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奥赛辅导:第14讲_微观世界的规律与方法讲解
第14课 微观世界
第14课微观世界教学目标:1、通过对微观世界的认识、了解,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省视、探究事物的另一构造世界,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
2、让学生尝试运用不同的表现方式,自由表达自己领略到的微观世界画面,体验观察与绘画的乐趣。
3、提高学生对抽象美的认识和熏陶。
教学重难点:1、微观事物的细致观察与表现。
2、微观世界的表现。
教具学具:显微镜、放大镜、可观察的动植物图片及实物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二、讲授新课:(一)引导阶段1、多媒体欣赏几种海洋与陆地的动、植物(如:海星、海螺、多种植物的根、茎及昆虫等)在不同生存环境中的生活情境,观察它们外在的形状、颜色和质感2、欣赏与比较的几种方法由远到近的观察对比方法:A、海星外在的整体形状是多角形刺状。
B、局部观察时面部凹凸有致。
C、在显微镜下表面呈各式星状且形态各异,还参差着无规则的小圆点。
剖面观察法:A、两种不同植物的根、茎横切,虽都以圆为元素,但由于它们的轨迹不同,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图象B、螺是一种贝类海洋动物,其质的坚实外表由外往里是旋状纹样。
横剖切后,是发射式渐变状,色彩也从蓝灰逐渐变成黄灰色。
(二)发展、表现阶段A、通过线条的粗细、蔬密、曲直组织,能表达出微观物体的运动态势。
B、以点的大小为排列基数,通过运动轨迹来体现形象的节奏感。
C、运用色彩要素体现各种不同的色彩倾向或冷暖变化,使学生懂得色彩能传递人们的思想感情。
D、注入自身的情感,更能创造出美丽丰富的微观世界,并从美的角度进行塑造,使其更具艺术性。
三、布置课堂作业根据所观察的对象,用笔把见到的微观世界描绘下来。
四、学生作业,教师辅导五、作品展示与评价1、作品让学生通过教学多媒体开展自评、互评与师评活动2、谈运用哪些奇思妙想与作画方式来完成作业?3、通过微观世界的观察与描绘你们有何收获?六、教学廷伸与拓展。
014第十四课 《微观世界》
美术教学设计课题微观世界课型造型表现课时 2教学要求用笔把见到的微观世界画下来重点从不同角度体会、观察事物的构造和美感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微观世界,学会从不同角度体悟,观察事物的美感。
2.能力目标:运用点、线、等造型元素,表现微观世界的节奏、韵律美。
3.情感目标: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培养探究精神及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难点表现出微观世界的节奏、韵律、疏密的美教具标本,放大镜或显微镜板书设计微观世界仔细观察:形状,色彩花纹动态表现方式:点线面色彩作品展示教学环节师生活动教学意图引导阶段观察活动:每个同学化身小科学家,用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自己带来的花瓣、树叶、水果切面。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放大后看到的物体有哪些特征。
肉眼看到的小于0.1毫米的世界。
(导入)通过观察美丽的图案,了解认识微观世界,学会从不同角度体悟、观察、探究事物的构造和美感。
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体验观察与绘画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及标本。
巩固点、线、面知识的应用,同时开拓学生的视野。
新授阶段1.微观与中观、宏观的简单介绍。
2.观察欣赏微观世界中的细菌、分子、原子、以及动物、植物的局部图片。
说一说,这些奇怪的形状、奇妙的组合、绚丽的色彩是由什么组成的。
3.想一想:这些形状、色彩、花纹、动态都像什么呢?4.你发现了什么?美在哪里?小组讨论并发言,引导学生说出美在哪里?5教师小结:点、线、色彩的重复产生了疏密、节奏、韵律的美感。
(板书)6.课件出示图片,观察:外形美,构成美,色彩美7.创作步骤:1.观察整体入手进行构图,画面饱满2.点、线的局部画面组织3.上色练习8.欣赏学生作品:从构图,节奏、韵律、疏密等欣赏练习阶段作业:用点、线、色彩表现放大镜或显微镜观察到的微观世界。
也可以直接结合色彩来表现展示交流自评:用什么方法表现出了怎样的微观世界。
互评:你喜欢哪幅,从专业角度美感上进行点评。
课后拓展引导学生欣赏不同的微观世界表现形式。
九年级物理全册14.1《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教案北京课改版
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
对微观世界“小”的概念的建立和探索微观世界的科学方法的形成过程
中,分子的排列十分紧密,粒子间有强大的作用力,因而固体具有一定的中,分子极度散
目的是让学生感知银河系只是数十亿个星系中的一个,一束光穿越银河系
10-1-2
木、花
甚至碾成粉
时的微小粒子就不再是糖了。
我们把能保持玻璃这种物质原来性质的最小微粒叫做玻璃的“分子”,把
起来的一种技术,那么纳米技术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
术”的一种技术。
纳米是一个长度单
存在。
知道分子可由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附:。
量子力学解析微观世界的规律
量子力学解析微观世界的规律量子力学是描述微观世界中粒子行为的一种物理理论,它以概率的形式给出了微观粒子的运动和相互作用规律。
本文将介绍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探讨其在解析微观世界中规律方面的作用。
一、波粒二象性量子力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就是波粒二象性。
在经典物理学中,我们通常将物质看作是粒子的形式,但在微观世界中,物质不仅可以表现出粒子的性质,还可以表现出波动的性质。
例如,电子具有不确定的位置和动量,其运动轨迹不能准确预测,而只能用概率分布来描述。
二、不确定性原理不确定性原理是量子力学的基石之一,它表明在同一时刻无法准确测量粒子的位置和动量。
这意味着我们无法同时知道粒子的精确位置和速度,只能得到它们的概率分布。
这一原理对于解析微观世界中的规律至关重要,因为它揭示了微观粒子的本质。
三、量子叠加态和量子纠缠量子力学中的叠加态和纠缠态是违背经典物理直觉的概念,但它们在解析微观世界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叠加态指的是微观粒子在某个性质上同时具有多个取值的状态,而不是仅仅一个确定的取值。
纠缠态则是指两个或多个微观粒子之间的相互关系,其中一个粒子的状态的改变会立即影响到其他粒子的状态。
四、量子力学中的算符和波函数在量子力学中,物理量是由对应的算符来描述的,而粒子的状态则由波函数来描述。
波函数是量子力学中的核心概念,它包含了关于粒子位置、动量等信息。
通过运用算符对波函数进行操作,我们可以得到粒子的各种性质和测量结果。
五、量子力学解析微观世界的应用量子力学在解析微观世界中的规律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原子、分子和基本粒子的研究中,量子力学的方法和理论被广泛使用。
例如,通过量子力学的计算方法,我们可以准确地描述原子的能级结构和光谱特性。
在材料科学和化学领域,量子力学的理论也被用来解析物质的性质和反应机制。
总结量子力学作为一种描述微观世界规律的物理理论,以其独特的概念和数学表达方式,成功解析了微观世界中的规律。
通过对波粒二象性、不确定性原理、量子叠加态和量子纠缠等概念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微观粒子的行为和相互影响。
第14课微观世界(教案)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充满了好奇和热情。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理论介绍环节,我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微观概念。
在讲授新课内容时,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对原子结构和分子概念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我通过案例分析、举例比较等方法,尽可能地将难点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突破这些难点。
难点解析:举例说明微观世界在工程技术、医学等领域中的应用,如纳米技术在药物输送中的作用。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微观世界》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物质的微观结构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比如,为什么水在结冰后会膨胀?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微观世界的奥秘。
2.知识理解:使学生掌握原子、分子、离子等微观概念,理解物质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之间的关系,提高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科学思维: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方式,探讨微观世界的规律,发展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和责任感,关注微观世界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环保意识和科技创新意识。
第14课微观世界(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14课微观世界
本章内容源自八年级科学教材《走进物理天地》第二章“物质的微观结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原子的结构:了解原子的组成,包括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以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子内部的粒子相互作用。
2.分子的概念:学习分子的定义,掌握分子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了解分子在物质性质和变化中的作用。
高中物理微观世界的物理规律教案
高中物理微观世界的物理规律教案教案目标: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高中物理微观世界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技能。
教学重点:1.学习微观世界的基本概念和物理规律;2.理解原子结构和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3.掌握原子核的组成和放射性衰变的规律;4.了解粒子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粒子的分类。
教学难点:1.理解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和现象;2.掌握放射性衰变的规律和应用;3.了解粒子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实验器材、教材、小黑板等;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本相关内容,准备参与实验活动。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微观世界吗?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物体由什么组成?学生回答:微观世界是指我们肉眼看不到的物质粒子世界,物体由原子组成。
Step 2 学习微观世界的基本概念和物理规律(1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微观世界的基本概念和物理规律。
教师讲解:微观世界是由原子和分子组成的,其中原子是最基本的微粒体。
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围绕原子核运动的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的。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Step 3 理解原子结构和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3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和实验演示,让学生理解原子结构和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
教师讲解:原子结构的研究得益于量子力学理论。
量子力学是描述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物理学理论,它揭示了微观世界的规律,解释了原子、分子和基本粒子的行为。
量子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包括波粒二象性、不确定性原理等。
Step 4 掌握原子核的组成和放射性衰变的规律(3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和实验演示,让学生掌握原子核的组成和放射性衰变的规律。
教师讲解: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性质,中子数决定了同位素的性质。
放射性衰变是指一种元素自发地转变为另一种元素或同位素的过程。
放射性衰变过程包括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
14-2 微观世界的结构
第二节微观世界的结构北京市顺义区北石槽中学张常林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以物理学史和科技发展为主线,以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为中心,使学生了解现代科学的认识过程,知道物理的学习内容不仅包括物理知识,而且还包括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让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关注科技发展给社会进步带来的影响,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二、教学背景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对物质的微观结构进行探索,以便了解我们身处的物质世界是由什么构成,怎样构成。
在古代,人们已经对物质世界的构成提出过许多设想。
教科书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历程,包括电子的发现,原子核式结构的提出,质子、中子、夸克的发现,粒子家族的组成。
通过各种形式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微观世界,使他们感受探索的乐趣。
学生在学习长度的测量时,对纳米这个长度单位有了一定的认识,这里结合物质微观结构的知识,将纳米技术在信息、生物工程、医学、材料科学等领域的应用介绍给学生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人类面临着能源危机,原子核能的开发利用是解决能源危机的有效途径,学生应对这部分内容有所了解。
2.学生情况分析对于物质微观结构的内容,学生在化学课中已有一定的基础,本节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物理学史的了解使学生体会科学方法。
教学中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当引导,合理设计问题,让学生收集资料、寻找答案、讨论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方式教师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4.教学准备视频资料:“宇宙之美——璀璨星空”、阴极射线管实验、α粒子散射实验。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2)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
(3)大致了解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
(4)了解纳米科技及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5)了解原子核能的特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索、交流讨论,使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五年级美术下册教案-《第14课微观世界》教案人教版
1.教学重点
(1)掌握显微镜的基本使用方法,学会观察微观世界: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让学生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微观事物,从而认识和理解微观世界的奇妙。例如,了解植物细胞、昆虫等微小生物的结构,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显微镜的调节、观察和描绘方法。
(2)运用绘画技巧表现微观世界: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绘画技巧,如线条、色彩、比例等,创作出富有创意的微观世界画作。
b.色彩:如何选择和搭配色彩,使画作更具真实感和美感;
c.比例:如何把握微观事物的比例关系,使画作更具有说服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这些难点和重点内容,采用直观演示、个别指导、合作交流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掌握核心知识。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提高他们在美术学科领域的素养。
四、教学流程
2.教学难点
(1)显微镜的使用与观察: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显微镜的使用和观察方法可能较为陌生,需要教师耐心指导。例如,如何调整显微镜的焦距、如何观察样本等。
(2)绘画技巧的运用:在描绘微观世界时,如何运用绘画技巧表现事物的质感和立体感,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以下是具体举例:
a.线条:如何运用线条描绘出微观事物的轮廓和细节;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微观世界》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一些微小的生物或事物?”(如:蚂蚁、植物细胞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微观世界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微观世界的基本概念。微观世界是指那些肉眼难以观察到的微小生物和事物。它对于我们了解自然界的奥秘和生物的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第14课 微观世界(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五年级下册 人教版
第14课微观世界(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五年级下册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课以“微观世界”为主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描绘微观世界的奇妙景象。
教学内容包括微观世界的概念、特点、观察方法以及如何在美术创作中表现微观世界。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微观世界的概念和特点,培养他们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和兴趣。
2. 引导学生掌握观察微观世界的方法,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描绘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艺术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够在美术创作中展现微观世界的奇妙景象。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微观世界的概念和特点,让他们能够正确地观察和描绘微观世界。
2. 引导学生掌握观察微观世界的方法,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描绘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艺术表达能力,让他们能够在美术创作中展现微观世界的奇妙景象。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显微镜、显微镜片、放大镜等教具,以便学生观察微观世界的样本。
2. 学生准备绘画用品,如画纸、铅笔、彩色铅笔、水彩等。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显微镜和显微镜片,引导学生观察微观世界的样本,激发他们对微观世界的兴趣。
2. 讲解:教师讲解微观世界的概念、特点以及观察方法,让学生对微观世界有更深入的了解。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观察,使用显微镜和放大镜观察不同的微观世界样本,并记录下他们的观察结果。
4. 创作:学生根据他们的观察结果,进行美术创作,描绘出他们所观察到的微观世界的景象。
5.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他们的美术作品,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作品,鼓励学生的创新和艺术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1. 微观世界的概念和特点2. 观察微观世界的方法3. 美术创作中的微观世界表现作业设计:1. 学生回家后,观察身边的微观世界,如树叶、水滴等,并记录下他们的观察结果。
2. 学生根据他们的观察结果,创作一幅描绘微观世界的美术作品。
课后反思:本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描绘微观世界的奇妙景象,提高了学生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和兴趣。
14.2微观世界的结构课件PPT1-京改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
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着原子核旋转. 一、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
在此变化过程中分子间的间隔增大了.所以气态水分子间距比
液态水分子间距大.此选项错误;C、水蒸气可以通过热传递
和做功两个途径变为水.此选项错误;D、微粒本身的体积、
质量不变,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所以水分子在125℃
时比90℃时热运动更激烈.此选项正确.故选D.
2、水结冰时体积 C、水蒸气可以通过热传递和做功两个途径变为水.此选项错误;
解:A、温度越高,分子具有的能量越大,所以水蒸气的内能比水的内能大.此选项错误; B、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此选项正确;
变化情况怎样? C、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此选项正确;
体积变大
天寒地冻 水管水表频爆裂
课堂探究
卢瑟福提出的 原子核式结构
课堂探究
原子核的组成
1919年,卢瑟福用粒子轰击氮核,得到了质子,进而猜想原 子核内存在不带电的中子,这一猜想被他的学生查德威克用实验证 实,并得到公认.
质子 中子
质子数
核子 电荷数
课堂探究
原子及其结构 科学研究发现,分子是由更小的微粒——原子组成的。
分子
原子
原子核
质子 中子
课堂探究
一、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
1、地球及其他一切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处于不停地 运动和发展中。物质如:空气、岩石、高山、大海、树木、花 草、鸟兽、周围的生活用品等 2、光年(长度单位):表示光在一年内所走的路程
典例分析
例1:关于物质的组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D ) A.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B.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C.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D.电子带负电,原子核不带电
量子力学微观世界的规律与解析
量子力学微观世界的规律与解析量子力学是20世纪物理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它描述了微观世界中微粒的行为与相互作用。
在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某些现象时,量子力学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和数学语言。
本文将探讨量子力学在微观世界中的规律与解析,深入探索这个神秘而令人着迷的科学领域。
首先,量子力学的基本假设是微粒存在着粒子-波二象性。
这意味着微粒既可以表现出粒子的实物特性,如质量和位置,又可以表现出波的波动性质,如干涉和衍射。
这一前所未有的概念挑战了我们对物质的直观认识,但通过实验结果的验证,我们已经确认了这一假设的正确性。
量子力学描述了微观世界中的观测与测量过程。
据量子力学理论,当我们对一个微粒进行测量时,系统的状态将塌缩为某个可能的测量结果中的一个。
这种塌缩现象被称为“量子跃迁”,并且是随机的。
也就是说,无论我们对系统进行多次测量,每次测量结果都是不确定的,只能给出概率性的预测。
这是量子力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特征,与经典物理学明确定义的确定性世界有所不同。
量子力学的线性叠加原理是其核心概念之一。
根据这个原理,两个或多个量子态可以通过线性组合来表示一个新的量子态。
这种线性叠加所生成的结果态具有独特的性质,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形成相干态、混合态等特殊的态。
通过对量子态的描述和计算,我们可以准确预测和解释实验现象。
量子力学中的波函数描述了微粒的状态。
波函数是一个具有复数数值的函数,它的平方模给出了在不同位置上找到微粒的概率。
根据波函数的一般性质,我们可以计算得到微粒在不同状态下的期望值。
例如,我们可以计算能级分布、能量期望值、动量期望值等。
这些期望值可以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从而验证量子力学理论的有效性。
除了波函数,量子力学中还引入了算符的概念。
算符是一种数学对象,它可以对波函数进行变换和运算。
通过定义不同的算符,我们可以描述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变化。
例如,哈密顿算符可以描述系统的总能量,动量算符可以描述系统的动量,角动量算符可以描述系统的自旋等。
第14课微观世界(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美术五年级下册人教版
第14课微观世界(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美术五年级下册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微观世界的概念,认识到微观世界的美妙与神奇。
2. 培养学生观察、发现、表现微观世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3. 激发学生对科学和艺术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微观世界的概念:介绍微观世界的基本知识,如微生物、细胞、分子等。
2. 微观世界的观察方法:学习使用显微镜等工具观察微观世界。
3. 微观世界的表现方法:学习绘画、摄影等艺术手法表现微观世界。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观察和表现微观世界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微观世界的美,并将其表现在作品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投影仪、PPT课件等。
2. 学具:绘画用品、摄影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初步感受微观世界的奇妙。
2. 新课内容学习:讲解微观世界的概念、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4.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六、板书设计1. 微观世界的概念2. 微观世界的观察方法3. 微观世界的表现方法七、作业设计1. 观察并记录身边的微观世界,如树叶、水滴等。
2. 创作一幅描绘微观世界的艺术作品。
八、课后反思1. 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兴趣是否得到激发?2. 学生是否掌握了观察和表现微观世界的方法?3.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如何改进?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了解微观世界的概念、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充分的指导和鼓励。
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核心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培养。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表现微观世界,以及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微观世界》课件
微观世界
人教版 五年级下册
新知讲解
猜一猜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什么是微观呢? 这个词由什么组成?
微小 观察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海 星
新知讲解
蝴蝶翅膀的局部
新知讲解
梦幻世界:这是微型肥皂泡沫
新知讲解
雪 松 叶 子 横 切 面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微观世界里有许多奇奇怪怪的小点,各式各 样的线条,它们组成美丽的纹样,五彩缤纷的颜 色汇聚在一起形成一幅灵动有趣的画面,给我们 无限的遐想。
新知讲解
韵律: 在美术作品中,任何形体的组合,只要能按照理想 的形式形成流畅和谐的整体,就能体现韵律美。
创作步骤
观看创作步骤。
课堂练习
练一练
用点线面、色彩表现观察到的微观世界。
要求: 1、构图饱满 2、注意画面疏密关系 3、可以添加色彩,注意色彩搭配合理。
作品欣赏
作品欣赏
课后拓展
下节课见!
新知讲解
平静的 动荡的
新知讲解
柔软的 坚硬的
新知讲解
细腻的 粗犷的
艺术鉴赏
《木板的纹理》这幅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品有很多的线条重复排列出 现,表现画面的节奏感。
《植物根的剖面》中间有 很多小点组合在一起感觉比较 密集,边有很多大点组合在一 起感觉比较稀疏。
新知讲解
我们通过线条的粗细、疏密、曲直组织,能表达出微观物体的运动态 势。还可以通过不同大小、多少、疏密的点的排列,体现形象的节奏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讲 微观世界的规律与方法一、知识点击 1.原子结构模型 ⑴玻尔模型理论:①定态假设:原子中的电子绕核作圆周运动,并不向外辐射能量,其轨道半径只能取一系列不连续值,对应的原子处于稳定的能量状态。
②跃迁假设:电子从一个定态轨道(设对应的原子定态能量为E n2)跃迁到另一定态轨道(设定态能量为E n1)上时,会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能量由这两种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即21n n h E E ν=-。
③角动量量子化假设:电子绕核运动,其轨道半径不是任意的,只有电子的轨道角动量(轨道半径r 和电子动量m υ的乘积)满足下列条件的轨道才是允许的.2hm r nυπ= n=1,2,3,… ⑵氢原子的能级公式为412222018n me E E h n n ε=-=,其中4122013.68me E eV hε=-=-。
2.物质的二象性 不确定关系1924年,德布罗意从光的波粒二象性推断实物粒子,如电子、质子等也具有波动性,即实物粒子也具有二象性.同实物粒子相联系的波称为德布罗意波,其波长h hp m λυ==。
量子理论的发展揭示出要同时测出微观物体的位置和动量,其精密度是有一定限制的.这个限制来源于物质的二象性.海森伯从量子理论推理,测量一个微粒的位置时,如果不确定范围是x ∆,那么同时测得其动量也有一个不确定范围p ∆,x ∆与p ∆的关系为42hp x π∆∆≥=,此式称为海森伯不确定关系,其中h 为普朗克常数. 不确定关系是普遍原理,也存在于能量与时间之间一个体系(例如原子体系)处于某一状态,如果时间有一段△t 不确定,那么它的能量也有一个范围ΔE 不确定,二者的乘积有如下关系:2E t ∆∆≥3.原子核的基本性质与核反应⑴质能方程、质量亏损和原子核的结合能 爱因斯坦由相对论得出的质能方程为2E mc =,如果物质的质量增加Δm ,则其能量也相应增加ΔE ,反之亦然,即有2E m c ∆=∆⋅。
在原子核中,原子核由核子组成,但原子核的质量却小于核内核子质量之和,原子核的质量M 与组成它的核子质量总和的差值称为质量亏损.()p n m Zm Nm M ∆=+-核 由上面得知,自由核子在结合成原子核时能量减少了2E m c ∆=∆⋅,即有能量释放出来,这能量即为该核的结合能. ⑵核反应方程和核反应能原子核反应是原子核受一个粒子撞击而放出一个或几个粒子的过程.核反应过程遵守下列守恒定律:①电荷守恒;②核子数守恒;③动量守恒;④总质量和联系的总能量守恒等.利用这些守恒定律,可以写出核反应方程式.核反应能Q 定义为反应后粒子的动能超出反应前粒子动能的差值.根据总质量和联系的总能量守恒,由反应前后核和粒子的静质量可得出反应能Q 的计算公式,根据动量守恒,也可由人射粒子和出射粒子的动能及这两种粒子运动方向的夹角θ值得出反应能Q 。
4.基本粒子的探索基本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四种:强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万有引力相互作用.除了电磁相互作用的传播子γ光子和万有引力作用的传播子g(尚未发现)外,其余所有的粒子按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可分为两类:强子: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强子又分为重子(核子、超子)和介子两类,质子(为核子)是最早发现的强子,强子具有内部结构.轻子:不参与强相互作用的粒子,电子是最早发现的轻子,实验表明,轻子是点粒子,迄今尚未发现它有任何结构.每一种基本粒子都有自己的反粒子,正反粒子相遇时,会发生湮灭现象,如即电子与正电子相遇时,会湮灭产生两个光子.1963-1964年间,盖尔曼提出了夸克模型.1965-1966年,我国的一批理论物理学家提出了与此类似的“层子”模型.现在,这两种名称(夸克和层子)常常并提,下面我们还用夸克这一名称.有六种不同的夸克,分别是上夸克(u )、下夸克(d)、奇异夸克(s)、桀夸克(c)、底夸克(b)和顶夸克(t)。
夸克模型认为所有的重子都是由三种夸克组成,所有反重子都是由三种反夸克组成,所有介子都是由一种夸克和一种反夸克组成.但是,单独的夸克至今未曾测到,这还有待于人们进一步去探索.二、方法演练类型一、利用玻尔的三个量子化假设来求解类氢离子和类氢原子的问题。
例1.原子核俘获一个1μ-子(1μ-子质量是电子质量的207倍,电荷与电子相同)形成μ原子,应用玻尔理论于μ原子。
假设原子核静止。
试求: (1)1μ-子的第一轨道半径。
已知原子核的质子数为Z ,氢原子的第一玻尔轨道半径1000.52910a m -=⨯。
(2)电离能。
(3)从第二轨道到第一轨道跃迁时所放射的光子的波长。
(4)设原子核的质量数A =2Z (即中子数N 等于质子数Z ),问当A 大于什么值时,1μ-子轨道将进人原子核内。
已知原子核半径的公式为13151.210R A m -=⨯。
分析和解:(1)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如同类氢离子的情形完全一样。
设1μ-子质量为(207)e m m m μμ=,处在第n 条轨道上,其半径为r n ,速度为n υ,能量为E n ,根据库仑 定律和牛顿定律,有22204nnnm ze r r μυπε= 原子体系的能量为220124n n nze E m r μυπε=-应用玻尔量子化条件,有(1,2,3,)2n n hm r nn μυπ==⋅⋅⋅ 从以上三式可求出1μ-子量子化的轨道半径和量子化的能量公式为220224(1,2,3,)4n n h r n m zeμπεπ==⋅⋅⋅22422202(1,2,3,)(4)n m z e E n n h μππε=-=⋅⋅⋅以207e m m μ=代入,并注意到氢原子的第一玻尔轨道半径210002240.529104h a m m eμπεπ-==⨯, 氢原子的基态能量240220213.6(4)m e E eV h μππε=-=-,可将1μ-子的轨道半径和能级公式改写为20207n n r a Z=,202207n Z E E n =- 令n=1得1μ-子的第一轨道半径为1010110.52910207207r a m Z Z-==⨯⨯ (2)μ原子的电离能为221020720713.6E E Z E Z eV =-=-=⨯电离()(3)应用频率法则,21hcE E λ=-222100120713207144E E Z Z E E hc hc hcλ-==-=-() 求得从第二轨道跃迁到第一轨道时所放射的光子的波长为2220411.22103207207hc nm Z E Z λ=-⨯⨯=()(4)在第一轨道半径的表达式中,令2A Z =,得到102207r a A= 要使1μ-子进入原子核内,则要满足下式 R 1<R将题中的各已知量代入,可解得 A >94型二、利用玻尔理论和经典力学中粒子的弹性碰撞模型列出碰撞过程中的动量与能量守恒方程求解原子能量的问题。
例2.有两个处于基态的氢原子A 、B ,A 静止,B 以速度0υ与之发生碰撞。
已知:碰撞后二者的速度A υ和B υ在一条直线上,碰撞过程中部分动能有可能被某一氢原子吸收,从而该原子由基态跃迁到激发态,然后,此原子向低能态跃迁,并发出光子。
如欲碰后发出一个光子,试论证:速度0υ至少需要多大(以m/s 表示)?已知电子电量为191.60210e C -=⨯,质子质量为271.67310P m kg -=⨯,电子质量为319.1110e m kg -=⨯,氢原子的基态能量为13.58E eV =-1。
分析和解:为使氢原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需要能量最小的激发态是n=2的第一激发态。
已知氢原子的能量与其主量子数的平方成反比,即有21n E K n= 又知基态(n=1)的能量为13.58E eV =-1,即12113.581E K eV ==- 所以13.58K eV =-n =2的第一激发态的能量为221113.58 3.3924E KeV eV ==-⨯- 为使基态的氢原子激发到第一激发态,所需能量为21 3.3913.58)10.19E E E eV eV =-=-+=内(这就是氢原子从第一激发态跃迁到基态时发生的光子的能量,即1910.1910.19 1.60210h E eV J ν-===⨯⨯内式中ν为光子的频率从开始碰撞到发射出光子,根据动量和能量守恒定律有0A B m m m υυυ=++光子的动量22201122A B m m h υυυν=++() 光子的动量h P cνν=。
由上面的第二式可推得002h m νυυ>,因0c υ<<,所以02h m cνυ>>,故上面第一式中光子的动量与0m υ相比较可忽略不计,第一式变为 0()A B A B m m m m υυυυυ=+=+于是,符合动量与能量守恒的0υ的最小值可推求如下:2222220001111()2222A B A B A B A A m m h m m h m m h υυυνυυυυνυυυυν=++=+-+=--+()() 200A A m m h υυυν-+=经配方得220011()024A m m h υυυν--+=,即220011()42A m h m υνυυ=+-由此可以看出,012A υυ=时,0υ达到最小值0min υ,此时A B υυ=,0min υ=关数值,得40min 6.2510/m s υ=⨯即B 原子的速度至少应为46.2510/m s ⨯。
类型三、利用玻尔理论和经典力学中粒子的弹性碰撞模型列出碰撞过程中的动量与能量守恒方程求解原子能量中考虑到离子的反冲与不考虑反冲相比的问题。
例3.已知基态He +的电离能为E=54.4 eV 。
(1)为使处于基态的He +进人激发态,入射光子所需的最小能量应为多少?(2)He +从上述最低激发态跃迁回基态时,如考虑到该离子的反冲,则与不考虑反冲相比,它所发射的光子波长的百分变化有多大?(离子He +的能级E n 与n 的关系和氢原子能级公式类似。
电子电荷取191.60210e C -=⨯,质子和中子质量均取271.67310P m kg -=⨯。
在计算中,可采用合理的近似。
)分析和解:(1)电离能表示He +的核外电子脱离氦核的束缚所需要的能量,而题中所问的最小能量对应于核外电子由基态能级跃迁到第一激发态,所以2211154.4(1)40.8124E E eV =-=⨯-=最小()(2)如果不考虑离子的反冲,由第一激发态跃迁回基态发射的光子有关系式:0E h ν=最小现在考虑离子的反冲,光子的频率将不是0ν而是ν,则由能量守恒得212E h M νυ=+最小式中212M υ为反冲离子的动能。
又由动量守恒得h M cνυ=式中M υ是反冲离子动量的大小,而h cν是发射光子的动量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