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中国对外开放的历程共21页文档
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

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常健摘要:中国对外开放30年来,从政策性的对外开放过渡到制度性的对外开放,走过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效。
其大体经历了六个阶段,从试办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开放城市,扩大开放领域到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到沿江、沿边、扩大内陆省会城市,形成全范围,多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加入WTO,使得中国对外开放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新水平,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进一步开放的大趋势已经形成。
总结过去,开创未来,中国将一如既往地坚持对外开放道路,为世界,为人类做出更多、更好的贡献。
关键词:对外开放 30年历程1978年12月18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改革开放的起点。
从那时起,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思想不断解放,理论不断创新,探索出中国特色对外开放的道路。
对外开放30年来,中国建立了5个经济特区,开放了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了上海浦东新区,建立了15个保税区、32个经济技术开发区、52个高新技术开发区、38个出口加工区,相继开放了13个沿边、6个沿江和18个内陆省会城市,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
30年累计兴办“三资”项目596110个,签订利用外资协议额16680.6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8826.73亿美元。
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并非一帆风顺,它首先遇到的是传统经济体制的障碍。
传统经济体制的一大特点是仅仅着眼于国内市场和资源,按照产品经济的思想组织经济建设,其必然对对外开放形成制约。
因此,实行对外开放就必须对原有的经济体制,特别是涉外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中国市场取向改革的渐进性特征,使对外开放也呈现出了阶段性的特点。
回顾30年来改革开放的历程,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对推动各方面改革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不断深化的计划体制、投资体制、价格体制、财税体制、对外经济体制等改革,又对扩大对外开放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9课 对外开放

深圳的发展和经验 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 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1984年邓小平题词
邓小平1984年南巡
4.意义:
“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 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不仅在经 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 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邓小平文选》
思考:经济特区的成功,对我国经济的发展 起了怎样的作用?
④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可依托
邓小平曾如此解释“出牌顺序” :“为什么我考虑深圳开放?因 它对着香港;开放珠海,是因 为它对着澳门;开放厦门,因 为它对着台湾;……。”
厦门 深圳
汕头 珠海
经济特区 特 在哪里?
材料一 除投资规模在一亿元以上项目要报国务院审批,轻工业投资3000 万元以上……其余项目不需国家综合平衡,特区可以自己审批。
浦东成为令世人瞩目的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之一,极 大推动了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
相关史事:
浦东地处上海黄浦江东岸。改革开放以前,由于交通不便,浦东经济和社会发展远比浦西落后。那里分布 着破旧的工厂和阡陌纵横的田野,只有少量的商业区和居民区。上海人一般都不愿意到浦东工作和居住, 以致流行着“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幢房”的说法。 自从1990年中央宣布开发开放浦东以后,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政府抓住机遇,利用上海的资金、技术等 优势,加快对浦东的建设,浦东迅速崛起。一时间,数条黄浦江地下隧道和杨浦、南浦等数座跨江大桥把 浦东和浦西联系在一起,道路、绿地和高楼大厦迅速取代了原有的农田和工厂厂房,“东方明珠”电视塔 等标志性建筑拔地而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外高桥保税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张江高科技园区以及浦东 机场相继展露新姿.....在很短的时间内,浦东就成为令世人瞩目的国际经济、金融和贸易中心之一,并极 大地推动了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城的经济发展。
【内容完整】改革开放40年中国外交发展历程PPT模板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面临的挑战
中美关系
• 努力维持稳定的中美关系 • 在处理中美关系的时候要坚持原则
知识能力储备
• 在人才和知识方面还比较欠缺
两个方面的挑战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宏伟的愿景,但它需要时间,也需要分层次、分阶段的进行建设。 时机不成熟的时候,不能急于求成。
改革开放40年 中国外交发展历程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 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场前所未有的大改革大开放,使当代中国同世界 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也使中国外交进入了崭新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 40年以来,我国的多边外交、主场外交、首脑外交等,越来越多。如今,我 们走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开启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征程。
者、倡议者。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 独立自主
不结盟
• 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来决定中国 的对外政策
• 坚持自己的国家利益 邓小平同志:“任何外国人不要指望中
国做他们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国会吞下损 害我国利益的苦果。”
相互尊重
• 相互尊重是新型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部分 《联合国宪章》规定,国家不分大小贫富
建立广泛的伙伴关系网络
2
这一时期,国际社会出现了很多动荡,中国的对外关系也面临很多的挑战。但是,中国
在这一时期通过建设广泛的伙伴关系网络来化解中国与这些国家的矛盾和冲突。
• 1997年,中美建立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
• 在苏联解体以后继续维持相对良好的国际战略环境
第三阶段 2002年-2012年
和平 发展
2012年以来的中国外交是大国特色更加凸显的外交。这一时 期,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的实力也继续不断增 长,中国有能力也有意愿在国际舞台上做更多的事情。
改革开放历程

改革开放概述改革开放(thereformandopenpolicy)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
改革开放包括对内对内和对外。
我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是我国的一项,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
内容改革开放是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建设的一项根本方针。
改革,包括,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包括发展,加强,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
改革开放是在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我国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
改革——必由之路一、当年国家的现状需要改变。
攵化大革命”给国家留下了严重的局面: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温饱没有解决,科技教育落后……这种局面不改变不行。
怎样改变?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二、中国需要第二次革命。
新中国成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但新中国成立以后模仿苏联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已严重阻碍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需要第二次革命,解放生产力。
这种局面不改变不行。
怎样改变?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三、社会主义制度需要自我完善和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的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适时地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
生机和活力哪里来?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有新思路。
新思路就是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新思路在哪里?答案只有一个:改革。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最具影响力的30件大事件1、1978年H^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举行。
2、1979年设立经济特区1979年7月15日,、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特区。
我国实施对外开放的步骤

我国实施对外开放的步骤引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推进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和交流。
本文将介绍我国实施对外开放的步骤,并以列点方式详细阐述每个步骤的内容。
一、提出对外开放的战略目标•支持国内经济发展–通过对外开放,引入外部资源和技术,促进国内经济创新和提升。
–开放市场,扩大内外贸易,增加出口和进口。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多边与双边经济合作,参与全球治理和国际组织。
–促进人员交流,培养跨国人才,推动文化和教育交流。
二、制定对外开放政策和法律法规•完善法律体系–制定对外贸易法、外商投资法等,为对外开放提供法律保障。
–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外商投资、促进贸易自由化。
•开放特定领域–优化外商投资准入方式,放宽市场准入限制。
–推动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建设,吸引更多外资和外商投资。
•推进贸易便利化–简化贸易程序,提高通关效率。
–提供贸易便利化措施,减少贸易壁垒。
•鼓励科技创新和人才引进–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吸引海外人才和高端科技项目。
–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人才引进和创新创业。
三、加强国际交流与协商•多边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和国际组织,推动多边经济合作。
–参与和倡导自由贸易协定、区域经济合作等多边合作机制。
•双边合作–建立和拓展双边经济合作关系,签署双边贸易协定。
–推动与重要经济体的合作,加强政治和经济对话。
•人员交流和文化交流–促进人员往来,加强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
–举办国际会议和展览,展示中国文化和经济发展成果。
四、建设开放型经济体系•建设开放的市场环境–完善市场体系,加强市场监管和维护公平竞争。
–保护知识产权,提高市场信任度。
•推动贸易自由化–扩大进口,减少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制定和改革。
•深化改革和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提高经济竞争力。
–加强金融改革,提供更加开放和便利的金融服务。
•促进区域一体化–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对外开放取得的历史成就

对外开放取得的历史成就
对外开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项基本国策,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成就。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成就:经济增长:对外开放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减贫成果:通过参与国际分工,中国成功地将数亿人口从贫困中解救出来。
贸易发展:中国成为全球贸易大国,进出口贸易额连续多年位居世界前列。
吸收外资:中国吸引了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外资流入国之一。
国际合作: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国际经济合作,如“一带一路”倡议等。
科技进步:对外开放促进了科技交流与合作,中国在许多领域取得了重大科技突破。
教育与文化交流:中国与世界各国开展了广泛的教育与文化交流,提高了国家的软实力。
民生改善:对外开放带动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高了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领域的保障水平。
总之,对外开放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注入了强大动力,为中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中国对外开放的三个阶段与分工演进

中国对外开放的三个阶段与分工演进1、80年代的适应性和渐进性发展阶段中国的对外开放是从建立经济特区,以优惠政策引进外资开始的。
在积累经验、逐步推广的政策指导下,从1979年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福建两省省委报告,到1989年3月25日至4月12日举行的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第一次会议决议,中国先后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岛5个经济特区,确立了14个沿海开放城市,建立了1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三角地区等三个沿海经济开放区。
十年中,一个由“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组成,由沿海向内地递次推进,多层次、有重点的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在80年代的改革开放中,推动经济发展的最根本动力是经济体制改革,而对外开放在其中则更多的是起着一种建立示范区和参照物的作用。
通过经济体制改革,中国开始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开始了由计划分工和国家调拨向市场分工和市场交换的转变。
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我们调整了资源配置方法,释放了经济发展潜力,并为参与国际分工创造了合适的基础。
在80年代的改革开放中,中国推行的是进口替代与鼓励出口并举的贸易政策。
进口替代政策的目的在于,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实现工业消费品的进口替代,促进本国工业发展,推动工业化进程。
鼓励出口的政策目的,初期主要是为了解决外汇短缺问题,随着开放进程的逐步加快,通过利用本国和世界两种资源,利用本国和世界两个市场,发挥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战略思路逐渐形成。
由于独特的初始环境,中国参与国际分工是从资源密集型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开始的,并以没有比较优势的资源密集型初级产品出口为主1。
随着计划分工向市场分工的转变,迅速将分工角色调整为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这种调整是自发的、由市场机制所决定的。
在整个80年代,劳动密集型产品一直是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主要产品。
我国30年对外开放的历程

我国30年对外开放的历程、成就和经验30年的对外开放是一次新的长征,我国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逐渐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0年的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经济的共同发展。
一、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历程我国的对外开放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78至1991年以沿海地区开放为重点的探索开放阶段。
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路线,并明确提出:“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
1979年,广东、福建两省率先开放,对外经济活动实施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
1980年5月,中央决定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先导示范基地。
接着,我国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步展开,到80年代末期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沿海开放地带。
这一时期,我国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了活力。
第二阶段:1992至2000年对外开放加速向纵深推进和全方位开放格局基本形成阶段。
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提出了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等一系列新的改革开放思想。
1994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部署,提出“发展开放型经济,与国际互接互补”的新要求。
中央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我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对外开放,实行沿江和沿边开放,推动我国对外开放由沿海向内地纵深推进,进一步形成了全方位的区域开放格局。
这一时期,我国实施一系列鼓励扩大开放的举措,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在国际分工序列中的地位上升。
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对外开放步入历史新阶段。
2001年12月11日,经过长达15年艰难而曲折的谈判历程,我国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从此,我国的对外开放转变为在法律框架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双向开放,并主动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定。
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进程中重大事件回顾

经济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4年10月20日,中国共产党十二
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一致 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 的决定》,明确提出:进一步贯彻 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 的方针,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 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是当前我国 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改革的基本 任务是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 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改革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979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经济特区?19831988年设立海南经济特区?1984年设立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开辟长三角珠三角闽南厦门泉州漳州地区为沿海经济开放区?逐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1992年10月12日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10
经济改革——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979—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 头和厦门经济特区
1983—1988年设立海南经济特区 1984年设立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 1985年开辟长三角 珠三角 闽南厦门
泉州漳州地区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逐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 多层次 有重点 点面结合的对外开 放格局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1993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993年进行分税制改革
12
经济改革及其成果
1999年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9年3月5日—15日,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
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 2001年11月10日,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第四届 部长级会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法律文件,它标志着经过15年的 艰苦努力,我国终于成为世贸组织新成员。 2004年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 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分别于2004年8月 26日和9月21日成立。两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整体改制为国家控股的股 份制商业银行。
对外开放历史发展(1)

对外开放历史发展自1978年以后,中国的对外开放在中国历史上才真正走上了自主开放的道路。
反思这三十年的历史,能为今天对外开放战略适合国内外新形势提供一定的借鉴,也借此来纪念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中国的对外开放三十年的历史能够以2001年加入WTO为界分为两大历史阶段。
一、1978—2001年——政策引导性的渐进式开放阶段。
这个阶段又能够分为两个阶段(一)第一阶段为1978—1991年,政策引导下的渐进式开放格局的形成阶段1.主要表现在于:首先,点—线—面的渐进开放格局的形成。
从1979年经济特区的设立,到1984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大连、天津、青岛、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到1985年2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1988年初,又把沿海经济开发区扩大到山东半岛以及河北、广西等沿海其他地区的很多市、县、镇。
1988年4月,中央决定成立海南省,并作为最大的经济特区对外开放。
至此,点—线—面的开放格局形成。
其次,对外开放的形式主要以招商引资为主,偏向外源性发展“1979—1984年利用外资171.5亿美元,其中对外借款130.5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30.7亿美元,外商其他投资10.4亿美元。
”1而这个阶段的招商引资又主要表现在规模的扩张,大都是高耗能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形式。
再次,对外开放的动力主要来自政府的特殊政策,经济特区的“特”字的含义就在于特殊政策,主要形式包括以税收的优惠政策及各类生产要素价格的低廉等来吸引外资。
2.对这个历史阶段的反思:首先,这个阶段伟大历史贡献在于为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注入了活力。
“中国通过持续扩大对外开放,使经济发展持续与国际的市场经济体制接轨,迫使传统体制所把持的领域持续受到外部市场经济体制的冲击和压缩,从而使对外开放成为推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持续深入的基本动力源。
”2同时外资的引进为中国这个后发现代化国家提供了资本,管理经验,生产技术等重要的生产要素。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从开启新时期到跨入新世纪,从站上新起点到进入新时代,我国对外开放顺应人民意愿,勇立时代潮头,走过了光辉历程。
一是不断优化开放布局。
从兴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市、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到扩大内陆沿边开放,我国开放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步展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深化沿海开放,扩大向西开放、向周边国家开放,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
二是不断拓宽开放领域。
从实行“三来一补”发展加工贸易,到开放一般制造业、减少服务业外资限制,外商投资领域更加广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幅放宽市场准入,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开放,实行高水平的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对外开放不断向深层次拓展。
三是不断完善开放体制。
从下放外贸经营权,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清理修订完善对外经贸法律法规,与国际接轨的涉外经贸管理体制逐步建立。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建设自贸试验区,谋划自由贸易港,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更加健全。
四是不断促进开放共赢。
从鼓励各国企业来华投资兴业,到积极主动扩大进口,对外开放让世界分享了中国机遇、中国红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为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对外开放40年留下了重要启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40年开放历程给我们留下了重要启示。
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对外开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障。
我们党面对国际国内形势风云变幻,始终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不动摇,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确保了开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必须坚持开放理论创新。
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一部对外开放史就是不断解放思想、理论创新的历史。
我们党深刻洞察历史规律、准确把握时代要求,因时应势提出一系列对外开放新思想新观点,实现开放理论一次次飞跃,有力指引和推动了开放实践。
第9课 对外开放 -八年级历史下册课件(部编版)

世界贸易组织,英文缩写为WTO, 是处理世界贸易问题的重要国际组织,负 责制定和监督执行多边贸易规则,组织多 边贸易谈判,解决各成员间的贸易争端。
◎世界贸易组织的徽标
加入时间:2001年12月,中国成为世界
贸易组织的成员。
意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参与
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特点: 全方位 多层次 宽领域
课堂巩固
(2021·重庆·中考真题)为履行2001年加入某国际组织的承诺,2002年 至2005年,中国共进行了4次较大幅度的降低关税,关税总水平以每年1个
C 百分点的速度从15.3%降至9.9%,降幅高达35%,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参与经
济全球化。这国际组织是( ) A.亚太经合组织 B.二十国集团 C.世界贸易组织 D.金砖国家
区的代表和对外
开放的“窗口”。
经济特区的建立——作用
材料研读 1984年,邓小平视察了深圳、珠海、厦门特区后说:“特区是个窗 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 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 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 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课堂小结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经济特区 海南岛(1988年)
开放格局 沿海开放城市 广州上海等14个城市
对 外
“引进来”
沿海经济开放区
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 闽南三角地区
开
环渤海地区
放
内地
上海浦东1990年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2001年12月
“走出去”
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一、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2. 对外开放的全面推进3. 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4. 钟摆式的政策调整和市场化改革5. 国家管制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协调改革开放是我国对外开放与内部改革的一次重大历史转折,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里程碑。
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进程,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深刻地改变了整个社会的面貌。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标志着集体农业向家庭农业的历史性转变;城镇企业实行“包产到户”政策,打破了“铁饭碗”的福利彼此之间的递减关系,让职工能够实现更高的收入水平;同时,保留国企作为经济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进外资和技术,为我国经济的新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此外,货币、税收、银行等制度的改革也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形成了当今中国经济制度的标志性特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 对外开放的全面推进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之一便是对外开放战略的全面推进。
通过高铁、公路、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打破了地理的和交通的壁垒,增强了国际贸易的能力;同时,全面推进与各国的经济合作,签订了多个自由贸易协定,吸引了大量外资,鼓励了技术、文化的交流。
与此同时,参与全球经济体系,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使得我国的对外经济发展形成了一个更为全球化的格局。
3. 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改革开放前,尽管我国产业有所发展,但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一些产业仅有单一的生产环节,企业之间的竞争十分有限。
改革开放后,我国制造业经历着从传统劳动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转变,同时拓展了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领域,使得我国产业结构日渐优化,并向中高端、高附加值产业转型。
4. 钟摆式的政策调整和市场化改革市场化的改革,是改革开放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决许多难题的关键。
同时,市场化改革也是一个不断摆动的过程,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政策、法律的调整和完善。
人教部编教材八年级历史下册课件第9课 对外开放课件 (共35张PPT)

二、对外开放领域的扩大
在针对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特点的描述中,试 分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分别指的是什么。
国家主权、平等互利基础上的,而近代中国
的“开放”是建立在不平等条约基础上的。
(2)实行对外开放的原因:我国实行 对外开放是总结我国历史经验的必然结果, 是顺应当时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客观要求, 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内在条件,是强国之路。
2.经济特区“特”在哪些方面?
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中国政府对 其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
(3)1992年,对外开放的地域又向 纵深推进,相继开放了重庆、武汉等沿 江城市,满洲里等陆地边境城市和昆明、 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并 实施灵活的鼓励外商投资的区域经济政 策。
(4)随后几年,又陆续开放了一大 批符合条件的内陆市县。
2.随着一系列对外开放举措的实 施,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该格局有何特点?
格局:中国形成了“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 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3.对外开放的实行有何意义?
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步伐,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 的迅速发展。
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说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 间、历程及意义。
时间:2001年12月。 历程:经过长达15年艰难曲折 的谈判历程。 意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 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 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 间。
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历史演变与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历史演变与未来发展趋势第一章、前言近年来,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受到了全球关注。
中国作为亚洲最大的经济体,其对外开放政策的演变和未来发展趋势,不仅对中国自身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全球经济治理和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主要讨论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历史演变和未来发展趋势。
首先,从改革开放前夕的背景和历程入手,介绍中国对外开放的初期发展和取得的成果。
其次,重点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的重要政策和措施,如特区政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以及中国对外开放所迎来的挑战和机遇。
最后,展望未来,分析中国在全球化时代下的发展趋势,研究中国应该如何有效应对外部环境和国内需求的变化,并探讨中国对外开放的未来方向。
第二章、改革开放前夕的背景和历程改革开放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其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改革开放的背景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二是国际上全球化和经济发展的趋势正在兴起,中国需要顺应形势,进行自身的改革和开放。
改革开放的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末。
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和“摸着石头过河”的战略思想,提出了对外开放的方针。
1979年,中国开始实施特区政策,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等经济特区,吸引了大量的外商投资和外国技术引进。
此时,中国开始积极参加国际贸易,加速了对外开放的步伐。
1986年,中国出台了加强对外贸易战略的文件,提出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目标。
1992年,中国召开了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发展是硬道理”的理念,推出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重要政策。
第三章、改革开放以来的政策和措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开放政策不断调整和完善。
1980年代末期到1990年代初期,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主要集中在经济特区建设和引进外资、技术投入方面。
1990年代中期到200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加快对外贸易的发展,加强与国际经济组织的合作,积极推进与亚太地区国家的自贸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