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量数据的获得方法(实验性分离和)资料

合集下载

智慧树答案心理学研究方法知到课后答案章节测试2022年

智慧树答案心理学研究方法知到课后答案章节测试2022年

第一章1.被试是心理学研究的逻辑起点或主线答案:错2.利用实验心理范式收集数据属于测评法答案:错3.蔡元培1917年建立心理学实验室标志中国心理学诞生答案:错4.科学心理学与古代心理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多了现象学和实证的研究方法答案:对5.任何一项科学研究都要有控制性答案:对6.()最早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可以测量的答案:孟子7.()将心理学研究设计和心理学统计分析紧密联系在一起答案:变量8.科学研究的顺序正确的是()(1)选择对象(2)收集数据统计分析(3)证明假设(4)确定问题答案:41239.“心理学虽然有一个长期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是()提出的。

答案:艾宾浩斯10.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核心概念有()答案:心理现象;统计分析;被试;实验设计第二章1.心理学实证研究的类型有答案:因果研究;相关研究2.探究引发变量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是相关研究答案:错3.因果研究设计的方式是答案:平衡分组;非特异性选择4.多个变量均是连续变量,用什么统计方式来进行分析答案:积差相关与多元回归5.探究强化对幼儿绘画兴趣的影响,强化和绘画兴趣分别属于答案:引发变量;引发变量6.探究不同噪音与灯光对工人工作效率的影响,其中噪音、灯光和工作效率都是引发变量答案:对7.探究两水平的类型变量与连续变量之间的关系采用答案:t检验8.探究类型变量与类型变量之间的关系采用答案:卡方检验9.研究变量是心理学研究的逻辑起点答案:对10.心理学研究中比较常见的数据类型是答案:自变量是类型数据,因变量是连续数据第三章1.类型变量的特征是间断性、有限性答案:对2.连续变量都可以处理为类型变量,但类型变量不一定都能处理为连续变量答案:对3.两水平类型变量与连续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统计方法有哪些?答案:二列相关;点二列相关;t检验4.类型变量被人为划分成二分变量,那么该类型变量与连续变量之间的相关采用答案:二列相关5.类型变量本身就是二分变量,那么该类型变量与连续变量之间的相关采用答案:点二列相关6.将类型变量按水平分为多个组,比较多组被试在连续变量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采用答案:方差分析7.下列哪种是属于类型变量与连续变量的研究设计答案:家庭教养类型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研究;自信心高低与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心理健康水平高低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8.探讨多个连续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时,只作相关设想应如何进行?答案:在相关矩阵的基础上做因素分析,形成因素负荷矩阵;形成变量间的积差相关矩阵,展示出两两变量间的相关;统计各变量间的两两积差相关系数9.探究多个类型变量与1个连续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时一般只作相关设想答案:错10.探究多个类型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采用卡方检验答案:对第四章1.随机分组设计可采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或非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答案:错2.说明了期望的重要性的效应是?答案:皮格马利翁效应3.考察学习方式(内隐学习、外显学习)和授课方法(传统型、创新型)对数学成绩的影响,一共有几个实验条件?答案:44.当项目数较多时采用何种方法平衡实验处理?答案:随机化法5.组内因素与引发变量的组间因素的混合设计的统计方法采用的是:答案:非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6.系统误差存在于每一次测量和研究结果当中,只影响效度,不影响信度。

实验性分离

实验性分离

,它们作为分散项目使
31115 设计
:采用
3(被试间因素
) ×2(被试内因素
)混合方差设计
,被试间因素为三种不同指导语
下的词干补笔
,即包含、排除和一般的内隐补笔。被试内因素为字型和字义两种加工水平
,共
6种
条件
,每种
( Process -Disso2
ciation Procedure)模型
,试图解决这一争论
[6]。作者认为
,外显
/内隐的划分与意识
/无意识的划分
并非是完全一一对应的关系
,提取过程中的意识程度与信息编码的程度大小密切相关
,内隐和外显
记忆中都可能存在意识或无意识的影响。
,被试内因素为字形和字义两种加工水平
,共
4种条件
,每种条件
12人。
21116 程序
:分学习和测验两个阶段。学习阶段
,向被试随机呈现
130个汉字
,其中正式汉字
120

,其余
10个各有一半放在正式项目的前后作为缓冲项目。每个汉字呈现
1秒
,间隔
)中选取低频汉字
190个
,出现频率

0100006~010016之间
,平均笔划
1514划。学习阶段呈现的汉字均以
4号黑体字摄制在幻灯片

,其中半数汉字有下划线
,测验阶段呈现的成对汉字也均用
4号黑体字摄制在幻灯片上。
21114 测试环境
:被试坐在距屏幕
2 实验一
211 实验方法
21111 被试

江西省上进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调研测试 生物含答案

江西省上进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调研测试 生物含答案

江西省2024—2025学年上学期调研测试高三生物学(答案在最后)试卷共6页,21小题,满分100分。

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1.考查范围:必修1,必修2第1章~第3章。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项符合题目要求,答对得2分,答错得0分。

1.生命系统是由物质组成的,生命活动的完成都离不开系统内的物质。

下列关于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微量元素在人体内含量很少,因此其作用不大B.人摄食的蛋白质,可直接被小肠上皮细胞吸收C.缺Mg会影响植物叶绿素和人体血红素的合成D.脂质存在于所有细胞中,通常表现为不溶于水2.下列关于细胞器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通过光学显微镜可以看到叶绿体的内部含有许多圆饼状的基粒B.内质网上都有核糖体附着,是蛋白质合成、加工、分类的场所C.线粒体具有内外双层膜,能通过内膜折叠形成嵴来增大膜面积D.液泡内含有糖类、光合色素等物质,能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3.细胞代谢离不开酶和ATP。

下列关于酶和ATP的叙述,错误的是()A.酶的组成单位是氨基酸或脱氧核苷酸B.溶菌酶溶解细菌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C.植物合成ATP时所需的能量可来自呼吸作用D.正常活细胞中ATP和ADP的比值保持相对稳定4.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能否成功的关键。

下列对实验中出现异常实验现象的原因分析,不合理的是()选项实验名称异常实验现象可能原因A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没有出现砖红色沉淀未进行水浴加热B观察根尖分生区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看到的细胞呈长方形按压盖玻片时用力过大C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观察到的色素带颜色浅加入无水乙醇过多D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性状分离比与预期相差较大实验次数过少5.为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某同学使用0.3mol/L的KNO3溶液处理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观察到其原生质体(除细胞壁外的细胞结构)体积相对值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医学科研课题的设计

医学科研课题的设计
人群健康研究方法很多,不同的方法在设计上 有各自的特点,但具有以下共同的特征。
三个要素: 实验单位、研究因素、实验效应
四个原则: 对照、随机、重复 、均衡
研究的实施: 资料收集的方法 调查员的培训 预实验
3.能否开展这项研究?
人力、物力、财力
三、资 料 分 析
资料分析时有两点值得注意: 第一,应根据研究工作的性质、内容、所使
在首页的脚注。
(三)摘要与关键词
1.摘要(Abstract) 摘要是医学科研论文的重要组成部 分。它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 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摘要应具有 独立性和自明性,并拥有与文献同等量的主要信息,即不 需阅读全文,就可获得重要的信息。其内容应包括研究的 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重点是后两者。摘要一般不分 段,不列图、表及化学结构式,也不引用参考文献,字数 不宜超过250字。论文一般均应有摘要,2 000字以下的 研究简报、简讯可不附摘要。为了进行国际交流,学术论 文同时还应附英文摘要,内容与中文相对应。
实验方法与步骤 疾病模型的建立与证实, 观察项目、评价标准等均应详细描述,如体 外实验还应注明样本的取得、分离、制备等 处理过程及步骤。
临床医学研究的对象为病人,材料和方 法部分一般写为对象和方法。
在方法中应描述下列情况:
病例的来源、例数、性别、年龄 研究对象的选择标准,疾病的诊断标准,疗效 的评价标准,病人征状的严重程度的评价和病程 的分期标准,手术的评价标准,各种检查手段及 具体诊治方法 所用药品的名称、剂型、剂量、给药途径 设置对照的原则和方法,如对照、病例的来源、 选择标准、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处理方法等。
选题来源:
1.重大疾病的防治研究 2.前沿科学的研究 3.高技术研究 4.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研究 5.老年医学研究 6.优生优育研究 7.环境与(一)研究方法

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

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

实验心理学第一章1、实验心理学的诞生: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对实验心理学有突出贡献的心理学家:(1)费希纳:(1801~1887)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物理学家、心理物理学家、实验美学家。

他是实验心理学奠基人和实验美学的创始人。

费希纳对心理学的贡献:1、联系心理与物理世界 2. 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方法对现代心理学的影响:创立了实验计量心理学(2)冯特:研究贡献:1. 冯特倡导以心理现实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2.冯特提出必须用实验方法研究心理学3. 冯特的伟大之处还在于运用莱比锡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学生对现代实验心理学的影响:开创的心理学是以实验方法研究现实的人类心理。

是实验心理学的开山人物。

(3)艾宾浩斯:研究贡献:1.证明了实验方法可以用来研究高级心理过程。

2.从根本上变革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

3.为实验心理学提供新的变量测量方法,解决了高级心理过程的量化问题。

4.通过实验研究,建立了第一个和高级心理过程有关的函数关系——遗忘曲线。

对现代心理学的影响:1. 开创性地采用实验方法研究高级心理现象2. 作为记忆研究的开山鼻祖,为记忆的实验心理学研究奠定了根基。

3、实验心理学研究方法上的新突破:(1)脑功能成像技术(2)元分析:元分析是对已有研究结果的总体分析,也有人称为“总分析”。

元分析运用了测量和统计分析技术对分别进行了的一些实验或研究进行定量化的总结,找出一组相同课题研究的结果所反映的共同效应。

元分析的特点:元分析是一种定量分析元分析是一种全面的评价元分析寻求普遍性的结论元分析的步骤:1、以往研究的检索2、研究的分类和编码3、研究结果的预测效果量=(实验组的因变量平均值-对照组的因变量平均值)/对照组的标准差4、分析与评价(3)反应时新法(4)实验性分离第二章1、除科学方法之外,还有三种确立信念的方法:权威、先验、注意凝聚2、科学的方法:客观观察、自我校正3、影响实验效度的因素:(1)主试—被试间的相互作用:霍桑效应、实验者效应、安慰剂效应(2)统计回归回归假象指在许多测量情景中,第一次测验时的高分组与低分组这两个极端组在第二次测量时向平均数回归;高分组的得分比第一次低些,低分组的得分高些。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引言实验数据处理是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不仅需要采集准确的数据,还需要对数据进行合理的处理。

准确的数据处理方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得到科学、可靠的结论。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实验数据处理方法。

均值与标准差均值和标准差是最常用的描述数据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统计量。

均值是数据集中所有数据的平均值,计算公式为:mean = (x1 + x2 + ... + xn) / n其中n是数据集的样本数量,x1, x2, …, xn是数据集中的各个观测值。

标准差是反映数据集的离散程度的量,计算公式为:std = sqrt(((x1 - mean)^2 + (x2 - mean)^2 + ... + (xn - mean)^2) / n)其中 mean 是数据集的均值。

零假设检验与p值零假设检验是用于推断数据样本与总体的关系的统计方法。

它通过设立一个零假设和另一个备择假设,并计算出一个p值来判断是否拒绝零假设。

零假设通常表示数据没有显著差异或者没有关联。

p值是概率值,代表了观察到的或更极端结果的概率,当这个概率小于设定的显著性水平时,我们将拒绝零假设。

常见的显著性水平包括0.05和0.01。

方差分析方差分析是一种多样本比较的统计方法,用于确定多个样本间是否有显著差异。

它通过比较不同样本组的均值差异和样本内部的离散程度来推断总体的差异。

方差分析可以划分为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因素方差分析。

单因素方差分析是将样本按照一个因素进行分组比较,而多因素方差分析则考虑了多个因素对样本的影响。

方差分析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计算组间离差与组内离差的比值来判断组间差异是否显著。

当组间离差远大于组内离差时,表明不同样本组的均值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关分析相关分析是用于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相关程度的统计方法。

它可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两个变量的关系强度和方向。

常见的相关系数有Pearson相关系数、Spearman相关系数和判定系数。

Pearson相关系数适用于线性关系,Spearman相关系数适用于有序变量的关系,判定系数反映了自变量对因变量变异的解释程度。

代数学方法 卷二

代数学方法 卷二

代数学方法卷二代数学是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数与数之间的关系、运算和性质。

代数学方法卷二是代数学的其中一个学习资料,本文将对其内容进行详细描述,包括卷中涉及的主要内容、解题思路和一些具体的例子。

一、卷中主要内容代数学方法卷二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四则运算及其扩展:整数、分数、小数等的加、减、乘、除运算。

2. 代数式的化简和展开:利用代数运算性质,将一个复杂的代数式化简为简单形式,或将简单形式的表达式展开成复杂形式。

3. 方程与不等式的解:通过代数运算和方程的变形,求解给定的方程和不等式的解集。

4. 函数及其图像与性质:通过代数方法分析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奇偶性、单调性等性质,并绘制函数的图像。

5. 线性方程组与矩阵:利用矩阵和线性方程组的代数运算,求解线性方程组的解集,并讨论其解的唯一性。

6. 二次函数与二次方程:研究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以及二次方程的求解方法和解的判别式。

二、解题思路1. 四则运算及其扩展:根据运算法则和优先级,逐步进行加减乘除运算。

注意对于分数和小数的运算应进行通分和对齐。

2. 代数式的化简和展开:利用分配律、结合律、消去律等代数运算性质逐步化简或展开代数式。

注意变量之间的运算顺序和运算法则。

3. 方程与不等式的解:对于线性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可以通过因式分解、配方法和求根公式等方法求解。

对于不等式,可以通过代数方法和图像分析的方法求解。

4. 函数及其图像与性质:通过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分析函数的增减性、奇偶性、单调性等性质,并绘制函数的图像以验证结果。

5. 线性方程组与矩阵:利用矩阵的一系列运算,并运用高斯消元法和矩阵的性质来求解线性方程组的解集。

6. 二次函数与二次方程:通过求二次函数的顶点和对称轴,分析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对于二次方程,可以利用求根公式和配方法来求解,并通过解的个数和判别式来判断其解的情况。

三、举例说明1. 对于四则运算及其扩展,例如计算:(1/2 + 3/4) × (2/3 ÷ 1/5)。

变量数据的获得方法2(实验性分离和)

变量数据的获得方法2(实验性分离和)

内 隐 记 忆 研 究 中 的 单 一 分 离
沃林顿等人(1970)发现内隐记忆的实验
补笔测验
词干补笔:指被试在学习一系列单词之后,测验时主试提供单词的前几个 字母(一般为3个)要求被试采用首先想到的单词来补全。 如: ju(stice), sha( ), app( ) 又如:学习window-reason, apple-kite等 ;测验时要求被试对不同类 型的词对进行补笔,其中有旧词对(window-rea_)和重组词对(applerea_),若被试对旧词对的补笔率高于重组词对,则可以认为出现了启 动效应。
模糊字辨认:指在测验时呈现的单词的字母不大清楚,要求被试辨认是哪 个词或什么字。(具体呈现方式有:改变幻灯片焦距、减小亮度、施加 干扰背景等)
词汇决定:要求被试说明某特定的字母串是否构成一个合法的词,由某一 字母串第二次呈现时被试作出是否是词的决定所用的时间减少来反映启 动效应的存在。
单词确认:首先给被试呈现某一刺激单词,然后将这些项目与新项目混在 一起或者配对,要求被试加以确认。通过先前呈现项目与新项目在确认 精度以及确认所需时间的比较构成测验。(与再认测验的区别在于在速 示条件下进行)。
听知觉辨认:在听觉词的启动效应中采用的启动实验方法。具体做法:在 测试阶段呈现时采用白噪音加以干扰,然后由被试确定呈现词是什么词。
脑损伤研究中的单一分离
情景回忆:采用时间-序列任务,给被试呈现一对图 形,要求被试判断哪个是先学的。 熟悉性回忆:采用频数判断任务,也给被试呈现一 对图形,要求其判断那个图形看到的次数更多。
任务分离的实现方式
功能性分离:采用同一组被试,比较一个自变量在两 种不同任务中的效应时所产生的分离。
发展性分离:又叫神经心理分离,指在比较两个或多 个被试群在两个测验任务中出现的实验性分离。

单分离和双分离例子

单分离和双分离例子

单分离和双分离例子
1.单一分离,内隐记忆实验性分离方法。

在实验中选择的一个自变量,使其产生影响测验任务A但不影响测验任务B的作用,其目的是通过控制单一变量来比较在两种不同的测验任务中的变量效应。

1970年沃林顿和魏斯科兰菠在实验中使用该方法,发现健忘症患者记忆的实验性分离现象,他们让4位健忘症患者与16位控制组患者(无脑损伤)学习单字,然后进行四种记忆测验:自由回忆、再认、模糊字辨认和词干补笔。

实验结果表明:健忘症患者在自由回忆与再认的测验叶]比控制组差,但在模糊字辨认与词于补笔测验中,与控制组的成绩并无显著差异。

即健忘症患者也能保持词语信息。

这种保持在单一分离的测验中显示出实验性分离现象。

其局限性在于:实验者事实上是不能从单一分离实验中直接推论出两个独立的心理过程。

2.双分离测验:分交叉和非交叉两种。

交叉的双分离是指变量a可同时影响A和B两个任务,但有相反作用(一个增强,另一个减弱);非交叉的双分离是指变量a1只影响A任务,变量a2只影响B任务。

如一组病人a1区脑损伤,对熟悉人面孔不记得(A任务),但仍能分辨陌生人的面孔(B任务);另一组病人a2区脑损伤,对陌生人面孔不能辨别(B任务),但对熟悉人面孔确认无疑(A任务)。

由此可以认为,与A、B两项任务相关的脑功能系统是分离的,不管a1区还是a2区脑损伤,都会导致A、B任务的分离,因此
称为双分离。

双分离现象是确定脑相对独立功能系统的重要实验依据。

变量分离原理

变量分离原理

变量分离原理
变量分离原理是指将总变量分解为两个或多个部分变量,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分析问题。

通过这种分离,问题可以被更详细地描述和解释,从而使问题的解决变得更加直观和便捷。

变量分离原理的基本思想是将一个复杂的变量进行分步骤的分解,每一步骤都只考虑整个过程的一部分内容。

这样,问题不再是一团糟的复杂性,而是被分解成几个可以独立处理的相对简单的问题。

这些部分问题可以通过独立的分析方法进行研究,最终得到整个过程的全面分析结果。

变量分离原理一般涉及两个主要步骤。

首先,将总变量分解为独立的部分变量。

这种分解可以基于物理、经济或其他相关因素进行。

其次,通过对每个部分变量的独立分析,得到每个部分变量对总变量的影响程度,并确定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整个过程。

变量分离原理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物理学中,我们常常会将复杂的物理问题分解为几个较小的部分问题,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求解。

在经济学中,我们可以将总产出分解为几个独立的生产要素,以便研究它们对总产出的贡献。

在统计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控制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来研究某个变量真正的影响效应。

总之,变量分离原理是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通过将总变量分解为部分变量,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问题。

它为我们提
供了研究复杂问题的一种有力工具,使得问题的求解过程更加清晰和可行。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1、冯特提出用实验方法研究心理学,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2、变量3、自变量的定义: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就是自变量 自变量的分类:1、作业变量 2、环境变量 3、被试变量4、操作定义:在心理学上,对一个心理现象根据测试它的程序下定义就叫做操作定义5、指导语:指导语是心理学实验中主试给被试交代任务时说的话。

6、天花板效应:两个被试的被测量都已经达到了反映指标量程的最顶端(300磅的秤,一 个 350磅,一个300磅),致使他们各自的效果没有真正的体现出来。

地板效应:测试量的水平到了反应指标量程的最低端了。

(每次都是最差的成绩)7、实验者效应: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是他们的反应附和主试的期望。

8、要求特征:被试会自发地对主试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

霍桑效应:由于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引起绩效或努力上升的情况安慰剂效应: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9、额外变量的控制的方法 实验条件 因变量 无关变量 相关变量 自变量额外变量1、排除法: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

如:双盲实验2、恒定法: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

3、匹配法: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办法。

4、随机化法和抵消平衡法:把被试随机地分派到各处理组中去的技术。

5、统计控制法:在实验完成后通过一定的统计技术来事后避免实验中额外变量的干扰。

10、交互作用: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当一个自变量产生的效果在第二个自变量的每一个水平上不一样时,交互作用就发生了。

11、P73 例B12、被试间设计:每一种水平接受不同的被试优点:每一个人只接受一种处理方式,而一种处理方式不可能影响或污染另一种处理方式,因此避免了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等由实验顺序造成的误差.缺点:⑴所需要的被试数量巨大:由于每一个自变量的每一个水平都需要不同的被试,当实验因素增加时,实验所需要的被试数量就会迅速增加.⑵由于接受不同处理的总是不同的个体,因此被试间设计从根本上是不能排除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混淆的,而匹配和随机化技术也只是尽可能地缓解而不是根治这一问题.被试内设计:每一个被试分到每一个水平。

实验心理学讲义07第7讲 知觉

实验心理学讲义07第7讲 知觉
现象。大约有三种情况:纯音掩蔽、噪音掩蔽以及噪音与纯音对语言的掩蔽。 佛莱奇尔(Fletcher,1953)的实验结果如下:(1)掩蔽音强度提高,掩蔽效果随之增
加,而且掩蔽音愈强,它的影响范围也愈大。(2)掩蔽音对于频率相近声音的影响最大。(3) 低频对高频的掩蔽效果大于高频对低频的掩蔽。
2.听觉定位:指利用听觉器官判断发声体的空间方位。主要有三种双耳线索:强度差、 时间差和周相差。
140
120
100 强
度 80
60 分
40
20
0
20 40 100 200 400 1000 4000
20000
2000 10000


图 7-17 纯音等响曲线 (采自 Robinson 和 Dadson,1956)
3.等高线 音高与音频和音强有关,等高线表示音高、音频和音强间的关系,可通过调整法获得。 如图 7-13 所示。
完成。 2.视敏度 视敏度是指分辨物体细节和轮廓的能力,是人眼正确分辨物体的最小维度。视敏度可以
用以下公式计算得到:V(视敏度)=
1 α(视角)
,医学界是用视力表测定视敏度的,图
7-7 列出了视力表常用的几种刺激项目。
C
E
觉察
再认
解象
定位
图 7-8 四种类型的视敏度测试材料 (采自 Riggs,1965c)
3.闪光临界融合频率 闪光融合:一个间歇频率较低的光刺激作用于我们眼睛时,会产生一种一亮一暗的闪烁 感觉,而当每分钟闪光的次数增加到一定程度时,人眼就不再感到是闪光而感到是一个完全 稳定的或连续的光的现象。 闪光临界融合频率(critical flicker frequency,简称 CFF):闪烁刚刚达到融合时 的光刺激间歇的频率,是人眼对光刺激时间分辨能力的指标。最早是用制成扇形的圆盘在光 源前旋转来测定的。 (二)视错觉 视错觉是指单凭眼睛所见而形成的失真或扭曲的知觉经验。 1.运动错觉 主要指似动现象,即我们对实际上没有空间位移的物体所产生的运动知觉现象。如帕拉 托(Plateau,1833)制造的动景盘,图 7-8 就是一个动景盘的图案.

生物统计学课后习题

生物统计学课后习题

01习题1、什么是生物试验?它有哪些要求?2、什么事食盐试验的精确度和准确度?它们各有何特点?3、什么是实验误差?它与试验错误有何不同?生物试验误差的来源有哪些?如何控制它们以减少误差?4、实验设计的三大基本原则是什么?常见的试验设计有哪些?它们分别适合什么情况?5、解释名词:总体;样本;观察值;变数;随机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典型抽样;机械抽样。

6、什么是间断性变数资料和连续性变数资料?7、从某小麦品种群体中随机抽取10株,统计其单株有效分蘖数,分别是3,4,4,5,5,5,6,6,7,8。

请计算其中数、众数、平均数、几何平均数、极差、离均差平方和、方差、标准差、变异系数。

8、某玉米品种的100个穗子的长度(cm)资料如题表1.1所示。

试整理之形成频数分布表和频数分布图。

题表1.115 17 19 16 15 20 18 19 17 17 17 18 17 16 18 20 19 17 16 18 16 17 19 18 18 17 17 17 18 1818 15 16 18 18 18 17 20 19 1819 15 17 17 17 16 17 18 18 17 17 19 19 17 19 17 18 16 18 1719 16 16 17 17 17 16 17 16 18 18 19 18 18 19 19 20 15 16 19 17 18 20 19 17 18 17 17 16 15 15 16 18 17 18 16 17 19 19 179、试以第8题中的数据,计算其中数、众数、平均数、几何平均数、极差、离均差平方和、方差、标准差、变异系数等统计参数。

02习题1、设A,B,C表示三个随机事件,试将下列事件用A,B,C表示出来:(1)仅A发生;(2)A,B,C都发生;(3)A,B,C都不发生;(4)A,B,C不都发生;(5)A不发生,而且B,C中至少有一个事件发生;(6)A,B,C中至少有一个事件发生;(7)A,B,C 中只有一个事件发生;(8)A,B,C中至少有两个事件发生;(9)A,B,C中最多有一个事件发生。

实验心理学 (2)

实验心理学 (2)

什么是实验设计:广义的实验设计指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的知识,它包括从问题的提出,假说的形成,变量的选择等一直到结果的分析,论文的写作一系列内容。

狭义的实验设计指实施实验处理的一个计划方案及与计划方案有关的统计分析。

包括:1、建立与研究假设有关的统计假说2、确定实验中使用的实验处理和必须控制的多余条件3、确定实验中需要的被试的数量及被试抽样的总体4、确定将实验条件分配给被试的方法5、确定因变量和使用的统计分析因素:指研究者在实验中感兴趣的一个变量,研究者通过操纵改变它来评估它对因变量的影响,这个变量也叫自变量。

因素水平:指实验中所操纵的变量的每个特定的值,因素水平有的是自然的,有的是人为控制的。

处理与处理水平的结合:都是指实验中一个特定独特的实验条件,对于单因素,一个实验条件为一个实验处理,对于多因素,一个实验条件作为一个实验处理水平的结合。

主效应:指实验中一个因素的不同水平引起的变异,叫因素的主效应。

交互效应:在一个多因素实验中,当一个因素的水平在另一个因素的不同水平上变化趋势不一致时,称两个因素之间存在交互效应。

自变量的控制:1、通过操作定义2、通过规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3、校准测量自变量的仪器因变量的控制:1、通过操作定义固定因变量2、良好因变量的标准:a因变量要有客观性b反应指标要准确c因变量数量化d因变量要有有效性无关变量的控制:1、随机化:随机选择被试,随机安排实验处理2、匹配3、消除:使无关变量在实验中消失4、附加自变量5、统计分析心理实验研究的程序:1、问题的提出与假设的建立2、实验中变量的选择和控制3、被试的确定,包括选择与安排4、实验操作5、结果的统计与分析内部效度:指研究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明确程度,还指实验数据偏离真值的程度或指系统误差的大小。

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1、历史:指在实验过程中,与实验变量同时发生,并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特定事件。

2、成熟或自然发展的影响,指在实验过程中随着时间的延续,被试身心发生变化,如变得较为成熟,变得疲倦,对实验失去兴趣或饥渴等。

简单的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简单的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简单的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在当今信息时代,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已经成为了各行各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我们可以获取有关特定领域的有价值的洞察和见解。

本文将介绍一些简单的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应对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数据处理任务。

一、数据收集数据收集是进行统计分析的第一步,它意味着我们需要搜集相关的数据以便进一步的操作。

以下是一些常见且简单的数据收集方法:1. 调查问卷:通过设计并分发调查问卷,我们可以收集到人们对于某一特定问题的意见和看法。

问卷可以采用面对面、电话或者在线形式进行,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们的态度、需要和行为。

2. 实地观察:通过直接观察现实场景,我们可以收集到一些客观的数据。

例如,当我们研究一个购物中心的人流量时,我们可以亲自前往购物中心进行观察并记录下来。

3. 数据采集工具:随着技术的进步,有许多专门的数据采集工具可用于收集数据,如传感器、摄像头、物联网设备等。

这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自动地获取数据,提高数据收集的效率和准确性。

二、数据统计分析数据统计分析是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加工和处理,从而得出有关数据所隐含信息的方法。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简单数据统计分析方法:1. 描述统计分析:描述统计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揭示数据的基本特征和趋势。

例如,通过计算平均值、中位数和标准差等指标,我们可以了解数据的集中趋势、分布形状和离散程度。

2. 相关性分析:相关性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通过计算相关系数可以判断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强度和方向。

例如,我们可以研究温度和销售量之间的相关性,从而了解温度对销售的影响程度。

3. 回归分析:回归分析可以帮助我们建立预测模型,从而预测一个或多个自变量对于因变量的影响程度。

通过回归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并进行趋势分析和预测。

4. 假设检验:假设检验可以帮助我们验证某个假设是否成立。

通过与一个事先设定的显著性水平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得出是否拒绝或接受原假设的结论。

专题六 实验与探究(一)2023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新教材专用)

专题六 实验与探究(一)2023年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课件(新教材专用)
专题六 实验与探究(一)
Sz-lwh
主干知识 归纳整合
(必1 P50)
(必1 P9) (必1 P64)
(必2 P24)
(必1 P116) (必2 P89)
(选必2 P5) (必2 P6) (必2 P93)
(必1 P51) (必1 P102)
(必2 P44)
(必2 P54)
(必1 P18)
(必1 P98) (必1 P30)
皮的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较大而数目较少);
③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应选取_成___熟__的___具__有__颜___色__的___植__物__细___胞,
如紫色洋葱的外表皮细胞(其细胞内含有紫色的大液泡)。
SzLwh
一、教材基础实验和实验方法 5、教材实验中的“一材多用”——洋葱
SzLwh
新鲜洋葱也可用于DNA粗提取
根尖细胞的DNA复制。
(×)
(4)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应设空白对照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 × )
SzLwh
一 教材基础实验和实验方法 二 生物科学史和科学实验方法
SzLwh
CONTENT S


“ 天 下 无 难 事

只 怕 有 心 人 ”
一、教材基础实验和实验方法 (一)观察类实验的一般操作流程
跟踪训练
高三二轮复习
1.(2021·浙江1月选考,6)在进行“观察叶绿体”的活动中,先将黑藻放在
光照、温度等适宜条件下预处理培养,然后进行观察。下列叙述正确的

A
A.制作临时装片时,实验材料不需要染色
B.黑藻是一种单细胞藻类,制作临时装片时不需切片
C.预处理可减少黑藻细胞中叶绿体的数量,便于观察

八年级数学数据的收集知识点

八年级数学数据的收集知识点

八年级数学数据的收集知识点
收集数据的知识点可以涉及以下内容:
1. 数据的来源和类型:了解数据的来源,例如调查、实验、观察等,还要了解数据的
类型,包括定量数据和定性数据。

2. 数据的收集方法:学习如何进行数据的收集,包括设计问卷、制定调查计划、进行
实验、记录观察等方法。

3. 数据的整理和编码:学习如何整理和编码收集到的数据,以便于后续的数据分析和
处理。

4. 数据的展示形式:学习如何使用图表、图像等形式展示数据,包括直方图、折线图、饼图等。

5. 数据的分析与解读:学习如何通过统计分析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包括计
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以及计算数据的变异程度。

6. 数据的有效性评估:学习如何评估收集到的数据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包括了解样本
的代表性、调查方法的误差等。

7. 数据的应用:学习如何将数据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包括进行预测、做出决策等。

以上是八年级数学中关于数据收集的一些基础知识点,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生物控制变量实验

生物控制变量实验

设计和完成实验一、实验设计的一般程序:1.明确实验目的2.分析实验原理3.选择材料用具4.设计实验步骤5.预测实验结果;6.观察收集数据7.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二、实验设计遵循的原则:⑴单一变量原则①自变量与因变量自变量是实验中由实验者操纵的因素或条件,而因变量是指由实验变量而引起的变化结果,二者之间是前因后果的关系。

实验的目的就在于获得和解释前因与后果。

例:关于“唾液淀粉酶水解淀粉”的实验中,“低温(冰块)、适温(37℃)、高温 (沸水)就是实验变量,而这些变量引起的实验变化结果就是反应变量。

该实验旨在获得和解释温度变化(自变量)与酶的活性(因变量)的因果关系。

②无关变量与额外变量无关变量是指实验中除实验变量外的影响实验结果与现象的因素或条件。

由无关变量引起的变化结果就叫额外变量。

它们之间也是前因后果的关系。

但它们的存在对实验与反应变量的获得起干扰作用。

例如:“唾液淀粉酶实验”中,除实验变量(温度)外,试管的洁净程度、唾液的新鲜程度、淀粉浓度、温度处理的时间长短等等就属于无关变量。

如无关变量中的任何一个或几个对三组实验不等同、不均衡,就会产生额外变量,影响实验的真实结果。

实验变量,或称自变量,指实验假设中涉及的给定的研究因素。

反应变量,或称因变量,指实验变量所引起产生的结果或结论。

而其他对反应变量有影响的因素称之为无关变量,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强调:不论一个实验有几个实验变量,都应确定一个实验变量对应观测一个反应变量,这就是单一变量原则,它是处理实验中的复杂关系的准则之一。

⑵对照性原则对照实验是指除所控因素外其它条件与被对照实验完全相等的实验。

①空白对照空白对照是指不做任何实验处理的对象组。

如,在“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的实验中,实验组滴加了唾液淀粉酶液,而对照组只加了等量的蒸馏水,起空白对照。

②条件对照条件对照是指虽给对象施以某种实验处理,但这种处理作为对照意义的,或者说这种处理不是实验假设所给定的实验变量意义的,或不是所要研究的处理因素。

中考生物申请科学实验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中考生物申请科学实验的数据处理与分析

中考生物申请科学实验的数据处理与分析数据处理与分析是科学实验的重要环节,对于中考生物实验来说,更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本文将探讨中考生物实验中数据处理与分析的方法和技巧,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实验环节。

一、收集实验数据中考生物实验通常需要进行数据收集,例如对于种子萌发的实验,我们可以记录每组种子的发芽数目,发芽时间以及根长度等。

为确保数据的准确性,我们可以对每个组别进行重复实验,并记录每次实验的数据。

二、数据整理与清洗在收集到一定量的数据后,我们需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和清洗。

首先,由于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误差,我们需要找出异常值并删去。

其次,对于多组数据,可以计算平均值并记录,以减小数据的随机误差。

此外,需要注意在数据整理的过程中保留足够的有效数字,避免舍入误差。

三、绘制数据图表数据图表是数据处理与分析的重要工具,它能够直观地反映数据的分布和趋势。

根据实验的需要,我们可以采用折线图、柱状图、散点图等不同类型的图表来展示数据。

在绘制图表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比例尺和坐标轴,以准确地显示数据。

四、数据分析方法1. 描述性统计分析:通过计算均值、中位数、众数、标准差等指标,可以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揭示数据的中心趋势和变异程度。

2. 相关性分析:通过计算相关系数,可以研究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例如,我们可以在实验中探究光照强度和光合作用速率之间的关系。

3. 统计假设检验:根据实验的目的,我们可以制定假设并进行统计假设检验,从而判断实验结果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方差分析等方法比较不同处理组之间的差异。

五、结果解读与讨论在数据处理与分析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对结果进行解读与讨论。

通过对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对实验问题的答案或结论,并对实验结果的可靠性进行评价。

此外,还可以对实验中的不确定因素和偏差进行讨论,并提出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建议。

六、注意事项1. 数据处理与分析中应遵循科学原则和规范,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任务分离对认知加工过程的测量不是直接测量,而是完 全依赖于特定任务间的分离来间接推论加工过程的存在 及特点。 直接测验与间接测验的相互污染问题 … 因此,这种方法不能将认知任务间的分离作为不同加工 过程存在的直接证据,从而也无法对所推测的不同认知 加工过程的具体特点、共性和特性进行直接研究。

任务分离范式
(task dissociation paradigm)
(一)任务分离范式 (task dissociation paradigm)

1.任务分离范式的基本原理 任务分离是指用不同的测验任务来揭示同一自 变量的不同作用的方法。(多因变量) 基本假设:完成不同任务所需要提取的信息是 不同的,因而参与的心理加工过程也不相同。 这样,用不同的任务可以揭示不同的心理机能。 基本逻辑:如果同一自变量使不同测验任务有 不一致或类似结果,就可以推测完成这些不同 任务的心理状态和过程之间存在差异或类似。


这些被试群可以是年轻人和老年人,可以是脑损伤患者和正 常人,也可以是遗忘症患者和正常人。 任何个体差异的研究都可以考虑采用发展分离,以揭示不同 人在认知机制上的差异。
或有性分离:指单一被试群对同一测验在相继两次测
验中出现的实验结果之间的分离。这种分离反映了多 次测验之间的随机独立性。
2.任务分离范式的实验设计
知觉辨认
被试首先学习一系列单词,然后要求他们在速示条件下(30ms)辨 认学过的单词以及另外一些没学过的单词。因变量有辨认率和反应时间。 具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模糊字辨认:指在测验时呈现的单词的字母不大清楚,要求被试辨认是哪 个词或什么字。(具体呈现方式有:改变幻灯片焦距、减小亮度、施加 干扰背景等) 词汇决定:要求被试说明某特定的字母串是否构成一个合法的词,由某一 字母串第二次呈现时被试作出是否是词的决定所用的时间减少来反映启 动效应的存在。 单词确认:首先给被试呈现某一刺激单词,然后将这些项目与新项目混在 一起或者配对,要求被试加以确认。通过先前呈现项目与新项目在确认 精度以及确认所需时间的比较构成测验。(与再认测验的区别在于在速 示条件下进行)。 听知觉辨认:在听觉词的启动效应中采用的启动实验方法。具体做法:在 测试阶段呈现时采用白噪音加以干扰,然后由被试确定呈现词是什么词。
过程分离程序的实施

以内隐记忆研究为例 学习阶段:与其他方法一样 测试阶段: 假设所采用的间接测验为残词补全任务,那么在包含测验 (inclusion test,I)条件下,要求被试首先用有意识回 忆出来的词对残词进行补全,若回忆不出,则可用头脑中 第一个想到的词进行补全。 ——意识与无意识共同作用。 在排除测验(exclusion test,E)条件下,要求被试有意 以先前没有呈现过的词来补全词干,反而将先前学过的词 作为无关刺激。——有意识记忆和无意识启动起相反的作 用。 因变量:都是被试用先前呈现过的词进行残词补单 一 分 离
沃林顿等人(1970)发现内隐记忆的实验
补笔测验
词干补笔:指被试在学习一系列单词之后,测验时主试提供单词的前几个 字母(一般为3个)要求被试采用首先想到的单词来补全。 如: ju(stice), sha( ), app( ) 又如:学习window-reason, apple-kite等 ;测验时要求被试对不同类 型的词对进行补笔,其中有旧词对(window-rea_)和重组词对(applerea_),若被试对旧词对的补笔率高于重组词对,则可以认为出现了启 动效应。 残词补全:要求被试在学习一系列单词之后把缺一些字母的残词填成有 意义的单词。 如:( )p( )ant , (m )ys (te)ry 这两种测验可以具有多种补笔的可能性(正确率),也可以只有一种可 能性(反应时) 汉字的补笔测验:如“瞎”字的补笔与补全

(3)交叉双重分离
含有一个自变量,两个任务;实验中一个自
变量对两个任务有相反的作用。 假设c1、c2是自变量的两个水平,在任务A 上,c1>c2;而在任务B上,c1<c2。
Weldon(1987), 容 易命名的图片和具 体事物词,在自由 回忆和残词 补全任 务上实现交叉分离。
雅各比(Jacoby, 1983)让正常人被试在三种条件下学习反义词。条 件一为无上下文,被试看到“xxx—冷”而大声说出“冷”字, 这是要 求被试加工冷字的字形。条件二为有上下文,被试看到“热——冷”的 目标字并大声读出冷字,这是要求被试加工冷字的意义。条件三为产生 条件,被试看到“热——???”而要求被试说出“冷”字, 这是条件一和 条件二的结合,却要求被试既加工字形,也加工意义。三种条件下,被试 的一半用直接测量方法测验——即再认;另一半用间接测量方法测验— —即知觉辨认。结果显示在再认测验中,产生条件下击中概率高,有上 下关系条件次之,无上下关系最差。与此相反,在间接测验中, 无上下 关系条件下击中概率最高,有上下关系条件次之,产生条件最差。 出现 了交叉双重分离。

Tulving(1983)对实验性分离作了如下的描 述:“符合实验性分离逻辑的实验是这样 的:控制单一的变量而比较在两种不同的 任务中变量的效应……,如果变量影响被 试在一种任务中的操作,但不影响另一种 任务的操作,或者变量对两种任务的操作 的影响有不同的方向,我们就说分离产生 了。”

任务分离的实现方式 功能性分离:采用同一组被试,比较一个自变量在两 种不同任务中的效应时所产生的分离。 发展性分离:又叫神经心理分离,指在比较两个或多 个被试群在两个测验任务中出现的实验性分离。

(1)单一分离 这种设计包含一个自变量、两个任务,典型的 结果是自变量影响其中一个任务(A),但不 影响另一任务(B)。 如Shimamura等(1984)研究了Korsakoff综 合症患者和酒精中毒患者在自由回忆和单词 联想上的差别。结果发现,被试类型对自由 回忆成绩有显著影响,但在联想任务上没有 效应。由此可以推测自由回忆和单词联想可 能反映了两个独立的心理过程。
两种测试条件


过程分离的两种条件: 包含条件:意识性提取和自动提取共同促进作业成绩 排除条件:意识性提取和自动提取对作业成绩的影响正 好相反。 通过综合这两种条件下记忆效果,既可计算出两个过程 的贡献量。 三个基本假设: 意识性提取和自动提取是彼此独立的加工过程; 意识性提取在包含测验和排除测验中的性质是一样; 自动提取在包含测验和排除测验中的性质也是一样的。

如Neely(1989)在一项研究中发现,在再认与词汇判断 两种记忆测验中,字词频率与加工水平的交互作用不同。 在再认任务中,语义水平的加工使高低频词的反应时之差 相对语音水平的加工缩短32ms;而在词汇判断任务中, 语义加工却使高低频词的反应时之差增长了43ms。在同 一实验中出现了正相关,又出现了负相关。 练习:请画出交互作用图 这样就可以证明再认与词汇判断应该是两个独立的心理过 程。
脑损伤研究中的单一分离
情景回忆:采用时间-序列任务,给被试呈现一对图 形,要求被试判断哪个是先学的。 熟悉性回忆:采用频数判断任务,也给被试呈现一 对图形,要求其判断那个图形看到的次数更多。

思考与讨论:
单一任务分离有何不足?
很多研究者指出,从单一分离推论两个独立的
心理过程是不可靠的。因为这种分离完全可以 用一种共同的心理过程去解释。如这种共同的 心理过程可能对其中一个测验比较敏感,而对 另一个不敏感。(异法同证中常见)
这说明意义变量可促进再认测验的成绩,而抑制知觉辨认的成绩。同 一变量在两类测验中表现出了不同的结果,说明这两类测验彼此不相同, 可能是由两种加工方式的差异造成的。

双向关联
双向关联设计一般包含两个自变量和两个测验
任务。这种设计的典型结果模式是,两个自变 量的交互作用在两个测验任务上表现出不同的 变化趋势,两个测验任务在其中一个自变量的 水平上呈正相关,而在另一个自变量水平上的 结果呈负相关。这种设计能充分推测两个任务 反映了两个独立的心理过程。
可见,任务分离存在显著的局限性,在结果解释上需要 慎重。不同加工过程的明确分离需要更精致的实验性分 离技术。(前瞻性记忆与回溯性记忆的分离分歧;类似 不同难度的心算;特异性脑损伤)

过程分离范式
process dissociation procedure

(二)过程分离范式 (process dissociation paradigm)

3.任务分离范式的局限性

任务分离范式的意义不够明确,在方法上存在很多无法 克服的局限性。 由于这种范式依赖所使用的特定认知任务,而一种任务 能够提供对内部加工过程的纯粹测量是值得怀疑的。 事实上,加工过程与测验任务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如 Hintzman(1990)指出,任何两种测验任务总是会有一 定的差异的,不然就不能称之为两种测验任务。如果我 们总是以为不同的测验任务涉及不同的心理加工过程, 而以不同的心理加工过程在测验任务间能产生分离为证 据,那么我们可以说任何两种测验任务的比较都有可能 产生分离。如果这样,那么任务分离就失去了意义。 (类似潜变量研究,有共性,有差异)
思想基础——再认的双加工模型

该模型认为:再认可分为基于熟悉性的和基于意识提取的 两种加工机制。Jacoby指出,基于熟悉性(F)的加工依 赖于剌激的知觉特征,反映了自动利用记忆信息的过程, 基本不需占用注意资源;意识性提取(R)则是一种有意 识的需要注意资源的控制性加工。这种熟悉性和意识性提 取被认为是相互独立的加工过程。因而记忆任务的成绩既 可能只基于熟悉性,贡献为F(1 -R);也可能只取决于意 识性提取,贡献为R(1 –F);还可能是熟悉性和意识性 提取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其贡献为 RF。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学术型研究生课程
心理学实证研究 与实验设计
陈彩琦
经典的认知实验心理技术范式

(1)Stroop任务范式 (2)启动技术 (3)实验性分离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