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布洛赫乌托邦精神与希望哲学的看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布洛赫乌托邦精神与希望哲学的看法

摘要:

乌托邦是人类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美好向往和执着追求,在追求乌托邦理想社会的过程中所凝结的乌托邦精神代表着人类超越当下现实的永不枯竭的批判力量,体现了人类的希望之光。乌托邦哲学,就是研究“梦想”的哲学,这一点不管是在前期的《乌托邦精神》,还是在后期的《希望的法则》中都是一致的。人们对审美乌托邦社会主义理论的建构则是人道主义哲学思想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

布洛赫的乌托邦哲学以两本书为代表,第一本是《乌托邦精神》,第二本是《希望的法则》。《乌托邦精神》标志着乌托邦哲学的诞生,《希望的法则》则标志着乌托邦哲学体系化的完成。简单地来说,所谓乌托邦哲学,就是研究“梦想”的哲学,这一点不管是在前期的《乌托邦精神》,还是在后期的《希望的法则》中都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前后期乌托邦哲学的研究对象是统一的。正是由于有研究对象上的统一性,《乌托邦精神》才能和《希望的法则》统摄在乌托邦哲学的名下,探究该哲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一般认为,乌托邦是空想、虚妄和不切实际的幻想,其实这种对乌托邦的理解并没有反映出乌托邦的真实内涵。实际上乌托邦精神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人之为人,在于能对未来充满希望并对未来有所崇高的谋划,在乌托邦的指引下,人才能体现为人自己。当代人的精神家园在迷失,精神在枯萎,工具理性在膨胀,时代呼唤着乌托邦精神。

布洛赫很早就形成了一个核心观念:人们活在现在,却无法直接经验现在。在《乌托邦精神》“关于我们之黑暗的形而上学”这一章中,布洛赫把这个问题表述为:“只有等到这一瞬过去了,我才能把握它,也即,把它带到眼前。所以,呈现在我眼前的唯有那瞬间的过去。”这种说法在西方思想史上并不鲜见。例如奥古斯丁在他著名的时间沉思中追问:“既然过去已经不在,将来尚未来到,则过去和将来这两个时间怎样存在呢?”在“直线式”的传统时间模式中,过去、现在、将来是无法同时存在的。奥古斯丁试图把这三样东西连接起来,所谓“过去事物的现在便是记忆,现在事物的现在便是直接感觉,将来事物的现在便是期望”,于是,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在“现在”或者说“当下”得到了统一,成为某种连续的东西。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弥漫在欧洲的是一种绝望情绪:资本主义现代工业社会造成了“无灵魂”的工具理性世界,人类发生了生活意义的危机、精神危机。在这样一个社会历史关头,很多知识分子都处于深深的文化焦虑当中,同时他们也在反抗,试图针对资本主义社会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批判,寻找解决时代精神危机的良方。在这群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中,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创者之一的恩斯特·布洛赫是最典型的一个。在《乌托邦精神》一书中,布洛赫提出了乌托邦哲学,它是一种鼓舞世人超越现实,走出黑暗,瞩望未来的哲学,其丰富的理论资源和崭新的理论视角对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出了重要贡献。本论文将致力于解读布洛赫的著作《乌托邦精神》,展示他的乌托邦哲学理论的初期成就,并尝试对他所探讨的主题做出进一步思考。本论文将布洛赫的尚未存在本体论思想作为一个内在逻辑线索统驭全文,在叙述上从布洛赫乌托邦哲学创生的时代与历史背景的考察出发,对布洛赫关于乌托邦精神的特征、乌托邦精神动力论、尚未存在本体论、希望形而上学、解放的乌托邦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指出,布洛赫的乌托邦哲学具有鲜明的存在主义倾向;在他与同时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代表卢卡奇、本杰明的学术交流中,存在着理论上的相互渗透以及思想上的互相激荡;本文对布洛赫乌托邦哲学与莫尔特曼希望神学理论进行了比较研究;最后,从布洛赫对马克思主义的评价与发展来看,布洛赫的哲学从《乌托邦精神》时期到《希望原理》时期,其理论倾向经历了日渐靠近马克思主义的历程。布洛赫乌托邦哲学的要义在于,理解并唤醒驱使我们向前的乌托邦精神涌动,即希望的冲动,扬弃和超越以物化和异化为特征的文化困境,从而实现人的自我解放,使人真正成为历史进程中创造性的主体,实现无阶级社会。

乌托邦是人类对未来理想社会的美好向往和执着追求,在追求乌托邦理想社会的过程中所凝结的乌托邦精神代表着人类超越当下现实的永不枯竭的批判力量,体现了人类的希望之光。乌托邦意识匮乏的时代必然使人的精神衰退、灵魂麻木,人们的生活必然处于俗不可耐的欲望满足的简单快感中。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现实化和世俗化,人们的精神世界也越来越空虚和无助,以至于人们都在逃避面对面的内涵丰富的交往世界而退缩到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借助计算机时代的网络技术,“虚似实在”短暂地弥合了人们的理想与现实的鸿沟。然而这一短暂的弥合并不能消解人们的精神困惑和苦闷,人们也越来越远离自己的生存根基。现代社会中人们非常现实地活着,然而对审美乌托邦社会主义理论的建构则是人道主义哲学思想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布洛赫看来,马克思主义应该由客观冷静的经济分析和精神道德的倾向或“乌托邦过剩”两方面组成。而当今的马克思主义却忽视了“热流”,缺乏伦理学,忽视主体性,具有庸俗的经济决定论倾向。希望哲学则集中在“热流”上,着重强调主体精神在认识和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马克思主义并非不是乌托邦,而是一种具体的乌托邦”。他主张把乌托邦精神重新引入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也即成为“希望哲学”。希望哲学又称“乌托邦哲学”,德国布洛赫提出的一种哲学思想。认为“希望”不仅是人的一种意识特征,而且也是一种本体论现象。人的本质同希望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希望是植根于人性之中的人类需要,是“人的本质的结构”。

参考文献:

[1]夏凡,乌托邦困境中的希望[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11

[2]韩松落,时代青年(月读)[J],时代青年杂志社,2010年12期

[3]张兴德,重新认识和评论乌托邦思想[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8月第12卷第4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