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汉画像石中的汉代乐舞研究综述
汉画像石中的乐舞艺术
汉画像石中的乐舞艺术作者:朱良剑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6年第07期[摘要]乐舞艺术古已有之,及至汉代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在朝廷政治生活、民间社会生活中乐舞表演皆随处可见。
汉代乐舞形式多样,但总的可分为袖类舞蹈和鼓类舞蹈两种类型,两者各有特色。
汉画像石是研究汉代乐舞的珍贵材料。
汉画像石分布广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安徽北部萧县徐州中心区、南阳中心区和巴蜀地区,不同地区的乐舞画像石具有各自的地域特色。
[关键词]乐舞画像石地域特色一、综述汉代的厚葬习俗是汉代社会“事死如事生”的一种风尚,从近些年来考古发掘的大量汉代画像石墓我们可以窥见一斑。
能工巧匠用辛勤劳动和智慧制作了汉代画像石。
他们以社会现实为依据,以神话与历史故事为题材,用洗练的笔触,通过提炼、概括、夸张,将波澜壮阔的汉代社会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来,为我们研究汉代的历史和艺术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实物资料。
汉画像石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是汉代社会的一个缩影,其中刻画的内容主要包括现实生活和崇拜信仰两类。
现实生活类有生产劳动:耕种、锄耙、积肥、捕鱼、狩猎、冶铁、纺织、造车、酿酒等;社会生活有楼台亭阁、仓廪、阙门、桥梁、拜谒、讲经、庖厨、宴会、演乐、舞蹈、杂技、角抵、斗兽、六博、车骑、迎送、攻兄、献俘、武库、招魂、送殡等;还有生活中常见的禽兽鱼虫、山草树木。
崇拜信仰类有崇拜对象:古代帝王、圣贤人物、高士、孝子、烈女等;信仰内容:伏羲、女娲、西王母、东王公、玉兔、蟾蜍、仙人等神话传说,迷信有神怪,祥瑞有珍草异木、奇禽异兽,宗教有道教和佛教的仙、佛等。
史书《盐铁论·散不足》记载,汉代的乐舞百戏已经渗入汉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郊庙祭祀有雅乐,民间祠有鼓舞乐,天子进食有食举乐,振旅献捷有军乐。
汉画像石刻中刻画的乐舞百戏形象,可谓丰富多彩,千姿百态,有乐队伴奏的长袖舞、盘舞,也有以建鼓为中心的鼓舞。
长袖舞长袍拂地,广袖徐舒,体态袅娜,脚步轻盈,和着音乐的节奏,明快而优美。
中国古舞文化钩沉——画像石上的汉代乐舞百戏
当代舞蹈艺术研究70汉代的丝绸之路,开创了世界东西方文化与商贸往来之先河,使得汉代疆域广袤、国力雄厚犹如日照 中天。
汉代盛行道教信仰,提倡“得道升仙”,追求“长生不老”,尊崇“天人合一”学说,而武帝时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进入东汉后,又极力推行儒家学说“仁孝”,并将“孝悌”作为任命官吏时“品评”的重要尺度,成为上至宫廷下到民间倡导“厚葬”风俗的思想基础。
来自上层社会的“世以厚葬为德,薄葬为鄙,至于富者奢侈,贪者殚财,法令不能禁,礼仪不能止”的现象表现了时人的观念和道德标准。
从后来官方倡导“薄葬”来看,确实印证西汉至东汉初年贵族至宫廷重视“厚葬”已经到了不得不加以禁止的程度。
但是,也正是由于当时流行“厚葬”的趋势,今人才得以透过考古文物来考察汉代的舞蹈艺术。
按照刘宗超先生对汉代造型艺术的分段来看,汉代不同阶层的人们以画像砖石修建“地下宫殿”的“造墓运动”,自西汉始兴为第一阶段;从汉武帝当政至东汉,为墓葬造型艺术建立和发展的第二阶段;至东汉末,为造型艺术达到成熟与高度发展的第三阶段。
因此,各地遗留下的内容丰富、镌刻精细、各具特色的珍贵刻石画像,多为东汉后期所创制。
汉代画像石的出土,为今人研究历史留下了极其丰富与宝贵的鉴证资料。
一、 山东画像石上的“乐舞百戏”1954年,山东省沂南县北寨村发掘的东汉晚期大型石筑多室墓,南北长8.7米,东西宽7.55米,小巧而中国古舞文化钩沉——画像石上的汉代乐舞百戏巫允明【内容摘要】关于中国古代舞蹈历史的研究,本文坚持舞蹈史学应注重以文物为鉴的立场,遵循中国舞蹈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考古工作者发掘出土的具有代表性的汉画像石为依据,在“舞蹈文化”视野下,通过探究石刻画所富有的社会与文化内涵来探讨历史上的舞蹈由来、发展及其所具有的风格和审美特征。
【关键词】中国古舞;历史文化;汉画像石;乐舞百戏精致。
以中轴线划分出前、中、后3个主室,东侧3室,西侧2室,总计8室。
出土画像石42块、画像73幅。
南阳汉画像乐舞艺术美学价值研究
南阳汉画像乐舞艺术美学价值研究关键词:南阳汉画像汉代舞蹈特征美学价值一、南阳汉画像舞蹈概述汉代处于我国历史上的繁荣时期,政治地位颇高,地广人多,博大精深,汉代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朝代,纵向吸收了先秦时期优秀的文化特色,横向也吸收了其它外来民族的文化底蕴,从而形成了汉代古拙与新巧,厚重与轻柔并重的舞蹈风格特色。
我国古代诗、乐、舞统称为乐舞艺术,而南阳又隶属于我们河南,在我们河南南阳大部分人对汉画像中诗、乐有其研究,但对其舞蹈的研究至今不多。
从汉画像砖中,可以看出,汉代舞蹈的风格种类有很多种,其中包括:自娱舞蹈、娱人舞蹈、娱神驱鬼舞蹈。
这些舞蹈表演最重要的是为了传达舞者内心真实情感,通过肢体语言的表达向观者诠释出了汉代舞蹈轻盈飘逸、细腰长袖、技艺并重、美轮美奂的风格特色。
二、从南阳汉画像砖中体现出的汉代舞蹈特征南阳汉画像是我国传统艺术之瑰宝,通过能工巧匠的双手,将一个个生动形象的乐舞艺术以画像的雕刻手法完美的呈现出来,充分展现了汉代泱泱大国之风,古拙素朴,热情活泼的艺术风格。
正如鲁迅所说:“惟汉代艺术,博大沉雄”。
南阳汉画像中千姿百态的舞蹈艺术形象,真实再现了两汉悠远雄浑的舞韵风范,夸张变形、出奇制胜、形神兼备、古拙与新巧、厚重与轻柔相对应,生动反映出汉代气势恢宏,博大豪迈的时代精神。
南阳汉画像中不仅表现出了汉代乐舞艺术的体态特征——翘袖折腰,踏鼓为节的风韵,而且诠释出了两汉生命之美、精神之美、天人合一的审美意境。
三、乐舞艺术美学价值(一)轻盈飘逸的优美舞姿轻盈飘逸、舞袖翩翩是汉代舞蹈的主要艺术特征。
汉代舞蹈纵向继承了楚舞女子细腰长袖的表演风格特色,横向也吸收了其它外来民族的表演艺术风格。
融会贯通形成了汉代舞蹈轻盈洒脱、长袖翩翩、轻歌缦舞的表演特征。
汉代女子以细腰长袖为美,“长袖”在古代不仅作为一种表演道具,舞者挥舞起来营造了一种虚幻缥缈的忘我境界,同时也延长了舞者的手臂,使肢体看起来纤细柔美,给观者营造了一种美轮美奂的意境。
汉画像石中的乐舞文化
汉画像石中的乐舞文化作者:暂无来源:《尚舞》 2020年第7期刘旭琦【摘要】汉代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繁荣,在农、工、商及人民生产生活方面都有所体现。
新城市的涌现和边塞商业、文化的交流,给汉代时期音乐艺术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汉画像石是汉代时期记录人民社会生活的活化石。
本文通过图像学,对乐舞方面的汉画像石图像进行分析研究,探究汉代时期乐舞表演的特点及文化内涵,传承中国传统艺术文化。
【关键词】汉画像石;乐舞文化;图像学汉画像石在汉代时期十分常见,是一种用于墓葬使用的石砖雕刻艺术,其内容表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在这一时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锐意进取的社会氛围对汉代文化艺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礼乐文化在汉代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礼乐复兴的实现从汉武帝时期汉乐府的重新设立开始。
当时开明的音乐文化政策,为汉代时期乐舞呈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景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汉代画像石多集中在现今河南南阳、江苏徐州、山东临沂,这些地区有大量汉画像石出土。
其中,南阳乐舞内容的汉画像石,是现今研究乐舞发展演变保存数量最多、最完整、最全面的考古资料。
利用图像学技术,可直观看到当时乐舞表演时的情景,为探究中国乐舞文化的美学价值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1.汉代乐舞艺术概述汉画像石是汉代时期用于雕刻墓葬使用的砖石,根据当时人们的信仰、生活等方面进行的雕刻艺术创作,其图像从不同角度真实还原当时人们生活的风俗习惯、人文艺术、神话传说等多种情景。
战国后期,“百家争鸣”的热闹情景逐渐形成思想融和、统一的秦朝。
汉承秦制,顺应时代的发展,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国策,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教育事业得到促进和改善。
在乐舞艺术方面,汉代重设乐府机构,大量收集民间歌谱诗集进行整理汇编,打破了汉代以前民间乐舞与宫廷乐舞的界限,开启了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班超出使西域,中原与西域地区之间往来频繁,例如胡笳、号角、箜篌、胡舞、长袖舞、五弦等乐器的传入,为汉代乐舞注入了新的元素。
南阳汉代乐舞百戏画像石综述
表1:黄淮学院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审批表院系:音乐表演系专业:音乐学
表2:黄淮学院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任务书
院系:音乐表演系专业:音乐学
:1.任务书由指导老师填写。
2.任务书在第七学期下达给学生。
3.本表一式三份,院系、指导教师、学生各一份。
表3:黄淮学院2014届本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院系:音乐表演系专业:音乐学
注:可附页
表4:黄淮学院2014届本科生毕业论文中期检查表院系:音乐表演系专业:音乐学
本表一式三份,院系、指导教师、学生各一份。
表5:黄淮学院2014届本科生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审阅评价表院系:音乐表演系专业:音乐学
表6:黄淮学院2014届本科生毕业论文评阅教师审阅评价表院系:音乐表演系专业:音乐学
院系:音乐表演系专业:音乐学
院系:音乐表演系专业:音乐学。
通过汉代舞蹈画像砖解密汉代舞蹈艺术
通过汉代舞蹈画像砖解密汉代舞蹈艺术第一篇:通过汉代舞蹈画像砖解密汉代舞蹈艺术通过汉代舞蹈画像砖解密汉代舞蹈艺术舞蹈艺术的发展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而逐渐演绎成熟的,在生活中通过劳动来达到思想,所以舞蹈艺术本身不可避免地留有时代的烙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灿烂的舞蹈文化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这种境界是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积淀而发展起来的。
汉代的文化艺术在商周的基础上是一个飞跃,博大雄浑的气势和独特的风格更加突出。
汉代舞蹈受江淮文化和黄河文化的影响,形成历史上第一次俗乐舞的发展高潮。
汉代舞蹈既有北方坚实、舒朗、厚重的务实风格,又有南方巫文化的洒脱、坦荡、俏丽、敬事鬼神的谶纬情节。
受董仲舒天人思想的影响,人们创造了幽冥与昆山仙界的奇想,黄老之术散播的虚幻迷离,又为汉代舞蹈注入了灵动飘渺的气韵,使得汉代舞蹈外观奔放古掘而意蕴纤巧.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非常鲜明。
在古代舞蹈文化的发展史上,汉代舞蹈是为后世舞蹈的艺术风格、审美传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画像砖上的图像依据,对进行古代舞蹈的研究与探索,提供了许多形象资料。
商代是一个神权盛极的时代,巫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能够用占卜来传达神旨,巫师以肢体语言来传达“天”的信息,《说文》:“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巫咸是传说中的商代大知识分子,天文学家,他的名字也见于《山海经·大荒西经》灵山条,举有十巫,能升降于天,这不是一般的人所能做到的,巫师有特殊的步伐,即通过巫舞而步入天堂,又归到地上,所以学巫先需学舞。
在巫人的祭祀中有“巫舞”和“傩舞”,同属巫舞.周代是我国舞蹈史上第一个集大成的时代,汇集整理了从原始时代以来有代表性的乐舞。
其中《大韶》、《大夏》、《大武》最具代表。
当时还创出了雅乐体系,雅乐由于艺术感染力差,不具欣赏价值而逐渐衰落。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不再关注雅乐,在雅乐衰退的同时,民间舞蹈蓬勃发展起来。
秦王朝统一六国并汇集诸国乐舞艺人的事实,为汉代舞蹈繁荣,作了很好的铺垫。
从汉画像石看汉代乐舞艺术
从汉画像石看汉代乐舞艺术汉代乐舞是伴随着汉代经济繁荣、文化兴盛而发展起来的宫廷表演艺术。
我们今天还能从出土汉墓的大量画像石中欣赏到汉代乐舞的某种神韵。
在山东临沂市白庄和沂南县北寨等地汉墓出土的画像石中,有大量形象直观的乐舞图像,如长袖舞、折腰舞、鼓舞、抚瑟、吹竽等,它充分体现了当时乐舞精湛绝伦的技艺和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
画像中的女伎舞姿皆呈长袖细腰的阿娜之态,加上折腰、倒立等精彩的表演艺术,又呈现出一种力量的壮美。
源于楚国的长袖舞和折腰舞为汉高祖刘邦所喜爱。
据《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在平定黥布叛乱凯旋途中路经故乡沛郡时,大宴父老乡亲,“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从此留下了著名的楚味浓郁的《大风歌》。
在楚汉战争的关键时刻,刘邦又巧妙地利用“四面楚歌”打心理战,瓦解敌军,致使项羽军队几乎不战而溃,。
晚年的刘邦谋废太子孝惠,另立宠姬戚夫人之子,事未成,乃令夫人作楚舞而自歌《鸿鹄歌》以抒发心绪。
由此可以看出,刘邦无论悲喜,都善于运用楚歌楚舞来表达自己的情怀,展现他对楚歌楚舞的迷恋。
而从上行下效的角度来讲,刘邦的这种嗜好自然推动了长袖舞的普及和发展。
“长袖”是舞蹈中必不可少的助舞道具和艺术特色之一,汉画中的长袖形状有两种:一为喇叭形状的筒袖,一为袖口端接一长飘带。
临沂市白庄汉墓画像石中长袖属前一种形式。
“长袖”后来演化为两支:一支长袖更加长,变为巾舞,其舞名亦随之改称“长巾舞”;另一支演化为“水袖”,后来成为中国古典戏曲不可缺少的艺术表演形式之一。
折腰舞后来则分别被舞蹈、杂技、戏曲、体操等所吸收继承,杂技和体育中的“踏鞠”、“蹴鞠”技艺就与长袖折腰舞融汇在一起。
汉代画像石上的舞蹈图像显示了源于楚人的审美趣味。
在数以千计的舞蹈图像中,舞蹈者们均着长袖舞衣,长袖或柳枝低垂,或回雪漫卷,或飞扬于空。
细腰的表现,以女舞为最甚,个个杨柳细枝显得灵巧飘逸。
汉代画像石研究的已有成果与研究面向拓展思考
SONG OF YELLOW RIVER 202085/ 022、拓展研究的可行性汉代是一个包容融合的朝代,在当时确实吸收了许多外来因素,这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氛围密不可分。
汉武帝时期,国力增强,对外扩张,吸引周边地区派使者来汉交流。
尤其是丝绸之路的开通,交通的便利为这种交流融合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径。
在汉代,百戏表演还作为一种外交活动,汉武帝曾举行盛大的百戏表演招待外国使臣,以此彰显国力的强盛。
上至统治阶级下至平民百姓都喜欢百戏,那么其在画像石中有所体现的可能性非常之大。
(二)汉画像石的文化学阐释1、研究对象汉画像石不是孤立的一块块石头,而是将其放置于汉朝这一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中,对音乐进行多元的文化历史分析,进而达到一种文化的阐释。
研究时不单单着眼于汉画像石的表面图像,而是以汉画像石为载体,更加侧重于发掘研究其背后蕴含的文化。
2、拓展研究的可行性汉画像石中所体现的音乐行为包括人们对音乐形态的选择和音乐审美的体现。
比如画像石中乐舞的某些动作与他们当时的宗教、民俗和习惯有关,音乐参与行为实际上是文化参与行为,人们的参与行为受制于各种文化行为。
我们不仅要鉴赏和接受画像石自身的文本信息,也要透过石头上所刻符号的表面信息,去解读匠人们所要表现的艺术编码信息。
因此汉画像石作为一种可以直观展现图像的载体,那么图像中的行为是可以被我们进行文化层面的解码的。
(三)汉画像石研究的科学性的一些思考汉画像石的研究其实是经历了多次的编码的,从汉代匠人对乐舞百戏的理解、匠人对画像石的创作,以及现代人对画像石的解读、现代人对乐舞百戏的解读。
因此许多人对于汉画像石所提供信息的科学性存疑。
汉画像石确实存在着局限性。
古代匠人在雕刻画像石时,确实多少会有自己主观臆断的成分,免不了会将多个时间段的场景浓缩进一幅画面的一个瞬间里,以及对于整个版面的美观考虑而不那么完全贴合实际。
而且当我们对于这些汉画像石进行解读时,无论如何都不可避免我们是以现代人的眼光去解读这些信息,那么得出的信息是否能够完全符合当时现实。
汉代乐舞百戏画像石研究综述
天工|2022年第7期[摘 要]汉代画像石在我国艺术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而乐舞百戏画像石作为汉画像石中较为常见的画像石种类,客观地反映了汉代乐舞百戏的表演内容、种类、场景等,对于研究汉代乐舞百戏具有重要的价值。
旨在通过专著、图集、考古报告、期刊、学位论文五个方面梳理学界前人关于汉代画像石中乐舞百戏画像的研究成果,为目前汉代文化研究尽微薄之力。
[关键词]汉代;画像石;乐舞百戏画像[中图分类号]K2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2)7-0094-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费昭翔,杨战社.汉代乐舞百戏画像石研究综述[J].天工,2022(7):94-96.汉代乐舞百戏画像石研究综述费昭翔 杨战社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 汉代画像石是汉代墓葬、祠堂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石料,除其自身具有珍贵的文物价值外,雕刻内容亦具有极为重要的研究意义。
其中乐舞百戏题材画像石发现数量较多,在各大画像石产区均有发现。
画像石作为研究汉代乐舞百戏不可忽视的佐证,具有较大的价值与意义。
目前,学者对汉代画像石的研究较为丰富,根据以往学者的研究发现,多数学者从不同学科领域,如考古学、美术学等对汉代画像石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方面:其一,从汉代画像石研究整体出发分析其艺术表现手法、题材内容等;其二,从汉代乐舞百戏研究出发,运用画像石佐证乐舞百戏种类及其演变历程。
本文将通过专著、图集、考古报告、期刊、学位论文五个方面对汉代画像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与评述。
一、专著类(一)汉代画像石综合性研究1984年,吴曾德在其专著《汉代画像石》中介绍了汉代画像石的历史背景,并通过画像石刻画题材全方位地对汉代画像石进行了深入研究,其中在第五章与第六章中介绍了舞蹈以及杂技题材的汉代画像石。
1995年,深圳博物馆编著的《中国汉代画像石画像砖文献目录》第五章中,对关于乐舞百戏种类的文献进行了大量的梳理。
2000年,信立祥在《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中针对汉画像石的发现、区域分布以及产生的社会背景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其中将乐舞百戏题材类画像石划分在第四章“表现人间现实世界的画像”中,并进行了总结与解释。
浅析汉画像石砖中汉代舞蹈所体现的文化观念
浅析汉画像石砖中汉代舞蹈所体现的文化观念作者:曹岳辰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年第08期摘要:汉代舞蹈是伴随着汉代经济繁荣、文化兴盛而发展起来的表演艺术,它不仅是一项及其普遍的娱乐活动,也是汉代人民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汉画像石砖中的所展现的舞蹈形态出发来简单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
关键词:画像石砖;汉代舞蹈;汉代文化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3-0141-01一、汉舞的时代背景秦汉时代,我国已成立并逐渐巩固了中心集权的封建社会,在汉代时期稳固上升,社会经济繁荣,从而使汉代的文化艺术较之前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又由于受到江淮流域楚文化和黄河流域尊周文化的影响,使汉代舞蹈具有恢宏、博大、雄厚的气势和风格。
①歌舞之风在汉代极其盛行,宫廷里设有“黄门工倡”,即宫中的乐师和舞人。
达官贵族之家多蓄养歌舞伎人,那时称为“倡”或“歌舞者”。
在《汉书·孝元皇后传》中也有这样的记载:“贵爵群弟,争相奢嚣张……后廷姬妾,各数十人,僮奴以千百数,罗钟磬,舞郑女,作倡优,狗马驰逐。
”②汉成帝皇后赵飞燕擅长“踽步”,“若人手执花枝,颤颤然”。
由此足见汉代舞蹈的高尚尊贵。
二、汉画像石中的舞蹈形态汉代女乐舞蹈代表了汉代歌舞艺术的最高水平,从汉画反映的大量歌舞活动场面看,汉代女乐舞蹈的形态具有“长袖细腰,拧要出胯”、“手足并重”和使用道具的特征。
战国时的民谚已有“长袖善舞”的说法,到了汉代,袖舞已成为舞蹈的主要特征形态之一,主要动作有扬、甩、撩等,主要表现形式有独舞、群舞等。
汉代画像石上描绘的舞者腰肢一般较为纤细,舞姿卓约,袅袅婷婷。
由此可以看出,舞腰是汉代舞蹈的另一大特征。
汉代崔骃在《七依赋》说:“表飞縠之长袖,舞细腰以抑扬。
”长袖舞的双袖行云流水般的舞动、曼妙的细腰扭动和纤足灵动的腾跃,营造出了一种翩然飞舞“羽化登仙”的意境美,汉代是求仙之风极度盛行朝代,长袖舞寄托着汉人对长生、升仙的美好诉求,更是对汉人思想意识中对“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态度的显现。
基于汉画像石的徐州汉代舞蹈审美特征和审美成因
基于汉画像石的徐州汉代舞蹈审美特征和审美成因摘要:汉代曾经是我国封建王朝经济、文化、艺术比较发达的时代,在这一时期内形成的各种艺术样式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舞蹈艺术也不例外。
本文通过分析徐州地区的汉画像中呈现的舞蹈形象,论述了汉代舞蹈最为典型的审美特征,并结合当时的经济与文化发展情况,进一步分析了该特征形成的原因,以期能够为相关的研究提供些许理论参考。
关键词:汉画像石徐州汉代舞蹈审美特征审美成因两汉时期,徐州一度成为汉文化的发祥地,在经济等领域也为汉代的兴盛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该地出土的汉代画像石是重要的历史文物,通过这些画像石可以窥见汉代文化发展的情形,包括舞蹈艺术。
汉代的舞蹈艺术的形成与发展与其经济的繁盛、国力的强大有着密切的关联,因而其舞蹈艺术带有鲜明的大汉气象,也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
一、从汉画像石解读徐州汉代舞蹈的审美特征汉代的舞蹈种类非常多,在徐州出土的汉画像石中的舞蹈类型主要包括姿态翩跹、具有阴柔之美的长袖舞,步伐矫健、具有阳刚之美的建鼓舞。
这两种舞蹈的特点基本上可以概括汉代舞蹈的审美特征。
长袖舞最早的起源是楚国翘袖折腰舞蹈,发展到汉代的长袖舞具有轻盈圆柔的特点,也是汉高祖刘邦非常喜欢与推崇的一种舞蹈形式。
长袖舞的尤为突出的审美特征在于两点,一为长袖,二为细腰,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千姿百态的舞蹈动作。
徐州地区是高祖刘邦的故地,因而该地的长袖舞形成了与其它地区不同的特色,例如舞袖的具体形态上包括拖垂袖、上扬袖、甩袖、绕袖等,在徐州地区这些舞袖的技巧总体来讲更加地轻盈与柔美。
在一些汉画像石中呈现的舞蹈形态非常生动:女舞者的手臂举过了头顶,运用适当的力度,将长袖上扬,犹如一道跨越头顶的彩虹一般,充满着飘洒与灵动的美感,在甩袖的过程中同时腰向左拧,右胯顶出,上身向右上方斜仰,胸腰保持上挑的姿态,身姿给人一种袅娜和含蓄的美感。
徐州的长袖舞蹈形式多样,包括独舞、双人舞、群舞,每一种形式都有其特点。
从画像石与画像砖看汉代的舞蹈
从画像石与画像砖看汉代的舞蹈舞蹈在中国源远流长,从保留至今实物来看,早在原始时期舞蹈就已经出现,这可以在很多形式的美术作品中得到证实,如岩画、陶器等。
而作为现代舞蹈中常常使用的化妆手段,也早已出现。
根据考古资料,中国化妆舞蹈的滥觞可追溯到原始时期的石器时代。
陶器是原始时期人们使用的主要生活用具,彩陶器上图案往往生动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真实生活状态,包括当时人们的舞蹈状况。
画像石与画像砖是秦汉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品,秦代的历史短暂,现中国遗存的大量画像石与画像砖汉代居多。
汉代实行“举孝廉”的选官制度,即将“孝廉”作为选拔官员的对象,这在客观上促使了“厚葬”习俗的风行,画像石与画像砖成为装饰墓室等建筑的重要建材。
画像石是雕刻着不同画面,用于构筑墓室、石棺、享祠或石阙的建筑石材;画像砖则是一种用土烧制而成的建筑装饰构件。
画像石与画像砖上的装饰纹样涉及内容广泛,乐舞形象是其中之一,这些乐舞形象为研究汉代舞蹈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一、人物形象化妆(一)妆容化妆山东临沂汉画像砖中有表现《东海黄公》的一幅图,画中扮演黄公的演员脸部进行了化妆(用面具),执刀而立,并且徒手抓住老虎的一条腿,使其欲逃不得。
老虎向黄公作张口怒吼之状,颇为传神。
《东海黄公》是汉代乐舞中著名的节目,在《西京杂记》中有较为详细的记载:“余所知有鞠道龙善为幻术,向余说古时事:有东海黄公,少时为术能制蛇御虎,佩赤金刀,以绛缯束发,立兴云雾,坐成山河。
及衰老,气力羸惫,饮酒过度,不能复行其术。
秦末有白虎见于东海,黄公乃以赤刀往厌之,术既不行,遂为虎所杀。
三辅(今陕西省中部地区)人俗用以为戏,汉帝亦取为角抵之戏焉。
”类似的角色化妆舞蹈还有《乌获扛鼎》。
乌获据说是一位古代的大力士,由善于举鼎的表演者化妆成大力士乌获而“扛鼎”。
(二)利用服装与道具的化妆这是根据舞蹈特点需要而进行的化妆,如《长袖舞》、《七盘舞》、《干戚舞》、《巾舞》等。
汉代画像石的图像中有不少关于《长袖舞》的内容,如江苏徐州的汉画像石中就有长袖舞人的形象。
从画像石看汉代舞蹈审美文化及当代价值
从画像石看汉代舞蹈审美文化及当代价值摘要:汉代画像石是当前研究汉代文化艺术生活的重要依据。
汉代画像石当中所涉及的汉代舞蹈类型丰富,其中较为典型的舞蹈类型如长袖舞、建鼓舞和盘鼓舞,形态各异,各有表现特点和艺术审美风格。
这些舞蹈艺术展现了汉代阴柔之美的艺术追求,同时坚持了汉代悲美的文化性格。
对于当代舞蹈艺术创作来说,汉代舞蹈当中对于圆的回转的坚持和对于线条艺术之美的呈现值得学习和借鉴,舞蹈艺术家可以从汉代舞蹈当中吸收创作元素,进行具有中华文化意蕴的舞蹈创新。
关键词:画像石;汉代舞蹈;长袖舞;建鼓舞;盘鼓舞注:本文系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从画像石看汉代舞蹈审美文化及当代价值研究”(21ZW06060001)研究成果。
近年来多地出土的汉代画像石,揭开了汉代舞蹈艺术的神秘面纱。
相比于此前的舞蹈研究停留在文字叙事,画像石的出土使得汉代舞蹈艺术研究完成了从抽象化向具象化的过渡,研究学者和社会公众能够更加直观、近距离地感受汉代舞蹈艺术,从中了解汉代舞蹈的风貌和韵味,进而体会到汉代舞蹈审美的情趣特色。
一、汉代画像石所展示的舞蹈艺术风貌画像石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
画像石上雕刻的纹样通常以墓主人生活场景、喜好为蓝本进行绘制,是现代考古学研究古代文化生活的重要依据。
目前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中,有大量反映汉代士族阶级生活环境的内容,呈现了当时的艺术风貌,在艺术领域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众多画像石文物当中,大部分画像石的内容形制保存完整。
汉代画像石是目前汉代文化生活研究当中极具艺术特征,也极具舞蹈艺术研究价值的文化遗存。
目前汉代画像石所展示的舞蹈类型十分丰富,体现了汉代各个时期、各个地方的舞蹈特色。
在部分画像石所展示的文化生活场景当中,还出现了以综合表演为代表的“百戏”场景,使得舞蹈与其他表演艺术形式之间如何进行搭配、呈现出怎样的场面环境等一目了然。
“百戏”所蕴含的舞蹈文化成为汉代舞蹈艺术的缩影,集合了长袖舞、建鼓舞、盘鼓舞等多种艺术形态,表现了汉代文化生活当中舞蹈艺术的重要价值。
南阳画像石中乐舞研究
信仰等方 面 , 堪称一部形象化的汉代百科全书 。它对我们研究汉
代历史 、 政治 、 经济 、 文化艺术等方面具 有极 其珍贵的价值 。 2 南 阳 汉 画 像 石 中 常 见 的 三 种 乐 舞— — 建 鼓 舞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袖 舞 、 鼓 舞 长 盘 南阳汉画像石题材 广泛 , 内容丰富 , 中反映乐舞 的场 面很 其
卓 约 闲靡 , 机迅体轻 。 长袖舞 的主要特点是 以手 袖为舞具 , ” 通过 手袖 的千变万化 的姿 态来 表达 各种 复杂 的思想感情 , 犹如印度舞 蹈 中的歌手式 一样 。 汉 代文 人的诗 赋对长袖 舞 的艺 术效 果做 过许 多精彩 的描 述 : “ 如 裙似 飞燕 , 如回雪” ( 袖 。 张衡 《 西京 赋》 , )
堕 墼 查
No 7
.
T M E U A I N I E D C TO
南阳 画像石 中乐舞研 究
王孟 秋
摘要: 南阳是我 国发现 汉画像艺术的地 区之一 , 画像数 量最 多, 汉 是研 究汉代的重要资料 。本 文对南阳汉画像石 中常见的几种 乐
舞 形式 — — 建 鼓 舞 、 长袖 舞 、 鼓 舞 进 行 了探 讨 , 述 它 们 各 自的 舞 蹈 艺术 特 点 , 盘 讲 分析 了汉代 乐舞 繁 荣 的原 因 。通 过 研 究 汉 画像 石 中的 乐舞 形 象 , 一 步说 明 汉代 乐 舞 对后 世 当今 舞 蹈 艺 术 的 重 大 影 响 意 义 。 进 关键词 : 汉画像 石 乐舞 建鼓舞 长袖舞 盘鼓 舞 中 图分 类 号 : 2 J 1 7 文献标识码 : A
深厚而不凝滞 、 朴素而不单调 。它是 中华 民族一份珍贵 的文化遗 产, 画面中描绘有神话传说 、 天文星相 、 历史典故 、 民风 民俗 、 乐舞
从现存汉画像石资料中看两汉时期的舞蹈活动
当时舞蹈的独特魅力。另一方面,这些资料也将两汉舞蹈活动与当时的文化 背景紧密在一起,为我们深入了解这一时期的舞蹈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两汉时期,舞蹈活动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的舞蹈形式 多种多样,特点各异,既有民间自娱性舞蹈,也有宫廷表演性舞蹈。在汉画像石 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舞蹈形式的具体表现。例如,盘鼓舞是一种具有代表 性的汉代舞蹈,
敬仰和传承。同时,道家文化对舞蹈也有着深远的影响。道家追求自然、清 净的境界,这种思想在舞蹈中也有所表现,如一些舞蹈动作流畅自如,如行云流 水般自然,传递出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总的来说,从现存汉画像石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两汉时期舞蹈活动的繁荣 景象及其与当时文化背景的密切。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为我们深入了解两汉舞蹈 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依据。通过对汉画像石中舞蹈形象的分析和研究,我们 可以更好地理解
舞者通过在盘鼓上跳跃起舞,表达出豪放、奔放的激情。此外,长袖舞、双 人舞等舞蹈形式在汉画像石资料中也有生动展现。
两汉时期的舞蹈活动受到当时文化背景的深刻影响。在儒家文化成为主流思 想的背景下,舞蹈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儒家强调礼仪、教化,这种思想在 舞蹈中也有所体现。例如,在一些宫廷舞蹈中,舞者们以端庄、典雅的姿态表现 出对儒家礼制的
汉画像石造型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图像的构成:汉画像石的图像构成具有独特的风格,既包括对现实世界 的描绘,也包括对幻想世界的表现。这些图像通过夸张、抽象和符号化的手法, 传递出汉代人们对于宇宙、生命和神灵的认知和理解。
2、题材的表现:汉画像石的题材广泛,包括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现实生 活等。这些题材通过场景、人物和物品的刻画,生动地展现了汉代社会的风俗习 惯和价值观念。
通过汉代舞蹈画像砖解密汉代舞蹈艺术
通过汉代舞蹈画像砖解密汉代舞蹈艺术舞蹈艺术的发展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而逐渐演绎成熟的,在生活中通过劳动来达到思想,所以舞蹈艺术本身不可避免地留有时代的烙印,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灿烂的舞蹈文化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这种境界是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积淀而发展起来的。
汉代的文化艺术在商周的基础上是一个飞跃,博大雄浑的气势和独特的风格更加突出。
汉代舞蹈受江淮文化和黄河文化的影响,形成历史上第一次俗乐舞的发展高潮。
汉代舞蹈既有北方坚实、舒朗、厚重的务实风格,又有南方巫文化的洒脱、坦荡、俏丽、敬事鬼神的谶纬情节。
受董仲舒天人思想的影响,人们创造了幽冥与昆山仙界的奇想,黄老之术散播的虚幻迷离,又为汉代舞蹈注入了灵动飘渺的气韵,使得汉代舞蹈外观奔放古掘而意蕴纤巧.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非常鲜明。
在古代舞蹈文化的发展史上,汉代舞蹈是为后世舞蹈的艺术风格、审美传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画像砖上的图像依据,对进行古代舞蹈的研究与探索,提供了许多形象资料。
商代是一个神权盛极的时代,巫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能够用占卜来传达神旨,巫师以肢体语言来传达“天”的信息,《说文》:“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巫咸是传说中的商代大知识分子,天文学家,他的名字也见于《山海经·大荒西经》灵山条,举有十巫,能升降于天,这不是一般的人所能做到的,巫师有特殊的步伐,即通过巫舞而步入天堂,又归到地上,所以学巫先需学舞。
在巫人的祭祀中有“巫舞”和“傩舞”,同属巫舞.周代是我国舞蹈史上第一个集大成的时代,汇集整理了从原始时代以来有代表性的乐舞。
其中《大韶》、《大夏》、《大武》最具代表。
当时还创出了雅乐体系,雅乐由于艺术感染力差,不具欣赏价值而逐渐衰落。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不再关注雅乐,在雅乐衰退的同时,民间舞蹈蓬勃发展起来。
秦王朝统一六国并汇集诸国乐舞艺人的事实,为汉代舞蹈繁荣,作了很好的铺垫。
“妖童美妾,填乎绮室;倡讴伎乐,列乎深堂”,在这种情形中,产生了不少杰出的舞蹈人才,代表了当时歌舞艺术的最高水平。
汉画像石(砖)中的舞蹈动作研究
汉画像石(砖)中的舞蹈动作研究作者:刘若男来源:《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03期摘要:汉代是中国舞蹈繁荣时期,但对于其动作细节,文献中没有详细的记载。
运用资料搜集法及文献资料分析等方法,对刻有舞蹈动作的汉画像石砖进行整理,挖掘整理出汉代舞蹈的头部、上肢、腰臀部、下肢的具体动作细节及其艺术特点,并以上述的身体部位为基点进一步细分研究,以期为现代体育舞蹈研究者提供动作创编素材。
关键词:舞蹈技艺;舞蹈动作;汉画像石;汉画像砖中图分类号:G8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2)03—0046—05Abstract:The Han Dynasty is a prosperous period of Chinese dancing, but there is no particular record of animation details in any historical documentary sources. This paper is based on information collection,documents and material analysis. By systemizing portrait stone bricks of dancing figures of Han Dynasty, analyzing particular animation details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xcavated heads, upper/under limbs, and lumbar hips of Han dancers, we can make a further research based on these body parts, so as to provide composing materials for modern sports dancing.Key words:dancing skill; dance movements; Han Dynasty stone portraits; Han Dynasty brick portraits1 问题的提出与目的西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西方文化开始进入中国。
《徐州汉画像石中乐舞材料的整理与研究》
《徐州汉画像石中乐舞材料的整理与研究》一、引言徐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中,汉画像石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这些雕刻精美的汉画像石,不仅记录了汉代社会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还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乐舞材料。
本文旨在通过对徐州汉画像石中乐舞材料的整理与研究,深入探讨其艺术特色与文化内涵。
二、徐州汉画像石的概况徐州汉画像石是汉代墓葬中常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其以线刻、浮雕等手法,将当时的社会生活、神话传说、历史事件等生动地呈现在石头上。
其中,乐舞题材的画像石是徐州汉画像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三、乐舞材料的整理本文通过对徐州地区博物馆、考古研究所等机构收藏的汉画像石进行整理,共收集到乐舞题材的画像石近百幅。
这些画像石内容丰富,包括乐队的演奏、舞蹈表演、祭祀场景中的乐舞等。
在整理过程中,我们对每幅画像石进行了编号、拍照、测量等记录工作,并详细描述了画像石中的乐舞形象、服饰、乐器等细节。
四、乐舞材料的研究1. 艺术特色:徐州汉画像石中的乐舞形象生动活泼,展现了汉代乐舞的丰富多样。
在绘画技巧上,运用线条和色彩表现了乐舞者的动作和表情;在构图上,将乐舞者与周围环境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欢快热烈的氛围。
2. 文化内涵:徐州汉画像石中的乐舞题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审美观念等。
通过对这些乐舞形象的解读,我们可以了解到汉代社会的文化内涵和人们的价值观念。
3. 乐器与舞蹈:在徐州汉画像石中,我们可以看到多种乐器和舞蹈形式。
这些乐器包括鼓、磬、琴、笙等,舞蹈则有单人舞、双人舞、群舞等多种形式。
这些乐舞形象为我们研究汉代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五、结论通过对徐州汉画像石中乐舞材料的整理与研究,我们深入了解了汉代乐舞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
这些乐舞形象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为我们研究汉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同时,这些乐舞材料也为我们今天的研究和创作提供了灵感和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十年汉画像石中的汉代乐舞研究综述文学院 10级1班宁夏学号:2010013666摘要:汉代画像石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汉代歌舞是中国古代歌舞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代画像石上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乐舞图像将二者完美的结合,不仅再现了雄浑广博的大汉风韵,更体现了当时文化繁荣、气势恢弘的时代精神。
近十年,随着汉代画像石的不断挖掘,对汉代画像石上的汉代乐舞研究也日益繁盛。
本文将从汉代乐舞画像石的地区分布及特征、乐舞类型、审美以及影响四个方面对近十年来关于汉画像石上的乐舞研究进行整理。
关键字:汉乐舞画像石分布地区乐舞类型审美影响一、汉代乐舞画像石分布地区及特征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上,汉画像石的分布十分广布,卫雪怡在《汉画像石的乐舞研究》中对汉乐舞画像石的区域分布及特征进行了阐述。
她将汉乐舞画像石分布地区分为四个大区域,分别是:画像石数量最多、分布区域最广的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河南省中部的广大区域;以南阳为中心,包括湖北省北部地区在内的区域;以成都、重庆为轴心的川渝地区和陕北、晋西地区。
以山东为首的第一个分布区域受儒家文化和道家升仙思想影响颇深;以南阳为代表的第二个区域受楚文化影响最大,长袖细腰、轻盈飘逸的楚舞风格、小型乐队的表演艺术等形式是此区域汉乐舞画像石的主要艺术特征;以成都、重庆为轴心的第三个区域深受巴渝文化影响,浓郁的西域文化风貌,手持鼗鼓和排箫的伏羲、女娲图以及独特的巴人民间舞蹈是本区乐舞汉画像石最为显著的艺术特征;陕北、晋西地区的乐舞画像石以剪影似的科化手法、鼓员敲击建鼓是动作缺乏舞蹈性、长袖舞伎人衣长袍、挥广袖舒缓而舞为主要艺术特征。
除了以上四大汉乐舞画像石区域,卫雪怡还阐明散见于各省的画像石也不少,但数量有限、画面表现内容相对单一,不具有代表性和区域性特征[1]。
关于汉乐舞画像石地域分布,吴金宝对于分布区域划分和特征描述与卫雪怡大致相同但稍有差异,他从深沉厚重的苏鲁豫皖边界区的艺术风格、迤逦灵动、迷离浪漫的南阳区乐舞艺术风格和博采众长、独具特色的四川去乐舞艺术风格对目前各地出土的汉代乐舞画像石的内容、形式、特征等方面进行了描述总结[2],对于相关方面的研究有一定价值。
关于汉代乐舞画像石地区分布的研究梁宇在《从汉画像砖石上寻访汉代舞蹈》[3]中也有简单阐述,但是分类不如前两位清晰、描述也没有前两位详细。
除了对汉代乐舞画像石整体分布及特征的研究以外,对各代表区域的研究也层出不穷。
其中对南阳地区的汉代乐舞画像石研究最为突出:王松阳从图像学角度,以汉代画像入手,探讨了百戏中舞蹈艺术的形式与内容,女乐歌舞表演的技术和韵味,“四夷”之乐与汉乐舞的融合与繁荣,以及汉代贵族间自娱性的即兴舞蹈和礼仪性舞蹈“以舞相属”风俗等方面对南阳汉代乐舞画像石进行了研究[4];黄茜文以南阳汉代画像石中的乐舞图像为主要研究对象,试图通过乐舞图像中的舞姿形态、表演形式以及对汉代社会文化娱乐生活的折射等方面来追溯汉代艺术的嬗变轨迹[5];田平以南阳汉乐舞画像石为标准从六个方面欣赏汉画像乐舞艺术的审美内涵:飘逸轻盈奔放的舞技给人一种艺术美的享受;用生动形象演绎出震人心弦的旋律美;舞蹈者妩媚动人的形象给人一种自然美的愉悦;夸张变形,出奇制胜;寓巧于拙,稚拙朴实之美;“形神兼备”——汉画乐舞具有传情达意的美学意蕴 [6];王蕊研究的是南阳汉画像石刻与汉乐舞融合所产生的双向审美效应的表现和内在成因与机制[7];王孟秋则是对南阳汉画像石中常见的几种乐舞形式——建鼓舞、长袖舞、盘鼓舞进行了探讨,讲述它们各自的舞蹈艺术特点,分析了汉代乐舞繁荣的原因。
通过研究汉画像石中的乐舞形象,进一步说明汉代乐舞对后世当今舞蹈艺术的重大影响意义[8]。
以上仅是几篇代表研究论文,相关研究还有许多,涉及的方面也很广。
除了对南阳汉代乐舞画像石的专门研究外,还有对徐州、四川等地的汉代乐舞画像石的研究。
关于徐州汉代乐舞画像石研究,王璐璐《从徐州汉画像石中乐舞艺术造型领略汉代审美风情》[9]、邵振奇《徐州地区汉乐舞百戏画像石考略》[10]、李枚《徐州汉画像石及汉俑中的舞蹈赏析》[11]、李爱真、刘振《徐州汉画像石中乐舞研究》[12]等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徐州汉代乐舞画像石进行了研究。
关于四川汉乐舞画像石的研究有:幸晓峰《砖上舞影》[13] 等。
另外,还有对其他地区如齐鲁地区汉代乐舞画像石的研究,都对相关方面的研究有一定帮助。
二、汉代乐舞画像石上的乐舞类型汉代乐舞画像石是研究古代舞蹈以及汉代舞蹈的宝贵实物材料,根据各地出土的汉画像石可以看出汉代乐舞发展十分繁荣,类型多样,因而,无论是对各地出土的汉画像石上的乐舞类型综合研究,还是对某一代表的乐舞类型研究,学界都有所涉及。
1、以出土的汉代乐舞画像石为依托,对汉代整体的乐舞类型的考究,有许多学者研究此方面。
孙倩在《中国古代舞蹈艺术发展史中的重要阶段——汉魏六朝时期乐舞探微》中提到,在现在的汉代乐舞画像石中我们仍能够看到长袖舞、对舞、中舞、建鼓舞、磬舞、盘鼓舞(又名七盘舞)、相和大曲等,并且对这些舞蹈类型的特点、场面、服饰以及该舞蹈类型的汉代乐舞画像石主要分布地区做了详细阐述[14]。
孙倩对汉代乐舞画像石上的乐舞类型的列举已经比较详细,但随着专门研究各地的汉代乐舞画像石上乐舞类型的学者的不断探索,还有其他的乐舞类型不断被发掘:王璐璐在《从徐州汉画像石中乐舞艺术造型领略汉代审美风情》中出了孙倩提到的乐舞类型以外,还提到了棒舞、剑舞、傩舞[15],对汉代乐舞画像石上的乐舞类型研究有一定作用;冯丽娜《临沂出土文物中的汉代乐舞艺术》中还提到了踏鼓舞[16];幸晓峰《砖上舞影》中还提到了籥翟舞、鼗舞、属舞、灵星舞[17],丰富了汉代乐舞画像石上的乐舞类型;廖欣《舞蹈旅程的碑石蔓延——试论汉代乐舞的发展》中又提出巴渝舞[18];鸿昀《椎牛击鼓,戏倡舞像——汉代乐舞形态级文化属性探索》中还提到了槃舞[19]。
除了以上学者的研究以外,如梁宇《从汉画像砖石上寻访汉代舞蹈》[20]、郭大刀、张健莹《汉代的乐舞百戏》[21]、邵振奇《徐州地区汉乐舞百戏画像石考略》[22]、王孟秋《南阳画像石中乐舞研究》[23]、金千秋《古丝绸之路乐舞文化交流史》[24]、李枚《徐州汉画像石及汉俑中的舞蹈赏析》[25]、李爱真、刘振《徐州汉画像石中乐舞研究》[26]等论著中也对汉代乐舞画像石上乐舞类型列举以及研究。
2、以出土的汉代乐舞画像石为依托,对某一种乐舞类型进行详细研究。
王岩《汉代龙舞及舞像考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以汉代乐舞画像石为依托对龙舞进行了研究,让读者对龙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27];祝仰东《汉画像“盘鼓舞”价值取向研究》从唯美的价值取向、诗意化价值取向、人本化价值取向、表演化价值取向四方面对盘鼓舞进行了解读[28],关于盘鼓舞的研究还有潘鑫、张琦的《由<盘鼓舞>看汉代乐舞风格特征》[29];张宇晓《汉画像中的长袖舞研究》从汉画像长袖舞的艺术组合形式、艺术表现手法、舞乐融汇、艺术风格四个大方面以及各个小方面全方位的对汉乐舞画像石上的长袖舞做了研究,对长袖舞研究很有价值[30];蒋红梅《汉代美术中的“袖舞”形象辨析》中对袖舞的研究更详尽,除了长袖舞的研究,她还对汉代乐舞形象中的舞姿、服饰、舞伎、图式等方面对袖舞进行了描述,将袖舞更全面的展现在读者眼前[31]。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学者对各个类型的乐舞进行了详细研究,都对汉画像石上乐舞类型研究有所帮助。
三、汉乐舞画像石的审美解读汉代乐舞画像石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区域分布和乐舞类型的研究,近年来,对于汉画像石上的乐舞的审美解读也日益兴起。
冯宇光《从汉画像看汉代舞蹈艺术的审美内涵》中以长袖细腰的阴柔之美、张扬蹈厉的气势之美、放纵驰骋的想像之美、独具一格的技巧之美、婆娑飘逸的轻盈之美、升腾缭绕的飞翔之美六个方面将汉代“求美则不得美,不求美则美矣” [32]的观念诠释的淋漓尽致,也将汉代舞蹈特有的审美特征描述的详尽到位[33];王璐璐《从徐州汉画像石中乐舞艺术造型领略汉代审美风情》中提到汉代画像石上的乐舞舞蹈有律动感、节奏感,虽然夸张的表现了当时的舞蹈场景但是提现了当时的安然之思与当时的审美情趣相吻合[34];田平《南阳汉画像乐舞艺术的审美内涵》中说到舞蹈者以飘逸轻盈奔放的舞技展现了南阳汉代乐舞艺术的美感,给人一种艺术美的享受、生动形象演绎出震人心弦的旋律美,创造出一种高妙弥漫的音乐氛围、蹈者妩媚动人的形象给人一种自然美的愉悦、夸张变形、出奇制胜、寓巧于拙,稚拙朴实之美、“形神兼备”——汉画乐舞具有传情达意的美学意蕴,这些体现在汉代乐舞画像石上的审美特征同时也生动表现了当时乐舞的风韵和时代的特色[35];王蕊《南阳汉画像石乐舞题材的双向审美效应》中以南阳汉乐舞画像石为入手点,对汉画像石刻与汉乐舞融合产生的双向审美效应的表现、内在成因与机制有所阐述,表明了时间性与空间性、动态美与静态形的融合, 共同的造型特征的完美体现, 使乐舞的瞬间经典动作借助画像石刻得到了夸张的宣扬与永久的留存[36];张媛《试论汉代舞蹈的审美特征》中把汉代乐舞的审美特征分别与具体舞蹈类型相结合,对汉代画像石上的乐舞审美特征给与了理论上的探讨[37];而向本涛的《西汉乐舞的壮美之审美特征初考》则是从古朴遒劲的健舞之美、、雄浑粗犷与婀娜轻盈的中和之美、“士”、“庶”共兴的壮阔之美、“俗”、“雅”互通的率性之美四个方面提出对当时的乐舞审美艺术的见解[38]。
除此之外,陈欣的《论南阳汉画像石的乐舞形态及音乐文化特征》[39]、李荣有的《民俗文化视野中的汉画乐舞艺术解读——以<南阳汉代画像石墓>为例》[40]、谭静波的《中原汉代舞蹈的艺术特征》[41]中也都有对该问题的研究。
四、汉代乐舞画像石的影响汉代画像石上的乐舞舞姿优美、类型多样,不仅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对其以后的时代影响也都不可小觑。
1、汉代画像石上的乐舞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刘茜在其《汉画像石中乐舞百戏的功能与意义》中通过对乐舞百戏的娱神功能、娱人功能、升仙功能等方面阐述了汉画像石上的乐舞对当时社会的影响[42];而李荣有在《民俗文化视野中的汉画乐舞艺术解读——以<南阳汉代画像石墓>为例》中则从民俗角度入手,对汉代画像石上的乐舞与民俗特征进行综合考述,阐明了对当时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43]。
2、汉代画像石上的乐舞对其后社会的影响对于这个问题的阐述,王孟秋在《南阳画像石中乐舞研究》中提到大量汉画像中保存的盘鼓舞形象其舞姿风格与汉族的古典舞、民间舞相融合,其中部分舞姿造型与现今常用的舞蹈动作十分相近,得出现今许多舞蹈都受汉代乐舞影响深刻的结论[44];郭春敏在《汉代舞蹈对现今中国舞的影响浅析》中表明,今日的中国舞中,继承了大量汉代舞蹈的精髓,我们为之感叹,汉代舞蹈影响了唐、宋、清等朝代,更影响了现今的中国舞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