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家菲尔莫尔Fillmore与其场景框架语义学之简要介绍
Fillmore框架语义学认知观阐释
“由概念组成的 构 架 或 图 式”,不 久,Fillmore又 对 框 步习得框架并创造新框架的过程。各 类 认 知 框 架 逐
架重 新 进 行 了 解 读,并 逐 步 确 立 了 具 有 认 知 功 能 的 步积累,在人的记忆中形成一个图式 或 框 架 总 藏,籍
框架。Fillmore(1976a)明 确 提 出,阐 明 语 言 系 统 需 此 可 以 对 人 类 的 各 种 体 验 进 行 组 构、分 类 和 解 释。
先,框架是一种信息结构,可表征如身 处 某 间 客 厅 或 说,存 在 于 人 们 头 脑 中 的 各 种 认 知 概 念 要 多 于 某 一
参加 小 孩 生 日 晚 会 之 类 的 典 型 场 景,而 依 附 于 框 架 种语言所表征出来的概念,也就说,并 非 所 有 概 念 及
的信息有多种类型,有的是关 于 如 何 使 用 该 框 架,有 概念 结 构 都 会 直 接 进 入 语 言 的 语 义 结 构,只 是 由 于
认知语言学(参见 Dirven & Vespoor 2004;Evans
用框架诠释个体如何对经历的各类事件 活 动 进 行 组 & Green 2006)认为,语言指称的不是外部世界的客
织和 理 解,突 出 了 框 架 的 社 会 认 知 功 能。 Minsky 观事物,而 是 语 言 使 用 者 头 脑 中 的 各 种 概 念。 意 义 (1975:212)则 较 详 细 地 论 述 了 框 架 的 认 知 属 性:首 建构就是概 念 化,语 义 结 构 即 为 概 念 结 构。 一 般 来
3.1 框 架 的 认 知 属 性
人类长期生活经验过程中形成并用于组织和解释经
框架从语言 结 构 向 概 念 工 具 转 变,催 生 了 框 架 验的知识系统及概念工具。
2021年语言学家菲尔墨的三个理论探讨
语言学家菲尔墨的三个理论探讨格语法、框架语义学和构式语法层层递进并逐步拓展和延伸,下面是搜集的一篇探究语言学家菲尔墨的三个理论的,欢迎阅读借鉴。
美国着名语言学家菲尔墨(Charles J.Fillmore)的语言学理论可以分为相对 ___又相互 ___的三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格语法(Case Gram ___r)、70年代中后期提出的框架语义学(Frame Se ___ntics)和80年代末兴起的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___r)。
这些理论基本分布于其14篇主要论文中[1].Fillmore提出的这三项理论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分别代表了当代语言学研究的三个重要阶段:生成语法、认知语法和构式语法,对语言学的发展和走向起到了引导性作用[2].笔者试整合Fillmore的这三项理论,分析这三项语言学理论的内在逻辑。
以这三项理论的内容为基础分析理论之间的共同点和逻辑关系,指出贯穿Fillmore这三项理论的一脉相承的隐线。
格语法、框架语义学和构式语法这三项理论看似关联甚微,甚至分属不同的理论阵营,Fillmore本人也承认自己在语言观上从形式观到认知观的转变。
但是,笔者认为,Fillmore的格语法、框架语义学和构式语法在理论上是一脉相承的:格语法在底层层次上以句中动词和名词的关系为研究角度,制定动词在语法上的格框架,分析句子的深层语义;框架语义学是语义理解的新视野,提供了意义理解上的整体框架,意义是核心,框架围绕意义形成;构式语法则是在句法、语义和语用三种分析结合的基础上,对词组或句子进行词语组合意义之外的理解,也是对句子和语言现象的形式化。
三者既相互区别又层层递进,有其共同的思想基础。
Fillmore师从美国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受乔姆斯基 ___思想的影响甚深。
追根溯源,Fillmore还受到语言学开山鼻祖洪堡特和索绪尔的思想影响,因而,Fillmore的语言学理论中,不管是格语法、框架语义学还是构式语法,都有 ___思想的缩影。
框架语义学理论与应用
框架语义学理论与应用框架语义学是一种基于框架的概念,研究词语意义及其相互关系的语言学理论。
它通过构建一个个框架,对词汇和语句的意义进行解释和推理。
本文将从框架语义学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探讨如何根据输入的关键词和内容撰写文章。
一、框架语义学理论框架语义学的基本概念是框架,它指的是一种认知和表达思想的基本结构。
框架可以涵盖一系列相关的经验和知识,包括各种概念、实体及其之间的关系。
框架语义学认为,词语的意义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特定的框架相关联。
词语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其所处的框架来解释。
框架语义学的理论模型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词汇-框架映射:词汇与框架之间存在映射关系,每个词汇都可以映射到一个或多个框架。
2、框架-意义映射:框架与意义之间也存在映射关系,每个框架都可以映射到一组意义。
3、语境-框架映射:语境与框架之间也存在映射关系,不同的语境可能需要不同的框架来解释。
二、关键词处理在撰写文章时,如何处理关键词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的定位、提取、处理流程对于文章的主题和内容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1、关键词定位:关键词应选择在文章中起到核心作用的词汇,一般为主旨词或主题词。
2、关键词提取:从文章中选取与主题相关的关键词,应确保关键词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3、关键词处理:对关键词进行解释和阐述,揭示其背后的框架和意义。
三、内容撰写基于关键词和内容,可以开始撰写文章。
以下是撰写文章时需要考虑的几个方面:1、主题展开:以关键词为主题,构建文章的基本框架。
2、句子组织:运用适当的句子结构将关键词串联起来,表达完整的思想。
3、段落构成:每个段落应围绕主题展开,并包含关键词或其相关词汇。
4、逻辑结构:确保文章逻辑清晰,条理分明。
四、实例分析下面以“教育”为例,运用框架语义学理论撰写一篇文章:教育是人类社会的重要基石,它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广泛的影响。
教育涉及到许多方面,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职业教育等。
这些方面共同构成了一个教育体系,为人们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和发展途径。
《2024年框架、场景与视角_Fillmore语义理论认知观探源》范文
《框架、场景与视角_Fillmore语义理论认知观探源》篇一框架、场景与视角_Fillmore语义理论认知观探源框架、场景与视角:Fillmore语义理论认知观探源一、引言在语言学领域,Fillmore语义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理论框架,其以框架、场景与视角为核心理念,深入探究了语言与认知的关系。
本文旨在探讨Fillmore语义理论的认知观来源,从框架、场景和视角三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语言学家和认知科学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二、Fillmore语义理论框架Fillmore语义理论认为,语言的意义是通过词汇、语法和语境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在这个理论框架中,词汇不仅具有基本的概念意义,还与特定的场景和框架密切相关。
这些场景和框架为词汇提供了丰富的上下文信息,从而使得语言具有丰富的表达力。
三、场景:语境与认知的融合在Fillmore语义理论中,场景是语言理解的关键因素之一。
场景为语言提供了具体的语境信息,使得词汇和句子的意义得以明确。
同时,场景也是认知过程的重要环节,通过将场景中的事物、事件以及相互关系与语言结构相对应,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语言。
因此,场景是语言理解和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框架:语义结构的构成与解析框架是Fillmore语义理论中的另一个核心概念。
在语言学中,框架指的是一种语义结构,它为词汇和句子的意义提供了稳定的支撑。
框架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概念和关系组成,这些概念和关系共同构成了语言的语义结构。
通过对框架的解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词汇和句子的意义,以及它们在特定语境中的运用。
五、视角: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关系视角是Fillmore语义理论中探讨语言与认知关系的又一重要维度。
在语言交流中,主体(说话者)和客体(听话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于理解语言具有重要意义。
视角涉及到主体如何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理解和解释语言,以及如何与客体进行互动。
在Fillmore的语义理论中,视角不仅关注语言的表达方式,还关注语言所传达的信息如何在主体和客体之间进行传递和交流。
场景和框架理论对小说翻译的启示
场景和框架理论对小说翻译的启示作者:宋秦松来源:《海外文摘·学术版》 2019年第3期宋秦松(西安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陕西西安 710128)摘要:根据Fillmore的场景框架理论,人们在理解和交流过程中,会把某些场景和框架联系在一起,框架指的是语言的表达形式(frame),与表达形式相关联的是场景(scene),场景和框架之间可以相互触发或激活。
因此,从场景框架理论角度来看,翻译过程可理解为译者根据原文的框架,在自己认识和经验基础之上,触发相对的场景,然后找到合适的目的语框架将此场景表达出来。
本文结合这一理论、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描述翻译行为的三个复杂模型,通过举例分析《伯尔中短篇小说选》中的个别翻译,例证该理论对翻译过程研究以及对翻译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场景框架理论;翻译过程;小说翻译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9)03-0049-040 引言Fillmore提出的场景框架理论,作为语言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尽管对翻译学的发展及翻译理论的形成没有起到决定性作用,但随着近年来众多学者对翻译过程的深入研究,以及从更广阔的视角对翻译过程进行诠释和探索,场景框架理论成为探究翻译过程的一个新的出发点,它不仅对于理解翻译行为、指导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还对于培养优秀译员具有借鉴意义,使译者更好的理解自己在翻译过程中的“双重”的作用,即:—方面扮演“原文接受者”,另一方面扮演“译文产出者”的角色。
本文首先详细阐述Fillmore场景框架理论中框架、场景等核心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得出三种的翻译行为模型,来详细分析翻译过程中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并以《伯尔中短篇小说选》个别句段翻译为例,简要分析场景框架理论对小说翻译的启示。
1 场景框架理论在Fillmore的场景框架理论中, Frame这一术语所代表的是“任何与现场情景相关的语言学选择的体系,其中最简单的即是词的集合,但同样包括语法规则或语言学范畴的选择(choices of grammatical categories)”,Scene这一术语不仅包括可视场景(visual scenes),还包括我们熟悉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interpersonal transactions)、标准剧情(standard scenarios)、熟悉的布局、结构、经历、身体印象(body image)等等,更笼统的说,任何类型的连贯部分,不管是大的还是小的都可以称之为场景,如人类信仰、行为、经历或想象,等等。
框架语义学中“场景”类型辨析及应用
第29卷 第5期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V ol.29 No.52009年10月 Journal of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Oct. 2009收稿日期:2009-04-02作者简介:王欣平,女,1970年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学、语用学及语言文化。
框架语义学中“场景”类型辨析及应用王欣平(广东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 湛江 524088)摘 要:基于框架语义学理论中 “场景”这一概念,将“场景”分为七种类型,即静态场景、动态场景、隐蔽性场景、时间依附性场景、条件限制性场景、身体体验性场景和规约性场景,并对不同类型加以辨析,通过分析其在具体场景语篇中的运用,以检验“场景”概念对英语词汇在具体场景中的诠释力。
关键词:框架理论;场景;英语词汇;类型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159(2009)05-0069-03Study on Various Types and Application of Scenes in Frame SemanticsWANG Xin-ping(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Studies , 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 Zhanjiang 524088, China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Scene, this paper divides scenes into seven types, that is, static scene, dynamic scene, time-dependent scene, condition-based scene, bodily experience-based scene and conventional scene. By differentiating each type and analyzing their uses in certain English texts, this paper aims at exploring the interpreting power of the concept Scene to English lexicon in certain situations. Key words: frame semantics ;scene ;English lexicon ;types 1 框架语义学及“场景”理论概述 框架语义学(Frame Semantics )是认知语言学的新的发展方向,是美国语言学家Fillmore 在20世纪70年代末为人们提供的一种理解和描写词项(lexical item)意义及语法句式(grammatical construction)的方法。
《2024年框架、场景与视角_Fillmore语义理论认知观探源》范文
《框架、场景与视角_Fillmore语义理论认知观探源》篇一框架、场景与视角_Fillmore语义理论认知观探源框架、场景与视角:Fillmore语义理论认知观探源一、引言在语言学的领域中,语义理论一直是一个核心的议题。
而Fillmore语义理论作为其中一种重要的理论体系,为我们理解语言和认知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本文将围绕Fillmore语义理论,从框架、场景与视角三个维度,探讨其认知观的来源和内涵。
二、Fillmore语义理论的框架Fillmore语义理论以认知语言学为基础,强调语言的意义来源于人类的认知和经验。
在Fillmore的理论框架中,语义不仅仅是对语言表面的解释,更是对人类认知结构和思维的映射。
通过这种理论框架,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语言的意义及其背后的认知机制。
三、场景的解读Fillmore语义理论中的场景是认知观的重要部分。
在Fillmore 的理论中,场景是通过我们的日常经验和对世界的理解构建起来的。
每个场景都包含了一系列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信息,这些信息构成了我们对语言意义的理解基础。
在特定的场景中,我们能够通过语言的表达和解读来获取信息,实现有效的交流。
四、视角的探究视角是Fillmore语义理论中另一个重要的认知要素。
不同的视角会对语言的解读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Fillmore的理论中,视角包括个体视角和社会视角。
个体视角关注的是个人的经验和认知,而社会视角则关注的是社会文化背景对语言的影响。
通过探究不同的视角,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语言的语义和认知过程。
五、认知观的探源Fillmore语义理论的认知观源于对人类认知结构和思维的深入探索。
在Fillmore看来,语言是人类认知和思维的重要工具,而语义则是语言的核心。
通过对语言的解读和运用,我们能够理解和表达世界,实现有效的交流。
Fillmore的认知观强调了语言、认知和经验之间的紧密联系,为我们理解语言的本质提供了新的视角。
六、结论综上所述,Fillmore语义理论为我们理解语言的本质和人类认知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框架语义学
框架语义学Charles J. Fillmore 原著詹卫东 译一 引 言“框架语义学”在我的脑海中是一个经验主义语义学的研究计划,同时也是一个用来呈现这类研究的结果的一个描述框架。
框架语义学提供了观察词语的意义的一种特别的方式,同时也试图刻画一种语言产生新词和新短语,以及向已有的词语里增加新的意义,或将一段文章中各成分的意义组装到一起,从而形成整篇文章的全部意义等等所需要遵循的原则。
通过“框架”这个术语,我在脑海中建立起了全部的概念系统。
理解一个概念系统中的任何一个概念,必须以理解它所适应的整个结构为前提。
当这样一个概念结构中的诸多概念中的一个被置入到一个文本、或一次交谈中时,(该概念结构中)其他所有的概念都自动被激活。
我在这里使用“框架”这个词作为一个覆盖面很广的术语,来涵盖那些讨论自然语言理解问题的文献中提到过的一系列概念,诸如“图式”(schema)、“脚本”(script)、“情景”(scenario)、“观念框架”(ideational scaffolding)、“认知模式”(cognitive model)、“民俗理论”(folk theory)等等1。
框架语义学出自经验主义语义学传统,而不是形式语义学。
它更像是民族学意义上的语义学。
有点像人类学家的工作。
一个人类学学者进入一种异族的文化,会问一些诸如此类的问题,比如“当这个言语社团的成员用语言交谈时,哪些经验范畴会通过他们所选用的语言形式来编码?”框架语义学的大纲跟形式语义学的工作和结果是不矛盾的(或没有必要是矛盾的),但它跟形式语义学仍有重要的不同,差别主要在于,前者强调语言与经验之间的连续性(continuities),而不是非连续性。
我在这篇论文中要表达的观点与其说是经验主义语义学的真正理论,倒不如说是提出了这样一种理论必须处理的一系列问题。
我宁愿把本文所讨论的内容称为“先于形式化的”(pre-formal),而不是“非形式化的”(non-formalist)。
语言学视域下的框架理论
语言学视域下的框架理论“框架”作为一个跨学科概念,由人类学家提出,经过社会学家系统论述,然后被传播学、语言学等学科的学者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这一发展历程赋予“框架”丰富的意义内涵和复杂的功能层次,可以为不同学科带来借鉴与启示。
以菲尔墨的框架语义学作为切入点,可以看出框架理论在语言学中的意义与应用,及其为语言学研究带来的启示。
框架理论(frame theory)的研究已经走过半个世纪,其“多范式”的理论内涵与研究工具为诸多学科提供了启示,来自不同学科的学者运用框架理论进行研究,并取得较丰富的理论成果。
在语言学领域,美国学者菲尔墨(CharlesJ.Fillmore)最早引入框架的概念,并将框架作为语义分析的一种工具,创立框架语义学(frame semantics)与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探讨人们如何建构语言事实的问题,为语言学的研究开辟多个新视角。
一、“框架”:一个跨学科概念一般而言,框架理论的依据源于社会学和心理学两个领域。
在社会学领域,20世纪40-50年代有学者提出,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往往与个人、社会或者环境等潜在因素相关。
进入20世纪60-70年代,框架理论迎来大发展:1972年贝特森(Bateson)在研究动物之间的互动模式时首次将框架与信息传播活动联系起来,提出互动过程的本质是运用符号进行诠释与传播的活动,框架在其中起到提示传播内容的作用,并告知人们诠释符号的种种规则。
1974年,美国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在《框架分析》(frame Analysis)-书中系统论述人们如何运用框架建构社会事实的过程,使人们对框架的作用机制有更为系统的了解,可谓框架理论的集大成者。
戈夫曼认为,个人并非依据某些随机因素来理解世界,而是依赖某种更为宽泛的理解模式——“基本框架”(primaryframeworks),这种框架常被描述成为人类分类信息提供帮助的、较为稳定的、具有社会共享性的分类系统。
框架、场景与视角_Fillmore语义理论认知观探源
框架、场景与视角:Fillmore语义理论认知观探源框架、场景与视角: Fillmore 语义理论认知观探源引言语义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探究语言中的意义如何表达和理解是理解人类语言行为的关键。
Fillmore 语义理论是美国语言学家Charles J. Fillmore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以框架、场景和视角为核心的语义理论,它赋予了意义更加丰富和深入的认知内涵。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理论要点、认知观等方面对 Fillmore 语义理论进行深入解析,以探寻其认知观的源起和哲学思考。
一、历史背景Fillmore 语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的认知革命。
在当时,认知科学迅速发展,人们对人类知觉、认知过程以及语言处理方式的理解变得越来越深入。
Fillmore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传统的语义理论提出了质疑,并发展了自己的语义观。
特别是他对于意义的认知维度的注意,使得 Fillmore 语义理论成为了一种注重实际使用和认知过程的理论范式。
二、理论要点Fillmore 语义理论的核心要点包括框架、场景和视角。
其中,框架指的是一个抽象概念的基本特征和结构,用来组织和解释相关的语言和认知现象。
框架可以用于描述特定领域或主题的概念结构,不仅适用于语言本身,也适用于人类常识和思维方式。
通过使用框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词语和句子的意义。
场景是 Fillmore 语义理论另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一个具体的情境或背景,与某个特定的事件、话题或概念有关。
场景可以为语言的意义提供额外的信息,并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句子的含义。
例如,在“农场上有一只牛”这个句子中,场景就是“农场”,它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牛的相关信息。
视角是 Fillmore 语义理论中的第三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一个特定的观点或理解方式,用来解释或描述某个事件或话题。
视角可以根据不同的人或情境而变化,通过视角的调整,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和理解语言中的意义。
框架、场景与视角_Fillmore语义理论认知观探源
框架、场景与视角_Fillmore语义理论认知观探源框架、场景与视角:Fillmore语义理论认知观探源引言:在语言学领域中,人们一直致力于研究语义理论,试图解释和理解人类语言的意义。
Fillmore语义理论作为认知语义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探讨了框架、场景与视角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成为了该领域中的重要研究对象。
本文将介绍Fillmore语义理论的基本概念,探讨框架、场景与视角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并分析Fillmore语义理论在认知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一、Fillmore语义理论的基本概念Fillmore语义理论由美国语言学家Charles Fillmore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它试图通过研究语言的结构和使用来揭示语义的本质。
Fillmore强调了认知语义学的重要性,认为语义不仅仅是对应关系,更是一种认知过程。
在Fillmore的理论中,框架、场景与视角被视为其中三个重要的认知概念。
二、框架的作用框架是指由一系列概念和关系组成的知识结构,用以理解和组织世界。
在Fillmore的理论视角中,框架是对认知过程中某一主题或概念的整体认知结构的抽象表示。
例如,在“旅行”这个框架中,我们会想到行程安排、交通工具、目的地等概念。
通过框架的激活和组织,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语言的意义。
三、场景的作用场景是指特定情境中的认知经验。
Fillmore认为,语义不仅依赖于词汇本身的定义,还依赖于语境中的场景。
当我们使用一个特定的词汇时,我们会根据场景中的丰富信息和经验来理解其意义。
例如,当我们谈论“家庭聚会”时,场景中的元素如家人、食物、活动等,会对我们的理解起到重要作用。
因此,场景是我们理解和使用语言意义的基础。
四、视角的作用视角是指个体对于框架和场景的独特观察和理解方式。
Fillmore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因此对于同一框架和场景的理解和表达可能会有差异。
视角受个体的经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它影响着我们在认知过程中的选择和表达。
Fillmore框架理论浅析
Fillmore框架理论浅析Fillmore框架理论是语言学中一种描述语言结构的方法论。
本文将对Fillmore 框架理论进行浅析,并介绍其应用。
Fillmore框架理论概述Fillmore框架理论是由美国语言学家Charles Fillmore提出的,用于描述自然语言中的语法、语义和语用等方面的结构。
该理论着重于从句子的构建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入手,强调语言结构是由词汇项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共同构成的。
Fillmore框架理论基于“框架”一词,指的是在某些语言结构中,有一些特定的要素构成的结构,这些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语言的意义。
框架本身并不规定具体的词汇或语法形式,而是会根据具体的语言形式和上下文不同而变化。
具体而言,Fillmore框架理论主要包括以下要素:•核心要素(core elements),包括动作者、客体、工具等,是引起某个特定领域事件发生的基本要素;•周边要素(peripheral elements),包括时间、地点、方式等,对基础要素的描述和补充,同时也有助于获得更全面的意义;•语境限制(contextual restrictions),指在某个特定框架中,一些要素的出现是有限制的,也就是说在不同框架下,同样的句子可能需要其他的要素限制。
Fillmore框架理论的应用Fillmore框架理论的一大应用是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
通过对自然语言结构的描述和理解,能够实现自动化文本处理、机器翻译、语音识别等应用于人工智能的技术。
此外,Fillmore框架理论还在实际语言学的研究中有着广泛应用。
下面简要介绍其中几个领域。
语义角色标注语义角色标注(Semantic Role Labeling, SRL)是指在一段文本中自动地为每个词汇标注其在句中的语义角色,例如动作者、客体、接受者等。
Fillmore框架理论提供了一种描述这些角色之间关系的理论框架,因此广泛应用于SRL方法的设计与实现。
认知语言学之框架语义学探讨
认知语言学之框架语义学探讨摘要: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菲尔莫尔(Fillmore)提出的框架语义学,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是认知语言学早期格语法基本思想理论的具体化与系统化形式。
框架语义学不仅重视语境及语言背景,也强调经验及环境等语义范畴的重要性。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框架语义学认知语言学对于语言学教学具有重大影响和意义,它体现人们对于语言的认知能力,有助于人们对语义的理解。
框架语义学,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分支,它从语境的角度解释词汇的含义,是人们理解词义的重要联系和过渡过程。
然而,人们对于该理论的了解和认识并不多,关注并深入研究该理论的学者也屈指可数。
本文对于框架语义学的核心思想、哲学基础、理论目标、理论方法及其在应用中的作用和影响有所探析,同时,对其所得到的评价及几点不足也有所提及。
一、认知语言学理论概述虽然语言普遍地只是被看作是人类之间一种交流的工具,但是其认知能力和方法尤为关键,它也是连接各类语言学之间的一个锁链。
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和方法,可以体现出其心理活动以及周围的环境特征。
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方法有很多种分支和分类,例如认知语义学、框架语义学、认知语法、构式语法等。
对于认知语言学的基本思想,乔姆斯基(Chomsky)提出了几个基本假设。
其一,语言是一个自足的系统,它具有数学的特征,其自足性使其可以基本脱离范围更广的认知系统加以研究。
其二,语法(尤其是句法)是语言结构的一个独立部分,与词汇和语义有着根本的区别。
其三,如果意义在语法分析范围内,那么,最恰当的描述方法是通过建立在真值条件基础上的某种形式逻辑[1]。
在认知语言学中,人们对于语义的理解极其重要。
正如《认知语言学杂志》在1990年首刊编者按中所述,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路向将语言视为“组织、处理、传达信息的工具”,即语言最重要的是语义。
所以,语言研究的认知方法主要侧重于语义[2]。
其中,框架语义学虽然并不算其分支中最热门的理论,但是,它在理解语义中的作用和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基于菲尔莫尔的“场景与框架”理论的翻译认知过程探索
基于菲尔莫尔的“场景与框架”理论的翻译认知过程探索作者:景艳娥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31期【摘要】翻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创造性叛逆”的过程。
如何实现译者的创造性翻译过程?笔者把美国语言学家菲尔莫尔(Charles J.Fillmore)的“场景与框架”理论应用在翻译认知过程中,通过例子,证明了译者如何在框架之内,通过想象场景,实现创造性翻译。
【关键词】菲尔莫尔;“场景与框架”理论;翻译认知过程据记载,翻译活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年以前,然而翻译作为一门真正的学科只有短短几十年的历史。
1974年,美国翻译理论家霍姆斯提出了翻译学这一概念,并且把描写性翻译划分为三个研究趋向,即译作、翻译功能和翻译过程。
当今翻译理论和实践蓬勃发展,译作和翻译功能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唯有过程研究进展缓慢。
究其原因,翻译的认知过程存在于译者的大脑,要分析译者的大脑“黑匣子”发生的情况,要从心理学,语言学,神经科学等学科领域都要进行探索并结合,这其中的复杂,使得翻译成为迄今为止最复杂的人类活动之一。
一、国内外翻译认知研究现状(一)国外的认知研究现状目前翻译的翻译认知研究模型有有声思维法(TAPs),击键法(Key-logging),内省法(Self-Retrospection),翻译日志(Translation diary)等,这些研究虽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仍然因为不能够自动获取认知过程而备受批评。
笔者以有声思维法为例,说明一下这一领域所取得的优势和缺点。
有声思维法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具体做法是让受试者在翻译时候大声说出他们的想法并且记录下来,研究者通过记录的内容,并结合电脑的敲击时间,确定受试者的停顿的地方,时长和删减情况。
目前这一实验的受试对象较少,以下面例子来说明目前所取得的成就。
1.译者对于文本处理不是一个直线的过程,他们需要返回之前处理过的信息,重新进行修正加工。
2.这种循环过程在翻译中会不停出现。
《2024年框架、场景与视角_Fillmore语义理论认知观探源》范文
《框架、场景与视角_Fillmore语义理论认知观探源》篇一框架、场景与视角_Fillmore语义理论认知观探源框架、场景与视角:Fillmore语义理论认知观探源一、引言语义学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们理解和表达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众多的语义理论中,Fillmore的语义理论在理论建设和实际应用方面都有所贡献。
其观点源自框架、场景与视角的结合,提供了对于人类认知如何形成语言理解与生成的深刻见解。
本文将从框架理论、场景因素以及视角三个方面深入探讨Fillmore语义理论的认知观探源。
二、框架理论Fillmore的语义理论中,框架理论是核心概念之一。
框架是指人们在理解语言时所依赖的认知结构,是理解语言意义的基础。
框架理论强调了人类认知的动态性和互动性,认为语言的理解和生成是建立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的。
在Fillmore的理论中,框架是一种心理结构,它通过人们的感知、经验和记忆等认知过程得以形成。
这些框架为人们提供了理解和解释语言的基本模式和结构,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生成语言。
此外,框架还具有层次性和动态性,随着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不断深化和扩展,框架也会不断更新和调整。
三、场景因素场景因素是Fillmore语义理论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
场景是指人们在交流时所处的具体环境,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
这些因素对于人们理解和生成语言有着重要的影响。
Fillmore认为,场景因素在语言理解和生成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不同的场景会引发不同的认知反应和情感体验,从而影响人们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
同时,场景因素还具有文化和社会背景的属性,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场景因素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在理解和生成语言时,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场景因素的影响。
四、视角视角是指人们在理解和生成语言时所采取的认知角度和立场。
不同的视角会影响人们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Fillmore强调了视角在语言理解和生成中的重要性,认为人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和表达同一件事情或概念。
语言学家菲尔莫尔Fillmore与其场景框架语义学之简要介绍
语言学家菲尔莫尔Fillmore与其场景框架语义学之简要介绍Charles J. FillmoreCharles J. Fillmore (born 1929) is an American linguist, and an Emeritus Professor of Linguist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He received his Ph.D. in Linguistic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in 1961. Professor Fillmore spent ten years at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before joining Berkeley's Department of Linguistics in 1971. He has been a Fellow at the Center for Advanced Study in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Dr. Fillmore has been extremely influential in the areas of syntax and lexical semantics. He was a proponent of Noam Chomsky's theory of generative grammar during its earliest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 phase. In 1963, his seminal article The position of embedding transformations in a Grammar introduced the transformational cycle, which has been a foundational insight for theories of syntax since that time. He was one of the founders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developed the theories of Case Grammar (Fillmore 1968), and Frame Semantics (1976). In all of his research he has illuminated the fundamental importance of semantics, and its role in motivating syntactic and morphological phenomena. His earlier work, in collaboration with Paul Kay and George Lakoff, was generalized into the theory of Construction Grammar. He has had many students, including Laura Michaelis, Chris Johnson, Miriam R. L. Petruck, Len Talmy, and Eve Sweetser.His current major project is called FrameNet; it is a wide-ranging on-line description of the English lexicon. In this project, words are described in terms of the Frames they evoke. Data is gathered from the British National Corpus, annotated for semantic and syntactic relations, and stored in a databaseorganized by both lexical items and Frames. The project is influential -- Issue 16 of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xicography was devoted entirely to it. It has also inspired parallel projects, which investigate other languages, including Spanish, German, and Japanese.Frame semanticsFrame semantics is a theory of linguistic meaning that extends Charles J. Fillmore's case grammar. It relates linguistic semantics to encyclopaedic knowledge. The basic idea is that one cannot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a single word without access to all the essential knowledge that relates to that word. For example, one would not be able to understand the word "sell" without knowing anything about the situation of commercial transfer, which also involves, among other things, a seller, a buyer, goods, money,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money and the goods,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seller and the goods and the money,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buyer and the goods and the money and so on.Thus, a word activates, or evokes, a frame of semantic knowledge relating to the specific concept it refers to (or highlights, in frame semantic terminology).A semantic frame is a collection of facts that specify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attributes, and functions of a denotatum, and its characteristic interactions with things necessarily or typically associated with it" (Keith Alan, Natural Language Semantics). A semantic frame can also be defined as a coherent structure of related concepts that are related such that without knowledge of all of them, one does not have complete knowledge of any one; they are in that sense types of gestalt. Frames are based on recurring experiences. So the commercialtransaction frame is based on recurring experiences of commercial transactions.Words not only highlight individual concepts, but also specify a certain perspective from which the frame is viewed. For example "sell" views the situ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eller and "bu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buyer. This, according to Fillmore, explains the observed asymmetries in many lexical relations.While originally only being applied to lexemes, frame semantics has now been expanded to grammatical constructions and other larger and more complex linguistic units and has more or less been integrated into construction grammar as the main semantic principle. Semantic frames are also becoming used in information modeling, for example in Gellish, especially in the form of 'definition models' and 'knowledge models'.。
《2024年框架、场景与视角_Fillmore语义理论认知观探源》范文
《框架、场景与视角_Fillmore语义理论认知观探源》篇一框架、场景与视角_Fillmore语义理论认知观探源框架、场景与视角:Fillmore语义理论认知观探源一、引言Fillmore语义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学理论,其认知观的形成与发展,对于我们理解语言与人类思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Fillmore语义理论的框架、场景与视角,以揭示其认知观的来源与内涵。
二、Fillmore语义理论的框架Fillmore语义理论框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语义角色、语义场景和语义关系。
其中,语义角色关注的是句子中各个成分的语义功能;语义场景则强调在特定语境下,词语和句子的意义;而语义关系则主要探讨不同语言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一框架为研究语言的深层含义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三、场景与认知观的建立Fillmore语义理论的认知观建立在其场景理论的基础上。
场景理论认为,语言的意义是在特定的语境中产生的,而这一语境往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密切相关。
因此,Fillmore强调在研究语言时,要关注语言使用的具体场景,以及这些场景如何影响语言的意义。
这种场景化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认知过程。
四、视角与认知观的内涵Fillmore语义理论的认知观还体现在其多视角的研究方法上。
Fillmore认为,语言是一个复杂的现象,涉及多个层面的相互作用。
因此,在研究语言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探讨问题,包括句法、语义、语用等多个层面。
这种多视角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我们全面地理解语言的本质和规律。
同时,Fillmore的认知观还强调了人类经验在语言理解中的作用。
他认为,人类的经验和认知能力是理解语言的基础,语言的意义是通过人类大脑的认知加工而产生的。
因此,在研究语言时,我们需要关注人类认知的特点和规律,以及这些特点和规律如何影响语言的产生和理解。
五、探源Fillmore语义理论认知观的影响Fillmore语义理论认知观的影响深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harles J. Fillmore
Charles J. Fillmore (born 1929) is an American linguist, and an Emeritus Professor of Linguist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He received his Ph.D. in Linguistic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in 1961. Professor Fillmore spent ten years at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before joining Berkeley's Department of Linguistics in 1971. He has been a Fellow at the Center for Advanced Study in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Dr. Fillmore has been extremely influential in the areas of syntax and lexical semantics. He was a proponent of Noam Chomsky's theory of generative grammar during its earliest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 phase. In 1963, his seminal article The position of embedding transformations in a Grammar introduced the transformational cycle, which has been a foundational insight for theories of syntax since that time. He was one of the founders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developed the theories of Case Grammar (Fillmore 1968), and Frame Semantics (1976). In all of his research he has illuminated the fundamental importance of semantics, and its role in motivating syntactic and morphological phenomena. His earlier work, in collaboration with Paul Kay and George Lakoff, was generalized into the theory of Construction Grammar. He has had many students, including Laura Michaelis, Chris Johnson, Miriam R. L. Petruck, Len Talmy, and Eve Sweetser.
His current major project is called FrameNet; it is a wide-ranging on-line description of the English lexicon. In this project, words are described in terms of the Frames they evoke. Data is gathered from the British National Corpus, annotated for semantic and syntactic relations, and stored in a database organized by both lexical items and Frames. The project is influential -- Issue 16 of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xicography was devoted entirely to it. It has also inspired parallel projects, which investigate other languages, including Spanish, German, and Japanese.
Frame semantics
Frame semantics is a theory of linguistic meaning that extends Charles J. Fillmore's case grammar. It relates linguistic semantics to encyclopaedic knowledge. The basic idea is that one cannot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a single word without access to all the essential knowledge that relates to that word. For example, one would not be able to understand the word "sell" without knowing anything about the situation of commercial transfer, which also involves, among other things, a seller, a buyer, goods, money,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money and the goods,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seller and the goods and the money,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buyer and the goods and the money and so on.
Thus, a word activates, or evokes, a frame of semantic knowledge relating to the specific concept it refers to (or highlights, in frame semantic terminology).
A semantic frame is a collection of facts that specify "characteristic features, attributes, and functions of a denotatum, and its characteristic interactions with things necessarily or typically associated with it" (Keith Alan, Natural Language Semantics). A semantic frame can also be defined as a coherent structure of related concepts that are related such that without knowledge of all of them, one does not have complete knowledge of any one; they are in that sense types of gestalt. Frames are based on recurring experiences. So the commercial transaction frame is based on recurring experiences of commercial transactions.
Words not only highlight individual concepts, but also specify a certain perspective from which the frame is viewed. For example "sell" views the situ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eller and "bu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buyer. This, according to Fillmore, explains the observed asymmetries in many lexical relations.
While originally only being applied to lexemes, frame semantics has now been expanded to grammatical constructions and other larger and more complex linguistic units and has more or less been integrated into construction grammar as the main semantic principle. Semantic frames are also becoming used in information modeling, for example in Gellish, especially in the form of 'definition models' and 'knowledge mod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