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美食PPT精选文档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蚝仔煎是泉州风味小吃,物美价廉,口感甚佳。
受到不少闽南人的热爱。相传,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 ),陈振龙(番薯之父)从吕宋岛(今菲律宾)带回了番 薯种。翌年,广东、福建受灾,番薯成为推广救灾品种, 吃不完即制成番薯粉。同样,礁石上的蚝仔,也被挖剥来 充饥,数量不多的人家,则将其与番薯粉蒸煮煎炒。
18
土笋冻
19
❖ 土笋冻是一种由“黑土蚯”加工而成的冻品。相 传土笋冻,是由民族英雄郑成功在攻打台湾时, 粮草紧缺,但又不愿意接受老百姓的接济,每日 仅食用以土笋煮成的汤 ,但又经常忘记喝,为了 不让手下为他温热,他就直接食用凝成冻的土笋 汤 ,发现味道更鲜美。
❖ 郑成功的这种无私的为百姓着想的精神和他 那种站在手下立场思考问题的优秀品质也是土笋 冻的内在表现,黑土蚯牺牲自己成为人们口中的 美食,起到降火的功效。郑成功的个人魅力正与 土笋冻相媲美。
16
清代的《燕京岁时记 》也有:“打春,是 日富家多食春饼。” 可见春日做春饼,食 春饼的民俗风情由来 已久。
薄饼
现在有关春卷的谚语
很多,如“一卷不成
春”,“隆盛堂的春
卷---里外不是人”等
等,春的意思在这里
就是春天,有迎春喜
庆之吉兆。
17
润饼
也称“润饼菜”、煎饼。为晋江、南安等地名点。 它用面粉制成圆形薄皮,包上菜肴,卷成圆筒状而食。 馅用豆腐干、猪肉、红萝卜、花菜或切成丝的包菜、豆 芽、粉丝、蚵煎等,分别炒熟,混装于盘内,食时在饼 皮上涂上辣酱,撒上炒过的浒苔(一种海菜)、花生末等, 包上各种菜肴即可食用。此饼来由有不同说法:一说为 郑成功夫人所创;一说是当年遭元人洗劫的南人,清明 扫墓时为寄托哀思做成此饼,以手捧食。较为流行的说 法是,明代金门人蔡复一夫人所创,蔡为官清廉,任云 贵、湖广总督时,常忙得废寝忘食,蔡夫人遂以面饼裹 菜,让丈夫一手执笔批阅公文,一手拿煎饼进食,工作、 进食两不误。
9
走遍闽南
吃(kàn)尽美食佳肴
10
蚝仔煎
11
蚵仔煎(读做ô-ā-jiān,普通话译作“海蛎 煎”),发源于福建泉州,是闽南,台湾,潮 汕等地经典的汉族小吃。起源是沿海地区人民 在无法饱食下所发明的替代粮食,是一种贫苦 生活的象征。蚵仔煎据传就是这样的一种在贫 穷社会之下所发明的创意料理。
12
15
闽南润饼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或清明前后,有 吃润饼的习俗。 至于润饼的典故,据说春秋时代, 有个贤者介子推为了照顾母亲拒绝 晋文公的封禄,带着母亲入山隐居, 晋文公为了逼出介子推而放火烧山, 料想孝子必定会背着母亲逃出来, 但介子推却抵死不从,和他的母亲 一起被烧死,伤心悔恨的晋文公自 此规定这一天全国都不能生火,定 为寒食物节以纪念介子推的气节, 这也就是后来的清明节。古时候在 清明节这一天吃寒食,将蔬菜放凉 再包进面皮中包裹食用,这样的习 俗流传到今日,大家便会在清明节 吃润饼来应景。
正是在面临饥饿与生死存亡的危难关头,极具聪明才 智的闽南人把番薯和蚝仔等结合烹制来解决了灾区的温饱 问题。这不仅体现了闽南人具有过人聪明才智,同时也让 闽南人的团结一致的精神在关键时刻彰显得淋漓尽致。
13
五香卷
14
五香卷
漳州地方名点。它采料精细,以半肥瘦 猪肉条、葱碎、荸荠碎、虾皮等原料,配上 五香粉、白糖、虾油,加薯粉和水搅成浆糊 状,再用豆腐皮包卷成长4寸、直径1寸左右 的圆条状,放入热油锅炸熟。成品外酥内润, 香味浓郁,鲜美可口。除小吃外,还可做宴 席拼盘。
2
关于建筑
--闽南古厝
3
关于宗教
4
闽南民俗文化
5
闽南语言文化
闽南话、歌仔戏、闽南语歌曲
6
闽南美食
—厦漳泉特色小吃
12级汉语言文学2班
小组成员: 1号 10号 15号16号 18号 26号 27号 48号
7
闽南小吃是一种汉族特色小吃,集中分布在福建省 ,台湾省各地,由当地闽南人历来讲究饮食而成的 多种多样的独特风味小吃,不仅如此还蕴涵着丰富 的历史文化内涵。与闽南小吃有关的历史典故可追 溯到2500年前,以及产生了各种关于闽南小吃的古 话等。
闽南小吃风味是鲜、香、淡,注重口味、营养 、多样。烹饪工艺主要是炒、炸、煎、烩等, 主要分布地区为福建南部等操闽南话地区。
8
早在2500年之前,中国人的饮食生活中就已存在常馔(即吃饭)和小食( 即吃点心)之分了。唐代,人们用点心一词来表示稍许吃些食物的意思。唐 代后期,粉食已经十分普及,点心也流行了起来。宋代时,称早晨的小食为 点心。中国人传统的饮食思想造就了几千年吃点心的饮食习惯。
20
芋包
21
芋包
相传,祖籍同安埔尾的一位在外征战的将军,他解甲 归田后回到故乡,讲究饮食,把槟榔芋头去皮挖心, 填入作料,放在蒸笼炊熟,趁热蘸些调味就食。据说 这是芋包的前身。
22
芋包
芋包是厦门人过年必吃的,就像北方人过年一定要吃 水饺一样。因为闽南盛产槟榔芋,所以闽南人也非常爱 吃芋头类菜肴和主食。厦门有一种名小吃芋子包,是以 芋为皮包馅料的。
闽南文化
1
闽南文化
---分布地区
闽南文化,起源于泉州。系指生活 在福建南部地区的人(主要是闽南人 )共同创造并一代代传承发展与创新 的地区性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的中华文化的一个支系,其分布范围 为我国改革开放以后被誉称的“厦、 漳、泉金三角”,即现辖的泉州市、 厦门市、漳州市各区、市、县(泉州 原辖金门县待统一)、台湾、新加坡 等地。
随着时代的发展,点心和小食日益多样化。同时,各地域的点心也反映了各 地的商业环境。主要物产及饮食习惯。比如:北方的点心朴食无华,十分实 惠,南方的点心受海外饮食的影响,做工十分考究。
闽南地区位于东南沿海,与台湾隔海相望,拥有得天独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地理位置
和丰富的山海资源。历史上两次中原汉民大量南下入闽,带来了北方汉族古 老的饮食文化。唐代,泉州港是中国四大商港之一,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 地区有贸易往来。宋元时期,一跃成为“东方第一大港”,是中国历史上最早 对外开放的国际城市。物资人员的大交流,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大交汇。历代 厨师利用丰富的物产,兼容中外烹饪特长,逐渐形成了风味独特的闽南菜流 派。作为其一翼的泉州风味小吃,既保留了唐宋遗风,又有创新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