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体育教学中的挫折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体育教学中的挫折教育
【摘要】:本文阐述了挫折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同时在教学中实施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实施挫折教育的必要性。在体育教学中实施挫折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对体育教学中学生挫折承受力的可行性思考及后效问题。
【关键词】:挫折教育问题可行性
当前,独生子女在中小学生中所占的比例相当大,由于家庭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致使独生子女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受到挫折会发生一些极端的行为。出于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热切关注及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人们就提出了要对青少年进行“挫折教育”,体育教学也就成为“挫折教育”的重要阵地。
一、实施挫折教育的必然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现代青少年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虽然思想解放、活泼好动、自我意识强、接受新知识快,但都比较任性,自我约束与自我控制能力差,意志比较薄弱,经不起挫折和失败。如果他们缺乏困难与挫折的磨砺,就很难肩负起振兴中
华的历史重任。因此,挫折教育是时代的呼唤,是新时期教育的需要。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具有其他学科教学无法代替的作用。
二、在体育教学中实施挫折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分析学生产生挫折的原因。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体育学习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常常要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使其学习目标难以实现,这就是遇到了挫折情境。挫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气候不适宜、器材问题、人际关系紧张、身体条件差、存在“自卑感”或是过高估计自己等。因此,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也是挫折教育的主要任务。
其次,认清挫折的两重性。
人总是在矛盾中不断发展的,一生中会遇到多少坎坷和挫折是难以预料的,但挫折具有两重性。在意志坚定、知难而进的强者面前,它是一块垫脚石;而在意志消沉、怯懦自卑的弱者面前,就可能变为不可逾越的万丈深渊。所以,教师伸出温暖的双手帮助和引导学生自觉在挫折中学习,对挫折抱有积极向上的态度,最终战胜挫折,是挫折教育的中心工作。
第三,设置挫折情境要谨慎。
对挫折的忍受力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性,如果不考虑学生承受打击的能力,那么挫折教育不是“隔靴搔痒”,便是“伤口撒盐”。为此,要求我们在设置障碍时,要特别注意使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
和积极地态度。主动帮助学生摆脱困境。切忌对残缺家庭学生、残疾学生、越轨学生及能力不济的学生随意设置挫折情境。
第四,强调挫折教育并不等于排斥成功体育。
挫折教育的最终目的仍是要学生达到成功-----真正的成功。“吃一堑,长一智”,只有在遭到挫折与失败后,不动摇、不妥协,克服重重困难后才称得上达到了成功的顶峰。但是,那种脱离学生实际与教学不得法,使学生一挫到底的现象,和挫折教育的做法与成功体育都是背道而驰的,是绝不可取的。
第五,实施挫折教育需要加强宣传,多方配合。
实施挫折教育需要加强宣传,提高认识,家长、学生与社会相互配合,积极营造“磨难励志”的氛围,使学生明白“自讨苦吃”的深刻意义。与此同时,作为体育教师,对学生要严格要求,热情帮助,并注意严以律己,身先士卒,还要重视课内外结合。使学生在课内得到的教育,能在课外得到坚持、内化和升华。
三、对体育教学中学生挫折承受力的可行性思考及后效问题
挫折承受力是指个体遭受挫折时免于行为失常的能力,表现为个体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维护心理健康的能力。个体承受挫折的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因素比较复杂,仅从个体主观因素来看主要有:个体期望、抱负水平;个体特有的认知结构;个人生活经历及生理的先天禀赋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挫折承受力教育时,必然要涉及到在班级制的形式下,如何解决挫
折承受力的多层次训练的内容和方式问题。面对几十名学生,如何根据不同学生来设置挫折情境?否则,就要解决挫折情境的普遍适应性的问题。如何把握设置挫折情境中的刺激强度和量得问题?挫折承受力教育属于人的情感意志系统,是一项对人的本质、潜能、动机需要结构、价值观体系以至人的生理气质特点的全面探测的系统工程,而当前教育家、心理学家对此研究尚未达到洞察其玄的水平。因此,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实施挫折承受力教育局就成为一个难题。在有意识设置挫折情境的教育活动中,如何回避教育过程中所产生的不良干扰心理状态的后效问题?
首先,挫折经验的获得,通常是在社会生活过程中一种不经意的自然结果。如果教师有意识设计的挫折情境学生获知,将会出现两种教育后效:轻慢心理和反感心理。前者会使学生被动应付,学生把吃点苦、经历点不平,当作是完成一项学习任务,在如此心态下无法将其纳入他们得认知和情感系统,增强其相关能力;后者情况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性反感心理,并表现为攻击或退缩的反应行为。这样,设置的挫折情境就无法达到提高其抗挫折能力的预期教育目标,反而产生不良后效。
其次,如果在体育教学中设置挫折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或感受到挫折感,但如何把握和调适每个学生受挫后的心理归因的控制点、自我效能感及自我心理建设等就成为很棘手的问题。同时,如果设置的挫折情境对青少年心理造成损害或消极影响,为此,教
育者的教育活动与学生的人身合法权益的临界点如何把握?从运
动心理学角度来说,学生在运动中对某事件出现或消除感到根本无能为力时,就会产生无助感。若是在此方面处理不当,往往会使学生对某项运动项目或体育运动失去兴趣。这样,就难以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实现增强挫折承受力的预期目的。
体育课是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最好的时机和场所,但应注意对
不同性格的学生,要采取不同方法和手段。首先要弄清学生的性格类型。体育课上,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活动,聆听他们的谈吐,判断学生性格,根据学生的性格分组,进行施教。外向型的学生,他们活泼、乐观、开朗、向上,同时也易骄傲自满,根据上述特点对他们可采用单刀直入法,直言不讳进行说服教育,可提出较高的要求,设立更高的目标,创设困难和挫折情景,从而矫正他们的骄傲自满,不服从指挥的毛病。内向型的学生,则少言寡语,不善言表,应采取婉转法,宜旁敲侧击,启发诱导,逐渐渗透,感化学生;抑郁型的学生,要
讲究策略,抑郁型心理表现一般为悲观,悲伤,失助,低自尊和绝望,轻微疲劳,易怒,优柔寡断,回避交往和厌世,总之抑郁是以压抑占
主导的情绪状态,针对这些学生,应采取导引法,引其上路导其上手,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参加与人进行合作的体育项目,如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项目,参加可增强人们战胜困难,培养坚强自信心的如游泳,登山,射击等项目,参加可以培养学生果敢意志品质的如跳高、跨栏、击剑、射击等运动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