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管理体制

合集下载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的分类与比较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的分类与比较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的分类与比较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是指在城市管理中,为了提高管理效率和协调各部门间的工作,采取了一种综合行政执法的制度安排。

本文将从分类和比较两个方面,对城市管理综合执
法体制进行讨论。

一、分类
1.中央主导型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由中央政府统一组织实施。


央政府设立专门的执法机构,由其负责协调和指导各地方的综合执法工作。

各地方政府负
责具体的执法行为,并按照中央政府的要求进行工作。

这种体制可以确保统一的执法标准
和效果。

3.合作共治型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由各部门共同组织实施。

各部
门根据各自的职责,共同参与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形成一种合作的管理模式。

各部门
通过协商、协作等方式,共同解决城市管理中的问题。

这种体制可以充分发挥各部门的优势,提高城市管理的综合效能。

二、比较
1.中央主导型体制 vs 地方主导型体制
中央主导型体制更加注重统一的执法标准和效果,能够确保各地方政府的执法工作更
加一致。

地方主导型体制更加贴近实际情况,能够更好地适应地方的特点和需求。

两种体
制都具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体制。

中央主导型体制由中央政府统一组织实施,能够确保统一的执法标准和效果。

合作共
治型体制通过各部门的合作共治,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城市管理的综合效能。

两种
体制都能够提高管理效率,但中央主导型体制更加注重统一性,而合作共治型体制更注重
协同性。

如何完善我国现行的城市管理体制

如何完善我国现行的城市管理体制
提升城市品质和形象
完善的城市管理体制有助于提升城市的整体品质和形象,增强城市 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完善城市管理体制的对策建议的可行性分析
政策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城市管理体制的投 入,从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 给予支持,推动城市管理体制的
完善。
社会参与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管理,发挥 社会组织和企业的作用,形成政府 与社会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格局。
缺乏专门的城市管理法律法规
目前尚未出台专门的城市管理法律法规,导致城市管理实践中缺乏明确的法律 依据和指导。
现有法律法规不健全
现有的城市管理法律法规存在漏洞和不足,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难以有效 规范和引导城市管理行为。
城市管理部门的职责不明确
部门职责交叉
城市管理部门之间存在职责交叉 、重叠现象,导致权责不明、协 调困难等问题。
推广智能化技术应用
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加强对城 市基础设施的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类问题。
加强城市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
通过高校、社会招聘等方式,培养和引 进具有城市管理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 人才,为城市管理工作提供人才保障。
VS
加强队伍建设和培训
推动城市管理方式的创新
探索适应城市发展需要的新的管理方式,如公众参与 、志愿服务等,丰富城市管理的形式和内容。
提高城市管理部门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
加强城市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
加强对城市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建立市民反馈机制,及时改进服务
建立市民反馈机制,收集市民对城市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服务,点体现在多个方面,例如:通过制定城市规划来引导城市发展 ,通过法治来规范城市管理行为,通过民主参与来提高城市管理的透明度和公正 性,通过公共服务来满足市民的基本需求等。

中国城市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研究

中国城市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研究

中国城市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研究中国的城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到政府、市民、企业等多方面的因素。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管理在规划、建设、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等多个方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

这就要求我们深入研究中国城市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以便更好地推进城市发展和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中国的城市管理体制主要由政府、市民、企业和相关部门组成。

政府在城市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负责制定城市规划、政策和法规,协调各方面资源,监督城市建设和发展。

市民作为城市的居民,有着参与城市管理的权利和责任,通过各种途径,如居民代表会议、社区组织等方式,与政府共同参与城市管理。

企业作为城市的经济主体,承担着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责任,同时也需要遵守相关法规和规定,与政府共同推进城市管理。

相关部门负责城市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如城管部门、交通部门、环境保护部门等,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维护城市的秩序和环境。

在中国的城市管理中,政府的角色是至关重要的。

政府通过制定城市规划和政策,引导城市的发展方向和节奏。

政府还负责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提供各种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交通等,为市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便利条件。

政府还对市民和企业进行监督和管理,提高市民的素质和意识,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

政府还要加强与各方面的沟通和合作,形成有效的协同机制,以解决城市管理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市民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市民要履行自己的权利和责任,积极参与城市管理和公共事务,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参与社区组织和居民代表会议,与政府共同推动城市发展和改善。

市民还应当自觉遵守法规和规定,增强个人的环保意识和公共道德意识,共同维护城市的和谐和进步。

企业在城市管理中也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和责任。

企业不仅是城市经济的支柱,也是城市管理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企业要履行法定职责和社会责任,遵守法规和规定,保护环境、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市民提供良好的产品和服务,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贯彻落实深入推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贯彻落实深入推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贯彻落实深入推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一、背景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是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重大政治任务,旨在推动城市管理体制向纵深发展,提高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的工作效能和水平,加强城市综合执法队伍建设,确保城市的安全和秩序。

二、总体目标通过深入推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四权分立、责任明确、科学决策、依法行政、高效运作”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制度,提升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的法治意识和服务意识,加强队伍建设,推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科学、规范、高效、公正。

三、具体措施1.加强体制机制建设(1)建立健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构的组织体系,并明确职责、权力和义务。

(2)完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协作机制,确保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合作配合。

(3)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领导体制建设,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实施的针对性。

(4)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考核评价机制,注重对绩效和质量的考核,促进工作的创新和改进。

2.加强队伍建设(1)提高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加强培训和练兵,确保执法能力的提升。

(2)建立健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人员的选拔任用机制,注重选拔优秀人才,提高队伍素质。

(3)改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人员的工作待遇和福利,提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4)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人员的监督和管理,建立激励和制约机制,促进队伍健康发展。

3.加强制度建设(1)建立健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执法的基本原则和程序。

(2)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监督机制,推进法治化执法,防止滥用职权和打击报复现象的发生。

(3)推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信息化建设,提高执法效率和精确度。

(4)加大对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实施情况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

四、工作保障1.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对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认识和支持,促进的顺利进行。

2.加强协调配合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推动工作的有序进行。

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一、背景概述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是以维护社会稳定,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为目标的重大改革举措,旨在改善城市管理执法效率和效果,营造和谐宜居的城市环境。

本方案将通过整合行政执法资源、优化执法流程、提升行政执法能力等举措,推动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

二、改革目标1. 提升城市管理的综合性和协同性,打破部门壁垒,加强行政协调。

2. 推动执法力量的整合和资源的共享,提高执法效率和效果。

3. 强化执法队伍的专业技能和素质,提高执法水平。

4. 建立科学合理的督查评估机制,促进执法工作的规范化和透明化。

三、改革措施1.整合行政执法力量(1)成立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由相关职能部门共同组成,建立综合行政执法指挥调度机制,实现跨部门协作,统一行动。

(2)各职能部门根据各自行政执法职责,依法划定执法责任区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避免重复执法和执法盲区。

(3)建立行政执法队伍培训平台,组织例行培训和专业培训,提升执法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法律素养。

2.优化执法流程(1)建立统一的执法规范和执法流程,明确各部门行政执法的权限和程序,形成统一的执法标准。

(2)推行全程电子化办公,实现行政执法过程的信息化管理,提高执法效率。

(3)建立执法案件移交机制,保证案件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减少执法过程中的疏漏和纠纷。

3.提升执法能力(1)加强执法装备和技术支持,提供先进的执法设备和技术工具,提高执法人员及时、准确、全面地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组织开展专业技能竞赛,鼓励执法人员争创优秀,推动执法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3)加强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能力提升,提高执法人员的法律素养和执法水平。

4.建立督查评估机制(1)建立行政执法工作的定期督查和绩效评估制度,对行政执法的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推动执法工作规范化和规范运行。

(2)开展行政执法的公众满意度调查,听取公众意见和建议,及时改进执法工作,提升公众满意度和信任度。

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城市基层管理体制

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城市基层管理体制

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关于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文章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1.1 旧中国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在旧中国,城市的基层管理体制十分松散。

城市管理主要由当地政府官员和地方士绅担任,以及组织维持治安的义勇军等群众组织为辅助。

这导致城市基层管理体制不够规范、权责不清。

1.2 中共地下党在城市基层管理中的作用中共地下党成立后逐渐在城市基层管理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地下党的组织和宣传活动在城市中扩大,鼓动群众起义。

同时,地下党也在一定程度上组织和维护城市秩序。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2.1 建立社会主义城市基层管理体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成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新政府通过宪法和法律,明确了城市基层管理的职能和权责,建立了较为规范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实现了城市基层管理从自发状态到有组织领导的转变。

2.2 实行“工会领导下的城市管理”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的初期,实行“工会领导下的城市管理”成为了一项很重要的政策。

这种政策是为了支持间接治理、工人自我管理和划分管理区域而设计的。

工会被当作了城市的领导者,他们被授予了管理城市的公共设施和维持治安的职责。

2.3 加强组织和法治建设为了进一步规范城市基层管理,加强城市治理和法治建设,中央政府不断出台相关的政策和举措。

在城市基层管理中,不仅要加强政府部门的工作合作,还要加强政府与基层组织之间的联系,提高城市基层组织的自治水平。

综上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进一步加强城市治理,政府不断出台相关政策和举措,城市基层管理体制也逐渐走向规范化和法治化。

中国城市管理体制

中国城市管理体制
重要城市授予副省级城市。到目前为止,我国有15个副省 级市,它们只是在制定和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方 面享有相当于省级政府的权限,在行政隶书关系上仍由省 政府领导。
中国的副省级城市目前有十五个,分别如下: 哈尔滨 | 长春 | 沈阳 | 大连 | 济南 青岛 | 南京 | 杭州 | 宁波 | 厦门 广州 | 深圳 | 武汉 | 成都 | 西安
A.直辖市 B.副省级城市 C.地级市 D.县级市 城市管理职能主要是有一个非常设的城市管理机构即 城市管理委员会行使的是( )城市管理制度模式。 A.建管合一、直接管理型 B.建管分开、直接管理型 C.监督检查、协调管理型 D.多头分散管理模式
13
Company Logo
6
一、我国的城市等级制度
县级市: 是下设于地级市中相当于县级别的城市;
一方面由于其位置远离中心城市,在空间上 不能构成区;另一方面由于在很大范围内仍 属于乡村特征而称为县级市。其下不再设区 而下辖若干乡镇。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我国很多地方 都实行“县改市”,到2019年全国共有375 个。
7
二、我国的城市管理制度模式
Company Logo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我国的城市等级制度
直辖市: 直接隶属于中央政府的地方行政建制。它与省、自
治区平级,但在实际政治中,直辖市的政治地位要高于 省和自治区,在国家政治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国共有四个直辖市:北京、天津、上海、 重庆。
4
一、我国的城市等级制度
副省级市: 由于某些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务院对一些省内的
公L共O管G理O学科基础课程——《城市管理学》
第二章 城市管理的体制
第二节 中国城市管理体制

城市管理学_4 城市管理体制

城市管理学_4 城市管理体制


21世纪城市规划与管理系列教材
城市管理学
4.1 国外市政体制概述
4.1.2 国外市政体制的类型


2.市长议会制
实行市长议会制(mayor-council form)的城市, 其议决机构和行政机构分设,市长在与市议会的 关系上处于优势地位,称为“强市长制” (strong-mayor form)。 法国所有城市,美国多数大城市,德国的巴伐利 亚州、巴登—符腾堡州的许多城市都采用市长议 会制。但法国的市长权力最强。

21世纪城市规划与管理系列教材
城市管理学
4.2 国外市政体制比较
4.2.1 国外市政体制举要


4.日本的市政体制
日本《地方自治法》规定,地方公共团体是具有法人资格 的公法人。现行日本地方自治体制采用“都、道、府、县” 和“市、町、村”两级制,现有都、道、府、县47个(其 中1都、1道、2府、43县),市、町、村3245个。市、町、 村是设在都、道、府、县内的地方基层组织。都、道、府、 县和市、町、村虽是两级政府,但都享有独立的自治地位。 日本城市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一般的市,另一类是政令指 定市。目前,日本共有12个政令指定城市。凡列为政令指 定市者,在事务分配、行政监督、组织和财政方面,享有 与都、道、府、县同等的行政地位和权限。

21世纪城市规划与管理系列教材
城市管理学
4.2 国外市政体制比较
4.2.1 国外市政体制举要


3.法国的市政体制
法国市议会负责设立和组织市行政机构,决定市 预算并监督执行,决定公共工程及实施方式,领 导城市建设规划,审议市长签订的合同等。市议 会有权创建和组织公共事业。城市公共事业分为 强制性公共事业(如基础教育)和自由处置公共 事业。 市长既是城市的最高行政长官,又是中央政府在 城市的代理人。作为国家公务人员,市长代表中 央政府履行某些职权,这些职权不受市议会控制, 受省长和中央政府的指挥和监督。

2023年城市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2023年城市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2023年城市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一、背景与目标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建设管理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问题。

为了加强城市建设的科学管理,提高城市建设质量和效率,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我国决定在2023年开展城市建设管理体制改革。

本方案旨在通过改革措施和目标,建立起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的城市建设管理体制,并确保其实施取得明显效果。

二、改革方案1. 立体化管理体制:建立市、县、乡镇三级城市建设管理体制,实现资源配置和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公正化。

市级负责整体规划和对重大项目的统筹管理,县级负责对辖区范围内的建设项目进行审批和监管,乡镇级负责特定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

2. 资源整合与共享:建立城市建设管理信息数据库,整合和共享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相关信息。

实现跨部门、跨行业的信息互通,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决策的科学性。

3. 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建立城市建设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通过对城市建设项目进行综合评估,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的风险与问题。

对于特定类型的项目,还可以启动专项审查和评估。

4. 建设项目审批简化:简化建设项目审批程序,减少审批环节和审批时间。

对符合条件的建设项目,实行部门自主审核制度,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

5. 建设项目监管加强: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建立全程监督机制,对建设项目从前期规划到后期运营进行全程监管和评估,确保项目的合规、安全和质量。

6. 建设质量提升:建立建设项目质量管理体系,对建设项目进行质量评估和监管。

加强对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管理和监督,提高施工质量和项目安全性。

7. 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强化城市建设的环保要求,确保建设项目符合环保规定与标准。

加强对城市环境的监测和治理,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8. 人才培养与引进:加强对城市建设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建立健全城市建设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提高管理人才的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三、实施步骤与措施1. 拟定改革实施方案:成立专门工作组,由相关部门和领域的专家组成,制定改革实施方案。

[终稿]我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终稿]我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我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摘要]进入新世纪,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现代城市的不断发展,对城市基层管理水平的要求日益提高。

我国现行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弊端日益突出,已不适应城市发展现状。

本文通过对我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历史沿革及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摆出现有管理体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找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城市基层管理;问题;对策一、我国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及其现状我国正处于全面的社会转型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社会发展的内核已从单纯注重经济发展趋向以人为中心的内源发展。

我国传统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建立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其重要特点就是高度集中统一的行政化管理和一单位制为基础,实行城市区、街道、居委会三级管理框架。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是我国新型城市的草创阶段,各个城市基层社区组织在上级政府的领导下,围绕巩固和建设新生政权,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做了大量工作。

1954年政务院颁布的《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和《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

其中对街道办事处的职能作了如下规定:“办理市、区政府有关民政事项,指导居委会工作和反映居民群众的意见。

”在城市基层管理中,街道办事处作为基层政府即区政府的派出机构,代表上级政府对辖区内的行政事务和社会事务实施管理。

对居委会的性质、任务和组织机构也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把居委会建设纳入了国家组织法规,基本形成了作为国家机构街道办事处与作为社会群体基层自治组织的居委会相衔接的格局。

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是相互适应的,我国改革开放前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府权力可谓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体现在人们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特殊的“单位人”现象,所谓“单位人”现象就是在整个国家高度行政化的体制框架内,国家通过职工所在的单位实现对公民的政治控制、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等。

城市管理体制

城市管理体制

当前日本实施的议会市长制有以下特征:(1)市议员和市长分别由市民 选举产生,市长不得兼任市议会;(2)市议会拥有不顾市长反对而通过 预算、地方性法规和决议的权力;(3)市议会对市长任免政府部门负责 人拥有批准权;(4)市议会对市长和市政府的工作有调查权;(5)市 议会拥有通过不信任案而要求市长辞职的权力。
市政部门


外 ▪ 经理制的优点(1)有利于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更广泛地

任用优秀专业人士负责城市管理;(2)它将私人部门的

企业化管理模式引进城市管理领域,实行权能分立,清除 了政治因素对行政工作的影响,有利于实行专业化管理,

从而提高了城市管理的效率和效益;(3)有利于节约财

政资金,减少纳税人支出;(4)有利于把政治矛盾与城

门首长只对市长负责;(4)财政预算权主要掌握在市长手中,市 长和市政府的财政部门具有预算的起草权和执行权,市议会审议和

通过预算,不能增加项目,只能减少项目或数额;(5)市长有一

定的立法权,市长和市议会联合制定政策。

选民

市长
议会
CAO
市政部门
市政部门
市政部门 市政部门
★ 国 外
▪ 市委员会制(或市议会制) (1)由市民选举或上级政府任命产生市委员,组成



城市自治是指由市民直接选举产生的自治机关对城
城 市
市公共事务实行自主管理。西方国家普遍实行城市自 治制度,各国各有特色,同时通过具体的城市自治运

行模式,又可总结了许多共同之处,表现在:

▪ 依法划定城市自治机关的自治职权
治 制

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方案

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方案

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方案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管理体制加快改革已成为大势所趋。

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建立适应城市化发展需要的现代城市管理体制,由于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还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城市管理环境也愈加复杂多变,因此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越来越明显。

本文将就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方案进行探讨和论述。

一、建立现代城市治理体系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核心就是建立现代城市治理体系。

现代城市治理体系应该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政府为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型现代城市治理体系,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管理等多种要素纳入行政管理范畴,健全完善城市决策、治理、服务、监管的各个环节。

二、完善城市管理机制城市管理机制是现代城市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城市管理机制能使城市治理运成为科学、高效、顺畅的工作流程,保证城市管理工作的顺畅进行。

实现城市管理机制的全面改革和完善,应把握这些方面:1. 改善城市管理体制和法制环境,更加注重依法行政,健全政府职能,梳理政府职能分工,增强政府的行政效能,实现城市管理的协调性和一体化。

2. 贯彻市场化的管理理念,推广市场化的管理模式,加强市场监管,提高市场管理能力和效率,使市场化的运作机制成为城市管理的主导。

3. 强化民主管理机制,加强与市民的沟通,建设新型城市管理体系,民主参与城市管理,加强居民自治,推行“智慧城市”,应用先进技术提升城市管理的智能化程度。

三、骨干职能部门要责任到位在城市管理改革过程中,骨干职能部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建立现代城市治理体系不仅需要多元化市场参与,也需要政府的管治能力。

因此,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职能部门的重要性,把各职能部门责任下放到位,并采取有效的监管措施,加强协调沟通,确保各部门工作有序展开,使城市治理更加高效、科学、精准。

四、增强城市管理的信息化与科技化水平在现代城市治理体系中,科技、信息化已形成了一个基干部分。

城市管理发展到今天,更加突显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城市管理体制

城市管理体制

• 深圳现今的政府机构设置与内地许多城 市存在差异。于幼军说,深圳已初步形成大 行业、大系统归口管理的机构设置。比如除 开计划局外,将原有的主要经济管理部门统 一整合为两个局,一个管内经贸,一个管外 经贸。同时按大交通、大文化、大系统的要 求,设置了相应的机构。深圳的一些局职权 范围与内地的数个政府部门相当。 •(摘自:2003年1月18日《南方都市报》有 删节)
• 第四阶段,转型与发展期(1992年至今)。 • 这一阶段是我国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步子迈 得最快、成果也最显著的时期。 • 城市管理的职能体系也渐臻明确,重新分 配了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职能,试图 扭转“轻规划、重建设、轻管理”的局面, 并着手解决“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的问 题等。
• 五、我国城市管理体制的现行模式 • (一)建管合一、直接管理型。 • 这种模式将城市规划职能同城市建设与管理分离, 突出“规划领先”的原则。 • 一些改革开放比较早的城市,如上海、大连、珠 海、海口、厦门等,都先后采取了该管理模式。 • 实践中,该模式仍然把城市建设作为侧重点,而 相关的城市管理职能并未引起足够的指示,“重 建轻管”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 (二)城市管理体制的内部关系 • 城市管理体制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其核心是城 市管理各机构间的职、权、责的配置问题。 • 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 • 1.城市管理系统内各机构的职能及权责关系。 • 2.市\区\街道在城市综合管理体系中的关系 • 3.城市政府同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
• • • •
• 4.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 • (1 )让渡职能,简政放权。要让社会中介 组织承担服务性、社会性的职能,使之有 更大的发展空间。 • (2 )创设平等发展环境,大力支持社会力 量兴办社会中介组织。政府应尽可能减少 对社会中介组织的行政干预,创设社会中 介组织独立自主、平等竞争的制度环境。

城市管理体制机制

城市管理体制机制

城市管理体制机制
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是指城市政府在管理城市事务时所采用的制度和机制。

它包括城市政府组织架构、城市管理职能分工、城市管理决策程序、城市管理监督机制等方面。

城市政府组织架构是城市管理体制机制的基础,它决定了城市管理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效率。

城市政府组织架构一般包括市长办公室、市政府、市政府部门、区县政府等层级。

不同层级之间的职能分工和协作关系是保证城市管理高效运转的关键。

城市管理职能分工是城市管理体制机制的核心,它决定了城市政府在城市管理中的职责范围和工作重点。

城市管理职能一般包括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环境保护、城市交通管理、城市安全保障等方面。

城市管理决策程序是城市管理体制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规定了城市管理决策的程序和规范。

城市管理决策程序一般包括决策制定、决策审批、决策执行和决策评估等环节。

城市管理监督机制是城市管理体制机制的保障,它确保城市管理的公正、公开、透明和规范。

城市管理监督机制一般包括政府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法律监督等方面。

总之,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是城市管理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它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和挑战。

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

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

PUBLIC ADMINISTRATION 公共管理中国经济报告2020年第6期文 /邱霈恩*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提 要】城市管理体制是重要的国家管理制度,与国家治理、特别是与民生大事深度相关, 在此轮“抗疫”中亟需施行就业优先政策之际就表现得很明显。

中国城市管理体制尽管经过了长期的渐进式改革,有所进展,但仍然不够完善,不太适应形势发展需要,还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

为此,要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央精神,点面兼顾,在继续开展城管执法体制改革的同时,全面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

【关键词】城市管理;城市治理;体制改革;治理能力现代化一、从就业优先政策的落实审视城市管理体制的适应性民生第一、就业优先已成当下中央施政的新精神、新政策。

李克强总理在2020年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就业优先政策” 1,把保就业放到了“六保”之首。

为配合中央的这一政策调整,中央文明办在5月27日宣布:不再把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纳入今年全国文明城市评选考核内容;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在恢复经济社会秩序、满足群众生活需要的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2 该政策一出台就受到广大民众的由衷欢迎,在各个城市、包括在城管局门口迅即出现了就业活动和繁荣景象,人们的生活也便利了。

显然,允许市民和进城农民利用城市人口密集的条件设摊摆点创收益和自我就业脱贫困的“地摊经济政策”,充分体现了民利为大和民生为本,是一项最贴近民生、最接地气、广受欢迎的好政策。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5月29日会见中外记者时还对这一政策做了进一步的强调和解说:“西部有个城市,按照当地规范,设置了3.6万个流动商贩的摊位,结果一夜之间有10万人就业。

中国有9亿劳动力,没有就业,就只是9亿张吃饭的口;有了就业,就是9亿双可以创造巨大财富的手。

” 3这表明,新的政策导向和动力就是要求各级政府放手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发挥城市的平台优势来造福民生、繁荣城市,确保广大中低收入民众可以低成本乃至无成本地利用*邱霈恩,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区域特色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的分类与比较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的分类与比较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的分类与比较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是指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在城市管理中的组织结构和职能划分的一种体系。

根据不同的国家、地区和实际情况,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可以有不同的分类和比较。

一、中央和地方管理综合执法体制
在某些国家,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主要由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的执法部门组成。

中央管理层面的执法部门通常拥有较高的执法权限和职责,负责制定城市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并监督地方执法部门的执法行为。

地方管理层面的执法部门则根据中央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具体的执法工作,并负责日常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

在某些国家,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是单一的,即同一个执法部门负责城市管理中的各项执法任务。

这种单一管理综合执法体制简化了管理体系,提高了效率,但也容易出现职责不明确、权责不一致的问题。

而在另一些国家,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是分立的,即不同的执法部门分别负责城市管理中的不同领域的执法任务。

交通管理部门负责交通管理执法,环境保护部门负责环境管理执法,市政部门负责市政管理执法等。

这种分立管理综合执法体制能够使得不同领域的执法部门专注于自己的工作,但也容易出现协调不力、执法之间不连贯的问题。

在一些国家,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是联合和协作的。

这意味着不同的执法部门在城市管理中形成了一种合作关系,共同参与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工作。

城管部门、交警部门、环保部门等会根据不同的任务和需要联合进行执法行动,共同维护城市的管理秩序。

这种联合和协作的管理综合执法体制具有协调性和综合性,能够更好地解决城市管理中的复杂问题。

第五讲 中国市政体制

第五讲 中国市政体制
1979年:革委会——人民政府 1982年新宪法颁布
市区设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市区人大——权力机关 市区人民政府——执行机关、行政机关,分别由市长、副市长、区长、 副区长、秘书长及各部门首长组成,实行首长负责制。 任期:1982年分别为5年、3年。1995年八届人大十二次会议改为5年。
2.当代中国市政管理主体
(2)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市场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 发挥,行政干预依然大行其道,阻碍了各种商业要 素的自由流动和配置,不利于全国统一的自由市场 的形成和发展。
(3)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行政机关集权严重,政府承 担了大量的本可以由社会组织行使的职能;行政手 段仍是经济与社会管理中的最主要手段。
(4)职责不清,职能交叉、错位、越位、失位现象严 重。
(四)缺乏充分的法律依据
地级市管县打破《宪法》规定的地方行政 区划三级 对我国法制建设存在负面影响 容易导致城乡统计混乱 存在不稳定性和不可靠性,易导致市县矛 盾
(五)对行政管理的影响
增加了管理层次,降低了管理效率,提高 管理成本 具体的说,市管县后,省县之间的层次由 虚变实,人为制造出一个中间层级,省县 之间权利被层层截留,信息沟通受到阻滞
(二)城市虚化现象严重
出现大量广域型城市
城市化水平不高,农业人口占绝对比重
例:重庆升为直辖市后,面积扩大到8.2万平 方公里,人口3002万,城市化水平不及 20%
(三)违背城乡分治的国际惯例
市管县是城乡合治的一种市政体制 由城乡合治走向城乡分治、由城乡混一走 向城市自治农村自治是许多国家城乡治理 的成功经验,也是世界行政史揭示的一个 客观规律
我国市政职能的转变的主要内容
(1)理顺各种关系,为市政职能的改革创造良好 的外部环境:

中外城市管理体制的比较及启示

中外城市管理体制的比较及启示

中外城市管理体制的比较及启示中外都市治理体制的比较及启发1、我国与西方国家都市治理体制的比较。

由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背景别同,我国的都市治理体制与西方都市治理的体制是别同结构的。

(1)我国都市治理政企别分,治理和作业别分。

我国的都市政府既是都市建设的组织者,又是都市治理的施行者,政府身兼建设和治理两个角色,而西方国家的都市治理实行的是政企分开,组织治理机构健全,权限职责清楚。

市长的要紧精力用于都市治理,市长首先是抓都市规划,组织智囊班子帮助编制规划,并组织实施。

市长经过抓规划,把国家的经济结构模式在都市结构中具体体现出来。

(2)我国的都市治理重视思想教育,带有较明显的人治色彩。

西方国家的都市治理重视法规制度,法制意识较强,政府各部门也环绕都市治理,依法行政。

各部门尽管分工别同,但是依法办事的立场和价值观一样,由此就落低了内耗,也有利于提高效率。

全民法制意识下的都市治理关于西方市场经济的进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3)在都市治理中,我国的政府常常扮演着“全能政府”的角色,相形之下,社会发育别够完善。

西方国家普通是“市民社会”,大量的社会中介组织分担了都市治理的传统职能,典型的“小政府,大社会”模式,政府仅充当教练和裁判的角色;非政府非营利组织在社区进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社区志愿者组织更是发挥举脚轻重的作用。

2、西方都市治理模式和改革趋势对我国社区体制改革的启发。

体制背景、社会基础等的变化,使得我国原有的都市社区组织治理体制已别习惯新阶段社区进展、社区建设的全然要求,社会需求的多元化与社区治理的单一行政模式构成了转型期社区组织体系的结构和功能分化,产生了新的结构要素,社区组织治理体系面临新的重组、整合与再造。

虽然西方都市治理的理论和模式对我国的都市治理实践与研究有很大的启示意义,但必须结合中国的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特点加以借鉴。

我国都市社区治理必须从结构上对治理体制进行调整,遵循“社会化、协调性、专业化、法制化”的原则,从两个层面上着手构建全新的“小政府,大社会”的多元互动的都市社区组织治理体系:一是从社区组织结构着眼,依照社区内部各要素的有机联系,重构合理的社区体系;二是依照社区进展的需求,重建新型的社区组织,并给予其独立法人地位。

市政管理学当代中国市政体制

市政管理学当代中国市政体制






与管





理权









市政管理学(第二版) 共管理系列教材
21世纪公
第7页/共20页
5.2 当代中国市政体制
• 5.2.2 当代中国市政职能
• 2、城市行政职能的发展趋势
• 我国城市政府的现行行政职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和制度环境下的产物,具有明显的计划经济和层 层集权痕迹。由于长期推行计划经济体制,不仅形成了集权化的城市管理体制,而且导致了“政 企不分”、“政事不分”、“政社不分”、“党政不分”、“党社不分”、“公私不分”、“机 构臃肿”、“人浮于事”、“互相扯皮”、“效率低下”等问题。
中共市 委员会
城市权力 机关
城市行政 机关
城市司法 机关
市政管理学(第二版) 共管理系列教材
21世纪公
第5页/共20页
5.2 当代中国市政体制
• 5.2.1 当代中国市政管理主体
2、市政管理的非权力系统
人民团体
居民委员 会
民主党派组 织和政治协 营利性企业
商会议
非营利性 组织
市民参政
市政管理学(第二版) 共管理系列教材
市政管理学(第二版) 共管理系列教材
21世纪公
第18页/共20页
第19页/共20页
谢谢您的观看!
市政管理学(第二版) 共管理系列教材
21世纪公
第20页/共20页
• 市辖区与街道办事处的根本区别
• 市区街体制:一、“两级政府、三级管理” 二、“一级政府、两级管理”
市政管理学(第二版) 共管理系列教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四)多头分散管理模式 • 这种模式不设建设委员会,城市管理职能 部门分散行使。如建设局管规划,市政管 理局管市政,环卫管理局管环境卫生,园 林管理局管理园林绿化。 • 其特点是:城市管理职能过度分散,难以 形成“综合管理”的拳头;同时几个部门 在经费分配、业务分工上也时有扯皮现象。
第二节 我国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
• 第三,完善管理机构的运行机制 • 完善各种会议的工作制度。使其真正成为 议事、决策的会议,解决政出多门的问题; • 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首问负责制和行 政首长负责制。该哪一级处理的问题就由 哪一级处理,该哪一个部门负责的工作就 由哪一个部门负责,使整个管理机构的工 作井然有序。
• 第四,加速行政立法 • 机构设置、职能划分、人员编制和运行机 制等内容的行政法规,使政府机构的管理 工作法律化、制度化。 • 将每一个岗位的职权都用法律、条例等形 式做出明确,保证每一个政府工作人员都 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权责,坚决纠正现实 城市管理中存在的“人治”现象。
• (三)监督检查、协调管理型 • 该模式的城管职能主要是有一个非常设的城市管 理机构即城市管理委员会行使。城市管理委员会 由市长兼主任,有关分管市长兼副主任,下设办 公室,简称“城管办”,对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进 行指导、协调、监督、检查,对工作交叉、职责 不清的工作进行协调裁决,具体行政行为由专业 职能部门实施,监督执法也由各职能部门的监察 队伍执行。 • 福州市等一些城市实行的就是这种城市管理模式。
• 4.坚持权力下移,立足基层原则 • “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管理体制 • “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以块为主、条条保证、 社会监督、依法治城”的城市管理格局。 • 5.坚持有利于群众参与和民主监督原则 • 建立起以城市政府为主导,社会组织和群众广泛 参与的城市管理主体模式。 • 6.坚持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原则 • 搞好编制工作:控制机构数量;压缩人员编制, 减少职位设置,杜绝闲职和冗员,做到定事定责。
• 2.要求 • 第一,转变政府职能。 • 由“划桨”向“掌舵”转变 • 重心由经济管理向社会管理和服务转变, 切实把政府职能转变到以经济调节、市场 监管、社会管理、生态管理和公共服务为 主上来。
• 第二,合理划分权限。 • 要把党政之间,政府部门的上下之间、左 右之间、内外之间的各种关系作出明确的 划分和规定,使每个组织和单位有权有责, 尽职尽责。 • 保证政府各部门在自己的管理领域内有相 应明确的职责,在各个部门交叉的管理领 域内,又能分工合作,共同搞好各个方面 的管理工作。
三、城市管理体制的基本类型 1.外在环境型(不干预型) 2.全面干预型(计划经济) 3.有限干预型(市场失灵)
• 四、我国城市管理体制的发展历程 • 1949年以后,我国城市管理体制发展的历 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 第一阶段,建立与调整期(1949年—1965 年)。 • 初期,带有一些军事化色彩,不少城市都 设立了治安委员会这样的机构。 • 形成和巩固了按口设置委办的格局,逐步 形成高度集中和集权的城市管理体制。
• • • • •
二、城市管理机构改革的原则 1.精简的原则 2.效能的原则(效能与效率) 3.统一的原则 4.法制的原则
• 三、城市政府机构改革的思路与措施 • 1.建立城市综合管理机构 • 这个综合管理机构应由政府主要领导挂帅, 各有关部门参加,享有独立的经济主体和 执法主体地位,在区街设立派出机构,统 一城市综合管理机构指挥。 • 同时,组成城市综合管理监察大队,内部 依职责不同设若干监察中队。城市综合管 理监察大队与城市综合管理机构合署办公, 确保行政管理和执法机构的权威性,也有 利于精简机构,便于管理。
• 城市管理体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 广义的城市管理体制范围很广,包括城市 的政治管理体制、财税金融等经济管理体制 以及科教、文化、卫生、体育等管理体制, 是城市政治、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的综合; • 狭义的城市管理体制仅指城市行政管理机 构设置、地位、职责和内部权责关系及相关 规章制度通过一定方式和形式构成的具有某 种格局的整体,包含的范围较小。 • 我们这里主要介绍狭义的城市管理体制。
• 三、我国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与对策 • 1.建立党政、政企、政事、建管分开,行业 管理与市场运作相分离的现代城市管理体制 • 2.建立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以块为主、条 条保证的新型城市管理体制 • 3.建立公众参与、社会监督、依法治市的城 市管理体制
第三节 我国城市政府机构改革
• • • • • 一、我国城市政府机构改革 (一)城市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与要求 1.目标 城市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是: 建立勤政务实、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 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城市政府。
• 第四阶段,转型与发展期(1992年至今)。 • 这一阶段是我国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步子迈 得最快、成果也最显著的时期。 • 城市管理的职能体系也渐臻明确,重新分 配了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职能,试图 扭转“轻规划、重建设、轻管理”的局面, 并着手解决“政企不分、政事不分”的问 题等。
• 五、我国城市管理体制的现行模式 • (一)建管合一、直接管理型。 • 这种模式将城市规划职能同城市建设与管理分离, 突出“规划领先”的原则。 • 一些改革开放比较早的城市,如上海、大连、珠 海、海口、厦门等,都先后采取了该管理模式。 • 实践中,该模式仍然把城市建设作为侧重点,而 相关的城市管理职能并未引起足够的指示,“重 建轻管”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 2.加强城市管理宏观调控 • 合并、撤销专业管理部门和综合部门内部的专业 机构。撤销因人设置的机构,裁减人浮于事的人 员。 • 充实强化决策咨询、调节监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信息反馈、审计、 法制等宏观调控部门。 • 强化工商管理、质量监督、审计等维护市场秩序 的执法监督部门,适当加强社会服务部门,并理 顺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
• 一、我国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 城市管理体制现存的问题具体表现为: • • • • • • • 1.政企不分、政事不分,城管职能错位和空缺 2.政出多门、条块分割,管理不力 “七八顶大盖帽管一顶破草帽” 3.机制僵化,人浮于事,效率低下 坐“铁交椅”、吃“大锅饭”、拿“固定工资” 4.城市管理的法规不健全,执法力度不够 “不作为”和“乱作为” (小广告)
• 3.进一步提升社区自治能力 • 坚持街道党工委和社区党组织的统一领导; • 按照“社区自治、议行分设”的原则,充分发扬 民主,实行民主选举,建立健全社区自治组织; • 坚持社区自治“三权”的统一性,重点是明晰协 管权的内容,由市、区两级社区建设工作机构统 一把关,保证社区居委会有效履行自己应尽的职 责; • 坚持对政府布置的一些行政事务,实行“权随责 转、人随事走、费随事拨”的原则,保证社区有 权力、有人力、有财力完成各种协办事项。
• 第三阶段,改革与探索期(1977年—1992年)。 20世纪70年代末各地城市政府陆续恢复了文革前 的机构设置,并陆续增设了一些新的经济管理机 构,结果出现一些机构臃肿的现象。 • 1982年,中央着手进行了改革,经济管理机构改 为公司,业务相近的机构合并,调整精简城市管 理的内部机构。同时,实行简政放权,赋予区级 政府一定的权力,区一级对口设立相应机构,并 界定了市、区两级的职责权限和任务分工。 • 1983年1月到1984年6月,推广和实行市领导县的 管理体制,
• (二)城市管理体制的内部关系 • 城市管理体制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其核心是城 市管理各机构间的职、权、责的配置问题。 • 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 • 1.城市管理系统内各机构的职能及权责关系。 • 2.市\区\街道在城市综合管理体系中的关系 • 3.城市政府同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
• • • •
• (二)建管分开、直接管理型 • 如深圳、青岛、重庆等城市,市政府成立 城市(市政)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作 为行政实体单位,各区设置相应机构,直 接管理城市市政、园林绿化、市容环境卫 生等具体工作,建立直属的监察队伍实施 监察、执法工作。 • 这种模式体现了整体间相互制约的原则和 专业化主管的要求,提高了城市管理的效 率,但彼此之间协调关注的不够。
• 4.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 • (1 )让渡职能,简政放权。要让社会中介 组织承担服务性、社会性的职能,使之有 更大的发展空间。 • (2 )创设平等发展环境,大力支持社会力 量兴办社会中介组织。政府应尽可能减少 对社会中介组织的行政干预,创设社会中 介组织独立自主、平等竞争的制度环境。
• (3)完善法规,强化管理。政府应该对各种中介组 织的主体资格、活动范围、权利与义务、违法处 理等问题作出明确的规定 ,将之纳入法制化、规 范化的轨道。要完善中介组织资格认证和注册登 记制度,对从业人员要求通过培训合格,持证上 岗等。 • (4)统一规划,优胜劣汰。要有计划、有重点、有 步骤地发展社会中介组织,作到新建与改造同时 并举。确定服务和收费标准 ,强调“服务信用”。 要引入竞争机制,允许国外的一些中介组织进入 我国,促进我国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
• 5.加强城市管理法制建设 • 保证政府机构的设置、机构间的职责划分 以及财政费用支出均有相关法律、制度加以 约束。
• • • • • • •
二、城市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则 1.坚持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则 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事企分开、政社分开 2.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原则 形而上学、教条主义 3.坚持有利于依法行政的原则 机构设置和职能分配上要有利于各项专业法规的 执行;实际运作要由行政管理向依法管理转变。
• 第二阶段,分化与改组期(1966年—1976年)。 • 这一阶段处于“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 原有城市政府机构大多处于停顿和半停顿的状态。 “革命委员会” 取代了原来的城市政府和党委的 工作,其下属机构设组,先有批斗组、毛主席著作 学习组、组织机构组、夺权组、抓革命促使重组和 建立革命秩序组,以后又逐步演变和形成了办事组、 政治组、文教组、工交城镇组、财贸组、农村组、 计划组、政法组、外事组、专案组和接待组的基本 格局,使城市管理体制由淡淡的“军事色彩”向浓 浓的“革命色彩”转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