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第一课时
高一语文组《荆轲刺秦王》第1课时
![高一语文组《荆轲刺秦王》第1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42d2d979caaedd3383c4d375.png)
荆轲刺秦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诵读课文,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3.了解《战国策》及相关知识,把握古代记叙散文的特点。
学习重难点:1. 积累和归纳常见的文言词语和句式,学习概括要点的技能方法。
正确评价人物形象。
2. 学习文言知识,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理解人物形象。
一、导入“斩首行动”是现代战争中最常用的一种军事手段,其核心是斩杀最高军事指挥首脑。
孰不知,在几千年前的中国,就有人也使用过这一现代化手段,只不过它完全靠一个人的力量,这就是发生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末期著名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二、作家作品。
《战国策》是西汉学者刘向所整理、校订的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是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该书记载了战国时期二百三四十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语言流畅,记人、记事形象生动。
全书共三十三篇,十二策。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辨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三、背景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
《荆轲刺秦王》-高中语文必修一PPT课件
![《荆轲刺秦王》-高中语文必修一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77e64933c1ec5da51e2703c.png)
(3)以 ①介词, 表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 可译为“ 因”“由于”; ② 介词, 译为“用”; ③ 介词, 译为“按照”; ④ 连词, 表目的, 译为“来”; (⑤4连)词其, 表修饰关系, 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 第三人称代词, 可代人和事物, 这里代的是人。 ② 指示代词, 可译为“那”“哪见( “见”通“现”, 显现、显露
)
⑧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 绕
)
⑨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 捧着
)
⑩卒起不意( “卒”通“猝”, 仓促, 突然 )
8.一词多义归纳
(1)之 ①第三人称代词, “他”; ② 结构助词, “的”; ③ 助词,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不(2译)。为 ① 动词, 译为“准备”; ② 介词, 表被动关系, 可译为“被”; ③ 介词, 表动作行为的替代, 可译为“替”“给” 。
(5)而 ① 连词, 表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的意思; ② 连词, 表并列关系, 两项并列无主次之分, 一般不 译, 有时可翻译为“又”的意思; ③ 连词, 表修饰关系, 即连接状语, 不翻译; ④ 连词, 表承接关系, 往往是两动作先后相承, 可译 为“就”“接着”或不译; ⑤ 连词, 表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7.通假字归纳
①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 yuè, 高)兴
②日以尽矣( “以”通“已”, 已经 )
③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陵”通“凌”, 凌辱、侵犯、欺侮 )
④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返回
)
⑤请辞决矣( “决”通“诀”, 诀别 )
⑥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 震慑、惧怕
3.荆轲简介
荆轲, 春秋战国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其他三人分 别为: 要离、专诸、聂政)。 祖先是齐国人, 后迁居 卫国, 原叫庄坷, 到了燕国以后, 才叫荆轲, 喜 欢读书击剑, 结交名人勇士。 燕太子为了刺秦王, 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 田光觉得自己老了, 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 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 田 光为了激励荆轲, 便自杀了。 荆轲接受了任务, 太 子丹高兴万分, 马上封荆轲为上卿, 精心奉侍……以 后, 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优质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优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cb5d299a5e9856a5712604d.png)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 》课件 (共82 张PPT)
春秋战国四大刺客:要离、专诸、聂政、荆轲
要离 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 被推为天下勇士。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 公子庆忌逃往艾城,招纳死士,接连邻国, 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公子庆忌走逾奔马, 手能接飞鸟,步能格猛兽,矫捷如神,万夫 莫敌。因此阖闾日夜忧虑。时伍子胥又荐赢 弱体细的勇士要离刺杀庆忌。要离献计残身 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刺杀了庆忌。 (典故“壮士断臂”即来源于此)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 》课件 (共82 张PPT)
正音
王翦(jiǎn) 虏赵王(lǔ) 谒之(yè) 樊於期(wū) 戮没(lù mò) 骨髓(suǐ) 揕其胸(zhèn)偏袒扼腕(tǎn è wàn)拊心(fǔ) 刎(wěn) 盛(chéng) 淬(cuì)濡缕(rú) 变徵(zhǐ) 厚遗(wèi) 惶急(huáng) 图穷而匕现(bǐ xiàn)还柱而走(huán) 卒起不意(cù) 夏无且(jū) 八创( chuāng) 箕踞(jī jù) 目眩(xuàn)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 》课件 (共82 张PPT)
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 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 国元老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 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 光为了激励荆轲,也表明不泄太子的计谋, 便自杀了。太子丹与荆轲一见如故,互倾肺 腑之言。几经恳请,荆轲接受了刺秦任务。 太子丹万分高兴,奉荆轲为上卿,精心侍奉 ……以后,就是便是课文所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 》课件 (共82 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 》课件 (共82 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 》课件 (共82 张PPT)
2020最新高中语文 第05课 荆轲刺秦王(第01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备1
![2020最新高中语文 第05课 荆轲刺秦王(第01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备1](https://img.taocdn.com/s3/m/98efd3bca32d7375a517805d.png)
第 05 课 荆轲刺秦王(第 01 课时)1.《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作者已不可考。
后经过西汉 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篇,分编辑。
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 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 216 年),共二百三十多年。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长于,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2.给括号前面的字注音。
长侍( )足下 樊於( )期 燕( )国 切齿拊( )心 匕( )首忤( )视夏无且( ) 被八创( ) 箕( )踞以骂 目眩( )3.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________,________。
)(2)日以尽矣。
(“以”通________,________。
)(3)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陵”通________,________。
)(4)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________,________。
)(5)请辞决矣。
(“决”通________,________。
)(6)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________,________。
)(7)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________,________。
)(8)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________,________。
)(9)卒起不意。
(“卒”通________,________。
)(10)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________,________。
)13.(1)“悦”高兴 (2)“已”已经 (3)“凌”凌辱 (4)“返”返回 (5)“诀”诀别 (6)“震”震慑 (7) “现”显现 (8)“捧”双手捧着 (9)“猝”仓促,突然 (10)“环”绕1.复述故事,梳理情节。
(1)序幕(“秦将王翦破赵”——“至燕南界”):简介背景,秦军大兵压境,燕国危在旦夕。
【多彩课堂】秋高中语文 第5课 荆轲刺秦王 第1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多彩课堂】秋高中语文 第5课 荆轲刺秦王 第1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1d0a57edaa00b52acfc7caf5.png)
太子丹
“恐惧”“虽欲长侍足下,岂可 得哉”“丹不忍以己之私,而 伤长者之意”
——急躁、软弱。
语言艺术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购将军 之首,金千斤,邑万家” ——激起樊於期对秦不共戴天之仇 (动之以情)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 ” ——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 患 (晓之以理) “愿得将军之首……揕其胸” ——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 (告之以谋)
战国策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 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经过汉代刘向整 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 ,依次是:西周一篇,东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 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 。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 年(前216年),共245年。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 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 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 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行刺这种恐怖策略。
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 而秦王政生于赵,其少时与丹 欢。及政立为秦王,而丹质于 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 故丹怨而亡归。归而求为报秦 王者,国小,力不能。
私仇而非国恨
荆轲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言出必行的侠义精神。
“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勇而多谋、城府很深、胆识超人。
性 侠肝义胆 格 果敢勇决 擅长辞令 鲜 老于心计 明
语言动作
偏袒扼腕而进曰‘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 也…!’遂自刎” ——樊於期自杀( 实现目的)
高中语文 第5课 荆轲刺秦王 第1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第5课 荆轲刺秦王 第1课时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https://img.taocdn.com/s3/m/8cd706700b4e767f5bcfce05.png)
荆轲
“怒”“叱”“今日往而不反者,竖
子也!……”
——刚完整直版p不pt 阿,秉性刚烈。
13
背景:
“萧萧易水寒”“白衣 冠”
“垂泪涕泣”“变徵之 声”
——生离死别(渲染悲 凄凉悲怆 壮气氛)
活动:
“慷慨羽声”“瞋目” “发尽上指冠”“终已 不顾”
——同仇敌忾,视 死如归的悲壮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 ,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 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 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 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完是整版荆pp轲t 遂就车而去,终已 14
——勇而多谋、城府很深、胆识超人。
太子丹
“恐惧”“虽欲长侍足下,岂可 得哉”“丹不忍以己之私,而 伤长者之意”
——急躁、软弱。
完整版ppt
9
语言艺术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购将军之 首,金千斤,邑万家” ——激起樊於期对秦不共戴天之仇 (动之以情)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 ” ——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 患 (晓之以理) “愿得将军之首……揕其胸” ——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
了秦武阳失常的表情,又颂扬了秦王的威风,
语意圆转,滴水不漏,使秦君臣上下疑窦冰释
。其沉着镇定与秦武阳的“色变振恐”相对照
,孰勇孰怯,判然分明。完整版ppt
17
“图穷匕见”,冲突达到白刃相见的地步。 毫无精神准备的秦王“惊─起─绝─拔─操 ─急”,慌得连剑也“不可立拔”。与此同 时,荆轲“取─奉─发─把─持─揕”,双 方展开了一场你死我活的搏斗。霎时间,庄 严的秦廷上,荆轲“逐”,秦王“走”,群 臣“愕”,上上下下“尽失其度”,最后竟 出现“乃以手共搏之”的戏剧性场面。眼看 着秦王要成为剑下之鬼,侍医夏无且以药囊 投轲,荆轲反被秦王“断其左股”,转瞬之 间由优势转为劣势,最后反“被八创” 。
教案五:《荆轲刺秦王》第一课时
![教案五:《荆轲刺秦王》第一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3fac867a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ab.png)
教案五:《荆轲刺秦王》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
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结构。
分析荆轲的形象,体会他的勇敢和侠义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分析荆轲的形象。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解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关于荆轲刺秦王的视频或图片,引出课题《荆轲刺秦王》。
(2)介绍《战国策》的相关知识。
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节奏。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纠正读音和节奏。
(3)全班齐读课文,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疏通文意
(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疏通文意。
(2)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学生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整体感知
(1)提问: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结构。
分析荆轲的形象
(1)提问:荆轲是一个怎样的人?
(2)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从他的言行、勇敢、侠义精神等方面进行分析。
课堂小结
(1)总结课文的内容和主题。
(2)强调文言文学习的方法。
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易水送别一段。
(2)整理课文中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荆轲刺秦王》课件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荆轲刺秦王》课件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https://img.taocdn.com/s3/m/1b75fa0d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9f.png)
文言知识归纳
• 深:刻毒 戮没:杀戮和没收 顾:只是, 表轻微转折
• 善:好好地 见:被 函:用盒子装 忤视: 正眼看
• 迟之:意动用法,认为......迟 以:通“已” • 被动句: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而燕国见
陵之耻除矣
精彩情节赏析之二:易水诀别(9)
• 场面描写:
1.全景镜头 (抓住特点):白衣冠 2.特写镜头 (突出重点):荆轲 3.顾及全面: 士皆垂泪涕泣 4.结合写景: 风萧萧兮易水寒
为 • 1动词
• “为变徵之声” “复为大方羽声” “为歌”“为之奈何”
——(根据语境来确定含义)
• 固定的几个意思:①治理、整治 “为民者” • ②充当、充任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2介词(wei4) 1替,给 ; 2因为
• “为天下笑” ——表被动
3语气词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①为什么,表反问语气 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 ②表感叹
背景简介
• 故事产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 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 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 的大势已定。起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 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 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 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 秦王;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 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课文结构
• 第一部分:(1-2)行刺缘起;
• 第二部分:(3-9)行刺准备;
荆樊会面 易水诀别
• 第三部分:(10-16)行刺过程;廷刺秦王
• 第四部分:(17-18)行刺结果。壮秦士王殒目命眩
高中语文-荆轲第1课
![高中语文-荆轲第1课](https://img.taocdn.com/s3/m/38826df7482fb4daa48d4ba8.png)
要
专
离
诸
聂
荆
政
轲
春秋战国四大刺客:要离、专诸、聂政、荆轲
专诸 春秋时期吴国人,家住阳山之野,靠为人屠猪维持 生计,当时伍子胥隐居于此, 与其交好。后来,吴公子光欲 刺其兄吴王僚,来见伍子胥,请其荐一勇士,伍子胥荐了专 诸。 为了刺杀吴王僚,专诸于是隐太湖学治鱼三月。藏鱼肠 剑于鱼腹,成功地刺杀了吴王僚。当时,吴王僚之子公子庆 忌与其手握兵权的母弟掩余、烛庸均被派出征楚国,因此, 公子光谋成王位,即吴王阖闾。
战国策是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 初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 《长书》、《修书》等名称和本子,西汉末刘向编 定为三十三篇。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全书按东周、 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 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共33卷, 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 著作之一。
要离 春秋时期吴国人,因其折辱壮士丘迮(zé),被推为天 下勇士。自吴王僚死后,阖闾立国,公子庆忌逃往艾城,招 纳死士,接连邻国,欲待时乘隙,伐吴报仇。公子庆忌骨腾 肉飞,走逾奔马,手能接飞鸟,步能格猛兽,矫捷如神,万 夫莫敌。因此阖闾日夜忧虑。时伍子胥又羸弱体细的勇士要 离刺杀庆忌。要离献计残身灭家,取得庆忌信任,终于成功 刺杀了庆忌。(典故“壮士断臂”即来源于此)
聂政 战国时期魏国人,原居轵(zhǐ)地深井,因得罪 乡里,带母及其姐窨yìn避居齐国都城临淄,乃吴起好 友。后吴起因私利将其荐给豪富严遂,聂政到达韩 国都城平阳后,成功的刺杀了忘恩负义的 韩相国侠 累。
荆轲 战国末期燕赵人,受燕太子丹之托刺杀秦王 赢政,功败垂成。他的故事家喻户晓,也就不多写 了。其友高渐离被后世尊为“乐圣”,高渐离的师 傅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娥。后高渐离以 灌满铅的筑刺杀秦始皇未遂,被施以瞎眼之刑。
《荆轲刺秦王》第一课时课件
![《荆轲刺秦王》第一课时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2f57054a58da0116d17496c.png)
【拓展延伸】
▪ 1、下列句子与“是寡人之过也”的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 A.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 B.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 C.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 D.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 【答案】D。被动句。
▪ 2、指出下列句式不同的一项( )
▪ A. 嘉为先言于秦王
B. 燕王拜送于庭
【典例巩固】
▪ 1、答案:D,分析:A. 亢 kàng B. 懦 nuò C. 淬 cuì,杵 chǔ
▪ 2、解释并积累下列加点词语。 ▪ ①进兵北( 名词作状语,向北 )略( 掠夺,夺取)地 ▪ ②旦暮( 早晚,极言时间短暂 )渡易水 ▪ ③长侍(长久侍奉) ▪ ④微( 假如没有 、即使没有)太子言 ▪ ⑤谒( 拜会、前往 ) ▪ ⑥购(重金征求)之金(古今异义,当时以铜为金)千
图穷而匕首见(xiàn) 秦王还柱而走(huán)
卒起不意(cù)
侍医夏无且(jū)
以其所奉药囊提轲(dǐ)
被八创(chuāng)
【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简要概括故事情节。
开端: 行刺缘起 发展: 行刺准备
易水诀别 高潮: 廷刺秦王 结局: 荆轲被刺
以“刺秦”为线 索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 至燕南界。
▪ 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D. 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 【答案】C。C为定语后置,其它三项都是介宾短语后置。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
遇:对待。深,刻毒
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
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 为戮没:被杀戮和没收
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於期仰 奈何(何如):怎么办(怎么样)
▪ 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 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格,悬赏他的头。 ▪ (省略介词、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课《荆轲刺秦王》ppt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课《荆轲刺秦王》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ba985ad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2a.png)
秦国经过商鞅变法,逐渐强大起来,对其他国家构成威胁。燕国 为了自保,决定派荆轲前往子丹之托前往刺杀秦王嬴政。
秦王嬴政
秦国国君,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
燕太子丹
燕国国君的太子,策划了刺杀秦王的行动。
02
课文分析
文章结构解析
总结词
文章结构清晰,情节紧凑
详细描述
文章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偶、夸张等,使 语言生动有力,表达力强。同时,文章用词精准,句式变 化多样,读来抑扬顿挫,极具韵律感。
主题思想探讨
01
总结词
歌颂英雄主义精神
02
03
详细描述
文章通过描绘荆轲刺秦王的英 勇事迹,歌颂了英雄主义精神 。荆轲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惜 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英勇无 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
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分析
总结词:主要人物
详细描述:荆轲:勇敢、忠诚、有胆识,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燕太子丹:对国家忠诚, 但过于急躁和鲁莽,对荆轲的行动计划考虑不足。秦王嬴政:威严、果断、有远见,对荆轲的刺杀行 动早有防备。
故事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总结词
历史意义和影响
详细描述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它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政治斗争和民族矛盾,展 现了古代英雄为国家和民族利益而英勇斗争的精神。同时,这个故事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经典传说,激励着人 们为正义和理想而奋斗。
对课文中的疑问和思考题的讨论
总结词
针对课文中的疑问和思考题进行深入讨论,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提高他们的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细描述
教师可以提前列出课文中的一些疑问和思考 题,例如“荆轲为何要刺秦王”、“荆轲刺 秦王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等。在课堂上,组 织学生们对这些疑问和思考题进行讨论,鼓 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引导他们从多个 角度思考问题,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轲
深谋远虑 勇敢果决 擅长辞令 工于心计
6、荆轲怒叱太子的原因是什么? 显示了什么性格?
提示:荆轲“有所待”,遭到太子的猜疑。 太子的不信任对侠义之士来说,无异于人格 侮辱。“士可杀而不可侮”。荆轲忍无可忍 ,怒叱太子,显示了刚烈的性格。
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复请之”, 一方面表现他在大兵压境是的惊恐、焦急, 同时也说明他浮躁多疑、谋事不周,恰好形 成对荆轲的鲜明反衬。
反衬其义勇
结构分析
开端(1~ 2):行刺缘起
大军压境 临危受命
准备信物
准备利刃
荆 发展(3~9):行刺准备 配备助手
轲
怒叱太子
刺
易水送别
秦 王
厚遗蒙嘉 高潮(10~17):廷刺秦王 顾笑武阳
图穷匕见
结局(18):荆轲被斩
倚柱笑骂
荆轲刺秦王
《战国策》
于易水人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自主学习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作者已不可考。 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是定名为《战国策》。全书 共三十三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 韩、宋、卫、中山十二策。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 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求取信物
详
准备匕首 配备副手 略
⑤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他慷慨献身?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购将军之 首,金千斤,邑万家” ——激起樊於期对秦不共戴天之仇
(动之以情)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 ——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
(晓之以理) “愿得将军之首……揕其胸” ——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
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给人以身 临其境的感觉。
研读第三部分:廷刺秦王
⑧荆轲是怎样掩饰秦武阳的 失态的,这表现了荆轲怎样 的性格特点?
沉着机智,镇定自若
超人的胆略 非凡的气质
⑨课文是怎样表现荆轲与秦王的较量的?
秦武阳:“色变振恐”
顾、笑、前 荆轲:取、奉、发、把、持、揕
逐、引、倚、笑、踞、骂
整体感知
1、听录音,默读课文,在课文中标记难字 的读音和难句的节奏。 2、对照课本注释,疏通文意
3、复述文章故事情节。
正音
王翦(jiǎn) 虏赵王(lǔ) 谒见(yè) 樊於期(wū) 戮没(lù mò) 骨髓(suǐ) 揕其胸(zhèn)偏袒扼腕(tǎn è wàn)拊心(fǔ) 刎(wěn) 盛(chéng) 图穷而匕现(bǐ xiàn) 淬(cuì)濡缕(rú)变徵(zhǐ) 厚遗(wèi) 惶急(huáng)还柱而走(huán) 卒起不意(cù) 夏无且(jū)被八创(bèi chuāng) 箕踞(jī ju) 目眩(xuàn)
抓住特点: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 这个特点。
突出重点:在众多的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 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
顾及全面:太子、宾客、高渐离、士等在场人物
都顾及到,而且通过写“士皆垂泪涕 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渲染 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有条不紊: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
⑦易水辞诀这段描写烘托了怎样的气
氛,其中的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萧萧易水寒”“白衣冠”
易
“垂泪涕泣”“变徵之声”
水
——凄凉悲怆的氛围
送
“慷慨羽声”“瞋目”
“发尽上指冠”“终已不顾”
别
——同仇敌忾,视死如归的气 势
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 忾的气氛。表现荆轲的思想感 情,也是渲染悲壮气氛。
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场面的?
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补充介绍: 荆轲
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 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庆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 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 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 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 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 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 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 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合作探究 研读第一部分:行刺缘起。 ①荆轲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场 的?
秦军攻破赵国,
燕国危在旦夕。
②荆轲与太子的对话,表现 了荆轲怎样的性格特点?
表现他城府很深,有谋略 胆识超人,气魄非凡
③文章写太子“不忍”有什 么作用?
反衬荆轲智谋非凡,英勇果敢。
研读第二部分:行刺准备
思考:④荆轲与太子丹为刺 秦王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哪 些详写?哪些略写?
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 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 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 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背景简介:
•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 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 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 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 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 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 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 破秦。 •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
—— 沉着机智 镇定自若 胆略过人 视死如归
秦王: 惶急、惊、起、绝、拔、操、急 走、拔、击、复击、 目眩
群臣: 惊愕、惊呼 ——“尽失其度”
⑩荆轲在断左股、“被八创”以后仍“倚柱而 笑”,“箕踞以骂”,说明了什么?
视死如归
研读第四部分:荆轲被斩
荆轲被斩以后,秦王还“目 眩良久”,这样写有什么作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