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作业——李杜对比
李白与杜甫两位伟大诗人的创作风格对比与分析

李白与杜甫两位伟大诗人的创作风格对比与分析李白和杜甫是唐代最杰出的两位诗人,他们的诗作不仅在当时广受赞誉,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虽然李白和杜甫都是杰出的诗人,但他们的创作风格却截然不同。
本文将通过对两位诗人的创作主题、修辞手法和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对比与分析,来探讨他们的差异之处。
首先,就创作主题而言,李白的作品以豪放奔放为特点,他热衷于描绘壮丽的山水景色、豪迈的英雄人物以及自由不羁的生活态度。
他的诗作中常常充斥着对自然的赞美和抒发自身情感的内容。
例如,他的《静夜思》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以平淡的文字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给人一种宁静和温馨的感觉。
相比之下,杜甫的作品则更偏向于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批判。
他的诗作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世道之艰难,对底层人民的苦难和社会不公进行了揭示和抨击。
例如,他的《月夜忆舍弟》中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首诗以边塞军旅生活为背景,详细描绘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与伤痕,表达了对兄弟的思念之情。
可见,杜甫的作品更加注重社会人文关怀和对民众命运的思考。
其次,在修辞手法上,李白多采用浪漫主义的笔法,他擅长以夸张、夺目的修辞手法来表达内心的豪情壮志。
他善于运用比喻、象征、意象等手法,使诗歌充满魅力和感染力。
例如,他的《登金陵凤凰台》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壮丽的山水景色和追求卓越的决心。
相反,杜甫的修辞方式更加朴实而真实。
他着力于描绘事物的本来面目,凭借着扎实的写实功底和睿智的思考,用诗歌告诉读者真实的社会状态,以及每个个体在其中的悲欢离合。
例如,他的《春夜喜雨》中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他用简练的文字描绘出春雨的意义,突出了自然界的自发适应,展现出一种隐含的和谐和秩序。
最后,在语言风格上,李白的诗歌语言具有豪迈奔放、浑厚洒脱的特点,常常采用句句押韵、音调优美的表达方式。
李杜诗歌对比

二、李七言古诗之比较:
“古体诗”这一称呼在唐代才出现,以别于“近体诗”。古体诗大约沿自汉魏乐府,诗体比较自由,篇幅不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体等等,一般五言七言写的比较多。一般来说杂言古诗多以七言为主,所以也可以算入七言古诗。李白和杜甫的七言古诗(包括七言、杂言乐府歌行)是唐诗七古创作的最高成就。三、李杜的文学风格: 1、李白的“清雄飘逸”: 2、杜甫的“沉郁顿挫”: 论文摘要:李白与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两位星悬日月、高山仰止的伟大诗人;是思想上的承接和发扬者,是时代文化的充分体现者,他们的思想是时代的孕育和个人才性契合的产物,并且散见于他们的创作之中。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并峙的高峰,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史”一个高扬浪漫主义风帆;一个手握现实主义大笔。二者皆是以诗人的个人特性结合时代特点而自成一家的。一个冠以“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一个冠以“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
关键词:创作风格、七言古诗、清雄飘逸、沉郁顿挫
正文:
李白与杜甫在创作风格上都肯定了文学的社会功用。李白在《为宋中丞自荐表》中曾说道:“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而杜甫则在《进雕赋表》中表达了自己的述作之志。这种认识显然来自先秦和汉儒的文学理念。两个人也都反对一味地讲求绮丽靡艳。李白在《古风·其一》中曾说道:“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乔象钟等学者根据李白这首诗而认为李白有复古倾向。李白确实受到了陈子昂的主张的影响,指出了“道丧”的现实情况,并且标举风雅汉魏,但是,李白并不是完全否定建安以后的文学。从李白的诗歌风格上看,李白明显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诗骚的影响有之,而元嘉永明的影响也有。李白的很多作品都曾对陶谢鲍庾等诗人给予了高度评价。而杜甫也曾把李白比作“庾开府、鲍参军”。可见,李白并不是一个旗帜鲜明的复古者。据罗
李杜诗歌艺术的比较

李杜诗歌艺术的比较“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在中国古典诗歌的瀚海中,并立着两座光焰万丈的高峰—李白与杜甫。
这两位天才,不仅代表着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盛唐的高度艺术成就,也代表着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
李白将浪漫主义推向高峰,杜甫则把现实主义推向高峰。
他们都是充分继承了中国诗歌久远的传统,而登上了诗歌艺术最高境界的诗人。
下面将他们的诗歌从题材、体裁、风格上做一比较。
一、题材从诗歌题材上看,李白注重自我,描绘的多是幻境;杜甫注重社会,记录的多是历史。
李白与杜甫所走的是两条相差甚远的创作道路,李白诗作侧重于表现个人的理想和愿望,杜甫诗作则侧重于冷静地描写客观现实。
李诗善于把丰富的想象与大胆的夸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雄奇瑰丽的意境,如《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
杜诗也用夸张手法,也有想象,但总体来说,偏重于写实。
的确,杜甫的诗歌,现实感太强了。
从诗歌创作题材选择这一角度来看,杜诗的题材显然是比较集中的,稳定的,贴近现实生活的。
他的目光始终关注着天下苍生,社会国家。
战争题材在杜诗中数量很大。
反对朝廷穷兵黩武,消耗国力的有《兵车行》等;支持平息叛乱,抵御外侮的有《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观兵》、《岁暮》等。
“三吏”﹑“三别”中,诗人同情人民的痛苦,愤恨野蛮拉丁;杜甫有不少歌咏自然的诗。
歌咏的对象,往往是既联系自己,也联系时事,是情、景与时事的交融,而不仅仅是情景交融。
最具代表性的是《春望》、《剑门》。
杜甫还有些歌咏绘画、音乐、建筑﹑舞蹈、用具和农业生产的诗,同样贯注了作者的感情,具有时代特色。
杜集中也有些诗,时代气氛不浓,个人感情较淡泊,尤其是在成都草堂写的一部分诗。
这是他经过长期飘泊,得到暂时休息后心境的表现。
在《屏迹》、《为农》、《田舍》、《徐步》、《水槛遣心》、《后游》、《春夜喜雨》等诗中,诗人对花草树木、鸟兽鱼虫的动态有细腻的观察,无限的喜爱和深刻的体会。
体现了杜甫诗歌和为人的另一侧面。
8李杜比较

亦非盛颜。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抚事慷慨,聊为《剑器行》。昔者吴人张
旭,善草书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
即公孙可知矣。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 天地为之久低昂。㸌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绛唇珠袖两寂寞, 晚有弟子传芬芳。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 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先帝侍女八千人, 公孙剑器初第一。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 梨园子弟散如烟,女乐馀姿映寒日。金粟堆南木已拱, 瞿唐石城草萧瑟。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李杜比较
李杜二人双峰并峙: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 李杜操持事略齐,三才万象共端倪。(李商隐) 作诗先用看李杜,如士人治本经,本经既立,次第方
可看苏黄以次诸家诗。(宋代朱熹《朱子语类》卷140)
李杜诗作各有擅场: 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
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为太白 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宋代严羽《沧浪 诗话》) 李白的绝句、七古、歌行最好;五绝、五古、五律佳 作亦多,惟七律仅存八首。 杜甫古、近体均妙绝,以七律、新题乐府影响最大。
北风行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纹金鞞靫。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李白天才豪纵,情感奔放,无愧“诗仙”美名。
李白是唐代写作乐府诗最多的人,往往旧题别立新意, 如《战城南》、《蜀道难》、《将进酒》、《长相思》 等;也有即事名篇的歌行,如《江夏行》等。
[转载]李杜诗歌比较
![[转载]李杜诗歌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18bf0dbe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ee.png)
[转载]李杜诗歌比较李杜诗歌比较“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在唐诗的浩瀚海洋中,最为夺目的莫过于李白和杜甫,他们分别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伟大成就, 把唐代诗歌艺术推向了最高峰。
在这里,我试从内容、艺术特色和思想三个方面对他们的诗歌略作比较。
一、李杜诗歌内容比较从诗歌的内容上看,他们一个重在自我,一个重在社会;一个是幻境的描绘,一个是历史的记录。
李白的诗,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更多的是自我的书写,抒发自我的感情,张扬自我的个性。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他志向的抒写,“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是他苦闷的倾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是他个性的彰显。
在他的诗中,处处都是诗人自己的影子,即使是对景物的描写,也是他自我思维的再现。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扇,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是描写的是梦游天姥山所见的幻境,“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
砯崖转石万壑雷”描绘的是想象中蜀道的风景。
相反,杜甫的诗可谓“国事、家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国家的生死,民族的存亡,人民的苦痛,家庭的不幸,个人的遭际,一切的一切,都是他写的内容。
在诗中他把个人之愁升华为一种深沉博大、对受苦受难百姓和国家民族存亡有深远意义的感情。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描述了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控诉了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边廷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揭露了兵役繁重的痛苦……除此之外,《悲陈陶》讲述陈陶斜大败,《收京三首》记录收复两京的历史,《洗兵马》再现九节度兵围邺城,胜利在即时的情景,等等这些诗句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反映了“安史之乱”及乱后十数年的现实生活。
李杜诗歌比较阅读

李杜诗歌比较阅读摘要:如果说唐代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为瑰丽灿烂的星空,那么,并称李杜的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毫无疑问是星空中最耀眼的双子星。
他们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动乱的历史。
面对这个乱世,他们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和个人性格。
风格与思想内容不同,各自的追随者亦不同。
关键词:李杜诗歌比较阅读李杜诗歌高下,历来就有许多争执,归结起来大致有如下四种评价:第一,认为李杜难分轩轻。
韩愈有诗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第二,认为李杜两人各有所长。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又说“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
”第三,认为李白诗歌远高于杜甫。
比如徐积:“乃知公式真英物,万叠秋山青耸骨。
当时杜甫亦能诗,恰如老骥追霜鸦。
”1.以为杜甫诗歌长胜于李白。
比如元種:“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律,大或千言,次犹数百……李尚不能厉其藩翰,况堂奥乎!”此外王安石亦云:“李白歌诗豪放飘逸,人固莫及,然其格止于此而已,不知变也。
至于杜甫,则发敛抑扬,疾徐纵横,无施不可。
笔者以为,第三与第四种评价,虽能各自找到实例自圆其说,但已落入第二种所言。
而第一与第二种表面看来立场仿佛相同,却有着“比”与“不比”的前提区别,前者是作比较后确实感到不相上下。
要试图为诗词建立一套客观的评断标准,甚至比尽悉李杜两人“一二妙处”更难。
所以,笔者为了避免失之于主观的评析,本文就从诗歌鉴赏的两大角度即思想性与艺术性来试对李杜诗歌作个相对客观的简略比较。
一、思想性中国历代的文人对文学作品思想性的评价方法,大抵分为三种,各自对李杜作品思想性的认识如下:第一,受“文以载道”影响,认为文章应该反映社会、表现人生,而李白正缺乏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第二,肯定李白豪侠任气的浪漫情怀;第三,力辩李白除了出世超脱的思想之外,并非无社会苍生之念,是因遭小人排挤,不得已借花月抒其情怀。
李白和杜甫的比较(精选5篇)

李白和杜甫的比较(精选5篇)第一篇:李白和杜甫的比较李白和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为著名的、影响最为深远的诗人,但自唐代以来,人们多喜将他们并论,更有学者对他们的进行比较,以致很多诗评家都卷入了对李杜孰优孰劣的争论。
进入二十世纪以后,虽然学界还存在着李杜优劣论,但人们更喜探讨李杜之间的交谊、李杜诗歌思想和艺术之异同。
一、李杜之交谊和相互影响本世纪较早探讨李杜交谊的学者是闻一多。
他在《杜甫》一文中用饱含感情的笔墨,描述了李杜二人的交往和友谊。
如他在写到李杜第一次会面时说:“我们该当品三通画角,发三通擂鼓,然后提出笔来蘸饱了金墨,大书而特书。
因为我们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假如他们是见过面的)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
” 四十年代,陈叔渠在《唐代两大诗人的风义感及其他》中也论及李杜之交谊。
他认为,“杜甫对于李白,一片怜才之忱,在他的诗中,时时可见”;“最奇怪的是,李白对于杜甫,却是很为冷淡”,“这可见老杜的怜才爱友,一热烈至诚,出于无情的了。
” 五十年代,林庚在《诗人李白》中较为细入地探讨了李杜之间的交谊。
他认为,“李白是杜甫生平最倾心的诗人”,而其因素又有政治和诗歌两方面。
李白与杜甫相会游从的半年中,李白影响杜甫的成分要多一些。
他们真无愧于是志同道合的好友,他们对于政治的警惕性,对于现实的敏感,乃是时代真实的镜子。
他们的默契也就是现实主义传统的发扬。
从诗歌艺术上说,也是李白影响杜甫为多:“杜甫在遇见李白之前,现存约十首的诗中几乎都是五律,可见杜甫早期的作品原是以五律为主的。
”而杜甫在遇见李白之后,受到李白七古的影响,后来又“从七古中获得全新的解放,因而又创造了他自己所独有的五古”。
六十年代,人们对李杜交谊更为关注,出现了好几篇论述李杜之交谊的文章,如郭沫若的《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耿元瑞的《有关李杜交游的几个问题》等。
郭文指出,“李白和杜甫是像兄弟一样的好朋友。
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就像天上的双子星座一样,永远并列着发出不灭的光辉。
古诗鉴赏:李白与杜甫的作品比较研究

神话传说:李白 的诗歌中常常引 用神话传说,如 “大鹏一日同风 起”等,表现出 丰富的想象力和 浪漫主义色彩。
抒情方式:李白 的诗歌中常常采 用直抒胸臆的方 式,如“安能摧 眉折腰事权贵” 等,表现出强烈 的情感表达和个
性色彩。
杜甫的现实主义风格
杜甫的诗歌以现实主义为主,关注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
谢汇 报 人
谢:
XX
豪放不羁:李 白的诗歌中表 现出豪放不羁
的性格,如 《行路难》、 《蜀道难》等。
山水田园:李 白的诗歌中多 有山水田园题 材,如《望庐
山瀑布》、 《独坐敬亭山》
等。
友情送别:李 白的诗歌中多 有友情送别题 材,如《赠汪 伦》、《送孟 浩然之广陵》
等。
杜甫的作品主题
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反映 社会现实
李白的生平介绍
主要成就:被誉为“诗仙”,代 表作有《将进酒》、《庐山谣》 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出生地:四川江油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生平经历:曾游历各地,结交名 士,后因政治原因被贬谪,晚年 生活贫困。
杜甫的生平介绍
出生地:河南巩县
早年经历:游历各地, 广泛接触社会各阶层
晚年生活:贫困潦倒, 但仍坚持创作
出生时间:712年
家庭背景:官宦世家
创作高峰期:安史之 乱后,创作了大量反
映社会现实的诗歌
代表作品:《三吏》、 《三别》、《登高》
等
李白与杜甫作品的艺术风格比较
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
豪放不羁:李白 的诗歌充满豪情 壮志,表现出强 烈的个性和自信。
自然景观:李白 的诗歌中常常出 现自然景观,如 “黄河之水天上 来”等,表现出 对自然的热爱和
李白与杜甫诗歌不同点和相同点

李白与杜甫诗歌不同点和相同点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诗歌吧,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最集中的反映。
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诗歌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白与杜甫诗歌不同点和相同点,欢迎大家分享。
李白与杜甫诗歌不同点和相同点1——以李白的《将进酒》和杜甫的《登高》为例唐朝是文化繁荣的朝代,在诗坛上,涌出了许多名家,大师辈出。
“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更是其中两颗璀璨的巨星。
李白与杜甫是我国唐代的两位著名的诗人,他们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歌。
从诗歌史的地位上来说,两者都是继往开来、沾溉百世的人物,李白是把中国诗歌推向全面发展的“先驱”,杜甫则把诗歌创作提到了现实主义空前未有的高度,因此两人的文学成就可以说是“平分秋色”。
从诗歌思想的角度,他们同样关心百姓疾苦,关心国家命运,反对侵略战争,诗歌思想上有着一致性。
如李白的《古风》、杜甫的《兵车行》都对当时黑暗和腐败的政治予以否定,表达了强烈的爱国忧民之情。
李杜诗歌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但由于两者的生活的时期的不同、生活的经历的各异,李杜诗歌在艺术特色上又有着明显的差异。
下面就以李白的《将进酒》与杜甫的《登高》为例,试比较两者诗歌艺术特色的差异:一、诗歌风格的不同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李白和杜甫在诗歌创作中都形成了特有的风格。
李白的诗歌主导风格是飘逸俊美,而杜甫诗歌的主导风格则是沉郁顿挫,这在他们的许多代表作中都有体现。
如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把黄河在天地之间浩荡奔流的气势与声势充分表现出来,意境开阔,具有非凡的气势和浪漫主义情怀。
而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描绘了一幅惨淡的秋景画面,高天之狂飙,深谷之哀猿,惊心动魄,使全诗笼罩在悲凉的氛围之中,同时也反映诗人凄凉之感。
二、诗歌思想上的不同李白与杜甫都有满腔抱负,想为国家尽一份力,但是他们在仕途中都又不得志,这种壮志难酬的悲愤与感伤在他们的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但两者又有不同:李白的诗,很多表现出及时行乐的思想;杜甫的诗,很多表现忧国伤时的思想。
李白与杜甫:两位伟大诗人的对比与比较

李白与杜甫:两位伟大诗人的对比与比较1. 引言1.1 概述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最著名、最伟大的两位诗人。
他们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丰富的主题内容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本文旨在对比和比较这两位诗人,从他们的生平背景、诗歌风格以及主题与思想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1.2 文章结构本篇文章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讨论。
首先,我们将介绍李白和杜甫的生平背景,包括他们的成就和影响以及在历史背景下的位置和作用。
然后,我们会比较这两位诗人的诗歌风格,探讨他们在表达方式、意象运用等方面的异同点。
接下来,我们将着重讨论他们在主题与思想上的差异,并比较他们对国家、社会以及人生观念等方面的表达方式。
最后,我们将总结整个文章,并给出自己的观点。
1.3 目的通过对李白和杜甫这两位伟大诗人进行比较与对照,我们希望能够深入了解他们的创作风格和思想内涵。
同时,通过分析他们在不同主题和时代背景下的表达方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对于文学与人生的认识和追求。
通过这篇文章的阐述,我们可以对李白和杜甫的诗歌产生更深入的了解,并欣赏他们所创造的文化瑰宝。
2. 李白与杜甫的生平背景:2.1 李白的成就和影响:李白(701年-762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仙”。
他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父亲是一位知名的文人学者。
李白自幼聪慧好学,在少年时期就展示出卓越的才华。
他游历于各地,与许多知名诗人交往并受到启发。
李白以其豪放狂放、奔放灵动的诗风而闻名,情感奔放,笔调豪迈。
他用浓墨重彩和丰富多样的意象描绘了大自然、爱情和饮酒等主题,具有较高艺术价值。
他的作品充满了热情和个人感受,表达了对自由、独立以及追求理想生活的向往。
李白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风格的代表之一。
他在诗歌创作中运用了大胆夸张和丰富形象,并以自由主义态度批评和反抗当时社会政治现状。
他写下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如《望庐山瀑布》、《静夜思》和《将进酒》等,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2.2 杜甫的成就和影响:杜甫(712年-770年)是唐代另一位伟大的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李杜诗词比较论文(大全5篇)

李杜诗词比较论文(大全5篇)第一篇:李杜诗词比较论文李杜诗词比较摘要:李白、杜甫的杰出成就是在学习、继承前代优秀文学、文化经验与成就的基础上取得的,对我们当下如何正确对待经典文化极具启示,可以说,没有对传统文化的广泛阅读、吸收与借鉴,就没有这两位在世界文化之林展示中华文化魅力的文学伟人。
让我们进一步地走进李白与杜甫,深知他们的背景以及在诗歌等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同时也使我们在他们身上吸取更多的精华!让我们更深一步地了解李白与杜甫的性格以及诗歌创作方面的知识等等。
关键字:李杜诗词比较“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这是杜甫对李白诗词的评价。
李白和杜甫,一个人称诗仙,一个人叫诗圣,他们的名字总是并列着出现,就像哼与哈,秦叔宝对尉迟恭,是打一开始就配了对的。
两个人就像两颗光彩照人的明珠,镶嵌在波澜壮阔的盛唐历史上,给大唐盛世锦上添花,但两人的质地又是如此不同,以音符来比喻,李白是高音升调,银瓶乍破水浆迸;杜甫是低音降调,幽咽泉流冰下滩。
李白和杜甫,两个人都寂寞,但排遣寂寞的方式不同,李白是自娱自乐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自闲,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一种孤芳自赏之态跃然而出。
而杜甫则是倾诉型的,他总是找个知己,对着他述说自己的抱负:纨裤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丈人试静听,贱子请具陈;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言词呕呕。
李白是大丈夫,杜甫是小男人,这两人称谓无关乎褒贬,旨在对比出两人性格上的差异,然而无论他们性格上有着怎样的天差地别,却有一项共同之处,那就是,都怀有一颗赤子之心,他们把赤子之心融入诗作,使得千年而下,尚有我这样的人对着青灯古卷,费心劳神,兀自叨叨。
一、不同的创造道路李白曾说过:“颇尝览千载,观百家”,“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
轩辕以来,颇得闻矣。
常横经籍书,制作不倦”,“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杜甫也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窃攀屈宋宜方驾”“颇学阴何苦用心”,不仅自己努力践行,还教导他的儿子要“熟精文选理”。
李杜诗歌异同

一.从风格上来看,两人可以说是截然不同。
(一)不同的创作道路。
主要和他们的生活年代有关。
李白诗歌创作重在唐朝祸乱酿成之前,暴露和抨击了当时的黑暗政治。
李白身平影响他的创作道路主要是从开元十二年,李白开始游历生活,并多次希求荐用,屡遭失败。
天宝元年,李白奉召入京,这时候是他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时刻。
但不久后,就被权贵们所诋毁,仕途再受打击,使他对朝廷充满不满与失望的情绪,但又关心国家大事,希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并无减退。
这样的经历使得他对当时政治非常不满,诗歌是他抨击黑暗政治的发泄地。
杜甫诗歌创作重在祸乱既起之后,反映了国家忧患和人民疾苦。
杜甫的青少年时期虽也受到盛唐文化的熏陶,有着建功立业的非凡抱负,但是他的长安十年,正是安史之乱的前夕。
与其说他曾经看到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不如说他更多地认识到衰败到来的危机四伏。
而且,接着,他便被卷入战火之中,面对满目疮痍,而流徒奔波。
由于生活的困顿与乱离的经历,他看到了人民的苦难,并且对他们表示了深深的同情。
杜甫也写了不少暴露黑暗政治的诗,但他写国家灾难和人民疾苦的诗,占有着更大的比重。
(二)不同的创作方法李白善用虚,“虚”,是指侧重于精神世界的描写.在反映客观现实的时候,李白常常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以感情的逻辑去取代生活的逻辑。
如“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又如“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上句写思念长安,思念是一种精神活动,当然不可能挂在树上;下句写思家,归心不是物体,当然也不可能吹堕。
但是这样写,思念的急切却得到了更为深刻的表现。
杜甫善写实,1,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反映出生活的本质,如《兵车行》写咸阳桥头哭夫别子送行的场面,形象生动地反映出天宝后期拓边战争给人民群众带来的灾难和人民群众对拓边战争的态度与心情。
2,对客观世界观察的细微,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濛濛雨雾,无声无息地飘落,用一个“潜”字,一个“细”字,真是把春雨的神韵全传达出来了。
李杜诗风的比较范文

李杜诗风的比较范文第一篇:李杜诗风的比较范文所谓风格——李白杜甫诗风之比较如果说汉朝的乐府诗是中国历史上诗歌文化的一个里程碑,那么唐朝的今体诗则是里程碑的一个延续,而在这个里程碑上刻下了两个不朽的名字:那就是被后人并称为“李杜”的李白与杜甫,正所谓“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甚至到了今天充斥着先锋诗人的社会,他们的诗依旧被称为永恒的经典。
李白和杜甫被称为唐朝诗歌两大不同派系的代表人,李白代表了中唐时期的浪漫主义,略晚于李白的杜甫则代表了现实主义。
想要探究李白和杜甫诗风的差别,我觉得首先要从二人的生活年代和经历入手,李白出生于公元701年卒于762年,杜甫出生于公元712年卒于770年。
从唐代编年史就不难看出,李白经历了大唐由盛转衰的过程,而杜甫则从懂事起不久就开始了安史之乱,适逢乱世,这就造成了李白诗风前期以喜为主而后期则蕴含了“苦中作乐”的意味,与之相对应的就是一直在感叹“国破山河在,恨别鸟惊心”的杜甫。
我先阐述一下如今对于李白杜甫诗风的一个普遍看法,也是被大众所接受的看法。
首先就是李白的诗,无论是歌、行、吟都给人一种舒服的感觉,信手拈来,不拘一格浪漫洒脱,颇有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周的风范,内容上以写景为主,寓情于景,我把李白的一生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早期,这一时期李白以游历为主,上黄山作出了“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访东鲁写出了“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登敬亭山又吟出了“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岸,只有敬亭山”。
正应了后人所说的那句“一生好入名山游”,也正是他的早期游历开拓了李白自己的知识领域,为他后来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二、中期,这一时期李白在朝廷做翰林,为朝廷写作诗文,李白本以为能够展示他的才华,怎奈朝廷日渐腐败,玄宗正日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李白极为失望,于是主动请辞,并有了那著名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吾不得开心颜”的经典。
这一时期的作品大都充满了怀才不遇的感慨。
李白与杜甫创作方法的异同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业

分析李白与杜甫创作风格的异同08级汉语言一班秦文静20081397李白与杜甫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奇葩。
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圣”.他们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动乱的历史。
面对这个乱世,他们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和个人性格。
他们一起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在我国诗歌史上有着不朽的地位。
下面我从各个方面分析下李白杜甫创作风格的异同。
同:一、他们的诗歌都是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
二、作为政治家,他们都有巨大的政治抱负,都同样缺乏政治能力。
他们的政治理想虽极不相同,各有其消极面与积极面,但在不切实际、无法实行方面,都是相同的。
正是由于这些共同点,才导致他们政治上相同的悲剧结局。
异:一、诗歌思想:李白的诗,很多表现出求仙出世和及时行乐的思想;杜甫的诗,很多表现出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
李白有“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潇洒恣意;而老杜终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追求和痛苦。
二、表现手法:李白经常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抒发出热烈奔放的感情;杜甫经常用刚健的手法,深沉的思考,表现对社会实况的深厚同情。
李白偏向于浪漫,杜甫偏向于写实。
李白诗歌的意象往往是超越现实的,他很少对生活过程做细致的如实地描绘,而是驰骋想象于广阔的空间,穿插以历史、神话、梦境、幻境和大自然的景物,捕捉许多表面上看来互相没有逻辑联系的意象,运用独特的匠心,构成一幅幅惊心动魄的图画,表现跌宕起伏的感情。
李白的语言清新、豪放,不拘泥于格律,不雕琢字句,一切统一于自然。
他也决不使格律束缚感情,当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往往冲破格律的限制,出现一些散文化的诗句。
他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云》的前两句“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使用的就是散文句法。
杜甫的诗以强烈的现实生活气息,客观严谨的笔调,无论在叙事还是写景,都忠实地反映出当时社会情况和历史气息,增强了写实的气氛。
大学语文作业——李杜对比

李白和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为著名地、影响最为深远地诗人,但自唐代以来,人们多喜将他们并论,更有学者对他们地进行比较,以致很多诗评家都卷入了对李杜孰优孰劣地争论.进入二十世纪以后,虽然学界还存在着李杜优劣论,但人们更喜欢探讨李杜诗歌思想和艺术之异同.一、李白与杜甫地诗风比较李白与杜甫在诗歌创作上,有着很大地不同及价值取向.我们可以从下列几点来比较李白和杜甫:思想上,李白地诗,很多表现出求仙出世和及时行乐地思想;杜甫地诗,很多时候表现出忧时伤世,悲天悯人地思想.所以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风格上,李白经常用夸张地手法,生动地比喻,抒发出热烈奔放地感情;杜甫经常用刚健地手法,深沉地思考,表现对社会实况地深厚同情.李白偏向于浪漫,杜甫偏向于写实.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擅长地体裁上,两人都能写各种体裁地诗歌,但李白地七言古诗和绝句写得最好,而杜甫地律诗写得最好.二、李白、杜甫诗歌语言上地比较分析李白诗歌语言具有清新、豪放、自然明快而又精美高华地特色,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杜甫更注意在锤字、炼句上下功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地诗歌语言不同于李白地单纯自然,而是苍劲、凝练地,具有高度地艺术概括力.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李白诗歌地语言风格与他天性开朗,喜欢明丽地色调,不喜欢灰暗色有一定地联系.他对白色地透明体有一种本能喜欢,最感亲切地东西是月亮,如《月下独酌》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月地形象在李白诗中反复出现.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雕饰地诗,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地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于世俗地高洁人格.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李白并且很注意学习民歌地语言和当时地口语,如《长干行》显然是受了《孔雀东南飞》、《西洲曲》地影响.《江夏行》则带有南朝民歌“西曲”地情调.“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横江词》)“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在收.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妾簿命》)“一回一叫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宣城见杜鹃花》)都运用了生动地口语,而饶有民歌地风味.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杜甫地诗歌语言平易朴素,通俗写实,但却极见功力,他下字力求准确有力,使每一个字都含有很重地分量和很深地含义.他很善于用实词,如“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再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抒怀》)非“垂”不足以见平野之阔,非“涌”不足以之奔流.又如:“风急天高云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登高》)“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彭衙行》)“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洗兵马》)这些句子无不苍老遒劲、凝练沉着,与李白地单调明快地风格迥然不同.可以这么说,李白地两句诗到杜甫手里可能合并为一句;而杜甫地一句诗到李白手里也可能拆做两行.像“大道如青天”,“黄河之水天上来”,“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这样地诗单纯到一句一意或两句一意,在杜甫地诗歌里很难找到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三、李白杜甫乐府诗之比较唐代乐府发展史上,李白、杜甫是两个重要地转变性人物,李白既承上又启下,杜甫承之,直写时事,使乐府方向变化转型.李白乐府诗正多变少,杜甫乐府诗正变相半,迨元稹、白居易等人,已然大变.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诗体上,李白有五言长篇,杂言歌行,七绝,五绝,五律等.杜甫新乐府多为歌行.内容上,李白诗颂美兴讽、边塞战争、闺怨思乡、叹世自放、送友求仙等,杜甫诗基本皆写战争.尤其李白《塞下曲门首》昂扬健举,透露出盛唐气象,而杜诗多写安史之乱,从正面战事、王孙宠妃、征夫其苦战等方面叙述,更贴近现实,较之李白更进一步变化了乐府.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李白上接汉魏,“文质相炳焕”,杜甫继承前人,又学习李白乐府地新变,自创乐府新题,洞开中晚唐新乐府之门.李白集大成而知变,杜甫更变李白为新.杜甫乐府诗在体裁、题材、形式、技法、神理、叙事、议论、兴讽等方面,多学习嬗变李白乐府诗,可以说杜甫是李白古乐府对中晚唐乐府新调转换地津梁.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在盛唐诗坛上,李白和杜甫都写了相当数量地乐府诗歌,堪称乐府大家.李白乐府诗地主要成就在拟古乐府,杜甫则更擅长创制新题乐府.在乐府诗里,李白擅长主观述怀,杜甫擅长客观写实.尚虚与尚实,正是李、杜诗歌创作方法上地主要区别.同时也使得他们地乐府诗呈现出不一样地境界和风格.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以李白地乐府诗《远别离》和杜甫地乐府诗《丽人行》为例,分析他们在各自诗中表现出来地“虚”和“实”.李白地《远别离》一诗,实际上是影射当时地时事,是确有所指地,即借舜妃娥皇女英地故事来劝诫明皇不要以国柄轻易授人,忧虑君主有“龙为鱼”之患,权奸小人有“鼠变虎”之虞,但诗中不好明言,所以就把此意化为舜妃娥皇女英地故事.诗歌表面写虚,但却处处虚中有实,即“以虚写实”.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杜甫地《丽人行》一诗,也是写当时地时事,即讽刺杨国忠兄妹地荒淫奢侈.但他并没有像李白一样隐约其辞,而是对一个生活片段进行了严格地写实,几乎不用任何比兴手法.不论写丽人地姿态服饰之美,还是写她们地饮食之精,都是客观冷静地白描,不动用任何手法拐弯抹角,而讥讽之意呈现无遗一.尽管用一句隐语“杨花雪落覆白蘋,青鸟飞去衔红巾”含蓄地揭露杨国忠地丑恶行为,但丝毫不能左右全诗地写实情境.和李白地“以虚写实”不同,杜甫是“以实写实”.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李白诗意旨多模糊,指向多不明,现实针对性较弱;杜甫诗意旨多清晰,指向明确,现实针对性很强.李白地乐府诗多是一些感事之作,很难去对应当时地历史现实,这和杜甫乐府诗“诗史”地面目截然不同.他地这些所谓地感事之作,在表现手法上,以借助想象感怀地居多,写实地甚少.有时即便写实,在旨意上也往往显得迷离惝恍.最典型地如《远别离》,借舜妃娥皇女皇地故事来劝诫明皇不要以国柄轻易授人,用“舜帝囚禁尧帝,后又被禹低所逼,出走于苍梧之野”这样一个传说中地悲惨故事来暗喻可能上演地篡位夺权之悲剧.这样,一场政治危局被诗化为一种迷离恍惚地幻境,而这种幻境又浸染了凝重地绵绵哀愁,使诗在情调上显得更为哀郁.有地反映时事地乐府诗,也写得隐隐约约,像《上留田行》一诗则在暗示我们:兄弟之间为了争夺国家政权,竟然动用了兵力去互相残杀.不难看出,这首诗是在借上留田地故事来指涉讽喻时事.《丁都护歌》虽是借乐府旧题来咏时事,不用比兴手法,完全写实,但就像杜甫地《兵车行》一样,没有写清背景是什么.但它地主旨是明确地,即同情劳动人民地艰苦劳动,刻画天热热水旱时地拖船,万仞享凿磐石地辛劳.《蜀道难》用各种夸张比喻地手法来写蜀道地艰难,但其真正所指却众说纷纭.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和李白不同,杜甫地乐府诗大都有很强地现实针对性,主旨也比较明确.杜甫写下了有名地‘三史’、‘三别’.杜甫地诗歌,不但为后人提供了鲜活地历史史实,而且提供了比事实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地生活画面.杜甫将他博大深沉地忧国忧民意识熔铸在对现实痛苦客观冷静地陈述中,使其乐府诗具备了“诗史”地性质.李白地写虚与杜甫地写实,造成了他们乐府诗风格和境界地不同:李诗“飘逸”,杜诗“沉郁”;李诗“惝恍莫测”,杜诗“恳恻如见”.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杜甫继承李白诗歌,杜甫赞李白诗歌因为常创新,故卓然不群,技压群雄.《雨村诗话》云:“不似称白诗,亦直公写照也.”道出李杜诗歌相似处.结句杜甫渴望能再次与李相遇,把酒细细品论诗文.《少年行》是李杜题目字样完全相同地唯一乐府诗,《杜诗镜铨》称杜该诗“略似太白”,同样看出了杜甫对李白乐府诗地学习借鉴.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因安史之乱,杜甫上取风雅汉魏,并直接继承李白乐府,而写出了具有杜甫特点地写实叙事乐府;李白乐府主于意,是白居易新乐府“系于意不系于文”理论地开启者.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从汉乐府起,就继承了《诗经》“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地传统,大多以叙事地手法反映当时地社会生活和人民状况.直至中盛唐时期,杜甫自拟新题,“即是名篇,无复依傍”,真实再现了安史之乱前后社会地全景.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李白秉承了中国浪漫主义地诗歌创作传统,并为后世地浪漫主义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地经验.杜甫则在现实主义地道路上进行了积极地探索,事实上,后世地许多现实主义文学流派都自觉不自觉地以杜甫为老师,在现实主义这条道路上进行着更深更广地探索.正如韩愈在《调张籍》中所说:“李杜文章在,火焰万丈长.”让我们循着他们地足迹,创造出更新更美地文章.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李白和杜甫诗歌之比较

李白和杜甫诗歌之比较李白和杜甫诗歌之比较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乃至中国古代文学史中两大天才诗人。
李白号称诗仙,杜甫尊为诗圣,这已经大大超越了对普通诗人的评价,甚至带有某些神化的尊崇了。
天才本身或许真的不可以比较,难分轩轾,但是具体到某一些方面,就诗论诗的话,就像刻意去比较关羽和秦琼的武艺,还是可以在某些方面较量长短、一分高下的。
李杜之争这个话题本不算新,但是我还是很想就几个方面,以自己的观点来比较两人的诗歌水平。
李白是我们小时候就非常熟悉,甚至最熟悉的诗人了。
收在学校教科书里的《静夜思》、《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等等,让我对这位浪漫的诗人从小便充满了崇敬和向往。
李白是带着仙风道骨的,贺知章曾称他“谪仙人”。
其人格的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独立不拘,不受到任何约束,这是魏晋以来,封建社会中个人觉醒发展至巅峰的产物,也是盛唐精神的产物。
李白一生抱负远大,至死都在期待“大鹏飞兮振八裔”,能够扶摇直上,遨游苍穹。
李白还喜欢远游,流连山水,如飘蓬般云游四海,自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他的诗歌想象神奇瑰丽,变化无端,结构纵横跳跃,句式长短错落,美不胜收。
无论拿他的哪一首著名古诗,或者绝句,都可以感受得到其艺术魅力。
而杜甫的诗,我们幼时接触的较李白而言少一些,在小学课本里可能就《绝句》等几首: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得色彩丰富,一诗四景,意象生动,倒也令人印象深刻。
中学里渐渐接触得多了,一般都是揭露社会、感慨时事、同情劳苦、田园生活之类,当然也有单纯应景抒情的如《春夜喜雨》等。
杜甫的诗歌风格比较写实,比较直朴,但是语言经过精心的锤炼,显得十分均衡完美,几乎无懈可击。
杜甫生在一个有文学和儒学传统的家庭,是诗人杜审言的孙子,所以自幼习文,深受儒教,形成了他为人为文审慎严谨的习惯。
他的诗,讲究情景交融、声律韵美、言之有物。
所以他的很多诗歌,是可以当作诗史来阅读的。
李杜诗歌差异及其原因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李杜诗歌差异及其原因“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在唐诗的浩瀚海洋中,最为夺目的莫过于李白和杜甫,他们分别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中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伟大成就, 把唐代诗歌艺术推向了最高峰。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唐代诗歌的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座高峰,我们分别称他们为“诗仙”“诗圣”.他们共同经历了唐王朝由极盛到动乱的历史。
面对这个乱世,他们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诗歌艺术风格和个人性格。
李白诗歌的风格形成于唐帝国最强盛的年代,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
(《中国文学史》)他的诗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
他继承了自《楚辞》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发展出自己独到的风格。
杜甫的诗歌风格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渐在苦难中成形。
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
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任务的沉重责任忠实描绘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感受。
杜甫“没饭不忘君”,艺术风格沉郁顿挫.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尤其是宋代江西诗派更是杜甫视为宗祖.他的影响力巨大.李白年少时博览群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他还仗剑任侠,“十五好剑术,遍于诸侯”。
(《中国文学史》)他年少是曾广有游历。
这一切都对李白自由奔放的性格形成有重大影响,还直接导致了他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形成。
李白尚武轻儒,轻财好施,喜欢豪饮。
他的人生理想既是超脱又是积极入世的。
他的人格魅力也是别人所不能及的。
杜甫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祖父杜审言是初唐重要诗人,所以对杜甫来说从仕与诗歌都是家业。
他曾对儿子说“诗是吾家事“。
杜甫深受儒家文化教养,终身都有辅佐君王的愿望,又加上自身一生的穷困潦倒,从而形成了他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性格。
他的诗歌也因此偏重于现实主义。
李白终其一生都徘徊在出仕与高蹈之间。
他在《蜀道难》中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奇丽惊险的山川,从中透露了对社会的某种忧虑,他说“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剑阁峥嵘而崔嵬”这可能是对当时政局混乱他抑郁不得志的一种隐喻。
任达放浪与沉郁顿挫——李杜诗作之比较阅读(人教版教学论文)

任达放浪与沉郁顿挫——李杜诗作之比较阅读(人教版教学论文)作者:陈玲珑湖北省武穴市花桥镇中心学校“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和杜甫,是诗国中的双子星座,在唐帝国群星灿烂的诗坛中散发着夺目的光辉。
历来评说李杜的很多,但总不外乎浪漫与现实,放达与沉郁之说。
在我看来,李杜的区别不止于此。
仔细比较,弗难发现,李杜的艺术创作在风格特征、审美形态、创作方式诸多方面存在着更多的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
表层阅读:浪漫与沉郁初讀李杜二人的诗歌,反差是那么大:一个激情彭湃,唱“乘风破浪”;一个忧愁顿挫,吟“万里悲秋”;一个是潇洒的游侠,长袖飘飘,仗剑赋诗,一路走来,沉吟放歌;一个是忧心忡忡的士大夫,时刻不忘忧国忧民,那双忧郁的眼睛,讓人刻骨铭心。
读李诗,令人热血沸腾,情绪激昂,直想跟随作者一同走进雄奇壮观的景象,宁愿同作者共体味诗中的豪迈之气,心灵就会飞升到博大空灵的境界。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经由李白的煽情,我们很容易生发“人生短暂,节序如流”的怅惘了,于是,“人生得意须尽欢”的感叹也就随之而来了。
可见李白是长于“煽情”的,他能够“煽情”,就在于他的浪漫和他诗歌中的青春之气。
相反,杜甫诗中更多的是沉郁之气。
我们被它感动,正源于它饱经忧患的心灵和烙着沧桑的热烈情感。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安得光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朴实或悲凉的文字后,隐藏着作者忧患的心灵。
杜甫,是一位忧郁的士大夫。
不只阅读感受,李之浪漫,杜之沉郁,极大的表现在各自的诗句中。
李白善拟乐府诗,长于七言古体,想象奇特,大胆夸张;多用雄奇壮观的意象表现阔大的气派,往往一开始就是大手笔——“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样的语言容量大,自然流畅,变化自如,激情奔放。
与李白浪漫洒脱的个性密不可分。
杜甫作诗则力求严谨,“语不惊人死不休”,他的优势在于律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杜甫诗歌对比
李白和杜甫是我国古代最为著名的、影响最为深远的诗人,但自唐代以来,人们多喜将他们并论,更有学者对他们的进行比较,以致很多诗评家都卷入了对李杜孰优孰劣的争论。
进入二十世纪以后,虽然学界还存在着李杜优劣论,但人们更喜欢探讨李杜诗歌思想和艺术之异同。
一、李白与杜甫的诗风比较
李白与杜甫在诗歌创作上,有着很大的不同及价值取向。
我们可以从下列几点来比较李白和杜甫:
思想上,李白的诗,很多表现出求仙出世和及时行乐的思想;杜甫的诗,很多时候表现出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
所以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
风格上,李白经常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抒发出热烈奔放的感情;杜甫经常用刚健的手法,深沉的思考,表现对社会实况的深厚同情。
李白偏向于浪漫,杜甫偏向于写实。
擅长的体裁上,两人都能写各种体裁的诗歌,但李白的七言古诗和绝句写得最好,而杜甫的律诗写得最好。
二、李白、杜甫诗歌语言上的比较分析
李白诗歌语言具有清新、豪放、自然明快而又精美高华的特色,所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5]杜甫更注意在锤字、炼句上下功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他的诗歌语言不同于李白的单纯自然,而是苍劲、凝练的,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
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与他天性开朗,喜欢明丽的色调,不喜欢灰暗色有一定的联系。
他对白色的透明体有一种本能喜欢,最感亲切的东西是月亮,如《月下独酌》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月的形象在李白诗中反复出现。
他那些脱口而出,不加雕饰的诗,常呈现出透明纯净而又绚丽夺目的光彩,反映出其不肯苟同于世俗的高洁人格。
李白并且很注意学习民歌的语言和当时的口语,如《长干行》显然是受了《孔雀东南飞》、《西洲曲》的影响。
《江夏行》则带有南朝民歌“西曲”的情调。
“人道横江好,侬道横江恶。
”(《横江词》)“雨落不上天,水覆难在收。
君情与妾意,各自东西流。
”(《妾簿命》)“一回一叫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宣城见杜鹃花》)都运用了生动的口语,而饶有民歌的风味。
杜甫的诗歌语言平易朴素,通俗写实,但却极见功力,他下字力求准确有力,使每一个字都含有很重的分量和很深的含义。
他很善于用实词,如“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
再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旅夜抒怀》)非“垂”不足以见平野之阔,非“涌”不足以之奔流。
又如:“风急天高云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登高》)“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
”(《彭衙行》)“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
”(《洗兵马》)这些句子无不苍老遒劲、凝练沉着,与李白的单调明快的风格迥然不同。
可以这么说,李白的两句诗到杜甫手里可能合并为一句;而杜甫的一句诗到李白手里也可能拆做两行。
像
“大道如青天”,“黄河之水天上来”,“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这样的诗单纯到一句一意或两句一意,在杜甫的诗歌里很难找到的。
三、李白杜甫乐府诗之比较
唐代乐府发展史上,李白、杜甫是两个重要的转变性人物,李白既承上又启下,杜甫承之,直写时事,使乐府方向变化转型。
李白乐府诗正多变少,杜甫乐府诗正变相半,迨元稹、白居易等人,已然大变。
诗体上,李白有五言长篇,杂言歌行,七绝,五绝,五律等。
杜甫新乐府多为歌行。
内容上,李白诗颂美兴讽、边塞战争、闺怨思乡、叹世自放、送友求仙等,杜甫诗基本皆写战争。
尤其李白《塞下曲门首》昂扬健举,透露出盛唐气象,而杜诗多写安史之乱,从正面战事、王孙宠妃、征夫其苦战等方面叙述,更贴近现实,较之李白更进一步变化了乐府。
李白上接汉魏,“文质相炳焕”,杜甫继承前人,又学习李白乐府的新变,自创乐府新题,洞开中晚唐新乐府之门。
李白集大成而知变,杜甫更变李白为新。
杜甫乐府诗在体裁、题材、形式、技法、神理、叙事、议论、兴讽等方面,多学习嬗变李白乐府诗,可以说杜甫是李白古乐府对中晚唐乐府新调转换的津梁。
在盛唐诗坛上,李白和杜甫都写了相当数量的乐府诗歌,堪称乐府大家。
李白乐府诗的主要成就在拟古乐府,杜甫则更擅长创制新题乐府。
在乐府诗里,李白擅长主观述怀,杜甫擅长客观写实。
尚虚与尚
实,正是李、杜诗歌创作方法上的主要区别。
同时也使得他们的乐府诗呈现出不一样的境界和风格。
以李白的乐府诗《远别离》和杜甫的乐府诗《丽人行》为例,分析他们在各自诗中表现出来的“虚”和“实”。
李白的《远别离》一诗,实际上是影射当时的时事,是确有所指的,即借舜妃娥皇女英的故事来劝诫明皇不要以国柄轻易授人,忧虑君主有“龙为鱼”之患,权奸小人有“鼠变虎”之虞,但诗中不好明言,所以就把此意化为舜妃娥皇女英的故事。
诗歌表面写虚,但却处处虚中有实,即“以虚写实”。
杜甫的《丽人行》一诗,也是写当时的时事,即讽刺杨国忠兄妹的荒淫奢侈。
但他并没有像李白一样隐约其辞,而是对一个生活片段进行了严格的写实,几乎不用任何比兴手法。
不论写丽人的姿态服饰之美,还是写她们的饮食之精,都是客观冷静的白描,不动用任何手法拐弯抹角,而讥讽之意呈现无遗一。
尽管用一句隐语“杨花雪落覆白蘋,青鸟飞去衔红巾”含蓄地揭露杨国忠的丑恶行为,但丝毫不能左右全诗的写实情境。
和李白的“以虚写实”不同,杜甫是“以实写实”。
李白诗意旨多模糊,指向多不明,现实针对性较弱;杜甫诗意旨多清晰,指向明确,现实针对性很强。
李白的乐府诗多是一些感事之作,很难去对应当时的历史现实,这和杜甫乐府诗“诗史”的面目截然不同。
他的这些所谓的感事之作,在表现手法上,以借助想象感怀的居多,写实的甚少。
有时即便写实,
在旨意上也往往显得迷离惝恍。
最典型的如《远别离》,借舜妃娥皇女皇的故事来劝诫明皇不要以国柄轻易授人,用“舜帝囚禁尧帝,后又被禹低所逼,出走于苍梧之野”这样一个传说中的悲惨故事来暗喻可能上演的篡位夺权之悲剧。
这样,一场政治危局被诗化为一种迷离恍惚的幻境,而这种幻境又浸染了凝重的绵绵哀愁,使诗在情调上显得更为哀郁。
有的反映时事的乐府诗,也写得隐隐约约,像《上留田行》一诗则在暗示我们:兄弟之间为了争夺国家政权,竟然动用了兵力去互相残杀。
不难看出,这首诗是在借上留田的故事来指涉讽喻时事。
《丁都护歌》虽是借乐府旧题来咏时事,不用比兴手法,完全写实,但就像杜甫的《兵车行》一样,没有写清背景是什么。
但它的主旨是明确的,即同情劳动人民的艰苦劳动,刻画天热热水旱时的拖船,万仞享凿磐石的辛劳。
《蜀道难》用各种夸张比喻的手法来写蜀道的艰难,但其真正所指却众说纷纭。
和李白不同,杜甫的乐府诗大都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主旨也比较明确。
杜甫写下了有名的‘三史’、‘三别’。
杜甫的诗歌,不但为后人提供了鲜活的历史史实,而且提供了比事实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
杜甫将他博大深沉的忧国忧民意识熔铸在对现实痛苦客观冷静的陈述中,使其乐府诗具备了“诗史”的性质。
李白的写虚与杜甫的写实,造成了他们乐府诗风格和境界的不同:李诗“飘逸”,杜诗“沉郁”;李诗“惝恍莫测”,杜诗“恳恻如见”。
杜甫继承李白诗歌,杜甫赞李白诗歌因为常创新,故卓然不群,技压群雄。
《雨村诗话》云:“不似称白诗,亦直公写照也。
”道出李
杜诗歌相似处。
结句杜甫渴望能再次与李相遇,把酒细细品论诗文。
《少年行》是李杜题目字样完全相同的唯一乐府诗,《杜诗镜铨》称杜该诗“略似太白”,同样看出了杜甫对李白乐府诗的学习借鉴。
因安史之乱,杜甫上取风雅汉魏,并直接继承李白乐府,而写出了具有杜甫特点的写实叙事乐府;李白乐府主于意,是白居易新乐府“系于意不系于文”理论的开启者。
从汉乐府起,就继承了《诗经》“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大多以叙事的手法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状况。
直至中盛唐时期,杜甫自拟新题,“即是名篇,无复依傍”,真实再现了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的全景。
李白秉承了中国浪漫主义的诗歌创作传统,并为后世的浪漫主义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杜甫则在现实主义的道路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事实上,后世的许多现实主义文学流派都自觉不自觉地以杜甫为老师,在现实主义这条道路上进行着更深更广的探索。
正如韩愈在《调张籍》中所说:“李杜文章在,火焰万丈长。
”让我们循着他们的足迹,创造出更新更美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