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强化训练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双文本专练(含答案)
散文专题训练--------双文本专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走向虫子(节选)刘亮程一次我看见一只蜣螂滚着一颗比它大好几倍的粪蛋,滚到一个半坡上。
蜣螂头抵着地,用两只后腿使劲往上滚,费了很大劲才滚动了一点点。
而且,只要蜣螂稍一松劲,粪蛋有可能再滚下去。
我看得着急,真想伸手帮它一把,却不知蜣螂要把它弄到哪儿。
朝四周看了一圈也没弄清哪是蜣螂的家,是左边那些草底下,还是右边那几块土坷垃中间。
假如弄明白的话,我一伸手就会把这个对蜣螂来说沉重无比的粪蛋轻松拿起来,放到它的家里。
我不清楚蜣螂在滚这个粪蛋前,是否先看好了路,我看了半天,也没看出朝这个方向滚去有啥去处,上了这个小坡是一片平地,再过去是一个更大的坡,坡上都是草,除非从空中运,或者蜣螂先铲草开一条路,否则粪蛋根本无法过去。
或许我的想法天真,蜣螂根本不想把粪蛋滚到哪儿去。
它只是做一个游戏,用后腿把粪蛋滚到坡顶上,然后它转过身,绕到另一边,用两只前爪猛一推,粪蛋骨碌碌滚了下去,它要看看能滚多远,以此来断定是后腿劲大还是前腿劲大。
谁知道呢。
反正我没搞清楚,还是少管闲事。
我已经有过教训。
那次是一只蚂蚁,背着一条至少比它大二十倍的干虫,被一个土块挡住。
蚂蚁先是自己爬上土块,用嘴咬住干虫往上拉,试了几下不行,又下来钻到干虫下面用头顶,竟然顶起来,摇摇晃晃,眼看顶上去了,却掉了下来,正好把蚂蚁碰了个仰面朝天。
蚂蚁一骨碌爬起来,想都没想,又换了种姿势,像那只蜣螂那样头顶着地,用后腿往上举。
结果还是一样。
但它一刻不停,动作越来越快,也越来越没效果。
我猜想这只蚂蚁一定是急于把干虫搬回洞去。
洞里有多少孤老寡小在等着这条虫呢。
我要能帮帮它多好。
或者,要是再有一只蚂蚁帮忙,不就好办多了吗。
正好附近有一只闲转的蚂蚁,我把它抓住,放在那个土块上,我想让它站在上面往上拉,下面的蚂蚁正拼命往上顶呢,一拉一顶,不就上去了吗。
可是这只蚂蚁不愿帮忙,我一放下,它便跳下土块跑了。
2023届高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形散神聚(含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形散神聚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贵的清贫徐贵祥油菜花开时节,我们来到方志敏的故乡——湖塘村。
此处是个宜居的山坳,四面环山,一幢阔大而又古色古香的木楼坐落在山根处,旁边是两汪平静的水塘。
这就是方志敏故居。
一路上,不时听到当地朋友介绍方志敏家族的历史,有几个年轻女子,还眉飞色舞地说方志敏是她们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据说,方志敏身高1米82,高大俊朗,才华横溢自不必说,在担任闽浙皖赣苏维埃主席的时候,身穿白色西装,骑一匹白色骏马,当真是白马王子的标志性装束。
是的,方志敏有阔绰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事实上,回顾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那些投身革命的知识分子,大都有殷实的家境,他们不缺吃穿,不乏体面的生活,可是他们放弃了,因为信仰,因为要革命,因为要建设可爱的中国。
他们放弃了富裕的物质生活,追求着精神上的高贵。
从他们的手里经过的财富成千上万,可是他们自己,却往往连一个铜板也没有。
并不是每个人都配得上“清贫”这个字眼的,仅仅身无分文,还不是清贫。
清贫是一种境界,只有精神高贵的清贫才是真正的清贫。
方志敏的故事很多,散珠碎玉一般遗落在闽浙皖赣的山水草木之间。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在他被俘之后,国民党屡次派出高官劝降,甚至蒋介石亲自出面许以高官厚禄,均被方志敏在谈笑中拒绝。
我们后来从各种渠道看到的方志敏,戴着镣铐,神色泰然自若。
在方志敏创立的闽浙皖赣苏维埃根据地首府葛源,我看到一张方志敏身穿军装挥手告别的照片,那是在他率部北上抗日的前夕,在葛源的枫林村,那个高高举过头顶、直直指向天空的手势,让我好像明白了,为什么那么多女孩子说方志敏是她们的梦中情人。
那个手势沉稳、自信、决绝,释放出一个男人、一个具有骑士精神的革命者勇敢无畏的力量。
那一瞬间,我对身边的朋友说,方志敏不仅是一位革命英雄,也是一个贵族。
这个当年才30多岁的年轻人,在闽浙皖赣四省交界的地方创建了革命根据地,发行货币,兴办学校,开设医院,还构建了股市,这一切都是超前的。
2023届高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作者情感(含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作者情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吟啸且徐行王春鸣“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
”中年而无用的我读到辛弃疾这句子,觉得特别痛快。
趴在尘埃里放眼人生,我意难平,却能向谁撒气?也只有杯子、古人和风月这些“静物”了。
辛弃疾真是绝了,这世上多少人壮志满怀,最终却难以事成,偏就他会说“醉里挑灯看剑”,宝剑藏虚匣,壮志不得用,只有等喝醉了,在无人的暗夜里把灯点起来,举高,抽出剑看看——只是看看而已,因为并没有用武之地。
他生在乱世,他文武双全,他壮怀激烈,然而,他是个一生处处被掣肘的人,让一代代人与他共情共鸣。
读《稼轩长短句》,那些长吁短叹、悲歌怒吼,赤子浓烈而悲愤的情感风云扑面而来,使我也替他恨极了那个王朝。
每每想起他先上《美芹十论》,再上《九议》,南归40年却只有梦中一片金戈铁马,我很心疼他。
这位生在沦陷之地的山东汉子,一派燕赵奇士之风,不受四书五经的约束。
可是因为太把靖康之耻放在心上,他过了不如意的一生。
他几乎不写诗,大约长短句比严整的律诗更能承载他复杂激荡的情绪吧。
夏承焘读了他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后点评:“肝肠似火,色貌如花。
”这八个字恰当极了,辛弃疾从未老去,始终是这样一个肝肠似火、色貌如花的英雄男儿。
与乱世狭路相逢,英雄未必能胜,辛弃疾终至消沉,却又到死不甘。
我读他的词,那份沉甸甸的“放不下”,确实让人难过。
苏轼则不同。
每每读他,我就想跟他喝一杯,浮一大白。
他打动我的,是词作中透露出的那种文人气质。
尤其是经历了很多世事、读了很多书以后,我就不由得和他有了一句一句的会心。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
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清高疲惫的人,谁的心底没有这样的感喟?苏轼兜兜转转、几番转折,把辛弃疾式的不平全部放下。
在他的文字里,烟火气息、人间悲欢,很容易上升为玄思哲理。
譬如我们看到“月有阴晴圆缺”,可能也会联想到“人有悲欢离合”,进而发出“此事古难全”的叹息,但又有几人能想到还可以“千里共婵娟”呢?所以我们以为他通达超脱,实际上他并不乐观,只是在看破世事之后不断地安慰自己罢了。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提升练20散文阅读2含解析新人教版
散文阅读(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5分)落葵简媜①在最荒废的角落,也可能照见小小的美妙,那丛野落葵就是如此。
②人总是企求圆满,寻常人情如此,平凡的生活事物也专心营造,期盼在众物皆备的情境下,起先释放情感,使人与物相互交融而享有美妙。
③所以好花需配以好瓶,置于厅堂中最好的位置,又讲究地铺设娟秀的桌巾作为底衬,如此,才放心赏花。
这当然是人的本性,细心去实践一份美,但牵涉的细微环节有些非人能限制。
小处瓶花如此,扩及人情世故亦是如此,往往可得者非常不及三,美无法圆满地被实现,人也在缺憾中惊心度日了。
④或许行年渐晚,深知在劳碌的世间,能完整实践志向中的美,愈来愈不行得,触目所见多是无法拼凑完全的碎片。
再要苦苦怨忿世间不供应,徒然跟自己倒戈而已。
想开了,反而有一份随兴的心情,走到哪里,赏到哪里。
不问从何而来,不贪求更多,也不思索第一次相逢是否最终一次相别。
⑤遇见那丛野落葵就是如此。
⑥去夏台风季节,菜价翻了好几次筋斗。
我们确定自力救济,到那块六十多平米的荒地上找去年种的地瓜叶。
空地挨着屋舍,平常多余的花籽、树苗顺手乱种,长得最好的当然是五节芒、杂草。
还好,地瓜命硬,勉牵强强夺了一方土地,叶子又瘦又小,摘不到几回,手足无措了。
⑦后花园鱼池畔,搭着的一面网墙上,落葵任劳任怨爬出半壁江山,由于阳光不足,倒像一队老兵残将,仗还没打完,个个病恹恹地躺在路旁呻吟。
我端详了半天,该下山买菜认输呢,还是再撑几天尊严?落葵是民间常见的草药之一,据说有利肠胃亦能降火,抬眼一看,它又像背医箱行吟江湖的大夫,顺着墙根网壁爬,一路悬壶济世。
春日结紫珠果时,曾摘了一碗,捏破珠果,滤出紫液用来染素棉纸,倒也淡雅。
早知落葵的叶可食,平日太平盛世没机会吃它,不知味道如何?想必比王宝钏苦守寒窑摘食的马齿苋要好吧。
⑧果真香嫩滑口,也可能心理因素,愈是缺菜愈渴望食蔬,吃起来添了宝贵之感。
菜荒解除前,那棵落葵早秃了。
复原菠菜、小白菜、水蕹的日子后,间或食箸之际,还想起落葵的救命之恩,它的香嫩是真的滑入记忆了。
2023届高考语文冲刺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附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冲刺·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解析版一.知识点回顾(一)读懂散文1.了解写了什么——抓住标题和由头标题,或点明写作对象,或是线索,或表明主旨。
关注标题能了解文章写作对象、文体类型、作者感情倾向等,为梳理文脉打好基础。
有些文章往往由一个故事(事件、人物)引出,然后围绕这个事件(或人物)生发开去,表达自己的见解,这个引出见解的故事或事件,常称之为“由头”。
抓住散文的“由头”,就抓住了议论抒情的起点,就能快速理清文章的脉络。
2.把握为何写——明确主旨和意图初步把握主旨意图,除通过以上两步感知外,还可从如下角度入手:①.依据题材特点寻主旨写景状物散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主旨即景物意蕴写人记事散文→因人明品、借事明理→主旨即情感道理议论说理散文→托物说理、直接说理→主旨即情趣理趣文化游记散文→借景抒情、托物明理→主旨即精神意蕴②联系开头结尾探意图文章首尾,往往会有意无意地表现或流露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或情感态度。
阅读时要把开头和结尾联系起来考虑,揣摩作者的想法从什么地方开始,到什么地方结束。
如果首尾一致,就要总结一下相同点在哪里;如果首尾落差较大,就要想作者的感受和想法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这样文章的整体意思就容易被我们探知。
3.知道怎样写的——理清思路和关系理清文章的思路和关系,有利于把握文章的整体构思以及局部联系,进而也有利于解题时锁定信息区间。
方法如下:(二)考场散文整体阅读的步骤二.实战演习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6分)挖光阴过日子荆爱民①乡下老家常有人来,来了人,我总是问东问西的。
主客之间话稠得很,说的最多的,就是谁的日子过得宽裕,谁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常常是老家人走半天了,而心里总还是牵牵挂挂的,忽然就感悟到了中国汉字实在是太伟大太神奇了。
②人活一世,就是过日子。
这日子就是太阳,谁的阳光充足,谁的生活就好;谁生活在山坳里,能照到的太阳光就少,日子就紧巴巴的。
2024届高中语文高考专区二轮专题散文专题训练祝勇散文(含解析)
散文专题训练-------祝勇散文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宋代风雪祝勇①想到宋代,首先想起的是一场场大雪,想到宋太祖雪夜访赵普,想到程门立雪,想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仿佛宋代,总有着下不完的雪。
②一入宋代,中国绘画就呈现出大雪凝寒的气象。
雪,突然成了宋画的关键词。
像范宽的《雪山萧寺图》、宋徽宗赵佶的《雪江归棹图》,都是以雪为主题的名画。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也是从隆冬画起的,一队驴子驮炭而行,似乎预示着,今夜有暴风雪。
萧瑟的气氛,让宋朝的春天,显得那么遥远和虚幻。
③这在以前的绘画中是不多见的。
绘画在晋唐,色调明媚雅丽,风景光感强烈,人物表情雍容。
到了宋代,却分出了两极-一方面,以溪边野花、天上飞鹤,凸显这个朝代的繁荣与华美;另一方面,又有那么多的画家痴迷于画雪,画繁华落尽、千峰寒色的清旷,画“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的孤寂,画“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肃杀。
④宋代雪图中的清旷、孤寂、肃杀,确实有气候变化的原因。
隋唐,气候温暖,其画中桃红柳绿、兽鸟出没、马蹄欢畅的景象,如实地反映了当时的气候状况。
而寒冷是大宋的宿命,一场接一场雪频频光顾大宋的疆域,落在汴河的桥上,落在冻滞的酒幌上,落在东京鳞次栉比的瓦片上。
太湖全部结冰,杭州频繁落雪,就连华北的梅树都全军覆没,以致王安石写诗“北人初不识,浑作杏花看”。
“雪盈尺”“断流”“伤麦”这样的表述充斥着大宋的史书和奏折。
宋代画家也用雪题材,坐实了那个朝代的冷,以至于我们今天面对宋代的雪图,依然感到彻骨寒凉。
⑤但宋画的变化,不只受制于外在的气候,更取决于审美趣向的改变和哲学性的加深。
⑥若把唐画与宋画放在一起,我们会发现二者是那么泾渭分明,就像唐三彩与宋瓷,前者热烈奔放到顶点,后者细致沉静到极致。
这一方面关乎唐、宋两朝的气候变化,另一方面又与这两个朝代的气质相吻合-唐代中国是一个跨民族共同体,在中原文明的衣冠礼乐中注入了草原民族的精悍气血,所以李白的诗热烈奔放,唐画绚烂张扬;而宋代又回到“中国本部”,与辽、西夏、金、蒙古同为列国之一,宋代画家的审美趣味也由唐画繁丽热闹的外在追逐,转向了素简、幽秘和内省。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散文专题训练林清玄散文(含解析)
散文专题训练--------林清玄散文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吃饭皇帝大林清玄听说有一家披萨店,顾客一坐下来点菜,只要超过五分钟没送来,就完全免费招待。
孩子感到好奇,一直吵着去吃。
我们去的时候完全没有想到的情况是,餐厅大客满,等了半小时才有空位。
果然,餐单印着五分钟尚未上菜免费招待,点完菜,孩子开始计时,不到四分钟就送来了,效率真是快得惊人。
但是,我立刻想到,为了赶这五分钟,我们坐了四十分钟的计程车,排队等候座位花去半小时,吃完饭还要花至少三十分钟回家。
在餐单上五分钟的快速保证,每一分钟里都有二十分钟的代价。
这是现代人为了结局快速到来,而轻忽过程的一个活生生的例证,我们赶着在五分钟上菜的心情,促使速食面、速食咖啡、速食餐厅大行其道。
不仅在五分钟里做完菜,还希望不管做什么都不要超过五分钟,于是有了微波炉,尽管微波食品使做菜过程毫无乐趣,微波食品的滋味普通,我们也只好使用,为了节省另外的五分钟。
不只是吃饭的五分钟,做其他事时,我们也要维持在每一秒钟操控局面或被操控的状态,于是有了传真机、寻呼机、手机、电脑。
为使目标立即呈现,我们做了许多遥控器,谁家的客厅桌子上,现在不是摆了一堆遥控器呢?我们拼命把时间省下来,理论上时间增加了,实际上,我们在过程上所花费的时间还是惊人的。
为了结局所产生的时间压缩,不仅未能使我们有更多空间来悠然生活,反而使我们更忙碌、烦恼、烦躁与不安,在暗地里付出更大的代价犹不自知。
这些代价最大的是,由于拼命想主控外境,反而终日被外境所转,失去敏于深思反省的气质。
大部分人一整天在压缩的时间下生活,回到家立刻累倒了,哪有时间思维,做心灵更深刻的开发呢?其次,生活逐渐分成两边,一边是像吃饭这种“无用”的事物,人们甚至不肯花超过五分钟来等待,这已经不叫“吃饭”而叫“填鸭”了。
另一边则是充满快节奏的名利权位的诱引,整天奋力搏战,大部分人已经不知道放松、舒坦、从容是什么滋味了。
从一个更大的观点来看,生活中实在没有绝对必要的追求,那些在俗眼中绝不可缺的东西,在慧眼里看来都是浮沤泡沫一般。
2024届高中语文高考专区二轮专题散文专题训练刘亮程散文(含解析)
散文专题训练--------刘亮程散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守夜人刘亮程每个夜晚都有一个醒着的人守着村子。
他眼睁睁看着人一个个走光,房子空了,路空了,田里的庄稼空了。
人们走到各自的遥远处,仿佛义无反顾,又把一切留在村里。
醒着的人,看见一场一场的梦把人带向远处,他自己坐在房顶,背靠一截渐渐变凉的黑烟囱。
每个路口都被月光照亮,每棵树上的叶子都泛着荧荧青光。
那样的夜晚,那样的年月,我从老奇台回来。
我没有让守夜人看见。
我绕开路,爬过草滩和麦地溜进村子。
守夜人若发现了,会把我送出村子。
认识也没用。
他会让我天亮后再进村。
夜里多出一个人,他无法向村子交代。
也不能去说明白。
没有天大的事情,守夜人不能轻易在白天出现。
守夜人在鸡叫三遍后睡着。
整个白天,守夜人独自做梦,其他人在田野劳忙。
①村庄依旧空空的,在守夜人的梦境里太阳照热墙壁。
路上的塘土发烫了。
他醒来又是一个长夜,忙累的人们全睡着了。
地里的庄稼也睡着了。
按说,守夜人要在天亮时,向最早醒来的人交代夜里发生的事。
早先还有人查夜,半夜起来撒尿,看看守夜人是否睡着了。
后来人懒,想了另外一个办法,白天查。
守夜人白天不能醒来干别的。
只要白天睡够睡足,晚上就会睡不着。
再后来也不让守夜人天亮时汇报了。
夜里发生的事,守夜人在夜里自己了结掉。
贼来了把贼撵跑,羊丢了把羊找回来。
没有天大的事情,守夜人绝不能和其他人见面。
从那时起守夜人独自看守夜晚,开始一个人看守,后来村子越来越大,夜里的事情多起来,守夜人便把村庄的夜晚承包了,一家六口人一同守夜。
父亲依旧坐在房顶,背靠一截渐渐变凉的黑烟囱,眼睛盯着每个院子每片庄稼地。
四个儿子把守东南西北四个路口。
他们的母亲摸黑扫院子,洗锅做饭。
一家人从此没在白天醒来过。
白天发生了什么他们全然不知。
当然,夜里发生了什么村里人也不知道。
他们再不用种地,吃粮村里给。
双方从不见面。
白天村人把粮食送到他家门口,不声不响走开。
晚上那家人把粮食拿进屋,开夜伙。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徐鲁散文(含解析)
散文专题训练------徐鲁散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奔腾的春溪徐鲁募阜山总是让我魂牵梦绕。
回到山区的头一天,天还蒙蒙亮,我就被满山的鹧鸪和布谷的啼唤声给吵醒了。
募阜山区的植被,以长得又高又粗的楠竹居多。
除了楠竹,还有雷竹、枫、樟、松、板栗、柞、野樱、乌柏等杂植。
竹木繁茂的地方,鸟雀就多。
鸟雀噪林,是山塆的清晨和傍晚的生活日常。
只要你肯驻足倾听,任何时候,这些快活的歌手都愿意为你来一曲“大合唱”。
布谷和斑鸩先带个头,然后众鸟响应,不同的“声部”和“音色”,应有尽有。
山里人家喜欢傍水而居。
富水河有一条支流,叫桃花溪。
清亮的桃花溪一路唱着歌,弯弯曲曲地流淌,经过许多塆子,绕过不少山脚。
向晚时分在桃花溪潺潺流过的一个长满水竹、鸭舌草和矮菖蒲的埠头,几块光滑的捶衣石上,我坐下来休息。
这些捶衣石,在清晨和傍晚是属于洗衣、捶衣的女子们的。
伴随着捶衣棒槌的击打声,捶衣女子们嬉笑着聊着家长理短,是溪边最生动的一景。
“归家咯——”不一会儿,炊烟送来晚饭的气息。
村里,此起彼落地响起唤归的母亲们的声音。
玫瑰色的晚霞、把小塆的屋顶、田畈、树和溪水,映照得红彤彤的。
起身的瞬间,我伸出双手、从溪水里轻轻撩起一串彩色的水花。
翌日,一位年轻的驻村工作队队长,带我上山去看他们栽下的柑橘林。
此刻,满山满谷,都是闪闪发亮的新绿。
一路上,除了清脆的鸟声,细听还有溪声。
鸟声洗耳,溪声洗心。
每一声鸟鸣,都让人顿生美丽的乡愁;每一条细小的山溪,都像是闪亮的琴弦,叮咚演奏着大地的音乐。
身处此情此景,我的心里不禁升起几缕古意。
假如我是一位满怀闲情逸致的漫游者、到此真可以莫问前路了。
放下身上的行囊,独自流连在这春山之上,或坐看闲云出岫,或遥望白云生处的人家,或者干脆赤脚涉过山溪,随意叩开哪扇柴扉,没准就能遇见一位山中隐者,或邂逅一位布衣山翁,捧来清清的山溪水,轻煎一壶春色……遐想中,我的目光被驻村工作队队员吸引过去。
在这春忙时节,在这日新月异的年月,奋斗在山塆的人们,可没有像我这样遐想的工夫!望着眼前几面山坡上青枝勃发的柑橘林,我问年轻的队长:“这满山满坡的柑橘林,规模可不小哪!”“合起来有三百多亩。
2024届高中语文高考专区二轮专题散文专题训练题目如何统摄全文(含答案)
散文专题训练--------题目如何统摄全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皇渠村的地窝子刘亮程1地窝子门口长着五棵大榆树,两棵向西歪,一棵朝北斜着身子,另两棵弯向东边的大马路。
夏天常有过路人走到这儿停下来,在路上的阴凉处歇脚。
不时望一眼我们的房子。
我们坐在西歪的两棵树荫里,也看着路上人。
2经常有树根顶破墙壁伸进地窝子。
春天墙上一层白毛根。
那些细小根须一不小心伸进我们的屋子,几天就长到一拃长。
父亲说挖地窝子时砍断了好多树根。
一支根有人的大腿粗,是中间那棵歪榆树的,砍它时那棵树不住地抖。
3抖下来许多叶子。
父亲说。
4应该是上个秋天的叶子。
父亲挖地窝子是在开春,榆钱才刚吐蕾呢。
每年秋天树上都有一些不愿落地的叶子,片片地缀在枝头。
秋雨中飘零一些,冬天刮寒风时雪地上坠落几片儿。
其余的一直坚守到来年的新叶长出。
5一棵树上总有几片老叶子看见下年的新叶子。
早先每到春天就听奶奶说这句话。
我以为她没事了说废话呢。
谁朝春天的榆树上望几眼都能说出比这更有意思的一句话来。
6后来我知道奶奶在说我们家斜对过的徐老太太。
她们家是村里的老户,一排十几间房子,有钱有势。
徐老太太比奶奶还显年轻些,已经抱上玄孙子。
奶奶那时已下不了炕,她知道自己熬不到我们长大成人,看不到我们娶妻生子。
7那个根又在动了。
奶奶说这句话时又是一年春天了。
前一年春天她便说过一次。
8奶奶说的是从炕底下穿过来的那条粗树根。
它一往前伸地上宣起一层虚土。
另一条粗树根贴着南边墙壁向西伸去。
那片墙上也常往下掉土。
9粗树根是我们家地上唯一的一片硬地皮,劈柴砸东西都垫在粗树根上。
一砸到树根,外面的榆树便震动,树上鸟会惊飞起来,有时震落几片叶子。
刮大风时屋里的粗树根也会动。
它似乎在用劲。
耳朵贴上去能听见刮过整棵大树的呜呜风声。
10在老皇渠村的那几年,我们似乎生活在地底下。
半夜很静时,地上的脚步声停息,能听见土里有一些东西在动。
辨不清是树根在往前伸,还是虫子在地下说话。
一只老鼠打洞,有一次打到地窝子里。
高考语文复习:高考散文阅读强化训练
高考散文阅读强化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0分)依偎——重庆街景黄济人“依偎”这个词,是很难用在眼前这位年轻人身上的。
他显然来自农村。
靠在肩上的那截比身高略长的竹筒,系在竹筒上的那团比他指头还粗的绳索,标明了他的山城棒棒军的身份。
可是他毕竟太年轻了一点,充其量十六七岁。
而他那弱小的身躯所必须承受的,却是生活的重担。
当他背着城里的冰箱摇摇晃晃爬上一幢宿舍的顶楼的时候,他气喘吁吁,他大汗淋漓,他青筋鼓胀,他牙关紧咬。
“依偎”这个词的柔软情调已经离他而去了,远远地,久久地。
他所面对所经历的情感只能是与“依偎”截然相反的东西,比如说昂首挺立,比如说身腰佝偻,总之,在那衣着褴褛的遮掩下,在那蓬头垢面的裸露中,即令在那心理承受能力最为脆弱的地方,也只能剩下那副近乎残忍的铁石心肠了。
然而,此时此刻,他确实依偎在一位农村老汉的怀里。
那是在一个雷雨交加的中午,当路上的行人纷纷躲进沿街的一个窄小的屋檐下的时候,我在一个角落里看见了他。
他坐在潮湿的地上,靠在肩上的,依然是那截比身高略长的竹筒,系在竹筒上的,依然是那团比他指头还粗的绳索。
有所不同的是,他此刻的表情是平静的、顺从的,从那歪着的脏兮兮的脖子和那翘着的毛茸茸的鼻孔望去,他似乎睡着了。
而这位老农也坐在地上,从年龄,从长相,更从为了不致惊动对方而久久不得动弹的双腿去看,他无疑是怀中孩子的父亲。
他是什么时候进城来的,他怎么会在这里找到孩子,我一无所知。
深信不疑的,便是他是怀揣着担心与不安,不计旅途之苦专程前来看望孩子的。
现在好了,孩子的一切他都看到了。
让他欣慰的是,孩子长高了一点,长壮了一点,而且突然变得懂事多了,没有再去调皮捣蛋,没有再去贪耍玩闹,孩子顽强的生存能力证明,他的家庭甚至他的家族已经升起了一颗希望之星。
那么,明天就要回到乡下去了,地里发黄了的麦子等他回去收割,在这样的时候,父亲能够为孩子再说点什么或再做点什么呢?该说的也许已经说了,比如要吃饱穿暖,比如要早睡早起,有了病一定要吃药,医院进不起就进药店,西药吃不起就吃中药。
2023届高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理解句子含义(含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散文专题训练-理解句子含义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泥火盆儿张金凤①“江山千里雪,炉火一点红。
”展望北方的苍茫原野,这开阔而温馨的诗句迎面而来。
入诗的一定是红泥小火炉吧,我童年那一盆红彤彤的炉火,似雪中红梅闪耀光芒,照亮了我的冬日情怀。
我记忆中的火炉不是那种婉约的小火炉,而是朴素简约的泥火盆儿,它的温暖是几代人抹不去的记忆。
②那时候的乡下,几乎家家有一两个泥火盆儿,泥火盆儿是秋天就做好的,到村外岭畔挖些干净的带粘性的黄泥土,拌点麦糠和成厚泥巴,还要绞碎一些破布片儿、旧绳头儿加进泥里,这样火盆儿就有了筋骨,不易碎裂。
做火盆儿的模子是一只旧脸盆,倒扣在平展的地上,在盆面擦一层锅底掏出来的草木灰。
然后,一层层往上糊泥巴,轻轻拍打,拍打得火盆儿瓷实且四壁均匀。
做好的火盆儿就像一个厚重的大脸盆,要放在荫凉处慢慢地干,干急了会有裂纹。
祖父时常去火盆儿前看看,发现小裂缝就立即用细泥给封好、抹平。
火盆儿干透了,小心翻转过来,从中间把脸盆抽出,一只丰满的泥火盆儿就笑吟吟地端坐在墙角。
③到了四九天气,寒气逼人的时候,就要请泥火盆儿出场了。
从热灶膛里拣几块红彤彤的木炭置于火盆儿内,端到屋子里,屋里顿时就腾起一股暖流。
清晨,小孩子懒被窝,大人在早早生起的泥火盆儿上烤烤棉袄再给孩子穿上。
在炕上绣花的大姑娘,绣花针拿久了,寒气就聚在手上,手僵了做不了活,双手拢在火盆边儿烤烤搓搓,绣出的花就都更灵性了。
外出的人回家来,也许顶着一头的雪花,拿笤帚扫扫一身的雪粒子,坐在暖融融的火盆儿前,无比感慨。
冬天,在火盆儿边,多少英雄变得儿女情长,被这一小盆红通通的炭火拴住了出去闯荡的脚步;多少游子又在日思夜念老家炕头上泥火盆儿那冒着蓝火苗的温馨。
家里来客串门,最热情的招呼就是拉到火盆边说,来,烤烤火!围着火盆儿拉呱着日子,闲话着岁月,一天天地向年关迈进,向春天的盼头挪动。
火盆的微红,映着庄户人一脸的安详和知足。
2024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精讲复习专题一:梳理行文思路题提升练(教师版)
2024年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精讲复习专题一:梳理行文思路题提升练(教师版)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火车穿越的身与心阿来①离开格尔木,从海拔4100多米的玉珠峰车站开始,我们一路都在用汽车追赶试运行的火车,借此反复感受青藏高原上从未有过的机械与钢铁巨大力量的冲击。
②我驾驶着吉普在高旷的青藏路上奔驰,一次次冲到火车前方,等待火车蜿蜒着驶近,感受火车从面前不远处轰隆着经过时,脚下的地面传导到心中的轻轻震颤,再目送它从某个山口处消失。
③然后,一踩油门,开始新一轮的追赶。
这样直到海拔高度达到5000米以上的唐古拉山。
④当我看到铁路在高原灿烂的阳光下强劲地延伸,火车在亮闪闪的两股铁轨上呼啸而至时,内心的感觉远非兴奋这样的字眼可以形容。
20世纪80年代刚刚工作时,去一个一百来公里的地方,只能牵着马,驮着行李与书籍,翻越两座雪山,徒步行走三天时间。
后来,我坐着汽车、火车、轮船、飞机去过很多地方。
记得在科罗拉多州的某个地方,在美国的高原上,有一天开着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驱驰,公路两边的金黄秋草中不断有马匹出现,草原尽头是裸露着岩石筋骨的落基山脉,这景色自然就触发了一个旅人的思乡病,让我想起了景色相仿的青藏高原。
有一次,在公路与铁路交叉处,我们停下车来,看长长的铁路线上,长长的一列火车在草原和积雪的山脉之间蜿蜒而过。
那时,我就想,要是也有这样一条铁路穿过青藏高原,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当即,我就要求朋友帮忙退掉机票,要坐这条线上的火车,穿过落基山脉,直到美国的西部海岸。
⑤这是一种情感的代入法,这样,几乎就有了在青藏高原上乘坐火车的感觉。
没有想到的是,才过了几年,就在青藏高原真切地看到火车奔跑了。
⑥此次青藏之行前,我正在我的小说中写到一种新型的交通工具——马车,马车在一个藏族村庄的出现。
⑦此前村子里有马,也有马上英雄的传奇,但是没有车,没有马车。
其实,不只是这个村子,方圆好几百里,上下两三千年,这个地区都没有这个东西。
高考语文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专项练习含答案
高考语文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专项练习含答案一、散文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湿漉漉的孤独陈应松①大九湖的山各有雄姿。
从水中看,似乎是从云上蹿出的鹿,正在草场上欢跃。
而在湖的对岸,一些牛在深沉的雾气中哞叫,吃草,纯银样的波光围绕着它们。
挂甲峰的影子是无比美丽的,这是我唯一能辨识的山峰,其他不知名的山峰有着不知名的美。
雾气不仅在水面上,也在山间蒸腾,这让山冈浸润在了水之上,浮着一般,摇晃着,沉入我们的冥想。
山与水生成的雾气往往是蓝色的,你会很爱这种蓝,是一种混合的蓝,混合了天空、山冈、树木、湖水、水草和水汽的蓝。
它太浓酽,村庄、田垄会洇成这种蓝色,象是一下子跌入染红,小路、沼泽、奔走的牛群,全都掉入这种比梦游更不可思议的蓝色。
这里是神话中蓝衣人的出没之地。
天空从远处的村子上撕开了一条缝,就像破晓。
永远,这片地方,都在薄雾中破晓。
它是永远的早晨。
②大九湖的晨雾大约是最美的,轻柔得像紫玉,云影和山影一旦明亮就会蹒跚坠入湖中,仿佛宿酒未醒。
或者,干脆它们就是一整夜在水里浸泡着。
一两株树很好奇,它们走近湖边,窥探这些山影的命运。
结果它们探出头看时,发现了自己曾有多么自恋。
这个早晨多美啊!③当太阳从山顶出来时,那些雾,就像一层乳液,给草场和牛羊们抹上一层柔软的奶白。
雾是大九湖的魂,是这块湖水的精魂,是它点化这湖泊之美的神奇手印,是它袖筒里扬起的魔术的烟雾。
雾使山冈、湖沼和树林的层次,在那薄薄的雾缕中被分割,被突出。
水把山拉成一片一片的,就像那些会使各种皴法①的中国画画师。
有一些岸渚,恰到好处地伸进浅沼,把一簇簇棠棣、椴木、红桦、虎皮楠推到那儿,而这时,树和紧挨着它们的村庄无一例外地发白,像是被寒冷所照亮。
那种光芒,带着纯粹的沉静,藏在山脚下,和雾一起浮起,一起盘旋上升,撑开雾,像是一场冬雪的传说。
水与山的蓝色在这里总是饱满的,一致的,像是一个基因,一种遗传。
④那些倒影,还是那些倒影,我不能绕过它们,我不能不与它们共恍惚,同沉浮。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训练-(附答案)
专题检测散文阅读(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书窗上的那轮明月假如能透过书窗窥见古人窗前的那轮明月,精明的现代人才算拥有完整意义上的聪慧。
物质日益丰富的今日,有什么比滋养心智更须要的呢?现代城市里的楼房越高,离月亮的距离就越远。
都市的灯光早已把明月挤压为昏黄的一片,明月照样从海上升起,但共此时的都市蜗居里,投射过来的只是高楼斑驳的影子。
假如有几片月光挤进霓虹灯光、白炽灯光留出的缝隙,也如受污染的水;汽车笛声、影视音响、铃声,将月光搅得更加浑浊,不留下一小片宁静,来安放一张书桌。
偌大的城市,月光和书很难找到安家立命的地方。
门是生活的进出口,窗可以说是天的进出口,都市的天空被高楼割裂了,明月也难以进出喧嚣都市人动荡的心灵。
即使是在闭门索居的日子,有几个人能端坐书窗前,让月光布满内心空间?何况天上的那轮明月,只徘徊在都市边缘,在城里办理不到一份“暂住证”。
钱钟书先生说: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据,表示享受。
现代都市人进出更多的是各种各样的门,却极少去拥有一框用以心灵远眺的窗子,更无闲人闲读书的闲情去掬一把透过书窗的月光,来洗涤心灵的尘垢。
偶然登记宋代刘子军的两句诗: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
明月不知读书人已去,沉没在都市的红尘中;明月夜深来照的,也不是书声琅琅的书窗了,有的只是装潢和功利。
都市也有读书人,但读书时想的是文凭、职称、职位,急功近利的他们懂得用描谱仪鉴定金钱的金黄色的纯度,却无暇顾与书窗上的那轮明月的皎洁银白。
临月漫披卷,凭栏且数星,看不见月和星的都市人咀嚼书中文字为腹内经纶,想到的只是经世致用,读书蜕变为苦事。
月窗搀烛影,风叶乱琴声,聒耳的或许是名利裹挟着的喧嚣吧。
月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
开了窗邀约清风明月进来占据,其实是拥有一轮属于自己的明月。
钱钟书先生还说,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
我以为书窗是人类文明的标记,书窗的退化乃至消逝是现代人沦落的一种方式,让高楼大厦侵占了心灵的家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强化训练夜晚韩少功月亮是别在乡村的一枚徽章。
城里人能够看到什么月亮?即使偶尔看到远远的天空上一丸灰白,但暗淡于无数路灯之中,磨损于各种噪音之中,稍纵即逝在丛林般的水泥高楼之间,不过像死鱼眼睛一只,丢弃在五光十色的垃圾里。
由此可知,城里人不得不使用公历,即记录太阳之历;乡下人不得使用阴历,即记录月亮之历。
哪怕是最新潮的农村青年,骑上摩托用上手机,脱口而出还是冬初一腊月十五之类的记时之法,同他们抓泥捧土的父辈差不多。
,原因不在于别的什么——他们即使全部生活都现代化了,只要他们还身在乡村,月光就还是他们生活的重要一部分。
禾苗上飘摇的月光,溪流上跳动的月光,树林剪影里随着你前行而同步轻移的月光,还有月光牵动着的虫鸣和蛙鸣,无时不在他们心头烙下时间感觉。
相比之下,城里人是没有月光的人,因此几乎没有真正的夜晚,已经把夜晚做成了黑暗的白天,只有无眠白天与有眠白天的交替。
我就是在30多年漫长的白天之后来到一个真正的夜晚,看月亮从树阴里筛下满地光斑,闪闪烁烁,飘忽不定;听月光在树林里叮叮当当地飘落,在草坡上和湖面上哗啦哗啦地拥挤。
我熬过了漫长而严重的缺月症,因此把家里的凉台设计得特别大,像一只巨大的托盘,把一片片月光贪婪地收揽和积蓄,然后供我有一下没有一下地扑打着蒲扇,躺在竹床上随光浪浮游。
就像我的一本书里说过的,我伸出双手,看见每一道静脉里月光的流动。
盛夏之夜,只要太阳一落山,山里的暑气就消退,辽阔水面上和茂密山林里送来一阵阵阴凉。
童年里的北斗星就在这时候出现,妈妈或奶奶讲述的牛郎星织女星也在这时候出现,银河系星繁如云,星密如雾,无限深广的宇宙和无穷天体的奥秘哗啦啦垮塌下来,把我黑咕隆咚地一口完全吞下,天幕上闪烁不定的遥远彼岸上步步逼近。
我是躺在一个凉台上吗?人身在何处?也许我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太空人在失重地翻腾和漂浮?也许我是一个无知无识的儿童在荒漠里孤单地迷路?也许我是站在永恒之界和绝对之境的入口,正在接受上帝的召见和盘问?……这是一个必须绝对诚实全盘招供的时刻。
我突然明白了,所谓城市,无非是逃避上帝的地方,是没上帝召见和盘问的地方。
山谷里有一声长叫,大概是一只鸟被月光惊飞了。
1.“月亮是别在乡村的一枚徽章”这句话题的含义是什么?答:2.联系全文,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月光的?答:3.在暑气消退的盛夏之夜,作者产生了哪些联想?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A.月亮“像死鱼眼睛一只,丢弃在五光十色的垃圾里”,表达了作者对喧器的城市生活的厌恶之情。
B.月光是乡村生活的一部分,它在乡村人的心灵深处烙下了时间的感觉。
C.作者从不同的侧面用多种手法描写月光,如从视觉、听觉角度描写,比喻、拟人、排比手法等。
D.城市没有真正的夜晚,只有无眠的白天和有眠的白天,在忙碌中难享美好月光,难寻与自然交流的机会。
E.文章后半部分写盛夏之夜的种种美好联想,目的是为了填衬城市生活带来的思想空虚。
【参考答案】1.月光是乡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禾苗、溪流、树林这些和乡村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流动着月光,在乡村人的心上烙下了时间的感觉。
2.一是选用富有表现力的动词,表现月光的动态美,如“飘摇”“跳动”等词生动形象;二是从不同的视角,写月光的特点:①从视觉的角度,写树阴里筛下满地光斑,闪闪烁烁,飘忽不定的流动美;②从听觉的角度,写树林里、草坡上、湖面上的月光洒下叮咚、哗啦的音韵美。
③反衬手法,结尾写用鸟叫一声飞走了,反衬月光的皎洁明亮。
三是情景交融,对月光的描写中融入作者喜爱自然,融入自然的深情。
3.(1)①牛郎织女美丽的神话传说②深广宇宙无穷天体的奥秘③亲近自然与自然对话的奇妙境界(2)抒写作者摆脱城市喧嚣,回归自然与自然真诚交流的思想感情。
4.CE(C无排比,E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融入自然与自然真诚交流的向往之情)奥斯维辛的雪在奥斯维辛解放60周年纪念活动的电视实况转播里,看到奥斯维辛正飘飞着鹅毛大雪,仿佛老天也为之动容,流下冬天的眼泪,洒下祭祀的白花。
远处苍茫的背景下,奥斯维辛集中营那些处在低洼之地的木制和砖砌的营房和毒气室,在洁白飞舞的雪花中,静静地伫立着,无言地出示着历史的一份浸透着血泪的证言。
触动我的不仅仅是纪念活动的场景,而是所有参加这一活动的人们一致要求,一定要把活动放在露天举行,虽然天正下着大雪。
触动我的还在于,出席纪念活动的包括法国总统希拉克、俄罗斯总统普京、乌克兰总统尢先科、波兰总统瓦希涅夫斯基在内的40多个国家领导人,他们都和所有出席纪念活动的普通人一样,坐在那里,头顶着一样纷飞的大雪。
所有的国家领导人,在讲话的时候,都要把帽子摘下来,让雪花洒满头顶。
130万人犹太人曾经被关押在奥斯维辛集中营里,110万人死在这里,苏联红军为了解放奥斯维辛集中营,60万人死在这里,是应该这样脱帽站立在这里,让我们的头和我们的心一起为战争中无辜死去的亡灵垂下来。
无论是以致以哀思、幽思、还是反思,是报以忏悔、遗恨、还是缅怀,是出于悲伤、愤怒、还是激动,所有的人们都应该为人类自身曾经犯下的惨无人道、灭绝人性的罪行,垂下头来。
所有出席纪念活动的各国领导人,都无一例外地置身在纷飞的大雪之中,所有发言者都脱帽垂下头来,看来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却将形式变成了内容的一部分,而且是血肉相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不是将纪念活动移花接木变成了一种显示自己或展示自己的盛大Paity。
我们常常爱说和世界接轨,从此次奥斯维辛解放60周年纪念活动中,我们应该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我想起有一次在长江三峡上的经历,航船途经一个小地方停靠码头,天正下着不大不小的雨(并不是雪),从码头到岸边的大路上,大约有五六百米,早早就铺好了长长的一溜红地毯,红地毯的尽头,停着一辆黑色的小轿车,都已经淋湿在淅沥沥的雨水中。
一位领导(不知是什么级别的领导)要下船,刚刚走下船梯,立刻就有一把伞花开一般张开,遮挡在领导的头顶,一行人前呼后拥着一路迤逦而去。
船舷旁围着许多看热闹的人,有人在大声呼喊着:“让列宁同志先走!”戏谑中含有讽刺和不满,自然流露的都是情绪。
这样的做法,在我们这里已经见多不怪,习以为常。
我们上行下效,愿意把大小一切活动搞得形式雷同而仪式堂皇。
在官本位的思想指导下,我们更愿意把大小领导推在醒目的位置上,不管是在任何活动中,都让他们像是唱戏的主角一样风光无限才是。
因此,如果是我们来操办奥斯维辛解放60周年纪念活动,我们会怎么办?自然,也许我们会操办得更好,但我们会坚持一定要把活动放在露天举行吗?虽然天在下着大雪。
我们会让各国领导人无尊卑非长幼地都站立在风雪之中吗?会不会搭建一个临时的主席台和遮挡风雪的塑料棚?会不会好心好意地为他们每个人头顶花开般张开一把伞?当然,更会不会在群众到齐顶着风雪站立老半天之后,才让各国的领导人在掌声中烘云托月般鱼贯出场?在他们出场的时候让扩音喇叭大声地播放着他们的头衔和名字?而在活动结束之后,让所有人仍然立风雪中,而“让宁同志先走”?也许,这真的是值我们思考和借鉴的。
奥斯维辛的雪,真冷,真白,那样的晶莹,清澈。
选自肖复兴《我的人生笔记》1.文中画线句“看来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却将形式变成了内容的一部分,而且是血肉相连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的“形式”与“内容”如何理解?答:2.请结合上下文说说“我们应该得到的有益的启示”的具体内容是指什么?答:3.有人说文章结尾句颇有意蕴,值得玩味。
谈谈你的理解。
答:4.文章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
请结合具体的内容,就其中的两种表现手法的作用作简要分析。
答:【参考答案】1.“形式”是指所有出席纪念活动的各国领导人(所有的人),都无一例外地置身在纷飞的大雪之中,所有发言者都脱帽垂下头来,虔诚地哀悼亡灵、缅怀英烈、忏悔人类曾犯下的罪行。
“内容”是指哀悼亡灵、缅怀英烈、忏悔人类曾犯下的罪行”2.①不要“把大小一切活动搞得形式雷同而仪式堂皇”;或:反对搞形式主义,重视活动本身的实际意义。
(2分)②抛弃“官本位思想”不要总把大小领导推在醒目的位置上,不管是在任何活动中,都让他们像唱戏的主角一样风光无限;或:不要在活动中一味地突出领导,杜绝“官本位思想”。
(2分)3.①与文首构成呼应,圆合文章的结构。
②奥斯维幸的雪,冷,白,清澈;它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出席纪念活动的0多个国家领导人哀悼的真诚合行事作风的平易,奥斯维幸的大雪中纪念活动,反衬出我们的某些官员的官本位思想是多么的严重!反衬出我们的形式主义多么严重!③一语双关。
表面指天气的寒冷,雪的晶莹,清澈。
同时又表现心情的悲痛,所以说“冷”;而这次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纯粹”不是维了章显什么,而是一种虔诚的悼念和忏悔,又让人觉得晶莹、清澈。
4.文章中的生动的叙写,精当的议论;对比、排比、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首尾呼应、绾接自然的结构艺术等等,都是可以选取的答题点。
只要能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语句顺畅,言之成理即可。
(每一个要点3分。
)示例①:文中有一段描写文字:“天正下着不大不小的雨(并不是雪),从码头倒岸边的大路上,大约有五六百米,早早就铺好了长长的一溜红地毯,红地毯的尽头,停着一辆黑四的小轿车,都已经淋湿在淅沥沥的雨水中。
”读到此处,读者定会揣想,是何方神圣将驾临此处,须如此铺张而堂皇的仪式恭迎?“一位领导(不知是什么级别的领导)要下船,刚刚走下船梯,立刻就有一把伞花开一般张开,遮挡在领导的头顶,一行人前呼后拥着一路迤逦而去。
”一句又形象地勾勒出那活动操办人极尽巴结讨好上司之能事的嘴脸何某些官味十足的领导者高达形象!描写文字简洁而意蕴丰厚。
示例②:文章前半写40多个国家领导人在奥斯维幸解放60周年纪念活动上,“和所有出席纪念活动的普通人一样,坐在那里,头顶着一样纷飞的大雪。
”“在讲话的时候,都要把帽子摘下来,让雪花洒满头顶。
”他们平易而深挚的悼念姿态与我们的某些官员的“不管是在任何活动中,都像是唱戏的主角一样风光无限”官老爷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比描写中作者的爱憎、褒贬不言自明。
示例③:文章的第⑦段拥了排比,反问的新词手法。
“我们会让各国领导人无尊卑非长幼地都站在风雪之中吗?会不会搭建一个临时的主席台和遮挡风雪的塑料棚?会不会好心好意地为他们每个人头顶花开般张开一把伞?当然,更会不会在群众倒齐顶着风雪站立老半天之后,才让各国领导人在掌声中烘云托月般鱼贯出场?在他们出场的时候让扩音喇叭大声地播放着他们的头衔和名字?……”一连串的反问句,将官本位思想之严重官老爷作风之恶劣暴露得多么充分!示例④:鲜明得对比(略)示例⑤:精当得议论(略)示例⑥:结尾艺术(略)中庸的雪阮萍①在冬天作客的雪往往是鹅毛大雪,这种通常是需要呼啸的风声鸣锣开道的,需要鹤辇鸾车虚张声势的。
中庸的雪显然不是折中雪,而且和这种隆重热烈的气氛相反,中庸的雪的到来简朴冷清,或者说悄无声息,是有着微服私访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