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久试验中不同测试循环下排放规律研究
各国汽车排放油耗试验采用的循环工况及特点
各国汽车排放油耗试验采用的循环工况及特点现在世界上关于轻型车排放油耗试验的试验工况主要有三个:欧盟的NEDC工况,美国的FTP75工况以及日本的JC08工况。
NEDC工况主要是欧洲、中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使用;FTP75工况主要是美国、加拿大、南美等国使用;JC08工况主要是日本自己在用,NEDC工况鉴于中国的国V法规和欧五法规的差异度很小,我用国V的相关标准来讲。
1、运转循环NEDC循环由1部〔市区运转循环〕和2部〔市郊运转循环组成,如下列图所示:循环一部〔市区运转循环〕由四个市区运转循环单元组成。
循环单元平均车速:19 km/h最大车速:50km/h循环单元有效行驶时间:195 s每个循环单元理论行驶距离:1.013 km4 个循环的当量距离:4.052 km循环二部〔市郊运转循环〕由一个市郊运转循环单元组成。
试验期间平均车速:62.6km/h有效行驶时间:400s每个循环理论行驶距离:6.955km最大车速:120km/h最大加速度:0.833m/s2最大减速度:-1.389m/s22、循环单元对于自动挡的车来说,运行运转循环只需要控制油门和刹车,让车速在循环曲线规定范围内〔+ -2km/h〕行驶就行了。
但对于手动挡的车,除了限制车速以外,法规还严格限定了换挡时间点和档位。
我贴几张图,大家感受一下。
市区运转循环单元:市郊运转循环单元:恩,NEDC差不多就是这样,这个曲线不好开,需要练习。
FTP75 工况美国工况是现在工作的重点方向,据说京6会采用美标曲线,现在大家全都在一窝蜂的看美标资料,折腾死人了。
美标现在有一个工作循环FTP75〔城市循环〕和两个补充循环〔SC03 高温空调全负荷运转循环和US06 高速、高加速度工作循环〕。
最终试验结果由这三个工况的实际试验结果通过加权所得。
恩,依然是上图!FTP75工况整个运转循环分为三个局部,第一局部为冷启动阶段,耗时505s;第二局部为瞬态阶段,耗时864s ;随后熄火浸车9~11min,再进行进行第三局部,热启动阶段,耗时505s,全程时长约为2474s。
欧5/6轻型车耐久性试验研究
温度 , 使得 阿 累尼乌 斯 方程 式计 算 出来 的 S C R
时 间与 台架 耐久 各 频 段 温度 下 时 间 的 总和 相 等 。
2 2 试验 内容及 程序 .
()整车道路耐久 。根据 62— 08一 C一欧 1 9 20 E
3 试 验 结 果 及 分 析
耐久 实验 中 , 需要 通 过 S C和 S C采 集温 度 B R
如柏 加m∞ ∞ ∞如∞如加m∞
行驶 1 公里 就 进行 I型试 验 , 辆 车 至 少进 行 万 每 两次 试验 , 平 均值 作 为 试 验 结果 。若 两次 排 放 取 结 果 中 有 任 意 一 种 排 放 物 误 差 大 于 相 应 限 值 ( HC≤3 % 、O≤7 % 、 O ≤2 % )贝 增 加排放 3 C 0 N x 9 ,0
J n 2 1 u .02
文 章 编 号 :0 5—35 (0 2 0 0 1 0 29 82 2 1 )3— 37— 5
文献标志码 : A
欧 5 6轻 型 车 耐 久 性试 验研 究 /
刘 庆 侯献军 李菁元。 , ,
(. 1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 汽车工程系 , 河南 新乡 4 3 0 ;. 5 0 3 2 武汉理工大学 汽车工程学 院, 湖北 武汉 40 7 30 0; 3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 中心 试 验研究所 , . 天津 30 6 ) 0 12
器, 测试收 集 车辆 2次 S C循 环 的三 元催 化 器 温 R
度 M p图 , 过 阿 累尼乌 斯 方 程式 折算 到车 辆 行 a 通 驶标准温 度 ( 台架 老化 循 环 中三元 催 化器 有 效 标准温度 , 法规 中推荐 为 80 所需 的老化 时间。 0 %) ( ) 过发 动 机 S C循 环 , 集 至少 2 n 2通 B 证 试 验 方 案
城市道路耐久试验技术研究——基于汽车中国第五阶段排放汽车故障诊断系统项目
近 日,富含有毒、有害物质的P M2 . 5 雾霾天气 相 应 的 试验 技 术 和 方法 , 旨在 为进 一 步规 范城 市
已影 响 我 国 大部 分地 区 ,给 我 们 生 活 带 来极 为 不 利 的 影 响 ,汽 车尾 气排 放 是 重要 起 因之 一 ,汽 车 尾 气 污 染物 排 放 控 制 已迫 在 眉 睫 。 正在 制 定 的 国 五 中 已明确 了环 保 和 节能 的 必要 性 和 重要 性 ,其
a u t o mo b i l e t e c h n o l o g y d e v e l o p me n t s . T h e y wi l l a l s o p l a y k e y r o l e s i n t h e f u t u r e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t h e a u t o i n d u s t r y . Th i s a t r i c l e i l l u s t r a t e d t h e OBD r o a d e n d u r a n c e t e s t o f c e r t a i n b r a n d c a r s , a n d p r o v i d e d e x p l a n a t i on o f r o a d e n d u r a n c e t e s t f r O m t e c h n i c a l a s p e c t s . Ba s e d o n t h e t e c h n o l —
汽油车GPF耐久排放特性的试验研究
汽油车GPF耐久排放特性的试验研究作者:孙国斌潘炳佳来源:《汽车科技》2020年第04期摘要:依照国六标准GBl8352.6-2016,对一辆装备GPF的国六轻型直喷汽油车,采用标准道路循环(SRC)在整车耐久转鼓上运行16万km耐久试验,每间隔1万km里程进行国六I型排放试验。
结果表明:随耐久里程增加,PN/PM排放明显降低,其他排放污染物略有上升,CO2变化不明显。
跑行至5万km时,PN排放比0km时下降了两个数量级,并在后续的耐久跑行中趋于稳定。
在WLTC排放测试循环的49速度段中,低速段(Low)对PN排放的贡献权重最大。
关键词:GPF;PN;WLTC;耐久试验中图分类号:U46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550(2020)04-0026-04孙国斌现就职于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主要从事汽车的测试认证和项目管理等工作。
1引言近年来,随着中国CAFC法规的日趋加严,涡轮增压(Turbocharger)+汽油缸内直喷(GasolineDirect injection)因可以有效地提高发动机的动力性与燃油经济性,已经成为轻型汽油车的主流动力总成技术路线。
但是,采用汽油缸内直喷技术会减短燃料与空气的混合时间,导致混合气混合不均匀,使得汽油机的颗粒物排放的质量和数量都显著增加。
当前国六排放法规GBl8352.6-2016即将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标准明确要求生产商对汽油车的颗粒物排放进行控制,并且新增了颗粒物数量(PN)需满足6×1011的法规限值要求。
GPF(汽油机颗粒捕集器)作为降低直喷汽油机颗粒物排放的主要后处理技术之一,已逐步在国内直喷汽油车型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GPF工作原理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GPF载体材料是堇青石,其主要优点在于成本低、热膨胀系数低以及耐高温和机械强度高。
GPF构造上具有许多平行的轴向蜂窝孔道,而且相邻的蜂窝孔道两端交替堵塞。
其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GPF的过滤机理为让燃烧产生的尾气流经多孔介质载体壁面,尾气中的微粒通过各种机制被捕集在载体壁面内及载体壁面上。
不同技术路线柴油机运行WHTC循环排放特性研究
中汽中心科研课题研究报告不同技术路线柴油机运行WHTC循环排放特性Emission Characteristic of Diesel Engines with Different Technical Routes Running WHTC Cycle课题编号:13142309承担部门:试验所课题负责人:尹超完成日期:2013年5月目录第一章研究背景和试验方案 (4)1.1 欧洲重型柴油车辆排放测试循环的发展 (4)1.2 北京市地方标准采用WHTC循环的背景 (6)1.3试验方案 (8)1.3.1 试验发动机和测试系统 (9)1.3.2 WHTC试验流程 (10)第二章SCR柴油机运行WHTC循环的排放特性 (12)2.1 试验发动机和研究内容 (12)2.2 WHTC与ETC排放对比 (12)2.2.1 潍柴WP5.200E40发动机WHTC与ETC排放对比 (12)2.2.2 福田戴姆勒OM457LA.IV/4发动机WHTC与ETC排放对比 (14)2.3 冷启动WHTC循环与热启动WHTC循环对比 (15)2.3.1 冷启动和热启动循环发动机运行状态差异 (15)2.3.2 冷启动和热启动循环发动机排放差异 (19)2.4 本章小结 (21)第三章DOC+POC柴油机运行WHTC循环的排放特性 (22)3.1 试验发动机和研究内容 (22)3.2 WHTC与ETC排放对比 (22)3.2.1雷沃IE4D160-e4EP发动机WHTC与ETC排放对比 (22)3.2.2扬柴YE4DB1-40发动机WHTC与ETC排放对比 (23)3.3冷启动和热启动循环发动机排放差异 (24)3.4 本章小结 (26)第四章DPF柴油机运行WHTC循环的排放特性 (27)4.1试验发动机和研究内容 (27)4.2 WHTC与ETC排放对比 (27)4.2.1福建奔驰651955发动机WHTC与ETC排放对比 (27)4.2.2卡特彼勒C18IVH发动机WHTC与ETC排放对比 (28)4.3冷启动和热启动循环发动机排放差异 (29)4.4 本章小结 (31)第五章总结与展望 (32)参考文献 (34)附件 (35)摘要本课题对采用SCR、EGR+DOC+POC,以及EGR+DOC+DPF三种不同技术路线的6台柴油机进行了DB11/964-2013规定的WHTC试验和GB17691-2005规定的ETC试验。
轻型汽车排放试验循环对比研究
轻型汽车排放试验循环对比研究叶松;李玲;石则强【摘要】In order to control the light vehicle emissions of pollutants effectively, the emission test cycle needs to simulate actual road vehicles in working condition. This article described the mainstream world of the Europe, the United States, the Japan and other test cycle of the light vehicle emissions and analyzed the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test cycles. On this basi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China's light vehicle emissions test cycle was suggested.%为了有效地控制轻型汽车排放污染物,排放试验循环需要模拟汽车在实际道路行驶工况。
本文介绍了欧洲、美国和日本等世界主流轻型汽车排放试验循环,并对不同试验循环进行对比和分析。
在此基础上,对我国轻型汽车排放试验循环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
【期刊名称】《交通节能与环保》【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4页(P6-9)【关键词】轻型汽车;排放;试验循环;稳态工况;瞬态工况【作者】叶松;李玲;石则强【作者单位】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88;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88;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8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664.8为了减少轻型汽车在使用过程中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影响,改善环境质量,各国相继对其提出了排放控制要求,制定了强制性排放法规,以控制汽车污染物排放量的快速增长。
耐久性试验数据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工业生产的日益复杂化,产品的耐久性成为衡量其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耐久性试验是对产品在规定条件下进行连续工作或承受一定周期性载荷的能力进行评估的重要手段。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耐久性试验数据的分析,评估产品的耐久性能,为产品设计和改进提供依据。
二、试验方法与设备1. 试验方法本试验采用连续载荷法,即在规定条件下,对样品进行连续加载,直至样品出现失效为止。
试验过程中,记录样品的载荷、时间、位移等数据。
2. 试验设备(1)试验机:选用型号为XXX的万能试验机,该试验机具有高精度、高稳定性、大载荷等特点。
(2)数据采集系统:选用型号为XXX的数据采集系统,该系统具有高采样频率、高精度、抗干扰能力强等特点。
三、试验数据1. 试验样品本次试验共选取了10个样品,均为同批次生产的产品。
2. 试验条件(1)载荷:根据产品设计和使用要求,设定试验载荷为XXXN。
(2)温度:试验过程中,环境温度控制在(20±2)℃。
(3)时间:试验持续时间为XXX小时。
3. 试验结果(1)载荷-时间曲线:根据试验数据,绘制了载荷-时间曲线,如下所示:(2)位移-时间曲线:根据试验数据,绘制了位移-时间曲线,如下所示:四、数据分析1. 载荷-时间曲线分析从载荷-时间曲线可以看出,样品在试验过程中,载荷基本保持稳定,没有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这表明样品具有良好的耐久性能。
2. 位移-时间曲线分析从位移-时间曲线可以看出,样品在试验过程中,位移逐渐增大,但增加速度相对较慢。
这表明样品在长期承受载荷的情况下,变形较小,具有良好的耐久性能。
3. 失效模式分析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发现样品的失效模式主要为疲劳断裂。
这可能是由于材料本身存在缺陷或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应力集中等原因导致的。
五、结论1. 样品具有良好的耐久性能,在长期承受载荷的情况下,载荷和位移变化较小。
2. 样品的失效模式主要为疲劳断裂,需进一步优化材料性能和加工工艺,提高产品的耐久性。
排放后处理耐久性试验及设计验证-美国西南研究院
HOT VIBRATION TEST FACILITY SOUTHWEST RESEARCH INSTITUTE DEPARTMENT OF
ENGINE AND EMISSIONS RESEARCH
SIGNAL CONDITIONING
THERMOCOUPLES
TEST PART
ACCELEROMETERS
• DESIGN VALIDATION 设计验证
- Verify durability over a wide range of operating conditions - OEM specific
R
EXHAUST AFTERTREATMENT DESIGN VALIDATION
• VERIFY THAT THE CONVERTER ASSEMBLY MEETS
R
DIESEL AFTERTREATMENT VIBRATION TESTING 柴油后处理振动试验
• OEM Durability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 Similar to Catalytic Converter Hot Vibration • Hot or Cool Exhaust Stream Tests (depending on
• Increased Use by OEMs and Canners
R
STEPPED VIBRATION TEST
R
STEPPED VIBRATION TEST
R
VIBRATION TESTING WITH “COOL” EXHAUST STREAM
• Similar to Vibration Testing with Hot Exhaust Gas • Exhaust Gas Stream <300°C
城市道路耐久试验技术探究
城市道路耐久试验技术探究一、国内排放耐久试验现状为达到国五要求,在我国的综合使用环境下,包括驾驶习惯和特点、各种道路和路况、气候环境及燃油品质的影响,综合评价OBD的综合技术性能。
为此,以某款轿车的数十辆样车为基础,进行国五-OBD 整车道路耐久试验技术争辩。
依据国五中整车耐久性试验要求,每辆试验样车需完成160000km的道路行驶试验。
包括首次3000km磨合后的排放试验,以后每隔10000km,以固定的间隔检测汽车污染物排放量直到累计行驶里程达160000km,总计17次里程间隔的常温下冷启动后排放污染物排放试验(以下简称“I型试验”)。
完成整个车辆的试验周期目标时间为64周。
依据国五G.5.1.1中I型试验运转循环要求,由市区运转循环和市郊运转循环组成。
其中,市区运转循环由4个重复单元组成、每个单元由15个工况组成,总计有效试验时间为780s,平均车速达19km/h;市郊运转循环由21个工况组成,总计有效试验时间为400s,平均车速达62.6km/h,最大车速120km/h,最大加速度0.833m/s2。
目前为止,污染把握装置耐久性试验(以下简称“V型试验”)有3种方法:方法一:汽车底盘耐久试验转股试验。
其循环运行过程都应符合图1运行规范。
耐久试验由自动驾驶仪操作,11个循环组成,每个循环6km。
前9个循环依据运行规范正常加速减速,第10个循环以89km/h匀速运行,第11个循环以最大加速度加速到113km/h行驶3km,然后正常制动减速至车辆停止,怠速15s后其次次最大加速度运行。
方法二:汽车试验场跑道运行,人工驾驶,循环规范同上。
方法三:城市道路运行,人工驾驶,试验规范应与跑道上或底盘测功机上所进行的运行规范图1的内容具有实际上相同的平均车速、车速分布、每千米的停车次数和每千米的加速次数。
目前为止,大多数认证试验都以前两者方法为主。
笔者结合汽车实际运行状况,争辩实施了被忽视的、很少接受的第三种方法,城市典型道路耐久试验方法。
轻型汽车耐久性试验的研究(doc 50页)
汽车试验场轻型汽车耐久性试验的研究摘要汽车可靠性的耐久性试验及其研究对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世界上各大汽车制造企业都将汽车试验场的耐久性试验作为提高汽车产品开发质量的重要环节,并制订了比较完整的耐久性试验方法。
而汽车试验场内的快速可靠性、耐久性试验相对汽车实际使用的强化系数的研究和估算是制订汽车试验场可靠性、耐久性试验行驶规范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制订规范的重要依据。
本文分别从汽车零部件与整车的角度出发,通过大量试验研究和深入的理论分析,用两种方法估算了汽车试验场道路相对湖北地区实际使用道路的强化系数。
即(1)测定计算法:基于疲劳积累损伤理论估算强化系数,该方法主要适用于零部件;(2)故障统计法:基于对汽车发生的故障进行统计分析估算强化系数,该方法既适用于整车,又适用于零部件,本文以整车为研究对象。
方法(2)充分利用了1030系列轻型载货汽车在汽车试验场内和在实际使用道路上进行可靠性、耐久性试验的数据,结果更具说服力。
对整车用故障统计法进行汽车试验场道路强化系数的研究在国内属首次应用。
在此研究的基础上,确定了汽车试验场耐久性行驶试验规范的原则、分析评价方法,并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规范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
【关键词】:可靠性,汽车,汽车试验场,试验规范THE RESEARCH OF LIGHT-AUTOMOBILE DURABILITY TESTIN THE PROVING GROUND OFABSTRACTThe reliability and durability experimental research is crucial for automakers product quality and development. All of world-known automakers treat durability tests in a vehicle proving ground as an important step in the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have drawn out a relatively integrated system for durability experiments.I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and the important basis in drawing up the automobile proving ground reliability and durability test running standard, that studies and estimates the intensifying factor of fast reliability and durability test in automobile proving ground relative to the practical situation.Two ways have been adopted in this paper to estimate the intensifying factor of the road surface in proving ground relative to the practical road, respectively proceeding from components and motor vehicle, i.e. (1) calculating method: based on fatigue accumulation damage theory. This method applies mainly to components. (2) statistical method: based on counting and analyzing the failure of automobile tests. This method applies both motor vehicle and components. In this paper, motor vehicle has been taken for object of study .By the second method, the author has made full use of the test data which D.F.M had conducted 1030 serial light trucks reliability and durability tests in both proving ground and the practical road. It makes the result be of great persuasion.Based on the research, this paper confirms several principles to establish durability test regulations, and the analysis and evaluating methods to durability test. Through a validate test, proves this regulation has rationality and scientific characteristic.Key Words: reliability, vehicle, vehicle proving ground,test regulation目录摘要 (Ⅰ)ABSTRACT (Ⅱ)目录 (Ⅲ)第一章绪论 (1)1.1 课题研究意义 (1)1.2 国内外现状及发展趋势 (2)1.3 课题研究内容 (3)第二章道路强化系数的理论依据和估算方法 (4)2.1 问题的提出 (4)2.2 理论研究基础 (5)2.3 测定计算法 (9)2.4 故障统计法 (17)2.5 Ford对我国汽车试验场道路强化系数的估算 (32)第三章耐久性行驶试验规范制订的若干问题 (34)3.1 耐久性试验的目标 (34)3.2 规范制订的基本原则 (34)3.3 耐久性行驶试验规范的制订 (36)3.4 耐久性试验结果的分析与评价 (36)3.5 按试行规范道路强化系数的估算 (37)第四章验证试验 (38)4.1 试验情况介绍 (38)4.2 试验结果 (43)4.3 验证结论及对规范的评价 (46)第五章结论 (47)5.1 研究工作的主要结论 (47)5.2 论文创新点 (47)5.3 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47)参考文献 (49)致谢 (51)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2)论文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1.1 课题研究意义在汽车整车开发中,为了提高汽车产品的可靠性和耐久性,需要了解整车及其各总成系统的关系以及总成和零部件的失效情况,同时需要获得数据资料,因此有必要进行大量的可靠性和耐久性试验,对其试验结果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处理,从而为汽车产品的研究、设计提供准确有效的可靠性数据资料;与此同时,通过可靠性和耐久性试验,对失效样品进行分析,找出其失效的原因和薄弱环节,采取相应的对策,达到提高汽车产品可靠性的目的。
轻型汽车耐久性试验
试验前准备
试验目的明确
明确耐久性试验的目标,如评估车辆在特定条件下的性能、检测 潜在的故障模式等。
试验计划制定
根据试验目的,制定详细的试验计划,包括试验条件、测试设备、 测试程序和数据收集与分析等。
车辆选择与准备
选择符合试验要求的轻型汽车,确保车辆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并 进行必要的检查和准备工作。
确保产品质量
耐久性试验是汽车制造商确保产品 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试验可以发 现和解决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问题, 提高产品的整体质量。
试验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自20世纪初汽车工业兴起以来,耐久性试验就成为了汽车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的耐久性试验主要依靠人工 测试,随着科技的进步,自动化测试逐渐取代了人工测试。
试验后处理与评估
数据整理与分析
01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提取有关车辆性能
的关键信息,如磨损、振动、噪声等。
结果评估与解释
02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对车辆的性能进行评估,识别潜
在的问题和改进点。
报告编写与提交
03
编写耐久性试验报告,总结试验过程和结果,并提出
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04
轻型汽车耐久性试验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考虑多种使用工况
根据轻型汽车的不同使用工况,如城市道路 、高速公路、山区等,进行针对性的耐久性 测试。
05
轻型汽车耐久性试验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智能化试验设备的应用
智能化试验设备提高了试验效率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化试验设备在轻型汽车耐久性试验中得到广泛应用。这些设备 采用先进的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能够自动化地完成试验任务,大大提高了试验效率 。
试验过程
通过对车辆的行驶系统、制动系统、传动系统及 电气系统进行严格的测试和评估,找出潜在的问 题和改进点。
发动机耐久与排放关系
选择性催化还原后处理技术(SCR)技术路线
通过燃烧系统优化、增用SCR技术降低NOx排放。
排气污染物排放控制系统在有效寿命内能否都满足 要求,达到预期的实施效果,耐久性是关键
下面以国Ⅳ柴油机为试验对象,利用欧洲稳态循环 (ESC)及欧洲瞬态循环(ETC)试验方法,研究 柴油机在排放控制系统耐久性试验前后排气污染物 的排放特性。
◆ 耐久性试验前后,气体污染物排放随发动机运行工况的变化
趋势基本一致。
◆ 在ETC试验中,CO浓度峰值出现在高速公路,HC浓度峰值
出现在乡间道路,而NOx浓度峰值出现在城市街道。
◆ 在发动机台架试验后,柴油机仍能满足国Ⅳ排放标准,排
气污染物排放控制系统中的POC和DOC出现一定程度的劣 化,但仍能满足国Ⅳ排放要求。
◆ 经耐久试验后,NOx排放量变化极小,CO,HC和PM排放,
在ETC试验分别增加了67%,508%和85%,而在ESC试验 其变化较小。
1896
1920
1987
2006
发动机耐久与排放关系
小组:C组
达到国Ⅳ排放标准的柴油机的技术路线
前提:电控高压喷射系统 废气再循环(EGR)路线
采用EGR降低机内NOx排放,通过颗粒氧化催化剂装置 (POC)降低拦截碳烟中的SOOT部分,再利用氧化催化剂装 置(DOC)降低柴油机排气中的CO,HC和颗粒物中部分可 溶有机成分以及醛类物质。
试验用的国Ⅳ柴油机装有EGR,POC和DOC 的排气污染物排放控制系统
耐久性试验
ESC与ETC试验循环
ESC试验包括13 个稳态的发动机 工况点
ESC试验排放特性分析
耐久性试验前后,据 ESC试验测得的气态污 染物随工况的变化趋 势基本一致
汽车排气系统局部疲劳耐久性试验仿真分析
汽车排气系统局部疲劳耐久性试验仿真分析汽车排气系统是关键的发动机零部件,它负责将废气从发动机中排出。
同时,排气系统庞大的设计,包括排气管、消声器、吸气管等部分。
因此,汽车排气系统表现出良好的疲劳耐久性是必不可少的。
为了保证汽车排气系统的疲劳耐久性,研究人员最近进行了一项试验仿真分析。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简要介绍该研究的目的和结果。
研究目的汽车排气系统的疲劳耐久性与排气管、消声器、吸气管等部分有关,这些部分在长时间使用中容易发生疲劳断裂。
因此,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试验仿真模型,以模拟汽车排气系统在工作过程中的实际使用情况。
他们的目标是通过分析模型得出新的设计指导方针,以满足汽车排气系统的疲劳耐久性标准。
试验设计研究人员使用有限元方法来模拟汽车排气系统的耐久性。
他们设计了一个模型,包括了汽车的发动机和排气系统,模型使用了500000个单元,每个单元尺寸约为2毫米。
这个模型可以模拟排气系统的疲劳过程,并预测其使用寿命和压力受力情况。
试验流程在试验中,研究人员向模型中输入压力和温度数据,以模拟排气系统在工作时的真实情况。
然后,他们根据不同的载荷条件,通过数值方法计算得到了排气系统在使用过程中的应力和变形情况。
结果分析通过试验,研究者发现最容易发生疲劳断裂的区域集中在排气管与消声器连接点、消声器与吸气管连接点等重要部位。
根据评估,路上反复行驶会再次摩擦并引起底部生锈,钢桶管内腐蚀和外部碰撞等因素也是当前排气系统容易疲劳的主要原因。
研究者还发现,加大零粉和碱性物质对中空铁管表面的腐蚀也会影响其耐久性。
研究者推荐在设计阶段应考虑强度增加的措施来提高汽车排气系统的疲劳耐久性。
本文介绍了一项研究,通过试验仿真分析汽车排气系统在工作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研究者运用有限元素方法,通过输入压力和温度数据,以模拟排气系统在工作时的真实情况,最终推荐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强度增加的措施,以提高汽车排气系统的疲劳耐久性。
该研究对汽车排气系统的设计和生产具有指导意义,可以指导汽车生产厂家改进其设计和制造工艺,提高汽车的性能和质量。
产品质量检测中的耐久性能测试方法
产品质量检测中的耐久性能测试方法产品质量检测是保障消费者权益和维护市场秩序的重要环节。
而其中的耐久性能测试方法则是评估一个产品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耐久性能和寿命,从而判断其质量是否符合标准和消费者期望。
本文将探讨几种常见的耐久性能测试方法,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比较。
一、循环测试法循环测试法是一种常见的耐久性能测试方法,它通过反复模拟产品在使用中的使用条件和运行状态,来评估其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的耐久性能。
具体而言,可以通过设置产品使用时间、使用次数或者其他指标来模拟使用情况,如电器产品的开关次数、汽车的行驶里程等。
通过测试产品在一定使用条件下的性能变化情况,可以判断其耐久性能和可靠性。
二、疲劳试验法疲劳试验法是一种通过连续或间隔加载来模拟产品在长期使用中所承受的应力和变形情况的耐久性能测试方法。
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需要承受循环加载的产品,如弹簧、连接件等。
通过在一定的加载条件下进行连续或间断的加载,可以观察和评估产品的变形、开裂、断裂等耐久性能指标。
这种方法能够较好地模拟产品在实际使用中所受到的力学和物理应力,并评估产品的疲劳寿命。
三、环境试验法环境试验法是一种通过模拟产品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使用情况来评估其耐久性能的方法。
不同的产品会有不同的环境条件要求,如温度、湿度、腐蚀等。
通过在模拟环境条件下进行加速老化试验,可以评估产品在极端环境下的耐受能力和寿命。
这种方法可以较好地模拟产品在实际使用中所受到的环境因素的影响,为产品的设计和改进提供依据。
四、可靠性预测方法可靠性预测方法是一种通过统计分析和模型建立来评估产品耐久性能的方法。
通过分析产品的历史数据和故障数据,应用概率统计和可靠性工程理论等方法,可以预测产品在实际使用中的可靠性、寿命及其相应的可靠性指标。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产品设计者和制造商提前了解产品的耐久性能,从而进行相应的改进和调整,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
以上所述的几种耐久性能测试方法各具特点,适用于不同类型的产品和不同的测试目的。
混凝土结构中耐久性能的试验研究
混凝土结构中耐久性能的试验研究一、研究背景和意义混凝土结构作为一种重要的结构材料,其耐久性能直接关系到工程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能。
耐久性能是指混凝土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对外界环境的耐久能力,包括抗压强度、抗渗性、耐久性、抗冻融性等指标。
因此,深入研究混凝土结构中的耐久性能,对优化混凝土结构材料、提高结构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内容1. 抗压强度试验抗压强度是评价混凝土强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评价混凝土耐久性能的基础。
通过试验,研究不同配合比、不同龄期、不同原材料对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影响,分析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变化规律。
2. 抗渗性试验混凝土结构中的渗透问题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影响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能。
通过试验研究不同配合比、不同龄期、不同原材料对混凝土抗渗性的影响,分析混凝土渗透性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3. 耐久性试验耐久性是指混凝土结构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对外界环境的耐久能力。
通过试验研究不同配合比、不同龄期、不同原材料对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分析混凝土耐久性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4. 抗冻融性试验抗冻融性是指混凝土结构在寒冷地区或冬季使用中,对冻融循环的抵抗能力。
通过试验研究不同配合比、不同龄期、不同原材料对混凝土抗冻融性的影响,分析混凝土抗冻融性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三、研究方法1. 材料准备选取混凝土常见原材料进行配制,包括水泥、砂、骨料等。
按照不同配合比、不同龄期,配制不同的混凝土试块。
2. 试验设备试验设备包括万能试验机、渗透仪、冻融循环试验装置等。
3. 试验步骤(1)抗压强度试验:在试块的顶部施加负荷,测量试块的抗压强度。
(2)抗渗性试验:将试块放入渗透仪中,施加一定压力,测量混凝土渗透性的指标。
(3)耐久性试验:将试块置于恒温恒湿条件下,观察混凝土的变化情况。
(4)抗冻融性试验:将试块置于冻融循环试验装置中,测量试块的抗冻融性能。
四、研究结果通过试验研究,得到不同配合比、不同龄期、不同原材料对混凝土结构中耐久性能的影响。
摩托车排放控制装置耐久性试验规程研究
摩托车排放控制装置耐久性试验规程研究
范润利
【期刊名称】《摩托车技术》
【年(卷),期】2008(000)005
【摘要】相对国外摩托车排放控制装置耐久性考核规范要求,我国GB 14622-2007同时规定了耐久性的台架试验方法,这对于降低试验成本和安全风险有很大好处;存在的问题是对于劣化系数DF的用途与作用表达和使用不明确,虽然对于新车型式核准试验要求提交的数据资料应包括DF值,但如何考核该车型排放是否达到标准要求还有待商榷.
【总页数】4页(P30-33)
【作者】范润利
【作者单位】国家摩托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4
【相关文献】
1.基于摩托车耐久性道路试验的车辆性能测试与研究(1) [J], 王震武;董海栋;毛文刚;牛路明
2.基于底盘测功机的摩托车耐久性和工况排放试验中冷却风机出口风速随距离衰减的研究 [J], 张力伟;王仲太
3.预测摩托车第Ⅳ阶段排放标准的排放控制研究 [J], 颜伏伍;夏晓坤;乔媛媛
4.欧盟摩托车和轻便摩托车排放耐久性要求的法规草案介绍及分析 [J], 贾雨;刘慧
兵;王青
5.摩托车排放第二阶段型式核准试验及耐久性考核工作紧锣密鼓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电喷发动机应对“国Ⅲ”排放耐久试验要求的解决方案
电喷发动机应对“国Ⅲ”排放耐久试验要求的解决方案
胡春明;宋玺娟;陈耀强
【期刊名称】《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
【年(卷),期】2010()1
【摘要】中国摩托车第三阶段排放标准中增加了关于排放限值和耐久性试验的要求,对电喷系统的空燃比控制及尾气后处理装置的空燃比"催化窗口"的高温稳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文章提出了氧传感器自适应控制策略并采用了新研制的基于高性能稀土储氧材料的新型三元催化剂。
高性能稀土储氧材料具有高的比表面和高的储氧量以及优异的高温稳定性。
整车试验结果表明,新型三元催化剂不仅具有优异的初始活性,而且具有良好的抗老化特性,能够满足电喷发动机排放耐久试验的苛刻要求。
【总页数】3页(P24-25)
【关键词】第三阶段排放法规;三元催化剂;自适应控制策略;电喷系统
【作者】胡春明;宋玺娟;陈耀强
【作者单位】天津大学内燃机研究所;四川大学化学学院绿色化学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K417.13
【相关文献】
1.S1100柴油机满足非道路国Ⅲ排放要求的试验 [J], 刘胜吉;王雪丰;王建;孙永福
2.国六Ⅰ型排放试验要求和结果浅析——以汽油车为例 [J], 沈涛;曹煜晟;史勖
3.国六Ⅰ型排放试验要求和结果浅析--以汽油车为例 [J], 沈涛;曹煜晟;史勖;
4.国内首台国六重型柴油发动机无故障通过排放耐久性试验 [J],
5.轻型汽车应对国六蒸发排放公告试验的前处理方法 [J], 张允峰;王伟伟;唐基荣;徐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 排 放 法 规 耐 久 性 试 验 中 引 入 了 标 准 道 路 循 和 的 比 排 放 量 与 瞬 态 排 放 变 化 趋 势 。 T H C Ⅴ [ ] 1 ( ) ( )。 和 标 准 台 架 循 环 热 劣 化 是 催 化 试 环 S R C S B C 系 统 与 方 案 验 , 转 化 器 劣 化 的 主 要 原 因 根 据 阿 氏 方 程 计 算 结 果 可 1 , 知 催 化 器 在 方 式 中 持 续 保 持 高 温 状 态 一 段 时 本 研 究 选 用 个 相 同 型 号 的 催 化 器 标 记 为 , S B C 2 A [ ] 2 间 可 以 获 得 与 方 式 同 等 的 热 劣 化 效 果。 使 和 , 。 分 别 用 于 耐 久 试 验 和 耐 久 试 验 S R C B S B C S R C , 台 架 循 环 替 代 道 路 耐 久 循 环 可 缩 短 S 用 耐 久 试 验 中 选 用 某 当 量 比 燃 烧 直 喷 汽 油 机 对 S B C S R C B C 、 , 。 试 验 周 期 节 省 费 用 优 势 明 显 , , 根 据 方 程 计 算 老 化 时 间 再 催 化 器 进 行 劣 化 B A T , 有 研 究 表 明 台 架 劣 化 后 的 三 元 催 化 器 催 化 转 化 为 对 应 的 耐 久 里 程 本 研 究 统 一 用 耐 久 里 , S B C 的 起 燃 温 度 都 升 高 且 的 转 化 程 , , 。 , 老 化 时 间 每 到 一 定 耐 久 里 程 用 某 C O N O和 H C H C 来 代 替 S B C [ ] 3 4 : 效 率 明 显 降 低。 龚 金 科 等 的 仿 真 结 果 表 明 催 化 型 号 乘 用 车 装 载 催 化 器 。 进 行 排 放 试 验 试 A S R C 器 特 征 转 化 率 在 老 化 初 期 快 速 下 降 之 后 缓 慢 变 化 , ;验 中 始 终 用 该 乘 用 车 装 载 催 化 器 在 底 盘 测 功 机 B 且 催 化 器 快 速 老 化 前 大 部 分 气 体 污 染 物 在 载 体 前 得 上 , , 每 隔 一 定 耐 久 里 程 进 行 排 放 试 进 行 耐 久 试 验 , , 到 净 化 而 快 速 老 化 后 部 分 污 染 物 在 催 化 器 载 体 后 验 。 。 试 验 中 所 用 燃 料 均 为 号 汽 油 9 5 [ ] 5 利 用 二 次 空 气 喷 射 进 行 台 架 耐 1 部 才 能 得 到 净 化。 试 验 设 备 及 仪 器 . 1 久 试 验 小 排 气 流 量 时 失 活 区 域 在 催 化 器 入 口 附 近 , , 试 验 中 所 用 的 催 化 器 和 的 性 能 参 数 见 A B [ ] 6 而 大 排 气 流 量 会 导 致 失 活 区 域 位 置 后 移。 文 献 表 。 耐 久 试 验 中 老 化 用 发 动 机 性 能 参 数 见 1 S B C [ ] 对 比 了 与 耐 久 试 验 方 式 对 催 化 器 劣 表 7 S R C S B C 试 验 中 所 用 的 乘 用 车 的 性 能 参 数 见 表 试 。 。 2 3 化 程 度 的 影 响 其 中 和 在 耐 久 试 验 中 劣 化 验 , H C C O 。 中 所 用 的 测 试 仪 器 见 表 4 , , 而 差 异 显 著 且 方 式 劣 趋 势 无 明 显 差 异 N O S B C 表 催 化 器 性 能 参 数 1 化 程 度 大 于 方 式 劣 化 程 度 。 S R C 催 化 转 化 器 作 用 型 式 三 效 氧 化 还 原 型 针 对 市 场 需 求 本 研 究 专 门 开 发 了 一 套 满 足 壳 , 体 型 式 塞 入 式 [ ] 8 国 。 标 准 的 催 化 器 耐 久 试 验 二 次 空 气 喷 射 系 统 载 体 材 料 及 结 构 堇 青 石 , 蜂 窝 Ⅴ - 2 / · 体 孔 密 度 孔 , 基 于 开 发 的 二 次 空 气 喷 射 系 统 比 较 了 标 准 台 架 循 载 9 3 c m / 化 器 正 常 温 度 范 围 ħ 5 7 3 1 1 7 3 ~ , 环 耐 久 方 式 和 标 准 道 路 循 环 耐 久 方 式 下 C O N O 催
( ) 第 期 总 第 期 5 2 3 2 年 月 2 0 1 7 1 0
用 发 动 机 车 V E H I C L E E N G I N E
( ) S e r i a l N o . 2 3 2 N o . 5 O c t . 2 0 1 7
耐 久 试 验 中 不 同 测 试 循 环 下 排 放 规 律 研 究
, , 于 津 涛 熊 兴 旺 肖 广 宇
中 国 汽 车 技 术 研 究 中 心 北 京 ( , ) 1 0 0 1 7 6 摘 要 采 用 标 准 台 架 循 环 和 标 准 道 路 循 环 两 种 方 式 分 别 对 催 化 器 进 行 耐 久 试 验 并 在 不 同 耐 久 : ( ) ( ) , , S B C S R C 里 程 时 分 别 进 行 排 放 试 验 采 用 方 式 时 随 耐 久 里 程 增 加 排 放 无 明 显 变 化 明 显 增 大 有 小 幅 。 , , , , S B C C O N O T H C ; , ; , 增 大 瞬 态 曲 线 由 单 峰 态 变 为 双 峰 态 双 峰 态 峰 值 小 于 单 峰 态 峰 值 双 峰 态 第 个 峰 值 总 体 上 呈 增 大 C O N O为 1 趋 势 第 个 峰 值 无 明 显 规 律 为 明 显 的 单 峰 态 峰 值 总 体 上 呈 里 程 增 , ; , 。 , 2 T H C S R C 排 放 明 显 增 大 呈 增 大 趋 势 先 增 大 后 减 小 瞬 态 曲 线 始 终 为 单 峰 态 峰 值 呈 增 大 趋 势 加 , , , ; , ; C O N O也 T H C C O , ; , 。 双 峰 态 第 个 峰 值 与 第 个 峰 值 总 体 上 均 呈 增 大 趋 势 为 明 显 的 单 峰 态 峰 值 先 增 大 后 减 小 N O为 1 2 T H C : ; ; ; 关 键 词 标 准 台 架 循 环 标 准 道 路 循 环 耐 久 试 验 瞬 态 排 放 : / ⦠ 1 0 . 3 9 6 9 i . s s n . 1 0 0 1 2 2 2 2 . 2 0 1 7 . 0 5 . 0 1 3 j 中 图 分 类 号 文 献 标 志 码 文 章 编 号 : : : ( ) T K 4 2 7 B 1 0 0 1 2 2 2 2 2 0 1 7 0 5 0 0 6 8 0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