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淡水微藻序言

合集下载

中国淡水藻类—系统、分类及生态

中国淡水藻类—系统、分类及生态

中国淡水藻类—系统、分类及生态摘要:一、引言二、中国淡水藻类的系统与分类1.藻类演化系统2.分类方法3.收录的科、属及物种数量三、中国淡水藻类的生态1.藻类生态环境2.淡水藻类的分布四、结论正文:一、引言中国淡水藻类是水生生物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对于中国淡水藻类的系统、分类及生态研究,不仅能为我们了解藻类物种的多样性,还能为我国水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旨在对这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淡水藻类研究提供参考。

二、中国淡水藻类的系统与分类1.藻类演化系统藻类是一类光合生物,根据其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遗传特征,可以分为蓝藻纲、绿藻纲、黄藻纲、红藻纲和硅藻纲等。

在我国淡水藻类研究中,主要关注蓝藻纲、绿藻纲和硅藻纲。

2.分类方法淡水藻类的分类方法主要包括形态学分类、生理生化分类和分子生物学分类。

形态学分类主要依据藻类的形态特征,如细胞形状、大小、颜色、细胞壁成分等;生理生化分类主要依据藻类的生理生化特性,如光合作用类型、光合色素组成等;分子生物学分类则通过分析藻类的基因序列,如18S rDNA、ITS 等,来揭示藻类之间的亲缘关系。

3.收录的科、属及物种数量根据藻类显微结构、光合色素组成和超微结构特征及分子系统学研究新成果、新观点,我国已发表的绝大多数科、属及淡水习见的1572 种(变种、变型)淡水藻类被收录在《中国淡水藻类:系统、分类及生态》一书中。

三、中国淡水藻类的生态1.藻类生态环境淡水藻类生活在各种淡水环境中,如湖泊、河流、水库、沼泽等。

它们对水环境的适应性强,能在各种光照、温度、营养盐和pH 值条件下生长繁殖。

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并将能量储存在体内,为生态系统提供物质和能量。

2.淡水藻类的分布淡水藻类在我国分布广泛,从南至北、从东至西均有分布。

不同地区的淡水藻类种类和数量受地理、气候、水文等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说,南方地区水域的藻类种类较多,北方地区水域的藻类种类较少;湿润地区的藻类数量较多,干旱地区的藻类数量较少。

绿藻(小球藻)-绿宝石般养生珍宝

绿藻(小球藻)-绿宝石般养生珍宝

绿藻(小球藻)-绿宝石般养生珍宝绿藻(小球藻)营养价值极高,珍贵能源彷如散发绿色能量的绿宝石,是地球上最早产生氧气的生命,孕育了地球万物。

绿宝石是贵重宝石,祖母绿是绿宝石之王,浑然天成的碧绿颜色令人一见倾心,百看不厌。

绿宝石充满朝气的新芽绿,代表生命最起始的生机。

有人用菠菜绿、葱心绿、嫩树芽绿形容绿宝石,都无法精准表达那「绿中带黄,黄中带蓝」的璀璨嫩绿。

藻精是由绿藻萃取、浓缩而来,绿藻蕴含的珍贵营养素就像绿宝石一样,是散发绿色能量的养生珍宝。

淡水优质微藻类藻类是植物,但不似一般有叶子、种子或根的植物,而是很微小的单细胞植物。

三十亿年前,地球所诞生最早产生氧气的生命,就是含有核酸物质的单细胞绿藻(Chlorella)。

绿藻孕育地球万物,包括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繁衍,经适者生存的长期演变,绿藻是目前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之一。

藻类有海洋及淡水两大类,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碘的含量,海洋藻类的碘含量高,淡水的碘含量微乎其微。

绿藻是淡水藻类(Chlorella sorokiniana),营养价值极高,是优质藻类,自然生存在淡水湖或池塘,属于微细藻类,无法以肉眼观察,必须透过600倍以上的显微镜才能看见它们的样貌。

如果从横断面来看,一个细胞约2~8微米(μm)长,与人体红血球体积相似,呈圆球状,所以又称为小球藻或圆形细胞藻。

Chlorella(绿藻)说文解字Chlorella是拉丁文,有「小的」、「年轻的绿色」的意思。

从肉眼观察,一克数量仿佛不多,但却是由60亿个绿色优质绿藻细胞所组成,非常珍贵。

绿色代表叶绿素的浓度很高,是绿藻独特珍贵成分。

科学研究揭秘SCIENTIFIC RESEARCH绿藻存在地球已有30亿年,1890年间,由荷兰微生物学者拜林克(Beijerinck)发现。

1931年,第一位以绿藻进行生物学研究的学者是欧特·华尔布鲁克(Otto Heinrich Warburg)博士,是研究癌症的知名学者,于1931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

中国淡水藻类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中国淡水藻类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生态科学22卷或“水华”藻类进行快速准确的鉴定是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人们期望通过对这些种类遗传特征的了解,建立起微藻的快速分子鉴定方法。

3藻类栖息地(生境)的多样性及其重要性藻类在地球上的分布极J。

,儿乎在有光年¨潮湿的任何地方,从炎热的赤道地区剑千年冰封的极地,无论在江河湖海、沟渠塘堰等各种水体中,还是在潮湿的十表、墙壁、树干、树叶、岩“上甚至沙漠中,都有其生长,此外它们还可以与其他生物营共生生活;人们熟知的地农(Lichen)就是I咎类和藻类的共生体;还有少数藻类的生境更为奇特,如生妖在满江红属(AzD砌)的叶子里的满江红鱼腥藻(^n口胁e月Ⅱnzofj“)、生在兽类的皮毛上如龟背上的龟背基枝藻(肋jfc如d缸出e如㈨m),以及内生丁鱼类、甲壳动物等水生动物体内的藻类。

在许多极端生境中微藻特别是监藻显得特别重要,例如碱性湖、温泉、酷热和寒冷的沙漠,蓝藻是环境中不多的初级生产者。

生活在热带雨林和温带的树术树皮上的微藻更为重要。

但也很少有人研究它们。

如果这些藻类突然更新,它们的生产率就能够与它们所居住的生故缓慢的树木的生产率相等。

邓新宴等道过在90℃的温泉中依然有蓝藻的生K,为什么在这么高的温度它们的蛋白质不凝周,这是一个有重要意义的生物学问题””。

藻类能够适应各种生活条件生存和繁衍,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是藻类种类多样性的一个重要原因,研究藻类的多样性问题不可忽视对其生态环境的研究。

4我国淡水藻类多样性面临的问题4.1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日益发展的生活生产活动严重破坏了藻类及其他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

在高度富营养水体中,生态环境咐破坏直接导致许多地域的藻类多样性指数的1F降。

以东湖为例:50年代,水草茂盛,水质清新,有机质含最低,对水质敏感的金藻门中如:棕鞭藻(Dc^,∞2Ⅲmj)、锥囊藻(DmD6won)、单鞭金藻(凸nⅢ“f抽口)等大越出现,且年平均变幅小,优势种的数量少。

随着水中氮、磷含量的增加,藻类优势种发生明显的变化。

微藻综述——精选推荐

微藻综述——精选推荐

微藻综述微藻研究、应⽤技术及发展综述微藻营养丰富,含有微量元素和各类⽣物活性物质,⽽且易于⼈⼯繁殖,⽣长速度快,繁殖周期短,所以在医药、保健品、⽔产养殖饵料、饲料添加剂、化⼯和环保等⽅⾯具有⼴阔的应⽤前景。

近⼏⼗年来,随着现代⽣物技术的应⽤,分离鉴别⼿段的提⾼,遗传⼯程、基因⼯程等的迅猛发展,⼈类对微藻的研究开发已进⼊⼀个崭新的时期。

微藻的培养和研究始于18世纪末,主要是栅藻和⼩球藻等淡⽔藻类,⽬的是作为研究植物⽣理学的试验材料。

1910年Allen和Nelson开始培养单种硅藻饲养各种⽆脊椎动物。

1949年,Spoehr和Milner就建议利⽤藻类蛋⽩质来解决全球的蛋⽩紧缺问题。

我国则从1958年开始培养作为⾷品和饲料的微型藻类,中科院⽔⽣所等机构先后进⾏了⼩球藻、扁藻、褐指藻等的⼤量培养,建⽴了培养池,为我国的微藻⽣产打下了基础。

1972年,中科院⽔⽣所、海洋所、植物所等不少单位⼜开展了螺旋藻的培养研究,⽽中科院⽔⽣所⼤量培养鱼腥藻已有20多年。

我国在藻种选育、培养基配制及某些培养技术⽅⾯,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平。

在藻类蛋⽩的⼯⼚化⽣产试验、藻类采收、浓缩、⼲燥和加⼯及藻类饲料的应⽤试验中也取得了重⼤成果。

微藻研究1. 微藻化学组成研究1.1蛋⽩质微藻的蛋⽩质含量很⾼,可作为单细胞蛋⽩(SCP)的⼀个重要来源。

微藻蛋⽩质为优质蛋⽩质,含有⼈体所需的全部必须氨基酸,但是微藻蛋⽩⼀般缺少含硫氨基酸如胱氨酸和甲硫氨酸。

1.2 脂肪微藻的总脂类含量占⼲物质的1~70%,多数为⽢油的脂肪酸酯,主要为含偶数磷原⼦的直链分⼦,多数淡⽔微型绿藻含有⼤量的α-亚⿇酸,主要包含单不饱和脂肪酸,极少含有三个以上双键。

1.3 淀粉微藻中碳⽔化合物的含量⼀般少于20%。

如盐藻12%~40%、螺旋藻约15%、⼩球藻约20%等。

微藻淀粉低消化率的特征,为糖尿病、肠胃系统疾病及减肥辅助药物的研制提供了潜在的巨⼤商机。

1.4 核酸藻所含的核酸数量超过⼤多数常规饲料或⾷物,但少于其他SCP 来源,如细菌和酵母。

微藻知识简介

微藻知识简介

微藻一、微藻的种类及相应特点微藻是指那些在显微镜下才能辨别其形态的微小的藻类群体。

微藻通常是指含有叶绿素a并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微生物的总称,属于原生生物的一种。

应用生物技术进行大量培养或生产的微藻分属于4个藻门:蓝藻门、绿藻门、金藻门和红藻门。

1微藻细胞微小,形态多样,适应强,散布普遍。

依照微藻生物环境可分为水生微藻、陆生微藻和气生微藻3种生态类群。

水生微藻又有淡水生和海水声之分,依照散布又可分为浮游微藻和底栖微藻。

蓝藻门(cyanophyta)属于原核植物,没有典型的可区分的核,且没有色素体和线粒体。

同化作用的色素(若是有的话)分散在原生质的表层。

原生质构造无性的蓝藻细胞的原生质可分为结构上和作用上不同的两部份。

在周围包括有同化色素的为色素养;由色素养向里进为无色的中央质,也称为中央体。

此两种原生质部份之间,并无定型的膜。

色素养完全转机素体的作用,其中有亚显微的片层,呈规那么排列,群聚成类囊体;中央质内一致以为包括有核质,并行使与核类似的功能。

蓝藻细胞和藻体的形态学蓝藻细胞的形态是简单的,多圆球形、柱形、椭圆形、桶形、椭圆形、镰刀形、棒形等。

但是蓝藻细胞很少单个生活,通常组成群体或连结成丝体。

蓝藻的繁衍蓝藻的繁衍方式有两类,一为营养繁衍,包括细胞直接割裂(即裂殖)、群体破裂和丝状体产生藻殖段等几种方式;另一种为某些蓝藻可产生内生孢子或外生孢子等,以进行无性生殖。

孢子无鞭毛。

目前尚未发觉蓝藻有真正的有性生殖。

绿藻门(Chlorophyta)有1纲——绿藻纲和16个目,涉及微藻的有团藻目和绿球藻目。

绿藻的光合作用色素系统与高等植物相似,含有叶绿素a、叶绿素b、叶黄素和胡萝卜素。

藻体形态多样,包括单细胞、群体、丝状体等。

绿藻细胞具有明显的细胞器,其中色素体是绿藻最显著的细胞器。

绿藻的生殖方式有三种:营养生殖、无性生殖、有性生殖。

此门包括单细胞和多细胞的物种。

大部分物种生活在水里,其他许多物种那么居住在海水中,另外还有一些物种适应了许多的环境,如雪藻居住在夏天的高山雪原中。

国内微藻研究现状

国内微藻研究现状

国内微藻研究现状微藻是一种微小的单细胞藻类生物,其细胞大小通常小于0.5毫米。

尽管微藻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但近年来人们对微藻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发现微藻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国内对微藻的研究也日渐增多,主要涉及微藻生态学、生物技术和能源等领域。

在微藻生态学方面,国内研究人员主要关注微藻在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分布和演化规律。

微藻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于海洋、淡水湖泊及土壤中,对环境中的能量流、物质转化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人员通过采样和分析,揭示了微藻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多样性和丰度。

同时,他们还研究了微藻与其他生物种类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如微藻与浮游动物之间的共生、捕食和寄生关系等。

这些研究对于维护和管理生态系统的平衡至关重要。

在微藻的生物技术应用方面,国内研究人员主要关注微藻的生长动力学和生物降解能力。

微藻具有快速生长、高生物量和高蛋白质含量等特点,被广泛用于生物肥料、动物饲料和食品添加剂等领域。

研究人员通过调节培养条件,如光照、温度和营养盐等,优化微藻的生长过程,提高产量和质量。

此外,他们还研究微藻的生物降解能力,如利用微藻降解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和废弃物等。

这些研究为解决环境污染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总的来说,国内微藻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涉及了微藻生态学、生物技术和能源等多个领域。

微藻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还为解决环境问题和开发可持续发展技术提供了潜在的资源和工具。

然而,微藻研究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如培养技术的优化、基因工程的安全性和生产成本的降低等。

未来,国内微藻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合作,整合资源,共同推动微藻研究的发展和应用。

微藻资源的简介与应用前景

微藻资源的简介与应用前景

微藻资源的应用摘要:微藻是一类体积小, 结构简单、生长繁殖迅速的单细胞藻类, 其对太阳能利用效率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 因此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

本文简要介绍了海洋微藻中可开发利用资源如不饱和脂肪酸、多糖、蛋白、色素等,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字:微藻;色素;应用The application of microalgae resourcesAbstract:Microalgae is a kind of small volume, simple structure, to grow rapidly single-celled algae, the solar energy utilization efficiency is high, a strong ability to adapt to the environment, so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y people.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Marine microalgae in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such as unsaturated fatty acid, polysaccharide, protein, pigment, etc., and its application prospect.Keyword: microalgae; pigment; application前言微藻的培养开始于18 世纪末, 当时培养的种类是栅藻和小球藻等淡水藻类,目的是作为植物生理学的试验材料。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时期,由于粮食缺乏,利用微藻代替粮食和饲料成为研究的课题。

许多国家先后进行了微藻培养、营养价值分析及开发利用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就。

微藻所生产及含有的活性成分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在医药、保健品、饲料、化工和环保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1]。

华南地区淡水产油微藻藻株的分离与筛选

华南地区淡水产油微藻藻株的分离与筛选

华南地区淡水产油微藻藻株的分离与筛选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工业化的发展,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之一。

随着石油资源不断减少,传统的石化能源已经不再能满足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需求。

因此,寻求替代能源已经成为当前能源领域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

生物燃料因为它具有非常显著的环境友好型和生产成本较低,受到质疑,成为了最有潜力替代能源的研究方向。

在生物燃料领域,微藻因为它们的生长速度快,易于种植和管理以及高石油产生量和其它生物燃料比较,成为研究的焦点之一。

华南地区因为土地资源有限,气候条件优越,水资源丰富,中高气候适宜生物燃料生长,因此成为目前我国的微藻产生研究的一个热点。

华南地区淡水产油微藻的筛选和培育已经成为关注度极高的课题。

淡水产油微藻是指淡水中生长的微型单细胞藻类,具有较高的生物质产率,因此在生物燃料产业中具有较高的潜力。

但是,淡水产油微藻的筛选和培育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野生菌种选择、氮素和磷元素浓度、pH值和光照强度、水温、CO2含量等。

实验设计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筛选和培养筛选出优良的淡水产油微藻菌株,并研究其生长条件,了解不同环境因素对不同淡水产油微藻菌株的生长和油脂产生的影响。

实验材料和设备微藻样品,生产培养基,溶解液,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离心机,环境设备等。

实验流程1.样品收集:根据华南地区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收集到适合淡水产油微藻生长的自然水体样品。

样品含盐度约为2%左右,温度约为24°C。

2.分离微藻:将样品用分离液解开,分离出单细胞微藻。

3.优选菌株:选择合适生长培养基,并将分离出来的微藻以单株方式接种到生长培养基中,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培育,选取生长力强、油脂含量高的细胞筛选出优良的微藻菌株。

4.鉴定菌株:在菌落计数法、形态学鉴定和遗传分析等多方面加以鉴定,确认选出的微藻菌株为产生淡水产油微藻。

5.培养微藻:选出的淡水产油微藻菌株,通过稳定的方式,定期更换生长培养基,控制氮素和磷元素浓度、pH值和光照强度、水温、CO2含量等,以促进淡水产油微藻菌株的生长和油脂产量。

微藻_精品文档

微藻_精品文档

微藻微藻是一种微小的单细胞藻类生物,其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并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

微藻是现代生物技术领域中备受关注的研究对象,因为它们具有许多独特的特性和潜在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介绍微藻的特点、分类和潜在应用领域,并探讨其在生物技术中的前景。

首先,微藻的特点使其成为研究的焦点之一。

微藻通常以单细胞的形式存在,尺寸微小、形态简单,因此易于培养和研究。

此外,微藻通常具有较高的光合效率,并能够在不同的光照、温度和营养环境下生长,因此对培养条件的要求相对较低。

微藻还可以产生大量的生物活性物质,如脂肪、蛋白质、多糖和酶类等,这些物质在医药、食品、化妆品和能源等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根据形态和特征,微藻可以分为多个不同的类群。

最常见的微藻类群包括硅藻、绿藻、蓝藻、金藻等。

硅藻是一类具有二氧化硅壳的藻类,其壳具有复杂的形态和纹饰,并广泛分布于海洋和淡水环境中。

绿藻是一类普遍存在于水体和土壤中的藻类,其细胞含有叶绿素和类囊素等色素。

蓝藻是一种古老的藻类,其细胞结构简单,通常为单细胞或菌丝状,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并固氮。

金藻是一类常见的淡水藻类,其细胞通常呈黄绿色,具有丰富的脂肪和类胡萝卜素等物质。

微藻在许多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首先,微藻可以用作食品和饲料的来源。

由于其丰富的营养成分和天然产物,微藻可以作为高蛋白、高纤维和低脂肪的健康食品的原料,如螺旋藻、海藻和紫菜等。

此外,微藻还可以作为动物饲料的补充和替代品,为动物提供丰富的蛋白质和必需的营养物质。

其次,微藻在医药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微藻可以生产抗氧化剂、多糖、多肽和生物活性物质等,这些物质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降血压和镇痛等多种药理活性。

此外,微藻还可以用于制备药物载体,帮助药物的传递和释放,提高药物疗效。

此外,微藻还可以用于环境保护和能源开发。

微藻具有较高的光合效率,可以利用阳光和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并固定二氧化碳。

这对于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和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微藻的培养(1)

第二章微藻的培养(1)

2、我国的微藻的培养历史
• 最早报道在1942年(朱树屏) • 1957年后,开始单细胞藻类的分离、筛选和培养研 究 • 1966年后,单细胞藻类正式作为水产动物的饵料在 马氏珠母贝的人工育苗中应用,开始了单胞藻的实 际生产和应用时期 • 目前,我国已培养并有应用的单胞藻有30多种
3、微藻利用的优势和劣势
1)优势 3、开展微藻培养的优势及劣势 • 整个生物体都可被利用,没有废弃物 • 营养丰富,富含蛋白,维生素和多不饱和脂肪酸 • 相比农作物,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产量高
• 生长周期短,繁殖快,适宜条件下指数增长
• 可利用海水培养,是开发海洋的有效途径 • 可进行自动化生产
2)劣势
• 藻细胞的采收,耗能 • 培养条件相对高
4、微藻的应用情况
A
B C D E F G
作为食品及食品的添加剂
饵料或饲料添加剂 提取活性物质(DHA、EPA、类胡萝卜素等) 水处理 生物学研究 水产养殖上生态防病 生产新能源 Biofuel
微藻在海水养殖中的作用
第二节、主要培养种类及其生物学
• 绿藻门:小球藻、扁藻、微绿球藻、雨生红球藻 • 硅藻门:三角褐指藻、小新月菱形藻、牟氏角毛藻、
开放式培养
单胞藻的敞池增殖
单胞藻的敞池增殖
封闭式培养
• 指单胞藻在一相对封闭的体系中培养,主要用于藻 种保藏,也用于生产性培养中藻种级培养,也有在 工厂化生产中应用。培养体系一般在100L以下
• 光生物反应器:管道式、平板式、光纤、发酵罐等
• 共同特点:具有大的表面积与体积比,有效的光源 系统,光能传递到微藻的光程短,具有有效的混合 循环系统
• 应用:甲壳类、贝类及棘皮动物的幼体饵料
11、牟氏角毛藻

微藻的含碳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微藻的含碳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微藻的含碳率-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微藻是一类微小的单细胞藻类生物,具有高度的光合作用能力。

其含碳率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

含碳率是指微藻体内所含的碳量占总生物量的比例,通常以百分比或比例来表示。

研究微藻的含碳率对于了解其生长特性、生态环境以及利用其进行碳循环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微藻的含碳率进行深入探讨,以期能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与指导。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围绕微藻的含碳率展开论述,文章结构如下: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主要对微藻这一生物种类进行简要介绍,说明文章结构和研究目的。

第二部分是正文部分,包括微藻的简介,微藻的生长条件和微藻的含碳率等内容,通过对微藻的生长环境和生长特性进行分析,深入探讨微藻的含碳率对环境和生态的影响。

第三部分是结论部分,对微藻的含碳率进行总结,并探讨其潜在应用价值,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微藻的含碳率提供思路和参考。

1.3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微藻的含碳率这一重要参数。

通过对微藻的生长条件和含碳率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微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潜在应用价值。

此外,通过对微藻的含碳率进行分析,我们还可以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促进相关领域的发展和创新。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能够为更好地利用微藻资源、保护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2.正文2.1 微藻简介:微藻是一类单细胞或多细胞的微小藻类生物,通常以光合作用来获取能量,并且是一种重要的海洋植物。

微藻在水体中广泛分布,可以在淡水、海水甚至盐湖中生长。

它们的细胞体积非常微小,但生长速度却非常快,这使得它们成为一种极具潜力的生物资源。

微藻种类繁多,主要包括硅藻、绿藻、褐藻等。

它们的生态角色也非常重要,可以作为底物生物、浮游生物或寄生生物存在。

同时,微藻还可以为生态环境提供养分,维持水体生态平衡。

在现代科研和工业生产中,微藻越来越受到重视。

由于其高含碳率和快速生长特性,微藻被认为是一种潜在的生物能源来源。

微藻种质资源库——藻类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

微藻种质资源库——藻类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

doi: 10.7541/2020.118微藻种质资源库——藻类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宋立荣1 张 琪1 郑凌凌2 李天丽2 杜 帆2(1.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藻类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武汉 430072; 2.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武汉 430072)摘要: 微藻是指一类形态微小, 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以单细胞或简单多细胞形式存在的藻类。

作为一类重要的生物资源, 活体微藻的保藏和共享服务是开展藻类科学研究和藻类产业发展的必要平台和基础。

坐落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淡水藻种库(FACHB-Collection)正式成立于1973年, 1996年作为创会成员加入中国科学院典型培养物保藏委员会; 2019年成为国家水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的核心成员。

该库保藏逾3400株微藻,隶属于9门169属。

年均为国内外用户提供2500株藻株, 并提供藻种鉴定、分离纯化和培养技术等方面的服务和咨询。

文章回顾了国际微藻种质资源库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介绍了国内微藻种质资源保藏情况, 着重介绍国家水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淡水藻种库在库藏藻株多样性、共享服务、藻株无菌化、超低温保藏技术及优良品种选育与应用等方面的进展, 瞄准提升我国在藻类学研究和藻类产业研发的竞争力, 提出了藻种资源库未来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微藻; 种质资源; 淡水藻种库; 国家水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中图分类号: Q-34; Q948.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3207(2020)05-1020-08微藻是指一类形态微小(通常需要显微镜观察), 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主要为单细胞或者简单多细胞形式的藻类。

微藻分布十分广泛, 不仅广泛分布于海洋和淡水生境中, 在极端环境中也能生存,如高山雪地、裸露岩石中与地衣共生、荒漠沙土或温泉。

微藻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目前发现的微藻种类约有5万种[1]。

中国淡水藻类—系统、分类及生态

中国淡水藻类—系统、分类及生态

中国淡水藻类—系统、分类及生态中国淡水藻类是指生长在淡水环境中的藻类,是淡水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淡水藻类分为原始藻类和真核藻类两类。

原始藻类属于古生代生物,其细胞内没有核膜,细胞中存在光合色素,能自主进行光合作用。

原始藻类包括绿藻、黄藻和蓝藻等。

绿藻广泛分布于中国的淡水湖泊、河流、水库和池塘中,种类较多。

蓝藻是最原始的藻类,其细胞内含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且细胞壁含有蓝藻毒素,对水体污染造成较大影响。

真核藻类是现代生物中的一类,细胞内有核膜,种类较多。

真核藻类包括硅藻、金藻、甲藻等。

硅藻是一类单细胞的真核藻类,具有独特的硅壳,形状各异,广泛分布于中国的淡水湖泊和河流中。

金藻是一类较为庞大的真核藻类,包括金黄藻、蓝黄藻和裸藻等。

金藻在水体中起到重要的生态功能,是水体中的原始生产者。

甲藻是一类双细胞的真核藻类,具有硅藻壳,广泛分布于中国的河流和水库中,对水质具有很高的敏感性。

淡水藻类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首先,淡水藻类是水体中的第一级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阳光能转化为有机物质,为整个水生生态系统提供能量。

其次,淡水藻类可以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调节水体中的溶解氧和二氧化碳浓度,对水体的氧化还原状态有很大的影响。

此外,淡水藻类还可以为其他水生生物提供食物,维持水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平衡。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国淡水藻类的生态环境面临一定的威胁。

水体富营养化是目前中国淡水生态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过量的营养物质进入水体,导致藻类暴发性生长,形成藻华,并可能产生毒藻。

此外,水体的污染也是淡水藻类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之一,工业废水和农业农药的排放等都对淡水藻类的生存和繁殖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保护中国淡水藻类的生态环境,应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加强水体的监测和水质监测工作,及时发现并处理水体富营养化和污染问题。

其次,控制农业农药的使用和排放,减少农业对水体的污染。

此外,还可以通过建设湿地和人工生境等方法,提供淡水藻类的生长和繁殖场所,保护其生态环境。

中国淡水藻志

中国淡水藻志

中国淡水藻志引言淡水藻是一类广泛存在于各种淡水环境中的微生物,它们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众多淡水湖泊和河流的国家,拥有丰富的淡水藻资源。

本文将对中国淡水藻进行分类和描述,并简要介绍它们的生态学和应用。

分类和描述根据形态和生命周期的特征,中国淡水藻可以被分为以下几个类群:绿藻门(Chlorophyta)绿藻门是淡水藻群中最为常见的一类,其细胞内含有叶绿素a和b,使得它们呈现出绿色。

绿藻门下包含了一些重要的类群,比如断续藻属(Scenedesmus)和小球藻属(Chlorella)。

这些藻类通常呈现细长的形态,以及带有尖锐突起的细胞壁。

硅藻门(Bacillariophyta)硅藻门是一类呈现出典型硅质细胞壁的淡水藻,其壳体通常由双壳构成,呈现出不同形状的条纹和突起。

硅藻门的一些典型属种包括扇贝藻属(Navicula)和鞍镜藻属(Cyclotella)等。

硅藻门在淡水生态系统中常常是优势类群之一,对水体生产力和营养循环具有重要影响。

蓝藻门(Cyanobacteria)蓝藻门是一类原核生物,它们具有细菌的形态和生活方式,但却能进行光合作用。

蓝藻门下的一些属种如微囊藻属(Microcystis)和水华藻属(Anabaena)等能够产生毒素,对水体的水质和生态系统安全产生威胁。

金藻门(Chrysophyta)金藻门是一类广泛分布于淡水环境中的藻类,其细胞内含有金黄色素和叶绿素,使其呈现出金黄色。

金藻门的一些典型属种包括金藻属(Chrysococcus)和盘藻属(Dinobryon)等。

金藻门在淡水湖泊中常常是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对水体中的有机物质分解和能量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生态学意义中国的淡水藻资源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

首先,淡水藻是淡水湖泊和河流等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为生物提供养分和能量。

其次,淡水藻对水体的营养状态和水质起着至关重要的调节作用。

一些藻类如微囊藻属产生的毒素能够引起水华,对水生动植物的生存产生严重影响。

中国淡水藻分类检索概要

中国淡水藻分类检索概要

中国淡水藻类———目录前言第一章绪论第二章蓝藻门Cyanophyta第三章红藻门Rhodophyta第四章隐藻门Cryptophyta第五章甲藻门Pyrrophyta第六章金藻门Chrysophyceae第七章黄藻门Xanthophyta第八章硅藻门Bacillariophyta第九章褐藻门Phaeophyta第十章裸藻门Euglenophyta第十一章绿藻门Chlorophyceae第十二章轮藻门Charophyta中国淡水藻类分门e检索1(2)细胞无色素体和核。

色素直接分散在原生质中,大多呈蓝绿色,有时呈橄榄绿色、淡紫色、淡玫瑰色;贮藏物主要为蓝藻淀粉……………………………………蓝藻门Cyanophyta 2(1)细胞具色素体和核,贮藏物不是蓝藻淀粉。

3(4)细胞有硅质的、由上下两瓣套合的壁(壳),壳上有左右对称或辐射对称的花纹…………………………………………………硅藻门Bacillariophyta4(3)细胞壁无上述构造。

5(8)营养细胞或动孢子具横沟或纵沟或仅具纵沟,有背腹之分。

6(7)无细胞壁或细胞壁由一定数目的板片组成……………………甲藻门Pyrrophyta7(6)无细胞壁或细胞壁不具板片,鞭毛多为偏顶生…………………隐藻门Cryptophyta8(5)营养细胞或动孢子不具横沟和纵沟,无背腹之分。

9(12)色素体呈绿色,很少为无色或灰色;贮藏物质为淀粉或裸藻淀粉。

10(11)贮藏物质为淀粉;植物体的体型多种多样:单细胞、群体、丝状或薄壁组织体;运动的营养细胞或动孢子具2条(少数具4条或8条)等长的鞭毛………绿藻门Chlorophyceae11(10)贮藏物质为棵藻淀粉;植物体多为单细胞,少数为群体。

色素体呈绿色,有时无色;运动细胞多具顶生鞭毛1条(极少数有2条或3条)…………………………裸藻门Euglenophyta 12(9)色素体呈黄绿色、金褐色或淡棕黄色;贮藏物质为白糖素或油。

微藻行业产量及应用前景分析,微藻在生态环境治理领域将大有可为「图」

微藻行业产量及应用前景分析,微藻在生态环境治理领域将大有可为「图」

微藻行业产量及应用前景分析,微藻在生态环境治理领域将大有可为「图」一、微藻行业定义及应用领域分析微藻作为一种单细胞光合自养生物,在海洋中广泛存在。

微藻是真核生物的最简单形式,具有数量庞大,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的特点,作为初级生产者,能高效率地进行光合作用并释放氧气。

同时,微藻在进化上具有多源性以及遗传多样性,能够产生多种次级代谢产物,如不饱和脂肪酸、藻胆蛋白、虾青素等生物活性物质。

微藻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可抗癌、抗衰老、抗疲劳、抗辐射损伤,还可以利用污水中的无机、有机等污染物生长,因此在食品、生物能源、保健品、动物饲料和环境保护等领域有较广阔的应用场景。

微藻的主要应用领域分析资料来源: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二、微藻产量及分布随着微藻生物技术的蓬勃发展、微藻培养方式的根本性创新,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微藻生产国。

目前我国微藻年产量约为一万吨干粉,其中80%为螺旋藻,10%为小球藻,8%为雨生红球藻、2%为盐生杜氏藻。

2016年以来我国螺旋藻行业产量逐年下滑,《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20》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螺旋藻淡水养殖产量为5465吨,同比下降21.2%。

目前中国共有螺旋藻工厂近70家,养殖总面积约750万平方米,年产量超过9000吨,占国际市场的60%以上,是螺旋藻的生产大国。

2012-2019年中国螺旋藻淡水养殖产量统计图资料来源: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其中,内蒙古的螺旋藻产量约占了33%。

雨生红球藻是继螺旋藻、小球藻之后的又一高经济价值的微藻,其虾青素的含量为2%-4%。

虾青素是目前的发现抗氧化活性最高的天然产物,其主要作用是清楚人体内的自由基,提高人体抗衰老能力。

2019年中国主要省市螺旋藻产量(吨)资料来源:中国渔业统计年鉴,华经产业研究院整理更多内容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0-2025年中国海洋微藻行业市场运营现状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三、微藻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分析随着畜禽养殖业规模的逐步扩大,集约化、规模化养殖的粪污排放已成为当前最大的农业面源污染源。

说明类摘抄加仿写

说明类摘抄加仿写

说明类摘抄加仿写
摘抄:微藻是一种古老的低等植物,广泛地分布在海洋、淡水湖泊等水域,种类繁多。

微藻可直接利用阳光、二氧化碳和含氮、磷等元素的简单营养物质快速生长,并在细胞内合成大量油脂。

因此,微藻为生物柴油生产提供了新的油脂资源。

与大豆、油菜和麻风树等油料植物相比,微藻的生长周期短,从初生到可以制油仅需一个星期左右,而大豆等油料植物一般需要几个月。

此外,微藻的含油量高,油脂产率高,单位面积产油量是大豆的数百倍,每公顷可产几万升生物柴油。

微藻还不会占用耕地,利用滩涂、盐碱地、荒漠等,以及海水、荒漠地区的地下水等,就可以大规模地开发“微藻油田”,不会与农作物争地、争水。

——《微藻——可循环的“绿色油田》仿写:油菜是一种极为常见的油料作物。

近些年,油菜在油料作物中已跃居第二,达到300公斤/亩,仅次于大豆,在世界各地广泛地种植。

油菜在大量产出食用油的同时,还是极好的生物燃料,它有着燃烧时低空气污染的特点和本身的可再生性,因此在能源危机中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它作为生物燃料。

同时,与花生、微藻、大豆等油料植物相比,油菜不仅仅有高产菜籽油,还有美丽而鲜亮的黄色花朵和浓郁的香气,吸引众多游客、摄影爱好者的眼珠,因此也可以作为观赏植物种植,对实现农业多种化经营起到了极大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藻类在生物演化系统中处于承上启下的重要位置,历来受到生命科学许多学科学者的重视。

近20多年来,由于电子显微镜和现代分子系统学理论与技术在藻类学中的广泛应用,藻类研究获得大量成果,藻类系统演化理论和分类系统发生巨大变化。

我国幅员辽阔,有着多种多样的生态环境,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藻类资源。

在中国孢子植物编委会的组织领导下,《中国淡水藻志》已出版多卷、册,丰富了我国淡水藻的种类与分布的知识。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缺少藻类学、淡水藻分类、生态方面的专门著作,本书作者与长期共事的其他几位学者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编写出版了我国第一部淡水藻类分类学参考书——《中国淡水藻类》,迄今已过去1/4世纪。

尽管如此,仍有不少单位和个人索要此书,作者或持有该书的同志自行复印多册,仍不敷需要,原出版社曾派员来汉商议再版事宜,我们反复考虑:与其在原书的基础上增补再版,不如重新编撰。

首先,长期以来国内尚无一本藻类学综合性参考书;其次,近十多年来随着藻类系统演化的深入研究,揭示了许多新现象,从而提出了藻类系统演化的新理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相继出版了几本很有影响的藻类学著作,而这些书在国内只有少数单位和个人持有,流行不广,多数藻类学者未能研读,他们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仍沿用早已过时的观点或分类系统,与国外已广泛流行的观点格格不入。

生物分类学是一门经典学科,需要不断积累,更需要演化系统理论的指导。

任何创新都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国内外一切优秀成果才有可能实现的。

当前,摆在我国藻类学者面前的迫切任务是全面系统理解国外藻类学者取得的新成果以及他们提出的新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系统。

尽管在最近出版的、在国外广为流传的“藻类学”著作中,作者们提出的藻类分类系统并不完全一致,但是他们对各门藻类的起源及演化规律的观点则是相同的。

他们根据自己的研究,吸收当代藻类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认为真核藻类的细胞器都是内共生起源的(详见“第一章绪论”)。

真核藻类内共生起源理论得到超微结构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支持。

本书的藻类的演化系统基本上以该理论为依据,但分类系统则在C.Van Den Hoek 等系统的基础上加以调整。

为了便于藻类学者深入探讨藻类分类系统,我们将这几本书的分类系统列表加以比较(见“第一章绪论”)。

本书收录我国内陆淡水水体、盐碱湖泊、潮湿土表、荒漠沙地、温泉、冰雪等各种生境已报道的藻类绝大多数科、属及1500余种习见种类。

此外,极少数类群和种类目前在国内尚未见报道,但在国外已广泛分布,相信国内可能会发现的类群以及国内虽然未报道但作为实验材料已被某些单位引进的个别物种,为了能让读者了解该物种的特征,也被收录。

保护和治理水体污染是21世纪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一项紧迫任务。

我国在水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方面还需要做大量的深入研究。

为此,本书特增加了“生态”一章,供环保工作者参考。

总之,本书根据藻类形态学、超微结构、分子系统学以及古生物学新资料,简要地论述了当代藻类系统学基本观点和各门藻类的特征,收录的淡水习见藻类,按门、纲、目、科、属、种分类等级排列,每一分类等级均有形态特征描述,高阶等级,如门、纲,还附有超微结构和分子系统分析特征的简要论述。

种的描述以形态特征为主,并附其简要生境,文献引证力求精当,每种均附有1幅至几幅图,除作者自绘的图外,其他引用的图均注明出处。

.在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全国各族人民在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而奋发图强,科技工作者承担着光荣而艰巨的社会使命。

藻类学作为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在许多领域都应该不辜负历史的使命,担当起应有的责任。

藻类系统学、分类学虽然属于基础性和资料性的学科领域,但它们仍可以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添砖加瓦。

希望这本书能在植物学教学、藻类分类学研究、藻类资源开发、水环境监测与保护等方面贡献绵薄之力。

在我们完成本书的编撰时,我们深切地怀念我们的导师,中国藻类学奠基人之一——饶钦止教授,他虽然于1998年在98岁高龄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殷切教导和在淡水藻类形态分类学和分类系统中的鸿篇巨制将作为藻类分类学的经典载人我国藻类学史册。

《中国淡水藻类》一书是在曾呈奎院士的鼓励下编写的。

20多年后我告诉他我们计划编写本书并请他作序时,他欣然应允,并很快将序稿寄来。

曾老不仅为我国藻类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而且还培养了一代又一代藻类学者。

他在94岁高龄为本书作序,不仅是对作者的激励,还寄托着对青年学子的殷切期待。

不幸的是他未能看到本书的出版,就以96岁高龄于2005年溘然长逝。

他的谆谆教诲将继续鼓励我们在藻类学研究工作中不断探索、创新。

与我们长期共事的藻类分类学家李尧英教授和硅藻分类学家陈嘉佑先后不幸英年早逝,本书收录了他们发现和记录的许多新类群和所绘的精美的图,记录着他们对我国淡水藻类分类学的贡献,同时也寄托着我们的思念之情。

为本书许多图复墨的邬华根师傅因年迈多病在几年前逝世,他复墨的图将存在于本书和其他文献中。

本书还收录了与我们共事多年的同事研究工作的成果,他们或因已退休多年长期离开科研工作,或因身染重疾不便承担过重的编写任务而未能参加本书的编撰,但我们对他们以往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深表敬意。

..在编撰本书的过程中,我们要感谢美国加州大学Scripps海洋研究所R.Lewin教授惠予赠送并同意转载的原绿藻的彩色照片,以及对本书的编写提出的一些有益的建议。

捷克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J.Komarek教授在几次国际会议上和2004年在Treban访问他时探讨蓝藻系统及分类学问题,使作者受益匪浅,撰写本书蓝藻门采纳了他的许多观点。

尽管作者深深感到他的观点常有变化,如他在与Anagnostidis(1998)的著作中废除了Pleurocapsales,可是近年来似乎他又承认这个“目”,根据分子系统学资料该目是多系起源的,因此,在本书中我们仍采纳他们1998年的观点。

张成武教授从国外带回几本新出版的参考书:John等主编(2002)的The Freshwater Algal Flora of the British Isles,An Identi fication Guide to Freshwater and Terrestrial Algae和Wehr等主编(2003)的The Freshwater Algae of North America,Ecologyand Classification,这两本书是英国、美国颇有建树的著名藻类分类学家主编的,主要是为淡水水体环境保护与监测科技工作者编写的。

前者虽然描述了物种的形态特征,但不包括“硅藻门”这一大类;后者沿袭美国Smith(1950)所编的《美国淡水藻类》一书的传统,分类等级只到“属”,无物种的形态描述。

著名藻类分类学家编著这样的书籍表明发达国家对水体环境保护的重视。

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科技工作者更应该在自己的工作领域中担负起应尽的社会责任。

本书作者魏印心教授承担的编写工作,从撰写到打字、排图基本上都是她一人完成的,而我却至今未掌握打中文字的技巧,更谈不上排版这种需要高度技能的工作了。

殷大聪、苗凤萍等同学在他们繁忙的学习、科研工作之余承担了打字和排版的工作。

特别是杨敏同学,除承担了我的绝大部分编撰稿的打字外,还完成了全部图版的编排工作,同时还不时指出文稿中的遗误和不妥之处,大半年来几乎每晚都在加班加点,甚至周末也不休息。

李小龙同学电脑技术娴熟,关键时刻都是由他指点迷津,解决排版中的疑难。

李夜光研究员提供的精美彩色照片为本书增色不少。

本书彩照中的饶氏藻是由贵州师大的陈椽教授提供的。

总之,本书没有他们的辛勤劳动是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的。

本书还得到同仁和亲友的热情支持和关心,在此一并致谢!本书分工如下:胡鸿钧负责前言,绪论,蓝藻门,原绿藻门,灰色藻门,红藻门,黄藻门,褐藻门,隐藻门,甲藻门,裸藻门,绿藻门,葱绿藻纲,绿藻纲的团藻目、丝藻目、胶毛藻目、石莼目、溪菜目、微胞藻目、橘色藻目、鞘毛藻目、环藻目、鞘藻目、刚毛藻目、管藻目,绿藻门的轮藻纲以及浮游植物生态及水质监测。

魏印心负责金藻门,定鞭藻门,硅藻门,绿藻门绿藻纲的四胞藻目、绿球藻目、双星藻纲。

国内外的藻类学文献浩如烟海,本书选论未必精当,疏漏遗误之处在所难免,祈望读者不吝指正。

...胡鸿钧2005年9月于武昌磨山序言20世纪70年代末,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实行不久,神州大地开始出现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国民经济在稳定中得到复苏,正走向快速发展的轨道。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对胡鸿钧讲:“我们已编写了《中国经济海藻志》(1962年),你们尽快编写一本《中国习见淡水藻类》(当时临时想的书名)”。

不久,胡鸿钧同志组织当时刚恢复不久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藻类室藻类分类学组的科研人员,在他们多年工作的基础上,吸收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在较短的时间里编撰了《中国淡水藻类》一书,于1980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该书一出版就受到广泛欢迎,,不久售罄。

20多年来,该书一直是有关科技人员、教师的重要参考书。

由于各方面的迫切需要,多年前出版社曾建议重印,作者们考虑到电子显微镜在藻类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分子生物学新技术和新观点向藻类学研究各领域的渗透,以及多卷册中国藻类志(《中国海藻志》和《中国淡水藻志》)的陆续出版,《中国淡水藻类》一书中无论是分类系统还是科、属各类群的选择和安排都有调整、补充的必要。

再加上《中国淡水藻志》是一部卷帙浩繁的大型志书,完全出齐尚需时日,即使全书出齐恐怕也不是多数单位和科技工作者能购齐备用的。

因此,胡鸿钧等同志计划撰写一本吸收20多年来我国淡水藻系统分类学研究新成果,参考国内外学者提出的藻类系统演化的新观点,并根据我国藻类学科研、教学及生产需要的新版中国淡水藻类一书——《中国淡水藻类——系统、分类及生态》。

该书收录了中国淡水藻大多数属,分布广泛的常见种以及在系统演化上有意义的和业已或具有开发应用价值的类群,共1500余种(包括变种),该书既是淡水藻类系统分类学的论著,又可作为藻类学教学的参考书。

希望该书的出版能对我国淡水藻类学的科研、教学、开发应用、水产养殖、水质监测等方面的开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国内外著名藻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03年10月30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