运和农田灌溉的效率。
7. 唐朝(618年-907年)- 唐太宗时期,修建了著名的大明宫,兴修渭河、漳河等水利工程,提供了灌溉农田的水源。
8. 宋朝(960年-1279年)- 北宋时期,岳飞曾多次修筑水利工程,如修建了稻田沟、塘沟,解决了华南地区水灾问题。
9. 元朝(1271年-1368年)- 元朝时期,继承了宋朝的农田水利工程遗产,继续修建和完善了灌溉渠道和水闸。
10. 明朝(1368年-1644年)- 明朝时期,工程师郦道元主持修筑了以灌溉为主要功能的万福渠,解决了关中地区的水源问题,提高了农田灌溉效率。
11. 清朝(1644年-1912年)- 清朝时期,修建了杭州至嘉兴的京杭大运河,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为江南地区的农业水利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12. 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 民国时期,注重修筑农田水利工程,重点在于提高灌溉系统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我国古代的三项水利工程
![我国古代的三项水利工程](https://img.taocdn.com/s3/m/f84f3c2b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67.png)
我国古代的三项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新疆坎儿井、北海团城古节水工程,是我国古代的三大著名水利工程。
从中让我们得窥古人用水智慧之一斑。
“独奇千古”都江堰全球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古时属都安县境而名为都安堰,宋元后称都江堰,被誉为“独奇千古”的“镇川之宝”。
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2200 多年过去仍然连续使用,发挥出巨大效益,不愧为文明世界的伟大杰作、造福人民的伟大工程。
2000 年11月,青城山———都江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大的支流,发源于四川北部高山地区。
每当春夏山洪暴发之时,江水奔腾而下,从灌县进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狭窄,古时常常引起洪灾,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
灌县岷江东岸的玉垒山又阻碍江水东流,造成东旱西涝。
秦昭襄王51 年(公元前256 年),李冰任蜀郡太守,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渠首工程主要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目前灌溉面积已达40 余县,超过1000 万亩。
都江堰每年都接待不少外国游人,其中有些是水利专家。
他们仔细观看了整个工程的设计后,都对它的高度的科学水平惊叹不已。
比如飞沙堰的设计就是很好地运用了回旋流的理论。
旱地生命之泉坎儿井素称“火洲”、“风库”,气候极其干旱的新疆吐鲁番,很久以来就出现了大片的绿洲。
奥秘之一就在于吐鲁番盆地上分布着四通八达、犹如人体血脉似的坎儿井群和潜流网络。
新疆大约有坎儿井1600 多条,分布在吐鲁番盆地、哈密盆地、南疆的皮山、库车和北疆的奇台、阜康等地,其中以吐鲁番盆地最为集中,达1200 多条,总长超过5000 公里。
坎儿井是一种结构巧妙的特殊灌溉系统。
它由竖井、暗渠、明渠和涝坝(一种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
国内历史上著名水利工程58页文档
![国内历史上著名水利工程58页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59eaa332ad51f01dc381f17d.png)
中国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
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境内,岷江 上的大型引水枢纽工程,也是现有世界上历史最 长的无坝引水工程。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 前256-前251),秦蜀守李冰主持兴建。工程以 灌溉为主,兼有防洪、水运、城市 供水等多种效 益。成都平原因此富庶,自古有“天府之国”美 称。都江堰始名于宋代,宋以前称都安堰、湔或 犍尾堰。 枢纽布置 早期的都江堰有堤、堰、水则 等工程设施,经后代不断完善,成为由鱼嘴(分 水工程)、飞沙堰(溢流排沙工程)和宝瓶口 (引水工程)三大主体工程组成的无坝引水枢纽。
中国著名水利工程-引漳十二渠
《吕氏春秋.乐成》记渠为魏襄王时邺令史起创建, 在西门豹后约100多年,并批评西门豹不知引漳灌 田。《汉书.沟洫志》采用这一说法,和《史 记》 有矛盾。后人调和两说,说是西门豹先开渠,史 起又开。东魏天平二年(535)改建为天平渠,并 成单一渠首,灌区扩大,后变称万金渠。渠首在 今安阳市北40余里,漳河南岸。隋唐以后这一带 形成以漳水、洹水(今阳河)为源的灌区。唐代 复修天平渠,并开分支,灌田十万亩以上。清代、 民国还有时修复利用。1959年动工在漳河上修建 岳城水库。两岸分引库水,灌田数百万亩,代替 了古灌渠。
国内历史上著名水利工程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中国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
由于三大主要工程在合理规划布 局和精心设计施工, 枢纽工程发挥了有效的引水、防沙和排洪等综合作 用。在适宜河段的恰当位置修建鱼嘴,能使枯水内 江多引水,洪水时外江多泄洪排沙; 在河流弯段末 端建飞沙堰,利用了环流作用,能大量溢洪排沙, 以减免成都平 原洪涝灾害。都江堰历久不废的另一 重要原因是重视工程管理,严格执行岁修制度。据 历史文物记载,早在1400多年前,即有“深淘滩, 低作堰”的岁修“六字 诀”。嗣后又相继总结出治 水“三字经”及治河“八字格言”等。历代都设置 管理机构和堰官负责工程维护。工程维修分为每年 的岁修、五年一次的大修、特大洪水后的特修和洪 水期的抢修等四类。
古代一些主要水利工程
![古代一些主要水利工程](https://img.taocdn.com/s3/m/4a7936de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7d.png)
古代⼀些主要⽔利⼯程古代⼀些主要⽔利⼯程⼀、芍陂芍陂,⼜称安丰塘,建于公元前613年⾄公元前591年,据传由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
⼯程位于今安徽寿县南,属淮河淠河⽔系。
与都江堰、漳河渠、郑国渠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利⼯程。
芍陂,是我国有记载可考的早期平原⽔库之⼀,但是灌溉⾯积缺记载。
其⼯程效益⼀直延续到现代。
解放后成为淠史杭⼤型灌溉⼯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邗沟邗沟,今⾥运河。
建于公元前486年,位于江苏扬州—淮阴段,沟通长江和淮河。
邗沟是我国有记载可考的第⼀条⼈⼯运河,沟通江、淮两⼤⽔系,是南北⼤运河的最早⼈⼯河段。
三、引漳⼗⼆渠引漳⼗⼆渠,建于公元前400年,位于河北临漳。
属海河漳河⽔系。
古代伟⼤的⽆神论者西门豹破除“河伯娶妇”残害⼈民的迷信,兴⽔利,除⽔害,引漳灌溉。
四、鸿沟建于公元前360年,位于河南荥阳。
属于黄河—淮河⽔系。
鸿沟沟通黄淮两⼤⽔系,西汉时⼜名荥阳漕渠,东汉⾄北宋改称卞河。
从荥阳引黄,东南流为鸿沟,航运兼灌溉。
其范围约包括今豫东、鲁西南、皖北、苏西北等地区。
五、都江堰建设于公元前256年⾄公元前251年。
位于四川灌县。
属长江岷江⽔系。
都江堰是秦代劳动⼈民在法家路线影响下兴修的⼀项灌溉、防洪、航运综合利⽤⼯程。
经历代劳动⼈民维修,⼀直发挥⼯程效益。
灌溉⾯积曾⼤三百多万亩。
解放后,经过当地⼈民的扩建维修,灌溉⾯积已达七百多万亩。
六、郑国渠建于公元前246年,位于陕西泾阳、⽩⽔。
属黄河泾河—洛河⽔系。
郑国渠在秦代法家路线影响下,建成的西引泾⽔、东注洛河长达三百余⾥的⼤型灌溉渠。
当时灌溉“四万余顷”,相当现在的⼀百⼀⼗五万余亩。
⼀说为⼆百⼋⼗万亩。
七、灵渠建于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19年,位于⼴西兴安。
属长江、珠江、漓江⽔系。
灵渠是在秦代法家路线的影响下,沟通长江、珠江两⼤⽔系的⼈⼯运河。
⼋、关中漕渠建于公元前129年,位于陕西西安、潼关。
属黄河。
渭河⽔系。
关中漕渠在西汉法家路线影响下,由劳动⼈民“⽔⼯”徐伯勘测定线,以渭河为主要⽔源,从长安沿终南⼭北麓,东达黄河,长达三百余⾥的⼈⼯运河,沿河居民并⽤以灌⽥。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https://img.taocdn.com/s3/m/9aafd906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36.png)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一、引言中国古代是水利工程发展的重要阶段,有许多著名的水利工程留存至今。
这些工程在当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解决了水资源问题,还促进了农业发展和社会进步。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进行详细介绍。
二、大运河1.大运河概述: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全长1794公里,连接了长江和黄河流域,河道宽深,可通航大型船只。
2.起源与建设历史:大运河的建设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但真正形成和发展是在隋唐时期。
3.功能与作用:大运河不仅是一条重要的交通干线,也是灌溉农田的重要水源,对东方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都江堰1.都江堰概述:都江堰是中国古代一座著名的水利工程,位于四川成都市都江堰市境内,被誉为世界水利工程的奇迹。
2.建设过程与技术:都江堰的建设始于公元前256年,历经多次扩建和维修。
其技术包括渠道设计、水利灌溉系统等。
3.功能与影响:都江堰解决了成都平原旱涝问题,提供了灌溉水源,保障了农业发展和人民的生活。
四、龙门水库1.龙门水库概述:龙门水库位于中国河南省开封市龙亭区,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人工水库之一。
2.建设背景与目的:龙门水库的修建在公元前256年左右,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河南地区的水患问题和提供灌溉水源。
3.水利工程特点与意义:龙门水库以其巨大的规模和精湛的技术成就,为古代水利工程发展树立了典范,对水利工程的后续影响深远。
五、成灌渠1.成灌渠概述:成灌渠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灌溉工程,位于陕西兴平市境内,是世界上最早且规模最大的灌溉工程之一。
2.建设历史与规模:成灌渠的建设可追溯到公元前256年,全长1000多公里,涵盖了多个地理区域,规模宏大。
3.功能与效益:成灌渠通过引水灌溉的方式,解决了陕西地区的极端干旱问题,极大地推动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六、文档结束1.本文档涉及附件:通过附件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的具体历史、建设图纸和相关文献等。
古代中国的水利工程
![古代中国的水利工程](https://img.taocdn.com/s3/m/0bb2c7c6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a6.png)
古代中国的水利工程古代中国是世界上水利工程建设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拥有许多著名的水利工程建筑。
这些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解决了农业灌溉、防洪抗旱等基本需要,还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本文将介绍几个古代中国的著名水利工程,展示古代中国人民智慧和勇气的结晶。
一、大运河大运河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人工运河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
它始建于春秋时期,历经多个朝代的修建和改造,南起北京,北至杭州,全长约1794千米。
大运河的主要功能是交通运输,贯通了东南、中南和北方地区,使得商品的流通更加便利,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同时,大运河还解决了农业的灌溉需求,提高了农田的产量。
二、都江堰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蓄水灌溉工程之一。
它修建于公元前256年,全长约20千米。
都江堰通过修建堤坝和分水闸,将岷江水引入灌溉渠道,为成都平原带来了宝贵的灌溉水资源。
都江堰的建设不仅解决了当地的农业灌溉问题,还有效地防治了洪水灾害,使得成都平原成为富饶的农耕之地。
三、龙门水库龙门水库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多年调水工程。
它修建于公元前256年,总库容9000万立方米,耗时13年完成。
龙门水库的主要功能是调节洛阳平原的水资源,解决当地农田的灌溉需求。
由于水库设计合理,建设坚固,屡遭洪水考验,成为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之作。
龙门水库的成功建设不仅提高了当地农田的产能,也为人民群众提供了可靠的洪水防护。
四、灵渠灵渠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
它修建于公元前 256年至前 254年,全长36千米。
灵渠的主要功能是解决陕北地区的灌溉问题,将泾河引入渠道供农田灌溉。
灵渠的建设不仅提高了该地区的农田产量,也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用水条件。
五、南水北调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当代最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主要目的是调水供应北京及其他北方地区的淡水资源。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总长度约1460千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长度约1760千米。
中国世界有名水利工程来历和感想
![中国世界有名水利工程来历和感想](https://img.taocdn.com/s3/m/9d6a9a64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f0.png)
中国世界有名水利工程来历和感想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其水利工程也历史悠久,经过数千年的文明演化,形成了许多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以下是其中几个代表作。
一、都江堰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市都江堰区,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之一。
建于公元前256年,是由蜀国著名的政治家和水利工程师李冰主持修建的,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宜利型灌溉工程。
都江堰利用崇山峻岭的自然条件,通过人工开凿沟渠,将岷江的清水引入成都平原,解决了这个拥有众多人口的地区常年干旱的问题,并由此开辟了广阔的农田,成为巴蜀文化繁荣发展的基础。
二、南水北调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当代最规模庞大的综合性水利工程,被誉为“新世纪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该工程于2002年正式开工,建设历经十多年,目的是解决中国北方地区的卫生用水和工业用水的供应问题,并增加黄河及其支流的调蓄能力,为北方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及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南水北调工程包括三条中线、两条东线和一条西线,总长达约4800公里,涉及河南、山东、江苏、天津、北京等多个省、市,工程建设的规模宏大,技术难度高,堪称水利工程史上的奇迹。
三、大禹治水大禹治水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水利史的宝库”。
该工程由大禹于公元前2294年至前2223年期间开始筹备,历时约70年才完成整个工程,涉及黄河、淮河、长江、太湖等流域。
大禹治水是一次以治水为主,防洪为辅的综合性水利工程,通过大规模的开凿渠道和修筑堤坝,使水流得以顺畅,河床得以疏通,从而有效解决了当时人民面临的洪水泛滥、干旱缺水等问题,还大大推动了中国水利文化的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的水利工程不仅反映了古人的智慧和劳动成果,更是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生动诠释。
这些传世杰作的存在,不仅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也对当代中国的水利事业和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https://img.taocdn.com/s3/m/f2e66733ccbff121dd36835d.png)
减少原因:
首推吐鲁番地区绿洲外围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据最新卫星遥
感监测数据表明,该地区强烈发展荒漠化土地面积已占总面积的 46.87%,而非荒漠化面积仅占总面积的 8.8 %。水资源日渐短缺,
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坎儿井水流量也逐年减少。
灵 渠
灵渠,建成于公元前214年(秦始皇33年),是跨越湘 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古运河,位于湘桂走廊中心兴安县 境内,与陕西的郑国渠、四川的都江堰并称为“秦的三 大水利工程”。 郭沫若先生称为:“与长城南北相呼应, 同为世界之奇观。” 灵渠历史悠久,设计精巧,全长37 公里,由铧嘴、大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和陡 门组成。将海洋河水三七分流,三分入漓江,七分入湘 江,沟通了长江、珠江两大水系。
从通县至北京城的一段名通惠河,该河是元代初年由 伟大的水利专家、天文学家郭守敬设计修建的。因北 京地势比通县高,在通惠河上修筑了五道闸门,控制 水位,使南来的大船才可直达北京城内的积水潭。
京杭大运河畅通了数百年,这对促进大江南北经济文 化的交 流,解决南粮北调等问题,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自19世纪后,由于南北海运开辟,津浦铁路通车, 加之黄 河改道淤塞运河中段,因此部分河段被断航, 只有江浙一线仍畅通无阻,并成为旅游热线。
坎儿井
坎儿井
坎儿井
坎儿井
新疆吐鲁番盆地各县和哈密一带采用较多。
坎儿井在吐鲁番哈密等地的形成具备了三个基本条件,即:
①有丰富的地下水源
② 形成一定的坡降
③ 有防渗透和防坍塌的土质
坎儿井
现状:
近年来,吐鲁番的坎儿井呈衰减之势。全疆坎儿井50年代多达 1700条,随着不断的干涸,80年代末已降至860余条。吐鲁番地区坎 儿井最多时达1273条,目前仅存725条左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著名水利工程-郑白渠
主要有北宋 大观二年(1108)的改建工程,共修 石渠3141尺,土渠3978尺,灌溉面积号称2万余 顷,并改称丰利渠。元初改渠首临时坝为石坝, 至延右元年(1314)延展石渠510尺,有拦河坝仍系 石结构,后称王御史渠, 灌溉面积曾达9000顷。 灌区有分水闸135座,并订立了一整套管理制度, 在元李好文著《长安志图.汉渠图说》中有详细记 载。明代曾十多次维修泾渠,天顺至成化年间 (1456-1487)将干渠上移一里三分,改称广惠渠。 由于渠口引水困难,灌溉面积缩小。至清代乾隆 二年(1737)将引泾渠口封闭,专引泉水灌溉,改 称龙洞渠,灌溉面积7万多亩,至清末更减少到2 万多亩。直到1932年泾惠渠初步建成,引泾灌溉 又重新得到恢复和进一步的发展。
中国著名水利工程-灵
渠
中国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古运河。又 名陡河、兴安运河。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溢安县 境内,秦统一六国后,向岭南用兵,秦始皇二十 八年(公元前219),派监郡御史禄凿灵渠运粮。 它沟通了湘江和漓江,由于历代不断增修改进, 技术逐步完善,作用日益增大,是2000余年来岭 南(今广东广西)与中原地区的主要交通线路, 直至粤汉铁路和湘桂铁路通车。灵渠渠首处用拦 河坝壅高湘江水位,将其一股(今称南渠)通过 穿越分水岭的人工渠道引 入漓江上源支流,并对 天然河道进行扩挖和整治后,入漓江;将另一股 (今称 北渠)另开新渠屈曲于湘江右再入湘江。
中国著名水利工程-灵
渠
1936年和1941年,粤汉铁路和湘桂铁路相继通车, 灵渠的航运逐渐停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对灵渠全面整修,基本保留了传统工程面貌,使 其成为灌溉、城市供水和风景游览综合利用的水 利工程,已无通航效益,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中国著名水利工程-金
堤
汉代黄河下游的堤防。始见于《史记.河渠书》。春秋 战国时期,黄河下游已普遍兴筑堤防。但各诸侯国以邻为 壑,堤防不规则不合理。秦统一中国后,“决通川防,夷 去险阻”,对堤防进行了全面整治。汉代进一步修成系统 堤防,并不断增修石工,加高增厚。因此,汉代人称黄河 大堤为金堤 。西汉末,黄河下游决溢,往东南摆动。王景 治河后,又在新河两岸修筑堤防,自汴口以东 沿河积石垒 堤,也统称金堤。迄宋代,黄河又多次变迁。河道每大摆 动一次,沿河两岸均要兴筑大堤。这样,在古河道长期行 经的地方形成多重大堤,当地 群众和一些文献也称这些堤 防为金堤。自汉代以来,也多用“金堤”泛指其他修筑坚 固的堤防,如都江堰的金刚堤、江陵的长江堤防等。
中国著名水利工程-引漳十二渠
《吕氏春秋.乐成》记渠为魏襄王时邺令史起创建, 在西门豹后约100多年,并批评西门豹不知引漳灌 田。《汉书.沟洫志》采用这一说法,和《史 记》 有矛盾。后人调和两说,说是西门豹先开渠,史 起又开。东魏天平二年(535)改建为天平渠,并 成单一渠首,灌区扩大,后变称万金渠。渠首在 今安阳市北40余里,漳河南岸。隋唐以后这一带 形成以漳水、洹水(今阳河)为源的灌区。唐代 复修天平渠,并开分支,灌田十万亩以上。清代、 民国还有时修复利用。1959年动工在漳河上修建 岳城水库。两岸分引库水,灌田数百万亩,代替 了古灌渠。
中国著名水利工程-引漳十二渠
中国战国初期以漳水为源的大型引水灌溉渠 系。灌区在漳河以南(今河南 省安阳市北)。 《史记》等古籍记为战国魏文候时邺(治今临西 南四十里的邺镇)令西门豹创建(公元前422年)。 第一渠首在邺西18里,相延12里内有拦河低溢流 堰12道,各堰都在上游右岸开引水口,设引水闸, 共成12条渠道。灌区不到10万亩。漳水浑浊多泥 沙,可以落淤肥田,提高产量,邺地因富庶起来, 东汉末年曹操以邺为根据地,按原形式整修,十 二堰称为十二登,改名开井堰。
பைடு நூலகம்
中国著名水利工程-邗
沟
联系长江和淮河的古运河,中国最早见于明 确记载的运河。又名渠水、韩 江、中渎水、淮扬 运河、里运河。邗沟南起扬州以南的长江,北至 淮安以北的淮河。春秋末年,吴王夫差北上争霸, 于公元前486年筑邗城(今扬州市),开通邗沟。最 初南端自长江引水北流,向北绕经一系列湖泊, 以较短的人工渠道相连接,航道弯曲,到末口入 淮河。东晋南北朝时,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江 水已不能引入运河,于上游开支河从今仪征引江 水通航,并在运河口建堰埭、水门节水,河上亦 建有多处堰埭。
中国著名水利工程-郑白渠
古代关中地区的大型引泾灌区,秦代郑国渠 和汉代白渠的合称,近代陕西 泾惠渠的前身。秦 始皇元年(公元前246)韩国水工郑国主持兴建郑 国渠,十向年后完工。干渠西起泾阳,引泾水向 东,下游入洛水,全长300余里,灌溉面积号称4 万顷。由于泾水含有大量肥沃的淤泥,灌溉时还 可改良盐碱地,故使产量提高到每亩一种(六石 四斗)。郑国渠的建成直接支持了秦国统一六 国 的战争。西汉太始十年(公元前95)赵中大夫白 公建议增建新渠,引泾水东行,至栎阳(今临潼县 东北)注于渭水,名白渠。干渠长200里,灌溉面 积4500顷。
中国著名水利工程-鸿
沟
古代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的人工运河。战国魏 惠王十年(公元前361) 开始兴建。修成后,经 秦、汉、魏、晋、南北朝,一直是黄淮间主要水 运交通 线路之一。西汉又称狼汤渠。它在今河南 省荥阳北引黄河水,东经中牟北,开封北而折向 南,经尉氏东、太康西、淮阳,再分两支:南入 颍水,东入沙水,二者皆入淮河。中途在开封东 分水(古汴水)。又南,向东分水入睢水、岁 ( 涣)水,皆可通淮。再南,向东分水入涡水, 直通淮河,形成黄淮间的水运交 通网。隋代开通 济渠,即唐宋时的汴河,成为黄淮间的交通干道, 相当于鸿沟 位置的蔡河仍部分起着沟通黄淮的作 用。元代开始,建都北京,开京杭运河,水运干 线东移,蔡河就湮塞了。
中国著名水利工程-邗
沟
隋代两次重开此河,成为南北大运河中的重要一 段。唐代,长江中的沙洲扩大,并与北岸相边。 开元二十二年(734),在扬子镇以南接开伊娄河, 经瓜洲入江。从此,瓜洲运口与征运口并用。北 宋,在邗沟上建有数十处闸、坝、涵、达等建筑 物并且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船闸-复闸。元代开 京杭运河,邗沟成为其中的一段,南口在瓜洲和 仪征,北口仍在淮安北。
中国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
由于三大主要工程在合理规划布 局和精心设计施工, 枢纽工程发挥了有效的引水、防沙和排洪等综合作 用。在适宜河段的恰当位置修建鱼嘴,能使枯水内 江多引水,洪水时外江多泄洪排沙; 在河流弯段末 端建飞沙堰,利用了环流作用,能大量溢洪排沙, 以减免成都平 原洪涝灾害。都江堰历久不废的另一 重要原因是重视工程管理,严格执行岁修制度。据 历史文物记载,早在1400多年前,即有“深淘滩, 低作堰”的岁修“六字 诀”。嗣后又相继总结出治 水“三字经”及治河“八字格言”等。历代都设置 管理机构和堰官负责工程维护。工程维修分为每年 的岁修、五年一次的大修、特大洪水后的特修和洪 水期的抢修等四类。
中国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
每年岁修需 更换竹笼一万多条。为了减少每年岁 修工程量,历代水工和劳动人民不断谋求工程结 构的改造,尤以鱼嘴为重点。元代曾以石料修砌 鱼嘴,并在其顶端铸铁 龟;明代修砌鱼嘴,前置 铁牛分水;清代复用砌石鱼嘴。这些工程均因基 础不稳,未能持久。1936年改以竹笼为基础,前 端与两侧护以木桩,其上修筑砌石鱼嘴,工程延 续时间较长,直至1974年修外江闸时改建成钢筋 混凝 土结构。引水防沙与岁修制度2000多年来, 灌区人民在兴建和完善都江堰 的长期过程中,积 累了丰富的引水防沙经验。
中国著名水利工程-芍 陂
淮河流域著名古陂塘灌溉工程。又名安丰塘。 位于安徽省寿县南。春秋楚庄王十六年至二十三 年(公元前598-前591)由孙叔敖创建(一说为战国 时楚子思所建)。迄今2500多年一直发挥不同程度 的灌溉效益。芍陂始 见《汉书.地理志》,西汉 设陂官专管灌溉维修。东汉建初八年(公元83),王 景修芍陂稻田。1959年,安徽省文化局文物工作 队曾在安丰塘越水坝地方,发掘出一座汉代水利 工程(草土堰)遗址,伴随出土的有汉代都水官铁锤 等文物。
中国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
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境内,岷江 上的大型引水枢纽工程,也是现有世界上历史最 长的无坝引水工程。始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 前256-前251),秦蜀守李冰主持兴建。工程以 灌溉为主,兼有防洪、水运、城市 供水等多种效 益。成都平原因此富庶,自古有“天府之国”美 称。都江堰始名于宋代,宋以前称都安堰、湔或 犍尾堰。 枢纽布置 早期的都江堰有堤、堰、水则 等工程设施,经后代不断完善,成为由鱼嘴(分 水工程)、飞沙堰(溢流排沙工程)和宝瓶口 (引水工程)三大主体工程组成的无坝引水枢纽。
中国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
中国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
此外,还有内外金刚堤、人字堤及控制水量 和泥 沙的建筑物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增建了 外江闸、沙黑河闸和工业 取水口等工程。鱼嘴建 在江心洲顶端,把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为 引水总干渠,由飞沙渠、人字堤和宝瓶口控制泥 沙及对水量进行再调节。外江为岷江正道,以行 洪为主,也由小鱼嘴分水至沙黑供右岸灌区用水。 工程结构 古代都江堰以竹笼、木桩和卵石为主要 建筑材料。以竹编笼内填卵石,用来建造鱼嘴、 飞沙堰、内外金刚堤和人字堤等工程。
中国著名水利工程-芍 陂
芍陂主要水源是淠河。芍陂灌区面积,在4-13世 纪常见记载,有灌田万顷、灌田五千余顷等说法。 《水经.肥水注》详述芍陂源流,工程规模,并 指出陂有五门(水口),吐纳川流。发展到隋代,经 整修增辟为36门 。延续到宋代。这36水口仍可起 到按照水量出入增减、调节灌溉用水先后次序的 作用。明嘉靖《寿州志》详记当时36门的具体名 称及其经流地点,灌渠总长达783里。清代芍陂水 门迭有兴废增减,乾隆至光绪间均为28门。
中国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
工程改建与灌区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都江堰工程进行了较 大改建,灌区有了大规模的发展。加固了鱼嘴、 飞沙堰、宝瓶口三大工程;调整和改建了内外江 几条大干渠的引水口;新建了外江闸、沙黑河闸 和工业取水口;在老灌区修建了50余座重要分水 枢纽;改造了3万多条旧渠道。都江堰 灌区由 1949年的288万亩发展到80年代的近1100万亩, 并在新灌 区相应建造了黑龙滩、三岔、鲁班、继 光等10座大中型水库,300余座小型水库,以及许 多渠系建筑物、中小型水电站和扬水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