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语文社)《海燕》 拓展阅读
七年级下册语文《海燕》教案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七年级下册语文《海燕》教案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七年级下册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海燕》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海燕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 能够掌握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3. 能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对自然景观的欣赏能力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课文的朗读和理解。
2. 生字词的掌握和运用。
3. 对课文主题的思考和讨论。
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 对课文主题的深入理解和探讨。
教学准备:1. 课文《海燕》的文本。
2. 生字词卡片。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海燕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海燕的特点,激发学生对海燕的兴趣。
二、课文朗读和理解(1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节奏和韵律。
2. 教师提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海燕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
三、生字词学习(15分钟)1. 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朗读和记忆。
2. 教师举例说明生字词的用法,让学生进行练习。
四、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对海燕的认识和生字词的掌握。
第二课时一、复习和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兴趣。
二、课文理解和讨论(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细节,帮助学生体会作者对海燕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主题的思考和看法。
三、课后作业布置(10分钟)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习课文和生字词,并进行适当的练习。
四、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思考和探索。
三、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对生字词的运用能力。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效果。
《海燕》教学设计
《海燕》教学设计宜八中李彪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本文典型的写作手法,即象征、对比和烘托等手法的运用。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散文诗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散文诗的能力,品味文章语言,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情感目标: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散文诗优美的意境,理解“海燕”的艺术形象。
难点:理清本文的象征意义并结合实际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1、朗读法。
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等形式。
2、情景设置法。
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景,如海燕图片、配乐诵读等,使学生很自然地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产生思想共鸣。
3、练习仿写法。
采用仿写练习,及时反馈课堂教学的效果。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为了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在20世纪初的俄国,革命斗争蓬勃兴起,伟大的作家高尔基创作了著名的散文诗《海燕》,以讴歌像海燕一样的革命先驱。
如今,革命的风暴渐行渐远,但人生的风暴常至常新。
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海燕》,一起来感受经典的启迪。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配上动画情景,学生关上书听读。
听读后作朗读交流,学生选择最喜欢的段落,试读、评析,教师给予朗读语气、节奏、重音等方面的指导,必要时作一定示范。
三、赏析课文1、划出环境描写的句子,理清文章从海燕活动的环境的角度的三个层次,即三个画面:暴风雨将临、逼近、即临。
分组朗读,用声音再现这一环境,讨论探究:写海燕为什么要写环境?[说明:从环境入手,先渲染好氛围,让学生明确写环境对于表现海燕的重要作用。
有利于对海燕的把握,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溶入课文。
]2、勾划海燕在这三个环境中表现的句子,朗读体会,揣摩重点词语的作用和多种修辞塑造形象的写法,理解海燕的形象。
3、指导学生朗读体会文中写其他海鸟的片断,讨论问题——散文诗主要描写对象应该是海燕,那写这些怯懦、胆怯、笨拙、贪生怕死的海鸟有必要吗?作者这样写的目的何在?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对比、衬托的写法。
《海燕》的阅读题以及答案
《海燕》的阅读题以及答案《海燕》的阅读题以及答案阅读理解是我们在语文考试中占分非常大的一个题目,也是我们中考最不能丢分的大题。
下面就是小编分享的《海燕》的阅读题以及答案,一起来看一下吧。
海燕原文: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积伶积俐,加上一双剪刀似的尾巴,一对劲俊轻快的翅膀,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一只小燕子。
当春间二三月,轻(si)微微的吹拂着,如毛的细雨无因的由天上洒落着,千条万条的柔柳,齐舒了它们的黄绿的眼,红的白的黄的花,绿的草,绿的树叶,皆如赶赴市集者似的奔聚而来,形成了烂熳无比的春天时,那些小燕子,那末伶俐可爱的小燕子,便也由南方飞来。
加入了这个隽妙无比的春景的图画中,为春光平添了许多的生趣。
小燕子带了它的双剪似的尾,在微风细雨中,或在阳光满地时,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之上,卿的一声,已由这里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之下了。
同几只却隽逸的在粼粼如(hu)纹的湖面横掠着,小燕于的剪尾或翼尖,偶沾了水面一下,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的荡漾了开去。
那边还有飞倦了的几对,闲散的憩息于纤细的电线上,——嫩蓝的春天,几支木杆,几痕细线连于杆与杆间,线上是停着几个粗而有致的小黑点,那便是燕子,是多么有趣的一幅图画呀!还有一家家的快乐家庭,他们还特为我们的小燕子备了一个两个小巢,放在厅梁的最高处,假如这家有了一个匾额,那匾后便是小燕子最好的`安巢之所。
第一年,小燕子来往了,第二年,我们的小燕子,就是去年的一对,它们还要来住。
“燕子归来寻旧垒。
”还是去年的主,还是去年的宾,他们宾主间是如何的融融泄泄呀!偶然的有几家,小燕子却不来光顾,那便很使主人忧戚,他们邀召不到那么隽逸的嘉宾,每以为自己运命的蹇劣呢。
这便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可爱的活泼的小燕子,曾使几多的孩子们欢呼着,注意着,沈醉着,曾使几多的农人们市民们忧戚着,或舒怀的指点着,且曾平添了几多的春色,几多的生趣于我们的春天的小燕子!如今,离家是几千里!离国是几千里!托身于浮宅之上,奔驰于万顷海涛之间,不料却见着我们的小燕子。
《海燕》阅读答案
《海燕》阅读答案第一篇:《海燕》阅读答案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
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①——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在这叫喊声里②——充满着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③——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海鸭也在呻吟着,④——它们这些海鸭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战斗的欢乐: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①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崖底下……②只有那高傲的海燕,能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1.选段描绘了一幅________的画面。
2.选段用________手法突出海燕的形象。
群鸟感到了风暴的先兆,________、________,把恐惧________到大海深处。
海燕像黑色的闪电,________、________乌云、大海之间。
3.在海燕的叫喊声里,我们听到了什么?4.文中四个破折号的作用是()①______ ②______ ③______ ④______A.表示解释说明B.表递进C.表示音节的停顿或延长D.表转折5.这段文字是从什么方面表现海燕坚定、无畏、自豪乐观的精神的?6.对画横线句子提取主干阅读答案:1.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在海上飞翔2.象征;呻吟;恐惧;掩藏;飞翔;冲向3.欢乐和胜利的信心。
10.B4.动作、声音、情态5.①海燕飞翔②企鹅躲藏第二篇:海燕答案海燕参考答案1.略2《郑振铎文集2》郑振铎现作家文学史家西谛3.“春景图”“海天图”乡愁他对祖国(故乡)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6.⑴拟人⑵ 反问、比喻⑶比喻7.⑴如毛的细雨无因的由天上洒落着齐舒了它们的黄绿的眼绿的草绿的树叶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那么伶俐可爱的隽妙无比的平添了许多的生趣⑵ 嫩蓝几支木杆几痕细线粗而有致的小黑点展示:1、春风、春雨、春柳、春花、春草2、因为作者思念故乡,思念祖国,这种情思无以寄托,所以他希望眼前的海燕就是故乡的小燕子,借以抚慰自己的心灵,捎回自己对故乡、对祖国的牵挂。
《海燕》教案公开课
《海燕》教案精品公开课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了解《海燕》这篇文章的背景及作者。
2. 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教学内容】1. 教师简介《海燕》这篇文章的背景及作者高尔基。
2. 引导学生了解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如关注、作者、背景、主题、情感等。
【教学活动】1. 学生提前预习《海燕》这篇文章,了解作者及背景。
2. 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分享预习成果,并介绍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文本解析【教学目标】1. 理解《海燕》文本内容,掌握文章的主要情节。
2. 分析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教学内容】1. 教师带领学生深入解析《海燕》文本内容,理解文章的主要情节。
2. 分析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如海燕的象征、暴风雨的象征等。
【教学活动】1.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海燕》文本内容。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分享自己的见解。
第三章:情感体验【教学目标】1. 感受《海燕》文本中的情感色彩。
2.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情感表达,如喜悦、愤怒、悲伤等。
2. 学生通过朗读、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文本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活动】1. 学生通过朗读《海燕》文本,感受文本中的情感色彩。
2. 教师组织情感表达活动,如让学生写一段关于自己最喜欢的情节或角色的感悟。
第四章:创意思考【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和想象力。
2. 提升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教学内容】1. 教师引导学生从《海燕》文本中汲取灵感,进行创意思考。
2. 学生通过写作、绘画等方式,创作与《海燕》相关的作品。
【教学活动】1. 学生针对《海燕》文本中的某个情节或角色,展开创意思维。
2.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创意作品,如写一篇以《海燕》为背景的故事,或绘制一幅与《海燕》相关的画作。
【教学目标】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2. 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探究欲望。
2024版年度《海燕》教案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能够准确回答问题,提出有价 值的问题或观点。
2024/2/2
读后感质量
观点明确,论述充分,语言流畅,有独特的见解和 感悟。
反馈机制
及时给予学生作业评价和反馈,指出优点和不足, 提出改进建议,鼓励学生不断进步。同时,定期将 学生的作业情况和评价结果进行汇总和分析,为教 学改进提供参考依据。
俄罗斯文学中的自然主义风格
《海燕》是俄罗斯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引导学生了解自然主义文学的特点和风格, 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文学视野。
2024/2/2
鸟类知识与环保意识的培养
结合海燕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向学生介绍鸟类知识,并引导学生关注环保问题,培养学生的 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17
04
课堂互动环节设计
手机APP辅助学习
推荐适合学生使用的手机APP,如语文词典、阅读软件等, 方便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阅读。
2024/2/2
30
07
总结反思与改进建议
2024/2/2
31
本次课程效果评估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本次课程教学目标明确,通过讲 解、讨论和练习等方式,使学生 较好地掌握了《海燕》一文的文 学特点、主题思想和艺术手法。
和认知水平。
教学重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海燕》 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和语言风 格,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和审美
追求。
教学难点
本文的教学难点是领悟《海燕》 的象征意义和深层意蕴,以及作 者在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
达技巧。
2024/2/2
5
学生情况分析
2024/2/2
学生已有知识
01
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能够初
福建省泉州第五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 2《海燕》课后练习 语文版
2.《海燕》班级姓名座号一.基础知识达标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轻sī()隽.妙()隽.逸()粼.粼()憩.息() jiǎn劣()忧qī()融融泄泄.() hú纹()2.填空⑴《海燕》一文选自《》,作者,代著名、。
笔名、郭源新。
⑵当春间二三月,轻飔微微地吹拂者,,千条万条的柔柳,,红的白的黄的花,,,皆如赶赴集市着似的奔聚而来,形成的春天,那些小燕子,那么的小燕子,便也由南方飞来,加入了这个春景的图画中,为春光。
(3)那边还有飞倦了的几对,闲散的憩息也纤细了电线上的春天,,,连于杆与杆间,线上听着几个,那便是燕子。
3.判断下面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1)千条万柳的柔柳,齐舒了它们的黄绿的眼。
()(2)见了他们,游子们能不引起至少是轻烟似的,一缕两缕的乡愁么?()(3)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了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
()4.请写出三句描写乡愁的诗句。
(1)(2)(3)二.文本导学探究(一)整体把握1.本文重点描绘了和两幅图,将浓浓的寄托在海燕身上,表达了作者之情。
外形活动背景飞翔憩息故乡的小燕子海上的小燕子3.课文所表现的对象无疑是燕子(小燕子和海燕)但作者在描写燕子的同时还进行了大量的景物描写,这是否偏离了描写对象,有悖初衷?4.课文的行文思路先是追忆故乡的小燕子,再回到眼前的“小燕子(海燕)”,病描绘。
赞美眼前的海燕,寄托自己的思乡情绪。
如果把行文思路改为先描绘。
先赞美眼前的海燕,然后勾起对故乡小燕子的追忆和描绘,以寄托浓浓的相思,可以吗?说说理由。
(二)课内语段阅读海水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海波平稳得如春晨的西湖一样,偶有微风,只吹起了绝细绝细的千万个粼粼的小波纹,这更使照晒于初夏之太阳光之下的、金光灿烂的水面显得温秀可喜。
我没有见过那么美的海!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了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
《海燕》高尔基原文及教案
《海燕》高尔基-原文及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海燕》是俄国著名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创作的一篇散文诗,发表于1901年。
作品以生动的形象描绘了一只勇敢、智慧、坚定的海燕,它勇敢地挑战暴风雨,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象征。
通过学习本课程,让学生了解高尔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感受海燕的艺术形象,领会作品的主题思想。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高尔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3)分析海燕的艺术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1.2.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海燕勇敢、智慧、坚定的精神品质;(2)领会作品所传达的无产阶级革命信念;(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感。
第二章:作者及背景介绍2.1 作者简介马克西姆·高尔基(18-1936),俄国著名作家、评论家、戏剧家、诗人。
生于贫苦家庭,幼年丧父,被迫独自谋生。
后来加入革命运动,投身文学创作,成为俄国文学的重要代表。
作品主题广泛,既有对贫苦人民的关爱,也有对上层社会的批判。
2.2 创作背景《海燕》创作于1901年,正值俄国革命前夕。
作品通过对海燕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期望和信念。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无产阶级斗争日益激烈,海燕的形象成为革命者勇敢面对困境、坚定信念的象征。
第三章:课文朗读与解析3.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海燕的形象和作品的语言魅力。
在朗读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韵律、节奏和情感变化。
3.2 课文解析3.2.1 海燕的形象分析(1)外形特点:课文描绘了海燕的外形特征,如“黑色的羽毛”、“透明的翅膀”等,引导学生通过这些细节描绘出海燕的形象。
(2)精神品质:海燕勇敢、智慧、坚定,面对暴风雨毫不畏惧,引导学生分析海燕的精神品质,并联系现实生活中的榜样。
【初中散文阅读】散文诗《海燕》阅读参考答案
【初中散文阅读】散文诗《海燕》阅读参考答案)阅读现代文《海燕》,回答问题。
(13分)在无垠的海面上,强风聚集着乌云。
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一样骄傲地飞翔。
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欢乐。
哭声中充满了对暴风雨的渴望!在这场呐喊中,乌云听到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海鸥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海鸭也在呻吟。
这些鸭子不能享受打雷的乐趣,它们不能享受打雷的生活。
蠢笨的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到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的,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压向大海,而海浪在歌唱,冲向空中迎接雷声。
雷声轰响。
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跟狂风争鸣。
看吧,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海燕哭着飞着,像黑色的闪电和箭穿过乌云,它的翅膀掠过浪花。
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这个敏感的灵魂,由于雷霆的狂暴,早就听到了困倦的声音。
人们确信乌云无法遮住太阳。
是的,他们不能!狂风吼叫雷声轰响成堆的乌云像蓝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中燃烧。
大海抓住了闪电之箭,在自己的深渊中熄灭了它们。
这些闪电的影子像火蛇一样在海里蜿蜒而行,瞬间消失了。
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这是勇敢的海燕,在咆哮的大海和闪电中骄傲地飞翔;这是胜利的先知喊道: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7.试着总结这首散文诗中描绘的三幅图画。
(3分)8.选文画横线句中的碰着一词能否改为越过,箭一般地这几个字能否删除,为什么?试谈谈你的理解。
(3分)9.所选文本从什么角度描述海鸥、鸭子和企鹅?这些描述有什么用?(3分)10.选文结尾的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试谈谈你的理解。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4课《海燕》内容介绍
《海燕》内容介绍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迫害进步人士。
郑振铎被迫远走欧洲,于5月21日只身乘船前往法国巴黎。
途中见到海燕,引发绵绵乡思,写成这篇文章。
这是一篇优美的咏物寄情的散文,文章通过对小燕子这一可爱形象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阅读这篇文章,首先要弄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作者被迫出国,船在海上航行,离故乡越来越远,心中不免涌起思乡之情。
站在船头,放眼天光水影之间,意外地发现几只海燕,便引发了无尽的遐想。
于是自然地回忆起故乡的小燕子,但故乡已远,故乡的小燕子也只飞翔于美好的记忆之中。
所以只好借眼前的海燕寄托自己无限的情思。
作者明知眼前的海燕绝不是故乡的小燕子,却一再问自己:“它们果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么?”因为作者思念故乡,思念祖国,这种情思无以寄托,所以他宁愿相信(其实是希望)眼前的海燕就是故乡的小燕子,能借以抚慰自己的心灵,捎回自己对故乡、对祖国的牵挂。
全文以“乡愁”为行文线索,分为前后两部分。
前一部分(1—7段),用倒叙的方法对故乡的小燕子在“烂漫无比的春天”里活动的情景,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勾画了一幅“隽妙无比”的“春景图”。
文章通过对春风、春雨、春柳、春花、春草等景物的描写,把温暖、舒适而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故乡的春天生动地再现出来,为小燕子的出场提供了一幅美丽的背景图画。
对小燕子的描写是从四方面着笔的:一是写小燕子的形体(静态);二是写小燕子的飞翔(动态);三是写小燕子的憩息(静态);四是写小燕子与故乡人家的亲密关系。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小燕子的喜爱和对故乡生活的无限眷恋之情。
后一部分,作者从遐想中回到现实,带着对故乡小燕子的深厚感情,对海上的小燕子进行了细致描写。
同写故乡的小燕子一样,描写了它活动的背景:蔚蓝色的海水,淡蓝色的天空,薄纱似的轻云,构成了“绝美的海天”;同样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描写了它的飞行、憩息。
语文《海燕》教案教学设计
语文《海燕》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分析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海燕》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和结构。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表达方式进行写作和口语表达。
1.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写作和口语表达,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学生能够理解作者通过课文传达的思想和价值观,并进行思考和反思。
1.2 教学内容分析1.2.1 课文背景:介绍作者和作品的背景,使学生了解《海燕》的产生时代和背景。
1.2.2 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和故事发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2.3 课文特点:分析课文的文学特点,如语言风格、修辞手法等,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艺术魅力。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互动讨论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2.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录音等辅助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第三章:教学步骤与活动设计3.1 导入:通过引入与海燕相关的话题或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对课文的好奇心。
3.2 课文阅读与理解: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讨论和回答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人物描写等,进行深入的讨论和理解。
3.4 写作与表达: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如写一段描述海燕的文字,或写一篇关于课文主题的短文。
3.5 口语表达与展示:学生进行口语表达练习,如进行角色扮演、讲述故事情节等,展示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评价方式:采用课堂表现评价、作业评价和期末考试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4.2 反馈与改进:根据学生的表现和评价结果,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七年级语文下册(语文社)《海燕》同步辅导描写生动细腻 感情真挚深沉
【精彩句段秀】
描写生动细腻感情真挚深沉
——郑振铎《海燕》赏读
黄燕
郑振铎的《海燕》是一篇优美的咏物寄情散文。
作者在只身前往异国途中见到海燕,睹物生情,想到家乡的小燕子,产生了淡淡的乡愁。
本文有怎样的特点呢?
写燕子,用词生动、准确
【精彩镜头一】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之上,唧的一声,已由这里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之下了。
再几只却隽逸地在粼粼如縠纹的湖面横掠着,小燕子的剪尾或翼尖,偶沾了水面一下,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作者观察到小燕子“飞”和“掠”所体现出的姿态不一样,斜着飞叫“斜飞”,横着飞叫“横掠”,“斜飞”突出其飞行技艺高超,“横掠”突出其飞行速度快而稳!“偶沾了水面一下”的“沾”也用得精妙,突出了小燕子飞得轻巧,不禁使人想起了“蜻蜓点水”这个词。
如换用“碰”就显得小燕子身子笨重了。
作者用“斜飞”“横掠”“沾”这三个词准确而细腻地把小燕子轻快、敏捷的飞行技艺表现了出来。
忆家乡,感情真挚、深沉
【精彩镜头二】小燕子在海面上斜掠着,浮憩着。
它们果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么?啊,乡愁呀,如轻烟似的乡愁呀!
乡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能用心去体会。
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把乡愁比喻成轻烟,乡愁就如轻烟一般在身边挥之不去,并且是“一缕两缕”的。
如此写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自己远离故乡的孤寂和对故土、祖国深沉而真挚的爱——这是一种从内心深处自然流淌出来的时刻牵挂的爱。
自此,作者刻意铺陈的一泻千里的乡愁汹涌喷发,令读者久久沉浸在作者精心营造的“轻烟似的,一缕两缕的乡愁”里。
初一海燕阅读习题及标准答案
初一海燕阅读习题及答案————————————————————————————————作者:————————————————————————————————日期:2七年下第二课郑振铎把握全文思路:1.行文线索:乡愁2.全文分两部分:前一部分:用倒叙的方法对故乡的小燕子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勾画出一幅“春景图”,流露出作者对小燕子的喜爱和对故乡的无限眷恋。
第二部分:作者从遐想中回到现实,对海上的小燕子进行了细致描写,将其刻画成一个“海上小英雄”。
3.主题思想:本文通过对小燕子形象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
4.写作特点:描写生动,细腻,传神;感情真挚深沉。
咏物寄情,物情合一。
练习题: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轻飔()隽妙()隽逸()粼粼()憩息()蹇劣()忧戚()融融泄泄()縠纹()2.《海燕》一文选自《》,作者,代著名、。
笔名、郭源新。
3.本文重点描绘了和两幅图,将浓浓的寄托在海燕身上,表达了作者之情。
4.作者把思乡之情寄托在故乡的小燕子身上是因为小燕子是家乡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作者现在却把无限的乡愁寄托于眼前异乡的海燕身上,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你能讲讲么?5.课文所表现的对象无疑是燕子(小燕子和海燕)但作者在描写燕子的同时还进行了大量的景物描写,这是否偏离了描写对象,有悖初衷?6.判断下面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1)千条万柳的柔柳,齐舒了它们的黄绿的眼。
()(2)见了他们,游子们能不引起至少是轻烟似的,一缕两缕的乡愁么?()(3)天上也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几片薄纱似的轻云,平贴于空中,就如一个女郎,穿了绝美的蓝色夏衣,而颈间却围绕了一段绝细绝轻的白纱巾。
()7.根据课文内容天空。
⑴当春间二三月,轻飔微微地吹拂者,,千条万条的柔柳,,红的白的黄的花,,,皆如赶赴集市着似的奔聚而来,形成的春天,那些小燕子,那么的小燕子,便也由南方飞来,加入了这个春景的图画中,为春光。
七年级下册语文《海燕》教案设计
七年级下册语文《海燕》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海燕》。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海燕》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朗读、讨论、小组合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2)通过课文《海燕》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海燕》。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掌握课文《海燕》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如何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和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地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和短语。
2. 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3. 探究学习法:学生通过提问、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与课文《海燕》相关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词和短语。
教师进行讲解和解答学生的疑问。
3. 课文讲解: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的讲解,包括课文的背景、作者的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
5. 课堂小结: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提醒学生注意相关的知识点。
五、作业布置:1. 朗读和背诵课文《海燕》。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写一篇关于课文《海燕》的读后感,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小组合作等,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七年级语文下册海燕课件语文版
“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
此句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进一步强化了海燕的英勇形象。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此句表达了海燕对暴风雨的挑战和对胜利的渴望,彰显了其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修辞手法运用
比喻
文章多处运用比喻,如将海燕比 作“黑色的闪电”,形象地描绘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章结构梳理
01
02
03
文章开篇
描述海燕在暴风雨来临前 的自由飞翔,展现其勇敢、 乐观的形象。
文章主体
通过描写海燕与暴风雨的 搏斗,表现其坚强不屈、 敢于斗争的精神。
文章结尾
以海燕的胜利宣告暴风雨 的失败,预示革命的必然 胜利。
关键语句解读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
02
《海燕》在当时的俄国社会生活中产 生了巨大的影响,印成传单广为散发 ,被译成多种文字传播到国外。德国 的海涅、法国的罗曼·罗兰和美国的杰 克·伦敦都给予高度评价,并写到自己 的作品中。
03
《海燕》是高尔基创造的最著名的作 品之一,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作品以暴风雨即将来临为特定的自然 环境,通过刻画海燕的英勇善战,热 情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 强无畏的战斗精神,预示了无产阶级 革命即将到来并必将取得胜利的前景 。
生活环境及其特点。
融入历史背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介绍《海燕》创作的历史背景,如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俄罗斯社会 变革等,引导学生将文学作品与历 史事件相结合进行思考。
拓展艺术领域
通过欣赏与《海燕》主题相关的绘 画、音乐等艺术作品,帮助学生从 多个角度感受和理解作品所表达的 思想情感。
语文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4课《海燕》讲解
《海燕》讲解“啊,乡愁呀,如轻烟似的乡愁呀!”读完这篇优美的散文,每个人都会被郑振铎先生那韵致曼妙的文笔和深情诚挚的乡愁所感动。
郑振铎先生在我国现代历史上,是一位杰出的文化人。
他出生在1896年,福建长乐人。
他是个文学家,创作了不少小说、诗歌和散文,出版了小说集《取火者的逮捕》、诗集《雪朝》、散文集《海燕》等;他更是一个优秀的学者,完成了《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文论集》等学术著作;他又是一个文献学家,一个出版家,为国家的文化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解放以后,他长期担任国家文化战线的领导工作。
1958年,他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出访国外,因飞机失事而不幸遇难。
《海燕》是我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
在远离故乡的大海上,作者见到了自由飞翔的海燕,勾起了浓浓的思乡之情。
在文章的前半部分,作者深情地回忆起故乡的小燕子——那些在春天的绿柳繁花中翻飞的小燕子,那些“横标”于故乡粼粼湖面上的小燕子,那些“憩息”于故乡电线上的小燕子,那些往来于故乡“快乐家庭”屋梁上匾额后的小燕子……这一幅幅美好的画面,是作者梦中的美景,是作者在海船上对故乡的回忆。
在文章的后半部分,作者尽情地描绘了在蔚蓝色的海天之间,“隽逸的从容的”海燕。
在他的笔下,海是那样的“温秀可爱”,天是那样的澄彻美丽,这些小燕子是那样的安闲、舒适——“它们果是我们故乡的小燕子么?”于是,那“轻烟似的乡愁”便不知不觉中滋生、升腾起来。
但是,如果我们仅仅把这篇文章理解成抒写淡淡乡愁的话,那就真的是短视无知了。
如果我们发解到郑振铎先生是在怎样的时代、怎样的遭遇、怎样的心情下写出这篇文章的,那么,对这“轻烟似的乡愁”的理解,会更加的深刻。
这篇文章,首次发表在1927年6月26日的《文学周报》(第273期)上。
而写作的时间,正好在一个月前,5月26日。
1927年,那正是中国社会大革命、大变革的波澜壮阔的时代。
当时,郑振铎先生正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
作为一个追求进步的文化人,他满腔热情地投入到革命的文化事业之中,为大革命的深入发展而激动不已,为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而欢欣鼓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拓展阅读1】在氤氲的田野,一声蛙鸣,打破了四周的沉寂。
蛙鸣似天籁,从遥远的天边飘来,唤起了对往事的追忆,一声、两声、三声……直抵心底。
下文中,作者一边写景一边抒情,借蛙鸣传递着乡愁,书写着内心的惆怅。
倾听蛙声天色空蒙,青草地在雨雾中潮湿,柳似烟,灰色的建筑也氤氲起来,似一卷水墨江南。
呱,一声蛙鸣,打破这沉静。
一声、两声、三声……接着是一片,成阵,密集着,此起彼伏。
高亢与低沉呼应,清脆与婉转相和,似乎一个庞大的弦乐团,节奏起伏有致,韵律行云流水。
“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此刻暮色苍茫,凝望雨中暮霭,听着这阵阵蛙声,起初的惊异喜悦渐渐变成敬畏。
经年蛙鸣已未听。
今天只一声,似天籁,从遥远天边传来的一声呼唤,童年就鲜明起来。
“林外时闻响纬车,雨余归路有鸣蛙!”杏林、槐花、草地、水洼、野鸭、蛙鸣……在水洼边割草,摘野花,逮蝌蚪……想一想都一心清凉,满怀陶然惬意。
一直觉得蛙声总是在槐花飘落的季节激昂,记忆中总是一个画面。
雨落花散,青白的槐花,散落在褐色的土地上,或飘零在水洼上,依然清雅,而此时蛙鸣如鼓。
年轮似蝌蚪换青蛙的服装,而回忆在水波里游弋荡漾。
总看见,田边一只蛙,听见人声,纵身一跃,弧线优美地闪入草丛中。
总忆起,在夏日月夜,在蛙声中扑捉萤火虫。
总想起,夏雨成河的日子,饭桌做船,追逐着蛙声,在水面上飘荡。
在小蝌蚪找妈妈的时光里,遍翻书卷,听蛙声入诗做琴弦。
多年后,蛙在心中已不是小蝌蚪,蛙也不再是益虫害虫的简单分类。
蛙声是乡愁成阵,铺天盖地而来,巍巍盛大而嶙嶙孤寂,突兀着。
异乡轮渡的日子,乡愁就是白山黑水。
而蛙声飘过,看见年少的自己在水边嬉戏,波光潋滟,槐花儿在水面飘荡,蓝天白云倒影其间,偶尔一只蜻蜓点过水面。
蛙声就这样吟唱着阳光的影子,颤微微地触动我灵魂深处的旋律。
那一刻,泪水漫过我的眼。
蛙声起伏,思绪纷纷然。
明知不可问依然不禁问,盛夏季节,故园青青的空气中是否也有蛙声如弦似鼓地回荡?只怕是无法归去,故园已模糊。
惆怅似废墟残垣,再不是记忆里的青葱。
雨后,夜夜枕着蛙声入眠,伴着蛙声醒来。
一日清晨,微风入帘,草香青濇(s è,同“涩”),吟道:我只愿在清风草香中沉湎,任清风舒卷,草色入眼,蛙声入耳。
【我读我思】如果将第一段中的“一声、两声、三声”改为“几声”,好不好?为什么?答案:不好,“一声、两声、三声”这样的描写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和画面感,表现出蛙鸣由少到多,由疏到密的特点。
改后无此表达效果。
【拓展阅读1】石榴虽是极平常之物,但因每个人的生活志趣不同,情感经历不一,也就造成了每个人看到石榴的感情也不一样。
郭沫若借石榴赞美了什么?下文的作者又借石榴赞美谁呢?满眼石榴红石榴是果树中的“留学生”,自从西域来到东土,就深深地烙上“中国印”。
鲜花盛开的五月,到处摇曳着它的倩影。
石榴树留给我的是红色记忆。
它的初叶是紫红的,半月后才转为绿。
它的花是火红的,花瓣似灼灼燃烧的火苗。
它的果是橙红的,宛若青春少女的脸庞。
石榴籽是鲜红的,百籽同胞,晶莹剔透。
石榴汁、石榴酒,是水红水红的。
五月榴花最好看。
正如杜牧的诗:“似火山榴映小山,繁中能薄艳中闲。
一朵佳人玉钗上,只疑烧却翠云鬟。
”石榴的“粉丝”多,杨贵妃就是一个。
“爱屋及乌”,唐明皇下令,在华清池广植石榴。
每年榴花怒放的时候,唐明皇就设宴于花丛,饮酒赏花。
贵妃醉酒,香腮绯红,款款舞步,飘飘榴裙,风姿绰约,媚态百生。
著名作家郑振铎也爱石榴。
他晚年住在北京,院子里有两株石榴树。
当榴果泛红时,他选择几颗长得快的石榴,用小刀在果皮上刻下亲友小孩的名字。
石榴熟了,字也长了,先生通知亲友领着小孩来小院,按石榴上的名字分送给大家。
欢声笑语溢满庭院。
孩子们称这天为“石榴节”。
其中有一个长大后还写了一本《石榴又红了》的书。
有个故事:三个留守儿童,上课时愁眉苦脸,想念打工的爸爸妈妈了。
老师家访,看到门前树上结着榴果,来了灵感。
挑三个大石榴,让孩子分别用小刀在上面划上“笑脸”(三道弧)。
说看看它,就不想妈妈了。
每天,孩子们回家后,就去看各自的“笑脸”。
“笑脸”笑,孩子笑。
“笑脸”越长越大,孩子越笑越甜。
留守的日子,成了看“笑脸”的日子。
“苦脸”成了笑脸。
石榴的“笑”,是太阳晒的。
没画“笑脸”,它也在笑。
描上“笑脸”,笑容可掬了。
石榴当然该笑了。
它甘于吃苦,不讲条件,随遇而安。
扦插、分株、嫁接,都能成活。
不像橘,“南橘北枳”;不像樱桃,“樱桃好吃树难栽”。
它乐于奉献。
花开千万朵,花落一地红。
开花结硕果,落红更护花。
石榴营养丰富,可生食,可入药,预防和治疗某些疾病。
它岁岁年年,硕果累累,缀满枝头,压弯枝丫,得在地面支根木杆撑住。
它累并笑着。
想起我年老背弓的父亲,想起那些被生活压弯腰的农民。
他们,不都是一棵棵石榴树吗?【拓展阅读3】飞在童年的蜻蜓每年一进入五月,在蝉鸣声响起之前,在放牛或者玩耍的时候,就能够看见一只两只嫩嫩的可爱的小蜻蜓,出没在草丛中或庄稼地里。
它们像小精灵一般,忽闪忽闪地飞舞在池塘边,或轻悄悄地歇息在草尖上。
它们圆溜溜玻璃球似的眼睛,长长的麦秆似的尾巴,透明的薄薄的翅膀,总是吸引我欣喜的目光。
特别喜欢看它“洗脸”的样子,只见它站在草尖上,用前面两条或一条纤细的小腿,蘸了清晨的露水,在自己的小脸上不停地洗刷,模样既认真又滑稽可笑。
只是一开始时它们不免胆怯,面对这纷繁的世间心里没有底数,因此警惕性都非常高,在一棵草或花朵上不敢作太久的停留,一见了人或风吹草动就飞得无影无踪。
故乡夏天的黄昏很美,夕阳西下,晚霞满天。
这时的蜻蜓们,从四面八方飞来,密密麻麻地欢聚在晚霞里,在金牛河平静的水面上划出一道道优美的曲线,用穿梭般的飞舞表达它们的欢欣。
它们有的成双成对比翼双飞,有的呼朋引伴相互追逐;一会儿贴着水面舞蹈,一会儿又灵巧地滑向空中。
霞光染红了清澈的河面,染红了蜻蜓们划动的翅膀,将本来就壮观的场面渲染得更加热烈盛大。
面对这种蜻蜓们聚会的场面,我常常会神往得目瞪口呆。
我不知道别人的故乡是否也有这样蜻蜓聚会的盛大场面,但在我童年的记忆中,这种场面却是那样铭心刻骨。
捕捉蜻蜓是童年爱玩的游戏。
对童年夏天的记忆,除了在金牛河洗澡,就是捉蜻蜓。
捉蜻蜓的最好时间是清早,因为那时雾气重,空气湿度大,庄稼或野草上露水也就较多,蜻蜓很容易沾上露水打湿翅膀,影响它飞行的灵便。
因此,在清早,蜻蜓们总是三三两两站立在庄稼或野草尖上,如参禅打坐的老僧一般一动不动。
我总爱选择在这样的时候去追逐目标,一旦发现了自己中意的蜻蜓,只消悄悄走到它身后便可手到擒来。
每当看见这可爱的精灵,在自己的手里使劲扇动翅膀窸窸窣窣地扑腾,那一刻的心情别提有多高兴。
它们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有时也很规矩地待在你手里。
你便可利用这个机会观察它身体的各个部位各个细节。
我最爱看的还是它的复眼,圆溜溜的像水晶像玛瑙,那时就总是担心它们闭不上眼睛怎么睡觉。
当然我捉蜻蜓还有一个功利的目的,就是请它们帮我捉蚊子。
据大人们讲,蜻蜓是捉蚊子的高手,我便捉了它们回去放进蚊帐里,然后饶有兴趣地看它们在狭小的空间里飞来飞去,将蚊帐里的蚊子追得无处逃生。
更让我好奇的是,关了灯后它们依然能够不停地窸窣飞行,但这时是否还看得见蚊子,我不得而知。
只知道有蜻蜓相伴的夜晚,我睡得很香。
【我会评论】当今社会提倡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对于作者捉蜻蜓的行为,你持怎样的观点呢?请简述你的观点及理由。
(如表示赞同需结合文章第3段内容回答)答案:赞同。
因为作者捉蜻蜓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观察蜻蜓的体态特征,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二是为了捉蚊子,消灭害虫。
他的举动并没有伤害到蜻蜓。
不赞同。
蜻蜓是属于大自然的,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私欲而让其失去自由。
【拓展阅读4】蜜蜂的赞美(节选)秦牧蜜蜂采蜜时的辛勤,可以从这么一个有趣的统计里面看出来:一只蜜蜂要酿造一公斤蜂蜜,必须在一百万朵花上采集原料。
假如蜜蜂采蜜的花丛同蜂房的距离平均是一公里半,那么,蜜蜂采一公斤蜜,就得飞上四十五万公里,差不多等于绕地球赤道飞行十一圈。
看了这样的材料,尝过那味道浓郁的甜蜜,你怎能不对世界上这种神奇的小昆虫,感到由衷的赞美呢!十六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讲了一个譬喻赞美过蜜蜂。
他把盲目地堆集材料的求知方式称做蚂蚁的方式;把主观地随意创造体系的方式叫做蜘蛛的方式;而“真正的哲学家,则是像蜜蜂一样,它们从花园和田野里面的花朵中采集材料,但是用它自己的一种力量来改变和消化这种材料”。
几百年的时间像流水一样过去了,培根许许多多的话已经被人们所遗忘,但是他那句“知识就是力量”的警语和这个有趣的譬喻却一直在各地广泛流传。
鲁迅先生在他的书简里面,也曾告诉一个青年人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郭沫若同志也曾经以蜜蜂采花作为譬喻,来说明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异同。
蜜蜂,这小小的昆虫,人们献给它多少赞美之词!它那种酿蜜方式,使人想起了一切成功的学习、工作的经验。
由于广泛地吸收,来源就丰富了。
由于接受每一朵花中最甜美的东西,而不是杂乱地搬取,材料就比较上乘了。
由于搜集来的东西是经过自己的重新酿造,蜂蜜就比一般鲜花的甜汁要甜美和精粹得多。
虽然人们还可以从蜜糖的色泽和味道上分辨它们究竟是橙花蜜、荔枝蜜、枣子蜜或者苜蓿蜜,但是在蜜糖中已经再也看不到橙花、荔枝花、枣子花、苜蓿花的影子了。
甚至作为花的甜液的那种状态也已经不见了。
“蜜成花不见”,它是经过蜜蜂的一番重新创造的。
多么令人称道的酿蜜方式,多么令人赞美的辛勤!【我读我思】蜜蜂酿蜜给人的启示是什么?答案:在博采中进行提炼,才能酿造出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