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艺术与技术的灵动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导论心得体会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导论心得体会】导论:在我大学生涯的旅途中,选择了【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这门课程为我开启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服装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服饰设计则是表达自我的独特途径。
在这门专业导论课程中,我深刻领悟到服装和服饰设计的复杂性和深远意义,也对自己未来职业规划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1. 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在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导论中,我明白了服装设计的本质不仅仅是一门艺术,还涉及到科学和技术的方方面面。
从材料的选择到服装的结构,从人体工程学到面料的染色工艺,每一个细节都需要精心的策划和设计。
因此,一名出色的服装设计师需要具备扎实的艺术修养,同时要掌握工程学、材料科学、时尚趋势等多方面的知识。
2. 文化与历史的渗透:服装和服饰设计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在导论课程中,我深入了解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服装设计背后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
从古代的传统服饰到现代的时尚潮流,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历史环境。
了解这些背后的故事和意义,可以让我在未来的设计中更加注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3. 创意与个性的表达:服装与服饰设计是个性与创意的舞台。
导论课程中,我学习到了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以不同的材料和手法展现个性和创意。
创新是这个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我要不断锻炼自己的创意思维,勇于尝试不同的设计风格,做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4.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在导论课程中,我对服装与服饰行业的环境影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大量的服装生产和消费导致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这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作为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服装设计师,我要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选择环保材料,推动绿色生产,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5. 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服装与服饰设计不是孤立的个人创作,而是需要团队合作的过程。
在导论课程中,我们进行了很多小组项目,锻炼了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这是未来职业生涯中不可或缺的技能,因为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我需要与面料供应商、制造商、营销团队等多个部门合作,才能将设计理念落地成为实际产品。
浅析艺术与技术在现代服装设计教育体系中的新统一
合 的教 师, 是将教师与技师( 工程 师) 或 这 两者身份 所需要 的知识 、 能力 、 态度 等 方
合创造 能力与设计 素质的培养 , 了适应现代 为
社 会 对设 计 师的 要 求 , 出了“ 提 艺术 与技 术新 统
一
面有机 融合 的教 师, “ 是 艺术 与技 术新统
一
” 口号 , 刻影 响 了现代 设 计 教 育 体 系的 建 的 深
3加 强 校 内实验室 及校 外 实训基 地 .
建 设
教育体 系的建构 与发展 。在现代设 计教
育 深 入 发 展 的今 天 , 包 豪 斯 设 计 教 育 思 对
随着教 学改革 的深入 , 实践教学环节 在 现代服装 设计教 育体 系 中的地 位被极
在 沿袭 旧的工 艺美 术教 育形 式 的我
学生的学 习更有针对性和 实用 性, 以适应 企业 岗位 的需求。
2 引进 、 养 “ 师 型 ” 师 队伍 . 培 双 教
( 作者单位 : 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
编辑 伍 宝
联系实践 的能 力
服 装 设 计 作 为 社 会 文 化 形 态 和 现 代
艺术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是精神 与
色, 需要经过企 业的 岗位 实践和再 学习才 能适应企业需求。 3 师资结构不合理, 乏“ . 缺 双师型” 教
学 力量
效果 , 服务于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的应
用型专业人才。
与技术 新统一” 口号 , 破 了纯 艺术和 的 打
工艺技术之 间的界线 , 推进 了现代新技术 背景下造型艺术 的发展 , 促进 了现代设计
累 丰富的实践经 验 , 高专 业技能 , 提 在教
服装设计师的创作灵感来源与方法
服装设计师的创作灵感来源与方法服装设计是一门需要创造力和独特视角的艺术,每一件精美的服装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和创作者的灵感。
作为服装设计师,创作灵感的来源和方法对于设计作品的成功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服装设计师的创作灵感的不同来源以及他们常用的创作方法。
一、创作灵感的来源1. 自然界:大自然是服装设计师最常用的灵感来源之一。
设计师通过观察花草、动物、天空、海洋等自然景观,获得形态、色彩、纹理和线条方面的灵感。
以花朵为例,设计师可以从花瓣的形态、颜色和纹理中汲取灵感,将其融入到服装设计中,创造出独特的花朵图案。
2. 文化艺术:文化艺术是另一个重要的创作灵感来源。
设计师可以通过研究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如绘画、雕塑、建筑等,汲取创作灵感。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传统服饰、图案和纹样,都可以成为设计师创作的灵感之源。
3. 历史时代:历史时代是设计师创作的宝库。
旧时代的服饰风格、流行元素、社会背景等都能为设计师提供灵感。
设计师可以从古代服饰中找到古铜色金属元素、中世纪的骑士装束或是维多利亚时代的浪漫元素,将其重新演绎并融入到现代服装设计中。
4. 当代艺术:当代艺术形式也是设计师创作灵感的来源之一。
设计师可以参观艺术展览、观看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从中感受到当代社会和文化的脉动,以及新锐的视觉表达方式。
二、创作灵感的方法1. 创意板:创意板是设计师整理和展示灵感的重要工具。
设计师可以将收集到的照片、图片、颜色和纹理等素材,通过创意板进行整合和呈现。
这样可以帮助设计师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创作想法,同时也便于团队间的协作和意见交流。
2. 素描和手绘:手绘是服装设计师最常用的创作工具之一。
通过素描和手绘,设计师可以将自己的创意和想法快速表达出来,并不断完善和修改。
手绘的过程也能给设计师带来创作的乐趣,同时更加贴近服装制作的实际情况。
3. 实物拼贴:设计师可以通过收集和拼贴各种材料和元素,包括面料样品、纽扣、拉链等,来制作实物拼贴。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设计师更直观地感受到不同元素之间的组合效果,为服装设计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服装设计中的技术创新与应用
服装设计中的技术创新与应用在当今时尚界,服装设计不再仅仅是关于美学和创意的表达,技术创新正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关键力量。
从先进的面料研发到数字化设计工具,从智能制造技术到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技术的融入为服装设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首先,面料技术的创新是服装设计中的重要一环。
新型面料的不断涌现,为设计师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
例如,智能面料的出现,能够根据环境温度和人体的生理状态进行自我调节,实现保暖或散热的功能。
这种面料在户外运动服装和功能性服装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还有一些具有抗菌、防臭、防水透气等特性的面料,大大提升了服装的舒适性和实用性。
数字化设计工具的广泛应用也彻底改变了服装设计的流程。
传统的手绘设计逐渐被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所取代。
设计师可以通过这些软件更快捷地进行款式设计、图案绘制和色彩搭配。
而且,三维设计软件能够让设计师在虚拟环境中看到服装的立体效果,提前预判服装的版型和穿着效果,从而减少了实物打样的次数,节省了时间和成本。
智能制造技术在服装生产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及。
3D 打印技术使得一些复杂的服装结构和装饰元素能够一次性成型,为高级定制服装和概念性设计提供了更多可能。
同时,自动化裁剪和缝纫设备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精度,减少了人工误差。
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服装设计不可忽视的重要方向,相关技术的创新也在不断涌现。
比如,新型的染色技术能够减少水资源的消耗和化学污染。
可回收和可再生材料的研发与应用,降低了对传统原材料的依赖,减少了对环境的压力。
在技术创新的推动下,服装设计的个性化定制也成为了可能。
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能够根据消费者的身材尺寸、喜好风格等因素,为其量身定制独一无二的服装。
这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对于个性化的追求,也提高了消费者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然而,技术创新在为服装设计带来诸多优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例如,一些设计师过度依赖数字化工具,导致设计作品缺乏手工的温度和情感。
中国传统元素与公共空间设计
艺术教育136构思,再用技术设计手段将其实现,而是在进行艺术设计时,需要技术设计的知识去验证、补充以及启发设计者的构思。
也可以理解为,艺术设计是对技术设计的产品做进一步的改进。
如果设计师不清楚有哪些结构、工艺手段以及与之相呼应的视觉效果,就无法与造型、款式、色彩等艺术设计手段进行结合,也就无法实现自己的创意设计构思。
如图1中的图1a为一短款小衫的款式设计图,其款式造型设计以前胸部的横向和半圆形分割为结构线,以简洁的碎褶和垂褶的节奏变化表现设计特征。
图1b、图1c分别为对应展开的结构变化图,结构图通过省与褶的转换,依结构线分别在胸高处和前衣摆处形成具有塑型作用的碎褶和强化动感层次的垂褶。
图2为该款式结构的立体试型图。
通过这一款式与结构的设计实例分析可以看出,省道和分割线结构能与款式设计巧妙地结合起来,线条可以处理得流畅并具动感,碎褶和垂褶可以表现得更有张力和美感,把款式设计演绎得精致到位。
三、服装设计艺术与技术的灵动性表现服装设计是艺术与技术设计的综合,缺少了感性的艺术设计,服装将失去灵魂;缺少了精湛的技术设计,将无法承载艺术的魅力表现。
因此具备较好的艺术感觉是先决条件,这样能很快理解设计内涵、准确把握款式特征。
同时,要发挥技术设计的调整作用,根据款式的风格和定位,运用创造性的技术设计技巧,把服装本身的内涵和品位表达出来,将前期艺术设计中不合理的因素进行调整、补充,使之更为恰当、完美。
图3为Dior品牌原设计师约翰・加利亚诺2009年秋冬高级定制发布会的作品。
此作品是以17世纪荷兰黄金时代绘画大师约内斯・维米尔所运用的柔和金色为色彩灵感。
在款式设计上是将老迪奥先生1947年战后推出的新造型“New Look”的精髓——纤细高腰、过膝长裙加以夸张演绎。
它保留了“New Look”中肩线窄而柔美,突出胸部的丰满和细腰的造型,把蓬起的长裙造型演变为强调臀部的巴斯克裙、吊袜带,并且在衣领和袖子上配以文艺复兴初期安东尼・凡・代克画中典型的精致蕾丝衣领和袖子,这些与明艳的黄色相结合,重新演绎了“New Look”中所营造出的纤美、高贵的女性气质。
服装设计中的艺术设计与技术设计
设计思维体现想象的形象 ,但是那些形象在现实 世界中并没有直接的类似物。艺术设计和技术设 计都是商品的设计 ,商品设计用以调节以商品为 中介 的社 会关 系 ,所 以 艺术设 计 和技术 设计 都具 有 社会 眭。 不过 , 术设计 还 具有 不 同于技 术设计 艺
技 的面料处 理手 段 , 同时 , 包括 了国际一 流 的 面 也
赋予技术设计 以形式 , 它们像捻成股绳的两条线 , 去掉任何一条都会使其显得单 薄且不堪一击。在
某种意义上 ,艺术设计对于技术设计是第二性的 设计 ,技术设计的产品是艺术设计作进一步改进 的对象 , 不过 , 在设计的实践过程中 , 艺术设计的
。 江 纺 IN S E TL 苏 织JA G UT X IE
维普资讯
创意设计方面 ,现在 比较流行 的面料肌理处理手 法 ,则需要设计者对各种基本 的工艺制作手法有 全面的认识 , 与造型 、 再 款式 、 色彩等形式法则进
行综 合 的应 用 , 才能有 完 美 的作 品 。 如对 针织 面 料
系
11 服装 设计 中艺术设 计 、 . 技术 设计 的概 念
技 术设 计 旨在解 决 物与 物 的关 系 ,即产 品 的 内部功 能 、 结构 原理 和组 合条 件 。 术 设计 更 多地 技 考 虑 的是产 品 自身 的合理 性 和它对 人 生理 上 的作 用 。艺术设 计作 为 以工 程技 术 和美学 艺 术相结 合 为基础 的设 计 体 系 , 同于技 术设 计 。 术设计 在 不 艺 解 决 物与 物 的关 系 的 同时 ,侧重解 决 物 与人 的关 系, 涉及 产 品 的外 观 造 型 、 彩搭 配 、 色 面饰 肌 理 等 方面。 艺术 设计 还要 考虑 到产 品对 人 的心 理 、 理 生 的作用 , 以提高产 品在市 场上 的竞 争力 。 服装 设 在 计 中, 服装 的造 型 、 款式 、 色彩 、 理等 以艺 术设 计 肌 为主 , 结 构 、 艺 等则 以技 术设计 为 主 。 而 工
从服装设计简述艺术与科技的关系
但我 们 从 这 里可 以推测 出艺 术 与科 技 最 早的融
合。 这种融合 可 以说是 混沌 而模糊 的 , 当然 , 这种
模 糊 应 该 与 当 时生 产技 术水 平 的 高低 和 人 的艺 术意识 性 息息 相关 。 中国堪 称服饰 王 国 , 自古 以 来 , 久浩 瀚 的历史 文 明赋予 服饰 艺术 以深 厚 的 悠
和科技 成 分 的充 分体 验等 等 。随便 搜索 , 即可找 出无 数在 高科技 产业 下制 作 出来 的艺术 作 品 , 或 者是 在艺 术引 导下 取得 的科技 成 果 。之 中 , 装 服
设计 艺 术 即是为 世 人所 公 认 的 艺 术 与科 技 的 载
体。
挥 其 当时 的作 用 。也许 在 历 史 的很 长 一段 时 间
备 的科 技进 步 、 装 面料 的创新 等都 将在 服装 上 服
充分体 现 无疑 。这类 例子古 今 中外举 不胜 举 , 雅
戈尔 企业 的技 术革 新 , 现代 各 类高科 技 服装 皆是
J ANGS TE | U XTI E 江苏纺织 L
国
艺 和纺织 技 术 始终 贯 穿 于服 饰 艺 术 的发 展 历 程
说, 丝纺 绣 染 的技 艺为 战 、 汉 时期 的丝 绸辉 秦 煌奠 定 了扎 实 的基础 。 精湛 的丝绸 T艺创 造 了
感、 气韵等意识形态化特征 , 充分流露 出其创作 的艺术性 。 另外 从服 装制作 角度来说 , 自古至 今 ,
其 上 游纺 与织 的技 术 高 低 始终 成 为 服装 成 败 的 关 键 因素 , 除此 以 外 , 关行 业 如 服装 辅 料 及设 相
文 化底 蕴 和 内 涵 。就 拿 为世 界 盛 名 的丝 织 品来
服装设计艺术与技术的灵动
来 提高产 品的市场竞 争力 。在 服装设计 中,艺术
设计主要体现在服装 的造型 、 款式 、色彩 、 面料 、 肌理等形式美感上 。 技术 设计是解 决产 品内部功能 、结构 原理 以
中图分 类号 :J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 9— 7 5( 0 1 50 3— 4 收稿 日期:2 1 gO 修回 日期:2 1 _ g 2 0 0 5 0 0 2 1 )0 — 0 6 0 0 卜0 — 8 0 10 一 0 作者简介:梁军系东北电力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王超系东北 电力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生。
v.N5 1D1RE H 计 术究f7 。 ,2T ENE^ 设 艺 研 f o 0 5 sR 5 G G 3
条件 ,这使得各个 国家和 民族对服装艺 术设计美 的理解和标准 不 同,也就 使服装 的审美具 有 了多 种文 化意义 。例 如 ,中国唐装、旗袍 以及盘 扣元
二、 服装设计艺术与技术 的灵动性关 系
3 l 设计艺术研究 DS G EER H o 5N 0 6 E INR SA C V l o 52 1
0 服装设 术与技术的 8 计艺 灵动
Sma t e si a ho sg t a dTe h oo y r s F s in De inAr n c n lg n n
而商 品是 用来调节 社会关系 的中介 ,具 有一定 的 社会性 ,所 以服装 的艺术设计和 技术设 计也都 具 有一定的社会性 ,并各 自具有一些相应 的特征 。 艺术 设计是一种 显性 的表 达 ,注重 美感和情 感性 ,以形象 思维为主 ,而最显著 的特征就是 审美的文化性 , 即赋予产品以文化意 义。 不同时代 、 不 同民族 的人们 具有不 同的生活背景和 物质 生活
论科学、艺术与技术在服装设计中的结合
2 结束 语
如 今 ,有 不少服 装企 业 的返 一 率 、客户 验 f
货 不合 格率 居 高不下 ,这在 很大 程 度t 是 山 r
详细清理并收回所有剩余面料 、辅料 。
缺乏完善的品质管理与检测体系。服装的嗫 直 接 影响着 服 装 的生产 、销 售 、乃至 品牌 的生 命 ,因此 ,服装 企业 要 J腿 对服 装生 产过程 中 J 【 各 环 节 的品质 控制 ,才 能满 足客户 及 消费者 的 要求。 ( 收稿 日期 :20 —51 ) 0 70 —2
末期 自检和末期客检都通过后 ,客人开放 行单 ,货物入仓 出货 。 对 生产 过 程 中各 环 节 ( 包括 本公 司相 应部 门和各 业务 单 位 )的协 同配 合力 度 、出现 的 问 题 、对 问题 的 反应处 理 能力 ,都 要 以书面 形式 报 告公 司 主管领 导 ,Q 写 品质 总结 报告 。 A
要 的、共 同的、必然的、本质的信息 ,并借助 于语言文字 、符号系统以形成概念、判断、推
的重要 环节 , C要 找 出成 衣 的问题 , 到有 问 Q 做
于设计师对感性材料的分析和服装设计本质规 律的把握 。合格的服装设计师必须具备一定的 抽象思维能力才能设计出消费者满意的服装。
1 .8货物放 行
维普资讯
4期
1 服 装 设计 中的功 能需 求 .2
行 思考 的一种 思维 形态 。 艺 术思 维常 常用 突变 的 、非 逻辑性 的想 象
设 计 服装 必须从 科 学 的角度 来考 虑服装 的
功能性,即它 的使用价值 。功能性决定服装应 具备某种形式 ,这种形式体现在服装与人体之 间 的相 互关 系 。 其一,服装造型与人体之间的空间关系 。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研究人体运动适应性的关键 因素之 一 。服装造 型 空 间即人 体与服装 之 问 的 间隙量 ,指人体在着装状态下 ,衣服和人体表 面的相对距离L。它可 以直观反映出人体着装 2 】 状态和服装造型,当间隙量等同地分布于人体 皮肤之上时,服装的造型为人体的模拟形态 ; 当人为增加 间隙量或 间隙量非均匀地分布于人 体 表 面时 ,服装 就会 出现 相对 夸 张 、甚 至 于变 形 的造型。根据人体部位的运动需求,在服装 的相应区域加入适 当间隙量 ,提供运动量所需 空间,形成适应各种运动功能的不同空间造型 形态 。在现代服装设计过程 中,服装空间应突 出其功能性,最大限度适应人的活动,实现 由 “ 人适 应 服装 ”向 “ 服装 服务 于人 ”的转 变 。 其二,服装造型与人体之间的比例关 系。 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达 芬奇运用解剖学 、数 学 、几何学等原理精确地研究了人体各部分之 间的比例关系,他 的研究成果之一就是特鲁维 特人 图形 。由于服装附着于人体之上 ,因此, 服装造型与人 体之问也存 在着严格 的比例关
艺术与技术互动下的高职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方法研究
艺术与技术互动下的高职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方法研究高职服装设计教育从一开始就陷入到是以“艺术为主”还是以“技术为主”的漩涡中,不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的辩论总是持续不断,加之我国高职服装设计教育由于长期受普高艺术类设计教育的熏陶,专业教学在高职教育发展初期阶段基本上是搬用普高的设计专业教学体系,虽然近几年高职教育得到很大发展,对高职教育的职业特点有所体现,但离社会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还有距离,加上服装行业高度私有化对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配合和贯彻也带来一定阻力,因而服装设计教学绝大部分课程还是在封闭的学校内完成,在一定程度上高职服装设计教育变成了本科教育的补充,缺乏职业教育特点。
随着应用技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巨大,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时期能像今天一样备受重视。
因此,研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方法对完善我国高职教育体系有着重要意义。
本论文分别从职业教育学领域、艺术设计学领域和科学技术学领域相关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进行学习开始,逐步理清思路,以“在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相对成熟的背景下如何发展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应用技术人才到底由谁来培养的问题”以及“如何把握高职服装设计‘艺术与技术’互动问题”等普遍现实的问题入手,对相关于设计方面的理论进行了归纳式的探讨,对工业化时代的艺术与技术、艺术设计大众化趋势、学科教育与职业教育、科学技术与职业技术教育等方面的辩证关系从理论层面上也做了探讨和归纳,为课题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此理论基础上,注重“艺术与技术”互动所承载的社会责任,尤其是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比如设计中人机交互技术、人才培养过程中信息化技术的使用、新技术引发的服装材料的更新对服装工艺技术教育提出的新课题等都是在“艺术与技术”互动过程中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对国际上较成熟的职业技术教育模式进行研究学习,本论文选择了三个典型且有特色的国家,对该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其成熟教育方法进行分析,如国家职业资格框架、现代学徒制、工学结合等教育方法和模式对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有很大启发,形成的人才培养体系对我国的职业教育同样具有参考价值,具体的做法也对我国的教育改革同样有借鉴作用。
艺术与技术的结合——关于服装立体设计课程的分析与思考
潜能 , 提高 学 生艺 术 创 新能 力 的有 效 途径 。 在 服 装立 体 设计 课 的具 体 教学 中 , 综 合性 课 程 的学 习 与 对
应用, 在很 大 程度 上 还 体 现 在一 个 知识 领 域 的 内 容 向 另_ 个 知 - 一 识 领域 的 影 响 与渗 透 。 师 通过 引导 学生 找 出 两个 学科 之 『的 教 何 j
服 装 立 体设 计 课 程 足 服 装设 计 与 工 程 专 业 课 中一 门 重 要 的专 业必 修课 , 集设 计性 、 术 性 于一 体 的 综合 性 课 程 服 是 技 在 装 专业 知识 体 系 中 , 装 立体 设 计课 程 既是 对 服 装 造 型设 计 环 联 节 的完 善 , 也足 对 服 装 结 构 设计 能 力的 提 高 与深 化 , 着 举 足 有 轻 重 的 意 义 和作用 : 从某 种 意 义 上来 说 , 装 款 式 造 型设 计 与 服 服装 结 构 设 汁的 变 化统 一 , 服 装 设 计 中 的关 键 环 节 , 是 服 是 也 装设 计 敦学 的 卞干 内容 : 一特 征 在 服装 立 体 设计 这 门 课 中体 这 现 的儿 为突 出 , 裴 {设 计 这 门课 的 设 计 性 、 术 性 主要 体 服 奉 艺 现 在对 服装 款 式 造 型设 计 理 念 的 培 养 及 对 各 种 立 馋设 计 技 法 = 的具 体表 现 形 式 中 , 的技 术 性 主要 体现 在 立 体 裁 剪 操 作 的过 它
有 达 到 _这 种 艺术 性 和技 术性 的协 调 统 一 , 会 形 成 一 件完 整 r 才 的 没计 作品 . 而达 到 最终 的教学 同的。 年来 , 于服 装专 业 从 近 由 教育 的 发展 , 科 的细 化成 为一 种必 然趋 势 , 学 这本 无可 非 议 , 但 却 f此 产生 了一些 弊端 , 教 学 中出 现 了 款式 造 型 设 计 与结 构 } ] 在 设 计 、 1艺设 计 丰 分 离 的现 象。 映在 体 设计 课 堂 教 学 中 , H 反 学 生 往 往偏 重 于对 服 装外 在 的 形 式 美感 的 追 求 , 略 了内在 结 构 忽 与 j : 艺制 作 j的要 求与 制 约 。 服 装 结构 与 工 艺 上 的严谨 与考 : 而
服装设计中的艺术表现与创意实践
服装设计中的艺术表现与创意实践在时尚的舞台上,服装设计无疑是一门融合了艺术与实用的独特学科。
它不仅仅是关于制作出能穿的衣物,更是通过各种元素的组合与创新,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无限的创意可能。
服装设计中的艺术表现,首先体现在色彩的运用上。
色彩是服装设计中最直观、最具冲击力的元素之一。
设计师们巧妙地运用色彩的对比、协调和过渡,来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和情感。
比如,鲜明的对比色组合可以展现出强烈的个性和活力,而柔和的相近色搭配则能营造出优雅与宁静的感觉。
色彩的选择还需要考虑到季节、流行趋势以及目标受众的喜好等因素。
在秋冬季节,深沉的暖色调常常更受欢迎,而在春夏季节,清新明亮的色彩则成为主流。
图案设计也是服装设计中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
从传统的民族图案到现代的抽象几何图形,从细腻的花卉纹理到夸张的卡通形象,图案的多样性为设计师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
图案可以通过印染、绣花、编织等工艺呈现在服装上,为服装增添独特的视觉效果。
有时候,一个独特的图案就能成为一件服装的点睛之笔,使其从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
材质的选择同样是展现艺术魅力的关键。
不同的材质具有不同的质感、光泽和触感。
丝绸的光滑柔软、棉布的质朴舒适、皮革的坚韧质感等,都能为服装带来截然不同的风格。
设计师们善于根据设计理念和服装的用途,挑选合适的材质,并通过巧妙的剪裁和拼接,充分发挥材质的特点,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效果。
在服装设计的创意实践方面,打破常规的剪裁和造型是常见的手法。
传统的服装款式往往遵循一定的模式和比例,但现代的设计师们敢于挑战这些既定的规则。
他们通过不对称的设计、夸张的轮廓或者独特的折叠方式,赋予服装全新的形态和视觉冲击力。
这种创新的剪裁不仅在外观上吸引眼球,还能更好地适应人体的动态和活动需求。
文化元素的融合也是创意实践的重要途径。
不同的文化都拥有独特的服饰传统和符号,设计师们从中汲取灵感,将其与现代时尚相结合。
比如,将中国传统的旗袍元素融入现代晚礼服的设计中,或者把非洲部落的图腾图案运用到休闲装的装饰上。
服装工艺教育中的技术与艺术融合
服装工艺教育中的技术与艺术融合在当今的时尚领域,服装工艺教育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
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成为了培养优秀服装人才的关键,为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服装工艺,简单来说,是将设计理念转化为实际成品的过程,它涵盖了从面料选择、裁剪、缝制到最后的整烫等一系列环节。
而在这个过程中,技术和艺术如同两条相互交织的线索,共同塑造着每一件服装的独特魅力。
技术在服装工艺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具,为服装的制作提供了高效和精准的保障。
例如,数字化裁剪技术能够根据预设的版型,迅速而精确地裁剪出布料,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材料的浪费。
同时,新型的缝纫设备具备更加复杂和精细的缝纫功能,能够实现各种不同的线迹和针法,为服装增添更多的细节和质感。
然而,仅有技术是远远不够的。
艺术赋予了服装灵魂和个性。
服装设计中的色彩搭配、图案设计、款式创新等方面,都离不开艺术的灵感和创造力。
一件服装的艺术价值,往往体现在其独特的审美风格和文化内涵上。
比如,中国传统的刺绣工艺、西方的油画元素,都可以被巧妙地融入到现代服装设计中,使服装成为一种艺术表达的载体。
在服装工艺教育中,如何实现技术与艺术的有机融合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首先,课程设置需要兼顾技术和艺术两个方面。
既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制作技术,如裁剪、缝制的基本技能,也要培养他们的艺术素养,包括色彩感知、造型能力和审美水平。
通过开设绘画、艺术史等课程,让学生了解不同艺术风格的特点和演变,为他们的设计创作提供丰富的灵感来源。
其次,教学方法也需要创新。
实践教学是服装工艺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服装,将所学的技术和艺术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同时,可以引入项目式教学,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完成一个完整的服装设计与制作项目,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综合考虑技术可行性和艺术效果,锻炼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者,教师的素质也是影响技术与艺术融合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服装设计中艺术与科技的审美表达
本身不仅存在美 , 而且还可以进行审美和创造美 , 这个美产生的基础是实在的客体和美感主体契合的统
一
。
艺术美 的内容多是感性形式 , 科学技术美的内容则是 由客观规律显现出的理性形式 。作为设计者
第 3 卷第 3 1 期
2 1 年 6月 01
东
北
电
力
大
学
学
报
Vo . 1 31. . No 3
J u n l rh at a l U ies y o r a Not es ni nv ri Of Di t
Jn 2 1 u .,01
文章 编 号 :0 5—2 9 ( 0 10 0 7 10 9 2 2 1 )3— 0 3—0 3
从文 艺 复兴 到 现在 , 五六 百年 间 , 生 了艺 术 解剖 学 、 产 透视 学 、 图法 、 彩学 等 技 术 科学 都 是 为绘 画创 构 色
作服务的……。 而服装作为实用性设计 , ” 艺术与科学技术 , 也借用和产生 了如美术学、 色彩学 、 图案学 、 结构学 、 工艺学、 材料学等许多技术科学 , 并且这些众多的技术科学都是为服装的整体设计服务 。 服装作为艺术 与科学技术的综合栽体 , 艺科 审美 ” 其“ 具有互动的“ 链式反应 ”3, _ 特别是现代服装 】
同形 同构时 , 其作 品就 有 了动情 的美 感 , 产生 出美 的意象 ; 或 就科 学 技术 审美 活动 而言 , 当具 有客 观规 律 的审美 张力形 式 与设计 主体 的审美 心理 张力 形式 同形 同构 时 , 作 品就 有 了品质 的美感 , 有可 能把 握 其 就
创意服装设计的灵感来源
创意服装设计的灵感来源
1.自然界:自然界是一个丰富多样的创意宝库。
设计师可以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如花朵的形态、动物的图案、森林的质感等。
例如,以孔雀的羽毛为灵感的旗袍,或以参考树皮纹理设计的连衣裙。
大自然给予设计师无限的创作可能,通过将自然界的美与时尚相结合,可以创造出独特而多样的服装作品。
4.艺术和设计:艺术和设计本身就是一个源源不断的创意碰撞和交流的场所,设计师可以从各种艺术形式和设计作品中获取灵感。
如设计师可以借鉴绘画艺术的色彩、构图和质感,或从建筑设计中获取线条和结构灵感。
同时,时尚界也常常与艺术界进行合作,设计师可以从现代艺术家的作品中获得灵感并转化为时尚面料和图案。
5.技术和创新: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服装设计师提供了更多的创作可能性。
例如,3D打印技术可以用于制作独特的服装结构和纹理;可穿戴技术可以将智能功能融入到服装设计中;智能纺织材料可以实现光学效果和发光效果。
设计师可以通过跟踪科技的最新发展及应用,将其融入到服装设计中,创造出具有未来感和科技感的作品。
服装设计中的艺术表现与创新
服装设计中的艺术表现与创新服装设计作为一门综合艺术,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穿着需求那么简单,它更是一种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体现。
服装设计师通过各种设计元素和技巧,将创意和美学融入到服装中,呈现出独特的艺术表现。
而在当代社会,创新更是服装设计不可或缺的灵魂,它推动着服装设计不断发展和进步。
本文将从专业角度分析服装设计中的艺术表现与创新。
一、服装设计中的艺术表现1.色彩运用色彩是服装设计中最重要的视觉元素之一。
设计师通过色彩的搭配和运用,可以创造出各种不同的视觉效果,表达出设计师的情感和设计理念。
例如,鲜艳的色彩给人带来活力和热情,而柔和的色彩则给人以温馨和舒适的感觉。
2.图案设计图案设计是服装设计中另一个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
设计师可以通过各种图案的设计和布局,创造出富有创意和个性化的服装。
图案的设计可以源于自然、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它使得服装更加丰富和有趣。
3.面料选择面料是服装的基石,不同的面料可以给人带来不同的触感和视觉体验。
设计师可以通过对面料的选择和处理,创造出各种不同的质感和效果,使服装更加立体和有层次感。
4.剪裁技巧剪裁是服装设计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影响着服装的版型和穿着效果。
设计师通过精准的剪裁和缝制技巧,可以创造出各种不同的服装版型,展现出人体的美感和个性。
二、服装设计中的创新1.设计理念的创新设计理念的创新是服装设计的核心。
设计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将新的设计理念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使服装设计更加富有时代感和个性。
2.材料工艺的创新材料工艺的创新是服装设计的重要方向。
设计师可以通过研发新型材料和运用先进的工艺技术,创造出更加环保、舒适和实用的服装。
3.跨界合作的创新跨界合作是当今时尚界的一大趋势。
设计师可以与其他领域的艺术家、设计师进行合作,创造出更加多元化、创新的作品。
4.数字技术的创新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技术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设计师可以利用数字技术进行设计、制作和展示,提高设计效率和作品质量。
论服装设计中艺术与技术的结合
一件成 功 也会 显得黯 然失 色 。根 据服 装设 计 专业 毕业 生走 价 值 。服装设计是一种 实用艺术 。因此 ,
向工作 岗位后 的信息反 馈 , 问题 比较 突出。主要 表 的设计作 品 , 即离不开 “ ” 工 也离不 开“ ” “ 所 艺 。 工”
露 索 善 訾哼 ,T 藿 砭狐 - }
论 服 装设 计 中 艺术 与技 术 的 结合
崔金玲
(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 内蒙古 呼和 浩特 0 0 1 ) 10 0
摘 要 : 服装设计是一种实用艺术。一件成功的设计作品, 既离不开“ 也离不开“ 。在服装设计的教与学 工” 艺”
中要树立“ ” 艺” 工 与“ 完美结合的设计 观念 , 重视服装设计专项训练 , 到服装款式 、 做 结构 与工艺 的有机结合 。
不 等于纯粹 的艺 术 家。服筑 艺术 与 建造技 术 这个 已被长期 分 隔
于设 计工作本身 的看法 中存 在着很 大 的矛盾 , 一方 的领域重新结合起来 。更 广泛地 说 , 艺术 与工艺 应 面 , 分人 把设计师等 同于裁缝 ; 另一方 面 , 部 而 设计 该合 而为一 。服装 设计 从一 开 始发 展起 来就 被 人
关键 词 : 服装设计; 艺术; 技术 ; 结合
分 类号 : S4 . T9 12
文 献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 7 ~ 88 21)1 06 — 3 1 2 93 (00 0 — 08 0 6
服装设 计需 要艺 术 与技 术有 机 的结合 。首先 专 门生造 的一个新 字 , B u a s 就 是“ “ ahu ” 造房 子 ” 的 格 我们 要走 出一 个误 区 , 服装 设计 师 不等 于裁 缝 , 更 意思。从这个新造字 的字面就能 看 出 , 罗皮 乌斯
服装设计和工艺技术的关系
服装设计和工艺技术的关系服装设计与工艺技术的关系服装设计是指将时尚理念、审美观点与功能需求相结合,通过对服装整体结构、材料、色彩和造型的设计,创造出具有较高艺术性和实用性的服装。
而工艺技术则是指制作服装所需要的各种技术方法和手段。
服装设计与工艺技术是密不可分的,两者相互依赖,共同影响着服装产业的发展。
首先,服装设计对于工艺技术的要求较高。
服装设计师在进行创作时需要考虑到服装的整体结构和面料的特性等诸多因素。
他们需要了解各种各样的面料属性,掌握各种织纹和质地的区别,以便更好地将设计理念体现在面料上。
此外,现代服装设计还涉及到一些新型技术,如纳米技术和智能材料等,对设计师的专业知识有更高的要求。
这样的要求使得设计师需要具备良好的工艺技术知识,以便能够更好地利用各种工艺技术为服装设计增添更多元的元素和细节。
其次,工艺技术对服装设计的实施起着关键作用。
一件完美的服装设计需要通过精湛的工艺技术来实现。
工艺技术包括面料的裁剪、缝制、整烫等各个环节。
不同的服装样式、面料和设计要求需要不同的工艺处理技术。
只有当面料进行过精准的裁剪和缝制,才能确保服装的质量和舒适度。
而整烫技术则能使服装更具立体感和饱满度。
工艺技术的精湛与否直接决定了服装的质量和面料的表现效果。
良好的工艺技术能使服装在保持设计美感的同时具备更好的功能性和寿命。
最后,服装设计和工艺技术的结合能够推动服装产业的发展。
随着时尚行业的发展,市场对于服装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
这就要求服装设计师能够充分利用各种工艺技术创造出更具创新性和独特性的服装作品。
同时,工艺技术的不断革新也为服装设计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新型的面料和工艺技术可以为设计师提供更多创作的可能性,为服装的创新带来更多的机会。
服装设计和工艺技术的结合使得服装行业能够不断推陈出新,在全球市场上赢得更多的竞争优势。
综上所述,服装设计和工艺技术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
设计师需要具备一定的工艺技术知识以实现自己的设计构想,而优秀的工艺技术能够为设计师的创作提供更好的表现效果。
服装设计中的技术与艺术平衡
服装设计中的技术与艺术平衡在时尚的舞台上,服装设计无疑是一门引人瞩目的艺术。
然而,在这看似充满创意与灵感的领域背后,技术与艺术的平衡始终是设计师们不断探索和追求的关键。
服装设计中的艺术元素,往往是最先吸引人们目光的部分。
它体现在色彩的搭配、图案的构思、款式的创新以及整体风格的塑造上。
色彩,如同情感的表达,或热烈奔放的红,或宁静平和的蓝,又或是神秘深邃的黑,都能传递出不同的氛围和心境。
图案的设计更是展现个性与创意的重要手段,从抽象的几何图形到具象的花卉、动物,每一种图案都能为服装增添独特的魅力。
款式的创新则是打破传统的束缚,将新颖的设计理念融入其中,比如不规则的裙摆、独特的领口设计或者别具一格的衣袖造型。
而风格的塑造,无论是优雅的古典风、时尚的现代风还是充满民族特色的地域风,都能让穿着者展现出与众不同的气质。
然而,仅有艺术的灵光闪现是远远不够的,技术的支撑在服装设计中同样不可或缺。
精湛的剪裁技术能够使服装更加贴合人体曲线,展现出优美的线条和舒适的穿着感。
先进的面料处理技术不仅能赋予面料特殊的性能,如防水、透气、抗皱等,还能改变面料的质感和光泽,为设计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而制作工艺的精细程度则直接影响到服装的品质和耐久性,细密的缝线、牢固的拼接,这些细节之处都体现着技术的重要性。
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技术与艺术的平衡并非易事。
有时,设计师可能过于追求艺术的表达,而忽视了技术的可行性。
比如设计出一款造型独特但无法通过现有技术实现量产的服装,或者选用了过于复杂的工艺导致成本过高。
反之,若过于注重技术的应用,可能会使设计变得呆板、缺乏创意,无法满足消费者对于个性化和审美需求。
为了实现技术与艺术的完美平衡,设计师需要具备全面的知识和能力。
首先,要对各种面料和材质有深入的了解,熟悉它们的特性和适用范围,以便在设计中能够合理选择和运用。
其次,掌握先进的制作工艺和技术手段,能够将艺术构想转化为实际的产品。
同时,还需要不断地关注市场动态和技术发展趋势,及时将新的技术和材料引入到设计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5
2012 · 02
设计学
ART EDUCATION ■ 梁军 王超
论服装设计艺术与技术的灵动
服装是一种社会文化,服装设计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产物,服装设计产品本身是由艺术设计与技术设计两个方面
构成的。
文章通过对服装设计艺术与技术灵动特征、服装设计艺术与技术灵动关系、服装设计艺术与技术灵动表现等方面的论述及实例分析,深刻揭示了服装设计艺术与技术灵动性的内在规律。
服装设计艺术 技术 灵动
内容摘要:关键词:服装设计是在一定社会形态中存在的一种文化,是人们先由想象而变形的一种意识,进而将这种意识用图形表现出来,最终将其转化为实物。
这一过程既参与了人们感性意识的创作,又参与了将这种意识创作实现的理性技术。
也就是说,一件服装产品的形成需要艺术设计和技术设计的结合才能实现。
艺术设计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产生的,是人类为了完成某种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是以工程技术和艺术美相结合为基础的设计体系。
在解决物与物关系的同时,更加侧重于解决物与人的关系,考虑对人的心理和生理上所产生的作用,以此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在服装设计中,艺术设计主要体现在服装的造型、款式、色彩、面料、肌理等形式美感表现上。
技术设计解决产品内部功能、结构原理以及组合条件等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更多地考虑产品自身合理性和对人生理功能需要上的作用。
在服装设计中,技术设计体现在服装的结构、工艺等内在本质要素运用方面。
一、服装艺术设计与技术设计的灵动性特征
服装设计中无论是艺术性还是技术性,都是为了实现服装产品所采取的设计手段,都具有商品属性,而商品是用来调节社会关系的中介,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所以,服装的艺术设计和技术设计也都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并各自具有一些特征。
艺术设计是一种显性的表达,注重美感形式和情感性,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审美的文化性,即赋予产品以文化意义。
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人们具有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物质生活条件,这使得每个国家和民族对服装艺术设计美的理解和标准不同,也就使服装的审
美具有了多种文化意义。
例如,中国唐装、旗袍和盘扣元素的运用使服装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意义;西方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影响,强调以人为本,推崇人性经验的主导作用,以历史的互渗性及个性化、自由化的思想方法和多元性、模糊化的设计语言,产生了波普、欧普、嬉皮、朋克等反传统的服饰文化现象。
人们可以在传统与现代、民族与时尚之间的服饰文化中游走,这使得服装具有明显的时代文化意义。
技术设计是一种隐性的表达,注重数理性和逻辑性,是以抽象的思维为主,其最显著的特征是物质性,即服装从图形化的构思到人们可以穿用的物质化过程,从选取面料、确定款式到打板、裁剪、缝制和熨烫都有技术设计的参与。
对面料的新颖性和环保性、生产能力和工艺水准、结构及尺码的要求等方面,都是技术设计物质性的体现。
并且,这一物质性特征还包含了效用性和舒适性。
服装是人们的第二层皮肤,强调的是服装的可穿性,其功能是起到保护人体、满足人体的生理需要,而又不影响人体正常活动的作用,这就需要服装结构的合理与工艺的完善来实现。
人体各部位功能作用、形体起伏是结构设计的根本,而选择合理的面料及相应的工艺制作技术,是实现服装设计功效性的必然手段。
技术设计的另一特征是功利性,即设计出的产品的最终目的是设计者和生产者能够从中获取利润。
因为真正获取利润才是一个服装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关键,如果设计出的产品实现不了功利性,也就没有技术设计的意义了。
艺术设计与技术设计这一显性和隐性的两个特征共同构成了服装产品的特征。
在服装设计中,在发挥艺术设计的特征时,要加入技术设计的数理性、功能性特
征;在发挥技术设计的特征时,应融入艺术设计的情感性特征,使两种特征灵动地结合在一起。
二、服装设计艺术与技术的灵动性关系
服装设计从某种角度也可以看作是一门艺术,是设计者运用一定的文化载体、艺术表现手段进行创造,更确切地说是美化人类生活着装和生活环境的一门实用艺术。
而实用艺术从其实用意义上来说,它又是艺术领域之外的,还有其实用价值的立足点,也就是工艺技术品质。
为此,服装艺术设计是以技术设计为内容,技术设计则以艺术设计为形式,两者互不可分。
布劳恩・劳森在《设计师怎样思考》中说:“为了达到设计目的,设计师必须理解和应用相应的技术手段,设计师不但要明白他们期望得到怎样的结果,还要清楚怎样得到这些结果。
”这就是说,只是进行设计而没有考虑技术设计实践的设计是没有思考的设计,对预期的视觉效果是无法达到的,对自己的创意构思也无法实现。
因此,如果一个服装设计师在设计时完全不考虑技术设计的实践要求,只注重形式和材料的美感,而没有考虑服装作为产品的功能性和商品性,其设计只能是形式优美的艺术作品或概念性作品。
同样,如果设计师在设计时只注重技术性,而没有融入艺术的灵性,这个设计虽然具有了功能性,但由于缺少了服装的文化和艺术美的感染性,也会黯然失色。
服装艺术设计和技术设计的不可分,并不是把两者牵强地拉扯在一起,而是找到一个美的结合点,使二者自然地融为一体、相互整合,从而创造出具有功能美和艺术美的服装产品。
在服装设计创作中,服装的艺术设计往往是第二性的,技术设计是第一性的。
服装设计并不只是简单地先进行艺术设计
图1图3图2图4图5
艺术教育
136
构思,再用技术设计手段将其实现,而是在进行艺术设计时,需要技术设计的知识去验证、补充以及启发设计者的构思。
也可以理解为,艺术设计是对技术设计的产品做进一步的改进。
如果设计师不清楚有哪些结构、工艺手段以及与之相呼应的视觉效果,就无法与造型、款式、色彩等艺术设计手段进行结合,也就无法实现自己的创意设计构思。
如图1中的图1a为一短款小衫的款式设计图,其款式造型设计以前胸部的横向和半圆形分割为结构线,以简洁的碎褶和垂褶的节奏变化表现设计特征。
图1b、图1c分别为对应展开的结构变化图,结构图通过省与褶的转换,依结构线分别在胸高处和前衣摆处形成具有塑型作用的碎褶和强化动感层次的垂褶。
图2为该款式结构的立体试型图。
通过这一款式与结构的设计实例分析可以看出,省道和分割线结构能与款式设计巧妙地结合起来,线条可以处理得流畅并具动感,碎褶和垂褶可以表现得更有张力和美感,把款式设计演绎得精致到位。
三、服装设计艺术与技术的灵动性表现
服装设计是艺术与技术设计的综合,缺少了感性的艺术设计,服装将失去灵魂;缺少了精湛的技术设计,将无法承载艺术的魅力表现。
因此具备较好的艺术感觉是先决条件,这样能很快理解设计内涵、准确把握款式特征。
同时,要发挥技
术设计的调整作用,根据款式的风格和定位,运用创造性的技术设计技巧,把服装本身的内涵和品位表达出来,将前期艺术设计中不合理的因素进行调整、补充,使之更为恰当、完美。
图3为Dior品牌原设计师约翰・加利亚诺2009年秋冬高级定制发布会的作品。
此作品是以17世纪荷兰黄金时代绘画大师约内斯・维米尔所运用的柔和金色为色彩灵感。
在款式设计上是将老迪奥先生1947年战后推出的新造型“New Look”的精髓——纤细高腰、过膝长裙加以夸张演绎。
它保留了“New Look”中肩线窄而柔美,突出胸部的丰满和细腰的造型,把蓬起的长裙造型演变为强调臀部的巴斯克裙、吊袜带,并且在衣领和袖子上配以文艺复兴初期安东尼・凡・代克画中典型的精致蕾丝衣领和袖子,这些与明艳的黄色相结合,重新演绎了“New Look”中所营造出的纤美、高贵的女性气质。
设计者在创作中,将这个艺术形象通过选定适合的面料及相应的结构手段来实现。
作品中所体现的款式是肩线窄而柔美,所以在结构设计中选择了肩部没有袖窿线的连身腋下夹角袖,同时为了使衣服更加合体,衣身设计为三开身并带有一个腰褶裥,特别是从腰节线以下的设计最为特殊,即侧身处布料重叠起来缝合后延伸至后中线的半活褶裥,并从侧面延伸至前中线的部分为活褶裥,以此特殊设计来形
成侧面翘起,使前后出现自然下垂活褶裥的设计效果。
图4为立体结构设计完成的款式造型图,图5为最终完成纸样试型。
由此可见,通过艺术设计与技术设计的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很好地表达了艺术设计的内涵,也完成了技术设计的意义,完美地实现了艺术与技术的灵动。
如果缺乏二者的灵动,将无法表达出服装款式的灵魂和所塑造的形象,也无法承载服装款式的艺术魅力。
服装的艺术设计与技术设计是服装设计的两个方面,技术设计是服装设计中的物质技术基础,同时艺术设计又是服装设计中创新的动力、源泉。
艺术设计要遵从技术设计的规律,遵从技术设计中的物质性、舒适性、效用性以及功利性,技术设计要以艺术设计的头脑去思考,使二者的灵动性得到很好的发挥与结合,相互渗透与交织、互为支持后盾,最终设计出符合现代市场需求的服装设计产品。
参考文献:
[1]吴兴奕.服装设计中的艺术设计与技术设计[J].江苏纺织,2006(2).
[2]李娜.浅谈艺术设计中技术与艺术的关系[J].安徽文学,2007(9).
[3]龚勤理.时装样板的艺术性与技术性[J].装饰,2004(2).
[4]胡秀琴.谈服装设计对技术美的要求[J].装饰,2004(11)
作者梁军系东北电力大学艺术学院教师王超系东北电力大学艺术学院在读研究生
(责任编辑:轩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