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中苏关系史
中俄关系.pptx

文化旅游领域互动频繁,增进了解
文化节庆活动
中俄双方互办文化年、文化节等活动,展示各自的文化艺术和风土 人情,吸引大量游客互访。
旅游线路开发
共同开发跨境旅游线路,推动两国旅游业的繁荣发展,加深民众间 的相互了解。
文化遗产保护
加强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合作,共同致力于维护和传承两国悠久的 历史文化。
青年交流活动丰富多彩,培养友谊
巩固和深化两国人民传统友谊途径
文化教育交流
加强双方文化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推动两国青少年互访、学术研讨等活动,增进相互了 解和友谊。
旅游合作发展
扩大旅游领域的合作,简化签证手续,吸引更多游客赴对方国家旅游观光,促进民间交往 。
地方合作机制
建立和完善地方合作机制,推动两国各地区间的友好往来和务实合作,夯实两国关系的民 意基础。
务实合作
中俄两国在能源、航空航天、地方合 作等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务实合作项目
,取得了显著成果。
国际协作
中俄两国在国际事务中保持密切沟通 与协作,共同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02 政治互信与战略协作
高层交往与政治互信提升
1 2 3
频繁的高层互访
中俄两国元首及政府首脑定期举行会晤,就双边 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问题深入交换意见,增进了两 国之间的政治互信。
民间友好往来故事分享
友好城市交往
中俄众多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关系,通过互访、文化交流等形式 ,分享彼此发展经验,推动地方合作。
民间艺术交流
两国民间艺术家定期开展艺术交流,通过表演、展览等活动,展示 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
人道主义援助
在对方国家遭遇自然灾害等困难时,两国民间组织积极提供人道主 义援助,体现双方民众的深厚情谊。
中俄(苏)关系

(一)深化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现实分析
1.中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中俄关系发展的对策 (1)加强经贸合作 (2)密切人文交流 (3)加强政治领域的机制建设
(二)深化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前景展望 1.国内当前对中俄关系发展趋势的代表性的 看法
乐观派: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的中俄 关系,两国关系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悲观派:受本身固有的文化认同感所决定,俄罗 斯的发展战略仍然倾向于西方,加之20世纪以来非敌 即友的中俄关系形式上过于单一,两国已经很难再发 展出新型的伙伴关系。 中间派:由于在很多层面上存在着共同的利益, 未来20年内中俄关系总体上会平稳快速地向前发展, 但是国际局势风云突变,如果中俄在很多问题上的分 歧进一步严重,就会有引发冲突的可能。
• 俄罗斯是我先进武器的主要来源地:我国比较先进的飞机、 军舰以及防空导弹都与俄罗斯有着比较大的联系; • 双方成功举行“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合军事演习,以 及2007年8月举行“和平使命-2007”的反恐军演,表明 两国在军事领域的关系也达到了很高水平 。
C--30MK歼击 机,956A导弹 驱逐舰目前正 在洽购956E预 警机
2.中俄关系发展的对策
(一)深化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现实分析
1. 中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俄国历史文化的影响 俄大国沙文主义 俄外交政策的历史传承 俄老大哥心态
(一)深化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现实分析
1. 中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俄国历史文化的影响 (2)中国威胁论的影响 (3)俄国内对华政策存在分歧 亲西方派、反西方派、四周敌人论、均衡战略
三次结盟 :1896年、1945年、1950年 现 状: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一)新中国成立以前的中俄关系、中苏关系 1.沙俄对中 国的侵略
中苏关系的演变历程及其原因

中苏关系的演变历程及其原因1. 引言大家好,今天我们聊聊中苏关系,这段历史可真是跌宕起伏,像电视剧一样精彩。
中苏关系从建交初期的“亲如兄弟”,到后来互相嫌弃,甚至剑拔弩张,真的是让人感慨万千。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2. 建交初期:兄弟情深2.1 友谊的起步新中国成立之初,苏联就像一个“大哥”,对我们给予了不少支持。
别说,那个时候的中苏关系真是如胶似漆,双方合作得可谓风生水起。
那时候的中国需要经济援助、技术支持,苏联毫不犹豫,慷慨解囊,帮助我们建了很多基础设施。
可以说,没有那个时候的“大哥”,我们可真不知道该怎么走下去。
2.2 共同的意识形态当时中苏两国都信奉社会主义,大家在意识形态上有着深厚的共鸣。
就像两个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讨论怎么改变世界。
毛主席和斯大林,几乎成了“心灵相通”的好朋友,讨论的内容从革命理念到国家建设,真是聊得不亦乐乎。
不过,尽管当时的氛围非常和谐,很多事情却埋下了隐患。
3. 冷战时期:裂痕初显3.1 逐渐分歧随着时间的推移,冷战的阴影逐渐笼罩下来,中苏之间的关系也开始出现裂痕。
起初,两国在一些上产生了分歧,尤其是在对待美国的问题上。
中方希望通过灵活的外交策略来摆脱孤立,而苏联则偏向于强硬手段。
这就像是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朋友,彼此越来越难以理解。
3.2 意识形态的冲突到了60年代,意识形态的分歧越来越明显。
中国开始提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试图通过不断的革命来推动社会进步,而苏联则认为这种做法太极端,害得不少人受到牵连。
这时的两国关系就像是“水火不容”,随时都有爆发的可能。
4. 冲突与对抗:撕裂的关系4.1 中苏边界问题进入70年代,边界问题成了火上加油的导火索。
中苏在边界上的争执,时常引发小规模的军事冲突,大家都不甘示弱,像两个愤怒的小鸟,随时可能打起来。
那种紧张的气氛,真是让人捏一把冷汗。
4.2 结局的转折不过,万事皆有转机。
在70年代末,国际局势发生了变化,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逐渐转向与西方国家接触。
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状中俄两国是历史上长期的友好邻邦,彼此之间的交往源远流长。
本文将回顾中俄关系的历史,并对双方现状进行探讨。
1. 第一阶段:古代交往时期中俄两国的交往可以追溯到古代。
早在公元17世纪,中国明朝的皇帝派遣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曾得到了俄罗斯沙皇彼得一世的支持。
此后,两国开始了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
另外,中俄边境地区的贸易也逐渐发展起来,双方在石油、天然气和资源交易上有很多合作。
2. 第二阶段:苏联时期苏联时期是中俄关系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上世纪20世纪初,中共建党团结苏联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建立了伟大的友谊。
苏联对中共革命事业的支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外,苏联还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援助,支持中国的经济和科技发展。
然而,在20世纪60年代,中苏两国之间爆发了领土争端和意识形态分歧,导致两国关系紧张。
中苏两国的分歧和对立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中外关系的重要因素。
3. 当代:中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自1991年苏联解体以来,中俄两国关系逐渐恢复。
正式建立了中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两国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在经济方面,中俄两国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
双边贸易额逐年增长,能源、高科技和军工等领域的合作成果丰硕。
另外,中俄还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共同致力于区域稳定与发展。
在政治方面,中俄在国际事务中保持密切协作。
双方不断就重大国际问题保持沟通,相互支持对方的领土完整和主权。
双方也经常进行高级别的交往,以加强两国之间的政治互信和合作。
在文化方面,中俄两国通过文化交流活动加深了友谊。
两国交流了大量的学生和游客,使两国的人民更加了解对方的文化和传统。
此外,中俄两国还举办了一系列的文化节庆和艺术展览,增进了两国民众之间的友谊。
4. 小结中俄关系几经波折,但在历史和现实的交融中历久弥新。
两国之间的友好交往对于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促进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俄两国在诸多领域的合作将继续深化,为两国及世界带来更多机遇与成果。
中俄关系的发展变化

中俄(苏)关系60年:经验与教训

《中俄(苏)关系60年:经验与教训》摘要:60年的中俄(苏)关系可分为两个时期、六个阶段,六个阶段:差不多每10年一个阶段,每个阶段各具特点,中俄(苏)关系60年的历史始终贯穿两条主线: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马风书60年的中俄(苏)关系可分为两个时期、六个阶段。
两个时期:以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为界分为前30年和后30年。
前30年,中国的主要任务是解决独立问题,苏联的主要目标则是加强对世界社会主义力量的控制,并以此为基础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
这一时期中苏关系的实质是争取独立和加强控制的关系。
后30年,中国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发展问题,而苏联(俄罗斯)的主要目标则是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力图通过对内改革和对外缓和维持或恢复超级大国地位。
这一时期中苏(俄)关系的实质是在各自独立自主的前提下相互借重、互惠互利的关系。
六个阶段:差不多每10年一个阶段,每个阶段各具特点。
1949~1959年为中苏友好合作阶段。
中国希望通过与苏联合作缓解自身的安全压力,改善国际处境,并在苏联的帮助下改善国内经济状况和寻找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同时设法收复过去丧失的国家权益。
苏联则力图通过发展对华关系加强自身的国际地位和与西方对抗的国际实力,同时实现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控制。
1959~1969年为中苏关系恶化并走向破裂阶段。
这一阶段,谋求更多的国家利益和更加平等的地位、摆脱对外依附、独立自主地制定内外政策,成为中国领导人新的战略目标。
而苏联则希望中国在帮助其稳固社会主义大家庭领袖地位的同时,继续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对外政策上依附于它。
两国的战略目标因此出现了重大分歧,冲突难以避免。
1969~1979年为中苏关系逐步缓和阶段。
1969年中苏边界冲突后,面对苏联强大的军事威胁和战略包围,中国不得不进行战略大调整,开始与美国接触和改善关系,并最终正式建交。
中美关系的改善从根本上打乱了苏联的对华谋略,大大恶化了其国际处境,使其不得不缓和同中国的紧张关系。
中俄(苏)关系

1、数据变化的时间 2、数据变化的趋势 3、 数据变化的特点 4、数据变化的原因 5、 数据变化的结论
图表数据类选择题的解题方法:
1、读标题,找答题方向。 2、看时间,定阶段。 3、观察数据变化转化成文字信息 4、联系所学知识。
课堂总结 6月21日前,你左右中考 6月21日后,中考左右你 抓住基础,掌握方法,赢得中考
好 ⑥1945年,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参加对日作战
互 ⑦1949年,苏联第一个承认新中国成立
助 ⑧20世纪50年代,帮助新中国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
事 ⑨2001年,中国、俄罗斯等六国在上海签署《上海 件 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宣告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概括新中国成立后,中俄(苏)关系的特点
1949年,苏联第一个承认新中国,并与中国正式建立外
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中 ②1921年,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中国共产党成立
中 俄 ︵ 苏 ︶ 关 系
俄 ③1924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实现国共第一次合作
︵ 苏 ︶ 友
④1924年在苏联的帮助下,孙中山创立黄埔军校
⑤1942年中、苏、美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成立
交关系。 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帮助兴建156个项目。
合作
1960年苏联从中国撤走专家,撕毁合作协议。
中苏关系恶化后发生武装冲突。
恶化
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中苏关系正常化。 1989年,《中苏联合公报》发表。
正常化
12909011年年,,苏中联国解、体俄后罗,斯与等俄国罗构斯成等的多上个海国合家作建组立织外正合交式作关成系立。。
专题三 :中国近代的对外关系
专题线索
中俄关系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中俄关系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中俄两国作为邻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紧密的文化联系。
在双方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冲突和战争。
但经过长期的发展初步确立了中俄关系的战略互信,成为全球范围内一种新型的协作伙伴关系。
中俄关系的历史自1950年代起,中苏两国开始用“社会主义阵营”的概念来形容彼此的特殊合作关系。
在1960年代初期,中苏两国不同的政治方向导致了中苏分裂,苏联突然宣布中苏合同失效,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苏联解体之前。
接着,俄罗斯政府继承了苏联的大部分遗产和军事基础设施,俄罗斯也逐步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大超级大国。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俄两国在中央亚洲地区开展了广泛的经济合作,也开始了在重大国际事务上协作。
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俄两国利用双边机制加强经济贸易合作。
一个能源大国和一个工业大国开始协作,促进了两国经济的繁荣和布局。
中俄关系的现状当前,中俄关系处于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自2014年下半年以来,西方国家通过其媒体和政治影响在东欧和乌克兰问题上有意地孤立俄罗斯。
这使得中俄两国在这一领域上加强了合作。
此外,在贸易、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等领域中,两国也拓宽了协作范围,不断增强了双方间的互信和互利。
在国际事务中,中俄两国不断加强战略协作,以共同应对国际形势的挑战。
例如,中俄两国联合制定了与伊朗核问题有关的联合政策措施,共同反对美国的单边制裁。
在叙利亚战争期间,中俄两国也对联合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的行动进行了大规模合作。
中俄两国创设的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和上海合作组织也深入影响了世界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
中俄关系未来的展望中俄作为邻国和大国,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都有众多的共同点和协调点。
中俄关系未来的展望,要在这些共同点的基础上,努力深化两国之间的战略协作,推进全面战略协同发展。
首先,两国应在地缘利益上实现互相支持。
作为互相依存的大国,应携手共同应对安全和体制性危机。
其次,在重大国际议题与议程问题上加强合作,牵头解决能源、环境、贸易、金融、医药卫生等共同领域发展中的问题等等。
人教版2023年中俄关系的历史演变

人教版2023年中俄关系的历史演变中俄两国的历史渊源源远流长,经历了许多波折和演变,至2023年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本文将回顾并分析人教版2023年中俄关系的历史演变,展示两国友好合作的成功经验和未来合作的潜力。
一、起源和初期交往中俄两国的关系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的贸易交流。
早在清朝时期,中国和俄罗斯帝国之间就有了一定的边境贸易和文化交流。
然而,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两国之间出现了一系列冲突和矛盾,最著名的是中俄边界争端。
二、冷战时期的紧张关系在二战之后,中俄关系进入了一个漫长而紧张的时期,即冷战时期。
苏联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导者,而中国则成为了另一个主要的社会主义国家。
然而,在冷战初期,中苏关系相对友好,两国互相提供支持并共同对抗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然而,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和地缘政治上的竞争,中苏关系逐渐紧张起来。
1960年代中期,中苏两国开始发生分歧,尤其是在对待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反对美国的立场上。
最终,中苏交恶,两国关系几乎陷入冷战状态。
三、中国改革开放和中俄友好关系的重建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为中俄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创造了机遇。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为实现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新动力。
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为中俄两国重新建立友好关系创造了机遇。
1989年,中国和苏联(后来的俄罗斯)领导人进行了重要的高层互访,为两国之间的和解和合作打下了基础。
此后,中国和俄罗斯签署了一系列的合作协议,包括经贸、文化和科技等领域。
四、21世纪的合作共赢21世纪以来,中俄关系进一步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两国之间的政治互信不断加深,双边经济合作稳步增长,文化和人文交流更加密切。
在经济领域,中俄两国成为了重要的贸易伙伴。
两国围绕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高科技等领域开展了广泛的合作项目。
此外,中俄两国还加强了在国际事务中的协调和合作,共同维护了多边主义和国际秩序的稳定。
五、未来的展望展望未来,中俄两国的合作潜力巨大。
中俄关系概述

中俄关系概述中俄两国同位世界大国,又同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俄关系是中国外交中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在中俄关系的发展过程中,既有友好,也有敌对,复杂而重要。
今天学习中俄关系历史,审视现实,关注未来,有重要的意义。
一、俄罗斯概述【行政区划】•2000年5月,时任俄罗斯总统普京签署命令,将俄联邦89个实体(共和国、边疆区和州)按地域原则划分为7个联邦区,目的是维护国家统一,强化总统对地方的管理。
2010年1月设立北高加索联邦区,这是俄第8个联邦区。
俄罗斯两个联邦主体合并为外贝加尔边疆区北奥塞梯共和国达吉斯坦共和国印古什共和国•俄罗斯国土面积1707.54万平方公里,占苏联总面积76%,居世界第一位。
【民族语言】•俄全国有180多个民族,主要少数民族有鞑靼、乌克兰、楚瓦什、巴什基尔、白俄罗斯、摩尔多瓦、日耳曼、乌德穆尔特、亚美尼亚、阿瓦尔、马里、哈萨克、奥塞梯、布里亚特、雅库特、卡巴尔达、犹太、科米、列兹根、库梅克、印古什、图瓦等。
人口分布极不均衡,西部发达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52—77人,个别地方达261人,而东北部苔原带不到1人。
高加索地区的民族成分最为复杂,有大约40个民族在此生活。
居民多信奉东正教,其次为伊斯兰教。
俄语是俄罗斯的官方语言,各共和国有权规定自己的国语,并在该共和国境内可与俄语一起使用。
•俄罗斯人口1.43亿,居世界第七位。
俄罗斯劳动人口的70%受过高等教育,素质较高。
【自然地理】•位于欧洲东部和亚洲北部,其欧洲领土的大部分是东欧平原。
它横跨欧亚大陆,东濒太平洋,西接波罗的海芬兰湾,东西最长9000公里,南北最宽4000公里,领土面积约1707.54万平方公里(占苏联领土面积的76%),是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
陆地邻国西北面有挪威、芬兰,西面有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白俄罗斯,西南面是乌克兰,南面有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东南面有中国、蒙古和朝鲜。
东面与日本和美国隔海相望。
中苏关系

中苏/俄关系:大起大落一.中苏/俄关系的曲折历程1.“一边倒”方针下的中苏蜜月期(1949—1960)“不平等的伙伴”战略联盟模式1949年毛主席访苏,两国于1950年2月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结成政治军事同盟。
在当时反帝、反殖和争取缓和紧张局势的斗争中,中苏两国利益一致,行动上相互配合。
1957年11月,毛主席第二次访问苏联。
在莫斯科举行的12个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及64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发表纲领性宣言,把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团结推向了高峰。
双方虽有分歧,但两国政府能够顾全大局,求同存异,推动两国关系向前发展。
2.中苏对抗:意识形态冲突到武装对峙(60年代—80年代初)战略对抗模式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产生分歧。
此后两国的分歧、冲突进一步发展,分歧的范围更加广泛,冲突也更加尖锐。
两党从意识形态分歧上升到两国关系,1969年珍宝岛(苏联称达曼斯基岛)事件,使已经恶化的两国关系走向全面对抗。
70年代苏联在印度支那地区大肆扩张,并支持越南反华、入侵柬埔寨。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威胁我国西南安全。
苏联的这些行为,使两国关系不断恶化。
3.中苏关系缓和到正常化(80年代初—1991)进入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苏两国对国际形势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
中国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尤其是良好的周边环境,而缓和、改善中苏关系也就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被提上了议程。
1982年中国十二大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战略,不再把反对某一特点国家作为外交政策的目标,强调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一切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苏联由于在70年代过度扩张,使其丧失了对美国的优势地位,苏联需要收缩战线;中国与日本、美国相继建交,又使苏联在亚太地缘环境中处于不利地位。
如果与中国继续全面对抗,苏联的地缘政治环境将迹象恶化,苏联的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中俄关系的历史演变

中俄关系的历史演变
俄关系的历史演变可以追溯到17世纪,当时俄国的沙皇国与明朝的中国进行了贸易往来,建立了外交关系。
但在19世纪,随着列强入侵中国和俄罗斯扩张的加速,中俄关系开始恶化。
在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中,俄国是八国联军之一,参与了对中国的侵略。
在苏联成立后,中苏关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苏建交。
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恶化,1960年代初期中苏交恶。
中苏两国之间的矛盾主要集中在意识形态、领土争端、经济援助、军事合作等方面。
1969年,中苏爆发了中苏边界冲突,两国的关系更加紧张。
1980年代,中苏关系出现了缓和的迹象。
1989年,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访问中国,中苏两国关系得到改善。
1991年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开始逐渐趋于稳定,两国建立了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2001年,两国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成为两国关系的重要里程碑。
在21世纪,中俄关系不断深化。
两国在经济、贸易、能源、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合作日益密切。
2018年,中俄建立了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这标志着两国关系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
中俄两国将继续加强沟通合作,推动两国关系在全球范围内更具影响力和稳定性。
1/ 1。
中俄关系史5 中苏关系新篇章

日俄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日本和俄国在中国、朝鲜扩张中产生利益冲突
俄军缺乏补给,国内政治危机,日本以极高代价取胜 《朴茨茅斯条约》:俄将旅顺、大连及附近水域租借权交付日本,长
春至旅顺之间铁路及附属财产无偿转让日本,中国利益被忽视
英、美欲染指东北事务,俄国最终承认日本在朝鲜的利益,日本承认
计划实施一年多,难民署发现部分遣返官员神秘消失,俄国难民组织
从中作祟,苏保互相指责 1923年11月,难民遣返计划停止,具体遣返数字不详
俄国侨民在华分布
以北京、上海、哈尔滨、新疆为主
从事各种行业,包括知识分子、工人、商人 修建中东铁路、租用旅大、十月革命、二战等事件促成了俄国侨民来
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普式庚逝世百周年纪念集》
托尔斯泰与中国
深受中国儒道精神晕染,主张
“不以暴力抗邪恶”
托尔斯泰作品最早的中译本是
1906年刊载在上海《万国公报 》上的12个民间故事,后来结集 为单行本,以《托氏宗教小说 》为名由香港礼贤会出版,译 者是德国牧师叶道胜和中国人 麦梅生。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写了政 论文章《不准杀害》,对八国 联军的烧杀抢掠提出了严正的 抗议。
孙中山(南方国民政府)与苏联
1921年6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拜访孙中山,将国民党确立为苏俄联合
对象,商讨合作事宜 1922年7月,越飞访华,第二年1月与孙中山会谈,确定建立同盟 1923年夏,孙中山派遣蒋介石为团长的广州革命政府军事代表团访苏 考察,请苏方派人到华南指导改组军队 1923年10月,鲍罗廷访华协助改组国民党,孙中山确立“联俄、联共 、扶助农工”政策 1924年1月24日,黄埔军校成立,苏联军事顾问小组参与筹备,苏联提 供200万卢布经费和大量武器,派遣军事人员担任顾问 1925年3月11日,孙中山签署《致苏联遗书》,希望双方继续合作
中俄关系的发展演变

1949年10月2日,中国与苏联建交。
苏联解体后,1991年12月27日,中俄两国在莫斯科签署《会谈纪要》,解决了两国关系的继承问题。
1998年11月,中俄两国在莫斯科发表了《关于世纪之交的中俄关系的联合声明》。
2001年7月,江泽民主席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
双方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2005年6月底至7月初,国家主席胡锦涛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两国签署《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
中俄两国关系文件关于中俄相互关系基础的联合声明 (1992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和俄罗斯联邦总统联合声明 (1994年9月)中俄联合声明 (1996年4月)中国和俄罗斯关于世界多极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联合声明 (1997年4月)中俄联合声明 (1997年11月)关于中俄边界问题的联合声明 (1998年11月)关于世纪之交的中俄关系的联合声明 (1998年11月)关于江泽民主席访问俄联邦并与叶利钦总统举行非正式会晤的联合新闻公报 (1998年11月)中俄联合声明 (1999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非正式会晤联合新闻公报 (1999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北京宣言 (2000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和俄罗斯总统关于反导问题联合声明 (2000年7月)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2001年7月)中俄元首莫斯科联合声明 (2001年7月)中俄联合声明 (2002年12月)中俄联合声明 (2003年5月)世代睦邻友好共同发展繁荣━━胡锦涛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2003年5月)中俄联合声明 (2004年10月)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 (2005年7月)中俄联合公报 (2005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联合声明 (2006年3月)中俄联合声明 (2007年3月)中俄合理利用和保护跨界水协定 (2008年1月)中俄关于重大国际问题的联合声明 (2008年5月)中俄元首北京会晤联合公报 (2008年5月)中俄石油领域合作政府间协议 (2009年4月)中俄元首莫斯科会晤联合声明 (2009年6月)中俄关于全面深化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 (2010年9月)中俄元首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65周年联合声明 (2010年9月)中俄关于当前国际形势和重大国际问题的联合声明 (2011年6月)中俄两国军队总参谋长发布联合新闻公报 (2011年8月)中俄关于进一步深化平等信任的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 (2012年6月)中国政府对俄政策胡锦涛2010年5月9日,胡锦涛在应邀出席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65周年庆典期间在莫斯科会见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胡锦涛就加强中俄战略协作提出4点建议。
中苏关系的变化及其历史根源

中苏关系的变化及其历史根源中苏关系是国际政治中备受关注的一个话题,近年来随着中俄两国经贸、军事以及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不断加深,两国关系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和健康稳定的发展。
但是两国的关系并不总是这样友好,历史上中苏关系出现了很多波折和变化,其中一些历史根源至今影响着两国的关系。
一、中苏关系的重要节点中苏关系历经了几个重要阶段:早期的结盟和合作、中苏交恶和关系紧张、再到如今的相互协作和友好合作。
其中最重要的当属1950年代至1970年代的中苏交恶和关系紧张。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和苏联曾有过亲密的关系,建立了结盟关系,并与美国、西方国家形成了铁幕阵营和东西方对峙。
但是在 1956 年苏共第20次代表大会上,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提出的“和平共处”、“去斯大林化”议题,引发了中苏历史上首次的矛盾。
1960年代初,中苏关系异军突起,两国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开始减少,关系愈发紧张。
最终,在 1969 年,中苏两国的边界问题终于爆发了冲突。
之后,中苏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状态,直到1970年代末期,随着戈尔巴乔夫的上台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启,两国之间的关系才得以好转。
二、中苏关系的历史根源中苏关系的变化有其深层次的历史根源,其中主要原因可能包括以下方面:1. 政治意识形态分歧中苏是两个大国之间的相处,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分歧。
毛泽东领导中国的时候主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主义,而苏联则主张斯大林的意识形态并规定各国应遵循苏联的军事策略。
双方的政治意识形态的分歧和差异,逐渐深化了双方之间的彼此联系、合作和交往。
2. 中国人民固有的国家意识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优雅的文明古国,拥有着“中华民族”的固有观念。
中国人非常注重自己国家的主权和尊严,对于外族侵犯和占领自己的土地是非常敏感和不容忍的。
在20世纪期间,中国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更加强烈和饱满,中国人民不仅强调自主而且对“卖国贼”或是“内奸”非常反感和愤怒。
1960年代初,苏联外交政策优先考虑苏联自身的利益和权益,与中国人民的国家意识相冲突,由此,中苏关系逐渐走向紧张和破裂。
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状
一、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
1950年,苏联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签署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一条约的签署标志着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得到了进一步巩固。
同时,这也为中苏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此之后,两国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相互支持,共同应对来自国际敌对势力的挑战。
二、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
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两国领导人在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上的分歧,中苏关系逐渐恶化。
双方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中互相批评,甚至在某些时候出现了紧张的局势。
这一时期,两国之间的合作逐渐减少,甚至一度出现了“冷战”。
三、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
1989年,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两国领导人的努力,中苏关系逐渐走向正常化。
两国政府开始重新建立联系,并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
虽然两国在某些问题上仍然存在分歧,但双方开始尝试建立更加稳定和友好的关系。
四、2019年: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2019年6月5日,中俄元首决定将两国关系提升为“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这一决定标志着两国关系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
双方在政治、经济、安全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并在国际事务中相互支持,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同时,两国之间也加强了
人文交流和教育合作,促进了民间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
总之,中俄关系经历了曲折的历史变迁,但如今已经建立了稳定和友好的合作关系。
双方在多个领域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并共同应对来自国际敌对势力的挑战。
未来,中俄将继续加强合作,推动两国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中俄关系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

中俄关系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中俄关系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话题,可以从以下几个阶段来概括:1. 历史演变:早期历史(20世纪初):中俄关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两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采取了相似的立场,因为它们都是列强的受害者。
俄国帮助中国抵抗外国干涉,如俄日战争后的辛丑条约。
冷战时期(20世纪中期):中苏关系在冷战时期开始紧张,两国之间的冲突升级,包括中苏边界冲突。
中美关系的改善也对中俄关系产生了影响。
改革开放(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始,中苏关系得以改善,双方在许多领域展开合作。
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进一步改善,两国建立了全面的战略伙伴关系。
21世纪:21世纪初期,中俄关系进一步发展,两国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包括边界问题的解决。
中国和俄罗斯合作在多个领域,包括能源、军事、经济等。
两国的领导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建立了稳固的政治关系。
2. 发展趋势:政治合作:中俄关系的政治合作在继续加强,两国领导人进行了频繁的高层互访,加强了双边合作和协调在国际事务中的立场。
他们也共同捍卫了多边主义和国际法。
经济合作:中俄经济合作逐渐扩大,尤其是在能源领域。
俄罗斯向中国提供天然气和石油,而中国成为俄罗斯的主要贸易伙伴之一。
两国还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展开基础设施和贸易合作。
军事合作:中国和俄罗斯在军事领域合作密切,包括军事技术和联合军演。
他们进行了多次联合军事演习,展示了军事合作的力量。
多边合作:中俄两国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中加强了合作,共同捍卫国际秩序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他们也在国际和地区问题上协调立场,如叙利亚、伊朗和朝鲜等问题。
总的来说,中俄关系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波折,但近年来得到了显著改善和加强。
两国的合作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和多边领域,预计未来会继续深化,因为双方对维护稳定和发展的共同利益依然存在。
然而,也需要注意,国际政治环境的变化和其他因素可能会影响中俄关系的发展趋势。
1996年4月中俄两国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1996年4月中俄两国建立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一、背景介绍1996年4月23日,中国和俄罗斯联邦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建立中俄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
这一重要的事件标志着中俄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成为了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对两国及世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中俄两国关系的历史背景中俄两国的关系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两国一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
然而,在冷战时期,中苏两国之间出现了一些分歧和摩擦。
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才得以重新恢复和发展。
三、建立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意义1.加强双边关系:中俄两国建立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意味着双方在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将进行更加紧密的合作。
这有助于深化中俄两国的友好关系,推动双方的共同发展。
2.维护地区安全稳定:中俄两国都是具有一定地区影响力的大国,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有助于维护地区的安全和稳定。
双方可以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来自外部的挑战和威胁。
3.推动双边经济发展:中俄两国在经济领域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
建立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为双方提供了更好的合作机会,可以促进贸易往来、投资合作等方面的发展,推动双边经济的繁荣。
4.加强人文交流:中俄两国拥有丰富的文化传统和底蕴,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将促进两国之间的人文交流。
通过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可以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四、中俄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只是中俄关系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双方还有许多合作的空间和潜力等待挖掘。
在随后的几年里,中俄两国的关系继续深化,双方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合作成果。
1.政治领域:双方加强了高层交往,相互支持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
双方签署了一系列政治文件,加强了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合作基础。
2.经贸领域:中俄两国的双边贸易额持续增长,并签署了一系列经贸协议和合作协议。
两国的合作领域涵盖能源、农业、科技等多个领域,为双方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中俄关系的发展及面临的限制性因素

中俄关系的发展及面临的限制性因素中俄关系自20世纪中期建交以来,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
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成为国际上重要的战略伙伴。
中俄关系在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限制性因素,这些因素既来自外部环境的变化,也包括双方自身的固有问题。
本文将从中俄关系的发展历程和面临的限制性因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中俄关系的发展历程自中俄建交以来,两国关系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
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期,中苏两国关系紧张,甚至发生了中苏交界冲突。
但是随着苏联解体,中俄关系出现了明显的转机。
1991年,苏联正式解体,俄罗斯成为独立国家,中俄建交史远的两国开始了新一轮的友好合作。
通过多次高层互访和签署各种合作协议,中俄关系逐渐恢复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9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中俄关系进入了高水平发展期。
双方利用好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促进了政治、经济、贸易等各领域的合作。
2010年以来,双方还签署了一系列重要的合作协议,推进了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设。
2018年,中俄关系再次升格为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为两国关系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中俄关系面临的限制性因素尽管中俄关系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也面临了一些限制性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双方的合作进程和关系发展。
1. 地缘政治环境变化中俄两国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一直在发生变化,这直接影响着双方的合作意愿和程度。
特别是在国际政治格局变化的背景下,中俄合作面临着来自西方国家的压力和影响。
一些西方国家积极推动亚太地区的重置战略,试图扩大其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和存在感。
这为中俄两国的合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2. 经济领域的矛盾与挑战中俄两国在能源、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存在合作潜力,但是也存在一些矛盾和挑战。
例如在能源领域,由于两国对能源价格、供应方式等方面存在分歧,使得双方在能源合作方面存在较大的挑战。
3. 民间交往和文化交流的不足中俄两国之间的民间交往和文化交流相对薄弱,这使得两国之间的了解和信任程度不足,影响着双方关系的深入发展。
中苏关系发展史

中苏关系发展史
中苏关系发展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苏联成立,中国的共产党和苏联建立了联系。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与苏联共产党建立了合作关系。
1924年,中国国民党和苏联共产党也建立了合作关系。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苏两国成为盟友,共同抵抗日本侵略。
1945年,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并在联合国成员国中占据重要地位。
然而,随着冷战的开始,中苏关系开始出现裂痕。
1950年代末,中苏两国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最终导致了1960年代初的中苏交恶。
1969年,中苏边境发生了武装冲突,双方关系降至冰点。
直到1970年代末,中苏关系才开始缓和。
1989年苏联解体后,中苏关系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1991年,中苏两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成为了互相承认的国家。
自此以后,中苏关系逐渐发展,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有了广泛的合作。
特别是在21世纪初,中俄关系进入了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两国在国际事务中也保持了密切的协调和合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俄中苏关系史》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历史的回顾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1917-1949年中苏关系史的讲述,让学生明白中苏关系的复杂性,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讲清苏联对华关系的复杂性:对北京政府、对中国共产党。
对孙中山国民党的不同政策,以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的双边关系。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述为主,辅以电化教学课件。
第一节一个理想,三条战线
第二节一个目的,两面拉拢。
第三节三国四方,纵横捭阖
复习与作业要求:了解苏俄与国民革命、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及其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中俄关系的复杂性。
考核要点:苏俄与国民革命、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及其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中俄的双边关系。
辅助教学活动:电化教学课件
第二章社会主义两大国全面合作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讲述,让学生明白中苏结盟的原因,中苏关系的发展以及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边倒政策的由来,中苏结盟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述为主,辅以电化教学课件。
第一节一边倒政策,两大对立阵营间的选择
第二节毛泽东访苏,举世瞩目的兄弟同盟
第三节抗美援朝,中苏同盟的考验
第四节经济援华,一五计划展宏图
第五节全面学习,对苏联模式的反思
复习与作业要求:了解一边倒政策的由来,了解中苏结盟的深层次原因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考核要点:一边倒政策的由来及评析。
对苏联模式的反思。
辅助教学活动:
第三章从内部分歧到两国间的热战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分析,让学生明白中苏分歧的多种原因:意识形态、全球战略、国家利益等,提高与扩大学生的视野。
教学重点和难点:中苏分歧、中苏论战、边境冲突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述为主,辅以电化教学课件。
第一节兄弟阋墙,分歧起自苏共二十大
第二节美苏缓和,中苏在全球战略上分道扬镳
第三节背信弃义,撤专家毁合同裂痕扩大
第四节边境冲突,珍宝岛燃起战争烽火
第五节终止盟约,结束名存实亡的同盟关系
复习与作业要求:中苏分歧论战的原因,中苏全球战略的分歧
考核要点:中苏大论战的启示,中苏冲突的原因
辅助教学活动:电化教学课件
第四章谱写新篇:结束过去,开辟未来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分析,让学生从国际大背景及两国对外关系的调整的高度,理解80年代中苏关系缓和的原因。
教学重点和难点:两国关系缓和的背景,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述为主,辅以电化教学课件。
第一节新的基点,两国对外政策调整。
第二节三大障碍,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关键
第三节最高级会晤,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
第四节叶利钦访华,中俄关系开辟新纪元。
复习与作业要求:了解两国关系缓和的国际国内背景,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意义。
考核要点:中苏缓和的原因及其得失,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意义。
辅助教学活动:电化教学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