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气体在固体中的溶解与扩散

合集下载

《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基础》第6章 固体的表面与界面行为

《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基础》第6章 固体的表面与界面行为
平衡时,此膨胀功必然等于新增加的表面能8πrγdr, 即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重要的结论:肥皂池的半径越 小,泡膜两侧的压差越大。
上式是针对球形表面而言的压差计算式,对于 一般的曲面,即当表面并非球形时,压差的计算式 有所不同。一般地讲,描述一个曲面需要两个曲率 半径之值;对于球形,这两个曲率半径恰好相等。一 般曲面两个曲率的半径分别为R1和R2。我们可以得 到一般曲面的压差计算式:
1. 共价键晶体表面能
2. 离子晶体表面能
每一个晶体的自由焓都是由两部分组成,体积 自由焓和一个附加的过剩界面自由焓。为了计算 固体的表面自由焓,我们取真空中0K下一个晶体 的表面模型,并计算晶体中一个原子(离子)移到晶 体表面时自由焓的变化。在0K时,这个变化等于 一个原子在这两种状态下的内能之差。
目录
•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 第四节 • 第五节
表面与界面物理化学基本知识 固体的表面(固-气) 固-液界面 浆体胶体化学原理 固-固界面
6.1 表面与界面物理化学基本知识
固体的界面可一般可分为表面、界面和相界面: 1)表面:表面是指固体与真空的界面。 2)界面:相邻两个结晶空间的交界面称为“界面”。 3)相界面:相邻相之间的交界面称为相界面。相界面有
界面间的吻合和结合强度。
表面微裂纹是由于晶体缺陷或外力作用而产生。微 裂纹同样会强烈地影响表面性质,对于脆性材料的强度 这种影响尤为重要。
脆性材料的理论强度约为实际强度的几百倍,正是 因为存在于固体表面的微裂纹起着应力倍增器的作用, 使位于裂缝尖端的实际应力远远大于所施加的应力。
葛里菲斯(Griffith)建立了著名的玻璃断裂理论, 并导出了材料实际断裂强度与微裂纹长度的关系
R 2E C

中考化学第一轮专题复习(第六章 溶解现象)

中考化学第一轮专题复习(第六章 溶解现象)

中考化学第一轮专题复习第六章溶解现象溶液:物质相互分散,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1、混合物状态不同:悬浊液:存在固体小颗粒(不均一,不稳定,会形成沉淀)乳浊液:存在液体小颗粒(不均一,不稳定,会分层)※“均一”是指溶液各组成成分和性质完全相同。

※“稳定”是指当条件不变是,长时间放置,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也不会出现分离的现象。

※“颜色”不是判定溶液的标准:如溶液中含有Cu2+会显蓝色;含有Fe2+(亚铁)的溶液显浅绿色;含有Fe3+的溶液显黄色;含有MnO4-的溶液显紫红色。

2、物质的溶解是构成物质的离子或分子分散的过程。

※像氯化钠NaCl、氢氧化钠NaOH等物质溶解是由于在水分子的作用下电离出的阴阳离子。

NaCl = Na+ + Cl-;NaOH = Na+ + OH-※像蔗糖的物质,它们是由分子构成的,溶于水只是其分子脱离晶体表面,分散到水中的道理。

硝酸铵NH4NO3的溶解使溶液温度下降(吸热)3、溶解现象:像氯化钠NaCl等物质的溶解不会造成溶液温度发变化氢氧化钠NaOH、浓硫酸H2SO4、生石灰CaO溶解时放热,造成溶液温度上升。

4、洗洁精能使难溶于水的油以小液滴均匀悬浮在水中形成乳浊液,这称为乳化现象。

乳化的应用:油污清洗、洗涤剂和化妆品的配制、石油开采、污水处理、制剂合成及纺织印染。

※用纯碱、汽油和洗涤剂的水溶液都能除去衣物上的油污,其实它们的原理各不相同:纯碱是与油污中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汽油是将油污溶解;洗涤剂是和油污发生乳化作用。

5、较快溶解物质的方法:⑴用玻璃棒搅拌;⑵提高溶解的水温;⑶使固体变成粉末颗粒6、物质溶于水后,溶液的凝固点下降,沸点升高。

例1、冬天厨房中最易结冰的是(D )A、酱油B、米酒C、食醋D、水※水的凝固点比溶液的低例2、寒冬里,为什么水缸往往会冻裂,而装有腌制食品的水缸却不会冻裂?冰的密度比水小,等质量的水和冰相比,冰的体积大,所以水结冰后体积变大,把水缸撑裂;腌制食品的水形成溶液,溶液的凝固点低,所以不易结冰。

气体的扩散与溶解性

气体的扩散与溶解性

气体的扩散与溶解性气体的扩散和溶解性是物理学和化学领域中的重要概念。

扩散是指气体分子由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自发传播的过程,而溶解性则是指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程度。

深入了解气体的扩散和溶解性对于理解环境科学、化学工程和生物学等学科中的诸多现象和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气体的扩散1. 扩散的概念扩散是一种质点运动,指的是处在一个系统中的分子或粒子由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移动的过程。

在气体中,分子间存在着碰撞和相互作用,这使得它们具有扩散的能力。

2. 扩散速率扩散速率与多个因素相关,包括温度、压力差、扩散物质的分子量和粒径等。

在同等条件下,温度较高、压力差较大、分子量较小和粒径较小的气体分子具有更高的扩散速率。

扩散速率可以通过菲克定律进行描述,即扩散速率与浓度梯度成正比。

3. 扩散的应用扩散在自然界和工业中具有广泛应用。

在自然界中,扩散负责将气体分子从高浓度的地方传播到低浓度的地方,实现气体的均匀分布。

在工业中,扩散被用于气体的分离和纯化,例如在空分设备中将空气分离成氮气和氧气。

二、气体的溶解性1. 溶解度的概念气体的溶解是指气体分子被溶解在液体中的过程。

气体和液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得气体分子能够与液体分子发生接触,并相互作用。

2. 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气体的溶解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体的性质、液体的性质、压力和温度等。

常见的规律是,随着温度的升高,气体的溶解度降低;随着压力的增加,气体的溶解度增加。

此外,不同气体在相同条件下的溶解度也有差异。

3. 溶解度的应用气体的溶解度在实际应用中有诸多重要的应用,例如:- 饮料中的汽水:二氧化碳被溶解在水中,形成起泡效果。

- 呼吸作用:氧气通过肺部的溶解来进入血液,供给机体需要。

- 水生生物的生存:水中的溶解氧对于维持水生生物的生存至关重要。

结论气体的扩散和溶解性是自然界和工业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现象。

了解气体的扩散和溶解性的原理和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环境、化学和生物学等学科中的相关现象和过程。

气体的扩散与溶解

气体的扩散与溶解

气体的扩散与溶解气体在自然界中常常会发生扩散和溶解的现象。

扩散是指气体在非均质介质中自由传播的过程,而溶解则是指气体与液体或者固体之间相互混合的现象。

本文将对气体的扩散和溶解进行深入的探讨和解析。

一、气体的扩散气体的扩散是指气体分子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自由运动,并逐渐向其它区域扩散的过程。

扩散的速率与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有关,高温使气体分子的动能增加,扩散速率也会增大。

另外,扩散的速率还与气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越小,扩散速率越快。

扩散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我们在一间密闭的房间中点燃香薰,很快整个房间都弥漫着香气。

这就是因为气体分子在高温下具备了足够的动能,可以弥散到房间的各个角落。

二、气体的溶解气体的溶解是指气体分子与液体或者固体分子之间发生的相互作用,使得气体分子在溶液或者固体中均匀分布的过程。

溶解是气体进入液体或者固体内部的过程,溶质是被溶解的气体,而溶剂则是用来溶解溶质的液体或者固体。

溶解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

当气体分子接触到溶质表面时,会发生吸附和解吸附的反应,直到达到溶解平衡。

溶解速率与气体分子与溶质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作用力越大,气体分子越难溶解。

溶解在生活中也有许多案例,比如我们经常将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得到碳酸饮料。

二氧化碳分子在高压下与水分子之间发生相互作用,从而溶解在水中,形成碳酸饮料。

三、气体扩散与溶解的应用气体的扩散和溶解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两个常见的应用例子:1. 化学反应中的气体扩散和溶解:在化学反应中,气体的扩散和溶解往往会影响反应速率和产物的生成。

例如,在工业催化裂化过程中,气体的扩散会影响到催化剂与废气的接触效果,从而影响反应的进行。

2. 气体传感器:气体的扩散和溶解也被应用于气体传感器中。

传感器常常使用某种特定气体作为敏感元件,通过气体的扩散和溶解来实现气体的检测和测量。

在这些应用中,了解气体扩散和溶解的原理和规律对于正确使用和设计相关设备非常重要。

初三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章-溶解现象-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含答案)

初三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章-溶解现象-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含答案)

初三化学(沪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章-溶解现象-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含答案)一、单选题1. ( 2分) 室温时,有两瓶硝酸钾溶液,一瓶为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4%),另一瓶为5%的溶液,下列实验操作中,无法区分这两种溶液的是()A. 加一定量的水B. 加入少量硝酸钾晶体C. 略降低温度D. 室温时,蒸发少量水2. ( 2分) 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B. t2℃时,用等质量的甲和乙固体配制饱和溶液,得到乙溶液的质量大于甲C. 将甲、乙的饱和溶液从t1℃升温至t2℃,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比乙大D. 将甲和乙的饱和溶液从t2℃降温至t1℃,甲析出的晶体多3. ( 2分) 将相同质量的甲、乙两种不同溶质的溶液同时蒸发掉10g水,并冷却到T℃时,分别析出2g甲和3g乙物质(均不带结晶水),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T℃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可能相同B. T℃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一定大于乙C. T℃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一定小于乙D. 将析出晶体后的甲、乙两种饱和溶液混合后(甲、乙不反应),溶液仍饱和4. ( 2分) 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40B. 升温可使乙物质的饱和溶液析出固体C. 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D. 40℃时,将甲、乙两物质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20℃,二者都变为不饱和溶液5. ( 2分) 下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t1℃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1:4B. P点表示甲、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质量相等C. t1℃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时仍是饱和溶液D. 将三种物质的溶液从t2℃降至t1℃,析出晶体最多的是甲物质6. ( 2分) 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甲的溶解度等于乙的溶解度B. 升高温度可以将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C. 20 ℃时,100 g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是30 gD. 40 ℃时,分别用100g水配制甲、乙的饱和溶液,所需甲的质量大于乙的质量7. ( 2分) 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要想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具体措施有:①加入氢氧化钙;②升高温度;③降低温度;④加入水;⑤蒸发水.其中措施正确的是()A. ①②④B. ①③④C. ①③⑤D. ①②⑤8. ( 2分) 关于硝酸钾溶解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20℃时,20g硝酸钾溶在100g水里,所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0gB. 20℃时,把20g硝酸钾溶在水里制成饱和溶液,所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0gC. 把31.6g硝酸钾溶在100g水里,形成饱和溶液,所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D. 20℃时,把31.6g硝酸钾溶在100g水里,形成饱和溶液,所以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二、多选题9. ( 3分) 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t1℃时,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关系为乙﹥甲=丙B. t2℃100g甲物质饱和溶液中含有60g甲C. 将丙物质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升温的方法D. t2℃时,分别用100g水配制甲、乙的饱和溶液,再降温到t1℃,析出无水晶体的质量:甲﹥乙10. ( 3分) 如图为甲、乙两种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将20℃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到40℃, 溶液中两物质的质量均不变B. 20℃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均为30gC. 乙中含有少量甲时,一般采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提纯甲D. 40℃时,甲、乙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不相等11. ( 3分) 物质甲与乙的溶解度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温度大于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大于乙物质的溶解度B. 温度升高可以将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后变成饱和溶液C. 将t2℃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温度降低到t1℃时都会析出晶体D. t1℃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12. ( 3分) 甲、乙试管中各盛有10.0g水,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入3.0g Na2CO3粉末,另一支试管中加入3.0gNaCl粉末,按图1、2进行实验。

《第6章 溶解现象》知识点复习提纲-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第6章 溶解现象》知识点复习提纲-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

第六章溶解现象第一节物质在水中的分散1、物质以细小的固体颗粒分散在水中,则形成悬浊液;(如面粉、泥土分散到水中,不均一、不稳定)若物质以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则形成乳浊液。

(如植物油分散到水中,不均一、不稳定)溶解: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均匀地分散到另一种物质的过程,叫做物质的溶解。

物质溶解后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如食盐水、石灰水、矿泉水等均是溶液,有些溶液还有颜色,如KMnO4溶液紫红色、CuSO4溶液蓝色、FeSO4为浅绿色、FeCl3溶液黄色。

溶液的特性:均匀性、稳定性乳化作用:洗涤剂等中的乳化剂能够把油分散到水中,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稳定乳浊液的过程。

洗涤油脂的三种方法:1、热的纯碱溶液------化学反应;2、洗涤剂-------乳化作用; (★洗洁精洗油污用了乳化的原理)3、汽油或酒精------溶解油脂,形成溶液。

2、在物质溶于水形成溶液的过程中,通常伴有热量的变化。

不变NaCl 升高NaOH、浓H2SO4降低NH4NO33、某些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时能生成自由移动的离子,所以这些物质的水溶液能够导电。

例如,食盐溶于水生成自由移动的Na+和Cl-,食盐水能导电。

水溶液的特性;(1)凝固点的降低:如在严寒的冬季,水易结冰而酱油和食醋不会结冰;用食盐可以融化道路上的积雪。

(2)沸点的升高:煮沸的汤比沸水温度高。

(3)有的溶液有导电性:食盐水、稀硫酸、烧碱溶液均能导电是由于在其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带电荷的离子,而蔗糖溶液不导电是由于蔗糖是由分子构成的。

第二节溶液组成的表示1、溶液的组成:(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它既可以是固体(如食盐水中的食盐),也可以为液体(如酒精水溶液中的酒精)或气体(如盐酸中的氯化氢、氨水中的氨气)。

(2)溶剂:能溶解溶质的物质。

水是最常见的溶剂,但也有其他溶剂,如碘酒中的酒精、汽油溶解植物油。

判断溶质、溶剂的方法:根据最终溶液中有什么成分来判断,而不是看向液体中加进了什么物质;如铁粉加到硫酸铜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溶液中只有硫酸亚铁和水,所以溶液中溶质是硫酸亚铁,溶剂是水。

第6章气固、液固传质分离过程

第6章气固、液固传质分离过程

II型 和 IV型 等温线
nad
II
B p/p0
IV
B p/p0
多层吸附 (从点 B开始) 对无孔材料比较适用
在低压下类似于 II 型 在高压下发生孔内冷凝
第6章气固、液固传质分离过程
nad
III型 和 V型 等温线
nad
III p/p0
V p/p0
吸附质之间具有强相互 作用, 比如当水分子吸附 到疏水性活性炭上时
(2) Langmuir-Freundlich方程的扩展式
Langmuir方程扩展式和Langmuir-Freundlich方程 的扩展式缺乏热力学一致性,故理论依据不充分, 只具有半经验性质,但应用起来比较简便。
第6章气固、液固传质分离过程
吸附过程的传质
一、 吸附机理
吸附质在吸附剂的多孔表面上的吸附过程分四步:
第六章 气固、液固传质分离过程
主要内容及要求:
1.学习并掌握吸附的基本原理、吸附平衡、吸 附动力学、吸附过程及设备。
2.结晶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基础,吸附、结 晶设备及流程。
3.了解膜分离的基本原理、过程分类、膜和膜 组件的类型以及膜分离技术的应用。
第6章气固、液固传质分离过程
6.1 吸附分离过程 6.1.1 吸附过程基础 6.1.2 吸附分离过程与技术
(3)物理吸附的吸附质分子可通过降低压力的方法 解吸,而化学吸附的吸附质分子的解吸要困难得多, 往往是不可逆的;
(4)物理吸附可以是单分子层吸附也可以是多分子 层吸附,而化学吸附通常只是单分子层吸附,某些情 况下,化学吸附单分子层上还可能发生物理吸附;
(5)物理吸附瞬时发生,而化学吸附一般需要达到 一定的活化能后才发生。
吸附平衡关系通常用等温下吸附剂上吸 附质的含量与流体相中吸附质的浓度或分压 间的关系表示(吸附等温线)。

第六章扩散

第六章扩散

[例6-4] 钢铁的渗碳问题
某种低碳铁或钢处于甲烷CH4与CO混合气中,在
950C左右保温。渗碳的目的是要使铁的表面形成一
层高碳层,即表面含碳量高于0.25%wt,以便进一步
作热处理。
碳在相铁中的溶解度约为1%wt,因此在铁的表 面,混合气体中的碳含量C0保持为1%wt。
C0 1%wt
已知在950C时,在相铁中的碳扩散系数
一般称式(2),式(3)为菲克第二定律。
c( x , y , z ,t ) t
一维系统:
c c c D x 2 y 2 z 2
2 2 2
( J x ) c c D 2 t x x
2
2 c c 2 c 球对称扩散: D 2 t r r r
图6-5 晶体表面处于扩散质 恒定蒸气压下(C0=const), 扩散质在晶体内部的浓度分 布曲线
C ( x, t ) C0 erfc(
2
x 2 Dt
)
余误差函数 C C D 2 t x C ( x, t ) t 0, x 0, C ( x, t ) 0 x erfc 1 Dt C0 t 0, C (0, t ) C0 K Dt
图3 扩散过程中溶质原子的分布
由扩散通量的定义,有
C J D x
(1)
上式即菲克第一定律 式中J称为扩散通量常用单位是g/(cm2.s)或 mol/(cm2.s) ; D是同一时刻沿轴的浓度梯度;是比例 系数,称为扩散系数。
图4 溶质原子流动的方向与浓度降低的方向一致
扩散流sion



定义
扩散是指一个系统由非均化不平衡状态向均 化平衡状态转化而引起粒子迁移的现象。

第6章气体在固体中的溶解与扩散

第6章气体在固体中的溶解与扩散

* 在体积dxdA中浓度的变化dc 浓度随时间t的变化率∂C/ ∂t *若扩散系数D与x无关,则 无关,则浓度随时间
气体在固体中的溶解和扩散
③ 扩散系数:扩散系数D由气体一固体组合的性质决定,是标志扩散的基本参量
D = D0 exp(− ED ) RT
D0---常数,cm2/s; ED---扩散激活能;
气体在固体中的溶解和扩散
气体在固体中的溶解和扩散
�气体分子的溶解与渗透
�溶 解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所组成的均匀体系叫做“溶体”。溶体中含量较多的成分称
为“溶剂”,其余称为“溶质”。溶剂可以是液体,也可以是气体、固体;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 是气体、液体。
� 渗 透和渗透率由于在真空容器器壁两侧的气体总是存在压力差,即使固体壁面材料上存
O Si
② 玻璃类:MeFra bibliotek③ 陶瓷类
• • 陶瓷是一种晶体和玻璃相的混合物,有三种类型:氧化物、硅酸盐和氮、 硼、碳的化合物; 真空技术中主要使用氧化物陶瓷。氧化物陶瓷具有多孔结构,其气孔一般 占体积的10%左右,其中玻璃相的作用是填封气孔。 玻璃
气体在固体中的溶解和扩散
�不同气体在金属材料中的溶解
� 环境气压对溶解度的影响(亨利定律) 根据理想溶体的规律,在一定温度下,气
体在固体中的溶解度与环境气体压强成正比。如果环境气氛是多种成分的气体混合物, 则每一气体成分的溶解度与相应的气体分压成正比。这个规律称为亨利定律
1:H2-Ni(1123 ℃) 2:H2-Fe(900 ℃) 3:H2-Cu(930℃)
� 氢在金属中的溶解 氢原子直径最小,易于溶解于金属
�氢气在Ni、Fe、Co、Cr、Cu、Al、Ag、Mo、W、Pt、Mn等金属中形成固溶体, 其溶解度服从C=SP1/2,并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增加。 这类金属在溶解过程中伴随着吸热 ,并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增加。这类金属在溶解过程中伴随着吸热 效应 ,称为第一类金属; 效应,称为第一类金属 ,其溶解度比较小,大约在104 �第一类金属常用做真空设备和电真空器件的结构材料 第一类金属常用做真空设备和电真空器件的结构材料,其溶解度比较小,大约在 个金属原子中溶解不超过4个氢原子; �在Ti、V、Zr、Nb、La、Ce、Ta、Th、Pd、Hf等Ⅲ、Ⅳ、V副族金属中,氢与金 这类金属在 属组成假氢化物,其溶解度C=SP1/2 ,但是随着温度的增加溶解度下降。 ,但是随着温度的增加溶解度下降。这类金属在 ,称为第二类金属; 溶解过程中伴随着放热效应 溶解过程中伴随着放热效应,称为第二类金属 ,其溶解度比第一类要大得多,大约每个金属原子可 �第二类金属常用做吸气剂材料 第二类金属常用做吸气剂材料,其溶解度比第一类要大得多,大约每个金属原子可 溶解0.5∼3个氢原子; 离子键结合的离子化合物; �氢气同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组成氢化物如NaH、CaH2形成 形成离子键结合的离子化合物 共价键结合的共价化合物; �氢与C、Si、S、Se、As等1VA、VA、VIA族元素组成以 族元素组成以共价键结合的共价化合物 �氢在金属Au、Zn、Cd、In中不溶解 ;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科学第六章:物质的结构知识重点.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科学第六章:物质的结构知识重点.

第六章物质的结构【概念和规律】一、物质由微粒构成1、无论生物还是非生物,都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

2、对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来说,分子是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3、不同分子构成不同的物质。

4、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成原子。

5、有的分子由一个原子构成(稀有气体),有的分子由多个相同或不同的原子构成。

6、金属直接由原子构成。

7、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1811年意大利化学家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分子假说,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

8、在一定条件下,原子可以失去或得到电子,成为带电荷的离子。

9、有的物质由离子构成,如氯化钠。

10、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的原子有核模型认为: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

11、现代研究表明: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

而且它们由更小的微粒夸克构成。

12、原子核中的质子数和核外的电子数相等,所以整个原子不带电。

13、实验表明: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着空隙和相互作用,并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而且微粒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二、元素1、把物质中的同一种原子统称为元素。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

3、每种元素都有一个名称和符号,符号通常用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表示,若有重复,增加第二个小写字母。

4、目前人类发现的元素有112种,其中94种为天然元素,18种为人工合成元素。

5、元素的分布不均匀①宇宙中氢元素最丰富,其次是氦元素;②地壳中的元素含量依次为:氧元素、硅元素、铝元素;③地核中的元素含量依次为:铁元素、镍元素;④空气中的元素含量依次为:氮元素、氧元素。

678、在非金属元素中He、Ne、Ar、Kr、Xe、Rn称为稀有气体元素。

9、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化合物。

10、单质和化合物都有确定的组成,并可以用元素符号表示。

11、由同种单质或同种化合物组成的物质叫做纯净物。

难点解析沪教版(全国)九年级化学下册第6章溶解现象同步测试试题(含解析)

难点解析沪教版(全国)九年级化学下册第6章溶解现象同步测试试题(含解析)

沪教版(全国)九年级化学下册第6章溶解现象同步测试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化学教研组考生注意: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30分)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1、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溶质的质量分数:a>b>cB.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曲线与硝酸钾相似C.a、b、c三点对应的溶液均为饱和溶液D.从硝酸钾溶液中获得晶体的方法:冷却热的饱和溶液2、在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以下某种物质,形成溶液过程中,温度明显下降。

这种物质可能是A.氯化钠B.硝酸铵C.氢氧化钠D.氧化钙3、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t2℃时,物质a的100g饱和溶液中含有25g物质aB.t2℃时,分别将a、b、c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溶质质量分数关系是b>a=cC.t1℃时,a、c两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D.t2℃时,向50g水中加入15g物质b充分搅拌,所得溶液质量等于65g4、溶液对自然界中的生命活动和人类的生产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有固体和液体物质可以作为溶质B.长期放置不分层的液体就是溶液C.饱和溶液升温一定变为不饱和溶液D.溶液中溶质可以是一种或者多种5、推理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A.金属能导电,能导电的物质一定是金属B.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所以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的物质一定是溶液C.分子、原子都是不带电的粒子,所以不带电的粒子一定是分子或原子D.点燃氢气或甲烷前需要检验纯度,所以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检验纯度6、将家庭中常用的四种调味品分别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A.白酒B.花生油C.蔗糖D.食盐7、在t℃时,向mg水中加入ng硫酸铜晶体,充分搅拌后得到硫酸铜溶液。

第七章气体在固体中的溶解与扩散

第七章气体在固体中的溶解与扩散

F—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扩散的气体量 .L/s.cm2) 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扩散的气体量(Pa. / . 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扩散的气体量 D—气体在固体中的扩散系数(cm2/s); 气体在固体中的扩散系数( );C—气体浓度; 气体浓度; 气体在固体中的扩散系数 ); 气体浓度
*在扩散过程中,固体材料内溶解气体的浓度不但是位 在扩散过程中,固体材料内溶解气体的浓度不但是位 溶解气体的浓度不但是
气体在固体中的溶解和扩散
气体气体-固体配组的性质对溶解度的影响
非金属类
塑料、橡胶类: ① 塑料、橡胶类:
结构疏松,微观孔隙大于各种常见气体分子的直径, 结构疏松,微观孔隙大于各种常见气体分子的直径,气体分子向内扩散 ; 溶解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材料与气体分子之间的亲和力; 溶解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材料与气体分子之间的亲和力; 材料之间溶解度的差别还和材料的致密程度有关; 材料之间溶解度的差别还和材料的致密程度有关; 玻璃是非晶体结构,主要分是SiO2,石英晶体的晶格孔径为 石英晶体的晶格孔径为0.4nm左右; 左右; 玻璃是非晶体结构,主要分是 左右 硬玻璃或硼硅玻璃( 和软玻璃(金属氧化物如Na 硬玻璃或硼硅玻璃(B2O3)和软玻璃(金属氧化物如 2O \PbO\ ) 各种玻璃的孔径随着填塞于玻璃结构之中的金属离子的增加而逐渐变小; 各种玻璃的孔径随着填塞于玻璃结构之中的金属离子的增加而逐渐变小; 气体溶解于玻璃之中物理溶解和化学溶解两种情况。 气体溶解于玻璃之中物理溶解和化学溶解两种情况。玻璃的表层也和金属 类似,富含气体,玻璃中最主要的溶解气体是水蒸气; 类似,富含气体,玻璃中最主要的溶解气体是水蒸气; 石英
气体在固体中的溶解和扩散
任何固体材料都或多或少地能够渗透过一些气体。 任何固体材料都或多或少地能够渗透过一些气体。多数情 况下扩散是最慢的步骤,因此渗透速率主要由扩散速率决定。 况下扩散是最慢的步骤,因此渗透速率主要由扩散速率决定。 吸附→ 对于金属壳体材料) 渗透的全过程:吸附→气体分子离解 对于金属壳体材料 →在表层达到平衡溶解度 吸附 气体分子离解(对于金属壳体材料 →向内侧扩散→在管壳内壁表面上,离解的气体原子重新结合为分子态→脱附和释出 向内侧扩散→在管壳内壁表面上,离解的气体原子重新结合为分子态→

溶解和扩散的关系

溶解和扩散的关系

溶解和扩散的关系
溶解和扩散是两个密切相关的过程。

溶解是指将固体、液体或气体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均匀的溶液的过程。

扩散是指物质在空气、水或其他介质中自由移动的过程。

这两个过程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溶解是扩散的前提。

只有溶质溶解在溶剂中,才能进行扩散。

在溶解过程中,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发生相互作用,使得溶质分子逐渐分散在溶剂中。

这种分散过程就是扩散的前提。

扩散是溶解的结果。

在溶解过程中,溶质分子逐渐分散在溶剂中,形成均匀的溶液。

这时,溶液中的溶质分子就可以通过扩散的方式向周围环境中传播。

扩散的速度取决于溶液中溶质分子的浓度、温度、压力等因素。

溶解和扩散的关系还表现在溶液的传质过程中。

在传质过程中,溶液中的溶质分子通过扩散的方式向周围环境中传播,从而实现了物质的传递。

这种传递过程是由溶解和扩散两个过程共同完成的。

溶解和扩散是两个密切相关的过程。

溶解是扩散的前提,扩散是溶解的结果。

在传质过程中,溶解和扩散两个过程共同完成了物质的传递。

因此,我们在研究物质的传递过程时,必须同时考虑溶解和扩散这两个过程的作用。

第六章 多相系统中的化学反应与传递现象(复习)

第六章 多相系统中的化学反应与传递现象(复习)

6 多相系统中的化学反应与传递现象 一、固体催化剂的宏观结构及性质1、内表面积:通常用比表面积来衡量催化剂的内表面积大小。

单位质量催化剂所具有的表面积, 单位体积催化剂所具有的表面积,2、孔容和孔隙率单位质量催化剂内部孔道所占的体积称为孔容, 孔隙率等于孔隙体积与催化剂体积之比, 3、平均孔径 4、密度真密度=固体的质量/固体的体积颗粒密度(表观密度) =固体的质量/颗粒的体积 床层密度(堆密度) =固体的质量/ 床层的体积 颗粒孔隙率=颗粒孔隙体积/颗粒的体积床层空隙率=床层空隙体积/床层的堆体积 5、颗粒当量直径(1)体积相当直径;(2)面积相当直径;(3)比表面相当直径。

二、气固相催化的过程步骤 以气相催化不可逆反应为例(1) 反应物A 由气相主体扩散到颗粒外表面(2) 反应物A 由外表面向孔内扩散, 到达可进行吸附/反应的活性中心2g V p g p V ρε=gg a S V r /2=t ρp ρB ρp εε(3) 反应物A 被活性中心吸附 (4) 反应物A 在表面上反应生成产物B (5) 产物B 从活性中心上脱附下来 (6) 产物B 由内表面扩散到颗粒外表面 (7) 产物B 由颗粒外表面扩散到气相主体(3,4,5)总称为表面反应过程, 即催化反应的本征动力学 (1,7)称为外扩散过程, (2,6)称为内扩散过程 三、流体与催化剂颗粒外表面间的传质与传热1、传质通量:2、传热通量:3、定态下传质通量和传热通量:4、传递系数对固定床反应器, 有:四、外扩散对多相催化反应的影响 外扩散有效因子: 1、单一反应一级不可逆反应(在忽略传热阻力和内扩散阻力时):)(AS AG m G A C C a k N -=)(G S m S T T a h q -=))(()(R A A A H q N ∆--ℜ=-ℜ=3/2)(Sc Gk j G D ρ=3/2(Pr)pSH GC h j =μλμρμ/Re /Pr /G d C D Sc p f p ===3000Pr 6.010Re 30Re 395.04.56.01000Re 3Re 357.0536.0359.0≤≤≤≤=≤≤≤≤=--H D j Sc j εε表面处的反应速率外扩散无影响时颗粒外表面处的反应速率外扩散有影响时颗粒外=x ηAGAS AGW AS W CC C kC kx ==η)1/(1Da x +=η丹克莱尔准数Da 是化学反应速率与外扩散速率之比 正级数反应, Da 增加, 外扩散阻力增大, 降低,且反应级数越大,外扩散有效因子随丹克莱尔准数Da 增加下降的越明显,无论反应级数为何值,Da 趋于零时,外扩散有效因子总是趋于1。

2020-2021学年沪教版(全国)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6章《溶解现象》检测题(含答案)

2020-2021学年沪教版(全国)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6章《溶解现象》检测题(含答案)

《溶解现象》检测题一、单选题1.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相同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B.硝酸铵溶于水,溶液温度降低C.某物质的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D.溶液中的溶质一定是固体2.如表是某同学记录的常见固体在液体中的溶解情况,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衣服上不慎沾上碘酒,可用酒精擦洗B.溶液都是均一、稳定、无色的混合物C.水、汽油、酒精都可以作溶剂D.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3.下列是对一瓶饱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叙述,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溶液可以导电B.外界条件不改变,氢氧化钠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C.溶液均一、稳定是因为钠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均匀分散在水中静止不动D.改变条件,能够使氢氧化钠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4.以下是某同学记录的实验现象,其中错误的是A.硝酸铵溶于水后,溶液的温度显著降低B.将少量CO2气体通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出现浑浊C.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硫酸铜溶液,产生蓝色沉淀D.在铁锈中加入稀硫酸,铁锈逐渐溶解并得到黄色溶液5.如图是甲、乙固体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P点所表示的溶液是t3℃时甲的饱和溶液B.t3℃时,甲、乙两饱和溶液中,甲中含有的溶剂质量小于乙C.若乙中含有少量甲,可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乙D.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分别恒温蒸发10g水,析出甲晶体的质量大6.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A.用肥皂水鉴别纯净水、石灰水B.过滤时使用玻璃棒,加快过滤速率C.将NaOH固体放在小烧杯中称量D.用水鉴别NH4NO3和NaOH两种固体7.甲物质的溶解度(S)随温度(t)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60(时,甲的溶解度约为0.6B.20(时,甲可溶于水C.90(时,在50g水中加入0.7g甲,充分搅拌后得到饱和溶液D.将80(时甲的溶液降温至60(,一定析出甲晶体8.鉴别下列物质,所用方法不正确的是C NaOH、NH4NO3、CaCO3三种固体加水D CuSO4溶液、Na2SO4溶液、FeSO4溶液观察颜色A.A B.B C.C D.D9.t2(时,将甲、乙固体各W g (不含结晶水),分别加入到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降温到t1(时现象如图2(水分不蒸发),甲、乙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3中M表示的是乙的溶解度曲线B.图2中甲溶液一定饱和,乙溶液一定饱和C.图2乙溶液一定比甲溶液浓D.当W=50g时,甲、乙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1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一定要浓B.溶液不一定无色透明C.汽油去除油污是因为汽油能溶解油污D.溶液都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11.要使如图装置中的小气球鼓起来,则使用的固体和液体可以是()(固体硝酸铵和水(镁和稀硫酸(固体氢氧化钠和水(氯化钠和水(氧化钙和水A.((((B.(((C.(((D.(((二、填空题12.晓楠在家里发现加洗洁精能轻松除去碗碟上的油污,这是利用了洗洁精的_____功能。

新沂市七中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6章 溶解现象 第1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第2课时 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

新沂市七中九年级化学下册 第6章 溶解现象 第1节 物质在水中的分散 第2课时 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
第二课时 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及水溶液的某些性质
1.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中通常伴随热量的变化。有些物质溶于水时使溶液温度升高,
如 氢氧化钠 ;有些物质溶于水时使溶液温度降低,如 硝酸铵 ;有些物质溶于水时
溶液温度不变,如 氯化钠 。
2.少量的固体物质溶于水,使稀溶液的凝固点 降低 (如人们常向公路上的积雪
练习:
指出下列溶液中溶质、溶剂各是什么?
(1)硫酸铜溶液 (2)稀硫酸 (3)75%的医用酒精 (4)油脂溶解在汽油里
溶质 溶剂
CuSO4

H2SO4
C2H5OH 油脂
水 水 汽油
(5)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 白磷 二硫化碳
(6)盐酸 (7) CO2的水溶液
HCl

H2CO3

休息时间到啦
同学们,下课休息十分钟。现在是休息时间,你 休息一下眼睛,
如果不慎沾上硫酸 , 应立即用布抹去 , 再用大量 水冲洗。 浓硫酸有强吸水性 ——可做干燥剂 浓硫酸是危险品 , 保管和使用都要格外小心。
浓硫酸稀释方式 :
把浓硫酸缓缓注入盛有水的烧杯 中 , 用玻璃棒引流〔或沿着烧杯 壁缓缓倾倒〕并不断搅拌。
切记 : 不可将水倒进浓硫酸里
稀释浓硫酸时为什么不能将水倒进浓硫酸里而是要 将浓硫酸沿着器壁慢慢注入水中 , 而且还不断搅拌 ? 水的密度较浓硫酸小 , 当水滴入浓硫酸溶解时会产 生大量热使水立即沸腾 , 带着硫酸液滴向四周飞溅 , 十分危险 !
溶液中分离出来
4、把足量的锌放到一定量的稀硫酸中所形成的溶
液中溶质是( B)
A.硫酸
B.硫酸锌 C.锌 D水
5.下列物质不属于溶液的是(C )
A.汽水
B.食盐水

九年级化学溶液及溶解度笔记

九年级化学溶液及溶解度笔记

第六章溶解现象第一节物质在水中的一、溶解1、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2、特征:均一性:溶液内各部分性质完全相同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时(即温度或压强不改变,溶剂不蒸发),溶液长时间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物质;混合物:至少包含两种物质3、说明:均一稳定的不一定是溶液,如水、酒精等溶液不一定是无色的,如FeCl3溶液是黄色的,KMnO4溶液是紫红色的4、溶液的微观形成过程:溶质分子(或离子)在溶剂分子的作用下扩散到溶剂中的过程,溶质在溶液中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均一地分散在溶剂中,如图NaCl溶于水的微观过程5、水溶液的某些性质:导电性,一些物质在水中溶解时能生成自由移动的离子,使溶液能够导电,例如食盐水、硫酸溶液、氢氧化钠溶液;蔗糖溶于水后,以分子形式存在与水中,不能形成自由移动离子,因此蔗糖水溶液很难导电二、溶液形成中的能量变化1、物质的溶解过程扩散过程(了解):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向水中扩散,这一过程吸收热量如:硫酸铵水合过程(了解):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水合离子)这一过程放出热量如:硫酸、氢氧化钠、氧化钙与水反应放热溶于水温度不变的物质:氯化钠三、乳化现象1、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特点:不稳定,静置分层2、悬浊液:一种物质以固体小颗粒的形态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不均一、浑浊的混合物,如泥与水混合用力振荡后得到的不均一、不稳定、不透明的液体就是悬浊液;悬浊液不稳定,静置一段时间后,其中的固体小颗粒会沉淀下来,故悬浊液可用过滤法分离3、乳化(1)概念:洗涤剂能使植物油在水中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从而使油和水不再分层,所形成的乳浊液稳定性增强的现象(2)乳化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洗涤:用乳化剂(洗涤剂)可以将衣服、餐具上的油污洗掉→农药的使用:将农药加入一定量的乳化剂后,再溶解在有机溶剂里,混合均匀后制成的透明液体叫乳油→生活中常用的乳化剂有肥皂、洗洁精等乳化现象第二节溶液组成的表示一、溶质的组成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溶剂:起溶解作用的物质(通常是水,也可以是其他液体,如:酒精、汽油、氯仿等)溶液:溶解了某种溶质的混合物判断溶质、溶剂:(1)若气体、固体溶于液体,则气体、固体为溶质,液体为溶剂;如食盐水、高锰酸钾溶液、盐酸(2)若液体溶于液体,质量少的为溶质,质量多的为溶剂;如碘酒(3)有水存在的溶液,无论水多少,水都为溶剂;如酒精溶液(4)如有化学反应,则应根据反应情况判断溶质、溶剂二、溶质浓度的表示——溶质质量分数1、定义: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2、表达式:溶质的质量分数= =溶液的质量(g)=溶液的体积(mL)×溶液密度(g。

扩散

扩散

第六章 扩 散扩散是指一个系统由非均化不平衡状态向均化平衡状态转化而引起粒子迁移的现象。

固体中的扩散是物质输运的基础,材料的制备和应用中的很多物理化学过程都与扩散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固相反应、烧结、析晶、分相以及相变等等。

因此,无论在理论或应用上,扩散对材料生产、研究和使用都非常重要。

6.1 固体中扩散的基本特点物质在流体(气体或液体)中的传递过程是一个早为人们所认识的自然现象。

对于流体由于质点间相互作用比较弱,且无一定的结构,故质点的迁移可如图6-1中所描述的那样,完全随机地朝三维空间地任意方向发生。

其每一步迁移的自由行程(与其它质点发生碰撞之前所行走的路程)也随机地决定于该方向上最邻近质点的距离。

质点密度越低(如在气体中),质点迁移的自由程也就越大。

因此在流体中发生的扩散传质往往总是具有很大的速率和完全的各向同性。

与流体中的不同,质点在固体介质中的扩散远不如在流体中那样显著。

固体中的扩散则有其自身的特点:(1) 构成固体的所有质点均束缚在三维周期性势阱中,质点与质点的相互作用强。

故质点的每一步迁移必须从热涨落中获取足够的能量以克服势阱的能量。

因此固体中明显的质点扩散常开始于较高的温度,但实际上又往往低于固体的熔点。

(2) 晶体中原子或离子依一定方式所堆积成的结构将以一定的对称性和周期性限制着质点每一步迁移的方向和自由行程。

例如图6-2中所示处于平面点阵内间隙位的原子,只存在四个等同的迁移方向,每一迁移的发生均需获取高于能垒G 的能量,迁移自由程则相当于晶格常数大小。

所以晶体中的质点扩散往往具有各向异性,其扩散速率也远低于流体中的情况。

6.2 菲克定律1858年,Fick A 参照了Fourier 于1822年建立的导热方程,获得了描述物质从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迁移的定量公式,分别提出了Fick 第一和第二定律。

Fick 第一定律认为:在扩散体系中,参与扩散质点的浓度因位置而异,且可随时间而变化,图6-1 扩散质点的无规行走轨迹图6-2 间隙原子扩散势场示意图即浓度c 是位置坐标x 、y 、z 和时间t 的函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体在固体中的溶解和扩散气体在固体中的溶解和扩散�气体分子的溶解与渗透�溶解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所组成的均匀体系叫做“溶体”。

溶体中含量较多的成分称为“溶剂”,其余称为“溶质”。

溶剂可以是液体,也可以是气体、固体;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气体、液体。

�渗透和渗透率由于在真空容器器壁两侧的气体总是存在压力差,即使固体壁面材料上存在的微孔小到足以阻止正常气体通过,但任何固体材料总是或多或少地渗透一些气体。

气体从密度大的一侧向密度小的一侧渗入、扩散、通过、和逸出固体阻挡层的过程成为渗透。

这种情况下气体的稳态流率称为渗透率。

�气体溶质溶解于固体溶剂中的情况从微观的角度来看,气体溶解于固体的过程可分为五个步骤:①吸附在高压侧,气体分子吸附在固体表面上;②离解吸附的气体分子有时在固体表面上离解为原子态;③溶解气体在固体表层达到与环境气压相对应的溶解浓度;④扩散由于表层浓度比较高,在浓度梯度的作用下气体分子(或原子)向固体深部扩散,直到浓度均匀为止;⑤脱附溶质气体扩散到器壁的另一面重新结合成分子后释放(或气体扩散到器壁的另一面后解吸和释出;气体在固体中的溶解和扩散�扩散速度与溶解度溶解和渗透速度一般由扩散速度所决定,而最终固体材料可溶解的气体量则取决于溶解度。

�扩散速度——研究溶解(或解溶)的动力学参量表示溶解(或解溶)没有达到平衡时的进行速度,研究扩散可以知道固体材料吸收或放出气体的速度。

与渗透气体及壁面材料的种类和性质有密切关系;�溶解度——研究溶解的静力学参量在一定温度、一定气压下,固体能溶解气体的饱和浓度,称为该温度及气压下的“溶解度”。

溶解度表示材料内溶解达到动态平衡时所溶解的气体量,研究溶解度可以知道各种固体材料在一定条件下能溶解多少气体;�影响溶解度的因素从宏观来看,溶解度与气体一固体组合的性质、气体压强、温度有关。

�气体在固体中的溶解度——近似有理想溶体的性质①如果溶解时各物质成分能以任何比例互溶,体积有可加性,没有热效应发生,则形成的溶体称为“理想溶体”②当溶质浓度很小时,许多实际溶体表现得很像理想溶体。

气体在固体中的溶解度一般是很小的,因此近似有理想溶体的性质。

气体在固体中的溶解和扩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环境气压对溶解度的影响(亨利定律)根据理想溶体的规律,在一定温度下,气体在固体中的溶解度与环境气体压强成正比。

如果环境气氛是多种成分的气体混合物,则每一气体成分的溶解度与相应的气体分压成正比。

这个规律称为亨利定律1:H -Ni(1123℃)22:H -Fe(900℃)23:H -Cu(930℃)2C=SP C—气体在固体中的溶解度(cm (标准状况)/cm33)S—(cm3一个大气压下的气体溶解度(标准状况)/cm3atm)P—环境气体压强(atm)C=S P双原子气体分子在金属中溶解时往往离解成原子态,X (气相)↔2X(在金属材料中的溶解相)2jC=SPj为离解度(分子不离解时j=1,离解为原子态时j=1/2)�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气体分子在固体中溶解时,分子的相互作用使状态发生变化,因此有热效应发生,所以溶解度和温度有关。

在一定压强下,溶解度和温度的关系为q S=S exp(−s0RT )S—溶解度常数,相当于温度T→∞时的溶解度;q —溶解热,J/mol;0 sq S=S exp(−s0RT2q j S=S exp(−s0RT ))溶解时有吸热效应的,q 为正值,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s溶解时有放热效应的,q 为负值,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s气体在固体中的溶解和扩散�影响溶解度的因素C=SPjq j �溶解度C是环境气体压力S=S exp(−s)P和固体材料温度T的函数0RT jq jP当气压不变时C=j−sS P exp()lnC=ln S+j ln P−0RT lgC与1/T呈直线关系RT�气体-固体配组的性质对溶解度的影响a Fe=0.218nm �金属类H/nm O/nm N/nm ①金属是晶体结构,溶质溶解于金属有两种情况:R分子0.275 0.364 0.375间隙固溶体—溶质跑到了金属晶格的空隙中;R原子0.056 0.132 0.142 置换式固溶体—金属晶格的原子位置被外来原子所代替;②影响溶解度的其他因素气体原子外层电子的分布(影响气体-金属间的亲和力);金属内所含杂质及其分布;金属晶粒的大小和取向;金属的金相结构; 实际金属晶体的晶格缺陷(如空位、脱位原子、位错等) ③溶解于金属的气体金属表层含有大量的水蒸气(物理吸附/吸收在金属表面的多孔氧化膜内)金属体内所含的气体通常是氢、氮、氧、一氧化碳、二氧化碳而没有水蒸气,(在熔炼过程中吸收、吸留/气体与金属反应形成化合物而存留于金属之中的)。

金属体内的气体含量折合为标准状况下的气体体积数,大约为金属自身体积的10%∼100%气体在固体中的溶解和扩散�气体-固体配组的性质对溶解度的影响�非金属类OSi①塑料、橡胶类:•结构疏松,微观孔隙大于各种常见气体分子的直径,气体分子向内扩散;•溶解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材料与气体分子之间的亲和力;•材料之间溶解度的差别还和材料的致密程度有关;②玻璃类:•玻璃是非晶体结构,主要分是SiO ,石英晶体的晶格孔径为0.4nm左右;2 石英•硬玻璃或硼硅玻璃(B O )和软玻璃(金属氧化物如Na O \PbO\ )2 3 2•各种玻璃的孔径随着填塞于玻璃结构之中的金属离子的增加而逐渐变小;Me•气体溶解于玻璃之中物理溶解和化学溶解两种情况。

玻璃的表层也和金属类似,富含气体,玻璃中最主要的溶解气体是水蒸气;③陶瓷类•陶瓷是一种晶体和玻璃相的混合物,有三种类型:氧化物、硅酸盐和氮、硼、碳的化合物;•真空技术中主要使用氧化物陶瓷。

氧化物陶瓷具有多孔结构,其气孔一般玻璃占体积的10%左右,其中玻璃相的作用是填封气孔。

�不同气体在金属材料中的溶解�氢在金属中的溶解氢原子直径最小,易于溶解于金属�氢气在Ni、Fe、Co、Cr、Cu、Al、Ag、Mo、W、Pt、Mn等金属中形成固溶体,其溶解度服从C=SP ,并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增加。

这类金属在溶解过程中伴随着吸热1/2效应,称为第一类金属;�第一类金属常用做真空设备和电真空器件的结构材料,其溶解度比较小,大约在104个金属原子中溶解不超过4个氢原子;�在Ti、V、Zr、Nb、La、Ce、Ta、Th、Pd、Hf等Ⅲ、Ⅳ、V副族金属中,氢与金,但是随着温度的增加溶解度下降。

这类金属在属组成假氢化物,其溶解度C=SP1/2溶解过程中伴随着放热效应,称为第二类金属;�第二类金属常用做吸气剂材料,其溶解度比第一类要大得多,大约每个金属原子可溶解0.5∼3个氢原子;�氢气同碱金属和碱土金属组成氢化物如NaH、CaH 形成离子键结合的离子化合物;2�氢与C、Si、S、Se、As等1VA、VA、VIA族元素组成以共价键结合的共价化合物;�氢在金属Au、Zn、Cd、In中不溶解;�不同气体在金属材料中的溶解�氧在金属中的溶解•除贵重金属外,大多数金属都能溶解一些氧。

当超过了溶解的极限时,就出现氧化物的形态。

区别金属中所含的氧是处于物理溶解还是形成氧化物,通常是困难的;•许多金属在熔融态时吸收大量氧气,而凝固时这些氧气又变成氧化物。

一般在熔融态金属中氧的含量往往大于固态金属所能溶解的量;�氮在金属中的溶解•氮只有在高温度下才能溶解于某些金属,并形成氮化物如氮在锆、钽、锰、钼和铁中溶解、其中在锆中的溶解度较大,在钼和铁中的溶解度小于l%(重量)。

零部件名称真空(大于105Pa)超高真空(小于105Pa)•氮不溶于钴、铜、银、金。

�CO和CO 在金属中的溶解2壳体、管路、阀、内部零件普通碳素钢不锈钢不锈钢钛高纯铝•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只能溶于铁、镍这样一些金属之密封垫圈丁基橡胶氟橡胶中,形成碳化物。

一氧化碳不溶于铜;铜、金、银•许多金属不直接溶解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在真空中导电体不锈钢、铜不锈钢、铜可由于碳的向外扩散与表面金属氧化物反应,形成一氧铝化碳、二氧化碳而释放出来;气体在固体中的溶解和扩散�气体扩散方程任何固体材料都或多或少地能够渗透过一些气体。

多数情况下扩散是最慢的步骤,因此渗透速率主要由扩散速率决定。

�渗透的全过程:吸附→气体分子离解(对于金属壳体材料) →在表层达到平衡溶解度→向内侧扩散→在管壳内壁表面上,离解的气体原子重新结合为分子态→脱附和释出�气体在固体中扩散的规律与气体自扩散公式有相同的形式①菲克()第一定律:扩散的气体量与浓度梯度成正比Fick F=−D ∂C∂xF—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扩散的气体量)(Pa.L/s.cm2 D—气体在固体中的扩散系数(cm C—气体浓度;2.s);②菲克()第二定律:Fick *在扩散过程中,固体材料内溶解气体的浓度不但是位∂CQ=−(D) dtdA1 ∂xx∂CQ=−(D) dtdA2 x+dx∂x∂C∂C∂C 置x的函数,而且随着时间t而变化,即C=C(x,t)*考虑一个小x~x+dx的平面层,在dt时间内通过x平面考虑一个小x~x+dx的平面层,在dt时间内通过x平面的dA面积元流入平面层的气体量Q1*) −dtdA DQ−Q=[(D x(D) ] =d( )dtdA1 ∂2 +dx x∂x∂x x而在相同的dt时间内通过x+dx平面的dA面积元流出平∂C ∂tQ−Q d∂CdC= 1 2 =(D)dtdxdA dx∂xd∂C=(D) =Ddx∂x2∂C2∂x面层的气体量Q1***单位时间内在体积dxdA中气体的净增加量Q -Q1 2在体积dxdA中浓度的变化dc若扩散系数D与x无关,则浓度随时间t的变化率∂C/∂t气体在固体中的溶解和扩散③扩散系数:扩散系数D 由气体一固体组合的性质决定,是标志扩散的基本参量ED常数,cm /s; E ---扩散激活能; --- 2D = D exp(−D)DRT� 气体渗透速率� 气体对平板壁的渗透t>0,x=0,C=C1, x=δ, C=0T ↑ D ↑; E ↓ D ↑D扩散方程式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t=0,0≤x ≤δ, C=0;平板材料的厚度为δ,左侧为高压充 气室,右侧为真空室,体积和压强 分别为V ,P ,和V ,P ,则气体将11由左向右通过平板材料渗透。

� 渗透系数渗透系数K 、扩散系数D 、溶解度S 之间存在DC∞n π2F =∑1[1+ cosn π exp(−= ∑2δ= δ n 1(C 1 = S P j1)2Dt 2)]稳态时DSP F= 1δj的系式,三个参数都是温度的指数函数。

K=DS①②渗透系数K是表示气体-固体组合渗透性能的基本参量,K值与气体-固体配偶的性质有关。

K的意义:器壁两侧的压力差为一个大气压下,温度为0℃(即在标准状jKPF= 1δ③态下),渗透过单位厚度(厘米)的单位面积(厘米)壁面的气体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