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山真味——贵州山水与刘知白的泼墨

合集下载

赞美黔山秀水的诗句

赞美黔山秀水的诗句

赞美黔山秀水的诗句
1. 黔山如此多娇,那连绵的山峰,不就像大地的脊梁吗?看那黄果树瀑布,如银练般飞泻而下,哎呀,真是壮观极了!例子:朋友说其他地方的山也很美,我反驳道:“能有黔山这么有韵味吗?”
2. 秀水在黔地流淌,那澄澈的波光,难道不像梦幻的画卷吗?镇远舞阳河的悠悠水波,真让人沉醉啊!例子:我带外地朋友来玩,他看到舞阳河忍不住惊叹:“太美啦!”
3. 黔山秀水哟,那独特的魅力,岂不是像磁石般吸引着众人?梵净山的巍峨,让人不禁心生敬畏啊!例子:大家都在讨论去哪里旅游,我脱口而出:“当然是去黔山秀水呀!”
4. 黔地的山水啊,就是大自然的杰作,这犹如璀璨明珠般的存在,谁能不喜欢呢?荔波小七孔的美,简直绝了!例子:有人质疑黔山秀水没那么好,我不高兴地说:“你去看看就知道了!”
5. 这片黔山秀水,是多么让人心动啊,不就像藏在世间的宝藏吗?马岭河峡谷的深幽,震撼着每一个人!例子:跟家人计划旅游,我强烈推荐:“去黔山秀水呀,包你们满意!”
6. 黔山秀水的美,你感受过就知道,那不就是心灵的慰藉吗?万峰林的神奇,真是让人惊叹连连啊!例子:别人问我哪里的风景好,我毫不犹豫地说:“黔山秀水呀!”
7. 哇塞,那黔山秀水啊,就是活着的诗,难道不像上天赐予的礼物吗?赤水的风光,太迷人了!例子:和朋友聊天说起美景,我笑着说:“黔山秀水可是独一无二的哟!”
8. 黔山秀水,妥妥的人间仙境呀,这就像一面镜子映照着美好,龙宫的奇幻,真叫人难以忘怀!例子:我对远方的客人说:“一定要来看看我们的黔山秀水!”
我觉得黔山秀水就是大自然给予我们的最珍贵的礼物,有着让人着迷且无法抗拒的魅力,真的非常值得我们去赞美和欣赏。

他们将贵州山水写成了诗

他们将贵州山水写成了诗

他们将贵州山水写成了诗莫友芝:满头乱插山茶花同治十年(1871年),曾国藩于莫愁湖畔哭祭人生知己莫友芝:京华一见便倾心,当年虎市桥头,书肆订交,早钦宿学;江表十年常聚首,今日莫愁湖上,酒樽和泪,来吊诗魂。

由此可见,曾国藩对其评价与感情。

莫友芝,贵州独山人,诗学书三绝的清代文化巨匠。

国家文化部在互联网上公布,为保护文化遗产,1795 年至 1949年著名书法家精品和各时期代表作不准出境者共193人,莫友芝名列其中。

贵州仅此一人。

每每,静读《莫友芝诗文集》,读到诸如:“青松篮舆碧溪洗,满头乱插山茶花。

”“日浴千嶂青,云缠一峰白。

”“山光落户牖,空翠若可摘。

”总要想起千里之外的家乡,云贵高原那属于孩提时代的自然美好的童年、山色、流泉与飞瀑。

因为学养、勤奋、荣利泊如,莫友芝能够学识相长,雄视阔步,特立独行于诗坛书林学界。

“秦人小篆能容墨,汉代碑头不见锋;想是《说文》遵宋刻,读书万卷气从容。

”这是现代学者、古籍校勘家、书法家、西泠印社第三任社长张宗祥《论书绝句——评莫友芝书法》中的诗句。

莫友芝书法四体皆工,小篆和隶最精,脱尽窠臼,骨气朴茂,自成一格。

其篆书学邓石如,长锋羊毫,浓墨悬腕,用笔舒缓流走,一波三折。

厚重、平和、简静,遒丽天成。

其隶书拙中藏巧,不似古隶扁长,而似清癯老者:高古、浑穆、阳刚、生动。

因喜收藏,无数碑帖过眼,眼阔,学养山高水深,使得莫友芝隶书有飘飘《礼器碑》风采、古拙《张迁碑》肃穆、浑厚《衡方碑》质朴,以及方圆笔具足《天发神谶碑》的博大、因字立行《白石神君碑》的结体,可谓博采众长,卓尔不群。

其行书用笔看似漫不经心,却自然飞动,既有贵州山水之跌宕,更具云贵高原之开朗——一气呵成,大小相间,参差错落,神完气足,深远悠长。

其楷书以鲁公颜书为根底,融会汉、魏,浑朴,厚重,写着自己,书卷气满满。

其篆刻摆布满目珠玑,字字琳琅。

七岁那年,莫友芝有感于玄晖(谢朓,字玄晖)“竹外山犹影”的诗句,将读书的草屋命名为“影山草堂”,并一直沿用作书屋之名。

指下云山意无穷 信手写来入化境——刘知白指画山水的艺术特色

指下云山意无穷 信手写来入化境——刘知白指画山水的艺术特色
作者简介 :程波 涛 .男 ,汉 族 .安 徽利辛 人 ,艺 术学博士 ,安徽 大学艺 术学院副 教授 ,硕士生导 师 ,安徽 大学 艺术学院 艺术研究 所
所长 。

2・
贵州文 史丛 刊
2 0 1 6 年
第 肆期
知 白先生的指墨 画取得 了骄人 的成 就 ,并 与他晚年 的泼墨 山水相互 映发 、互为助益 。而山水画一直是刘 知 白先
名者可谓寥寥 ,清 代高其佩 、近代 的潘 天寿等极 少数人方可 称得上卓有成 就的指墨画大 家。相较于 山水画勾 、
皴 、点 、染 、泼 、破等技法 的多样 性 ,设景 、构图的 繁复性 ,以及绘 画效 果方 面浓 、淡 、干 、湿等丰 富的变化 层次 而言 ,指画 山水相 对简练 , “ 有法 ”而又 “ 无定法 ” 。刘知 白先生是一位优 秀的指 墨画家 ,作 品题材涉及 山水 、花鸟 、虫鱼等 表现范 围。正是 数十年如一 日的艺术探索 、实践 ,安 于寂 寞 、清贫 、淡泊 的苦修 ,使得刘
挥洒 得度 ;而就 画面 内容来看 ,要求 内容精 当取 舍 ,不 拘泥 于群 山丛 树 、云水花 草 的繁 杂 ,或 一 山 、一水 、

树 、一石 的精 到 ,以有限 的景物来 表现无 限 的情 致 。正如文 学创作 中所 谓 的 “ 删繁就 简 = 秋树 ” “ 赏心 只
有两 枝 ”等洗练 的诗句相类 。事实上 ,书画作品 的简练绝 非 “ 一朝一 夕之功”可 以达 到的艺 术境地 ,而且 , 画面 的简 练 ,更是画家一种 内在的 、 自恰 的审美体验和诗化 表达 。像唐代 王维诗 巾的 “ 大漠孤 娴直 ,长河落 日 圆” ,即为寓 “ 简净 ”于 “ 壮 阔” 、 “ 言有尽 、意无穷 ”的典范 。作 为传统绘画 的一个 细小分 支,优 秀的指 画 中也经常 因 “ 以少寓多” 、 “ 以简胜繁” 、 “ 以虚 当实”之美而被人称颂 和激赏。

黔山秀水与黔中人文作文

黔山秀水与黔中人文作文

黔山秀水与黔中人文作文朋友,要是你还没领略过贵州的风光,没感受过黔中的人文魅力,那可真是一大憾事!今天,我就来给你唠唠这让人陶醉的黔山秀水和独具韵味的黔中人文。

先说这黔山,那可真是雄伟壮观得很呐!山峰一座连着一座,像一个个巨大的卫士,守护着这片神奇的土地。

山上绿树成荫,郁郁葱葱,仿佛给大山披上了一件翠绿的披风。

有时候云雾缭绕,那些山峰就像害羞的姑娘,躲在白纱后面,若隐若现,别提有多美啦!你要是爬上山顶,放眼望去,那景色,简直能让你的小心肝都颤抖起来,忍不住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再讲讲这秀水。

贵州的水啊,清澈得能看见水底的石头和鱼儿。

河流奔腾而下,像一群欢快的孩子,一路唱着歌。

瀑布更是壮观,水从高处倾泻而下,“哗哗”作响,就像一条白色的巨龙从天而降,溅起的水花能让你瞬间清凉一夏。

还有那宁静的湖泊,宛如一面巨大的镜子,把周围的青山绿树都倒映在里面,美极了!
说完了黔山秀水,咱再聊聊黔中人文。

贵州的人们那叫一个热情好客,你要是去了他们家里,保证会被好酒好菜招待得舒舒服服。

他们能歌善舞,逢年过节或者有喜事的时候,大家就聚在一起,唱歌跳舞,那欢乐的氛围能感染每一个人。

而且他们的手工艺品也是一绝,什么苗族的银饰、布依族的蜡染,每一件都精美绝伦,让人爱不释手。

贵州还有丰富多样的美食,酸汤鱼、丝娃娃、肠旺面……光听名字就能让你流口水。

尝一口,那味道,绝对能让你的味蕾在舌尖上跳舞!
黔山秀水与黔中人文,就像一对孪生兄弟,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贵州这片土地独特的魅力。

朋友,听我这么一说,你是不是已经迫不及待想要来感受一番啦?。

用文言文写一篇关于贵州山水的作文

用文言文写一篇关于贵州山水的作文

用文言文写一篇关于贵州山水的作文
贵州山水之美,足以醉人心脾。

若不游其中,何以知天地之奇绝?观其峰峦叠嶂,众山环拱,宛如图画长廊。

云雾缭绕,恍然仙境,心驰神往。

水之清兮,映天光云影;山之翠兮,映水光山色。

贵州水,澄澈如玉,淙淙流水伴山歌;贵州山,葱茏茂密,鸟语花香引游客。

行多彩贵州,如入诗画之境,\":乐不思蜀矣!\"
赤水河畔,石壁陡峭,水流湍急;黄果树瀑,横空出世,声震远近。

行走其间,纵然疲惫,亦是甘之如饴。

山水皆有灵,悟此中真意,心灵澄净,烦忧暂忘。

夜宿苗疆,听壮族儿女娓娓道来古老传说;晨起望山,见薄雾渐渐升起,笼罩群山。

日复一日,不觉时光匆匆。

山水之美,胜于人间万象;视频之真美,难以笔墨形容。

此番游历,终身难忘的贵州山水情仇。

贵州山水,乃是天工开物。

绚丽多姿,妙不可言。

愿天下仕子共赏,领略其中奇景,感叹天地鬼斧神工。

愿你我同游,再赴贵州山水,共赴一场美轮美奂的视觉盛宴。

当代贵州山水画中的地域特色

当代贵州山水画中的地域特色

传媒 艺 1 与 术 5 3
21 0 2年 第 3期 ( 总第 13期 ) 3
三 、 域性 的风 格 地
物 的神 韵 。他 的 泼 墨 山水 , 弃 了传 统 的笔 墨技 抛 法, 以饱满 的水 墨 、 狂放 不羁 的笔 触 和纵横 交错 的
构图 , 在浓淡 墨 的 自然 相 冲 中 , 成 独特奇 妙 的画 形 面效果 , 正是 深 深刻 在 画 家 脑 海 里 的贵 州 山水 这 印象 , 我们看 到 积 蓄 已久 的黔 山情感 由笔 端 喷 涌
地 形造就 了多种地 貌 , 美的景观和 多元 的文 化 不仅 为 当代 贵 州地 域 的 山水 画 家们提 供 着 源 优 源不 断的题材 内容 , 对 山水 画 家的审 美 角度 、 也 选材 方 向、 画技 法、 绘 风格 形成产 生 着显在或 潜
在 的影 响 , 这种地 域 与画 家之 间不可分 割的联 系 , 当代 贵 州 山水 画 打上 了地 域 烙 印 , 为 形成 中
也是 身处 贵州 的 山水 画家们 最喜爱 的题 材 。贵州
山水 画坛 巨擘 的 王 振 中 , 多作 品都 来 自贵 州地 很
共生 , 幻万 千 的奇异景 观都 显现 出 巨大魅力 , 变 激
发 出 山水 画 家的创 作热 情和 灵感 。拥有 李家 山水 深厚 功底 的王振 中 , 条道劲 、 墨深厚 。在 黔地 线 积 的多次 写 生 , 使他 对 贵 州 山 、 、 水 吊脚 楼 、 洞 、 岩 瀑
求等 等 因素开始 对 画家 产 生 影 响 , 种潜 在或 显 这
在 的影 响使 他们 在绘 画过 程 中 , 自觉 或 不 自觉 地 探求适 合 于贵州 地域 的山水技 法 。 人 黔 画家刘 知 白, 统功夫 深厚 , 年进 行传 传 早 统笔 墨与 贵州地 貌 技 法 结 合 的 探 索 , 而他 的 晚年 变法— — 泼墨大 写 意 山水 , 能把 握 贵 州 庞 杂 景 更

黔西南:山水长卷水墨金州

黔西南:山水长卷水墨金州

黔西南:山水长卷水墨金州
文叶飞;罗翔;王玲;龙强
【期刊名称】《当代贵州》
【年(卷),期】2010(000)009
【摘要】@@ 独具特色的喀斯特自然人文景观,让黔西南有了"山水长卷,中国金州"的美誉.其中,"水墨金州"体现了精神领域和物质领域的双重定位和四层含义.物质领域是指自然风光和物质资源,精神领域是指人文风情和精神风貌.
【总页数】4页(P100-103)
【作者】文叶飞;罗翔;王玲;龙强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水墨金州,山水长卷金州十八景(下) [J], 韩操;
2.陈崇光水墨山水长卷赏析 [J], 王梦瑶;吴悦
3.水墨金州,山水长卷金州十八景(上) [J], 韩操;
4.水墨山水\"印象主义\"长卷\r——电影《长江图》影像的绘画偏好 [J], 朱郁闻
5.黔西南州评选“金州十八景”力推“山水长卷·水墨金州”旅游品牌 [J], 熊模松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形容贵州风景诗词

形容贵州风景诗词

形容贵州风景诗词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形容贵州风景诗词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形容贵州风景诗词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

《白水岩瀑布》——[清]严遂成万里水汇一水大,訇訇声闻十里外。

岩口逼仄势更凶,夺门而出悬白龙。

龙须带雨浴日红,金光玉色相荡舂。

雪净鲛绡落刀尺,大珠小珠飘随风。

风折叠之绘变相,三降三升石不让。

有如长竿倒拍肉飞仙,中绝援绳跃复上。

伏犀埋头不敢出,怀宝安眠遮步障。

我欲割取此水置袖中,曰恒燠若书乾封。

叩门絜瓶滴马鬃,搞苗平地青芃芃。

岂不贤于谷泉之在香炉峰,坐享大名而无功贵州田园风情诗二.描写贵州的诗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

《白水岩瀑布》——[清]严遂成万里水汇一水大,訇訇声闻十里外。

岩口逼仄势更凶,夺门而出悬白龙。

龙须带雨浴日红,金光玉色相荡舂。

雪净鲛绡落刀尺,大珠小珠飘随风折叠之绘变相,三降三升石不让。

有如长竿倒拍肉飞仙,中绝援绳跃复上。

伏犀埋头不敢出,怀宝安眠遮步障。

我欲割取此水置袖中,曰恒燠若书乾封。

叩门絜瓶滴马鬃,搞苗平地青芃芃。

岂不贤于谷泉之在香炉峰,坐享大名而无功贵州田园风情诗□伍忠仁在古典诗歌中,描写贵州的风土人情诗可谓独具一格,它不仅展现山村田园风光;而且还有赞美农夫劳动,吟咏妇女们辛勤劳作的场景,还有那浓郁的民风民情,其格淳朴清爽,洋溢着地方民族“特色”,读来令人耳目一新,别有情趣。

排成井字竟分秧,绿衣青笠女伴忙。

日暮归来溪雨响,踏波两足白于霜。

这首《黔南苗族杂咏》的吴振成,熟识贵州风土人情,著有《黔语》一书,此诗描写妇女们插秧回来,用溪水洗去脚上污泥情景,其诗绘声绘色,诗意盎然,活活画出一幅优雅的农村妇女晚归图。

又如:芳滕漠漠夕阳天,村女携篮遍野田。

蚕豆已熟豌豆嫩,菜花风袅绿阳烟。

这首诗描写菜花金黄季节,姑娘们的劳动风姿,在夕阳余晖里显得多么富有诗情画意。

又如:耕桑有暇便耘麻,每到春来放杏花。

恰过清明三月半,村庄儿女采新茶。

黔山秀水与黔中人文听后感2000字

黔山秀水与黔中人文听后感2000字

**黔山秀水与黔中人文听后感**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总是追求着更快、更高、更强。

然而,在这种追求中,我们是否也正在失去一些本真的东西呢?在繁忙的生活中,我们是否还记得去欣赏身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呢?今天,我想和大家共享的主题就是黔山秀水与黔中人文听后感。

1. 黔山秀水——自然之美黔山秀水,这是一个让人听了就能感受到一种宁静和美好的词语。

黔,指的是贵州这个美丽的省份,山与水则是其最为鲜明的特征。

贵州的地形多山,山峦起伏,山水相依,形成了许多美丽的自然景观。

例如黄果树瀑布、镇远古镇、黔东南千户苗寨等等,这些地方都展现了贵州的山水之美。

黔山秀水所展现出的自然之美,不仅仅是美的外在表现,更是一种对内心灵的触动。

身临其境,我们会被山的雄伟和水的清澈所吸引,感受到大自然所赋予的力量。

这种力量并非是狂暴的,而是一种与人和谐共处的力量,让人感到宁静、平和、踏实。

2. 黔中人文——历史之韵除了自然之美,贵州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底蕴,这也是黔山秀水与黔中人文听后感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贵州地处我国西南,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这里留存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例如黔东南的苗族、侗族,以及黔西南的布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他们的古老文化传统至今仍然保留完整。

对于我个人而言,走进贵州的古建筑、历史古迹,感受着黔中人文的韵味,就像是一场穿越时光的旅行。

在这里,我能够感受到先祖留下的智慧和力量,了解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这种历史的凝结和文化的传承,使我对自己的身份和民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3. 总结与回顾黔山秀水与黔中人文听后感,不仅仅是一次对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的领略,更是一次对自己内心世界的触碰和体验。

在这样的旅行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自然之美和历史之韵所带来的心灵震撼,也对自己的生活和发展有了新的思考。

或许,这也是旅行带给我们最宝贵的东西吧。

4. 个人观点与理解对于黔山秀水与黔中人文听后感这样的主题,我个人认为,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体验和冥想。

在“无我”中寻觅“有我”——刘知白的泼墨写意山水画

在“无我”中寻觅“有我”——刘知白的泼墨写意山水画
刘知 白 戊子 山水 册之一 23cm×17cm 纸 本设色 1948年
体 的规 律性,【叮这也恰恰 晴含 甜 “ 我” “有 我”晌内 意 境。刘知 白虽 然 蝴 ) 柯地 区 生活、创作,但是年轻 时受到 的 ,Ik敦 育,以 技 高于 一般 人的广博见识,使 他的刨作始终 沿着 I卜确的道路、在 以符 合 术本 发 规 伴的进 程中不断进步。他紧紧抓住 “写,卜¨ “传统”, 在 “写生”中找寻鲜活 的感受 , “他统 ”中汲 取深厚 的滋荠,从而在二者 的结 合 了疵搏 中找 到 J,一条属 丁自己的路。
对于艺 术 家在创 作过 程 中所 呈现 的 体 状态 ,我常借用佛教 中 “兀我”与 “有我”的慨 念表 述 :“尤 我”原指 世界上 的一 切事 物都 不 是独 立仔住的实体,而且 事万物都 是处在小 断变迁 的过程中,没有永恒 的存住。而 “何我” 是 指 人的本性 不灭 ,永远 存在 。王 圈维存 人 I'q ̄q活 中 “意境 ”说 的核心也 是把 艺术分为
巾【玉I画是 寄景抒怀 、以物 传情 的 艺术,所 谓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而在这份对 ‘ 源” 的揣 度中,刘 知白以自己的山水画实践 给我 们 呈现了一条与主流美 术群体不同的蹊 之路。
刘知 白与画笔伴 随一生。I 8岁考入苏 州美 术专科学校 国画系,10岁跟 随朱竹云敦授学 习
中圜萄胃 ·|j 往 “无 我 ’’中寻 觅 “有 我 ’’
— — 刘 知 白的泼墨写意 山水 画
◇ 董 雷
绘 画足艺术 家个体情感 的凝练 月‘华。足 在不断对 内心的求索和拷 问中,对心性的 具象 旱现。在这个过 程中,不 同的艺术 家 有一我不 同的表述 式,或理性,或冲动,或内敛 ,或勃 发。但无一 例外,一件好 的作品,一 定不是对物 象简单 的描蔡,“图真”在照相术发 [iJ】以后就已 绎渐渐远离了绘画 的语 言表 述体系,而 依托物 象本体形态而表现出的艺术 家的个 性审荚,才 是赋 一件 术 品牛命 的内在原动力。

关于赞美贵州的古诗词

关于赞美贵州的古诗词

关于赞美贵州的古诗词1. 赞美贵州风景诗词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人无三分银。

《白水岩瀑布》——[清]严遂成万里水汇一水大,訇訇声闻十里外。

岩口逼仄势更凶,夺门而出悬白龙。

龙须带雨浴日红,金光玉色相荡舂。

雪净鲛绡落刀尺,大珠小珠飘随风。

风折叠之绘变相,三降三升石不让。

有如长竿倒拍肉飞仙,中绝援绳跃复上。

伏犀埋头不敢出,怀宝安眠遮步障。

我欲割取此水置袖中,曰恒燠若书乾封。

叩门絜瓶滴马鬃,搞苗平地青芃芃。

岂不贤于谷泉之在香炉峰,坐享大名而无功贵州田园风情诗2. 赞美“贵州山水”的诗词有哪些《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宋代:黄庭坚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

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送萧处士游黔南》唐代:白居易能文好饮老萧郎,身似浮云鬓似霜。

生计抛来诗是业,家园忘却酒为乡。

江从巴峡初成字,猿过巫阳始断肠。

不醉黔中争去得,磨围山月正苍苍。

《寄黔州马常侍》唐代:白居易闲看双节信为贵,乐饮一杯谁与同。

可惜风情与心力,五年抛掷在黔中。

《黔中酬同院韦判官》唐代:李频平生同所为,相遇偶然迟。

各著青袍后,无归白社期。

江流来绝域,府地管诸夷内。

圣代都无事,从公且赋诗。

《送王十五判官扶侍还黔中(得开字)》唐代:杜甫大家东征逐子回,风生洲渚锦帆开。

青青竹笋容迎船出,日日江鱼入馔来。

离别不堪无限意,艰危深仗济时才。

黔阳信使应稀少,莫怪频频劝酒杯。

3. 形容贵州风景好的词语1.贵州黄果树瀑布云巅流涧地铺银,石壁奏泉春雨频。

黄果腾烟悬白练,风昂带雪耀金鳞。

2.贵州荔波小七孔风景区推雪拥云珠玉倾,森林流水野猪行。

天钟洞里人牵梦,七孔桥边柳动情。

3.贵州青岩古镇依山傍水草葱茏,定广牌坊百代崇。

三教并存诗世界,青岩叠翠畅春风。

注:贵州贵阳市花溪区青岩镇。

4.贵州西江千户苗寨碧河风静物华殊,翠岭雾轻春草苏。

苗族聚居清净界,万家呈现太平图。

论刘知白第一次山水之变

论刘知白第一次山水之变

1引言刘知白,1915年11月30日生于安徽凤阳,1949年6月定居贵阳,2003年于贵阳去世。

本名庭坦,号知白、涓涓庵主、白云、如莲老人、老藤、野竹翁、老梅、梅翁等。

现当代著名画家、书法家、画论家。

刘知白18岁考入苏州美专,拜顾彦平先生为师,入住“怡园”,专习山水,以历代大师为宗,尤喜石涛,所创之泼墨山水,开创了中国山水画的新面貌。

刘知白入黔后,开始写黔地山水已成了学界之共识。

但是,其绘画是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若有,其变化始于何时?又完成于何时?这些变化对刘知白的绘画生命产生了何种影响?亦或说本变化在刘知白绘画生命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刘知白入黔之后绘画确如当今学者所公认的,发生了变化,虽然其入黔前后的作品留存较少,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对其仅存的作品之对比,来完成对此一连串问题的探讨。

2刘知白第一次山水之变之初现1949年6月,刘知白携家眷由广西全县抵至贵阳,并于12月定居于此,之后的五十多年皆是在黔地度过。

若欲讨论刘知白画中的山水是否受黔地山水的影响,亦或者说,刘知白在定居贵阳后,其山水画有何发展变化,便须将其定居贵阳前后的作品做一比较。

刘知白1949年以前的作品少有存世,其中1948年所作的一幅仿“米氏云山”的画作,正好可资与1949年定居贵阳后的一幅仿“米氏云山”的作品进行比较,以窥刘知白定居黔地后之山水画发展变化。

“米氏云山”为宋代米芾及其子米友仁所创,米芾的画作除了那幅《珊瑚笔架图》之外,其他的绘画作品皆已不传,米友仁的作品有传世者,如藏于北京故宫的《潇湘奇观图》、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的《云山图卷》等。

宋人已有对“米氏云山”的描述:“解作无根树,能描懵懂云,如今供御也,不肯与闲人[1]。

”可见,“无根树”“懵懂云”是其特点。

现存《潇湘奇观图》写镇江之山水,画中山脚、陂陀被朦胧之云雾所笼罩,时隐时现。

低缓之山石以“米点皴”写成而多染,用墨较淡。

1948年,刘知白作了一幅仿“米氏云山”的山水,其上题款曰:“学高克恭仿米家画意,戊子二月白。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刘知白的人生与他的泼墨山水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刘知白的人生与他的泼墨山水
l i b 第2 9卷第 3期・ 2 0 1 5年 6月
■■ 贵州大学学报・ 艺术版 J 0 UR N A L 0 F G U I Z H 0 U U N I V E R S i T Y - A r t E d i t i o r l

V o 1 . 2 9 N o . 3 J u n . 2 0 1 5
画表达 的同时又保 留传统 的根 性, 其探索在 当下 中国画的发展方 向中具有转折与桥梁的作用。
关键词 : 刘知 白; 水 墨; 泼 墨 山水 中 图分 类 号 : J 2 2 9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1 — 4 4 4 x ( 2 0 1 5 ) 0 3 - 0 0 5 6 - 0 3
D O I : 1 0 . 1 5 9 5 8 / j . c n k i . g d x b y s b . 2 0 1 5 . 0 3 . 0 1 1

刘 知 白绘 画研 究专 题 ・
行 到水 穷处 , 坐看 云起时
刘 知 白 的 人 生 与 他 的 泼 墨 山水
骆 丽 君
( 贵 州大学 艺 术学 院 , 贵州 贵阳 5 5 0 0 0 3 )
1971年刘知自一家被疏散到贵州龙里县的洗马山区从刘知白先生的回忆中可知这次生活中的变化对他的打击是很大的刚刚平静下来的生活再次被打破而且去往语言风俗习惯都不同的贵州乡下对于此时已56岁的老人而言前途是艰险的由以往而来的那种人生经验与创作方式至此戛然而止生命之困境无非如此生活的境遇一步步把他逼到了尽头从他的作品被否定直至他自身的下放终于退无可退
5 6
第 3期
■■●一
骆丽君
●■_
行到水穷处 .坐看 云起 时

丹青泼向黔西东--读刘知白先生的画

丹青泼向黔西东--读刘知白先生的画

丹青泼向黔西东--读刘知白先生的画
冯其庸
【期刊名称】《西南航空》
【年(卷),期】2006(000)004
【摘要】@@ 画家简介:rn刘知白(1915-2003)原名庭坦,以字行.号涓涓厂(庵)主、白云,别署老藤、野竹翁、老梅、如莲老人等.在近80年的绘画途程中,先生上涉宋元,下及明清,潜心于传统近70年,晚年以造化为师,在自然中印证传统,将古法化为己用,终臻随心所欲之妙境.早年作品文雅清新,晚年破笔泼墨,滋润清逸,大气磅礴,多写
黔中野景.
【总页数】4页(P70-73)
【作者】冯其庸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黔中山水画派"何以可能?——论刘知白山水画的开创意义 [J], 刘剑
2.刘知白泼墨大写意山水艺术分期——"大墨刘知白"系列研究文章之二 [J], 王惠
3.所行无碍以法自娱--读刘知白先生泼墨山水画 [J], 吴海
4.在"无我"中寻觅"有我"r——刘知白的泼墨写意山水画 [J], 董雷
5.在“无我”中寻觅“有我”——刘知白的泼墨写意山水画 [J], 董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黔中山水 老莲笔墨

黔中山水 老莲笔墨

黔中山水老莲笔墨
戴明贤
【期刊名称】《当代贵州》
【年(卷),期】2000(000)007
【摘要】凤阳刘知白先生,号白云,晚号如莲老人、野竹翁,生于1915年。

弱冠入苏州美专,师从顾彦平先生。

学成从业,适值抗战军兴,神州陆沉,乃挈妇将雏,辗转流亡于西南诸省。

虽动荡颠沛,席不暇暖,而不废精研传统,不辍砚田生涯。

抗战胜利后,卜居贵阳,一住五十
【总页数】1页(P)
【作者】戴明贤
【作者单位】贵州省文联;副主席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05
【相关文献】
1.传统山水画笔墨探究——浅谈临摹和写生在山水画教学中的运用 [J], 方向军
2.中国山水画的三种视角--论山水意境营构中的空间观与笔墨观 [J], 刘荣
3.山水画写生中的情感写实与笔墨意趣 [J], 付涵
4.秦岭题材山水画笔墨语境在课堂实践中的创新路径探析 [J], 刘凤林
5.传统笔墨在山水画写生中的运用 [J], 袁封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入古人神髓 出古人头地——谈刘知白的耄耋变法

入古人神髓  出古人头地——谈刘知白的耄耋变法

入古人神髓出古人头地——谈刘知白的耄耋变法
刘骁纯
【期刊名称】《中国书画》
【年(卷),期】2006(000)005
【摘要】<正> 刘知白,画之大者也。

大在何处?在于才、学、胆、识、功、
力超出常人。

对此,已有冯其庸等诸多先生述及,本文不赘。

本文主要谈他的耄耋变法,也就是画家在离世前10年间创作的泼墨山水画,正是这批画,使刘知白成为中国
画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泼墨大家之一。

刘知白的艺术历程有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年轻
时旧而年老时新,五六十岁老成而七八十岁年轻。

这恰恰是从文人书画传统内部,延
续文人书画自身文脉寻求变革的艺术家比较普遍的特征。

这条路常被称为"法古变今"(对应于"引西润中")之路,这类艺术家常被称为"传统派"(对应于"融合派")艺术家。

【总页数】15页(P21-30,138,17)
【作者】刘骁纯
【作者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09.2
【相关文献】
1.指下云山意无穷信手写来入化境--刘知白指画山水的艺术特色 [J], 程波涛
2.刘知白与中国画放谈 [J], 巢冈
3.九旬耄耋尚精武,神腿一出百斛飞——刘百川与罗汉门功夫 [J], 黄泽荣
4.刘知白泼墨大写意山水艺术分期——"大墨刘知白"系列研究文章之二 [J], 王惠
5.入古人神髓出古人头地谈刘知白的耄耋变法 [J], 刘骁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刘知白先生书法初析

刘知白先生书法初析

刘知白先生书法初析胡世鹏①(贵州画院贵州贵阳550001)内容提要:刘知白先生为中国当代绘画大家,其书法艺术也有相当的造诣,却少为人所论及。

本文从书法用笔的角度,将刘知白先生之书法用笔与绘画用笔加以比较,从中分析书法线质和绘画线质在其作品中的一致性,呈现刘知白书法艺术中以画法参书法,笔法互用,心象自出的典型特征。

关键词:刘知白书法书法线质艺术特征中图分类号:J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705(2011)04-124-125刘知白先生为中国当代绘画大家,其绘画艺术所达到的高度与深度,已被国内众多名家、学者所认可及评价。

而他的书法,亦十分杰出,却少为人所论及。

本文试把刘知白先生的书法用笔与绘画用笔之相关性加以比较,从中分析书法线质和绘画线质在刘先生的作品中呈现的心象痕迹,以冀于当今中国画创作有所补益。

(图附文后)(图一)窃以宾虹翁与知白先生作比较,亦有趣之现象。

宾翁之款识,顺笔拈成,直通天趣,其日月累成之笔墨素养,昭然纸上。

比其专为书法作品而创作的作品更显天成之功。

而知白先生之款识,多系漫成,书、画之笔法参照互用,往往一跋之中,笔法多变,字字在变,然未失其题识之所归旨———画款一致也。

而此幅似与平日所书款不相类。

我以为,此作更近于宗教,通篇圆融自然,方圆得体,一字一历境。

此作有杨凝式《神仙起居法》帖之意,常年累积,广临百家,无心为之,便臻化境,自有无意为之乃佳之妙。

字字独立,却又通篇自首至尾,一气呵成,毫无做作之痕。

即稍有用心处,亦因行文遣词,稍作停顿;而笔意宽博,即行即止,屋漏划沙之趣,又近于弘一法师了。

(图二)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在知白先生画案旁读王铎的《草书诗卷》字帖(上海书画出版社1984年版)。

当时,自己只知道王铎写得好,却不知道好在何处。

就问正在作画的先生,先生微笑着告诉我:“王铎这本帖,最关键是其用笔,变化多端。

尤其是在书法上的用墨,别人难于做到。

因他是用笔蘸重墨,一笔写出十数字,尔后再蘸、再写,直至终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提供 了新的文化 自信。 中国山水画史上凡开章之巨手 , 必善写一地风物 于笔下 。刘知 白的艺术成就亦离不开他客居五十余年的黔 中胜景 。贵州地处 大西 南 , 貌独特 , 地 山高林密 , 谷幽壑深 , 风景雄朴而绮丽。加之该地气候湿润 , 风云变幻莫测 , 四季 之间 , 清景尽彰 ; 日之 内 , 一 阴晴无定。由 于 地 僻 山深 , 外 界 较 少 沟 通 , 直 鲜 有 人 识 。 与 一 刘知 白于 14 9 9年客居贵州之 际, 已经是一位非常老练的山水画家了。青年时代在苏州美专 的学 习经历 、 他 在苏州顾 家② 的过云楼 对古画 的广泛接触和研究 、 流亡之 际各地风物入 眼人胸 , 都令他的心胸与笔下之景发生了微妙变化。 而他在贵 阳一住五十余载 ,l E复一 日地写照黔山 , 在黔 山风雨 的启迪之下创立 了前无古人 的泼墨大写意 山水 画法 , 可以说 , 是独特 的黔山成就 了他 的艺术 , 也铸炼 了他艰 辛而传奇的一生 。 像一簇坚韧 的小草 , 在严酷 的风霜中依然傲然挺立 , 并焕发 出动人 的生命之美 。 刘知 白在贵卅 度过了生命 的大部分时 I 光 , 为贵州这块神奇 的土地 留下 了一个艺术家默默耕耘 的足迹 。 也 上世纪 7 0年代初被下放 到洗 马山区的两载 , 是刘知 白艺术历程 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 也是他完全融进黔 中山水 的历史契机 。 近两年 的农村生活 , 先生 除每周 日在家为 当地农 民免费针灸 、 送药( 自采草药 ) 疗疾外 , 日早 出晚归 , 每 足迹踏遍了洗马的山 山水水。 幼子维时 、 维 阳常 随 父 进 山 , 幼 的他 们 虽 不 知父 亲 因何 对 这 满 目青 山如 此 眷 顾 , 在 心 里 也 对 父 亲 的 写 写 画 画 充 满 了崇 敬 。 采 野 果 、 年 但 在 摘野 菜 和 玩耍之余 , 他们也会依在父亲 身边 , 看着他手 中的笔像变魔术一样绘 出一组组奇峰怪石 、 色云影 , 树 他们觉 得纸上的 山比眼前 的山还要 好看 。 时候父亲也会把他们 叫到身边 , 有 指着山岩或远峰给他们 讲起 古人 的皴法 , 某家某派 的用笔 , 感慨古人之法的精微和 自然造化 的 神奇 。他们也在父亲的感慨之 中模糊地意识到 了父亲 的勾勾画画和眼前 山景 、 以及父 亲所说 的“ 古人之法 ” 三者之间的密切关 系。 居所附近的 山坡上有一片葱郁 的野竹林 , 先生 每 日进山必经 之路 ; 是 经夏历冬 , 竹独傲 霜雪 , 此 青翠不 改 , 生甚以为叹 , 自号日 先 遂
★本文 系“ 大墨刘知 白” 系列文章。
黔 山 真 味
贵州 山水 与刘知 白的泼 墨
国 王 惠

要 : 文通过 对 黔中 山水 的 特 点与 近 代 山水 画大 师刘 知 白先生 洗马 @ 生 的介 绍 , 述 了独 本 写 阐
特 的贵 州 山水对 刘 知 白艺 术心 胸 的开 廓 与艺 术 手法 的影 响 ,以及 刘 知 白在 黔中 山水 的 启 迪下对 山 水古 法 的突 破和 他泼 墨大 写 意 山水画 法 的创 立 。
“ 竹 翁 ” 野 。
在洗马 山区 , 活上的 困顿 、 生 思想 上 的屈 迫 , 没有对他 的 都 艺术造成干扰 。此后的两年问 , 他早 出晚归 , 夕盘 桓在黔西南 朝 的山野之 中, 对葱茏苍郁 的山景有 了深刻的认 识 。唐代画家 、 美 学家张璨提出的审美命题 “ 外师造化 , 中得心源 ”| 审美 意象 是对 的创造 的高度概括 , 也是 画家所 以能得 “ 万物之性 情” 的不二 心 法。画家必须屏 除俗念 , 以纯 白天然之心 面对 自然 , 即老子所 此 谓“ 玄鉴 ”庄子所谓“ , 坐忘” “ 、心斋” 宗炳所谓 “ , 澄怀味象 ” 澄 和“ 怀观道 ” 。只有在这种状态下, 万物才能进入画家的灵府 , 化为胸 中的意象 , 达到主客一体 、 心手相融之境 。刘知 白深谙其意 , 在四 时 的 阴 晴雨 雾 中铸 就 了一 双 洞 察 万 象 的 法 眼 。 黔 山晴雨瞬时万变 , 阴晴雨雪景色 各异 , 炯光 云影 、 风色雨 意、 霜颜雪姿 、 各尽其妍 。刘知 自如饥似渴地捕捉着造化 的神机 , 他每 每伫立于空 山夜月之下 、 雨意空漾之 中, 聆听 自然脉搏 的轻 颤, 体察 自然心音 的精微 , 与黔山烟云 日夕相 呢 , 逐渐 达到物我 两忘之境 。 至于 目识心记 、 手摹笔追 , 更是他持之以恒 的 日课。 在 此期 间, 他去织金县的女儿家小 住三月 , 尽览织 金山色 , 画四 、 作 五百幅。回洗马后 , 继续进山写生不辍 。 写生与创作并重 , 对其艺 术大有促进。 两年后 ,7岁 的刘知 白被落实政策 , 复他在贵 阳市工艺美 5 恢 术研究所 的工作 。此后十年 问,其工作仍 是以画出 口山水画为 主 , 6 年代不 同的是 , 与 0 所作多以师造化所得写黔 中山景 。其间 还画了大量 的竹帘和玻璃画。先生很满意 自己的工作 , 他可 以名 正言顺 地画心中黔 山, 这对他来说是多么安慰 的事 !对不 同材料 的运用 , 又给 了他诸多实践 和探索笔 墨的机会 。在他 回城之后 , 屡屡忆起 山居生活 , 仍颇多 留恋与感慨 。④
关 键词 : 知 白 刘 黔山 洗马 写 生 泼墨
对于已故的山水画家刘知 白, 我们都不 陌生 。自本世纪初冯其庸先生在 《 美术观察》 介绍 了他 的艺 术以来 , 画坛始识其人其画 , 大家 面惊叹于其非凡的艺术成就 , 更惊讶 于在 当今 的信息时代 , 竞可令一代大师沉默许 久。可以说 , 知 白不仅是一个 画家 , 刘 他更足一种 发人深省的文化现象。 在有生的 8 8年间 , 他心无旁骛地沉浸于 山水画 的研习与创作 , 承传 统 , 上 下启新法 , 创立 了泼 墨大写意 山水 的新 画法 , 既继承 了传统文化 的精髓 , 因其形式 的创新而给我们提供 了崭新的视觉经验 , 也 并在一定程 度上为当下陷于焦虑 之中的 中国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