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荷塘月色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通用8篇)
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通用8篇〕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通用8篇〕高一语文《荷塘月色》教案篇1教学目的:1、理清全文构造及行文线索,把握情景交融式散文的框架特点,培养学生的赏析才能和创作才能。
2、欣赏散文的优美,体悟语言魅力,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进步学生的文学审美才能。
3、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本文的写作线索和作者在文章中所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
2、作者的语言运用技巧和“通感”的修辞特点与作用。
课时安排:两个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课文。
一开始便提问,让学生谈谈自己所知道和理解的有关朱自清的一些情况,再对学生的答复进展总结,并概述作者朱自清的相关情况。
由此扩展到《荷塘月色》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也展现朱自清先生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由此,将学生引入到本篇课文之中。
板书课题及荷塘月色——朱自清2、读课文,初步感知。
任意抽选学生来分段朗读课文,其余同学自己跟随默读。
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仔细揣摩文章的语言。
3、作品的构造分析^p 。
读完课文后,组织学生讨论问题。
1)、全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并对每部分加以概括。
(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的构造,锻炼学生独立分析^p 课文的才能)总结学生的分析^p ,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参考分析^p :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写“观荷缘起”第二部分(第4~6段)写“荷塘月色”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2)、文章是怎样的一个构造,是如何将三个部分连接起来的?(引导学生去分析^p 文章的行文线索)《荷塘月色》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其行文线索很有特色,有两条如同经纬线交织在一起的线索,一是从作者出门经小路到荷塘又回来的空间顺序来惊醒景物的描绘;二是以作者的心情变化作为线索。
从文章总体来看,写景是位抒情效劳的,因此其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板书:两条线索一、空间:出门——小路——荷塘——门口二、心情:不静——求静——得静——出静4、细读课文,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通用14篇)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通用14篇)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 1一、关于《荷塘月色》的感悟:在教学以前,我自己重新精读过这篇课文。
我不认为传统的教材分析可取。
我完全抛弃他人已有的分析,用自己的笔,自己的头脑去钻研,用自己的心去感受,结果我有了很多独特的想法。
比如我发现朱自清带上门出去前他其实是很想同人交谈,如果有一位知己可以与他共享这份苦闷,我想他就不会如此不平静如此寂寞了。
他的妻子,迷迷糊糊哄着孩子睡觉,他必须寻找一个倾诉的对象。
这时候就想起了日日走过的荷塘。
我认为这篇文章一直是作者与荷塘――他心目中艺术的美,或者说简直就是他追求的“艺术的女人”对话。
他本来一直处在一种落寞的心境中,找不到倾诉的对象,找不到心灵相通的人。
他在煤屑路上走,他体验着一个人的自由,他说他喜欢这样,但这看来又似乎是他的自嘲,他还是不甘心寂寞,他还是在寻找对话的客体。
于是他开始了“受用”荷塘月色,其实不是“受用”,而是和这样一个宁静幽美的月下荷塘展开了对话。
既然是对话的客体,当然不是静静美丽着的自然,荷塘在他心中不断幻化成脱俗曼妙的.女子,他心目中的“艺术的女人”。
这些女人亭亭玉立,有体态轻盈、随风起舞的,有羞涩如明珠般闪烁的,还有通灵清透的出浴美人。
这些艺术的女人在他面前尽现其娇羞、柔媚的一面,他似乎听到了美人渺茫的歌声,他似乎看到美人心底的那丝颤动。
“艺术的女人”在他面前慢慢虚化幻化,她们开始做梦,那是一个朦胧而美好的梦,让人不忍心去触碰,唯恐不小心惊动了梦中静谧、祥和而又柔美的女人。
他无奈,只能把视线移开荷塘,移向四围,像鬼一样黑黢黢的树影中,他终于又发现了新的艺术女人,新的对话客体――丰姿绰约的杨柳。
杨柳的倩影是无论什么烟雾都遮挡不了的,连影布荷叶都显得那么和谐,也只有名曲才可以有如此谐和的演奏。
他很高兴,但是杨柳似乎没有荷花那般通人性,她的美总是让人觉得无法接近。
于是作者再寻觅新的对话者,然而没有了,他的视线越过了树梢,看到远山,看到树缝里的灯光,听到嘈杂的蝉声和蛙声,他知道又是回到了人世,那些通灵美妙的女子不再和他对话,他没有心情了。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荷塘月色》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荷塘月色》教案一、教学基本信息●课程名称: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授课教师:XX●授课时间:2024年XX月XX日●授课时长:45分钟/节●授课班级:高一XX班●学科领域:语文●课程类型:新课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理解并掌握《荷塘月色》中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
2.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色,品味其典雅清丽、准确生动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诵读和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本分析能力。
2. 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训练学生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文本解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体会作者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交织的情感。
2.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追求美好生活的积极心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品味语言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美景,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 分析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 理解荷塘月色象征的作者独处时自由的精神世界。
2. 理解作者在动荡时代背景下“颇不宁静”的心情及其原因。
四、教学准备●教材及参考资料1.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材2. 朱自清《荷塘月色》相关赏析文章●教学用具1. 多媒体设备2. 荷塘月色相关图片和视频●预习任务布置1. 学生课前阅读《荷塘月色》全文,查阅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思考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基调。
五、教学课程(一)导入环节1. 教师播放一段《荷塘月色》的动画视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夜晚散步的经历。
2. 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夜晚独自散步的经历?有没有在月光下欣赏过荷塘的美景?”引出课题《荷塘月色》。
(二)新课讲授1. 整体感知●学生默读课文,梳理文章的结构,明确文章的段落划分和主要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文章的结构,全文共11段,可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1):交代半夜去荷塘赏月色的原因。
●第二部分(2-3):在去荷塘的路上的所观所想。
14.2《荷塘月色》课件(共2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背景资料
探究 作者内心“颇不宁静”的原因。
对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愤懑;对政 局和个人前途的忧虑。 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自由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产生 的苦闷彷徨。 源于家庭生活的困苦和诸多矛盾(父亲、妻子、孩子)。
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 江南了”。
知识链接
博喻: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
说明一个本体。运用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
势。博喻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
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使之更加丰富,多Fra bibliotek层次。
荷花
例如: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
知识链接
通感,也称移觉,感觉的转移,是描写事物时,将人们的各种
抓情语,明情感
找出能体现作者感情的语句,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过程。
1.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不宁静) 2.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寻宁静) 3.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
一世界里。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得宁静) 4. 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
作业布置
• 课外阅读朱自清《哪里走》和《浆声灯影里的秦 淮河》。
fàn
zhuì shāo xì hān
梵婀玲 点缀 树梢 空隙 酣眠
2、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
第一部分(第1—3段) 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第4—6段) 写“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 写“月下遐思”(情)
第
课 文
三 章
解
读
1、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边散步?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上册 第七单元 14 荷塘月色
···
( √)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答案 √ 迁延顾步:形容走走退退、不住回视自己动作的样子。符合语境。
2.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的什么时候,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就往外
···
走。 ( √ )
·
答案 √ 迷迷糊糊:(神志或视觉)模糊不清。符合语境。
3.白草畔在夏天蓊蓊郁郁,而现在看上去,恰似被水化开的彩虹糖。沿着山间小路 ···
的荷塘小路,无疑构成了一幅幽僻的画面;而《采莲赋》中,“妖童媛女”采莲的场 景无疑是热闹的。“冷静”与“热闹”构成了对立的关系,你如何看待这种对立? 观点一 本文中的“冷静”与“热闹”并不对立。本文中,作者的思想非常自由, “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是思想的自由,也是审美 追求的自由。本文以“自由”为根,以“冷静”与“热闹”为枝,是典型的树形结 构,是一株根深叶茂的自由之树。 观点二 本文中“冷静”与“热闹”的对立,显示了差别与距离,使文章产生了强 大的艺术张力。譬如一架钢琴,它的琴键有的弹奏低音,有的弹奏高音,低音与高音 并不矛盾,而是和谐的组合,因此能弹奏出美妙的旋律。又如一道彩虹,冷色和暖色 相互映衬,才造就了它的绚丽。本文就如同钢琴和彩虹。
《荷塘月色》与《故都的秋》同为写景抒情散文,在语言表达上都堪称炉火纯 青,是当之无愧的大师之作。有人认为,两篇佳作都像传统的中国画,《荷塘月色》 像一幅工笔画,精描细绘,纤毫毕现;《故都的秋》像一幅写意画,随意点染,自由开 合。请就此从写景角度对两篇文章加以赏析。 观点 《荷塘月色》客观冷静地写景,景是文章的主体,文中的景物“物化”特点 明显;《故都的秋》主观热情地写景,景与情一并呈现,文中所写景语皆为情语,景 物“人化”特点突出。如果说《荷塘月色》细描了一幅“荷塘月色图”,不着一 “人”字,那么《故都的秋》则巧构了一幅“文人赏秋图”,“人”字嵌合其中。 再往细处品味,《荷塘月色》写景呈变异倾向,描写的是幽暗情境中的非常态的景 物,如“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 中洗过一样”“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并非景物本
14.2《荷塘月色》 课件(共3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闰(rùn )
蓊蓊(wěng wěng)郁郁
弥( mí)望 点缀(zhuì)
袅娜(niǎo nuó)
霎(shà )时 脉脉(mò)
酣(hān)眠
峭楞楞(qiào léng léng)
倩(qiàn)影
梵(fàn)婀( ē)玲
妖童媛(yuàn)女
鹢( yì)首徐回
景
盾,内心是抑郁的,是始终无法平静的。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
文章。这篇散文通过对冷清的月夜下荷塘景色的描写,流露出
作者想寻找安宁但又不可得,幻想超脱现实但又无法超脱的复
杂心情,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者心灵上的折射。
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 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 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朱 自 清
朱自清在散文《春》中写道:“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 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 白的像雪。”
朱 自 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
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
作
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幼年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
④写荷波由近及远,用比喻、拟人。以“闪电”为喻,突出“波痕”的光泽与动态美。
“荷波”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 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
风致了。
艺术表现手法积累: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 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例:
14.2《荷塘月色》课件(共4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忽草
陷剔
忽透
现
分 析 ·荷塘美景
即用一连串的喻体,从不同 博 的角度,多方面描绘、说明
同 一 个本体,对本体极力铺
排渲染,突出其不同特点。
如如
刚碧 出天粒
浴 里粒
的 的的
美 星明
。星 珠
o
分 析 ·荷塘美景
用形象的语言,把一种感 官的感觉移用到另外一种 感官上。又称“移觉”。
分析 ·荷塘美景
暂得宁静
观荷塘
整体感知
作者为何“心里颇不宁静”?
●父子 矛 盾
由于朱先生和父亲的家庭之间有很大的矛 盾,所以心里颇不宁静。
●夫妻矛盾
他和妻子吵了架,心里很烦闷。想去荷塘 散散心,回味以前和妻子爱情的甜蜜。
●政治 原 因 作为文人的朱自清,他对革命没有深刻的 了解。但总是关心处于内忧外患中的国人。
朱
自
滑 寻宽耳中圣地,获得目下净土
乘凉 蒲蒲郁郁 独处 袅娜 要时 脉脉 梵婀玲
chéng
wěng
chǔ niǎo nuó shà mò fàn ē
先学检
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取 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 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黑暗 势力同流合污,便取《楚辞》中“宁廉洁 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 自清”,字“佩弦”。祖籍浙江绍兴。
情感:暂忘忧愁得喜悦 (淡淡的喜悦)
特点:幽美宁静
本段表面上没有写月色,但处处都有月色。
鉴
赏
月
光
和 影
影
上 的 月
分析 ·塘上月色
可否用“照”替代“泻”,用“漂”替代“浮”?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 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 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14.2《荷塘月色》课件(共51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求宁静 暂静
6段: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8段: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 消受了。
失落 怅然若失
10段:这令我到底惦记着江南了。
思乡,不宁静
你能找出能游览时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吗? 请画出来与大家分享。
行踪
反映情感变化的抒情性句子
情感归结
家中乘凉
心里颇不宁静。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 思静
荷塘月色
学习目标:
1.梳理文章行文脉络,准确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
2.品读4-6段,赏析其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感受荷塘月
色的意境美。(重点) 细腻、传神的用词
新鲜贴切的比喻、通感 情景交融的写法 严谨的结构
散文的分类
写人、叙事散文 写景、状物散文
哲理散文
记事散文,以事件为线索。 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不宁静
难静
把握结构
出家门
明线(外结构) 作者的游踪
不宁静
暗线(内结构) 作者的情感 赏
四 周
失 宁 静
淡淡的哀愁
寻
淡淡的喜悦 宁
静
淡淡的哀愁
踱 小 路
得宁静
观荷塘
任务准备活动二:
视频拍摄脚本中诸多关键的元素,如 “镜头”“画面”“旁白”“音效”
重点品读第4—6自然段,欣赏其展现的 画面美、语言美、情调美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荷
塘 月
第二部分
第4段:月下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荷塘上月色的朦胧美妙
色 荷塘月色(赏荷塘)
第6段:荷塘四周的景物
第三部分 月下遐思(离荷塘)
第7-9段:由荷塘的景色联想到江南采莲时的流风 余韵,热闹喧哗的场景与此时幽静荷塘形成对比。
《荷塘月色》课件(共23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是我们在初中时学过周敦颐的《爱莲说》。
文体知识—了解“散文”
散文线索的分类:
散文文体知识
事物形象、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感情变化、人物活动、事理
(荷花)零星点缀(拟人、比喻)多姿
(荷香)缕缕清香(通感)淡雅、宁静
(荷波)如闪电、肩并肩(比喻、拟人)快速、生机
(流水)看不见的 脉脉(想象) 虚写
静
动
喜悦
幽雅宁静
赏析第五段—塘上月色
1.作者用了哪些动词描绘月光形象,试举例分析。
②浮——写出了深夜水汽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的情状,描绘雾的轻盈飘逸之态。
知人论世——人物轶事
时代背景
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溃,新时局尚未到来。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然,看不到前进的方向。 作者在此想躲开恼人的现实,求得短暂的安宁。可是现实并不允许他去实现自己的这么一丁点儿的愿望。
运用拟人手法,写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营造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赏析第四段—月下荷塘
月下荷塘
(荷叶)田田、亭亭;舞女的裙(叠词、比喻)密度和层次感 高而圆的姿态、动态美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
主旨归纳
作者通过委婉细腻地描写荷塘在月色下的景象,抒发了自己不满黑暗的社会现实、向往光明的感情;同时也流露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在那个时代里彷徨苦闷的复杂心理。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二1《荷塘月色》课件
朱自清
主目录
1 新课导入 2 字词学习
3 新知探究 4 拓展延伸
第一部分
新课导入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 佩弦,号秋实。中国近代散文家、诗人、 学者、民主战士。
1916年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为了鼓 励自己在学校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 污,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 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 1925年担负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本文写于1927年,朱自清在清华大学任教期间。 当时正值“四·一二”运动蒋介石背叛革命之时。曾参加过“五四”运动 的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面对这一黑暗现实,他悲愤、不满而又陷入对现实 无法理解的苦闷与彷徨之中。怀着这种心情,写下了《荷塘月色》。 1948年6月,朱自清在拒绝“美援”和“美援面粉”的声明上签名,两 个月后朱自清因病医治无效,不幸去世。 毛泽东主席曾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 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势”。
初读课文
1.给文章八个小段标上序号,找出文章主要写景的段 落和抒情的段落和语句。
2.作者的行踪是怎样的? 3.作者感情发展脉络是怎样的?
文章主要写景的段落是第四段、第五段、第六段。文章主 要抒情的段落是第三段。
赏四周
出家门
不XXX
失
寻
宁
宁
静
静
踱小路
得XXX
观荷塘
全文脉络
明线——作者行踪 暗线——情感发展 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3段,写“观荷缘起”。(情) 第二部分:4-6段,写“观荷月色”。(景) 第三部分:7-10段,写“月下所感”。(情)
动态美
用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描写静态美
作者在本段依次描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 —荷下的流水这些景物。按视线由近及远、由上到下的空间顺 序来描写荷塘。同时写荷花的静态美和动态美。两者结合,将 荷塘写“活”。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课件人教
流水
荷波
改动后的文字
荷塘上面,满是叶子。叶子出水很高,中间零星地点缀着 些白花,有开着的,有打着朵儿的。微风过处,送来清香。这 时候叶子和花也有一丝的颤动,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 子底下是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
——特殊比喻句
博喻:用一连串的喻体,从不同的角度,多方 面地描绘、说明同一个本体
理解课文结构
1、请找出最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一 句话。并说出作者的心路历程。
2、请试着用图示法表示课文中作者的 行踪。
文眼
就是文中画龙点睛,揭示全篇主旨的关 键性的语句。通过它确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心里颇不宁静
从文章中我们能看出作者的情感基 调是喜悦的还是哀愁的?为什么?
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源于 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联系到朱自清当时的思 想背景和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这不能说没有道理;也有 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 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 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 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 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如此等等,还有其他的说法。在这 个问题上,没有必要规定一个权威性的惟一答案,应该允 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且也正因为如此,《荷塘月色》 将成为一首耐读的朦胧诗,过去、今天和未来的每一位读 者会因年龄、阅历、所处时代等等因素,而从同一篇《荷 塘月色》中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荷塘月色。这就是创造性 阅读,这也正是阅读名作的乐趣!
月光 泻 写出了月光的动态和流动感
青雾 浮 写出了雾的轻柔动态,迷朦。
叶花
洗 笼
【语文】《荷塘月色》同步练习+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荷塘月色/朱自清同步训练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语言表达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古人很早就体会到了赏荷所带来的美妙感受,并且毫不掩饰自己对荷花的喜爱。
这从大量的古诗文中可以看出。
①譬如那首汉乐府《江南》,描述了在茂盛的莲叶间采莲之乐趣。
又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道出了荷花之美在于成片的气势而非A_____________。
②最直接表达这种喜爱之情的,莫过于宋人周敦颐的《爱莲说》,直接以《爱莲》二字写入篇名。
在中国绘画史上,荷花为主要内容的国画历代精品不在少数。
在现代作家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清华园里月色下的荷塘美景被展现得B_____________。
③荷花之所以能得到文人雅士的喜爱,一是因为美好的外形,二是因为被赋予的象征意义。
荷花亭亭玉立,C_____________,有如谦谦君子一般。
除此之外,④我以为,人们喜爱荷花还因为荷花的同生产品——藕和莲子。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怡当的成语。
2.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文中画横线的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譬如那首汉乐府《江南》,描述了在茂盛的莲叶间采莲之乐趣。
B.最直接表达这种喜爱之情的,莫过于宋人周敦颐的《爱莲说》,直接以《爱莲》二字写人篇名。
C.荷花之所以能得到文人雅士的喜爱,一是因为美好的外形,二是因为被赋予的象征意义。
D.我以为,人们喜爱荷花还因为荷花的同生产品——藕和莲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属于孩子们的纯真夏日是____________的。
刘仁杰的《夏至》中,孩子抬着头,若有所思,身后的老人埋头劳作,屋檐下酣睡的黄狗正享受着夏日的宁静。
画面中,地里的菜叶儿、盛开的花儿、飞舞的蝴蝶以及孩子的脸庞,都沐浴着日光,闪耀着温暖的光芒。
14.2《荷塘月色》课件 (共47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ppt
七、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
1、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2、写篇读后感放在周记本上,不少于500字。
写了树色、远山、灯光、蝉声、蛙声。 写景的立足点是写树,描绘了淡月下树木 繁多蓊郁,树色阴暗迷蒙的特点。
原文探究
五、文本研读
朗读《采莲赋》《西洲曲》 思考:作者回家的路上,想到江南采莲的情景有什么 作用?
关于采莲的热闹、嬉戏的情景,进一 步反衬此时此地“荷塘月色”的“静”。 荷塘的美景引动作者内心的乡思,青年男 女美好的情思引发了作者对自由生活的向 往之情。
荷 塘 月 色
描写荷花的诗句:
课前回顾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池》 宋·杨万里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纳凉》 宋·秦观
描写月色的诗句:
课前回顾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唐·李白
朗照:朗,明亮。明察,明鉴的意思。
文章结构: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观景前: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
境:“颇不宁静”)(欲排烦恼,寻找宁静)
第二部分(2—3 自然段)去荷塘: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行 在小路时的感受。(小径漫步,表达感受) ——淡淡的哀愁
第三部分(4—6自然段)观荷塘:荷塘美丽的景色。/塘中的月色。 /荷塘 四周的景物。 (观景绘景,抒发情感)——淡淡的喜悦。
三、故事背景
三、故事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1925年暑假后,北京清 华学校加办大学部,成立国文系,俞平伯推荐朱自清为该 校教授。8月,朱自清来到北京清华大学任教,此时的他单 独而来,住在清华园的古月堂,家眷仍然留居白马湖。10 月20日,朱自清在《语丝》第48期中发表诗作《我的南 方》,表达对南方的怀念。“我的南方,我的南方,那儿 是山乡水乡!那儿是醉乡梦乡!五年来的彷徨,羽毛般地 飞扬!”此时距离他北大毕业,正好五年。1927年1月,朱 自清接着北来,住在清华园西院,从此定居北京。该年7月 创作了散文《荷塘月色》。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两篇
《荷塘月色》教案朱自清【教学目标】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文章的主旨2、欣赏作者所描绘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品味精练准确、清新隽永、优美动人的语言【教学重点】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2、感悟景语和情语浑然一体的妙处。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初中时学过他的什么散文名篇?是的,朱自清是一位散文大家,同学们对他的生平经历还知道些什么?教师:是的,朱自清先生由一位小资产阶级出身的知识分子锻炼成长为“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诗人、作家、学者,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
今天学习他的代表作品《荷塘月色》,从中又看到他在大革命失败的日子悲愤彷徨的复杂心情和了解他为什么要在对美好景物的描摹中排遣哀愁的原委。
当然,教学重点应放在:作品结构、语言、技法的分析理解上,从而认识本文主旨。
(二)板书课题:作者、写作时间地点,荷塘月色朱自清1927年7月,作于北京清华园(三)作品结构分析教师启发指导:从作者行踪变化看,让学生提挈每段内容,进行归纳。
第1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心境:“颇不宁静”)第2段去荷塘,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
(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第4段观荷塘,写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写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写荷塘四周的景物。
(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第7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8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显然,第1段是“引起”;第2—6段是“主体内容”(写景状物)第7—8段由现实而思古,再返现实收束全篇。
所以全文结构为:第一部分(第1段)写“观荷缘起”(情)第二部分(第2—6段)写“荷塘月色”(景)第三部分(第7—8段)写“景中人”(情)(四)行文线索从以上结构分析,可体会到全文写景是为抒情服务,而贯穿全文的是一条,前后心情变化的思绪线索。
第七单元-《荷塘月色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人教版
三、体悟宁静之境
朱自清眼中今夜的荷塘美得那么梦幻,那么温柔幽静。 在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突然想去荷塘散步?请用 原文的话回答。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文眼)
只有参加革命和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不能或不愿参加这 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我既不能参加革命与反 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姑作安心的过日子了。我是想找一件事, 钻了进去,消磨这一生。我终于在国学里找出了一个题目,开始像小 儿的学步。这正是往"死路"上走;但我乐意这么走,也就没有法子。 (朱自清《哪里走》)
2.江南采莲往事
少年嬉游,风流坦荡
六朝时期,社会的风气日渐开化,年轻的少年男女自由 相恋。在茂盛美丽的荷塘之中,少年们无忧无虑,热情洋溢 ,他们直接、真诚,无所顾忌地表达自我,张扬性情。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 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这样的青春、恣肆,恰恰是青年 时期为家庭和时局牵连的朱自清再 也无法体验的生活状态。
写景方法二:丰富的手法,多情的想象
其次,除了选取生动形象的词语,作者也展开了多情而 又细腻的想象,具体体现在修辞上的独具匠心,试着找出 例子并加以分析。
比喻、拟人、通感、对比等。
写景方法二:丰富的手法,多情的想象
1.比喻
既写出了叶子出水很高的挺拔姿态,又 表现出叶子像旋转的舞裙一般圆美、活
泼、错落灵动的形态
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 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 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 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 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部编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课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高一语文荷塘月色课文及知识点
荷塘月色课文简介
《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作家林语堂的短篇小说,也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个少年在夏天的一个晚上来到荷塘旁边的小路上,欣赏荷塘的美景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故事。
荷塘月色知识点
1. 叙事技巧
《荷塘月色》运用了描写、对话和心理描写等叙事手法,使整个故事生动而有趣。
作者通过精细入微的描写,展示了夏夜的宁静和美丽,同时通过对少年内心的描写,表达了他与自然的融合,以及对生命的思考。
2. 描述自然景观
故事中的荷塘是整个故事的重要背景之一。
作者通过耐心细腻的描写,向读者展示了夜晚荷塘的美丽景色,如荷叶上的露珠、蛙声、月亮的倒影等等。
这些描写不仅增添了故事的美感,也向读者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的赞美和热爱。
3. 表现人物心理
故事的主人公少年是一个热爱自然的人,他喜欢走进荷塘的世界,欣赏自然的美景。
他感受到自然的宁静和美丽,并将自己融入其中。
这种与自然的融合,不仅使他感到宁静,也使他对生命产生了一种深深的思考。
4. 文化内涵
《荷塘月色》这篇课文,不仅仅是描写荷塘的美景,更是通过对少年与自然互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自然的思考。
通过赏心悦目的自然描写,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课文重点句子分析
以下是《荷塘月色》中的一些重点句子,并对其进行简要分析。
1.。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荷塘月色》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能够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领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2)学会通过朗读、感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荷塘月色》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 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分析文章中的一些重点句子和词语的含义。
2. 体会作者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绘,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问题。
2. 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辅段,让学生感受荷塘月色的美。
3. 采用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荷塘月色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荷塘美景。
(2)简介作者朱自清及其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艺术魅力。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2)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 总结提高:(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6. 布置作业:(1)让学生课后复习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2)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荷塘月色的作文,锻炼写作能力。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荷塘月色》的内容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小组讨论的表现以及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方面的进步。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课件
14
2024/8/2
4)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可惜”又从热闹的采莲盛况中返回了灰色现实, 它恰好反衬出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失望。无奈之情溢 于言表。
5)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江南是作者的故乡,今晚寻求佳境,意在摆脱“不 宁静”的心情,却难以摆脱。
静
月光:泻 青雾:浮 朦
2、塘上月色
(正面描写) 叶花:洗 (侧面烘托)
月影:和谐
胧 和 谐
3、四周景色
树色、树姿 树梢、远山 树缝、灯光 蝉鸣、蛙声
→
静
清
幽
热
动
闹
荷塘月色
朱自清
2024/8/2
一、品读第7、8、9自然段 1、夜游荷塘让作者产生了怎样的联想?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一句承上文宕开一笔, 转出新意。文章由此放开去,联想到古代诗词对采莲 的描绘。
然后再收回到眼前,发出“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 是不行”的缺憾。由此极自然地牵动出“这令我到底 惦着江南了”这种思乡的哀愁,这种乡愁正是当时作 者苦闷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达了作者内心的 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
9
2024/8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
2、作者在文中引用了梁元帝的《采莲赋》,《采莲赋》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2)微风过处,送来( )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 茫的歌声似的。
(3)叶子本是肩并肩( )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 道凝碧的波痕。
(4)叶子底下是( )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 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5)月光如流水一般,( )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 上。( )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教学目的】1.学习文章运用比喻、拟人、通感、叠字等形象地描写景物、表情达意的方法,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2.体会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交织的思想情感,了解旧时代知识分子不满现实,彷徨迷惘、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3.熟读课文、积累词语,背诵课文4、5段。
【教学重点】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本文为一篇美文,语言典雅、清丽,声情并茂的朗读,定会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鉴赏法。
本文语言朴素典型、准确生动,学会鉴赏本文善用修辞、巧用动词、多用叠字的特色及生动传神地描写事物特征。
3.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本课的配套光盘、投影仪。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课前预习提纲1.阅读单元提示和课文前的“学习提示”,明确学习任务。
2.自读课文,参照注释,查工具书,准确认读,积累词语。
3.回忆在初中学过的朱自清的文章,总结有关的文学常识。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本节课主要完成课文4、5、6三段的阅读鉴赏,揣摩文章优美动人的语言,体味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力。
背诵4、5段。
[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及作者介绍同学们,技校语文学习的第一课就是大家熟悉的著名散文家、诗人、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朱自清先生的作品。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绍兴,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
1916年考入北大预科班,次年改名“自清”入北大哲学系,毕业后在江浙等地中学任教。
上大学时,朱自清开始创作新诗,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诗坛。
1929年出版诗集《踪迹》,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散文家。
1948年病逝于北京。
初中时,大家学过他的散文——《春》《背影》。
对于朱自清先生,大家应当记住他的四个令人羡慕的闪光点:(1)19岁考入北大哲学系;(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3)毛泽东曾高度赞扬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4)朱自清的散文秀丽朴素,独树一帜,“建立了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鲜作风”。
他的作品有散文与诗合集《踪迹》,散文集《背景》《你我》《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等。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朱先生的优美散文《荷塘月色》,看看作者是怎样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这“荷塘月色”美景的。
板书课题:荷塘月色(朱自清)二、写作背景1.提问:同学们,了解一篇文章首先了解它的背景,这篇文章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出来的呢?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出来(如历史事件、写作时间等)明确:1927年,发生过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
2.根据下面的背景资料,结合对文章的初步了解,分析作者的心境。
[投影]“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
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我既不能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总得找一个依据,才可以姑作安心地过日子……我终于在国学里找着了一个题目。
”(《哪里走》)“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
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一封信》)“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还是暂时超然为好。
”(陈竹隐《忆佩弦》)明确:作者不满现实,追求自由光明,但一时又看不清前进的方向,心情苦闷彷徨,思想矛盾复杂。
《荷塘月色》正是作者当时生活处境和精神状态真切委婉的写照,作者以优美感人的笔调为荷塘景色笼上朦胧的色彩。
三、配乐朗诵初步感知课文1.配乐朗诵《荷塘月色》,欣赏美景,体味感情。
2.朗读的基本要求:一是要正确、清楚,用普通话朗读,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不错字,不读破句;二是态度自然大方,语气顺畅,停顿合理,节奏恰当;三是能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比较准确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3.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
同时投影显示,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投影显示: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乘凉煤屑踱着点缀颤动霎时媛女选两个学生注音。
明确:chéng xièduózhuìchàn shàjūyuán四、分析、鉴赏课文的景物描写部分(加点字板书)1.提问:由文题可以知道,本文属于写景散文,即“荷塘”和“月色”,课文哪些段落是描写这两种景物的呢?学生明确:4、5、6段。
2.诵读、分析第4段(1)指定一个学生朗读。
(2)提问:这一段写什么景,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明确:月下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五个方面。
(加点字板书)(3)提问: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请找出相关的句子,展开想象,赏析品味它。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代表发言。
明确:(第1组)荷叶,相关的句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
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
舞女的裙因急旋而展开时两者才相似,无形中赋予了荷叶一种动态美。
(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
“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
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
接着连用三个比喻,把荷花比作是“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描写出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丽的本质。
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激发读者的想象。
(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此句由嗅觉向听觉转移。
“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好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着想象的跳跃。
“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几分优雅和宁静来。
这是我们重点学习的又一新的辞格,叫“通感”,它可以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听、嗅、味、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给人一种特别美的享受。
著名文学家钱钟书认为:“通感是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感觉的转移。
也称“移觉”。
如古诗“鸟抛软语丸丸落”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视觉的形象;“风来花底鸟声香”,将听觉的声音转化为嗅觉的气味。
(第4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荷叶田田的妩媚姿态,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的声音。
(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设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第5组)流水,“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达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下的水“脉脉”含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4)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出了月下荷塘的美景。
比喻句加强了描写对象的具体性、形象性,使我们在遐思中获得了无尽的美感享受。
拟人句跟更添景物灵秀动人的气质。
通感的运用,使迷人境界又增无限情致,迷离精妙,令人情动神摇。
(5)齐声朗读课文第4段,品味其写景特点,展开想象,融人作者所描绘的艺术境界中去。
3.诵读、鉴赏第5段。
(1)指定一个学生朗读。
(2)提问: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摹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什么特点?明确:叶、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缥缈的特点。
(3)提问: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
(分组讨论后回答)(用替换法)明确:“泻”若换成“照”,是月光射在荷花上的意思,和“流水”的比喻不协调,而“泻”字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配上修饰语“静静地”,准确生动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又绝无声响,幽静幽美。
“浮”若换成“升”,仅是由低往高移动,而“浮”字写出了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的情状,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洗”承“泻”,“笼”承“浮”,以叶、花的安谧、恬静衬托月色的朦胧柔和。
“画”若换成“映”,是月光照射,影子显现在荷叶上,表述一般,“画”赋予主动意识,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4)师生共同小结:本段虽着意写月光,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精当生动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
(加点字板书)(5)齐声朗读第5段,体味作者写景的高明手法。
(1)齐声朗读第6段。
(2)提问:本段写了荷塘四周的景色,与课文第2段照应,试比较两段写景的异同。
(加点字板书)明确:两段都写了荷塘四周的景物,都写了树、小路。
不同的是,第2段重点写了小煤屑路的寂静、阴森,写得简略。
本段则以树为着眼点,由近及远,写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再由静到动,写到蝉声、蛙声,显然,既是对第2段的回应,也是第4、5段写荷塘月色的继续扩展。
(3)提问:本段写景,作者选用了一些叠字叠词(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阴阴、隐隐约约等),试结合语境,说说这些词语的妙处。
(加点字板书)学生阅读、思考。
明确: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写出了树的错落有致,既开阔又有立体感,用语平实自然。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传神地描述出特定环境中的景物特点,不仅写出了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夜色的浓重,呈现一种寂寞的氛围。
从朗读的角度来说,叠词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富有音乐美,读起来文气舒展,音韵和谐。
(4)学生齐声朗读本段,细加体会。
(5)师生共同小结:叠字叠词的运用,不仅传神地描写了事物的特征,而且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韵律协调。
板书:节奏鲜明五、课堂小结本文描写的荷塘是清华园中一个普普通通的荷塘,然而在作者笔下,却是如此秀美静谧、令人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