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自控镇痛管理制度

合集下载

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流程

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流程

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流程依据《关于印发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意见的通知》(国卫医发〔2018〕21号)、《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2016年修订)的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此制度。

临床麻醉和术后镇痛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术后镇痛是提高围手术期病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理应予以重视。

术后镇痛管理主要是指病区使用镇痛泵的规范化管理问题,我院为体现医疗人性化服务,开展术后镇痛工作,有效地减少病人的痛苦,对病人的术后恢复起到积极的帮助作用。

为规范术后镇痛泵的使用,不断改进疗效、积极预防并发症、了解患者使用情况。

我院根据上级国家卫健委门及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范,具体如下:一、建立健全病区使用管理制度建立麻醉科术后镇痛管理档案,建立镇痛泵使用登记表,表格内容包括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住院号,麻醉方式、疾病诊断、手术方式、镇痛途径、镇痛时间、镇痛效果以及有无并发症等观察项目。

所有术后镇痛的病人都建立登记表,登记表的内容项目要认真填写完善,以备记录使用。

二、保障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1、严格掌握镇痛泵使用适应症,根据病人身体情况,病情需要使用镇痛泵,严禁扩大镇痛使用范围。

2、严格查对制度,强化麻醉师责任感,操作中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

3、严格控制镇痛泵的药物配比,严禁超剂量使用镇痛药品。

4、严格执行镇痛泵使用中查对制度,加强镇痛泵使用中的管理,病人术毕回病房,麻醉医师检查每例病人镇痛泵是否正常输注、定时观察药液的剩余剂量,输注部位有无红、肿、皮肤过敏、出血、渗液、针头脱落等情况,并记载在病人访视记录中。

5、严密监测病人,警惕镇痛泵使用期间病人并发症的发生。

详细向病人说明使用方法、操作原理和注意事项,取得病人的配合。

告知病人勿随意调节镇痛泵上的按钮,出现疼痛时遵医嘱进行调节,出现并发症应及时分析原因,认真检查镇痛泵各项参数及输注程序。

三、建立术后疼痛病人管理工作流程病人返回病房后病房医师和病房护士首先与麻醉医师严格交接班,了解手术方式、麻醉方法、PCA 泵(自控镇痛泵)药物配比情况、锁定时间、PCA 泵开放情况,病房医生告知病人及家属镇痛泵使用注意事项:严禁碰撞、挂起、坠地,一旦发生立即与病房护士联系;起床活动时镇痛泵低于穿刺部位;严禁在镇痛泵上连接液体以免药液稀释影响镇痛效果;不要频繁按压镇痛泵上的追加药物剂量按钮,评估病人麻醉恢复情况、疼痛强度,疼痛为中度时可按压镇痛泵追加镇痛药,观察镇痛效果,如效果不佳可与麻醉医生联系。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一、背景和目的术后镇痛管理是指在手术结束后,为了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而采取的措施。

良好的术后镇痛管理可以提高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康复。

本文旨在制定术后镇痛管理规范,以确保患者获得适当的镇痛治疗。

二、适应症和禁忌症1. 适应症:- 手术后的疼痛:包括拆除手术伤口、切口疼痛等。

- 术后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 术后恶心呕吐:由于麻醉药物引起的恶心呕吐症状。

2. 禁忌症:- 过敏史:对镇痛药物或者其他相关药物过敏的患者。

- 肝肾功能不全: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慎用镇痛药物。

- 心血管疾病:存在严重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需慎用镇痛药物。

三、术后镇痛管理方案1. 评估和监测:- 疼痛评估:根据患者的自述和观察病情,使用疼痛评估工具(如视觉摹拟评分法)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评估。

- 生命体征监测:包括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等生命体征的监测,以评估患者的镇痛效果和可能的不良反应。

2. 镇痛药物选择:- 非麻醉类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醋氨酚等,适合于轻度到中度的疼痛。

- 麻醉类药物:如吗啡、芬太尼等,适合于重度疼痛或者无法控制的疼痛。

- 局部麻醉药物:如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适合于局部镇痛。

3. 给药途径:- 静脉给药:适合于需要快速起效的情况。

- 口服给药:适合于轻度疼痛和需要长期镇痛的情况。

- 肌肉注射:适合于需要中等速度起效的情况。

- 面部和皮肤局部给药:适合于局部镇痛。

4. 镇痛治疗的监测和调整:- 根据患者的疼痛评估和生命体征监测结果,及时调整镇痛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

- 避免药物滥用和依赖:定期评估患者的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避免药物滥用和依赖的发生。

- 多学科团队合作:麻醉科、疼痛科、护理科等多学科的合作,共同制定和实施术后镇痛管理方案。

四、镇痛效果评估和随访1. 镇痛效果评估:- 定期进行疼痛评估,记录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镇痛药物的使用情况。

- 根据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调整镇痛治疗方案,以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一、引言术后镇痛管理是指在手术后为患者提供适当的镇痛治疗,以减轻或者消除手术后的疼痛。

良好的术后镇痛管理可以提高患者的手术恢复速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本文旨在制定术后镇痛管理规范,以确保患者得到高质量的镇痛治疗。

二、术后镇痛管理的原则1.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疼痛特点、手术类型和患者的个人需求,制定个体化的镇痛治疗方案。

2. 多模式镇痛:采用多种镇痛方法的组合,以达到最佳的镇痛效果。

3. 安全性优先:在进行镇痛治疗时,要注重患者的安全,避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

4. 教育和沟通:术后镇痛团队应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有效的教育和沟通,使他们了解镇痛治疗的目的、方法和可能的风险。

三、术后镇痛管理的步骤1. 评估疼痛程度:在手术后的早期,应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评估,包括疼痛的程度、性质和持续时间等。

2. 制定个体化的镇痛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和手术类型,制定个体化的镇痛治疗方案。

3. 使用合适的镇痛方法: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镇痛方法,包括口服镇痛药物、静脉镇痛药物、神经阻滞等。

4. 定期评估疗效:在镇痛治疗过程中,定期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镇痛效果,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5. 监测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在进行镇痛治疗时,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不良反应,及时处理并发症。

6. 教育和康复指导:对患者和家属进行镇痛治疗的教育和康复指导,匡助他们理解和配合治疗。

四、术后镇痛管理的常用方法1. 口服镇痛药物:常用的口服镇痛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阿片类药物和酮类药物等。

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口服镇痛药物。

2. 静脉镇痛药物:在严重疼痛的情况下,可以使用静脉镇痛药物进行治疗,包括吗啡、芬太尼等。

在使用静脉镇痛药物时,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不良反应。

3. 神经阻滞:神经阻滞是一种通过阻断疼痛信号传导来达到镇痛效果的方法,常用的神经阻滞包括硬膜外阻滞、神经丛阻滞和神经单支阻滞等。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一、引言术后镇痛管理是指在手术后为患者提供有效的镇痛措施,以减轻术后疼痛,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康复效果。

本文旨在制定术后镇痛管理的规范,确保患者术后得到适当的镇痛治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二、术后镇痛管理的原则1. 个体化:根据患者的特殊情况,制定个体化的镇痛方案,包括药物选择、用药途径和剂量等。

2. 多模式镇痛:采用多种镇痛方法和手段,如药物治疗、神经阻滞、物理疗法等,以达到最佳的镇痛效果。

3. 安全性:在给予镇痛治疗时,要注意患者的安全性,避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

4. 效果评估:对患者进行定期的疼痛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镇痛治疗方案,以确保治疗效果的最大化。

三、术后镇痛管理的步骤1. 术前评估:在手术前,医护人员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评估,包括患者的疼痛史、过敏史、药物使用史等,以制定个体化的镇痛方案。

2. 术中镇痛:在手术期间,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手术类型,可采用局部麻醉、硬膜外镇痛等方法,以减轻术中和术后的疼痛。

3. 术后镇痛:术后镇痛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神经阻滞、物理疗法等。

具体方案应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手术类型和患者的特殊情况而定。

4. 镇痛效果评估:对患者进行定期的疼痛评估,以评估镇痛治疗的效果。

评估结果应记录在患者的病历中,以便后续的治疗调整。

四、术后镇痛管理的药物选择1. 非处方药:可以使用非处方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对乙酰氨基酚等,用于轻度到中度的疼痛。

2. 镇痛药物:可以使用镇痛药物,如吗啡、芬太尼等,用于重度疼痛或需要强效镇痛的患者。

3. 镇痛剂的给药途径:可以通过口服、皮下注射、静脉注射等途径给药,具体的给药途径应根据患者的情况而定。

4. 药物剂量的调整: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治疗效果,可以适当调整药物的剂量,以达到最佳的镇痛效果。

五、术后镇痛管理的并发症和安全性1. 呼吸抑制:某些镇痛药物可能引起呼吸抑制,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情况,必要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一、背景介绍术后镇痛管理是指在患者手术后的一段时间内,通过合理的药物和非药物措施,减轻或消除患者的术后疼痛,提高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术后疼痛是患者最常见的不适感之一,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和有效的控制,不仅会给患者带来痛苦,还可能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

因此,术后镇痛管理的规范化非常重要。

二、目的和原则1. 目的:制定术后镇痛管理规范,旨在提供给医务人员一套科学、规范的术后镇痛管理方法,以确保患者的术后疼痛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

2. 原则:a. 个体化治疗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术后镇痛方案,包括药物和非药物治疗。

b. 多学科合作原则:术后镇痛管理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包括麻醉科、疼痛科、护理科等,共同制定和执行术后镇痛方案。

c. 安全原则:术后镇痛管理应确保患者的安全,包括合理用药、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等。

d. 教育宣教原则:医务人员应对患者和家属进行术后镇痛的教育宣教,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和满意度。

三、术后镇痛管理的步骤和措施1. 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类型:术后镇痛管理的第一步是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类型,常用的评估工具包括VAS(可视模拟评分法)、NRS(数值评分法)等。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的镇痛方案。

2. 药物治疗:a. 非处方药物: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可以考虑口服非处方药物,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

b. 处方药物:对于疼痛程度较重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处方药物,如阿片类药物(吗啡、芬太尼等)、非阿片类药物(氯胺酮、曲马多等)等。

c. 静脉镇痛:对于无法口服药物的患者,可以考虑静脉镇痛,如硬膜外镇痛、静脉持续输注镇痛等。

3. 非药物治疗:a. 物理疗法:包括热敷、冷敷、按摩等,可以帮助缓解术后疼痛。

b. 心理疗法:如放松训练、认知行为疗法等,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疼痛感受。

c. 特殊技术:如神经阻滞、电疗等,可以针对特定的疼痛部位进行治疗。

4. 定期评估疗效:在给予患者镇痛治疗后,应定期评估疗效,包括疼痛程度、镇痛药物的副作用等,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术后病人自控镇痛实施常规等制度

术后病人自控镇痛实施常规等制度

术后病人自控镇痛实施常规等制度术后病人自控镇痛是一种重要的镇痛方式,它可以让病人参与进来,根据自己的疼痛感受自行控制镇痛药物的使用。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供病人更好的镇痛效果,还能增加病人的主动参与感,提高治疗效果和病人满意度。

因此,制定确切的自控镇痛实施常规等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需要建立一个自控镇痛的适应范围和禁忌症的准入标准。

对于哪些手术和疾病可以采用自控镇痛的方式,以及有哪些禁忌症不适合使用自控镇痛,需要进行明确的规定。

这一点对于保证病人的安全和效果非常重要。

其次,需要指定专门的医生或护士来对病人进行自控镇痛的评估和指导。

这些专职人员应该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能够根据病人的情况判断是否适合自控镇痛,以及如何正确地使用自控镇痛设备和药物。

第三,需要为病人提供充足的教育,确保他们理解和掌握自控镇痛的相关知识和技巧。

病人需要知道如何使用自控镇痛设备,如何判断是否需要使用镇痛药物,以及如何正确使用和保管药物。

同时,还需要告知病人自控镇痛的疼痛评估标准和镇痛药物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等信息。

第四,应该定期对病人进行镇痛效果的评估和治疗方案的调整。

根据病人的疼痛程度和镇痛药物的使用情况,调整自控镇痛的参数和药物剂量,以达到最佳的镇痛效果。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与病人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反馈,及时解决问题和调整治疗方案。

最后,需要制定自控镇痛的监测和记录制度。

通过对病人的镇痛效果、药物使用情况、镇痛副作用和并发症等进行监测和记录,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同时,这些记录也有助于评估自控镇痛的疗效和改进相关的操作和管理。

总之,术后病人自控镇痛的实施需要制定一系列的常规等制度,以确保病人的安全和效果。

这包括适应范围和禁忌症的准入标准、评估和指导工作的专职人员、病人教育和培训、镇痛方案的调整、监测和记录制度等。

只有通过完善的制度和管理,才能提供更好的自控镇痛服务,为病人的恢复和康复提供良好的保障。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1. 引言术后镇痛管理是一项关键的医疗措施,旨在减轻患者手术后的疼痛,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康复速度。

本文旨在制定术后镇痛管理规范,确保患者得到恰当的疼痛管理,并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2. 定义2.1 术后疼痛:手术后患者出现的疼痛感觉。

2.2 镇痛管理:通过药物和非药物手段减轻术后疼痛的过程。

3. 术前准备3.1 术前评估:在手术前,医生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疼痛评估,包括疼痛类型、程度、持续时间和患者的疼痛敏感性。

3.2 镇痛计划:根据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镇痛计划,包括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措施。

4. 术中镇痛4.1 麻醉管理: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的疼痛敏感性,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如全身麻醉、局部麻醉或脊柱麻醉。

4.2 镇痛药物:在手术过程中,根据需要,给予适当的镇痛药物,如阿片类药物、非甾体消炎药或局部麻醉药物。

4.3 监测:术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疼痛程度,及时调整镇痛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

5. 术后镇痛5.1 镇痛药物选择:根据术前评估结果和手术类型,选择适当的镇痛药物,如阿片类药物、非甾体消炎药、局部麻醉药物或镇痛贴剂。

5.2 给药途径: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包括口服、静脉输注、皮下注射或局部应用。

5.3 给药剂量: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镇痛药物的特点,合理调整给药剂量,以达到有效的镇痛效果。

5.4 镇痛监测:术后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镇痛药物的效果,及时调整镇痛方案。

5.5 非药物治疗:除了药物治疗,还应采取非药物治疗措施,如物理疗法、心理支持和康复训练,以加速患者的康复过程。

6. 并发症预防6.1 呼吸抑制:对于使用阿片类药物的患者,应密切监测呼吸情况,避免呼吸抑制的发生。

6.2 恶心和呕吐:合理选择镇痛药物,以减少恶心和呕吐的发生。

6.3 皮肤过敏:对于使用局部麻醉药物或镇痛贴剂的患者,应密切观察皮肤过敏反应,并及时处理。

6.4 镇痛药物滥用:严格控制镇痛药物的使用,避免滥用和依赖的发生。

术后镇痛管理制度

术后镇痛管理制度

术后镇痛管理制度一、导言术后疼痛是患者在手术后出现的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不仅会影响患者的舒适感和生活质量,还可能延长康复时间,增加并发症的风险。

因此,术后镇痛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不仅需要医护人员的积极配合,还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规范的操作流程来保障患者的合理疼痛管理和康复。

本制度旨在规范术后镇痛管理的各项工作,确保患者术后疼痛得到有效控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在术后出现疼痛情况下的治疗和管理工作。

三、术后镇痛管理团队1、主治医生:负责术后镇痛方案的制定和调整,对患者术后疼痛的评估和监测。

2、负责护士:协助主治医生进行患者术后镇痛治疗,按照医嘱执行术后镇痛方案。

3、疼痛科专家:参与术后疼痛的评估和镇痛方案的制定,对特殊情况进行专业指导。

四、术后镇痛管理流程1、患者手术前评估:术前应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包括疼痛的类型、程度、频率等情况,根据患者的特殊情况进行术后镇痛方案的制定。

2、手术过程中的镇痛措施: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的术前评估,术中进行相应的镇痛措施,如神经阻滞、静脉注射镇痛药物等。

3、术后疼痛评估:手术后立即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了解患者的疼痛情况,以便及时进行镇痛治疗。

4、术后镇痛治疗:根据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给予适当的镇痛治疗,如口服镇痛药物、静脉注射镇痛药物等。

5、术后疼痛监测:术后定期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和监测,及时调整术后镇痛方案,以确保患者的疼痛得到有效控制。

6、疼痛记录:对患者术后疼痛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包括疼痛的类型、程度、镇痛治疗的效果等信息,方便医护人员进行后续的处理和评估。

五、术后镇痛药物使用规范1、镇痛药物种类:根据患者的特殊情况和疼痛评估结果,选择适当的镇痛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阿片类药物、局部麻醉药等。

2、药物使用途径:根据患者的疼痛情况和术后镇痛方案,选择适当的药物使用途径,如口服、静脉注射、贴敷等。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引言概述:术后镇痛管理是指对手术患者在术后进行疼痛管理的一系列规范措施。

良好的术后镇痛管理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受,促进患者的康复,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出发,详细阐述术后镇痛管理规范的相关内容。

正文内容:1. 术后镇痛管理的重要性1.1 减轻疼痛感受:术后疼痛是患者术后最常见的不适症状之一,良好的镇痛管理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2 促进康复:术后疼痛会影响患者的恢复速度和康复效果,术后镇痛管理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

2. 术后镇痛管理的原则2.1 个体化: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镇痛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2.2 多模式镇痛:采用多种镇痛方法相结合,如药物镇痛、神经阻滞镇痛、物理疗法等,以提高镇痛效果。

2.3 安全性:在制定镇痛方案时,要充分考虑镇痛药物的安全性,避免药物滥用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2.4 持续性:术后镇痛管理应该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需要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康复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3. 术后镇痛管理的具体措施3.1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个体差异,选择适当的镇痛药物,包括非处方药和处方药,如非甾体抗炎药、阿片类药物等。

3.2 神经阻滞镇痛:通过注射麻醉药物或者局部麻醉药物,阻断疼痛信号的传导,达到镇痛效果。

3.3 物理疗法:如冷疗、热疗、按摩等,可以缓解术后疼痛,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伤口愈合。

3.4 心理支持:术后镇痛管理不仅仅是药物治疗,还需要赋予患者充分的心理支持,匡助患者应对疼痛和康复过程中的难点。

3.5 家庭护理:术后镇痛管理还需要家庭成员的积极参预,提供患者的日常护理和心理支持,保证患者的舒适和安全。

总结:术后镇痛管理规范是一项重要的临床工作,它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受,促进患者的康复。

良好的术后镇痛管理需要个体化、多模式、安全性和持续性的原则指导,并采取药物治疗、神经阻滞镇痛、物理疗法、心理支持和家庭护理等具体措施。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术后镇痛管理是一项重要的临床工作,旨在减轻患者手术后的疼痛,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恢复速度。

本文将详细介绍术后镇痛管理的规范流程和标准,以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镇痛效果。

一、患者评估1. 在手术前,医护人员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疼痛史问询和身体检查,了解患者的疼痛类型、程度和持续时间,以及可能的镇痛需求。

2. 根据患者的情况,采用合适的疼痛评估工具,如VAS(可视摹拟评分法)或者NRS(数值评分法),以了解患者的疼痛程度并制定个性化的镇痛方案。

二、镇痛方案制定1. 根据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和手术类型,制定个性化的镇痛方案。

考虑镇痛药物的种类、途径和剂量,以及非药物镇痛措施的应用。

2. 镇痛药物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过敏史和其他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评估,避免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

3. 镇痛方案应明确镇痛药物的给药途径和剂量,以及镇痛效果的评估时间点和标准。

三、镇痛药物应用1. 根据镇痛方案,及时赋予患者镇痛药物。

常用的镇痛药物包括阿片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局部麻醉药和镇痛贴剂等。

2. 给药途径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包括口服、静脉输液、皮下注射、肌肉注射等。

应注意给药途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 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镇痛效果,及时调整镇痛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间隔,以确保患者的疼痛得到有效控制。

四、非药物镇痛措施1. 除了药物治疗,还应采用非药物镇痛措施,如冷敷、热敷、按摩、放松疗法等,以增强镇痛效果。

2. 在术后镇痛管理中,还可以采用物理治疗手段,如电疗、超声治疗等,以促进组织修复和疼痛缓解。

五、疼痛评估和记录1. 在术后镇痛管理过程中,应定期对患者的疼痛进行评估,并及时记录疼痛评估结果和镇痛药物的使用情况。

2. 疼痛评估记录应包括疼痛评分、镇痛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以及患者对镇痛效果的主观感受等内容。

六、镇痛效果评估和调整1. 根据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和镇痛药物的使用情况,及时评估镇痛效果,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术后镇痛是指在手术结束后,通过药物或者其他非药物手段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良好的术后镇痛管理可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促进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本文将详细介绍术后镇痛管理的标准格式,包括术后镇痛的目的、适应症、禁忌症、药物选择、剂量和给药途径、监测和评估、并发症预防和处理等内容。

一、术后镇痛的目的术后镇痛的目的是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康复。

通过有效的镇痛管理,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如深静脉血栓形成、肺部感染等。

二、适应症术后镇痛适合于各种手术后的疼痛管理,包括但不限于骨科手术、腹部手术、胸部手术、妇产科手术等。

对于估计疼痛程度较重的手术,如切口较大、创伤较重的手术,应优先考虑术后镇痛。

三、禁忌症术后镇痛的禁忌症包括对药物过敏的患者,存在呼吸抑制、心功能不全、肝肾功能伤害等严重器质性疾病的患者。

对于存在出血风险的患者,如颅脑手术后、胃肠道手术后等,应谨慎考虑术后镇痛。

四、药物选择常用的术后镇痛药物包括阿片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局部麻醉药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疼痛程度,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镇痛。

对于轻度到中度疼痛的患者,可以选择非甾体抗炎药或者弱效阿片类药物;对于重度疼痛的患者,可以选择强效阿片类药物或者局部麻醉药。

五、剂量和给药途径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通常情况下,可以通过口服、皮下注射、静脉注射、硬膜外注射等途径给药。

剂量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肝肾功能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调整,以达到最佳的镇痛效果。

六、监测和评估术后镇痛过程中应进行监测和评估,以确保患者的疼痛得到有效控制。

监测包括对患者疼痛程度的评估、镇痛药物的副作用监测、生命体征的监测等。

评估可以采用疼痛评分量表、镇痛药物效果评估等方法,及时调整镇痛方案,以提供最佳的镇痛效果。

七、并发症预防和处理术后镇痛过程中可能浮现一些并发症,如呼吸抑制、恶心呕吐、过敏反应等。

为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并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标题:术后镇痛管理规范引言概述:术后镇痛管理是指对手术患者进行镇痛治疗的规范和标准化管理。

合理的术后镇痛管理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本文将详细介绍术后镇痛管理的规范,包括术后镇痛的目标、方法选择、镇痛药物的使用、镇痛效果评估以及术后镇痛管理的注意事项。

一、术后镇痛的目标1.1 减轻疼痛感:术后疼痛是患者最常见的不适症状之一,合理的术后镇痛管理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2 促进康复:术后镇痛管理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的康复进程,缩短住院时间。

1.3 减少镇痛药物的不良反应:术后镇痛管理要求在减轻疼痛的同时,尽量减少镇痛药物的使用,降低不良反应的风险。

二、方法选择2.1 多模式镇痛:多模式镇痛是指采用多种镇痛方法的组合,如静脉镇痛、硬膜外镇痛、神经阻滞等,以提供更全面的镇痛效果。

2.2 镇痛泵:镇痛泵是一种可自控的镇痛方法,通过患者自行控制镇痛药物的输注速度,以满足个体化的镇痛需求。

2.3 镇痛药物的局部应用:在一些手术中,可以选择将镇痛药物直接应用于手术切口或局部,以减轻术后疼痛。

三、镇痛药物的使用3.1 阿片类药物:阿片类药物是术后镇痛的常用药物,包括吗啡、芬太尼等,但应注意控制用药剂量和监测不良反应。

3.2 非甾体类抗炎药:非甾体类抗炎药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降低组织水肿来减轻术后疼痛,但应注意肾脏和胃肠道的不良反应。

3.3 局部麻醉药物:局部麻醉药物可以直接作用于术后切口或局部,提供局部镇痛效果,但应注意药物的浓度和使用方法。

四、镇痛效果评估4.1 疼痛评分工具:术后疼痛评分工具是评估术后疼痛强度的常用方法,包括VAS评分、NRS评分等,可以帮助医护人员了解患者的疼痛程度。

4.2 镇痛效果的观察:除了疼痛评分工具,医护人员还应观察患者的面色、呼吸、心率等指标,以评估镇痛效果。

4.3 患者满意度的评估:患者满意度的评估是评价术后镇痛管理效果的重要指标,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或面谈的方式进行。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一、背景介绍术后疼痛是手术后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

为了减轻术后疼痛,提高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制定术后镇痛管理规范至关重要。

二、术后镇痛管理的目的术后镇痛管理的目的是减轻术后疼痛,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生活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三、术后镇痛管理的原则1. 个体化: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手术类型、个体差异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镇痛方案。

2. 多模式:采用多种镇痛方法的联合应用,如药物镇痛、物理镇痛、心理镇痛等,以提高镇痛效果。

3. 安全性:在制定镇痛方案时,要考虑患者的安全性,避免镇痛治疗引起其他不良反应或者并发症。

4. 效果评估:术后镇痛管理过程中,要及时评估患者的镇痛效果,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调整和优化治疗方案。

四、术后镇痛管理的具体措施1. 术前准备:a. 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疼痛类型,了解患者的疼痛史和镇痛药物使用情况。

b. 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术后镇痛方案。

c. 向患者详细解释术后镇痛的目的、方法和可能的不良反应,取得患者的知情允许。

2. 术后镇痛方案:a. 药物镇痛: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类型,选用适当的镇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阿片类药物、局部麻醉药等。

b. 物理镇痛:采用物理方法,如冷敷、热敷、按摩等,缓解术后疼痛。

c. 心理镇痛:通过心理干预,如放松训练、音乐疗法等,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受。

d. 神经阻滞:对于某些手术,可采用神经阻滞技术,阻断疼痛信号的传导。

3. 镇痛效果评估:a. 术后及时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镇痛效果,可采用疼痛评分工具,如VAS 评分、NRS评分等。

b.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镇痛方案,提高镇痛效果。

4. 镇痛不良反应的处理:a.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呼吸、心率、血压等,及时发现和处理镇痛不良反应,如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

b. 根据不同的不良反应,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调整镇痛药物剂量、赋予抗恶心药物等。

五、术后镇痛管理的效果评估通过术后镇痛管理的效果评估,可以判断镇痛方案的有效性和患者的满意度,为进一步优化镇痛治疗提供依据。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一、引言术后镇痛是指在手术结束后,通过药物或者其他方法来缓解患者的疼痛。

良好的术后镇痛管理可以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提高术后康复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本文旨在制定术后镇痛管理规范,为医务人员提供指导,以确保患者术后疼痛得到适当的缓解。

二、术后镇痛管理的目标1. 减轻患者的术后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3. 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

三、术后镇痛管理的原则1. 多学科合作:术后镇痛管理需要多个学科的医务人员共同参预,包括麻醉科、疼痛科、外科等。

2.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术后镇痛方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因素。

3. 安全有效:选择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和药物,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4. 患者教育:向患者和家属提供关于术后镇痛的相关知识,匡助他们理解并配合治疗。

四、术后镇痛管理的步骤1. 评估: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术后镇痛的评估,包括患者的疼痛程度、疼痛类型、疼痛部位等。

2. 制定方案: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术后镇痛方案。

可选择药物镇痛、神经阻滞、物理疗法等方法。

3. 实施:在手术结束后及时开始术后镇痛治疗,根据方案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4. 监测:密切监测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镇痛效果,根据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 评估效果:在术后定期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镇痛效果,对治疗方案进行调整和改进。

五、术后镇痛管理的常用方法和药物1. 药物镇痛:常用的药物包括阿片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局部麻醉药等。

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需要选择合适的药物。

2. 神经阻滞:通过注射麻醉药物阻断疼痛神经传导,常用的方法包括硬膜外麻醉、腰麻等。

3. 物理疗法:如冷疗、热疗、按摩等,可以缓解术后疼痛。

六、术后镇痛管理的风险和并发症1. 药物相关风险:药物过敏、药物滥用等。

2. 神经阻滞相关风险:神经损伤、感染等。

3. 并发症:如呼吸抑制、恶心呕吐、肠梗阻等。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一、背景介绍术后镇痛管理是指在手术结束后,为患者提供有效的镇痛措施,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提高术后恢复效果。

良好的术后镇痛管理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二、术后镇痛管理的目标1. 缓解术后疼痛:通过合理的镇痛措施,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2.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效的术后镇痛管理可以减少术后的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

3. 促进术后康复:通过减轻疼痛,患者可以更好地进行康复训练,提高术后恢复效果。

三、术后镇痛管理的原则1. 个体化: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病情和术后恢复情况,制定个体化的镇痛方案。

2. 多模式镇痛:采用多种镇痛方法的组合,如药物镇痛、神经阻滞、物理疗法等,以提供更全面的镇痛效果。

3. 安全性:选择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法,避免或减少镇痛相关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4. 持续性:术后镇痛管理要持续进行,直到患者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以确保患者的舒适度。

5. 定量评估:术后疼痛的评估要量化,采用可靠的疼痛评估工具,如VAS (视觉模拟评分法)或NRS(数字评分法)。

四、术后镇痛管理的具体措施1. 药物镇痛:a. 非处方药物: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可以使用非处方的镇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或对乙酰氨基酚。

b. 处方药物:对于疼痛程度较重的患者,可以使用处方的镇痛药物,如阿片类药物或其他镇痛剂。

在使用阿片类药物时,要注意监测患者的呼吸和意识状态,避免药物滥用或成瘾。

2. 神经阻滞:a. 神经阻滞是通过局部麻醉药物阻断术后疼痛信号的传导,以达到镇痛的目的。

常用的神经阻滞方法包括硬膜外阻滞、腰丛神经阻滞等。

b. 神经阻滞需要由专业医生进行操作,注意阻滞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3. 物理疗法:a. 物理疗法可以通过热敷、冷敷、按摩等方式缓解术后疼痛。

b. 物理疗法可以作为辅助手段,与药物镇痛和神经阻滞相结合,提供更全面的镇痛效果。

4. 心理支持:a. 术后疼痛常常伴随着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医护人员应给予患者积极的心理支持和鼓励。

患者自控镇痛管理制度范文

患者自控镇痛管理制度范文

患者自控镇痛管理制度范文患者自控镇痛管理制度范文一、引言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进步,患者疼痛管理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其中,患者自控镇痛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可以减轻患者在手术、产科和创伤等治疗过程中的疼痛。

为了更好地保护患者的权益,提高医疗质量,制定和实施患者自控镇痛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二、患者自控镇痛的定义与原则1. 定义:患者自控镇痛是指患者通过操纵镇痛设备,实现药物自行给予的一种疼痛管理方法。

2. 原则:(1) 自愿原则:患者应自愿选择使用自控镇痛,医护人员应在充分告知患者的前提下获得其同意。

(2) 安全原则:应确保患者在自控镇痛过程中的安全,了解患者的镇痛需求和身体状况,避免药物过量或滥用。

(3) 个体化原则: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镇痛方案。

(4) 综合治疗原则:自控镇痛应与其他镇痛方法相结合,如神经阻滞等,以达到最佳镇痛效果。

三、患者自控镇痛的管理机构及责任1. 医院管理机构:医院应设立患者自控镇痛管理小组,负责制定患者自控镇痛管理制度。

2. 患者自控镇痛管理小组:由医院管理机构选派疼痛科、麻醉科、护理科等专业人员组成,负责患者自控镇痛的管理、培训和指导。

3. 医护人员:医护人员应接受患者自控镇痛的培训,了解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负责患者镇痛设备的配备、使用和维护。

四、患者自控镇痛的具体操作步骤1. 评估:医护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疼痛评估,包括疼痛程度、疼痛的性质和部位等。

2. 指导:医护人员应向患者详细解释自控镇痛的原理、操作方法和可能的副作用,让患者了解并作出选择。

3. 协定:患者和医生签订自控镇痛的协议,明确双方的权益和责任,并详细记录在患者病历中。

4. 设备使用:医护人员应指导患者正确使用镇痛设备,包括如何激活和停止镇痛器,并注意药物的使用周期和剂量限制。

5. 监测和评估:医护人员应定期监测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镇痛效果,并根据患者的反馈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五、患者自控镇痛的安全措施1. 安全阈值:制定患者自控镇痛的安全阈值,根据患者的体重、年龄等因素,限制每次镇痛的最大剂量,避免药物过量。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术后镇痛管理是指在手术结束后,为患者提供有效的镇痛措施,以减轻或者消除术后疼痛,提高患者的术后恢复和生活质量。

术后镇痛管理规范是医疗机构为了确保患者术后得到适当的镇痛治疗,提出的一系列标准和指南。

本文将详细介绍术后镇痛管理规范的内容和要求。

一、术后镇痛管理的目的和原则1. 目的:术后镇痛管理的目的是减轻或者消除术后疼痛,提高患者的术后恢复和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 原则:术后镇痛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 个体化:根据患者的疼痛特点、手术类型和术后并发症风险,制定个体化的镇痛方案。

- 多模式:采用多种镇痛方法和药物联合应用,以提供更有效的镇痛效果。

- 安全性:选择安全性高、副作用少的镇痛药物,并监测患者的镇痛效果和不良反应。

- 效果评估:定期评估患者的镇痛效果,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改进。

- 教育和沟通:向患者和家属提供关于术后镇痛管理的信息和指导,并与患者建立有效的沟通。

二、术后镇痛管理的评估和监测1. 术前评估:在手术前评估患者的疼痛敏感度、疼痛类型、疼痛程度和可能的并发症风险,以制定个体化的镇痛方案。

2. 术后评估:在手术结束后,定期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镇痛效果,包括使用可靠的疼痛评估工具,如视觉摹拟评分法(VAS)或者面部表情评分法(FPS)。

3. 镇痛药物监测:监测患者使用的镇痛药物种类、剂量和频率,以确保患者获得适当的镇痛治疗,同时注意镇痛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

三、术后镇痛管理的方法和药物选择1. 镇痛方法:- 非药物治疗:包括冷敷、热敷、按摩、理疗等,可作为辅助手段或者替代药物治疗。

- 药物治疗:包括口服镇痛药、静脉镇痛药、硬膜外镇痛、神经阻滞等,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适当的药物治疗方法。

2. 镇痛药物:- 非处方药:如非甾体抗炎药(NSAIDs)、乙酰氨基酚等,用于轻度到中度疼痛的控制。

- 处方药:如阿片类镇痛药、镇痛贴剂、镇痛泵等,用于中度到重度疼痛的控制。

- 局部镇痛药:如局部麻醉药、局部镇痛贴剂等,用于手术切口或者局部疼痛的控制。

术后病人自控镇痛(PCA)实施常规

术后病人自控镇痛(PCA)实施常规

术后病人自控镇痛(PCA)实施常规1.术前一日,由专人负责进行随访病人,根据病人手术种类(大、中)及病人全身情况决定术后自控镇痛方法、药物、剂量及给药方案。

有哮喘史、肺功能障碍疾病、心衰、严重心律失常、颅内病变及精神疾病者慎用。

2.手术当日,由专人负责配制PCA药物的浓度、剂量并调制好PCA泵。

3.手术结束时,由负责此手术的麻醉医师给病人接上PCA泵,开启泵并完成首次剂量注射。

4.病人送回病房后4小时,由专人进行第一次随访,根据病人镇痛情况调整给药剂量并记录生命体征、镇痛、镇静评分及副作用,以后每隔24小时随访一次,持续2-3天,并记录在治疗单上备案。

5.PCA观察项目开始PCA治疗后,每隔1H观察记录一次,4H后,每隔4H观察记录一次。

呼吸率若低于10次/分,通知麻醉科若低于8次/分,则将PCA泵脱离病人,并通知麻醉科镇静评分 S 嗜睡(正常的睡眠,容易唤醒)2正常(清醒)3轻度(偶尔睡眠,容易呼唤)4中度(经常睡眠,容易唤醒)5重度(唤醒困难)疼痛评分评价安静与活动时或深呼吸时1无痛2轻度疼痛3中度疼痛4重度疼痛若得分较高,则鼓励病人按压PCA泵。

若持续使用PCA镇痛不适当,请及时打电话到麻醉科。

恶心评分 S 嗜睡0无恶心1易恶心2常恶心3呕吐若得分大于2,可给予抗呕吐药并记录于记录单上。

记录药盒容量记录药盒中剩余药物容量。

补充药液大部分病人在48H内无需补充药液,若需要补充,麻醉科由专人负责。

苏醒室工作常规1.苏醒室工作时间暂定为9∶00~17∶00,不得迟到早退。

遇下班时间已到而病人尚未完全苏醒者,应自觉加班,直至病人完全清醒,不得勉强将病人送出。

2.苏醒室工作人员,应在9∶00前到达工作岗位。

3.做好工作前的各项准备,包括抽好急救药、麻醉药、各种拮抗药。

开启监护仪、呼吸机、吸引器开关,检查氧气源压力、电源及各类设备工作状况。

4.严格交接病人制度。

麻醉医生应向苏醒室工作人员认真交接手术情况、麻醉情况,重点是麻醉镇痛药、肌松药总量及尿量,并应交待术中有无异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新方法:经皮贴剂可经皮肤给药,口腔粘模 贴剂也科用于疼痛治疗。平衡 镇痛技术将取得更好的镇痛效果,降低每种药物的剂量和副作用。
三、术后疼痛治疗的不良反应
1、呼吸抑制:治疗剂量的阿片类药物抑制脑干神经元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引起剂量依赖性的呼吸抑制。阿片类药物刺激肺部J受体可引起伴心动过缓的呼吸暂停。老年、肥胖、手术前存在心肺疾患的病人,无论何种途径使用阿片类药物呼吸,抑制的危险性增加。呼吸抑制持续时存在时,可按5μg.Kg-1.h-1连续静脉输注纳络酮拮抗镇痛药的作用。
2)椎旁阻滞:头部以下手术均可用椎旁阻滞解除术后疼痛。穿刺技术要求高,可并发蛛网膜下腔阻滞,目前临床较少应用。
3)臂丛神经阻滞:主要用于上肢手术后镇痛,可采用单次或连续法给局麻药,效果可靠。常用药物是0.125—0.25%布比卡因。
5、病人自控镇痛:PCA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种新型镇痛药给药装置。病人佩带输液控制装置,当意识到疼痛时,通过控制器将一次镇痛药物注入体内,从而达到止痛目的。PCA是现代疼痛治疗的较好方法,是术后疼痛治疗的重要手段。
6、PCA常用术语:负荷量(Loading dose)是指PCA开始时首次用药的剂量单次给药剂量(Bolus)是指病人疼痛未消除或疼痛复发时追加的药物剂量。锁定时间。(Lockout time)是指PCA装置两次单次剂量间的间隔时间,是PCA的安全保护方式之一。持续输注速度(continuous infusion rate)或背景输注瓶
7、椎管内镇痛:椎管内注射镇痛药用于术后镇痛的作用机理可能是药物进入脑脊液与脊髓后角阿片受体结合,通过激动阿片受体产生镇痛作用。阿片类药物椎管内应用阿片类药物是最常见的术后镇痛方法之一,占椎管内镇痛的80—90%。常 用 药 物 有 吗 啡、芬 太 尼、哌 替 啶 、舒芬 太 尼 等。硬膜外单次或连续应用局麻药均能达到有效的术后镇痛,硬膜外注射局麻药用于术后镇痛的理想目标是阻滞感觉神经而不阻滞运动神经,不影响病人的活动。常用药物有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椎管内应用氯胺酮的镇痛效果存在争议。2α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可用于硬膜外镇痛。
4、尿潴留阿片类药物作用于脊髓和膀胱的阿片受体引起尿潴留,与剂量无关。常规纳络酮能反转阿片类药物的呼吸抑制作用,但不能反转其对膀胱的作用。
5、过度镇静阿片类药物作用于大脑皮质神经元和下丘脑的阿片受体可产生拟精神病效应。老年病人可出现镇静、睡眠障碍、幻觉、记忆力模糊的危险。
二、术后镇痛的方法
1、口服给药:门诊手术或住院病人体表手术一般以口服给药为宜。常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曲马多和阿片类镇痛药。
2、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间断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麻醉性镇痛药是传统的术后镇痛方法,起效较快,但该方法有其显著的不足。给药后血药峰浓度过高易导致呼吸抑制,危及病人安全;给药后血药浓度达不到有效镇痛浓度则镇痛不全。常用药物有哌替啶或吗啡。
2、恶心、呕吐阿片内药物影响胃肠道的生理功能,恶心、呕吐的发生与药物的种类、用药途径、剂量和病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常用治疗药物有胃复安等加强胃动力药物和恩丹西酮等5-羟色胺受体拮抗药。
3、皮肤瘙痒吗啡和芬太尼的发生率较高。硬膜外应用阿片类药物合用肾上腺素时皮肤瘙痒发生率增加。止呕药和抗组胺药治疗无效。
术后自控镇痛管理制度
1、根据手术的部位和性质,主动预防性地用药防治术后疼痛。
2、
联合应用不同种类的镇痛药物,尽量减少麻醉性镇痛药用量。
3、镇痛药物需求个体差异大,疼痛治疗用药应从最小有效剂量开始,做到用药个体化。
4、应用镇痛药物前,应观察和检查手术部位情况、明确疼痛原因,避免因疼痛治疗掩盖术后并发症的观察。
Background infusion rate)的目的是维持相对稳定的血药浓度,减少指令用药的次数。最大用药量(Maximal dose)是PCA的另一安全保护装置。有1小时剂量限制(1-hour limit)和4小时剂量限制(4-hour limit)。PCA给药的模式分为单纯PCA、背景输注+单次剂量、负荷量+背景输注+单次剂量、连续输注。PCA临床分类分为硬膜外病人自控镇痛、静脉病人自控镇痛、神经丛病人自控镇痛和皮下病人自控镇痛等。
3、局部镇痛:手术结束时将局麻药浸润注射到手术切口周围,可使切口疼痛 减轻 或 消 失 数小时。常用 药 物 为0.25—0.5%布比卡因。亦有在关节镜手术后在关节腔内应用小剂量的吗啡
4、神经阻滞镇痛:
1)肋间神经阻滞:胸、腹部手术后可通过阻滞支配切口区和切口上下各一根肋间神经,达到术后止痛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