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质量简单概述
水环境质量评价
水环境评价摘要:根据目前全国水环境评价工作中的认识,就水环境的含义、水环境评价以及水环境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介绍,特别是水环境质量评价,分别从水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作用及分类、原则和依据以及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水环境,水环境评价,水环境质量评价。
Abstract: With the understanding from the current national water environment evaluation exercise, this paper presents a specific introduction to the various aspects of water environment in terms of its implication, assessment and quality evaluation. Particular emphasis is attached to the introduction of water environmental quality evaluation, which includes its contents, function and classification, principle and basis, as well as the evaluation method.【Key Words】water environment; evaluation of water environment; water environmental quality evaluation.目录1.水环境的含义 (3)2.水环境评价 (3)2.1 水环境评价目的 (3)2.2 水环境评价的内容 (3)3.水环境质量评价 (4)3.1 水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 (4)3.2 水环境质量评价的作用及分类 (4)3.3 水环境质量评价的原则和依据 (5)3.3.1 评价的原则 (5)3.3.2 评价依据 (5)3.4 水环境质量评价的方法 (6)3.4.1 水环境质量评价指数法 (6)3.4.2 水环境质量评价的模糊数学方法 (7)4. 结论 (7)参考文献 (7)1.水环境的含义在环境科学中,环境指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的总体。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是指对地表水的质量进行评价和监测的指标和标准。
地面水是指地表水,包括江河、湖泊、水库、运河等水体。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对于保护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保障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的相关内容进行探讨。
首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应包括的指标主要包括对水体中各种污染物的浓度限值、水质类别划分、水质评价方法等。
其中,对水质的浓度限值是保障水质的基本要求,包括对重金属、有机物、营养物质等污染物的浓度限值。
水质类别划分是将水质分为不同的等级,一般包括优、良、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等五个等级。
水质评价方法是对水质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的方法,包括采样分析、现场监测、生物监测等。
其次,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应遵循的原则主要包括科学性、严谨性、可操作性和适用性。
科学性是指标准应基于科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合理确定各项指标和限值。
严谨性是指标准应严格依据法律法规和相关技术标准,确保标准的权威性和可靠性。
可操作性是指标准应具有可操作性,便于实施和监测。
适用性是指标准应能适用于不同的地区和水体类型,考虑到地域差异和水质特点。
再次,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是保障水质安全的重要手段,能有效预防和控制水污染,保护水资源。
其次,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依据,对维护水生态系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是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保障,能有效防止水源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总之,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维护水质安全、保护生态环境、保障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完善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体系,加强对地面水环境的监测和评价工作,促进地面水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水环境质量评价
水环境质量评价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工业化的发展,水环境质量成为当今社会中一个越来越受关注的问题。
水是人类生命所必需的资源,保持水环境的良好质量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健康至关重要。
因此,水环境质量评价成为了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可帮助我们了解水环境的健康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护和改善水环境。
水环境质量评价主要是通过对水质监测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来完成的。
水质监测包括对水体中有害物质、微生物、营养物质等指标的检测。
通过监测数据的收集,我们可以了解水质的各个方面,例如pH值、溶解氧含量、悬浮物浓度、化学需氧量等。
根据这些监测数据,我们可以评估水环境的质量,并作出相应的判断。
水环境质量评价可以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个方面。
定性评价是根据水质监测数据的标准值,比较实测值与标准值之间的差异,判断水质是否达到相应的标准要求。
例如,如果水体中某种有害物质的浓度超过了国家标准规定的限值,那么就可以判断该水体的水质存在问题。
而定量评价则是对监测数据进行数学处理,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计算出水体的综合污染指数或类别,以评估水环境质量。
定量评价方法通常较为准确,并可以提供决策时的科学依据。
水环境质量评价不仅仅是对水质进行监测和评估,更重要的是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改善和保护水环境。
评价结果可以帮助决策者了解水环境的状况,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来限制排放和污染源,并促进水环境的修复和保护。
例如,如果某个地区的水质评价结果显示水体受到了严重的污染,政府可以采取措施来整治污染源,投入资金和资源进行水质改善工作,并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除了政府部门,每个人也可以为改善水环境质量做出贡献。
提高个人的环保意识,减少用水量,合理使用化学药品和肥料,避免将有害物质排放到水体中等,都是保护水环境的重要举措。
此外,科学研究也是改善水环境质量的必要手段。
继续开展水质监测和研究,发现新的污染源和问题,并针对性地制定措施,才能真正改善水环境的质量。
总之,水环境质量评价是保护和改善水环境的重要手段。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地表水域的分类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是保障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维护水生态环境健康的重要法规,而地表水域的分类则是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文将从浅入深,逐步探讨地表水域的分类及其对环境保护的意义。
一、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概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是根据地表水的水质状况和水功能区的不同要求,制定出来的环境质量标准。
它的主要任务是评价地表水环境质量,明确地表水环境质量目标,为地表水环境管理和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和依据。
二、地表水域的分类地表水域的分类是根据地表水的水体特性、生态功能、利用方式等因素,将地表水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地表水域主要分为Ⅰ类水、Ⅱ类水、Ⅲ类水、Ⅳ类水和Ⅴ类水五大类。
其中,Ⅰ类水是指水质最好的地表水,Ⅴ类水是指水质最差的地表水。
1. Ⅰ类水Ⅰ类水是指水质优良,仅受轻微污染的地表水。
这类水体适宜于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用途,主要应用于生活饮用水和风景游览。
2. Ⅱ类水Ⅱ类水是指水质较好,受轻度污染的地表水。
这类水体适宜于一般性景观、乡村饮用水源地等用途,主要应用于一般生活饮用水和一般景观游览。
3. Ⅲ类水Ⅲ类水是指水质为轻度污染,适宜于农田灌溉、渔业、水产养殖等用途的地表水。
Ⅲ类水也适宜于一般工业用水和水乡旅游。
4. Ⅳ类水Ⅳ类水是指水质为中度污染的地表水,适宜于工业设施冷却、城市绿化等用途。
Ⅳ类水也适宜于工业用水和一般乡村景观。
5. Ⅴ类水Ⅴ类水是指水质为重度污染的地表水,仅适宜于景观、航运、风景游览等用途,不宜作为饮用水源。
三、地表水域分类对环境保护的意义地表水域的分类在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
地表水域的分类能够反映地表水的水质状况,有利于科学评价地表水环境质量,为环境管理和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地表水域的分类能够明确不同地表水的利用方式和限制条件,合理规划和保护水资源,保障人民饮用水安全。
地表水域的分类有利于加强对不同水体污染的监测和治理,促进水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
3 水环境质量及水污染
分
① 人类:污染的来源;
析
② 物质或能量:前者可能引入了某一类污染 物,后者有可能是温度的上升; ③ 水体和底泥:污染的位置或对象; ④ 物理化学性质、生物组成及底质:变化 的 内容; ⑤ 水样的使用价值:表现结果,是判断标准。
分
析
从前面的分析看,并不是所有向地表水排 放废物的过程都叫污染,污染必须与一定 的污染效应相联系,这种污染效应又必须 与水体的本底容量相比较来说。这种本底 容量就是我们一般所谓的水环境容量。 目前水污染概念还存在不同的声音:⑴改 变了自然状况;⑵破坏用途;⑶超过了自 净能力。上述认识实际上也是相关的,表 明判断水污染需要全面、综合的看待。→水 环境质量评价
◎ 水质指标:
3.1.2 水污染排放标准
水污染排放标准是指需排入各类水域或回用的 污水的水质应达到或通过处理后达到所允许的 程度。 水污染排放标准是执行和实施环境保护政策、 法规的主要依据与控制污染源的直接手段; 水污染排放标准的分类: 一般排放标准 ; 行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 地下水环境质量:2012年,全国198个地市级行政区开展 了地下水水质监测,监测点总数为4 929个,其中国家级 监测点800个。依据《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 ),综合评价结果为水质呈优良级的监测点580个,占全 部监测点的11.8%;水质呈良好级的监测点1 348个,占 27.3%;水质呈较好级的监测点176个,占3.6%;水质呈较 差级的监测点1 999个,占40.5%;水质呈极差级的监测点 826个,占16.8%。主要超标指标为铁、锰、氟化物、“三 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和氨氮)、总硬度、溶解性 总固体、硫酸盐、氯化物等,个别监测点存在重(类)金 属超标现象。
水环境-文档资料
第四章 水环境主要内容回顾 §1 水环境概述
一、水环境的概念; 二、水的分布和循环; 三、水资源; 五、水 四、水体污染与水体自净; 污染的危害 §2 水体污染源与污染物 一、水体污染源; 二、水体中主要污染物; 三、水体污染类型 §3 污染物在水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 一、有机物在水环境中的降解和迁移转化; 二、重金属在水环境中的迁移转化; 三、水体的富营养化 §4 水污染的控制 一、水污染控制模式;二、污染的源头控制; 三、污水的人工处理;四、尾水(中水)的生态处理与资源化; 五、尾水(中水)的自然处置
99
赤潮——是水体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 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突发性地 增 殖和聚集,引起一定范围内一段时间中水 体变 色现象。通常水体颜色因赤潮生物的数 量、种类而呈红、黄、绿和褐色等。
100
水华(water blooms)——是淡水中的一种生 态现象,是由藻类引起的,如蓝藻(严格意义 上应称为蓝细菌)、绿藻、硅藻等,也就是水 的富营养化。“水华”发生时,水一股呈蓝色 或绿色。
46
2、调节水源流量,增加可靠供水。 ① 建造水库;② 跨流域调水; ③ 海水淡化;④ 合理利用地下水; ⑤ 恢复河、湖水质。
3、加强水资源管理 加强水资源管理,制订合理利用水资源和 防止 污染的法规; 改革用水经济政策。 4、增加下水道建设,发展城市污水处理厂。
49
四、水体污染与水体自净 1、天然水的化学组成
可形成平原,同时带来水害。 ⑤ 气候变化对我国水资源影响大
水资源减少,黄河断流。
33
3、中国水资源面临的问题 ① 防洪安全仍缺乏保障; 尽管有25万公里堤防,8万座大中小型 水库。 ② 水资源紧缺与用水浪费并存; a)缺水 年缺水300~400百亿吨,由于缺水出现 工 农业争水、城乡争水、地区争水、超采 地 下水、挤占生态用水。
水环境
夜光藻赤潮
危害水产养殖和捕捞业
赤潮生物分泌粘液或死亡分解后产生粘液,附着在鱼虾贝类的鳃上, 使它们窒息死亡; 分泌有害物质,危害水体生态环境并使其它生物中毒; 产生毒素,鱼虾贝类吃了含有赤潮生物毒素的赤潮生物后直接或间接 积累发生中毒死亡; 赤潮生物死亡后分解过程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鱼虾贝类由于缺少氧 气窒息死亡; 吸收阳光,遮蔽海面,使其它生物得不到充足的阳光而影响其生存和 繁殖。
主要水质指标 • 悬浮物 • 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 OD) • 有机物(BOD、COD 、TOC) • pH值 • 细菌污染指标:细菌总数、大肠杆菌数 • 有毒有害物质(地表水49种、地下水28 种) • 除以上6个外,还有温度、色度、嗅味、 放射性物质。
有机物含量的指标
• 生物化学需氧量(BOD):水中有机物经微生
• 我国包括台湾、香港在内,自60年代至今,
有近600人因误食有毒的贝类而中毒,29 人死亡。
中国各海区赤潮
治理:
• 控制污水任意排放,对污水进行净
化处理,改善用水制度,研究无污 染新工业,合理、科学地施用化肥、 农药。
联合国决议 每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
• 同学们,保护我们的环境从身边做
全国地下水降落漏斗188个。在具备系统统计数据的171个地 下水降落漏斗中,漏斗面积扩大的有65个(面积扩大了6736 平方公里)、漏斗面积缩小的有57个(面积缩小了2175平方 公里)、漏斗面积保持稳定的有49个。 全国近年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项目 年度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废水排放量(亿吨) 合计 432.9 439.5 460 482.4 524.5 工业 202.6 207.2 212.4 221.1 243.1 生活 230.3 232.3 247.6 261.3 281.4 COD排放量(万吨) 合计 1404.8 1366.9 1333.6 1339.2 1414.2 工业 607.5 584 511.9 509.7 554.8 生活 797.3 782.9 821.7 829.5 859.4 氨氮排放量(万吨) 合计 125.2 128.8 129.7 133 149.8 工业 41.3 42.1 40.4 42.2 52.5 生活 83.9 86.7 89.3 90.8 97.3
水质质量标准
水质质量标准水质质量标准是指对水质的各项指标进行规定和限制,以保障水质安全,保护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
水质质量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维护水环境,保障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水质质量标准的相关内容进行介绍和分析。
首先,水质质量标准主要包括对水的理化性质、微生物学指标、有机物和无机物指标等方面的要求。
其中,对水的理化性质的要求包括水的pH值、浑浊度、色度、气味和味道等方面的指标。
这些指标反映了水的基本性质和外观特征,直接关系到水的适用性和人体健康。
其次,微生物学指标主要包括大肠菌群、致病菌等微生物的检测指标,这些指标是评价水中微生物污染程度的重要依据。
此外,有机物和无机物指标则包括水中有机物和无机物的种类和浓度限值,这些指标是评价水中污染物负荷的重要依据。
其次,水质质量标准的制定需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人口密度、工业结构等因素来确定。
不同地区的水质质量标准可能存在一定差异,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调整和制定。
例如,工业发达地区的水质质量标准可能会对工业废水排放的限制更为严格,而农村地区的水质质量标准可能更注重农业面源污染的控制。
因此,水质质量标准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环境特点和人类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
另外,水质质量标准的执行和监测也是保障水质安全的重要环节。
相关部门需要建立健全的水质监测网络,对饮用水源地、城镇供水水厂、工业废水排放口等重点监测对象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
一旦发现水质超标,需要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水质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同时,相关部门需要建立健全的水质质量标准执行机制,对违反水质质量标准的行为进行严厉处罚,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推动水质质量标准的有效执行。
总之,水质质量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障水质安全、维护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应加强对水质质量标准的宣传和执行,推动水质质量标准的不断完善,为建设美丽中国、健康中国作出积极贡献。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概述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概述环境质量是指自然环境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对人类和其他生物体的影响程度和对环境本身的保护程度。
评价环境质量的目的是为了了解环境的健康状况,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依据。
当前环境质量的评价主要针对大气、水体、土地和生态系统等多个方面进行。
以下是对这些方面的环境质量现状进行概述。
大气方面:在过去几十年里,大气污染成为全球范围内关注的焦点。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大量的工业和交通排放,使得大气中的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浓度大幅度上升。
这些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和环境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导致了大气污染和酸雨的问题。
水体方面: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目前全球水资源面临着严重的污染和短缺的问题。
水体被各种废水和污染物严重污染,如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水等。
这些污染物不仅对水质造成了严重威胁,也对水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了负面影响。
土地方面:土地资源是人类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基础。
但目前全球面临着土地退化、城市扩张和农药污染等问题。
土地退化主要由于不合理的农业实践、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等引起,导致土地质量下降和生态系统破坏。
此外,城市扩张和工业化也使得大量的土地被用作建设和工业用途,进一步削弱了可利用的土地资源。
另外,农药和化肥的长期使用导致了土壤污染,造成了环境和人类健康的风险。
生态系统方面:生态系统是地球上各种生物体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复杂网络。
然而,由于人类的活动,许多生态系统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文化多样性丧失。
森林砍伐、湿地开垦、物种灭绝等问题都对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此外,气候变化也对生态系统产生了负面影响,如海洋酸化、冰川消融和海平面上升等。
总体而言,当前全球的环境质量现状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地退化和生态系统破坏都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改善环境质量,保护地球的生态平衡,全球需要采取积极的环境保护措施,包括减少污染物排放、促进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管理和保护生态系统等。
水资源质量评价
4、 若按存在状态可将水中的物质组分分为三类: (1)悬浮物:是由大于分子尺寸的颗粒组成。 (2)溶解物:靠浮力和黏滞力悬浮于水中溶解物质,是由分子或离子
组成。 (3)胶体物:被水的分子结构所支承胶体物质则介于悬浮物质与溶解
物质之间。
5、水中物质的颗粒大小还不能全面反映水 的综合特性,必须建立相应的水质指标,才 是判断水质量的具体衡量标准。
*增温带—处于常温带以下,地下水的温度随深度的加大而逐渐升高, 成为热水甚至蒸汽,其变化规律取决于地温梯度(℃/100m)。地温梯度的 平均值约为3℃/100m,通常变化在1.5-4℃/100m之间,但个别新火山活 动区可以很高。
因此,地下水的温度变化范围非常大。
>>按照温度,通常把水分为六类。
水的温度分类
例如水中含腐殖质呈黄色含低价铁呈淡蓝色含高价铁或猛呈黄色至棕黄色悬浮物呈浑浊的浅灰色硬水呈浅蓝色含硫化氢有臭蛋味含有机物及原生动物有腐物味霉味土腥味等含高价铁有发涩的锈味含硫酸铁或硫酸铀的水呈苦涩味含铀则有咸味等均可严重影响水资源作为饮用水源的利用
一、概述
1、水资源的质量问题是研究、开发和利用水资源的中心内容 之一。
物的含量。
②按透明度可将水分为四级。
分级
水透明度野外分级
说
明
透明的 无悬浮物,60cm水深可见3mm的粗线
微浊的 有少量悬浮物,大于30cm水深可见3mm的粗线
浑浊的 有较多的悬浮物,小于30cm水深可见3mm的粗线
极浊的 有大量的悬浮物,水深很小也不能看见3mm的粗线
(5)嗅(气味) ①水的气味取决于它所含有的气体成分与有机物质的气味: *水一般无气味; *硫化氢气体使水具有臭鸡蛋气味,含有氧化亚铁时水具有
水环境质量评估
水环境质量评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了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水环境质量评估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监测手段,可以对城市水环境的生态安全进行评估,并制定出相应的环保政策。
本文就水环境质量评估做相关的介绍和探讨。
一、水环境质量评估的必要性目前,我国城市的水环境质量整体情况并不理想,水污染的情况十分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城市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变得尤为重要。
而水环境质量评估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监测手段,其目的在于对水环境中的污染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判断水环境质量的状况,并及时发现、预警和控制污染源。
因此,对于城市的水环境质量评估十分必要。
二、水环境质量评估的方法及指标1. 方法(1)理论法理论法是水环境质量评估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该方法主要通过采集水样、进行性质分析、物理化学指标的测试和环境专家的论证等一系列步骤,来对水中的污染物浓度进行科学计算,从而得出水环境质量的评价结果。
(2)实验法实验法包括水质分析实验、生物学监测实验、水污染防控等多种实验手段。
该方法通过实验室的模拟试验来模拟和验证某些水体环境的水质参数,以及生物数量的变化规律。
实验法相对于理论法具有更强的实际应用效果。
2. 指标常用的水环境质量评估指标包括化学指标、生物指标和生态指标。
这些指标对于判断水质是否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化学指标:工业废水中常见的化学指标包括PH值、氧化物浓度、硫化物浓度和硫酸盐等。
在进行化学指标评估的时候,为了更准确地反映污染实际状况,需将单一化学指标与其他指标进行综合评估,例如化学需氧量(COD)、总磷、总氮等。
(2)生物指标:生物指标是水环境质量评价中相当重要的部分,其建立基于对水体悬浮物、底泥和水中生态的综合分析。
生物指标主要包括生物多样性、渔业资源和水生生态系统等。
(3)生态指标:生态指标是反映水生生物群体及其所处环境状况变化的综合指标。
包括食物链长度、分类等多个方面。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高锰酸盐指数和化学需氧量_概述说明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高锰酸盐指数和化学需氧量概述说明1. 引言1.1 概述地表水是人类生活和生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其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健康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高锰酸盐指数和化学需氧量是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中常用的两个重要指标,在水质监测、水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本文将着重介绍高锰酸盐指数和化学需氧量这两个指标,并对它们的定义、意义以及检测方法进行概述。
同时,还将分析影响这两个指标变化的因素与来源,旨在增强对地表水环境质量控制的理解和认识。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5个部分,每一部分讲述了特定内容。
首先是引言部分,介绍了文章选题背景与意义,并简要描述了后续各部分内容。
接下来,第二部分将详细探讨高锰酸盐指数这一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包括其定义和意义、检测方法和单位以及受到影响的因素和来源。
第三部分则着重描述了化学需氧量这一指标的相关内容,包括其定义和意义、检测方法和单位以及影响因素与来源。
第四部分将针对高锰酸盐指数与化学需氧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具体分析,包括相关性分析、区别与联系以及综合评价指标选择建议。
最后,第五部分为结论部分,总结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高锰酸盐指数和化学需氧量的重要性及影响因素,并探讨了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并提出进一步研究方向和地表水环境保护建议。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全面概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高锰酸盐指数和化学需氧量两个重要参数,并深入探讨它们在水质评价中的定义、检测方法、影响因素和来源。
同时,通过分析高锰酸盐指数与化学需氧量之间的关系和区别,旨在提供科学依据为地表水环境评估与管理提供参考。
通过本文可望加深对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高锰酸盐指数和化学需氧量这两个重要指标的理解,提高公众对地表水环境质量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并为相关研究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高锰酸盐指数2.1 定义和意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高锰酸盐指数是反映水体中含有的可氧化有机物及其污染程度的一个重要参数。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是指对地表水体的质量进行监测、评价和管理的标准,其制定旨在保护地表水环境,维护水生态平衡,保障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对于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护水生态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主要包括水质标准和水量标准两个方面。
水质标准是指对地表水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的要求和规定,包括对水中溶解氧、浊度、PH值、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总氮等指标的限定。
水量标准则是指对地表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的规定,包括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水资源的保护和水资源的节约利用等方面的要求。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需充分考虑地域特点、水体类型、水功能区划等因素,科学合理地确定不同水质标准和水量标准。
同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还需充分考虑国家现行法律法规、相关政策文件以及国际上通行的标准和规定,保证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可操作性。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应当注重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协调,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平衡。
在制定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时,应当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水资源状况、污染源分布以及水生态环境状况等因素,确保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实施需要建立健全的监测评价体系和管理制度,加强对地表水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地表水环境质量问题,确保地表水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宣传和培训工作,提高社会公众对地表水环境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地表水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总之,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保护地表水环境、维护水生态平衡、保障人民群众的饮用水安全和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当加强对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工作,不断完善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体系,为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保护水生态环境和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水环境质量评价报告书的编制
03 水环境质量评价的步骤
现场调查与采样
确定评价范围
明确评价对象和范围,包括河 流、湖泊、水库等水体。
现场踏勘
对评价范围内的水体进行实地 踏勘,了解水体的地形地貌、 水文气象等基本情况。
制定采样计划
根据现场踏勘结果,制定合理 的采样计划,包括采样点位、 采样时间和采样频次等。
采集样品
按照采样计划进行水样采集,包 括水体的温度、pH值、溶解氧、
报告的范围和限制
范围
本报告书主要针对某一特定水体(如河流、湖泊、水库等)进行评价,综合考虑水体的物理、化学、 生物等方面的指标。
限制
由于监测技术和数据获取的局限性,报告书可能无法涵盖水体的所有方面,也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和 不确定性。因此,报告书的结果仅作为参考,实际应用时需结合其他数据和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制定水环境保护目
标
根据评价结果,制定水环境保护 的目标和优先级,明确水环境改 善的方向和重点。
为水环境污染治理提供指导
确定污染治理重点区域
报告书揭示了水体的污染程度和污染物分布,有助于确定污染治 理的重点区域和优先级。
优化污染治理方案
评价结果可以为制定和优化水环境污染治理方案提供技术支持,提 高治理效果。
水环境质量评价报告书的编制
目录
• 引言 • 水环境质量评价概述 • 水环境质量评价的步骤 • 水环境质量评价报告的编制 • 水环境质量评价报告的应用 • 案例分析
01 引言
报告的目的和背景
目的
水环境质量评价报告书旨在全面评估水体的环境质量状况,为环境保护和水资 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水资源的保护和水环境质量的维护变得越 来越重要。为了更好地管理和保护水资源,需要进行水环境质量评价。
水环境质量影响因素及水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水环境质量影响因素及水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摘要:由于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使得生活用水以及工业用水对水的需求日渐增加,进而导致水环境污染严重,给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困扰。
水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
水资源若是出现紧缺状况,或者水资源遭到严重破坏,那么人类社会将无法正常运转。
鉴于此,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影响水环境的因素进行研究与解析,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进而为水生态环境提供安全保障,改善水质量,满足人们的用水需求,使得人们的生活质量与水平得到提升。
关键词:水环境;质量影响因素;水生态环境;保护措施1水环境监测概述(1)自动监测。
自动监测主要是利用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实现对水环境的自动、远程监测,能够及时获取水体中的各类污染物信息,并结合监测数据合理对水环境中污染物现状进行评价。
水环境的自动监测,具有连续性、及时性的特点,在实际监测过程中能够节省大量时间和人力,并且所获取的监测数据误差较小,针对水环境污染能够做到及时预警[2]。
(2)常规监测。
常规监测主要针对水质状况、水体中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及变化趋势等进行定期、长期监测,通过实施相关监测措施的方式,对水体的质量以及污染情况进行衡量,并做好水环境的长期监控和保障策略,有效分析并优化的水环境保护措施,同时也能够对水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进行衡量,对提高水环境监测质量有良好的效果。
水环境的常规监测项目一般有反映水质基本状况的综合指标监测(如温度、PH、溶解氧、悬浮物、化学需氧量等)及反映水质污染状况的无机物、营养盐、重金属及有机污染物等的监测。
水环境的常规监测除小部分需现场测量的项目外,一般是在实验室内进行。
依照先进的分析仪器,如紫外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原子荧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流动注射仪等对采集到的水样进行分析,从而掌握水体的水质状况及污染情况。
(3)应急监测。
应急监测主要针对突发性的水环境污染事故进行监测,需要及时、准确地掌握水环境的污染情况,快速判定出水体中含有的污染物、浓度及其范围,并结合监测数据对污染物的扩散程度、危害程度进行评价,为后续突发性事故处理提供重要的依据。
饮用水环境质量标准
饮用水环境质量标准饮用水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其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
为了确保饮用水的安全,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饮用水环境质量标准,以保障公众的饮水安全。
首先,饮用水的环境质量标准应包括对水质的各项指标的要求。
这些指标包括但不限于重金属含量、细菌和病毒的检测、有机物质的含量等。
对于重金属的含量,通常会规定其浓度的上限,以避免对人体造成危害。
而对于细菌和病毒的检测,则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监测和检测,以确保水质符合卫生标准。
此外,有机物质的含量也是饮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重要内容,其浓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水质的安全性。
其次,饮用水的环境质量标准应包括对水源的保护和管理。
水源的保护是确保饮用水质量的重要环节,只有保护好水源,才能保证后续的净化和处理工作。
因此,饮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应包括对水源周边环境的保护要求,以及对可能对水源造成污染的行为的禁止和管理措施。
同时,对于水源的管理也是饮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其包括对水源的规划、监测、保护和治理等方面的要求,以确保水源的长期可持续利用。
最后,饮用水的环境质量标准应包括对饮用水处理工艺和设施的要求。
饮用水处理工艺和设施是确保水质符合标准的关键环节,因此饮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应包括对饮用水处理工艺和设施的设计、运行、监测和维护等方面的要求。
只有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操作和管理,才能保证饮用水的质量符合标准。
综上所述,饮用水环境质量标准是保障公众饮水安全的重要保障,其内容应包括对水质指标的要求、对水源的保护和管理、对饮用水处理工艺和设施的要求等方面。
只有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管理和操作,才能确保公众饮用水的安全和健康。
希望各国能够加强对饮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制定和执行,以保障公众的饮水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更多资料请访问.(.....)
⏹更多资料请访问.(.....)
2.3 水环境质量
2.3.1适用标准
二零零八年度地表水环境质量的评价使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
准》(GB3838-2002)。
该标准依据地表水水域功能和保护目标,按功能高低依次分为五类:
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根据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下发的常政办发[2003]77号文件《关于转发市水利局环保局关于常州市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的通知》中精神,我区地表水监测断面分别适用Ⅲ类、Ⅳ类水质标准,其中,黄埝桥、人民桥、五洞桥、湟里桥、九里桥属工业及农业用水区,适用Ⅲ类水质标准,鬲湖属渔业用水区同样适用Ⅲ类水质标准,以及地表水饮用水源地(二级)适用Ⅲ类水质标准,其它断面均属工业用水区,适用Ⅳ类水质标准。
2.3.2水质评价
使用的评价方法:
评价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评价项目: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氨氮、亚硝酸盐、氰化物、砷、六价铬、铅和石油类。
评价指标:
(1)综合污染指数
P ij=
P j=
式中P j-j断面污染综合指数;
P ij-j断面i项污染物的污染指数;
C ij-j断面i项污染物的年平均值;
C io-i项污染物评价标准;
n-参加评价污染物的项数。
其中溶解氧污染指标按下式计算:
P DOi=
pH污染指标安下式计算:
(1)pH j≤7.0时,P pHj=
(2)pH j>7.0时,P pHj=
式中pH j─pH实测值
pH sd ─评价标标准中pH的下限值
pH su-评价标准中pH的上限值
与综合污染指数相对应的地面水环境质量分级标准见下表。
(2)污染分担率K i
K i=
式中K i-i污染物在断面诸污染的分担率
(3)污染负荷比
K j=
式中K j-j断面的污染负荷比;
n-参与评价的断面数。
2.3.3滆湖水质状况
滆湖位于武进区西南部,水域面积137平方千米,是江苏省第六大淡水湖,为武进区重要的水产养殖基地,在武进区的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滆湖水质监测,在湖区中设有四个垂线测点,位置分别是北干河口区、湖北区、湖南区、太滆河口区(见表2-19)。
垂线测点的地理位置是表2-19。
逢单月监测,全年六次,分析项目22项参加统计项目14项。
如前所述采用的评价标准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Ⅲ类水质标准。
我们对滆湖全年的水质监测情况作了统计和分析见表2-20及表2-21。
由表中可见14项污染指标的年均值有主要有3项超出Ⅲ类水质标准,分别为总磷和总氮以及挥发酚。
水质富营养化和养殖业的发展对滆湖水质有一定影响,另外上游工业污染也有部分影响。
由表2-21可见四个测点污染负荷比波动范围为23.8%-26.8%。
其中湖北区污染负荷比最高为26.8%,总体上讲,滆湖北部污染程度略大于南部。
水质超过了Ⅲ类水质标准,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总氮及挥发酚,水质呈富营养化趋势。
2.3.4 河流水质状况
2.3.4.1 监测结果分析
2008年我站对辖区内17条河流,22个监测断面进行了监测。
全年共监测了6次,逢单月采样(河流及断面设置情况见图1-1)。
对22个监测断面水质状况的统计和分析见表2-22及2-23。
由表中可见,我站辖区内17条河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12项污染指标年均值超出Ⅳ类水质标准的主要有氨氮、挥发酚和总磷。
其中郯村河加泽桥断面的氨氮及总磷指标出现过异常值。
舜河张家桥也出现过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及化学需氧量最不利值。
在22个河流断面中,由于金湟河湟里桥属于三类水质类别,因此污染级别属于重污染。
,其余依次是武宜运河五洞桥桥断面(三类水质类别,中污染),郯村河加泽桥桥断面(四类水质类别,中污染)。
其中郯村河加泽桥实际污染状况最为严重,主要污染物为氨氮及总磷。
另有4个中污染断面和12个轻污染断面。
而水质较好的有扁担河厚余断面和武进港姚巷桥雅浦桥断面,属于尚清洁级别。
河流中主要污染物年际变化趋势分析:
与2007年比较,河流中的主要污染物挥发性酚、氨氮、石油类、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除挥发性酚保持原有水平外,其余主要污染物或多或少均有所好转。
详见表2-24和图2-15。
图2-15
2.3.4.2 水质类别分析
2008年河流水质类别:
根据GB3838-2002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要求,“标准值单项超标,表明使用功能不能保证”,因此,采用单项指标评价方法,确定水质类别。
影响水质类别的主要污染物为挥发性酚、氨氮、石油类、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
详见表2-25。
入太河流断面水质类别:
按照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重点控制指标—高锰酸盐指数评价:2008年入太河流武进港的戴溪桥、姚巷桥和太滆运河的黄埝桥为Ⅳ类水质。
按照所测指标综合评价:2008年入太河流武进港的戴溪桥、姚巷桥和太滆运河的黄埝桥均为Ⅳ类水质。
主要污染物指标为氨氮,见表2-26。
2.3.5饮用水源水质
2008年我站对湖塘水厂全年监测6次,逢单月监测。
参加统计监测项目有30项: pH、悬浮物、总硬度、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生化需氧量、非离子氨、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硫化物、挥发酚、总氰化物、总砷、总汞、六价铬、总铅、电导率、总磷、总氮、透明度、氟化物、粪大肠杆菌、细菌总数、化学需氧量、氨氮、三氯甲烷、四氯化碳、三氯乙烯、四氯乙烯、三溴甲烷。
采样方法:地面水为源水在取水口上游河道中泓水面下0.5米,
采样用有机玻璃采样器采样,样品容器按照规范使用硬质玻璃瓶、塑料瓶。
从统计分析表2-27可见,所测指标均符合饮用水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