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党与政治稳定
政党与政治稳定的关系研究
![政党与政治稳定的关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f7ed948650e52ea55189891.png)
政党与政治稳定的关系研究作者:刘志杰来源:《西部论丛》2018年第08期摘要: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指出,国家的现代性保持政治稳定,但是现代化会引起政治动荡和混乱,其原因可归纳为政治参与和政治制度化的比例失衡。
在此基础上亨廷顿论述了政党与政治稳定的关系:处于现代化过程的国家至少拥有一个强大的政党才能保持政治稳定。
亨廷顿关于政党与政治稳定的理论有其局限性,但是他的思考对处于现代化过程中的中国如何加强党的建设、扩大政治参与、实现社会政治稳定和谐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关键词:政党政治稳定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化二战后,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一大批先前的殖民地摆脱宗主国的统治而独立,形成第三世界,开启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之路,但事情往往事与愿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陷入无休止的暴力、动荡和骚乱。
立足于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现状,亨廷顿提出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居于重要地位,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是一个克服社会动荡和防止政治衰朽的历史过程。
一般来说,纯正的传统社会(贫穷国家),虽然愚昧、贫穷,但却是稳定的,高度富裕国家也是稳定的,而处于过渡型的国家却是不稳定的。
由此,亨廷顿提出一个著名的论断:“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
如何克服这种现代化过程中的混乱呢?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以政治制度化与政治参与两者之间的关系为参照系,描述了战后现代化转型国家政治秩序(政治稳定)的重要作用:从现代化与政党、政治体制与乡村动员、组织的必要性等方面对政党与政治稳定的关系进行论述,深刻阐释了政党在维护政治稳定中的重要作用。
当前,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各种矛盾日益凸显,政治稳定的任务更加艰巨。
如何通过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实现政治稳定成为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
通过《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亨廷顿关于政党与政治稳定的思想梳理与总结,有利于深刻理解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为加强党的建设、扩大政治参与与维持社会政治稳定提供借鉴视角。
党的稳定是中国政治稳定的根本前提
![党的稳定是中国政治稳定的根本前提](https://img.taocdn.com/s3/m/36eed801360cba1aa911da71.png)
党的稳定是中国政治稳定的根本前提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之日起,带领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奠定了党在国家政治体系中独一无二的核心地位。
本文从政治稳定的含义、内容和表现类型出发,通过对中国国家体系、权力配置等方面的历史沿革、现实分析和比较研究得出中国共产党的稳定是中国政治稳定的前提,就如何保持党的稳定做了一些理论意义上的探讨。
标签:中国共产党;政治稳定;前提亨廷顿认为,现代性孕育稳定,而现代化则引发不稳定。
①我国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时期,维护社会稳定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人民的安居乐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政治稳定是社会稳定最基本和最集中的表现,是社会稳定追求的首要目标。
影响一个国家政治稳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中国共产党成为整个国家政治体系的建造者、发展者和完善者。
对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政治稳定之间关系的探究,应该说具有较大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一、“政治稳定”的含义、内容以及表现类型我国学者邓伟志先生认为,政治稳定就是指一国政治系统的连续性和有序性。
它包含稳定的政权体系、合理的权力结构和有序的政治过程等三个不同的层次。
政权体系的稳定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1)政治共同体的稳定,是指国家的完整统一和对国家的认同得以持续。
在我国,就是指公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一个统一完整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政治制度的稳定,是指宪政体制和基本政治制度以及规则得以持续。
在我国,主要是指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邓小平指出“过去行之有效”的东西,我们必须坚持,特别是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那是不能动摇的。
②这里的不能动的遥就是指要保持稳定。
3)执政者的稳定,即不存在政治领导人的非正常更换。
在中国,中国共产党是唯一的合法执政党,执政党的稳定一方面是指中国共产党作为唯一合法的执政党的地位要保持稳定,另一方面,在中国共产党内部,在国家领导人之间,要实现政权的平稳交接,要保持连续稳定行。
政党功能
![政党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8778168a8762caaedd33d4f8.png)
一、政党的基本功能1.利益综合和表达政党接受个人和集团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 并向政治系统表达各种利益、要求、意见和欲望, 把它们归纳成为在决策时便于处理的几套可供选择的方案。
“在多元社会中把社会上所发生的种种利益予以呈明, 使之显现于政策过程管道上的, 便属于政党的重要任务。
”[1]为此, 政党必须建立信息网, 准确接收公民和集团发出的信号。
然后, 政党对本党的党员或者所联系的公民的利益要求、意见进行分析、综合和过滤, 进而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向政府表达。
政党的利益综合和表达是具有选择性的, 并且也具有自利性。
政党作为特定的评价系统和具备固有的决策机构的小型政治系统, 对社会不断表达出的利益进行取舍, 加以选择, 并排出优先顺序。
在利益综合的过程中, 支持该政党的主要集团利益理所当然地被放在优先位置。
2.精英形成和录用政党向政治系统内的各种职务和机构( 例如内阁、议会、法院以及国有企业的领导职位等) 输送精英, 使之获取政治职位。
如果没有在选举中动员众多的选民和把自己推举到领导职位的组织, 就等于没有成功的可能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 政党是权力渴望者不可忽视的通往权力的运载工具。
政党的这个功能, 是存在于世界政治中的各种政党所具有的共同功能。
伯恩斯等人指出, 政党可以物色政治领导人。
对许多美国人来说,地方政党不仅是进身之阶, 而且是活动的基地。
由于政党是在全国范围内组织起来的, 地方社团便有助于在地方社区与全国政府之间建立个人的和政治的联系。
政党通过掌握授与职位的权力, 一直起着一种职业介绍所的作用, 在地方一级尤其如此。
[2]3.政治决策和协调现代政治的显著特征, 是随着社会问题的复杂化,政治也不断扩大化、精密化和专业化。
“为了有效地处理远远超过每个决策者理解力的复杂的政治课题, 如果没有保持议员之间的统一和秩序、集中专业知识和信息以及谋求充实审议内容的组织, 作为最高决策机构的议会则不仅难以实现迅速的运转, 而且会完全流于形式。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第一章、第七章)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第一章、第七章)](https://img.taocdn.com/s3/m/79be61eaaeaad1f346933f74.png)
政治参与: 政治参与:现代化与政治衰朽
2、现代化与暴力 “亨廷顿悖论”——"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历史发展的 亨廷顿悖论” 潮流和趋势,是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进程",但"现代性孕育着 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产生秩序混乱的原因, 不在于缺乏现代性,而在于为实现现代性所进行的努力。" "如果一个国家出现动乱,那并非因为他们贫穷,而是因为 他们想致富。" 社会动员÷经济发展=社会颓丧(挫折感) 社会颓丧÷流动机会=政治参与 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化=政治动乱 3、现代化和腐化 现代化滋生腐化,“腐化是新旧政府交换的催生符”。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塞缪尔·P·亨廷顿 塞缪尔 亨廷顿
Samuel Phillips Huntington 美国政治学家。早年就读于 耶鲁大学,后在芝加哥大学与哈 佛大学获硕士与博士学位。历任 哈佛大学政府学讲座教授、国际 事务中心主任、政府学系主任, 曾参与创办《外交政策》杂志, 担任过美国国防部等部门的顾问, 1977~1978年任美国国家安全委 员会安全计划小组的负责人。 1987年因在比较政治学领域中的 贡献当选为美国政治学会主席。 著述颇丰,包括《我们是谁?》 及《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 (1927.4.18~2008.12.28 ) 建》。 ~
城乡差距: 城乡差距:城市突破和绿色起义
城市突破:现代化打破了城乡间的平衡。经济活动频
繁,中产阶级在政治上崭露头角,最终城市力量确立了自 己的地位,推翻来自乡村的统治阶层,结束传统的政治体 系。
绿色起义:乡村动员 绿色起义
政治稳定: 政治稳定:公民政体与普力夺政体
现代政体与传统政体有别于它的政治参与水平(民众 政治意识和政治介入);发达政体和不发达政体的区别在 于它的政治制度化水平(组织大众参与政治方面—政党)二者的 关系。 关系。(公民政体和普力夺政体)(见图表)
现代化中的政党与政治稳定_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_述评_江毅
![现代化中的政党与政治稳定_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_述评_江毅](https://img.taocdn.com/s3/m/235e8f711ed9ad51f01df285.png)
45现代化中的政党与政治稳定——《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述评江毅(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 湖南 长沙 410138)[摘 要] 亨廷顿政治稳定理论认为:在现代化的过程中,政治制度化缺乏是政治不稳定的内在原因,建立政党是实现政治稳定的关键。
尽管其理论存在着各种缺陷,但是对我国的政治稳定和政党制度仍然有非常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政治制度化 政治稳定 政党 在现代化中实现政治发展,是许多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在实现政治独立后,努力争取的目标。
但事情往往是事与愿违,大部分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非但没有实现政治发展,反而陷入了永无休止的政治动荡中。
一般说来,纯正的传统社会(贫穷国家),虽然愚昧、贫穷,但却是稳定的[1](P.62),高度富裕国家也是稳定的,而处于过渡型的国家却是不稳定的。
由此,亨廷顿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名的论断:“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2](P.38)。
那么如何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稳定呢?亨廷顿为此提出了强大政府论的观点。
何为强大政府?强大政府就是能实现政治稳定的政府,而强大政府的构造关键又在于建造一个强大的政党。
亨廷顿就此对政党与政治稳定的关系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价值的见解。
一、政治制度化缺乏——政治不稳定产生的内在原因 在讨论政党与政治稳定的关系前,我们首先对亨廷顿关于产生政治不稳定的论述作一个简要的回顾。
他用了下面公式对此作了说明: 1、社会动员÷经济发展=社会颓丧 2、社会颓丧÷流动机会=政治参与 3、政治参与÷政治制度化=政治动员[3](P.51)亨延顿认为现代化是一个包含许多层面的进程,它几乎涉及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
其中与政治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动员,二是经济发展。
社会动员涉及到个人组织和社会渴求的变化,而经济发展涉及到个人、组织和社会能力的变化。
[4](P.31)现代化要求这两者并行发展。
但实际情况远非如此。
因此,这两者就成了影响政治稳定的两大因素。
发展中的政治动荡与政治稳定_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_述评
![发展中的政治动荡与政治稳定_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_述评](https://img.taocdn.com/s3/m/83b7bdd449649b6648d74733.png)
1999年第5期 山 东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总第75期发展中的政治动荡与政治稳定①———《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述评蔡建波 刘翠香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最迫切而又是核心的课题是持续、快速、健康、全面的发展和进步。
为此,就需要保持必要的稳定,因为稳定是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稳定,包括经济、社会、政治等全方位秩序的稳定,其中关键的是政治秩序的稳定。
发展中国家如何在发展进程中保持政治稳定,避免发生急剧的政治动荡呢?美国现实主义政治理论家塞缪尔・P・享廷顿提出了一种“政治稳定论”观点,本文拟对此进行初步探析和评价。
一、政治动荡:发展中的政治伴生物二战后,一大批摆脱殖民统治而走向独立的国家及其他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的国家,纷纷跃跃欲试地想早日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
对加速经济社会文化的变革与发展,实现现代化,富民强国,这些国家都抱着非常迫切的愿望和付诸直接实践的强烈要求。
然而,发展中国家因其“后发展”特点而在具有明显“赶超”性质的现代化进程中,有许多发生过或正在发生着政治上的动荡。
政治秩序不稳几乎成了这些动荡国家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的政治伴生物和副产品,而其政治动荡的最突出表现就是国内战争、动乱、政变。
在这些国家里,到处都可以看到政治秩序在下降,政治局面呈现出一派“衰朽”的景象。
二、政治动荡:发展中缘何而生享廷顿认为,发展中国家政治动荡的基本原因是,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社会急剧变革,新的社会集团被迅速动员起来卷入政治,而同时政治体制的发展却又步伐缓慢”。
因此,政治动荡的首要问题就是政治制度化的发展落后于经济与社会的变革。
享廷顿依托上述基本论点作为分析框架,紧扣现代化这条主线,进一步探讨了现代化过程对政治动荡的影响,阐释了在经济社会文化现代化进程中为什么会发生政治动荡的问题。
享廷顿认为现代化是一个多层面的进程,涉及到人类思想和行为所有领域里的变革和发展。
而和政治关系最密切的现代化各层面可以广义地概括为两类:第一,社会动员过程。
中国政党制度的功能与价值
![中国政党制度的功能与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e2d0be1a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4d.png)
中国政党制度的功能与价值中国政党制度的功能与价值中国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政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具有⼀般意义上的政党所具有的⼀般特征。
但是,其起源、性质和特征,则与发展中国家的许多政党,特别是西⽅国家的政党具有明显的不同。
政党和政党政治是当今世界各国的普遍政治现象。
深⼊持久地研究中国政党制度的功能和价值很有必要。
中国政党制度的功能研究为中国政党制度的合理存在确⽴了现实依据,⽽中国政党制度的价值研究为中国政党制度存在的意义和未来发展奠定了理论⽀撑。
政党和政党制度的存在及其运⾏是有⼀定规律的,这也是政党理论研究的基本逻辑起点,不承认这⼀点,就不存在政党理论研究;但政党及其政治活动在世界各国⼜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和不同,这正是政党理论研究的基本动⼒和意义所在。
政党理论研究的⽬的就是探讨政党运⾏的⼀般规律和各国政党运⾏的差异,以此相互⽐较借鉴,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完善和发展本国的政党和政治制度,为本国的政治发展提供参考。
所以,政党理论研究必然也须采⽤某种程度的⽐较研究。
⼀、中国政党制度的“中国特⾊”“政党既然是⼀种普遍的现象,那么,各种不同或相同类型的政党之间⽆疑是可以进⾏⽐较的。
事实上,在我国,⾸先是认识到了政党之间进⾏⽐较的可⾏性,才有了科学意义上的对政党的研究。
”[1]政党既然是⼀种普遍现象,那么,它⾃⾝的存在和活动必然要遵循某种普遍规律,即政党的产⽣、政党的性质和特征具有⼀定的共性。
从政党的产⽣来看,政党既是⼀定政治环境的产物,也反作⽤于它所存在的政治环境。
[2]政党是⼀定阶级的政治组织,政党的性质是由其所代表的阶级属性决定的,政治纲领是其阶级性的反映。
政党的主要特征包括:第⼀,政党是阶级的政治组织,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政党肩负着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团结、组织和率领本阶级群众以及同盟者进⾏共同⽃争的重任。
第⼆,政党制定代表本阶级利益的政治纲领或章程,⽤以组织和领导本阶级群众和同盟者为实现其政治⽬标⽽共同⽃争。
政治稳定与政党制度的关系
![政治稳定与政党制度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9fd726176c175f0e7cd13765.png)
政党制度与政治稳定的关系行政管理1042 吴翔关键词:执政唯一多个竞争民主内容摘要:政党制度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稳定息息相关,在次论述唯一政党和多个政党在政治稳定上的优劣。
当今社会中,政党(执政党)与政府之间一般拥有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而非执政党(即在野党)一般也是以夺取政权为目的。
所以,总而言之,政党的存在是为了得到某个国家的政治统治地位。
唯一政党与政治稳定的关系。
唯一政党或是一家独大的政党在一个国家中,例如朝鲜,前苏联,中国等国,一般处于执政党的位置之上,由于没有竞争对手,所以在制定公共政策和实行公共政策上效率比较高,因为很少有人会提出异议,同时他们在选举上,少了和反对党的纠缠,这不仅可以让民众耳根清净,还可以极大地减少纳税人的钱财。
但是正是因为没有反对党,所以在监督机制上有很大的弊端,因为监督机制也是同党人士,这样容易造成“官官相护”的局面,同时他们追求的利益时常是以政党利益为重,而忽视平民的利益。
而且一家独大的政党很可能造就一个独裁的“大政府”。
这样会与民众日益提升的民主需求造成矛盾,当矛盾激发到一定的地步的时候,很可能会产生冲突,这个时候政治就不大稳定了。
多个政党与政治稳定的关系。
多个实力均衡政党同时在一个国家中容易造成轮番执政的局面,例如美国,英国,德国等国,由于没有绝对的优势,所以政党的领导人一般都致力于博得公众的好感,以增加自己政党的支持率,所以他们会尽量避免负面新闻的产生,这样就需要规范他们政党中党员的行为,同时由于他们必须时常与普通民众进行交流,与民众拥有亲密无间的关系是他们的追求,这样才可以得到绝对的支持。
若是某个政党在大选中取得胜利,为了能够保持他们执政的地位,在执政期间肯定会兢兢业业,致力于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为民众取得切实的利益,这样才可以继续得到民众的支持,和不至于落下把柄给对手以迎头痛击。
但是多个政党轮流执政会让一个国家的行政风格时常发生改变,因为各个政党的执政风格是不一样的,这样会导致产生一个“喜怒无常”的政府,若是每个政府上台都要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且不说成效如何,稳定与这个国家注定无缘。
从政治合法性浅谈我国政治稳定性的问题
![从政治合法性浅谈我国政治稳定性的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77ec537bed630b1c59eeb55b.png)
从政治合法性浅谈我国政治稳定性的问题作者:王浩先来源:《时代金融》2011年第03期[摘要]社会的连续发展既是给政治提供动力的过程,又是在发展中不断产生不稳定因素的过程。
这就要求政治稳定和政治合法双重启动。
在发展中,政治合法性同政治稳定性有着密切的联系,政治合法意味着政治秩序的被认可,反过来又可以巩固和促进社会政治稳定。
但是,两者之间依然存在着一些变数关系。
某些方面的改变都会影响到二者之一。
本文旨在从政治合法性的角度来看我国政治稳定性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政治稳定性的现实思考。
[关键词]政治合法性政治稳定性政治思考政治合法性是政治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也是一个国家建立的核心。
当人类有了阶级分化、出现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出现了国家以及政治社会之后,政治合法性便是人类持续发展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其程度的大小不仅反映了政治民主化进程,同时又是政治体系保持持续稳定的先决条件。
但就目前来看,许多国家的政治合法同政治稳定的关系仍然比较复杂,其作用更像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增强社会的政治稳定,同时也可能带来社会的非稳定发展。
所以,政治合法性同政治稳定性的关系是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政治合法性同政治稳定的关系政治稳定是一种与政治合法密不可分的政治现象,任何政权的存在都有一个合法性问题,并且这个合法性不是一劳永逸的,每个时代都具有不可预测的变动性和历史所赋予的特性,因此为了适应历史发展的转变,政治合法性往往是一个政权能否得以延续和稳定的保证。
所以从根本意义上讲,合法性的增强对于社会的政治稳定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政治合法性同政治稳定存在着统一性从政治合法性的角度来说,科学的、理性的、普遍的政权合法性是需要稳定的政治环境作为其建设和发展的平台的。
只有保持科学、有序的政治稳定,才能为政权的合法发展提供制度的保障。
而另一方面,政治的稳定同样也需要一个科学、理性和普遍的政治合法性来伴随。
国家政权的合法性程度越高,那么政治体制对公民意愿的反应程度就越高,就越能够综合公民的利益诉求,及时进行政策调整,使得政治环境保持生机与活力。
变化社会中的社会秩序
![变化社会中的社会秩序](https://img.taocdn.com/s3/m/788bec47767f5acfa1c7cda2.png)
第三章 传统政体的政治变迁
主要内容:这一章内容是亨廷顿先生对传统政 体的政治变迁的详细论述。他从权力、制度和政 治现代化的关系入手,结合各种传统政治体制的 特点,深入分析了传统政治体制在面临现代化挑 战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课题。即政策创制:改革 对自由;团体同化:多元制对平等;国王的困境: 成功对生存。
亨氏关于现代化和暴力之间的关系,用 公式来表示包括
现代化和暴力
贫穷和现代化的论点
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 乱。 政治秩序混乱的原因,不在于缺乏现代性,而 在于为实现现代性所进行的努力。
社会动员与动乱:
社会动员和政治动荡之间的关系是直接的。
经济发展和动乱:
经济增长率和政治动乱之间的关系因经济的 发展水平不同而变化。经济发展水平低两者呈 正相向性;经济发展水平中等,无明显关系, 经济发展水平高,两者呈负相关性。
作者简介
(1)学习经历: 1927年4月出生于纽约市,先后就读于耶鲁大学(1946年18岁时仅花 两年半就获学士学位)、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硕士学位)和哈佛大 学(1951年年仅25岁就获博士学位)。在哈佛大学读博士的时候, 他的博士论文只用四个月就写完了。但也因为写论文期间的过度劳累, 他患上了糖尿病,从此一辈子不堪其扰。 (2)任教经历: 1950-1958年,他在哈佛大学任教,1959-1962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 战争与和平研究所副所长,之后回到哈佛执教多年,直至2007年退休。 期间,亨氏两度担任政府系主任,并曾任哈佛国际事务中心主任多年, 1986-1987年度任美国政治学会(APSA)会长。1970年,他与人共 同创办了《外交政策》杂志,并任共同主编至1977年。1989年,他 在哈佛创办奥林战略研究所并任所长10年。 (3)政府任职: 卡特政府时期,他进入政府任国家安全委员会安全规划协调人,但为 时不长。
政治知识点总结6篇
![政治知识点总结6篇](https://img.taocdn.com/s3/m/1a4dd78e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a1.png)
政治知识点总结6篇第1篇示例:政治知识点总结一、国家与政府国家是指一个独立的主权单位,在一定的领土范围内拥有最高权力的政治组织。
国家应具有人口、领土、主权和政府四要素。
而政府则是国家的治理机构,负责管理国家事务,维护国家利益。
二、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治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包括国家元首、政府机构、立法机构、司法机构等各个方面。
世界上常见的政治制度包括民主制度、专制制度、君主制度等。
三、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四、政治权利政治权利是指公民在政治生活中享有的权利,包括选举权、言论自由、结社自由等。
这些权利是保障公民参与政治活动、维护自身利益的重要手段。
五、政党和选举政党是指为追求共同政治目标而组织起来的政治团体,它在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选举则是公民行使政治权利的方式之一,通过选举公民可以选择自己认可的政治代表。
六、国际关系国际关系是各国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种特殊关系。
在国际关系中,国家之间通过外交手段开展合作与交流,维护自身利益,解决国际问题。
七、政治理论政治理论是对政治现象和行为进行深入研究的学说,包括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等不同体系。
这些政治理论对于指导国家政治实践、推动政治改革都有着重要作用。
以上就是关于政治知识点的一些总结。
了解政治知识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国家政治的运行规律,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行使自身的政治权利,参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
希望大家能够关注政治事务,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为国家的繁荣稳定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2篇示例:政治知识点总结政治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国家权力的组织和运作、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以及社会中各种力量的互动关系。
对于一个国家的公民来说,了解和掌握一定的政治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就让我们来总结一些重要的政治知识点。
1. 政治制度政治制度是国家政权组织和运行的基本形式和基本规则的总和。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总统制、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等。
2016年电大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
![2016年电大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91c4c2f376baf1ffc4faded.png)
C1、参政权:是指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权利,主要包括选举权、创制权、复决权和罢免权。
2、重叠共识:指持不同世界观、社会观和宗教观的人们在根据其各自的学说,在政治基本问题上给予各自的支持,并形成一个重叠的基本相同的政治秩序观念。
D3、单一制:是指国家是由若干行政区域或自治区域组织的统一主权国家。
4、多党制:指由两个以上竞争性政党并立角逐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E5、二元君主制:指国家最高权力形式上由君主与议会共同掌握,但实际上较大权力为君主所有,政府也对君主负责,议会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F6、法治原则: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
G7、公民权利:指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享有参与公共社会生活的权利。
8、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9、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
10、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哪个阶级处于统治地位,哪个阶级处于被统治地位。
11、国家结构形式:指国家的中央权力机关与地方权力机关、整体与局部之间关系的构成方式,它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关系在国家组织结构形式和原则上的体现。
12、共和制: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有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政体形式。
13、国家元首:指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
14、公开性:指每一个公民都有权获得与自己的利益相关的政府政策的信息,这些政治信息必须能够及时通过各种传媒为公民所知,以便公民能够有效地参与公共决策过程,并且对公共管理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
论执政党权威与当代中国政治稳定
![论执政党权威与当代中国政治稳定](https://img.taocdn.com/s3/m/3510a3c6a1c7aa00b52acb7c.png)
当代世 界各 国大 都 是 政党 政 治 , 政 党 的权 执
作 者 简 介 :左 宏 愿 ( 3 ) 男 , 肃 陇西 人 , 北 师 范大 学 硕 士 研 究 生 , 要 研 究方 向为 政 治 学 理 论 和 公 共 管理 。 18一 , 甘 9 西 主
30
唯 ・ 党建工程/ 09・ — 20 8 9
一
由广 大 民众 的心理 、 感 、 度 、 情 态 信仰 所 表征 的对
公共权 力体 系 的认 可 , 体现 为社会成 员对 执政党 、
政府 、 政治 制度 以及 政 治 过程 构 成 的政治 体 系 的
自觉 服从 和 自愿 认 同 , 特 点是 具 有 很强 的整 合 其 效应 和凝 聚效 应 。政 治 权威 具 有 两 项基 本 功 能 :
、
执 政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党 权 威 是 实 现 政 治 稳 定 的 关 键
亨廷顿 曾经 指 出 : 现 代性 孕 育 着稳 定 , 现 “ 而 代化 过程 却 滋 生 着 动 乱 。[] 其 是 在 实 行 外 源 ”]尤 赶超 式现代 化模 式 的后 发展 国家 , 于将 西 方 国 由 家一 二百年 现代化 的渐 进过程 压缩在 数 十年 内进 行, 更使种 种社 会失调 与危机 以更剧 烈 、 集 中的 更 方式 表现 出来 ; 加上 已实 现 现代 化 的 发达 国家 在 生 活方 式 、 治 体 制 、 政 文化 模 式上 的 示范 效 应 , 很 容易 导致 民众 的 超 前 期 望 和 严 重 的 文 化认 同 危
政 治权威是 国家政 治 体 系 正 常运 转 的前 提 条 件 ,
也 是在急 剧变革 时期 实现社 会政 治稳 定 的重 要保
政治学原理往届试题和自测题
![政治学原理往届试题和自测题](https://img.taocdn.com/s3/m/e696adb03968011ca200912f.png)
《政治学原理》期末总复习资料(中央开放免试生用)一、填空(每空1分,共8分)1、政治稳定是指一国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国家政权体系的稳定、权力结构的稳定、政治过程的有序状态。
2、政党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3、宪政制度将选举制度、代议制度和权力制约结合起来,体现了当代人们心目中的政治正义观念。
4、议行合一原则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组织设置的基本原则。
5、在我国,制度化的政治接触渠道是信访。
6、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经济秩序决定政治权力的分配。
7、宪法和宪政制度被看成是民主宪政体制下约束政府权力的根本机制。
8、在中国历史上,权力政治观的代表当属春秋战国时期的韩非。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能得分)1、传统的中国被认为是一个高度“政治化”的社会,具体表现在(ABCD )。
A、政治经济文化结构高度合一B、官本位C、“皇权主义”和政治全能主义D、权力本位2、(A)是使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相联系的基本途径。
A、选举B、监督C、集会D、游行3、理想主义途径认为民主的首要价值在于(D )。
A、权威B、平等C、自由D、自治4、为了有效消除执政者的欲望,防止执政偏向,亚里士多德提出了(ABD)等一系列的权力制约方法。
A、限任B、监督C、法治D、选举5、在当代,政治发展主要指政治的(A)过程。
A、现代化B、开明化C、清明化D、法制化6、善治模式的特征是(ABCD)。
A、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合作B、强调管理对象的参与C、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多元化D、主体未必是政府,7、政治权力具有(ABCDE)的特性。
A、权威性B、扩张性C、排他性D、强制性E、支配性8、共产党组织被认为是(C )政党的典型。
A、核心会议型B、支部型C、单位化D、代表性9、(D )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素。
亨廷顿的政治稳定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亨廷顿的政治稳定理论及其当代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7a3aea0f581b6bd97f19ead3.png)
亨廷顿的政治稳定理论及其当代启示摘要:亨廷顿是政治稳定理论的代表人物。
亨廷顿界定了政治稳定的含义,分析了发展中国家政治不稳定的根源,并提出了实现政治稳定的解决之道。
在对亨廷顿政治稳定理论进行评析的基础上,指出亨廷顿的政治稳定理论对于我国政治发展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政治稳定政治制度化政治参与当代启示政治稳定理论研究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对不同政治体制变迁的研究。
不过,政治稳定理论的研究兴起于二战后的政治发展研究中,这源于西方学者对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困境的反思。
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在政治独立后纷纷出现了政局动荡、政治腐败、军人干政等问题。
因此,对政治稳定的研究成为政治发展研究的主题之一。
亨廷顿是政治稳定研究的代表人物,他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立足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实践,阐述了他的政治稳定理论,详细分析了政治参与和政治制度化的关系,建立了政治稳定理论的经典分析框架。
他说:“我以前对这种变迁的研究,即《变迁中社会的政治秩序》,把重点是放在政治稳定的问题上。
我写那本书是因为我认为政治秩序是一件好事。
我的目的是要发展一项通则性的社会科学理论来解释能否实现稳定的原因、方式和条件。
”[1]亨廷顿阐释了政治稳定的含义、政治不稳定的原因以及实现政治稳定的途径。
亨廷顿的政治稳定理论虽然提出了近半个世纪,但对于我国政治发展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政治稳定的涵义政治稳定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
亨廷顿指出,与政治民主不同,政治稳定是极难定义的。
不过,总体上来说,“政治稳定这一概念占主导地位的是两个因素:秩序和持续性。
”[2]秩序意味着政治体系相对不存在暴力、高压政治和分裂等。
而持续性意味着政治体系的关键部分相对来说不发生变化、政治发展不中断、不存在根本改变政治体系的重要社会力量和政治运动。
亨廷顿认为,政治稳定并非政治体系处于静止状态,而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
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
![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https://img.taocdn.com/s3/m/178a0ed428ea81c758f57815.png)
与 , 前者参与主体首先或很快建立起高层次的组 织 , 如全国性 , 甚至是世界性组织 , 在参与较高层 次机构的同时 , 向下发展 , 将参与的对象扩大到基 层组织 , 将参与的主体延伸到基层群众 ; 后者正好 相反 , 参与主体和参与对象从某个地区的基层开 始 , 逐渐向其他地区 、向高层发展 , 形成全国性乃 至世界性政治参与 。当然 , 在每种参与的发展过程 中都有两种方式并存的阶段 。区分这两种参与方 式 , 有助于分析参与的发展情况 、参与的主体和目 标等 。
政 治
关 键 词 政治参与 政治稳定 参与形式 拉美政局
稳
定
为体的巩固为目标的活动 。也就是说 , 政治参与是
一 有关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的基本理论
某一特定领域的社会实践活动 , 即政治领域 。它是
主观的政治意识和客观的政治实践的统一体 。③ 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政治制度与社会稳定
亨廷顿的著作给我们明确提出了一个关于政治体制与社会稳定之间的相关性的理论解释模型,这个模型的基本要点是:
1·一个社会的政治成熟程度与其政治的制度化水平密切相关。
政治制度化是政治组织和程序获取价值观和稳定性的一种进程。
可以用适应性、复杂性、自治性和内部协调性来衡量政治制度化的水平;这些理论指标越高,政治制度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
2·政治体系或政体可以根据其政治制度化程度、政治参与程度(亨廷顿对这一概念没有作明确讨论)及其二者比率的高低加以区别。
3·一般而论,政治制度化程度低,而政治参与程度高的社会,政治不稳定;与此相反,若政治制度化水平高,而百姓的政治参与程度低,则政治比较稳定。
二、如何在现代化过程中实现政治稳定呢?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建立强大的政党是实现政治稳定的关键因素。
亨廷顿认为其关键因素是建立一个政党,尤其是一个强大的政党。
一个国家必须在现代化进程的早期就建立政党,才能有效的协调政治参与扩大与政治制度化之间的平衡、维护政治稳定。
亨廷顿从两个方面论证了政党对政治稳定的重要性:一是有政党的国家比没有政党的国家要稳定得多。
二是一个国家的政党越强大就越稳定。
在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国家,在独立之后发生政变企图统计表明,无政党国家发生政变的机率高达83%,远远高于其它有政党的国家。
都有政党的国家之间,有强大政党的国家比那些政党松散的国家更稳定。
例如,印度比巴基斯坦要稳定,就是因为印度的国大党比巴基斯坦的穆斯林联盟要强大得多。
政党的作用:
1. 首先,政党具有融合和同化作用。
现代化导致了各种新兴社会势力的出现,但同时又缺乏传统社会中融合各种社会势力的政治共同体。
如家族、村庄、民族等。
因此,急需一个新的政治共同体来揉合这些原生的社会势力,调解他们之间的矛盾。
这个政治共同体的建立,应在横向上能将社会群体加以融合,在纵向上能把社会和经济阶级加以同化。
2.其次,政党具有补充制度不足作用,)
任何社会政治制度都会存在不足和漏洞。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并不存在能通过自身调整,而适应现代国家要求的那种传统政治制度。
因此,为减少政治动荡的可能性,必须建立政党制度,发挥其补充制度的作用。
政党能在政治生活中起组织和动员作用,并疏导动员起来的社会力量,使其通过正常政治手段参与政治,补充政治体制本身的不足。
3. 再次,政党具有弥合作用。
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在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方面存在一定差距。
一般来说,城市是反对派比较集中的地方,他们反对现有的政治制度,而农村是相对保守的地方,政府的稳定主要依靠农村的支持。
城市的精英分子为了掌握政权,会将自己的一些现代化口号加以改造,便于农村群众接受上层人物的政治目标。
同时他们也多少接受农村群众的一些传统价值准则,以换取对方的支持。
政党恰如其分的体现了两个群体之间的关系。
因此,政党和政党体制就是弥合城乡差距的制度化手段。
三、政党的力量的体现
1.其组织的群众的支持的大小。
政党的力量反映出支持的规模和组织的水平,凡是取得真正或推定的高水平的政治稳定的进行现代化的国家,都至少拥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党。
例如印度国大党。
2.组织的复杂性和深度,特别反应在政党同工会、农民协会之类的社会经济组织之间的联系上。
在突尼斯、摩洛哥、委内瑞拉、印度、以色列、墨西哥、牙买加、秘鲁、智利等国家,这样的联系大大增强了号召力,也增强了主要政党的组织。
3.政治活动家、全力追逐者与党同心同德的程度。
这些人可能只是把政党当做其达到某一目的的手段。
例如,保守的政党通常更多地依靠社会结构和身份关系,因此和那些反对或攻击现存社会结构的较激进的政党比起来,其所形成的组织就欠缺自主性和严密性。
正像菲利浦·康弗斯所指出的那样,“在大多数政治体制下,人们会发现,政治色彩越左的政党,越公开强调对集团的忠诚,强调内聚本身。
”
四、政党发展的过程:
1.派别活动(宗派期)这是第一阶段,政治参与和政治制度化水平都很低。
个人和集团与政治行为的传统模式决裂,但尚未发展成为现代化的政治组织。
政治基本上只是少数人在为数众多的弱小而短暂的同盟和集团之中相互进行竞争,这些集团持久性很差,且无结构可言,通常只是个人野心的一种投影,离不开私人和家族的恩怨瓜葛。
这些政治集团未尝不可谓之政党,但它们缺少政党必备的持久组织和社会支持。
关于南朝鲜有42个政党,南越有29个党,巴基斯坦有18个党之类的报道,一看就知是失实的。
这些集团事实上是些宗派,酷似在18世纪欧洲和美国政坛叱咤风云的政治邦派、朋党、宗派和家族集团。
2.两极分化,当政治冲破革命的或议会的派别活动封闭圈、政治参与扩大起来、新的社会势力出现在政治舞台上、政治宗派和社会势力之间通过有组织的联系而形成政党时,政治体制进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就来到了。
3.扩展,一个强大的政党对广大群众具有号召力,并通过
一个有效的组织把民众维系在自己的周围。
4.制度化。
政治参与扩大的方式显然会影响到随后将要发展起来的政党体制。
反对现存制度的革命或民族主义过程最终通常会建立起一党或以一党为主的政治制度,取代原来的制度。
政治体系内部力量斗争的过程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会导致两党制度较早地制度化,而外部力量的进入则可能导致一个多党制度的出现。
这三种模式在政党发展的早期阶段一旦形成,就会变成制度化。
此后,只有发生重大危机或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迁,政党体制才会随之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