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明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材精讲(行政行为概述)【圣才出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行政行为概述

10.1 本章要点

■掌握行政行为的概念

■准确掌握行政行为的分类标准及其内容

■理解行政行为模式

10.2 重点难点导学

一、行政行为的概念和分类

1.行政行为的概念

(1)行政行为的定义

①行为主体说。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机关的一切行为。

②行政权说。只有行使行政权的行为,即运用行政权所作的行为才是行政行为。

③公法行为说。行政行为是具有行政法(公法)意义或效果的行为。

(2)本书采用行政权说,即认为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运用行政权,实现行政目的的一切活动。行政行为具有下列时代特征:

①行政行为的服务性。行政行为是行政主体在行政相对人的合作下所作的公共服务行为

即公务行为。

②行政行为的从属法律性。行政权的来源是《宪法》和法律,行政机关的性质是执行机关即执法机关,行政机关的执法行为必须从属于《宪法》和法律。

2.行政行为的分类

(1)行政行为的分类体系

①行政行为以是否具有法律效果为标准,可以分为:

a.行政法律行为,指行政主体运用行政权设定、变更或者消灭特定或不特定相对人权利义务的行政作用,包括行政立法行为、行政创制性文件、行政解释性文件、具体行政行为和行政合同。

b.行政事实行为,指行政主体运用行政权实现行政目的,但并没有产生相应法律效果的行政作用。

②行政行为以单方意志还是双方意志为标准,可以分为:

a.单方行政行为,指行政主体为实现行政目的单方面运用行政权所作的行为,包括行政立法行为、行政规范性文件、行政事实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

b.双方行政行为,指行政主体与对方当事人平等、协商一致所形成的协议或合同,包括行政合同和行政协议。

③行政行为以所针对相对人是否特定为标准,可以分为:

a.抽象行政行为,指行政主体运用行政权,针对不特定相对人所作的行政作用,包括行政立法和行政规范性文件。

b.具体行政行为,指行政主体运用行政权,针对特定相对人设定权利义务的行政作用。

行政行为

(2)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的区分(重点)

①以拘束内容为标准确定

一般来说,行政行为的形式和内容是统一的。但有时,两者并不统一,在形式上是一个行政规范性文件即抽象行政行为,而在内容上却全部或部分拘束特定相对人,应该按照内容而不是形式来确定。如果内容全部拘束特定相对人,行政行为都属于具体行政行为;部分拘束特定相对人,则部分属于具体行政行为。

②以是否可统计为标准确定

当行为所针对的是数个或众多的对象时,要认定该行为是行政规范性文件还是具体行政行为,关键看行为对象的数量在该行为作出时是否可以统计和确定。如果行为对象的数量在该项为作出时可以统计和确定,那么该行为就是具体行政行为。

③针对特定物的行为和交通信号

物法上的处理行为归根结底还是要对人产生效果,因为它是人的权利义务的关联点,因此至少间接适用于人。即针对特定物的行为是具体行政行为,而不是行政规范性文件。

二、行政行为的模式

1.行政行为模式的概念

(1)行政行为的模式,即行政行为的形态、模型、型式或类型,在行政法学上表现为行政行为的概念或范畴,是指在理论或实务上对行政行为的内容和程序都已形成固定的、共同的典型特征的行为体系。

(2)行政行为的模式的特征

①行政行为的模式,在行政法学上就是行政行为的概念或范畴。

②行政行为的模式,是某类行政行为典型特征的理论化和固定化。

③行政行为的模式,是行政行为的体系化。

2.行政行为的模式化

(1)行政行为的模式化一般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①同类行政行为现象在行政法实务中的大量、反复出现,并累积到了一定程度,为人们的观察和认识提供了足够的素材。

②对非模式化行政行为运用法学方法进行逻辑处理。

③对这种法律特征已经固定化和稳定化的行政行为现象,通过立法和判例予以确认和制度化、模式化。

(2)行政行为模式化的主要任务

行政行为模式化的主要任务就是分析和概括行政行为现象的共同性法律素材和相同法律特征。这种共同性法律素材和相同法律特征,主要应当从行政主体的意思表示内容中去概括。

3.行政行为的模式定位

(1)行政行为的模式定位,应当以内容要素和典型特征为标准。对行政主体意思表示的认定应当采用客观主义兼主观主义的原则来进行。

(2)行政行为的模式定位还需要借助于行政行为的解释理论。由于语言环境和语言习惯、当事人的表示力和领受力、当时环境和后来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行政主体的表示行为与其内心意思可能并不一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