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第五章人的社会化
社会学概论(人的社会化)
人的社会化自然属性人的属性社会属性:决定人的本质社会化的含义:(p93)(一)社会化的研究角度1文化角度(从文化人类学):一个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2.从人格发展的角度(社会心理学)3.从社会学的角度(社会学):一个角色学习的过程(二)社会学的定义:个体在与社会互动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与人格,从生物人转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的过程。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p93)1. 衣食技能:维持生存的能力技能社会化职业技能:社会生存的本领2. 行为社会化:社会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要求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遵从一定规则、方式的过程。
3. 性别角色社会化:社会把男女社会特征方面的差异教化给个体,使之符合自身性别角色的过程。
“性别角色”不等于“性别”4. 定义: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和参与能力的政治社会化过程。
作用:培养参与政治的热情和能力培养对政治角度的价值认同人的社会化类型:(p94)1. 生理性成熟初始社会化社会化成年2.预期社会化:一个人适应特定角色需要而进行的知识储备3.发展(继续)社会化:成年人为适应新形势下的角色而进行的学习过程4.逆向社会化:全方面放弃原有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标准规范特点,着眼于人的改造、形式剧烈。
主动:移民被动:监狱(负面和强制的)社会化的条件:社会化的生理基础:①人具有超越本能的能力②人有语言能力③人有思维能力④人有学习能力⑤人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社会化的主体:(一)家庭个人社会化的开端对儿童感情和爱的培养父母的权威和社会化的巨大影响(二)学校是社会化的专门机构,有半强制性和系统性(尤其是中小学,从大学开始更强调个人特色发展)作为组织机构,培养合作型和独立性(三)同龄(辈)群体定义;由在年龄、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较为接近的人们自发组成的社会群体作用:独立平等地进行社会化无意识中接受大量群体亚文化影响(四)工作单位个人职业化的主要场所职业角色、习惯检验以前社会化成果的场所学以致用,真正走向社会(五)大众传媒传媒的开放性、多样性、广泛性无强制:潜移默化导向暗示性需要加以合理控制社会化的基本途径(一)观察(描摹)学习(二)角色扮演(三)知识积累社会化的主要理论(p103)(一)库里的“镜中我“理论:自我和人格是社会互动的产物(二)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三)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社会化的生命周期:(一)少儿期(0-16岁)主要:初始社会化(社会、家庭、学校)(二)青年期(16-40岁)主要:预期社会化(三)成年期(40-60岁)主要:发展(继续)社会化(四)老年期(60-)*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一)早期社会化困境:缺少稳定、统一的价值规范标准(二)社会化的偏差与失败①无效文化传递②使人处于不利地位的社会化过程(三)代沟社会不同世代之间存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上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①代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②对于代差的性质要具体分析。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 章节题库(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第七章 社会互动)【圣才
第五章人的社会化一、填空题社会化的社会主体包括家庭、学校、同龄群体、、。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答案】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二、选择题1.预期社会化在整个社会化过程中都在进行,但在下列某个时期表现得最为明显:()。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7年研)A.儿童期B.少年期C.青年期D.成年期E.老年期【答案】C2.准确地来说,社会化的类型可以有下列哪几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研)A.初始社会化B.文化社会化C.人格社会化D.预期社会化E.发展社会化【答案】ADE3.社会化的生命周期有()等。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研)A.婴儿期B.儿童期C.青年期D.成年期E.老年期【答案】BCDE三、概念题1.社会化(华中农大2011、2010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中山大学2007年研)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包括五种类型:①初始社会化;②预期社会化;③发展社会化;④逆向社会化;⑤再社会化。
2.反向社会化(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研)答:反向社会化又称逆向社会化(reversal socialization),是指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的现象。
社会化长期被认为是一个单向过程,即长辈将社会规范和文化知识传授给晚辈。
现在,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长辈。
3.政治社会化(中财2011年研)答:政治社会化是指社会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包括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等)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对政治系统进而对整个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具有两个方面的促进作用:①从个体的角度来讲,它培养个体的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②从社会的角度来讲,它培养个体对某种政治制度和政治价值的认同、忠诚和责任感。
社会学概论 人大郑杭生 整理笔记
第五章人的社会化➢社会化的含义指个体在与社会的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始终的长期过程。
三个角度理解:1、文化的角度:社会化被认为是一个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社会化的本质是社会文化(核心是价值标准)的内化2、人格发展的角度:社会化被认为是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社会人就是经由社会化过程而形成有个性的人3、社会结构的角度:社会化就是要使人变得具有社会性,是一个角色学习过程。
➢社会化的类型1、初始社会化: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
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2、预期社会化: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
发生在青年时期3、发展社会化(继续社会化):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4、逆向社会化: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5、再社会化: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社会化与社会运行1、社会化是社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培养、塑造自己的社会成员的过程2、文化具有完善个体人格、维系社会共同体、推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功能,文化的统一和延续是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
而文化的统一和延续是通过社会化来实现的,离开社会化,就谈不上社会团结和社会进步➢社会化的生物基础1、语言能力: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靠语言来传达和接受的2、思维能力:这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特征形象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3、学习能力:人类在社会化过程中表现出其他动物所不可比拟的学习能力4、较长的依赖生活期:指人类个体在出生后由于生理、心理、意识和行为能力尚未发展健全,不能独立生活,因此在生活上、心理上依赖他人,受他人照顾、监护的时期。
社会学概论人的社会化PPT精选文档
2
• 2、单向说与双向说
• 单向说:人的社会化是一个人学习生活技
能与社会文化,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 不断适应社会的过程。
• 双向说:人的社会化不仅仅是社会以社会
是人类活动得以实现的根本条件 。
• 人的自然性是与生俱来的,而其社会性则
是在自身生存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是人 在其社会化过程中培养并发展的。
7
狼孩的故事
• 世界上已知由狼哺育的幼童有10多个,其中最著名的是印
度发现的两个。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的一个山 村里,人们在打死大狼后,于狼窝里发现了两个由狼抚育 过的女孩,其中大的年约7、8岁,被取名为卡玛拉;小的 约2岁,被取名为阿玛拉。后来她们被送到一个孤儿院去抚 养。阿玛拉于第2年死去,卡玛拉一直活到1929年。孤儿院 的主持人J.E.辛格在他所写的《狼孩和野人》一书中,详 细记载了这两个狼孩重新被教化为人的经过。 狼孩刚被 发现时,生活习性与狼一样;用四肢行走;白天睡觉,晚 上出来活动,怕火、光和水;只知道饿了找吃的,吃饱了 就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不用手拿,放在地上用牙齿撕 开吃);不会讲话,每到午夜后像狼似地引颈长嚎。卡玛 拉经过7年的教育,才掌握45个词,勉强地学几句话,开始 朝人的生活习性迈进。她死时估计已有16岁左右,但其智 力只相当3、4岁的孩子。
• 社会性表现为:人是自身存在的社会环境的产物,
有着人类特有的社会性,如人能制造和使用工具, 能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劳动;有一套超越生物性 本能的行为模式,并受一定的伦理规范所指导。
6
• 人特有的生理特征为社会化提供可能 • 人的生理状况制约着社会化的程度与水平
社会学概论(5)人的社会化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 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 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 志无以成学,淫漫则不能励精,险躁则 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 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活 到 老 , 学 到
老
社会化中的问题
心理上的断乳(社会性断乳) 价值观多样化 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社会变迁(时间压缩) 代沟
社会化的过程
(美)E埃里克森,《童年和社会》。“人生 发展阶段和自我同一性理论”:
将个体心理成长划分为八个阶段,如书。 阶段前后相连,前者影响后来,后者也可以补偿。
前沿概念
死亡社会化(临终关怀)
三、社会化与个性发展
个性(人格/稳定的心理特征) 社会个性 民族性 国民性 阅读:林语堂《吾土吾民》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中国》
社会化的内容
1、学习生存技能4、社会行为规范 5、明确生活目标
二、社会化的机构与过程
(一)关于社会化的机制的三种观点 1、教化论--社会化的实施者向社会化的对象 实施教化的过程,社会化对象是被动接受。 2、学习论--社会化的对象主动学习的过程, 强调对象的主动性。 3、互动论--施事者与对象相互作用的过程。
一、社会化的涵义与内容
(一)内涵 人的社会化:是指一个人学习社会文化,增 强自己的社会性、由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的 过程。
教化(强制性) + 调适(能动性)
社会化研究的三种角度:
1、个性发展角度(社会心理学观点)社会 化是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2、从社会文化角度:社会化是社会和群体 向个体传输社会文化,个体学习和认同 文化的过程。 3、从社会结构角度:社会化是使个体变得 更有社会性、培养合格的社会角色。
《社会学概论》第五章人的社会化
家庭在未成年个体社会化 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父 母 有意的 有 意 的 子 女 无 意 的 无意的
教
养
模
仿
感
化
熏
陶
• 2.学校
学龄期个体的社会化可 分三个阶段: 一是前期阶段 (6、7岁-11、12岁) 二是中期阶段 (11、12岁-14、15岁) 三是后期阶段 (14、15岁-20左右)
• 学校作为社会化的社会 环境条件之一,特点有: 首先,学校是专门为 社会化目的而设立的学 习机构。 其次,学校是一个组织 机构。
行为(技能、天赋和能力 水平)
情感(感觉与感情)
(一)人格发展理论
自我(self)
就是指个体对他们的个人特征 和社会认同的意识与感觉 。
1.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镜中我” (lookingglass self) 这一概念是 由美国著名社会学家、 社会心理学家查尔斯· 霍 顿· 库利(1864—1929)提 出的。
人
本我(id)
格
超我 自我(ego) (superego)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 是与生俱来的,“自我”与“超我”都是 由它逐渐分化而来的。“本我”是同肉体 联系着的,它完全是无意识的,不问时机、 不看条件、不顾后果,只按“快乐原则” 行事,一味地追求自我满足。在正常人的 心理活动中,“本我”自然地要被压制, 任其泛滥就将不可收拾。
二、社会化的生命周期
生命周期:一个人从生到死的整 个过程。 儿童期 青年期 成年期 老年期
三、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
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儿童和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还不成 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主要是以模仿形式 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对新奇的东西感受强 烈,但个社会化主体之间往往由于矛盾和冲 突,难以为其提供统一的社会规范和价值标 准以及令人敬佩和信服的社会权威形象,从 而给儿童和青少年的社会化造成不良影响。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3版)配套题库(人的社会化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第五章人的社会化一、填空题社会化的社会主体包括家庭、学校、同龄群体、、。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答案】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二、选择题1.预期社会化在整个社会化过程中都在进行,但在下列某个时期表现得最为明显:()。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7年研)A.儿童期B.少年期C.青年期D.成年期E.老年期【答案】C2.准确地来说,社会化的类型可以有下列哪几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研)A.初始社会化B.文化社会化C.人格社会化D.预期社会化E.发展社会化【答案】ADE3.社会化的生命周期有()等。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0年研)A.婴儿期B.儿童期C.青年期D.成年期E.老年期【答案】BCDE三、概念题1.社会化(华中农大2011、2010年研;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9年研;中山大学2007年研)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包括五种类型:①初始社会化;②预期社会化;③发展社会化;④逆向社会化;⑤再社会化。
2.反向社会化(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研)答:反向社会化又称逆向社会化(reversal socialization),是指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的现象。
社会化长期被认为是一个单向过程,即长辈将社会规范和文化知识传授给晚辈。
现在,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长辈。
3.政治社会化(中财2011年研)答:政治社会化是指社会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包括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等)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对政治系统进而对整个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具有两个方面的促进作用:①从个体的角度来讲,它培养个体的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②从社会的角度来讲,它培养个体对某种政治制度和政治价值的认同、忠诚和责任感。
社会学概论第五章 社会化
第四章社会化第一节社会化概述一、社会化的含义社会化是指人学习社会生活的技能、规范,获得个性,从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类型1、初始社会化——主要发生在生命早期。
这种社会化的任务主要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
2、预期社会化——任务是为将来所要扮演的角色做准备。
3、发展社会化——又称继续社会化,在基本社会化的成果基础上所进行的社会化,对象是进入社会生活的社会成员,即现实社会中的成年人。
4、逆向社会化——晚辈向长辈传授文化规范、知识等。
5、再社会化——指个人改变以前是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确立新的人生目标的过程。
三、社会化的意义1、从个人角度分析:首先,社会化是个人得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的必要前提。
其次,(继续)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变迁所必经的途径。
2、从社会角度分析:首先,没有经过社会化的人也就没有社会;其次,如果没有社会化,社会及其文化就不能保持一致性,共同的目标就无法实现。
最后,没有社会化,社会文化就不能世代延续和发展下去。
第二节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一、个人生物基础▪人有语言的能力▪人有思维的能力▪人有学习的能力▪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二、外界社会环境1、家庭2、学校3、同龄群体4、工作单位5、大众传播媒介第三节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一、关于社会化的若干理论1、人格发展理论人格可分为几个主要部分:认知(思想、知识水平、知觉和记忆);行为(技能、天赋和能力水平)以及情感(感觉与感情)。
(1)库利的“镜中我”理论首先,我们察觉到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其次,我们领悟了别人对我们行为的判断;第三,基于对他人反应的理解,我们评价自己的行为。
(2)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米德将自我分为主我和客我两个部分。
主我包括每个人自发的、独一无二的、“自然”特征。
客我是自我的社会部分——对社会要求的内化和对那些要求的个人意识。
从米德的观点看,客我在社会化过程中经历了三个极不相同的阶段,有三种形式:模仿、嬉戏(角色借用)与群体游戏。
社会学概论第五章社会化
第五章社会化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一、社会化的涵义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每一个人都是这两种属性的统一。
一方面,人是由动物发展而来的,因此人具有与动物类似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由于人的一切实践活动和行为是直接或间接地通过社会的形式表现出来,因而人又具有社会的属性(表现在:人能制造、使用工具,进行生产劳动;在生产实践活动中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
而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
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人的文化教化和个人对社会主动选择与能动调适的统一过程。
社会化的内涵可从三个方面理解:(1)从时间方面理解,即个人社会化涉及到人生发展的全过程;(2)从内容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关注到个人作为社会一员所应具有的全部文化遗产;(3)从关系方面理解,个人社会化注重个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以及个人社会化的结果。
人的社会化作为个人与社会以互动的成果,是强制性和能动性的统一。
社会化带有强制性的特点①人类生命个体无先天行为模式,不会自然而然地成为社会人。
②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常常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
二、社会化的主要功能(1)文化传承功能,社会化的功能之一,就是实现人类文化的传承和转移,包括前人的文化向后人的纵向传递,社区文化的横向渗透,以及新文化的创造和发展。
(2)社会稳定功能,社会化的最后的结果,是为社会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社会成员,使其在社会生活中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这个角色要按社会结构为他规定好的规范办事。
培养合格的社会角色,既是社会化的成果,也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需要。
(3)个人自我完善功能,社会对个人而言,就是促使个人获得人格和完善自我。
人格通常是指一个人通过社会化而形成的观念、态度、性格与习惯等,使一个人比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素质和行为特征的总和。
人格是个性与社会共性的统一体。
人的自我完善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生理、心理状况的认识;二是对自我与他人、社会的相互关系的认识。
只有通过社会教化,才能使个人有一个完美的自我观念,并把对自我的认识与社会规范尽可能地协调一致。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名词解释期末复习笔记
《社会学》概论知识点第一章导论1、社会学:社会学是从变动的社会整体出发,通过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结构和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社会科学2、社会学的功能:描述、解释、预测、规范功能3、马克思对社会学的贡献:马克思没有明确地提出社会学概念,但是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学;马克思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社会,将社会学的研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以唯物史观为基础解释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体现在毛泽东思想上,比如《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1、实证主义(孔德斯宾塞迪尔卡姆)的基本观点:经验是科学的唯一来源,只有经过经验验证的知识才是科学的知识,未经验证的只是假设;社会学作为一门学科,应该保持价值中立原则;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都是纯客观的,因此社会学的首要原则和任务就是客观描述事实揭示真相;人的行为是由外部环境引起的,因此分析人的行为要了解外部因素,探求人的意识是没有意义的。
2、反实证主义(韦伯)的基本观点:反实证主义也称人本主义社会学。
强调区分自然客体与社会现象,反对把自然科学的方法绝对化;强调社会参与者的主体性、意识性、能动性,反对把人作为非人格的客观实体的物化现象;注重运用价值关联,主张对社会事实与价值判断、理论与实践进行分别处理。
3、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方法论:实践的观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阶级分析理论、实事求是的观点第三章社会1、社会唯实论的观点:社会是一个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外在于个人而存在,对个人具有强制性。
2、社会唯名论的观点:社会不是真实存在的实体,而是一个名称,个人是真实存在的,社会是个人行动的产物和互动的形式。
3、对两种观点的评价:首先,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合理性,看到了社会与个人的区别;社会唯实论承认社会的独立性,但忽略了个人对社会的依懒性,认为社会先于个人而存在。
社会唯名论否认社会的存在,用个人的存在排斥社会的存在。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第一章社会有机论:斯宾塞(英)这种理论认为社会同生物一•样也是一个有机体,但社会不是简单的有机体而是超有机体。
社会进化论:斯宾塞(英)他认为宇宙的各个部分,不管是有机的或无机的,社会的或非社会的,都受进化定律的支配。
第二章本土化:就是使移植进来的某一事物扎根于本乡本土,适应本土的特性,并萌芽、成长、壮大。
社会学:研究个人与社会矢系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描述性功能:那些为了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解释性功能: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预测: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包括预见与对社会未来的测量双重含义。
预测性功能:和描述、解释功能相联系的高一层次的目标是预测功能。
规范性功能(规范性研究),是确定预定社会目标以及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与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社会教育功能:帮助人们自觉完成社会化;帮助人们合理选择。
社会学研究方法:指的是以实证的方式,对个人与社会的矣系所产生、形成、变化的人们的矢系、行为、态度以及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进行科学探索的一种研究方法。
社会管理功能:建立规范、提供模式、反馈信息。
社会批评:社会学参与社会的另一方面,就是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问卷调査:以文体表格形式向被调査者收集相矢资料的一种定最研究方法。
实地研究(田野调査):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参与观察: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一种观察方法。
个案研究:对某个社会单位的生活全过程或矢于它的某个方面的个别实力和整体相矢联的一种研究方法。
科学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尖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社会学概论—05社会化
2.2 习惯层次(conventional level):
2.3 后习惯层次(postconventional level)
二、道德社会化(2)
关于道德社会化的理论-- 1、皮亚杰:
他律阶段(5~8岁) 自律阶段(8岁以后)
二、道德社会化(3)
2、科尔伯格的理论:三个层次六个阶段 2.1 前习惯层次(preconventional level):
第一阶段:避罚服从取向 第二阶段:工具相对主义取向 第三阶段:乖娃娃取向 第四阶段:法律与法令取向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条文取向 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原则取向
生命发生的时间和空间 生命的相关性 生命的时间安排 人的能动性
二、社会化的生命周期
儿童期 青年期 成年期 老年期
三、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1)
1、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早期社会化需要到一致性的、权威性的社会 环境 困境:不同社会化主体之间的分化、脱节甚 至冲突
三、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2)
一、社会化的含义(1)
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 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 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 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 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 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 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社 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
自我意识和人格是社会互动的产物,是在不 断观察和反省他人对自己的反应的过程中形 成的 三个阶段
1、自我和人格发展理论(2)
1.2 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 自我意识的发展取决于人把自身作为一 个符号来思考的能力 主我(I)与客我(me)及其相互建构 社会化的实质是“角色扮演”:
社会学概论第五章-社会化
S o c i o l o g y o f H U S T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与其它的动物物种相比,人类是以不成熟或者说未完成的个体形式进入这个世界的。
人一出生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但在复杂丰富的社会环境中逐渐变成了符合社会期望和要求并具有自己独立意识的人。
归根到底,人正是在与周围社会环境互动的过程中获得了各种知识,形成了自己的各种态度、价值观以及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各种行为方式,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其实都是社会的产物。
试想,一个从小在与世隔绝环境中长大的人,他能认识自己,理解他人,能与他人正常沟通吗?他能自觉遵守各种社会规范,保持与整体社会的一致性吗?本章将讨论这些问题,分析个人进入社会的条件、过程和特点,以此深入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第一节 什么是人的社会化一 社会化的含义在诸多社会科学研究和现实社会生活中,社会化一词得到了广泛的运用,例如,生产社会化、教育社会化、家务劳动社会化、养老保险社会化等。
这是指人们某方面活动的集中化、统一化与标准化,是社会生活发展的一种趋势。
而与此不同,在社会学中,社会化作为一个专门术语,有着特定的内涵。
每个人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他(她)的社会化过程。
许多年轻的父母在孩子出生前就准备好了两个名字:一个男孩名与一个女孩名,名字的差异体现了父母对不同性别的孩子寄予了不同的期望,刚出生的婴儿就背负着各种期望开始了他(她)的生物和社会成长过程。
从咿呀学语到确立理想抱负,从不谙世事到人情练达,从家庭到学校到走向社会,从为人子女到为人夫妻再到为人父母,不同的生命历程,不同的社会要求,每个人都要在人类社会的环境中接受塑造和影响,学习生存技能并学会适应日益变化的社会生活。
这种学习和适应的过程也就是人的社会化过程。
1895年,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在《社会学问题》一文中首次提出了社会化这S o c i o l o g y o f H U S T个概念。
齐美尔把社会化定义为个体转化为人的过程,并把社会化看作群体形成的过程;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则认为社会化是外在社会事实的强制性在人的行为上的表现过程;1950年美国社会学家S.萨金特把“角色”的概念引入社会化,认为社会化的实质就是个体社会角色的承担,从而将社会化的概念从童年期扩展到一切角色学习;帕森斯认为社会化是个体学习社会角色要求并使之成为社会体系中发挥作用的成员的过程,他不仅论述了童年期的社会化,而且还论述了成年期的社会化过程。
社会学概论教学辅导教案二(4-6章)
《社会学概论》教学辅导教案二(4-6章)第四章人的社会化目的要求:通过学习,重点掌握社会化的涵义,社会化的必要性及其基本内容。
一般掌握社会化的条件及过程、个性的形成与社会的关系等。
一、社会化的涵义及必要性1.人的社会化的涵义人的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个体,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体中去的基本过程。
2.社会化是人的需要和环境、教育的矛盾辩证的统一,也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
个人的需要是个人积极活动的内因,环境和教育是个人发展的外因,个人需要与环境和教育的结合,内外因素矛盾辩证的统一,是人的社会化的实质。
3.从全社会观察,怎样进行好社会成员的社会化,乃是社会能否发展,能否前进的关键。
二、社会化的可能性——社会化的生物基础1.人有进行脑力劳动的条件2.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所谓依赖生活期是指人生下来后有一个较长的生理上、心理上不能独立生活的时期,在这段时期中,必须依赖父母或其他人抚养成人。
人类的依赖生活期,一般要在16年以上,跟其他动物相比,这段时期是较长的。
3.第二次诞生或心理上的断乳所谓第二次诞生或心理上的断乳,是心理学家把青年期社会化的重要性作一个比喻的说法。
因为青年期是指人的成长在生理上,心理上达到一定成熟的时期,也是社会化的成熟阶段,越过这个阶段,一个人就要走入社会,真正地成为广大社会中的一员。
因此把青年期称为“第二次诞生”或“心理上的断乳”,意思是指人脱离母体是第一次诞生,而人被培养成才,脱离家庭、父母、学校、老师等各方面的监护,自己要跨入社会生活的大门去独立营生,则无异于第二次诞生。
生理上的断乳,是指人出生到1岁左右,靠母乳成长,一岁以后,母乳数量、质量降低,就要实行断乳,让孩子多吃些饭菜饮食,才能更好的发育成长。
断乳是改变婴儿的生活习惯,是一次生理危机,而青年走入社会,独立去生活,也会带来生活和思想的重大转折,又一次形成危机,可以认为是“心理上”的而非“生理上”的断乳。
《社会学概论》第五章社会群体概述解析
• 理解: • 1.家庭以婚姻关系为基本特征,婚姻是 家庭的起点和基础,是连接家庭的第一 纽带。 • 2. 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是连接家庭 中的第二纽带。 • 3.家庭以其成员的共同生活活动为存在 条件。 • 4.家庭是正式群体。
• (二)家庭的建立的基础——婚姻 • 1.定义 • 婚姻是男女之间依照社会风俗或法律的 规定结为夫妻关系的一种社会制度。 • 2.婚姻的属性 • 自然属性:两性差别、性本能。 • 社会属性:克服主观随意性、符合社会 规范
• 3.婚姻的动机 • 自然因素:生理要求、延续后代。 • 社会因素:经济、政治、职业、感情精 神需求等各有侧重。 • 4.择偶标准 • 自然标准:年龄、相貌、身体。 • 社会标准:经济、政治、职业、文化、 宗教等。 • 一般是双重标准
• • • • • •
5.婚姻限制条件 血缘关系限制——近亲 民族限制——异族 宗教信仰限制——异教徒 阶级、阶层限制——门不当户不对 身体限制——某些疾病
二、家庭的类型 • 按照家庭婚姻和血缘关系以及家庭规模等综合 指标分: 1.核心家庭 • 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 特点:只有一对夫妻关系、 • Double income on kids——丁克家庭 • 形成原因: • 追求生活享受、不愿受孩子拖累。 • 为事业 • 女性独立意识增强 • 减轻负担
2. 按照群体成员的互动关系特征为标准分为 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 主要划分标准是看成员之间是否有经常的 面对面直接交往。 (1)初级群体:又称作基本群体、首属群体, 是社会群体中最古老、最基本的形式,是 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础群体。 • 如家庭、邻里、游戏伙伴等。
(2)次级群体:又称作次属群体,是人们为 了达到一定的社会目的而建立起来的。 • 如学校、职业群体、社团等。
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 《社会学概论》PPT课件
代差是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 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它反映的是社会 结构、社会生活变化的速度和程度。 S 3.网络的冲击 (虚拟社会化 )
社会化的影响因素及程度 家 社 学
庭会 校
出生
7岁
18岁
大学毕业 退休 死亡
(1)感觉运动阶段(从出生到2岁) (2)前运算阶段(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
第四节 社会化的过程与问题
一、社会化的过程 生命周期,即一个人从生到死的整个
过程。根据身心发展的特点,生命周期 可以划分为若干阶段。
阶段不同,人的身心发展状况有很大 的差别,社会化也有不同的任务和特点。
民主型、专制型、权威型
2. 学 校
❖ 学校是专门为社会化目的而 设立的学习机构,强调社会化 的专门性、系统性,带有强制 性。
学校是一个组织机构。有一 系列的规章制度。学生必须学 习和遵守这些行为规范和准则, 按规范的要求扮演自己的社会 角色,理解和把握在组织群体 中的人际关系。
3. 同龄群体
特点:
二、社会化的环境
人的社会化过程会涉及一系列个人、群体和机构,其中最 重要和最有影响者被称为社会化的主体。这些主体主要 包括:
S 1.家庭 S 2.学校 S 3.同龄群体 S 4.工作单位 S 5.大众传播媒介
1. 家 庭
(1)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的影响是 一个人社会化的开端,它为个人一 生的社会化奠定了基础。 (2)家庭环境对个人社会化的意义 在于对儿童感情和爱的培养。 (3)家庭中父母的权威对儿童社会 化具有重大影响。 管教孩子的几种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关于社会化的若干理论
(一)人格发展理论 1. 查尔斯.库利:“镜中我” 2. 乔治.赫伯特.米德:角色借用 3.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 4. 艾里克.艾里克逊:认同危机 5. 让.皮亚杰:认知发展 (二)生命历程理论
(一)人格发展理论 人格
(personality) 指的是特殊的思 想、感觉和自我 观照的模式,它 们构成了特殊个 体的一系列鲜明 的品质特征。 认知(思想、知识水平、 知觉和记忆)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 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二、社会化研究的不同角度
•1.文化的角度(人类文化学) •2.人格(个性)发展的角度(心理学) •3.社会结构的角度
•文化人类学主要从社会文化的角度研究社会化,注 重一定文化模式对民族共有行为的影响。 人(共有行为) 社会文化
人
本我(id)
格
超我 自我(ego) (superego)
“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的部分, 是与生俱来的,“自我”与“超我”都是 由它逐渐分化而来的。“本我”是同肉体 联系着的,它完全是无意识的,不问时机、 不看条件、不顾后果,只按“快乐原则” 行事,一味地追求自我满足。在正常人的 心理活动中,“本我”自然地要被压制, 任其泛滥就将不可收拾。
主我
I
自我是对社会客
观现实的内化和主 观解释,自我的观 念是在社会互动中 产生的
客我
“主我” 又称 “自然我”, 是自我中不含任何符号的那 部分直接经验,即感到饥饿、 感到痛苦、感到压抑、感到 快活和陶醉、感到需要满足 自己的种种欲望的那部分。
me
“客我” 又称 “社会我”, 是自我的社会方面,是受 到他人的行为和态度、社 会道德法律规范和组织制 度制约的那部分。
3.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西格蒙德· 弗 洛伊德(1856- 1939)出生于奥 地利维也纳,是 赫赫有名的精神 病学家、心理学 大师。
我们越是文明,我们就必定越不幸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前意 识和无意识,后又分为意识和无意识(包 括被压抑的无意识和潜伏的无意识)。 弗洛伊德对个性的主要看法是:人类 的行为动机中有许多(如果不是大多数的 话)都是无意识的——我们常常并不知道 自己行为的真正原因。
4.艾里克.艾里克逊:认同危机
信任与不信任 自主与怀疑和羞怯
婴儿期 儿童早期
首创性和内疚性
勤奋与自卑 认同与角色混淆 亲近与孤独 代际关怀与自我沉浸 完美与绝望
学龄前
学龄期 青春期 青年期 中年期 老年期
5.让.皮亚杰:认知发展
目前为人们广泛 接受的道德社会化 理论,是由瑞士著 名心理学家皮亚杰 (1896~1980)提 出、美国心理学家 科尔伯格(1927~ )进一步发展的认 知发展理论。
教师在学生社会化过 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外国学者罗森塔尔和 雅各布森所做的关于教师 的期望效果的实验
• 3、同辈群体
所谓同辈群体, 是指由地位、年龄、 兴趣、爱好、价值 观念、行为准则等 大体相同或相近的 人组成的关系亲密 的社会群体。
作为个体社会化的社会环境条件之一, 同辈群体具有如下特征: (1)它是一种非正式群体,其成员可以自 由组合和自由选择,并在平等的基础上自由互 动; (2)它的成员的兴趣、爱好、目标基本相 同或相近,它完全根据自己成员的意愿来安排 活动,如果某项活动多数成员不感兴趣,可以 随意地改变。而在家庭和学校中,个体常常被 迫违背自己的意愿接受成人安排的活动;
心理上的断乳 是心理学家对人的青年期的一种比喻说 法,也叫第二次诞生。心理上的断乳是指青少 年在其成长过程中力图脱离家庭及其他方面的 监护,独立自主地进入某些社会生活领域,但 是他们有经验不足,从而产生的危机状况。
社会化的偏差和失败 一是无效的文化传递 指上一代的文化知识和规范因故未能有效 的传递给下一代。 反社会型人格又称病态人格、悖德性人格 等,是在没有认知过程障碍或智力障碍的情况 下出现的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的异常, 在各种类型的人格障碍中最受心理学家和精神 病学家重视。
并应用要领进行判断和推理,认识事物一般
的和本质特征及规律性联系的心理过程。
•3.学习能力
对于社会来说,社会化就是 社会以自己的文化对个体进行教
化的过程;而对于个体来说,社
会化则是自己学习社会文化的过 程。人类所特有的思维能力和语 言能力,使人类个体在社会化过 程中表现出其他动物所不可比拟
的学习能力。
•心理学主要从个性发展的角度研究社会化,看重人 的个性心理及健康人格的形成。 人(个性心理) 社会
社会学主要从人与社会互动的角度研究社 会化,重视个体的社会规范和人的社会角 色的形成。
人 (个性与共有行为)
社会 (社会发展)
三、社会化的类型
•1.初始社会化(Primary socialiazation) •2.预期社会化(anticipatory socialiazation) •3.发展社会化(developmental socialiazation) •4.逆向社会化(reversal socialiazation) •5.再社会化(resocialiazation)
大众传媒对个体社 会化的作用:
• 一方面,大众传播媒介 对个体社会化有巨大的 积极作用。 • 另一方面,大众传播媒 介所提供的一些不健康 的、反社会的内容,又 有可能给个体社会化造 成严重的消极影响。
第三节 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
一、关于社会化的若干理论 二、社会化的生命周期 三、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
(3) 它有自己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其 成员往往以此要求自己,指导自己的言行; (4) 它能满足成员的心理、精神需求, 其成员可以毫无顾忌地倾吐自己的真实思想、 情感、看法,并从中得到安慰、支持、同情。
同辈群体对个体社会化究竟是产生 积极影响还是产生消极影响,主要取决 于群体内的价值取向。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超我”并不是指人以外的社会或 自然, 而是指人的心理中代表社会力量 的一种趋向, 即平常所说的 “良心”、 “理性” , 它是个人在社会化的过程 中将社会规范、 道德标准、价值判断等 内化的结果。 “超我” 评价是非善恶, 以 “至善原则”为宗旨。其主要功能有 3点: ①管制社会所不容的原始冲动; ②诱导 “自我”,使其能以合乎社会规 范的目标代替较低的现实目标; ③使个人向理想人格发展。
第五章 人的社会化
人之初,心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第二节 社会化的条件和主体 •第三节 社会化的过程和机制 •第四节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的涵义
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 的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
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行为(技能、天赋和能力 水平)
情感(感觉与感情)
(一)人格发展理论
自我(self)
就是指个体对他们的个人特征 和社会认同的意识与感觉 。
1.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镜中我” (lookingglass self) 这一概念是 由美国著名社会学家、 社会心理学家查尔斯· 霍 顿· 库利(1864—1929)提 出的。
“客我”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三个阶段
模仿阶段(imitation stage) 手势交流(conversation of gestures) 嬉戏阶段(play stage) 角色借用(role taking) *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 群体游戏阶段 (game stage) *一般他人(generalized others)
二、社会化的生命周期
生命周期:一个人从生到死的整 个过程。 儿童期 青年期 成年期 老年期
三、社会化过程中的问题
早期社会化的困境 儿童和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上都还不成 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主要是以模仿形式 接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对新奇的东西感受强 烈,但个社会化主体之间往往由于矛盾和冲 突,难以为其提供统一的社会规范和价值标 准以及令人敬佩和信服的社会权威形象,从 而给儿童和青少年的社会化造成不良影响。
“自我”是在“本我”发展过程中与周围的 现实世界相互接触,从而在适应现实环境中形 成的,它受 “现实原则” 支配。“自我” 介 于 “本我”与“超我”之间,其主要功能有 4 点: ①获得基本需要的满足,以维持个体的生命; ②调节“本我”的需要,以符合现实环境条件; ③管理不为“超我”所接受的冲动; ④调节“本我”与“超我”的冲突。
4、工作单位
(1)工作单位是个人进行 职业社会化的主要场所。 (2)工作单位给人们提供 了一个检验和发展家庭及 学校社会化成果的场所。 (3)在工作单位中,可以 学会处理职业环境中的人 际关系。
5、大众传播媒介
• 大众传媒是指社会组织 为广大社会成员之间传 递信息、互通情报所采 用的各种通讯手段,它 包括印刷媒介和电子媒 介两大类,如广播、电 视、互联网、报纸、杂 志。
[奥]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论:“本我”
处于潜意识中,受享乐原则支配;“自我”在 现实环境中形成,受现实原则支配;“超我” 在道德内化中形成,受理想原则支配,社会化 就是三者的相互作用。 [美]埃里克森的“认同危机”:处于青春 期(12—18岁)的青少年开始学习和认识各 种社会角色,容易产生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 角色混淆。
家庭在未成年个体社会化 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父 母 有意的 有 意 的 子 女 无 意 的 无意的
教
养
模
仿
感
化
熏
陶
• 2.学校
学龄期个体的社会化可 分三个阶段: 一是前期阶段 (6、7岁-11、12岁) 二是中期阶段 (11、12岁-14、15岁) 三是后期阶段 (14、15岁-2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