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纤维素酶真菌的分离和鉴定

合集下载

产纤维素酶霉菌的筛选.doc5

产纤维素酶霉菌的筛选.doc5

产纤维素酶霉菌的分离和筛选班级:09生物技术指导老师:黄志华组别: 第五小组组员:吴志娟、戴剑鹤、柯佳宝、潘凯仑、王志辉(24-29号)组长:吴志娟一.实验目的1.进一步复习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相关专业知识。

2.掌握产纤维素酶细菌的筛选、纯化和保藏的方法。

3.学会设计实验计划。

4.综合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及创新精神。

二. 实验原理纤维素(cellulose)作为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多糖类产物,是高等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公认的自然界数量最丰富、最廉价的可再生有机物质资源, 探索纤维素资源的有效利用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纤维素酶的来源很广泛,自然界中能产生纤维素酶的物种非常多。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内,人们在各种原生动物、圆虫类、软体动物、甲壳类、昆虫、藻类、真菌类、细菌及放线菌中都发现了纤维素酶,近年来陆续在古菌中也发现很多纤维素酶的存在,但微生物是纤维素酶的主要来源,其中主要有真菌(霉菌)、细菌和放线菌。

菌种采集:产纤维素酶霉菌的采集选择在纤维素含量较高的地方,如花园表层土壤、腐烂的木头、造纸厂废水及反刍动物的瘤胃及其排泄物等。

本次实验拟从森林土中获得产酶菌株。

采样的土层太深则厌氧菌占优,而浅层土受紫外线照射,细菌难以存活。

故实验选取距表层土壤8cm处的土壤进行筛选。

纤维素刚果红培养基筛选菌种的原理:通过刚果红鉴定板来鉴定产纤维素酶霉菌是一种快速简便的筛选方法,透明圈直径和鉴定板孔径大小的比值能够直接反映该霉菌产纤维素酶的能力,其原理是刚果红是一种能够和大分子多糖相结合的染色剂,染色之后能和纤维素结合形成红色,产纤维素酶霉菌在培养基平板上培养后产的生纤维素酶将纤维素水解成葡萄糖和纤维二糖等小分子糖,在用刚果红染色之后没有被水解的纤维素能够和刚果红结合显红色,而水解的部位则不能和刚果红结合而出现透明圈。

三.实验器材与试剂1.样品:后山植物林地土壤,于地下8cm左右。

2.培养基:(1)富集培养基:配制查氏培养基的原料(硝酸钠2g 、磷酸氢二钾1g 、硫酸镁(MgSO4·7H2O) 0.5g、氯化钾0.5g 、硫酸亚铁0.01g 、蔗糖30g 、琼脂15~20g 加水1000mL、pH 自然)及链霉素。

两株纤维素降解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产纤维素酶酶学性质的初步研究

两株纤维素降解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产纤维素酶酶学性质的初步研究
2 Cole f inc d Te hno o . lgeofLie Sce e an c l gy,Gua ngx nie st iU v r iy,N a nni 5 0 ng 30 05,Chi na)
A b ta :I hi xp rm e s r ct n t s e e i nt,8 a pls o oi beow or s l n ut i 2 s m e fs l l f e tfoora d p rd woo e ec l c e r m el d w r ole t d f o c lu— l s e rc d nv r o e n ihe e ionmen . A p oxi a e y 50 f gi t ans t pr m t l 3 0 un s r i whih o d c c ul hy o y e elul e dr l z c l os w e e s l t d. r io a e T hr ugh t e o c e ni o hes c nd s r e ng,16f nga tai ih g c l os c i t e eob ane . T h vc lwa s d a u ls r nsw t hih elul e a tviy w r t i d e A ie s u e s s s rt ub t a e。t r he c ude c l a e a tvt 1 un tai wa ha a t rz d a w o s r i s na e s eluls c i iy of 6 f gis r ns s c r c e ie nd t t a n m d a S1 d X 5 0 an
素 降 解 真 菌 , 次 筛 选 后 得 到 1 株 纤 维 素 酶活 性 较 高 的 真 菌 。 以 Avcl 底 物 , 定 1 二 6 i 为 e 测 6株 纤 维 素 降 解 真 菌 的粗 酶

里氏木霉产纤维素酶分离纯化工艺研究

里氏木霉产纤维素酶分离纯化工艺研究

里氏木霉产纤维素酶分离纯化工艺研究发布时间:2021-11-11T06:46:02.936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22期作者:侯龙龙谢军任晓辉白冠章[导读]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研究利用非粮发酵手段生产生物燃料,用以解决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气候问题以及粮食短缺问题。

义马煤业集团煤生化高科技工程有限公司河南省三门峡市 472300摘要: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研究利用非粮发酵手段生产生物燃料,用以解决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气候问题以及粮食短缺问题。

木质纤维素作为地球上储量最丰富的多糖类物质,利用其生产燃料乙醇已成为各国研究的热点领域。

但由于木质纤维素结构致密复杂,大多数微生物并不能将其作为直接碳源来生产乙醇,只有将其水解成可发酵单糖类物质后,才能被微生物利用。

酶解法由于其反应条件温和、效率高、能耗低、选择性强以及环保效果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纤维素水解过程中。

但由于纤维素酶的酶组分多体系,底物结构较为复杂,加大了从发酵液中分离提取较高纯度的纤维素酶的难度,目前文献报道的纤维素酶提取工艺大多是为了获得纯纤维素酶组分并进行酶学性质的研究,其工艺很难在工业中进行应用。

关键词:纤维素酶;分离提取工艺;盐析;膜分离;色谱层析前言:在传统的酶粗提方法中,盐析法过程温和,不会使酶分子发生变性,硫酸铵由于其具有较强的盐析能力、较高的水溶性以及较低的温度系数,因此在蛋白质及酶的盐析过程中常被使用。

陈红漫等在芽孢杆菌-葡萄糖苷酶的分离纯化及特性的研究中采用硫酸铵分级沉淀法对粗酶液分离纯化,结果显示在硫酸铵饱和度区间为20%-60%时,经硫酸铵沉淀后,酶纯化倍数为1.42,回收率为11.41 %。

但盐析过程适合小规模酶的分离提取过程,而当生产规模较大时,由于需要大量的无机盐,会对后续环保处理带来较大压力;而膜分离过程不需要添加化学试剂,而且整个过程温和,不会造成酶分子的变性失活,当然,膜分离过程也存在投资成本偏高,膜易堵塞等问题。

纤维素菌分离和鉴定的方法

纤维素菌分离和鉴定的方法

纤维素菌分离和鉴定的方法一、概述纤维素由于其特殊的生化性质,一直是微生物学和食品工业研究的关注焦点。

特别是纤维素的分解,除了传统的化学方法,生物法也是目前广泛采用的技术之一。

对纤维素酶活性和产酶微生物的分离和鉴定,是纤维素生物技术研究的重要内容。

纤维素分解酶是产生于微生物体内的一类酶,广泛存在于真菌和细菌中,可划分为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两大类,规律的利用这些微生物菌种,开发新型的纤维素分解酶。

纤维素的微生物分解菌种较多,其中许多菌种能分泌出多种细胞外酶,如单糖的转化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葡萄糖氧化酶、木糖酶、果糖酶和葡聚糖酶等。

多种新型有机物的产生依赖于工业生产中微生物的应用技术,目前各国纤维素降解的菌株和发酵产物分离和鉴定方法越来越多。

纤维素菌的分离可采用筛选、稀释和富集等方法。

实际应用中,常用的分离方法有:(一)厌氧富集法:根据纤维素菌能够在厌氧条件下进行生长和代谢的特点,采用富集培养方法,利用耐氧性微生物限制氧气的供应,引起产生厌氧性纤维素分解菌类,然后推广领域固定化、发酵和应用。

可根据繁殖时间将厌氧富集法分为短时间富集法和长时间富集法。

(二)筛选法:在纤维素富含的自然环境或人工培养环境中进行筛选。

先用一些微生物菌株做为预培养菌种,加入富含纤维素的培养基,通过短期采取接种、稀释、摇动等处理方式,寻找纤维素分解酶活力最高的培养物,然后进行分离纯化、性质鉴定。

(三)稀释法:将样品依一定比例进行稀释,将稀释后的液体均匀地均匀的加入纤维素培养基中,用深层培养的方式进行发酵,进行分离鉴定纯化。

稀释法适用于富含纤维素且菌株较多的培养基的菌群筛选。

(一)形态学特征鉴定法:根据菌株的形态学特征进行鉴定。

此方法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鉴定方法之一。

菌株的形态学特征包括形状、结构、颜色和大小等,进一步对分离的菌株进行正确定义。

常用的形态学特征包括:形态特征、结构特征、色素特征和大肠杆菌。

(二)生理生化特征鉴定法:通过菌株的生长特性在不同培养基中的表现,或菌体在不同生长条件下表现的生化过程,如碳源利用情况,氮源利用情况,温度和pH值的影响等,进行鉴定。

纤维素酶的生产工艺及分离提纯

纤维素酶的生产工艺及分离提纯

纤维素酶的生产工艺及分离提纯:朱帅帅学号:4 四院三连通信工程摘要:纤维素酶是一种重要的酶产品,是一种复合酶,主要由外切β-葡聚糖酶、切β-葡聚糖酶和β-葡萄糖苷酶等组成,还有很高活力的木聚糖酶。

由于纤维素酶在饲料、酒精、纺织和食品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已被国外业人士看好,将是继糖化酶、淀粉酶和蛋白酶之后的第四大工业酶种,甚至在中国完全有可能成为第一大酶种,因此纤维素酶是酶制剂工业中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是可以将纤维素分解成寡糖或单糖的蛋白质。

关键词:发酵法;盐析法;凝胶过滤;离子交换层析;电泳Abstract:Cellulase is an important enzyme products, a plex enzyme, mainly by the exo-β-glucanase, endo-β-glucanase and β-glucosidase and other ponents, there are very high energy Xylanase. Because cellulase has great market potential in the fields of feed, alcohol, textile and food, it has been regarded as the fourth largest industrial enzyme after saccharifying enzyme, amylase and protease, even in China it is entirely possible to bee the largest enzyme species, so the enzyme enzyme industry is a new growth point. Is a protein that can depose cellulose into oligosaccharides or monosaccharides.Keywords:Fermentation, Salting out, Gel filtration, Ion exchange chromatography, Electrophoresis.一、纤维素酶的概述纤维素酶是一种对纤维素大分子的水解具有特殊催化作用的活性蛋白质,它是一组酶的总称,不是单成分酶,而是由多个酶起协同作用的多酶体系。

纤维素降解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方法解析

纤维素降解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方法解析

纤维素降解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方法解析纤维素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之一,它是一种由大量葡萄糖分子通过β-1,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多糖。

纤维素的降解对于生物能源开发、废弃物处理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而纤维素降解微生物则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因此,分离和鉴定纤维素降解微生物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纤维素降解微生物的分离与鉴定方法。

一、平板法平板法是最为常用的纤维素降解微生物分离方法之一。

具体操作如下:1. 准备培养基:将适合纤维素降解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高温固化。

常用的培养基包括CMC培养基和Avicel培养基。

2. 稀释样品:将待分离的纤维素降解微生物样品进行适当稀释,通常采用百倍至千倍的稀释倍数。

3. 倒平板:将稀释后的样品均匀倒在高温固化的培养基上,并利用均衡板将其平均分布。

4. 培养:将平板培养在适当的温度下,一般为30-37℃,孵育时间根据需要而定。

5. 分离:观察培养基上的菌落情况,挑取个别菌落进行分离纯化。

二、液体培养法液体培养法是另一种常用的纤维素降解微生物分离方法。

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 准备液体培养基:选取适合纤维素降解微生物生长的液体培养基,如液体CMC培养基、液体Avicel培养基等。

2. 接种:将待分离的纤维素降解微生物样品接种到含有相关培养基的试管中。

3. 培养:将试管放置于摇床或恒温培养箱中,在适当的温度和转速条件下培养一定时间。

4. 分离: 通过稀释方法,将培养液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单菌株。

三、生理生化特性分析对于分离的纤维素降解微生物,进一步进行鉴定需要进行生理生化特性分析。

常见的特性分析包括以下内容:1. 糖类利用能力:在各种糖类培养基上观察微生物的菌落形态和生长情况。

2. pH和温度适应性:分析微生物在不同pH和温度条件下的生长状况。

3. 酶活性检测:测定微生物产酶的能力,如纤维素酶、β-葡萄糖苷酶等。

4. 生理代谢产物分析: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或其他适当的方法,分析微生物在纤维素降解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

从土壤里筛选产纤维素酶细菌的步骤

从土壤里筛选产纤维素酶细菌的步骤

从土壤中分离产几丁质酶的真菌作者:王春学号:11101680摘要:几丁质是自然界中储量仅次于纤维素的生物多聚体,它广泛存在于真菌、硅藻、节肢动物和原生动物等生物体中,是绝大多数真菌细胞壁的结构物质,同时还是昆虫中肠围食膜的主要成分[1].几丁质酶(Chitinase,EC3.4.1.14)[2]可催化水解几丁质的β21,4糖苷键生成N2乙酰2D2氨基葡萄糖(NAG),它在植物病虫害,尤其是对真菌病的防治方面,以及在几丁质废物的转化和利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其研究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通过几丁质作为碳源,从土壤中筛选产几丁质酶菌株.1 材料与方法1.1 培养基1.1.1 平板培养基 (1)细菌几丁质培养基(分离用):蛋白胨10g,K2HPO40.7g,MgSO40.5g,KH2PO40.3g,胶体几丁质5.0g,琼脂15~20g,蒸馏水1L,pH值为7.2.(2)纯几丁质培养基:胶体几丁质 5.0g,KNO31.0g,NaCl0.5g,K2HPO40.5g,MgSO40.5g,FeSO40.01g,琼脂20g,蒸馏水1L,pH值为7.2.1.1.2 摇瓶培养基 (1)种子培养基(LB培养基):蛋白胨10g,酵母膏5g,NaCl10g,蒸馏水1L,pH值为7.0.(2)发酵培养基:用细菌几丁质培养基(分离用),但不加琼脂1.2 菌株的分离1.2.1 菌株初步分离从生产几丁质的工厂排污沟附近土壤采集土样,经过烘干及风化干燥,置于60目分样筛过筛,备用.称取1g土样放入加有9mL无菌水的离心管,分别稀释制成10-1,10-2,10-3,10-4,10-5,10-6不同稀释倍数的土壤溶液.从10-3,10-4,10-5,10-6不同稀度倍数的4管土壤稀释液中各吸取0.1mL,接种在纯几丁质培养基和细菌几丁质培养基的平板上,用涂布棒涂布均匀,在30℃下培养72h.1.2.2 菌种的二次筛选从第1次稀释涂布的平板中挑取可以产生透明圈的菌落,再一次通过稀释涂布的方法,将其接种于纯几丁质平板和细菌几丁质平板上,培养72h,以取得纯菌落平板.从第2次筛选的纯菌平板上选取水解圈直径与菌落直径比最大的菌种,将其接种于50mL的LB种子培养基上,12h后以2%的接种量接于100mL的细菌几丁质发酵培养基中,在30℃下进行扩大培养.1.3 菌种的鉴定1.3.1 细菌染色体DNA提取从新培养产几个质酶活性高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平板上,挑取一环菌落至加有500μLTE缓冲液的1.5mL微量离心管中,混匀后沸水浴1.5min,迅速低温离心(12000r・min-1)10min,取上层清液分装后,置4℃下保存备用.1.3.2 16SrDNA引物根据16SrDNA的结构,应用B2/B3做引物,该引物扩增片段包含V8和V9两个高变区,扩增产物大小为1050bp(basepair,碱基对)左右.这两个引物序列为B2:5’2ACGGGCGGTGTGTAC23’;B3:5’2CCTACGGGAGGCAGCAG23’.1.3.3 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 PCR反应体系为20μL,二次蒸馏水12.6μL,10倍扩增缓冲液2.0μL,25mmol・L-1Mg2+1.6μL,各2.5mmol・L-1的脱氧核苷三磷酸(dNTP)0.4μL,20μmol・L-1引物各1.0μL,DNA模板1.0μL,5GU・L-1Taq酶0.4μL.PCR循环:94℃预变性5min,94℃变性60s,50℃退火60s,72℃延伸90s,循环30次,并在72℃后延伸15min.1.3.4 扩增产物的电泳分析用1倍的TAE缓冲液配制质量分数为1%琼脂糖凝胶.取PCR 扩增产物10μL,加2μL溴酚蓝指示剂,混匀后加样,于100V下电泳1.5h,紫外灯下观察电泳结果.1.3.5 序列测定与分析将观察到的PCR产物切胶,用胶回收试剂盒回收后,连接到pMD182T上,送北京奥科生物公司进行测序.然后,将测序结果通过GeneBank进行BLAST序列比对,得出结果参考文献[1] BROGLIEKE.Chitinaseandplantprotection[J].RevPlantPathol,1993,2:4112421.[2] 李力,黄胜元,关雄.产几丁质酶的苏云金杆菌菌株筛选及酶合成条件研究[J].中国病毒学,2000,15(51):94297.[3] CHANGYu2cheng,YANGChiyea,LIChin,etal.IdentificationofBacillussp,Escherichiacoli,Salmonellasp,StaphylococcusspandVibriospwith16SribosomalDNA2basedoligonucleotidearrayhybridization[J].Internation2 alJournalofFoodMicrobiology,2006,107:1312137.[4] 张龙翔,张庭芳,李令媛.生化实验技术[M].北京:高教出版社,1997:1112116.[5] MOOREER,KRUGERAS,HAUBENL,etal.16SrRNAgenesequenceanalysesandinter2andintragenericre2lationshipsofXanthomonasspeciesandStenotrophomonasmaltophilia[J].FEMSMicrobiolLett,1997,151(2):1452 153.[6] MIYAJIT,OTTAY,SHIBATAT,etal.PurificationandcharacterizationofextracellularalkalineserineproteasefromStenotrophomonasmaltophiliastrainS21[J].LettApplMicrobiol,2005,41(3):2532257.[7] MADHA VAPNK,BAIJUTV,SANDHYAC,etal.ProcessoptimizationforantifungalchitinaseproductionbyTrichodermaharzianum[J].ProcessBiochem,2004,39:158321590.[8] NAWANINN,KAPADNISBP.Optimizationofchitinaseproductionusingstatisticsbasedexperimentaldesigns[J].ProcessBiochem,2005,40:6512660。

产纤维素酶细菌的分离筛选与鉴定

产纤维素酶细菌的分离筛选与鉴定

产纤维素酶细菌的分离筛选与鉴定吴自祥;张天亮;杨润霞;贾晓蕊;万学瑞;马亚茹;王艳;吴润;王川;魏姣;刘磊;张小丽【摘要】通过筛选获得高产纤维素酶细菌菌株,为纤维素酶制剂研制及纤维素酶工程菌构建提供试验材料.采用刚果红平板从牛羊粪便及腐败的玉米秸秆和木屑中分离产纤维素酶菌株,以DNS法测定酶活,根据酶活复筛产纤维素酶分离菌株;观察分离菌株的形态、染色与培养特性;应用16S rDNA通用引物扩增菌株基因组DNA,测序结果提交GenBank数据库进行Blast比对分析和相似性搜索,作出复筛菌株种的鉴定.结果表明:分离获得16株纤维素酶产量较高的细菌菌株,均为革兰氏阳性菌,菌体呈短杆状、具中央芽孢,经16S rDNA序列比对分析和相似性搜索,鉴定为10株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6株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In order to provide bacteria for development of cellulase preparations and cellulase engineering,the high-yield cellulase bacteria strains were screened.Separate cellulase producing strains isolated from cow or sheep dung and putrid maize straws or wood chips with Congo red plate to screen cellulase producing strains through the determination of enzyme activity with DNS assay,and observe its shape,dyeing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16S rDNA universal primers were applied to amplify genomic DNA of the strain,and to identify the species of rescreening strains.The result indicated that the isolated 16 bacterial strains with higher cellulase production were gram positive,short rod and central spores.In which,10 strains were Bacillus subtilis,6 strain were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期刊名称】《草原与草坪》【年(卷),期】2017(037)002【总页数】6页(P7-11,19)【关键词】纤维素酶;16SrDNA;分离;鉴定;枯草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作者】吴自祥;张天亮;杨润霞;贾晓蕊;万学瑞;马亚茹;王艳;吴润;王川;魏姣;刘磊;张小丽【作者单位】甘肃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甘肃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甘肃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甘肃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甘肃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70;甘肃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甘肃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甘肃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甘肃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甘肃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70;甘肃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甘肃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39.99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量急剧上升,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均在寻求新的替代能源,如风能、核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等。

1株产高温纤维素酶细菌的分离及Biolog鉴定

1株产高温纤维素酶细菌的分离及Biolog鉴定

1株产高温纤维素酶细菌的分离及Biolog鉴定赵旭;王文丽;李娟【摘要】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唯一碳源,从来自甘肃永昌的双孢菇培养料中分离筛选得到1株降解纤维素的耐高温菌X3.利用Biolog GENⅢ微孔板将该菌株鉴定为芽孢杆菌(Bacillus vallismortis/subtilis).在初始pH为7.0、温度为50℃、接种量为2%、摇床转速为200 r/min的条件下培养72 h,该菌株粗酶液的CMCase活力达到20.36 U/mL.【期刊名称】《甘肃农业科技》【年(卷),期】2018(000)006【总页数】4页(P30-33)【关键词】芽胞杆菌;高温纤维素酶;筛选;Biolog鉴定【作者】赵旭;王文丽;李娟【作者单位】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节水农业研究所, 甘肃兰州 730070;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节水农业研究所, 甘肃兰州 730070;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节水农业研究所, 甘肃兰州 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81纤维素是绿色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形成的物质,为地球上含量最大的碳水化合物[1]。

然而由于纤维素降解速度缓慢,并且难溶于水,所以目前对纤维素的开发利用效率还非常低。

我国纤维素类资源丰富,农业生产中每年都产生数量非常巨大的作物秸秆和皮壳[2],然而目前处理这些农业废弃物最主要的方法是将其在原地焚烧,这种方法虽然省时省力,但原地焚烧秸秆不仅没有充分利用秸秆给农民带来应有的经济效益,而且还严重污染了环境,加速了环境的恶化[3]。

理化降解纤维素的方法因降解成本高,容易污染环境而使用较少。

无污染、绿色环保分解利用纤维素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利用纤维素酶的水解作用将其分解成小分子的有机物,并用这些有机物被用来合成多种为我们能利用的有益物质。

纤维素酶(Cellulase)是一类能够降解纤维素生成葡萄糖等小分子有机物的酶的总称,主要由真菌、放线菌、细菌等微生物产生,原生动物、软体动物、昆虫等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产纤维素酶[4]。

纤维素降解真菌A25-2的分离、鉴定及其产纤维素酶的酶学特性

纤维素降解真菌A25-2的分离、鉴定及其产纤维素酶的酶学特性
研 究 的备 选菌 株 。 关键词 纤维 素酶 , 离, 活力, 定, 分 酶 鉴 真菌 A2 — 52
Io a in a d I e tfc to fCe l l s — g a i g F n a tan A2 — n s lto n d n i ai n o lu o e De r d n u g l r i 5 2 a d i S En y o o yCh r ce ia i no sP o u e l l s s z m l g a a t rz tO f t r d c dCel a e I u
基 因 组 学 与应 _生 物 学 ,0 0年 , 2 } } j 21 第 9卷 , 3 , 4 74 3页 第 期 第 2—3
Ge o c n p id Bil g , 0 0 Vo . 9 No 3 4 7 4 3 n misa d Ap l o o y 2 1 , 1 , -, 2 3 e 2
sr i r s lt d fo o ls m p e o l ce o Ai o m o nti a i na aur s r fYu na n tanswe e io ae r m s i a l sc le t d f m La r u a n N to lN t e Re e ve o n n a d Ma oErm o nti a i a a r s r e o u ng iZh ngA u o o o sRe i n. u an N ton l t e Re e v fG a x ua t n m u g o Tw ev tanswh c h w e N u les i ihs究 以 A ie一刚果 红选 择培 养 基为初 筛 培养 基 ,从 云南 哀牢 山国家 级 自然保 护 区和广 西猫 儿 vc l

产纤维素酶菌株的筛选及其酶活的测定

产纤维素酶菌株的筛选及其酶活的测定

本科开放项目题目:产纤维素酶菌株的筛选及其酶活的测定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学院:专业班级:2016年3月产纤维素酶菌株的筛选及其酶活的测定摘要纤维素作为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多糖类产物,是高等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公认的自然界数量最丰富、最廉价的可再生有机物质资源。

据估计,纤维素生成量每年高达1000亿吨。

我国每年农作物秸秆总产量为7亿吨左右,仅农业生产中形成的农作物残渣(如稻草、玉米秸、麦秸等),每年就有5亿吨之多。

纤维素的降解是自然界碳素循环的中心环节。

但由于纤维素的结构特点,对纤维素的利用仍然非常有限。

目前仅有20%的纤维素物质被开发利用,大量的纤维素物质因无法分解利用而废弃,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污染环境。

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能源危机、食物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寻找利用可再生资源、节省粮食、减少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显得日趋重要。

采用微生物技术处理秸秆是当前研究最多的一种秸秆处理方法,纤维素酶能将天然纤维素降解,生成纤维素分子链、纤维二糖和葡萄糖,然而目前制约纤维素材料转化为乙醇并实现产业化的关键因素之一是纤维素酶效率低下,从而造成生产成本过高。

因此,筛选具有高活性纤维素酶的秸秆降解微生物菌株以及相关研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关键词:纤维素降解高活性纤维素酶微生物菌株目录第1章绪论 (1)1.1 实验原理 (1)1.2 实验仪器及试剂 (2)1.2.1 实验材料 (2)1.2.2 实验仪器 (2)1.2.3 培养基 (2)第2章实验步骤 (3)2.1 采样培养 (3)2.2 初筛 (4)2.3 复筛 (4)2.4 酶活的测定 (4)2.4.1原理 (4)2.4.2溶液配制 (4)2.4.3实验步骤 (5)第3章实验结果 (7)3.1 标准曲线的绘制 (7)3.2 菌株复筛结果 (8)3.3 测定纤维素酶活力结果 (9)结束语 (10)参考文献 (11)第1章绪论1.1 实验原理自然界中存在大量的纤维素类物质,同时存在着很多能分解纤维素类物质的生物,小到细菌、放线菌、真菌,大到一些食草类昆虫与动物。

一株土壤源高产纤维素酶芽孢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一株土壤源高产纤维素酶芽孢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一株土壤源高产纤维素酶芽孢杆菌的分离与鉴定2董鹤娟1’2,丁轲蚍~,恒子钤2,彭春平2,罗伟光hf1.河南省动物疫病与公共安全院士工作站,河南,洛阳471003;2.河南科技大学宏翔发酵饲料实验室,河南,洛阳471003)摘要:为了获得产纤维素酶的芽孢杆菌,从河南省不同地方采集玉米地、秸杆垛的土壤样品58份,利用刚果红平板法分离产纤维素酶的芽孢杆菌,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测定纤维素酶活,结合菌落特征、显微形态、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序列进行鉴定。

结果表明:从分离出的42株产纤维素酶菌株中筛选出一株产纤维素酶较高的菌株B.LY02,纤维素酶活力可达0.5351 U/mL。

该菌株呈短杆状,革兰氏染色阳性,能形成芽孢。

基于16S rDNA序列同源性比较分析表明该菌株与Bacillus lic henifo rmis s tr ain CICCl0095的亲缘关系最近,基因序列的同源性为96.5%,因此鉴定该菌株为地衣芽孢杆菌。

关键词:纤维素酶;芽孢杆菌;分离;鉴定我国是粮食大国,纤维素资源极为丰富,每年仅农作物秸秆产量就高达7.0亿吨,约占世界的20 %[1—2】。

但是秸杆的成分主要是较难降解的纤维素,所以目前秸杆仅有极少部分用于反刍动物饲料,绝大多数都被燃烧,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且还会带来环境污染[3—4】。

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大规模发展畜牧业,人畜争粮的现象已很严重。

所以研究将秸杆中的纤维素降解成畜禽可利用的多糖、蛋白质或其他营养成分已成为当务之急。

目前最可能利用的手段就是筛选高效纤维素酶分解菌,我们认为秸杆纤维素的降解不是单一菌种能够解决的,因为秸杆的降解需要p.葡聚糖酶、内切p一葡聚糖酶和 p一葡萄糖苷酶等多种纤维素酶共同参与才能完成【4]。

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真菌方面,如里氏木霉、绿色木霉、白腐菌、米曲霉等is一71,对细菌方面研究的较少。

而且真菌存在活性不稳定和生物安全隐患等问题,但是芽孢杆菌具有产酶能力强,耐高温、强酸,环境适应能力强等特点,所以很适宜作为秸杆发酵用菌种。

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

纤维素分解菌的筛选

5 ,N C 1 g g a 10 ,加蒸 馏水 定容 至 1 0 mL 0 0 ,调 整p 值 H
至 70。 .
11 .3真 菌培养基 . ( ) 面种子培养基 ( / 1 斜 g L):马铃薯2 0 ,蔗糖 0g
2g 0 ,琼 脂 粉 2 g 0 ,加 蒸 馏水 定 容 至 10 m ,无 需 调 整 0 L 0
1. . 2细菌培养基 1
L 培养基 ( / B gL):胰 化 蛋 白 胨 1g O ,酵母 提 取 物
掉 ,不 但破 坏 了生 态平衡 ,污染环 境 ,还存 在火灾 隐
患 。发展 和利用生物技术 分解转化天然纤维素原料既是 资源利用 的有效途径 ,而且对于解决环境污染 、粮食短
缺 和 能 源危 机 也 具 有 重大 的现 实 意 义 。 纤 维 素 酶 可 以 分 解 纤 维 素 ,它 广 泛 存 在 于 自然 界
为人类发展 q的紧迫课题 。本试验 以土壤 为样本 ,利 用刚果红纤维素培养基进行初 筛, - _ 用麦秸粉 固体发 酵培养基复 筛,获得 了具有较 强纤维素分解能力的真菌。
关 键 词 :纤 维 素 酶 ;真 菌
天然纤 维素 原料是 地球上最 丰 富的可再生 有机物
行研究 。并希望以此为基础进行更为深入 的研究 。
然 这 是 生 态 系 统 中碳 循 环 的一个 重 要 环 节 ,但从 人 类 利
取 四川 省 大 邑 县 及 崇 州 县 的 土 样 各 1 0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g 0 0 ,分 别 放 入塑 料 袋 中 ,带 回实 验室 。
用 自然资源的角度看 ,无疑是巨大的浪费。在我 国,大 部分 秸秆 和树林 副产品被 用作燃料 或在 田间被直 接烧

综述-纤维素酶的研究进展-邓磊

综述-纤维素酶的研究进展-邓磊

纤维素酶的研究进展邓磊1佛山市顺德区博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摘要:纤维素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最终需要在纤维素酶的作用下分解为葡萄糖才能应用在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

纤维素酶广泛存在于微生物、动物和植物体内,对纤维素具有特异性的降解作用。

纤维素酶广泛来源于自然界的微生物,纤维素酶分解纤维素,不仅仅能够生产新能源酒精,而且还能够提高动物的消化率。

关键词:纤维素,纤维素酶,枯草芽孢杆菌1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cellulaseDeng Lei1Boda biological and technology co., LTD shunde district foshan city Abstract: Cellulose is the most abundant renewable resources in the world, and eventually need under the action of cellulose enzyme, broken down into glucose to applications in the areas of production and living. Cellulose enzyme widely exists in microbial animals and plants, effect on the degradation of cellulose is characteristic. Cellulose enzyme widely is derived from the nature of microbes, cellulose enzyme decomposition of cellulose, not only can produce new energy, but also can improve the digestibility of animals.Keywords: cellulose enzyme, cellulose, bacillus subtilis1 纤维素的概述1.1 纤维素的来源纤维素是世界上最为丰富的可再生生物高分子,其不断通过光合作用得以补充[1]。

高二生物下册实验: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高二生物下册实验: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分离

高二生物下册实验: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别离高二生物下册实验: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的别离(1)实验原理:①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纤维素分解酶 ,包括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等 ,它们可以产生纤维素酶。

纤维素酶是一种复合酶 ,可以把纤维素分解为纤维二糖 ,进一步分解为葡萄糖使微生物加以利用 ,故在用纤维素作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 ,纤维素分解菌能够很好地生长 ,其他微生物那么不能生长。

②在培养基中参加刚果红 ,可与培养基中的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 ,当纤维素被分解后 ,红色复合物不能形成 ,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 ,从而可筛选纤维素分解菌。

(2)实验过程:土壤取样:采集土样时 ,应选择富含纤维素的环境梯度稀释:用选择培养基培养 ,以增加纤维素分解菌的浓度涂布平板:将样品涂布于含刚果红的鉴别纤维素分解菌的固体培养基上挑选产生中心透明圈的菌落:产生纤维素酶的菌落周围出现透明圈,考试技巧 ,从产生明显的透明圈的菌落上挑取局部细菌 ,并接种到纤维素分解菌的选择培养基上 ,在30~37℃条件下培养 ,可获得较纯的菌种。

刚果红染色的两种方法的比拟:先培养微生物 ,在参加刚果红在到平板时参加刚果红优点显示出的眼神反映根本上是纤维素分解菌的作用操作简便 ,不存在菌落混杂问题缺点操作繁琐 ,参加刚果红溶液会使菌落之间发生混杂(1)由于琼脂和土豆汁中都含有淀粉类物质 ,可以使能够产生淀粉酶的微生物出现假阳性反响(2)有些微生物具有降解色素的能力 ,长时间培养会降解刚果红 ,从而形成明显的透明圈 ,这些微生物与纤维素分解菌不易区分知识拓展:1.纤维素与纤维素酶(1)纤维素①化学本质:一种多糖。

②分布:棉花是自然界中纤维素含量最高的天然产物 ,此外 ,木材、作物秸秆等也富含纤维素。

(2)纤维素酶①习惯上 ,将纤维素酶分成三类:C1酶、Cx酶和葡糖苷酶。

C1酶是对纤维素最初起作用的酶 ,破坏纤维素链的结晶结构。

Cx酶是作用于经C1酶活化的纤维素、分解-1 ,4-糖苷键的纤维素酶。

一株产纤维素酶真菌的筛选、鉴定及代谢产物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株产纤维素酶真菌的筛选、鉴定及代谢产物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株产纤维素酶真菌的筛选、鉴定及代谢产物的研
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和目的
纤维素是一种主要存在于植物细胞壁中的多糖,其分解需要纤维素酶的参与。

因此,纤维素酶在生物质转化、造纸、酿酒等多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然而,目前市场上主流的纤维素酶制备方法仍然依赖于微生物发酵,而微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和数量的庞大也为纤维素酶的筛选和鉴定带来了挑战。

本课题旨在筛选出一株高效的产纤维素酶真菌,并对其进行鉴定及代谢产物的研究,为纤维素酶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和实验基础。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1. 筛选纤维素酶产生菌株
在自然条件下采集不同环境样品,通过增量法分别分离得到微生物菌株,初步筛选出产生纤维素酶的菌株。

2. 鉴定菌株
通过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征观察,结合16S rDNA分子生物学技术等方法,对产生纤维素酶的菌株进行鉴定。

3. 优化产酶条件
通过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试验,分别优化产酶的温度、pH、培养时间、碳源、氮源等条件。

4. 分离和鉴定代谢产物
采用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纤维素酶降解产生的代谢产物进行分离和鉴定。

三、研究意义和预期成果
1. 成功筛选出一株高效的产纤维素酶真菌,为纤维素酶的研究和工业化生产提供新的菌株来源。

2. 对该酶菌株进行鉴定,能够深入了解该菌株的生物学特征和代谢途径,为其在工业化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保证。

3. 通过优化产酶条件和分离鉴定代谢产物,可以进一步提高纤维素酶的产量和效率,为其在生物质转化等领域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预期成果:一篇完整的研究论文和一份纤维素酶菌株及其代谢产物的详细研究报告。

银杏内生菌纤维素酶的分离、纯化及其在银杏总黄酮提取中的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银杏内生菌纤维素酶的分离、纯化及其在银杏总黄酮提取中的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

银杏内生菌纤维素酶的分离、纯化及其在银杏总黄酮提取中的应用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银杏又称为孔雀树、白果树,是我国传统的珍贵中药材之一。

银杏叶、种子和果实都有药用价值。

其中银杏叶中含有大量的黄酮类物质,被认为具有抗氧化、抗肿瘤、增强心血管功能等多种保健和医疗作用。

银杏总黄酮作为银杏叶中主要的有效成分,是银杏叶提取物中的重要指标成分。

为了提高银杏总黄酮的提取效率,需要先对银杏叶进行初步的处理。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使用纤维素酶对银杏叶进行分解,以便更好地释放黄酮类化合物。

目前市场上大多数纤维素酶是用细菌或者真菌进行发酵培养得到的,但是这种纤维素酶的活性不够高,对银杏叶的分解效果较差。

二、研究内容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分离、纯化银杏内生菌中的纤维素酶,并研究其在银杏总黄酮提取中的应用。

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 根据银杏内生菌的生理特性,筛选出能够产生高活性纤维素酶的菌株;2. 对银杏内生菌中的纤维素酶进行提取、纯化和酶学性质的分析;3. 研究银杏内生菌纤维素酶对银杏叶进行分解的效果,并对分解产物进行分析;4. 探究银杏内生菌纤维素酶在银杏总黄酮提取中的应用效果;5. 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论证银杏内生菌纤维素酶在银杏总黄酮提取中的优越性。

三、研究意义银杏总黄酮作为银杏叶中主要的有效成分,在医学和保健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然而,银杏叶中的成分结构比较复杂,提取效率也较低。

本研究旨在寻找一种高效的分解剂以促进银杏总黄酮的提取,对于改进提取工艺,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同时,银杏内生菌的筛选与纤维素酶的研究也有助于拓展微生物资源的应用领域,为微生物发酵和制药工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降解纤维素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产酶条件的研究

降解纤维素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产酶条件的研究

降解纤维素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产酶条件的研究黎耀波;刘素纯;陈胜;李罗明;蒋立文【期刊名称】《食品与机械》【年(卷),期】2011(027)005【摘要】从腐烂的木头、堆肥及土壤等样品中,通过刚果红染色鉴定和液体发酵培养分离筛选得到2株高产纤维素酶青霉菌株A2和A6,对其产酶条件进行初步优化.结果表明,A2和A6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分别为280.14,247.58 U;A2最佳产酶条件为接种量15% (V/V),初始pH 5,时间120 h,添加一定量Mn2+和Ca2+到培养基中酶活分别升高10.56%和7.95%,加入Fe2+和Hg2+对酶活有一定抑制;A6最佳产酶条件为接种量15% (V/V),初始pH 5,时间96 h,添加一定量Mn2+到培养基中酶活升高13.1%,而加入Ca2+、Fe2和Hg2+对酶活有一定抑制.【总页数】4页(P15-18)【作者】黎耀波;刘素纯;陈胜;李罗明;蒋立文【作者单位】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湖南省发酵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28;食品科学与生物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湖南省发酵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28;食品科学与生物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128;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28;食品科学与生物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长沙410128【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降解玉米秸秆纤维素的真菌筛选及其产酶条件研究 [J], 黄继(如生);彭智平;于俊红;史亮亮;詹愈忠2.两株纤维素降解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产纤维素酶酶学性质的初步研究 [J], 胡亚林;冼亮;刘果;段承杰;冯家勋3.产纤维素酶芽孢杆菌DS1309的分离鉴定及产酶条件研究 [J], 陈珊;华梅;刘迪;赵书博;李凡;刘东波;夏红梅4.纤维素降解真菌SJL-2产酶条件初探 [J], 卓玛曲措;冯镥童;岳海梅5.低温纤维素降解菌分离鉴定及产酶条件优化 [J], 李春艳;于琦;冯露;成毅;成小松;王雪;张平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种纤维素酶的制备方法

一种纤维素酶的制备方法

一种纤维素酶的制备方法纤维素酶是一种专门分解植物纤维素的酶类,广泛应用于纸浆和纺织工业中。

纤维素酶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下面我将介绍一种常用的酶的制备方法。

纤维素酶的制备方法一般分为两个主要步骤:菌种培养和酶的提取。

1.菌种培养:首先,选择一种能够产生纤维素酶的菌株。

这可以通过文献检索或从已经存在的菌株库中筛选。

通常,属于真菌和细菌的一些物种被发现具有高效的纤维素酶产生能力。

然后,将菌株转移到适合其生长的培养基中。

常见的培养基包括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

固体培养基由琼脂或明胶作为凝胶形成剂,能够支持菌株的生长。

而液体培养基则需要添加合适的碳源、氮源和矿物质等,来提供菌株所需的营养物质。

接下来,将菌株培养在适当的温度和pH条件下。

温度和pH值是微生物生长的两个主要因素,可以通过试验确定最佳的培养条件。

通常,温度在30-37摄氏度之间,pH值保持在4-7之间是较为常见的培养条件。

培养过程中,应定期检测菌株的生长情况。

可以通过观察培养液的浑浊度和粘度变化,以及菌落的形态和生长速率等指标来评估。

一般来说,菌株的生长速度较快,对培养基的颜色和气味没有明显的负面影响,可以认为是良好的培养结果。

2.酶的提取:当菌株培养到合适的生长期后,可以开始进行酶的提取。

一般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将培养液和菌株分离开。

这可以通过离心来实现。

将远离菌株的清液收集,并去除其中的杂质。

接下来,利用适当的方法将纤维素酶从培养液中提取出来。

常用的方法有四种:悬浮沉降、溶解沉淀、凝胶过滤和离子交换等。

根据所采用的方法和设备的不同,在提取过程中可能会使用温度、pH调节剂、盐溶液、有机溶剂等。

最后,对提取的纤维素酶进行纯化。

为了得到高纯度的酶,可以使用各种方法,如电泳、柱层析、透析等。

这些方法可根据酶的性质和要求进行选择。

需要说明的是,制备纤维素酶的具体方法会根据不同的菌株和应用领域的要求而有所不同。

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纤维素酶真菌的分离、筛选与鉴定
一、采样
地点:深圳大学杜鹃山深圳大学文科楼荔枝园深圳大学文山湖树丛
用具:灭菌信封小铁铲小刀分离培养基手套
采样的方法:取采样地点的表层土或地面15cm下的土样约10g,装入信封,立刻到实验室分离纯化
二、培养基:
(1)马丁氏培养基:KH2PO4 1g、MgSO4·7H2O 0.5g、蛋白胨5g、葡萄糖10g、琼脂20.0 g、水1000ml,pH 自然。

(2)PDA培养基:PDA培养基:用于里氏木霉的固体培养,含20 %土豆浸出液,1 %葡萄糖,2 % Agar。

20 %土豆浸出液作法如下:将土豆去皮切碎,每20 g土豆加水100 ml,置电炉上煮20分钟,用纱布过滤,定容。

(均需要加入抗生素100μg/ml)
产酶筛选培养基(CMC培养基):羧甲基纤维素钠(CMC)20.0 g、蛋白胨5.0 g、酵母抽提物2.0 g、NaCl 5.0g、KH2PO4 1.0g、MgSO4·7H2O 0.2g、琼脂20g、蒸馏水1 000ml。

1%CMCNa底物溶液:1克CMCNa加热溶化于100ml pH值4.8,0.1mol/L的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液中。

0.lmol/L的柠檬酸一柠檬酸钠缓
0.1mol/L柠檬酸: 含柠檬酸·H2O 21.01克/1000毫升。

0.1mol/L的柠檬酸三钠: 含柠檬酸三钠·2H2O 29.4克/1000毫升。

0.1mol/L的柠檬酸40ml与0.1mol/L的柠檬酸三钠60.6ml混合即可。

刚果红染液:2% 刚果红溶液。

NaCl脱色液:2%氯化钠溶液。

三、实验方法
3.1 真菌菌株的分离
取土样方法如前所述。

取1.0 g所采集的土样加入到装有9 ml无菌水的试管中,充分振荡混匀后,吸取上清液作一系列梯度稀释,10-1,10-2,10-3,将稀释液涂布在分离培养基(可选择查氏、马丁氏或PDA培养基的任两种,倒平板前加入100 μg/ml头孢菌素或链霉素等抗生素),于28℃下培养,待菌落成熟,形成孢子后(约需5-7 d)将单菌落上的少量孢子点种至纤维素酶产生菌筛选培养基(CMC平板)平板上( 用前加入适量抗生素来抑制细菌生长) , 28℃倒置恒温培养。

培养5-7d后用刚果红染色、NaCl脱色后筛选菌落周围有明显透
明水解圈的菌株。

将筛选到的菌种由平板接到50mL( 250 mL 三角瓶) 液体培养基中, 于28℃、20 r/min下培养24 h, 制成种子液。

然后按5%的接种量将种子液加到50 mL( 250 mL 三角瓶) 相应液体培养基中,于28℃、210 r·min- 1 条件下培养5-7d, 测定CMC酶活。

3.2 酶活力测定方法
3.2.1 标准葡萄糖曲线的制作
精确称量0.1 g的D-葡萄糖溶于0.05 M的柠檬酸缓冲液中,用容量瓶定容到100 ml,葡萄糖浓度为1.0 mg/ml;将其依次稀释到0.1 mg/ml、0.2 mg/ml、0.3 mg/ml、0.4 mg/ml、0.5 mg/ml、0.6 mg/ml、0.7 mg/ml、0.8 mg/ml、0.9 mg/ml、1.0 mg/ml,这就是一组标准的葡萄糖溶液;在试管中加入1 mL 标准葡萄糖溶液和3 mL DNS 试剂,沸水浴5 分钟,冷却至室温后,加水至25 mL,摇匀。

以0.05 M的柠檬酸缓冲液为空白,在酶标仪上测540 nm 处的OD值;以葡萄糖浓度(mg/ml)为横坐标,OD值为纵坐标,作出标准曲线,并回归出工作方程。

3.2.2 滤纸酶活的测定
纤维素酶滤纸酶活力的测定方法是根据纤维酶能将滤纸酶解成葡萄糖的特性而设计。

一个FPA国际单位等于酶水解反应中每分钟由滤纸生成1µmol葡萄糖的酶量,以U/mL来表示。

取3支25 ml的比色管,编号为1,2,3;分别加入1 ml pH 4.5,0.05 M的柠檬酸缓冲液和0.05g的滤纸条;向1号管中加入1 ml灭活的上述转化子上清(在沸水中将上清煮沸10 min),2号和3号管中加入1 ml未灭活的上清;50 ℃,100 r/min振荡水浴30 min;加入3 ml DNS,沸水煮沸5 min,冷却后加水定容到25 ml;充分混合,取200 ml加到96孔酶标板上,在酶标仪上测540 nm处的OD值;根据预先作好的葡萄糖标准曲线算出酶反应过程所释放的葡萄糖量。

30 180
1000 )
(
)
/
(
⨯⨯
=mg
ml U 葡萄糖含量
滤纸酶活
3.2.3 CMC酶活的测定
其酶活定义为每分钟酶解CMC产生1μmol的还原糖(葡萄糖)所需的酶量定义为一个酶活单位。

取3支25 ml的比色管,编号为1,2,3;分别加入1 ml 1 %的CMC溶液(用pH4.5,0.05 M 的柠檬酸缓冲液配制);向1号管中加入0.5 ml灭活的上述转化子上清,2和3号管中加入0.5 ml 未灭活的上清;50 ℃,100 r/min振荡水浴15 min;加入3 ml DNS,沸水煮沸5 min,冷却后加水定容到25 ml;充分混合,取200 ml加到96孔酶标板上,在酶标仪上测540 nm处的OD 值;根据预先作好的葡萄糖标准曲线算出酶反应过程所释放的葡萄糖量。

3.3 菌株的鉴定:
菌株的鉴定初步采用形态鉴定方法。

观察菌株的菌落特征,并制片观察菌丝、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链、分生孢子等形态,参考有关产纤维素酶菌株的菌种鉴定文献,同时结合《真菌鉴定手册》,初步给出菌株的属名。

实验可行性:真菌采样方便。

产纤维素酶真菌一般生活在阴暗潮湿土壤中、昆虫消化道内。

而且纤维素酶菌种易退化,退化后其产酶力明显降低,其原因可能有三个方面:①经诱变筛选的菌种发生回复突变。

②自然负突变。

③菌种长时间低温斜面保藏,会在分生孢子上长出次生菌丝,而次生菌丝所形成的分生孢子生命力弱,这可能是菌种退化的主要原因。

为了避免纤维素酶菌种退化,张苓花等(1998)报道,采用砂土管保藏菌种。

即将过筛洗净的砂子与土以3:2比例混合分装在试管内,用1kg/cm2压力灭菌30分钟共三次,将欲保存的斜面菌种制备成1000ml孢子悬浮液,每个砂土管注入0.5ml,摇匀,放入盛有无水CaCl2真空干燥器内保存。

经测定,在所测的121天内,酶的活性基本不变;酶活性下降50% 的时间,由常规方法的60天延长至160天,明显地减缓了菌种退化速度。

所以说菌种的保养和分离提取难度较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