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词在词体革新中的历史贡献

合集下载

论述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论述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论述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苏轼词在宋词的发展变革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的贡献使宋词得以发展成为它至今的形态。

从宋词的演变中不难发现,苏轼的贡献是宋词发展的一个重要关键点。

苏轼是宋朝的大文人,他与任何朝代的文人相比都十分非凡。

他的诗文高度充分地体现了宋词的精髓,也深刻影响了宋词的发展。

宋词时期是宋朝文学发展的最鼎盛时期,也启动了古典诗词的新潮流,苏轼被誉为“诗仙”,他的词兼具文采和抒情,使宋词的魅力得以完美的体现,特别是“玉台新筝”和“定风波”等作品,更突显了他在宋词发展中的重要性。

苏轼也在宋词技巧和构思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继承了前朝诗词式样,又在抒情上有所创新,推崇“超尘”及“清新”,追求自然、自由、优美之意,增添了宋词的品位。

另外,他也有很多古朴而又自然的词句,并运用它们贴切地表达了不同的情思,它们对宋词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此外,苏轼还倡导了一种新的诗歌理论,批判了当时流行的“王维诗学”,他强调诗作要简洁,主题要淡,理念要清新,不做过分装饰,反对过分浮华和修辞之词。

这些理论对宋词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苏轼的贡献不仅体现在词牌、技巧和理论上,更体现在他的词的审美价值之上。

他的词经常穿插自然界的情景,表达了他对大自
然的无限憧憬,他把不同的文化、历史和景色综合到诗中,从而把宋词的抒情性推向极致。

总之,苏轼对宋词的发展变革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以其独到的眼光着墨宋词的词牌、技巧、理论以及审美价值,丰富了宋词中的抒情性,使宋词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古典诗词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论述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论述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论述苏轼词在宋词发展变革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
苏轼词是宋元以来宋词发展变革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也是宋词为人们所熟知。

苏轼不仅深厚地掌握了宋词传统,而且拥有非凡的创作才能,使宋代宋词达到了顶峰的发展。

在宋词发展变革中,苏轼的贡献无可超越。

苏轼的词作家多,但词能力却不仅在于创作数量,而在于质量。

他取法传统,又突破传统,有自己的独特性格。

他的词中有理有智,融温情与才思,有传统的诗意,又兼有他自己创造的新颖,把古代宋词的“抒情”和“写实”融合在一起,将宋词推向高潮。

在视觉表现上,苏轼的词相当通俗,很容易被人理解,他擅长用精辟活泼的形象概括体现宋词主题,语言优美富有情趣,蕴含深刻的文学智慧,使得宋词具有深厚而精致的文化底蕴。

苏轼受到唐宋词人传统的启发,使宋词的文学意蕴及审美概念更进一步的发展。

他的词作把唐五代流派和宋代新派的艺术特征融合在一起,使宋词以自身的独特文化属性发展起来,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流派。

苏轼的词代表了宋词发展的一个重要拐点,也是宋词发展变革的标志性人物。

从社会背景到诗人情思,苏轼都关注到了宋词发展变革中实质性的问题,受到了当时宋人的普遍喜爱,带动了宋词发展变革的前进。

苏轼的词作更是让宋词发展变革的得以成功。

苏轼对宋词的创作深刻地影响了宋词的发展,他的词作把理性思考和情感表达融合在一起,不论是抒情还是写实,都有苏轼特有的艺
术精髓,穿越历史时空,蕴含着浓郁的文化底蕴,为宋词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

总之,苏轼在宋词发展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不仅提升了宋词的艺术水准,而且像神秘老人一样推动了宋词发展变革的前行,使宋词发展及其前景变得更加光明。

浅论苏轼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贡献

浅论苏轼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贡献

浅论苏轼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贡献苏轼是北宋词坛巨匠,他的词在题材内容、主题风格、表现手法、艺术特色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为中国词文化的发展,开启了崭新的一页,造就了两宋词坛的辉煌。

作为开启一代新词风的先驱者,苏轼在词坛地位不可动摇。

《四库全书总目纲要》中有这样的记载:“词至轼而又一变"。

一个“变"字,或许是对苏轼对中国词坛贡献的最好概括。

一、打破“艳科”藩篱,革新奢靡词风北宋以前,词风多华靡。

中晚唐以来骄奢华靡的世风,以及知识分子政治理想的幻灭, 最终促使词的委婉言情的文体特征形成。

五代十国时期世风的华靡浮艳继续为词的发展提供有利环境。

这时期的词词风浮艳,以《花间集》为代表,其中描写恋情相思与男欢女爱的作品占有相当比重。

温庭筠作为花间词人的典范,其词长于以密集的意象、华美的语言、精巧的结构来描摹事物,艺术风格华美秾艳.温庭筠代表作《菩萨蛮》能集中体现其秾艳的词风:“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宋初词风虽不及前朝华靡浮艳,但朝廷提倡享乐,君臣晏安,词风继承花间一派的婉约绮靡而视为正宗。

如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多为流连风月、感伤时序的闲情闲愁,缺乏现实意义。

苏轼的出现,真正打破了“艳科”的藩篱,革新浮靡词风,给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让其更具有生命力.他主张诗文应“有为而作”,在“文以意为主"的前提下,自由自在地表现世间万物,抒写主体情性;“冲出常言,法度去前规",使得“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他把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带到词坛,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二、“以诗为词”,提高词的地位“以诗入词”是苏轼对词体解放的巨大贡献,在词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主要武器,他把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突破了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论苏轼词的革新精神 毕业论文

论苏轼词的革新精神  毕业论文

论苏轼词的革新精神毕业论文论苏轼词的革新精神摘要:苏轼是才气横绝的宋代诗人、词人,是宋代文化孕育出来的旷世奇才。

他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苏轼对词体的革新,使宋词展现出全新的面貌,提高了词的地位,对当时和后世都有十分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苏轼词革新以诗为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他是北宋诗人、词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之一。

苏轼大刀阔斧地对词体进行改革,所谓“词至东坡,1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辛稼轩词序》刘辰翁)。

革新了晚唐五代以来浮靡的词风,给词以新鲜的血液和生命力,给宋词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方向。

而且为词坛开创了一种新的风格和美感,提高了词品,提升了词的地位,使宋词能与唐诗并列而无愧色。

北宋的胡寅在《酒边词序》中也说:“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白兔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2超然乎尘埃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充分肯定了苏轼在革新宋词中的功劳。

本文将主要从苏轼词的题材内容、风格特色、表现方法、音律造工四个方面论述他的词革新意义。

一、在内容题材上,苏词冲破了“艳科”的藩篱,以诗为词。

晚唐五代以来所形成的词体观念对待诗和词的态度是不同的,认为诗应体现教化思想,风格应温柔敦厚;而词则与诗判然有别,绮丽婉媚为其特色。

苏轼的词时人以“以诗为词”评之,即指其词具有诗的品格和气质,与本色当行的词有着明显的不同。

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是其明确的词体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的。

苏轼3认为词应向诗靠拢,特别是优秀的词应与诗没有差别。

他认为词是“诗之裔”?4(《祭张子野文》),称赞优秀的词作为“古长短句诗也”?(《与蔡景繁书》)。

他以诗为词,以爱国热情、田园风光、悼亡怀人、咏史怀古、登临送别、说理谈禅等题材入词,扩大了词的内容题材。

简述苏轼词在词的发展史上的革新意义

简述苏轼词在词的发展史上的革新意义

苏轼词在词的发展史上的革新意义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璀璨星河中,苏轼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明星。

他的诗词文赋,皆独步一时,对后世影响深远。

特别是在词这一文学体裁中,苏轼的革新意义尤为突出。

他不仅拓宽了词的题材范围,还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提升了词的艺术品位,使之从“艳科”的藩篱中解脱出来,成为一种能够表达丰富人生经验和深刻哲理的文学形式。

一、题材的革新在苏轼之前,词多用来描写男女之间的爱情、离愁别绪,或是风花雪月、宴饮游乐等生活琐事。

然而,苏轼却将词的题材范围大大拓宽,几乎无所不包。

他的词中,有抒发政治理想的,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有表达人生哲理的,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有描绘自然风光的,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这些题材的创新,使得词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深刻。

二、表现手法的革新苏轼在词的表现手法上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他善于运用比兴、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词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同时,他还将散文的笔法引入词中,使得词的结构更加灵活多变。

此外,他还尝试在词中运用对话、内心独白等手法,直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这些表现手法的创新,使得词的艺术形式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三、艺术品位的提升苏轼的词不仅题材广泛、手法多样,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品位。

他的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韵味无穷。

他善于将个人的情感体验与对宇宙人生的深刻思考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种风格既体现了苏轼卓越的文学才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展现了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深邃的思想境界。

这种艺术品位的提升,使得词从一种娱乐性的文学形式上升为一种能够表达深刻思想和真挚情感的文学体裁。

四、对后世的影响苏轼在词的发展史上的革新意义不仅体现在他个人的创作成就上,更体现在他对后世词人的深远影响上。

试论苏轼在词学领域的贡献苏轼对词的贡献

试论苏轼在词学领域的贡献苏轼对词的贡献

《试论苏轼在词学领域的贡献:苏轼对词的贡献》摘要:一、提出了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及“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词自问世以来,一直是迁客骚人抒发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表现载体,“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 (一)在词的内容和题材方面苏轼对词的显著影响是丰富了词的题材,对词进行了大力的开疆辟土,使词从原来的花间小径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苏轼是我国古代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他在诗、词、文等诸方面,皆富有成就,但尤其以词的成就最为突出。

当人们论及他的文学成就时,总是怀着敬意盛赞他对词的革新。

苏轼对词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出了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及“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词自问世以来,一直是迁客骚人抒发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表现载体。

词又称“曲子词”,属于广义的诗的范畴,是特殊的诗体。

学界一般认为,词诞生于隋,兴起于唐,兴盛于宋,是伴随燕乐而产生,适应诗歌形式的转变而兴起的。

词的生命在音乐,依声填词,配合音乐而歌唱,是词的根本特点。

自晚唐五代以来,在文人的观念中,词一直被视为“小道”,多被用来描写男欢女爱、离愁别恨,以清丽婉约当行,长于比兴,词意含蓄,但境界狭小,风格纤弱,在宋人心目中的地位是“方之曲艺,犹不逮焉”。

而苏轼,却突破了词为“艳科”这一传统,扩大了词的写作题材和内容,丰富了词的艺术内涵。

苏轼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

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词即是诗。

因此,苏轼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把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采用“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道”的层面上,摄诗心入词心;二是在“艺”的层面上,引诗法入词法。

一是以诗的题材和内容入词。

在苏轼的意识里,只要是诗能表现的、接触到的一切人、事、物、理都可以入词,这使宋词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新境界,如其《江城子・密州出猎》写报国立功之豪情,《水调歌头》里的“明月几时有”,传出世人之心灵冲突及对亲人之深情等等。

苏轼在词体革新方面的贡献

苏轼在词体革新方面的贡献

苏轼在词体革新方面的贡献咱都知道,在苏轼之前,词大多是那种柔柔弱弱,用来唱唱小情小爱或者是宫廷宴乐的东西。

可是苏轼一出现,就像一阵狂风,把词的风格吹得丰富多样起来。

苏轼把自己的那种豪迈的情怀注入到词里。

比如说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这词一出来,那感觉和以前的词完全不一样啊。

以前哪有这样写打猎写得这么带劲,这么有男子气概的词啊。

他就像是打破了一个固定的框框,让词不再局限于那种软绵绵的风格。

而且啊,苏轼在词的内容上也是大胆革新。

以前词里很少有那种表达对人生思考、对政治抱负抒发的内容。

他可好,像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里面既有对弟弟的思念,又有对人生那种美好愿望的一种表达。

他把词当成了一个表达自己各种情感和思想的大舞台,不再只是为了娱乐而存在的东西。

苏轼还在词的语言上进行了创新。

他用词非常灵活,不被传统的那些条条框框束缚住。

他能把一些很口语化的词用到词里,让词读起来更加的亲切自然,就好像是在和朋友聊天一样。

比如说他的一些词里会用到很平常的词汇,但是组合起来就别有一番风味。

再说说他对词的音律方面的影响。

虽然他的词也不是完全不顾音律,但是他相对来说比较大胆,不会为了严格的音律就牺牲掉词的内容和意境。

他的这种做法也给后来的词人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就是词可以不完全被音律牵着鼻子走,可以更加自由地去创作。

苏轼就像是一个开拓者,在词的这片土地上开辟出了很多新的道路。

他的这些贡献,让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大大提高了,不再是那种附属的文学形式,而是能够和诗并肩的一种文学体裁了。

他的这种革新精神也影响了后来好多好多的词人,让他们看到了词可以有这么多的可能性,可以写得这么精彩。

概括性来讲呢,苏轼在词体革新方面那就是一座不可逾越的大山,是词发展史上的一个超级重要的人物。

苏轼对宋词的贡献与影响

苏轼对宋词的贡献与影响

苏轼对宋词的贡献与影响苏轼对词的革新表现在哪些方面?苏轼开拓了词的题材和意境,举凡吊古伤今,述志咏怀、感叹时政、描绘山川景色、农村风光,以至阐述哲理等题材,都可写入词中,使词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苏词风格多样,他率先打破传统婉约词风,开创豪放词风。

其豪放词具有一种恢弘豪迈、纵放不羁、亢爽劲健的气象,富有激荡人心的力量。

他另有些词则表现出轻旷高远或婉约缠绵的风格。

提高了词品,以诗写词,将词品和人品进行融合,将词的言情和诗的言志结合在一起。

因此,其诗文往往以意为主,任情流泻,风格随情感基调而变化万千。

《江城子·密州出猎》意气愤昂,热情浓烈;《念奴娇·赤壁怀古》开阔波荡、雄姿英发,可以用高旷、雄壮形容;凄清伤感的词,委婉细密,如悼亡妻《江城子》;《卜算子》幽深清绝,孤独感伤氛围;《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则逸出尘外,气格高扬。

扩大了词境。

一方面从题材上将理趣引入词境,如《赤壁怀古》表现对人生的思考,《水调歌头》对“月有阴晴圆缺”的领悟。

另一方面,将农村朴素的民风写入词中,如《浣溪沙》“牛衣古柳卖黄瓜”富有乡村之泥土芳香与生活气息,活泼生动;又如《西江月》之和谐宁静。

改变词风,一改词坛绮罗香泽之态,开创豪放词风苏词的风格,刚柔兼具,多姿多彩,横竖烂漫。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起句直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咏叹式的句法写景写清,境界阔大,感情深厚,写得概括而有气势。

又如《水调歌头》,全词由中秋赏月而引起想象,问天、游仙、想宫阙、写玉宇,直到对月“阴晴圆缺”的探索。

体现出苏轼豪放词的特色,笔势超迈,格调雄健,别有一种飘逸空灵之感。

苏词大量采用标题和小序的形式,使词的题序和词正文构成有机统一体。

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在词调外另加标题;《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在词调后加上小序。

苏轼之后,多数词人即把题序作为填词常规。

试论苏轼对宋词的革新

试论苏轼对宋词的革新

试论苏轼对宋词的革新词自晚唐、五代以来,形成了绮靡婉约的作风,人们习惯用它写恋情,抒闺思。

到了宋初,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及士大夫歌舞升平的需要,出现了柳陌花衢、茶坊酒肆竞唱‚新声‛的景象。

以晏殊、晏几道父子为代表的词人,也就因袭晚唐、五代的浮艳词风,极立追求词藻的雕琢和形式的华丽。

欧阳修的一些词作即景抒情,有些新意,但也没有脱出艳科的藩篱。

这时张先的慢词和范仲淹描写边塞风光的词,对词的形式和内容有所开拓和发展。

柳永的出现,使北宋词为之一变。

他继承了很多篇幅较长又合于音律的慢词,以此表现仕途潦倒的生活遭遇,抒发羁旅行役的感受,描叙帝都的壮丽和城市的繁华,反映歌妓的不幸及他与歌妓的情意。

然而,北宋时期,真正开一代词风的是苏轼。

苏轼的贡献,首先是打破了词为艳科的狭隘范围,开拓了词的内容,提高了词的意境,词不再只是娱宾宴客的点缀或抒发男女欢乐与离愁的工具。

他用词写爱国之情,忧民之情,以及怀古思今,咏物写景,凡诗歌里写到的内容,都可以被苏轼写到词中。

他还用写诗文的手法写词,革新了词的语言,提高了词的格调,丰富了词的表现力,以他那豪壮的气势、丰富的想象、瑰丽的语言,创立了豪放词派,对词的发展作了重要贡献。

苏轼对宋词的革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

苏轼在词中大胆打破传统观念,以诗为词,即凡是诗能表现的题材内容,也让词进行表现,甚至让词与音乐脱离,打破了‚诗庄词媚‛的传统界限,这就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开拓了词的意境,也对当时及后代产生了巨大影响。

词从兴起以后,在民间创作和中唐文人创作中,题材都比较广泛,只是到了晚唐五代才被局限于男欢女爱、离情别绪的内容,用于‚侑觞佐舞‛,并以其‚香而弱‛的格调,被视为‚艳科‛。

从南唐冯延巳、李煜到北宋晏殊、欧阳修,已开始抒写个人感慨,柳永在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同时,还描绘了都市风光、市井生活。

不过,词总的仍然‚以清切婉丽为宗‛,虽说范仲淹、王安石写了一些悲凉慷慨工作,但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苏轼对词的贡献

苏轼对词的贡献

苏轼对词的贡献苏轼对词的贡献苏轼是豪放派的开创人。

苏轼彻底成就了一派豪放天然、飘逸豁达的词风,对人一辈子的富泰穷通充满谅解,表现出一种“成固欣然,败亦同样有所作为”的胸怀。

这应当是人一辈子境地的一具新的拓展,表现了人类智慧大大前进了一步。

苏轼对词举行了多方面的革新,建立了“新天下耳目”的豪放派,取代了传统婉约词派的统治地位,成为北宋词坛豪放派的开创者。

苏轼在中国词史上有着特别的地位,他对词的进展贡献要紧体如今以下几个方面:一、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建立了宋词的历史地位词最初在民间产生,内容原是非常广大的,它与诗的别同要紧在于配合音乐,可以唱歌。

但后来文人词的大量进展,却把描写爱情或群情作为词的专业,自晚唐五代以来,词被称为“小道”、“艳科”,在人们心目中比诗“体卑”。

词要接着进展,就必须扩大内容,开拓题材,打破诗词的界限。

苏轼以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 苏轼以创作诗的态度来作词,使人发觉了词这种文学形式的内在潜力。

它除了习惯音乐曲调,更重要的是能够从自身的格式变化,进展成为一种独立抒情诗体,如此,苏词的抒情言志突破了“诗尊词卑”、“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确立了词的独立抒情诗体的地位。

如:老夫聊发青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遗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这是苏轼最早的一首豪放词。

词中写出猎盛况,有声有群,使人如临其境,一扫过去那种语娇声颤,柔婉妩媚的普遍倾向,词的下片气慨尤为豪迈:“鬓微霜,又何妨!”“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现了苏轼的自负与豪情。

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不,他打破诗词有不的人为界限,促使词成为真正独立的抒情诗作,从而提高了词的艺术品位,把词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学殿堂,使词从“小道”上升到与汉赋、唐诗、元曲的同等地位,使宋词在中国历史文学的长河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颗明亮的明珠。

7.结合作品谈谈苏轼在诗词史上的贡献[整理版]

7.结合作品谈谈苏轼在诗词史上的贡献[整理版]

苏轼的词一改宋词的婉约之风,开创了雄壮、豪放的词风,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和领军人物。

他写下了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脍炙人口的名篇。

他与辛弃疾合称为“苏辛”。

苏轼豪放词的开创性功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题材内容的扩大。

凡写情、纪游、怀古、说理、赠答等等,均可入词,后人称之“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2)意境的创新。

不同于晚唐五代词的冶艳香软、宋初文人词的闲雅凄婉,苏轼豪放词适应着自己的广泛内容而开拓了豪迈奔放或高远轻旷的意境风格。

(3)形式音律上的突破。

词本是合乐的歌辞,在其发展中,音乐对它有很大的制约性。

苏轼则视词为抒情诗,在实际的创作中,往往突破形式音律的规范,不尽依词乐而作软媚之声。

此外,在语言上也一反花间词以来的错采镂金的风气,而代之以清新奔放的诗的语言。

句式自由灵活,不拘词律。

从苏轼的履历来看,他做官是不成功的;他的主要功勋在文学创作上。

他是有名的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同时还是宋代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之一。

就现存苏轼的作品看来,他诗词歌赋,样样精通,在人才济济的两宋王朝,他无论诗,词,还是散文,都是大家。

说起苏轼不说其诗词就像到了杭州没去看西湖一样。

(一).苏轼的诗文苏轼的文学创作,以诗歌的数量最多,现存的诗中,数量最多、艺术价值最高的作品,是抒发个人情感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

苏轼歌咏自然景物的诗作,往往能把寻常景物写得精警动人,极富情趣或理趣。

如《惠崇春江晚景》,《饮湖上初晴后雨》等诗作,笔下描绘的湖光山色,风姿雨态及江南早春画面,无不曲尽其妙,具有悠然不尽的情致。

《题西林壁》则由看山引发一个具有深刻哲理意味的问题。

它告戒人们:由于各自观点立场不同,困难问题的出发点不一,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对事物有正确而全面的认识,就必须超越自己的狭小范围,摆脱个人偏见。

它也启迪人们在认识复杂事物的过程中,对整体与部分,宏观与微观,分析与综合大呢个关系的思辩,以及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警戒。

论苏轼对词体革新的贡献

论苏轼对词体革新的贡献

论苏轼对词体革新的贡献
苏轼(1037-1101年)被誉为“诗仙”、“代表宋代文学最高水平”。

他在词体革新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推动宋代文学迈上了新的高峰,成
为宋词的文学主流。

苏轼一手打造了宋词的九章格式,在宋代九章宋词体的开山祖师,也
是中国文学史上结构最为完整、技巧最为完善的宋词的代表之作。


开创了炎黄宋词的新派风格,重新定义了宋词的章法,归入五言词语,极大地拓展了宋词的可能性,为宋词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此外,苏轼还颠覆了一系列以往诗词的传统表现手法,以“抒动”为主,大胆尝试和运用一系列前所未见的思想和手法,为宋代以及中国文学
历史添加了丰富的文学表现力,同时也为其他文体的发展形成了基础。

因此,苏轼在词体创新上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影响深远。

他开创了
完全新的宋词体,给宋代文学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立了一种全
新的诗体,为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绚丽多彩而深远的代表作品,值得
永远铭记。

简析苏轼对词的创新性贡献

简析苏轼对词的创新性贡献

简析苏轼对词的创新性贡献作者:李汉南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20期摘要:北宋一代文豪苏轼,以其多方面的成就在文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从文学发展的角度看,当以他的词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

苏轼对宋词进行了大刀阔斧的全面改革,从内容到风格,从用调到音律,都打破了词的狭隘的传统观念。

①苏轼词作的创新,促进了词体革新,苏词从风格上、题材上、立意上、手法上大胆创新,极大拓展了词的意境和表现力。

关键词:苏轼;词;创新作者简介:李汉南,1987年11月,女,河南省郑州市人,2010级硕士研究生,中国古代文学唐宋方向。

[中图分类号]:H1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0-0043-01北宋结束了五代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局面,统一了中国,人民群众的到休养生息,社会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

特别是手工业和城市经济的发展,为新声歌曲的繁荣提供了丰厚的物质条件。

故而出现了柳永以俚俗写词,“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②的广泛群众化态势。

然而,对于北宋中期的表面承平而内里孕育危机的情势,并非一般世俗文人所能观察,苏轼却以敏锐的历史洞察力和深刻的预见性告诫世人:“天下有承平之名,而无治平之实,有可忧之势,而无可忧之形,此其有未测者也。

”③对于词他高举“有为而作”、“言必中当世之过”④和“庶几有补于国”⑤的艺术大旗,使词从世俗感性刺激的表现中超脱出来,发展成为时代精神的艺术载体,从而解决了艳科文人词的旧格式,树立新范式,“指出向上的一路,新天下耳目。

”⑥一、风格新——婉约正宗之外开创豪放词风苏轼是北宋第一个把诗文革新精神扩大到词作领域的词人。

苏词的风格刚柔兼具,多姿多彩,横竖烂漫。

他的词同他的诗文一样,往往以意为主,任情流泻,故其风格也随着内容特点,情感基调的变化而变化。

他的词具有诗的沉郁,诗的豪放,诗的淳朴。

他开拓的雄健豪放、飘逸洒脱的词风,极大地提高了词的意境和表现力。

苏词创作于柳永词风靡一时的时期,他顶住了文人的舆论压力,摆脱了传统势力的束缚,全面冲出了词为“艳科”的藩篱。

【浅谈苏轼对词体的革新】苏轼对词体的全面革新[修改版]

【浅谈苏轼对词体的革新】苏轼对词体的全面革新[修改版]

苏轼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成就斐然的作家之一,在诗词文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成就。

对一种文体的自身发展而言,他对词体的革新发展在文学史上更具有特殊意义。

他的词取材广泛,内容庄媚兼具,风格洒脱豪放,在词坛独树一帜,自成一派,影响深远。

苏轼对词体的革新,主要表现在以诗的内容和题材入词,同时又保留并发挥词特有的艺术魅力。

苏轼的词作突破了词的形式藩篱,打破了诗和词在题材与内容上的严格界限,再次使诗词合流融汇,为词注入了新鲜血液,在形式、内容和技术层面都极大丰富了词的表现能力。

正是苏轼革新词体的大胆尝试探索及其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和巨大影响,彻底扭转了诗尊词卑的局面,给词坛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春天。

苏轼在以诗为词理论的指导下,以信笔放纵的才华,自由奔放的个性,豪迈超拔的风骨,在词苑中纵横捭阖,开疆拓土,使题材内容拓展后的词,千姿百态、各显风采。

东坡词现存三百五十多首,内容广泛。

他的词几乎无物不写,无所不包,大大拓宽了词的抒写内容和空间,改变了诗高词卑的传统观念,使读者从词中能看到各个方面的生活内容,触摸到时代脉搏,表现的重点也有所转移。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苏词中对士大夫情怀的抒发,对人世沧桑的感慨,对农村生活的描绘等内容,相对于男女恋情、离愁别恨等传统的词的题材而言,显然是一种巨大的变化。

先谈对士大夫情怀的抒发。

苏轼丰富的生活阅历,强烈的忧患意识,宦海的升降浮沉,在词作中常有反映。

其次看对人世沧桑的思考。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生活如同流放。

这年中秋,恰值苏轼入狱近一年。

面对天空的一轮皓月,他百感交集,逐吟成《西江月》词一首。

上片寓情于景,咏生命短促,叹事业无成。

他积极入世,致君尧舜,建功立业的远大理想在此时此地化为壮志难酬的一声长叹,其中也含着对年华似水的无限惋惜。

下片借景抒怀,感世态炎凉,悲人生寂寞。

“明月”语带双关,既为眼前实景,也暗指词人的美好理想和高洁人格。

后两句写怀念亲友的无限情思和忠而被谤、希望朝廷理解的深情,同时表达了作者在挫折和失意中对人生和生活的热爱与追求,郁闷中显旷达,落寞中见超脱。

简述苏轼对词体文学发展的贡献

简述苏轼对词体文学发展的贡献

简述苏轼对词体文学发展的贡献如下: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

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苏轼对词的变革,基于他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张。

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

柳永虽然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却未能提高词的文学地位。

而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

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

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同等的地位,这就为词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扩大词的表现功能,开拓词境,是苏轼改革词体的主要方向。

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为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将传统上只表现爱情之词扩展为表现性情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充分表现作者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

苏轼让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仁人志士昂首走入词世界,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启了南宋辛派词人的先河。

扩展资料:苏轼代表词作品介绍:一、《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

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

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

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

1、全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试论苏轼对宋词发展贡献

试论苏轼对宋词发展贡献

试论轼对宋词发展贡献摘要:“词”作为“一代之文学”,在我国源远流长的诗歌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轼是宋词发展的一座里程碑,他开创了中国豪放词风。

本文通过对词“以诗为词”的特点、词的风格以及词的艺术来论述轼对宋词的发展贡献。

关键词:轼;词;豪放;发展一、词“以诗为词”“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轼变革词风主要武器,即是把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突破了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轼在《与鲜于子骏书》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是一家……”轼所言的“无柳七郎风味”,显然是要在传统的“辞情蕴藉”的婉约词风之外,另立一家,自成一格。

对于这一点,宋人胡寅在《酒边词序》[1]中云:“柳耆卿后出而尽妙,好之者以为无以复加,及眉山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浩歌,超乎尘垢之外……”他对轼“另立门户”的作词观点,表达了充分的肯定。

在他看来,词有别于传统的婉约词之处,是在对词的意境的改变及提升上,改变了所谓的“绮罗香泽之态、绸缪婉转之度”,而把词境提升到“超乎尘垢之外”。

而达到这种改变及提升,最易行的途径显然是借鉴“诗”的题材与境界入“词”,做到“诗词一体”。

以诗为词,可入诗者便可入词,扩大词的题材,开拓了词境,提高词的格调。

一是表达治国平天下之志的“言志词”《江城子·密州出猎》,轼这首词笔力雄健,一扫当时词坛盛行的脂粉气,的确如他所言“无柳七郎风味”。

词中写出猎时的盛况,可谓有声有色,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下半阕气概尤为豪壮,结语“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他以天下为己任,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扫平边患的壮志。

又如词作《沁园春》中写道:“当时共客长安。

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更是直抒胸臆,表现了作者“致君尧舜”的兼济之志。

二是寄托遥深的“咏物词”。

我国诗歌从《诗经》开始,就有所谓“兴寄”的传统,而《楚辞》又开创了以“香草美人”抒发情志的优良传统。

结合作品论述苏轼对宋词的革新

结合作品论述苏轼对宋词的革新

结合作品论述苏轼对宋词的革新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巨擘,他对诗词的革新对于宋代诗词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在诗词创作上的锐意革新,体现在对传统雅俗观念的打破、风格的多样化、内容的真实性与情感的真实性的追求等方面。

首先,苏轼在诗词创作上对传统的雅俗观念进行了打破和超越。

传统文人诗词追求的是雅致高妙的境界,而苏轼却认为应该糅合雅俗之美。

他拒绝了传统文人诗词的高雅和遥远,追求真实和贴近生活的描绘。

例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写道:“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这种诗句中浸透了民间生活的气息,通过描绘具体的江南景色和人物,使作品充满了生活的趣味和亲近感。

其次,在形式和风格上,苏轼也进行了诸多的革新尝试。

他大胆地改变了诗词的结构,注重节奏感和韵律的运用。

在他的创作中,形式的多样性得到了全面发展,除了继承并发扬了唐风和宋风之外,还加入了律赋的元素。

例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就是采用了唐风吟体的词牌,加入律赋的手法,使得作品更具有音乐性和旋律感。

苏轼还提倡“有声无形”之词,追求声音和思想的完美结合。

例如《赤壁赋》使用了平仄通假,使得作品的语言既朴实直白又意义深远。

此外,苏轼注重作品的真实性和情感的真实性,这也是他对宋词的另一方面革新。

他通过自我表白和自我反思,让作品更加真实和贴近自己的心境。

例如《定风波·南国有佳人》一词,苏轼在描述南国佳人的美丽之余,通过作者观看佳人面容的心情描写,表达了自己对逝去幸福的无尽思念。

这种情感真挚的描写,使得作品在情感上更加接地气。

综上所述,苏轼的诗词创作在多个方面都体现了革新的精神,对宋词的发展和推动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他超越了传统雅俗观念,追求真实和贴近生活的描绘;在形式和风格上进行了多样的尝试,注重声音和节奏感的运用;在表达上追求作品的真实性和情感的真实性。

这些革新主张使得苏轼的诗词更加丰富多样,也为后世的诗词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苏轼词在词体革新中的历史贡献许武荣(凯里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函授本科2010级,贵州凯里556000)摘要:虽然柳永一生专力写词,推进了词体的发展,但他未能突破词的传统格局,提高词的文学地位。

苏轼的出现,真正打破了“艳科”藩篱,革新浮靡词风,给词以新鲜的血液和生命力。

他主张诗文应“有为而作”,在“文以意为主”的前提下,自由自在地表现世间万物,抒写主体情性;“冲出常言,法度去前规”,使得“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他把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带到词坛,引诗入词,在词的内容、题材、风格、情趣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富有开创性的革新。

关键词:苏轼;词;贡献;词体Abstract:Although the Liu Yong life force wrote the lyrics on,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d body, but he failed to breakthrough the traditional pattern of the word, to improve the literary status of the word. Su Shi really break down barriers between Yan Branch, innovative floating extravagant words wind, to the word of fresh blood and vitality. He advocated poetry should have made "freely, under the premise of" culture "to Italy, the performance of things in the world, and describe the main Feeling;" out of the saying, and his testimonies to the former regulation, the "Arts and natural startle. "He brought the spirit of the Prose to Ci cited Ci, in the words of content, subject matter, style, fun, and so a series of rich and groundbreaking innovation.Keywords: Su Shi; words; contribution; Ci前言苏轼的词现存三百四十多首,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

苏轼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大到词的领域,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传统词风,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正文苏轼(1037—1101),字子瞻,别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词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式(文、书、画等)奇才。

据研究,苏轼进入词坛较晚,苏轼在《与鲜于子骏》信中说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

”信中所谓“近却颇作小词”,即指熙宁八年(公元1075,四十岁)所作《江城子·记梦》、《雨中花·初至密州》等词,此在《东坡乐府》中亦得到印证。

然而短短几年的关于词的创作中,苏轼的才华就已得到巨大的体现,在后来的整个词学生涯中,苏轼的词学更是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乃至派别,持续而深远地影响着整个中国词学史。

前人关于苏轼的研究文献可谓汗牛充栋,然而,在大量关于研究苏轼对于中国词史贡献的文献资料中,或囿于其人思想之探究,或囿于其文艺作品之剖析等等,都不约而同地人为割裂苏轼本人(包括其出身、阅历、思想等)与其作品之间的玄妙关系的探讨,以致不能更加有效合理地科学分析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

一、在内容形式上苏轼把人们的视野从传统的“花间”、“樽前”引向了人间社会,以至赢得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评价。

苏轼在中国词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他的词在题材内容、风格意境和语言音律等方面都有新的突破。

他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成果推广到词的领域,开创了词的创作的新阶段。

在众多的题材中,尤以下列三方面成就最高。

1、抒情词苏轼不但写传统的情词,更进而直接抒发自己的从政之情、爱国之情、怀古之情及人伦之情。

在《沁园春•赴密州早行》中,他抒发了自己“致君尧舜”的远大抱负和失意后“袖手何妨闲处看”的旷达态度。

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他以汉之魏尚自比,希望朝廷能不计小过,给他到西北前线建功立业的机会,强烈表达了自己抗敌御侮的爱国赤诚和豪迈精神。

而在《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中又抒发了自己深沉的怀古之情。

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等词中,又广泛地抒发了朋友、兄弟、师生之间的人伦之情。

特别是《江城子》所抒发的夫妻之情,不但历代词人绝无此类作品,即使历代诗人也少有如此感人的真情: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下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2、咏物词苏轼的咏物词不但数量达三十余首,而且水平之高超过同代词人,不但重形似描写,而且尤重神似描写;不但能写出物象,而且能写出寄托。

如在黄州所写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艺术地再现了在乌台诗案之后“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的心情。

又如《水龙吟•咏杨花》,通过精神上的相通之处,把杨花、思妇、我,这三种原不相干的形象,融合成一个有神无迹的艺术整体,深得神似之美。

3、农村词宋代文人极少有真实地描写农村生活与农民形象的词,苏轼突破了这一题材。

他在徐州所作的组词《浣溪沙》五首,是这一题材的代表作。

它写到了农民形象,劳动生活,农村风俗,农村风光,以及自己对农村生活的真心向往。

二、在风格形式表现上苏轼也对词进行了全面的开拓,打破了以前“婉约”的一统天下。

1、开创了豪放词用“豪放”这一概念评词之风格,自明清以后,主要指那些恢宏刚健、豪迈磅礴的作品。

这样的作品在苏词中虽不很多,却是一种很有影响的新风格。

这些作品能将充沛激昂、悲壮苍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善于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慷慨豪迈的形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如著名的《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全词将无限的时、空任意驱使笔下,将赞美古之英雄与抒发自己之怀才不遇结合起来,感情豪迈而又沉郁,景色画面,豪放雄伟。

2、开创了旷达词所谓旷达词主要指表现自己疏狂不羁、超尘拔俗、通脱豁达、潇洒飘逸、乐观开朗、高洁特立等性格及胸怀的作品。

这类作品最具苏轼的性格特征,数量又很多,因而可以称为苏词的主要风格苏词的旷达,有时是通过置自我于度外,使自我与自然得到精神上的沟通来实现的。

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人生现象与自然现象,人生哲理与自然规律等量齐观。

上阕才以不能“乘风归去”为憾,马上又以“何似在人间”自解;下阕才以“人有悲欢离合”为憾,马上又以“月有阴晴圆缺”自解,从而从大自然中得到慰藉,摆脱了人生苦恼,实现了旷达。

苏词的旷达,有时又是通过充实自我,从而抵御外界的一切困忧实现的。

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既不以风雨为忧,也不以晚晴为慰,一切变化对他说来都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无差别境界。

有了这种心灵的感悟与充实,他就可以超脱得“一蓑烟雨任平生”了。

苏词的旷达,有时还通过归隐、纵欢等各种手段加以表现。

也有一定的消极因素。

在艺术手法上,苏词的旷达常通过清空的境界加以表现。

所谓清空即不染凡俗,不着色相,遗貌取神,虚实结合。

这和苏轼“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的艺术原则,及“行云流水”,“天马行空”的散文与诗歌风格都是相通的。

从具体手法来看,苏轼常以清空之笔刻划一些“须信吾侪天放”(《鹊桥仙》)的旷达人物形象;也常以清空之笔描写一些溪流风月、薄云疏雨,以及清辉万里的月夜、雨后初晴的湖山等清幽之景;还常以清空之笔咏叹一些具有高远寓意的物象,如象征着高旷的鸿,象征着雅洁的梅。

这些都加强了苏词清空旷达的特征。

三、“以诗为词”——突破诗尊词卑的词论苏轼的以诗为词,首先指的是词所反映的生活内容的扩大,打破了词不能描写广阔题材的限制,由比较狭窄的花间酒下的男欢女爱,扩大到文人士大夫的雅思理趣等方面。

其次是将诗词视为文学体式上的殊途同归,有意识地以诗的意境、创作方法入词。

这种因题材和创作理念改革而带来的写作风格上的变化,必然将词体由原先的“软性文学”解放出来,引向旷达豪放的一面。

他的词学理想是推赏唐诗的气象和境界。

苏轼用唐诗之审美标准以衡词,其用意自然是希望宋之小词能具有唐诗高华浑厚之美,正是他一贯的“以诗为词”观念的体现。

“以诗为词”是苏轼的词学本体论。

在苏轼看来,词在本质上可以同诗一样,表现主体的情性襟袍,可以抒写人生之遭遇,反映社会的盛衰和历史的浮沉;可以像诗一样有山光水色般的清丽,又可以如唐诗般的气象恢宏,可以有铁马金戈的壮观。

可见,苏轼“以诗为词”的理论,旨在呼应自己为词拓境千里的创作实践,为词注入强烈的主体生命意识,突出表现了抒情主题的个性风貌,扩大词的抒情功能,把小词的艳科小道的品质地位提到诗的地位上来,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

在语言和音律上,苏轼也有创新。

苏词的语言清新朴素、简洁畅达,不似柳词的俚俗,更没有花间词的脂粉气,而以清雄韶秀见长。

在词调上,他引进不少慷慨豪放的曲调。

如《沁园春》、《永遇乐》、《水调歌头》、《贺新郎》等。

他精通音律,但又不受其所限,正像陆游所评:“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

试取东坡诸词歌之,曲终,觉天风海雨逼人。

”(《老学庵笔记》苏诗现存约四千首,其诗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