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层作业设计 A 1. 熟练背诵儿童古诗一组 6 首,能正确默写本课新学的两首。 2. 能想象《寻隐者不遇》的事情经过,将诗中描绘的情景写 下来。 3. 能运用比较的方法,简单就《所见》或《寻隐者不遇》谈 谈它和其他作品的异同。 板书设计: B 1.背诵儿童古诗一组 6 首,能正确默写本课新学的两首。 2.能想象《寻隐者不遇》的事情经过,将诗中描绘的情景写 下来。
全班交流: 相同:问答诗看来在诗歌创作中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 不同:有问无答,与《寻隐者不遇》恰恰相反,虽然没写 出作者的回答,可是作者却借助对山中景物的描写写出了 心中答案。 教师助学点拨:明代李东阳曾说:“诗贵意,意贵远不贵 近,贵淡不贵浓;浓而近者易识,淡而远者难知。”读贾 岛的《寻隐者不遇》和李白的《山中答俗人》,你有这种 意境淡远的感觉吗? 第三关: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是孔子,古希 腊也有个最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叫苏格拉底, 这两个人的故事我们六年级都会学到,他们一中一西,相 距 100 多年,和我们今天学的《寻隐者不遇》有什么关联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以“比脑力,找异同”的活动形式,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对新旧、中外文学作品进行鉴赏 阅读,提高学生知识体系建构的关联性,提高语文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比脑力,找异同”活动一: 【由《寻隐者不遇》想开去】 第一关:读读儿童诗 2 首
海边小贝壳, 请你告诉我—— “你的年纪不算大, 为啥皱纹多又多?” 贝壳笑呵呵, 悄悄对我说—— “那是条条录音带, 录下大海一支歌。” 夏天来了吗? 去问池塘的荷花。 夏天来了吗? 去问树梢唱歌的知了。 夏天来了吗? 去问稻田欢快的青蛙。 夏天来了吗? 去问草丛里忽闪忽闪的萤火虫。 夏天来了吗? 去问那又红又甜的大西瓜。
③无论看图还是读诗,都只有两个出场 的人物, 其实还有个人隐藏在其中, 谁? 思考:这个隐者是个怎样的 全班交流。 人?陈述你的理由。 教师助学总结:你们看,全诗 20 个字, 表面上好像写了一个可爱的童子,可实 际上,贾岛还巧妙地借他人之口刻画了 一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世外高人。 《所见》 ① 快乐、可爱、天真无邪 ② 教师助学方法:这首诗的题目叫《所 见》 ,难道只有眼睛所看见的吗?其 实读诗不仅仅是读文字,用眼睛去 看, 更要用耳朵去听, 用心灵去感受。 学生交流。 教师总结助学:这么一个快乐、可爱 的牧童形象就是通过对他 动作神态 的描写,对这“振林樾”和“闭口立” 的动静对比给表现出来的。 主题二: 【古诗中的写法】 贾岛和袁枚在这两首的创作中,有什么 写法你觉得最精彩?说来听听。
山中答俗人 唐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杳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思考: 对比大诗人李白的这首诗,他们有什 么异同? (必要时出示注释,帮助学生读懂诗意)
有人问我为什么要住在这青山之中, 我笑而不答,内心轻松自在。 飘落的桃花随溪水流向远方, 这样美妙的境地,不是俗人的“人 间”所能比的。
全班交流: 相同:都采用了问答形式 不同: 《寻隐者不遇》重在叙述事情,刻画人物,而孔子和 苏格拉底都是在通过这种一问一答的形式讨论或者记录思 想和道理。 教师助学点拨:其实这种问答的形式不仅在诗歌、歌谣中 广泛运用,甚至在记录人类历史上像孔子、苏格拉底这样 的伟人的思想时都用的这种形式,现在人们把它叫做“问 答体”或者“对话体” 。你如果感兴趣,可以由《寻隐者不 遇》看开去,读读论语故事,读读苏格拉底的故事等等。 “比脑力,找异同”活动二: 【由《所见》看古诗的异曲同工】 出示学生熟悉的古诗 4 首,读读。 思考: 《所见》和这四首诗比较,都有哪些 异曲同工的地方?请一一列举, 看谁找到的 相同点最多。
明呢?还是请你告诉我吧!” 那人想了想,说:“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 思考:这两个伟人的故事与《寻隐者不遇》 才能做到道德。” 苏格拉底这才满意地笑起来, 说: “您真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 又有什么异、同呢? 您告诉了我关于道德的知识,使我弄明白一个困惑不解的问题,我 衷心地感谢您!”
思考:在诗中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什么?(不仅看到了 景物,再看细一点,看看牧 童的动作,看看他表情的变 化)
学生回顾课堂讨论中的渗 透,对这两首故事中刻画人 物的写法进行归纳、总结。 学生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分层作业设计 A 1.能背诵两首古诗并能说说诗句和加点字的意思。 2.针对这两首诗的写作精彩之处能够进行至少两处的赏析。 B 1. 能背诵两首古诗并能说说诗句和加点字的意思。 2. 能说出其中一首诗的写作特点。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 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 有死,民无信不立。 ” ——《论语》之《子贡问政》
第二个故事来自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对话录》 (出示)
苏格拉底习惯到热闹的雅典市场上去同别人讨论问题。这一 天,苏格拉底像平常一样,来到市场上。 他一把拉住一个过路人说道:“我有一个问题向您请教。人人 都说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但道德究竟是什么?” 那人回答说:“忠诚老实,不欺骗别人,才是有道德的。” 苏格拉底又问:“但为什么和敌人作战时,我军将领却千方百 计地去欺骗敌人呢?” “欺骗敌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人就不道德了。” 苏格拉底反驳道:“当我军被敌军包围时,为了鼓舞士气,将 领就欺骗士兵说,我们的援军已经到了,大家奋力突围出去。结果 果然成功了。这种欺骗也不道德吗?” 那人说:“那是战争中出于无奈才这样做的,日常生活中这样 做是不道德的。” 苏格拉底又追问:“假如你的儿子生病了,又不肯吃药,作为 父亲,你欺骗他说,这不是药,而是一种很好吃的东西,这也不道 德吗?” 那人承认:“这种欺骗也是符合道德的。” 苏格拉底并不满足,又问:“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可以是 道德的。那就是说,道德不能用骗不骗人来说明。究竟用什么来说
教师助学: (以下教学内容视学生理解情 况随机出现,教师做到心中有目标) ① 隐者:有学问却隐居山林不远做官的 人。 ② 不遇:对比《游园不值》中的“不值” 理解。 ③ 意欲:想要。比较四下学习的“翠色
欲流”中的“欲” (快要)和“欲穷千里 目”中“欲” (想要) ,进行选择和区别。 ④ 林樾:树木成阴的地方。 振林樾:歌声嘹亮,在茂密的树林中回 荡。 班级分两大组互考: 说意思,读相应的诗句 读诗句,说相应的意思 4. 小组在全班进行交流: (以下随机) 《寻隐者不遇》 ① 天真可爱、 “傻乎乎的” 、老实可爱、 思考:这两首古诗中的儿童 让人哭笑不得的„„(从他的三句回 又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 答中可见) 象?(结合诗中的具体文字 教师助学总结:全诗 4 句话,3 句都 和自己想象) 是在写这个童子的回答,有没有写作 者提问?(总结这首诗的一大特点: 寓问于答) (师生演绎对话, 教 ② 和这样一个“小童子”对话,可是要 师注意将三次童子 内心足够强大。我来做童子,谁来当 的回答化为生活中 贾岛,来寻访我的师父。 (要求全班 语言, 让学生能感受 学生观察饰演贾岛的同学的表情,随 到童子语言的纯真 机进行访问和听取观众的意见) 和给人带来的情绪 (总结这首诗的另一大特点:暗藏情 起伏) 绪起伏)
反思或修改
学生温故,背诵学过的这些 描写儿童的古诗。
1. 收集作者贾岛、袁枚相关 资料。 2. 查找有关两首古诗的注释 和解释,初步理解诗句的 字面意思。 3. 收集相关的任何学生自己 觉得感兴趣的资料。
这些诗中的儿童都给你们留 下了什么印象?(思考后交 流)
根据课前搜集的作者资料及 古诗注释,同伴合作分别说 说两首诗诗句字面的含义。
1.学生在三、四年级已分别学习过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对于诗歌中借助对儿童的描写来表现生活情趣的写 法有一定了解,具有了自主读懂浅显诗歌的语文能力,具备了对诗歌进行初步鉴赏的基础。 2.本课的两首古诗五上的学生比较熟悉,内容浅显易懂,大部分学生能熟读甚至背诵。
教学 准备
教具准备 座位安排 (小班)
课件(包括古诗、图片、资料等) ,课前将两首将学习的古诗板书于黑板。
呢?来读两个故事。 学生借助于丹《论语心得》中的片段,阅读 第一个故事出自《论语》叫做《子贡问政》 。 (出示) 这段文言文。发现了什么吗?(不及回答)
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 的回答很简单,只有三条:第一,国家机器 要强大,必须得有足够的兵力做保障。 第二, 要有足够的粮食,老百姓能够丰衣足食。 第 三,老百姓要对国家有信仰。 这个学生说三 条太多了,如果必须去掉一条,您说先去什 么? 孔夫子说:“去兵。”咱就不要这种武力 保障了。子贡又问,如果还要去掉一个,您 说要去掉哪个? 孔夫子非常认真地告诉他: “去食。”我们宁肯不吃饭了。接着他说: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没有粮食无 非就是一死,从古而今谁不死啊?所以死亡 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国民对这个国家 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这就是孔夫子 的一种政治理念,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 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反思或修改
思考: 《寻隐者不遇》和这两首幼儿园小朋 友的歌谣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题目设置由易到难, 层层推进, 激起学生 的探究兴趣, 渗透科 学的探究方法, 激发 探究的持续热情。
全班交流: 相同:问答的形式 不同: 《寻隐者不遇》有答无问,寓问于答,更简练而又出 乎人意料之外。 第二关:读读李白的《山中答俗人》
全班交流相同点: (允许互相补充,辩论) ①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与“路人借问遥招手,怕 得鱼惊不应人。 ”情境最相似,让人不由地想象当时儿 童那生动可爱的动作与表情。 ②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与“牧童归去横牛背,短 笛无腔信口吹。 ”都使诗歌不仅有色,更有声,献出了 牧童的悠闲自在,无忧无虑。 ③ 写法上:5 首诗中都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是生 活的情趣跃然纸上。 ④ 五首诗作者所想描绘的都是明媚、 灿烂的生活景象, 而 儿童是表现这一主题不约而同的选择。 教师助学总结: 比较一首首古诗的异同, 可以让我们看到那个没有影像 记录的时代人们的生活, 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 灿烂的文学宝库的多彩, 甚至还能让我们对中华文化与 世界文化的渊源充满好奇。所以,不要孤立地学习,更 不要停下比较、发现的脚步。
源自文库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1. 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读懂两首诗的诗句意思。 课时目标
2.
在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渗透鉴赏方法,感知两首诗“寓问于答”和“动静对比” 的特色。
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主题一: 【古诗中的儿童】 1. 儿童是很多大诗人笔下不可缺少的描 写对象,在中国的古诗中蕴含着各种各 样的儿童形象,例如: 偷白莲的 赶着放纸鸢的 学垂纶的 追黄蝶的 信口吹笛的 2. 今天我们还要再来学习两首诗中有儿 童的古诗,认为自己读诗读得不错的, 来为大家读读诗。生生点评,齐声朗诵。 3.生生、师生交流两首诗的意思: (建议 采用 4 人小组一人一句,先小组内,再 面向全班征集意见和补充的形式。 )
主备人: 程洁 课题 3.古诗两首( 《寻隐者不遇》 《所见》 ) 课时 安排
一课时两首古诗学习 一课时相关作品实践活动
教学 目标
1. 在读懂浅显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鉴赏两首诗分别在“寓问于答”和“动静对比”的动作神态刻画上的 特色。 (第一课时) 2. 以“比脑力,找异同”的活动形式,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对新旧、中外文学作品进行鉴赏阅读,提高学生 知识体系建构的关联性,提高语文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课时) 学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