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前概念_刘忠学
浅议前概念的探究式教学
浅议前概念的探究式教学吴建加[1]陈秀芳[2]([1]瑞安市安阳实验中学浙江·瑞安325200;[2]瑞安市飞云镇中学浙江·瑞安325200)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3)15-0137-02摘要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前概念是学生对现实生活现象所形成的经验型概念,应着力挖掘其教育价值。
前概念大致可以分为:同化型前概念和异化型前概念。
教师应该学会尊重学生,为前概念的教学,为之进行的新课标下的探究学习创造宽松的氛围;提出问题、提出猜想,让学生充分暴露前概念;制订计划,设计、观察实验,获取事实和证据,让前概念过渡到科学概念,进行更合适的建构;检验与评价,表达与交流,对前概念进行及时总结,面向全体学生。
关键词前概念探究式教学A Brief Discussion on Inquiry Teaching of Pre-concept// Wu Jianjia[1],Chen Xiufang[2]Abstract Pre-concept in classroom teaching is the concept formed from real life experience by students,and its education value should be developed.Pre-concept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assimilated pre-concept and alienated pre-concept.Teach-ers should learn to respect students and create easy atmosphere for inquiry learning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Ques-tions and hypothesis should be proposed to make students fully expose pre-concept;Experiments are needed to get the facts and evidence,and make pre-concept transform to scientific concept; Evaluation is also important in this process.Key words pre-concept;inquiry-based;teaching前概念是学生在接触科学知识前,对现实生活现象所形成的经验型概念,而由于中学生的知识经验有限,辩证思维还不发达,思维的独立和批判性还不成熟,考虑问题容易产生表面性,且往往会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看不到事物本质,所以易形成一些错误的前概念。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前概念及教学对策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前概念及教学对策作者:史柏良来源:《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9年第08期学生在学习自然科学课程之前,头脑里并非一片空白,他们在日常生活里对客观世界中的各种事物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并在无形中养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
这种在接受正规的科学教育之前所形成的概念一般称之为前科学概念,简称前概念。
例如,铁比木头重,车不拉不走,水温只要达到100℃就可沸腾等。
一、对前概念的认识如何看待学生头脑中业已形成的前概念呢?从人类认识的发展角度来看,前概念的产生是正常的、必然的,因为在科学发展史上前概念也屡见不鲜。
前概念的产生正体现了人类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我们应该把它作为科学含义可被转换的认知结构接受下来,这才是我们应该持有的指导思想。
再者,学生先前的生活经验未必都是错误的,虽然这些来自于学生个体生活经验而建立的对科学概念的看法往往是片面、模糊的。
在学习新知识时,不少学生只注意到自己所理解的部分,所以,即便在学习后学生通常也不会放弃原有的概念,而是对新概念加以排斥,甚至扭曲对新概念的理解而导致了学生头脑中存在与科学概念不一致的认识。
二、前概念对科学教学的影响研究者们对儿童的科学学习展开了大量研究,发现大部分孩子的科学学习是关于自然现象的原有概念的发展或转变,而不是新信息的点滴累积过程。
作为科学教师,我们要做的就是充分认识并利用学生前概念积极的方面。
并将其作为一种资源进行教学,同时纠正和预防其消极的方面,以实现概念的转变。
因此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科学学科的原有知识经验背景,了解学生有哪些概念是片面的甚至是对立的,并充分运用学生的原有概念创设教学中的认知冲突情境,以此作为引发学生进行概念转变学习的契机。
因为要转变学生的前概念,仅仅告诉学生“正确”的概念是无效的,只有在激励性的情境中,在学生的前概念与科学概念的激烈碰撞中,才能解决前概念与科学概念之间的矛盾冲突,实现由前概念向科学概念的转变。
三、应用前概念进行科学教学1以自身的前概念为基石,自我发现问题,使概念转变更深刻五年级上学期进行电学学习的时候,学生脑子里存有相当多的前概念。
《透视科学前概念 挖掘教学生长点》2014.1论文 蔡玲玲
参评小学科学论文透视科学前概念挖掘教学生长点象山文峰学校蔡玲玲【摘要】:科学前概念是学生在接受科学教育之前对事物和现象的所有认识与观念,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科学概念的转化和形成。
在科学概念教学中,教师适时地介入,创设问题情境和宽松的学习环境,觉察学生的思维困境,挖掘学生概念的“生长点”,引发学生对科学概念的不满,激发概念转化的内驱力,才能有效引领学生走进前概念向科学概念转变的“门槛”。
【关键词】教学生长点前概念挖掘奥苏贝尔在《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的扉页上写道:“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内容是学生已知的内容。
弄清了这一点后,再进行相应的教学”。
由此可见,学生前概念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深入,直接影响着科学概念的转化和形成,所以我们要关注学生前概念,把学生的前概念作为教学的“生长点”“始发点”,那么如何透视科学前概念,挖掘找准这个教学生长点,实现科学概念的有效转化呢?现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几方面谈些粗浅的看法:一、生长点凸显在概念模糊处学生在长期的生活中,对许多现象早已有了一些片面的、模糊的认识,由于知识的缺乏,对于一些科学问题又难以用自己的这些认识(前概念)来解释,这就使得学生的先前认识含混不清,这模糊的前概念就是教师要紧抓的教学生长点,在这儿教师搭起支架,通过概念同化,学生就能从含混、模糊的前概念中催生出清晰、明确的科学概念。
如教学《空气有重量吗》一课前,了解到学生潜意识里对空气是否有重量这一概念含混不清,有的认为“空气没有重量”,有的认为“空气有重量的”,有的干脆不知道。
这是学生的概念模糊点,教师不能轻易放过,抓住这个点,让学生充分述说“空气是否有重量”的理由,暴露自己对此概念的理解,交流中生生之间有理有据,形成概念认识对立点,激发学生探究空气是否有重量的积极性,通过实验论证,学生的模糊概念会自然清晰。
在教学中,我们还常遇到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
利用前概念的积极因素建立科学概念
利用前概念的积极因素建立科学概念文/薛丽摘要:科学概念是学生的学习重点,教师教学要促进科学概念的建立;因此教师的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的前概念出发,找准科学教学的始发点;善于运用前概念的积极因素,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建立科学概念。
关键词:前概念;教学策略;科学概念《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科学教学要突出主体性地位,要从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出发,联系他们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事实上这里所说的“学生已有的经验”我们把它称之为前科学概念,简称前概念。
尽管这种前概念多从非正规途径获得,通常是不完整的,与通行的科学概念不尽一致,甚至是相悖的;但有不少前概念对教学是有意义的,有些甚至是完全正确的。
当前概念与科学概念基本一致时,学生就容易理解,教师的教学相对顺利。
教师要善于运用学生前概念的积极因素,推进小学科学的有效教学,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概念.结合我执教的《母鸡生蛋了》(片段)教学案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1 尊重学生的前概念,有针对性创设情境保持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课程标准》四大理念之一。
课堂开始,我就以讲故事的情景引入:放暑假了,彬彬一行四人来到乡下外婆家体验生活,在草棚下他们发现一只母鸡正在孵卵。
爱动脑筋的波波提出问题:鸡蛋真的能变成小鸡吗?鸡蛋是他们熟悉的食物,通过各种途经也知道鸡蛋可以孵出小鸡,自然引出驱动:“活动1从鸡蛋到小鸡。
”此驱动任务包含三个”子任务”:(1)观察鸡蛋的外形特点,并猜测这些结构特点对鸡蛋孵化的作用;(2)观察鸡蛋的内部结构,并猜测各部分结构在孵化中所起的作用;(3)在一定条件下鸡蛋可以孵化成小鸡。
2 切身体验修正学生的错误前概念。
子任务(1)重点指引学生观察与思考椭圆形的结构与孵卵的关系。
在学生的前概念中,鸡蛋的外壳很脆很弱,很容易破碎;这种椭圆形结构在孵卵中的作用,他们是不了解的。
我采取切身体验的方法修正学生的错误前概念。
我先示范:将鸡蛋空拳握在手心,手指用力挤压,蛋壳并没破裂;然后指引学生模仿体验。
浅谈小学科学课中学生的科学前概念
浅谈小学科学课中学生的科学前概念作者:叶明来源:《读写算》2014年第12期学生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他们对这些概念大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这种已有的认识和了解即为科学学习中的前概念。
前概念在学生的科学学习中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
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它的前概念基础之上。
当科学概念和前概念比较一致时,学生就容易理解:反之,他们就会觉得很难。
所以在实际的科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把握住学生的前概念,就会使得教学有的放矢,就能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
因此,研究和调查学生的科学前概念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一、什么是科学前概念在日常生活和教学中,成人会发现儿童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已形成大量的有关周围世界的心理图式,拥有一些关于自然现象的概念。
相对于科学概念,我们常把这些这些概念成为前概念的简称,建构主义认知心理学又形象地称之为日常概念,它是指个体在没有接受正式的科学概念教育之前,对日常生活中所感知的现象,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和辨别式学习而形成的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二、小学生科学前概念的特点1.小学生的前概念中感性的成分很多学生的前概念往往来自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只是凭借感官对现象进行一些直观的解释,这些解释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的水平上,缺乏严格的推理和实验验证,有时他们借用表面类似的现象对事物进行解释。
对于同一现象,不同的学生会出现一些不同的解释。
这些不同主要源自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的差异。
小孩子在和妈妈、长辈、兄弟姐妹、同龄人及其他成人的相互交往中,建立起了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其中有许多相异概念。
例如学生对植物茎的认识,他们平时早已有了根的前概念(根一般都长在地下)在让他们认识长在地下的变态茎时,就会从根的前概念出发,认为长在地下的都是根。
2、小学生的前概念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对于学生感性认识比较丰富的那些前概念,它们在学生的大脑中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而且这种模式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存在于一定的认知框架或体系中,因而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前概念与科学课教学》讲义(黎修远)
前概念与科学课教学——2013年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培训讲义咸宁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黎修远第一部分:点燃激情通过《参考消息》上的一篇文章《保持年轻的10种方法》,与学员探讨,如何激发和保持学习的欲望。
1.学一门新语言2.学一种乐器3.使自己迷路:去一个不熟悉的地方并迫使自己走出去。
4.让自己不舒服:身处新的环境、参与新事物或接触陌生人。
5.玩一些新的、具有挑战性的游戏6.接受培训:让自己接受新的理念、认识新同学甚至在新教室里学习。
7.接受新技术8.不断开启新路径9.加强体育锻炼10.做义工通过互动形成下列意向:决不放弃梦想,立即开始行动!第二部分:授课主体交待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本次培训的题目是:《小学生的学前概念与科学课教学》。
因为对大家来说,这是一个比较陌生的领域。
为了让大家对概念教学在科学教学中的地位、作用、方法等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我会围绕下列三个问题来和大家展开讨论:1. 什么是(前)概念(它们在科学知识体系中位置)2. 建构主义与概念教学(人类怎样获取知识)3. 建构主义理论背景下的概念教学(概念教学的方法与策略)为了使大家学有所成,即学即用,我会采用“理论提炼+实例分析”的教学的方式。
为了使大家学得深刻,记得牢固,我会采取互动教学的方式,组织大家进行小组或全班交流,让大家在讨论交流中建构新知。
为了尽可能公平地对待每个学员,我会采用随机点名的方式和大家互动,争取让更多的学员能发出自己的声音。
教学准备:1、卡纸条,写上班上每个成员的姓名和其他信息,上课前完成(自己准备)。
2、《遗传与变异》教材、教参复印件(需要培训单位打印好,并交给我,以便每次培训前分发下去)。
3、课件、笔记本电脑、无线鼠标、录音笔(自己准备)。
一、什么是(前)概念(人类知识体系中概念)人类知识体系是人类与环境互动所获得的信息和智慧。
科学知识是一个有序的体系,这个体系由浅入深,从外围到核心依次是:事实→概念→原理→理论。
前概念学生在走进科学课堂时,他们的头脑中就已经形成了关于事物与现象如何运转的理解(或者说共同特征的概括)。
小学科学前概念_刘忠学.
小学生的前概念与科学教学刘忠学摘要:前概念在学生的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些学生不理解新的学习内容,不是因为他们智力的低下,而是由于他们的已有认识和新内容之间存在着不协调因素,造成了认知上的困难。
本文列出了国内外一些专家和教师对于小学生前概念的一些研究成果,从中分析出它们的一些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对我们的科学教学和教材的编写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前概念;教学;小学科学学生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他们对这些概念大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这种已有的认识和了解即为科学学习中的前概念。
前概念在学生的科学学习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它的前概念基础之上。
当科学概念和前概念比较一致时,学生就容易理解;反之,他们就会觉得很难。
所以在实际的科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把握住学生的前概念,就会使得教学有的放矢,就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因此研究和调查学生的科学前概念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目前国外对于学生的前概念研究已有一定的历史和经验,已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而现在我国的一些科学教育工作者也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学生的前概念研究。
下面是本人及国内外一些专家和教师对于小学生科学前概念一些研究结果。
希望这些研究能给教师的教学以及教材的编写带来一定的启示和思考。
一、学生的科学前概念调查以下这些科学前概念的方法主要有访谈法和提问法,另外在访谈中有的还用到了绘图和实验操作等手段。
研究的对象主要是8-12岁的小学生。
1.对地球的认识访谈的对象是8-11岁的小学生,他们对于地球的形状和引力问题的认识,大致可以归为以下五种。
(1)我们生活的地球是平的,不是像球体一样圆的。
当访谈者问这些学生地球是什么形状的时候,他们几乎都说地球是球形的,而当访谈者进一步让学生对地球的形状进行解释时,却发现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一事实,在他们思维的深处还是认为地球是平的。
以下学生绘制的关于地球形状的解释图正说明了这一点。
图片(a)是一位8岁小学生画的。
关注前概念,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注前概念,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发布时间:2021-05-19T15:22:48.94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7月2期作者:黄继芳[导读] 科学是一门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学科,很多科学现象能够在生活中得以发现。
因此学生在进入科学课堂前,基于自己的已有经验和思维方式会形成自己的各种想法,这些想法我们称为前概念。
这些前概念有的是正确的,会对课堂教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有些是错误的,会直接影响科学课堂的有效性。
因此我们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前概念,使教学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黄继芳浙江省上虞外国语学校 312300【摘要】科学是一门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学科,很多科学现象能够在生活中得以发现。
因此学生在进入科学课堂前,基于自己的已有经验和思维方式会形成自己的各种想法,这些想法我们称为前概念。
这些前概念有的是正确的,会对课堂教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有些是错误的,会直接影响科学课堂的有效性。
因此我们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前概念,使教学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前概念、有效性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7-054-01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奥苏贝尔在其《教育心理学》中写道:“假如要我把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原理浓缩为一句话,那么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唯一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认识了什么,弄清楚它,然后进行教学。
”奥苏贝尔提到的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的前概念。
前概念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用来解释概念的概念,一个概念建立在一个概念之上,那么被概念建立在它上面的是前概念。
如:速度指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那么“运动”、“快慢”等就是前概念,要理解速度的概念,必须先理解“运动”、“快慢”等前概念。
前概念的另外一方面含义是指依赖于日常生活中直接观察到的事物的外部特征而形成的概念,也叫前科学概念。
日常概念的掌握不必经过专门的学习,可以在同别人交往和个人经验的积累过程中自然掌握。
科学应用前概念,提高小学科学概念教学效率
科学应用前概念,提高小学科学概念教学效率江苏省扬州市东关小学卢国浩邮编:225001概念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进行科学探究的基础。
所谓前概念,即学生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通过生活经验而获得的对自然现象的理解,因其和科学的概念有所区别,故而称之为“前概念”。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正确应用学生的前概念,引导其在课堂中掌握科学的概念,不仅可有效促进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也可有效地促进科学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立足学生实际,正确定位前概念前概念是基于学生已有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而形成的对自然现象的看法或观念,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从学生实际出发来定位学生的前概念,然后再引入新概念的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前概念和新概念之间架起桥梁,从而促进学生快速地认识、理解、掌握新概念。
在对学生实际分析过程中,一是要分析学生的基础知识情况,二是要分析学生的经验。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教学中可采用预习导案的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测试,初步定位学生的前概念情况,然后对数据进行分析,由此而进入新概念的引导学习。
以《今天刮什么风》的教学为例,该课时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风的概念的基础上认知风向的概念,在教学之前,教师可安排学生做一些游戏,如借助手绢、红领巾、纸条等让其在风中飘荡,感受风向。
通过课前预测让学生初步感受风、风力、风向等概念。
通过课前提问发现,学生都知道什么中存在着风,也知道风可以使物体移动,也知道风会从不同的方向刮来。
为此,定位了学生的前概念,教学中教师只需借助游戏“风吹物动”、“风来自四面八方”即可引出风力和风向的概念。
分析学生的前概念实际上就是要以学生的基础和经验为出发点,以此来引入新的概念,让学生形成过渡。
二、创设生活情境,引出新概念在学生认识新概念之前,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创设情境,有情境而加强学生的前概念,由前概念而引出新概念,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在创设情境中,教师要注重结合当次课堂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而采用话题、故事、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方式来进行。
巧妙引导学生转变前概念
巧妙引导学生转变前概念作者:暂无来源:《发明与创新·小学生》 2015年第7期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振兴第一小学黄俊彬科学概念是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自然科学知识构成的最基本要素。
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概念,才能正确理解事实,掌握科学规律,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在学习科学概念前,学生们已经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辨别学习、积累经验等形式自发地构建了前概念。
这些前概念与科学概念可能一致,也可能相悖。
教师在正式授课前必须花一定的时间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巧妙地引导他们将错误的、片面的或模糊的前概念转变为科学概念。
例如在教学《光是怎样传播的》这节课时,我先让学生看一些光束的图片,再让他们联系实际生活说说光束的传播特点。
许多学生能说出这些光束是直射的。
于是我在这些前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他们掌握科学概念。
我拿出3 张带孔的大纸片和一张不带孔的小纸片(如下图所示),对学生们说道:“ 把这3 张带孔的大纸片放在小纸片前面,然后让手电筒的光穿过这些小孔照在小纸片上,你们能做到吗?看谁最快完成任务!”推波助澜,顺延前概念学生们有些前概念是正确的,这非常有利于科学概念的形成。
教师在课堂上只要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就能激发他们强烈的兴趣。
学生们纷纷以小组为单位动手实践起来,都认为自己所在的组能获胜。
很快,各个小组完成了任务。
我向最快完成任务的小组提问:“你们是怎样完成任务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的回答完全正确:“我们把3 个孔摆在了一条直线上,因为光线是沿直线传播的。
”就这样,通过自己探究,将获得的认知与已有的认知相结合,学生们掌握了知识,构建了科学概念,而且印象非常深刻。
引发冲突,反思前概念当一些新的科学问题出现时,由于之前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学生们往往会在脑海中搜寻可能与之相关的知识,加以猜想与假设。
这时通常会有多种意见出现。
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们的思维积极性,让他们开展一场思维辩论会,先提出自己的看法,再极力驳倒对方的论点,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产生探究欲望。
利用学生前概念生成教学 使科学课堂“鱼”和“熊掌”兼得
利用学生前概念生成教学使科学课堂“鱼”和“熊掌”兼得作者:张芳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13年第03期摘要:科学教学利用学生的前概念,能更好地融入学生的生活,唤醒学生参与科学认知和自主探究的需要。
科学教学的实践让我们科学教学者认同这一观点,认同前概念是科学课堂重要的教学资源。
关键词:科学课堂;前概念;利用;价值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072-001学生的前概念来源于学生自己的生活和直观感受,通常以他们的生活常识为主,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朴素经验。
说它是一种朴素的经验,却是学生思维的结果,是学生科学理性认识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前概念是促进科学知识建构的主要因素。
科学学习不是简单地将新信息装入一个新的容器中,而是在学生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建立起新的理解,即从原本零散的一些认知走向较为系统的认知,从浅层次认知达到认知的深层次。
一、解读学生前概念,创新教学方式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前概念,设计教学活动和学生的系列探究实践活动,从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和存疑的问题入手,让整堂课的教学活动围绕着学生的实际水平,循序渐进地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地开展,让学生在自己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起清晰的、完全的、正确的科学认知。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我们要充分解读学生的前科学概念,觉察学生认知的思维困境,要以活动为载体,以学生的亲身实践、亲身体验为主线,在了解学生前概念的基础上展开教学,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去体会、去领悟。
如《食物在体内的旅行》一课学习前,我上课前先给每位学生下发一张人体轮廓图,让他们画出“食物到哪里去了”,“食物在每个地方会发生什么变化”。
通过信息反馈,我把握了学生初始概念,心中有了数,接下来的实际教学就得心应手了。
我便以观察、模型、模拟实验等方法对此展开研究,让学生重新思考消化器官的形状与作用,从而梳理了学生对“消化器官及食物消化”的认识,生成了学生构建科学概念需要经历的过程。
小学教学备课教案学习常用的科学概念
小学教学备课教案学习常用的科学概念科学概念在小学教学备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是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基石,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小学教学备课中常用的一些科学概念,帮助教师更好地准备课堂教学。
一、科学概念1:物质物质是物质世界的基本构成单位,是指构成世界各种物体的东西,可以具有质量和占据空间的特征。
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不同物质的图像、实物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物质,并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二、科学概念2:能量能量是指物体改变其状态、进行工作或产生热时所具有的能力。
在小学教学备课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不同能源的来源和利用方式,使学生了解能源的重要性,并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科学概念3:力力是指物体之间相互作用时产生的效果。
在小学教学备课中,教师可以通过示意图、实物模型等方式向学生展示力的作用,并引导学生观察和感受力的大小和方向。
通过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
四、科学概念4:光光是一种电磁波,是人类感知视觉的基础。
在小学教学备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光线传播的实验和现象,让学生了解光的传播方式和特点。
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五、科学概念5:电电是带电粒子运动所引起的现象和规律。
在小学教学备课中,教师可以通过示意图、实物模型等方式向学生展示电的产生、传导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并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电的特性。
六、科学概念6:生物生物是指地球上各种有机体,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在小学教学备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不同生物的图片、实物等方式引发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兴趣,并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和研究能力。
以上是小学教学备课常用的一些科学概念。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自参与,加深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只有充分理解这些科学概念,教师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在教学中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精品)教育教学论文《浅谈小学科学学习中前概念的运用》
浅谈小学科学学习中前概念的运用摘要: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科学前概念是学生在接受科学教育之前对事物和现象的所有认识与观念,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
大量实践表明,前概念对科学教学干扰很大,极大地阻碍了学生对科学概念的建立。
同时,学生头脑中的不少前概念会促进科学概念的建构和掌握。
关键字:科学学习前概念运用一、前概念的意义前概念,又叫前科学概念,在教学中泛指学生在新课教学前,对所学知识已有的认识和了解。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任何有意义的学习过程都是原有知识同化新知识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奥苏泊尔在《教育心理学》一书中写道:“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育。
”可以说,原有的知识状况是决定新知识学习的重要内部因素之一。
传统的科学教学往往只是考虑科学本身的逻辑结构,而不太重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以至于教师觉得教科学不容易,学生认为学习科学困难,如果上课能够巧妙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前概念,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打造出高效课堂。
二、小学生科学前概念的特点来源广:小学生“前概念”产生途径主要有先入为主的日常生活经验;知识的迁移和旧有的概念;由语词带来的曲解;进行不当的类比;从各种媒体摄取的认知等等。
比较感性:学生的前概念往往来自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只是凭借感官对现象进行一些直观的解释,这些解释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的水平上,缺乏严格的推理和实验验证,有时他们借用表面类似的现象对事物进行解释。
如对溶解现象的解释等中体现出了这一特点。
缺乏守恒性: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大都还处于“前运算”的阶段上,他们对于一些现象的认识缺乏守恒性,造成了一些错误认识。
比如在光线通过放大镜的解释中,他们有人认为通过放大镜以前的光线比通过以后的光线多,也有人认为光通过放大镜后变多了;水蒸发后没了,完全消失了。
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将概念提升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论文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将概念提升【摘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与科学概念不一致的前科学概念(日常概念)提升为科学概念,这是一个教学的重点,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
本文认为:首先,要尽量挖掘日常概念,引发学生内心冲突。
通过深入问题访谈,发掘错误概念;引发内心冲突,打破错误概念;尊重学生感受,切忌武断否定。
其次,要充分展开探究活动,构建科学概念。
丰富感性积累,初建科学概念;通过比较实验,完善科学概念;整理加工事实,形成科学概念。
第三,通过实际运用,巩固扩展新概念【关键词】前科学概念科学概念提升科学概念与前科学概念,两者只有一字之差,本质上却有显著的区别。
前科学概念是指没经过专门的教学,而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辨别学习、积累经验而掌握的概念,也叫日常概念。
这些概念来源于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直观感受,通常以他们的生活常识为主,是自然而然形成的。
科学概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揭示概念的内涵而形成的概念,是自然科学知识构成的最基本的要素。
科学知识的推衍、规则的建立都离不开科学概念。
科学概念与前科学概念可能一致,也可能冲突。
如果一致则有利于科学概念的形成,如:孩子从使用金属勺子、铁锅、铝锅等实践中产生“金属能传热”的意识,这对于形成“金属能传递热量”的科学概念十分有利。
如果发生冲突,则将严重干扰科学概念的形成,甚至造成障碍,因为前概念具有很强的顽固性。
例如:形成了“鸟会飞”的前科学概念之后,儿童对将鸡、鸭归入鸟类的概念就不易建立,常把鸡、鸭归入家禽类。
应该说在孩子的头脑中,前概念与科学概念的冲突现象居多,因为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以“我”为中心,围绕“我”构筑概念。
他们缺乏学科的意识,更没有物理属性、化学属性的区分。
他们注重事物的细节,关注表面特征,缺乏对本质属性的概括。
由此而产生的概念的内涵受狭隘知识范围的限制,或者没有把对象的主要特征包括进去,或者没有同不重要的东西清楚地分开。
“科学前概念”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科学前概念”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作者:刘湛泉来源:《师道》2021年第01期一般来说,每个人至少都有两种形成概念的途径。
第一种是日常生活。
每个人在其所在的社会、文化、生活环境等客观条件下,通过各种感觉器官的感知与动手实践,将客观物体和事件联系起来,形成对自然现象的理解或看法。
而这种实践一般是无意识的或者非自觉性的。
这样形成的概念叫做“前科学概念”,简称为“前概念”。
“前概念”是自发的、不自觉的、无意识的,所形成的概念也是比较原始的、朦胧的、简单的、零碎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
其建立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之上,往往与直接经验相链接,并经常在认知事物过程中优先起作用。
而另一种途径则是通过学校教育的渠道,其中还包括自我学习与自我实践。
学生通过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或有意识地自学有关知识信息材料,自觉地进行自我实践,从而形成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和认识。
这样形成的概念也就是“科学概念”。
这种概念通常是比较全面的、系统的,但是因年龄阶段和教学方式的不同,在形成科学概念的层次上就有差别。
通常低年级阶段要求学生掌握的概念较为显浅、表层,中、高年级阶段就逐步趋于完整、系统、本质化。
如果我们的教学方式不恰當,学生形成的概念水平就会徘徊在低层次的层面。
因此,教师在进行科学概念的教学前,就很有必要摸查学生的前概念的状况,有针对性地根据学生的概念认知情况来做教学设计,推动学生的概念水平向高层次发展。
本文以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教材《水和空气》单元中的《水》一课为例。
一、课前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关于“水”的前概念我们选择了刚开始学习科学课的小学三年级孩子,就他们对“水”的前概念认识进行了摸查,67人参与问卷。
通过问卷统计,我们发现,学生对于“水”的认知是有一定的基础的。
孩子们对于水的描述都是源自日常生活中的片段提取,基本没有完整的表述(对于小学阶段的要求而言)。
但与此同时,孩子们的脑中对于“水”基本都有个判断的准则,普遍能抓住“可流淌、白色(透明)、可以喝、没有味”这几点。
巧用前科学概念建构科学课
巧用前科学概念建构科学课前科学概念又称日常概念、生活概念。
人们在日常生活和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概念。
这种概念常有片面性和错误,但也能够真实地反映学生思维中一些潜在的、原型的想法。
科学课只要能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前科学概念,善加利用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笔者以教科版四年级的科学教材“点亮小电珠”为例,具体阐述如何巧妙利用学生的前科学概念,重新建构科学课,组织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的。
一、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前科学概念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了解学生前科学概念,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将课堂研究的重点,放在学生有错误或者模糊认识的“前科学概念上”,这样既节省了课堂学习的时间,提高了效率,而且科学课只要能及时地了解学生这些对某一现象的原始的想法,善加利用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首先了解学生对于“小电珠为什么亮了?”这个问题的想法。
学生的回答有这样几种:第一种电流从电池正极或负极流到小电珠。
小电珠亮了;第二种电流是从电池的负极流向正极再流到小电珠里;第三种电流从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分别流出到小电珠里一碰,小电珠就亮了;第四种应该是电流从电池正极流出经过小电珠、导线、流到电池负极,形成一个循环,只要小电珠接触到电流就亮了。
针对学生的想法教师没有简单的进行回答,而是静静地倾听。
同时迅速反应,准备相关的实验器材为下一阶段引导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做好准备。
二、教师要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研究前科学概念学生的前科学概念充分暴露之后,教师不能急于否定或肯定,而是要把它当作学生科学探究的起点,引导学生研究自己的前科学概念。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要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1.沿着学生的思路进行研究,让学生自己发现思维上的错误。
例如针对学生认为“电流从电池正极或负极流到小电珠里,小电珠就亮了”。
教师没有进行任何的评价,而是沿着学生的思路作了一个“演示试验”,老师将电池的正极——导线——小电珠的突起串联起来,小电珠没有亮,接着应学生的要求又陆续实验了:“电池的负极——导线——小电珠的突起。
我国近代小学科学的主要教学法及演变
我国近代小学科学的主要教学法及演变
刘忠学
【期刊名称】《中小学教材教学》
【年(卷),期】2017(000)006
【摘要】新式学校教育实施(1904年)以来,小学科学就是我国小学的必修课程。
作为一种"舶来品",对于科学课程应如何教学,曾经是困扰我国近代科学教育工作
者的一大问题,因此一直有很多教学法在此试验,也有过很多积极的教育探索。
然而,对于这段历史现在相关的研究不多,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作者通过对我国近代
各个时期主要的小学科学教学法的研究,大致梳理出我国近代小学科学教学法的发
展脉络和演变过程,以弥补此类研究之不足。
【总页数】6页(P64-69)
【作者】刘忠学
【作者单位】人民教育出版社综合理科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N09
【相关文献】
1.研讨教学法与我国小学科学课程改革 [J], 潘华
2.近代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衍生主要任务的历史轨迹 [J], 周浩集
3.浅析中国近代历史分期问题——以社会主要矛盾演变为线索 [J], 朱丽
4.五四时期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变革的科学文化审视\r——设计教学法变革的视角[J], 吴云鹏
5.晚清文教改革中的本土图书馆萌芽
——以张之洞在我国近代图书馆事业发展进程中思想演变为例 [J], 张晓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学科学课前概念学习研究
小学科学课前概念学习研究发布时间:2021-06-25T11:41:37.167Z 来源:《中国教工》2020年7月第21期作者:郭会文[导读] 随着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中国想要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发展自己的科学技术,我国为了提高科学创新能力,在小学开设了小学科学课程郭会文哈尔滨市虹桥第二小学校黑龙江省哈尔滨150090摘要:随着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中国想要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发展自己的科学技术,我国为了提高科学创新能力,在小学开设了小学科学课程。
本文主要讨论小学科学课程概念学习的意义。
为清楚揭示这一点,就必须先了解小学科学课程自身的特点和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对今后学习的作用。
新课改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呼吁学生在课堂上的真正参与。
因此,需要有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来改变现状,新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参与课堂的积极主动性,而且能满足学生主动学习的需求。
为清楚揭示这一点,就必须先了解小学科学课程自身的特点和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对今后学习的作用。
揭示小学科学课程的特点,并提出了一些有助于教学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前;概念学习中图分类号: G624 文献标识码:A1教育的意义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养一个优秀的学生,不仅要靠教师发挥指引作用,而且需要学生主动开动脑筋,开发自己的智力和潜能。
手脑并用可以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因此对于处于学习能力黄金时期的小学生来说,教师可以通过带动他们一起做一些科学实验,培养学生们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的能力。
2现行教学方式存在的不足传统教学方式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主讲方、学生为被动的接收方,这样的上课方式的缺点是无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
新兴的翻转课堂教学方式有一大亮点弥补了传统上课方式的不足,翻转课堂以学生为主导,即教师提前将课堂内容录制成小视频供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在课堂上与大家一起讨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的前概念与科学教学刘忠学摘要:前概念在学生的学习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些学生不理解新的学习内容,不是因为他们智力的低下,而是由于他们的已有认识和新内容之间存在着不协调因素,造成了认知上的困难。
本文列出了国内外一些专家和教师对于小学生前概念的一些研究成果,从中分析出它们的一些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对我们的科学教学和教材的编写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
关键词:前概念;教学;小学科学学生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他们对这些概念大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这种已有的认识和了解即为科学学习中的前概念。
前概念在学生的科学学习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它的前概念基础之上。
当科学概念和前概念比较一致时,学生就容易理解;反之,他们就会觉得很难。
所以在实际的科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把握住学生的前概念,就会使得教学有的放矢,就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因此研究和调查学生的科学前概念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目前国外对于学生的前概念研究已有一定的历史和经验,已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而现在我国的一些科学教育工作者也越来越多地开始关注学生的前概念研究。
下面是本人及国内外一些专家和教师对于小学生科学前概念一些研究结果。
希望这些研究能给教师的教学以及教材的编写带来一定的启示和思考。
一、学生的科学前概念调查以下这些科学前概念的方法主要有访谈法和提问法,另外在访谈中有的还用到了绘图和实验操作等手段。
研究的对象主要是8-12岁的小学生。
1.对地球的认识访谈的对象是8-11岁的小学生,他们对于地球的形状和引力问题的认识,大致可以归为以下五种。
(1)我们生活的地球是平的,不是像球体一样圆的。
当访谈者问这些学生地球是什么形状的时候,他们几乎都说地球是球形的,而当访谈者进一步让学生对地球的形状进行解释时,却发现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一事实,在他们思维的深处还是认为地球是平的。
以下学生绘制的关于地球形状的解释图正说明了这一点。
图片(a)是一位8岁小学生画的。
她认为地球是圆的,就像地面上的路一样弯曲。
图片(b)是一位8岁小学生的解释画。
他认为地球是圆,就山顶的形状一样。
图片(c)也是一位8岁小学生的解释画。
他认为存在两个地球,一个地球在天上(图上的小圆代表的是天上的地球),它是圆球形的。
另一个是我们脚踩的地球,它是扁平的。
图片(d)是一位11岁学生的解释图。
他认为地球是圆形的,但是地面是平的,地面的周围是海洋。
他还画了一个哥伦布环球航行的路线图。
图片(e)是一位10小学生的解释图。
他也认为地球是圆形的,但是地面是平的,地面的周围是海洋。
还认为只有通过宇宙飞船才能发现地球是圆的。
(2)地球是圆的,但它上部是空气,下部是地面和水;8-11岁的学生中很多人持有这种观点。
他们认为地球是球形的,但是它是由两个半球合成的球体。
上半个球体充满了空气,下半球体是地面和水。
当访谈者让学生进一步解释地球上的日出日落的时候,他们绘出了图(b),他们认为太阳围绕着地球东升西落,周而复始。
(3)地球是球形的,但是他们不明白地球引力的方向。
对于那些知道地球是一个实体的球的学生,访谈者让他们画出装有水的瓶子放在地球的不同位置会出现的情况。
右图是学生绘制的图。
图上有两个瓶子其中一个塞有盖子,另一个是敞口的。
放在地球上方的瓶子里的水位于底部,而放在地球下方的瓶子的里水会往下流,敞口的瓶子里的水将全部溢出。
有相当多学生持有这种观点。
这说明有些学生对于地心引力还不了解,还没有真正理解地球是球体的实质。
如果再让学生画在地球上朝同一个开口、不同方向的隧道扔物体的情况,学生会绘制出下图中的错误图。
当访谈者问学生的原由时,他们的回答是图(a)中K路线朝下一些,所以物体会落入到K隧道中。
而图(b)的隧道N更竖直一些,所以物体会朝着N路线落下。
(4)地球是球型的,知道地球引力指向球心,但是不明白地球引力的作用情况。
对于那些已经知道地球引力指向的学生,访谈者让他们解释物体穿越地心隧道的情形。
以上学生所画的解释图都认为物体能够穿过隧道。
这说明了学生不明白地球引力的作用情况。
(5)这种观点与科学的观点一致。
只有极少数的学生画出了以上正确的解释图,但是其中的绝大部分只是一种巧合。
所以从总体上看小学生还无法解释有关地球引力的作用效果。
2.力与运动对于力与运动,8-11岁的学生普遍存在以下五种观点:(1)力与活着的物体的有关,只有具有生命的物体才有力;(2)物体运动的时候一定有力的作用;(3)物体运动得速度越快,它所受到的力也就越大;(4)如果物体不运动了,它就不受力了;(5)假如一个物体在运动着,那么作用在它上面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一致。
持观点(1)的多是一些年龄相对较小的学生。
其他四种观点在这些学生中间极其普遍。
如上图所示,学生认为物体在下落的过程中会受到向下的力作用,物体下落得越快受到的力就越大;当物体往上运动时会受到向上的力的作用,当物体上升到最高点时它就不受力了。
3.有关人的消化道当访谈者问:学生食物从口进入以后,它们在人体内所经过的路径如何?学生的回答大致归为下图中的三类:一个入口,一个出口,如图(a)所示;两个入口,一个出口,如图(b)所示;两个入口,没有出口,如图(c)所示。
4.有关简单电路访谈者首先让8-11岁的学生用一节电池、两根导线来点亮一个小灯泡。
当灯泡亮了以后,让他们解释电路的电流情况。
学生一般有以下三种解释:第一种观点如图(a)所示,学生认为电流从电池的正极出发到达灯泡,于是灯泡就亮了;第二种观点如图(b)所示,学生认为电流从电池两端出发到达灯泡;第三种观点如图(c)所示,电流从正极出发,然后经过小灯泡,最后流回负极。
第三种观点是科学的。
访谈者给出正确解释后,让学生进一步用串联的方法点亮两个功率不同的小灯泡,然后再问他们在这个串联电路中的电流情况。
结果有两种情况:第一种解释是,学生认为更亮的灯泡流过的电流更多,电流从正极出发的时候电流量较大,当它回到负极的时候电流就变少了;第二种解释是,流过两个灯泡的电流一样多,但是电流从正极出发的时候电流量较大,当它回到负极的时候电流就变小了。
4.有关光的概念访谈的对象:10-11岁的学生;地点:在一间明亮的教室里。
问题(1):光在哪里?学生:光无处不在;学生:光在天花板上的灯泡里;学生:晴天的光更亮一些,主要与天气有关。
问题2:光和影子有什么关系?学生:影子是一种黑色的光照射形成的;学生:光照射到物体上,然后物体就会把影子映到墙上;学生:光照到物体上,把它的前面照亮了,但是却不能穿过这个物体,因此它的后面是黑的阴影;学生:如果把一个板子放在灯光下,墙上就会出现影子,是因为灯光被板子挡住,就好像一堵墙,如果把板子拿走,影子就消失了。
问题(3):光的传播需要时间吗?学生:需要时间,假如太阳没有了光了,大概地球需要三四个月以后就黑暗了;学生:灯开了,光就看见了,不过可能需要一点时间,因为电流到达灯泡需要一些时间,而光的传播本身不需要时间。
问题(3):为什么在太阳光下放大镜能够把纸烧着?学生:因为放大镜能够聚集光;学生:通过放大镜以后光就更多了,所以就更热了;学生:通过放大镜以后,光线没有变多,只是聚集在了一起;(如果让学生画一张光线通过放大镜的光线图,学生绘出了下图:先是几条光线,经过放大镜以后就变成一条很粗的光线。
)5.有关浮力的概念对于浮力学生存在以下这些观点:(1)一块长木头竖着放人水中比横着放人水中时受到的浮力小,因为竖着放底面积小,而横着放底面积大,所以它的浮力就大;(2)大小一样的实心铁块和空心铁球放在水中时所受到的浮力不同,空心铁球所受的浮力大,因为空心球里有空气;(3)物体浸没得越深,它所受到的浮力就越大,因为往水中按物体时越深越费力;(4)沉没于盛水容器底部的物体不受浮力,因为它漂浮不起来;(5)同样大小的铁块和木块完全浸没于水中,木块所受的浮力大,因为一松手木块就能漂起来;(6)不施加外力,铁块不能漂浮于任何液体上,因为铁太重要。
以上观点是通过让学生进行有关浮力的实验所发现的。
学生的这些原有经验很多都是非科学的。
所以他们很难理解阿基米德定律,也很难相信铁块会漂浮于水银面上。
因为在他们日常生活中所观察到的浮力现象和形成的已有认识阻碍了他们的理解。
6.有关水的蒸发研究的对象是60名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这些学生生活在农村,他们几乎没有接触过蒸发的知识。
)问题(1):把装满水的玻璃杯放在窗户的阳台上,过几天后杯子里的水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水不会发生变化(持这种观点的较多);学生:水可能会变少,如果要问他们水变少的原因时,可能是小动物或人把它喝了;学生:水变少,因为水跑到空气里了(极少数学生这样认为);学生:水会变多(但是他们给不出理由)。
问题(2):用湿粉板擦擦黑板,黑板上留下一道水痕,但不久以后水痕就消失了,那么这些水究竟都到那里去了?学生:水转进了黑板里,被黑板吸收了。
问题(3):衣服晾在屋子里和晾在外面阳光下,哪个干得更快?学生:在阳光下干得快些。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自己在阳光下干的快些。
如果要他们进行解释,他们说因为外面热一些,很少有人说温度加快了水蒸发的速度。
)问题(4):一滴水在电风扇下吹是不是干得更快些?学生:在电风扇下水干得更快些。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回答在电风扇下水干得更快些,但他们却说不出原因。
)问题(5):把水倒在桌子上和放在细长的小杯子里,哪个里水干得更快?学生:一样快;学生:倒到桌子上水干得更快。
(但是他们却说不出原因。
)7.关于溶解与结晶研究对象是46名四年级的农村学生(他们没有学习过溶解的知识)。
在访谈前准备了一小盆水、几袋食盐、锅和燃具,然后问学生以下问题。
问题(1):这些水能溶解多少盐?学生:能把全部的盐溶解。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说能把所有的盐都能溶解掉。
于是访谈者让学生把盐溶解到水中,结果发现水只能溶解掉一定的盐。
看到这个现象,学生感到很惊讶,他们使劲地搅拌和捣碎食盐,认为通过这种方法能把更多的盐溶解掉。
可结果盐还是不溶解。
于是访谈者再问他们第二个问题。
)问题(2):你知道盐是如何溶解于水的吗?请猜想一下!学生:盐溶于水就像冰雪的融化一样,融化成水后就溶解了。
问题(3):把盐水蒸干后,盐会不会析出来?学生:盐不会析出。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说盐不会析出来。
他们认为盐会随着水的蒸发而消失到空气当中。
于是访谈者把盐水倒入锅里加热,直到把所有的水都蒸发完,结果析出了食盐的晶体。
对此学生感到很惊讶,认为不可思议。
) 8.生命体死亡后会怎样?这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古德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所做的一项调查,他想了解学生对生命现象的解释情况。
学生的回答有:KEITH(8岁):有一些会被埋掉,或是被白蚁吃掉。
PAT(8岁):到地底下去了,会分解。
CECI(6岁):一个东西死了以后,它就再也不会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