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昆汀_塔伦蒂诺电影作品中的暴力美学
金基德电影的暴力美学探究
金基德电影的暴力美学探究金基德系列电影堪称暴力美学的典范。
导演昆汀·塔伦蒂诺(Quentin Tarantino)将暴力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呈现出来,引发了观众的强烈反响与讨论。
本篇文章将通过对金基德电影系列中的暴力场景、摄影、配乐和剧情等方面进行探究,分析金基德电影中的暴力美学。
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金基德电影中的暴力并不是为了恶心观众或追求血腥的图像,而是以一种审美的方式呈现出来。
塔伦蒂诺通过精心构思的场景、慢动作、音乐和对话等手法,将暴力变成了一种艺术形式,给人一种强烈的冲击感。
金基德系列电影中的暴力场景常常以血腥激烈的格斗、枪战和刺杀为主。
这些场景的暴力程度往往超出了常规,以夸张的方式展现出来。
在《金基德2》中,有一场格斗场面中,金基德与对手价格挣扎,他们彼此拼命地出拳踢腿,表现出极高的武术技巧和身体素质。
这种高强度的暴力行为给人一种震撼和刺激感。
而在拍摄这些暴力场景时,塔伦蒂诺通常会使用慢动作和快速切换镜头的手法。
慢动作能够放大暴力场面的每一个细节,使观众能够更加清晰地感受到每一次打击的力度和血肉飞溅的画面。
快速切换镜头能够加强场景的紧张感和刺激感,给人一种快节奏的观影体验。
金基德系列电影中的配乐也为暴力场景增添了许多色彩。
塔伦蒂诺善于挑选适合的音乐来配合暴力场景,使得暴力行为和音乐形成一种独特的互动关系。
金基德与对手激烈对打时,音乐通常会选用节奏明快、热血沸腾的曲子,增强了场景的动感和张力。
这种音乐与暴力的结合不仅使场景更加生动,也让观众对暴力行为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共鸣。
金基德系列电影中的剧情也是暴力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塔伦蒂诺以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将暴力场景嵌入到复杂的剧情中。
通过剧情的发展,观众可以了解到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和背景故事,进一步理解暴力行为的来龙去脉。
这种将暴力融入到剧情中的方式,使得观众对于暴力的理解变得更加全面和深入。
金基德系列电影的暴力美学是由导演塔伦蒂诺通过场景构思、摄影手法、音乐配乐和剧情等方面的完美组合而呈现出来的。
无耻混蛋影评
无耻混蛋影评
《无耻混蛋》是一部让人又爱又恨的电影。
导演昆汀·塔伦蒂诺以其典型的暴力美学和对历史题材的重新诠释,再次震撼了观众的视听神经。
首先,这部电影的剧情布局非常新颖,将二战时期的历史事件与虚构的故事相融合,给人一种全新的视角。
影片以两名犹太雇佣兵的故事为主线,通过他们的行动和对抗,展现了二战期间犹太人对抗纳粹的英勇事迹。
同时,影片也不忘塑造了一群极端残忍的纳粹军官,让人对那段黑暗历史再次深刻反思。
其次,影片的镜头运用和剪辑手法非常出色。
导演巧妙地运用了分镜、快剪等手法,将战斗场面的紧张感和暴力美学表现得淋漓尽致。
尤其是最后的火烧影院一幕,简直让人目瞪口呆,仿佛置身于战场之中。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影片中那些令人窒息的对话和角色塑造。
每个角色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魅力,尤其是布拉德·皮特饰演的阿尔多·瑞恩上校,他那种风趣幽默的性格和对抗纳粹的决心,让人印象深刻。
总的来说,无耻混蛋是一部充满暴力美学和对历史的重新诠释的电影。
它让人在观影的过程中,既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暴力,又让人对人性的光辉和勇气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部电影绝对是一部不容错过的经典之作。
《低俗小说》——暴力与美学的撞击
《低俗小说》——暴力与美学的撞击作为一名专业影评人员,我有幸观看了昆汀·塔伦蒂诺的经典之作《低俗小说》。
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对暴力与美学的撞击而成为了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观影的过程中,我不禁沉浸在其中,对于导演的创作手法和深层意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首先,影片以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展示了四个相互交织的故事,分别是“魔鬼的午餐”,“金发女郎”,“黄金发型”和“骗子”。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加了观影的趣味性,也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各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和发展。
尤其是通过“魔鬼的午餐”这个故事,导演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暴力和血腥的世界。
在这个故事中,塔伦蒂诺运用了大量的暴力镜头,让观众感受到了暴力的残酷和恐怖。
然而,他并没有停留在暴力本身,而是通过对暴力的美学处理,将其转化为一种艺术的表达方式。
在《低俗小说》中,塔伦蒂诺将暴力与美学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影像风格。
他运用了大量的镜头语言和音乐元素,将暴力场景渲染得极具美感。
例如,在“黄金发型”这个故事中,当约翰·特拉沃尔塔的角色文森特在舞厅中与乌玛·瑟曼的角色米娅跳舞时,两人突然被一群暴徒包围。
在这个场景中,塔伦蒂诺将暴力和美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缓慢的镜头运动和优美的音乐,营造出一种令人窒息的紧张感和美感。
这种对暴力的美学处理,使得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在思考着导演对于暴力的态度和观点。
除了暴力和美学的撞击之外,《低俗小说》还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道德的边界。
在电影中,每个角色都有着自己的动机和目标,他们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
例如,布鲁斯·威利斯的角色布奇是一个冷血的杀手,但他却对一个小女孩展现出了温柔和关怀。
这种对于人性的描绘,使得观众在看到暴力的同时,也能够看到人性的复杂性和善恶的边界。
塔伦蒂诺通过这种方式,引发了观众对于道德和伦理的思考,使得电影的内涵更加丰富和深刻。
总的来说,昆汀·塔伦蒂诺的《低俗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对暴力与美学的撞击而成为了一部经典之作。
《低俗小说》昆汀式反传统黑色暴力美学
私人录音,这些录音直到现在才首次曝光。
”这是《马龙,听我说》这部纪录片的片首语,开篇就揭示了该片的主要叙事手法,即将马龙生前的真实私人影像和音频进行再次拼贴和组合,通过形式上完全第一人称的自述,力图真实地还原马龙·白兰度这一符号性明星身份背后的真实形象和情感,挖掘马龙其人灵魂的深刻维度。
本片导演斯蒂文·莱利和编剧皮特·艾德盖对马龙大量的录音素材做了有效的安排和剪辑,段落安排的精巧保证了影片节奏的流畅和引人入胜的观感,马龙的“自言自语”不但丝毫不令人疲惫困倦,反而更像是一名智者在你的耳边将他的哲学娓娓道来,独具一种亲密和浸入感。
马龙本人的演艺生涯颇为跌宕起伏,他的性格也多被形容为嚣张乖戾,然而影片却以一种平静的节奏和调性将马龙艺术人格下充满哲思而又自卑、脆弱的一面温柔地包裹起来,闪烁着莎士比亚式的悲剧英雄之美,这是极为令人叹服的。
如片中所述,像大部分孤独而伟大的灵魂那样,马龙也有一个不幸的童年。
他在这些私密录音中陈述了许多童年的不幸遭遇,并将表演视为一种寻找可以被所有人喜欢的身份的方式。
幸运的是,马龙遇到了一位好老师,他师承斯黛拉·阿德勒,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关门弟子,马龙从她这里学到了关乎“真实”的方法派演技的真谛,“真实”似乎也渐渐成为马龙人生的信条。
然而在好莱坞这个浮华虚伪的名利场,真实有时恰恰是要不得的。
以反叛飞车党形象出道的马龙最终也做了一个反叛英雄,他反叛制片公司,反叛当时的政治环境,反叛自身的怯懦,在他眼里,表演和电影不如大溪地的一粒沙来得重要。
而以反叛闻名的这位英雄,成为了群星中最闪耀的一颗。
《马龙,听我说》这部纪录片,让所有爱他或者恨他的人明白,他的所有“反叛”行为的背后,是他的孤独,是他与自己的斗争,是他对这个世界最深沉的哲思与热爱。
正如录音中他所朗诵的那段著名的麦克白台词那样,他已超脱了人间的浮躁,浮生亦如幻影,他是名副其实的莎氏悲剧英雄。
论昆汀电影的暴力美学特征
张倩汉语言2010211616从叙事方式看昆汀电影的暴力美学特征——以《杀死比尔》为例美国独立电影导演昆汀·塔伦蒂诺作为暴力美学大师,其作品风格突出,个性鲜明,创造出属于其独有的“暴力美学”风格色彩。
“暴力美学”作为昆汀电影的一个标志,从他第一步独立电影《落水狗》开始就体现出了独有的特征,影响其“暴力美学”风格的一大原因便是其独特的叙事方式,从《落水狗》的圆形叙事方式开始,昆汀的每一部电影采取的都是有别于传统的叙事,他的叙事方式颠覆了传统电影的线性叙事,更像是小说文本的风格。
据说昆汀在写剧本的时候,就是按照影片的播放顺序来写的,而不是按照线性发展顺序写的,他希望用小说一样的结构,自由地组合电影里的人物和时间。
《杀死比尔》是昆汀风格有较大转变的一部电影,在延续其一贯“暴力美学”风格的同时,又有了很多变化,其中的一点便是不同于以往圆形叙事的叙事风格,这部影片采取的是一种断裂的故事结构,昆汀以这种叙事结构展现了他更具视觉冲击力的“暴力美学”风格。
《杀死比尔》讲述的是一个新娘复仇的故事,职业女杀手“黑蛇”在怀孕后准备脱离自己所属的暗杀组织,不料婚礼上,组织首领比尔带领组织其它成员进行了血腥屠杀,在医院昏睡四年后,“黑蛇”醒来,从而踏上了自己的复仇之路。
仅从故事情节来看,这是一个略显老套的复仇故事,但是昆汀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在肢解这个故事完整性的同时也使电影的审美特征上升到了另一个高度。
影片共有两部,共分了十章来讲述整个故事,第一部可以分为铜头蛇之死、血溅的新娘、奥兰的来源、从冲绳来的男人、蓝叶子房子的决战五个部分。
第二部则是对加州山蛇和响尾蛇以及比尔的复仇。
整部电影采取的是非线性叙事模式,整个故事结构是被打乱了的,而联系所有部分的线索则是新娘黑蛇和她的复仇行动。
影片一开始是新娘与铜头蛇的对决,当她死后,新娘在复仇名单上划掉了第二个人的名字,而第一的水蝮蛇奥兰的名字早已经被划掉了,这说明在这之前新娘早已展开了对奥兰的复仇。
昆丁的暴力美学:以《无耻混蛋》为例
昆丁的暴力美学:以《无耻混蛋》为例昆丁·塔伦蒂诺是当代电影界最为著名的导演之一,他被称作是“暴力美学”的代表人物。
他的电影风格鲜明,特点突出,以暴力场面和黑色幽默为主要元素,以非线性叙事、对白、音乐等手法为特色,影响了无数观众和后来的电影制作人。
其中,他的作品《无耻混蛋》的暴力美学表现尤为突出。
本文就以《无耻混蛋》为例,分析昆丁的暴力美学特点。
首先,昆丁的暴力场面常常采用血腥而残忍的描绘手法。
《无耻混蛋》中就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在一个装修的房子里,两个赃车贼正准备分赃,此时一群男子突然闯了进来,他们原本只是想抢劫,但在一番恶斗后,整个场面变得十分血腥和残忍,这些男子砍了两个贼的手,将他们挂起来,再用刀逐渐切割,场面极为惨烈。
在这个场景中,昆丁通过极为直白的画面展现出暴力作用,让观众感受到了痛苦和压迫感。
同时,他还刻画了罪犯的狰狞和残忍的一面,让观众看到人性最丑陋的一面。
其次,昆丁的暴力场面往往带有黑色幽默的成分。
比如,在上述场景中,在男子们惨烈对打的同时,配乐播放的是《Stuck in the Middle with You》(被困在你的左右)这首轻快的歌曲,呈现出一种戏谑和反差的感觉。
这种黑色幽默的成分,不仅有助于描绘出暴力场面的血腥和残忍,同时也缓解了观众由于暴力场面带来的紧张和不安。
最后,昆丁的暴力美学凸显出了他对电影的自我风格的追求。
在《无耻混蛋》中,昆丁独特的叙事方式就充分彰显出他对电影的自我认知和追求。
剪辑上有意思地打破戏剧性的顺序。
观众无法像看故事一样按照剧情线托不一的展开来认识电影人物,剧情是分章分别介绍,关键时刻用不严密的叙述方式进行卡嗒的跳跃和双重、甚至三重的叙述,加强了电影内在的象征、隐喻的逐渐逆向展开,引导观看注意力,让观众对真相的逐渐逼近充满期待和紧张。
昆汀电影中的暴力美学分析
昆汀•塔伦蒂诺电影中的暴力美学文学院09级新闻一班张曼琳010609020 内容摘要:美国的“鬼才”导演昆汀・塔伦蒂诺的电影中,动作设计、画面色彩以及音乐音响上不同的表现手法体现了电影中暴力美学的魅力,所展现的艺术是那样的深刻和富有感染力,其暴力镜头与夸张的表现手法也满足了许多观众的观影需求,是艺术与商业的完美融合。
关键词:暴力美学艺术风格诠释经典商业元素为什么许多电影热爱暴力?最简单的答案就是追求刺激,吸引观众,但是如果除去这些商业因素,电影中出现的暴力到底是为何就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了。
在我们所熟知的电影中,暴力一般分为这几种类型,暴力是对现实的反应,呈现暴力是为了反抗暴力;暴力是人们必然承受的命运,呈现暴力是为了感受生命的困境;暴力是英雄主义的体现,呈现暴力是为了突出个人的人格魅力等。
无论是哪一种,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也正是这些暴力在电影中的体现,从而产生了暴力美学。
美国独立电影导演昆汀•塔伦蒂诺是暴力美学的大师,其作品风格突出,个性鲜明。
暴力美学是个新词,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才开始流行起来,最初是香港的影评人在报刊影评中使用的,它主要是指电影中对暴力的形式主义趣味。
暴力美学作为昆汀电影的艺术标志,在他多部电影中反复运用。
电影在昆汀的手中成为娱乐和刺激感官的游戏。
电影中技巧化的打斗场面、夸张的动作,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影片极端暴力和血腥,再加上昆汀设计的犀利对白和非同寻常的剪辑,会让人们有些喘不过气来。
说到了暴力美学不得不说的是吴宇森的“英雄系列“因为他给全世界的观众展现了什么是东方美学,而导演昆汀塔伦蒂诺,他把暴力美学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影片《无耻混蛋》中当奥多命令同伙把德军的头皮割下来是,我已经明白了昆汀依然还是昆汀,他还是在用自己的风格来诠释电影,什么是暴力,要暴力我就一直暴力到底。
最后刺杀希特勒拿着机枪向他身上扫射时,虽然画面暴力但是这是无比的痛快。
奥多拿着手指头插进女明星中弹的伤口时,我的心都会感觉到疼痛。
浅析电影中的暴力美学——以昆汀·塔伦蒂诺为例
视界观OBSERVATION SCOPE VIEW 浅析电影中的暴力美学——以昆汀·塔伦蒂诺为例孙佳琦(云南艺术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摘 要:暴力和美这两个词原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艺术却将这两个截然相反的词汇结合在一起,继而形成以新的美学风格——暴力美学。
暴力美学其实际意义上并非是严格的美学,它是一种很广泛的、泛审美的概念。
关键词:电影;暴力美学;昆汀·塔伦蒂诺暴力美学最早出现在美国,却成熟于香港,在香港导演吴宇森的电影中,这种美学最先开始于电影艺术中,因为这种概念是在美学理论和电影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混合再生而成的概念。
它是导演在电影中把一些打斗场面、枪战搏斗等一些场面仪式化、形式化和符号化,在形式上更多的强调着暴力动作的美感,进而使观众忽略和弱化若暴力所产生的出来的道德判断和社会功能。
暴力美学通常在电影艺术中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美的形式,在经过形式化和社会化的改变过程中,逐渐软化暴力行为,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暴力行为的攻击性,更加容易被大众所接受。
在拍摄过程中通过画面的色彩转变降低了打斗场面的血腥程度将其仪式化,或通过角色关系及背景的设定将施暴者处于正义的一面等一系列的设定,让观众能够安心的接受影片中的暴力行为,放下在现实中的沉重的暴力包袱;另一种是直接表现的暴力,导演在拍摄过程中运用镜头直接将血腥的暴力行为表现出来,追求者感官层面上的刺激,虽然说这样的表现形式是为了使暴力具有更真实的感觉,但是这样的表达方式会容易引起观众引起不适,进而产生对影片的抵制感。
因此在电影中暴力的美往往是通过符号化、形式化的改变继而产生的对于在暴力上形成的美感,在暴力美学的影片中,如果影片中的暴力完全的消失,我们就有可能会失去对社会意义和道德枷锁,因此想要将暴力一直存在于影片之中,暴力和美就一定要同时存在。
暴力美学一直作为一种表现手法和电影风格存在于影片中,不同的地域、文化环境、时代背景的不同以及个人成长的经历环境不同,都会导致各个导演的风格不同,通常来说暴力美学的美学特征主要表现在两种方面:一方面是在暴力表现中发掘和探索着其中的娱乐性和浪漫性,在许多的影片中导演运用着快速剪辑,既增强了暴力的即视感受,全面展现暴力,加快影片的节奏感,又用着快节奏的音乐展现着紧张、刺激的暴力场面,却降低了影片中的血腥暴力行为给予观众带来的不适感。
《低俗小说》暴力与讽刺的交错叙事
《低俗小说》暴力与讽刺的交错叙事《低俗小说》是一部由昆汀·塔伦蒂诺执导的美国独立电影,于1994年上映。
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对暴力与讽刺的巧妙处理而备受赞誉。
通过交错的叙事结构,塔伦蒂诺成功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荒诞性。
电影以四个看似独立的故事线索展开,每个故事都讲述了一段看似无关的故事,但最终却以意想不到的方式交织在一起。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加了观众的观影体验,还使得电影更加引人入胜。
塔伦蒂诺巧妙地运用了非线性叙事的手法,通过不同时间段的跳跃和交叉剪辑,将故事的线索逐渐揭示给观众,让人充满了探索的欲望。
电影中的暴力元素是塔伦蒂诺作品的一大特点,而《低俗小说》也不例外。
电影中的暴力并非单纯的血腥场面,而是被塔伦蒂诺用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讽刺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他将暴力与黑色幽默相结合,使得观众在一瞬间既感到震惊,又不禁发笑。
这种独特的处理方式让观众思考暴力的本质以及社会对暴力的态度。
电影中的角色塑造也非常精彩。
塔伦蒂诺通过细腻的表演和对话,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角色。
从两个杀手文森特和吉尔摩的冷酷无情,到布奇和法比奥的悲剧命运,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故事。
他们的对话充满了幽默和智慧,让观众深入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荒诞性。
除了暴力和讽刺,电影还探讨了爱情和复仇的主题。
每个故事线索都围绕着这两个主题展开,塔伦蒂诺通过对不同角色的描绘,展现了爱情和复仇对人性的影响。
他将这些主题融入到故事中,使得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思考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总的来说,《低俗小说》是一部充满暴力与讽刺的交错叙事电影。
塔伦蒂诺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精彩的角色塑造,成功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荒诞性。
电影中的暴力和讽刺并非单纯的娱乐元素,而是用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探索。
这部电影不仅给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更引发了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低俗小说》暴力美学
《低俗小说》暴力美学《低俗小说》暴力美学观后感电影《低俗小说》是由昆汀·塔伦蒂诺执导的一部经典之作。
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暴力美学风格和非线性叙事方式成为了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观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深深被其所展现的暴力美学所吸引,同时也思考了这种美学形式的意义和影响。
首先,电影《低俗小说》中的暴力美学给观众带来了一种震撼与冲击。
在电影中,暴力场面的呈现并不是为了追求血腥与暴力的刺激,而是通过暴力的表现形式来突出人物的个性与情感。
例如,电影开头的一幕中,毛利(塞缪尔·杰克逊饰)与文森特(约翰·特拉沃尔塔饰)的对话中,暴力与幽默相结合,使得观众在一瞬间被吸引住,进入了电影的世界。
这种暴力美学的呈现方式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了电影的张力,同时也引发了对于人性的思考。
其次,电影《低俗小说》中的暴力美学还体现了导演对电影艺术的独特理解与表达。
昆汀·塔伦蒂诺通过对于暴力场面的处理,展现了他对于电影的审美追求。
他将暴力场面与音乐、镜头语言等元素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视听享受。
例如,在电影中,塔伦蒂诺运用了缓慢的镜头速度和配乐,使得观众在暴力场面中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美感。
这种对于暴力的审美追求,让电影《低俗小说》成为了一部具有艺术性的作品。
再次,电影《低俗小说》中的暴力美学也引发了对于暴力与人性关系的思考。
电影中的暴力并非空洞的刺激,而是通过对于人物内心的描绘,展现了暴力与人性之间的复杂关系。
例如,文森特是一个职业杀手,他在电影中的暴力行为既是为了工作,也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内心需求。
这种对于暴力与人性关系的展现,使得观众不仅仅是对于暴力场面的冲击,更是对于人性的思考与反思。
最后,电影《低俗小说》中的暴力美学也让我思考了暴力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在电影中,暴力行为并没有被道德所约束,而是成为了一种自由的表达方式。
这种对于暴力与道德关系的颠覆,引发了观众对于道德观念的思考。
电影中的人物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或者反派,他们都有着自己的善恶之分。
《低俗小说》暴力与美感的黑色喜剧
《低俗小说》暴力与美感的黑色喜剧电影《低俗小说》是由奥斯卡金牌导演昆汀·塔伦蒂诺执导的一部黑色喜剧片。
影片以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将四个看似独立的故事交织在一起,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暴力与美感之间的微妙关系。
本片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影片的开篇是一段讲述两个杀手的对话,他们讨论着如何在工作中使用各种低俗的武器。
这段对话不仅展现了塔伦蒂诺独特的幽默感,更是为整个故事的展开奠定了基调。
接着,我们进入了第一个故事,一个名叫文森特的黑帮杀手和他的搭档吉尔的故事。
他们接到了老板马尔塞尔的命令,要帮助他处理一桩麻烦事。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见证了暴力与美感之间的冲突。
塔伦蒂诺通过镜头语言和剪辑手法,将暴力场面与美丽的画面相结合,让观众在笑声和恐惧之间产生矛盾的情绪。
第二个故事是关于一位名叫布奇的失意拳击手,他被一位名叫华莱士的老板雇佣去做一桩不可告人的勾当。
布奇为了保护自己的生活,不得不陷入一个充满暴力和黑暗的世界。
在这个故事中,塔伦蒂诺通过对话和情节的设置,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
布奇虽然身陷黑暗,但他仍然保持着一种对美的追求。
他对华莱士的妻子米娅产生了特殊的感情,这种禁忌的爱情让观众既感到不安,又被深深吸引。
第三个故事是关于一位名叫金的囚犯和他的搭档罗伊尔的故事。
金和罗伊尔是两个聪明绝顶的罪犯,他们计划从一家餐厅偷走一笔钱。
然而,计划并没有像他们预想的那样顺利进行。
在这个故事中,塔伦蒂诺通过对话和情节的设置,展现了暴力与智慧之间的较量。
金和罗伊尔虽然是罪犯,但他们的聪明和机智让观众不禁为之喝彩。
他们在面对困境时的反应和决策,既让人捧腹大笑,又让人敬佩不已。
最后一个故事是关于一位名叫布特斯的出租车司机和他的乘客埃斯梅拉达的故事。
布特斯是一个孤独而又渴望交流的人,他与埃斯梅拉达产生了一种特殊的联系。
在这个故事中,塔伦蒂诺通过对话和情节的设置,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布特斯和埃斯梅拉达虽然来自不同的世界,但他们在短暂的相处中互相理解和关心,这种温暖的情感让观众感到一丝慰藉。
百年动作电影——《杀死比尔》震撼影史的暴力美学
百年动作电影——《杀死比尔》震撼影史的暴力美学动作片《杀死比尔》上映于2003年,由昆汀·塔伦蒂诺执导,故事讲述了身为杀手的Bride,想要通过结婚来脱离血腥的生活,但是她的同僚以及老板比尔的到来破坏了这一切。
比尔不顾有孕在身的Bride,开枪打中了她的头。
大难不死的她在一家医院醒来,开始着手自己的复仇之旅。
本片是一部血肉横飞的片子,他将昆汀大脑内的暴力美学全盘托出:黑帮、杀手、血战、复仇等在动作片中常见的元素复杂交错,全程无尿点,高潮迭起,没有一刻冷场。
影片的开头,医院苏醒的Bride开始了自己的复仇之旅,她先前往前同事的家里,解决掉了曾经残害自己的百步蛇。
本片动作由袁和平设计,打斗中充满了中国港片的元素,对身边道具的借用十分灵活。
片中还通过一段动画对女主复仇的另一个人物石井尾莲进行了介绍,这场动画画风细腻,色调鲜明,虽然凭空出现,但一点都不觉得突兀。
讲述了石井尾莲从不谙世事的小姑娘到成为杀手的历程。
片中的石井尾莲由刘玉玲扮演,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杀手,多年混迹江湖,已成为日本黑帮老大。
她虽残忍但却彬彬有礼,气质绝佳,凄苦的童年注定了她的人生轨迹。
而本片也主要演绎的是女主角Bride对石井尾莲的复仇。
Bride在复仇前做了充分的准备,她找到了日本铸刀大师,也是比尔的师傅,服部半藏,从他那里得到了一把神也会被割伤的武士刀。
誓要一人一刀,让恶人受到应有的惩罚。
接下来,女主身着李小龙经典装束,手握半藏刀,开始了自己大杀四方的复仇。
在酒馆的打斗中,她首先对战石井尾莲的保镖Gogo。
17岁的Gogo齐刘海,水手服,及膝白袜,白色平底鞋,日本式娃娃妆,是一个面相青春甜美的少女。
但实际的她心狠手辣,杀人不眨眼,是一个与外表反差极大的杀手。
Gogo善用飞链,杀伤力极强。
女主Bride与她经过一番苦战,终于通过对手的大意解决了Gogo。
本片在武器选用与人物扮相上别具一格,每个人物都个性鲜明,昆汀通过极具反差的人物设定,来冲击观众内心,唤醒暴力带来的震撼感受。
《低俗小说》暴力与复仇的另类美学
《低俗小说》暴力与复仇的另类美学《低俗小说》是由奇异导演昆汀·塔伦蒂诺于1994年执导的一部经典黑色喜剧电影。
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结构、强烈的暴力场景和复仇主题而闻名于世。
观看完《低俗小说》后,我被电影中所展现的另类美学所深深吸引,并对塔伦蒂诺的导演才华赞叹不已。
电影以四个独立但有着联系的故事线索展开,每个故事都充满着不同的暴力场景和复仇主题。
这种非线性的叙事结构给观众带来了一种新颖的观影体验。
通过交错的剧情,塔伦蒂诺成功地将四个故事线索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断猜测和思考,增加了观影的趣味性和深度。
电影中的暴力场景无疑是该片最引人注目的元素之一。
塔伦蒂诺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现了暴力的残酷和血腥,但却又不失一种美学的审美。
他将暴力场景渲染成一种艺术形式,通过精心设计的镜头和音乐,将暴力与美学相结合,使得观众在观看暴力场景时既感到震撼又感到美的享受。
这种另类美学的运用,使得《低俗小说》成为一部独特而又引人入胜的电影。
复仇主题是《低俗小说》的核心。
电影中的每个故事线索都围绕着复仇展开,无论是布鲁斯·威利斯饰演的角色为了报复对妻子的背叛而展开的复仇行动,还是乌玛·瑟曼饰演的角色为了复仇而不惜付出一切的努力,都展现了复仇对人性的冲击和改变。
塔伦蒂诺通过复仇这一主题,探讨了人性的黑暗面和复仇的无尽循环。
他将复仇描绘成一种力量,一种能够改变人的力量,同时也警示观众复仇的危险和无意义。
除了暴力和复仇主题,该片还通过对电影元素的娴熟运用展现了导演的才华。
塔伦蒂诺善于运用对话和镜头语言来展示角色的个性和情感,使得每个角色都栩栩如生。
他还善于运用音乐来烘托气氛,通过对不同音乐风格的运用,使得电影更加生动有趣。
此外,他对电影的细节处理和剪辑手法也表现出他对电影艺术的深刻理解和热爱。
总的来说,《低俗小说》是一部充满暴力与复仇的另类美学的电影。
塔伦蒂诺以其独特的叙事结构、强烈的暴力场景和复仇主题,成功地打造了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作品。
电影中暴力美学的视觉语言符号——以昆汀电影为例
面就是使用夸张的动作场面美化暴力 吸引观众 。随着观众的 要求越来越高 , 使制作 者在考 虑剧情 之外 , 还要精 心设计 动作
昆汀擅长非线性叙事 , 难忘 的对 白和血腥的场面。 他更多 地表现暴力 的过程 , 刺激观众的神经 , 商业 气息非常浓郁 。比
将电影中的暴力推 到美学 的高度 。 从此 , 暴 力电影 自成一 派并 场面来博得观众的眼球。
中图分 类号 : J 9 0 5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3 ) 3 0 — 0 1 3 6 — 0 2
一
、
何为暴力美学
是 一场游戏 , 突出她冷 酷的性格特点 。
“ 暴 力美 学” 最初发源于美 国, 在 中国香港走 向成熟 , 如今 依 然成为文学 、 电影 、 绘画 , 甚至游戏 、 动画、 广告等津津 乐道 的内容之一 。而谈起暴力美学 , 不得不提的就是暴 力电影 。虽 然暴力美学这一提法 的出现最多不过二 十年 ,但是 “ 暴力 电
汀电影 中暴力美学视觉语言符号的表 现形式 。
( 一) 人 物 造 型
汀不 仅使得整个 画面的色彩 强 ,高饱 和度的色彩也使 画面看 起来 比较杂乱 ; 同时导演还特意渲染地板上鲜血 四溅 的效 果 , 增加了情 绪的紧张感 和暴力的气氛 。比如影片 中阿莲小 时候 为父母复仇 , 其 中数个描绘人被利刀刺 中的镜头 中, 无一 不是 鲜血如喷泉般飞溅 , 整个 画面都被血红 色所 包裹 , 但却极 少让
二、 昆汀 电影中视觉语言符号 的暴力美学表现手法
在 影 视作 品 中 , 要 达 到 美 化 暴 力 的 目的 , 需 避 免 造 成 电影
浅谈昆汀·塔伦蒂诺电影中的暴力美学特征
影视大观浅谈昆汀·塔伦蒂诺电影中的暴力美学特征孙佳琦(云南艺术学院,云南,昆明650500)摘 要:昆汀·塔伦蒂诺作为美国著名的后现代主义电影导演,凭借着暴力美学电影闻名于世,他电影中的暴力美学和其他导演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他在电影中的暴力更趋向是一种轻松、娱乐、游戏和荒诞化的电影美学,他的这种美学风格在电影界一直是独树一帜的存在。
关键词:昆汀·塔伦蒂诺;后现代主义;暴力美学昆汀的电影一直是将血腥暴力的场景诗意的转化成合理且浪漫的,极大的程度上化解了影片中的暴力带给观众的不适,从而产生出对暴力审美的关观照。
一方面昆汀在本身就存在着死亡和血腥的暴力中,运用电影化解了这种暴力;另一方面对于昆汀来说暴力不过是故事中呈现的一种载体,他将暴力呈现出喜剧性的氛围,运用着色彩、声音、造型等方式加以组合塑造者暴力的美,使暴力在电影中不再是突兀血腥的存在,由此在昆汀的电影中可以看到极具鲜明色彩且观赏性极强的暴力画面,给予了观众在视觉上的极大享受。
昆汀在他的电影中不仅是在视觉上对暴力进行美化和夸张化的处理,在他电影中的听觉上也是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以及音乐、音响上的巧妙运用与画面进行相呼相应,这样的极具个人特色的声画结合给予着观众极大的感官刺激。
在生活压力剧增、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人们每天都疲于奔波着,他们必须要通过某种方式来进行情感宣泄,需要情绪上的缓和。
这时暴力的电影就顺应着时代的发展出现在了观众的视野之中,暴力电影因为其自身的原因在电影中暴力行为的展现,可以帮助观众在观看电影的的同时发泄自己的情绪并随之产生快感。
在他的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昆汀一直运用着人物身体部位的特写镜头渲染着人物主人公当时所产生的情绪、着重突出着暴力行为,将如何进行的暴力行为和暴力行为后的结果直接的展现在观众面前,极大地迎合了观众的猎奇心理,带给观众良好的视觉体验,刺激着观众从而产生出的害怕,从而获得情绪上的一个平缓,得到心理上的宣泄;影片中除了特写镜头还有不少的慢镜头,导演将影片中动作的细节动作展现的细致无一缺漏,却又极富美感,将暴力行为本身所带来的凶残进行舞蹈化,消除掉了本身带来的凶残,让观众在观看暴力行为产生美感的同时短暂时间忘却暴力行为带给人们所带来的痛苦,同样也是因为这种慢镜头的拍摄手法削弱了暴力行为带来的不幸与困苦,在《杀死比尔》中昆汀将一些场面做成了黑白画面,将代表着死亡和伤痛的血色处理为黑色,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给观众的刺激,让观众较为轻松的看完电影中的暴力场景,这一点也体现出了后现代主义的反传统的叛逆性,和后现代主义契合在了一起。
《低俗小说》暴力美学与回味无穷
《低俗小说》暴力美学与回味无穷《低俗小说》是由奥斯卡得主昆汀·塔伦蒂诺执导的一部影片,于1994年上映。
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暴力美学和复杂的叙事结构而备受瞩目,成为了塔伦蒂诺的代表作之一。
在观影后,我被这部电影所带来的深度和内涵所震撼,它不仅让我思考人性的复杂性,也让我反思了电影艺术的力量。
《低俗小说》以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呈现,将三个故事交织在一起。
这种叙事结构的运用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断揣摩着各个故事之间的联系,同时也让观众对电影的情节充满了期待。
塔伦蒂诺巧妙地将这些故事相互关联,通过角色的穿插和细节的呼应,让整个影片构建起了一个庞大而有机的世界。
这种非线性叙事的手法不仅增加了观众的参与感,也使得电影更加具有挑战性和深度。
电影中的暴力场景是《低俗小说》最引人注目的地方。
塔伦蒂诺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现了暴力的美学,将其变成了一种艺术形式。
他通过慢动作、音乐和镜头语言来强调暴力场景的震撼力和美感。
这种暴力美学并不是为了刺激观众的视觉感官,而是通过对暴力的审美化来探讨人性的黑暗面。
塔伦蒂诺将暴力与电影艺术相结合,使得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思考着人性的复杂性。
除了暴力美学,电影中的对话也是其一大亮点。
塔伦蒂诺以他独特的幽默感和对话技巧,创造了一系列令人难以忘怀的对白。
这些对话不仅展示了角色之间的关系和心理,也揭示了他们对生活和人性的看法。
塔伦蒂诺通过这些对话,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也使得电影更加丰富和有趣。
《低俗小说》不仅仅是一部娱乐电影,它还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问题。
电影中的角色都有着各自的过去和动机,他们的行为和选择都受到了环境和社会的影响。
塔伦蒂诺通过这些角色,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他没有简单地将角色划分为善与恶,而是展示了他们的矛盾和纷争。
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思考使得电影更加引人入胜,也让观众对自身的思考和反思。
在观影后,我深深地被《低俗小说》所带来的回味无穷所打动。
它不仅是一部充满暴力美学和复杂叙事的电影,更是一部探讨人性和社会的作品。
昆汀电影中的影像特点与暴力美学
昆汀电影中的影像特点与暴力美学昆汀·塔伦蒂诺,出生在美国那个“垮掉气息”肆行的1963年,双鱼座。
昆汀虽然不是美国暴力美学的开山鼻祖,但是昆汀在暴力美学方面的造诣在世界影坛中,无出其右。
昆汀是美国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独立电影革命中重要的年轻导演,他以独特的个性及对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均有深刻理解著称。
导演分为很多种,有学院派,独立派等分类,而在这些类别中昆汀多少有点不伦不类,用中文俗语的方式形容,多少有点“野路子”,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电影训练,只是在影碟铺中每天看大量的香港邵氏电影,长年累月的累积,成就了昆汀这种极具风格化强烈的导演若说昆汀电影中最为有特点及价值的,可以粗分为四个最大的特点,1.非线性讲述故事,2.令人难忘极为有特色的对白。
3.黑色暴力美学镜头 4.极具影片节奏感令人意味深长的配乐。
《低俗小说》,《无耻混蛋》,《杀死比尔》《被解放的姜戈》这四部电影非常好的将这三个特点诠释的极为到位。
下面我将用这四部电影来阐述昆汀电影的特点。
非线性讲述故事若说昆汀靠哪部作品在世界影坛一举成名,那么就是这部《低俗小说》了。
《低俗小说》当时一经公映,便被冠以“神作”的名号,说它神,并不是因为这部作品的故事情节有多精彩,亦不是他的电影艺术表现手法多奇特,而最被人所津津乐道的则是片中奇特精巧的圈形叙事的手法。
众所周知,常规电影叙事手法多以线性叙事为主,而《低俗小说》,则完全打破这一常规,打破常规时间线的叙事方法,并且这一非线性的叙事方法不仅是在时间上这样使用,在故事的情节设置上也被打的七零八落,所以许多人在刚接触这部影片的时候都或多或少的有着“看不懂”的反应,但是,只要坚持到影片最后,观众们都会恍然大悟,这便是圈形叙事的魅力所在——开头即结尾。
可以说,昆汀并不是这种手法的最先开创者,但是他,却将这种手法极具风格化的表现到了极致。
令人难忘极为有特色的对白“当我要向你寻仇的时候,你会知道我的名字叫上帝。
解析昆汀·塔伦蒂诺电影中的暴力
解析昆汀·塔伦蒂诺电影中的暴力作为一位现代电影大师,昆汀·塔伦蒂诺的电影以其独特的暴力场面而著名。
他的电影涉及各种类型,包括黑帮电影、恐怖电影、西部电影等。
观众和评论家们对电影中的暴力场面有着不同的态度和看法。
有人批评他的电影过于暴力,甚至是恶俗,但也有人认为这些场面是电影的必要元素,能够加强剧情的张力和视觉上的冲击力。
本篇文章将探讨昆汀·塔伦蒂诺电影中的暴力,并分析其在电影中的作用和意义。
首先,我们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昆汀·塔伦蒂诺的电影中的暴力并不是无意义的。
相反,它们往往是为了服务于电影的主题和故事情节,而且不同类型的电影中的暴力场面也有所不同。
比如,他的黑帮电影《低俗小说》和《杀死比尔》中的暴力场面和动作设计是为了强调黑帮的残忍和野蛮,而且跟主人公的性格和个性也有紧密的联系,这样能够更好地展现剧情和人物性格的发展。
在他的恐怖电影《死亡拜访》和《北极谍报》中,暴力场面则是为了建立紧张和惊悚的氛围,这些场面虽然让人毛骨悚然,但也是电影体验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在他的西部电影《黄昏双镖客》中,暴力场面则是为了突出西部的荒凉和野性,这样才能更好地表现出西部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所以说,昆汀·塔伦蒂诺的暴力场面并不是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和提高电影的票房,而是为了更好地传达故事情节和主题。
其次,昆汀·塔伦蒂诺的暴力场面并不是毫无忌讳和限制的,而是有其艺术性和表现手法的。
他的电影中的暴力场面很少是直白和血腥的,而是通过艺术手法的运用,让观众想象出更多的暴力场面和细节。
比如,在《低俗小说》中,暴力场面很少直接表现,而是通过对白和镜头的设计,暗示了一些残忍的场景,比如Marvin被Vincent和Jules杀死的场景。
同样地,在《杀死比尔》第一部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暴力场面——The Bride在拜访O-Ren的时候斩首的场景,虽然非常暴力和血腥,但在视觉效果和音效上,则是既出色又有限制的,让观众既可以享受到暴力场面的冲击感,又不至于让他们过于不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析昆汀·塔伦蒂诺电影作品中的暴力美学[摘要]作为“暴力美学”大师,美国独立电影导演昆汀·塔伦蒂诺以其个性鲜明、特立独行的电影风格开创了一个电影新时代。
“暴力美学”是昆汀电影的艺术标志,他的暴力是美的,幽默的,同时又引人入胜,发人深省。
“暴力”已成为其电影的符号,是他对现实进行批判和抨击的方式。
研究昆汀·塔伦蒂诺的成长经历与电影作品,揭示昆汀暴力美学的独特风格,有助于阐释暴力美学在电影中的地位与作用。
[关键词]昆汀·塔伦蒂诺; 电影; 暴力美学一、昆汀·塔伦蒂诺生平与作品简介昆汀·塔伦蒂诺是美国著名的导演、演员及奥斯卡获奖编剧。
受家庭影响,他从小喜欢电影,是个不折不扣的电影迷,昆汀这个名字也是取自影片中的一个角色。
虽然没有受过正规的影视教育,但昆汀靠自学掌握了电影的拍摄技法,再加上他的电影天分,他很快凭借为几部成功的电影编写剧本而在美国影坛成名。
1992 年上映的他的电影处女作《落水狗》在当时引起了巨大反响,昆汀的暴力美学风格初露端倪; 1994 年获得戛纳影展金棕榈奖的《低俗小说》是昆汀·塔伦蒂诺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影片的暴力主题受到影迷们的热烈追捧,奠定了其在好莱坞的地位;这两部影片确立了暴力美学和黑色幽默作为他创作风格的标志。
分别于2003、2004 年上映的《杀死比尔I》和《杀死比尔II 》,延续了“昆式”暴力美学风格。
2009 年的《无耻混蛋》在第82 届奥斯卡金像奖上为他疯狂获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八项大奖的提名。
2013 年昆汀三年磨一剑推出的《被解救的姜戈》更是把暴力美学演绎得淋漓尽致,极具重口味风范。
二、电影中的暴力美学及其发展“暴力美学”是20 世纪90 年代中后期才逐渐流行起来的术语,“暴力”和“美”原本属于两个完全对立的范畴,它们互为矛盾体。
“暴力”让人恐惧和厌恶,而“美”则让人追求向往。
“从美学的范畴来说,‘暴力美学’是指把相关的媒体表现﹙电子游戏、漫画、动画、平面设计、广告等﹚中的暴力元素提取出来,创造纯粹的形式主义美感;同时包括对艺术加工过的‘暴力展现’__________的审美体会”。
电影中的暴力美学最初起源于美国,并在香港逐渐发展成熟。
“近年来在世界上成为重要的艺术形态和美学观念的‘暴力美学’是有约定俗成的特定含义的,它就是指在中国的香港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趣味和形式探索。
它的内涵是发掘枪战、武打动作和场面的形式感,将其中的形式感发扬到炫目的程度,忽视弱化其中的社会功能和道德教化效果。
”( 郝建,2002 年) 在中国香港,暴力美学开始走向彻底的形式主义。
公认的代表人物当属吴宇森和徐克,他们的“英雄系列”和武打影片通过形式美感和风格化把暴力场面发挥得畅快淋漓,削弱了社会道德教化作用。
至此,暴力美学开始成为一种成熟的、具有世界范围影响力的电影美学形态。
吴宇森之后,世界影坛不断探索,掀起了“暴力美学”的热潮。
然而,把“暴力美学”发挥到极致,真正诠释其内涵的要数美国电影导演昆汀·塔伦蒂诺。
随着现代主义的发展以及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话语理论的崛起,电影中的“暴力美学”所展现的内涵不断丰富,更加趋于多样化。
一些电影人更注重在影片中通过暴力对现实进行批判和抨击,并不断反思,如北野武、金基德和马丁·西克西斯等。
而昆汀·塔伦蒂诺的电影中暴力呈现戏谑性的后现代风格,用荒诞和黑色幽默引爆了一场“暴力美学”革命。
三、昆汀·塔伦蒂诺电影中的暴力美学风格昆汀是一个“电影鬼才”,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来理解艺术和商业电影,用荒诞、黑色幽默和暴力血腥为传统的美国电影加入了新鲜血液。
从《落水狗》《低俗小说》到《杀死比尔》系列再到《被解放的姜戈》,“暴力”成为其电影的符号,但与同时期的其他电影代表人物相比,昆汀所开创的暴力美学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 一) 昆汀的作品具有黑色幽默风格特立独行的昆汀总是带给观众太多想不到的“意外”,这种意外充满了讽刺意味又颇具喜感。
人物的悲惨遭遇通常以黑色幽默来表现出来,使人们在严肃的氛围中也能笑出声来。
昆汀擅长运用戏仿与反讽手法,添加了荒诞和诙谐等元素来呈现暴力的审美个性,丰富暴力的内涵。
如《低俗小说》中,堂堂的黑帮老大居然被几个变态的抓住鸡奸,让人捧腹。
再如西部片《被解救的姜戈》中,农场主带领手下半夜偷袭牙医和姜戈,在出发前他们很严肃地争论戴不戴头套,并为此吵得不可开交。
无厘头的情节设计让观众哈哈大笑的同时也让这群坏人立刻变得有趣可爱起来,人们从幽默中获取快乐。
“以荒诞感超越荒诞,固然生活世界仍是荒诞,但在荒诞的超越中,可以获得生命的欢乐和自由。
”( 刘小枫) 人们在带着讽刺意味的黑色幽默中感受主人公高大、正直、无私、敢作敢为的英雄形象所传递的情感。
黑色幽默是典型的昆式风格。
( 二) 昆汀电影中的“暴力”的表现手段呈现多样性昆汀作品对“暴力美学”的表现手段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发展在不断变化。
从最早的《落水狗》到《被解救的姜戈》,昆汀的暴力表现形式越来越形式化,从荒诞到华丽的场面,他把自己的暴力模式不停地复制到不同题材,并乐此不疲,每一次复制都是一种创新,不断制造着巨大惊喜来征服观众。
他的电影里,出乎意料的结局和人物命运远超出观众的心理预期,他的即兴发挥总是制造太多的意外。
《被解救的姜戈》中牙医被庄园主坎迪一枪毙命,死得那么突然,这个承担救赎使命的人物的悲惨结局让观众丝毫没有心理准备,无不为之叹惜。
通常人们正为前一个镜头的血腥暴力心惊肉跳时,下一个镜头又马上变得轻松搞怪,让你开怀大笑。
他用荒诞搞笑让暴力变得可爱,是一种另类的暴力。
“这种荒诞性的认识才是昆汀‘暴力美学’最独特的意识,以及最根本的指向。
暴力因其荒诞性而被颠覆,暴力成为一种可笑的事物被消解。
”昆汀用独特的审美观来表现暴力,并且通过多样化的手法来反复实践暴力,创造了独一无二的暴力美学风格,并在继续丰富和发展。
( 三) 只是表现暴力并非认同暴力昆汀曾这样定义自己: “我不想成为一名枪把式,如果我仅以一名拍匪盗片的家伙闻名于世,我想,我将会变成一个令人十分厌恶的人。
”昆汀电影中暴力血腥场面随处可见,但这只是他揭露卑微的人性、鞭挞黑暗和惩恶扬善的方式,有人说昆汀是暴力的美学家或是美学的暴力家,这是因为人们从他的影片中可以获取美和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昆汀对电影中的暴力美学的贡献就在于他对暴力的形式以及从暴力中获取的快乐与荒诞和幻想的立体化呈现进行的探索。
他把暴力从日常伦理生活中剥离出来,变成一个艺术作品中的特定表现对象并赋予其浓厚的后现代性,从而使暴力成为一个独立的美学范畴。
在昆汀看来,暴力只是呈现在他银屏里,是一种表演形式,并非真正的暴力。
现实生活中的他其实非常厌恶暴力,他曾这样评价自己的电影: “如果我的电影能够让艺术家在表现暴力时阻碍变少的话,我觉得这事很棒! 我想我还是有点历史作用的。
”( 四) 昆汀的暴力美学作品融和了多种元素昆汀善于借鉴和吸收一切可借鉴的东西,他特别偏爱东方文化,尤其中国的功夫和日本的武士道。
《杀死比尔》中他邀请了袁和平担任武术指导,女主角身穿李小龙经典的黄色打衣,手持日本武士军刀的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杀死比尔II》中的中国元素更是随处可见。
香港动作片导演吴宇森、林岭东等都是昆汀熟悉的导演,而且他自己也直言不讳地承认自己影片所受到的影响,甚至他作品中有些暴力细节直接来自香港影片。
在其早期的影片中,“暴力美学”大都是通过对人物形象进行细致刻画和对情境精心塑造来呈现,大段的动作场面并不多见,口头描述的精彩场面大都优先于动作性的精彩场面。
但到了后期,昆汀的电影中的“暴力美学”融合了多种元素,包括对电影题材的选择,任何敏感题材对这个痞子导演来说都不在话下,继反法西斯题材的战争影片《无耻混蛋》之后,昆汀推出了另一部反映美国黑奴制度的敏感题材《被解救的姜戈》。
对此,昆汀说: “我想探究一些从没有人碰过的东西,我想拍最令人震惊的美国奴隶故事,不是把它拍成主流大片,而是用意大利式西部片的手法来诠释它,我要把它拍成类型电影,专门探讨那些美国人从来羞于触碰而其他国家又不敢触碰的题材。
”( 五) 昆汀的电影注重感官刺激昆汀的作品极具画面感和刺激性。
夸张的动作、血腥的打斗和浓稠的血浆四溅等超现实方式直白而强烈地冲击着观众的视觉。
如《无耻混蛋》( 2009) 中上尉率领一群犯了错误的士兵将功补过,割下纳粹首领血淋淋的头皮,以及在《被解救的姜戈》( 2013) 中,两个奴隶残酷搏击供奴隶主取乐,这些血浆四溅的场面让人触目惊心。
《被解救的姜戈》中,在医生死后,姜戈孤身一人返回庄园拯救妻子时,与庄园护卫展开激战,混乱血腥的枪战,枪枪见血,血花四溅直至血流成河,尸体遍地———这样的场景在昆汀的电影中随处可见。
“后现代语境中,电影在昆汀·塔伦蒂诺的手中成为娱乐与刺激感官的电玩游戏。
” ( 吕少勇,2004) 昆汀对血浆暴力的极度迷恋使他不由自主地热衷于不加掩饰、不顾一切的杀戮。
“昆汀对暴力无评判表现的同时又有一种提醒真实生活中暴力的残酷、非浪漫化( 将他的作品与香港强盗片比较) 的意味。
看他的东西经常有一种黑色的寒冷感觉。
”这也正是昆汀电影中暴力带来的直白的感官刺激总是会引来较大争议的原因,有时甚至会遭到抵制。
四、结语鬼才导演昆汀·塔伦蒂诺以其独特的个性和对暴力美学独到的见解,受到全世界电影迷狂热的追捧与膜拜。
暴力美学贯穿于昆汀电影作品创作的始终,昆汀凭借对暴力美学的热爱与执著,不断演绎和丰富着暴力美学的内涵。
昆汀电影中的暴力是美的,是可以让人产生快乐的; 昆汀电影中的暴力充斥着幻想与荒诞,同时又具有强大的创造力,引发人性思考,创造精神的奇迹。
才华横溢又特立独行的昆汀被影迷称为“痞子”,在他身上体现了暴力与黑色的完美结合。
总之,昆汀所开创的电影暴力美学在电影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对以后的电影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