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野下的鲁迅小说教学

合集下载

新课程背景下的文本解读——对鲁迅作品教学的几点思考

新课程背景下的文本解读——对鲁迅作品教学的几点思考

新课程背景下的文本解读——对鲁迅作品教学的几点思考曹红丽易灿辉(红河学院教师教育学院,云南蒙自661100;曲靖师范学院中文系,云南曲靖655011)摘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对鲁迅作品的解读存在着极大的误区。

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在讲解鲁迅作品时应注意以下方面:注意鲁迅作品教学的阶段性和动态生成性;联系实际生活:处理好“一课一得”与作品所体现的“国民性”的关系:处理好鲁迅作品的深刻性与真实的鲁迅的关系。

期望广大的语文教师能有所受益。

关键词:鲁迅作品动态生成性一课一得中国人对鲁迅先生并不陌生。

作为20"1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鲁迅作品的经典价值和地位是毋容置疑的。

有研究者认为:“在鲁迅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最深刻的剖析和最清醒的扬弃.对民族劣根性最犀利的剖析与最痛苦的批判,对生命存在状态最完美的勾画和最极致的追求.以及对西方文化最清醒的认识与最明智的借鉴。

”(噌迅作品巨大的精神价值和永恒的艺术魅力提升了几代中国人的灵魂和精神。

因此鲁迅作品对于发展学生健康个性、培养健全人格无疑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鲁迅作品也因此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

对鲁迅作品的解读存在着极大的误区。

有的教师过分强调鲁迅作品的政治意义,导致其教学价值取向的过分简单、政治化、意识形态化;有的教师过分强调非此即彼的“正确答案”。

照“参”宣科,严重限制了学生活跃的思维.扼杀了学生自我感知、自我解读的可能性,最终导致学生望“鲁”生畏。

一部分学生认为鲁迅的作品很深刻,高不可攀;一部分学生认为语文教师讲到鲁迅就要介绍鲁迅先生的骨头是最硬的,就要大讲特讲当时所处的环境.就要跟革命、国民性连在一起,没有新意:另一部分学生认为鲁迅先生的作品艰涩难懂,寓意丰富.无法全懂……以上种种使得鲁迅作品教学成为中学语文教师教学的难点.也成为中学生最为头疼的课文。

面对这样的教学现状,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在讲解鲁迅作品时应注意以下方面:1.应注意鲁迅作品教学的阶段性和动态生成性鲁迅先生的作品堪称经典。

高中语文_鲁迅小说阅读展示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鲁迅小说阅读展示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鲁迅小说阅读展示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高中语文-鲁迅小说阅读展示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一、教学设计在本次语文课中,我采用了鲁迅小说的阅读展示课教学设计。

这个设计是为了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作品,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以下是对教学设计的详细分析。

1. 学情分析在开始教学之前,我对学生的学情进行了分析。

通过调查问卷和平时的观察,我发现学生对鲁迅的作品了解甚少,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鉴赏能力较弱。

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批判思维,同时提供足够的背景知识和文学理论。

2. 教材分析本次课程的教材主要是鲁迅先生的几篇小说,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和《药》。

这些作品代表了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思想观点。

通过阅读和分析这些作品,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的文学成就和社会思考。

3. 教学过程(1)导入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我在导入环节设计了一个小游戏。

我请学生们分组,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来回答问题。

问题主要围绕鲁迅先生和他的作品展开,通过这样的游戏,我试图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

(2)阅读与分析接下来,我指导学生们阅读《狂人日记》这篇小说。

在阅读过程中,我鼓励学生们做好读书笔记并提出问题,以便在分析讨论时参考。

然后,我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就小说的主题、人物刻画和语言运用展开互动。

我尽量引导学生们深入思考和提供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展示与分享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我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篇鲁迅的小说,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在展示过程中,学生们可以选择演绎小说中的场景或角色、朗读精彩段落、分享自己的观点等等。

这样的展示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还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鲁迅的作品。

4. 课后反思教学结束后,我进行了课后反思。

整体来说,教学效果还是较好的。

学生们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对鲁迅的作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习兴趣和文学素养也得到了提升。

鲁迅小说阅读教学设计

鲁迅小说阅读教学设计

鲁迅小说阅读教学设计一、引言鲁迅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思想深度和写作风格而闻名于世。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鲁迅的小说是培养他们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的重要途径。

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教师合理安排鲁迅小说的阅读课,并提供一些教学活动的示范。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理解鲁迅小说的主题和风格特点。

3. 掌握鲁迅小说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4.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内容1. 鲁迅小说的主题探究及文本分析。

2. 鲁迅小说的文学风格与特点。

3. 鲁迅小说的文化内涵与时代背景。

4. 鲁迅小说的阅读方法与技巧。

四、教学步骤及活动示范1. 探究鲁迅小说的主题及文本分析- 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选择鲁迅的一部小说进行阅读,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这部小说的主题是什么?作者通过哪些手法表达了这一主题?- 选取一段文本进行分析,解读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表达。

2. 探究鲁迅小说的文学风格与特点- 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分组研读鲁迅小说的片段,并归纳总结其文学风格与特点。

- 各小组代表展示归纳总结的结果,并与全班共同探讨。

3. 探究鲁迅小说的文化内涵与时代背景- 引导学生了解鲁迅创作的时代背景,探究其对作品主题与风格的影响。

- 针对鲁迅小说中涉及的文化内涵,进行解读与讨论。

4. 探究鲁迅小说的阅读方法与技巧- 引导学生理解鲁迅小说的独特叙事方式,如使用倒叙、描写细节等手法。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轮流朗读和分析小说中的经典段落,让他们体验到鲁迅小说的艺术魅力。

五、教学评估与反馈1. 定期组织阅读小测验,测试学生对鲁迅小说的理解程度。

2. 针对小测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答和强化教学。

3. 推荐学生互相交流鲁迅小说的感受与体验,并进行班级分享。

六、教学资源及延伸阅读1. 鲁迅小说集2. 鲁迅小说研究专著3. 鲁迅小说相关影视作品七、结语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鲁迅的小说作品,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独立思考和文学鉴赏能力。

初中语文中鲁迅小说的教学法研究

初中语文中鲁迅小说的教学法研究

初中语文中鲁迅小说的教学法研究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越来越重视中小学教育的质量。

语文课作为最基础的文化课程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鲁迅的小说作为中国近现代文学的代表,也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探讨初中语文中鲁迅小说的教学法,从而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一、鲁迅小说的价值在教学中的体现鲁迅小说不仅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同时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鲁迅小说中所蕴含的思想、文化、人文精神等方面的价值,都可以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得以体现。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真实、鲜活、接近生活,能够通过小说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描绘,深刻地展现出人类的各种情感和价值观,带给人们与日常生活相关、深层次的启示。

这些启示,能够用于开展初中语文中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及语文能力训练。

二、教学中鲁迅小说的运用与方法1.引导学生阅读鲁迅小说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阅读鲁迅小说,并引导学生从中获取有益的信息。

此时,教师需要通过课堂讨论、问答和阅读练习等方式,引导学生捕捉小说中的关键信息,并从中理解故事的内容和意义。

2.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学生在介绍鲁迅生平和作品特点的基础上,应重点说明作品的地位和意义,引导学生理解鲁迅的思想和文化内涵,并通过作品内容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启发学生文化理解和表达能力在进行中外文化比较和阅读时,需要加强对不同文化的认识与比较,以便学生掌握文字中蕴含的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和文化表达能力。

4.促进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与理解学生在读鲁迅小说时,应重视作品对学生思想、心灵和人生的影响,在读后的讨论中,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人生哲学,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三、实施鲁迅小说教学的困难鲁迅小说教学在课程实施中也会遇到一些困难。

首先,鲁迅小说语言难度较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中文语言水平和文化素质;其次,鲁迅小说大多揭示社会丑恶,有些内容不太适合初中学生,因此在选择教学材料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能力和心理发展特点进行合理选择。

高中语文_鲁迅小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鲁迅小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理清小说情节。

2.学习和掌握小说中人物描写的方法,重点是肖像描写。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2、通过小组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团结协作意识,增强沟通配合能力,增强展现自己的勇气,增强自我认可的信心,增进生生之间及师生之间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分析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1)肖像描写对于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2)对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的认识。

三、教学策略与方法(1)讲授法教学(2)小组合作自主学习法(3)多媒体直观教学四、教学过程五、板书设计:第七课祝福元凶帮凶高一的学生对小说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但阅读过程中关注的更多的是小说的情节而忽略人物形象。

知道分析人物从描写方面入手,但往往忽略情节发展对人物形象塑造的作用。

困难在于通过人物形象把握小说主题。

所以,结合新课程理念和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重点引导学生分析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并讨论探究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确定本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考,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

具体做法如下:1.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2.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效果分析讲这篇小说之前,我查阅了一些期刊上对此篇小说的解读与分析,又仔细地读了两遍文本,深深地为祥林嫂的不幸感到痛心,油然而生一种悲悯,心中氤氲着一团挥之不去的哀愁。

我想着应该从哪个角度来切入文本,用一个问题来提纲挈领,贯穿起一连串的问题。

思来想去,我觉得,还是围绕着“谁杀害了祥林嫂”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去解读祥林嫂凄苦的一生,探讨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

没有学生参与的课不是好课。

由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些课堂活动环节:在深入读懂读透文本之后。

围绕我的嵌入式问题延伸下去,有学生自主探究,小组讨论一些值得探究的、自己不懂的或有疑惑的问题,师生共同探讨,仍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主,以便更深入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发展为前提。

用新课标的理念改进鲁迅作品教学

用新课标的理念改进鲁迅作品教学

用新课标的理念改进鲁迅作品教学作者:陆锡征来源:《广西教育·B版》2012年第07期【关键词】新课标理念鲁迅作品教学【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7B-0016-01鲁迅作品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

不幸的是,鲁迅作品已成为很多教师和学生畏惧、排斥的对象。

流行于中学校园里的“一怕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的口头禅,就反映了这种尴尬的现状。

我们不禁要问:是鲁迅作品不好吗?过时了吗?鲁迅作品教学出了什么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加以改进?首先,我们要正确认识鲁迅及其作品。

时下贬低鲁迅、主张删除鲁迅文章的声音不绝于耳,对此我们尤其需要严肃思考、澄清疑问。

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对中国文化及中国人的了解极其深刻、其描述极富独立性和艺术性。

鲁迅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三位于一体。

鲁迅的精神已成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标志。

作为鲁迅精神体现的鲁迅作品,它怎么可能不合时宜、该被淘汰?我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们的时代和社会需要鲁迅精神,中学语文教学需要鲁迅作品。

对鲁迅及鲁迅作品的排斥、贬低,恰好证明我们的社会和语文教学出了问题!从社会方面来看,鲁迅曾被当做“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其革命性被过分强调,而其作为文学家、思想家乃至凡人的一面被掩盖了,于是物极必反,人们一提到鲁迅就联想起“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斗士形象。

这不是鲁迅本身的错。

另一方面,现在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多元化,人心浮躁,肤浅娱乐流行,受冷落、排斥的又何止鲁迅和鲁迅的作品?从语文教学看,长期以来我们总在用权威的方式向学生灌输所谓的权威理解。

讲《阿Q 正传》必强调辛亥革命失败教训,讲《祝福》只会提“四条绳索”,学生的自主阅读和个性阅读完全没有了。

当然,读鲁迅作品是有难度的,因为它是有深度的。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指出:“说到底,要提高鲁迅作品教学质量,关键还是教师自己先要读懂鲁迅作品,并且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鲁迅作品的教学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鲁迅作品的教学
我 们“ 不 能至 。 心 向往之 ” 虽 然 早 在上 个 世纪 二 三 十年 代 时 .就 有 人清 楚 的认 识 到 了鲁 迅
可 以让 学 生有 机会接 触其 它优 秀 的作 品 . 于学生 运用 自己的鉴 便 赏力 和批 判力 。 真正 能做 到 自己取 舍作 品 。怎么从 鲁迅 的文章 中 读 出真 性情 . 样引 导学 生 去解 读 。 样从 现 有 的鲁迅 作 品 中激 怎 怎 发 学 生 的阅读 兴趣 。 而 自己探 寻 作 品的真谛 , 从 是更 重要 的 。 除 了删 减篇 目.现 有 的篇 目在 学 习 的侧 重点 上也 不 同 。 以 《 念刘 和 珍君 》 例 。旧教 材 中 , 记 为 是在 第 三册 的第 三 单元 , 一 这 单 元 的要 求 是 : 这个 单元 鉴 赏 中 国现 当代 散文 。 五 四以来 , 继 在 承古 代散 文优 秀传 统和 借鉴外 国散 文 经验 的基础 上 , 中国现代 散 文 全 面繁 荣 . 涌现 出一批 散文 大师 和传 世之 作 ; 中 国成 立 以来 , 新 特别 是新 时期 以来 。 当代 散文 家在 题材 、 形式 、 风格 等方 面进行 了 广泛 深 入 的探 索 . 文创 作 更 加欣 欣 向荣 。鉴 赏 这些 散 文 , 散 注意 把握 散 文思 想 内容 和艺 术形 式 , 受 散文 中的“自我 ” 品味散 文 感 , 语 言 。《 念刘 和珍 君 》 记 所在 单 元 中还 有 《 故都 的秋》 《 士塔 》 、道 、 《 珠与 泪珠 》 珍 。可 以说 以前 这一 单元 的要 求 比较空泛 , 没有 一个 比较 鲜 明 的主题 . 重 于让 学 生鉴 赏 不 同时期 的中 国散文 , 是 侧 但 这几 篇 文章 的联 系 性不 强 。 生学 习 此单 元 , 学 能学 习 到不 同 时期 优秀 的散 文 . 是不 能形 成 中 国现当代 散文 的大 致印象 。这 一单 但 元这 样 随意 的设置 不利 于学 生 的学 习和鉴 赏 。 而 在新 的教 材 中 , 记念 刘 和 珍君 》 在必 修 一 的第 三单 元 , 《 是 这个 要 求发 生 了变化 : 这 单元 学 习写人记 事 的散 文 。 这 些散 文所 描 写 的都 是 现实 生 活 中的真 实 的人 物 。作 者描 摹 他们 的音 容 笑貌 . 述他 们 的行 为 事迹 。 里 行 间融人 真 挚 的 叙 字 情 感 和深 刻 的感悟 。这 些 文 章可 以帮助 我们 增 长见 闻 ,明辨是 非。 领悟 时代 精神 和人 生意 义 。 阅读这 些文 章 。 透过 对 人 与事 的描 写 , 细揣 摩人 物 的言 要 仔 行、 理。 心 体察 人物 的个 性 、 操 。 情 看作 者 如何 在人 物 描 写 中体 现 对 人物 品性 的评价 . 何在 叙事 中表 现或 隐或 显的情感 倾 向 。要 如 注 意文 章 中 哪些地 方 最能 触 动你 的心灵 .哪些 地方 让 你过 目不 忘, 想想 这 是为 什 么 。这很 可 能 就是 作 品 的“ 点 ” 不 妨加 以 圈 亮 。

新课标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研究与思考

新课标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研究与思考

新课标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研究与思考摘要:在整个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文章在教材中占有绝对比重。

至新世纪,鲁迅作品收录情况在语文教材中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鲁迅作品在语文教材中的选编特点,以及如何进行鲁迅作品教学值得梳理与探讨。

关键词:新课标;中学语文教材;鲁迅作品教学一、新课标中学语文鲁迅作品的收录情况建国以来,鲁迅作品具有很强现实性的,故成为语文教材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从1951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我国第一套语文教材起,其中编写鲁迅作品最少的为1958年版选编了6篇,最多则为1963年版本为14篇,其余版本多为9篇左右。

[1]2001年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颁布,语文教科书也随之改变,教材进入多元化时代。

笔者在此选取全国使用较为广泛的内地三套教材:人教版、语文版、苏教版进行统计分析。

在初中阶段,新课标编选的鲁迅作品共10篇,其中人教版六册书共编选鲁迅作品9篇,编选数量是三个版本中最多的。

从选篇内容上看,《社戏》、《孔乙己》这两篇文章在三个版本的教材中全部出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藤野先生》这几篇文章,在三个版本中出现的频率较高,这三篇文章选择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文章形象生动,格调明朗,有强烈的感染力,适合学生学习。

《鲁迅自传》记录了鲁迅先生的主要经历,有助于广大师生更全面地了解鲁迅及其作品。

在新世纪,几个版本不约而同的舍弃了战斗性较强的杂文,将更具文学性、趣味性与审美性的散文和小说选入教材,文学性与思想性的作品日益凸显出来。

教材提示与教参解读理念也日益表现出它的人性化方面,体现了新课标“教科书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要求。

到了高中阶段,新课标编选的鲁迅作品共6篇,通过三个版本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几个版本的鲁迅作品高度重合。

散文《记念刘和珍君》情绪极具感染力,杂文《拿来主义》、《春末闲谈》文字深入浅出、耐人寻味。

短片小说《祝福》情节简单却意味深刻,中篇小说《阿Q正传》语言幽默带着讽刺,历史小说《铸剑》极具想象力,奇异之极,具有很强的震撼力。

新课标学科核心素养下的鲁迅作品教学策略

新课标学科核心素养下的鲁迅作品教学策略

新课标学科核心素养下的鲁迅作品教学策略随着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的实行(以下简称新课标),语文课程的课堂更新教学也随之一并到来。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为一线教师既带来了多元化方向,又带来了诸多挑战与要求。

与此同时,无数一线教师在紧锣密鼓的更新教法,改良课堂教学。

在高中语文课程中,鲁迅作品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难点,我们可以看到鲁迅的作品几乎贯穿了整个基础教育。

鲁迅作品作为近代文学中的一座高峰,在新課标的指导下,教师通过什么方式将它完整的呈现给学生?要确定怎样的教学目标、又如何在教学中将作品的特质与相应的教育目标相结合呢?面对此类新问题,我们要有新答案,新观点,新做法。

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教学方面,我们可以注意到鲁迅作品的语言是很有特点的,“鲁迅将汉语抒情表意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

在这样的前提下,深入发掘鲁迅对语言文字的运用是鲁迅作品教学必不可少的探究活动。

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化为己用,在学习鲁迅作品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语言能力。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很好的达到这一目标。

新课标中明确要求:积极合理运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

一方面,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的方式,展示给学生更多鲁迅的文字风格,提供积累的平台。

学生有了丰富的作品鉴赏作为基础后,才能厚积薄发。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归纳鲁迅写作的艺术特色和手法,有意识地训练学生模仿鲁迅写作的风格和手法进行创作。

这样的二度创作不仅明晰了之前的鉴赏内容,也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经过这样的梳理和整合,学生不仅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而且加深了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掌握程度。

思维发展和提升方面,鲁迅作品其独特性在于其文章风格始终处于一种不着痕迹的平整性,往往没有声嘶力竭的哭喊与极尽华丽的过度描述。

学生往往读过一遍却不能有深刻的思想认识。

所以,在鲁迅的作品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探究思维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首先可以用启示法来进行开展教学活动。

高中语文新课标下的教学研究:《彷徨》整本书阅读专题教学

高中语文新课标下的教学研究:《彷徨》整本书阅读专题教学

高中语文新课标下的教学研究:《彷徨》整本书阅读专题教学语文专题教学是基于学科特定的核心阅读材料,指导学生建构并解决研究问题,撰写完成研究论文等学习成果的教学方式,可以围绕单篇、群文、整本书等不同体量的阅读材料展开。

在整本书阅读专题教学中,如果学生初次接触,且书目难度较大,可以全班选择并研究同一个专题,从某一角度、某一方面深入理解这本书的思想内容,借以建构整本书专题阅读经验,为将来自主选题、自主研究打基础,逐步实现班级授课制下个性化、研究型阅读。

《彷徨》是鲁迅代表作,收录了他在1924年至1925年创作的11篇小说,《祝福》《在酒楼上》《孤独者》等名篇多次选入教材或读本。

作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推荐书目,本书阅读难度较大,加之高一学生研究经验不足,“同题共研”不失为一种优选。

01确立选题选题是专题教学的重要环节。

教师不必越俎代庖,可以在调查和讨论中与学生一起建构专题。

对学生来说,参与调查、讨论本身就是重要的学习过程。

同题共研,关键是找到共同研究对象,提出共同研究问题。

研究对象要“普选”,研究问题要“优选”,唯其如此,才能兼顾兴趣和质量。

我先请学生自读《彷徨》,提交选题意向。

分析发现,学生感兴趣的研究对象多且分散。

同样关注人物,《彷徨》中的女性形象,吕纬甫、高老夫子、魏连殳等知识分子形象,《祝福》《在酒楼上》《孤独者》等作品中第一人称叙事者形象,都引起了学生兴趣。

同样关注手法,小说“题名艺术”“结尾艺术”“环境描写”“人物描写”,都在学生的选题视野。

共研对象应选取学生兴趣点的最大交集,我把选题涉及的研究对象罗列出来,以问卷形式,让学生再选择。

结果显示,84%的学生首选《彷徨》中的女性形象。

事实上,从1918年发表《我之节烈观》起,鲁迅始终关注中国女性问题。

《彷徨》中《祝福》《伤逝》《离婚》三篇都以女性为主人公;《在酒楼上》里的阿顺、《幸福的家庭》中的主妇、《肥皂》中的四铭太太,这些配角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甚至《高老夫子》中的女学生、《肥皂》中的“孝女”,虽然用笔不多,但是寄托着鲁迅的思考。

新课程视域下初中语文教学中鲁迅作品教法初探

新课程视域下初中语文教学中鲁迅作品教法初探

新课程视域下初中语文教学中鲁迅作品教法初探作者:邱伟伟来源:《成才之路》2012年第19期鲁迅先生向来以他犀利的笔锋作为战斗武器,在动荡的年代里成为英雄的文人。

因此,鲁迅先生的文章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

近年来,虽然各类教材经过多次改革,而且又有了多个版本的教材,但是鲁迅先生的一些文章,依然被毫无疑问地选入教材。

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视觉,用不同的笔调描绘了不同的生活片段和对生活的感悟。

这不仅丰富了教材的内容,也带给了学生更多的审美感受。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教师们纷纷探索新课程视域下鲁迅作品的教学方法。

一、初中语文所选鲁迅作品的特色被选入初中教材的鲁迅作品,都有其不同艺术特色。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艺术特色是画面式描述的方法,层层展开,并列铺排文章的内容。

《社戏》是通过对农村孩子们的真实心理的描摹,展开作品的线索,并通过出色的心理描写,完成作品的主线。

人物的刻画生动形象,充满活力。

《故乡》是通过我的三个故乡的排列,展开作品的主题:一个是我记忆中的故乡,一个是我现在归来时真实的故乡,而另一个是我憧憬的故乡,通过记忆、现实、理想的描写,展开对故乡的情感和希望,寄托自己对祖国的热爱、思考与希望。

被选入教材的鲁迅作品,虽有其不同的艺术特色,但都选择笔触细腻,形象生动的作品,充满了生活的情趣,适合初中生的心理发展水平。

二、初中语文所选鲁迅作品的教学策略鲁迅的作品,风格独特,艺术特色也异彩纷呈,对鲁迅作品的教学方法不可千篇一律。

要体现作品的不同艺术特色,设计不同的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

(1)充满童趣的作品。

在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是这样设计课堂的。

首先,我问同学们谁记得自己童年的趣事。

大家纷纷举手,说得非常有趣,把课堂氛围活跃起来。

通过5个孩子的童年趣事,让同学们对自己的童年充满了怀念和回忆。

接下来,我又让同学们回忆自己在小学时候被老师惩罚得最惨的经历。

同学们也纷纷举手,说出自己的“苦难历程”。

5个同学说完以后,同学们自己也感觉到了:当时对自己是那么痛楚的事情,现在回忆起来却充满了乐趣,课堂氛围更加活跃起来。

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教学的策略

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教学的策略

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教学的策略本文将以《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教学的策略》为标题,阐述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教学的策略,从而探究鲁迅作品教学的意义及作用。

一、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重要性自古以来,文学就被称为是“古今最伟大的文明”,而鲁迅作品就是文学的精华,是穿越历史的百年经典,具有独到的文学价值、哲理思想以及强烈的实践意义。

因此,鲁迅的作品在中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鲁迅的作品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鼓舞他们的文学创作灵感,激发他们的思考能力,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营造一种良好的师生情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发展他们的心智与社会能力。

二、教学策略1、注重故事情节的铺垫在鲁迅语文课教学中,要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应该帮助学生了解故事的背景,重视故事情节的铺垫,让学生把握故事的来龙去脉,才能够更好地理解鲁迅的作品。

2、注重内容的文学性鲁迅的作品不仅是故事,同时也是文学的行文,它的每一个句子都具有文学性。

因此,教师应该重视作品的内容和文学性,在教学中注重作品的表现形式,尽可能地让学生体会到其中的文学艺术之美。

3、注重讨论活动在教学中,学生对鲁迅作品的理解程度不一,有的学生可能更多地停留在表面,无法感受到蕴含在其中的哲理思想。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注重班级活动、小组讨论活动,通过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能够深入地理解鲁迅作品,从而更好地掌握作品所蕴含的价值观念。

4、注重作品的实践意义鲁迅的作品教育意义在于,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把握社会,并将其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融入到学生的实践中。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鲁迅作品中所包含的价值观念、思想观点融入到自己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三、总结鲁迅的作品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和哲理思想,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鲁迅作品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故事情节的铺垫,注重内容以及作品的文学性,鼓励班级活动、小组讨论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鲁迅作品,并能够将其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融入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从而更好地发挥它的教育意义与作用。

课改中对鲁迅作品选读教学的思与行

课改中对鲁迅作品选读教学的思与行

课改中对鲁迅作品选读教学的思与行2001年9月全国38个国家级实验区开始了新课程标准,2005年我省全面实施新课标。

今后的语文课程将是一个开放有序的过程,学生的语文素养将全面提高,语文的育人功能也将充分发挥。

培养学生的应用探究感悟能力,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势在必行。

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规律今后将更突出。

改变了语言学知识体系构建语文教学系统的构架,改变了过分强调语言学知识教学与训练的倾向,淡化了过多的分析和重复无效的繁琐机械的操作性、技术性训练,增加了对文学作品诵读的要求,注重了语文学习中的积累、感悟和熏陶。

同时强调学生在主动实践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鼓励专题性、探究性学习。

《鲁迅作品选读》这一门苏教版语文选修课程在高二也就应运而生了。

一.《鲁迅作品选读》的课程性质与目的《鲁迅作品选读》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属选修教材。

《鲁迅作品选读》为文化论著选读系列的一种。

它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自主学习,全面辨证理解和感悟原创性经典作家的作品,为中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二.《鲁迅作品选读》与高考的联系新高考方案出台后文科选考生考查书目有《呐喊》,在今年江苏考题中也出现了。

1998:材料命题――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2004福建:以名人曹操、苏轼、薛宝钗、霍金、宋江、鲁迅、孔子、曾国藩、冬妮娅、桑地亚哥为内容。

题材不限2006年江苏高考题为:“人与路”引用了鲁迅的话“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

自1980年至1996年,鲁迅的《祝福》,一直是“新加坡剑桥普通教育证书高级水准会考”试卷文学部分的必考题目,几乎每年都会出一题。

其题型大致和各初级学院测验与考试的试题一样,都是需要作综合分析的表述题。

在现代文的阅读方面,对鲁迅作品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与鉴赏能力。

三.《鲁迅作品选读》的文本介绍出版《鲁迅作品选读》前的鲁迅作品教学的不足之处:原来初高中课本中有二十多篇鲁迅作品,几乎包括了鲁迅在各个重要历史时期的代表作。

鲁迅小说专题阅读教学设计

鲁迅小说专题阅读教学设计

鲁迅小说专题阅读教学设计1.引言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擘之一,他的小说作品揭示了社会的黑暗与人性的扭曲,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精心挑选、解读和讨论鲁迅的经典小说,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他的作品,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2.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 了解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阅读、理解和分析鲁迅的代表作品;- 掌握鲁迅小说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 通过讨论和写作活动展示对鲁迅小说的理解和思考。

3.教学内容3.1 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介绍鲁迅的个人经历、学术背景和思想观点;- 分析鲁迅所处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对他的作品产生的影响。

3.2 鲁迅代表作品选读- 选择鲁迅的代表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 以小组或个人形式阅读,并分析小说的主要人物、情节和主题;- 辅助学生理解小说中的隐喻、象征和讽刺手法。

3.3 鲁迅小说的主题和艺术特点- 探讨鲁迅小说的主题,如对传统道德的批判、对社会现象的观察等;- 分析鲁迅小说的艺术手法,如写实主义的运用、语言风格的特点等。

3.4 讨论和写作活动- 组织讨论,引导学生对鲁迅小说进行深入思考与交流;- 提供写作任务,让学生撰写文章或论文,表达对鲁迅小说的理解和观点。

4.教学流程4.1 引入- 在黑板上展示鲁迅的名言或摘录,激发学生对鲁迅的兴趣;- 分享鲁迅的简要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思考他的作品可能涉及的主题和意义。

4.2 选读鲁迅代表作品- 分发鲁迅的小说文本,让学生进行阅读;- 分组或个人讨论,总结小说的主要情节、人物和主题。

4.3 解读鲁迅小说的主题和艺术特点- 教师通过讲解和解读,介绍鲁迅小说的主要思想和艺术手法;- 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隐喻、象征和讽刺等修辞手法。

4.4 讨论和写作活动-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分享对鲁迅小说的感悟和思考;- 布置写作任务,让学生撰写一篇文章或论文,表达对鲁迅小说的理解和评论。

初中语文鲁迅小说教案

初中语文鲁迅小说教案

初中语文鲁迅小说教案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伟大作家之一,他的小说作品以其犀利的批判精神和深刻的社会触动而著称于世。

本文将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鲁迅小说进行教案设计,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鲁迅的作品。

一、教材分析鲁迅的小说作品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药》、《故事新编》等。

这些小说以独特的视角和写作风格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和人性的苦难。

初中语文教学中,这些作品通常会被选为课外阅读或作品鉴赏的内容,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鲁迅小说的核心内容和主题思想。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批判思维和人文关怀意识。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自立自强的精神。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1)了解鲁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通过介绍鲁迅的个人经历和社会背景,让学生了解他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2)分析鲁迅小说的核心内容:选取鲁迅的代表作品,如《阿Q正传》,以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塑造为线索,引导学生理解小说中所要表达的思想和主题。

(3)阅读和讨论鲁迅小说的片段和关键章节:选择小说中比较经典的片段进行背景介绍和阅读,引导学生思考其中蕴含的深意,培养学生多角度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2.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述鲁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并感受鲁迅的悲悯之心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2)阅读法:通过学生自主阅读鲁迅小说的片段和关键章节,培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就小说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交流,提升学生的批判思维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鲁迅的形象和相关场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授:讲述鲁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包括他的革命思想、批判精神以及对民众苦难的关注。

3. 分析:选取《阿Q正传》的片段进行分析,让学生思考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社会问题,并以此为线索引导学生理解鲁迅小说的创作主题。

小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教学策略探究

小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教学策略探究

小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的教学策略探究尊敬的XX小学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很荣幸站在这里,探讨有关“双减”形式下,小学教材中鲁迅作品的教学策略探究。

一、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加入鲁迅作品的原因1.体现国家意志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这是语文学科最基本的理念。

在教科书中,有必要选取一些与民族英雄和榜样人物有关的文章,以此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在小学教科书中,鲁迅的文章彰显了民族精神,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民族意志。

因此,小学生应该多学习鲁迅的文章。

2.为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中,文化的传承和理解是重要内容。

语文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

帮助学生培养文化自信。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鲁迅的文章,说明小学语文教材对弘扬国家优秀文化十分重视,同时也为小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鲁迅和鲁迅的作品体现出的是革命文化的一部分,小学生学习鲁迅的作品,可以帮助他们继承革命文化传统。

在鲁迅的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他的杂文。

因此,想要传承中华民族的革命文化,阅读鲁迅的作品是必不可少的。

3.给儿童精神打上底色一个人最佳的学习阶段就是在儿童时期,也就是小学时期。

在小学时期让学生阅读大量的经典文章,可以帮助他们塑造良好的品格。

小学语文教师要通过学生喜欢的方式,带领学生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这对学生的成长十分有益。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学习他的作品,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生活中都可以受益无穷,也正是因为这样,鲁迅的作品对于小学生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找到合适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

4.突出母语教材的原创价值每个国家的母语教材对于本民族的原创性思想家和文学家的作品都是十分关注的。

在英国的母语教材中,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是每个学生的必学篇目。

在法国,也有专门的学习专题。

本国的原创性思想家和文学家的作品,是各国中小学母语教材中的重点内容。

新课程视域下初中语文教学中鲁迅作品教法初探

新课程视域下初中语文教学中鲁迅作品教法初探

鲁迅先生向来以他犀利的笔锋作为战斗武器,在动荡的年代里成为英雄的文人。

因此,鲁迅先生的文章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

近年来,虽然各类教材经过多次改革,而且又有了多个版本的教材,但是鲁迅先生的一些文章,依然被毫无疑问地选入教材。

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视觉,用不同的笔调描绘了不同的生活片段和对生活的感悟。

这不仅丰富了教材的内容,也带给了学生更多的审美感受。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教师们纷纷探索新课程视域下鲁迅作品的教学方法。

一、初中语文所选鲁迅作品的特色被选入初中教材的鲁迅作品,都有其不同艺术特色。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艺术特色是画面式描述的方法,层层展开,并列铺排文章的内容。

《社戏》是通过对农村孩子们的真实心理的描摹,展开作品的线索,并通过出色的心理描写,完成作品的主线。

人物的刻画生动形象,充满活力。

《故乡》是通过我的三个故乡的排列,展开作品的主题:一个是我记忆中的故乡,一个是我现在归来时真实的故乡,而另一个是我憧憬的故乡,通过记忆、现实、理想的描写,展开对故乡的情感和希望,寄托自己对祖国的热爱、思考与希望。

被选入教材的鲁迅作品,虽有其不同的艺术特色,但都选择笔触细腻,形象生动的作品,充满了生活的情趣,适合初中生的心理发展水平。

二、初中语文所选鲁迅作品的教学策略鲁迅的作品,风格独特,艺术特色也异彩纷呈,对鲁迅作品的教学方法不可千篇一律。

要体现作品的不同艺术特色,设计不同的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

(1)充满童趣的作品。

在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是这样设计课堂的。

首先,我问同学们谁记得自己童年的趣事。

大家纷纷举手,说得非常有趣,把课堂氛围活跃起来。

通过5个孩子的童年趣事,让同学们对自己的童年充满了怀念和回忆。

接下来,我又让同学们回忆自己在小学时候被老师惩罚得最惨的经历。

同学们也纷纷举手,说出自己的“苦难历程”。

5个同学说完以后,同学们自己也感觉到了:当时对自己是那么痛楚的事情,现在回忆起来却充满了乐趣,课堂氛围更加活跃起来。

语文新课标教学实践:从小说叙事学的角度探析《祝福》的教学视点

语文新课标教学实践:从小说叙事学的角度探析《祝福》的教学视点

语文新课标教学实践:从小说叙事学的角度探析《祝福》的教学视点摘要:借助小说叙事学的相关概念,选择教学视点,进行《祝福》教学,引导学生进入鲁迅创造的鲁镇这一乡土中国,叙述视点在小说中具体指作者、叙述者和故事三者的关系。

《祝福》中,教师可从叙述者、卫老婆子、祥林嫂等几个角度设计教学,引导学习。

关键词:叙事学;视点;《祝福》叙述视点和视角是小说叙事学中两个重要概念,叙述视点是小说由谁来说,视角是谁看和看什么的问题。

一、作者与叙事者的教学视点《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农历正月初三。

在《鲁迅日记》中,2月6日,“雨雪。

休假。

下午许钦文来。

夜失眠,尽酒一瓶。

”7日,“晴。

休假。

午风。

无事。

”鲁迅的日记以简略著称,从日记中我们不能看出究竟为什么创作祝福,但能看到写作时的心境并不怎么好,尤其是写作前一天尽酒一瓶,而且7日又没有任何人来访。

而写作的这一天又是正月初三,雪后天晴,很可能引发作者的乡土之思。

早在1923年7月19日,鲁迅和周作人兄弟失和,这是一直困扰文坛的一件事,事情猝不及防,兄弟两人谁也没有说过这件事的详情,虽然当时也有几个在场的人,但都一致保持沉默,没有人说过这件事。

不管其中究竟有怎样的难言之隐,但这件事对鲁迅的影响应该是深刻的。

兄弟失和之后,鲁迅就搬出了北京八道湾。

这所宅子是用鲁迅的积蓄和售卖绍兴祖宅祖产之钱购买的,但最后留给了周作人一家。

有研究者认为,兄弟失和是鲁迅思想的一大转折点和发展点,再加上新文化运动到1923年已经基本结束,鲁迅结束了呐喊,转向彷徨,而《祝福》就是《彷徨》的第一篇。

《祝福》距离鲁迅创作《狂人日记》已有6年时间,作者大声呐喊以唤醒沉睡在黑屋子里的人们,转向对呐喊者的沉思和国民性的思考。

其实,作者早在呐喊初期就对国民性的麻木有了清醒的认识,但他仍然保持着一个战士的姿态,而经历过这一系列变化之后,对于作为呐喊者的知识分子以及需要唤醒的国民都有了更深的思考。

鲁迅对呐喊的知识分子的思考,在小说中就表现在《祝福》的叙述者身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视野下的鲁迅小说教学鲁迅小说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在我国现时通行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材里,鲁迅的小说作品作为精读、精讲篇目占有较大比重。

初中和高中语文教材中共选入鲁迅小说11篇:《故乡》《社戏》《祝福》《药》《一件小事》《风波》《孔乙己》《狂人日记》《非攻》《铸剑》《阿Q正传》等。

可以说,古今中外所有的作家,没有谁能够像鲁迅这样在我国的中学语文教育领域如此受到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或是有部分学生读不懂、甚至不喜欢鲁迅;或是部分中学语文教师对鲁迅作品理解不透、讲不好。

社会上曾经喊出“中学语文不需要鲁迅”之声。

究竟中学学生学习鲁迅作品的情况如何,鲁迅作品对青年的人生成长是否有价值?笔者曾对此进行了专门的访问和调查。

从访谈和调查结果看,86%的大学生有进一步了解和深究鲁迅作品的念头;有相当多的已经进入大学的学生对中学时代语文教师教授鲁迅作品的教学水平不满意;大多数中学生对学过的鲁迅作品印象不是很深,有一定的隔膜感。

对早已在民间流传颇广的鲁迅小说中的人物:熟悉的程度依次是:阿Q88.3%、孔乙己65.8%、狂人57.1%、祥林嫂52.4%、华老栓等48.0%、闰土38.1%。

访谈中,无论是已进入大学的学生或正在中学的学生,大多数表示自己对鲁迅及其作品是有兴趣的,表示会主动的阅读鲁迅的作品,因为感到自己在人生的孤独、苦闷时会觉得鲁迅作品与自己的经历有一定的联系。

分析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有兴趣的,愿意主动阅读鲁迅的作品的原因:首先,当代中国正处在社会的转型期,人们在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都在发生着重大变革中承受着来自生存、发展等方面的压力。

高科技的发展所产生的直接效果以惊人的速度丰富和影响着青年学生的生活,而青年学生在精神上则产生了明显的不可填补的空虚,甚至失落,因而使现代的青年学生比任何时候更需要一种精神的追求。

这是学生在阅读心理方面对鲁迅及其作品产生兴趣的原因之一。

此时鲁迅在作品中展示在读者面前的一贯具有的孤独和悲凉、痛苦、悲悯、沉重和梦寐,使青年学生感悟到其作品中的现代内涵和人生意义。

鲁迅对旧中国和传统文化的揭露、痛斥、抨击、嘲讽、鞭挞,始终是那样独特地闪烁着光辉,至今仍然有着强大的吸引力,这是学生在精神需求方面愿意主动接近鲁迅及其作品的又一原因。

鲁迅小说具有洞察人生精神困境的深邃思想内涵和魅力,出现在鲁迅笔下的可以说都是日常生活中一些平凡的人和事,都是一些普通的农民和知识分子。

但是,从优秀的鲁迅小说中投射出的新鲜有力的思想感召力,使它们成为一代又一代青年认真研读的对象。

分析学生对中学时代语文教师教授鲁迅作品的教学水平不满意的原因。

首先,鲁迅作品一诞生就注定成为日后的经典。

20世纪20年代初,鲁迅开始新文学创作不过两三年时间,但国内各书局和各省教育厅及一些著名的学校,就开始在他们自行编写的国文或国语类课本中编入发表在各种刊物上的鲁迅作品。

1949年全国解放后,一切纳入新体制的轨道。

语文成为负载新体制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

当时无论哪一门功课,都有完成政治思想教育的任务。

这个任务,在语文科更显得重要。

说明了鲁迅作品在新体制下入选的目的。

1966-1976年“文革”期间,“左”倾思潮登峰造极。

中学语文教学一味强调政治思想宣传,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或者“政文课”。

据了解,“文革”开始的头两三年,鲁迅作品因为不完全符合政治思想宣传的目的而被逐出了中学语文课本。

1969年开始,语文课所谓“文”的范围稍有扩大,鲁迅作品开始得到谨慎的恢复(仅限于政治针对性极强的杂文);1970年,文学作品的解禁范围进一步扩大;1972年以后,只要是鲁迅的作品均不在被禁之列。

概言之,“文革”中后期,在其他作家和作品均遭禁的时候,鲁迅作品成了中学语文课堂上惟一的文学教材。

1977年-90年代初的中学语文课本中的鲁迅作品,主要是对“文革”前17年大部分选目的恢复。

对此,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王富仁教授曾经解释中学语文课本中不能减少鲁迅作品的原因,他在接受《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记者的采访时,就“如何看待语文课本中的鲁迅作品”这一问题,针对有人质疑鲁迅作品进入中学语文课本数量太多,对于中学生来说太难的问题,他表示:长期以来,大家之所以认为鲁迅作品难懂,最重要的原因是把鲁迅作品当作某种观念的工具,将学生接受鲁迅等同于接受某种附加于其上的观念。

鲁迅作品恰恰是好懂的,“因为鲁迅的作品里,充满着人性的语言,是与人的最内在的感受结合在一起的,这样的内在感受与儿童感受事物的方式,与普通人感受事物的方式最接近”,“在现代文学中,像鲁迅这样以人性、童心去感受世界的作家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这正是对人的基本要求,要从直感出发,而不是从观念出发”。

其次,中学鲁迅作品教学,长期习惯于用抽象的政治观念和阶级观点来机械地分析鲁迅作品的思想主题,把鲁迅作品变成某种政治观念的图解,把活生生的鲁迅讲成了某种政治观念的符号。

查看建国后的语文教研资料及有关文献,将鲁迅作品的教育作用视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材料;批评教师在语文课的教学实践中,忽视鲁迅作品的思想教育作用的内容俯拾皆是。

笔者并不认为,语文课就要上成鲁迅思想研究课。

但是教师有责任通过鲁迅作品教学,“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高中新课标)把鲁迅留给中华民族的这份精神食粮的养料尽可能地去养育一代又一代的青年。

而客观情况是,多年来的中学鲁迅作品教学,不是语文味或文学味太浓,也不是忽视了思想教育作用,而是往往把鲁迅作品课上成思想政治教育课,而所谓思想政治教育又往往表现为某些空洞、抽象、深奥、难懂的政治观念的灌输。

所以,才有相当多的已经进入大学的学生对中学时代语文教师教授鲁迅作品的教学水平不满意。

所以,中学鲁迅作品教学最需要的是还原鲁迅,还原文学,让学生在鲁迅作品的阅读中,“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高中新课标)。

而不是借鲁迅来宣扬某种抽象观念。

如何还原鲁迅,还原文学。

首先,语文教师要加强业务修养,深入了解鲁迅,提高鲁迅作品的教学质量。

鲁迅作品难懂难教,这是许多人的同感。

但解决影响中学鲁迅作品教学质量的最主要因素,是要提高教师的业务修养,具有扎实的中外历史知识,要了解鲁迅的生平、思想及创作道路,还要有一定的中国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学的基础知识。

通过大量阅读鲁迅的作品,透彻了解作品的写作时代背景,认真钻研作品,理解鲁迅作品的深刻内涵。

不能过于依赖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

鲁迅研究专家钱理群先生则说得更是直截了当:“说到底,要提高鲁迅作品教学的质量,关键还是教师自己先要读懂鲁迅作品,并且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自己的理解和把握”对于中学语文教师来讲,确实是要求很高的。

例如,鲁迅的小说很少用大量篇幅去表现包括农民在内的下层人民所受的政治经济的压迫和物质生活的困苦,而是着重表现他们所受的精神毒害、精神痛苦及性格变态。

其次,中学语文教师要加强与鲁迅研究界的联系,及时使学术成果反映到中学鲁迅作品教学之中,增加鲁迅作品教学的生气,活跃鲁迅作品教学课堂。

“文革”结束以后,鲁迅研究突破了30年来的政治图解模式,逐渐扭转把鲁迅思想一味紧贴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倾向,力图还原鲁迅以本来面目。

但中学鲁迅作品教学与鲁迅研究界多年隔绝,使得新的研究成果不能及时进入中学鲁迅作品教学。

改革开放后的相当长的时间里,关于中学鲁迅作品的思想主题教学,基本沿用五六十年代的阶级分析方法,进行抽象政治观念的说教。

这就造成了一个尴尬的现象,在中学语文界,一方面,大家都承认鲁迅及其作品的伟大,另一方面,却有许多教师和学生不喜欢鲁迅和他的作品,认为其作品“深奥”“难懂”“怪僻”;其人尖刻,爱骂人,动不动就对人“打棍子”“扣帽子”。

所以,有一部分教师比较抵触鲁迅作品,对鲁迅作品教学不是积极钻研,而是消极应付,以致中学鲁迅作品教学课堂气氛沉闷,缺乏生气。

这直接影响了中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率,也影响了鲁迅这一世纪精神遗产的有效传播和继承。

特别是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一股以“贬鲁”为时髦的现象:有的青年作家急欲一鸣惊人,在文学创作上刻意求新,以学西方新潮为荣;把鲁迅斥为挡路的“一块老石头”,并大声疾呼要同“经典作家”决裂,公开发表断裂论,割断与传统文化的联系;也有一些大学生处于一种反驳情绪,“想挑挑鲁迅的毛病,打破这最后的神话”。

上述现象自然也影响到中学语文教师和幼稚、易偏激的中学生们,他们由于缺乏对历史的深入了解和思考,缺乏对鲁迅思想、文学的真正理解和深刻认识,于是误把浅薄当深沉,把投机、噱头当创新,这就要求中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关注鲁迅研究界的动态。

目前学术界、教育界在还原鲁迅的本体方面做了大量艰辛而富有成效的探索,对鲁迅的“立人”思想,“国民性批判”思想等过去注意不够的方面有了深入的研究,对鲁迅复杂的精神世界进行了综合性的考察,敢于直面鲁迅的局限性,做出历史主义的阐释,对鲁迅的认识越来越趋于全面、深刻、准确。

中学语文教师有责任及时使学术成果反映到中学鲁迅作品教学之中。

至于学生和部分教师反映的鲁迅文字难懂的问题,这里既有鲁迅字斟句酌的文字运用的态度问题,也有他对文字表达效果的刻意追求,还有他的使用习惯。

鲁迅是一位有着深厚国学修养的大家,他十分注意从生活中选择语言,十分注意对语言文字的锤炼,有着深厚的古文字修养,爱用那些常见而独到的字眼,遣词造句确实与众不同。

他小说中的语言文字常常闪动着创造性的光芒。

如《秋夜》“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鲁迅正是用这样特殊的表达来抒发他内心的孤寂与沉闷的心情,这正是他作品具有深厚的吸引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假如我们能带领学生真正进入鲁迅作品的精神内核,就会觉得鲁迅先生的文章真是百读不厌。

在多家媒体关于百年文学经典的读者调查中,鲁迅著作仍高居榜首。

英特网上评选20世纪最伟大的中国作家,鲁迅还是名列第一,这也应该是最好的证明。

单位:河南郑州市郑州师范专科学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