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澜教授对于一节好课评价的标准
如何评课——叶澜教授的好课五标准
![如何评课——叶澜教授的好课五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295e4422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c3.png)
新课标下如何评课2007-11-7每次听课活动结束后,总有老师不愿或不敢评课,认为评课是专家的事,至少也是老教师、资深教师的事;也有教师评课抓不住关键,不解决实际问题;这些都是对评课的认识不足或缺乏评课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其实,评课作为一门具有研究价值的科学和实用技术,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只要掌握了这些规律,评课也就简单自然了。
一、几点共识1、评课是为了促进交流、相互学习教学理念在交流、碰撞中得到升华;教研能力在学习、思考中得到加强;教育的技能技巧在评课中得到改进;业务水平在不知不觉中提高。
评课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研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牛鼻子,抓住了这个牛鼻子就能促进整个教学改革向前发展。
通过评课,使参与活动的全体教师,从一个课堂教学实例中吸取教益,学习教学方法,改进不足,以达到共同提高教学水平的目的。
参与评课的教师应善于把公开课教学与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比较性研究,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结合自己的特点提高富有个性化的教学水平。
2、评课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评课实际上是一种价值判断,评课者将根据自身的教育理念、所掌握的教育理论对被听的课进行判断。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每个评课者又会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素质教育的要求进行评判。
这些判断、评价都将受评价者自身的素质、所处环境的制约。
因此,对同一堂课,同一种教学行为不同的评价者会得出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
3、课堂教学体系不是唯一的课堂教学本身是多因子参与的复杂过程.对复杂过程的评价技术和方法都不成熟.各学科各有特点,不可能形成统一的评价体系.评课的目的不同,评课的侧重点也不同.二、好课的标准虽然课堂教学评价的体系还不完善,评价的标准也不唯一,但不是说我们对一堂课就不能评价,一些基本的、规律性的事物大家都还是有一个公认的标准。
评价一堂课是好课细节性的要求可能很多,但从宏观方面考虑能做到下面两点我认为就是一堂好课。
1、能科学、合理、全面地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三维目标。
叶澜老师的“五实”观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叶澜老师的“五实”观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fd1c522b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1e.png)
叶澜老师的“五实”观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1):叶澜老师的“五实”观华东师大的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的标准应遵循“五实”,具体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扎实。
“一节好课应该是一节有意义的课”。
对学生学习来讲,叶澜老师认为有三级意义:初级意义——学到东西;中级意义——锻炼了能力;高级意义——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
2、充实。
“一节好课应该是有效率的课。
”效率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来说的,对全班多少同学有效率,对优秀学生、中等学生、困难学生的效率是否相同。
二是效率的高低,没有效率就不算是好课。
有效率的课也就是充实的课,是有内容的课。
3、丰实。
“一节好课应该是有生成性的课。
”一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是在课堂中有真情实感、智慧的交流,这个过程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
4、平实。
“一节好课应该是常态下的课。
”课堂的价值在于师生碰撞,相互讨论,生成许多新的东西。
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不仅现在可以上,什么时候都可以上。
……不管谁在听课,教师都要旁若无人,心中只有学生。
5、真实。
“一节好课应该是有待完善的课。
”它不可能十全十美。
它应该是真实的、不粉饰的、值得反思的。
可以重建的课。
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
真实也是评价一节好课的重要指标,没有真实,“好课”也失去了价值。
虚假的课虽可取得一时半会的成功,但不利于教师树立研究意识,更不利于教师向研究型转变。
叶澜老师提出的“五实”评价标准为我们怎样上好一节课给出了漂亮的解答,为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教学能力,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扎实推进课堂教学研究,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指明方向。
如何认识一节好课
![如何认识一节好课](https://img.taocdn.com/s3/m/1f255d0a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95.png)
如何理解一节好课一、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1、扎实。
“一节好课应该是一节有意义的课”。
对学生学习来讲,叶澜老师认为有三级意义:初级意义——学到东西;中级意义——锻炼了水平;高级意义——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需求。
(三流老师教知识,二流老师教水平,一流老师教思想)从初级意义来说,绝绝大局部课达到了扎实的初级意义,即学到东西,只有极少数课因为教师过度注重教学形式,无视了内容和方法,而没有达到初级意义。
教师包办过程,学生活动质量不高,思维缺乏深度,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水平欠缺,情感教育生硬。
从中级意义——锻炼水平来说,绝大局部课在不同水准、不同侧面表达了学生水平培养。
这是实施新课程以来,教师在教学理念上发生一定转变,认同新课程基本理念的结果。
就高级意义——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其进一步学习的强烈愿望来说,达到这种效果的教师屈指可数,他们能在课堂教学的绝大局部时间里,将先进的教学理念(探究、合作、质疑等)转化为具体的,切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方法,利用自身基本功扎实的优势和恰当的教学手段,努力落实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激发学生兴趣和潜能,调动其情感,达到教与学的共鸣。
在这些教师的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被知识吸引,绝大局部时间里,他们意识不到还有很多听课的教师,这是教学的高境界。
2、充实。
“一节好课应该是有效率的课。
效率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来说的,对全班多少同学有效率,对好学生、中等学生、困难学生的效率是否相同。
二是效率的高低,没有效率就不算是好课。
有效率的课也就是充实的课,是有内容的课。
”就第一方面来说,有些教师注重学生的面不够,回答下列问题也总是那么几个同学,这反映在教师的潜意识里他注重的是优生和学习结果,无视的是中等生、学困生和学习过程。
就第二个方面来说,那些课堂整合度和延展度比较好的教师,课堂教学充实而有内容。
我理解的整合度是:挖掘知识内在联系,形成知识链,进而形成知识网。
一堂好课有哪些基本要求
![一堂好课有哪些基本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f3be23f0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90.png)
一堂好课有哪些基本要求我国权威专家、叶澜女士认为: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
就她倡导的教育而言,大致表现在5个方面。
基本要求(1) :有意义叶澜说,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是有意义的。
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她说,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
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
一切都很顺,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基本要求(2) :有效率她介绍,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
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
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
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的能量很大。
基本要求(3) :生成性叶澜介绍,这节课不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基本要求(4):常态性叶澜说,不少老师受、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
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
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
她倡导的新基础教育反对借班上课,为的就是让教师淡化公开课、观摩课的概念。
在她看来,公开课、观摩课更应该是。
叶澜教授对于一节好课的五个评价的标准
![叶澜教授对于一节好课的五个评价的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38f39d72f111f18583d05a8a.png)
叶澜教授对于一节好课的五个评价的标准:叶澜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
就她倡导的“新基础教育”而言,大致表现在5个方面。
教师讲的学生都知道,何必再上课?基本要求(1) :有意义叶澜说,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是有意义的。
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她说,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
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
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课堂上学生都应该有事情做基本要求(2) :有效率她介绍,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
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
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
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
上课不能完全预先设计。
基本要求(3) :生成性叶澜介绍,这节课不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哪怕部长听课,也要“目中无人”基本要求(4):常态性叶澜说,不少老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
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
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
一堂好课必须具备以下五个特征
![一堂好课必须具备以下五个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324f8d9fb14e852458fb57ec.png)
叶澜教授说,一堂好课必须具备以下五个特征:
1.是一堂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
2.是一堂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
3.是一堂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
4.是一堂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
5.是一堂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
专家认为,一堂好课必须具备以下五个特性:
1.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参与教学有广度和深度);
2.体现了课堂的有效性(学生有实际的收获);
3.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生成性(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及教学进度,能与学生共同生成课堂的教学内容和新的教育教学资源);
4.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5.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反思性。
叶澜教授课堂教学五个实
![叶澜教授课堂教学五个实](https://img.taocdn.com/s3/m/d88db3c327d3240c8547ef9a.png)
我的课件,讲义,多媒体教程
6
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得非常顺利,然而有 几个情景却让人回味不已。
我的课件,讲义,多媒体教程
7
情景一:资料错了吗?
授课的杨老师工作认真、细心、负责,考虑到学生第一次 做这样的回家作业(指回家查找资料和设计方案),杨老师 特意在上课前将学生查找的资料收上来细细看了一遍,发现 有一位学生作业中有这样一条资料:“将澄清石灰水和水分 别泼向墙壁,先干的就是石灰水,后干的是水”。
这个方案的常规操作过程是:
●分别称量同体积的石灰水和水的质量(至少要称四次, 空烧杯的质量、试剂加烧杯的质量)
●再计算密度(或直接比较质量亦可),得出结论。
我的课件,讲义,多媒体教程
15
有一组同学提出了不同的做法:
●分别将两个烧杯放在托盘天平的两个托盘里,调零 ●待天平平衡后向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石灰水和 水 ●天平的指针偏转的方向就是密度较大的一方,烧杯中的 试剂也就是石灰水(一次也不用称,步骤非常精简)。
学生不规范的操作(按操作规范,托盘天平的右盘应该放 置砝码)显示出学生对托盘天平原理有着十分深刻的理解, 而学生打破规范的举动也显示出学生的创造性。
我的课件,讲义,多媒体教程
16
然而,对学生如此精彩的思维,老师只是点点头,就让 学生坐下了。
课后,杨老师焦虑地说:“我不知道该怎么说。他们发 言时,我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位学生并没有就这个问题主动向老师提 出质疑或要求解释。
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没有养成提出问题的习惯(不是没有问 题,而是不习惯提出问题),而这种习惯的缺失正反映了我们 在教学中缺乏对这种行为的关注和鼓励。
我的课件,讲义,多媒体教程
11
叶澜《一堂好课的标准》之欧阳治创编
![叶澜《一堂好课的标准》之欧阳治创编](https://img.taocdn.com/s3/m/e1aa48fdbcd126fff6050b01.png)
叶澜:一节好课的标准叶澜,中国著名教育家,女,祖籍福建南安,1941年12月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本科,并留校工作至今,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名誉所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
主要学术兼职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兼教育学原理学科组组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
大致表现在5个方面。
(1)有意义,即扎实。
(教师讲的学生都知道,何必再上课?)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是有意义的。
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
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
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2)有效率,即充实。
(课堂上学生都应该有事情做)。
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
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
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
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
(3)生成性,即丰实。
(上课不能完全预先设计)。
一节好课不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小学]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小学]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5db5b805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f3.png)
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1.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学习,教师重在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好课的标准是什么?人们对好课的认识和评价标准仁智相见,我认为叶澜教授的观点在这个问题上很有说服力。
他认为一节好课要做到“五实”,即一节好课应该是扎实的课、充实的课、丰实的课、平实的课、真实的课。
扎实的课就是有意义的课,学生至少能学到东西,有情感体验,产生学习需求,不图表面的热闹;充实的课就是有效率、有内容的课,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丰实的课就是生成性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内容丰富,师生互动,思维活跃,给人启发;平实的课就是课堂的实实在在,是常态下的课,不管谁在听课,教师都要做到旁若无人,心中只有学生;真实的课就是不加粉饰、有待完善、值得反思的课,它不可能十全十美,“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
这样的课,需要炉火纯青的教育艺术。
如果不打磨是绝对不可能随便出炉的,可谓“十年磨一剑”。
如何打磨一节好课呢?如果教师能够把握住以上好课的标准,他的打磨就会有明确的目标,不会作秀,不会造假,这样的打磨甚至雕琢又有何妨呢?一节好课是精品,是需要反复推敲的,也是值得体味的。
一节好课是教师智慧流淌的水到渠成,是师生心灵相约的和谐共生。
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一招一式皆见功夫,要的是教师的真功夫,而不是花拳绣腿和表面文章。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准备一节课。
可见,好课取决于教师的功底、积淀和智慧,需要教师从教育理念、学科知识、教育机智、教育手段和课堂细节等方面作大量的充分的准备和思考,对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都要考虑到位,在课堂上才可能以不变应万变,做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确保课堂“三维”目标的实现。
我给爱人说,教学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
夸美纠斯在他写的《大教学论》扉页上写到:寻找一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
①这种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的教学思想,在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那里发挥得淋漓尽致,他提出,教是为了不教。
评课的原则及一般标准
![评课的原则及一般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b04854b8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e8.png)
评课的原则及⼀般标准⼀、评课的原则(⼀)好课的标准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认为⼀堂好课应具备以下基本要求,即“五实”:⼀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是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三是有⽣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四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五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
(⼆)评课的原则1、实事求是原则:即客观公正,也就是在评课过程中,要求评课者能⽤⼀把尺⼦、⼀个标准去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评价的对象定位在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事件本⾝)上⾯,⽽不是定位在授课者(⼈)上⾯。
当然,实事求是的评课原则还要求评价者能以课堂的真实情况为基础,以科学的理论为依据,不带任何偏见,不夹杂感情因素。
2、坦率诚恳原则:就是要求评价者对课的长处⼀定要充分肯定,对教师授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能明确地指出来。
当然,在具体评课时,还要考虑教师的⼼理承受能⼒,对⼼理承受能⼒弱的教师应含蓄、客⽓⼀些,对⼼理承受能⼒强的教师可坦率、直爽⼀些。
3、兼顾整体原则:⼀是评课者应树⽴整体意识,坚持在评课中把点和⾯、局部和整体结合起来。
⼆是评课者在评价过程中,还要兼顾对教师教学能⼒的评价,既要看所听的课,还要看平时的课,也要看教学成绩,应综合⼀个教师的多种表现,⽽不能“⼀课定终⾝”。
4、激励性原则:⼀是对被听课者的激励,⼆是对参与听课的其他教师的激励。
前者主要是要善于抓住教师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的闪光点,发散甚⾄放⼤教师课堂教学组织过程中成功的地⽅,使被听课者明确⾃⼰的课堂教学⾏为在哪个环节上是优秀的,以便于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更好地保持。
对参与听课的其他教师,通过评课也要建⽴适当的激励机制,可使⽤这⼏种激励⽅法:⽬标激励,给教师提出⼀个教学研究的⽬标;榜样激励,为教师树⽴⼀个教学典型;信息激励,为教师提供教改信息。
5、差异性原则:⼀是看课型的差异。
针对不同的课型应采⽤不同的评价标准,不能⽤同⼀评价标准来评价不同课型的课。
⼆是要看教师的差异。
对不同执教年龄的教师进⾏评课,要求⾃然不同,对不同职称的教师授课情况的评价,要求也应该有所不同,听不同学科的教师的课时,也要能根据学科特点设⽴不同的要求。
叶澜《一堂好课的标准》
![叶澜《一堂好课的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f111e4813186bceb18e8bb29.png)
叶澜:一节好课的标准叶澜,中国著名教育家,女,祖籍福建南安,1941年12月生于上海,196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本科,并留校工作至今,现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名誉所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
主要学术兼职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兼教育学原理学科组组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
大致表现在5个方面。
(1)有意义,即扎实。
(教师讲的学生都知道,何必再上课?)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是有意义的。
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
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
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2)有效率,即充实。
(课堂上学生都应该有事情做)。
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
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
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
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
(3)生成性,即丰实。
(上课不能完全预先设计)。
一节好课不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什么样语文课才是一堂好课
![什么样语文课才是一堂好课](https://img.taocdn.com/s3/m/6d9fdde76294dd88d0d26b5d.png)
什么样的语文课才是一堂好课语文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叶澜教授这么说: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语文专家的好课标准往往是宏观而抽象的,他们提出语文好课的四个特征是:能着眼于学生全而素质的提高;能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能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能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样的好课标准具有很强的价值导向功能,然而缺乏对具体操作的方法指导,我尝试从实践操作上谈谈我的语文好课观。
一、变面面俱到为重点突出一般教师都希望构成自己一堂课的每个环节都能精雕细琢.引人入胜。
他们的设想既要有新奇趣味的开头,又要有生成迭起的中场,还要有画龙点睛的小节,以及延伸到课外的思索等等,各个环节又合乎“起承转合”的连贯。
其实,语文课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制约课堂的各种因索决定着语文课不可能、也不需要面面俱到,语文课应该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为首要任务。
例如我曾教学《大作家的小老师》,文本以写人物间的对话为主,简短的对活传神表现出小姑娘的天真可爱和萧伯纳的严于律己。
本课的教学要求就是学习萧伯纳谦逊自律,体会其宽广胸怀。
以前我教这一课时让学生逐段逐句朗读并分析,结果是面面俱到,时间仓促,反主为次,虎头蛇尾,效果欠佳。
二、变对答如流为激活思维大部分教师都希望自己提问时.学生能对答如流。
学生对答如流可以使教师的没计意图毫无滞碍地全面贯彻,可以使课堂教学如行云流水般地流畅,可以使教学结构紧凑完整。
然而对答如流的外表下,学生的思维质量有多高?因为语文就其本质而言是思维训练,要达到对答如流的“理想”效果,主要有二种途径:1.教师把思维含从较高的问题预先分解成若干个层层递进式的小问题,让学生逐个击破,采用这样爬坡式的策略,学生自然“对答如流”。
这样教师扶着学生走,长此以往只会培养学生思维的依赖性,这样的学生很少能品尝“跳一跳,摘桃子”的喜悦。
这种层层推进式的提问已经逐步淡出新课程改革的主流。
2.教师预先渗透或临场“面授机宜”,学生按照教师的叮嘱一字不漏地进行回答,这样也能达到“对答如流”的效果。
初中课堂教学漫谈
![初中课堂教学漫谈](https://img.taocdn.com/s3/m/33d8dcaf0029bd64783e2c12.png)
分析各个环节
综合作出评析意见
观察课堂教学的角度之一
素养:脸面+脸皮
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地道流利的口语和表达 是基本的素养; 数学老师,高超的解题能力; 音乐老师,引人入胜的演唱; 语文老师,漂亮的板书…….. 体育老师,身材健美,运动能力超强…… 每个老师身上都有吸引学生的人格或职业能力 的魅力点,请发现、练就自己的魅力点
观察课堂教学的角度之四
评价
激励性评价 批评与鼓励并行(包容不等于不指出错误) 真诚的、发自内心的、内容真实的评价 灵活的方式 把错误当成宝贵的生成资源
上好课是教师的最大的道德命题
Joseph 2537548058@
课例1:《走一步,再走一步》---孙俊, 现场心理描写
课例2:接力说出解方程的步骤 ---沈妮娜,列方程解应用题
课例3:如果我是孙校长,我将怎么做?---吴慧琼,学习虚拟语气
观察课堂教学的角度之四
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 度和价值观,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 主,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发现和发展 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 立自信,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
观察课堂教学的角度之一
素愉悦 启发 丰富 质朴 规范 情感 清晰 风趣 直观 精炼 机敏 充实 我们身边的老师: 李量、王春、沈妮娜、闫美枝、罗新霞 王雪莲、王兴、李花、周基燕…….
观察课堂教学的角度之一
素养:脸面+脸皮
优秀的老师大概都有一个特质,那就是“脸皮厚”,抑或可 以说成“不要脸”。新东方之所以这么火,那是因为他们有 着一大批“不要脸”的老师。作为优秀的英语培训师的李阳 的名言是“热爱丢脸(love losing face)”。可见“脸皮厚” 着实是很重要的。不过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脸皮厚”不是 不要原则,不讲廉耻,猥琐下作的意思。它的含义是:老师 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走下讲台和学生平等地参与学习,用 丰富的面部表情和活泼的肢体语言以及夸张的表达甚至是表 演来尽一切手段调动学生来参与课堂的语言实践和学习。简 单讲就是:老师不能让自己“端着”上课,要“舍得做”。 “脸皮厚”其实是一种情商高的表现,更是一种放低自己, 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的表现。这些在课堂上“脸皮 厚”“不要脸”的老师实际上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更是 学生心中真正尊敬的老师。
一节好课的标准
![一节好课的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f4c5504b767f5acfa1c7cddc.png)
怎样的课是一节好课观点一:一堂好课的标准:(1)学生主动参与学习;(2)师生、生生之间保持有效互动;(3)学习材料、时间和空间得到充分保障;(4)学生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5)学生的自我监控和反思能力得到培养;(6)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观点二:个人认为一堂好课应该具备以下标准:1、是否有连贯。
一堂好课看的往往是这节课各个环节是否具备“起承转合”,是否连贯。
即:要有引人入胜的开头,又要有高潮迭起的中场,还要有画龙点睛的结尾,少了哪一个环节都不行。
体现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上的精雕细琢和耐人寻味。
2、是否有生成。
一个有魅力的老师要善于把握课堂,及时生成。
也就是说好课不应该完全是预设的结果,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教师与学生有互动的过程,能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
3、是否有效率。
一堂好课必须是注重学生时间投入和效果产出的关系,即效率问题。
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内容要有意识,即知道自己在教什么,并且知道自己为什么教这些内容,教了这些之后学生会有怎样的收获、取得怎样的效率。
一堂好课不仅应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最大程度的发展,还应该使学生能够投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广泛而深刻的认识。
4、是否有新意。
课堂否有新意,是针对学生而言的,教师要想在短时间内让听课的人看出新意来,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对学生来说,同一个内容只会在课堂上学习一次。
教师的“新意”应是绝对新意,而不是相对新意,即不是相对于已经在别的班上过的同一内容的课要有新意,而是相对学生以前的学习经历要有新意。
一堂好课总能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以前教学中未有过的一处或几处闪亮点,使整堂课迸发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5、是否有瑕疵。
“好课”不必面面俱到,任何课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
如果是,那么假课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只要是真实的,总是有缺憾的。
好课的标准
![好课的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c3e250e0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03.png)
好课的标准
什么样的课堂是好课堂?学生喜欢怎样的课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叶澜教授给出了最好的答案,他认为一节好课应该是扎实的课、充实的课、丰实的课、平实的课、真实的课。
下面浅谈自己对好课的看法:
一、有趣
怎样把枯燥的知识,讲的像讲故事一样,或者像游戏一样,有趣。
这样小学生就愿意听,更愿意参与,就不会厌学,养成学习的好习惯。
二、有爱
老师上课带着爱去上,对学生就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这样才有激情,才能得到小学生的爱,学生对那个老师有爱,学生就愿意听那个老师的课,这个老师的课学生就能学会学好。
三、难忘
知识经过老师的加工,设置一些小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解决,有小的奖品,使学生印象深,废寝忘食,感到自豪,难忘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澜教授对于一节好课评价的标准近日,我国教育界权威专家、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叶澜女士,某周刊采访时谈到如何评价一堂好课。
叶澜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
就她倡导的‚新基础教育‛而言,大致表现在5个方面。
教师讲的学生都知道,何必再上课?
基本要求(1) :有意义
叶澜说,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是有意义的。
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她说,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
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
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课堂上学生都应该有事情做
基本要求(2) :有效率
她介绍,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
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
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
整个过程中,大家都
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
上课不能完全预先设计
基本要求(3) :生成性
叶澜介绍,这节课不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哪怕部长听课,也要‚目中无人‛基本要求(4):常态性
叶澜说,不少老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
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
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
她倡导的‚新基础教育‛反对借班上课,为的就是让教师淡化公开课、观摩课的概念。
在她看来,公开课、观摩课更应该是‚研讨课‛。
因此,她告诫老师们:‚不管是谁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部长、市长,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无他人’。
‛她把这样的课称为平实(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并强调: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有多人帮着准备,然后才能上的课。
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
基本要求(5) :有待完善
她认为,课不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造假的可能性最大。
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
公开课、观摩课要上成是没有一点点问题的,那么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很多心理压力,然后做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往往是出不了‚彩‛。
她告诉记者,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待完善,这样的课称之为真实的课。
扎实、充实、平实、真实,说起来好像很容易,真正做起来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追求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提高,心胸才能博大起来,同时也才能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
就她倡导的‚新基础教育‛而言,大致表现在5个方面:
基本要求(1) :有意义
基本要求(2) :有效率
基本要求(3) :生成性
基本要求(4):常态性
基本要求(5) :有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