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情感的火花创设智慧的课堂 (2)

合集下载

最新孙双金情智课堂的魅力

最新孙双金情智课堂的魅力

孙双金情智课堂的魅力情感与智慧共生——孙双金情智课堂的魅力孙双金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江苏省教育学会理事。

曾荣获“全国师德先进个人”、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和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等称号。

现任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校长,情智教育的倡导人,是情智课堂的领军人物。

事迹收入《江苏教育名人录》《中国当代教育名人录》和《全国小学语文名师精品录》。

一、情智课堂的经典思想(一)情智教学的探索情智教学是着眼于发展学生情感潜能和智慧潜能的教学。

它着力于唤起学生沉睡的情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情感更丰富、更高尚,让学生智慧更灵动、更丰厚。

古人说:“亲其师而信其道也”,“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夫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些均应说明教学离不开情感,情感是教学艺术的核心,是教学艺术的生命,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是没有魅力的教学,是不能真正深入学生内心世界的教学。

因此,教师走进课堂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情感。

语文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思想是人类几千年智慧的结晶,人们在交流思想的过程中传递智慧,碰撞智慧,产生智慧。

怀特海认为,“一个不重视智慧训练的民族是终究要灭亡的民族。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认为,“知识是通过外在获取的,而智慧是个体内在生成的。

知识不等于智慧,但智慧统帅知识!”在当今知识爆炸时代,教师仅教知识肯定是不行的,语文教学要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发展智慧,丰富智慧。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感和智慧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人处在平等、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才能思维灵动,智慧的火花才能不断闪现。

尤其当人处在兴奋状态下,往往会灵感涌动,妙思联翩,奇思异想迭出不穷。

相反,人如处在压抑、恐惧的学习的状态下,往往思维之门禁闭,大脑一片空白,茫然不知所措。

鉴于此,情智教学要求教师做到如下几点:1.教师要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是情智教学的土壤和空气。

2.教师要用自己的情感来唤起学生的情感,以情激情、以情唤情是情智教学的重要原则。

教师点燃智慧的火花

教师点燃智慧的火花

教师点燃智慧的火花教师是社会的明灯,是培育人才的工匠,更是引领学生走向成功的导航者。

正是由于教师的付出和教导,才能点燃学生内心的智慧之火,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破浪前行。

本文将从教师的角度探讨教师如何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一、了解学生教师要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首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兴趣和学习需求。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在知识的获取、思维的发展以及兴趣的培养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

教师要善于观察和倾听,了解学生的优势和不足,针对性地设定学习目标和方法。

二、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是点燃智慧之火的前提。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对某一领域的潜在兴趣,并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可以通过讲解生动有趣的案例、组织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

三、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是点燃智慧之火的重要环节。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可以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主动思考并形成独立见解。

同时,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深入研究。

四、激发学生自信学生的自信心对于点燃智慧之火至关重要。

教师要通过正向激励和肯定,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无论学生取得怎样的成绩,教师都要关注和肯定他们的努力和进步,让他们相信自己拥有克服困难和取得好成绩的能力。

同时,要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积极参与课堂的意识。

五、创设良好学习环境学习环境对于点燃智慧之火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感到安全和舒适。

教室布置应整洁美观,教学设备齐全,保证课堂的秩序和纪律。

同时,教师要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互相合作和分享。

六、关注学生发展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

教师可以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

活力、魅力、效力——“三力”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活力、魅力、效力——“三力”语文课堂教学模式

活力魅力效力——新桥中心小学“三力”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微探摘要:语文教学百花齐放、流派纷呈,但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离不开它的根——语言文字,更散不了它的魂——阅读和写作。

我们理想的语文课堂——“三力”课堂是活力课堂、魅力课堂、效力课堂。

它的基本标志是:“三力”课堂是平等互尊的和谐课堂,是生活再现的生命课堂,是自主、合作、探究的高效课堂,是充满情趣的创新课堂,是持续生成的反思课堂。

它有五个特点:激发一个情趣、突出两个全程阅读、提供三个保证、做到四个尊重、鼓励五个挑战。

在操作上它强调:强化预习,把握读的起点;勤于练笔,读写有机结合;举三反一,厚重文化积淀;含英咀华,实现“以文化人”;质疑探究,激发学习思维。

我们期望通过“三力”课堂建设提升教育的品位,提升教育的效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语文叙事、写景、蕴趣、寓理、抒情,所以语文学习应该是一件充满情趣又幸福惬意的“美差”。

不过鸟瞰我们的语文课堂,尤其是农村小学的语文课堂,我们发现老师和学生往往是苦不堪言。

老师苦在“咬文嚼字”,学生苦在“死抄硬背”。

课堂上,语文老师要么浮光掠影,学生跟着走马观花、囫囵吞枣;要么把学生当做婴儿,将文本中生动有趣的语文知识嚼得很碎,一口一口地喂给学生。

试想这样的课堂学生又怎能体味出个中滋味?怎能深刻理解到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怎能从语言文字中获取生命的活力,在语文学习的活动中展示生命的魅力,产生欣赏语文、思考语文、表现语文、创造语文的效力呢?虽然说语文教学百花齐放、流派纷呈,但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离不开它的根——语言文字,更散不了它的魂——阅读和写作。

语文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心甘情愿”“迫不及待”地深入进去(阅读语言文字),在一番“身临其境”“其乐融融”地醉心体验(领悟语言文字)之后,得以“心满意足”“回味无穷”地轻松出来(驾驭语言文字)。

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师循循善诱、抛砖引玉,学生质疑探究、陶醉酣畅。

活力、魅力、效力“三力”并举,师生痛快淋漓,成功的喜悦时时闪现。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齐雅东关小学摘要:目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整合三维目标。

方法:关心学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创设情景,注重知识储备。

结果:好奇心是智慧的火花,求知欲是学习的动力。

结论:学生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如何去爱护、激发、诱导、培养学生。

关键词:好奇心;求知欲;兴趣;质疑;创设情景1好奇心的重要性好奇心是万能之力,他为我们打开了认识自我和理解世界之门。

心理学家将好奇心定义为:个体对新异刺激的探究反应,对新鲜事物和现实,人有着去了解和探究的本能。

爱因斯坦说过:“我内心深信科学探索的发展主要在于满足对知识的渴望。

”朱棣文教授说:“要成为一名著名的物理学家,首先要有好奇心,对自然的好奇,对普通事物的好奇。

”对于学生来说,身边的世界是那么陌生、新鲜、神秘,他们的内心充满了好奇,在心灵中充溢了探索、求知的欲望。

好奇心不仅是探索性学习的推动力,而且还是创造力及思想变通性的前提条件。

匈牙利籍美国机动研究学者哈米﹒克赛克斯赞特美哈利在90年代初研究了人类的创造力,他总共采访了91位富有创造力的人物,其中不乏著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科学家、诗人、音乐家、历史学家、以及艺术家。

在所有具有如此创造力的人士当中,克塞克斯赞特美哈利发现了两个倾向:狂热的、近乎着魔的坚韧毅力与鲜明突出的好奇心。

[]1研究证明,“一个富有好奇心的人能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体验乐趣,这种乐趣又会激励他不知疲倦地去探索未知领域,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好奇心就像是性能优秀的赛车引擎,保证赛车勇往直前,在激烈的竞争中遥遥领先”。

[]22传统教育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中国古代的读书人为了读书,提倡“头悬梁,锥刺股”,为今生今世建功立业而奋斗。

有兴趣要学,没兴趣也要学。

传统教育强调背诵,模仿记忆“熟能生巧”。

如果学生陷入“死记硬背”,则虽然掌握了一些知识,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方式,这种循规蹈矩式教育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点燃学生心灵情感的火花(全文)

点燃学生心灵情感的火花(全文)

点燃学生心灵情感的火花(全文)摘要:语文教学中注重情感教学,用自己浓烈的情感感染学生,引起他们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来获取教学的最佳效果。

怎样才能点燃学生心灵情感的火花呢,我认为应做到:开门见山,先入为主,情景创设,激发学生兴趣等等。

关键词:点燃心灵情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加强情感教学应该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硬性教学目标,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语文教学中注重情感教学,用自己浓烈的情感感染学生,引起他们情感的共鸣,激发学生高昂的学习情绪,来获取教学的最佳效果。

那么,怎样才能点燃学生心灵情感的火花呢,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上唤起学生情感动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起:一、开门见山,先入为主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

如教学冰心的《小桔灯》,教师可自制小桔灯,在导入新课之前,将模型展示出来,引起学生的集中注意和有趣思考,引起学生寻求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感性材料,也为学生架起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过渡的桥梁。

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冰心奶奶笔下的《小桔灯》该是怎样的呢?文中小姑娘的形象又是如何呢?又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的录像带,春暖花开、桃红李白等春景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或放一曲《春天在哪里》的录音,创造意境,使学生在美妙的乐曲声中自然进入对课文的学习。

二、情景创设,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学生学习的注意和兴趣的持久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所以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以以情感为切入口进行教学。

如讲小说《故乡》时,教师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再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调,有节奏地朗读“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戴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用力地刺去。

课堂教学中如何闪现与点燃“思想火花、智慧火花、创新火花”

课堂教学中如何闪现与点燃“思想火花、智慧火花、创新火花”

案例分析新课程NEW CURRICULUM课堂教学中如何闪现与点燃“思想火花、智慧火花、创新火花”温剑(江西省赣州市瑞金市第三中学)b.与强碱反应:Al2O3+2NaOH=2NaAlO2+H2O2.两性氧化物:既可与酸反应又可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二)氢氧化铝:Al(OH)3制备方案:可溶性铝盐溶液中加入弱碱(氨水)Al3++3NH3·H2O=Al(OH)3↓+3NH4+(Al(OH)3易溶于强碱,难溶于弱碱:氨水)化学性质(两性)a.与酸反应:Al(OH)3+3HCl=AlCl3+3H2Ob.与强碱反应:Al(OH)3+NaOH=NaAlO2+2H2O(Al(OH)3与盐酸反应生成铝盐和水,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水)两性氢氧化物:既可与酸反应,又可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氢氧化物。

【教学反思】本课运用火锅事件引发兴趣,以铝的氧化膜为什么没有起到保护作用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探究,同时引出氧化铝的两性,降低新知识难度。

运用类比方式推进氢氧化铝两性的学习,创新设计在此处插入氢氧化铝的制备探究实验,由于药品选择和滴加顺序不同而呈现不同现象,针对氢氧化铝溶于强碱事实,进而引出对氢氧化铝两性的探究。

•编辑孙玲娟一、“四课”模式———“十点、二法、三火花”1.“四课”:即备课、上课、听课、评课。

2.“四课”模式———“十点、二法、三火花”:就是在备课、上课、听课、评课时,都紧紧围绕并应用“十点、二法、三火花”这个统一的模式进行。

(1)“十点”指的是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要抓住的十个点:知识要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关键点;疑点;兴奋点;疏忽点;知识生长点;创新点;亮点。

(2)“二法”指的是两种方法即“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体现与优化。

(3)“三火花”指的是“思想火花、智慧火花、创新火花”的闪现与点燃。

二、课堂教学中如何闪现与点燃“思想火花、智慧火花、创新火花”在“四课”模式的应用中,许多老师对于如何闪现与点燃“思想火花、智慧火花、创新火花”感到困惑。

用情感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

用情感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

用情感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发表时间:2018-03-14T15:47:19.857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1月01期作者:欧雪梅[导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欧雪梅(旺苍县东河小学四川旺苍 628200)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8)01-0101-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下面谈谈在情感教育中的一些实践。

一、师生共同解读文本内容,接受真挚情感的熏陶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很多作品都包含着作家自己的人生阅历、思想感悟、审美观念,作者还通过一些生动形象、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一些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把自己的这些想法展示出来,这样的作品都是值得老师认真研究、学生认真学习的。

老师在上这些课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去理解这些情感,要详细、深刻地解读教材,让学生明白课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作者的态度。

通过老师对教材的解读,让师生的情感可以一起参与到课文中,老师富有感情的解说也可以获得学生的共鸣。

比如说,我在上《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的时候要让学生明白朝鲜人民虽然不是中国志愿军的亲人,但胜似他们的亲人,他们之间的感情是非常真挚的,他们是并肩战斗的战友,也是相依为命的朋友。

文中的大娘为了能够把打糕送到阵地,昏倒在了路旁,为了能够救伤员,失去了自己的小孙孙;文中的小金花和妈妈成功救出了老王,但是妈妈却和敌人同归于尽;文中的大嫂为志愿军战士挖野菜被炸伤了腿,我让学生通过这些事例的理解,体会朝鲜人民和中国志愿军之间的感情,体会这种用鲜血凝结而成的伟大友谊,从中接收到感情的熏陶。

滋润情感幼芽点燃智慧火花

滋润情感幼芽点燃智慧火花

滋润情感幼芽点燃智慧火花——李吉林情境教学特色简评情境教学是以江苏省南通师范二附小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为代表的教学流派。

情境教学“顺乎其(儿童)发展规律,滋润情感的幼芽,点燃智慧的火花,让他们显示各自的聪明才智和潜在的力量,从中获得认识的快乐,道德向上的快乐,成功的快乐。

”情境教学以促进儿童整体和谐发展为主要目标,从而有效地克服了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

同时,情境教学又注重对传统的继承和对其它学科成果的借鉴。

李吉林从我国古代文艺理论的“境界说”和外语情景教学中吸取营养,从脑科学和心理学的研究中觅取理论依据,以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为理论指导,巧妙地把儿童的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平衡、协同大脑两半球的相互作用,促进儿童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

情境教学是我国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枝奇葩,对于全面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和发展儿童的整体素质有着创新意义。

情境教学实验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四个阶段:创设情境,进行片断语言训练;带入情境,提供作文题材;运用情境,进行审美教育;凭借情境,促进整体发展。

情境教学有四个特点:形真、情切、意远和理寓其中。

创设情境有六种途径: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以图画再现情景,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等等。

这里,仅从观察、想象、情感和语言训练几方面论述情境教学的主要特色。

一、观察与情境教学观察是通向心灵的门户,是智慧最重要的能源。

儿童正是通过观察认识变幻莫测的世界。

情境教学十分重视观察,在具体情境中强化生活感受,从而把语文教学和实际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李吉林说:“情境教学,往往从观察入手。

大量的观察,在儿童眼前展现出一个个富有美感、意象广远的情境,极大地丰富了儿童的表象。

儿童对世界认识的加深,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表象积累的广度与深度。

”李吉林经常组织有目的的观察活动,观察的客体从宏观的宇宙世界:春夏秋冬、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到儿童的周围世界:山川田野、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所有这些,都深深地烙刻在孩子们的脑海中。

情感火花的点燃有赖情境的创设

情感火花的点燃有赖情境的创设

情感火花的点燃有赖情境的创设新课标如是说:“对学生的评价应关注情感与价值观和知识方面的指标。

”“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只注重知识方面的传授,更要注意创设情境氛围,把学生的情感态度渗透于学习过程中,以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

一、情感的沟通源于语言的诱导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灵的门扉,是引导学生开启知识之门的钥匙。

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语言不但要准确,还要形象。

语言的生动形象,能将抽象的化为具体,深奥的讲得浅显,枯燥的变得风趣,更主要的是沟通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使学生爱学习。

我曾听一位老师在上《会摇尾巴的狼》时,在让学生质疑时,一学生提出:“狼的脚上有脚趾吗?”面对这样一个不着边际的问题,老师竟说:“你倒不如问狼身上有没有毛?”全班同学听后哄然大笑,继而是缩回一个个小手——他们都怕自己的问题招来冷笑。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个性还会张扬吗?课堂还有快乐、还有童真吗?NO,这简直就是一种摧残!如果我们真有爱心,关注学生的情感,你不妨这样说“你的问题很有意思,有机会我们到动物园去仔细观察一下吧。

”这样巧妙的引导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也使得课堂不会节外生枝。

总之,只要心中有爱,我们就会想出一切办法去鼓励学生,教好每一个学生。

学生也才能更有兴趣听你讲课,学习也更积极主动。

二、音像传情,利于调动情愫根据小学生具有情景性易兴奋,易受感染的心理特征,若能适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的情愫会更容易调动起来,对课文的理解也更具体形象。

而音乐是最容易表现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之一,如果我们善用它,以音导情,就更容易将学生理性的思维转移到情境交融的境界中,如在教学《草原》一课时播放《草原民歌》。

不但让学生更形象地了解课文内容,而且让没到过草原的同学也感受到了草原的广阔与壮美,还有那里的民俗风情;教学《桂林山水》先播放《我想去桂林》以轻快美好的音乐激发学生学文的兴趣,让学生如临其境,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震撼他们的心灵,从而得到情感共鸣。

激发课堂探讨热情 点燃个性思维火花

激发课堂探讨热情  点燃个性思维火花

激发课堂探讨热情点燃个性思维火花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重要场所,如何激发学生的课堂探讨热情,点燃他们的个性思维火花,是每位教师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下面就是一些方法和策略,帮助教师激发学生的热情,让他们在课堂中展现个性的思维和能力。

教师需要营造积极、开放的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是学生思维火花的起点,在一个积极、鼓励、尊重和开放的环境中,学生才能够真正地展现出自己的个性和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肯定学生的各种努力和成果,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展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

教师还可以创设一些互动和合作的机会,让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和借鉴,激发他们的思维火花。

教师应该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和教学方法。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喜好和方式,教师需要针对这些差异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一些实例、案例和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提供一些资源和指导,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风格来展现自己的思维和能力。

教师可以设定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和任务,引导学生展示个性化的思维和能力。

开放性的问题和任务是可以有多种答案和解决途径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考和理解来寻找答案。

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策略和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展示个性化的思维和创意,例如思维导图、讨论小组等。

教师在评价和反馈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时要注重个性和多样性。

教师应该对学生的个性思维和能力予以肯定和赞赏,不仅关注答案是否正确,还注重学生思考的过程、创新性和合理性。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具体的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个性化的思维和能力。

激发学生的课堂探讨热情,点燃他们的个性思维火花,需要教师通过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和教学方法、设定开放性的问题和任务,以及注重个性和多样性的评价和反馈等方式来实现。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潜能,让他们在课堂中展现出个性化的思维和能力,获得更有意义和深远的学习体验。

点燃智慧火花,提升德性素养 ——《学会看包装》教后反思

点燃智慧火花,提升德性素养 ——《学会看包装》教后反思

点燃智慧火花,提升德性素养——《学会看包装》教后反思《学会看包装》一课是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0第1课时内容,主要引导学生学会看包装上的信息,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观察对比,找出保证商品质量的信息,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学问,从而养成细心观察、认真动脑、勇于探究的良好习惯,做一个聪明的消费者。

为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在课的设计上我重点关注了“如何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智慧,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达到德性的提升”。

主要做到了以下三点:一、关注教情学情,确定教学重点本节课的出发点是让学生在初步参与社会经济生活的阶段,具备一定的消费常识和技巧。

通过让学生搜集一些商品的包装,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观察对比,找出保证商品质量的信息,引导学生了解购买商品过程中的一些基本常识,培养学生的消费技巧,做一个聪明的消费者。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四年级学生。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辨别是非、真假的能力,也有了一些初步的生活经验。

他们在以往的日常生活中,已经跟随父母或自己独立进行过消费行为了。

经过课前调查,我发现96%的学生有过独自购物的经历,58%的学生知道买东西要货比三家,要看生产日期等一些购物小知识,但81%的学生对商品的包装袋上必须要标明哪些事项,什么样的商品是“三无商品”“假冒伪劣商品”不是很清楚,不知道带有什么样标志的商品更让人放心。

也就是说他们对商品的质量以及如何做一个聪明的消费者还缺乏深刻的认识。

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搜集包装袋、展示、对比、交流、归纳和总结等学习活动,学习如何从商品的包装袋上发现有用的信息,辨别商品是不是合格产品,结合自己经历的购物体验来获取生活经验,做一个聪明的消费者。

二、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实践智慧本课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

整节课的课前、课中、课后,我始终让学生在生活的情境中搜集资料、观察发现、实践应用,因此,学生对于手中的各种各样的包装袋,有熟悉感和生活感,探究起来更有切实的感受,这为实现教学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激发情感渴望 点燃心灵火花——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们创新能力

激发情感渴望 点燃心灵火花——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们创新能力

9学子 2017.03探索与创新激发情感渴望 点燃心灵火花——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们创新能力陈 蕾摘要:新课程下我们应扬起“改革创新”的旗帜,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犁出一方绿色的土壤,激发孩子们的情感渴望,让课堂生机盎然,充满浓浓的韵味。

创新的课堂是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诸要素的和谐统一体,它应该是自然、健康、充满活力的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张扬他们的个性,使课堂真正成为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课堂。

关键词:课堂教学;改革;创新能力新课程引发了我们对传统课堂的反思,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课堂?新课标为我们勾画了教学极富魅力的课堂新境界。

我们应创设一个平等、轻松、开放的平台让他们尽情发挥,使学生的个性飞扬起来,让学生的思维灵动起来,让思想在无形中渗透、让知识在探究中建构,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成长。

一、改变教学模式,提高创新意识在创新活动中,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抓住创新机会,启动创新思维,运用创新方法。

然而传统的教育思想把人们的大脑看成一座知识“仓库”里,教育的任务是往这些“仓库”放人知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只重传授知识,学生被视为“知识容器”“两脚书橱”,思维限制在老师设定和书本知识的框框内。

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只习惯于接受,而不习惯于思考和论证,由此,不易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有独立见解、有开拓能力的人才。

因此,要培养创造型人才,课堂教学模式必须从只重传授知识的模式转变为主动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开展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创新能力”的研究,把学生当作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而不只是当作认知体来研究。

“施教之功,贵在引中,妙在开窍。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主动地学,有创造性地学。

通过两年的课题实践研究,已形成了“导入—探究—应用—评价”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模式。

为学校课堂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增添了新的活力。

二、突出个性差异,彰显教学梯度长期以来,学校一直以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学的唯一组织形式,虽然课堂教学具有无可比拟的优点,但这种形式又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缺点。

点燃学生智慧与情感的火花.ppt

点燃学生智慧与情感的火花.ppt

单元内容简介:
第七单元:
本组以思想方法为专题,安排了4篇课文, 25课讲述了将古代兵器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 起而发明了坦克的经过;26课记叙了处国的一 位小朋友,小时候从家门口数了十步埋下木匣, 五年后只数了五步就挖出了木匣的故事,悟出 了周围的一切都在不断发生变化的道理;27、 28课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告诉人们不要自以为 是,人各有所长,不要拿自己的长处奚落别人 的短处,看问题要全面,物有所短,不要因为 它的长处而看不到它的短处。
布置综合性学习“做生活的有心人”。 1、观察生活,发现不便之处,作记录。 2、思考改进和解决问题的办法,记录。 3、尝试把其中一项做成看得见的作品,在展示台上展示。
课例《科利亚的木匣》:
指名读第2自然段: 找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动词:放、盖、踩、
撒,从埋木匣的这一连串的动作中,你体会到 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
第八单元教学目标:
1、阅读爱的故事,发现生活中“爱”的 故事,体会“什么是爱”,学会关爱别人学 会感激别人的关爱。
2、随文认识汉字共62个,会写字38个。 3、通过朗读、观察、查询、交流、讨论 等方式,丰富积累语文知识。 4、通过各种朗读练习和表演课本剧读教学策略
点燃学生智慧与情感的火花
陈平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中)冰心
爱一个人,意味着要为他的幸福而高兴,还要为他 能够更幸福而去做需要做的一切。——(俄)车尔尼雪 夫斯基
只有爱人,才能使自己的内心感到无限的幸福。— —歌德
强烈的爱,会给人无穷的智慧、巨大的力量。对爱 的追求,会使人变的纯洁、高尚。——(法)法郎士
在探究阅读中开启学生的心智。
(1)由果溯因,引导学生深度探究。 《矛和盾的集合》
(2)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探究。 《科利亚的木匣》

用情感的火花点亮语文课堂

用情感的火花点亮语文课堂

用情感的火花点亮语文课堂1.用教师的情感感染学生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崇高的,神圣的,教师的自身情感直接影响学生。

教师流露出的要是积极的情绪。

因为积极的情绪是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

如果情绪热烈高涨,就能给人以欢乐、鼓舞和奋进,使人充满信心,进而感到轻松自然。

同时,还应该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热爱自己所教学科的任何内容,要知道,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将自己对学科的热忱和感受随着教学内容一道带给学生,以拨动、引发、激起学生情感上的涟漪和共鸣。

教师要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

如果学生反感、甚至厌恶教师,那么其所教学科自然没有学习兴趣。

教师要对学生倾注全部爱心,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对弱势群体要倾注更多的爱。

例如,在语文课堂讨论中,有些胆小的同学不爱发言,这时,老师就及时地用目光激励他们,即使他们在回答中出现错误,也首先肯定他们的大胆;同时,作文批改中,多鼓励、少批评。

对学生的点滴成功都给予真诚的鼓励,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不断满足自尊、爱的归属心理需要,增强自信。

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做学生的网友和笔友,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信、可亲、可爱,产生一种满意、喜爱的情感。

教师应想办法,用自己的真诚赢得学生的信任:平时,关心和尊重学生;课堂中,随时关注学生的动态,用炽热的爱心和期待的目光激励和鼓舞学生,借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的决心。

优秀的教师往往能在教学中通过与学生的目光接触,问答中的言语交流,积极主动地进行感情交流,把对学生的爱、期望和信任也随之融入其中。

教师的感情投入得到的自然是学生的真情回报。

“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自然会对教师的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情感。

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朗读。

教师在做示范朗读时感情充沛,注意抑扬顿挫。

比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重在写景,但同时又流露着时光易逝,功业难建的感叹,读时要注意这种情感。

起句“大江东去”,“大”字易稍缓,重读,以烘托气氛。

让语文课堂迸发出情感的火花

让语文课堂迸发出情感的火花

让语文课堂迸发出情感的火花作者:周玉琴来源:《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2年第04期阅读教学中如何唤起学生的情感品味文本中的情味,构筑起“情感场”?笔者认为让学生在“情感元素这一“催化剂的作用下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中去。

一、创设情境,情感参与情感是文章的灵魂,是教学艺术的核心,是教学艺术的生命。

教师走进课堂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情感。

我经常利用情态语言激情,以多媒体课件(录像等)、激情故事、悬念等创设情境,让情景剧表演“入情”,促使学生入文入画,入情入境。

如教学《天鹅的故事》一文,我首先组织学生观看冰封湖面的课件,体会老天鹅处境的艰难。

学生对老天鹅的灵性有了认识,心中便十分喜爱这些鸟儿。

学生再读课文就极易形成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学生的情感参与了,再引导学生在“情”与“文”的交融中自主阅读,学生读来就会有情有境、趣味盎然。

二、品词析句,情感深化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学会朗读感悟,即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内容,体会出感情来,通过反复朗读进入文中情景,使学生明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一道理。

如教学《海伦·凯勒》一文第4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学会了……”“学会了……”“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不分昼夜”吸着……”“不停地书写”等词句“拼命地摸读”“摸出了血”体会海伦·凯勒学习的如饥似渴,体验她在学习过程中经受的正常人根本无法想象的磨难与痛苦,感悟其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学生边读课文,边想象文字描绘的情境,联系自身的学习实际进行感悟,在品词析句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朗读吟诵,情感共鸣1.范读启情。

在导入新课后,教师可范读全文,让学生充分从范读中去思索,对照、鉴赏、揣摩,达到启情之目的。

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教《十里长街送总理》时,用哀婉的语调读着:看到他矫健的身躯“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慈祥的面庞……”在范读之后,“该是她问学生:‘常常幸福’愉快的感情,为什么老师读得反而低沉了、轻了、慢了?”显然,教师范读后再通过提问,促使学生深思,激发学生的情感,体现了范读启情。

点燃情感的火把,焕发课堂活力

点燃情感的火把,焕发课堂活力

点燃情感的火把,焕发课堂活力摘要:小学语文老师应以丰富饱满的情感去激励、感染学生,注意语气、语调以及语言节奏,加深学生在学习语文课文时的情感理解,使其以愉悦的心情投入到学习中去,并同老师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学策略“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感染学生的是情,震憾学生的依然是情。

可以这么说,没有情感的教学是不吸引人的教学。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出发,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列为课程目标之一,更可见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教师只有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在引领学生与文本的真情对话中,体验感悟,真正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才能使教学过程中的知、情、意、行相统一。

一、情景交融,以情入境教材中选的课文,大多情文并茂,是进行情感教育的绝好材料。

在课堂中,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尽可能让学生领悟文中所蕴含的真善美。

而情感重在领悟,贴标签似的简单告诉学生课文表达了什么感情,学生只会记下一个冷冰冰的概念。

学生只有真正用心去品味文中的感情,与课文产生共鸣,才能受到情感的熏陶。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绘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让他们仔细品味、咀嚼,受到感染和熏陶,引人入境,从而入情、移情。

其次,还要用形象的教学手段将学生引入情境。

教师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为学生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使学生得到充分的情感体验。

二、精心设计课堂的导入引发学生情感新时期的小学生聪明好动,情感丰富,如果教师在上课之初能够引发学生兴趣,“第一锤”能够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教师的讲课会像磁石一样“吸引”学生,让学生迅速产生学习的激情。

这就是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良好的“开场白”或者说良好的开端,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这是在为课堂教学铺石引路,能够为整个课堂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氛围。

为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抓住学生的情感释放,做好“第一锤”的文章,所以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多媒体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所感,并与教师的上课形式产生共鸣,从而让学生快速进入小学语文课堂的“情感世界”之中。

点燃情感激活创新

点燃情感激活创新

利用“班班通”点燃文本情感,激活思维创新吉安市思源实验学校彭英语文是灿烂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走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

我们在追求的语文教学如潺潺灵动的溪流,如一坛陈年老酒,能拼出醇香美味,品出文化与韵味,必须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刻的交流,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感情,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为作品中的形象、意境,乃至情节、结构、词句所打动、所感染。

情感是学生学习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激发学生情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尤其语文教学更应引导学生动之以情,悉心品位,达到情感共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除了传授知识以外,更应引导学生的心灵与文本的内涵进行交流,从而产生共鸣,让情感教学的语文课堂更精彩。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

因此,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鉴于语文的这一教育特点,合理有效的运用“班班通”,就可以实现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共鸣。

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作者魏巍以志愿军的口气,深情地追忆了与朝鲜人民许多难以忘怀的往事,表现了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

学生体会文中所表达的中朝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会有一定的困难。

在教学中,只有激起学生内心的情感,引发学生与文本的共鸣,才能走进文本,感悟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实现人心与文心的共鸣。

才会迸发出思维火花的创新。

平时老师上课只能用语言和肢体表达,多媒体能直观形象逼真地将语言中的情镜展现出来,能把学生吸引过来,让学生从听觉,视觉,感观上去领略语言文字描绘“美”的情景,从而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小语教材第九册《狼牙山五壮士》是描写抗日战争时期狼牙山五位壮士为了掩护部队前进,英勇牺牲。

如果老师光用语言介绍,不管你的语言多么感人,处在新世纪的学生不能感受到当时的情景,无法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和感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燃情感的火花创设智慧的课堂——《背影》教学叙事及反思曾经听过一堂课,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感知并研讨了课文内容,在“体验与反思”中,许多学生谈起了自己与父母这之间的故事,谈着谈着,竟然有学生哭了,有听课的教师竟也忍不住泪流满面。

佩服之余,不禁充满疑惑,课堂教学怎么可以这么动情?可是,这个学期在教学《背影》一文时,我自己也经历了这样感人的一幕——有学生在课堂上流泪了。

我终于明白,学生的内心确实是一片汹涌的大海,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情感发泄。

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学生的情感就能引起共鸣。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抓住“情”这一主线,以情导情,就能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一)意外惊喜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后,我重点抓住了背影引导学生分析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并通过让学生分析作者四次流泪体会儿子对父爱的理解。

教学顺利过渡到最后一个环节。

这时意外出现了。

当时我用了一个过渡句:“同学们,血浓于水,亲情无价,父母之爱,是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情感。

遗憾的是很多人在拥有它的时候,没有发觉。

这种爱,可能并不惊天动地,它也许就是床头的一件衣服,放假回家时的热腾腾的饭菜,也许是一件特殊的礼物,也许是一次风尘仆仆的看望,也许仅是一个鼓励的眼神……作为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父母的人,你感受到了吗?你有过被父母感动的记忆吗?想一想吧!让我们也来说说自己的父母。

”然后我播放了歌曲《父亲》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静静聆听歌曲。

并且利用多媒体展示歌词:那是我小时侯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忘不了粗茶淡饭将我养大忘不了一声长叹半壶老酒等我长大后山里孩子往外走想儿时一封家书千里循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都说养儿能防老可儿山高水远他乡留都说养儿为防老可你再苦再累不张口儿只有轻歌一曲和泪唱愿天下父母平安渡春秋(学生边听歌曲,边看歌词,竟然鸦雀无声。

我知道,学了《背影》一文,学生了解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深沉的爱,领悟了文中渗透的父慈子孝的真情,再加上这首歌曲,学生的情感已被唤起)以下是学生情感被唤起后所作的发言:生1:我想起了我爸爸爱我的一幕幕……我的爸爸非常希望我能成材,可是的不争气,经常拿着不理想的试卷灰溜溜地回家。

可是,爸爸并没有批评我,而是鼓励我:“我相信你,只要努力,你一定会好起来,千万别灰心!”在爸爸的鼓励下,我重新有了信心,渐渐地,我的成绩进步了。

我感谢我的爸爸!教师点评:鼓励是最好的教育方法,你爸爸鼓励你,让你有了自信,让你有了现在的成绩。

你有一个好爸爸,好好珍惜吧,别辜负了爸爸对你的期望!生2:我的爸爸是一个农民,没有魁梧的身体,也没多少文化。

他平时对我很好,可是,如果我在学习上有一点马虎,他就对我非常严厉。

记得有一次,我一边做作业,一边听歌。

爸爸回来看到了,举起手重重地打了我一顿……(学生语声哽咽,说不下去了)教师点评:知道你的爸爸为什么打你吗?(学生点点头)你说你的爸爸没多少文化,他是一个农民,他深知当农民的辛苦。

他希望你能学好文化知识,希望你能有出息,希望你能过上幸福和生活,他才这样做的,知道吗?(学生开始啜泣,点头)其实,打在你身上,痛在他心里呀!这正体现了你父亲对你最深的爱!(学生伏在桌上哭,周围许多学生眼圈微红,我知道,学生的情感已引起共鸣)……最后,我再放歌曲《父亲》,让学生的心灵再次涌起对父亲的爱。

这一次效果特别好,很多学生都忍不住哭了,他们伏在桌上,似乎在想着什么。

其实,我自己此时也想起了我的父亲,感到鼻子酸酸的。

我知道,学生精彩的回答和我精当的点评,掀起了课堂教学的高潮。

师生互相启发和感染,唤醒并激活原有的体验与认识,实现了新的认知建构。

于是,我布置了课后作业:让我们以“我的爸爸”为题,把自己父亲的故事写下来,让我们也用行动表达自己对父母亲的爱吧。

(二)课后反思课后,我想了很多,从教十多年来,我还是第一次经历到这种情况。

作者情、学生情、教师情和谐统一,这才是语言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啊!可是,我们却未能常常创造这样的境界,作为一个从教多年的语文老师,在感动之余,更多的是遗憾。

我的脑海里始终徘徊着一个念头:教师该人怎样做才能调动学生的情感呢?认真反思这一堂课,我感觉到了以下几点:首先,研读教材“入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有言:“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语文教材是情感传播的载体,凝聚着人类情感的方方面面。

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特定的情境,如《最后一课》中那悲壮浓郁的爱国情,《风筝》中那感人至深的手足情,《乡愁》中那强烈忧郁的思乡情等等。

教师必须以教材为主线,充分挖掘课文内在的情感内容,使德育以情感为引导,智育以形象为先导,在保证落实知识技能目标的前提下,调动各种手段,利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要真正落实这一情感目标,老师在上课前应该认真钻研教材,走进文本,走进作者,体会并把握作者寄寓于文中的思想感情。

为了教好这一课,我在课前认真阅读了教材、教师用书、网上又查寻了资料,把握了作品的主题,也真切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以及儿子对父爱的感悟。

于是,我充分利用文章的情感因素,构思了这一堂课。

事实证明,只有教师自己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才能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运用课文中生动美好的形象,把作者寄寓于文中诉思想情感淋漓尽致地传送到学生的心田之中,激起学生内心的感情波澜。

其次,阅读对话“悟情”。

语文是感性学科,成功的教学应把学生调入作品营造的意境中,让学生入情入境。

为了让学生入情入境,语文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把心放进去,与文本进行亲切交谈。

抓住人物的语言和人物的思想,体会人物的情感。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在读中思,在读中悟,在自主的阅读体验中走进课文所创造的意境,走进作者的心灵,与作者进行对话。

在交流对话的基础上结合文本语言所创设的情境氛围,组织学生把真切的阅读感悟或美好的心愿说出来。

教学《背影》时,我组织学生读了四遍:第一次朗读课文,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第二朗读课文,理解父亲对儿子的关爱;第三次跳读课文,明白儿子对父爱的领悟;最后结合歌曲,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再次默读全文,走进自己的情感生活。

通过这样反复朗读,学生真正走进课本人物的内心世界,读出了作品所表达的情和意,对作品中人物形象和情感意义有了自己的体验,最终获得了超越文本的、多元的、独特的情感体验。

为了让学生“悟情”,教师应立于善于营造宽松、和谐与安全的阅读对话情境,在教学设计中为学生自主阅读和体验感悟搭建宽阔的活动舞台,真正把阅读对话交流碰撞的时间和权利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地与课文进行对话。

教师应设计开放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阅读,组织学生进行入情入境的阅读交流和体验感悟,在读出作品所表达的情和意的同时,引导学生敞开心扉,进行多种维度、各种层面的阅读对话与智慧互动。

教师还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宽容学生的不成熟、不完美,赞赏学生的反思意识和批判性阅读,努力使课堂阅读和对话活动成为主要的语文实践,使师生共同沐浴于一种至爱至诚、至真至美、和谐温馨的人文光辉之中。

第三、教学评价“导情”。

在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对话的过程中,教师精当的点评——课堂评价非常重要。

教学评价正是教师作为“促进者”的体现。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给予及时、恰当的评价,对学生精彩的发言给予最大的鼓励,对理解不是很到位或观点出错的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的思维向正确的方向探索,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让那些表面的、肤浅的、幼稚的思想向纵深处发展。

课堂评价运用得精妙,对于创造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深化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升华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思路等方面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本堂课最后一个环节,学生联系自己实际谈自己的情感生活时,有不少学生不能理解自己亲人对他的严格要求,教师适时的加以引导,让学生对亲情有了正确的认识。

如学生2,他在说起自己的父亲打他时,语气中带有埋怨,带有不解。

但老师对他提的问题“你知道爸爸为什么打你吗?”引起了他的思考。

在老师的启发下,他正确理解了爸爸对他的爱。

相信他通过这节课,对父爱、对亲情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第四、情境渲染“动情”。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借助多种手段,创设一种艺术情境和情感气氛,让学生置身其中,受到感染,促使学生实现良好的情感体验。

各种新兴媒体为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提供了更丰富、更形象、更直观的手段,利用这些媒体,我们可以更好地诠释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可以更自然在进行情感渗透,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我的学生在《背影》一文的学习中,能够如此“动情”,和背景音乐的恰当运用有分不开的关系。

音乐是一种特殊而富有表达力的语言。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音乐,可以为课堂教学创设一定的氛围,调节学生情绪,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表达力。

但是,背景音乐或歌曲的运用要适时、适量。

因为我们使用的音乐是辅助性的,不能冲淡主题。

在使用中,还要特别注意:(1)恰当选择音乐。

只有对教材的思想内容和乐曲的思想内容作深入的分析,才能选择出与教材思想内容紧密相关的乐曲、歌曲,才能显示出两者结合的威力,才能达到极佳的教学效果。

相信我的学生通过这一课,他们对父母亲,甚至对其他亲人的感情都会有全新的认识,他们会更理解亲人对他们的深沉的爱。

(2)要针对教材本身,针对教学重点,把课文与乐曲、歌曲的内涵,有机地、科学地联系在一起,如《背影》与歌曲《父亲》就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才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3)恰当运用音乐。

在什么时候使用,使用的次数,都要恰当。

只要运用得好,就能获得极大的效果。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这句话说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

我们教师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纯化学生的情感,就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抓住“情”这一主线,以情导情,运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去激起学生的相应的情感体验,从而把教材中的“此情此景”变成学生的“我情我景”,让学生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陶冶高尚的情操,创造“作者情、学生情、教师情和谐统一”的教学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