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前沿理论综述
西方经济学说综述

德国历史学派和美国早期经济思想综述周彩彩201121050030 一.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学说(一)历史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著作19世纪40年代,德国产生了自己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即历史学派的经济学说。
它是在德国资本主义较为落后,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已经尖锐化的时期出现的。
因此,德国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不是作为古典政治经济学,而是作为英法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对立面出现的。
历史学派虽然继承了李斯特的一些观点,但又与李斯特有明显区别。
李在当时代表着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而历史学派则适应大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妥协、反对无产阶级,维护资本主义的要求。
主要代表人物有罗雪儿,希尔德布兰德以及克尼斯等。
1. 罗雪儿:历史学派方法论的奠基者。
2. 希尔德布兰德:统计学3. 克尼斯:对历史学派的经济学研究对象和方法做了较为完整和系统的阐述。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研究对象定义为一国经济的发展,只承认具体国家的具体发展特点。
研究方法:历史方法。
它强调各个民族与国家经济发展的特殊性,把经济发展看做是一种历史过程,具有一定和理性。
但由于他们摒弃英法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抽象法,因而他们的著作只能成为杂乱堆积的历史经济资料,在必要时还要借用英法经济学家的理论概念。
二.国内学者对历史学派的研究杨祖义在《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史学分析》中认为,德国历史学派从大量的经济史料中抽象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经济学理论, 是第一个基于经济史的经济学流派。
我们应超越纯经济学视野, 对历史学派予以经济史学解读, 充分肯定它独特的历史地位。
历史学派提出了自己的经济史学观, 它对经济史学发展的贡献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 推进经济学方法论的变化; 2. 树立了经济学与经济史结合的典范; 3. 提供了具有一定价值的经济历史资料。
贾根良,黄阳华在《德国历史学派再认识与中国经济学的自主创新》中提出,德国历史学派的宗旨与中国经济学自主创新战略之间存在着惊人的相似性,它不仅是现代演化经济学的重要先驱,而且在19 世纪下半叶对推动德国崛起并解决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和谐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
经济学理论的前沿研究与应用

经济学理论的前沿研究与应用引言经济学是研究人类资源配置和分配的学科,以理论模型为工具,探讨经济行为、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等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学也在不断发展和进步。
本文将探讨经济学理论的前沿研究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和意义。
经济学理论的前沿研究行为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门学科,其核心思想是人类行为不完全符合传统经济学的假设和理论。
行为经济学主要关注人类行为的心理学和社会学因素,以及决策制定过程中的非理性行为。
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经济学、实地观察和问卷调查等。
通过对实际行为的观察和理解,行为经济学能够提供更加真实和准确的决策参考,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政策建议和商业决策支持。
制度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制度对经济行为和经济发展的影响的学科。
经济制度是指规范经济活动的一系列规则和制度安排,包括法律制度、市场机制、契约关系等。
制度经济学通过分析经济制度的演变过程和对经济效果的评估,探讨经济制度对资源配置和经济增长的影响。
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政府制定政策和商业决策提供依据,优化经济运行和促进经济发展。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是以价值和效用理论为基础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强调个体理性行为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推导方法来分析经济问题。
近年来,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在微观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如信息经济学、合约理论等。
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为经济政策制定和企业决策提供了理论支持,推动了经济学的发展和实践应用。
环境经济学随着环境问题的加剧和环保意识的兴起,环境经济学成为重要的经济学分支。
环境经济学研究环境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问题,通过经济分析方法评估环境政策和环境管理措施的经济效果,并为环境规划和资源配置提供决策参考。
环境经济学的研究重点包括环境市场的建立、环境成本的内部化、生态补偿和可持续发展等。
环境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对于实施环境保护政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西方经济学前沿理论综述

一、引言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展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 循 环往复的现象。 经济周期原因的研究一直是宏观经济学关注的重点之一,不同学 派的学者都试图回答诸如为什么会产生经济周期波动, 为什么经济的扩张阶段和 收缩阶段要交替重复地进行,这样由经济行为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 当经济理论无法很好的解释新的经济现象时,往往会被人们所怀疑,从而为 新的理论出现创造了条件, 不断出现的新的经济现象引发经济学家不断完善原有 的理论, 甚至推翻已有理论建立全新的理论框架, 经济周期理论的研究也不例外。 同时, 针对同样的经济理论在不同经济现象中的实际应用,国内外学者利用宏观 经济数据,基于经济周期理论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本文第二至第四部分, 分别针对近代经济周期理论发展、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经济周期理论的实证研究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试图全面呈现主要研究成果的概貌。 第五部分是总结与展望。
消费不足理论,其代表人物是马尔萨斯(T.R.Malthus)和霍布森(J.A.Hobson) ; 庇古 (A.C.Pigou) 提出的心理预期理论强调心理预期对经济周期各个阶段形成的 决定作用;熊彼特(J.A.Schumpeter)基于创新的投资活动不断重复发生提出了 创新理论。 古典主义认为经济周期是外生力量驱使的, 经济学家视经济系统为内在稳定 的,只有技术进步、太阳黑子、战争等外生因素才能导致经济波动。因此,倡导 经济自由, 抵制政府干预是古典主义经济学家们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古典主 义假定工资可以灵活调整, 劳动力市场始终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工资调整可以影 响劳动市场的均衡。 总需求对产出没有持久的影响和始终存在的充分就业是古典 模型的主要缺陷。1929 年开始的经济大萧条使人们对古典的传统理论失去了信 任, 由于古典模型认为劳动市场总是处于均衡的充分就业的状态,无法解释当时 大量失业的存在。 并且, 不能将连续近四年的产出下降归因于对生产函数或劳动 市场的外生冲击。相反,下降的总需求似乎是萧条的主要原因,现实经济和古典 模型的不一致,导致凯恩斯提出了总需求导向的模型。 凯恩斯学派的经济学家们通常认为经济周期的产生归因于内生因素, 即经济 系统是内在不稳定的。凯恩斯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 (Kenynes)中指出提 出, 在价格水平不能灵活调整的假定前提下, 总需求的不稳定导致了经济的波动。 凯恩斯特别强调有效需求, 在封闭经济条件下包括消费者对消费品的需求、企业 对投资品的需求和政府的购买需求, 认为有效需求的不足是导致经济衰退的原因。 凯恩斯对经济周期波动的解释归结为边际消费倾向、 资本边际效率和流动性偏好 理论,他认为不稳定的自发消费和投资支出是经济周期出现的主要原因。 世纪 60 年代,凯恩斯主义受到了以弗里德曼(M.Friendman)为代表的货币 主义学派的批判,经济周期理论进一步发展。对经济周期的解释上,货币主义和 凯恩斯主义一致认为总需求的不稳定是经济周期的主要原因。 分歧在于货币学派 认为总需求不稳定是货币供给的不稳定造成的。 将经济的周期波动完全或主要归 结为货币数量的变动。 20 世纪 70 年代兴起的理性预期学派对货币主义学派提出的一些重要理论和 观点吸收并加以拓展。他们继承了古典主义的市场出清、经济当事人追求利益极 大化的假设, 并引入理性预期, 即经济主体根据当前可利用的一切信息形成对某 个经济变量未来值的预期。在对经济周期的本质认识上,卢卡斯(Lucas,1972) 提出了不完全信息的货币幻觉理论,将货币供给变动看作外生需求冲击的源泉, 认为预料不到的货币供给的变化是价格和产量波动的驱动力。
西方经济学前沿与中国经济发展——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二届全国学术年会综述

进经 济学 和新 老凯 恩 斯 主 义应 整 合 学 术 力 量 , 超 越
新保 守 主义 经济思想 。 中南 财经 政法 大学 陈银 娥 、 胡 卿 卿 分 析 了 近 20
多年来新 自由主义 经济思 潮在 经济 全球 化 中空 前 发
展 的成 因 , 认 为其 在发 达 国家 和 发展 中 国家 的实 践
的多层 次 的协调 机构 , 依据 市场 规则 构建企 业 、 政 合 理 的利 益 机 制形 成 经 济
一体 化 的 内在 动力 , 加 速产 业 结 构升 级换 代 以 提 升
产 业 、 产 品的竞争 力 , 优 化农业 生产 结 构和 建立一 体
湖南 财 经 高专 的高 建 良、 刘 寒 波 探讨 了 经 济 全 球 化进 程 中 中国石 油 安 全机 制 的建设 问题 , 并 提 出 了 保 障石油 安 全供 给的有 效途 径 。 国家行 政学 院 王 健提 出 了应 对经 济全 球化 挑 战巫 待研究 的课题 : 如 何 协 调 从叮 () 规则 与 国内市 场规则 , 国际 收支长期 顺 差 的利 弊分析 及 应 对措 施 , 如何 用 国际 规则 来 保 护 国 内产 业 等 。 南 京 师 范 大 学 卜海 探 讨 了 中 国加 入 W ID 遗 留下来 的市场经济地 位 问题 , 分析 了问题 的 由来 和性 质 , 提 出 了解 决 问题 的途 径 。 江苏 省 委 党 校 黄希 惠研究 了经济全 球化 背景 下“ 泛 中国经济 区 ” 的一 体化 问题 。 南京 工 业 大 学 刘碧 云 、 朱 忠祥 探 讨 了如何通 过建 立 中 国一东盟 自由贸易 区 来促 进西 南 大开发 问题。
集制 造业 和含有 劳动 密集 工序 的资 金 和技术 密集 型
文献综述 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综述

第1章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综述区域经济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和主要载体。
随着近些年来我国采取的区域经济政策,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等战略的实施,区域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越来越重要。
学术界也相当重视区域经济方面的理论和实战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本文的研究就是以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为基础的。
1.1 国外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综述目前国外关于区域经济学方面的研究著述颇丰,也产生很多与区域经济学相关的分支学说。
目前关于区域经济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大的方面,即区位理论分析及定位、区域经济模型的建立和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分析。
西方经济学研究中关于区域经济学的这三个方面的研究文献有很多。
1.1.1 区位理论分析及定位区位理论分析及定位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首要问题,在这方面很多西方经济学家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传统的区位论在进行区位分析时把空间看做是一个连续的空间体,认为在此空间内的经济活动都与空间内的某一中心城市的空间距离相关。
伴随着数学规划模型的发展,西方的区域经济学研究者开始建立相关的空间资源配置模型来使得经济物品和经济活动之间的联系达到最优。
国外区域经济学关于区位分析及定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厂商区位、居住区位、公共设施区位、空间均衡分析、空间动态变化分析等方面。
区位理论通常以达到空间均衡为其研究重点。
在厂商区位分析方面,达到空间均衡一般来说是不现实的。
因此,空间均衡的分析研究重点都放在单个行业的生产均衡上。
居住区位分析方面,主要与居住区位的选择和与此相关的迁移模式相联系,尤其是住房市场以及市场中的交易问题。
从动态的角度看,包括住房的买卖、出租;从静态的角度看,主要涉及到区域空间范围内的居民及其居所的分布。
公共设施区位研究方面,在西方国家大量的公共服务是由政府的行政部门控制的。
不同类型的公共服务所受到的公共干预的原因和程度都各不相同。
这就涉及到公共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在这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专家有蒂伯特(1961)、阿诺特(1979)、施韦策(1983)等。
现代西方消费行为理论的综述

现代西方消费行为理论的综述对消费行为的研究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热点问题之一。
从凯恩斯开始,许多经济学家都为之付出了努力,使现代消费理论逐步走向成熟。
本文将着重介绍一些有代表性的学派和观点。
标签:消费者行为消费函数理论一、关于收入与消费的假说(消费函数理论)自凯恩斯1936年首先提出消费函数概念之后,西方经济学者对于收入决定消费这一基础命题的研究不断深化,提出了许多新的消费函数假说和理论,消费函数理论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1.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凯恩斯在《通论》中提出了绝对收入假说,其主要理论观点是认为,人们的消费支出是由其当期的可支配收入决定的。
当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增加时,其中用于消费的数额也会增加,但是消费增量在收入增量中的比重是下降的,因此随收入的增加,人们的消费在收入中的比重是下降的,而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则是上升的。
2.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说1949年,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里(J.S.Duesenberry)从对消费者行为的分析和假定入手,提出了相对收入假说。
该假说的核心内容是论证并揭示了了消费所存在的示范效应和棘轮效应的规律。
杜森贝里认为,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不仅受到自身收入的影响,还要受到他人的消费行为的影响,消费是有“示范效应”(Demonstraion Effect)的。
基于这样的假定:与绝对消费水平相比,人们更关心自己与他人相比的相对消费水平。
同时,杜森贝利把消费行为的短期分析和长期分析结合起来,认为消费支出不仅受本人目前收入的影响,而且受过去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影响,特别受过去“高峰”时期的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影响。
因此,消费支出的变化往往落后于收入的变化。
这种由于消费习惯的惯性所导致的现象被称为消费的“棘轮效应”(Ratchet Effect)。
3.莫迪利阿尼的生命周期假说莫迪利阿尼(F.Modigliani)是生命周期假说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认为,人类行为的经验表明,个人消费或储蓄行为并不仅与现期收入有关。
经济学评论经济领域的前沿研究综述

经济学评论经济领域的前沿研究综述在当今全球化和快速发展的时代,经济学作为一门关注社会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学科,在经济领域的前沿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几个重要的方面对经济学领域的前沿研究进行综述,以期加深对经济领域发展方向的理解和认识。
一、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技术创新被普遍认为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驱动力量。
近年来,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快速发展,给经济学家们带来了新的研究领域。
在这个领域中,经济学家们通过分析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寻找适合不同经济体的技术创新路径,以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经济不平等与社会公平经济学界一直关注着经济不平等对社会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全球收入差距的扩大,研究经济不平等的问题变得愈发重要。
经济学家们通过数据分析和模型建立,探讨不同税收和财富分配政策的效果,以期寻找解决经济不平等和促进社会公平的路径。
三、环境经济学及可持续发展随着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经济学成为经济学界的热门研究领域之一。
经济学家们通过研究环境税、碳排放权交易等经济工具的使用,以及环境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寻找一种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四、金融风险与金融稳定金融风险和金融稳定一直是经济学家们关注的焦点。
从全球金融危机到当前的金融市场波动,金融风险的管理与金融稳定的维护成为经济学界重要的研究课题。
经济学家们通过研究风险管理工具、监管政策和金融市场行为等方面,致力于防范金融风险,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
五、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经济关系变得更加紧密。
经济学家们通过研究国际贸易、跨国公司投资行为、汇率等课题,探讨全球经济一体化对不同国家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推动国际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经济学作为一门关注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学科,对于经济领域的前沿研究有着重要的贡献。
技术创新、经济不平等、环境经济学、金融风险和金融稳定以及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将对未来经济的发展趋势产生重要的影响。
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

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经济增长与发展一直是经济学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
西方经济学家们通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提出了许多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理论。
本文将介绍几个在西方经济学中被广泛应用的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并探讨它们的应用和影响。
1. 扩展的索洛模型扩展的索洛模型是经济学家罗伯特·索洛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
该模型从生产、投资、技术进步和人口增长等多个方面考虑,分析了经济增长的原因和机制。
扩展的索洛模型认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有着长期而积极的影响。
通过增加生产力和降低成本,技术进步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
2. 新古典增长理论新古典增长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增长理论。
该理论认为,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两个主要因素。
新古典增长理论关注的是经济中的资源配置和效率问题,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生产效率,实现经济增长和发展。
3. 制度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种经济学理论。
该理论关注的是经济制度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影响。
制度经济学认为,良好的经济制度可以提供稳定的产权保护和契约执行机制,促进经济的发展。
同时,制度经济学还强调政府在市场中的角色,主张政府干预来纠正市场失灵和提供公共产品。
4. 新制度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是基于制度经济学发展起来的一种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
新制度经济学强调了经济制度对经济行为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它认为经济制度不仅包括法律法规等形式规则,还包括非正式规则和社会习惯等。
新制度经济学以交易成本理论和契约理论为基础,分析经济主体在不完全契约环境下的行为和决策,并研究制度变迁和制度演化的机制。
5. 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理论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经济增长理论。
该理论认为,创新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通过创新,企业可以改进产品和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并推动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西方经济学中的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包括扩展的索洛模型、新古典增长理论、制度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和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理论等。
当代西方新政治经济学的国家理论

当代西方新政治经济学的国家理论国家是政治学的传统对象,欧洲的学术传统甚至把政治学放在“法与国家学说”中。
政治学从制度的角度对国家的构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功能方面也有过卓有成效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的成果。
当代行为主义政治学对政府行为进行多角度的分析,政治系统论把国家作为一种政治系统,从系统输入和输出的角度分析国家。
结构—功能主义用静态与和动态结合的方法,把国家看作是一种系统过程。
当代西方新的政治经济学[1]从经济学的角度论证政府存在的合理性,从个人的立场规定政府的功能及类型,用成本—收益分析剖析政府行为,提出著名的“政府失灵论”。
新制度经济学把国家放在制度概念之下,用产权理论和企业组织理论解释国家的起源和本质。
奥尔森用集团间的互动和结构解释国家的兴衰,把国家的发展看成集团行动的结果。
一新政治经济学的国家—政府研究自193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大大加强,已经不仅局限于国家的保护职能了,而是开始干预经济和调节经济;进而,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从局部的、临时性的发展为全面地、制度化地干预。
国家对经济实行调节、促进和管理;国家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国家通过对某些产业的扶植,或用刺激需求的政策,促进经济的增长;国家对企业的活动进行管制,以维持正常的市场秩序。
由于国家职能的扩大,国家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关系密切起来,国家问题不再仅仅是个政治问题了,社会学和经济学也开始研究国家问题,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分析国家的职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国家问题成为各学科关注的焦点。
1 政治学发展的“国家—政府—国家”历程发源于欧洲大陆的政治学一向以国家和制度作为研究对象,随着19世纪末实证主义的兴起,政治学开始注重国家的具体运作,国家内部构成成份、国内的政治团体等进入研究视野。
本世纪初科学主义盛行于社会科学界,行为主义方法“侵入”政治学,“国家”被当作一种抽象的实体,被拒斥在政治科学研究之外,“国家作为历史上过了时的范畴,作为政治考虑的核心概念已经失去了它的地位,”[2] “政府”取代“国家”,成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新理论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新理论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现代西方经济学也在不断演变和创新。
在过去几十年里,一些新的理论和观点逐渐崭露头角,并对经济学的发展和实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一些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新理论和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行为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大新理论。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假设人是理性的,即人们会根据自身利益做出理性的决策。
然而,行为经济学认为人类的决策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
随着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发展,行为经济学通过实证研究揭示了人类决策行为中的一些偏误和非理性行为,对于解释市场行为和政府政策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二、信息经济学信息经济学是另一项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新理论。
传统的经济学假设市场中信息是充分的,即市场中的所有参与者都具有同样的信息。
然而,现实中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十分普遍,即市场参与者的信息不对等。
信息经济学研究如何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做出决策,并提出一些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方法,如信号传递、合同设计等。
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对于理解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三、制度经济学制度经济学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又一新理论。
传统的经济学主要关注市场的运行机制和优化资源配置,而忽视了制度因素对市场的影响。
制度经济学则认为市场的运行不仅仅取决于价格机制,还与法律、习俗、规则等制度有关。
制度经济学研究了制度如何影响经济发展和市场效率,并提出了一些制度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制度经济学的兴起弥补了传统经济学的不足,对于理解经济发展过程和调整经济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四、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学派。
传统的古典经济学强调市场的自由和自我调节能力,认为市场的竞争能够实现最优资源配置。
然而,新古典经济学相对传统古典经济学而言更加注重市场的不完全竞争、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等问题。
新古典经济学通过考虑市场的局限性和政府的作用,提供了一种更加全面的经济分析框架,并对现实经济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

引言概述: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是指在现代经济学理论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不同的学派和思想流派。
这些流派在对经济现象的解释、政策建议和学术研究方法上存在差异,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理论基础和关注重点。
本文将对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进行综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不同的经济学流派。
正文内容:一、新古典经济学流派1.奥地利学派:强调市场机制、个体选择和自由竞争的重要性。
2.芝加哥学派:注重市场自由和个人自由选择,认为个体行为是合理的。
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流派1.凯恩斯经济学:着重强调国家干预经济,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和财政刺激来解决经济萧条。
2.新凯恩斯主义:强调市场失灵和不完全竞争,提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三、制度经济学流派1.新制度经济学:强调制度环境对经济行为的影响,包括法律、规则和制度等因素。
2.行为经济学:研究人们的决策行为,关注非理性和有限理性行为。
四、行业经济学流派1.工业组织经济学:研究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和市场竞争等因素对市场效率和社会福利的影响。
2.技术创新经济学:关注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影响。
五、制度主义经济学流派1.法和经济学:研究法律制度对经济活动的影响,考虑法律制度和经济效率之间的关系。
2.公共选择理论:探讨政府和公共机构在经济决策中的作用,强调政府行为的理性和效率。
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在理论基础、观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
新古典经济学流派注重市场机制和个体选择,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流派强调国家干预和政府政策的重要性,制度经济学流派关注制度环境对经济行为的影响,行业经济学流派研究市场竞争和产业结构等问题,制度主义经济学流派关注法律和公共决策对经济的影响。
每个流派都对经济理论和政策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贡献。
对于经济学家和决策者来说,了解和理解这些不同的经济学流派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分析经济现象和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
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综述

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研究综述提要区域经济理论是研究生产资源在一定区域优化配置和组合,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本文以区域经济理论的产生、发展为主线,围绕该理论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代表性观点进行归纳、总结梳理,并进行简单评论。
关键词:区域经济;区位理论;新经济地理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区域经济理论是在区位论和发展经济学有关理论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来的,它形成于20世纪五十年代,在五十年代末和六十年代初得到迅速发展,并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学分支学科。
西方区域经济理论的形成和演进始终沿着区位论和区域经济发展两条线索进行,对区域经济理论的研究日益深化。
一、区域经济理论的形成(一)农业区位论。
古典区位论产生于19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国经济学家杜能于1826年完成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
在该书中,杜能还创建了著名的农业圈层理论,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其经济状况,特别是取决于到农产品消费地的距离,以此形成农业的区域配置。
通过这个理论,杜能证明了决定各地区农业布局最佳类型的是级差地租,而非自然条件。
(二)工业区位论。
劳恩哈特第一个提出了在资源供给和产品销售约束下,使运输成本最小化的厂商最优定位问题及其尝试性的解法,系统完整地建立了工业区位理论,在前人基础上建立了一系列概念、原理和规则,严谨地表述了工业区位理论。
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德国经济学家韦伯(1909)提出了工业区位论。
其理论的主要思想是,区位因素决定生产场所,即生产费用最低、经济效益最大的地点。
韦伯将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分为两类:区域性因素和集聚因素。
他认为,运费、劳动费用以及集聚等因素是工业区位指向的决定性因素。
(三)中心地理论。
20世纪三十年代初,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1933)根据村落和市场区位,提出中心地理论。
他认为,当只有一个服务点市场区时,最理想的服务范围为圆形服务面。
西方经济学相关综述论文

西方经济学相关综述论文西方经济学是一个包含了广泛领域研究的学科,涵盖了从个人消费行为到国际贸易、货币政策和宏观经济的方方面面。
在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重要的学派和理论被提出和发展。
比如,古典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提出了一些关于市场经济和劳动价值理论的重要观点。
随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的兴起使得宏观经济学研究受到了广泛重视,凯恩斯的“赶上央行,放慢零售”等理论对经济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外,新古典经济学、供给学派、奥地利学派等学派的兴起都在西方经济学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些不同的学派和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分析经济现象的多种工具和视角。
与此同时, 西方经济学也在现实经济政策制定和实践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些重要概念,比如边际效用、价格弹性、非理性预期等,都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经济模型的建立和政策制定中。
这些新颖的理论和模型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我们对经济现象的认识和解释能力。
总的来说,在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我们见证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学派的产生和发展。
这些理论和学派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深刻丰富的思想和分析工具,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们对经济现象的看法和经济政策的制定。
从古典经济学到凯恩斯主义再到现代的新古典经济学等,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既是历史的脉络也是未来的潮流,我们应当深入学习和研究,以更好地把握经济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还受到了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因素。
西方经济学家们常常将他们的理论与社会政策联系在一起,试图解决社会中的经济问题,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这种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传统使得西方经济学成为了一个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对实际经济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西方经济学对世界范围内经济问题的研究和理论建构开始变得更加重要。
比如,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以及全球经济政策的协调与合作等问题,都需要借助西方经济学提供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来进行研究和解决。
经济学前沿概述

经济学前沿概述经济学前沿概述(一)消费理论的新发展当前关于消费理论的最新进展主要包括霍尔的随机游走假说、过度敏感性和过度平滑性、对RE—PIH的替代性假说等。
霍尔(Hall,1978)随机游走假说的结论是:根据理性预期,按照PIH(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寻求效用最大化的消费者的消费轨迹是一个随机游走(Random Walking)过程,即除了本期消费,任何变量都无助于预测下期消费。
霍尔的结论只是PIH在理性预期(RE)下的发展(RE—PIH);如果PIH的逻辑正确,RE—PIH也正确。
二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弗莱文(Flavin,1981)的著名计量研究否定了随机游走假说。
过去的收入变化有助于预测未来的消费变化,这就是过度敏感性。
如果RE—PIH正确,当收入是单位根过程时,消费应该具有比即时收入更大的波动(Nelson and Plosser,1982)。
坎贝尔和迪顿(Campbell and Deaton,1989)的计量表明,消费相对于即时收入来说,过于平滑。
过度敏感性与过度平滑性一起,构成了对RE—PIH 的巨大挑战。
既然过度敏感性与过度平滑性都不能由RE—PIH解释,就有必要提出新的假说。
其中包括流动性约束假说、预防性储蓄假说、损失厌恶假说、近似理性假说、λ假说等,这些假说都从一定角度对过度敏感性或过多平滑型进行了解释。
(二)非主流企业理论的发展[v16]主流企业理论指新制度学派理论范式及其发展的企业理论,它将资本所有权作为逻辑起点,其缺陷是强调交易过程中的各种规则,忽视作为社会经济组织的生产特性,不考虑生产成本,只考虑交易成本,不能解释企业的“异质性”。
“替代性企业理论”是与“资本雇佣劳动”论对立的理论,主要有多重代理理论和“进入权”理论。
前者由斯蒂格利茨等(1999)提出,认为“利益相关者”是真正所有者,因为他们拥有明确定义的控制权和收益权。
相关利益者包括股东、债券持有者和贷款者、工人、经营者,甚至还包括地方权力部门和供应商、某些顾客等。
西方金融创新理论综述_崔光华

A"
中国商人・经济理论研究
金融在线
些新的规章制度为明显的特征,但它的意义已不是 以往的“ 金融压制” 的概念, 而是 带 上 了 “ 创新” 的印 记。最明显的例子是, !"!" 年美国联 邦 储 备 体 系 和
求论是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解释对新的金融产生的需 求, 特别是由于环境 的 变 化 、 风险增加和多样化, 通 过新金融工具的需求即对金融工具的新特征或传统 特征进行新组合的需求来达到弥补由于各种变化所 带来的损失。对新的特征的需求有两个动因: ( 通 !) 货膨胀和名义利率飙升,提高了不附带利息的现金 余额的机会成本,新的金融产品将流动性和通常与 市场利率接近的收益结合在一起; ( 利率和汇率的 B) 易变性使投资和交易风险增加也刺激了金融创新。
金融在线
西方金融创新理论综述
崔光华
( 天津财经大学金融系, 天津 &""%%%) 摘要: 西方金融创新理论是二战后, 特别是 !" 年代以来, 以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为基础逐 渐发展起来的。这里我们首先分析了西方金融创新理论产生的背景, 其次对具有代表性的西方金融创 新理论各流派的主要观点进行阐述, 并在最后对这些创新理论做出简要评述。 关键词: 创新 金融创新 金融压制 金融深化 了寻求最大的利润, 减轻外部对其产生的金融压制而 采取的“ 自卫” 行为。西尔伯认为, 金融压制来自两个 方面。其一是政府的控制管理。由于外部条件变化而 产生的金融压制, 使金融机构的效率降低, 所付出的 机会成本越来越大。 金融机构必须努力通过创新提高 效率来弥补这部分损失, 同时创新也可以逃避压制尽 量降低其机会成本的增加所带来的损失。 其二是内部 强加的压制。 为了保障资产具有流动性的同时还有一 定的偿还率, 以避免经营风险, 保证资产营运的安全, 金融企业采取了一系列资产负债管理制度。 这些规章 制度, 一方面虽然确保了金融企业的营运稳定, 另一 方面却形成了内部的金融压制。两个方面的金融压 制, 特别是外部条件变化所产生的金融压制会使实行 最优化管理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金融机构, 从机会成 本角度和金融企业管理影子价格与实际价格的区别 来寻求最大程度的金融创新。 这就是微观金融组织金 融创新行为的诱因。 、 塞拉( &’ 制 度 型 金 融 创 新 。 戴 维 斯 ( 6’0*:7;) <’ 、 诺斯( 和维斯特( 为代表的学 6=33*) >,9?@) <7/’12;?) 者认为作为经济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 金融创新应该 是一种与经济制度互为影响、互为因果的制度改革。 在计划经济制度下, 虽然也存在通货膨胀、 财富增长、 内外制约等可以触发金融创新的因素, 但由于在高度 的集中和严格的管理下, 金融创新无法展开; 在自由 经济制度下, 金融创新的种类少, 且不可能出现那些 回避管制的金融创新; 只有在有管制的市场经济中才 能出现全方位的金融创新。基于这种观点, 在有管制 主 %’ 约束诱导型金融创新。西尔伯( 4’5’673829 ) 要是从供给角度来探索金融创新的成因。 西尔伯从寻 求利润最大化的金融公司创新这个最积极的表象开 始进行研究, 由此归纳出金融创新是微观金融组织为 的市场经济中, 金融体系的任何因制度改革的变动都 可以视为金融创新。因此, 政府行为的变异都会引起 金融制度的变化。 如政府货币政策为金融稳定和防止 收入分配不均等而采取的金融改革, 虽然是以建立一
西方经济学综述

新自由主义观:
新自由主义的分期学界有不同的意见,一般认为它萌芽于 19世纪最后30年和20世纪初,这个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已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特别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 它已逐渐形成理论,并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一度成为西方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统治地位的一种 社会思潮。它适应 于当时高科技革命兴起、生产力巨大发展、资本主义国家 由垄断向国际垄断资本发展等需要,由 理论、学术转向 政治化,成为国家的一种意识形态。它是国际垄断资本主 义的思想理念体系和政策主张。 虽然它在20世纪90年代从西方的主导地位上跌落下来,但 却被西方垄断资产阶级用向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思想侵蚀、 实施和平演变战略,对发展中国家推行新殖民主义的理论 武器和工具,在世界舞台上空前活跃,向广大发展中国家 迅速蔓延,成为国际金融垄断资本霸占整个地球的最富有 侵略性的工具。
自由主义以英国为发源地
以约翰· 洛克为‚自由思想的始祖‛,在理性基础上 以个人自由、维护个性的发展为核心。 洛克基于‚天赋人权‛论提出的自由权,含政治自 由、财产自由和思想自由,主张政府的建立要得到 人民的同意。1776年美国发表的《独立宣言》、 1787年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1791年生 效的《权利法案》是以政治纲领形式和法律形式确 立并阐释自由主义原则的重要文件。1789年法国的 《人权与公民权宣言》,涵盖了17世纪以来自由主 义的核心价值,成为18世纪自由主义的重要主张, 它第一次扼要地以成文条例彰显了自由主义的核心 价值,成为18世纪自由主义宣言的典范,同时把自 由与分权的思想及自由主义的影响扩展到整个西方。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发现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矛盾以及这种矛盾的阶级表现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指明了这种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得出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历史结论论证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论证了无产阶级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条件手段和途径论证了未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一般原则
西方经济学派税收经济思想综述及对我国税收政策的启示

西方经济学派税收经济思想综述及对我国税收政策的启示【摘要】西方经济学派在税收经济思想方面有着丰富的探讨和贡献。
古典经济学派强调税收应当尽量简单和公平,避免干扰市场机制;凯恩斯主义提出了通过税收政策调节经济周期的观点;新古典主义则强调税收对资源配置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公共选择理论让我们重新思考政府在税收中的角色;供给学派则主张减少税收以促进经济活力。
对我国税收政策的启示在于要平衡公平与效率、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公平;未来发展方向应重视个人所得税改革、资源税改革和地方财政改革。
通过对西方经济学派的思想综述,我们可以为我国税收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派、税收经济思想、古典经济学派、凯恩斯主义、新古典主义、公共选择理论、供给学派、税收政策、我国、启示、发展方向1. 引言1.1 西方经济学派的发展背景西方经济学派的发展背景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启蒙时代,当时欧洲各国开始逐渐摆脱封建制度,走向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社会。
在这一时期,诸如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经济学家开始提出关于市场经济运作规律的理论,开创了古典经济学派。
古典经济学派主张自由市场经济,认为市场自由竞争能够自我调节,政府不应过多干预经济活动。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马克思主义等新的经济学派也逐渐涌现出来,对古典经济学派的理论进行了批判和发展。
西方经济学派的发展背景可以概括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理论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并不断演变,对后世的经济政策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1.2 税收经济思想的重要性税收经济思想的重要性在西方经济学派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税收作为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为政府提供财政收入,支持国家运行和发展,还可以通过税收政策的调控来影响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
对税收经济思想的研究和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税收经济思想可以为我们提供不同经济学派对税收的看法和观点。
不同的经济学派对税收的理解和应用方式各有不同,包括古典经济学派、凯恩斯主义、新古典主义、公共选择理论和供给学派等。
各时期主流西方经济学派的货币理论综述

的效果 ,商品的价格与货币数量成正比例 ,但是货币不影响实物 制中央银行的行为提出的,反对凯恩斯主义 ,治理失业和通货膨
经济活动中的其他变量 ,因此货币是中性的。亚当 斯密沿袭休 胀 ,主张 “ 货币非国有化”,由私人银行来发行竞争l 生的货币。
谟 的思想 ,指出货币存量增加会 引起产品和资源的货币价格上 三 、现代货币主义学派 :现代货 币主义学派继承和发展 了 升。李嘉 图认为 :银行发行纸 币不再受对黄金的支付需求的控 休谟和费雪等人 的货币理论和分析方法 ,同时也继承了凯恩斯
财经纵横
2 0 年5 09 月
各 时期主流西方经济学派 的货 币理论综述
文/田媛
摘 要 :论述 了从重 商主 义开始古典主叉 、新古典主义、凯恩斯 主义 、新古典综合 、新 凯恩斯主义等各时期学术界 主流 经
济 理论 中有 关货 币经 济 的 理 论 。
关键词 :货 币理论 ;货 币本质观 ;货 币数量论 中图分 类号 :F 3 . 0 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 编号 :10 - 1 6 ( 09 1 ()-04 -0 0 9 9 6 2 0 )0 4 c - 0 0 1
货币作为经济社会的重要方面 ,从经济理论产生就成为经济 量的周转速度V。在货币经济政策方面 ,费雪提出要严格控带流 4 学家关注的一个方面,对货币理论的研究也是各个流派一直在争 通中的货币数量 ,从而稳定总体价格以达到稳定经济的目的。费
制,导致了纸币的过量发行 ,印刷纸币成为政府融资渠道,但不 的流动偏好理论 ,遵循西方经济学 自由主义传统 ,将传统的货 利于黄金和其他商品的价格稳定 。据此 ,李嘉 图提 出恢复金本位 币数量论发展成新的货币数量理论 ,得出以下分析结果 :货币 制度 ,遏制通货膨胀。 供应的增加是通 货膨胀的根源 ;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对国民经
综述和借鉴西方经济学就业理论解决就业矛盾

综述和借鉴西方经济学就业理论解决就业矛盾Introduction就业问题一直是每个国家都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就业问题的解决不仅关乎到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关系到个人的生计和幸福。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竞争日趋激烈,就业问题也变得更加复杂。
其中,就业矛盾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解决它对于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综述西方经济学的就业理论西方经济学将就业问题作为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进行研究,其就业理论主要包括:劳动供需理论、劳动生产力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劳动市场理论。
1.劳动供需理论劳动供需理论是西方经济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理论框架,它认为劳动供给和劳动需求是由个体的兴趣、工作条件、薪酬等多种因素决定的。
在这个理论框架下,就业率受到那些影响供给劳动力的因素和需求劳动力的因素影响。
近来,随着技术的逐渐推进以及人口结构调整,以及就业市场的深化和不断变化,人们对劳动供需关系的新问题也开始出现,比如对劳动市场革命、弹性工作时间、兼职、全职等工作模式的理解和发挥都可能对劳动供需关系构成影响。
2.劳动生产力理论西方经济学中的劳动生产力理论认为,劳动力是创造价值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提高就业率的重要手段。
除此之外,还有更多因素可以对生产力产生影响,甚至可以直接影响就业率,例如科技进步、教育经历和资本的引入等。
3.人力资本理论在西方经济学中,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投入到劳动生产中,可以增加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提高就业率。
其中包括,职业培训、创造良好的工作氛围、鼓励员工创造力等方法,这些方法是提高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
4.劳动市场理论劳动市场理论认为市场经济下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关系的调节机制,需要完备的体系支持来系统性地评价、预测、分配、调控,并使某一特定市场更加透明、优化和平衡。
借鉴西方经济学就业理论解决就业矛盾当前,在市场经济中,我国的就业问题仍然是最突出的社会矛盾之一。
应用文-西方经济学前沿发展研究

西方经济学前沿发展研究'西方学前沿研究西方主流经济学家自称经济学是一门选择科学,因为根据他们的定义,经济学是在资源稀缺和人们的欲望无穷多样的条件下研究如何选择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来满足人们当前最为迫切的需要。
但是,西方主流经济学实际上研究的是私人物品市场上的个人选择问题:个人在既定条件下如何进行选择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
19世纪70年代的“边际革命”把西方主流经济学引上了这条研究轨道。
经济学理论发展到今天,经历了许多次分分合合,最后一次综合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以保罗·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提出的理论主张。
70年代的“滞胀”打破了这一稳定,货币学派、供给学派、理性预期等应运而起,这种百家争鸣的景象一直持续到今天。
代表着经济学研究最高荣誉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近几年授予的都是并非纯经济理论的研究成果,计量经济学、认知学、实验经济学等等摘走了这一殊荣。
许多学者都认为,现在已经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作用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地位,这对经济学传统的研究对象说法提出挑战;科技的发展也加剧了人与自然间的矛盾,资源、的利用问题越来越突出,贫困、战争并没随着技术的提高而离我们远去,经济学应该关注这些新问题和老问题在新环境下的发展。
在现实经济,个人需要和消费的是两种物品: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相应地,个人在现实社会中面临着两类市场:经济市场和市场。
在政治市场上,个人通过政治过程或选举制度实现他无法通过独立的个人行动所实现的目标——公共利益,获得他所需本文由联盟收集整理要的但又无法通过个人行动获得的交易对象——公共物品。
这些公共物品包括公用设施、政策法规、司法制度、宪法秩序、政治家,等等。
并且,个人总是在一定的政治环境和政治制度下做出自己的个人选择和经济决策的,政治总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影响个人经济决策的内容和后果,脱离政治的“纯”经济决策是不存在的。
面对上述问题,我们不禁要问,经济学现在到底在研究什么?到底都研究过什么?这种分裂是常态还是终将结束?它将向何处发展?我们无法逃避过去,研究主题的变迁反映出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其中也蕴含了经济学学科的发展变化规律,以此为研究客体的意义正是在于探索一门学科的基本发展规律,研究过去,可能会找到我们困惑的原因,有助于说明这门学科将来合理期望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佳铭 2016112872
成
绩
评卷人
中 南 财 经 政 法 大 学 研 究 生 课 程 考 试 试 卷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西方经济学前沿理论综述 ——实际经济周期
课程名称 完成时间 专业年级
中级宏观经济学 2017 年 6 月 15 日 应用统计学 16 级
注: 研究生必须在规定期限内完成课程考试论文, 并用 A4 页面打印,加此封面装订成册后,送交评 审教师。 教师应及时评定成绩, 并至迟在下学期开 学后两周内将此课程论文及成绩报告单一并交本 单位研究生秘书存档。 (涉及外单位的,由研究生 秘书转交学生所在单位研究生秘书存档)
zt zt 1 et
(2)
其中, 是常数项, 0 , et 是具有 0 均值的随机误差项,这说明每一期 的生产技术以 常数加上随机误差项 et 的新息(innovations)的速度增长。 RBC 模型考虑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代表性主体对经济环境中的这些随机冲击 因素做出的动态反应, 对这些冲击的最优反应导致了消费、投资和产出等与原来 的稳态值的偏离。 RBC 模型认为, 经济系统频繁受到影响产出的外生冲击。 持续 的正的冲击,如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将带来产出快速增长。然而,如果可 以将经济扩张归结为技术进步, 那么,认为经济的衰退和萧条是由技术退步引起 就很难使人接受了(Mankiw,1989) 。而且,技术冲击影响范围只限于一两个产 业,不能构成对整个经济体的冲击。更重要的是这种理论缺乏实证支持,模型没 有与实际的经济数据拟合好。但是,很多 RBC 理论家不断努力,取得了一些进 步, 科格利和内森 (Cogley and Nason, 1995b) 的劳动窖藏模型、 金和雷贝罗 (King and Rebelo,2000)的可变生产能力机制都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善模型,大大提高 了 RBC 模型与美国实际数据的拟合程度。 RBC 理论自从 20 世纪 80 年代出现以来,经过 20 多年发展,其分析问题的 模式对现代宏观经济学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建立 RBC 模型的步骤一般是: 首先建立一个动态的一般均衡模型, 然后对模型进行求解和校准最后将模型产生 的统计量和相应的实际数据统计量进行比较,其中的每一步骤都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 模型中代表性经济主体的跨期优化问题不能通过解析方法求解,常常要利 用数值方法或近似方法近似计算最优决策规则。 这种近似可能显著地扭曲了模型, 以至于人们无法知道经济主体的最优行为所能确定的效用水平, 在比较不同的模
消费不足理论,其代表人物是马尔萨斯(T.R.Malthus)和霍布森(J.A.Hobson) ; 庇古 (A.C.Pigou) 提出的心理预期理论强调心理预期对经济周期各个阶段形成的 决定作用;熊彼特(J.A.Schumpeter)基于创新的投资活动不断重复发生提出了 创新理论。 古典主义认为经济周期是外生力量驱使的, 经济学家视经济系统为内在稳定 的,只有技术进步、太阳黑子、战争等外生因素才能导致经济波动。因此,倡导 经济自由, 抵制政府干预是古典主义经济学家们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古典主 义假定工资可以灵活调整, 劳动力市场始终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工资调整可以影 响劳动市场的均衡。 总需求对产出没有持久的影响和始终存在的充分就业是古典 模型的主要缺陷。1929 年开始的经济大萧条使人们对古典的传统理论失去了信 任, 由于古典模型认为劳动市场总是处于均衡的充分就业的状态,无法解释当时 大量失业的存在。 并且, 不能将连续近四年的产出下降归因于对生产函数或劳动 市场的外生冲击。相反,下降的总需求似乎是萧条的主要原因,现实经济和古典 模型的不一致,导致凯恩斯提出了总需求导向的模型。 凯恩斯学派的经济学家们通常认为经济周期的产生归因于内生因素, 即经济 系统是内在不稳定的。凯恩斯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 (Kenynes)中指出提 出, 在价格水平不能灵活调整的假定前提下, 总需求的不稳定导致了经济的波动。 凯恩斯特别强调有效需求, 在封闭经济条件下包括消费者对消费品的需求、企业 对投资品的需求和政府的购买需求, 认为有效需求的不足是导致经济衰退的原因。 凯恩斯对经济周期波动的解释归结为边际消费倾向、 资本边际效率和流动性偏好 理论,他认为不稳定的自发消费和投资支出是经济周期出现的主要原因。 世纪 60 年代,凯恩斯主义受到了以弗里德曼(M.Friendman)为代表的货币 主义学派的批判,经济周期理论进一步发展。对经济周期的解释上,货币主义和 凯恩斯主义一致认为总需求的不稳定是经济周期的主要原因。 分歧在于货币学派 认为总需求不稳定是货币供给的不稳定造成的。 将经济的周期波动完全或主要归 结为货币数量的变动。 20 世纪 70 年代兴起的理性预期学派对货币主义学派提出的一些重要理论和 观点吸收并加以拓展。他们继承了古典主义的市场出清、经济当事人追求利益极 大化的假设, 并引入理性预期, 即经济主体根据当前可利用的一切信息形成对某 个经济变量未来值的预期。在对经济周期的本质认识上,卢卡斯(Lucas,1972) 提出了不完全信息的货币幻觉理论,将货币供给变动看作外生需求冲击的源泉, 认为预料不到的货币供给的变化是价格和产量波动的驱动力。
三、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20 世纪 80 年代初,理性预期学派的后期学者不赞成用货币冲击来说明宏观 经济波动, 而将一国的经济周期归结为以技术变动为代表的实际冲击,提出了实
际经济周期(real business cycle,RBC)理论。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诞生于基得兰德和普雷斯科特(Kydland and Prescott , 1982) 、朗和普劳瑟(Long and Plosser,1983)的开创性论文,他们考察实际经 济, 强调经济周期是由经济活动中以技术变动为代表的实际因素引起的,而不是 货币等名义因素。RBC 理论强调供给的主导作用,认为引起经济增长的那些经 济力量带来了经济的波动, 即供给冲击是产生综述
——实际经济周期
【摘要】 对经济运行的周期性扩张与衰退现象进行理论解释,是现代宏观经 济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本文从近代关于经济周期的理论过度到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对这些经典的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进行总结。 并结合国内外对于经济周期的实证研 究中拐点识别与预测、协动性和 RBC 模型实证研究进行分别阐述。最后,对这 一领域的研究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关键词 实际经济周期 协动性 拐点识别 预测经济形势
二、近代经济周期理论的发展
在经济周期理论的发展过程中, 不同的经济学流派对经济周期波动产生的原 因和本质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本章简要阐述了经济周期波动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 分析其主要内容和缺陷。 早期的经济理论认为,波动或者由银行信用、消费和投资等内生力量决定, 或者认为取决于战争等外生冲击。早期的经济周期理论有: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 (H.S.Jevons)提出的外部因素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周期的根源在于经济制度 之外的某些事物的波动;英国经济学家霍特里(R.G.Hawtrey)提出的纯货币理 论, 该理论认为经济周期纯粹是一种货币现象, 货币数量的增减是经济发生波动 的唯一原因;投资过度理论主要强调了经济周期的根源在于生产结构的不平衡, 尤其是资本品和消费品生产之间的不平衡, 奥地利经济学家哈耶克 (F.A.Hayek) 是该理论的代表人物; 适用于经济周期收缩阶段,即衰退或萧条重复发生时期的
一、引言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展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 循 环往复的现象。 经济周期原因的研究一直是宏观经济学关注的重点之一,不同学 派的学者都试图回答诸如为什么会产生经济周期波动, 为什么经济的扩张阶段和 收缩阶段要交替重复地进行,这样由经济行为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 当经济理论无法很好的解释新的经济现象时,往往会被人们所怀疑,从而为 新的理论出现创造了条件, 不断出现的新的经济现象引发经济学家不断完善原有 的理论, 甚至推翻已有理论建立全新的理论框架, 经济周期理论的研究也不例外。 同时, 针对同样的经济理论在不同经济现象中的实际应用,国内外学者利用宏观 经济数据,基于经济周期理论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本文第二至第四部分, 分别针对近代经济周期理论发展、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经济周期理论的实证研究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试图全面呈现主要研究成果的概貌。 第五部分是总结与展望。
四、经济周期实证研究
国外学者对经济周期的实证研究集中于经济周期拐点的识别与预测、 经济周 期协动性的研究和基于 RBC 模型的实证研究。本节就这三个方面的实证研究进 行探究。 1. 拐点识别与预测 在经济周期的拐点识别方面,有两类实证研究值得我们注意,第一类是较为 传统的非参数方法,如姚敏和周潮(2013)采用 GDP 增速指标和“谷—谷”法, 将 1953-2011 年中国经济增长分为 11 个周期;或是美国经济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NBER)的 Bry 和 Boshan 于 1971 年开发的测定经 济时间序列转折点的方法,简称 BB 法,陈磊和孔宪丽(2007)就使用了这种方 法对我国 1999 年 1 月至 2007 年 2 月的经济周期拐点进行识别。第二类则是参 数方法, 多为基于状态 (机制) 转换模型等统计模型方法的应用, 王建军 (2007) 通过引入反映我国经济增长周期模式改变和状态转移机制变迁的虚拟变量, 改进 传统的 Markov 机制转移模型,得出改革前后我国经济周期非对称性特征明显且 经济增长周期模型和经济周期变化机制存在显著差异。 而对于经济周期的预测而言,Gian⁃none 和 Reichli(2006)比较了结构脉冲 响应模型和 VAR 模型对经济周期波动估计的效果,他们提出在短期样本下,前 者比后者要精确,在中长期样本下,两种方法得到的结论相近。高铁梅、李颖和 梁云芳(2009)基于景气指数、 “宏观经济监测预警信号系统”及 Probit 模型方 法,对 2009 年的经济景气状况和走势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2. 经济周期的协动性 经济周期的协动性(business cycle co-movements)在学界有两种解释,其一 是研究两个或两个以上经济指标的协同变动情况,其二是研究在特定时期内,各 个国家经济周期循环阶段在方向和波幅上所表现出的趋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