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两则

合集下载

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 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 (共24张PPT)

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 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 (共24张PPT)

标题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
冲破敌阵
导语
渡江概况 横渡长江 中路军首战告捷 Nhomakorabea主体
西路军所向无敌 东路军战绩辉煌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 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 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品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提高阅读能力
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朗读课文,然后联系上下文,比较下边每组中 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并说说理由。 1)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 到达繁昌,铜陵,请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2)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 渡至繁昌,铜陵,请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 三十万人。 1) 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东边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2)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边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1) 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不仅生了根, 而且枝叶繁茂了。 2) 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 根据地,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 护。
比较阅读
相同点:
两文都是新闻报道(消息),都报道了 渡江战役情况。两文都是站在人民的立 场上,歌颂渡江战役的胜利,嘲弄敌人 的无能。两文都具有报道及时、语言简 洁的特点。
不同点:
两文作者不同、身份不同、报道的角度不同。《人》文统 观全局,对三路军分别作介绍;《我》文只对西路军某部渡江 情况作介绍。《人》文介绍渡江情况简略概括,交代时间、地 点、渡江人数、战役推进情况;《我》文以亲历者的身份对渡 江作了详细、具体的描绘,发光弹升空、炮轰南岸、大小船只 渡江、登岸、群众的欢呼、人民的支援……写得历历在目。 《人》文有关于战略部署、战事推进的介绍及评论;《我》文 只是按时间先后介绍一处战役情况。《人》文有对于敌军的分 析及政策性极强的分化、瓦解、争取敌军的内容,《我》文对 敌军情况几乎未作报道。《人》文语言凝练、概括,描述部分 近乎绘画的“白描”,深刻生动;《我》文语言朴实无华,描 述部分细致周到,内容充实。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新闻两则省公开课获奖课件说课比赛一等奖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新闻两则省公开课获奖课件说课比赛一等奖课件
九江未解放,用语精确
战线长
所向披靡 无坚不摧 战绩辉煌
战线长 胜利大
时间精确 暗示进展迅速
至发电时止,该路 三十五万人民解放 军已渡过三分之二
鲜明旳感情色彩
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

敌军:纷纷败退,毫无斗志, 贬
课后练习三
越过
只写出了“经过”


突破

体现了经过战斗所取 得旳进展。
“到达”只表达一般旳“到了”“到达” 之意,“渡至”则体现旳是“从水路进军, 来到了……”
旳 • 何因?(Why?)--事情发生旳原
六因
个 • 何事?(What?)-事情发生旳经过

• 怎样?(How?)--事情发生旳成 果

新闻六要素,阅读新闻是心里要自觉地 问这六个问题,就不难处理了。6个“W”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时间 :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新闻旳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旳 原因、经过、成果;
新闻旳构造:一般涉及标题、导语、主体、结语 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旳写法:主要是论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旳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 语言简要精确。
小结:
• 《新闻两则》所报道旳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 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攻打阶段具有关 键意义旳胜利。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 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旳威力,认识到中 国革命旳胜利来之不易。两则新闻气势磅礴, 语言精确简要,感情色彩鲜明。给我们留下 很深刻旳印象。希望同学们把今日所学习旳 知识利用到今后旳生活中去,用心体验、感 受、思索周围旳世界,开阔视野,提升认识 水平。

(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新闻两则》课文原文

(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新闻两则》课文原文

《新闻两则》课文原文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

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新华社郑州____年11月5日电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

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

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

在过去一年中,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划分全国为若干“绥靖区”,在区的中心城市设“绥靖公署”,负责指挥国民党军队进攻人民军队。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现代文第一单元语段阅读训练及答案_百.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现代文第一单元语段阅读训练及答案_百.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内现代文第一单元语段阅读训练《新闻两则》(一 (新华社长江前线 22日 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电头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导语部分概括地介绍了报道的事实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将文中的“大军”改为“军队”, “冲破”改为“攻进”, “横渡”改为“渡过”好不好?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导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 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2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 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3 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5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 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 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7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 句(2与句(1形成鲜明对比。

能说明敌人麻痹轻敌、我军出奇制胜的关键词是“ ” ;句中的“又”字照应了段前写中路军战况、西路军战况时用过的“ ”一词和两个“ ”字,行文很严谨。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精品课件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新闻两则》精品课件
新闻两则
毛泽东
明确目标
本讲目标
一、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 的能力;
文本解读
新闻常识
新闻
新闻的六要素 新闻的写法
又称消息,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近发生的 有价值的事实。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 型报道和新闻评述四类。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 最常用的一种。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 果。
内容解析
总括千里战线, 大气磅礴。
主体:要更为细致的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是看主 体部分。它是消息的躯干,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 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内容梳理
纵横挥写
儒雅广博
标题: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第一层——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
逃的背景和时间;
【导语】
第二层——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的重要
•8、普通的教师告诉学生做什么,称职的教师向学生解释怎么做,出色的教师示范给学生,最优秀的教师激励学生。 2021/11/82021/11/82021/11/82021/11/8
背景资料
战略进攻
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国共和谈
渡江作战
1947年6月底
48年-49年1月 49年4月15-20日 20日夜起,23
日解放南京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1948年11月4日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949年4月20日
内容解析
标题(正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要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看标题,概述全篇的 要旨,醒目有力。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属于什么内容,又 有什么作用呢?
内容解析
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 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新闻两则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

新闻两则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

新闻两则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新闻两则》主要讲述的两则新闻报道,让学生从中了解新闻知识,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的精神。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新闻两则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新闻两则》教案教学目标①掌控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②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

③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①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争的资料.②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争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迹,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励,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应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励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学习这两则新闻不仅要抓住战争的主题,也要抓住新闻的特点。

)教学设计导入(导入课文的方式可根据需要设定)(教师配乐朗诵《人民解放军占据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势。

历史告知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太长期革命战争克服强大敌人获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身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或让学生拿出当天的报纸浏览新闻版,扼要介绍几则新闻,由新闻的标题导入。

)整体感知教师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形,布置摸索题:①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②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产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课(新闻两则)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时序
教学操作过程设计(重点写怎么教及学法指导,含课练,作业)
★设计思路。
学生初次接触“消息”这种文体,应知道消息的最基本要求:一是内容要真实,要用事实说话,来不得半点虚假;二是报道要迅速及时;三是要简明扼要。消息报道主要是用事实说话,但也可以插入简单的议论。文章主体部分的第二层写完战况后,插人了简要的议论,应引导学生反复思考、细细品味它的作用。本文语言极富特色:准确、简明、概括性强;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
②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教师简略交待《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
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23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③评论中对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指出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与敌人拒绝签订和平协议有很大关系。前者略议。是因为这个问题不言而喻;后者详评,是为了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同时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此处着重点明这一点,更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动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
2、朗读课文,疏通字词。
鄂() 豫() 绥靖() 阻遏()
3、自主、合作探究这篇新闻的结构及语言的准确性、真实性、及时性。
划分层次:
第一层,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第二层,背景材料。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第三层,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
课前准备。
学生自读文章,解决生字词及疑难句子,初步把握内容。收集有关渡江战役的资料。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复习资料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复习资料

八年级(上)语文复习资料第一单元战争记忆第1课新闻两则一、重点字词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荻.dí溃.kuì退泄.xiè气阻遏.è绥.suí聿.yù2. 解释下列词语。

(1) 业已:已经。

(2)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 不可抵挡。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白崇禧经常说;“不怕共产党凶, 只怕共产党生根。

”他是怕对了。

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 不仅是树木, 而且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 而且枝叶茂盛了。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1.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两则新闻的作者是毛泽东。

2. 新闻的特征是用事实说话。

3. 新闻的六要素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4. 新闻的结构包括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第2课芦花荡一、重点字词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提防..dī fang 疟.yào子寒噤.jìn吆喝..yāo he 蹿.cuān 仄.zè歪转弯抹.mò角(点拨: 注意“提”、“喝”、“抹”等是多音字。

)2.解释下列词语。

(1) 寒噤: 因寒冷而哆嗦。

(2) 张皇失措: 慌慌张张, 不知怎么办才好。

3. 用恰当词语填空。

(1) 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 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 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 在淀里, 像一片苇叶, 奔着东南去了。

(2) 每天夜里, 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 就像一个没事人, 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 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二、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芦花荡》的作者是现代著名作家孙犁, 选自《孙犁文集》, 本文是作者的“白洋淀纪事之二”, “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

第3课蜡烛一、重点字词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匍匐..pú fú揣.chuāi在怀里衰.shuāi老淹没mò (点拨: 注意多音宇“揣”“没”的读音。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生字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生字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生字一、新闻两则。

1. 鄂(è)- 解析:湖北省的简称。

如“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这里的“鄂”就代表湖北地区。

2. 豫(yù)- 解析:河南省的简称。

在中国地理中,很多地方会用到省份简称,“豫”字专指河南。

3. 绥靖(suí jìng)- 解析:安抚,平定。

“绥”有安抚之意,“靖”表示安定。

在历史语境中,如“绥靖政策”,是一种对侵略者妥协、姑息的政策。

4. 阻遏(zǔè)- 解析:阻止。

“阻”即阻挡,“遏”也是阻止、遏制的意思,如“不可阻遏的力量”。

5. 锐不可当(r uì bù kě dāng)- 解析: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

“锐”表示锐利、勇往直前,“当”在这里是抵挡的意思。

例如“我军以锐不可当之势迅速突破敌军防线”。

二、芦花荡。

1. 尖利(jiān lì)- 解析:尖锐;锐利。

形容物体的末端锋利或者人的目光、言辞等尖锐。

如“他的目光很尖利”。

2. 能耐(néng nài)- 解析:技能;本领。

口语中常用,如“他的能耐可大了”。

3. 悠闲(yōu xián)- 解析:闲适自得。

“悠”有自在、闲适的意思,“闲”表示空闲,如“老人在公园里悠闲地散步”。

4. 寒噤(hán jìn)- 解析:因寒冷而哆嗦。

多用来描写人的生理反应,如“一阵冷风吹来,他不禁打了个寒噤”。

5. 阴惨(yīn cǎn)- 解析:阴森凄惨。

多用来形容环境氛围,如“阴惨的地下室”。

6. 仄歪(zè wāi)- 解析:倾斜,歪斜。

“仄”有倾斜的意思,“歪”也是不正的意思,如“那艘小船仄歪在岸边”。

7. 央告(yāng gào)- 解析:央求,恳求。

带有一种急切、祈求的态度,如“他央告着妈妈给他买个新书包”。

8. 转弯抹角(zhuǎn wān mò jiǎo)- 解析:说话、写文章不直接、不坦率,而是绕圈子。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1 新闻两则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1 新闻两则
占鳌头”比喻占首位或取得第一名。 造句: 这次考试,小明独占鳌头。 艾力在学校举行的数学竞赛中独占鳌头。
7.诞生: dàn shēng 1.出生,降生 。诞生一词指人的降生或新事物的出现,及生日(用于
尊敬的人和庄重的场合)。 2.降生,出生 。 3.比喻新事物的出现。 4.成立。 【近义词】出生,降生。 【反义词】逝世,辞世,去世。 造句: 1.在这个医院每天有十个婴儿诞生。 2.一个新的时代诞生了! 3.诞生意味着一个新生命的降临,一个新希望被点燃.. 4.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于1949年10月1日。
结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 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 摧枯拉朽 • 军无斗志 • 纷纷溃退
防线 溃退 执行 魁首 鳌头 千钧 诞生 授予 摧枯拉朽 风平浪静 百步穿杨
奥运会第一枚金牌为我夺得
许海峰百步穿杨居魁首 曾国强力举千钧占鳌头
反义词:毫无章法、漫无目标、无一中的 造句: 他是百步穿杨的神枪手。
1.什么是消息?
消息——只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 经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 新近发生的,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事件,以 满足人们对消息的需求。消息必须是真实 发生的,不可随意编造。消息是最常用的 新闻基本体裁。
导语:英勇的人们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 约三十万人度过长江。
主题: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 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 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 似摧枯拉朽,军无大志,纷纷溃退。长江 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发,直取对岸,不 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 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 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1《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课件新人教版

1、本文的导语是1-5小节,它点明了香港回归祖 国及其重大意义。和第一则新闻相比,第一则新闻 的导语,是一般的写法,以高度概括的语言报道渡 江的情况,把主要事件叙述清楚;第二则新闻的导 语,写法则不同(bù tónɡ)一般,不仅篇幅较长, 而且有较多议论。
第二十一页,共23页。
2、主体部分是第6至25段,具体叙述交接仪 式举行的全过程,突出三个内容:①查尔斯王 子的讲话;②降旗、升旗仪式;③江泽民主席 的讲话。 主体部分和第一则新闻(xīnwén)相比,相同点 是:都以时间为序组织材料,重点部分详写。 本文与第一则不同的是加了一个结语,交代了 出席交接仪式的其他人员及进行采访报道的各 国记者的人数。
第二十二页,共23页。
• 写一则(yī zé)消息,报道当前 社会或校园中的发生的事件。
第二十三页,共23页。
第十六页,共23页。
学习了这则消息 (xiāo xi)后,你有 哪些收获?
第十七页,共23页。
总结
新闻要有标题、导语、主体。 用一句话单独介绍新闻的内容叫标题; 用一段话在开头介绍新闻的内容叫导语;用 几段话具体地介绍新闻的内容叫主体。另外, 课文开关括号部分(bù fen)叫电头。 新闻的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 背景、 结语。
第六页,共23页。

习1、能说出新闻(xīnwén)的特点

2、能概括文中记叙的事件 3、能分析消息的语言特点
(xuéxí)

第七页,共23页。
词语(cíyǔ) 读识一记读
芜湖 wú 荻港 kuì
歼灭(jiānmiè) 新 jiān
zhăn 噙着 永载史册
qín
dí溃退
要塞

sài

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两则教案5篇.doc

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两则教案5篇.doc

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两则教案5篇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两则教案11、了解新闻特点,把握记叙的六要素;2、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教学重点]抓住新闻的文体特点,抓住战争的主题,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课前准备]1、预习生字词;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2、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8月13日至30日,第二十八届奥运会在希腊雅典刚刚结束,大家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渠道,了解到许多有关的新闻,二十多块闪亮的金牌,让全世界的炎黄子孙扬眉吐气,意气风发。

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报纸,挑一篇你最喜欢的奥运新闻读给大家听听。

(学生朗读新闻)读后,大家能知道新闻的特点、要素、结构安排吗?今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同志亲手撰写的《新闻两则》,想必你既能学到相关知识,更能真切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二、整体感知1、教师检查预习情况溃退(kui) 锐不可当(dang) 业已2、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3、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前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三、研读反思1、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什么? 看标题。

2、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要看什么? 看导语。

①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的渡江区域。

”②作用:从渡江作战的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3、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则要看什么? 看主体。

①划分层次a、分述中路军渡江情况;b、分述西路军渡江情况,并阐述取胜的原因;c、分述东路军渡江情况;②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进行报道?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两则》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两则》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两则》教案教材分析:这篇教案是针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书中的《新闻两则》的。

该文选自《解放日报》,共分为两则新闻,分别为《浏阳河的“细菌”问题》和《妙笔生花绽放青春》。

第一则新闻主要讲述了浏阳河因污染而遭受“细菌”问题的困扰,而第二则新闻则是介绍了一名高中生的文学创作,弘扬了青春正能量。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新闻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了解新闻选题、新闻撰写的要点;2.让学生了解浏阳河的水污染问题,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3.通过阅读和讲解第二则新闻文章,让学生了解文学创作的技巧和方法,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与热爱;4.通过对新闻语言的分析和解读,让学生学会如何使用新闻语言进行表达。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提出一个问题:“你们平时读新闻吗?你们知道如何阅读新闻吗?”让学生讨论并作出回答。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教师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新闻两则》文章发到课堂屏幕上,让学生按照顺序粗略地浏览两篇新闻,然后问一下学生它们讲了什么内容。

2.教师提取新闻的要点进行讲解,让学生正确理解新闻的核心内容。

3.通过分析新闻采访的方法和文采,让学生了解新闻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4.提取新闻中的知识点,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内容。

三、小组合作(15分钟)1.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派一位代表将自己组的意见介绍给大家,讨论浏阳河的问题如何解决、保护环境应该做什么、个人如何参与环保等话题。

2.让学生分组朗读新闻,模仿新闻语言,自主编写一篇关于保护环境的新闻,然后轮流在小组和全班分享。

四、作业布置(5分钟)1.布置《新闻两则》一文的阅读理解题,让学生练习对新闻语言的熟练使用和了解。

2.让学生模仿新闻样式,写一篇新闻稿,可以是实时新闻、校园新闻、文学新闻等。

教学反思:《新闻两则》一文涵盖了教育、环保、文学等多个方面,对于学生的素养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滥用术语和词汇,应该尽量简单明了的呈现,增加学生的接受性。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一单元1.新闻两则(共21张PPT)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一单元1.新闻两则(共21张PPT)

安庆 九九江江
芜湖
江江阴阴
主体部分
中路军
西路军
东路军
议论句(分析原因)
承上启下句
作业布置
熟读第二则新闻,解决生字词, 分析你所搜集的新闻资料的要素和 结构,在资料上勾画出来,下节课 将检查和交流。
课文阅读分析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 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 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10、人的志向通常和他们的能力成正比例。2021/3/172021/3/172021/3/173/17/2021 12:25:09 PM 11、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2021/3/172021/3/172021/3/17Mar-2117-Mar-21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2021/3/172021/3/172021/3/17Wednesday, March 17, 2021 13、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2021/3/172021/3/172021/3/172021/3/173/17/2021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 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长江战线
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发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 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 中路军 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三十万人全部渡过,占领长
3_冲.___概破__括敌__写_阵_出__人和民__军横__队_渡_所_长_向__无江__敌。、战绩辉煌的两个短语是
4."百万"是夸张吗?为什么? 5."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 域"一句中的"(不含)"、"均"有何表达作用?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两则教案【三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新闻两则教案【三篇】

新闻的六要素:⼈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的原因、经过、结果;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忧考⼩编整理了⼈教版⼋年级上册语⽂新闻两则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新闻两则教案⼀教学⽬标1.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了解这两则新闻的有关历史背景。

2.培养速读课⽂,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

3.把握课⽂中的⼈物、事件,认识中国⾰命胜利来之不易,从中获得有益启⽰。

重点 1通过分析两则新闻,把握住新闻要素,结构和特点。

2培养阅读写作消息的能⼒。

难点培养阅读写作消息的能⼒教学准备报纸教学⽅法讲读法教学程序教学补充第⼀课时⼈民解放军百万⼤军横渡长江(⼀)讲解关于新闻的⼀般知识(1)新闻⼜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新闻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播最常⽤的⼀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的重⼤事件或新⽓象新成就。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物事件发⽣的原因经过结果(3)新闻的结构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必有的背景结语可有可⽆。

(4)新闻的表达⽅式: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5)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准确性(⼆)分析课⽂学习阅读消息1 介绍背景1949年,淮海辽沈平津三⼤战役结束,⼈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苦⼼经营后,于4⽉20⽇悍然拒绝签定和平协定。

4⽉21⽇⽑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民解放军于凌晨发起渡江战役,彻底摧毁国民党的长江防线。

2 分析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的时间地点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3 ⾃读课⽂,找出本篇新闻的六要素4 学⽣讨论分析新闻结构本⽂可分两部分:导语(1、2)总述渡江情况。

从作战兵⼒、战线长度、战况三个⽅⾯总领全⽂。

主体(3-17)具体细致的报道了三路⼤军渡江作战的情况。

根据中西东三路军的情况化分层次,并填表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时间地点兵⼒渡过兵⼒讨论下列问题(1)找出⽂中议论的句⼦并说说其作⽤从敌我两⽅⾯分析敌军纷纷溃退,毫⽆⽃志的原因,揭露了国民党*拒绝签定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赞颂了我军英勇善战,所向披靡的英雄⽓概。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各单元(课程)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各单元(课程)知识点汇总

第一课消息二则1.文学常识《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选自《人民日报》,《中原我军解放南阳》选自《东北日报》)。

作者毛泽东,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新中国的缔造者。

代表作品:《沁园春雪》《长征》《论持久战》等。

2.文章思想内容《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作者用富有感情的笔调,简明扼要地报道了渡江战斗的过程,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军队军心涣散、毫无斗志的状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闻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战况,歌颂了我军英勇善战的精神,展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的鼓舞,对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起了很大的作用。

3.重点字词芜湖(wú)击溃(kuì)督战(dū)绥靖(suíjìng)阻遏(è)荻(d í)港摧枯拉朽(xiǔ)歼灭(jiān)要塞(sài)杜聿(yù)明锐不可当(d āng)第二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1.文学常识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于1901年首次颁发。

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五个奖项。

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的一种文体。

一般来说,消息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构成。

2.文章思想内容本文是路透社的一篇新闻,它介绍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时间、地点、获得者和原因,并补充说明了诺贝尔奖的资金来源、资金管理和评议情况,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

3.重点字词颁发(bān)仲裁(zhòng cái)遗嘱(zhǔ)巨额(é)第三课“飞天”凌空1.文学常识新闻特写是指采用类似于特写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地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试卷
灿若寒星整理制作
新闻两则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荻港()锐不可当()歼灭()击溃()绥靖()()
阻遏()鄂豫()逃窜()
2.形似字组词。

3.解释加点词语的含义,体会新闻语言准确的特点。

①“西起九江(不含)”能不能去掉“不含”一词?为什么?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不料”一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③“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

”为什么要连用“歼灭”、“击溃”两个动词?
④“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这些词语内涵分别是什么?体现语言特点是什么?
4.在下列语段中选择恰当的词填空。

国民党的(A.广大B.大量C.多数D.部分)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A.反对B.抗拒 C.拒绝 D.抵触)和平,都很泄气。

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A.作战 B.指挥C.鼓动D.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A.牢靠B.坚固 C.巩固 D.顽固)的,(A.弱点B.松懈C.劣势D.困难)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二、阅读
(一)
(1)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3)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5)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7)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5.句(2)与句(1)形成鲜明对比。

能说明敌人麻痹轻敌、我军出奇制胜的关键词是“”;句中的“又”字照应了段前写中路军战况、西路军战况时用过的“”一词和两个“”字,行文很严谨。

6.从句(4)的“所有”“都”两词中,我们能感觉到作者发电时的感情。

这种感情是()
A.藐视敌人的豪情
B.胜利的自豪感
C.必胜的信念
D.对敌人的嘲讽
7.句(5)中的“至发电时止”体现了新闻的什么特点?
8.前几句中与句(6)“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相应的内容应是“”。

9.句(6)、(7)中能表现我军英勇无畏、锐不可当的一系列动词
是:。

(二)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新华社郑州1948年11月5日电)①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②南阳为古宛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

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

③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

④在过去一年中,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以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

⑤上月,白崇禧使用黄维兵团三个军的力量,经营整月,企图打通信阳、南阳间的运输道路,但始终未能达到目的。

……
10.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是这则新闻的,与《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相比,两题都交代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还说明了,体现了。

两题都体现的语言特点:。

11.电头交代了哪些内容?电头的价值是什么?
12.用“”画出文中导语部分,它的作用是什么?
13.找出文中属于插叙的内容是,其作用是什么?
(三)
(新华社南京1949年4月24日5时电)国民党22年反革命中心南京,已于23日午夜为人民解放军解放。

国民党反动统治宣告灭亡。

人民解放军入城后,受到学生和市民的热烈欢迎,男女学生们纷纷向解放军献花致敬。

人民解放军已布告安民,城内秩序稳定,商店照常开门营业。

在发起渡江作战后三天内,人民解放军便攻占这一全中国第一个大城,这说明解放军威力的强大,国民党匪军一触即溃,已经无法进行有组织的抵抗。

14.为这则新闻补充题目:。

15.在文中用线画出导语部分,指出导语部分明晰地交代了哪些记叙要素。

16.划分主体部分的层次,并写出大意。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17.文中运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有人以为新闻必须强调客观性,只能用事实说话,不应当发表议论,这种看法对吗?
(四)
阿富汗儿童——我们该怎么办?
北京时间10月8日凌晨,美英开始对阿富汗进行军事打击。

这使得本已十分贫困的阿国陷入更大的灾难与恐慌,其中最容易受到伤害的人群是阿富汗的儿童。

据联合国有关机构的统计显示,阿富汗是世界上20多个“儿童基本生活‘严重不足’”的国家之一,其儿童受教育程度为全世界倒数第七……现在又面对美英的“反恐怖战争”,阿富汗儿童的命运又将如何呢?
战争将导致大批无辜百姓逃离家园,沦为难民。

在颠沛流离的逃亡过程中,将会有许多儿童
因卫生状况不佳、缺少干净的饮用水和生病得不到有效的医治而死去。

看着天真无邪的儿童死去,任何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会痛心。

可是阿富汗儿童目前正处在生命安全都无法保障的环境里,幼小、脆弱的生命将如何承受这起人为灾难?
我们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反对宗教极端主义,但这一切都不应以伤害无辜为代价。

对于儿童这一弱势群体更应当优先考虑。

战争仍在继续,死亡仍未停止。

愿和平的曙光早日降临在阿富汗儿童身上。

18.读了本段新闻,你认为最令人担忧的是什么问题?
19.在这次战争中,阿富汗儿童面临什么问题?
20.战争的罪恶是。

21.针对美英对阿战争,我们的态度是。

22.针对这次战争,想想阿富汗儿童,我们的愿望是。

(五)
巴格达居民不进防空洞
(路透社巴格达3月22日电)今天的巴格达烟尘笼罩,城市空中轮廓线上火光点点,在美英部队对巴格达无辜迷茫的居民发动空前猛烈的轰炸之后,巴格达大街小巷几乎空无一人。

随着夜间炸弹和导弹接连不断的爆炸声,伊拉克首都全城的建筑物摇摇欲坠,火球和浓烟冲天而起,3天来的连夜轰炸首次变成了青天白日的闪电战。

一家宾馆的司机说:“(战争的)前两个晚上跟这次一比简直就是开玩笑。

这就是他们所谓的震慑,真是让人胆战心惊。

他们是说到做到。


巴勒斯坦饭店的接待员说:“战争真的开始了。

谁知道下一个晚上会是什么样子。


做父母的都说自己的孩子被这次轰炸吓得瑟瑟发抖。

有居民说美国在拿他们来试验自己的最新武器。

夜间袭击和新展开的白天轰炸在打击定点目标时显然很精确。

很多目标,包括政府各部,位于巴格达平民区的中心。

震惊不已的巴格达居民说,尽管美英接连不断的轰炸让人不寒而栗,但他们不会躲进遍布首都的防空洞。

萨阿德•萨利赫说:“我们宁愿死在家里,也不愿意闷死在地下防空洞里。

我不会进防空洞。


23.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①无辜()
②震慑()
24.用画出文中导语部分,其语言特点是什么?
25.主体部分怎样详细说明导语中的“烟尘笼罩”、“火光点点”。

26.这则新闻表现出的人民对待战争的态度是什么?
三、写作
27.发挥想像,用200字左右的文字描写我军万船齐发,直逼南岸的壮观场面。

28.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消息,反映身边社会生活新面貌、新问题。

参考答案:
一、1.dídānɡjiānkuìsuíjìnɡèèyùcuàn
2.①锐气税收②芦荻获取③悲哀衰老④歼灭纤维⑤击溃遗留⑥蓑衣衷心
3.①不能。

如果去掉“不含”,意思就成了包括九江在内。

②好。

“不料”一词褒贬鲜明,充满了嘲讽,同时也显出了我军的神勇;③“歼灭”是把敌人消灭掉;“击溃”是把敌人打得溃不成军,不一定消灭。

连用两个词表现了不同的作战结果,语气准确、简洁。

④“树木”是建立稳固的根据地;“森林”是扩大了根据地;“生了根”是根据地巩固了;“枝叶茂盛”是赢得人民群众衷心拥护。

体现语言的生动、形象。

4.A C D C A
二、(一)5.不料首先已
6.B
7.真实,及时。

8.句(1)前半句
9.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