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推广与应用(1)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及启示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启示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及启示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启示摘要:“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模式充分地利用了企业与学校两个教学场所,由实训教师和理论教师共同进行教学,学生从理论到技能都得到了充分的学习与锻炼。
这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具有非常现实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双元制;职业教育;启示“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整个培训过程是在工厂企业和国家的职业学校(BerufsbildendenSchule简称BBS)进行的一种教育方式。
一、“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点(一)两个学习场所企业和职业学校,是“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两个基本培训场所。
其中,企业内的实习场地又分为专为培训设置的实习车间和实际的生产车间。
受训者在企业接受培训的时间约占整个培训时间的70%左右。
企业培训主要是使受训者更好地掌握“怎么做”的问题。
他们在装配有必要教学设备的实习车间和代表现代技术水平的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进行培训,与企业一起成长,克服了学校实习场地常因经济原因使设备陈旧过时的弊病。
这样能使受训者掌握较全面的职业技能,学会处理实际问题的本领,熟悉企业的生产过程和管理机制,了解职业的行为规范,养成遵守劳动纪律和安全规程的习惯,树立起自学的质量意识。
职业学校以理论教学为主,主要解决受训者在实训技能操作时“为什么这么做”的问题。
教学时间约占整个培训时间的30%左右。
理论学习中,职业专业课与普通文化课的比例大约是7∶3。
理论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和相关的实践课(实验课、基本技能操作等),传授有关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同时扩充和深化普通文化知识,以使学生达到12年义务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互通式的各类教育形式德国各类教育形式之间的随时分流是一个显著特点。
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学生都可以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
接受了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学生,也可以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补习后进入高等院校学习。
近年来,有许多已取得大学入学资格的普通教育毕业生也从头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力求在大学之前获得一定的职业经历和经验。
技工院校引进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研究
技工院校引进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研究随着中国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制造业的需求增长,对技工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当前中国的技工教育模式存在着一些问题,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在实际应用能力和职业素养上存在不足。
鉴于此,许多技工院校开始寻求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模式,其中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技工院校引进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意义、实施难点和未来前景。
一、“双元制”教育模式的基本特点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源自于德国的产学合作模式。
其基本特点包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训相结合、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素养培养相结合。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在学校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同时在企业中进行实习,通过工作实践学习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养。
这种模式不仅使学生能够获得全面的职业素养和实际操作技能,也使他们在学业和职业发展之间能够更好地衔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发展前景。
引进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对于中国技工院校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种模式能够有效地解决当前技工教育中存在的理论脱节、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职业素养和实际操作技能。
这种模式能够弥补企业对于技工人才需求和技工院校培养的学生之间存在的脱节问题,通过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使学生的教育和实践更加贴合企业需求,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引进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对于技工院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具有促进作用,有助于提高技工院校的国际化水平,推动教育改革与创新。
尽管引进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困难与挑战。
这种模式需要学校、企业和政府多方合作,涉及到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经济利益等方面,需要各方共同协商和制定一系列具体的政策与规定,需要时日来实施。
由于中国的企业文化和德国的企业文化存在差异,从管理模式、技术水平、职业素养等各方面都可能存在冲突和磨合问题。
还有,当前技工院校中教师队伍的结构和素质普遍较为薄弱,需要进行师资培训和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投入,才能更好地适应“双元制”教育模式的实施需求。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本土化应用的研究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本土化应用的研究摘要:从我校的高职办学现状发出,将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本土化应用于高职数控技术实训教学中,总结出“1+3+4+1”式“任务驱动法”技能训练模式。
为职业技能训练与企业岗位对接,服务地区经济创造了新模式。
关键词:“双元制”教育模式;本土化应用;技能训练模式《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现代化建设为宗旨,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特别是职业能力服务。
实施“双元制”教育模式,对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加强与企业生产实际的紧密结合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纵观我国职业教育的百年发展史,特别是近20年的发展史,我国的职业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横向比较,我国的职业教育还有很大差距。
其主要原因是我国职业人才培养,存在学校“热”与企业“冷”的矛盾。
因此,探讨与高职实训基地相配套的职业技能训练模式成为当今高职重要的课题。
一、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主要特点1.“双元制”教育模式“双元制”的德文词为“Dual-System”,国内也称“双轨制”,是一种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和部分时间在职业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形式。
“双元制”教育模式由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二者各为一“元”,学生具有学校学生和企业学徒双重身份,由企业和职业学校双方共同承担对学生的职业技术培训。
企业与学校,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是一种主要以专业技术工人为培养目标的职业教育制度。
这种培训具有较强的技术鲜明性,超前性,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以培养学生能力本位为主要目标,这里的能力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指专业能力,也称技术问题解决能力;其二是指综合职业能力。
综合职业能力指在学生学习本专业之外的能力,当职业有变更时,劳动力具备的这一能力仍能起作用,这是一种跨职业的能力,对于劳动者未来的发展起着关键的核心作用。
2.德国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特征基于“双元制”教育模式,德国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特征:以学习领域为主要内容和以行动导向为主要手段,其中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不是针对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组织教学,而是针对一个工作岗位设计一个教学方案。
双元制教育模式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双元制教育模式起源于德国,是一种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系。
这种模式强调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人才,为德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本文将以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为案例,分析其特点、优势以及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二、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特点1.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结合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结合,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学习普通教育课程,如数学、物理、化学等。
这种模式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2. 双元教学体系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采用双元教学体系,即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相结合。
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3. 强调实践操作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注重实践操作,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可以亲身参与项目,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这种模式有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就业竞争力。
4. 严格选拔与培训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对学生的选拔和培训非常严格。
学生需通过选拔考试,进入企业实习,并在实习期间接受企业培训。
这种选拔和培训机制有助于保证教育质量。
三、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优势1. 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术人才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技术人才,为德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这些人才在就业市场上具有很高的竞争力,为企业创造了巨大价值。
2. 促进就业与经济增长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有助于提高就业率,降低失业率。
学生在实习期间,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毕业后更容易找到合适的工作。
此外,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有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经济增长。
3. 增强国际竞争力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他们在国际竞争中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这种模式有助于提高德国在国际教育领域的地位。
四、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在我国的应用前景1. 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可以借鉴到我国职业教育中,提高职业教育质量。
[德国,教育,模式,其他论文文档]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在我校的实施
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在我校的实施”论文关键词: “双元制” 教育模式实施论文摘要: 德国是目前世界上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除了有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之外,还有独具一格、享誉世界的职业教育模式——“双元制”。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由于受传统文化、经费投入、制度缺失等因素的影响,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在国内职业院校中的推行并不顺畅。
本文通过分析研究,阐述了“双元制”教育模式在我校的实施过程及办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职业教育如何兴办?如何适应市场这一客体的需要?怎样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建立起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最佳机制?已成为广大职教工作者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总结实际中的有效经验,我们认识到,职业学校的生存与企业的命运休戚与共。
学校要想在改革中得到良好的发展,就必须以企业为依托,加强厂校挂钩、校企结合,谋求两者的共同发展。
源于德国的“双元制”充分体现了学校与企业通力合作的理念,是一种校企结合得十分灵活和高效的教育培训体制。
一、“双元制”职业教育概述“双元制”的德文词是“Dualsystem”,是一种青少年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和部分时间在职业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的义务教育形式。
它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是一种主要以专业技术工人为培养目标的职业教育制度。
由定义可以看出,职业学校是“双元制”中的“一元”,企业是“另一元”,这是“双元制”教育的根本特征。
除此之外,“双元制”还有一些基本特征:一是有双重身份的学生。
学生既是企业的学徒,又是职业学校的学生;二是两个学习场所。
在企业中接受技能训练,在学校中学习理论知识,以企业培训为主;三是两类教师。
在职业学校里教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的理论老师,在企业里传授、指导与培训实践技能的实训教师;四是两类教学大纲。
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学大纲,企业的实践技能大纲;五是两类考试。
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是一种将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系,旨在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的高素质人才。
本文将以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为例,分析其特点、优势及实施案例,以期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二、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特点1. 双元制教育模式将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相结合,使学生既能掌握专业技能,又能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
2. 教育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职业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第二阶段在企业实习,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
3. 双元制教育模式注重实践教学,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4. 双元制教育模式强调校企合作,企业与学校共同制定培养方案。
5. 双元制教育模式实行学分制,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专业。
三、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优势1. 培养高素质人才:双元制教育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 提高就业率: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培养的学生具有很高的就业竞争力,就业率较高。
3. 促进校企合作:双元制教育模式有利于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4. 提高教育质量:双元制教育模式注重实践教学,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
四、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实施案例1. 案例一:德国宝马公司德国宝马公司是全球著名的汽车制造商,其双元制教育模式具有以下特点:(1)校企合作:宝马公司与职业学校、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共同制定培养方案。
(2)课程设置:宝马公司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需求,制定课程设置,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实习制度:学生在宝马公司实习期间,可获得实际工作经验,提高职业技能。
(4)职业发展:宝马公司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平台,助力学生成长。
2. 案例二:德国西门子公司德国西门子公司是全球领先的技术企业,其双元制教育模式具有以下特点:(1)校企合作:西门子公司与职业学校、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共同培养技术人才。
(2)课程设置:西门子公司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需求,制定课程设置,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德国“双元制”模式教育体系简介
德国“双元制”模式教育体系简介【摘要】:文章通过对德国”双元制”模式的概念、培训目标、法律保障、优缺点等等方面的介绍,为人们对”双元制”模式更全面的了解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双元制”模式;教育国际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给了职业教育一个广阔的发展天地,德国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重任,它的发展已有100多年历史。
德国职业教育中的”双元制”模式(duales System)的巨大成功推动了德国经济的腾飞,且一直被世界上很多国家视为学习的榜样。
文章拟在此对”双元制”模式做一个简要的介绍,为人们对”双元制”模式的更为全面的了解提供参考。
1. 什么是”双元制”模式“双元制”模式是德国职业教育里的一种,政府是其办学主体。
所谓”双元”是指学生的一部分学习在学校,一部分技能培训在企业,即这个体系的培训由企业和职业学校负责。
德国的”双元制”是将传统的”学徒”培训方式与现代职教思想结合的一种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学的职教模式。
学生在学习期间不仅不交学费,每月还可得到由企业提供的生活津贴和法定社会保险。
这一体系在德国的施行是由不同的部门来管辖的。
学校的培训由各州管辖,企业中的培训则由联邦法律管辖。
这一制度的基本理念是要求接受培训者的培训时间的大约三分之二为实践部分,即在企业里进行的实践训练;接受培训者的培训时间的大约三分之一是在职业学校进行的专业理论部分的培训。
该体系除了在德国,它在奥地利和瑞士也同样得以实行。
德国的大多数青年(大约同一个年龄的70%)在中学毕业后,都要在”双元制”中学会一种国家承认的职业。
他们主要是普通中学和实科中学毕业的年轻人,但也有很多文理中学的毕业生决定接受这样的培训。
2. “双元制”模式培训的目标为达到一定的目标,”双元制”培训必须能带来高技能的、复杂的培训。
社会要求如今的接受培训者必须具有高度的灵活性、行为能力以及社会能力。
所以这些方面的传授也就成了”双元制”培训的主要任务。
德国“双元制”模式在高职汽车专业中的实践研究
德国“双元制”模式在高职汽车专业中的实践研究引言德国作为世界汽车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其汽车专业教育一直以来备受关注。
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是一种融合了学校教育和企业实践的职业教育模式,被认为是德国教育体系的特色之一。
在德国,学生在高职教育中通过学校学习和企业实习相结合的方式,不仅能够获得理论知识,更能够掌握实践技能,从而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充分的准备。
本文将以德国“双元制”模式在高职汽车专业中的实践研究为主题,探讨该模式在汽车专业教育中的应用和效果。
一、德国“双元制”模式概述“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指通过学校教育和企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具备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的职业人才。
在德国,“双元制”模式已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并得到了政府、企业和学校的广泛认可。
学生在校期间不仅接受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在企业进行实习,学习实践技能。
这种模式可以使学生在毕业后迅速适应职场环境,具备较强的应用能力和实践经验,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
二、德国高职汽车专业教育的现状德国是世界汽车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在汽车专业教育方面具备丰富的经验和资源。
德国的高职汽车专业教育不仅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参与到各种实验、实训活动中,不断提高专业技能。
德国高职汽车专业教育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学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
学校会与各大汽车厂商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行业的发展动态和企业的实际运作。
针对德国“双元制”模式在高职汽车专业中的实践研究,可以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来进行。
实地调研可以让研究者更好地了解企业对学生需求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实际表现。
通过问卷调查可以了解学生对“双元制”模式的认知情况、在实习期间所获得的收获以及对职业生涯的规划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实践研究,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双元制”模式在高职汽车专业中的应用效果,并为未来的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技工院校引进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研究
技工院校引进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研究近年来,技工院校在我国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而引进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成为了研究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对技工院校引进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研究进行分析。
一、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基本特点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是指学校教育和企业实训相结合的教育体系。
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的还会在企业进行实习培训,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学生的技能和素质。
这种教育模式不仅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被认为是一种较为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空间。
1.满足市场需求随着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对技术工人的需求越来越大。
而传统的学校教育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往往忽视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引进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2.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往往使学生毕业后面临就业难题,因为他们在实际操作能力上存在一定的不足。
而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接触到实际工作,有更多的实习经验和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3.促进技工院校的发展引进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可以提高技工院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率,提升技工院校的声誉和地位,对技工院校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1.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模式引进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需要学校和企业进行合作,而这种合作模式对学校和企业的要求较高。
学校需要积极主动地与企业合作,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和实习安排,而企业也需要有较强的实习指导能力和资源支持能力。
2.师资队伍的培训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需要有较高水平的教师和实习指导师,而我国技工院校中这样的师资队伍可能存在一定的不足。
需要对技工院校的教师和企业的实习指导师进行培训和提升,以适应“双元制”教育模式的要求。
3.课程设置的改革引进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需要对技工院校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将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相结合,保证学生在学习期间接触到足够的实际工作。
论德国“双元制”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及启示
论德国“双元制”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及启示德国“双元制”教育是德国二战后兴起一种创新型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教学模式不仅为德国经济腾飞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而且对提升国民素质、产品质量以及德国国民经济在国际上的持久竞争力发挥了及其重要作用。
标签:德国双元制师资培训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教育机构与企业共同承担人才培养的教育,旨在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和企业的条件和优势,强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培养既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专业技术和技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这种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为德国的经济腾飞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对提升德国劳动者的素质、产品的质量,以及德国国民经济在国际上的持久竞争力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
当前,我省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要实现之一重大转变,各个学校都拥有一批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才是兴教的关键因素。
笔者认为,就我省各中等职业学校师资水平的现状而言,如何加强和提升我省职业学校专业教师业务水平与能力,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一、德国“双元制”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主要做法及其特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模式是指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和实践锻炼有机结合的方式,突出职业学校与职业技术培训中心或企业作为两个责任主体,校企合作共同进行人才培养,实现优势互补。
通过这种模式的培养,职业院校的教师不仅在个人的能力上达到“双师”素质,而且在师资队伍的整体结构上实现互补和优化,达到“双师”结构。
由此可见,我国“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的基本理论是根源于德国“双元制”的人才培养模式。
1.先进的理念与做法1969年德国《职业教育法》的颁布和1973年德国文化部正式颁布职教师资培训统一规范,使得德国的职教师资培养走上了规范化的途径。
德国对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有严格的准入制度,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具有鲜明的特点,不仅有一套完整的培养培训体系,而且采取严格的国家考试制度,对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非常重视他们在职业界的实际工作经历。
德国“双元制”模式在高职汽车专业中的实践研究
德国“双元制”模式在高职汽车专业中的实践研究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是一种将学校教育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
该模式允许学生在学期期间轮流接受理论教育和实践培训,以提高他们的职业素养和实际工作能力。
在德国,这种教育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特别是在汽车行业中。
汽车行业是德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德国陶沙里亚职业教育和培训中心(TAW)课程中最受欢迎的专业之一。
德国的汽车专业培训分为两个阶段:理论教育和实践培训。
在理论教育阶段,学生需要参加课堂教学,学习与汽车工程相关的知识和技术。
他们会学习汽车机械工程、电气工程、材料科学等课程,以掌握相关的理论基础。
这些理论课程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理论背景,旨在培养他们成为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汽车工程师。
理论教育阶段在大约3年后结束,接下来是实践培训阶段。
在这个阶段,学生将被派到汽车公司或相关企业进行实习和工作。
他们将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应用他们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获得实际操作经验。
这个阶段的目标是让学生真正了解汽车行业的运作方式,培养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将学校教育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多方面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机会。
它通过实践教学和理论知识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建立起实际工作中所需的技能和知识。
德国汽车专业的“双元制”教育模式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许多学生在完成学业后能够迅速融入汽车工程领域,并为公司带来创新和技术突破。
与传统的理论教育相比,“双元制”模式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提前适应实际工作环境。
这种教育模式也面临一些挑战。
汽车行业的技术进步非常快,需要不断更新的知识和技能。
教育机构需要与汽车公司密切合作,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以确保学生获得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该模式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自我学习和适应能力。
由于学生需要轮流参加学校教育和实践培训,他们需要在两个不同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切换。
这要求学生有很强的自我管理和学习能力,能够适应不同的学习和工作情境。
德国双元制教育
德国双元制教育“双元制”的含义“双元制”是源于德国的一种职业培训模式,所谓双元,是指职业培训要求参加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一元是指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
青少年一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训练,一面在职业学校接受职业学校义务教育。
在整个训练过程中,职业学校与企业密切配合,在分工合作中共同实现教育和训练任务。
训练企业和职业学校的每一方都是一个完整的训练体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德国是世界上最重视职业教育的国家之一。
德国之所以有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是与他们实施“双元制”的校企合作办学培养模式分不开的。
“双元制”的起源“双元制”职业教育最早产生于1897年,这是因为产生于中世纪的学徒培训制度在19世纪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是出现了以帮助学徒提高普通基础知识和职业理论水平为目标的职业进修学校;二是出现了它与企业的教学车间共同承担学徒培训任务的萌芽,从而有了校企合作教育产生的基础。
“双元制”的成熟我们可以看到,正是以下五个方面保障了“双元制”教育在德国一步步走向成熟。
(1)严格的立法,是实施职业教育的有力保障德国以法律手段规定:凡是完成了普通义务教育而没有继续读书的十八岁以下青年,必须接受义务职业教育。
自50年代以来,联邦政府颁布了十多项有关职业教育的法令。
其中,1969年8月,联邦政府通过了《职业教育法》,对各级各类职业训练、制度、组织、考试制度等作了原则性规定,对职业教育研究工作也作了要求,这是德国关于职业教育的最基本的法令。
《职业教育法》的出台,进一步加强和稳固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
(2)“双金制”——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企业与国家是“双元制”职业教育经费来源的两条渠道。
企业的费用大部分由企业承担,职业学校的费用则由国家及州政府支付。
实行“双金制”以保证校企合作办学培训的质量。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研究和思考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研究和思考双元制是一种典型的德国职业教育模式,也是国际上非常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之一。
它结合了校内教学和企业实践的要素,使得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的同时获得了实践技能,达到了教学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下文分别从教育模式、实践教育和优势三个方面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进行分析。
一、教育模式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可以看做是让校内教学和企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体系。
这种教育方式可以使学生不仅接受相关专业课程的教育,还能通过企业实践来获取相关技能。
由于德国的学生基础较好,一般都会接受高中阶段的教育,具备基本的文化素养和职业素质,因此在进入职业教育阶段时,已经掌握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可快速适应实践操作,并从实践中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
二、实践教育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中,企业实践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德国的中小型企业在全国范围内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些企业自然需要大量的技能劳动力成为他们的组成部分。
因此,这些企业需要为职业教育系统提供场所(例如实习室)和帮助(例如教学导师)。
这种方式使得学生在企业实践中有机会获得职业技能及与职业相关的能力,并将这些技能技能和能力运用到未来的工作生涯中。
三、优势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最大优势在于将学校的学术教育和企业实践相结合的设计能够适应工业体系不断变化和需求的现状。
另一方面,企业装备了先进的技术,拥有丰富的行业经验和技能技术优势。
由此,学生可以通过企业实践实现进一步学习和提高技能技术水平。
在实践教育中,学生将会接触到实际情况,且在工作中探索应用有关理论知识的方式。
由此,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以适应未来就业市场。
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的国际传播 经验与启示
3.强化实践教学和师资培养
我国职业教育应注重实践教学和师资培养,通过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开展实践教学竞赛和技术比武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 同时,加大对师资培养的投入力度,通过引进优秀人才、设立专项基金和开展 国内外培训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教学能力。 4.发挥行业协会 和企业的作用
(3)师资培训:德国重视职业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培养,要 求教师具备相关工作经验和一定的教学能力。同时,还为教师提供持续的职业 发展培训,帮助他们不断更新知识和技能。
3.灵活的传播形式
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的传播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合作办学、联合培养、交流访 问、学术研究等。例如,中德合作办学项目“中德职业教育汽车机电合作项目” (ASCO项目中),两国职业学校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并在两国企业 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汽车机电技术人才。此外,德国的 职业学校还与其他国家的职业学校开展学生交换项目,让学生体验不同的职业 教育体系和文化背景。
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的国际传播 经验
1.多元化的传播渠道
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的经验传播主要通过多种渠道进行。一方面,德国政府和 企业在国际会议、论坛和交流项目中积极推广双元制模式。例如,德国职业教 育研究所(BIBB)在全球范围内组织各类研讨会、交流活动和培训项目,帮助 其他国家了解和学习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另一方面,德国的职业学校也与其他 国家的同类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学生交流、教师互访和教学合作等活 动。
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的国际传播 启示
1.加强政策引导和宣传力度
首先,我国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学校和社会各界参与职业教育改 革与创新活动,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和认可度。其次,加大对德国职业教 育双元制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类媒体、论坛和网络平台等渠道,让更多人了解 这种模式的优势和特点。最后,建立健全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体系,为学校、 企业和政府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
德国双元制模式及其发展研究
德国双元制模式及其发展研究引言德国双元制模式是指德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一种教育模式,特点是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相结合。
这种模式既注重理论学习,又着重实践技能的培养。
它在德国国内被广泛认可,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本文将详细介绍德国双元制模式的具体情况以及其发展的研究。
德国双元制模式的特点德国双元制模式的核心特点就是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的结合。
在这种模式下,学生除了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在企业进行实际操作和技能培训。
这种实践的经验对于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非常重要。
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并且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国双元制模式还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学生还需要学习一些其他的技能,比如团队合作、沟通能力等。
这些综合素质对于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也非常关键。
德国双元制模式的发展状况德国双元制模式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
在那个时候,德国的工业发展迅速,对技术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为了满足工业的需求,德国开始尝试将学校教育和企业培训相结合的模式。
这种模式很快获得了成功,并且得到了工业界和政府的认可。
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国双元制模式不断发展和完善。
目前,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已经非常成熟,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德国的职业教育被世界各国所称道,并成为很多国家模仿的对象。
德国双元制模式的优势德国双元制模式的优势在于它能够更好地与工业界对接。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并且获得宝贵的实践经验。
与此同时,企业也能够更好地培养和吸纳人才,满足自身的需求。
另外,德国双元制模式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因为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同时还参与了企业培训,他们能够更好地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
这样一来,他们进入社会后很快就能够适应和胜任工作。
德国双元制模式的挑战尽管德国双元制模式有很多优势,但它也面临一些挑战。
其中之一是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难题。
学校和企业有着不同的目标和利益,如何协调双方的合作变得非常重要。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研究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研究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培养技能人才的成功模式在当今高度竞争的全球市场中,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作为世界领先的职业教育模式之一,为德国的经济腾飞和产业发展提供了大量优秀的技能人才。
本文将深入探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内涵、特点、优势以及应用场景,以期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起源于20世纪中叶,是一种将学校与企业、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
根据这种模式,学生需在职业学校接受专业理论教育,并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
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实施方式具有以下特点:学生具备双重身份:一方面是在学校的学生,另一方面是在企业的学徒。
教学内容丰富: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团队合作和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教育。
培训标准严格: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培训计划和标准,并由行业协会和政府部门进行监督和审查。
证书含金量高:学生毕业后可获得学校和企业共同颁发的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这些证书在欧洲乃至全球范围内都具有很高的认可度。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培养目标明确:双元制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具有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实用型人才,有效缩短了学校与企业的距离。
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生在学校学习专业理论,在企业实践操作,这种结合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
教学质量高: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教学,双方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使得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职业规划清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明确自己的职业方向,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和满意度。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制造业和IT行业。
在制造业方面,双元制职业教育为德国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技术人才,使得德国在制造业领域保持着全球领先地位。
而在IT行业,双元制职业教育也得到了广泛应用,许多知名的IT企业如SAP、思爱普等都积极参与双元制职业教育,为其提供培训资源和实习机会。
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推广与应用(1)
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推广与应用一、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基本概况1、双元制的概念所谓“双元制”(Dual system),一般认为是一种青少年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和部分时间在职业学校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形式。
它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起来,是一种主要以专业技术工人为培养目标的职业教育制度。
“双元”既指称“学校”和“企业”的二元主体,又指称“学生”和“学徒”的双重身份。
德国“双元制”就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完成、商业协会负责质量监控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是将传统的“学徒”培训方式与现代职教思想相结合的一种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学的职教模式。
2、我国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现实意义(1)、有助于职业教育观念的转变,构建职教新模式,加强课程改革力度,使职业教育更切近职业实践,使专业和层次结构更合理,以便培养企业需要的新型高技能人才。
(2)、有助于职业教育纳入法制化轨道,进一步完善资格考试和就业服务体系,以便提高应用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
(3)开辟“校企合作”新模式,使企业能够参与学校办学,使企业更加重视职业技术教育。
(4)、有助于教师深刻认识职业教育,增进教师的实践能力,造就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
3、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培养目标(1)、校企合作、企业为主、能力主导。
(2)、为企业培养第一线适应性强、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和服务人员。
4、双元制教学模式的特点(1)、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根本目标就是“为未来工作而学习”,明确的教学目标使得职业教育的内容紧跟社会生产的需求和技术的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与企业的需求紧密联系了起来,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实现了学习和就业的“零距离”接触。
( 2)、企业积极参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训,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校企合作办学。
各种企业通力合作,不仅专门为学生的培训提供技能训练场所,也提供出实际的工作岗位使学生真正参与职业活动,这让学生与企业技术发展有了亲密的接触和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推广与应用一、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基本概况1、双元制的概念所谓“双元制”(Dual system),一般认为是一种青少年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和部分时间在职业学校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形式。
它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起来,是一种主要以专业技术工人为培养目标的职业教育制度。
“双元”既指称“学校”和“企业”的二元主体,又指称“学生”和“学徒”的双重身份。
德国“双元制”就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完成、商业协会负责质量监控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是将传统的“学徒”培训方式与现代职教思想相结合的一种企业与学校合作办学的职教模式。
2、我国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现实意义(1)、有助于职业教育观念的转变,构建职教新模式,加强课程改革力度,使职业教育更切近职业实践,使专业和层次结构更合理,以便培养企业需要的新型高技能人才。
(2)、有助于职业教育纳入法制化轨道,进一步完善资格考试和就业服务体系,以便提高应用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
(3)开辟“校企合作”新模式,使企业能够参与学校办学,使企业更加重视职业技术教育。
(4)、有助于教师深刻认识职业教育,增进教师的实践能力,造就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
3、双元制教学模式的培养目标(1)、校企合作、企业为主、能力主导。
(2)、为企业培养第一线适应性强、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和服务人员。
4、双元制教学模式的特点(1)、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根本目标就是“为未来工作而学习”,明确的教学目标使得职业教育的内容紧跟社会生产的需求和技术的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与企业的需求紧密联系了起来,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实现了学习和就业的“零距离”接触。
( 2)、企业积极参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训,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校企合作办学。
各种企业通力合作,不仅专门为学生的培训提供技能训练场所,也提供出实际的工作岗位使学生真正参与职业活动,这让学生与企业技术发展有了亲密的接触和交流。
(3)、不管是在职业院校还是企业,在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种多样的实践教学方式方法的同时强调养成严格的规范化的操作习惯,这使得学生的实践技能不断提升。
5、双元制职教模式的优势(1)充分调动了用人单位的积极性,促使社会各界都来关注职业教育。
(2)拓宽了办学渠道,增加了职业学校的办学教育经费。
(3)保证了学生的就业而且能够学以致用,提高了职业学校的就业率。
(4)使职业学校备受重视,促进了职业学校的良性发展。
6、双元制职教模式的缺陷(1)对企业过分依赖,使其培养的人才极易受到经济发展起伏的制约。
(2)过分专业化,专业化程度高。
(3)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缺乏普适性。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模式1、双元制教学模式的课题界定(1)、本土化及其理论:本土化,即“本国化”、“本地化”、“民族化”, 使某事物发生转变,适应本国、本地、本民族的情况,在本国本地生长,具有本国、本地、本民族的特色和特征。
本土化理论:即外来教育思想与本国教育实际的会通、融合,使外来教育思想转化为本地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因而体现出本土特征的过程。
教育本土化是将全球化之下的一般教育范式应用于本土教育领域的一个动态发展过程,也是本土教育的选择性适应过程。
(2)、双元制:职业教育由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二者各为一“元”,学生具有学校学生和企业学徒双重身份。
(3)、双元制本土化:探索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教学过程的模式,符合我国国情。
2、双元制职业教育资源的开发模式(1)、教师资源①、文化课教师转行是解决专业课教师不足的成功经验。
②、解决实习教师不足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是校内外职教资源的科学对接。
③、在非教学处室中挖掘专业教学资源。
(2)、设备资源:职业学校的设备效益=教学效果/成本,效益不高的原因:①、购置时追求设备的高、新、全,一步到位。
②、过分听信厂家宣传,强调方便、安全。
③、师生存在浮躁心理,好高骛远。
④、缺乏必要的考核环节。
⑤、忽视师生的创造力。
(3)、信息资源①、现状:学生依赖教师,教师依赖教材。
②、缺陷:教材针对性差,有时跟不上技术的发展。
③、对策:教学内容的研究优先教学方法的研究;重计划,轻教材开辟多个窗口,实现校内外信息的并行传输。
3、双元制职业教育资源的利用模式(1)、专业模式:①、专业型:文化课→专业课→实习课②、校企结合型:文化课→专业课→实习课→工作岗位③、工学结合型:半工半读④、宽基础型:入学不分专业,一年后分专业⑤、模块组合型:教学模块组成教学流水线(流程)(2)、教学模式:①、四阶段教学法②、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传统教学目的在于传授知识和技能,以老师教为主,学生被动学习,学生听从老师的指挥外在动力十分重要,老师挖掘学生的不足点以补充授课内容;项目教学目的在于运用已有技能和知识,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做出选择,学生的内在动力充分得以调动,老师利用学生的优点开展活动。
项目教学与传统教学并不是对立的,它们的关系应该是有机结合,相互补充。
)③、民主教学法(实施从培养重点到面向全体学生的民主平等教学法,主要是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提出不同的要求和问题,使每个学生平等的发展。
)④、宽基础、活模块⑤、从实验中直接给结论⑥、广而浅的理论,熟而精的技能(3)、管理模式:①、教务处下设教研组,它直属教务处的实验实习室,实验实习室只负责仪器设备管理,不负责教学。
②、教务处下设教研组和实习科,实习科负责实习教学和设备管理。
③、学校下设教务处和专业科(平级),专业科负责全部的理论实践教学。
④、建立独立完备的实训中心,学生轮流在实训中心实训。
⑤、合理进行专业承包。
4、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的“双元”特征德国“双元制”的根本标志是学生一方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培训,另一方面在部分时间制职业学校里接受学校教育。
其“双元”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两个学习场所——企业和职业学校(2)受教育者的双重身份——企业学徒和职校学生(3)两种经费来源——企业和国家(4)两个主管单位——联邦政府与州文教部(5)两类教学内容——职业技能培训和专业理论教学(6)两类课程——理论课与实训课(7)两类教材——实训教材和理论教材(8)两类教学文件——培训章程和教学计划(9)两类师资——实训教师和理论教师5、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的特点(1)、教育同生产实际的紧密结合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序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从而减少了费用并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随即投入工作。
(2)、“H”型互通式的各类教育形式德国各类教育形式之间的随时分流是一个显著特点。
在基础教育结束后的每一个阶段,学生都可以从普通学校转入职业学校。
接受了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学生,也可以在经过一定时间的文化课补习后进入高等院校学习。
近年来,有许多已取得大学入学资格的普通教育毕业生也从头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力求在大学之前获得一定的职业经历和经验。
(3)需要优良的师资队伍该职教模式对职业学校理论课教师、实训课教师和企业实训师有不同的培训要求、培训方式、进修措施和考核制度,还定期对各类教师进行考核,优胜劣汰以确保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4)科学的专业设置及课程设计为确保专业设置的科学性与相对稳定性,体现专业设置的综合性和适应性,德国以职业分析为导向,确保“双元制”的培训职业。
职业分析是确认、定义、描述社会职业所含任务及作业项目的科学分析过程。
通过职业分析,通常将一个或若干个社会职业归结为一个职业群,一个职业群对应一个“专业”,即德国所称的“培训职业”。
(5)由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作保障培训企业应遵循法律要求,受《职业教育法》的约束;职业学校应遵循《学校法》、《学校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使职业教育真正做到了有法可依、依法治教、违法必究的法律体系,以法律形式完善了职业教育的管理和运行,促进了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
(6)公平的考试、认证采取培训与考核相分离的客观、公正、规范的考核办法。
体现了公平的原则,使岗位证书更具权威性。
(7)高效的教育教学方法。
“双元制”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训教学,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地思想。
理论教学主要采用启发式、讨论法、小组学习法等。
实训教学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导引式教学法等。
在理论教学培训中突出实用性,在教学内容上强调理论为实践服务,在教学安排上强调理论教学服务于实践教学,在教学方法上大量采用直观性教学方法和“目标”学习法,教师大量使用幻灯、投影、实物和模型,采用演示性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在实验中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让学生眼、耳、手、脑并用,把抽象的问题直观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记忆。
在实训课教学方法上,导引式教学法的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引导作用,学生的活动突出“独立”二字。
项目教学法即选择一个实际项目(任务)交给学生,让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这有利于学生树立信心,独立思考,大胆工作,又要求学生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质量意识,强化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调能力,锻炼了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双元制职业教育教学模式1、双元制课程模式的理论基础(1)专业设置以职业分析为导向,遵循企业需求原则、相对稳定原则、广泛适应原则。
(2)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职业能力、关键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或称职业核心能力)。
(3)课程设计以职业活动为核心:呈现阶梯式课程结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呈阶梯型)。
(4)课程编制以基础面宽为基点:体现出职业基础的宽泛性、职业岗位的针对性(通常称全面加特长)。
(5)课程实施以“双元”作为基础:企业依据规章进行培训,学校依据计划进行教学。
(6)教学活动以受训者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采用启发式、讨论法、项目引导法等进行教学。
(7)考试考核以职业要求为标准:行业协会统一考核,保证质量,普遍承认。
2、双元制课程体系模式(1)企业:受训者一方面接受实用的专业理论,一方面进行实践技能操作。
A.培训车间:依据培训计划,按排培训课程,进行实践训练。
B.企业生产车间:受训者置身于严肃的生产现场,参与生产,在生产中学习,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2)职业学校A、普通课程(语文、数学、德育、体育等)B、专业课程(专业基础课、专业课)C、实践知识(生产实习技术)3、双元制模式的课程结构及特点课程,是指学校或培训机构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精心选择的教育与训练内容之范围及其安排的总和,它是学校或培训机构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实施一切教育与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连接宏观的教育思想、观念、管理体制与微观的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唯一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