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运动耐量的评估及其在心脏康复中的意义-0910
心脏康复患者的护理
57医药健闻心脏康复患者的护理王梦琦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广东广州 510000)对其他危险因素的有效干预,降低疾病复发的可能。
心脏康复的3个阶段住院期住院期间的心脏康复护理重点在于自我护理。
减少绝对卧床时间,从病床四肢被动到主动活动的过渡,结合患者的实际康复情况与进度决定并调整运动处方,期间严格遵守适应证与禁忌证;康复运动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全程陪同,准备好应急药物与设备,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出院早期该阶段主要强调运动护理与健康教育护理。
进一步强化住院期间的自我护理观念,并将运动充分融入日常生活中,消除吸烟、不良饮食习惯等危险因素;健康教育护理主要结合患者实际康复情况进行一对一教育咨询,内容以运动训练、饮食管理、心理疏导、安全控制、压力管理与职业恢复为主,医务人员与护理人员全程参与,保证护理效果。
恢复阶段该阶段的患者已经能够初步掌握行为动作。
而时间与护理效果呈正相关关系。
心脏康复患者的护理方法运动护理运动护理是心脏康复患者护理的核心,分期护理目标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院内康复:减少绝对卧床带来的不利影响,运动能力达到三级运动耐量,能够适应家庭生活。
第二阶段为院外早期康复:保持适当的体力活动,轻度家务劳动及娱乐活动,运动能力达到六级运动耐量,提升生活质量。
第三阶段为院外长期康复:控制危险因素,改善或提高体力活动能力和心血管功能,恢复发病前的生活和工作。
在患者病情稳定,无胸痛、无新发生的心衰现象、无新心律失常现象后开始运动护理。
基本内容包括:(1)关节运动训练。
原则上要以近位关节到远位关节,但上肢活动会影响胸口切口,因此要引导患者从下肢远端开始运动训练。
最开始的活动量与动作尺度不宜过大,以患者无疲劳感为宜。
如下肢有输液时,不宜做关节运动。
(2)呼吸运动。
在患者脱离呼吸机后,为预防肺部感染和肺不张,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58医药健闻要进行适当的呼吸运动和咯痰训练,运动方式主要为深呼吸、吹气球、呼吸训练器辅助呼吸等。
中国心力衰竭指南基本特点和内容要点
中国心力衰竭指南基本特点和内容要点1. 心力衰竭的定义、分类和分期心力衰竭(HF)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病理生理学特征为肺淤血和或体循环淤血,伴或不伴有组织器官低灌注。
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活动耐量受限)和或液体潴留(外周水肿),以及血浆利钠肽水平升高。
A期:有心力衰竭的高危因素,但尚无心脏结构的功能异常,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患者。
B期:已出现心脏结构异常,但从未有过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如左心室肥厚或纤维化,左心室扩大或收缩力降低。
C期:有心脏结构异常,有过或仍有心力衰竭症状,如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引起呼吸困难和乏力的患者,经治疗心力衰竭症状消失的无症状患者。
D期:已经应用效果最强的药物治疗和休息,但仍有明显心力衰竭症状,且需要特殊干预,如机械辅助装置、心脏移植等。
这些分期有助于指导临床医生对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早期诊断、治疗和长期管理,以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2. 心衰的诊断流程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初步诊断。
心衰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活动耐量受限)和或液体潴留(外周水肿),以及血浆利钠肽水平升高。
超声心动图:用于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包括心脏腔室的大小、心脏瓣膜的功能和心脏收缩的强度。
利钠肽水平检测:如B型利钠肽(BNP)或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用于评估心脏功能和心衰的严重程度。
其他检查:如胸部射线、血液检查(如肾功能、电解质、甲状腺功能等),可能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
通过这些检查,医生可以确定患者是否患有心衰,并评估其严重程度和潜在的病因。
根据诊断结果,医生可以制定相应的治疗和管理计划。
3. 患者病情的全面评估心电图(I类,C级):心电图可以提供患者既往心肌梗死(MI)、左心室肥厚、广泛心肌损害及心律失常等信息。
它还可以判断是否存在心脏不同步,包括房室、室间和(或)室内运动不同步。
对于有心律失常或怀疑存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患者,应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
(完整版)心脏康复病例范例1
(完整版)心脏康复病例范例1病例背景患者姓名:张三性别:男年龄:58岁诊断:冠心病并发心肌梗死主要症状1. 心悸和气短2. 心绞痛3. 胸闷不适线下康复治疗张三于心肌梗死后3天入院,接受了冠状动脉介入术。
手术后,患者在心脏康复科进行了为期4周的线下康复治疗,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 监测与评估:- 患者的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进行24小时监测;- 进行心功能评估,包括运动耐量、心功能等级评定。
2. 药物治疗:- 使用抗栓、抗血小板和降压药物,以预防血栓形成和缓解冠心病症状。
3. 运动训练:- 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帮助患者提高心肺功能;- 进行康复性负荷心电图监测,以评估患者在运动中的心电活动。
4. 行为干预:- 通过心理咨询、教育和支持,帮助患者处理焦虑、抑郁和心理压力;- 结合烟草戒断、饮食调整等干预措施,帮助患者改善生活方式。
成效评估经过4周的线下康复治疗,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1. 心悸和气短症状减轻;2. 心绞痛发作频率减少;3. 胸闷不适感明显减轻。
此外,患者的心功能得到了显著改善,心功能等级从NYHA II 级降至NYHA I级。
线上康复指导为了进一步巩固患者的康复效果,张三出院后,医生为其提供了线上康复指导,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 远程监测:- 通过远程监测设备,实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并与医生进行沟通;- 定期进行心功能评估,包括心电图和运动试验等。
2. 运动训练:- 医生制定个性化的运动计划,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等;- 患者每天记录运动情况,与医生进行远程沟通和指导。
3. 生活方式调整:- 医生提供饮食、药物使用、烟草戒断等方面的指导,帮助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医生进行定期电话回访,对患者的康复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
结论心脏康复对于冠心病并发心肌梗死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通过线下和线上的综合治疗和指导,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并取得了良好的心功能恢复效果。
2024心脏重症康复
2024心脏重症康复心脏康复是指针对心脏病患者的一系列康复措施,旨在帮助患者尽快康复并提高生活质量。
心脏康复分为三期:院内I期康复,Il期(院外早期)康复,III期(院外长期)康复。
在我国,心血管病急性期住院时间一般在7天左右,因此院内I期康复在我国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在这一阶段,患者接受专业的康复指导和护理,有助千提高患者的身体功能和心理状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为患者顺利过渡到院外早期康复阶段奠定了基础。
因此,院内I期康复对千心脏病患者的康复过程至关重要。
一、心脏重症康复开始的指征心脏康复符合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国际指南指出心脏康复是心血管疾病不可或缺的延续治疗。
特别是对千心脏重症患者而言,康复意味着新生,那么,心脏重症康复开始的指征为:通常渭况下,在过去8h内没有新的或再发胸痛,肌钙蛋白水平无进一步升高,没有出现新的心功能失代偿表现(静息时呼吸困难伴湿哮音),没有新的明显的心律失常或心电图动态改变,静息心率50~ 100次/min,静息血压90~ 150/60 ~ 100 mm H g 血氧饱和度〉95%,这时就可以进行心脏重症康复。
二、心肺康复评估方法一般按是否使用器械来分类,可分为器械评估和徒手评估两大类。
其中,器械操作部分需要由医师执行,徒手操作部分可以由心血管专科护士执行。
心脏康复是全程、全面的医学管理,有效地实施依赖于医护人员、患者及其家属的共同参与和配合,护士在心脏康复中有望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器城评估的优点在于精确、可量化,多是相应评估指标的金标准。
其局限性包括设备昂贵、操作有一定难度、部分患者无法耐受等。
徒手评估的优点在于无需设备、成本低、易操作,可应用千无法耐受器械评估的患者,是器械评估的必要补充。
与器械评估相比,徒手评估的精确程度相对较低,但能满足基本的评估需求。
对于缺少心脏康复评估器械的医疗机构来说,徒手评估可减轻其心脏康复项目的起步和发展压力,而对千基层康复机构来说,则可作为常规的评估手段。
心脏康复之心功能评定
操作方法与步骤
• 受检者取坐位或仰卧位,肱动脉中段放于同心脏等高的位 置,将血压计袖带缚于上臂,袖带下缘在肘窝上2-3cm处, 将听诊器放于袖带下缘肱动脉搏动处。
• 向袖带内充气,边充气边听诊。当肱动脉搏动声消失后, 继续打气使汞柱再升高20-30mmHg,缓慢放气。
• 当开始听到第一声动脉搏动声时,血压计上所表示的压力 数字即是收缩压;取动脉音消失时的压力值为舒张压。
电解质异常
有症状的严重主动脉狭窄
严重的高血压
未控制的有症状的心力衰竭
每搏量↑ 心率↑
心脏氧转运 功能低下
气体交换↑ 呼吸频率↑
氧交换能力
下降
30
常用设备
运动试 验常用 的设备
31
两种记功器的比较
优点 缺点 强度
自行车记功器
固定跑台
价格低 占地面积小 试验时上体固定易于测定 指标 比较安全
全身活动,容易测得最大强度 ;运动方式自然;受试者不可 自行改变运动强度;可直接得 到F.C.的MET值;可供儿童测 试。
心肌灌注显像、冠状动脉造影 血液生化指标:血常规、尿常规
血糖(空腹、口服糖耐量试验)、 血脂四项(TG、TC、LDL-C、HDL-C) 高敏C反应蛋白(hs-CRP) 脂蛋白、肝肾功能指标
2024/1/17
BMI超重、体脂%>30%、中心肥胖、血脂超标、
hs-CRP高、服药未见好转
12
提纲
• 心血管评定 –心率 –血压 –心电分级运动试验 –心肺运动试验
心脏康复之 心功能评定
2024/1/17
1
学习目标
• 掌握心肺运动试验的概念、相关术语、基本测试流程。 • 熟悉心肺运动试验的设备、方案、心功能分级。 • 了解评定指标及意义。
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运动康复的研究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病人运动康复的研究进展孙秋;肖丽娜;石帆【摘要】各种原因导致的心力衰竭是心脏病病人丧失劳动力和死亡的常见原因,是当今医学面临的一大挑战.心脏运动康复即通过有氧、抗阻等运动对心力衰竭病人进行训练,从而改善病人心力衰竭症状,延缓疾病进展,提高病人生活质量及运动耐量.现就如何进行心脏康复运动适应证、康复运动禁忌证、安全性、运动形式及康复效果评价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期刊名称】《全科护理》【年(卷),期】2018(016)030【总页数】4页(P3732-3735)【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心脏康复运动;研究【作者】孙秋;肖丽娜;石帆【作者单位】550003,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550003,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550003,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54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不同原因导致心肌损伤,造成心室功能或结构受损,从而导致心脏充盈和射血分数功能障碍,并伴有疲乏、呼吸困难和体液潴留等临床表现,前两者导致病人活动受限,后者导致水肿,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1]。
据《中国心血管病2013摘要报告》统计:在我国人群中,心力衰竭的患病率达到0.9%。
至2015年,我国心力衰竭病人已达450万例,且人数正呈逐年上升趋势,其生存率与肿瘤相当[2]。
近年来,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已取得很大进步,但病人仍受其临床症状的困扰,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下降[3]。
为减轻各种临床症状,过去认为心力衰竭病人应该限制体力活动,以减轻心脏负荷,但近年来,随着心脏康复运动研究的进展,心脏运动康复已成为唯一能降低CHF病人发病率、病死率及改善生活质量的二级预防方案[4],并成为一级推荐治疗方案[1]。
国外对于CHF运动康复的研究较为成熟[5],我国对CHF的运动康复研究开展较晚,本研究就国内外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康复运动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CHF病人运动康复治疗方案的实施提供依据。
运动耐量的评估及其在心脏康复中的意义
3 深入研究运动耐量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目前运动耐量评估的标准尚未统一,需要进一步研究和 制定更加科学、客观的评估标准。
4 提高公众认知度
目前运动耐量评估的标准尚未统一,需要进一步研究和 制定更加科学、客观的评估标准。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详细描述
心肺运动试验通常在专业医疗机构进行,通过逐渐增加运动 负荷,如功率车或踏步机,来评估心肺功能和代谢指标,如 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通过分析这些指标 的变化,可以评估个体的运动耐量水平。
六分钟步行试验
总结词
六分钟步行试验是一种简单易行的评估运动耐量的方法,通过测量个体在六分钟内能够走过的最大距 离来评估其运动耐量。
情况。
调整康复方案
根据评估结果,对运动康复方案进 行调整,以更好地满足患者的康复 需求。
预防复发
通过监测运动康复的效果,及时发 现潜在的问题和复发迹象,采取相 应的措施,预防心脏疾病的再次发 生。
04
运动耐量评估在心脏康复中的意义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
通过评估患者的运动耐量,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 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从而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 划。
运动耐量评估的结果可以作为制 定康复训练计划的重要参考,帮 助患者逐步恢复体力活动,提高 生活质量。
促进健康管理
运动耐量评估能够提高患者对自 身健康状况的认识,促进患者主 动参与健康管理,预防心血管疾 病的发生。
01
评估心脏功能
运动耐量评估能够通过检测心肺 功能、肌肉力量和耐力等指标, 全面评估心脏功能,为制定康复 计划提供依据。
重要性
运动耐量评估可以反映个体的心肺功能、肌肉力量和身体协调能力,是评估心血管疾病风险和康复效果的重要 指标。通过运动耐量评估,医生可以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处方,帮助患者恢复健康并提高生活质量。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心脏康复护理研究进展论文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心脏康复护理研究进展【摘要】本文综述了近l0年国内外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心脏康复护理研究的新进展,概述了急性心肌梗死心脏康复的定义、意义、康复对象、康复时机的选择及评估,对康复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并对未来建立新型康复模式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脏康复;运动疗法;心理干预【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658-02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属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严重类型。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的改变和寿命的延长,ami发病率逐年增加,成为国人致死致残的首位原因,严重影响着病人的生活质量,大大加重了社会和家庭的负担[1]。
通过对ami病人实施正确的心脏康复将有利于提高ami病人的生活质量,现将近年有关ami病人的心脏康复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心脏康复的定义心脏康复是心脏病患者最大活动能力及其相应心脏功能恢复的过程[2]。
1995年美国《临床实践指导心脏康复》对心脏康复的定义为:心脏康复是涉及医学评价、处方运动、心脏危险因素矫正、教育、咨询和行为干预的综合长期程序,用以减轻心脏病的生理和心理影响,减轻再梗死和猝死的危险,控制心脏症状,稳定或逆转动脉硬化过程和改善患者的心理和职业状态[3]。
2 心脏康复的意义2.1 医学意义 euroaspire研究显示,70岁以下冠心病患者中约50%患者的血压和58%患者的血清胆固醇未得到有效控制,吸烟、肥胖和糖尿病人群中大部分未得到控制[4]。
研究表明心脏康复可以提高运动耐量,纠正血压、血脂、血糖等危险因素,改善心理状态,缓解紧张情绪,降低死亡率[5,6]。
2.2 经济学意义心脏康复使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提高其生活质量,从而大大减少被动治疗所需花费的巨额开支,不但节省个人、单位的经费开销,也是对社会的重大贡献[7]。
第六章-心肺功能评估
第六章-心肺功能评估心肺功能评估是一种对人体心肺系统功能进行全面评估的方法。
本章将介绍心肺功能评估的意义、常用的评估方法及其应用领域。
一、心肺功能评估的意义心肺功能评估是对人体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以及相关脏器功能的综合评估,可以直观地了解人体的整体健康状况。
通过评估心肺功能,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提供科学依据进行干预和治疗,保障人体的心肺健康。
二、心肺功能评估的常用方法1. 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是初步评估心肺功能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面色、皮肤湿润度、呼吸频率和规律性等指标,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心肺功能状态。
例如,苍白的面色可能意味着循环系统功能异常,而呼吸急促可能与肺功能异常有关。
2. 呼吸功能评估呼吸功能评估是评估人体呼吸系统功能的重要手段。
通过测量肺活量、用力呼气容积、肺活量比率等指标,可以了解呼吸系统的弹性、通气功能和肺活量等情况。
呼吸功能评估可以发现呼吸道阻力增加、肺活量减少等异常情况,进而对疾病诊断和康复治疗起到重要作用。
3. 心功能评估心功能评估是评估人体心脏功能的重要手段。
通过测量心率、心律、心音及心电图等指标,可以了解心脏的收缩、舒张功能,判断有无心律失常和心脏病变等情况。
心功能评估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4. 运动耐量评估运动耐力评估是评估人体运动系统功能的重要手段。
通过测试患者在运动过程中的最大摄氧量、最大心率等指标,可以了解人体的耐力情况。
运动耐力评估可以发现心肺耐力下降、运动系统功能异常等问题,为制定个性化的运动康复计划提供依据。
三、心肺功能评估的应用领域1. 临床医学心肺功能评估在临床医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可以对疾病的发展状况进行监测,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例如,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心肺功能评估可以指导药物治疗和手术干预等措施的选择。
2. 健康管理心肺功能评估在健康管理领域也有重要的应用。
通过对个体的心肺功能进行评估,可以了解其整体健康状况,发现潜在的心肺疾病风险。
IHD患者全面心脏康复
IHD的治疗目标包括:使患者尽快回归正常生活
2012 AHA/ACC稳定性IHD诊治指南
对大多数患者来说,治疗的目标应该 是同时最大化生存和实现迅速而完全 或几乎完全消除心绞痛的胸痛并恢复 患者的正常活动。
主要内容
现代IHD治疗的新挑战 运动耐量对IHD患者的治疗产生全面、有益的影响 多层次干预手段实现全面心脏康复
PCI/CABG+最佳药物治疗后 10年死亡风险仍超过30%
无事件生存率
1.0
0.8
0.6
0.4
PCI+药物治疗
10年总生存率 69%
0.2
CABG+药物治疗 10年总生存率 66%
仅药物治疗
10年总生存率 63%
0
P=0.93
0
2
4
6
8
10
随访时间(年)
N=200,稳定性多支冠脉病变患者,随机分入PCI+最佳药物治疗、CABG+最佳药物治疗或仅最佳药物治疗组,随 访10年。三组患者10年死亡风险均超过30%
Rezende PC, et al. J Thorac Cardiovasc Surg. 2013;146:1105-1112
肺通气换气能力
骨骼肌 运动能力
1. Goldstein RE. Clinical Methods: The History, Physical, and Laboratory Examinations. 3rd edition. Chapter 8: exercise capacity. 2. 波洛克心血管康复教科书。 北京大学出版社。 3. Fletcher GF, et al. Circulation. 1990;82:2286-2322
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运动耐量方法的比较及研究进展
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运动耐量方法的比较及研究进展发布时间:2021-11-17T03:20:48.256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1年11期作者:刁显锋,陈浩波[导读] 近年来因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患病率、死亡率越来越高,人们愈加关注该疾病,随着病情逐渐发展,患者的肺功能逐年下降,从而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和运动耐量。
刁显锋,陈浩波广东医科大学,广东湛江524000摘要:近年来因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患病率、死亡率越来越高,人们愈加关注该疾病,随着病情逐渐发展,患者的肺功能逐年下降,从而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和运动耐量。
COPD通常与运动耐量降低有关,而评价这个参数常用6分钟步行试验(6MWT)。
但近年来有不少国内外专家研究多种运动试验来评估COPD患者运动耐量,本文将重点简述目前用于评估COPD患者运动耐量的几种运动试验。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评估运动耐量方法;运动试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简称慢阻肺,是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一种不完全可逆的呼吸系统常见疾病。
依据2020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lobal Initiative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GOLD)指出COPD已成为全球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和卒中的第三大死因[1],发病率逐年上升,据最新调查显示我国40岁以上中老年COPD患病率达到13.7%[2],COPD主要涉及呼吸系统,但随着病情不断发展,可累及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及骨骼肌肉等多系统效应,其中骨骼肌功能受损容易引起外周肌肉萎缩无力,特别是下肢骨骼肌肉,进而导致COPD患者运动耐量降低和生活质量变差。
另外,由于长期气道气流受限导致呼吸困难、肺通气功能障碍及随着年龄增长骨质破坏等因素影响下肢活动受限,加剧了COPD患者运动耐量下降。
_运动耐量的评估及其在心脏康复中的意义-0910
常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2012年版),卫生部
心肺运动试验的原理
运动时外呼吸与内呼吸的藕联机制
QCO2
CO2的产生
O2流
呼气
VCO2 VO2
线粒体
QO2
肌肉
O2的消耗
心脏血流
CO2流
肺
吸气
Q:内呼吸;V:外呼吸
心肺运动试验的核心是通过测量气道内的气体交换而同步 评估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对同一运动应激的反应情况
• 运动处方中,最重要的是制定适合患者自身情况的运动强 度,运动耐量是制定运动强度的重要依据 • 合适的运动强度:
– 运动耐量的50-80% – 体能差的患者,运动强度设定为50%,随着体能改善,逐步增加运 动强度 – 体能好的患者,运动强度应设为80%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等.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3;41(4):267-275
267275运动强度mets日常生活活动职业相关活动休闲活动体育锻炼活动静坐进餐穿衣伏案工作缓慢步行轻家务干轻度木工活端坐办公室打字站立店员编织手工缝纫固定直行车很轻松的健美操摆货架轻物修车轻电焊木工交际舞兵乓球帆船夫妻性生活步行80107米分骑行1013kmh手工修建草坪快速步行铲土锯木操作气动工具羽毛球网球篮球河中捕鱼步行120133米分骑行14516kmh搬运27kg重物中速爬楼梯林业工作干农活登山兵乓球攀岩慢跑133米分游泳自由泳负重爬楼快速跳绳连续快跑伐木重劳动者重挖掘工作足球激烈篮球比赛越野滑雪跑步167米分骑行21kmh根据运动耐量制定运动处方运动处方中最重要的是制定适合患者自身情况的运动强度运动耐量是制定运动强度的重要依据体能差的患者运动强度设定为50随着体能改善逐步增加运动强度体能好的患者运动强度应设为80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等
运动平板试验在指导心脏康复中运动训练的意义探讨
运动平板试验在指导心脏康复中运动训练的意义探讨【关键词】运动平板试验心脏康复运动训练运动训练是心血管病康复的重要治疗之一,运动疗法是综合康复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临床工作中,我们遇到许多心血管病如:冠心病PCI术后、可疑冠心病、高血压病、代谢综合征的患者总爱问医生,“你要我加强锻炼,但运动强度是多少,既起到锻炼目的,但又不出现意外,请给予指导”。
有鉴于此我们近年来尝试在做活动平板运动试验(TET)时,评价冠脉储备量和评价心功能时,同时给予受检者一定科学、安全的运动康复指导。
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随机选择2006年1月~2008年6月有TET适应症者420例,男性292例、女性128例,年龄32~76(平均54.77±9.55)岁。
其中冠心病介入治疗后52例(包括陈旧性心肌梗死)、可疑冠心病142例、高血压病154例、代谢综合征60例。
1.2 方法采用GE公司Marquette MAX~1TET,行Bruce运动方案,少部分年龄>70岁或体衰者采用改良Bruce运动方案行极量及亚极量。
少数为症状限制量,达到最大预计心率的85%以上为目标心率。
记录静息时心电图、血压、运动中心率及血压变化、运动时间(time)、代谢当量(METs),监测血压、心率至运动后8min。
终止标准为达到预计心率的85%~100%。
在此基础上同时观察靶心率60%~70%的强度即安全合适的训练强度,此时的代谢当量、心律失常、ST段压低情况,运动强度指标采用自感劳累程度分级表12~14级。
由运动者根据自我感觉确定级别,轻到中度劳累为宜,运动负荷试验评价以阴性、阳性、可疑阳性为标准。
2 结果420例常规运动试验代谢当量为6~15.3METs,平均为9.843±1.73METs,心率为127~180次/分,平均154±19.88次/分,结果阴性227例,可疑阳性105例,阳性88例。
指导运动训练的强度以靶心率的60%~70%为标准[1],心率为98~130次/分,平均118±10.08次/分,代谢当量为<4.6~7.0MET,平均5.26±1.62METs,并且在运动过程中受检者无复杂心律失常(指短阵及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合并快速心室率、二度以上的房室传导阻滞)、ST缺血性改变、心率及血压上升不良,血压显著增高及心绞痛等异常情况发生,运动强度指标采用自感劳累程度轻度为宜。
心脏康复治疗与效果评价
心脏康复治疗的重要性
降低再住院率:通过康复治疗,患者的心脏功能得到改善,减少再次入院的可能性。
提高生活质量:康复治疗不仅关注患者的身体状况,还关注其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提高 患者的生活质量。
促进健康行为:康复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指导患者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从而预防心脏疾病的再次发生。
心脏康复治疗的未来发展
第五章
康复治疗技术的研究进展
心脏康复治疗技术的研究进 展
心脏康复治疗技术的研究趋 势
心脏康复治疗技术的研究现 状
心脏康复治疗技术的研究意 义
康复治疗与预防的结合
康复治疗与预防的 结合是未来发展的 趋势
康复治疗与预防的 结合可以提高心脏 康复的效果
康复治疗与预防的 结合可以降低心脏 疾病的复发率
营养康复
营养康复的定义: 通过调整饮食和 营养补充,帮助 患者恢复心脏功 能和健康。
营养康复的目标: 降低心脏负担, 改善心肌功能, 减少心绞痛等心 脏不适症状。
营养康复的方案: 根据患者具体情 况制定个性化的 饮食计划,包括 控制热量摄入、 增加膳食纤维、 补充维生素和矿 物质等。
营养康复的效果 评价:通过观察 患者的心脏功能、 血液生化指标等 指标的变化,评 估营养康复的效 果。
心理康复
定义:通过一系列心理干预手段,帮助患者调整心理状态,减轻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促进心理健康
目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家庭和社会融入,增强治疗信心和积极性
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心理教育等
注意事项: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康复计划,并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 变化和需求。
心脏康复的概念和意义
心脏康复的评估指标
心脏康复的评估指标包括心脏功能、身体症状、生活质量、运动耐量等方面 的监测指标,以及患者对物治疗、运动治疗、生活方式干预、心理支持等多 种治疗方法的结合应用,以全面促进心脏病患者的康复与恢复。
有氧运动的训练方法
有氧运动是心脏康复的核心,包括步行、跑步、骑自行车等,可帮助提高心肺功能、降低血压和血脂,并增强身体 的代谢和抵抗力。
心脏康复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的研究表明,心脏病患者在康复期间进行合理的运动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推广能 够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并降低死亡风险。
心脏康复的基本原则
心脏康复的基本原则包括个性化评估、全面的康复计划、逐渐增加的运动强度和长期关注,以及继续支持患者在康 复后的心脏健康。
适应症和禁忌症
心脏康复适应症包括心脏病发作后的康复、心脏手术后的康复等。禁忌症包 括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衰等情况。
心脏康复的概念和意义
心脏康复是一种综合性治疗方案,旨在通过改善心血管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减少再发病率和死亡率,促进心脏病患者的康复与恢复。
心脏康复的定义和意义
心脏康复的目标是通过专业的干预措施,帮助心脏病患者改善身体功能,提 高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心脏健康,并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心脏康复的历史背景
心脏康复概述
运动康复过程中应监测心率、血压等生理指标,及时调整运动强度和频率,避免过 度疲劳和损伤。
心理康复
心理康复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通过 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等方式,帮 助患者调整心态,减轻焦虑、抑郁等 情绪问题。
心理康复应与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 整等综合治疗相结合,提高治疗效果 。
02
心脏康复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适应症
急性心肌梗死
患者度过危险期后,康复治疗可以帮助恢复心肌功能、缓解症状、提 高生活质量。
心绞痛
康复治疗可以改善心绞痛的症状,降低心绞痛的发作频率。
心力衰竭
康复治疗可以帮助改善心功能,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心脏搭桥手术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
康复治疗有助于恢复心脏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04
心脏康复的步骤与流程
评估阶段
评估患者病情
了解患者的病史、心功能状况、 运动耐量、生活习惯等,为制定 康复计划提供依据。
评估患者认知情况
了解患者对心脏康复的认识和态 度,以及是否有心理障碍,以便 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制定康复计划
01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康 复计划,包括运动训练、营养指 导、心理支持等方面的内容。
心理康复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增强治疗信心,促进整体康复。
营养康复
营养康复关注患者的膳食结构 ,通过调整饮食,控制热量、 脂肪、盐等的摄入,改善心血 管健康。
营养康复应根据个体差异制定 个性化的饮食方案,并注意食 物的合理搭配和烹饪方式。
营养康复过程中应定期监测体 重、血脂等指标,及时调整饮 食结构,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 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焦虑评分(HADS-A)
4
3.5
3.7
P=0.001
3
2.5
50%
2
1.5
1.8
1
0.5
0
对照组
康复训练组
抑郁评分(HADS-D)
1.4
1.2
1.3 P=0.034
1
0.8
常用康复治疗技术操作规范(2012年版),卫生部
运动时外呼吸与内呼吸的藕联机制
QCO2 线粒体
QO2
肌肉
心脏血流
VCO2 肺
VO2
Q:内呼吸;V:外呼吸
心肺运动试验的核心是通过测量气道内的气体交换而同步 评估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对同一运动应激的反应情况
心肺运动试验的原理及其解读。中文翻译版. 科学出版社
郭丹杰 人民医院心内科
• 运动耐量的定义及评估方法 • 运动耐量在心脏康复中的意义
• 运动耐量是指身体所能达 到/承受的最大运动
• 最大运动指的是有氧运动
Goldstein RE. Clinical Methods: The History, Physical, and Laboratory Examinations. 3rd edition. Chapter 8: exercise capacity. Fletcher GF, et al. Circulation. 1990;82:2286-2322
35
30
P=0.58
25
26.8
27.3
20
15
10
5
0 基线时
12个月时
N=8,心力衰竭患者,使用卡维地洛治疗12个 月,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进行心肺运动试验
文献
Giardini A. 20071 Noroz K. 20072
药物
– β受体阻滞剂通过抑制交感神经活性,降低心率
• 负性肌力作用
– β受体阻滞剂通过抑制交感神经活性,降低心肌收缩力、降低血压
Fletcher GF, et al. Circulation. 1990;82:2286-2322
至ST段压低1mm的时间 (秒)
总运动时长(min)
普萘洛尔1
520
p<0.001
Fletcher GF, et al. Circulation. 1990;82:2286-2322
女性
10METs 10METs 9METs 8METs 8METs 8METs
1. Grigaliuniene A, et al. Hellenic J Cardiol. 2013;54:107-118 2. Kinnard DR, et al. J Am Coll Cardiol. 1988;12(3):791-796 3. Giullauria F, et al. Eur J Prev Cardiol. 2012;19(6):1410-19 4. Redfield MM, et al. JAMA. 2013;309(12):1268-77
N=94,心衰患者,随机接受美托洛尔或安慰剂 治疗3个月。
1. Gullestad J, et al. Eur J Heart Fail. 2001 Aug;3(4):463-8 2.Giardini A, et al. Int J Cardiol. 2007 Jan 8;114(2):241-6
卡维地洛2
Christensen SB, et al. J Heart Lung Transplant. 2012;31(1):106-7
心率
心肌收缩力
冠脉阻力
运动 耐量
能量代谢途径
外周阻力 骨骼肌摄氧能力
Fletcher GF, et al. Circulation. 1990;82:2286-2322
• 负性心率作用
1
2-6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等.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3;41(4):267-275 4. Fragasso G, et al. Eur Heart J. 2006;27(8):942-948
2. Szwed H, et al. Presse Med. 2000;29(10):533-538
• 健康人群:运动耐量主要反映心肺的功能
– 在正常人,肌肉的气体代谢能力是正常的,可略而不计,它反映 的主要是运动时心肺的气体交换能力
• 心血管病患者:运动耐量反映心、肺、骨骼肌的整体功能
– 心血管病患者,尤其是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其肌肉的气体代谢 能力可能已经下降,甚至严重下降,此时测定的耗氧量代表的是 运动时心、肺、骨骼肌整体的气体代谢能力
血改变
高危
低水平运动 (<5.0METs)或恢复期 出现心绞痛症状或
心电图缺血改变
心律失常
无休息或运动引 起的复杂心律失
常
再血管化后并发 症
AMI溶栓血管再通, PCI后I或CABG后 血管再通且无合
并症
心理障碍
无心理障碍 (抑郁、焦虑
等)
休息或运动时未 出现复杂室性心
律失常
AMI,PCI或CABG 后无合并心源性 休克或心力衰竭
5. Szwed H. Coron Artery Dis. 2004;17(suppl 1):s17-S21
3. Dogan A, et al. Jpn Heart J. 2003;44(4):463-70
6. Manchanda SC, et al. Heart. 1997;78:353-357
运动耐量(METs) 股四头肌做功(焦耳)
生存率(%) (心血管病患者)
随访时间(年)
N=6213,因临床原因进行过运动平板试验者,其中3679例心血管病患者,平均随访6.2年,评估运动耐量对 患者预后的影响 Myers J, et al. N Engl J Med. 2002;346(11):793-801
Myers J, et al. Am Heart J. 2001;142:1041-6
• 运动处方中,最重要的是制定适合患者自身情况的运动强 度,运动耐量是制定运动强度的重要依据
• 合适的运动强度:
– 运动耐量的50-80% – 体能差的患者,运动强度设定为50%,随着体能改善,逐步增加运
动强度 – 体能好的患者,运动强度应设为80%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等.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3;41(4):267-275
500
510
480
460
440
446
420
400 基线时
3月后
N=149,稳定性心绞痛,3周安慰剂导入期后, 随机分入普萘洛尔或曲美他嗪组,治疗3个月
1. Detry JM, et al. Br J clin Pharmac 1994; 37: 279-288 2.Giardini A, et al. Int J Cardiol. 2007 Jan 8;114(2):241-6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等.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3;41(4):267-275
• 指导患者尽早恢复日常活动是心脏康复的主要任务之一。 应根据运动耐量指导患者进行安全的日常活动
运动强度 日常生活活动 (METs)
<3
静坐、进餐 穿衣、伏案工作
缓慢步行、轻家务
3~
干轻度木工活
5~
手工修建草坪 快速步行
• 无气体分析系统 时,可根据运动的 坡度和速度间接估 算得出运动耐量 METs值
Myers j, et al. Am Heart J 2001;142:1041-6
年龄 20-29岁 30-39岁 40-49岁 50-59岁 60-69岁 70-79岁
男性
12METs 12METs 11METs 10METs 9METs 8METs
波洛克心血管康复教科书。 北京大学出版社。
• 峰值耗氧量:是运动耐量最直接、最精确的表达方式
• 代谢当量(METs):是运动强度的一种衡量单位,为了简便 地表达耗氧量所代表的运动强度,将正常成人坐位安静状 态下的代谢率(3.5mlO2/kg/min)做为一个单位,将运动时代 谢率与之相比的比值,用于表示运动强度
心脏泵血能力
运动耐量
肺通气换气能力
骨骼肌运动能力
Fletcher GF, et al. Circulation. 1990;82:2286-2322
心肺运动试验是测定运动耐量的金标准
• 多采用平板运动方式 • 受检者按照适当的运动试验方
案进行运动,连续进行气体采 样和分析及心电图监护,在每 阶段记录结果 • 根据受检者的峰值耗氧量,计 算出运动耐量METs值
足球、激烈篮球比 赛、越野
步行(80-107米/分) 骑行(10-13km/h)
步行(120-133米/分) 骑行(14.5-16km/h)
慢跑(133米/分) 游泳(自由泳)
跑步(167米/分) 骑行(>21km/h)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等.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3;41(4):267-275
运动耐量增加
9
1METs
8.8
8 7.9
7
6
基线
运动训练后
运动能力提高
3500 3400 3300 3200 3100 3000 2900 2800 2700
15%
3446
2984 基线 运动训练后
N=48,心脏移植患者,患者随机进入8周高强度有氧训练组或无训练组。测量训练前后患者运动耐量以及骨骼肌运动 能力的变化
• 运动耐量的定义及评估方法 • 运动耐量在心脏康复中的意义
症状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