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大比例尺地形图新测与更新项目技术设计方案

合集下载

1:500地形图测量和1:500地下管线成图工程 金盛路公路项目技术设计方案

1:500地形图测量和1:500地下管线成图工程  金盛路公路项目技术设计方案

1、工程概述受内蒙古西部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委托,我院承担金盛路公路项目的1:500地形图测量和1:500地下管线成图工程。

地形图面积550367 M2,地下管线总长48761.4m。

2、测区自然地理概况2.1地形本测区范围呈南北走向(偏东南-西北),北起金桥开发区,南至和林盛乐工业园区。

测区地势呈北低,南高,金桥开发区高程1040米左右,盛乐工业园区高程1090米左右。

属平原地区。

2.2气象属呼和浩特市区气候。

2.3交通交通便利。

2.4地下管线概况经实地踏勘得知,测区内的地下管线分布面广,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绿化带内均有分布。

管线种类主要为给水、排水、燃气、热力、电力、电信六大类管线。

测区内给水大部分为铸铁管或PE,埋深一般在1.5-3.5m之间。

热力管线全部为钢管,敷设方式多为直埋,少部分为沟道。

排水管线以砼管为主,窨井较多,埋深较深,一般在2 -4.5m之间。

燃气管线多为PE管,少量钢管,埋深为1.5-2.5m。

电信管线多以管块、套管方式敷设,埋深在1.2-2 m之间,人孔分布较多。

电力管线主要以直埋为主,局部有套管埋设,埋深较浅,一般在1m左右。

2.5 测区地球物理特征地下管线物探探查的前提条件是管线与周围介质存在地球物理性质差异。

由现场踏勘可知,本区道路路面介质主要为水泥和沥青,下铺有砂子、碎石作基层,其下土质主要为沙土。

地下管线材质有多样,管道类主要有砼、钢、铸铁,线材质多为铜质和光纤,保护材质多为水泥和塑料等,均与周围土质存在较大的电磁性差异,如金属管线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很容易感应和传导电流,并在其周围形成电磁场,利用高精度的仪器对这种管线周围的电磁场接收处理,可以确定被探测管线的位置和埋深;对于砼管和塑料管等非金属管道,无论自身材质还是管道内介质,都与周围土质存在较大的物性差异,对高频电磁波(即雷达波)产生强烈的反射,可采用电磁波法探测。

4、基本技术原则4.1 精度要求4.1.1 地下管线探测精度要求明显管线点探查精度:埋深限差为±5cm。

1_500校园地形图测量技术设计书

1_500校园地形图测量技术设计书

1:500校园地形图测量技术设计书➢1任务概述对中国地质大学()校园地形图进行地形图测绘任务。

具体任务如下:(1)绘制中国地质大学东校区1:500比例尺地形图。

为规作业,统一技术要求,确保项目成果质量,依据国家、省和中国地质大学()基础地理信息采集的技术标准和规,编写本项目技术设计书,以此作为本项目生产的主要依据。

➢2测区概况中国地质大学()东校区位于市洪山区鲁磨路的东侧,地大致呈不规则长方形,占地面积1.13平方千米。

整个校园地形非常复杂,且校树木茂盛,通视条件不是很好。

➢3作业依据(1)《1:500 1:1000 1:2000外业数字测图技术规程》(GB/14912-2005);(2)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图式《第1部分:1:500 1:1000 1:2000 地形图图式》(GB/T 20257.1-2007);(3)《数字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和质量评定》(GB/T18316-2008);(4)《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24356—2009;(5)《城市测量规》CJJ8-99;(6)《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CH1002-1995;(7)《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CH1003-1995;(8)GB 14804-93 《1:500、1:1000、1:2000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9)GB 12898-91 《国家四等水准测量规》;(10)《中国地质大学1:500地形图技术设计书》。

➢4平面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和基本等高距4.1 平面坐标系统中国地质大学自有平面坐标系。

4.2 高程系统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4.3 基本等高距地形图基本等高距为 0.5m,高程注记至0.01m,山地部分可采用1.0m等高距,教学楼、宿舍区、湖泊等平坦地区可不绘制等高线。

➢5四级控制点密度,选点要求(1)四等点编号以001、002、003……的形式进行编号。

(4)选点要求:点位应选在稳固、易于设站和扩展,通视良好、能长久保存的地方。

1:500地形图测绘技术设计方案

1:500地形图测绘技术设计方案

1:500地形图测绘技术设计⽅案项⽬名称1:500数字地形图测绘项⽬技术设计⽅案公司名称2017年6⽉⽬录1 观⼭湖区概况 01.1 观⼭湖地理概况 01.2 朱昌镇镇概况 01.3 测区简介 01.4 测区范围和⼯作量 01.4.1 测区范围与分布 01.4.2 需要完成的⼯作量 (1)1.4.2.1 平⾯控制测量 (1)1.4.2.2 ⾼程控制测量 (1)26761 6889 梉40603 9E9B 麛*[:39348 99B4 馴35329 8A01 訁 (1) 1.4.2.3 数字地形图测绘 (1)1.5 项⽬分阶段实施计划 (1)2 实施技术⽅法 (1)2.1 已有资料分析应⽤ (2)2.2 图幅分幅与测量基准 (2)rc@40687 9EEF 黯26484 6774 杴29609 73A9 玩`25144 6238 戸 (2) 2.2.1 图幅分幅、图幅编号及图名 (2)2.2.2 测量基准 (2)2.3 测量精度与⽅法 (3)2.4 采⽤的主要技术 (3)2.4.1 GPS测量技术 (3)2.4.2 数字测绘技术 (3)38455 9637 阷gK36053 8CD5 賕29525 7355 獕24975 618F 憏24529 5FD1 忑 (3)3 引⽤、依据技术标准 (3)4 ⽣产硬件、软件配置 (4)4.1 ⽣产硬件投⼊ (4)4.2 ⽣产软件投⼊ (5)5 控制测量 (5)5.1 平⾯控制测量 (5)5.1.1 控制⽹布设⽅案 (5)5.1.2 坐标系统选择 (5)5.1.3 基础控制⽹成果提供 (5)5.1.4 GPS四等⽹与GPS⼀级⽹设计 (5)30780 783C 砼r33459 82B3 芳22827 592B 夫21850 555A 啚32650 7F8A ⽺32204 7DCC 緌}8 5.1.5 GPS四等点与GPS⼀级点选埋 (8)5.1.6 GPS控制⽹测算 (8)5.1.6.1 GPS控制⽹外企观测 (8)5.1.6.2 GPS基线向量解算及检核 (9)5.1.6.3 GPS⽹平差计算 (9)5.2 ⾼程控制测量 (10)5.2.1⾼程控制⽹设计 (10)5.2.2 ⾼程基准 (10)5.2.3 四等⽔准观测 (10)31311 7A4F 穏20148 4EB4 亴 23358 5B3E 嬾22381 576D 坭38732 974C 靌E28716 702C 瀬10 5.2.3.1 四等⽔准测量的基本技术要求和观测技术要求 (10)5.2.3.2 四等⽔准测量外企观测 (10)5.2.4 ⽔准⽹平差计算 (11)5.3 图根控制测量 (11)5.3.1 图根控制点埋设 (11)5.3.2 图根控制点埋设 (11)5.3.3 图根控制点编号 (11)34883 8843 衃 37562 92BA 銺40156 9CDC 鳜25953 6561 敡29078 7196 熖20957 51DD 凝:12 5.3.4 图根控制⽹观测 (12)5. 3. 5图根控制⾼程测量 (12)5. 3. 6 图根控制⽹平差计算 (12)6数字地形图测量 (12)6.1 测绘基本要求 (12)37924 9424 鐤 40603 9E9B 麛*[:39348 99B4 馴35329 8A01 訁 (13)6.2 数字地形图图⾯表⽰ (13)6.3 建筑物结构、性质、层次表⽰ (13)6.4 交通表⽰ (14)6.5 ⽔系表⽰ (14)6.6地貌表⽰ (14)6.7 等⾼距与⾼程注记点精度要求 (14)7.质量报称与安全措施 (16)7.1 ⽣产设备保障 (16)7.2 作业技术⼒量保证 (16)7.3 加强质量检查 (16)7.4 采⽤先进的数据采集⽅法 (16)21126 5286 劆523805 5CFD 峽26399 671F 期m36222 8D7E 赾28101 6DC5 淅31757 7C0D 簍177.5 安全措施 (17)8 提交成果 (17)8.1控制测量成果 (17)8.2地形测量数据 (18)#33905 8471 葱g37115 90FB 郻Y025591 63F7 揷21572 5444 呄 (18)8.3⽂档成果: (18)(1)数字化地形图测量技术设计书(三份)。

1:500大比例尺地形图新测与更新项目技术设计方案

1:500大比例尺地形图新测与更新项目技术设计方案

5设计方案5.1软件和硬件配置规定5.1.1软件设备软件配置见表5.1-1:表5.1-1 重要软件投入情况5.1.2硬件设备使用的仪器设备作业前均应按照规定进行全面检查, 完好率100%。

硬件设备配置见表5.1-2:表5.1-2 重要硬件设备投入情况5.2技术路线项目全采用“内业→外业→内业”作业模式进行施工。

1)数据更新模式1:500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方法依据地形要素变化率分为新测、修补测。

地物要素变化率参照GB/T 14268-2023附录B中地图格网记录法计算。

地物变化率计算以图幅为单位, 以图上1cm2 格网为1个变化量记录单位(G), 以公式α格=(m/M)×100%。

公式中α格为地物变化率, m为图幅内地物要素变化的总G数, M为图幅的理论总1cm2格网数(M>m)。

本地物变化率α格>40%时, 进行重测, 图幅内所有地理信息要素进行测绘。

本地物变化率α格<40%时, 进行修测, 对图幅内部分地物要素和相应变化了的地貌进行实测修正。

原数据采用修测或修编更新方法更新超过3次, 要对所有的地理信息要素进行重测。

2)数据变化信息获取方法将2023年DLG数据与2023年0.05米DOM数据进行套合对比配合人工巡查获取整个测区全面的变化信息。

3)数据更新内业立体采集为主, 外业实测为辅进行数据更新。

结合测区的地形地貌及地物特点, 采用航测数字法成图, 平面和高程数据都由航测内业采集。

数据采集先内业判测, 后外业调绘、外业补测, 数据编辑整理, 再数据入库。

5.3图根控制测量5.3.1图根点的布设1)图根平面控制点逐级布设, 每个控制点宜保证有一个以上的通视方向。

2)图根控制点是地形图修测和地形图测量的依据, 图根点在基本控制点基础上加密。

3)图根控制测量采用山东省GPS连续运营参考站(SDCORS)为基础进行布设。

4)图根点的密度以满足地形、地物点及界址点的数据采集为原则, 合理布设并应尽量的均匀分布, 每幅图不少于4个(涉及各等级控制点), 个别情况至少2个。

1:500数字化地形图测量技术设计书编写要求和实例范本

1:500数字化地形图测量技术设计书编写要求和实例范本

测绘专业技术设计书内容及实例根据测绘行业标准《测绘技术设计规定》(CH/T 1004-2005)要求,为测绘项目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保证测绘成果(或产品)符合技术标准和满足顾客要求,并获得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每个测绘项目作业前都应进行技术设计。

一、测绘技术设计分类测绘技术设计分为项目设计和专业技术设计。

项目设计是对测绘项目进行的综合性整体设计,一般由承担项目的法人单位负责编写。

专业技术设计是对测绘专业活动的技术要求进行设计,它是在项目设计基础上,按照测绘活动内容进行的具体设计,是指导测绘生产的主要技术依据,专业技术设计一般由具体承担相应测绘专业任务的法人单位负责编写。

对于工作量较小的项目,可根据需要将项目设计和专业技术设计合并为项目设计。

二、测绘专业技术设计内容专业技术设计书的内容通常包括概述、测区自然地理概况与已有资料情况、引用文件、成果(或产品)主要技术指标和规格、技术设计方案等部分。

1、概述主要说明任务的来源、目的、任务量、测区范围和作业内容、行政隶属以及完成期限等任务基本情况。

2、作业区自然地理概况与已有资料情况1)作业区自然地理概况应根据不同专业测绘任务的具体内容和特别,特别需要说明与测绘作业有关的作业区自然地理概况。

2)已有资料情况主要说明已有资料的数量、形式、主要质量情况(包括已有资料的主要技术指标和规格等)和评价、说明已有资料利用的可能性和利用方案等。

3、引用文件说明专业技术设计书编写过程中所引用的标准、规范或者其他技术文件,文件一经引用,例构成专业技术设计书设计内容的一部分。

4、成果(或产品)主要技术指标和规格根据具体成果(或产品),规定其主要技术指标和规格,一般包括成果(或产品)类型及形式、坐标系统、高程基准、时间系统、比例尺、分带、投影方法、分幅编号及其空间单元,数据基本内容、数据格式、数据精度以及其他技术指标等。

5、设计方案具体内容应根据各专业测绘活动的内容和特点确定。

1:500数字化地形图测量技术设计书编写要求和实例例范本

1:500数字化地形图测量技术设计书编写要求和实例例范本

测绘专业技术设计书内容及实例根据测绘行业标准《测绘技术设计规定》(CH/T 1004-2005)要求,为测绘项目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保证测绘成果(或产品)符合技术标准和满足顾客要求,并获得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每个测绘项目作业前都应进行技术设计。

一、测绘技术设计分类测绘技术设计分为项目设计和专业技术设计。

项目设计是对测绘项目进行的综合性整体设计,一般由承担项目的法人单位负责编写。

专业技术设计是对测绘专业活动的技术要求进行设计,它是在项目设计基础上,按照测绘活动内容进行的具体设计,是指导测绘生产的主要技术依据,专业技术设计一般由具体承担相应测绘专业任务的法人单位负责编写。

对于工作量较小的项目,可根据需要将项目设计和专业技术设计合并为项目设计。

二、测绘专业技术设计内容专业技术设计书的内容通常包括概述、测区自然地理概况与已有资料情况、引用文件、成果(或产品)主要技术指标和规格、技术设计方案等部分。

1、概述主要说明任务的来源、目的、任务量、测区范围和作业内容、行政隶属以及完成期限等任务基本情况。

2、作业区自然地理概况与已有资料情况1)作业区自然地理概况应根据不同专业测绘任务的具体内容和特别,特别需要说明与测绘作业有关的作业区自然地理概况。

2)已有资料情况主要说明已有资料的数量、形式、主要质量情况(包括已有资料的主要技术指标和规格等)和评价、说明已有资料利用的可能性和利用方案等。

3、引用文件说明专业技术设计书编写过程中所引用的标准、规范或者其他技术文件,文件一经引用,例构成专业技术设计书设计内容的一部分。

4、成果(或产品)主要技术指标和规格根据具体成果(或产品),规定其主要技术指标和规格,一般包括成果(或产品)类型及形式、坐标系统、高程基准、时间系统、比例尺、分带、投影方法、分幅编号及其空间单元,数据基本内容、数据格式、数据精度以及其他技术指标等。

5、设计方案具体内容应根据各专业测绘活动的内容和特点确定。

1:500地形图测绘技术设计书

1:500地形图测绘技术设计书

1:500地形图测绘技术设计书为了满足测绘工程技术专业学生的实需要,XXX在2011年8月份为我们系的学生安排了对XX校区进行1:500数字地形图测绘工作的实。

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个组5-6人左右,对校区进行了地籍测量和校区以外的大乙坡进行了地形测绘。

测区位于云南省楚雄州武定县,本校区占地大约60多亩,地理位置为北纬25°30′31·07″、东经102°25′04·73″、海拔1751米,交通便利,沟渠纵横。

测区地形困难类别定为一般地区类,作业时间为一个月,由于季风气候影响和测区内草木茂盛,测绘工作有一定难度。

本次测绘工作的技术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1:500》GB/T7929-1995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测量规范》GJJ8-99.已有测绘资料的利用方案包括平面控制点资料、高程控制点资料和地图资料。

测区附近有我校的已知点,标志完好,成果可供利用;在测区附近有我校的已知点的国家四等水准成果,成果可作为本次测量起算成果;测区有武定县土地利用详查图,可以参考进行测区技术设计、控制网布设和踏勘选点工作。

本次测绘采用的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分别为1954年北京坐标系和85国家高程基准。

本测区成图比例尺为1:500,基本等高距为0.5米,野外采用带有内存的全站仪进行施测,内业用计算机数字化成图。

数字化成图采用南方公司的CASS6.0数字化地形地籍成图件,软件系统的运行环境为Windows XP nal操作系统和Autocad软件2005版本。

平面控制测量以校区的已知点为起算点,使用全站仪直接布设图根点,以测区内D002(E级)进行测区校正。

图根点相对于D002,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5厘米,测站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15厘米。

图根点编号为S01、S02等。

在选择控制点时,应考虑符合观测条件、通视良好、易于长期保存和扩展的地方。

在硬性路面上,宜埋石并打入铁钉(桩顶直径1.5㎝以上)作为标志。

1:500地形图测绘技术方案

1:500地形图测绘技术方案

1:500地形图测绘技术方案项目地形图测绘工程技术方案编制单位:编制日期:1.项目概况1.1 项目名称:XXX项目地形图测绘工程。

1.2 项目概况:该项目位于XXX,在开工前需要对项目范围内地形地貌进行测量。

具体工程量以现场实测为准。

1.3 服务要求:按照已评审批复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对该项目进行以下工作。

1)测图比例为1:500.2)搜集附有坐标和地形的建筑总平面图,场区的地面整平标高。

3)在15日内完成。

2.规范标准本项目的测绘工作需要遵守以下规范标准: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技术规范》(GB/T -2009);2)《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73-97);3)《数字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和质量评定》(GB/T-2001);4)《工程测量规范》(GB-2007);5)《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GB/T );6)《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 .1-2007);7)《1:500、1:1000、1:2000地形图数字化规范》(GB/T -1997);8)《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 -2006);9)《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2009);10)《数字测绘成果质量要求》(GB/T -2008);11)《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 -2008);12)《测绘成果质量检验报告编写基本规定》(CH/Z 1001-2007);13)《测绘技术设计规定》(CH/T 1004-2005)。

3.人员组织安排及生产硬件、软件配置待补充。

选点应由熟悉GPS技术的人员承担。

在选点前,应收集测区资料,了解测区情况,特别是交通、通讯、气象、地质及已有控制点等情况。

待定点应先在小比例尺地形图上圈定。

选点人员应实地踏勘,并按要求在实地选定点位。

应充分利用符合要求的旧有控制点,但在利用旧点时,应检查旧点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完好性,符合要求方可利用。

1:500地形图测绘技术设计书

1:500地形图测绘技术设计书

XXX校区1:500地形图测绘技术设书班级:XXXX姓名:XXX学号:XXXXXXXXXXXX年X月X日第一章概况为满足测绘工程技术专业所有学生的实习需要,XXX学院2011年八月份的实习安排,我们系的学生对XX校区进行1:500数字地形图测绘工作。

在此过程中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个组5-6人左右,并且对校区进行地籍测量和校区以外的大乙坡进行了地形测绘。

测区概况:武定县位于云南省楚雄州,而武XX区位于XX,本校区占地大约60多亩。

该校区处于北纬25°30′31·07″、东经102°25′04·73″、海拔1751米、测区交通便利,沟渠纵横。

作业时间为一个月,因受季风气候影响,加以测区内草木茂盛,给测绘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测区地形困难类别定为一般地区类。

第二章编制方案的技术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1:500》GB/T7929-1995(以下简称《图式》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测量规范》GJJ8-99(以下简称《规范》)第三章已有测绘资料的利用方案一、平面控制点资料测区附近有我校的已知点。

经踏勘检查,标志完好。

成果可供利用。

二、高程控制点资料在测区附近有我校的已知点的国家四等水准成果。

经踏勘检核无误。

成果可作为本次测量起算成果。

三、地图资料测区有武定县土地利用详查图,可以参考进行测区技术设计、控制网布设和踏勘选点工作。

第四章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一、平面坐标系统: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二、高程系统:采用85国家高程基准。

第五章、地形图的比例及成图方法本测区成图比例尺为1:500,基本等高距0.5m。

野外采用带有内存的全站仪进行施测,内业用计算机数字化成图。

第六章采用的软件系统本测区数字化成图采用南方公司的CASS6.0数字化地形地籍成图件。

软件系统的运行环境:①Windows XP professional操作系统Autocad软件2005版本第七章平面控制测量一、以校区的已知点为起算点。

1:500数字化地形图测绘项目技术设计书

1:500数字化地形图测绘项目技术设计书

1:500数字化地形图测绘项目技术设计书1:500数字化地形图测绘项目技术设计书1 概述1.1 任务来源随着××市××城区的快速发展,该市原有的地形图已不能满足当前规划设计的要求,因此,××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委托我院在××城区西南方向的××、××及××片区增测1:500数字化地形图,以满足城市规划设计和管理的需要。

1.2 工作内容和范围测区位于××市××城区西南方向的××片区、××片区一带,分为二个独立区块,测图具体范围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派人实地指定。

任务内容包括1:500数字化地形图测绘,用1980西安坐标系施测,并将1980西安坐标系的地形图转换为1954年北京坐标系,具体包括:(1)测区控制测量;(2)1:500数字化地形图测绘,并将所测绘的1:500数字化图地形图缩编为1:1000地形图(80坐标),面积约6平方公里;(3)将1980西安坐标系的1:500数字化地形图转换为1954年北京坐标系地形图。

(4)在2009年城区地形图测绘成果的基础上,增加图幅分幅编号,并完善原有图幅结合表(电子版);2 作业区自然地理概况和已有资料情况2.1 作业区自然地理概况××市××城区地处××省西北、云贵高原南麓,是大西南通向沿海港口的重要通道,城区介于东经108°00'~108°07'、北纬24°39'~24°45'之间。

测区地处××城区西南方向城郊结合部,测图范围主要分布有××、××村及京峒等3个村庄,该项目东北面接边地区2009年已测过1:500地形图。

1_500地形图测绘技术设计方案

1_500地形图测绘技术设计方案

目录1 地形图测量概况 (3)1.1 测区范围和工作量 (3)1.1.1 测区范围与分布 (3)1.1.2 需要完成的工作量 (3)1.1.2.1 平面控制测量 (3)1.1.2.2 高程控制测量 (3)1.1.2.3 数字地形图测绘 (3)1.2 项目分阶段实施计划 (3)2 实施技术方法 (4)2.1 已有资料分析应用 (4)2.2 图幅分幅与测量基准 (4)2.2.1 图幅分幅、图幅编号及图名 (4)2.2.2 测量基准 (5)2.3 测量精度与方法 (5)2.4 采用的主要技术 (6)2.4.1 GPS测量技术 (6)2.4.2 数字测绘技术 (6)3 引用、依据技术标准 (6)4 生产硬件、软件配置 (7)4.1 生产硬件投入 (7)4.2 生产软件投入 (7)5 控制测量 (8)5.1 平面控制测量 (8)5.1.1 控制网布设方案 (8)5.1.2 坐标系统选择 (8)5.1.3 基础控制网成果提供 (8)5.1.4 GPS四等网与GPS一级网设计 (8)5.1.5 GPS四等点与GPS一级点选埋 (10)5.1.6 GPS控制网测算 (11)5.1.6.1 GPS控制网外企观测 (11)5.1.6.2 GPS基线向量解算及检核 (11)5.1.6.3 GPS网平差计算 (12)5.2 高程控制测量 (13)5.2.1高程控制网设计 (13)5.2.2 高程基准 (13)5.2.3 四等水准观测 (13)5.2.3.1 四等水准测量的基本技术要求和观测技术要求 (13)5.2.3.2 四等水准测量外企观测 (14)5.2.4 水准网平差计算 (14)5.3 图根控制测量 (15)5.3.1 图根控制点埋设 (15)5.3.2 图根控制点埋设 (15)5.3.3 图根控制点编号 (15)5.3.4 图根控制网观测 (15)5. 3. 5图根控制高程测量 (16)5. 3. 6 图根控制网平差计算 (16)6数字地形图测量 (16)6.1 测绘基本要求 (16)6.2 数字地形图图面表示 (17)6.3 建筑物结构、性质、层次表示 (18)6.4 交通表示 (18)6.5 水系表示 (18)6.6地貌表示 (19)6.7 等高距与高程注记点精度要求 (19)7.质量报称与安全措施 (20)7.1 生产设备保障 (20)7.2 作业技术力量保证 (20)7.3 加强质量检查 (20)7.4 采用先进的数据采集方法 (21)7.5 安全措施 (21)8 提交成果 (22)8.1控制测量成果 (22)8.2地形测量数据 (22)8.3文档成果(须同时提供电子文档): (23)1 地形图测量概况1.1 测区范围和工作量1.1.1 测区范围与分布根据****的实际情况和规划建设工作的轻重缓急,本期控制测量在****进行1:500地形图测绘的区域进行布测。

1:500地形图测量技术设计书

1:500地形图测量技术设计书

XXXXXX1﹕500数字化地形图测量技术设计书批准单位:申报单位:审批意见:总工程师:20xx年xx月xx日主要设计人:20xx年xx月xx日审批人:20xx年xx月xx日目录一、测区概况二、设计及作业依据三、已有资料情况四、平面坐标系统、高程系统和基本等高距五、各等级控制点埋石、密度六、基础控制测量七、图根控制测量八、地形图测绘九、保证质量主要措施和要求十、成果资料的整理与上交Xxx区1﹕500数字化地形图测量技术设计书为满足XXXXXX需要,为统一技术要求,以保证成果质量,盐城市乾泰工程测量有限公司特编写本技术设计书。

一、测区概况测区位于,周边约29平方公里的范围,交通较为便利。

测区地形以平原地为主,部分地区上有树,测区内耕地大部分为旱地,有部分水稻田。

二、设计及作业依据1.GJJ8-99《城市测量规范》2.GB12898-91《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3.GB/T7929—1995《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4.CJJ73—97《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5.GB14912—94《大比例尺地形图机助制图规范》6.GB/T17160-1997《1:500、1:1000、1:2000地形图数字化规范》7.审批后的本技术设计书本设计书未提及的,按GJJ8—99《城市测量规范》;GB/T7929—1995《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为准.三、已有资料情况1.控制资料①由XX市规划局提供,Ⅱ、Ⅲ等三角点X个(XXX、XXX、..。

.。

.)可作为测区布设首级控制测量平面控制的起算点。

②由XX市规划局提供,Ⅲ等以上水准点可作为首级控制测量高程控制的起算点(XXX、XXX、.... 。

.。

)。

③上述成果为1980西安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

④测区内已有一级导线点、GPS点可利用。

因坐标系不同,需经转换检测符合要求后方可使用。

2.地形图资料由XX市规划局提供的1:10000影像图,标有测区范围及1:500、1:2000地形图测图范围,1:50000地形图可作为工作计划用图.测区内有部分不同坐标系的1:500、1:1000、1:2000地形图,可进行连测转换经内业数字化后使用。

1:500地形图测绘技术方案设计

1:500地形图测绘技术方案设计

项目名称1:500数字地形图测绘项目技术设计方案公司名称2017年6月目录1 观山湖区概况 (1)1.1 观山湖区地理概况 (1)1.2 朱昌镇概况 (1)1.3 测区简介 (1)1.4 测区围和工作量 (1)1.4.1 测区围与分布 (1)1.4.2 需要完成的工作量 (2)1.4.2.1 平面控制测量 (2)1.4.2.2 高程控制测量 (2)1.4.2.3 数字地形图测绘 (2)1.5 项目分阶段实施计划 (2)2 实施技术方法 (2)2.1 已有资料分析应用 (2)2.2 图幅分幅与测量基准 (3)2.2.1 图幅分幅、图幅编号及图名 (3)2.2.2 测量基准 (3)2.3 测量精度与方法 (3)2.4 采用的主要技术 (4)2.4.1 GPS测量技术 (4)2.4.2 数字测绘技术 (4)3 引用、依据技术标准 (4)4 生产硬件、软件配置 (4)4.1 生产硬件投入 (4)4.2 生产软件投入 (5)5 控制测量 (5)5.1 平面控制测量 (5)5.1.1 控制网布设方案 (5)5.1.2 坐标系统选择 (5)5.1.3 基础控制网成果提供 (5)5.1.4 GPS四等网与GPS一级网设计 (5)5.1.5 GPS四等点与GPS一级点选埋 (7)5.1.6 GPS控制网测算 (7)5.1.6.1 GPS控制网外企观测 (7)5.1.6.2 GPS基线向量解算及检核 (8)5.1.6.3 GPS网平差计算 (8)5.2 高程控制测量 (9)5.2.1高程控制网设计 (9)5.2.2 高程基准 (9)5.2.3 四等水准观测 (9)5.2.3.1 四等水准测量的基本技术要求和观测技术要求 (9)5.2.3.2 四等水准测量外企观测 (9)5.2.4 水准网平差计算 (10)5.3 图根控制测量 (10)5.3.1 图根控制点埋设 (10)5.3.2 图根控制点埋设 (10)5.3.3 图根控制点编号 (10)5.3.4 图根控制网观测 (11)5. 3. 5图根控制高程测量 (11)5. 3. 6 图根控制网平差计算 (11)6数字地形图测量 (11)6.1 测绘基本要求 (11)6.2 数字地形图图面表示 (11)6.3 建筑物结构、性质、层次表示 (12)6.4 交通表示 (13)6.5 水系表示 (13)6.6地貌表示 (13)6.7 等高距与高程注记点精度要求 (133)6.8 地形图分层与分色要求 (13)7.质量报称与安全措施 (14)7.1 生产设备保障 (144)7.2 作业技术力量保证 (14)7.3 加强质量检查 (14)7.4 采用先进的数据采集方法 (14)7.5 安全措施 (15)8 提交成果 (15)8.1控制测量成果 (15)8.2地形测量数据 (16)8.3文档成果: (16)1 观山湖区概况1.1 观山湖地理概况观山湖区位于东经106°33′—106°41′,北纬26°33′—26°40′,地处市西北部,东临黔灵山脉,南接三桥马王庙片区,西靠清镇市,北与白云区相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设计方案5.1软件和硬件配置要求5.1.1软件设备软件配置见表5.1-1:表5.1-1 主要软件投入情况5.1.2硬件设备使用的仪器设备作业前均应按照要求进行全面检查,完好率100%。

硬件设备配置见表5.1-2:表5.1-2 主要硬件设备投入情况5.2技术路线1项目全采用“内业→外业→内业”作业模式进行施工。

1)数据更新模式1:500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方法依据地形要素变化率分为新测、修补测。

地物要素变化率参照GB/T 14268-2008附录B中地图格网统计法计算。

地物变化率计算以图幅为单位,以图上1cm2格网为1个变化量统计单位(G),以公式α格=(m/M)×100%。

公式中α格为地物变化率,m为图幅内地物要素变化的总G数,M为图幅的理论总1cm2格网数(M>m)。

当地物变化率α格>40%时,进行重测,图幅内全部地理信息要素进行测绘。

当地物变化率α格<40%时,进行修测,对图幅内部分地物要素和相应变化了的地貌进行实测修正。

原数据采用修测或修编更新方法更新超过3次,要对全部的地理信息要素进行重测。

2)数据变化信息获取方法将2015年DLG数据与2017年0.05米DOM数据进行套合对比配合人工巡查获取整个测区全面的变化信息。

3)数据更新内业立体采集为主,外业实测为辅进行数据更新。

结合测区的地形地貌及地物特点,采用航测数字法成图,平面和高程数据都由航测内业采集。

数据采集先内业判测,后外业调绘、外业补测,数据编辑整理,再数据入库。

5.3图根控制测量5.3.1图根点的布设1)图根平面控制点逐级布设,每个控制点宜保证有一个以上的通视方向。

2)图根控制点是地形图修测和地形图测量的依据,图根点在基本控制点基础上加密。

3)图根控制测量采用山东省GPS连续运行参考站(SDCORS)为基础进行布设。

4)图根点的密度以满足地形、地物点及界址点的数据采集为原则,合理布设并应尽量的均匀分布,每幅图不少于4个(包括各等级控制点),个别情况至少2个。

5)图根点相对于起算点的点位及高程中误差不得超过±5cm。

5.3.2图根点测量在SDCORS系统下采用RTK架设三脚架施测。

观测时间不少于20个历元的两次观测,采样间隔2s-5s。

两次独立观测平面较差应不大于4cm,高程较差不大于4cm,取中数为最后成果,否则重测。

5.3.3图根点点位和编号固定图根点的点位用大道钉或埋石作为点位固定标志,其它图根点的点位标志设置临时标志,保存期应在工程完成后2年。

埋设的标石的规格按规范要求进行。

图根点的编号共4位,顺序号前分别冠以大写字母“T”、表示,即“T0001”……“T0099”等,本标段内编号为T2001-T5000。

图根点的各种计算和最终成果均取至0.001m,图根点的观测手簿及计算过程应整理提交。

5.3.4图根点外业实测检查图根点的外业实测检查应满足:坐标较差(相对于图上距离)≤±0.15mm,高程较差≤1/7基本等高距。

5.4技术方案5.4.1新测部分技术方案5.4.1.1技术流程采用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完成1:500 DLG数据采集,详见图5.4-1。

5.4.1.2作业方法采用先内后外的测图方式,通过立体影像模型进行要素判读与采集(包括图形和属性),对难以确认的要素内容进行标记;立体测绘的地形要素按相应符号进行编辑,并加注各类注记。

数据按内业定位,外业定性的原则进行采集,然后将调绘图返回内业进行编辑成图。

a.建立立体像对。

利用空三加密成果,使用用航天远景航测软件恢复立体模型。

b.内业数据采集。

使用航天远景数据采集软件,在立体环境中进行影像判读,使用标准的数据格式和符号采集地图要素。

平面和高程精度采集符合规范要求,点、线、面采集符合规定要求,要素采集做到不移位、无遗漏;地貌采集要正确反映地貌形态、类别和分布特征,高程点采集在明显地物点和地形特征点上,采集时保证测标切准模型,最后将采集数据生成DLG。

图5.4-1 DLG生产技术流程图d.外业调绘。

实地进行核查、补测和纠错,同时进行地理要素性质调绘,将结果标绘在外业调绘底图上交回内业,测绘部分地物点检查精度。

e.内业编辑、建库。

内业根据外业调绘底图和补测数据进行编辑整理,根据标准数据库结构利用arcgis软件建立数据库。

5.4.1.3立体测图要求a.在立体模型下只采集能看到的要素,被植被阴影遮盖的地方可不采集,但应进行必要标注,待外业调绘时补测。

b.不依比例尺表示的地物测定位点、定位线。

c.点状要素采集时,应正确判定点位几何中心和方向;要注意有向线状符号采集时符号生成的方向。

d.居民地的各类建(构)筑物及主要附属设施应准确测绘外围轮廓和如实反映建筑结构特征。

e.因多数房屋需要改正房檐,测标可按房檐外边沿测量。

f.像对之间DLG数据必须在立体模型中进行连接。

g.加强立测数据的质量检查,每个像对测图完成后,要由生产部门检查员在立体环境下进行检查,并记录签字。

5.4.1.4外业调绘要求实地调绘前应对内业判绘的数据进行分析,做好内外业技术上的沟通,以保证地形图要素(包括图形要素和属性信息)表达的完整性和正确性。

调绘应判读准确、描绘清楚、图式运用恰当、注记准确;调绘人员应坚持“走到、看到、问到、绘清”的原则;应在野外对航测内业成图进行全面实地检查、修测、补测、地理名称调查注记、房檐改正等工作。

a.对内业预判的地形图要素进行核查、纠错、定性,对内业漏测和难以准确判绘的图形信息(如遮盖区域)和无法获取的属性信息(如地理名称等)进行调绘。

b.对影像清晰内业漏测的地物不必补测,直接在图上标绘。

c.对主要街道被遮挡的地物补测、标绘。

d.调绘房檐宽度。

e.对各类检修井进行定性。

f.外业清绘除地类界可使用简化符号外,其它按《图式》规定的符号(符号大小、线粗)清绘;面积较大植被范围线内可配置1-2个相应符号加文字说明表示。

g.对于地物性质可采用符号化表示或者注记表示,如对于内业量测的不明线,外业确定后,可标注文字注记,不必再绘制符号表示,但文字注记应标注清楚,做到与地物一一对应。

h.变化区域以及新增区域用蓝色笔表示,并进行补测。

变化较小,人工能丈量的区域,采用丈量补测法,并标注相应的尺寸;变化范围较大时,圈出范围用仪器补测。

i.影像上有而实地已经消失的地物用红色笔打叉去掉,涉及消失范围的用红色笔勾绘出范围。

j.调绘完后要进行图幅接边,接完边后要在已接的边处写上“已接边,接边人:XX 检查人: XX和接边日期”,需两接边人签字认可,一人接边一人审核,接边的原则是接东南送西北。

k.调绘完成后在图幅的右下角写上调绘时间、调绘员姓名等整饰信息。

并把调绘底图与补测数据一起提交内业,进行后续内业编辑。

5.4.2修补测部分技术方案5.4.2.1作业流程详见图5.4-25.4.2.2作业方法采用外-内-外的作业方式。

利用2015年DLG数据套合最新DOM成果进行变化区域识别,在调绘底图上标画出变化区域并到实地进行核查、补测和纠错,同时进行地理要素性质调绘,将结果标绘在外业调绘底图上,通过采用全野外数字化测图的方式进行修补测,再对修补测的数据进行内业编辑整合,最后进行数据外业检查。

(1)资料收集。

收集2015年DLG数据和新测制的DOM资料,通过套合形成工作底图。

(2)变化区识别。

在形成的工作地图上,通过内业判读、分析,勾画出变化区域;并统计变化区域面积,核实外业工作量为外业数据采集做好计划安排。

(3)外业补测。

对已有地形图要素进行核查、纠错、定性,变化区域以及新增区域用蓝色笔表示,并进行补测。

变化较小,人工能丈量的区域,采用丈量补测法,并标注相应的尺寸;变化范围较大时,圈出范围用仪器补测。

地形图上有而实地已经消失的地物用红色笔打叉去掉,涉及消失范围的用红色笔勾绘出范围。

(4)内业编辑、建库。

内业根据外业调绘底图和补测数据进行编辑整理,根据标准数据库结构利用arcgis软件建立数据库。

图5.4-2 地形图更新技术流程5.4.3仪器设置及测站定向检查(1)仪器对中误差不应大于5mm。

仪器高应准确量取至毫米。

(2)应以较远一侧站点(或其他控制点)标定方向(起始方向),另一测站点(或其他控制点)作为检核,算得检核点平面位置误差应小于0.2×M×10-3(m),M是检测距离。

(3)检查另一测站点(或其他控制点)的高程,其较差不应大于1/6基本等高距。

(4)每站数据采集结束时,应对标定方向进行检测。

检测结果如超过(2)或(3)所规定的限差,检测前所测的碎部点必须重测。

5.4.4测站点与碎部点观测记录(1)数据采集所生成的数据文件应便于检索、通讯与输出。

(2)外业数据记录文件应是一个文本文件,其格式可自行规定,但应具有通用性,便于转换。

(3)数据记录文件应及时存盘,并做好双备份。

5.4.5数据采集外业数字测图一般以作业分区为单位统一组织作业。

当作业分区较大或有条件时,可在作业分区内按自然带状地物(如街道线、河流线等)为边界线划分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小区。

各小区的数据组织、数据处理和作业应相对独立,作业小区及小区间在数据采集和处理时不应存在矛盾,避免造成数据重叠或漏测。

当有地物跨越不同作业小区时,该地物应完整地在某一小区采集完成。

应利用全站仪+小棱镜进行1:500外业数据采集,采集可采用极坐标法、方向交会法、偏心测量法等方法进行。

要特别注意每站施测前都应对控制点数据(x、y、h)进行检校,并应随时对已测过的明显地物点进行检测(即测量重合点),以有效地减免错误。

(1)点状要素(独立地物)能按比例表示时应按实际形状采集,不能按比例表示时应准确测定其定位点或定线点。

有方向性的点状要素应先采集其定位点,再采集其方向点(线)。

(2)具有多种属性的线状要素(线状地物、面状地物公共边、线状地物与面状地物边界线的重合部分),只可采集一次,但应处理好多种属性之间的关系。

(3)线状地物采集时,应视其变化测定,适当增加地物点的密度,以保证曲线的准确拟合。

(4)为了正确反应地貌和准确绘制等高线,陡坎上、下、变坡处都需测量高程。

等高线上的特征点、线都实测,只有等高线密集且等坡度情况下才允许内插。

(5)应注意不能遗漏所需的属性数据。

(6)碎部点采集一般应在控制测量完成后进行。

当用交会法测定地物点时,交会方向一般需三个,交会边长不宜大于定向距离。

(7)地形点平均间距为25m,地性线和断裂线应按地形变化增大采点密度。

(8)碎部点测距最大长度为200m,如遇特殊情况,在保证碎部点精度的前提下,碎部点测距长度可适当加长。

(9)草图的绘制1)采用数字测记模式时,一般应绘制草图。

绘制草图时,采集的地物地貌,原则上按照图式符号绘制,对于复杂的符号可以简化或自行定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