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舌尖上的中国》的饮食民俗及其文化意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舌尖上的中国》

——饮食民俗及其文化意蕴

历史11201班陆健

【摘要】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承载着许多食俗信息的美食类纪录片,通过展播全国各地特色美食,传递了中国人的日常食俗、节日食俗和特殊食俗信息,这是一种地域文化的完美体现,是人们适生智慧的体现,而这些食俗背后,蕴含了中国人对于美食与文化、美食与生命价值的情怀况味与深刻思考。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饮食民俗;地域文化;美食

2012年5月,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于中央电视台一套综合频道《魅力纪录》时间播出,该片为央视播出的首部美食类纪录片,全片共分为七集。以“食材、主食、转化、储藏、烹饪、调和、生态”等七个主题讲述了千百年来中国人独特的饮食习惯,展现中国各地的美食生态。《舌尖上的中国》讲述了很多关于美食的故事,展现了各种饮食习俗,并透过画面与声音传递了这些饮食习俗的文化意蕴。民以食为天,饮食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我们生存的需要,更因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满足了我们精神层面的需求。饮食民俗,是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的形象化表现。《舌尖上的中国》信息量很大,传递了很多有关饮食的民俗信息。

(一) 日常食俗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北方以种植麦稷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麦子和水稻,加上玉米、高粱、小米、豆类等,构成了国人日常的主食。麦子一般制成面粉后做成馒头、烙饼、面条;稻米则一般做成米饭、米粥、糕点以及其他制品。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生活方式不同,对主食的加工制作方式也就不同。

在《舌尖上的中国》中,各地的日常食俗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主食的故事》第一集中,首先介绍了山西襄汾县丁村的花馍——“一样面食百样吃”。因为山西是多山少川的省份,副食种类的缺乏使得当地人想方设法提高主食的花样。于是随着一代代人的智慧的积累,有了现在的“一样面食百样吃”的日常食俗。其主要表现是在主食的样式上做文章,通过做出各种花样的面食来提高家人食饭的兴致。北方有代表性的主食还有陕西绥德县老黄的

黄馍馍。黄河流域种糜子的历史已达八千年之久,糜子一直成为当地人的家常主食。当地人的典型代表也即主人公老黄的黄馍馍就是用这种糜子做成的。由此可见当地人用这种糜子做成馍馍作为主食的习俗由来已久。纪录片中对于新疆的主食介绍选择的是馕。在新疆,当地人常年的主食是一种叫馕的饼,馕在古波斯语中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也是一种历史悠久的食物。馕是用源自西亚的优良物种小麦磨成粉做成的,是当地人喜爱的主食。新疆人围坐在一起,吃着馕便成了一天中最为惬意温馨的时刻。对于南方地区的主食记录主要是稻米以及各种米制品。纪录片对贵州黎平县的主食的记录是稻米。在介绍稻米的时候还穿插了当地人邻里结婚送礼的习俗,即挑一担稻米送到有喜事的人家,稻米上还要放上新鲜的鸡蛋。在贵州,还有其他的主食,纪录片里隆重介绍的是一种米制品——“汤粉”。再例如,介绍广州主食的时候主要介绍了“河粉”。在介绍河粉时还顺带介绍了一道当地名菜“干炒牛河”。“干炒牛河”是最能体现厨师厨艺的一道菜。南方广州地区除了爱吃米制品外,还爱吃一种面食——竹升面,北方的主食除了开头介绍的黄馍馍还有西安的肉夹馍、泡馍。而在西北地区则选择了闻名全国的兰州拉面。而在江浙一带的沿海地区,则还是由稻米做成的米制品为主食。纪录片里隆重介绍的是嘉兴粽子、宁波的年糕。最后,还隆重介绍了北京的饺子。《舌尖上的中国》选取了最具有代表性的人和食物来拍摄这集《主食的故事》。看《舌尖上的中国》,不管你是哪里人,你都能看到自己家乡的最有特色的食物,勾起你童年的记忆,在外的游子就会热泪盈眶,在家的则会产生满腔的自豪感。

(二) 节日食俗

《舌尖上的中国》虽然没有专门讲述食俗,但是通过各种细节我们还是能够窥探出中华大地上不同的节日习俗。

在汉族地区,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要数春节。春节期间的饮食也是最丰富的,除夕之夜,全家要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即使在外的人也要挤车赶船回家团聚。有些菜还具有象征意义,必须要吃。在《主食的故事》的最后,讲述的就是北京人白波全家在除夕夜吃饺子。饺子寓意更岁交子,除夕夜全家一起吃饺子,是任何山珍海味无法替代的美味。除夕夜全家团圆边吃饺子边看春晚,是部分中国人最美好最幸福的事情。在《自然的馈赠》一集中讲述了东北渔把头石宝柱家的除夕夜“全鱼宴”。石宝柱是查干湖上最有威望的渔把头,冬天的时候他要带领当地人去查干湖上捕鱼。那里盛产鱼,他们对鱼具有浓厚的独特的感情,除夕夜的全鱼宴便是极具地方特色的除夕盛宴。丰富可口的全鱼宴是当地人对来年的祝福,既是寓意年年有余,也是这些靠自然的馈赠生活的人们对自然最好的感恩表达。过了春节,即是元宵节,此时要吃汤圆。接下来是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冬至馄饨夏至面”,等等。这些节日食俗,历史悠久。《舌尖上的中国》在不经意问向我们传达了这些信息。在《厨房的秘密》这一集中讲述了广东顺德均安镇的重阳节食俗。在顺德均安镇,重阳节比春节要热闹,届时年轻人会抬着关公像,老人们会头戴茱萸游街。在傍

晚,又会以村为单位举行大型村宴,热闹的村宴对提醒年轻人尊老敬老起着非常大的作用。许多少数民族有自己的历法和年节。新疆古尔邦节是伊斯兰教最重要的宗教节日,在《主食的故事》中讲述了在新疆库车县,人们用享受美食来过古尔邦节。

一年中除了按时序计算的共同节日外,具体到一家一户来说,每逢婚娶、建房、寿诞等吉庆日子,也会像节日一般热闹,其饮食习俗也非常丰富。在《主食的故事》中讲述了贵州黎平县地扪村吴顺义一家去禾仓取稻谷脱壳送给同村一户人家的事情。侗族地扪村的妇女在孩子满月时,婆家把结婚时置办的彩礼送到娘家来,新家庭才算成立。孩子满月时,同族女眷会挑篮提篓地送米,米上放上新鲜的鸡蛋,意喻新生命的诞生。这种节日习俗是非常具有民俗特色的,用食物来表达祝贺,不光是历史上食物缺少原因的遗留,更是对食物的敬重。在《主食的故事》中,还讲述了山西襄汾县丁村的过寿食俗。丁村卫金鱼大妈在老伴七十大寿的前几天就开始准备寿宴当天的面条。在中国,面条是贺寿的象征,有一种解释是面条长而瘦,谐音“长寿”,于是面条当仁不让地成为喜欢讨口彩的中国人的生日主食。在丁村,生日宴会上有一项必须全村人共同完成的仪式。宴席上人们吃面前,必须先挑出一根最长的放到寿星公的碗里,等他吃下这碗带着全村人寓意长命百岁祝福的面条后,这场寿宴才算圆满。在这里,食物传达着长寿的祝福,传达着美好的祝愿。在陕西岐山县,老人做寿也要吃面,不过是一种臊子面。在当地,老人过寿,会请来秦腔剧团搭台唱戏,大家吃流水席,而臊子面便是席上的主角。据当地史志记载,臊子面起源于三千年前,它的饮食规矩是只吃面,不喝汤。总之,在中国,吃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这些不同的饮食习俗是对它的最好诠释,而每一种食俗后面必定是由更为厚重的传统文化为依托的。

(三)特殊食俗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域广阔的国家,很多地方有其特殊的自然环境与特殊的历史条件,也就形成了特殊食俗。在《我们的田野》一集中讲述贵州从江县终年潮湿,为避免腐败菌的大量滋生,大部分鱼都要腌制保存。当地人认为辛辣可以帮助他们排出体内的潮湿。而木姜子独特的味道和山奈发酵出来的酸,也就成就了当地独一无二的酸汤鱼。这就是当地特殊的食俗之一。既造就了美味,又帮助自己适应了环境。还有就是从江县壮族村落下尧村的五色糯米饭。壮族地区的人们会在每年农历三月三或者清明节时制作五色糯米饭。壮家人把它看做吉祥如意、五谷丰登的象征。更重要的是他们运用纯天然的植物的颜色来为糯米饭染色。这是一种极具特色的食俗,其中蕴含了壮家人的智慧与诚意。而离下尧村不远的苗族村落加车村,则活着一群对糯稻极具感情的“糯娃”——吃着糯稻长大的人。他们认为只有吃糯稻长大的人身上的肌肉才是结实的,力气才是大的。他们吃着糯稻,吃着禾花鱼,是即将老去的一代。这是对于即将消失的食俗的一种惋惜。在《我们的田野》里除了讲述面对高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