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

合集下载

古诗两首 寻隐者不遇 所见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

古诗两首 寻隐者不遇 所见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doc

3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二、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

2.通过朗读古诗,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生动景象,在反复吟诵、回味中,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真正品味到古诗所蕴含的内在意境。

因为孩子年龄还比较小,缺少生活实践体验,平时学诗歌主要是熟读、背诵诗歌及诗意,阅读理解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对古诗包含的感情及蕴含的意境还有待老师引导。

三、教与学的准备:学生:收集作者及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

教师:教学课件。

四、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一一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导入:放音乐,教师配乐激情讲述关于作者贾岛《推敲》的故事,说说故事中贾岛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初步感受贾岛认真、严谨的文学创作态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创作的一首古诗《寻隐者不遇》,大家齐读课题。

2.你们觉得应该怎样才算是学会了古诗呢?指名说。

其他同学补充。

(总结需要掌握的问题:古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作者是谁?要掌握重点词的意思、诗句的意思。

古诗蕴含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学生分组交流对作者的了解。

小组代表汇报交流情况,教师出示课件,简要补充作者情况。

(二)初读感知1.检查预习情况。

第一关:和字宝宝交朋友。

(1)检查对词语的识读和理解应用。

出示词语:隐者不遇童子云深%1正确读词。

%1学生说说词语的意思。

2.第二关:我会朗读古诗。

(1)同桌两人为一组,互相检查。

(2)指名朗读古诗,集体评议、正音。

(3)再读古诗,做到把古诗读正确、流利。

3.第三关:我会感知古诗的内容。

简单交流:古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指名说。

(引导:说说古诗中写了哪些人、事、物?)环节二、部分理解一一精读感悟,重点突破(三)精读感悟,品味古诗描绘的景象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

(作者站在)松下问(隐者的)徒 弟(童子), 童子)言(我的)(老)师采药( 去了) 你的老师到哪去采药去了呢? 就只是在此山中 在山中的那个方向, 你给我指一下,我去找他 云海这么深,我也不知道他在何处 。
寻隐者不遇
唐 贾岛
松下/问/童子, ( 满怀期望)
言师/采药/去。 (感到失望)
只在/此山/中, (有了希望)
所见
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作者简介 袁枚,浙江钱塘(今杭州
市)人,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 号简斋。乾隆四年(1739)进士,授 翰林院庶吉士。乾隆十三年辞官,定居 江宁(今江苏南京市),筑室小仓山隋 氏废园,改名随园,世称随园先生。从 此不再出仕。从事诗文著述,广交四方 文士。晚年自号仓山居士。著有《小仓 山房文集》、《随园诗话》等。
5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aa
松:用学过的木字旁和熟字"公"记字形。组词:松树、放松。 童:上下结构。上面是“立”,下面是“里”。这个字横画多,但长短 不一。 首横最短,次横最长,最后一横又比它上面一横长些。组词训练:童 话、儿童、童年。 言:发言、说话的意思。首横最长,中间两短横。 师:左边是一短竖和一撇右边是横下一个"巾"。组词:师父、老师。 采:上面是爪字头,表示手,下面“木”表示树,手伸到树上表示 采摘 的动作。第一笔为平撇,下面的三笔间隔要匀。 深:左右结构。右边上面不要写成穴宝盖儿。组词巩固 :深山、深海
5
aa
字词理解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意欲:想要。 捕:捉。 鸣蝉:鸣叫的蝉。
8

古诗两首 《寻隐者不遇》《所见》教案

古诗两首 《寻隐者不遇》《所见》教案

(2)图上谁是诗人,谁是童子?诗人要找的隐者是童子的什么人?识字:师(3)诗人找到了童子,怎么没遇上他师父呢?相机识字:言采药深(4)朗读课文。

四、导学: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椵想自己是诗人在松下遇上童子,体会向童子询问时的心情,把这种心情读出来。

教师先放录音,同学再练习朗读。

松下/问/童子,(满怀期望)言师/采药/去。

(感到失望)只在/此/山中,(又有了希望)云深/不知/处。

(无可奈何)五、练学:识字、写字指导松:用学过的木字旁和熟字"公"记字形。

组词:松树、放松。

童:上下结构。

上面是"立",下面是"里"。

这个字横画多,但长短不一。

首横最短,次横最长,最后一横又比它上面一横长些。

组词训练:童话、儿童、童年。

言:发言、说话的意思。

首横最长,中间两短横。

师:左边是一短竖和一撇右边是横下一个"巾"。

组词:师父、老师。

采:上面是爪字头,表示手,下面"木"表示树,手伸到树上表示采摘的动作。

第一笔为平撇,下面的三笔间隔要匀。

深:左右结构。

右边上面不要写成穴宝盖儿。

组词巩固:深山、深海、深浅。

六、抄写生字(完成课后练习2)第二课时一、查学:课前准备:诵诗爱诗1、挖掘积累:小朋友,周老师每次走过你们的教室的时候,总发现你们的黑板上写着一首古诗,是不是一直在进行着古诗的背诵活动,那我们肯定会背许多适拢敢獍炎约鹤钕不兜囊皇资掣蠹姨浚ㄖ该乘校?br>评价:背的不错,谁愿意比他的声音更响亮。

你背的是哪一首?对,咱们背诗还要记住诗的名字。

瞧,摇头晃脑背得真投入。

2、对话导入:刚才我们一起背了许多古诗,从朗朗的背诗声中老师感受到了大家对古诗的热爱。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座宝库。

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走进这座宝库,去学习一首新的古诗。

二、导学:整体感受:勾勒牧童轮廓。

1、老师板书课题:所见。

谁愿意把诗的题目读给大家听听。

这个生字的音读得真准,是平舌音,请你带大家读读。

五年级语文上册 3、古诗两首

五年级语文上册  3、古诗两首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 师父去哪里采药了?)
(在这山里的什么地方?)
三番问答,被诗人精简成二十字,使用了以答句包含 问句的方法,这种“推敲”就不只在一字一句之间了。
• 诗人心境的变化
满怀希望
|
失望
| 一线希望 | 彻底失望
• 小结
诗歌记叙了诗人前往山中寻访隐者却没 有遇到这件事,体现了隐者高洁的性格 和诗人对他的仰慕。 和同桌互相进行场景模拟,注意补充 诗人省略掉的内容,并表现出心境的 变化。
所见
(清)袁枚
考考你:
季节?(夏天) 理由? (意欲捕鸣蝉)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所见
(清)袁枚
考考你:
心情?(愉快) 理由? (歌声振林樾)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3.诗文详解
• 松下问童子
松下: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也是隐者的隐居之地, 远离尘俗,显示隐者的高洁品格。 童子:儿童,诗中指隐者的徒弟。 Q:诗中涉及的人物有哪些? Q:问的是童子,透露了诗题中的哪件事? Q:问的什么内容没写,可能是?
诗人、童子、隐者
不遇 你师父在吗?
• 言师采药去
言:说。 Q:这句话省略了说话的人,是谁?
《所见》
解题:
所见, 所看到的。
Q:仔细观察课本上的插图,用自己的话说 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2.诗人介绍
• 袁枚 (1716-1797)清代诗人、散 文家。字子才,晚年自号随园 主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 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 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 下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 弟子,女弟子尤众。袁枚是乾 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 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当世所称“南袁北纪”,就是 指袁枚和时任大学士的纪昀。

五言诗十首

五言诗十首

五言诗十首1、《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3、《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4、《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5、《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6、《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7、《秋词》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8、《登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9、《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10、《锄禾》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 教学反思-最新教学文档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 教学反思-最新教学文档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教学反思古诗用字凝练意境深远。

小学生学习古诗重在积累,从积累中感悟,从积累中培养语感。

下面是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教学反思,希望对你有帮助。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教学反思一: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先是写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有意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同时,我希望在学习古诗中,让学生知道学习研讨的方法、步骤。

课堂上,我先出示学习古诗的步骤,再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学这首古诗。

由于学生学习的目的明确,孩子们从学诗题、理解诗意到感悟诗情都很积极,教学进行得也较为顺利。

一节课下来后,我觉得这样的做法是有效的,但是,在体会诗意和感悟诗情上我还是感到有一些不足。

通过这节课,我有几点想法:一是在语文教学中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是必要的。

语文教学不光要传授孩子们语文知识,更要让孩子们掌握如何去获取这些知识。

二是在教学前,教师必须对教材充分钻研,正确把握教材内容,准确地设计教学中的提问,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习。

以上就是语文网小编分享的古诗两首《夜书所见》教学反思案例的全部内容,希望可以帮助教师们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古诗两首《所见》教学反思二:当我再重新审视古诗《所见》的教学时,心中有了许多的想法。

这是一首充满了童趣的古诗。

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古诗还是初步接触。

学习古诗,重在吟诵。

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所见》这首诗包含的教学内容比较多,认识“所、牧”等6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感悟牧童“意欲捕鸣蝉”的情趣,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那么,怎样把这么多的学习内容融于一节课中,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呢?我把这节课分成了四大块:生字教学,朗读教学,诗意感悟,拓展学习。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古诗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其中,“寻隐者不遇”和“所见”这两首诗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被广泛传颂,成为文化经典之一。

这两首诗以独特的方式,揭示了人生的真谛和无常,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所作。

全诗四句十六字,用极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的无奈和思索。

首句“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是一句句式规整的问句,问的是一个“童子”师徒间的事情。

诗人用“松下”这个景物作场面,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氛围,诉说着古时候行走于山野间隐者的彷徨。

第二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是诗人的情感表达,表达了诗人不知道隐士相处的隐秘之地,通过“云深”这个对远方的描写,寄托出梦想与追求。

第三、四句的“何处春江无寻处,寸心亦寸泪”和“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两句是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感慨。

第三句由反问句,“何处”引导出,表达了诗人寻找的辛酸和无望,而最后一句更是深切的表达了离别后难以再相遇的无奈和悲伤。

在这首诗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古时的隐者,离开了尘世,追求自由和远方。

他与身边的人渐行渐远,看着春江滔滔向东流去,景物交织在他的心底。

这种思古怀旧的情感,值得我们珍惜和继承。

即使时光流逝,历史变迁,但是人们对自由、对理想、对远方的追求,从不曾改变。

“所见”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所作,同样是一首表达诗人思古哀怨的诗。

全诗由四句组成,简单而有力。

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表现了壮美田野,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则表现了生命的无常和突如其来的变化。

第三句是“轻舟已过万重山”,表现人生的历程和积淀;第四句则是“独立莲花峰”,表现个体的意志和选择。

从整首诗可以看出,杨万里也是一个思古怀旧之辈,在这首诗里通过一幅青山绿水的生动画面,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悟和对自然的崇敬。

两首古诗,不论从深度还是表现手法上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和魅力。

其中一个反映了隐者的境遇,另一个则表现了生命的奇妙和无常。

关于师生的课文

关于师生的课文

关于师生的课文以下是关于师生的课文:1. 《师恩难忘》:这是一篇深情而又朴实的记叙文,作者是著名作家刘绍棠。

文章讲述了作者对小学一年级时一位田野老师的回忆,表达了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2. 《陶校长的演讲》:这是一篇演讲稿,作者是教育家陶行知。

他在演讲中谈到了如何建筑“人格长城”,以及如何成为“真人”,表达了他对教育的独特见解和对学生的期望。

3.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和《所见》):这两首诗都是描述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寻隐者不遇》是贾岛的诗,描述了他与隐者的问答,体现了隐者高洁的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仰慕。

《所见》是袁枚的诗,描述了一个牧童骑黄牛、高声唱歌的场景,展现了儿童的纯真和老师的欣赏。

4. 《题秋江独钓图》:这是清代诗人王士禛的一首题画诗,描述了一个渔翁在秋江边独钓的画面,体现了诗人对渔翁的同情和理解,也可以引申为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

5. 《师说(节选)》:这是韩愈的一篇著名文章,阐述了教师的职责、作用以及师生之间的关系。

文章强调了教师的重要性,提出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

6. 《藤野先生》:这是鲁迅的一篇散文,回忆了他在日本留学期间遇到的藤野先生。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展现了师生之间的深厚情谊。

7. 《我的老师》:这是魏巍的一篇散文,通过描述他小学时的一位老师蔡芸芝先生,表达了对老师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8. 《再塑生命的人》:这是海伦·凯勒的一篇自传体散文,讲述了她的老师安妮·莎莉文如何帮助她重获生命的故事。

9.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这是梁实秋的一篇散文,回忆了他的一位国文老师徐锦澄先生。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老师的独特教学方法和人格魅力。

10. 《我的老师孙涵泊》:这是贾平凹的一篇散文,通过描述他的老师孙涵泊的言行举止,表达了对老师的敬仰和感激之情。

11. 《我的第一个老师》:这是胡适的一篇散文,回忆了他的第一个老师韦先生。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古诗《所见》赏析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古诗《所见》赏析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古诗《所见》赏析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
1.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2.振:振荡。

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3.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4.欲:想要。

5.捕:捉。

6.鸣:叫。

【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

【赏析】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

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

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

“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

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
这情景,全被诗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

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奇多事的
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

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吧。

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3 古诗两首【教材分析】《寻隐者不遇》和《所见》均为五言绝句,《寻隐者不遇》的作者是贾岛,记叙了诗人前往山中寻访隐者而没有遇到这件事。

课文主要写了诗人与童子的问答,体现了隐者高洁的性格以及诗人对他的仰慕。

本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平白如话,意境幽远。

《所见》则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写了夏天中午所见到的情景,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

【学习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 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

【学习重难点】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

2.通过思索、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环境、心情,并反复吟诵、回味,理解诗人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

【知识链接】贾岛:(779~843年),字阆(读浪)仙,人称诗奴,又名瘦岛,唐代诗人。

汉族,唐朝河北道幽州范阳县(今河北涿州市)人。

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

自号“碣石山人”。

据说在长安(今陕西西安)的时候因当时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后外出,贾岛做诗发牢骚,被韩愈发现才华,并成为“苦吟诗人”。

后来受教于韩愈,并还俗参加科举,但累举不中第。

唐文宗的时候被排挤,贬做长江(今四川蓬溪县)主簿。

唐武宗会昌年初由普州司仓参军改任司户,未任病逝。

精彩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题李凝幽居》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题诗后》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

——《忆江上吴处士》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剑客》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随园先生。

晚年自号苍山居士,清代诗人、诗论家。

浙江钱塘人。

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代表作品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随园随笔》等。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寻隐者不遇》;能理解古诗,理解“不遇”、“言”、“云深”等词语的意思。

3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教学设计3篇 古诗《寻隐者不遇》教案

3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教学设计3篇 古诗《寻隐者不遇》教案

3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教学设计3篇古诗《寻隐者不遇》教案下面是小编收集的3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教学设计3篇古诗?寻隐者不遇》教案,供大家参考。

3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教学设计13、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略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叙述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难点: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叙述的思想。

2.通过思索、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环境、心情,并反复吟诵、回味,理解诗人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

课时安顿:2课时第一课时寻隐者不遇课时目标:根底性目标:1.能背一首已学过的古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3.初步理解古诗意思,会背诵古诗。

4.能正确书写诗中的生字,会默写?寻隐者不遇》这首诗。

5.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内容,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

提高性目标:6.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想象力。

7.感悟诗人的心情以及对隐者形象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寻隐者不遇》。

教学过程:一、背诗导入,解题范读。

完成目标1、2 1.师:同学们,世上最美的文字莫过于诗词,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诗的国度,有着源远流长的诗歌传统,这片土地上曾产生了浩如烟海的诗词名篇。

它们或抒发诗人的豪情壮志,或描绘山高水长的灵气,或称诵大自然的明净与洒脱…… 2.你能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为大家背背吗?3.出示课题?寻隐者不遇》,请学生说说课题的意思。

4.教师范读这首诗,学生学读这首诗。

二、自学古诗,理解诗意。

小组合作完成目标3 1.师:这首诗读来琅琅上口,而且简单易懂,老师相信同学们自己就能读懂。

现在请大家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可以自己思考,可以互相讨论,也可以问老师。

〕2.交流汇报学习所得。

(交流时可推派代表,可四人合作,也可以在此根底上提出不同的见解)。

古诗两首(《访隐者不遇》《所见》)教案_1

古诗两首(《访隐者不遇》《所见》)教案_1

古诗两首(《访隐者不遇》《所见》)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1、学习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生字词卡片、背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课件、音乐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9月11日总第8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能背诵古诗。

2.学习《寻隐者不遇》,体会诗人寻隐者未遇的怅然心情。

3.学会生字“遇,言”,理解“遇,言,只,深”等字在诗句中的意思。

能说出全诗的意思。

教学准备:生字词卡片、课件、音乐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达成目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揭示课题激发学习兴趣,引入新的古诗。

1、揭示课题,让学生读题,并解题。

2、教师简单介绍诗人:贾岛。

读课题并理解“寻”、“隐者”、“遇”二、听录音,理解。

读通顺这两首古诗。

对诗文有初步的印象。

听录音,思考:①全诗共提到几位人物、图中人物分别是诗中提到的谁?(3位。

作者和童子)②这三位人物之间分别是什么关系?(作者和隐者,朋友关系;隐者和童子,师徒关寻③为什么作者拜访朋友没能遇上?④用自己的话口头说说诗意,提出不懂的字、词。

听录音针对老师提出的思考题,对古诗的内容有初步的认识。

三、自读古诗。

读准字音。

注意诗的节奏。

1、学生自由读古诗。

2、学生先自己理解古诗,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和同桌一起讨论交流。

自由读古诗。

在读不懂的词句下面做上记号。

四、合作探究,悟解诗歌。

通过朗读,体会古诗的意境,借助译文,理解古诗,体会作者的情绪变化: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并想象诗句所揭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进一步体会古诗主旨。

1、指名朗读。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所见,游园不值,寻隐者不遇

所见,游园不值,寻隐者不遇

游园不值诗意
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爱惜的青苔,
轻轻地敲柴门,久久没有人来开。 可是这满 园的春色毕竟是关不住的, 一枝粉红色的杏 花伸出墙头来。

古诗
所见
所见诗意 寻隐者不遇 寻隐者不遇诗意 游园不值 游园不值诗意
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所见诗意
个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在林间边歌边走,嘹亮
的哥声在林子上空回旋飘荡.大概是想捉正在 叫着的蝉吧,他忽然站住不走了,也不再唱歌 了.
寻隐者不遇
(清)袁枚 松下问童子 ,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寻隐者不遇诗意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
经采药去了山中。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 山里,可山中云雾弥漫,不知道他的行踪 。
游园不值
( 宋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所见》教学设计三年级的学生学习古诗,一方面是要把古诗作为一个识字的载体,另一方面是要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下面是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

2、通过思索、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环境、心情,并反复吟诵、回味,理解诗人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学习体会《寻隐者不遇》这首诗采取问答体,写出山的高大幽深和行踪不定的隐士生活情景。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一、导入1、我们曾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谁来背背?大家想想,我们以前是怎样来学习古诗的?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古诗。

二、学习《寻隐者不遇》(一)初读感知1、出示古诗。

2、初读诗歌,学习生字。

指名读,齐读,读准生字。

3、简介作者。

4、解题。

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二)细读理解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这首诗里都写了些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2、指导理解。

(1)“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松下问童子”告诉我们什么?由“言师采药去”可知道什么?还可以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2)“只在此山,云深不知处。

”这是谁说的?由此推测诗人问了些什么?从童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想象到什么?(童子的语气、神态)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想象一下诗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动作?心里会想些什么?(诗人听后的动作、神态,看到山的幽深……)(3)指导朗读。

3、感悟诗情。

(1)读完全诗,你们觉得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是什么?请谈谈理由。

(2)学生自主思考,小组交流。

(3)讨论交流。

隐者沉醉于山林之中,诗人对隐者充满了敬意,也洋溢着羡慕之情。

当然,由于“不遇”,多多少少有些怅然若失,但观赏了山中美景,忘却了世俗的烦恼,心中更多的是兴奋、开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中答俗人 唐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杳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思考: 对比大诗人李白的这首诗,他们有什 么异同? (必要时出示注释,帮助学生读懂诗意)
有人问我为什么要住在这青山之中, 我笑而不答,内心轻松自在。 飘落的桃花随溪水流向远方, 这样美妙的境地,不是俗人的“人 间”所能比的。
思考:在诗中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什么?(不仅看到了 景物,再看细一点,看看牧 童的动作,看看他表情的变 化)
学生回顾课堂讨论中的渗 透,对这两首故事中刻画人 物的写法进行归纳、总结。 学生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分层作业设计 A 1.能背诵两首古诗并能说说诗句和加点字的意思。 2.针对这两首诗的写作精彩之处能够进行至少两处的赏析。 B 1. 能背诵两首古诗并能说说诗句和加点字的意思。 2. 能说出其中一首诗的写作特点。
反思或修改
思考: 《寻隐者不遇》和这两首幼儿园小朋 友的歌谣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题目设置由易到难, 层层推进, 激起学生 的探究兴趣, 渗透科 学的探究方法, 激发 探究的持续热情。
全班交流: 相同:问答的形式 不同: 《寻隐者不遇》有答无问,寓问于答,更简练而又出 乎人意料之外。 第二关:读读李白的《山中答俗人》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 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 有死,民无信不立。 ” ——《论语》之《子贡问政》
第二个故事来自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对话录》 (出示)
苏格拉底习惯到热闹的雅典市场上去同别人讨论问题。这一 天,苏格拉底像平常一样,来到市场上。 他一把拉住一个过路人说道:“我有一个问题向您请教。人人 都说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但道德究竟是什么?” 那人回答说:“忠诚老实,不欺骗别人,才是有道德的。” 苏格拉底又问:“但为什么和敌人作战时,我军将领却千方百 计地去欺骗敌人呢?” “欺骗敌人是符合道德的,但欺骗自己人就不道德了。” 苏格拉底反驳道:“当我军被敌军包围时,为了鼓舞士气,将 领就欺骗士兵说,我们的援军已经到了,大家奋力突围出去。结果 果然成功了。这种欺骗也不道德吗?” 那人说:“那是战争中出于无奈才这样做的,日常生活中这样 做是不道德的。” 苏格拉底又追问:“假如你的儿子生病了,又不肯吃药,作为 父亲,你欺骗他说,这不是药,而是一种很好吃的东西,这也不道 德吗?” 那人承认:“这种欺骗也是符合道德的。” 苏格拉底并不满足,又问:“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可以是 道德的。那就是说,道德不能用骗不骗人来说明。究竟用什么来说
全班交流相同点: (允许互相补充,辩论) ①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与“路人借问遥招手,怕 得鱼惊不应人。 ”情境最相似,让人不由地想象当时儿 童那生动可爱的动作与表情。 ②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与“牧童归去横牛背,短 笛无腔信口吹。 ”都使诗歌不仅有色,更有声,献出了 牧童的悠闲自在,无忧无虑。 ③ 写法上:5 首诗中都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是生 活的情趣跃然纸上。 ④ 五首诗作者所想描绘的都是明媚、 灿烂的生活景象, 而 儿童是表现这一主题不约而同的选择。 教师助学总结: 比较一首首古诗的异同, 可以让我们看到那个没有影像 记录的时代人们的生活, 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的 灿烂的文学宝库的多彩, 甚至还能让我们对中华文化与 世界文化的渊源充满好奇。所以,不要孤立地学习,更 不要停下比较、发现的脚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以“比脑力,找异同”的活动形式,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对新旧、中外文学作品进行鉴赏 阅读,提高学生知识体系建构的关联性,提高语文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比脑力,找异同”活动一: 【由《寻隐者不遇》想开去】 第一关:读读儿童诗 2 首
海边小贝壳, 请你告诉我—— “你的年纪不算大, 为啥皱纹多又多?” 贝壳笑呵呵, 悄悄对我说—— “那是条条录音带, 录下大海一支歌。” 夏天来了吗? 去问池塘的荷花。 夏天来了吗? 去问树梢唱歌的知了。 夏天来了吗? 去问稻田欢快的青蛙。 夏天来了吗? 去问草丛里忽闪忽闪的萤火虫。 夏天来了吗? 去问那又红又甜的大西瓜。
全班交流: 相同:都采用了问答形式 不同: 《寻隐者不遇》重在叙述事情,刻画人物,而孔子和 苏格拉底都是在通过这种一问一答的形式讨论或者记录思 想和道理。 教师助学点拨:其实这种问答的形式不仅在诗歌、歌谣中 广泛运用,甚至在记录人类历史上像孔子、苏格拉底这样 的伟人的思想时都用的这种形式,现在人们把它叫做“问 答体”或者“对话体” 。你如果感兴趣,可以由《寻隐者不 遇》看开去,读读论语故事,读读苏格拉底的故事等等。 “比脑力,找异同”活动二: 【由《所见》看古诗的异曲同工】 出示学生熟悉的古诗 4 首,读读。 思考: 《所见》和这四首诗比较,都有哪些 异曲同工的地方?请一一列举, 看谁找到的 相同点最多。




第一课时
1. 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读懂两首诗的诗句意思。 课时目标
2.
在自主思考、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渗透鉴赏方法,感知两首诗“寓问于答”和“动静对比” 的特色。
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主题一: 【古诗中的儿童】 1. 儿童是很多大诗人笔下不可缺少的描 写对象,在中国的古诗中蕴含着各种各 样的儿童形象,例如: 偷白莲的 赶着放纸鸢的 学垂纶的 追黄蝶的 信口吹笛的 2. 今天我们还要再来学习两首诗中有儿 童的古诗,认为自己读诗读得不错的, 来为大家读读诗。生生点评,齐声朗诵。 3.生生、师生交流两首诗的意思: (建议 采用 4 人小组一人一句,先小组内,再 面向全班征集意见和补充的形式。 )
全班交流: 相同:问答诗看来在诗歌创作中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 不同:有问无答,与《寻隐者不遇》恰恰相反,虽然没写 出作者的回答,可是作者却借助对山中景物的描写写出了 心中答案。 教师助学点拨:明代李东阳曾说:“诗贵意,意贵远不贵 近,贵淡不贵浓;浓而近者易识,淡而远者难知。”读贾 岛的《寻隐者不遇》和李白的《山中答俗人》,你有这种 意境淡远的感觉吗? 第三关: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是孔子,古希 腊也有个最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思想家,叫苏格拉底, 这两个人的故事我们六年级都会学到,他们一中一西,相 距 100 多年,和我们今天学的《寻隐者不遇》有什么关联
1.学生在三、四年级已分别学习过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对于诗歌中借助对儿童的描写来表现生活情趣的写 法有一定了解,具有了自主读懂浅显诗歌的语文能力,具备了对诗歌进行初步鉴赏的基础。 2.本课的两首古诗五上的学生比较熟悉,内容浅显易懂,大部分学生能熟读甚至背诵。
教学 准备
教具准备 座位安排 (小班)
课件(包括古诗、图片、资料等) ,课前将两首将学习的古诗板书于黑板。
主备人: 程洁 课题 3.古诗两首( 《寻隐者不遇》 《所见》 ) 课时 安排
一课时两首古诗学习 一课时相关作品实践活动
教学 目标
1. 在读懂浅显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鉴赏两首诗分别在“寓问于答”和“动静对比”的动作神态刻画上的 特色。 (第一课时) 2. 以“比脑力,找异同”的活动形式,引导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对新旧、中外文学作品进行鉴赏阅读,提高学生 知识体系建构的关联性,提高语文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课时) 学情分析
明呢?还是请你告诉我吧!” 那人想了想,说:“不知道道德就不能做到道德,知道了道德 思考:这两个伟人的故事与《寻隐者不遇》 才能做到道德。” 苏格拉底这才满意地笑起来, 说: “您真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 又有什么异、同呢? 您告诉了我关于道德的知识,使我弄明白一个困惑不解的问题,我 衷心地感谢您!”
小儿垂钓 【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村居 【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③无论看图还是读诗,都只有两个出场 的人物, 其实还有个人隐藏在其中, 谁? 思考:这个隐者是个怎样的 全班交流。 人?陈述你的理由。 教师助学总结:你们看,全诗 20 个字, 表面上好像写了一个可爱的童子,可实 际上,贾岛还巧妙地借他人之口刻画了 一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世外高人。 《所见》 ① 快乐、可爱、天真无邪 ② 教师助学方法:这首诗的题目叫《所 见》 ,难道只有眼睛所看见的吗?其 实读诗不仅仅是读文字,用眼睛去 看, 更要用耳朵去听, 用心灵去感受。 学生交流。 教师总结助学:这么一个快乐、可爱 的牧童形象就是通过对他 动作神态 的描写,对这“振林樾”和“闭口立” 的动静对比给表现出来的。 主题二: 【古诗中的写法】 贾岛和袁枚在这两首的创作中,有什么 写法你觉得最精彩?说来听听。
分层作业设计 A 1. 熟练背诵儿童古诗一组 6 首,能正确默写本课新学的两首。 2. 能想象《寻隐者不遇》的事情经过,将诗中描绘的情景写 下来。 3. 能运用比较的方法,简单就《所见》或《寻隐者不遇》谈 谈它和其他作品的异同。 板书设计: B 1.背诵儿童古诗一组 6 首,能正确默写本课新学的两首。 2.能想象《寻隐者不遇》的事情经过,将诗中描绘的情景写 下来。
反思或修改
学生温故,背诵学过的这些 描写儿童的古诗。
1. 收集作者贾岛、袁枚相关 资料。 2. 查找有关两首古诗的注释 和解释,初步理解诗句的 字面意思。 3. 收集相关的任何学生自己 觉得感兴趣的资料。
这些诗中的儿童都给你们留 下了什么印象?(思考后交 流)
根据课前搜集的作者资料及 古诗注释,同伴合作分别说 说两首诗诗句字面的含义。
教师助学: (以下教学内容视学生理解情 况随机出现,教师做到心中有目标) ① 隐者:有学问却隐居山林不远做官的 人。 ② 不遇:对比《游园不值》中的“不值” 理解。 ③ 意欲:想要。比较四下学习的“翠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