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江西民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江西民俗

一、论述江西民俗发展概述

民俗,是人类创造、享用并在群体中流行的文化事象,具有社会性、传承性、民族性、地域性、变异性等特征。江西省,简称赣。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设江南西道而为省名,又因为江西省最大河流为赣江而得简称。全省共设南昌、赣州、上饶、新余、景德镇、萍乡、吉安、鹰潭、宜春、抚州、九江等11个设区市,99个县(市、区)。南昌市为江西省会和最大城市。

农耕文化是江西民俗文化的主体。江西在农耕上有得天独厚的然条件,农耕是比较发达的,有丰富多样的地貌类型和丰富的光热水资源且基本同期,适于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气候湿润,司机分明,具有春季阴雨连绵,盛夏炎热干旱,秋季秋高气爽,冬季寒流频繁的特点。

江西民俗属于长江流域民俗文化圈,它具有长江文化流域的大部分特点,浪漫,温情,灵活,凝重,质朴,但同时由于地理环境的原因,又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江西民俗文化除传承着吴越文化遗风和融汇吴越,中原以及宗教文化以外,再起长期发展过程中,还逐渐产生出一些与当地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动。江西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民俗资源丰富多彩。

二.简述江西民居建筑的基本特点

江西民居建筑的基本特征是天井式。江西各地民居总的构成

都是天井式的法则,因此,天井式民居乃是江西民居的共性和特征。

江西天井是被一栋建筑内四面或三面不同房间所包围,这些房间的屋顶是连接在一起的。从空中俯瞰,它恰似向天敞开的一个井口,“天井”这个名词形象不过了。

江西天井是民居的外部形象最重要的是“马头墙”。这种阶梯式山墙既与两屋坡面相协调,并且可以生化出千姿百态,大大丰富了建筑的轮廓线,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这种阶梯式山墙又称“屏风墙”,在江西俗称为“马头墙”。

江西民居外立面重点艺术处理和装饰都在主入口的大门。主要有门罩,门楼,门斗,门廊既门窗隔扇。

三.论述中国岁时节日的文化特点,并请你谈谈大学生对热衷于过洋节的原因。

(1)中国岁时节日的文化特点:

1. 农业文化特色

中国岁时节日,随着一年四季的变化和农作物安排的需要,逐渐形成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节俗活动,表现了鲜明的农业文化特色,这从以下节俗活动中可见一斑。元旦前后的立春节,看风云,占天候,预测年岁丰欠。二月惊蛰节令到来时,民间有预防虫害,预占收成的习俗。三月清明、谷雨前后是春耕播种的大好季节,不少节日如蚕月(小清明)、踏青节、禹生日、麦王生日、龙王节、清明等节日活动都与祈求丰收有关。四月立夏的节俗活动大都是围绕各地生产

特点进行的。五月盛夏之初,各种灾害较多,俗称为“恶月”,其节俗活动多与防病、除害有关。夏至许多地方有“祭田婆”、摘新谷荐祖习俗。六月正值三伏酷热季节,易染疾病,因此,许多习俗偏重于消夏抗暑活动,包含有爱护生产力的意义。七月七日乞巧节,从牛郎织女神话传说演变而来的妇女乞巧习俗,反映了男耕女织的经济生活。八月是一年中的收获季节,农民用新谷酬谢祖宗和家神。中秋节赏月、拜月、赏桂,有喜庆丰收的习俗。九月霜降节令,关系到来年生产的好坏,这一天各地有看晴雨、占收成的习俗。十月一日,一些地区农民庆祝牛王生日,实际上是古代牛图腾崇拜风俗的遗留。十一月“冬至大如年”,农民有看雪的习俗,所谓“一九雪,九九皆有雪”。大雪可冻杀害虫,来年农事丰稔。谚语“冬雪是麦被”,其含义即在于此。

2.讲究礼仪,风俗与礼俗相结合

每当重要节日来临,人们都要祭拜祖先,以表达对祖先的怀念。如春节供奉祖宗牌位,寒食、清明扫墓,对待死者“事死如生”之礼在节日祭祖中得到集中体现。清明祭扫本来是民间风俗,唐玄宗时列入礼典,变成了礼俗。元宵节张灯风俗自汉代形成之后,历代都以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封建统治者对节日风俗的倡导,把风俗上升为礼俗,以礼仪教化人民,加速了节日的传播和发展,同时也把节日纳入了封建礼教的轨道。

3.传承性与变异性相统一

中国节日具有民俗文化传承性与变异性的一般特点。节日一

旦形成,便有一种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而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有时社会条件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仍然保留有古老习俗的影子,这是节日传承性的重要表现。中国节日文化根植于数千年的农业文化之中,民间流传下来的许多节日都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其中很多习俗是从远古时代传承下来的,至今还为人们所接受,表现了顽强的生命力。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节日风俗是一成不变的,相反,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的变化,节日风俗也会不断有所变化,有的遭淘汰,有的被更新,总的趋势是积极因素占优势地位,落后的陈规陋习不断被淘汰。简言之,中国节日文化传承中有变异,变异中有发展,传承与变异相统一是中国节日的显著特点。

4.民族性与地区性

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汉族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在其他民族的地区也普遍流行。与此同时,汉族节日中也融入了其他民族的风俗。节日中的许多游艺活动,如秋千、高跷、骑射、杂技等,原来都是少数民族的习俗。此外,由于各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差异,因而节日文化表现出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区性特点。除汉族节日外,其他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朝鲜族的“老人节”,傣族的“泼水节”,锡伯族的“西迁节”,彝族、白族、纳西族、布朗族的“火把节”,土家族的“七月会”,高山族的“丰收节”等等。这些节日都有其特殊意义和习俗,与汉族节日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传统节日。中国节日的这种跨民族、跨地区的特征,是历史上民族节日风俗互相交流、融

合的结果,实际上也是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结果。在这种广泛交流、融合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了广泛的包容性,使中华民族产生了强大的内聚力。

(2)大学生热衷于过洋节的原因分析:如今大学生过洋节已成为一种时尚,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但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全球化世界文化趋同化:

1、人本能的好奇心理,“洋节”流入中国,很多大学生都对此感到好奇,故趋之若鹜。但这不是主要原因,试问:如果大学生觉得“洋节”没意思又怎么会趋之若鹜呢?中国传统节日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外国节日却不同于中国节日的温馨气氛,它是当下年轻人追逐的烂漫感。例如:情人节的巧克力和红火色的玫瑰。

2、世界文化的趋同倾向是伴随经济全球化而来的一个突出问题,

对不同国家的传统文化发生了冲击,改变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生存

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冲击着传统节日文化的古老宗旨、价值和内容。新技术的尤其是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更使“地球村”变得越来越小了,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外交事业的发展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之后,西方文化理念和东方传统道德,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融合得是相当自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融合在更大范围的地域内扩展开来。所以越来越多的国人欢天喜地得过“洋节”似乎也变成了一种顺理成章的趋势。当代大学生属于改革开放后成长的一代,思维活跃,对外来的新事物兴趣浓厚,成为过洋节的主要人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