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教案
《孔孟》备课笔记教学教案
《孔孟》备课笔记教学教案《孔孟》备课笔记教学教案一、课文悟读在中国思想史上,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历经千年而不朽。
作为儒家思想代表人物的孔子和孟子,确实是非凡智慧的集大成者,他们独具如炬慧眼,神思澄明如水,他们的思想代表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
他们就像现代的基督徒,相信道德的力量,相信教育的力量,相信文化传统的力量,相信人与人之间高度的道德标准。
孔孟思想虽然一脉相传,但仔细比较,却也发现他们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
这虽与他们所处的时代有很大的关系,但与他们的个性也不无关联。
读《论语》《孟子》,观孔孟言行,他们的人品、个性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孔子的弟子颜回曾赞美孔子说:“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而孔子自己的描述尤其好。
“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孔子生活的快乐、热情及其充实的内心世界。
《史记·孔子世家》中有这么一段文字:“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东郭门。
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颊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
’子贡以实告孔子。
孔子欣然笑曰:二、亮点探究1.“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
”“孔子”与“苏格拉底”、“孟子”与“柏拉图”分别有什么相似性?作者以此来说明什么道理?探究学习:苏格拉底与柏拉图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大弟子,也是苏格拉底思想的传承者。
孔子和苏格拉底分别对东西方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两位先知都通过言论而不是亲手写下的著作建立了一种学说,都强调以德治国,并率领门徒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奋斗。
作者以此来说明孟子与孔子的传承关系及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
2.“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是什么意思?表现了孟子怎样的感情和思想?探究学习:“老羸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出自《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原文大意是:邹穆公问孟子:“这次和鲁国的冲突,我的官吏牺牲了33个,老百姓却没有一个为他们效死的。
《孔孟论学习》教案
《孔孟论学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孔子和孟子关于学习的观点,领会两位圣人的教育智慧。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3.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孔子和孟子关于学习的观点,学会运用到实际学习中。
2.教学难点:如何将孔孟的学习观点与个人实际相结合,提高学习效果。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孔子和孟子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两位圣人的教育思想。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和孟子吗?他们在教育方面有哪些观点?2.学习孔子关于学习的观点各组汇报:每组选取一名代表,汇报本组讨论成果。
孔子关于学习的观点:学习要有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要谦虚:“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习要勤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3.学习孟子关于学习的观点各组汇报:每组选取一名代表,汇报本组讨论成果。
孟子关于学习的观点:学习要有恒心:“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学习要独立思考:“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学习要注重实践:“实践出真知。
”4.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对比孔子和孟子的学习观点,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分享: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孔子和孟子学习观点的理解。
5.实践与应用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如何将孔孟的学习观点应用到实际学习中。
学生分享:每组选取一名代表,分享本组讨论成果。
学生反思: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
四、课后作业2.结合自己的实际学习,制定一个学习计划,将孔孟的学习观点融入其中。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学生对孔子和孟子的学习观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部分学生对如何将观点应用到实际学习中仍存在困惑。
2.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实践应用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教学延伸1.开展关于孔孟学习观点的课外活动,如辩论赛、知识竞赛等。
2.邀请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孔孟的教育思想。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将孔孟的学习观点内化为自己的学习动力,不断提高学习效果,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奠定基础。
孔子学说《孟子》教案设计
孔子学说《孟子》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孟子》的基本内容,把握其核心思想;(2)能够分析孟子的论证方法,了解其逻辑思维;(3)能够运用孟子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孟子》文本;(2)学会运用孟子思想分析社会现象,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3)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孟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2)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弘扬传统美德;(3)培养关爱他人、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教材内容:(1)孟子简介:《孟子》的作者、时代背景、地位及影响;(2)孟子思想概述:仁政、性善论、义利观等;(3)经典篇目:孟子名言警句、寓言故事、辩论篇章等。
2. 拓展内容:(1)孟子与儒家其他学派的关系;(2)孟子思想在历史上的传承与发展;(3)孟子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孟子及其《孟子》的地位;(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孟子》文本,理解基本内容;(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互相讨论,解答疑惑。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孟子》文本;(2)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1)讲解孟子思想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2)分析孟子论证方法,阐述其逻辑思维。
5. 案例分析:(1)运用孟子思想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现象;(2)培养学生运用孟子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感受孟子思想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弘扬传统美德;(3)激发学生关爱他人、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7.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参与度、讨论积极性;(2)学生提问、解答问题的情况;(3)学生作业完成情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7课《孔孟论学习》教案 北师大版
第7课《孔孟论学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儒家代表人物关于读书学习的观点,领会读书学习的基本道理。
2.比较孔孟言论的语言特色。
3.识记古汉语词句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领会读书学习的道理。
三、教学时数3课时。
四、预习要求1.诵读并抄写课文的前面七节(即《论语·学而》、《论语·为政》(三节)、《论语·公冶长》《论语·雍也》《论语·述而》。
2.参照注释,口译这七节课文。
3.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记起来。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
1.检查诵读(1—7节)情况(小组读、个人读)。
2.同桌二位同学相互检查抄写(1—7节)情况,并对错别字进行登记。
3.教师在黑板上对错别字进行汇总,并与学生一起进行订正。
4.请学生说出在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加以解答(也可以留待课文讨论时解答)。
(二)导入课文学习第一节:《论语·学而》1.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一节。
2.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如有误译,要指出来)。
3.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订正误译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而(而且)习(温习)说(通“悦”,高兴)4.请学生交流本节内容所说道理的经验或体会。
学习第二、三、四节:《论语·为政》(三节)5.分别请二位学生口头翻译这三节。
6.请其他同学评价这二位同学翻译的情况。
7.教师总结学生的口译和其他同学的评价,并说出自己的翻译。
重点解释:而(从而)为(成为)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疑惑)知(在“是知也”中属于通假字,通“智”。
)8.请学生分别交流这三节内容所说道理的经验或体会。
9.小结[内容要点]①《论语·学而》:孔子的观点,在学习之后按照一定的时间去温习,是一件快乐的事。
这一种快乐,需要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去体验。
②《论语·为政》(一):在学习中,温习旧的,往往会有新的发现,旧的就转化为新的了。
八年级孔孟论学习教案
八年级孔孟论学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孔子和孟子的生平及其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2、引导学生理解孔孟论学习中的重要观点和思想,如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
3、培养学生运用孔孟的学习智慧来指导自己学习的能力。
4、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孔孟论学习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2)理解孔孟论学习中的核心观点,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不耻下问”等。
2、难点(1)领悟孔孟论学习中的深刻哲理,并能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思考和应用。
(2)体会孔孟言论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熟悉文言文的语言节奏和韵律,增强语感。
2、讲解法:对文中的重点字词、句式和观点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孔孟的学习观点,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思维能力。
4、联系实际法:引导学生将孔孟的学习智慧与自己的学习生活相结合,学以致用。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学习是我们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事情。
那么,怎样才能学好呢?在中国古代,有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和孟子,他们对于学习有着深刻的见解。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孔孟论学习,看看能从中获得哪些启示。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1、孔子(公元前 551 年公元前 479 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
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主张“仁者爱人”。
在教育方面,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注重启发式教学。
2、孟子(约公元前 372 年公元前 289 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
他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
孟子主张“仁政”,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在学习方面,孟子重视个人的主观努力和道德修养。
(三)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给予评价。
《孔孟论学习》的教案
《孔孟论学习》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孔孟论学习》这篇文章。
(2)了解孔子和孟子的学习观念,以及他们对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3)分析并概括文章中的主要论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如何运用文章中的观点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实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学习、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
(2)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虚心学习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孔子和孟子的学习观念。
(2)掌握文章中的主要论点。
2. 教学难点:(1)如何正确地朗读和理解文言文。
(2)如何将文章中的观点应用到实际学习中。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悉《孔孟论学习》这篇文章,了解其内容和精神。
(2)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和资源。
2. 学生准备:(1)预习《孔孟论学习》这篇文章。
(2)了解孔子和孟子的背景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有关孔子和孟子的知识。
(2)提问:你们对学习有什么看法?你们觉得怎样的学习方法才是有效的?2. 自主学习:(1)让学生独立阅读《孔孟论学习》这篇文章。
(2)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理解文章的内容和观点。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论点,讨论其含义和实际应用。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
4. 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思考:孔子和孟子的学习观念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启示?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以及对学习观念的反思。
3. 学生自评: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a. 让学生对比《孔孟论学习》中的观点与当代学习理念的异同。
b. 讨论如何将古代学习智慧与现代学习方法相结合。
2. 课外阅读:a. 推荐阅读其他关于孔子和孟子的经典文章或书籍。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孔孟论学习》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孔孟论学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孔子和孟子关于学习的观点,感受古代圣贤的智慧。
2.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分析文本的论证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勤奋学习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孔子和孟子关于学习的观点,分析文本的论证方法。
难点:文言文阅读,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三、教学过程1.导入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学习的文章——《孔孟论学习》。
提到学习,大家一定都有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那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代圣贤孔子和孟子是如何看待学习的吧!2.预习交流(1)请同学们预习课文,疏通字词,理解文章大意。
(2)分享预习成果,讨论文章中的关键词和句子。
3.文本解读(1)分析孔子的学习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孔子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孔子提倡的学习方法有哪些?(2)分析孟子的学习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这句话如何理解?孟子如何看待学习的乐趣?孟子认为学习应该达到什么样的境界?4.课堂讨论孔子和孟子的学习观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你认为孔孟的学习观对今天的我们有何启示?(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5.案例分析(1)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孔孟学习观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小组交流,分享案例分析。
(2)谈谈自己对学习的认识和体会。
7.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背诵重点句子。
四、教学反思1.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2.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3.增加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热爱学习,勤奋学习,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努力。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1)理解孔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含义,引导学生探讨“习”的具体含义,区分“习”与“复习”的不同。
对话设计: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里的“习”仅仅是指复习吗?生:我觉得不是,可能还包括实践、运用等方面。
孔孟(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孔孟(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孔子和孟子的生平背景、思想体系以及其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掌握孔子的“仁、义、礼、智、信”五常和孟子的“性善论”、“仁政”等核心思想。
(3)学会分析比较两位思想家的异同,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经典文献,领会孔孟思想的精髓。
(2)学会运用孔孟思想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增强民族自豪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第五章《孔子》(1)孔子的生平简介(2)孔子的思想体系:“仁、义、礼、智、信”五常(3)孔子的教育观念:“有教无类”、“因材施教”2. 第六章《孟子》(1)孟子的生平简介(2)孟子的思想体系:“性善论”、“仁政”(3)孟子的教育观念:“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孔子和孟子的生平背景及其思想体系。
(2)孔子的“五常”教育和孟子的“性善论”、“仁政”教育观念。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孔孟思想的内涵。
(2)如何将孔孟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孔子和孟子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孔子的“五常”教育和孟子的“性善论”、“仁政”教育观念。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孔孟思想的异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内涵。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讲解,总结孔孟思想的核心要点。
5. 案例分析:挑选现实生活中与孔孟思想相关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进行分析。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孔孟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指导意义。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孔孟(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孔孟(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孔孟(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1孔孟(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孔子和孟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两位哲学家,他们的思想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和教育。
为了向学生们传授有关孔孟思想的相关知识,我们可以设计一堂丰富有趣的课程,使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孔子和孟子的思想精髓。
一、教学目标:1.了解孔子和孟子的生平及主要思想。
2.理解孔子和孟子的思想精髓和所代表的特点。
3.能够运用孔孟思想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二、教学内容:1.孔子的生平和思想。
2.孟子的生平和思想。
3.孔孟思想的代表性思想精髓。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孔子和孟子的重要性,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做好准备。
2.了解孔子和孟子的生平及主要思想(20分钟)通过介绍相关历史背景和重要人物介绍,了解孔子和孟子的生平以及其主要思想。
特别是他们各自的思想特点和代表性思想,使学生们能够加深对他们思想精髓的理解和认识。
3.孔孟思想的代表性思想精髓(30分钟)通过讲解孔子和孟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思想精髓,启迪学生思考这些思想如何在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中起到指导作用,引导学生探讨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如何体现孔孟思想的重要性。
4.小组讨论(15分钟)分成小组进行学习和讨论,探讨孔孟思想对当前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指导作用。
在小组中进行讨论,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领悟孔孟思想的实际生活意义。
5.总结(10分钟)通过总结本节内容,让学生们能够把握重点和难点,更加全面地理解和理解所学内容。
四、教学评估:1.通过小组讨论和贴近实际的生活场景,考察学生对孔孟思想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2.通过课堂问答,考察学生对孔孟思想要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通过课后作业,考察学生对孔孟思想相关知识的整体把握情况。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程注重了对历史材料和相关思想的阐述,通过清晰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们更轻松地理解孔孟思想的主要内容。
2.通过贴近生活的实际场景,帮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孔孟思想的现实意义。
高三语文《孔孟》教案
高三语文《孔孟》教案教学目的:1.作者是如何看待孔孟的,二者之间差异的根源是什么。
2.学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化现象的方法。
3.积累词语,掌握成语的用法。
4.感悟文化与文化现象。
教学重点:目的1、2。
教学难点:目的3。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品读法。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通过复习前一课内容,由道家引到儒家,引到孔孟二人的区别。
二.介绍作者:黄仁宇(见教材框文)三.词语积累:(1)注音正确有误的一项是(D)A.曾皙xi浴乎沂yi舞雩yu庖pao厨B.马厩jiu饿殍piao老羸lei沟壑heC.谲jue诈桴fu筏经筵yan商鞅yangD.赠仪yi篡chuan位热忱chen贵戚qi(2)判断解释有误的一项(D)A.形影相随(跟随)毫不讳忌(忌讳)斩钉截铁(砍断)B.礼尚往来(崇尚)不为已甚(太)改弦更张(拉弓弦)C.草菅民命(茅草)无的放失(箭靶的中心)一针见血(看见)D.百家争鸣(发表意见)截然相对(界限分明)融会贯通(懂得)(3)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提示:课前提示内容。
把孔孟二人加以精细比较,找出二人的差异,进而研究造成这些差异的时代根源。
四.内容板书:相同点相异点个性原因间接原因孔子儒家圣人,形影相随,宗旨相配。
生活态度轻松愉快对人性看法性恶来自先天对“礼”的看法重视闲雅热忱春秋时期,不至于完全失望孟子凡事紧张人性本善不重视革命性战国时期,国君草菅人命五.讨论:作者认为,孔孟的差异,折射了春秋战国时期间剧烈的变化,中国古代社会如此早熟,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现象,要解释这种现象,应该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特点。
你认为应该怎样结合中国历史地理特点来解释这种现象?(教师不说标准看法,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六.难句理解:(可穿插于内容清理中)1.说孟子“凡事紧张”,“紧张”一词含义是什么?提示:所谓“紧张”,是为尖锐的社会矛盾、凶险的前途而焦虑、忧心、痛心这样的情绪。
2.“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从这个话里怎么见出“性恶来自先天”?提示: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就是认为人的修养是用理智不断克服性恶的过程,也就是认为恶是人的本性,是天生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4课《孔孟》教案
孔孟黄仁宇讲课人张合银讲课地点高三13班学习目标1、了解孔子和孟子思想的差异及差异产生的根源;2、运用“钻进去,浮起来”的方式阅读课文。
3、运用质疑思辨的方法读解文章。
学习重点运用“钻进去,浮起来”的阅读方式读课文;了解孔子和孟子思想的差异和产生差异的根源。
学习难点运用质疑思维的方法读解文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步:“浮起来”读课文1、快读第2-4段,说明孔孟不相同的地方主要是哪些方面。
明确:孔子和孟子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
孔子坦荡悠闲,轻松愉快,孟子则凡事紧张;孔子认为性恶来自先天,孟子则持性善论;孔子对礼非常重视,孟子则不大拘泥于礼。
2、快读第第5段,说明孔孟之间产生很多不相同的地方的原因主要是什么?明确:作者认为,孔孟的不同,主要是因为从孔子到孟子,中国的局势起了很大的变化。
3、分5-8和9-10两个阶段,快读课文,说明作者分析的局势变化主要是哪些方面变了?明确:“礼”和“战事”。
孔子处在春秋末期,周礼还有一定的约束力,战事尚未波及全民,战事的方式如同竞技,还不足以造成社会全面的动荡。
因此,孔子认为东周那样的社会秩序仍可恢复,他提倡克己复礼,正名,复古。
孟子处在战国前中期,战国七雄已经准备长期的大厮杀,战争已有相当规模,战事已经相当残酷,社会全面动乱。
因此,孟子认为出路在于改弦更张,他的种种主张都是突破“礼”的约束的。
第二步:“钻进去”读课文1、读第2段:“孟子凡事紧张”。
“紧张”一词含义是什么?明确:参照《创新设计》第20页。
2、读第3段:“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
从这个话里怎么见出“性恶来自先天”?明确:参照《创新设计》第20页。
3、读第3段:“他又说‘观过,斯知仁矣’,好像这纠正错误,促使自己为善的能力,虽系主动的,但仍要由内外观察而产生。
”“由内外观察而产生”是什么意思?明确:“由内外观察而产生”的意思是既要观察他人之过,又要观察自身之过,观察过错之所以为过,然后反向思维,才能知道什么为“仁”。
孔孟说课稿
孔孟说课稿一、课程背景《孔子》和《孟子》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小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课程内容。
通过学习孔子和孟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本课以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为核心,旨在通过文本解读和思辨探究,让学生了解到孔孟思想的重要价值和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孔子和孟子的基本生平事迹;- 掌握孔孟思想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 理解《孔子》和《孟子》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认识孔孟思想对现实生活的指导作用。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和思辨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逻辑思考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学生对《孔子》和《孟子》两篇文本的理解和解读;- 学生对孔孟思想的核心概念和原理的掌握。
2.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探究,深入理解孔孟思想;- 如何让学生将孔孟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发现其实际价值。
四、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 孔子和孟子的基本生平事迹介绍;- 孔孟思想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解读;- 《孔子》和《孟子》的文本分析和主题探究;- 孔孟思想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探讨。
2. 教学方法:- 导入法:通过引用孔子或孟子的经典语录,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和思考;- 阅读法:组织学生阅读《孔子》和《孟子》的相关文本,并进行文本解读和讨论;- 分组讨论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主题或问题进行讨论,并汇报给全班;- 形象表达法:通过身体语言、肢体动作等形式,让学生表达对孔孟思想的理解和感受;考和发言。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用孔子或孟子的经典语录,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和思考。
2. 学习孔子和孟子的基本生平事迹,了解他们的教育背景和影响。
《孔孟》教案设计
《孔孟》教案设计第一章:孔子简介1.1 生平背景介绍孔子出生的时代背景,春秋末期,诸侯割据,礼崩乐坏的状况。
讲述孔子的出生地点,家庭背景,父母的情况。
1.2 思想核心仁: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礼:礼治社会,维护社会秩序。
中庸之道:过犹不及,折中调和。
1.3 教育理念有教无类:不分贵贱,普及教育。
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能力,个别指导。
学思结合:学习与思考相结合。
第二章:孟子简介2.1 生平背景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人。
孟子幼年丧父,母亲带其移居邹国,师从孔子的孙子子思。
2.2 思想核心性善论:人之初,性本善。
仁政:以仁爱之心行政治。
民贵君轻:强调民众的地位,君主要爱民如子。
2.3 教育理念教育对个人的重要性:教育可以改变人的命运。
教育对国家的重要性: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
教育方法:以说服、启发为主,注重实践。
第三章:孔子言论精选3.1 《论语》简介《论语》是孔子的言论集,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3.2 重点篇目讲解-《学而》篇: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为政》篇:政治理念和君子品质。
第四章:孟子言论精选4.1 《孟子》简介《孟子》是孟子的言论集,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4.2 重点篇目讲解-《梁惠王上》篇:仁政思想。
-《离娄上》篇:性善论。
第五章:《孔孟》思想比较5.1 仁的思想比较孔子强调仁的实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强调仁的内在道德情感,人之初,性本善。
5.2 礼的思想比较孔子重视礼的外在形式,认为礼可以维护社会秩序。
孟子重视礼的精神内涵,强调仁政,以仁爱之心行政治。
5.3 教育理念比较孔子注重教育的普及和个别指导,因材施教。
孟子注重教育的重要性和实践,教育可以改变个人和国家的发展。
第六章:《孔孟》思想在当代的意义6.1 仁爱思想的现代价值探讨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实践仁爱,促进人际关系和谐。
分析仁爱思想对现代社会道德建设的贡献。
6.2 礼治理念的现代应用讨论礼治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维护秩序,不仅仅是法律的作用。
《孔孟》教案设计
《孔孟》教案设计第一章:孔子简介1.1 生平背景介绍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约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
解释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之一。
1.2 思想核心阐述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提倡以仁爱为核心的人伦道德和社会伦理。
解释孔子强调君子的修养,包括仁、义、礼、智、信等品德。
1.3 教育理念介绍孔子的教育理念,强调有教无类,主张因材施教,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传承。
解释孔子提出的“中庸之道”,强调平衡和谐,避免偏激。
第二章:孟子简介2.1 生平背景介绍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约公元前372年至公元前289年。
解释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孔伋的再传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2.2 思想核心阐述孟子的思想核心是“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强调道德自觉和良知的引导。
解释孟子提倡“仁政”,主张君主要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实现国家和谐与繁荣。
2.3 教育理念介绍孟子的教育理念,强调教育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性,主张教育使人完善自我,贡献社会。
解释孟子提出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强调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与合作。
第三章:孔子的道德思想3.1 仁爱之道解释孔子提出的“仁”的概念,强调仁爱之心对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举例说明孔子如何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
3.2 礼仪之道阐述孔子强调礼仪的重要性,认为礼仪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和谐的基础。
第四章:孟子的道德思想4.1 性善论解释孟子提出的“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强调道德自觉和良知的引导。
举例说明孟子如何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自觉和善行。
4.2 仁政思想阐述孟子提倡“仁政”,主张君主要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实现国家和谐与繁荣。
介绍孟子如何倡导仁政,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人民福祉。
第五章:孔孟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5.1 德育为先分析孔孟思想中德育的重要性,强调现代教育应以德育为先,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提出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融入德育教育的方法和建议。
《孔孟论学习》学习教案
《孔孟论学习》学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孔子和孟子的学习观念,领会他们的教育思想。
2.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3.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孔子和孟子的学习观念、教育思想。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孔孟的学习观念。
三、教学过程1.导入(1)介绍孔子和孟子的基本信息。
(2)简要介绍孔孟的学习观念。
2.学习内容(1)孔子学习观念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复习旧知识,发现新问题。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善于向他人学习。
(2)孟子学习观念①“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人的本性相近,但习惯使之相远。
②“人皆可以为尧舜。
”——每个人都有成为圣人的潜力。
③“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行善事,得助力;行恶事,失助力。
3.案例分析(1)以《论语》中的“学而”篇为例,分析孔子的学习观念。
(2)以《孟子》中的“告子下”篇为例,分析孟子的学习观念。
4.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讨论:孔孟的学习观念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2)如何将孔孟的学习观念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5.小组活动(1)分组讨论:孔孟的学习观念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2)布置课后作业: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写一篇关于孔孟学习观念的心得体会。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2.学生对孔孟学习观念的理解是否到位?3.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是否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4.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运用孔孟学习观念?五、教学评价1.课后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2.下一节课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孔孟学习观念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孔孟的学习观念,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1)孔子学习观念中的“学而时习之”,通过设计学生日常学习场景的对话,让学生体会学习的持续性和实践性。
孔孟-教学教案-高三语文教案
孔孟-教学教案-高三语文教案教案示例教学设想本课文拟用一个教学时完成。
如有可能,建议语、政、历三科老师能集中一起备课,从各自学科的特点分析本课文,以讲座的形式向同学们讲授,亦可从文科综合的角度,不光是从语文的角度,可以揉进哲学、历史等学科知识,考查学生对本篇课文的理解。
教学目标知识传授目标:1.初步了解孔孟思想观点的异同点;2.掌握本文中出现的词和成语;3.背诵孔孟的名言警句。
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从事物发生,问题产生的时代背景中去分析原因的能力。
情意目标:为孔孟两位伟大的哲人自豪,为祖国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骄傲。
预习要求:1.认真阅读课文,搞懂课文中的注释;2.把课文中谈及孔孟两人不同思想观点的语句画出来。
教学过程一、导入:“大成至圣老师”大家都知道指的是孔子,在儒家学派中,地位仅次于他的就是孟子了,所以孟子被称为“亚圣”。
这两位人物,常常是孔孟并举,孔孟之道并提,被视为儒学的代表人物,孟子被认为完全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和观点。
他们的学术观点,生活理念被认为毫无二致。
事实是这样的吗?请看课文—孔孟。
引出板书课题。
二、简介作者(投影以下文字资料,并配以朗读。
也可不要配音朗读。
课堂教学时由教师或学生读)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少“贪且贱”及长,做过“委吏”(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事。
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
现存《论语》一书,记有孔子的谈话以及孔子与门人的问答。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名轲,字子舆。
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受业于子思的门人。
一度任齐宣王客卿,因主张不被采纳,退而与弟子万章等著书立说。
他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
三、研习课文导读第一自然段1.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从哪里可以看出人们总认为孔孟是一体的?(形影相随,孔称“至圣”,孟称“亚圣”,孔有《论语》,孟有《孟子》,孔主张“成仁”,孟主张“取义”—总之,从两人“尊号”、著述、主张方面,都印证了这一点—形影相随,孟随孔,有孔则有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孟》教案教学目的:1. 作者是如何看待孔孟的,二者之间差异的根源是什么。
2. 学习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文化现象的方法。
3. 积累词语,掌握成语的用法。
4. 感悟文化与文化现象。
教学重点:目的1、2。
教学难点:目的3。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自读品读法。
教学过程:一. 教学导入:通过复习前一课内容,由道家引到儒家,引到孔孟二人的区别。
二. 介绍作者:黄仁宇(见教材框文)三. 词语积累:(1)注音正确有误的一项是( D )A.曾皙xī 浴乎沂yí舞雩yú庖páo厨B.马厩jiù饿殍piǎo 老羸léi 沟壑hèC.谲jué诈桴fú筏经筵yán 商鞅yāngD.赠仪yí篡chuàn位热忱chén 贵戚qī(2)判断解释有误的一项( D )A.形影相随(跟随) 毫不讳忌(忌讳) 斩钉截铁(砍断)B.礼尚往来(崇尚) 不为已甚(太) 改弦更张(拉弓弦)C.草菅民命(茅草) 无的放矢(箭靶的中心) 一针见血(看见)D.百家争鸣(发表意见) 截然相对(界限分明) 融会贯通(懂得)(3)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提示:课前提示内容。
把孔孟二人加以精细比较,找出二人的差异,进而研究造成这些差异的时代根源。
四. 孔孟内容板书:相同点相异点个性原因间接原因孔子儒家圣人,形影相随,宗旨相配。
生活态度轻松愉快对人性看法性恶来自先天对“礼”的看法重视闲雅热忱春秋时期,不至于完全失望孟子凡事紧张人性本善不重视革命性战国时期,国君草菅人命五. 讨论:作者认为,孔孟的差异,折射了春秋战国时期间剧烈的变化,中国古代社会如此早熟,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现象,要解释这种现象,应该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特点。
你认为应该怎样结合中国历史地理特点来解释这种现象?(教师不说标准看法,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六. 难句理解:(可穿插于内容清理中)1.说孟子“凡事紧张”,“紧张”一词含义是什么?提示:所谓“紧张”,是为尖锐的社会矛盾、凶险的前途而焦虑、忧心、痛心这样的情绪。
2.“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从这个话里怎么见出“性恶来自先天”?提示:经常警惕才能防范不仁,就是认为人的修养是用理智不断克服性恶的过程,也就是认为恶是人的本性,是天生的。
3.“针对这些条件,孔子对当时的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
”——表因果关系,用“针对”一词是否恰当?提示:不恰当。
“针对”一词不表原因,而上文内容也并不是什么“条件”。
应改为“因此”。
4.“他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一句是什么意思?提示:当时社会还相当宁静,整个社会心态都比较闲雅,孔子的闲雅代表着当时的社会心态。
5.为什么说“全民为什伍”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提示:“什伍”是户籍编制,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相联相保。
“什伍”又是古代军事编制,五人为伍,十人为什。
所以说是以一种军事组织的原则加之全民。
6.为什么说孟子的性善论带着一种强迫性的推论?提示:由性善论这个前提推论到对人的道德要求,不过是要求保持天性,回复天性而已,很容易做到而做不到,就可以斥之为“失其本心”,所以带有强迫性。
7.何谓“低水平平等思想”?提示:低水准是指生活水平低。
如“乐岁终身饱”,但求吃饱肚子而已。
8.“可是今日我们读《孟子》和《四书》全部,却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一定也要考究他们的历史背景,有时也要和孟子自己所说的一样,…尽信书不如无书‟。
”这句话应怎样理解?提示:《孟子》和《四书》全部都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并不是句句话都适用于任何历史条件。
政治哲学,是研究政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和政治理论的概念体系,包括《孟子》在内的《四书》含有政治哲学的成分,但是不能一体视之为政治哲学。
如果不考究其历史背景,一概奉为经典,是要犯错误的,在这个意义上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9. 学习了本文,你认为应该怎样来研究古代文化现象?提示:(1.善于同中求异。
(2.要进行历史的考察,探究其精神实质。
(3.研究历史文化现象,要掌握大量的历史资料,并以之为依据。
七. 完成课后练习。
八. 教学后记:《孔孟》能力训练一、基础选择题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论(lún)语曾皙(zhé) 饿殍(piǎo)B.赢(léi)老沟壑( hè) 乘桴(f ú)C.嗜(shì)杀草营(jiān) 耕耘(yún)D.规矩(jǔ) 热忱(chén) 谲(jué)诈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与这种态度绝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
B.孔子虽不值阳货的为人,但为了礼上往来,他仍想趁着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回拜他。
C.战国七雄,已经准备长期的大撕杀。
D.实际上它占《四书》一半以上的篇幅,既为各朝的经筵讲解之用,也为科举取士的标准。
3.下列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你等一下。
”他对我说:“我想想再答复你。
”B.想不通,九条牛也拉不回;想通了,不要人说就直往前冲:他就是这样一个直性子。
C.我还有一个遗憾:参观完后,想买一些纪念品回去。
可是,商店里的这些东西价格太高,只好空手而归。
D.本书的编写,得到了张力先生的指导;本书的出版,得到了知识出版社的支持,在此一并致谢。
4.下列句子中,选择哪一项词语填空最恰当( )①但是他既说出虽为圣贤,仍要经常警惕才能( )不仁的话,可见他认为性恶来自先天。
②但是至圣和亚圣,相去约二百年,中国的( ),已起了很大的变化。
③这些态度与欧洲中古骑士精神很相仿佛,虽然这些( )并不可能全部遵守,但是接战时间短促,参战的人数受车数的限制。
A.防范局势原则B.防止局势原理C.防止形势原则D.防范形势原理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孔子令门人言志,只有曾皙最得他的赞许,所说的,大致等于我们今天的郊游和野餐。
B.春秋时代的车战,是一种贵族式的战争。
C.因人既然生性为善,那么强迫人们保持这种天性大约也不算过分了。
D.他做了齐国的吊丧正使,出使秦国,却始终不对副使谈及。
6.与下列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战国七雄,已经准备长期的大厮杀。
——凡是年龄十五岁以上的都要向防地报到,降卒四十万或四十五万一起坑埋——但是这时也不再是春秋时代竞技式的战争了。
A.虽然这时候的战事还没有像战国末季那样剧烈B.虽然这时候的战事还不剧烈C.虽然那时候的战争还不剧烈D.虽然那时候的战争还没有像战国末季那样剧烈二、课文阅读题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后面各题。
但是我们仔细比较他们,却也发现不相同的地方。
最明显的是,《论语》中所叙述的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如孟子凡事紧张。
所以大成至圣能够以“君子坦荡荡”的风格,避免“小人长戚戚”的态度去保持他的悠闲。
孔子令门人言志,只有曾皙最得他的赞许。
而曾皙所说的,大致等于我们今天的郊游和野餐,①“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与这种态度截然相对的是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张。
孔子还说饭菜不做好,这样不吃那样不吃,衣服也要色彩裁剪都合式。
孟子却毫不忌讳地提出②“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
而且③“老赢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等词句也经常出现在他的嘴中。
7.翻译三处加横线的句子。
①②③8.作者认为孔孟最明显的不相同是什么?9.作者是从几方面来论证这种不相同的?10.结合全文看,作者还谈了孔孟的哪些不相同?11.作者认为造成孔孟的种种不同大致有几方面的原因?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后面各题。
针对这些条件,孔子对当时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
他的闲稚代表着当时的社会,相对于战国的暴乱而言,还相当的宁静。
所以他仍提倡“克己复礼”,显示着过去的社会秋序仍可恢复。
他有时也发牢骚,说什么“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可是要他表示方针的时候,他的办法端在“正名”,也就是恢复一切事物原有的名分。
“知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更表现一腔复古的热忱。
孟子有时候被人称为有“革命性”,这是因为战国时代的动乱,使他知道,只有恢复故态而不改弦更张是不能济事的。
齐人准备伐燕,他说燕可伐。
齐宣王问他贵戚之卿应做的本分,他说:“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
”也就是容许废君而另立族中贤人。
梁襄王问他:“天下恶乎定?”他答道:“定于一。
”裹王又追着问:“孰能一之?"孟子就说:“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他又曾和梁惠王说过“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这已经不是孔子所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严格规矩了。
12.结合上文看,“这些条件”指的是什么?13.翻译孟子和梁襄王的一段对话。
14.孔子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呈现什么特点?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15.孟子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又呈现什么特点?孟子的政治主张在孔子的基础上有了什么发展? 16.孔子尽管有时也发牢骚,但他积极用世的人生态度是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试说说这方面孔子的名言。
17.从这两段文字可以看出本文作者认为造成孔孟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三、课外阅读题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8~21题。
也是神话张系国为了搜集一些资料,重读了不少中国的神话故事,因而有个小小的“发现”。
奇怪得很,翻遍中国的神话故事,居然找不到一位成功的“反叛者”。
中国的神话和其他各国的神话一样,并不缺乏反叛的英雄,但他们的反叛却从未成功过。
如共工氏造反,头触不周之山,却失败了。
如后羿射日,最后连自己的老婆也保不住。
最糟糕的是,这些反叛的英雄往往和他们的对手妥协,如孙猴子自称“齐天大圣”,结果被如来佛压在五行山下,这还有可说。
但后来他竟被唐僧收伏,保唐僧往西天取经,修成正果。
对于一个“反叛者”而言,就未免太过分了!又如红孩儿哪吒,几次大闹龙宫,和他的父亲反目相向,原是一个极成功的小叛徒,最后却也妥协了,加入现存的“统治集团”成为一个小小的神祗。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连闹“自由恋爱”的白娘娘,都要被多管闲事的法海和尚镇在塔下,其他叛徒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
中国神话缺乏成功的反叛者,和西方神话充斥反叛的英雄,的确成为极鲜明的对比。
别的不说,魔鬼撒旦就是一个大成功的反叛者。
他原来也是天使,居然敢犯上作乱,虽被上帝赶入地狱,却始终不曾悔改,顽抗到今天,上帝也没有办法消灭他(当然,依照《启示录》的预言,到了世界末日,撒旦及其徒众都将被歼灭,但这一天始终未来临)。
希腊神话里的天帝修斯,本身就是个反叛者。
他率奥林匹斯山众神反叛了巨人族铁丹们统治,才夺得了天帝的宝座。
不谈这些成功的例子,就是失败的反叛者,也往往能坚持到底。
最着名的如普罗米修斯盗火给人类,被罚以脏腑喂鹰,终于为一位人类的英雄所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