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李渔戏曲思想

合集下载

李渔的闲情偶寄戏曲思想论文

李渔的闲情偶寄戏曲思想论文

第一节明清戏曲本色理论对李渔语言论的影响上文表述李渔要求唱词贵浅显,宾白要贵洁净戒浮泛等等,除了与他本人的生活经历与家伎班的演出等社会活动有密切关系,还与他对明清之际曲论中本色论的继承有关。

综观元明清三代戏曲发展的概况与曲论的发展,本色论的发展是不容忽视的一条理论线路,它贯穿于几乎所有曲论大家的理论当中,并且深刻的影响着后世作家的创作和理论。

李渔生活的年代处于明末清初,他又是一位进步的理论大家,因此他对本色论的继承造就了《闲情偶寄》中的戏曲与言论,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本色论的基本精神。

一、本色论的发展概况:“本色”二字,是中国文学理论中的一个特殊概念,在文学理论中最早使用“本色”一词的是《文心雕龙·通变》,文中说道:“今才颖之士刻意学文,多略汉篇,师范宋集,虽古今备阅,然近附而远疏矣。

夫青生于蓝,绛生于蒨,虽逾本色,不能复化……”这里的本色表达的是“本来之色”的意思。

本色一词在文学理论当中凡被用到皆取“事物的本体风格”这层意义。

戏曲中的“本色”自然也是说“本体状态”,但是与其他理论不同的是,戏曲中所说的本色主要是指语言一种风格特征。

曲论中的本色理论的发展期集中在明朝嘉靖到明朝末期这一段时间内。

但是本色论的出现则是从宋代开始的,宋元二代是萌芽期,到了明代才得到丰富和壮大。

宋代的张邦基在评论当时的滑稽戏时说道:“优词乐语,前辈以文章余事,然鲜能得体。

”又:“凡乐语不必典雅,惟语时近俳乃妙。

”此处“得体”就是本色的意思,他认为戏剧在当时是文人作诗作词的闲余空当里得游戏,尽管是在创作优词乐语,但是很少能合乎戏曲的体制的。

要合于戏曲的文体特征,其实是不必典雅的语言,反而那种近似俳优的诙谐的语言才是最好的,毫无疑问张邦基注意到了戏曲的通俗性,因此才能一语中的说明到底的什么才是戏曲的语言的“本色”。

这是关于戏曲本色最早的言论,说明语言的本色就是要符合特定的体制。

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作词十法》当中对戏曲的语言的本色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说明:“造语必俊,用字必熟,太文则迂,不文则俗,文而不文,俗而不俗,要耸观,又耸听。

浅谈李渔戏曲理论

浅谈李渔戏曲理论

浅谈李渔戏剧理论戏剧戏曲学11级杨铎1032011101103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自殷商后甲骨文出现,到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达到第一个高峰,随后汉赋唐诗宋词接踵而至,元曲和明清小说纷至沓来,中国古代涌现出无数大家,从影响深远的孔子老子,专注一方的韩菲墨子,到开中国纪传体史书先河的司马迁,到作诗入仙境的诗仙诗圣,再到关注百姓批判黑暗的关汉卿,再到集大成的曹雪芹,都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无可比拟的精神财富。

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一直是偌大的文学海洋里的沧海一粟,甚至很多时候不被那些所谓的文人士大夫待见,但这并不阻碍她在这片广饶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而在这其中,李渔,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异类,尤其得到了笔者的关注。

李渔,清代著名的戏曲创作家和理论家,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后改名渔,字笠鸿,又号笠翁。

代表作有《闲情偶寄》、《笠翁十种曲》,均为我国戏曲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亦署新亭樵客、觉世稗官、觉道人、随庵主人、湖上笠翁等。

他出身于药商家庭,自幼与小市民阶层接触密切,这对他以后人生观的形成造成了很大影响。

早年他和当时的所有读书人一样尚存入仕之心,但几次应乡试均落第,使年轻的李渔深感挫折,遂不复作此念。

清初的一段时间曾避居山中,虽蓬衣垢食,却以苦为乐。

他原本家境不错,但经过历年天灾人祸,家道日衰,逐渐不得不过上了卖文为生的生活。

清顺治八年他移家杭州,与当时名流雅士过往甚密,他的戏曲小说多作于此时。

由于其文名渐大,后来又自主家庭戏班,专事权贵,在当时的社会上产生了颇大的影响,一些达官贵人纷纷请他演戏。

他也乐此不疲,经常携带妻妾外出,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尽览九州风光,也使李渔成为广有资财的戏班主。

康熙元年,他从杭州迁居金陵(今江苏南京)。

芥子园是他在金陵的别业,命名取“芥子纳须弥”之义。

与此寓所一起,还设有书铺,刊行了不少戏曲小说及其他杂著,如著名的《芥子园画传》,这一切都说明他是个极具商业头脑和营销策略的文人。

浅论李渔的戏剧创作理论 李渔戏剧理论

浅论李渔的戏剧创作理论 李渔戏剧理论

《浅论李渔的戏剧创作理论李渔戏剧理论》李渔,明末清初人。

明亡以前,生活比较富足。

清初,经历巨大的社会变革,兵灾战火中,逃离家园。

从此家道中落,他也开始了一生为生活奔波的日子。

《闲情偶寄》成书于1671年,时年李渔61岁。

关于其戏曲的理论的阐述可称为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产物。

李渔编纂戏曲剧本的主要目的是“砚田糊口”,因此喜剧的商业价值是其创作剧本注重的方面之一。

为了博得观众,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他在剧作的结构、情节、语言、音律和表演等等各个方面精心设计,以期达到观众的胃口。

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对戏剧这一种艺术形式来说,这是戏曲创作的几个要求之一。

如何能够像庖丁解牛一样时时抓住或延长、改变观众的注意力,这需要剧作家花费很多的时间来处理。

一个剧本的演出就在短短的几个小时之内,要吸引各种各样的观众,这本身就是一场艰辛、激烈的心理搏斗。

而李渔的剧论旨在抓住观众心理方面颇有一番前无古人的见解。

姚斯在他的《文学史作为文学理论的挑战》中说,“在作者、作品和大众的三角关系之中,大众并不是被动的部分,并不是仅仅作为一种反应而存在。

相反,它自身就是历史的一个能动构成。

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

”姚斯把接受者看作是一个重要的参与部分,因而创作戏曲时,必须充分考虑作品、作者和观众之间的关系。

观众作为一个接受群体,一出戏必须得到观众的赞许才能长久生存下来。

一出戏的成功与否,观众是最重要的评判者。

但同样这种作用是双向的,既然对作品反映一般,那说明剧作能引起的注意力确实不大。

李渔在剧论其实很好的考虑到了观众的心理,他把结构放在了第一位。

而文章主要也是从其的戏剧情节结构来分析。

首先看其在戏剧人物和事件的处理上。

李渔在“立主脑”中,指出“即此一人之身,自始自终,离合悲欢,中其无限情由,无穷关目,究竟俱属衍文,原其初心,又只为一事而设。

引一人一事,即传奇之主脑也。

”可以看出其认为故事里的人和事情是很重要,他认为确定主人公和主要事件就是“主脑”。

浅析李渔的戏剧和小说理论

浅析李渔的戏剧和小说理论

浅析李渔的戏剧和小说理论摘要:李渔是清初著名的戏曲作家、戏曲理论家和小说家,在戏曲和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其戏曲理论在中国戏曲理论史上占据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

在这里,将重点阐释他的戏剧和小说理论。

关键词:李渔戏剧理论小说理论戏剧理论李渔是我国文学史、戏曲史、戏曲理论史上的一个杰出人才,一生著述颇丰,其著作涉及诗、词、文、赋、小说、戏曲、戏曲理论等方面,且样样精通,而戏曲理论之集大成者《闲情偶寄》更是扬名海内外。

他的戏曲理论主要见于《闲情偶寄》“词曲部”、“演习部”以及“声容部”之一部分。

李渔从明代剧作家远离舞台使剧本成为案头之作中发现弊病,开始注重与观众的互动性和舞台效果,重视研究戏曲的演习工作。

因此,李渔在戏曲的艺术形式和演唱技巧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创新。

独树一帜的戏剧风格使他在当时戏曲界一举成名,可谓是“北里南曲之中,无不知李十郎者”。

李渔从他自身体味的艺术规律出发,确立了以“登场”为目的,以“主脑”为核心,以创新为动力,以“针线紧密”、“文情专一”为要求的结构原则。

在这个原则指导下,李渔创造出以“奇意”为灵魂,以“一人一事”为枢纽,以“奇事”、“奇情”为表现,众多人物网式联系,多条线索交叉叙事,格局场景异彩纷呈的独特艺术结构。

同时,李渔比前人更熟练、巧妙地运用了“血脉相连”法、“郑五歇后”法、偶然巧合法、错认误会法和双重游戏法等多种结构技法,大大增强了其戏剧结构的生动性和影响力。

李渔能成为清代首屈一指的“当行”曲家,并创造出“为一朝之冠”的结构艺术,主要原因在于他既有“顺性、顺情、顺世”的自适人生观,又存在“卖赋以糊其口”的生计需要,以及他生长在一个戏剧艺术空前繁荣的时代。

李渔把握了戏曲艺术舞台性特点,深知“优人搬弄之三昧”,并以这一根本特色的把握为基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戏剧美学体系,系统论述了从剧本到舞台演出的一系列特殊规律。

李渔的戏剧理论乃小说家的戏剧理论,“非奇不传”、“非新不传”的戏剧观是李渔戏剧理论的核心。

从《风筝误》看李渔的戏剧观

从《风筝误》看李渔的戏剧观

从《风筝误》看李渔的戏剧观李渔是中国明代杰出的戏剧家,被誉为“明代戏剧之宗”。

他的戏剧观点以其代表作《风筝误》为例,展现了他在戏剧创作中独特的见解和独到的才华。

《风筝误》是李渔创作的一台四十出的杂剧,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与责任的故事。

这部作品中,李渔运用了喜剧和悲剧的元素,以及丰富的角色设置和巧妙的情节安排,使整个故事充满了悬念和戏剧性。

李渔的戏剧观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观察。

首先,李渔强调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他深刻描绘了角色之间的心理变化和相互作用,展示了人物的喜怒哀乐、情感纠葛和内心挣扎。

在《风筝误》中,主要人物之间的感情纠葛和角色塑造都非常复杂,表现出了人性的多面性。

其次,李渔注重剧情的发展和节奏的掌控。

他善于运用剧情的起承转合,通过巧妙的叙事手法和情节的交错,增加了戏剧的紧张感和吸引力。

剧中爱情与责任的冲突和矛盾是整个故事的核心,李渔通过角色之间的行动和对话,展示了剧情的高潮和低谷,使观众产生了情感共鸣。

再次,李渔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塑造。

他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和言辞之间的微妙差别,展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社会角色。

在《风筝误》中,李渔塑造了各种不同性格的人物,如忠诚的仆人、贪婪的商人和无畏的英雄等等,每个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色。

此外,李渔还注重戏剧的教育功能。

他通过戏剧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传达社会道德和价值观念,引导观众思考人生和人性的问题。

在《风筝误》中,李渔以爱情与责任的冲突为主题,探讨了人们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时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综上所述,《风筝误》充分展示了李渔的戏剧观。

通过描绘人性的复杂性、掌握剧情的发展和节奏、刻画人物形象和塑造、以及注重戏剧的教育功能,李渔成功地创作了一部情节曲折、唯美动人的戏剧作品。

他的戏剧观对于今天的戏剧创作者和观众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

简述李渔的戏曲主张

简述李渔的戏曲主张

简述李渔的戏曲主张
李渔是20世纪初活跃的戏曲家,也是“新派”戏曲的代表。

他希
望能够为中国传统戏曲赋予更加广阔的空间,打破传统的局限,使戏
曲能够更好的展现出其精神性以及艺术性。

李渔首先主张抛弃历史上剧本写作的老一套,而采用新的故事情节、新的台词表达,以能够更好地表达人物性格、发展故事情节以及
融入艺术性。

此外,他主张融合音乐性、舞台设计性等元素,以提升
戏曲的艺术性。

李渔还提出要实现民间真实的戏曲,他主张要完全拒绝形式化的
文字,实现民间自然的口语。

同时,他主张要实现精神性的戏曲,实
现文学上的艺术性,考虑剧作的文章性。

最后,他还主张要大胆创新,改革传统的演出技术,使戏曲脱离传统模式,赋予更加广阔的空间,
以表达更有文化内涵的戏曲。

总之,李渔主张实现新派戏曲,其主张包括:抛弃历史上剧本写
作的老一套,融合音乐性、舞台设计性等元素;实现民间真实的戏曲,实现精神性的戏曲,考虑剧作的文章性;大胆创新,改革传统的演出
技术,使戏曲脱离传统模式,赋予更加广阔的空间,以表达更有文化
内涵的戏曲。

李渔戏曲美学思想中剧本创作理论的解读

李渔戏曲美学思想中剧本创作理论的解读

李渔戏曲美学思想中剧本创作理论的解读1. 引言1.1 李渔戏曲美学思想中剧本创作理论的解读李渔是明代诗人、戏曲家,他在戏曲美学思想中提出了许多关于剧本创作的理论,对中国戏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李渔戏曲美学思想中剧本创作理论进行深入解读,从他的基本观点、剧本创作要求、人物塑造理论、现实主义创作观念以及情节构思等方面展开讨论,旨在揭示他在戏曲创作领域的独特贡献和思想内涵。

通过对李渔的理论进行分析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戏曲文化的精髓,进一步推动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之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李渔戏曲美学思想中剧本创作理论的解读不仅具有理论研究的意义,更对戏曲创作实践有着积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有助于提升戏曲文化的艺术品质和内涵,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2. 正文2.1 李渔戏曲美学思想的基本观点李渔认为戏曲作品应当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感受力,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他认为戏曲是一种艺术形式,应当兼顾传统和现代元素,不断创新和发展。

李渔强调戏曲作品应当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通过精心构思的剧情、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真实的情感表达,使观众在观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审美愉悦。

李渔认为戏曲作品是艺术家对生活、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和表达,应当反映时代精神和人类命运的关怀,引发观众对世界的思考和思想的碰撞。

李渔戏曲美学思想的基本观点是以人为本,注重情感表达和审美体验,强调戏曲作品的价值在于其能够启发人们对生活和艺术的理解和感悟,对社会的思考和反思。

这些观点对于戏曲剧本创作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2.2 李渔对剧本创作的要求李渔认为剧本的结构应当严谨完整,情节紧凑连贯。

他强调剧本应当具有起承转合的结构,通过严谨的布局和合理的安排,使得观众在观看中能够引起情节的紧张和悬念,从而增加戏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李渔强调剧本的语言应当生动活泼,富有诗意和韵味。

李渔的戏曲理论浅析

李渔的戏曲理论浅析
起 来就 是 “ 针 线 ” 密 的内 涵 所 在 。“ 编 ~ 折 。 须 前颈 数 折 , 颈 每 后 数 折 。顾 前 者 , 其 照 映 ; 后 者 , 于埋 伏 。 ” 以 《 琶 记 》 欲 顾 便 仍 琵 为 例 , 出 其 剧 情存 在 的 纰漏 。 指
了如 下 的 解 释 :大 概 起 要 美 丽 中要 浩 荡 , 要 响 亮 , 贵 在 首 “ 结 尤
支 配 的 关 系得 至较 明确 的诠 释 , 渔 的 戏 曲 理 论 主 要 体 现 在 他 的 《 李 闲
情偶 寄 》 。 即 使 在 《 中 阕情 偶 寄 》 , 渔 的 戏 曲 思 想 也 基 本 集 中 中 李 体 现 在 词 曲幂 演 习 两 部 ,其 戏 曲 理 论 可 以 简 单 概 括 为 编 剧 理 论 日 和 演 届理 论 两 个方 面 。 l 李 渔 编 剧理 论 的 精 华 在 ” 构 第 一 “ 。 在 中 国 古 代 戏 益 史 结 中
在 “ 头 绪 ” 款 中 , 渔指 出 了 “ 绪 繁 多 奇 之 大 病 ” 减 一 李 头 传 之
类的弱点。 荆》《 》《 》《 》 《 、刘 、拜 、杀 为什 么 能 “ 以传 与后 世 ” “ 得 ? 只 为 一 线 至底 无 旁 见 铡 出 之情 。” 劝 导 戏 剧 作 者 要 时亥 把 “ l 并 他 《 头
文 人 注 意 的接 受领 域 , 仍 有 不 少 不 凡 的 见 解 。 他
之 本 意 也 。传 奇 亦 然 。一本 戏 中 , 无数 人 名 , 竟俱 属陪 宾 ; 有 究 原 其初心 , 为一人而设。即此一入之身 , 止 宫始 至 终 , 合 悲 欢 , 离 中 具无限情 由 无 究 关 目 , 竟 惧 属 衡 文 ; 其 初 心 , 止 为 一 事 悉 究 原 又

. 论述题试评述李渔的戏曲雅俗观。

. 论述题试评述李渔的戏曲雅俗观。

. 论述题试评述李渔的戏曲雅俗观。

李渔认为曲文的词采与诗文非但不同,而且是截然相反的。

诗文的词采崇尚典雅忌粗俗,宜蕴藉而忌分明。

但是词曲的文本则要直说明言,浅显易懂。

但凡那些读后让人费解的绝不是好词。

前人的观点对李渔产生了重大影响,李渔在继承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再次强调曲文“贵显浅”,要求曲文语言通俗,自然本色;又说:“然一味显浅而不知分别,则将日流粗俗,求为文人之笔而不可得矣。

元曲多犯此病,乃矫艰深隐晦之弊而过焉者也。

极粗极俗之语,未尝不入填词,但宜从脚色起见,如在花面口中,则惟恐不粗不俗,一涉生旦之曲,便宜斟酌其词。

无论生为衣冠仕宦,旦为小姐夫人,出言吐词当有隽雅春容之度:即使生为仆从,日作梅香,亦须择言而发,不与净丑同声。

以生日有生日之体,净丑有净丑之腔故也。

”可见过分的强调显浅也是不可取的,为了把握好这个度李渔又辩证的提出了下一款理论“戒浮泛”,强调一味的显浅而不知分别,则将日流粗俗,求为文人之笔而不可得矣。

李渔在此所要表明的意思有二:一是显浅不等干粗浅,通俗不等干粗俗;二是剧作家创作曲文应当根据角色的身份和地位分别赋予典雅或通俗的语言,甚至极粗极俗之语,只有这样才能算得上“文人之笔”。

可见,李渔要求剧作家创作曲文并非千篇一律,而是要辩证对待和灵活处理典雅或通俗的语言。

李渔戏曲美学思想中剧本创作理论的解读

李渔戏曲美学思想中剧本创作理论的解读

李渔戏曲美学思想中剧本创作理论的解读李渔是明朝晚期的戏曲家和评论家,他对戏曲美学思想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李渔的戏曲美学思想中,剧本创作理论占据了重要地位,他提出了创作剧本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本文将对李渔戏曲美学思想中剧本创作理论进行解读。

李渔提出了“诚意”和“趣味”的原则。

他认为,剧本创作应以诚意为基础,即剧作家要有真挚的情感和真实的创作动机,才能创作出有血有肉、有灵魂的剧本。

李渔主张在创作中融入趣味元素,使剧本更易于引起观众的兴趣和共鸣。

他认为,趣味是剧本吸引观众的重要因素,只有将诚意和趣味相结合,才能创作出真正优秀的剧本。

李渔注重“情节”的构建。

他认为,好的剧本应具有丰富的情节,包括情感的起伏、冲突的激烈和情节的跌宕起伏等。

他倡导情节要具备逻辑性和连贯性,避免出现突兀和莫名其妙的情节转折,否则会使观众产生困惑和厌倦。

李渔还提出了情节的合理性原则,即情节要符合人物的性格和社会背景,不可随意安排,以保证整个剧本的合理性和可信度。

李渔还对剧本中的人物刻画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主张人物塑造要根据剧本的主题和情节需求,创造出具有鲜明个性、丰满而复杂的人物形象。

他认为人物的形象要立体、真实,要体现出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并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李渔还提出了人物的唯一性原则,即每个角色都应该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性格,不可出现人物替代或重复的现象。

李渔对剧本的语言运用也给予了重要关注。

他认为剧本的语言要符合古代文学美的规范,注重妙语、含蓄和充满艺术感。

他强调剧本语言要避免生硬、粗糙和平淡的表达,以充分展示作者的才华和艺术修养。

李渔还主张在语言运用中融入音韵美和节奏感,以增强剧本的艺术感和表现力。

李渔戏曲美学思想中的剧本创作理论提出了诚意与趣味原则、情节构建原则、人物刻画原则和语言运用原则等,这些原则为戏曲剧本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

李渔的剧本创作理论对后世的戏曲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也为后来的剧本创作和戏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李渔戏曲美学思想中剧本创作理论的解读

李渔戏曲美学思想中剧本创作理论的解读

李渔戏曲美学思想中剧本创作理论的解读李渔是明代戏曲理论家、批评家,他的戏曲美学思想是中国戏曲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他的著作《陶庵梦忆》中,有关戏曲的部分,尤其是他对剧本创作理论的解读,对后世戏曲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对李渔戏曲美学思想中剧本创作理论进行解读。

李渔在《陶庵梦忆》中指出,戏曲创作的关键在于情节的设置。

他认为,情节是戏曲的灵魂,是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因素。

李渔强调情节应当合乎逻辑,具有必然性,而不应该是凭空捏造或矫揉造作的。

他提倡戏曲创作者应当注重对情节的推敲和追求,力求达到情理合一,使剧情更加真实可信。

李渔的这一观点对后世戏曲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导着戏曲创作者在创作剧本时应当注重情节的合理性和逻辑性,力求使剧情更加吸引人、感人至深。

李渔还强调人物塑造在戏曲创作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戏曲中的人物形象应当栩栩如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以便观众能够一眼辨认出来。

李渔认为,人物的塑造要符合现实生活中的人性,要具有情感、动机和行为上的逻辑性。

他鼓励戏曲创作者应当根据剧情需要,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来推动剧情的发展。

这一观点对后世戏曲创作同样产生了重要影响,启发着戏曲创作者在创作剧本时应当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力求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鲜活,更具有观赏性和感染力。

李渔还对舞台表现形式和舞美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他认为,舞台表现形式应当服务于剧情的需要,而不应该是为了炫技或者迎合观众的好奇心。

李渔提倡舞台表现形式应当符合戏曲的审美特点,既要追求真实感和艺术感,又要兼顾观赏效果。

他强调舞台表现形式要与剧情和人物相协调,以服务于整部戏曲的表现,要求创作者通过对舞台表现形式和舞美的运用,来增强戏曲的艺术效果和观赏性。

李渔的这一观点对后世戏曲创作同样产生了重要影响,启发着戏曲创作者在创作剧本时应注重舞台表现形式和舞美的运用,力求使戏曲更加生动有趣、艺术感染力十足。

李渔的戏曲美学思想中的剧本创作理论对后世戏曲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导着戏曲创作者在创作剧本时应当注重情节的合理性和逻辑性,力求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鲜活,更具有观赏性和感染力,注重节奏和韵律的合理运用,力求使戏曲更动听动人,注重舞台表现形式和舞美的运用,力求使戏曲更加生动有趣、艺术感染力十足。

李渔戏曲结构的四点具体主张

李渔戏曲结构的四点具体主张

李渔的戏曲结构主张主要包括以下四点:
1. 分场主张:李渔主张戏曲应该分为四折一场,即五个部分。

他认为这样的结构既能保证戏曲内容的丰富性,又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呈现出完整的故事情节。

2. 情节主张:李渔认为戏曲的情节应该曲折多变,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他提倡在戏曲中设置悬念、转折和冲突,使剧情更加引人入胜。

3. 角色主张:李渔强调角色的性格刻画,认为角色的性格应该与剧情紧密相连。

他主张通过角色的性格特点来推动剧情的发展,使观众更加投入到剧情中。

4. 舞台主张:李渔主张舞台布置应该简洁大气,以突出演员的表演。

他认为舞台布置过于繁复会分散观众的注意力,影响戏曲的观赏效果。

《闲情偶寄》中关于“求真”的戏曲美学浅析

《闲情偶寄》中关于“求真”的戏曲美学浅析

65品 评《闲情偶寄》中关于“求真”的戏曲美学浅析张 爽李渔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戏曲家、理论家、美学家,《闲情偶寄》是其一生最重要的著作,其中戏曲方面的内容一直为人们所学习与研究,体现了李渔的美学思想,最为突出的是“求真”这一思想。

本文对李渔“求真”美学思想形成历史背景进行探究,重点论述李渔如何体现“求真”思想,主要从词曲创作以及场上表演两方面来具体分析,最后对李渔“求真”美学思想进行评价,阐述其价值意义。

一、“求真”美学思想的形成背景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市民阶层逐渐扩大,市民阶级接受了情感解放思潮的洗礼,开始追求自我的私心、欲望等,戏曲受其影响也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

文人们为了迎合市民阶层对于“个性解放”思想的迫切追求,开始创作出越来越多的表现世俗化的戏曲作品,整体内容表现为“没有远大的理想,深刻的内容,也没有真正抱负雄伟的主角和突出的个性、激昂的热情。

它们是一些平淡无奇然而却比较真实和丰富的世俗的或幻想的故事”,“求真”成为此时戏曲美学的核心思想。

当时的许多美学家如徐渭推崇“本色之真”的审美观念,李贽树立“以真为美”的戏曲审美观念,汤显祖提出“崇情尚真”的戏曲创作观等。

社会环境以及文人思想促进了李渔美学思想的产生,除此之外,李渔经常出入戏院,还亲自组建戏班,编写剧本,其戏曲理论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对后世戏曲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求真”美学思想的内涵明末清初,戏曲的曲词创作与场上表演不再只是宣扬伦理道德而是开始关注人物的真实经历与真实感受。

李渔看出了大众的审美需求,《闲情偶寄》整部书的叙述采用朴实、浅显易懂的白话文,在理论方面将难以理解的术语也应用贴切的比喻便于读者接受。

“求真”思想主要表现在曲词之真与场上之真两方面。

(一)曲词之真结构上,李渔提出“传奇之难,莫难于洗涤窠臼”,要求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注重自我真情实感的表达,有所创新,不能一味地模仿抄袭,失去新意。

对于《琵琶记》中一些不合实际的部分,李渔给出了自己独特66品 评的见解,比如蔡伯喈考中状元三年了,家里人却不知道,他在相府享尽荣华富贵却不能使唤一个仆人回家报信。

李渔戏曲理论的主要内容简答

李渔戏曲理论的主要内容简答

李渔戏曲理论的主要内容简答
在戏剧构造方面,李渔提出的重要原则有:“立主脑”,即突出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并以此体现“作者立言之本意”;“脱窠臼”,即题材内容应摆脱陈套,追求新奇,重视创意;“密针线”,即紧密情节结构,前后照应,使全剧浑然一体;“减头绪”,即删削“旁见侧出之情”,使戏中主线清楚明白。

这些论点,都能切合戏剧艺术的特征,且简明实用。

在戏剧语言方面,李渔反对用书面文学的标准来衡量,认为必须首先从适合舞台演出来考虑,所以剧作家应“既以口代优人,复以耳当听着”,使之顺口而动听。

具体的要求有“贵显浅”、“重机趣”、“戒浮泛”、“忌填塞”等,大体是既要明言直说,不故作姿态、炫耀博雅,又要生动有趣,表现出机锋和性灵,并切合剧中人物各自不同的心理和口吻。

简述李渔的戏曲主张

简述李渔的戏曲主张

简述李渔的戏曲主张李渔(1875-1944)是中国近代戏曲发展史上著名的学者、教育家、改革家,也是改革前后戏曲动态发展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他在近百年来中国戏曲史上颇具影响力,并将中国戏曲改革带入20世纪。

李渔的戏曲主张主要包括:一是发扬民族戏曲文化,重视戏曲传统。

李渔崇尚杜甫、白居易等诗词传统,相信戏曲文化的精华就在于诗词的抒情思想,坚决反对剧作家胡夷化、罗贯中化的做法,认为“民族戏曲是一个全宋元民族文化的汇集”。

他强调,戏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戏曲艺术家应该坚持反对剧作家抄袭、仿效外国戏剧的抒情思想,而是要把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融入戏曲表演之中,以便在中国的文化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记。

二是发扬文人戏曲文化,重视文人戏曲的熟悉性。

他认为,由文人创作的文人戏曲文化,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表达的是精神的文化,而不是粗俗的体制和社会风尚,并且把其作为重要的戏曲作品来传承,以便培育观众的审美情操。

三是发扬抒情性戏曲文化,重视戏曲表演者的才艺。

李渔认为,抒情性戏曲文化是中国戏曲中最重要的一种文化,它把艺术表演和诗词艺术有机结合起来,既能展现诗词文学的精美,又能充分发挥表演者的才艺,反映出天人合一的自然美和精神美。

他强调,抒情性戏曲文化应该以抒情性的角度,结合表演的艺术与风格,增强表演的趣味性和感染力。

四是发扬新派戏曲文化,重视戏曲改革的发展。

李渔认为,新派戏曲文化带来的变化,有助于将抒情性戏曲文化与传统戏曲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弥补了传统戏曲文化的不足;同时,也塑造了新型的、更有趣的戏曲表演模式,从而降低了戏曲艺术的认知门槛,使戏曲艺术更容易地被大众接受。

为此,他提出:“新派戏曲的变革,既应当把抒情性的情感发挥到极致,又应当有智慧地融入现代年代的改革,以创出一种具有现代性、简洁性与新颖性的戏曲文化。

”。

阐述你对李渔曲论的理解

阐述你对李渔曲论的理解

阐述你对李渔曲论的理解一、引言李渔,原名李清,字渔,号笠翁,是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的戏曲家、文学评论家。

他的曲论作品《闲情偶寄》对我国古代戏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李渔的曲论进行简要阐述,以期对李渔及其曲论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李渔曲论的核心观点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提出,戏曲是一种综合艺术,涵盖了文学、音乐、舞蹈、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

他认为,戏曲的本质是表现人生,艺术手法则应以自然、真实、感人为主。

此外,他还提出了审美标准,主张戏曲作品要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

三、李渔曲论的具体内容1.情节安排:李渔认为,好的戏曲情节要紧凑、曲折、引人入胜。

他提倡在情节设置上要注重因果关系,避免无谓的枝蔓。

2.角色塑造:李渔强调角色性格的鲜明性和真实性,要求演员在表演过程中既能体现角色的个性,又能与整体剧情相协调。

3.语言表达:李渔主张戏曲语言要通俗易懂、富有表现力,同时注重押韵、对仗等修辞手法。

4.音乐舞蹈:李渔对音乐和舞蹈在戏曲中的地位十分重视,认为音乐能渲染气氛,舞蹈能增强表演的观赏性。

他提倡音乐与舞蹈的融合,使之成为戏曲整体艺术的一部分。

四、李渔曲论的实用性李渔的曲论在当代戏曲创作中仍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他的观点启发了编剧、导演和演员如何在艺术表现上做到既富有时代特色,又具有民族风格。

李渔的曲论对我国戏曲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戏曲创作提供了有益的指导。

五、结论李渔的曲论是对我国古代戏曲理论的重要贡献,他的观点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指导意义。

通过学习李渔的曲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戏曲艺术的本质、表现手法和审美标准,为当代戏曲创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李渔的戏曲理论

李渔的戏曲理论

从《闲情偶寄》谈对李渔戏曲理论几点认识摘要:李渔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戏曲理论家,他的《闲情偶寄》中的戏曲理论部分可以说是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集大成之作。

李渔联系元明以来的戏曲创作实践,结合个人的创作体会,并吸取了前代理论批评家的真知灼见,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作了较系统的总结,从而构造出一个完整、内容丰富、具有民族特色的戏曲理论体系。

关键词:李渔、《闲情偶寄》、戏曲理论李渔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戏曲理论家,他的《闲情偶寄》中的戏曲理论部分可以说是中国古典戏曲理论的集大成之作。

王运熙、顾易生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中评价道:“《闲情偶寄》中的曲论,组织细密,条理清楚,形成了我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批评体系。

”①《闲情偶寄》中关于戏剧理论的论述主要集中在前两个部分《词曲部》(李渔此时所谓“词曲”,即今日所指的戏曲)和《演习部》——被后人独立刊行,名之为《李笠翁曲话》或《李笠翁剧论》。

另在《声容部》“习技第四”中,对表演艺术也经行了一定的论述。

②在这些部分中,李渔联系元明以来的戏曲创作实践,结合个人的创作体会,并吸取了前代理论批评家的真知灼见,对中国古代戏曲理论作了较系统的总结,从而构造出一个完整、内容丰富、具有民族特色的戏曲理论体系。

《词曲部》主要论及戏曲创作的立意、构思、语言、音律程式乃至剧本的通俗化问题。

《演习部》总结了昆曲艺术的教学和舞台演出的经验,论述了戏曲演出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如如何选择和改造剧本、如何教授演员唱曲道白以及演员服饰妆扮和音乐伴奏等,并提出演戏不能落于俗套,要推陈出新。

在《声容部》中,李渔还对如何挑选、训练演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总之,李渔的戏曲理论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座丰碑。

第一,李渔《词曲部》中提出了“结构第一”的观点,“至于结构二字,则在引商刻羽之先,拈韵抽豪之始。

”③一反自元以来曲为先的传统,提出先有结构,而后才应考虑曲调音律的问题——“结构第一,词才第二,音律第三”。

李渔把从重“曲”转而到重“戏”,①转引自王红梅、邓婕·浅析李渔曲论中的“重机趣”·焦作教育学院学报·第17卷第2期2001年6月.②方晚·对李渔戏剧理论和创作的再认识.[J].东方艺术·艺论推崇结构,强调叙事。

浅析李渔的戏剧思想对其小说语言的影响

浅析李渔的戏剧思想对其小说语言的影响

浅析李渔的戏剧思想对其小说语言的影响李渔作为明末清初著名的戏剧家,对戏剧艺术有着独到的见解。

在创作实践中,他往往会有意无意地在小说中体现他的戏剧思想,使得他的小说具有不同于同时代其他小说的一些特点。

本文尝试分析李渔的两本拟话本小说《连城璧》和《十二楼》在他的戏剧思想影响下所形成的一些独具风格的语言特点。

标签:李渔戏剧思想拟话本小说语言一、引言李渔(1611~1680)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戏剧家和戏剧理论家。

他一生共创作了《风筝误》《奈何天》《比目鱼》等十部戏曲和一部杂著《闲情偶寄》,其中《闲情偶寄》中的“词曲部”和“演习部”,是他戏剧思想的集中体现,也可以说是我国第一部把戏剧作为综合艺术来研究的戏剧理论著作。

同时,李渔还是一位出色的小说家。

在话本小说领域,他在学习前辈的基础上,敢于出奇制胜,创作出了《连城璧》(即话本小说《无声戏》的增补本)和《十二楼》两部小说,成为继冯梦龙、凌濛初等小说大家之后影响最大的一位小说家。

作为一名戏剧家兼小说家,李渔的戏剧理论和戏剧手法不仅仅体现在他的戏剧作品中,也影响到了他的小说创作,使其小说呈现出了一些独特的艺术风格。

小说集《连城璧》未增改之前被李渔命名为《无声戏》,他认为小说就是“无声的戏剧”,从中可以看出李渔小说的戏剧化倾向。

但是,由于李渔在戏剧方面的成就要高于小说,因此前人对于李渔的研究多集中在他的戏剧和戏剧理论,却往往忽视了他的小说,即使是研究他的小说,也很少与他的戏剧理论联系起来。

近年来,研究者们逐渐看到了李渔的戏剧思想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相关的理论研究也逐渐增多。

笔者认为,将这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有助于更加深入和全面地探讨李渔话本小说独具艺术特色的成因。

李渔的小说共两部,其中《连城璧》是在《无声戏》十二篇的基础上又增补了六篇,共十八篇。

《十二楼》共十二篇,每一篇均以小说中出现的楼阁的名字命名,而每个故事也都围绕着这些楼阁发生、展开。

本文将结合李渔的戏剧理论,具体分析这两部小说在其戏剧思想影响下所形成的独特语言风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渔戏曲思想论析作者:王瑞琪指导教师:汪超内容摘要:李渔是我国明末清初杰出的戏曲理论家,他的戏曲理论主要集中在《闲情偶寄》中的《词曲部》、《演习部》和《声容部》中,也有少数戏剧理论散见于他的诗文辞赋中。

李渔的戏曲思想标志着我国古代戏剧理论的成熟,主要包括四方面:一.戏曲结构论,李渔所说的“结构”其内涵非常丰富;二.戏曲人物论,涉及人物个性化、典型化及塑造方法;三.戏曲语言论,包括曲词及宾白问题;四.戏曲功能论,论述了戏曲的娱乐和教化功能。

这些内容包容了戏曲理论的基本方面,代表了古代戏剧理论的最高成绩,在今天仍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李渔,戏曲思想,闲情偶寄李渔是我国明末清初的一位杰出文学家、戏曲实践家和理论家。

他的创作及其理论研究涉及到诗词、文赋、小说、戏曲、诗文理论、词学理论、戏曲理论等方面,但成就最大的是他的戏曲理论。

他的戏曲理论主要集中在《闲情偶寄》的《词曲部》、《演习部》以及《声容部》中的一部分。

另外,也有少数戏曲理论散见于他的诗文词赋中,如《窥词管见》等。

《闲情偶寄》是作者联系元明以来的戏曲创作实践、结合个人的创作体会,并吸取了前代理论批评家的真知灼见而形成的,其中的曲论,组织周密,条理清楚,形成了我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批评体系。

李渔在世时,已经名扬四海了,而他去世后的数百年间直至今日时,更是不断有人从各种不同的角度、用各种不同的观点评述他、研究他。

而且,李渔早就走出国门,发生世界性的影响。

近年来,李渔越来越成为世界性的文化、文艺研究对象。

著名汉学家、美国哈佛大学东方文化系主任、新西兰人韩南教授认为,李渔是中国古代文学中难得的可以进行总体研究的作家,李渔的理论和作品具有一致性,形成一套独特的见解。

[1](p1)李渔(1611—1680),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中年改名李渔,字笠鸿,号笠翁,亦署新亭樵客、觉道人、随庵主任、湖上笠翁等,明末清初著名戏剧家。

江苏如皋人,祖籍浙江兰溪。

他的一生主要是从事戏曲创作和演出活动。

李渔出身于药商家庭,自幼与市民阶层接触密切,对他以后的人生观有很大影响。

早年他尚存入仕之心,但几次应乡试均落第后,遂不复作此念。

由于在科举中失利,便肩负以仕途腾达为家庭光耀门户重任的李渔放弃了这一追求,毅然改走“人间大隐”之道。

“家素饶,其园亭罗绮甲邑内。

久之,中落。

”出生时享受了富足生活,之后家道中落,移家杭州时,“卖赋以其糊口”。

康熙五年前后获得乔、王二姬,李渔在对其进行细心调教后组建了以二姬为台柱的家庭戏班,常年巡回于各地为达官贵人作娱情之乐,收入颇丰,这也是李渔一生中生活最得意的一个阶段,同时也是李渔文学创作中最丰产的一个时期。

《闲情偶寄》一书就是在这一段时间内完成的。

然而,随着乔、王二姬的先后离世,支撑李渔富足生活的家庭戏班也土崩瓦解了,李渔的生活从此转入了捉襟见肘的困顿之中,经常靠举债度日,1680年,古稀之年的李渔与贫病交加中在杭州泯然于世。

[5]李渔一生勤奋创作,除《闲情偶寄》外,他还写了十多种戏曲作品,其中可考的有《风筝误》、《凤求凰》、《意中缘》等,通称“笠翁十种曲”。

此外,他还写过《十二楼》,《无声戏》等小说,以及《千古奇闻》、《笠翁论古》、诗韵、词韵等,各方面的知识修养十分的渊博。

戏剧创作则是李渔一生中最大的“痴嗜”,他自称是“曲中之老奴”。

李渔从明代剧作家远离舞台使剧本成为案头之作中发现弊端,开始注重联系观众和舞台效果,重视研究戏曲的演习工作。

因此,李渔在戏曲的艺术形式和演唱技巧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创新。

独树一帜的戏剧风格使他在当时词坛上一举成名,“北里南曲之中,无不知李十郎者”。

1651至1668年,李渔把《风筝误》等十个剧本合称《笠翁十种曲》出版发行,被当时的戏剧界推为“所制词曲,为本朝(清朝)第一”。

这《十种曲》的问世,扭转了在李渔之前戏曲创作上重“曲”轻“剧”,重填词轻宾白的风气。

为了加强舞台演出效果,李渔十分重视宾白创作和运用,他是中国戏曲史上第一个重视宾白的剧作家,也是宾白创作成就最高的剧作家。

他主张“填词之设,专为登场”,“传奇不比文章,文章做与读书人看,故不怪其深,戏文做与读书人与不读书人看,又与不读书之妇女小儿同看,故贵浅不贵深”。

而且李渔是中国戏剧史上第一个、也是惟一专门从事喜剧创作的作家,更被后人推为“世界喜剧大师”。

可以说一个人的思想是直接体现在他的作品上的,李渔重视舞台效果,强调宾白,多写喜剧,是因为他是直接接触平民,更通俗地讲,他写剧不是为了文采,而是为了生计,这一实际的目的,使得他更能体会民众看戏的心情,知道人们看戏是为了消遣,是为了乐一乐。

“传奇原为消愁设,费尽枝头歌一阙;何事将钱买哭声,反会变喜成悲咽。

唯我填词不卖愁,一夫不笑是吾忧;举世尽成弥勒佛,度人秃笔始堪投。

”正是由于李渔对戏剧艺术有着不同于一般封建文人的态度,以戏剧为职业,并尊重自己的职业,鄙弃“俳优为士林所不齿”的封建偏见,他才跳出了三四百年以来词曲家始终没有越过的摘章选句的圈子,走进舞台去认识和研究戏剧。

才使得他能深入“优人搬弄之三昧”,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才使得他在晚年能总结以往的戏曲理论,写出了中国第一部从舞台艺术的角度来探讨戏剧理论的专著——《闲情偶寄》。

一.结构论李渔谈戏曲创作,首重结构,这是他最突出的优异之处,也是言前人之所未言的高明之处,因为在李渔之前,受到重视的通称是音律和词采。

而李渔首次提出“结构第一”的观点,这对一直把抒情放在第一位的中国戏曲来说,是其结构发展上的一个大大的促进力量。

然而“结构”二字,所指什么,却与西方戏剧所谓之结构有微妙的差异。

我的理解,李渔所说之结构,其实是指情节的布局手法。

李渔认为结构比音律更难掌握,且用功当在音律之先,说:“至于结构二字,则引商刻育之先,拈韵抽毫之始,如造物之赋形,当其精血初凝,胞胎未就,先为制定全形,使点血而具五官百骸之势。

……工师之建宅亦然,基址初平,间架未立,先筹何处建厅,何方开户,栋需何木,梁用何材,必俟成局了然,始可挥斤运斧”[2](p7)。

这种在写作前先制定全局走势的思想,在现代已毫不为奇,但在古代重音律重词采、一直以“曲”视戏而不是以“剧”视戏的普通认识下,却不可谓之非远见卓识。

但李渔对“结构”的界定,略嫌含混,他说,“有奇事方有奇文,未有命题不佳,而能出其锦心、扬为绣口者也”[2]。

这好像是说选材,选择创作题材的时候,首先要“出奇”,使人耳目一新,如果素材平庸无奇,自然无法激起作者的创作热情,也更加不可能激起读者或观众的欣赏欲,可以说,选材是第一道关隘,有好的题目,才不愁做不出好文章。

而李渔又说,“时读时髦所撰,惜其惨淡经营,用心良苦,而不得被管弦、副优孟者,非审音协律之难,而结构全部规模之未善也”[3](p8)。

这里的“结构全部规模”,又是指整个故事的结撰方式,也就是情节的组织方式,如何着手展示一个故事的手法,从何处切入?从何处铺述?怎样渲染气氛?怎样把握高潮?这些都是相关到情节组织、甚至细节组织的要素,也就是“布局”艺术。

在前面李渔谈到之所以自古以来无人提及戏曲的作法,又说,“有一种文字,即有一种文字之法脉准绳……”,“填词之理,变幻不常,言当如是,又有不当如是者”。

这个“变幻不常”的“填词之理”,又仿佛是作词的方法论,涉及更为广泛,不单是情节结构艺术,甚至关系到细节描写、人物塑造等等创作方面的技巧。

不过这属于“结构第一”一文之前带有总结性质的论述,不可以全当作是对“结构”一词的解释。

为了弄清李渔戏曲结构理论的真正意思,我们要把李渔的戏曲理论与他的戏曲实践联系起来,李渔结构理论所论的戏曲是传奇。

这一点必须明确。

李渔不仅在论述中处处说“传奇”如何如何,而且在“密针线”之末尾还有一大段话, 驳斥有的人用“元人”如此来为自己结构上的缺点辩护的现象,他说,“然传奇,一事也,其中义理,分为三项:曲也,白也,穿插联络之关目也。

元人所长者,只居其一,曲是也;白与关目,皆其所短。

吾与元人,但守其词中绳墨而已矣”[2](p18)。

由此可知,李渔结构理论所论的对象不仅只是传奇,不包括元杂剧,而且也排除了为论传奇而举元杂剧为范例的可能。

这就意味着李渔所说的结构理论,完全是对传奇的要求。

而他也认为,传奇的结构就是最好的戏曲结构。

传奇的结构实际的状况是什么? 众所周知,是规模的庞大和情节的散漫。

元杂剧体制一本只有4折或有5折者,最长者如《西厢记》、《西游记》,将数本连缀成一剧,长达20折以上,属于特例。

到了“传奇之祖”的《琵琶记》,规模变成42出,此后40、50出成了通例。

传奇情节规模过大的问题逐渐为许多人所认识。

到了明末清初,不少人主张缩小体制,李渔就是其中之一。

他自己的创作就缩减到每本30多出。

但清初产生的传奇压卷之作《长生殿》和《桃花扇》仍为50出和44出,就是说规模庞大的情况没有过根本改变。

传奇庞大的规模给文人填词制曲施展才情以充分的空间,这种规模也给情节的舒展提供了充分空间,剧作者对情节丰富性的狂热追求的风气逐渐形成。

在这种可以肆意铺展情节的活动中,情节散漫的问题是必然出现的。

头绪繁多、破绽迭出成了普遍的毛病。

这正是李渔“立主脑”、“减头绪”、“密针线”的结构理论出现的背景。

“结构第一”篇中,分为七个小节,分别为:戒讽刺、立主脑、脱窠臼、密针线、减头绪、戒荒唐、审虚实,这七个方面,既涉及到情节组织艺术,也涉及到选题立意以及描写技巧,界限并不是十分分明,每节的论述,也令研究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其中“立主脑”是李渔剧论中受到普遍重视的一个论点,那何谓“立主脑”呢?有人从“主脑非也,即作者立言之本意”出发,认为是指剧本的主题——思想。

又有人着眼于“此一人一事,即作传奇之主脑”,认为是指作者在构思之前,要确定这一部戏剧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

更有人说李渔在“立主脑”一篇中,有些地方讲的是“主题思想”,而有些地方又分别讲的是“主要事件”、“主要人物”或“剧情发展中‘主要关键’”等等,这些概念原本应该是分别讨论的,而李渔却把它们糅合在一起了。

[7]上述观点虽各有其据,但不足之处亦为显见。

李渔为了解释何为“主脑“举了《琵琶记》和《西厢记》为例:“如一部《琵琶》只为蔡伯喈一人,而蔡伯喈一人,又只为重婚牛府一事。

其余枝节,皆从此一事而生——二亲之遭凶、五娘之尽孝、拐儿之骗财匿书、张大公之疏财仗义,皆由于此。

是“重婚牛府”四字,即作《琵琶记》之主脑也。

一部《西厢》只为张君瑞一人,而张君瑞一人又只为白马解围一事。

其余枝节,皆从此一事而生——夫人之许婚、张生之望配、红娘之勇于作合、莺莺之敢于失身、与郑恒之力争原配而不得,皆由于此。

是“白马解围”四字,即作《西厢记》之主脑也”[2](p14)。

毫无疑问,“重婚牛府”与“白马解围”绝不是两部作品中能够体现主题的主要事件,他们只是戏中众多情节在结构上的枢纽性事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