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笔记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笔记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笔记《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撰写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对于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意识形态的本质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唯心主义历史观。
他们指出,以往的哲学家们往往从某种抽象的观念或精神出发来解释历史,而忽视了物质生产活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这种唯心主义的历史观无法真正揭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不能正确理解人类社会的本质。
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必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
在生产过程中,人们不仅与自然界发生关系,还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社会关系的性质和发展阶段。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社会关系也会发生相应的变革。
他们还深入探讨了分工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分工的出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阶级的分化和对立。
在私有制的条件下,分工使得一部分人占有生产资料,而另一部分人则被迫出卖劳动力,从而产生了剥削和压迫。
关于意识形态,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但并不是对社会存在的直接、真实的反映。
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往往会掩盖社会的真实矛盾和阶级对立,为其统治地位进行辩护。
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宣扬自由、平等、博爱等观念,但实际上却通过剥削工人阶级来获取利润。
在书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对共产主义进行了展望。
他们认为,共产主义不是一种空想,而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深刻认识的基础上。
共产主义社会将实现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消除私有制和阶级对立,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将不再受到异化劳动的束缚,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创造力。
阅读《德意志意识形态》让我深刻认识到,要正确理解社会现象和历史发展,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我们不能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而要深入分析社会的经济基础和物质生产方式。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笔记1000字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笔记一、引言《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5-1846年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首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在这部作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了当时德国哲学界的意识形态,揭示了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之间的辩证关系。
本次读书笔记将围绕《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核心思想、主要内容及学术价值进行展开,并结合个人感悟,以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二、核心思想《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核心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物质关系是社会存在的基础,而社会意识则是这种物质关系的反映。
意识形态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并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三、主要内容1.批判德国哲学界的意识形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哲学界的意识形态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们认为,德国哲学家们脱离现实,沉溺于抽象的思辨,无法正确认识和解决社会问题。
这些哲学家们所倡导的意识形态,往往是统治阶级利益的反映,为统治阶级服务。
2.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德国哲学界意识形态的同时,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他们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受到客观规律的支配。
在这个过程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
3.分析社会分工与阶级斗争《德意志意识形态》还对社会分工与阶级斗争进行了详细分析。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社会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它导致了私有制的产生和阶级的形成。
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利用意识形态来维护自己的利益,而被统治阶级则在意识形态的束缚下进行阶级斗争。
这种阶级斗争最终将导致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四、学术价值《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首先,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形成,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提供了理论武器。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在接触《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费尔巴哈章之前,说实话,我对这类哲学著作心里是有点犯怵的。
总觉得会是一堆晦涩难懂的理论,让人摸不着头脑。
但真正读进去之后,却发现其中别有一番天地。
这部分内容对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的探讨,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它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理解人类社会和历史发展的新大门。
书中提到,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这让我想起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去一个偏远的乡村游玩。
那是一个相对贫困的地方,人们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
我们在那里遇到了一位老人,他一辈子都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
老人住的房子很破旧,家里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
但他每天依然早起晚睡,忙着种地、养鸡。
我们和他聊天,问他为什么不尝试去外面的世界看看,找一份更好的工作。
他笑着说:“娃呀,俺们这儿的人,世世代代都这么过,俺没念过啥书,出去能干啥?再说了,这地总得有人种,不然大家吃啥?”当时我只是觉得老人的想法有些局限,现在想来,这正是生活决定意识的一个典型例子。
老人所处的环境、他所接受的教育、他的生活经历,决定了他的想法和选择。
他没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外面的世界,没有接受过新的思想和观念,所以他认为种地养鸡、守着这片土地就是他生活的全部。
再想想我们自己,生活在城市里,接受着良好的教育,有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渠道。
我们的意识和观念,不也是由我们的生活环境所塑造的吗?我们追求更好的教育、更高的收入、更舒适的生活,这些想法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基于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
费尔巴哈章中还强调了分工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这让我联想到了现代社会的职场。
在公司里,不同的部门有着不同的分工,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忙碌着。
销售部门负责拓展市场,研发部门负责开发新产品,财务部门负责管理资金……大家各司其职,共同推动着公司的发展。
但有时候,过度的分工也会带来一些问题。
就像我有个朋友在一家大公司工作,他所在的部门只负责一个很小的环节,每天重复着几乎相同的工作。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读后感《<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初读时感觉如同在迷雾中摸索,可随着深入研读,仿佛拨云见日,让我对社会、历史和人类的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书中所阐述的观点,并非是那种高高在上、难以触及的理论,而是深深扎根于现实生活,对我们所处的世界进行了深刻剖析。
书中对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社会分工等方面的论述,让我联想到了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常却蕴含深意的现象。
就拿我们每天都离不开的工作来说吧。
在现代社会,工作分工越来越精细。
有人坐在办公室里对着电脑处理文件,有人在工厂车间操作机器,有人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送外卖,还有人在农田里辛勤劳作。
这种分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效率,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比如说,那些在流水线上工作的工人,他们每天重复着相同的动作,仿佛是机器的一部分,很少有机会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而那些从事脑力劳动的人,也常常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竞争,身心疲惫。
这让我不禁思考,这种分工到底是解放了我们,还是束缚了我们?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生产力的发展会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
想想看,以前我们的祖辈大多以种地为生,靠天吃饭,生产力水平低下。
后来,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机器生产逐渐取代了手工劳动,工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人们纷纷离开农村,走进城市,成为工人。
这一变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社会的结构和关系。
再说说我们的消费观念。
如今,广告无处不在,它们不断地向我们灌输着各种消费理念,让我们觉得只有拥有更多的物质财富才能幸福。
于是,我们拼命工作赚钱,购买各种各样的商品,甚至很多时候是为了消费而消费。
可当我们拥有了这些东西之后,真的就变得更快乐了吗?或许在短暂的满足之后,是更深的空虚和迷茫。
这是不是也是社会意识形态在不知不觉中对我们产生的影响呢?书中还提到了阶级和阶级斗争。
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同阶级之间为了自身的利益不断斗争。
而在当今社会,虽然阶级的表现形式可能有所变化,但贫富差距、社会不公等问题依然存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笔记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笔记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称“形态”)——读书笔记一、增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在“提纲”中,马克思揭露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以及所有以前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消极直观的性质,对人的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不了解。
马克思强调指出革命的实践活动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作用。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费尔巴哈抽象地、非历史地考察人。
而马克思提出了人的本质实际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原理。
这样,马克思就把唯物主义应用来理解人类社会。
二、“形态”导读1845年春,恩格斯来到了布鲁塞尔,和马克思决定共同制定自己的观点,这一工作是通过对黑格尔以后的德国哲学的批判而完成的。
他们的这次合作的成果就是“形态”,但是他们未能把它发表。
后来马克思写到:“既然我们的主要目的——自己弄清问题——已经达到,我们也就情愿把收稿交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
”马恩当时由于创立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真正科学而完成的伟大革命变革,在这部著作中得到了鲜明的表现。
在“形态”中,历史唯物主义的探讨占着主要的地位。
这一著作的第一章初次详尽地叙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其中,马恩提出并论证了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的原理,并指出生产方式在人们的整个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他们在分析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时指出,政治和思想的上层建筑,归根结底是由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所存在的经济关系来决定的。
在本著作中揭示了国家的作用,指出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权力工具。
指出阶级斗争和革命是历史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的世界历史作用的最重要的原理,在“形态”中得到了较为详尽的科学论证。
在这里,马恩第一次提出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
这其中包含了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萌芽。
无产阶级革命和以往的一切革命的根本区别在于:以前的一切革命都是用一种剥削形式来代替另一种剥削形式,与此相反,无革是要消灭一切剥削;无革归根到底是要消灭任何阶级的统治以及消灭这些阶级本身。
读书笔记——《德意志意识形态》
读书笔记——《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笔记——《德意志意识形态》一.句子理解1.老年黑格尔派认为,只要把一切归入黑格尔的逻辑范畴,他们就理解了一切。
青年黑格尔派则通过以宗教观念代替一切或者宣布一切都是神学上的东西来批判一切。
个人理解:马克思充分阐述解释了在当时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系统中,实际上归根到底都是依附于黑格尔理论体系里的。
而无论是老年黑格尔派,还是青年黑格尔派,他们的理解方法与解释方法都存在各自的缺陷与不足。
老年黑格尔派把一切问题归入黑格尔的逻辑范畴,认为这样便可以解释一切,这种做法无疑禁锢了自身思想的发展与对问题的观察,使得自身理论固步自封。
而青年黑格尔派则是通过以宗教观念代替一切或者宣布一切都是神学杀那个的东西来批判一切,青年黑格尔派的做法把一切现象与情况都归入了宗教与神学的领域,这无疑使得青年黑格尔派的所有思想与理论蒙上了浓重的宗教色彩,而这也使得青年黑格尔派的所有理论都无法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无论是老年黑格尔派还是青年黑格尔派,他们两者的做法都偏于极端化,也是这样,使得当时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筹措不前的一个原因。
2.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
这个原理是公认的。
然而不仅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关系,而且这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也取决于自己的生产以及自己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的发展程度。
个人理解: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程度,很大程度上可以从该民族的分工情况上看出来。
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必定伴随的是各种工作的分工发展,任何新产生的生产力,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
只是因为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而来的是更高的效率与经济利益要求,而只有分工的不断发展才能够不断地提高生产效率。
而一个民族内部分工的不断发展,首先引起工商业劳动同农业劳动的分离,从而也引起城乡的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
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商业劳动同工业劳动的分离。
同时,由于这些不同部门内部的分工,共同从事某种劳动的个人之间又形成不同的分工。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大学生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大学生篇一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大学生嘿,朋友们!最近读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真的是让我脑袋里像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赛。
说实话,刚开始读的时候,我那叫一个晕头转向,这书里的理论和观点复杂得让我一度怀疑自己的智商。
也许是我水平有限,也许是它太深奥,反正我是费了好大劲才慢慢有点头绪。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书中阐述的那些关于社会结构、意识形态的东西,让我觉得好像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比如说,他们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观念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难道真的只是我们自己想出来的?可能不是吧,也许是受到周围环境、经济状况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读着读着,我就想,要是按照他们的观点,那我们现在追求的那些梦想和目标,是不是也受到了社会大环境的左右呢?我觉得吧,这既让人有点沮丧,又让人觉得有希望。
沮丧的是,感觉自己好像没那么自由;有希望的是,如果我们能看清这些影响,是不是就能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呢?不过,话说回来,这书里的一些观点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
毕竟,时代不同了,社会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但不管怎么说,《德意志意识形态》还是给了我很多思考的素材,让我这个大学生对社会和自己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这一路读下来,虽然磕磕绊绊,但真的挺好!篇二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大学生哇塞,《德意志意识形态》,这可真是一本让我又爱又恨的书!刚开始接触它的时候,我满心期待,想着能从中获取一些超级厉害的知识,让自己瞬间变得高大上。
可谁能想到,读起来那叫一个费劲!我不停地问自己:“我能读懂吗?”也许能,也许不能,谁知道呢!书里讲的那些关于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内容,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迷雾重重的森林。
我努力想要看清前方的路,却总是被错综复杂的树枝挡住视线。
不过,慢慢地,我好像摸到了一点门道。
马克思和恩格斯说,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推动的。
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现在的科技发展,智能手机、互联网,这些不都是生产力进步的体现吗?但反过来想想,难道只有生产力重要吗?文化、思想这些东西难道就不重要吗?我觉得不是这样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笔记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笔记《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对于我来说,就像是一场思想的探险,充满了新奇和挑战。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书中深入探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意识形态的形成以及社会结构的演变等诸多深刻的问题。
刚开始读的时候,那些复杂的理论和论述真让我有点摸不着头脑。
但随着深入阅读,我仿佛逐渐揭开了一层又一层神秘的面纱,看到了社会运行背后的本质逻辑。
比如说,他们提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这让我想到了身边一个特别有趣的例子。
我有个朋友,他家在一个小镇上开了一家小工厂。
一开始,他们厂只有几台老式的机器,工人也没几个,生产效率特别低。
这时候,他们的生产关系就很简单,朋友的爸爸既是老板,又是技术员,还得管销售。
可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大,他们引进了新的先进设备,生产力大幅提高。
这时候,生产关系也变得复杂了起来,得招聘专业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还得重新划分部门和职责。
再说说分工这个点。
书中说分工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小区门口的那条商业街。
最开始,只有几家零星的小店,卖卖日用品和小吃。
后来,随着小区居民越来越多,商业需求增大,店铺也越来越多,分工就逐渐明确了。
有专门卖水果的店,有只卖衣服的店,甚至还有了专门的宠物店和花店。
这种分工的细化,一方面满足了大家各种各样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让每个店铺能够专注于自己的领域,提高服务质量和经营效率。
还有关于意识形态的部分,这让我联想到了网络上的各种言论和观点。
有时候,一些热点事件出来,大家的看法五花八门。
有的人站在这个立场,有的人站在那个立场,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观点是对的。
这其实就是不同的意识形态在起作用,每个人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经济状况等都会影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从而形成不同的意识形态。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生活和周围的社会现象。
比如,我们为什么会追求某种生活方式?是因为我们真的喜欢,还是受到了社会主流观念的影响?我们对于成功的定义,是不是也被某种意识形态所塑造?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论述让我明白,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现有的观念和制度,而应该去思考它们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对我们生活的真正影响。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大学生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大学生篇一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大学生嘿,朋友们!最近我读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哇塞,那感觉就像是被卷入了一场思想的风暴!说实话,一开始翻开这本书,我心里还犯嘀咕:这能好看吗?可看着看着,我就发现自己完全被吸引进去了。
马克思和恩格斯这两位大神的观点,真的是让我脑洞大开。
也许有人会说,这书太枯燥,都是些大道理。
但我觉得吧,那是因为他们没真正读进去。
对于咱们大学生来说,这本书里的好多观点就像是给我们迷茫的脑袋来了一记清醒的巴掌。
比如说,关于社会分工和生产力的关系,我以前可能根本没想过那么深。
但读了这本书,我突然意识到,我们所处的社会结构和经济模式,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就决定了我们的命运。
这难道不可怕吗?也许有人觉得我危言耸听,可仔细想想,难道不是吗?书里还提到了意识形态的作用,这让我想到我们在大学里接受的各种观念和信息,难道都是真实和有益的吗?我觉得不一定!说不定有些就是为了某种目的而灌输给我们的呢。
不过,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有很多疑惑和纠结。
比如那些复杂的理论,我可能理解得还不够透彻。
我就在想,我是不是太笨了,还是说这书本身就太难懂?但后来又一想,不懂就不懂呗,慢慢琢磨呗,谁能一下子就全搞明白呢?总之,读《德意志意识形态》让我又兴奋又苦恼,兴奋的是接触到了这么深刻的思想,苦恼的是自己还不能完全消化。
但这一路读下来,真的挺好,让我对这个世界有了更多的思考。
你们觉得呢?篇二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大学生同学们,咱今天就来聊聊《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
说真的,刚拿到手的时候,我心里那叫一个忐忑,这能看懂吗?不过,硬着头皮读下去,我发现还挺有意思。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字,就像是一把犀利的剑,直接戳破了社会的种种假象。
我觉得吧,这本书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简直就是一份宝贵的精神大餐。
它让我明白,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不是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也许我们每天忙着上课、参加活动,觉得日子过得挺充实,但这本书提醒我们,可能我们正处在某种无形的束缚之中。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心得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当中, 马克思和恩格斯基本上完成了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批判, 清算了以往的主流哲学思想, 实现了人类哲学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变革, 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点, 揭示了社会发展包括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 阐述了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为核心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
其中也阐述一些伦理学的思想,例如经济伦理中的分工原则,在这里就得到了较细的阐述。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中, 做了分工及其作用的分析。
分工是生产力水平的标志。
分工越发达, 说明生产力越发达。
分工起初是以家庭中的自然产生的分工和社会分裂为单独的、互相对立的家庭这一点为基础的, 同时出现的还有劳动及其产品的不平等的分配。
这就产生了所有制。
所以, 分工和私有制其实是同义语, 分工是就活动而言的, 而私有制是活动产品而言的。
因此, 在一个民族内部, 分工的发展, 会引起民族内部成员的差别与分化, 导致所有制的出现, 最终有的人占有了生产资料, 成为统治阶级;有的人被迫依附于生产资料占有者, 成为被统治阶级。
分工的不同阶段, 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
文章阐述了部落所有制、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的特点, 通过分析他们特点, 马克思得出结论, 认为: 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 发生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
而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是现实中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
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
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 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 在这种形式下进行着各个不同阶级间的真正的斗争。
分工是异化存在的前提。
只要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还有分裂, 也就是说, 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 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 这种力量压迫着人, 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笔记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笔记《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读完这部著作,我深受启发,也有了许多思考和感悟。
这部著作的一个重要贡献在于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所推动的。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变革,而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又决定了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
这一观点让我对社会发展的动力和规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过去,我可能会将社会的变革简单地归因于某些英雄人物的决策或者偶然的事件,但现在我明白了,这些表面现象背后是深层次的经济因素在起作用。
书中对于分工的论述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分工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分工的发展使得人们在生产中逐渐专业化,提高了生产效率,但也导致了人的片面发展和异化。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现象。
很多人在工作中只是重复着单调的劳动,无法发挥自己的全面才能,工作成为了一种为了生存而不得不进行的活动,而不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这让我反思我们的社会应该如何在发展分工的同时,避免人的异化,让每个人都能够在工作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强调了意识与存在的关系。
他们指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这意味着我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等都是由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这一观点让我更加注重从实际出发去思考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抽象的理论层面。
我们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现实,只有这样才能得出真正有意义的结论。
此外,《德意志意识形态》还对共产主义进行了展望。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不是一种空想,而是基于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趋势。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生产力高度发达,私有制被消灭,人们能够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这让我对未来社会充满了希望,也让我认识到我们今天所进行的努力都是为了实现这一崇高目标。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读后感《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说实话,刚开始翻开《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的时候,我着实被它的厚度和密密麻麻的文字给吓到了。
心里想着,这得是多高深的学问才能写成这样啊。
但是硬着头皮读下去,却发现其中别有一番天地。
书中对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的论述,让我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它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认知之门。
让我给您讲讲我在生活中的一段亲身经历,或许能更好地体现我从这本书中获得的一些感悟。
前阵子,我去了一个小乡村旅行。
那是一个相对偏远、经济不太发达的地方,但那里的人们却有着一种简单而纯粹的快乐。
在村子里,大家的生活节奏很慢,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白天,男人们扛着锄头去田里劳作,女人们则在家里操持家务,或者一起在溪边洗衣服,一边洗一边唠着家常。
孩子们在田间地头嬉笑玩耍,他们的笑声在空旷的田野上回荡。
我住在村子里的一户人家里。
这家人非常热情好客,对我这个外来的陌生人没有丝毫的防备和生疏。
每天晚上,我们都会围坐在院子里,一边乘凉,一边聊天。
他们跟我讲述村子里的故事,讲述他们的喜怒哀乐。
有一天,我和这家的男主人一起去田里干活。
他一边熟练地摆弄着农具,一边跟我聊天。
他说,他们世世代代都在这片土地上生活,靠着种地养活一家人。
虽然日子过得不富裕,但是心里踏实。
他不知道什么大道理,也不懂什么高深的理论,但是他知道,只要勤劳肯干,就能有饭吃,就能让家人过上安稳的日子。
我看着他被太阳晒得黝黑的脸庞,还有那双粗糙但有力的手,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在他们的生活中,社会存在就是那片土地,就是他们每天辛勤劳作的农田。
而他们的社会意识,就是对这片土地的深深眷恋,就是对勤劳致富的坚定信念。
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他们所处的环境和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这里没有繁华的都市,没有先进的科技,他们只能依靠土地生存。
所以,他们对于土地的重视,对于家族的传承,对于邻里之间的互助,都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这部作品对于理解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人类的思想意识以及社会结构等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
初读这部著作,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的论述方式和深度。
马克思和恩格斯以一种严谨且深入的方式,对当时流行的各种社会思潮进行了批判和剖析。
他们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的现象描述上,而是深入到社会的本质层面,去揭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
在书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了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社会的进步并非仅仅取决于思想观念的变革,而是与生产力的发展紧密相连。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生产关系的变化,进而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结构和运行方式。
例如,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从而导致了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
这一过程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意愿所决定的,而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同时,他们对于社会分工的阐述也让我深受启发。
社会分工不仅影响着经济的发展,还塑造了人们的社会关系和思想意识。
在分工的不同阶段,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有着显著的差异。
而且,分工的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比如异化现象的产生。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被束缚在单一、重复的劳动中,失去了对劳动的热情和创造力,人的本质被异化。
这使我更加明白,一个合理的社会分工体系对于社会的健康发展是多么重要。
另外,书中关于意识形态的论述让我对社会现象有了新的思考角度。
意识形态并非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
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往往占据主导地位,通过各种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这让我不禁反思,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所接收到的信息和观念,有多少是真正反映了客观事实,又有多少是受到特定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塑造?读完《德意志意识形态》,我也意识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并非是空洞的思辨,而是基于对社会现实的深入观察和分析。
他们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社会,实现人类的解放。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读后感在阅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费尔巴哈章时,我仿佛被卷入了一场思想的风暴,不断冲击着我原有的认知和思考方式。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一章节中所展现出的深刻见解和严密论证,让我对哲学、社会以及人类的发展有了全新的理解。
这一章节开篇就指出了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的颠倒做法,强调要从人间升到天国。
这种观点的提出,犹如一道闪电,划破了以往哲学思考的迷雾。
它提醒我们,不能仅仅从抽象的理念和思辨中去理解世界,而应该立足于现实的社会生活和人类实践。
费尔巴哈虽然打破了黑格尔哲学的体系,强调了感性的直观,但他却未能真正理解实践的意义和社会关系的本质。
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地批判了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
费尔巴哈认为人是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个体,仅仅从生物学的角度去理解人的本质。
然而,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这一观点让我意识到,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个人,而应该将其置于具体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理解。
每个人都处在各种社会关系的交织之中,这些关系塑造了我们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
在论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让我深受启发。
他们认为,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思想、观念和文化,都是由我们所处的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和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例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形态中,人们对于公平、正义、道德等概念的理解和追求都有所不同,这并非是由于人们的主观意愿不同,而是因为社会的物质基础和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
书中还探讨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生产关系的变革,而生产关系又反过来影响生产力的发展。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会促进社会的进步;当生产关系不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就会引发社会的变革。
这种辩证关系的揭示,让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它让我明白,社会的发展不是偶然的、无序的,而是有着内在的必然性和规律性。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笔记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笔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可真是让我开了不少“脑洞”,仿佛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当我翻开这本书,就像是踏入了一个充满思想碰撞和深度洞察的奇妙领域。
书里探讨的那些关于社会、意识、生产力的内容,一开始真让我有点摸不着头脑。
但随着深入阅读,我仿佛能看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坐在我面前,激情澎湃地阐述着他们的观点。
先来说说书中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点吧。
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空话,而是有着实实在在的内涵。
以前我总觉得人的想法是凭空产生的,想怎么想就怎么想。
但这本书告诉我,压根不是这么回事!比如说,一个生活在古代农耕社会的人,他能想到的大多是怎么种地能有好收成,怎么祈求老天爷保佑风调雨顺。
他根本不可能想到什么互联网、人工智能这些现代的玩意儿。
为啥呢?因为他所处的那个社会环境,就没有这些东西存在。
他每天面对的就是土地、锄头和庄稼,他的意识也就被这些东西给“框住”了。
再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来说,这两者的关系就像是一对互相拉扯的“小伙伴”。
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就得跟着变,不变就得出问题。
就像我们现在,科技进步得这么快,以前那种纯手工的生产方式早就跟不上趟了。
工厂里全是自动化的机器,这生产力提高了,那相应的生产管理方式、工人的待遇啥的,也都得跟着调整。
说到这,我想起了我之前去农村的一次经历。
那是一个相对偏远的小村子,村里的大部分人还是靠着种地为生。
他们用的工具,还是那种很老式的锄头、镰刀。
因为生产力不高,所以他们一年辛辛苦苦下来,也挣不了几个钱。
年轻人都不愿意留在村里,都跑到城里打工去了。
这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啊。
村里的生产方式落后,挣不到钱,那村里的人际关系、社会结构也就相对简单和松散。
而在城市里呢,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
到处是高楼大厦,工厂、公司一家挨着一家。
先进的机器设备不停地运转,生产效率高得吓人。
在这种环境下,人们的分工更加精细,合作也更加紧密。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读后感说实话,读《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可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儿。
刚开始接触的时候,那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复杂的理论,差点没把我给绕晕了。
但耐着性子读下去,还真有不少让我感触颇深的地方。
这本书里提到的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让我想起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有一次,我去参加一个朋友聚会。
聚会上大家聊得热火朝天,从工作到生活,从娱乐八卦到国际局势,那话题是变了又变。
其中有个朋友,一直大谈特谈各种名牌奢侈品,什么最新款的包包、限量版的手表,好像拥有了这些就能代表一切。
开始的时候,大家还听得津津有味,可后来就觉得有点不对劲了。
后来我仔细一想,这位朋友之所以会这样,不就是他所处的环境和所接触的事物塑造了他的这种意识嘛。
他工作在一个非常看重物质和外在形象的行业,身边的人也大多追求这些表面的东西。
所以在他的意识里,这些名牌奢侈品就成了衡量成功和价值的重要标准。
这就像《德意志意识形态》里说的,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他们的存在,而是他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他们的意识。
再说说我们的社交圈子吧。
在不同的圈子里,人们的想法和行为方式真的大不相同。
比如我参加的一个读书俱乐部,大家聚在一起讨论的都是最近读了什么好书,对书中的观点有什么看法,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在这个圈子里,知识和思想的交流是最重要的,大家追求的是精神上的充实和成长。
而另一个运动爱好者的圈子,话题则更多围绕着各种运动项目、比赛成绩、健身方法等等。
每个人在自己所处的社交圈子中,逐渐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和观念。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关于消费观念的。
我有两个亲戚,一个生活在大城市,一个在小县城。
大城市的那位亲戚,消费观念比较超前,喜欢尝试新的科技产品,追求高品质的生活,哪怕有时候需要贷款或者分期付款。
而小县城的那位亲戚呢,则更注重储蓄,消费比较保守,对于新事物的接受也相对较慢。
这难道不也是他们所处的不同社会环境所导致的吗?大城市的快节奏、丰富的商品选择和消费文化,影响了那位亲戚的消费意识;而小县城相对简单和稳定的生活环境,造就了另一位亲戚的储蓄习惯。
德意志形态读书笔记
德意志形态读书笔记《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部重要著作,对于理解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本质具有深远的意义。
这部著作批判了当时德国流行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强调了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这一观点打破了以往将意识视为历史发展主导力量的错误观念,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物质生产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在书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还阐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会促进生产力的进步;反之,当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社会变革就会发生。
例如,在封建社会,封建的生产关系在一定时期内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但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封建生产关系逐渐变得腐朽和落后,最终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取代。
关于分工的论述也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分工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分工的发展使得人们的活动被局限在特定的领域,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而且,分工的不平等还导致了阶级的产生和分化。
统治阶级通过控制生产资料和分工体系,剥削和压迫被统治阶级。
在社会结构的分析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社会存在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宗教、艺术等方面。
这些上层建筑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同时也会对经济基础产生一定的反作用。
比如,一个不合理的政治制度可能会阻碍经济的发展,而先进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则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
此外,《德意志意识形态》还探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资本主义社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它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必然会被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共产主义社会所取代。
德意志意识形态笔记
德意志意识形态笔记提起这本书,我就想起了自己当初读它时的那段有趣经历。
那还是在一个阳光不算太灿烂的周末,我原本计划着好好睡个懒觉,结果被朋友一个电话吵醒,说是有本超级厉害的书得一起研究研究。
我迷迷糊糊地听着,心里还惦记着没做完的美梦。
可当朋友说出“德意志意识形态”这几个字时,我的瞌睡一下子跑了大半。
朋友风风火火地来到我家,手里就拿着那本。
我俩坐在有点凌乱的沙发上,准备开始这场未知的阅读之旅。
翻开书的第一页,我就感觉像是走进了一个陌生的世界。
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仿佛是一群调皮的小精灵,在我眼前蹦来蹦去,就是不让我抓住它们的意思。
我皱着眉头,看了半天,感觉脑袋都要大了。
朋友在旁边倒是看得挺认真,还不时地在本子上记着什么。
我偷偷瞄了一眼他的本子,上面写的东西我愣是没看懂。
我心里那个着急呀,想着不能就这么被他比下去了。
于是,我深吸一口气,重新把目光投向书本。
这一次,我决定一个字一个字地慢慢啃。
不知道过了多久,我终于弄明白了一小段话的意思。
那种感觉,就像是在黑暗中摸索了好久,终于找到了一丝亮光。
我兴奋地跟朋友分享我的发现,结果他只是淡淡地看了我一眼,说:“这才哪儿到哪儿啊。
”我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不过很快又鼓起了劲儿,继续埋头苦读。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和这本书进行一场艰苦的战斗。
每理解一个观点,都像是攻克了一个坚固的堡垒。
窗外的阳光渐渐西斜,屋子里的光线也变得有些昏暗。
我揉了揉发酸的眼睛,伸了个大大的懒腰。
再看看朋友,他还在那专注地看着,脸上的表情时而严肃,时而舒展。
就在我快要坚持不住的时候,朋友突然说:“你看,这里说的不就是咱们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嘛!”我凑过去一看,还真是。
原本那些抽象的理论,一下子和现实生活联系了起来。
比如说书中提到的关于社会分工的观点,让我想起了我们小区门口的那些小商贩。
他们有的卖水果,有的卖小吃,每个人都在自己的领域里忙碌着。
这不就是一种简单的社会分工吗?而且,他们的生意好坏还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季节、天气、周边的竞争等等。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读后感当我翻开《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就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思想火花的奇妙世界。
说实话,一开始读的时候,真有点云里雾里的感觉。
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复杂的论述,让我有点头疼。
但随着深入其中,慢慢琢磨,竟也品出了一些滋味。
书中对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的探讨,让我想起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
有一次,我和几个朋友一起去参加一个志愿者活动,去帮助贫困山区的孩子们改善学习条件。
那是一个偏远的小山村,交通不便,经济落后。
我们带着书本、文具和满满的爱心来到了那里。
当我们走进那所破旧的学校,看到孩子们那一双双充满渴望和好奇的眼睛时,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那些孩子,穿着打补丁的衣服,用着短得不能再短的铅笔,但是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却无比强烈。
我们开始给他们分发书本和文具,孩子们那种欣喜若狂的表情,我至今都难以忘怀。
其中有个小女孩,小心翼翼地接过一本崭新的画册,轻轻地抚摸着封面,脸上绽放出如同春天花朵般灿烂的笑容。
她对我说:“姐姐,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漂亮的画册。
”那一刻,我深切地感受到,物质的匮乏并没有磨灭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知识的追求。
这让我想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又有着相对的独立性。
这些孩子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这是他们的社会存在。
但他们心中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对学习的热爱,这种社会意识却无比强大,支撑着他们努力前行。
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书中所阐述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也在这个小山村中有了生动的体现。
村子里的人们大多以务农为生,生产方式简单而落后,生产力水平很低。
这就导致了他们的生产关系相对单一,经济发展缓慢。
我们在和村民交流的过程中了解到,他们也渴望改变现状,希望能够引进新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改善生活质量。
但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他们很难实现这些愿望。
这让我明白,生产力的发展对于改变生产关系,推动社会进步是多么的重要。
再说说分工吧,在这个小山村里,分工也比较简单。
男人大多负责种地,女人则操持家务、照顾孩子。
德意识形态读书笔记
德意识形态读书笔记【篇一: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笔记】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导读《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报告学号:1101030408专业:国际公法姓名:雷泽学院:国际法学院年级:2011级1班完成日期:《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一)读后感悟综述本学期有幸能够参加到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导读这门课,经过学习,了解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许多著作以及其中的重要思想,其中笔者认为非常重要的一本著作就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这本著作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5年秋至1846年5月左右共同撰写,是马克思形成时期的重要著作。
这本著作一共分为两卷,第一卷批判了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的唯心主义历史观,第二卷批判了当时流行于德国的“真正的社会主义”或“德国社会主义”的假社会主义本质。
在批判的同时,这本著作系统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并论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因此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马克思和恩格斯希望通过这本著作同青年黑格尔派彻底决裂,并且通过这本著作总结和厘清过去的哲学信仰,通过缜密的思维和严格的形式重新阐明他们在研究中新的世界观的理论基础,其最终是为共产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提供崭新的、科学的论证。
这本著作在1846年至1847年间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能够出版,但是这并不妨碍这本著作它所包含的应有的价值和历史地位。
该书所包含的巨大价值和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就在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就《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历史地位而言,学界均认为这本著作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又因为其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它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
虽然这本书距离今天的历史已经上百年,但当我们重温这本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时,仍然能够感受到其中重要的意义以及带给我们的启示,并发自内心地对马克思和恩格斯产生由衷的敬佩之情和深深地怀恋。
就这本著作的体系内容而言,第一卷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其途径是深刻分析和批判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思想,具体说明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同时阐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笔记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作于1845-1846年间的一部著作。
此书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
下面,总结一下自己学到的内容:
1.基本观点:在这部巨著中,马、恩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
2.分析:在本书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交往形式)、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市民社会)及社会革命、人民群众等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并运用这些范畴系统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阐述了他们的“分工”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分工是联结生产力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的中介和纽带。
一方面,生产力决定分工,分工的本质是生产力发展的合理逻辑结果, 分工又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评价标准;另一方面, 分工制约着生产关系的发展, 制约着所有制形式的更替, 而生产关系又对分工起着反作用。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分工的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与这种分工同时出现的还有分配,而且是劳动及其产品的不平等的分配(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
”正式这种不平等的“分配”,使每个人所拥有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必然要产生差异,贫富差距不可避免。
伴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差异越来越大,贫富差距也就越来越严重。
对唯物史观的阐述是这本著作最为核心的内容,也是这本著作的经典之处。
马克思与恩格斯在阐述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时,首先认为唯物史观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而且不仅仅局限于现实的个人,还决定于现实的个人的活动以及物质生活的条件。
在认识到唯物史观的前提之后,马克思与恩格斯进一步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这是唯物史观的核心理念。
对于该理念的阐明,马克思与恩格斯又论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这也衍生出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的阐述。
正是从这样的逻辑推理之下,从这样的几个方面,马克思与
恩格斯详细地阐述了唯物史观。
马克思与恩格斯正是通过这几个方面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著作的第一卷第一章中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批判了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建立了全新的历史观,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中闪耀的精华。
3.书籍章节结构
就这本著作的体系内容而言,第一卷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其途径是深刻分析和批判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思想,具体说明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同时阐明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第二卷的主要内容是对各种“真正的社会主义”哲学观点的批判,揭示了社会发展包括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
阅读这本著作的节选本,我深刻地体会到,它是我们进一步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相互关系的重要著作,也是我们了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立场以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基础,更是丰富我们思想和指导我们实践的良师益友。
4.《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论贡献及其当代价值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其主要的理论贡献是:基本上完成了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批判,清算了以往的主流哲学思想,实现了人类哲学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变革,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点,揭示了社会发展包括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阐述了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为核心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
这些重要思想,为我们今天进一步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相互关系、确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立场以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正确的方法论原则。
因此,如果说经典作家通过对于资本主义的科学批判而超越了以往的哲学的话,那么,异化劳动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商品拜物教批判,就构成了这一批判的不同探索,其中的继承和突破也就不言而喻了。
以上就是我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学到的内容,因知识有限,不当之处,还请老师指导、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