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伊豆的舞女_中的_物哀_周倩

合集下载

物哀论文伊豆的舞女论文:论川端康成文学的“物哀”之美

物哀论文伊豆的舞女论文:论川端康成文学的“物哀”之美

物哀论文伊豆的舞女论文:论川端康成文学的“物哀”之美内容摘要:“物哀”是日本文学的传统理念,川端康成先生作为日本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其文学创作具有浓烈而独特的“物哀”品格。

《伊豆的舞女》和《雪国》是川端先生的经典之作,本文将从这两部作品中的具体语句入手,来分析其文学创作的“物哀”审美意识,并且主要运用精神分析法来探求其审美意识之根源。

关键词:物哀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雪国精神分析法1968年川端康成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他在文学作品中用西方的叙事技巧来描述东方古典式的美,“非凡地、敏锐地表现了日本人的内心实质”。

纵观川端先生的文学创作,“物哀”之美贯穿始终,向世人展现出一幅幅既美且悲的画面。

一.何谓“物哀”“物哀”一词,日文叫做“もののあわれ”。

它作为日本传统的审美意识,源于《源氏物语》,但是真正提出“物哀”这一审美意识的是江户时代的本居宣长。

他从文学的艺术表现和读者的审美眼光出发,并且结合对《源氏物语》的鉴赏,系统地解释了“物哀”的内涵。

“物哀”审美意识中的“物”是认识感知的对象,而“哀”是认识感知的主体,情感的主体,有感叹的意味,它不仅仅指“悲哀”之情,还包含“喜悦”、“同情”、“赞美”、“爱怜”等情感。

我国的叶渭渠教授将“物哀”分为对人的感动、对世相的感动和对自然的感动三个层次。

“物哀”就是情感主观接触外界事物时,自然而然或情不自禁地产生的幽深玄静的情感。

这大概就和我国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境相似吧。

二.川端文学的“物哀”之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作品始终追求着“物哀”这一审美情趣。

他把一切看作“美”,并且在这些“美”的背后隐含了作者深刻的细腻的哀愁。

他所描写的大自然、季节以及女性等既美且悲。

本节将通过《伊豆的舞女》和《雪国》两部代表性的作品,从自然、女性和死亡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川端文学的“物哀”之美。

1.自然美打开川端康成的作品,一幅幅美丽的自然风景浮现眼前,并且这些自然风景似乎都笼上了一层悲哀的色彩。

浅析日本文学中的“物哀”情怀

浅析日本文学中的“物哀”情怀

浅析日本文学中的“物哀”情怀发表时间:2018-11-23T09:48:14.970Z 来源:《语言文字学》2018年第11月作者:刘斌[导读] 更对日本人精神价值观产生了诸多影响,在日本人的性格中仿佛注入了一丝婉转、一抹阴柔,形成了一种难以诉说之美。

本文以日本文学作品为载体,阐述了“物哀”这一文学理念的发展历程和在日本文学中的地位,希望对正确认识日本文化有所帮助。

刘斌辽东学院摘要:“物哀”作为日本文学的美学理念由来已久,不仅在日本文学作品的各个方面予以体现,更对日本人精神价值观产生了诸多影响,在日本人的性格中仿佛注入了一丝婉转、一抹阴柔,形成了一种难以诉说之美。

本文以日本文学作品为载体,阐述了“物哀”这一文学理念的发展历程和在日本文学中的地位,希望对正确认识日本文化有所帮助。

关键词:日本文学日本文学美学在岛国的自然风土的熏陶下,日本人形成其特殊的文化性格和精神结构,培育出崇尚悲哀、幽玄、风雅的气质,进而成为酝酿日本艺术精神的底流,产生了相应的独特的日本艺术美的形态。

一、何谓“物哀”通过古代神话、历史传说,歌谣等口头文学,以及8世纪有文字记载后诞生的历史文学《古事记》、《日本书纪》和最早的歌集《万叶集》等作品,开始萌发日本文学的“哀”的美学理念。

在《源氏物语》中,日本江户时代的国学家本居宣长首先提出将平安时期的美学理论命名为“物哀”,并解释为“在人的种种感情中,只有苦闷、忧愁、悲哀——也就是世间诸多不如意的事,才是使人触动最深的。

”“物哀”意识在日本文学中,所体现的是纤细而幽怨的情调,着眼点不是炙如烈酒的浓重,却是淡如止水的清雅。

“物哀”先于其他各种美的形态而存在,它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属于日本固有的美范畴。

从《古事记》、《日本书纪》时代开始,日本文学就已产生“哀”的美学理念。

换句话说,从古代起,“哀”就深深地渗透到并参与了日本文学的形成,其内与容也随着历史的推移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最终形成了“物哀”这样一种特殊的日本艺术美的形态。

论《伊豆的舞女》中的美丽与悲哀

论《伊豆的舞女》中的美丽与悲哀
他 的 赞扬 “ 是 个 好人 啊 ! ” 在 男 主人 公 看 来 , 这 言谈 “ 纯 真 而 坦率 , 很有余韵 ” , “ 这是天真的倾 吐情感 的声音 ” ,连他本人也朴实 的
但是小舞女却东扯西扯, 漫无边 际。也许只有在面对 自己爱慕 的
人时 , 人们才会如此敞开心扉 吧。 在小说 的末尾 ,舞女 目送男主人公乘船离去时 ,她独坐江
绘 青 年 学 生 与 美 丽 少 女 之 间 的爱 慕 , 在 旅途 中难 舍 难 分 的 情愫 。
力 图展 示 他 们 的 纯真 可 爱 , 以 求达 到女 性 美 的永 恒 。 对 母 爱 的缺
失使他渴求女性 的温柔和美丽 。而他的孤儿根性和初恋所遭受 的重大背叛又使他对女性产生 了深刻的怀疑 , 以至绝望。 女性在 川 I 端的全部作品中 , 占据着相当重要 的位置 , 闪动在川端 的艺术 世界 中的是一个个纯 洁 、 美好 、 坚毅 的充满生命力 的女性 。为 了 使他笔下的女性臻 于完美 ,川端的创作充分地利用 了小说在虚 构上的宽容度 , 有意 的删除丑陋 , 让 自己的热情在少女们 的身上
但深入阅读后 , 不难发现文章从秋 色旖旎 的美景到伤感的离别 ,
交织着各种美丽与悲哀 。


男 主 人 公 的人 物 分 析
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是 旧制一高 的学生 ,独 自来 到风景 秀丽 的伊豆旅行。 在旅途 中偶遇流浪卖艺一行。 “ 那年我二 十岁 , 头戴 高等学校的制帽 , 身穿藏青碎 白花纹上衣 和裙裤 , 肩挎一个学生 书包” 。 在当时社会这样 的一 目了然 的装扮走到哪里都会受到尊
自由燃烧。这一点《 伊豆舞女》 是最具代表的例子。
三、 男主人公 与小 舞女美丽又悲哀的感情

赏析《伊豆的舞女》中的悲与美

赏析《伊豆的舞女》中的悲与美

赏析《伊豆的舞女》中的悲与美勾志怡《伊豆的舞女》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创作的一部具有自传特征的小说,这部作品以精炼独到的手笔,描绘了日本民族传统的审美情感,同时也流露出作者思想中包含的哀伤之情。

笔者结合自身所读感悟,分析了《伊豆的舞女》中悲与美的文学意境,望能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作为《伊豆的舞女》小说的创作者,川端康成利用传统和现代结合的艺术手法表达出日本民族的思想特色。

《伊豆的舞女》写的是一位高中生旅行到伊豆时和美丽年轻的舞女之间的故事。

伊豆的青山秀水与情窦初开的男女间纯洁的依恋之情相互衬托和升华,把读者带到作者构建的美好世界中。

另外,舞女和高中生之间依依不舍却不得不分别的离情奠定了整个作品悲伤的情感基调。

因此体会《伊豆的舞女》中的悲与美能帮助人们更加了解这本小说。

一、自然、女性和爱情的美《伊豆的舞女》中的美,首先是在其描绘的自然风景中呈现出来的。

小说中有多个地方详细描绘了风景的优美。

例如故事开头的描绘:秋天的山岳、森林和幽谷让人目不暇接, “山路像是闪电一般延伸在崖边”;“幽谷是优美的,雨后的山岭变得明亮,放晴的天空也是绚丽的。

”;“被雨水冲洗过的秋夜是银亮银亮的,山则是白花花的,仿佛笼罩在层层雾霭之中。

”;“到达了伊豆的南方,天气是一尘不染,晶莹透明,而苍穹一碧如洗”等。

川端康成笔下的自然仿佛带有灵性一般,跟随故事主人公的心情在改变着,而且在文字的冷暖色调上也有所不同。

例如主人公旅行过程中遇见了美丽的舞女时,心灵和思想都得到了浸润,此时的自然景象如天空、山水都包裹着冷色调的白,虽然清明透亮却还不够温暖,说明主人公的心情还是孤单沉寂的。

之后主人公和舞女间的距离拉近,两人为对方心动便产生了情愫,文本中的自然也逐渐变“暖”。

如描写山上的光芒是橘色的,这种景色的描绘能够贴切地渲染故事的情感。

此时,即便是秋季,“海天相连之处,烟霞散彩”,在高中生眼中,也是“恍如一派春色,色彩明亮不已。

”再者,作品中描写的美是女性的美。

浅析《伊豆的舞女》

浅析《伊豆的舞女》

浅析《伊豆的舞女》作者:丛予婕来源:《读写算》2013年第06期【摘要】《伊豆的舞女》是围绕纯真的爱恋展开的文学作品。

在这部作品展现的是来自心灵深处的诗性般浅浅情愫,塑造出完美无瑕的舞女形象。

川端康成用简单清新的文字讲述一段波澜不惊的爱情故事,用意识感觉勾勒出完整的小说框架,川端式重情绪的写作方式和雨的意象运用,显露出川端康成的心绪变化,彰显出日本式的物哀美感。

黑龙江大学学生学术科技创新项目基金资助项目。

【关键词】雨舞女形象情绪物哀之美《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作品,曾一度在日本飞速的流行开来。

《伊豆的舞女》这部作品中小说结构简单,人物关系清晰明了,没有紧张的戏剧冲突和紧张的戏剧情节,川端以他几近透明的心灵触动来叙述一段唯美的充满少年少女小小悸动的爱恋。

一、晴天和雨天川端写《伊豆的舞女》这部作品中描绘了三次晴天和两场大雨。

雨天的描写集中在小说的前半部分,这使得小说的前半部分的气氛较为压抑,而后半部分的氛围则轻快明朗。

这种结构与先抑后扬的结构是有差别的。

川端康成在创作前并没有设计好这种先抑后扬的模式,而是情感的变化波动。

小说前半部分重点描写雨天,对周围事物的描写都带有悲伤的气息。

作品中之所以有悲伤的气息,是因为川端现在及过去的痛苦经历使他在创作的过程中不自觉的附带了此时人生的情感现状。

川端童年生活很凄惨,他有着不断失去亲人的童年生活,没有感受过家庭的温暖,这样的生活使得川端变得比常人更敏感脆弱。

每次参加完葬礼,川端都会得到周围邻里的同情。

对待别人的同情,川端一方面老实地接受,另一方面在内心却产生了抵触的情绪。

他厌恶痛恨别人的同情。

正因为川端有着这样被施舍被同情的经历和敏感脆弱的特质,使得他更加精准的发现下层平民的悲惨,也更加激发他对平民施舍同情的意愿。

在作品中,“我”给了茶馆老太婆五角银币使得她对“我”感激不尽。

“我”又给了巡回艺人荣吉一包钱让他买柿子。

这些都表现了川端将自身经历不自觉得带入到作品中。

《伊豆的舞女》“物哀”精神和《边城》“哀婉”情致的相似性

《伊豆的舞女》“物哀”精神和《边城》“哀婉”情致的相似性

《伊豆的舞女》“物哀”精神和《边城》“哀婉”情致的相似性作者:罗方圆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25期摘要:物哀是悲与美的结合体,《伊豆的舞女》自始至终都弥漫着一种若有若无的伤感,而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同样也具有淡淡的美和哀伤。

本文基于二者在凄美和温婉这方面的相似性,对两者进行对比。

以便进一步理解这两位作家文学创作的民族性和审美取向,并且对了解不同国度文学中的少女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伊豆的舞女》;《边城》;悲;美“物哀”最早是日本江户时代的国学家本居宣长在评论《源氏物语》时,把平安时代的美学理论概括为"物哀"。

"物哀"不仅可以作为悲哀、悲伤、悲惨的意义,还可以解释为同情、怜爱、感动等意思。

"哀"在日语中等同于"美",哀即美的审美观是日本民族文化中较为独特的一种现象。

"物哀美"的美学传统一直被后世作家所继承发展着,成为一种日本文学的理念,也成为日本文学美的基调。

【1】纵观《伊豆的舞女》全篇来看,如川端康成的其他作品,具有忧郁和哀怨的情绪,但在这其中却又浮现出一股暖人心扉的温馨。

这份暖意不因身份的悬殊而淡漠,正是这种身份上的差距让彼此的相伴和信任显得弥足珍贵。

旅途虽短暂但却足以让"我"铭记,温暖了"我"今后的人生之路。

一、自然环境描寫的“悲与美”对比川端康成把《伊豆的舞女》置于如诗如画的美丽背景下,小说的故事在一个唯美的环境下展开,"俊秀的天城山,茂密的树林,清冽的甘泉,浓郁的秋色,袅袅的炊烟,"南伊豆是小阳春天气,一尘不染,晶莹剔透,实在美极了。

在浴池下方上涨的小河,承受着暖融融的阳光。

""群山和天空的颜色都使人感到了南国风光"。

"雨停了,月亮出来了。

雨水冲洗过的秋夜,分外皎洁,银亮亮的。

语文选修《伊豆的舞女》精品课件

语文选修《伊豆的舞女》精品课件
• “我“孤儿身世,多愁善感的本性,使我 怀着哀伤的心态面对一切。
• 而舞女身份卑微,境遇凄惨,也有着发自 灵魂深处的悲伤
• 在那样的时代,我和舞女都无法把握自己 的命运。萍水相逢,带来的注定只是一场 没有结果的爱情,最终留下的只有无限的 惆怅和无奈的忧伤。
• 欣赏小说的环 境描写
弯弯曲曲 的山路 ,迷人的高山植物 ,古色 古香的名刹 ,热气弥漫的露天温泉浴场 ,阳春 天气,一尘不染,晶莹透明。
小说人物心理描写有什么特征,举告别 例予以分析。
• 在小说中,舞女的内心活动都是通过“我”的印 象、感觉来描绘的。
• “我”与舞女告别时:“舞女依然紧闭双唇,凝 视着一个方向。……舞女想说声再见,可话到嘴 边又咽了回去,然后再次深深地点了点头。…… 直到船儿远去,舞女才开始挥舞她手中白色的东 西。”
• 通过舞女的表情与动作,揭示了舞女随着情势的 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内心,揭示了她对“我”的欲 说还休的依恋、离别的哀愁与爱情无果的凄苦。
作品中是如何表现“我”与舞女 的爱情的?
• 作品中对“我”与舞女的爱情,不是直截了当地 描绘的,而是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情 绪来透露、暗示的,特别依赖于人物的感觉。作 品中无论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人物的一颦一笑, 动作举止皆是感觉的产物,是人物情绪的表露。 因此,具有极强的主观性和抒情性,充溢含蓄空 灵之美。
这是一篇自传体的小 说,作者根据自己20岁时 去伊豆旅行的体验写成的。 在伊豆他与巡回艺人兄妹 及一家相遇相识,在与他 们的交往中得到了人与人 之间的平等,感受到了大 家庭似的温情。听到舞女 从社会的一般意义上夸奖 自己“是个好人”,他第 一次感到摆脱了孤儿出身 的阴影,第一次感到自己 是个正常的人,第一次感 到满足和陶醉。

浅析日本文学中的“物哀”

浅析日本文学中的“物哀”

鉴赏浅析日本文学中的“物哀”郑香花 通化师范学院摘要:“物哀”在日本传统文化与审美意识中一直都是一个特殊的审美总结与概括,它不只是简单的存在日本文学中,也存在日本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通过日本特殊的地理条件形成特殊的民族观念,每时每刻都呈现出日本的宗教色彩。

本文主要从“物哀”概念的形成出发,对日本文学中“物哀”的具体体现与“物哀”的正确解读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完善。

关键词:日本;文学;“物哀”日本传统美学理念强调真实性,即是重视艺术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联系,从日常生活细节中有感而发,而作者在进行写作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诚实的原则,用于发现生活中的自然美,而不是注重复杂、浮华的美。

在日后发展中,日本人的审美基石又将其升华到“物哀”,即用物哀体现出对人与事物的同情,逐渐变成日本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物哀”概念的形成日本人在自然界中感受到生命轮回与变化,从而丰富自已的审美体验。

并将对自然生命中存在的体验规划为“物哀”或者是“物哀美”的范围,当成一种文学概念与审美理论。

自然美中存在的季节感与生命感是“哀”的雏形,而“物哀”位居自然中各种美的首位,它的形成和发展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是日本固有美的一种范畴。

从《古事记》和《日本书纪》的时代开始,日本文学中就出现“哀”的美学概念,到了江户时代,《源氏物语》就开始慢慢的挖掘“哀”中的美学含义,并对“物哀”的概念存在的美学理念进行总结。

二、日本文学中“物哀”的具体体现(一)《源氏物语》的“物哀”体现从《源氏物语》整个主题构思来说,可以将这部作品分成:对人的感动,突出男女恋情、对世相的感动,突出人情冷暖以及自然的感叹等三个层次,而“物哀”是思想结构的中心。

从日本独特的美学观点来说,“物哀”即是这部作品的基本精神,也可以说是对人生一切不尽人意的哀感。

例如在《源氏物语》中,描写了人生不同的真实情感:“在人的种种情感上,只有苦闷、忧愁、悲哀——也就是一切不如意的事,才使人有最深感动”、“凡高兴、有趣、愉快、可笑等一切都可以称为‘哀’”、“说‘物哀’就是善于体验事物的情趣,并感到渗入到心灵”以及“悲哀只是‘哀’中的一种情绪,它不仅是悲哀的精神”。

日本文学中的物哀美学——以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为例

日本文学中的物哀美学——以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为例
一、女性之美
了巡回艺人的陪伴心境也开朗了起来,眼前的美景不再被蒙上了凄清的 色彩,色调也愈发明快亮丽起来。“我”在与舞女的短暂相处后不得不离开 踏上归途,书中写了这样一段:轮船出了下田海面,我全神贯注地凭栏眺 望着海上的大岛,直到伊豆半岛的南端,那大岛才渐渐消失在船后。茫茫的 大海上连唯一一个与舞女有些关联的大岛也逐渐消失在视野里,这也体 现了“我”在面对这段无无疾而终的感情时心中的无限悲凉同这片茫茫无 边的大海交织在了一起。
2016 年 3 月刊
文化
日本文学中的物哀美学
—— —以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为例
■ 夏祥岳 赵宇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的传统理念,川端康成先生作为日本现代文 学的代表人物,其文学创作具有浓烈而独特的“物哀”品格。《伊豆的舞女》 是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和成名作,也是极具“物哀”风格的一部作品,本 文将以此部作品为例,从三个方面对日本文学的物哀美学进行浅析。 【关键词】川端康成;物哀;日本文学
从书中的有些村子门口竖着“乞丐、巡回演出艺人禁止进村”这样的 牌子便可看出在当时的社会中像熏子这样的舞女是为人所鄙夷和厌恶 的,也可看出在当时艺人们的生存状态是恶劣而不幸的。可是在熏子身上 却没有那些风月女子的轻浮粗俗,她纯洁灵动如同一头小鹿,熏子身上所 具有的那种纯真的女性美与她所处的悲苦的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美 与悲的交织让人不得不叹惋其身世命运之可怜。
三、情感之美
在这部作品中,“我”是当时的一名高中生,是他人眼里的高等人,却 在伊豆的旅途中结识了舞女熏子并产生了朦胧的爱恋之情,在他们之间 好像从不存在所谓的门第阶级观念,有的只有最纯真美好的情感,但也由 于俩人所生活的世界的不同也注定这份感情的结局是不完满的。
作品一开始就写“我”因为一个希望在赶路,却由于一场突如其来的 大雨而不得不借路边的一个茶馆避雨,就在这里见到了自己一直在追寻 的人—— —舞女。书里用“呆若木鸡”这个词语生动地将“我”当时见到熏子 的那种惊喜和不知所措的反应表现了出来。“我”与舞女相见后:舞女看见 我呆立不动,马上让出自己的坐垫,把它翻过来,推到了一旁。“噢......”我只 应了一声,就在这坐垫上坐下。由于爬坡气喘和惊慌,连"谢谢"这句话也卡 在嗓子眼里说不出来了。我就近跟舞女相对而坐,慌张地从衣袖里掏出一 支香烟。舞女把随行女子跟前的烟灰碟推到我面前,我依然没有言语。舞 女虽然早早的在世上流浪,但是在男性面前依旧掩盖不了那份少女特有 的羞涩,因此不好意思开口说话,而“我”还是一名单纯的学生,因此在面 对自己喜欢的女孩时所表现出的只有慌乱和腼腆,也只好以抽烟来掩饰 自己的尴尬。当巡回艺人们离开茶馆时,“我再也坐不住了”,这表现了 “我”对舞女的爱慕,但由于少年特有的腼腆和倔強“,我”又不肯立刻追上 去,后来又产生了“今天晚上就让那位舞女到我房间里来吧”这样的邪念, 但“我”在面对纯洁的舞女时却再也起不了这种念头。

浅析《伊豆的舞女》中的“物哀之美”

浅析《伊豆的舞女》中的“物哀之美”

2020年16期┆195 随笔 浅析《伊豆的舞女》中的“物哀之美” 楼思源摘 要:“物哀”是日本文学里美意识的主流,强调作品中悲与美的融合。

川端康成的中篇小说《伊豆的舞女》,则是从朴素淡雅的自然环境、社会底层的淳朴女性形象、少男少女朦胧的爱情三个方面来展现物哀之美。

关键词:川端康成;自然环境;女性形象;爱情;悲与美《伊豆的舞女》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早期的代表作,作品的字里行间都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哀愁,展现了日本文学理念中的“物哀之美”。

物哀,源于日本长篇小说《源氏物语》,意指将情感寓于物中,以达到真情流露的目的。

“物哀之美”融入文学作品中后,极大地满足了日本人民对于悲的特殊情结,因此从平安时代开始就是日本文学美意识的主流,是日本民族特有的审美意识的体现。

川端康成在《伊豆的舞女》中,通过对自然环境、女性形象、男女爱情的细腻刻画,来营造一个优美却满载惆怅的意境,抒发自己对于悲和美的独到见地。

一、自然环境中的“物哀之美” 日本是个四面环海,季节分明的国度,独特的自然环境让日本人民对大自然充满敬畏。

受这种民间传统意识的影响,日本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则倾向于通过较多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展现人物情感的波动起伏。

在《伊豆的舞女》中,川端康成穿插了很多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写。

譬如少年与薰子初见时,作者展现了伊豆寂静清凉的深秋之景,此时的伊豆“有着重叠的山峦,原始的森林和深邃的幽谷”,“秋空分外澄澈,海天相连之处,烟霞散彩,恍如一派春色”。

伊豆的山峦、大海、森林都被赋予了生命,这些生灵拥有自己的灵魂和感情,它们会为少年和薰子的相识而摇曳生姿,也会为了他们的分别而黯淡失色。

作者用沉静却不萧瑟的文字勾勒出伊豆朴素淡雅的自然之美,只是这份美似乎始终被一抹淡淡的哀愁所笼罩,无论是“潺潺的流水”还是“飘零的秋雨”,都透露着一股若隐若现的伤感,环绕着少年和薰子走向故事的结尾。

川端康成将人物巧妙的融于伊豆的秋景中,让人物心理的转变与自然相交融,寓情于景,见景生情,让读者在领略伊豆朴素淡雅的自然美的同时,感受人物内心深处所传达出的愁思。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分析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分析

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分析金宁【摘要】川端文学以日本传统文化为基础,吸收了西方现代文学中的表现技巧和手法,来表达日本民族独有的纤细而敏锐的感受,进而创造出川端文学所具有的独特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艺术风格,体现了日本文学传统中独有的物哀和幽玄的美.因此,川端康成的作品中始终具有着一种悲与美相交织的独特艺术底蕴.《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最具特色的代表作品,也是奠定川端康成文学地位的重要基石,是他对自己文学基调的定位之作.这部作品描写了主人公“我”因孤独症而性格扭曲,却在与巡回艺人、特别是和纯真美好的舞女的接触中,得到了心灵的净化,孤独得到治愈.可以说,《伊豆的舞女》是一首洋溢着喜悦和哀愁的“青春之歌”.【期刊名称】《林区教学》【年(卷),期】2014(000)001【总页数】2页(P65-66)【关键词】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孤独;物哀【作者】金宁【作者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哈尔滨15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引言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著名的小说家。

作为新感觉派的代表,川端康成的新感觉理论与主张对指导新感觉派作家的文学创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日本新感觉派的作品中,总是弥漫着悲观、孤独、寂寞的情绪,这显然是受到了川端康成的影响。

对于日本的新感觉派的产生发展,川端康成的理论与作品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可以说,是川端康成将日本之美展现于世界,构筑了一个日本传统之美的世界,占据了日本文学史、世界文学史上重要的位置。

一、“我”——川端康成的孤独症川端康成在16岁之后失去了所有的至亲,这在他的心灵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

对于川端康成来说,他的童年没有亲人的温暖,没有欢乐幸福,爱是空泛而抽象的,更多的是敏感、孤独、忧郁、悲伤,生命的脆弱,对死亡的恐惧感,还有人生的不确定性和虚幻感。

应该说,孤独的生活、残缺的家境,是形成川端康成十分内向的性格、孤僻气质的主要原因。

在《少年》中,他这样描写他的性格:他是在不幸和不自然的环境中长大的。

《伊豆的舞女》文学欣赏

《伊豆的舞女》文学欣赏

《伊豆的舞女》文学赏析看了不少婉尔缠绵的言情小说,读了不少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却是这篇《伊豆的舞女》。

这篇小说的作者是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

捧读川端康成的小说,文字间所弥漫出来的情绪,总能感到非常亲切、自然。

合上书页,淡淡的哀愁萦绕心间,沉浸在故事带来的无力感之中。

川端康成的文字如同一杯香茗,读后唇齿之间留有淡淡的余香。

这篇《伊豆的舞女》,讲述了在一段寂寞的旅途中发生了一场美丽的邂逅,就如同秋风轻轻吹起一朵樱花。

小说描写的是一名年仅20岁的高中生和14岁舞女熏子的故事,他们之间存在淡淡的爱慕之情,但故事并没有像一些爱情故事那样老套俗气,舞女熏子纯洁天真的性情带给主人公的不只有爱情的美感,更多的是心灵上的净化和洗涤。

他们之间没有海誓山盟,没有甜言蜜语,甚至通篇没有出现一个“爱”字,但两个少年之间却都有着一份好感,并默默地爱着对方,一切言行都十分淡泊、含蓄,很简单却很动人。

离别在最后时刻还是不可避免地到来,这段单纯美好的小小恋情也画上了一个无声的句点。

作品中,描绘了远离闹市的伊豆那重叠的山峦、原始森林、深邃的幽谷、蜿蜒曲折的山路以及供人们憩息的茶馆,这些场景、都有一种真实的美感,淡淡的一点一点浮现在人们的眼前,将自然的纯净与那种纯真之恋形成对应,引发无限感慨。

全文以平静的收尾结束,只给人留下淡淡的忧伤与怜惜之情。

但我们都明白,任何事物都有它的特定牵绊与行驶的时令轨道,或许只是一层极薄的屏障,但也早已注定不可能被逾越。

只要我们回顾川端康成的一生就知道.他幼年丧父母。

因此,他的性情被孤儿的气质扭曲,心中充盈令人窒息的忧郁,他何其的孤独,常常一个人关在房子里,或者逃到无人的地方枯坐,没有人和他谈话,他只好和文学谈心。

多年以来,川端康成只身漂泊,内心无限渴望人间的温情乃至爱情,但是总不能如愿得到,这便得他的小说总是充满着一种悲凉和无助。

川端康成一次去伊豆旅行,偶遇巡回艺人一行,他与年少的舞女邂逅,第一次得到舞女的平等对待,并说他是个好人,他便对她产生了纯洁的友情;同样的,受人歧视和凌辱的舞女遇到这样友善的中学生,以平等待人,自然激起了感情的波澜。

赏析日本文学中物哀的美学意义

赏析日本文学中物哀的美学意义

赏析日本文学中物哀的美学意义作者:李桐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29期摘要:日本文学发展的历史不像中国文学那么悠久,对意识形态的理解也不像欧美地区那样前卫。

然而,日本文学有其自身的特点,这在世界文学史的发展中依然是不可忽视的一颗明珠。

在日本文化广泛存在的闪亮的“愁”的影子,是其独特的审美意识。

“物哀”已经成为日本文学审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日本文学;物哀;美学作者简介:李桐(1991.12-),女,江苏扬州人,南京大学日语笔译翻译硕士,扬州大学廣陵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日本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9--02一、物哀的概念“物哀”(物の哀),是日本文学理论中最为经典的理论范畴之一,对于“物哀”的词义以及内蕴的考证研究一直是日本文学研究的热点。

从日本史书《古语拾遗》中我们可以考证得知,“あわれ”原本是用于情感表达的一种感叹词,与中文里的“啊”、“吧”、“呀”等语气词含义比较接近。

“あわれ”(aware)虽然只是一个感叹词,却能用于表达各种复杂的情感,例如欣喜、惊奇、悲伤等等。

随着汉字输入日本,“あわれ”被“哀”字代替,但汉字“哀”的意义与“あわれ”不尽相同。

在日本的原始歌谣以及随后出现的《万叶集》时代,一般在表达哀怜和悲悯的语境下使用“哀”和“あわれ”,由此奠定其悲凉感伤的情调。

自日本最为古老的历史文学著作《古事记》开始,日本文学染上悲哀凄凉的色调,直到平安时代紫式部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源氏物语》,这种悲哀凄凉的色调已成为日本文学色彩的代表,并不断发展为日本文学的核心传统。

最早提出“物哀”这一概念的,是江户时代的国学名家本居宣长。

值得注意的是,物哀不能简单地从字面意义上理解为悲哀、哀愁,因为它往往同时还包含了感动、同情、壮美的内涵。

细观物哀文化,我们不难发现,它可以被划分为三个层次的结构,这三层结构分别是对人本身的感动、对自然万物的感动以及对世间百态的感动。

《伊豆的舞女》中的“物哀”

《伊豆的舞女》中的“物哀”

周倩内容摘要:《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早期创作的名篇,被誉为昭和时代的青春之歌。

“物哀”是日本传统文学理念之一。

川端康成的作品大多体现了物哀之美。

《伊豆的舞女》中的物哀之美是通过少男少女男女朦胧恋情、社会下层女性的淳朴美以及自然景物之美三个层次表达出来的。

关键词:物哀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伊豆的舞女》是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早期最具特色的代表作品,也是奠定川端康成文学地位的重要基石,作品中至始至终弥漫着一种哀伤,体现了日本传统文学理念的物哀之美。

“物哀”作为日本传统文学理念之一,出自《源氏物语》,但是真正提出“物哀”,将其提升到理论高度,并作为一种文学理念进行推广的是江户时代学者本居宣长。

“物哀”中的“物”是认知的对象,是认知感知的主体,可以是人,可以是自然物,也可以是社会世相和人情世故。

“哀”是指认知感知的主体,感情的主体。

物哀就是二者相互吻合一致的时候产生的和谐的美感,优美、细腻、沉静、直观。

(《广辞苑》)1.少男少女朦胧恋情作品中“我”和小舞女微妙的朦胧的纯洁的感情最能使人感受到物哀之美。

二十岁的“我”和十四岁清纯美丽的小舞女,互相吸引、彼此爱慕。

“我”和小舞女之间萌发的这种纯洁无暇的爱意给人以愉悦之感。

我们相约翌日早晨八点从汤野出发。

……二楼的门窗全敞开着。

我无意之间走了上去,之间艺人们还睡在席铺上。

我惊慌失措,呆呆地站在廊道里。

舞女就躺在我脚跟前的那个卧铺上,她满脸绯红,猛地用双手捂住了脸,……这副富有情趣的睡相使我魂牵梦绕。

”这段描写将情窦初开的纯情少男少女在面对自己喜欢的人面前那种毫无掩饰的反应表现得淋漓尽致。

但是“我”和小舞女之间的感情并没有继续发展下去。

为了替飘泊中死去的婴儿作七,“我”倾囊相助,几乎没有了旅费,借口学校有事,提前离去。

“我”和舞女告别时:“无论我同她说什么,她只是双目直盯着那伸向大海的红堤,缄默不语。

每次我还没把话讲完,她就一个劲点头。

……舞女依然紧闭双唇凝视着一个方向。

论《伊豆的舞女》中的美丽与悲哀

论《伊豆的舞女》中的美丽与悲哀

论《伊豆的舞女》中的美丽与悲哀作者:张玲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12期摘要:《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取材于亲身经历的成名之作。

小说以优美的风景为背景描写了小舞女和书生之间清新美丽爱情的同时也交织着淡淡的悲哀。

这种美丽与悲哀正是川端康成文学对日本传统美学及古典文学的继承与发扬。

关键词:伊豆的舞女;美丽;悲哀中图分类号:I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36-0058-01《伊豆的舞女》是取材于川端康成亲身经历,被称为川端康成自传式小说。

给人的最初印象是一篇清新动人的爱情故事,描绘青年学生与美丽少女之间的爱慕,在旅途中难舍难分的情愫。

但深入阅读后,不难发现文章从秋色旖旎的美景到伤感的离别,交织着各种美丽与悲哀。

一、男主人公的人物分析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是旧制一高的学生,独自来到风景秀丽的伊豆旅行。

在旅途中偶遇流浪卖艺一行。

“那年我二十岁,头戴高等学校的制帽,身穿藏青碎白花纹上衣和裙裤,肩挎一个学生书包”。

在当时社会这样的一目了然的装扮走到哪里都会受到尊敬。

然而,这样一个看似有着优越地位,衣食无缺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却找不到幸福和归属感。

’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是一个有心理创伤的孤儿。

“我已经20岁了,再三严格自省,自己的性格被孤儿的气质扭曲了。

我人受不了那种令人窒息的忧郁,才来到伊豆旅行的。

”悲惨的个人经历和潜意识里的自卑让他产生了孤儿根性。

长时间的压抑使他产生了逃离现实的冲动,逃离惯常的生活环境,远离压抑的气息,不仅能够寻得相对的安宁,还能使心灵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得到暂时的解放。

毕竟,他还终究要被一条渡船带回到原来的现实世界去,挥手与美丽的伊豆和小舞女告别。

自卑的孤儿根性消除了男主人公与社会低下的流浪艺人们的心里隔膜。

他才可以悠闲地观察世界,观察小舞女。

对流浪艺人们不好奇,也不轻视,完全忘掉他们是流浪艺人。

换来了舞女们对他的赞扬“是个好人啊!”在男主人公看来,这言谈“纯真而坦率,很有余韵”,“这是天真的倾吐情感的声音”,连他本人也朴实的感到自己的确是个好人,心情豁然开朗。

外国文学作品,章节测试 第四十三节

外国文学作品,章节测试 第四十三节

第四十三节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一、单项选择题1.《伊豆的舞女》的作者是()。

A.村上春树B.川端康成C.夏目漱石D.渡边淳一【解析】B 本题考查作品概况。

《伊豆的舞女》是川端康成的成名作。

2.川端康成与横光利一等一起创办的同人杂志是()。

A.《文艺时代》B.《团栾》C.《新思潮》D.《达文西》【解析】A 川端康成与横光利一等一起创办的同人杂志是《文艺时代》。

3.小说《伊豆的舞女》从题材上看类似()。

A.抒情诗B.史诗C.自传D.小品文【解析】C 本题考查作品概况。

《伊豆的舞女》是一篇类似于自传的小说,源于作者川端康成20岁时去伊豆旅行的经历。

4.《伊豆的舞女》的行文主线是()。

A.艺人们的行程B.“我”与舞女的邂逅过程C.“我”的行程D.“我”与舞女之间青涩又纯美的感情【解析】D 本题考查作品的行文主线。

小说讲述了青年学生“我”与舞女之间由邂逅到倾慕的过程,两人之间青涩又纯美的感情是行文的主线。

5.《伊豆的舞女》中小舞女的名字是()。

A.静子B.千代子C.薰子D.百合子【解析】C 本题考查作品内容。

小舞女是荣吉的妹妹,小说第四节中,荣吉说“妹妹叫薰子”。

6.《伊豆的舞女》中“我”第一次见到小舞女是在什么地方?A.茶馆B.修善寺C.汤岛温泉D.汤川桥附近【解析】D 本题考查作品内容。

小说开头说到“这时”为止见到舞女这伙人两次,第一次是在前往汤岛的途中,她们正到修善寺去,在汤川桥附近碰到。

7.《伊豆的舞女》中小舞女是从什么地方赤身裸体跑出来的?A.浴场B.旅馆C.小河中D.艺人的房间【解析】A 《伊豆的舞女》中小舞女是从浴场赤身裸体跑出来的。

8.《伊豆的舞女》中“我”打算向舞女讨要什么?A.头绳B.手镯C.发卡D.梳子【解析】D 本题考查作品内容,小说第五节中说道,“在汤野的时候,我就打算向舞女讨这把插在她前发上的梳子,所以我认为不该用它梳狗毛”。

二、多项选择题9.川端康成的著名作品有()。

A.《雪国》B.《千鹤》C.《名人》D.《古都》E.《山之音》【解析】ABCDE 本题考查作家作品概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的 美,是有 其传统的 。”在川 端康成看来,正是这种自然万物美 的 意 象 表 达 了 “ 日 本 的 精 髓 ”, 所以他在文学创作中非常注重对 自然之美的细腻描绘。川端康成 曾经坦然:“自然,他是我的感 受的借助之物,风景充满了幻想 和 象 征 。” 川 端 强 调 的 自 然 美 , 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美,他努力将 人物的感情融入自然,情景交 融,烘托出一种特殊的氛围。 《伊豆的 舞女》 中多处穿插 了自 然之美,“俊秀的天城山,茂密 的树林,清冽的甘泉,浓郁的秋 色,袅袅的炊烟……”“南伊豆 是小阳春天气,一尘不染,晶莹 剔透,实在美极了。在浴池下方 上涨的小河承受着暖融融的阳 光 。”“群山 和天空的颜色 都 使 人感 到了南国 风光 ”。作者对 伊 豆美丽的自然景色的描写,烘托 出“我”与小舞女纯洁动人的爱 情之美。以情寄景,见景生情, 把人物情感与自然景物巧妙地结 合在一起,浑然天成。给自然赋 予感情让感情融入自然是川端康 成对自然的独特理解。细腻优雅 的景色描写,让我们宛如身临其 境,尽享淳朴伊豆的绮丽风光。 同时,又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清 新淡雅的哀愁。川端康成通过自 然美与个人情感的有机结合,充 分地体现了物哀之美。
的影响,正如他自己所说: 《源 氏物语》 是深深地渗透到我的内 心里的 。通过对 《伊豆的舞 女》 的分析,可以发现日本传统文学 理念的物哀之美在作品中是以男 女朦胧恋情之悲美、社会下层女 性之哀美以及自然景物之凄美三 个层次表达出来的。
参考文献 [1]本居宣长 : 日 本 物 哀 . 王 向 远
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10版. [2]川端康成:我的存在于发现-文学
00
淘 研 金究 者
文学教育2015.02
的艰难与面对生存压力时的无 奈。可是她们生活上虽然艰辛, 但不 失 心地善 良,对“我 ”充 满 了关怀和友爱。在荣吉送别 “我”的时候,虽然没有什么钱,但 半路上给“我”买了四包敷岛牌 纸烟、柿子和熏香牌口中清凉 剂。她们虽然身份低下,心灵却 纯洁而高尚。“当我听到小舞女 对我的评价 :“是位好 人 。”她 们评论我时的语气单纯而又坦 率,就像孩子坦露情怀那样纯 真。她们出于世故人情,把我视 为好人,这令“我”心暖动容。 “我”对他们的不好奇,不轻视, 完全忘记他们是流浪艺人的身 份,这使他们感受到不寻常的好 意,我的和蔼真诚深深地打动了 她们的心,于是对“我”格外地 尊重,说“我”是好人。虽然流 浪艺人的生活艰苦,社会地位低 下,受人歧视,但他们并没有因 此而抱怨生活,怨恨社会,自暴 自弃。他们在残酷的生存环境中 仍然保持着乐观、淳朴,善良的 自然本性。不由地使人产生一种 哀婉、凄美、朴素的感情,这种 感情不仅饱含着对她们艰难处境 的同情和怜悯,还体现了对她们 人格的尊重。
那个卧铺上,她满脸绯红,猛地 用双手捂住了脸,……这副富有 情趣 的 睡相使 我魂牵梦绕。” 这 段描写将情窦初开的纯情少男少 女在面对自己喜欢的人面前那种 毫无掩饰的反应表现得淋漓尽 致。但是“我”和小舞女之间的 感情并没有继续发展下去。为了 替飘泊中死去的婴儿作七,“我” 倾囊相助,几乎没有了旅费,借口 学校有事,提前离去。“我”和舞 女告别时:“无论我同她说什么, 她只是双目直盯着那伸向大海的 红堤,缄默不语。每次我还没把 话 讲 完 , 她 就 一 个 劲 点 头 。 …… 舞女依然紧闭双唇凝视着一个方 向。我抓住绳梯,回过头去,舞 女想说声再见,可话到嘴边又咽 了回去,然后再次深深地点了点 头。……直到船儿远去,舞女才开 始挥舞 她手 中白色的东西 。” 这 段描写体现了“我”和小舞女依 依惜别的哀伤。小舞女的缄默不 语和对我欲说再见却强咽了回 去,渲染了离别的伤感与爱情无 果的凄苦,增加了悲痛感人的气 氛。“我”和小舞女这段短暂的 邂逅体现了未经雕琢和修饰的纯 朴,天真无邪中带着几分淡淡的哀 伤之美。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 将读者带入一个空灵美好的唯美 世界,使整部作品笼罩一股淡淡 的悲伤基调和寂寞感。可以说
《伊豆的舞女》 是一部交 织着 美 与悲的青春之歌。
2.社会下层女性的淳朴美 作品中的舞女阿熏清纯美 丽,可是流浪艺人的身份却决定 了她低下的社会地位,他们饱受 世人的侮辱和歧视。“半路上, 进村的路口到处竖着告示,上面 写着:“禁止乞丐与江湖艺人进 村。”流浪艺人们为了生 计 ,四 处奔波,充满了艰辛和酸楚。在 与 “ 我 ” 熟 识 之 后 , …… 她 似 乎 要掸掉自己脚上的尘土,却冷不 防地蹲在我跟前,替我抖了抖裙 裤下摆。……舞女不由自主地跪 在地上,索性弯着身子给我掸去 身上的尘土,然后将撩起的衣服 下摆放下,对站着之喘粗气的我 说:“请坐!”当 “ 我”离 开 小 客店时又细心地替“我”摆好木 屐。这些细节的描写,凸显出小 舞女是一个心思细腻,为人周到 热情的姑娘。“我”和男子聊 天,得知他叫荣吉,年纪大的姑 娘是他内人,叫千代子。旅途中 生的第二个孩子早产啦,活了一 周咽的气,内人的身子还虚着 哪。……舞女是我亲妹子。接着 他告诉我:“我实在不想让妹妹 干这一行,由于种种原因,不干 不行啊。”“荣吉望着河的浅滩, 忧伤的只想哭 。”这段描 写 折 射 出处在社会底层的流浪艺人生活
4.结语 在这部作品里,到处弥漫着 日本物哀的气息,表现出一种凄 婉含蓄、清新隽永、朴素纯真的 风格,渲染了一种淡淡的哀愁、 感伤以及东方的虚无色彩。川端 康成曾经说:“我强烈地自觉做 一个日本式的作家,希望继承日本 美的传统,除了这种自觉和希望以 外 , 别 无 什 么 东 西 了 。” 他 还 经 常 强调,“平安朝的风雅,物哀是 日本文学 的源 流 。”“悲哀 ,这 个词 同美 是相 通的。”他的 文学 创作深受 平安时代 《源氏物 语》
2015.02 文 学 教 育
淘研 金究 者
《伊豆的舞女》中的“物哀”
周倩
内容摘要: 《伊豆的舞女》 是川端康成早期创作的名篇,被誉为昭和时代的青春之歌。“物哀”是日本 传统文学理念之一。川端康成的作品大多体现了物哀之美。 《伊豆的舞女》 中的物哀之美是通过少男少女男 女朦胧恋情、社会下层女性的淳朴美以及自然景物之美三个层次表达出来的。
[7]牛晶: 《伊豆的舞女》 社会底层 群体的生存价值观诠释.通化师范学院 学报,2010 (6) .
[8] 刘 婧 : 川 端 康 成 和 《伊 豆 的 舞 女》 . 重 庆 科 技 学 院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2008 (10) .
[9] 叶 渭 渠 : 创 造 美 的 抒 情 世 界 - 评 《伊 豆 的 舞 女》 . 日 本 研 究 , 1985 (4) .
031
1.少男少女朦胧恋情 作品中“我”和小舞女微妙 的朦胧的纯洁的感情最能使人感 受到物哀之美。二十岁的“我” 和十四岁清纯美丽的小舞女,互相 吸引、彼此爱慕。“我”和小舞 女之间萌发的这种纯洁无暇的爱 意给人以愉悦之感。我们相约翌 日 早 晨 八 点 从 汤 野 出 发 。 …… 二 楼的门窗全敞开着。我无意之间 走了上去,之间艺人们还睡在席 铺上。我惊慌失措,呆呆地站在 廊道里。舞女就躺在我脚跟前的
3.自然景物之美 日本民族对自然美有着特别 纤细敏锐的感觉。叶渭渠先生指 出:“考察日本美的相位,首先要 考察自然美的相位。没有最初的 自然美,就没有其后的艺术美、空 间美和 精神美 等的位 差 ”。川 端 康成自幼喜 欢 《源氏 物语》, 他 的 创 作 深 受 其 影 响 。 1968 年 他 获 得诺贝尔文学奖时,在获奖演说 《我 在 美丽的 日本》 中 ,川端 康 成引用了道元禅师的和歌:春花 秋月夏杜鹃,冬雪皑皑寒意加。他 认为:“以雪、月、花几个字来 表现四季时令变化的美,在日本 这是包含着山川草木、宇宙万 物、大自然的一切,以至人的感
自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版. [3]川端康成:我在美丽的日本.叶
渭渠,唐月梅译.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版.
[4]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叶渭渠 译.北京出版社.2003版.
[5] 叶 渭 渠 , 唐 月 梅 : 物 哀 与 幽 玄— 日本人的美意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6]孟玮: 《伊豆的舞女》 中的哀美 魅力.外国文学研究,2011 (9) .
[10]王伟: 《伊豆的舞女》 中巡回艺 人的“感情”温暖了“我” .文学界 (理论版),2012 (8) .
[11]李娇:论川端康成文 学作品中 的悲与 美—以 《伊豆的舞 女》 为例 . 南 京 工 程 学 院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2011 (1) .
[12]张芸:论川 端 康 成 文 学 的 “ 物 哀”之美.文学教育,2011 (7) .
[13]李明华: 《伊豆的舞女》 的世界 永恒的“薰子”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 报,2007 (9) .
[14]陈龄: 《伊豆的舞女》 中的情爱 描写.当代外国文学,1997 (2) .
[15]张屏:“憧憬的失落”以 《伊豆 的舞女》 为中心.世界文学评 论,2010 (5) .
(作 者 单 位 : 山 东 师 范 大 学 外 国 语 学院)
关键词:物哀 川端康成 《伊豆的舞女》
《伊豆的舞女》 是日本著名 作家川端康成早期最具特色的代 表作品,也是奠定川端康成文学 地位的重要基石,作品中至始至 终弥漫着一种哀伤,体现了日本 传统文学理念的物哀之美。“物 哀”作为日本传统文学理念之 一,出自 《源 氏物语》, 但 是 真 正提出“物 哀”,将其 提 升 到 理 论高度,并作为一种文学理念进 行推广的是江户时代学者本居宣 长。“物哀”中的“物”是认知 的对象,是认知感知的主体,可 以是人,可以是自然物,也可以 是社会世相和人情世故。“哀” 是指认知感知的主体,感情的主 体。物哀就是二者相互吻合一致 的时候产生的和谐的美感,优 美、细腻 、沉 静、直 观 。 (《广 辞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