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斯大林体制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浅析前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历史教训
![浅析前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历史教训](https://img.taocdn.com/s3/m/8ebf1c19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06.png)
浅析前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历史教训20世纪末苏联的解体引起了全世界的震动。
那么,前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呢?下⾯就由店铺浅析前苏联解体的原因,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前苏联解体的原因⼀、苏联⾃⾝的原因苏联解体是震撼全世界的⼤事,学术界普遍认为,苏联解体是“诸多因素的社会合⼒作⽤的结果”。
这其中⼤多认为苏联⾃⾝内部的原因是主要原因,⽽以美国为⾸的外⼒也只是起到了⼀定的推动作⽤。
在诸多内部因素中,多数学者倾向于从历史根源上去寻找答案,认为“苏联传统体制由于弊病太多,已⾛不下去了,已经进⼊了死胡同。
苏共的⽡解,苏联的解体,总体来说是⼏⼗年不断积累下来,潜伏着⽭盾恶化发展和总爆发的结果”。
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所以在众多历史积弊中尤以经济上的弊病最为重要。
(⼀)经济上的弊病所起的根本性作⽤这⽅⾯主要指苏联在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存在着严重的弊端,经济建设没有搞好。
有⼈将它视为众因之根,认为“政治的因素和其他上层建筑的因素⽆疑是⼗分重要的,但是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结底是决定性的”。
众所周知在苏联建⽴初期,为巩固新⽣的苏维埃国家政权,逐渐形成了偏重重⼯业和军事⼯业,忽视轻⼯业和民⽤⼯业的发展的⾼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这种经济模式在战争年代发挥了巨⼤作⽤。
但是⼆战后,这种经济模式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特别是在1953年斯⼤林去世后,这种经济模式已经发⽣了危机。
主要表现为:⽇⽤消费品严重匮乏,质量差,消费者宁愿买外国货也不愿意买本国货;不少集体农庄甚⾄整个地区的农业处于⽆⼈过问状态,集体农庄的实物和现⾦收⼊很少;畜牧业发展不顺利,⽜栏的存栏数甚⾄还没有恢复到战前的⽔平;马铃薯和蔬菜⽅⾯⽣产落后;粮⾷产量仍徘徊在⾰命前的⽔平。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就在于,这种经济体制有以下弊端:⾸先、经济发展缺乏内在的动⼒机制;其次、⼈作为⽣产⼒第⼀要素不能充分解放;再者、抑制科技发展进步;第四、经济规模⼤浪费⼤,⾼消耗低效益;第五、与世界脱节。
浅论斯大林体制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浅论斯大林体制与苏联解体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b8a2937227d3240c8447efea.png)
浅论斯大林体制与苏联解体的关系【摘要】:从国体和政体的角度来看,斯大林统治时期的苏联带有明显的封建主义和专制主义,而斯大林体制的建立,不是历史的倒退,它与沙皇统治和资产阶级统治相比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但是,苏联的解体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斯大林体制所造成的,而是当时政权的形式已经严重不适应现实的要求,苏联的解体成为了一种历史的选择。
【关键词】:斯大林体制苏联解体社会主义一、斯大林统治时期的苏联斯大林体制时期的苏联并非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要判断一个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认为,判断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准是它的国体。
社会主义国家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这就决定了其本质是维护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对少数剥削者实行专政。
斯大林体制的根本特征就是权力专制,是典型的集权主义和专制主义。
国家由党来领导,全党服从中央,中央服从五人最高委员会,最后由总书记斯大林一个人说了算。
再加上干部任命制、没有监督的斯大林的最高权力、完全听命于和完全服务于斯大林的超越于法律之外的特务机构、任职终身制、思想文化方面的专制、泛化神化僵化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为其统治服务、整个苏联共产党变成了服务于斯大林的庞大的行政官僚机构,这样的实实在在的集权主义,暴露出苏联在斯大林时期是典型的专制主义,这种体制完全明白无误地说明了苏联的政体名义上是苏维埃而实际上是专制君主制。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
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人是人民群众,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人民当家作主,苏联的君主制显然违背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比资本主义民主共和或君主立宪政体更为落后的封建主义性质的政体,我们无法把它称之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即使它一再宣扬自己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斯大林体制是随着高速工业化、农业全盘集体化和大清洗三大运动形成的。
如果说高速工业化重工业化是为了尽快使苏联强大起来以抵御资本主义汪洋大海的包围,代表了国家的利益而牺牲其他产业和工人的利益,而农业全盘集体化则完全不顾农民的利益。
斯大林模式与苏共垮台_苏联解体关系辨析
![斯大林模式与苏共垮台_苏联解体关系辨析](https://img.taocdn.com/s3/m/2c363a7f27284b73f2425024.png)
2006年第6期总第30期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bei Ad m inistrati on I nstitute No .6,2006General No .30 收稿日期:2006-08-20・历史研究・斯大林模式与苏共垮台、苏联解体关系辨析沈宗武(中共中央组织部,北京 100815)[作者简介]沈宗武(1972-),男,福建漳州人,博士,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干部。
[摘 要]苏共垮台、苏联解体是苏联变革斯大林模式的现实结果,而不是其必然结果。
变革斯大林模式本来有着三种可能选择,苏共垮台、苏联解体只是其中最坏的一种选择而已。
如果不是改革领导者和民主派刻意颠覆苏共政权,苏联改革完全可以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所以,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根源不是斯大林模式,而是错误的改革路线。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斯大林模式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有着深远影响,如果对斯大林模式片面地作出全面否定,最终必然给社会主义事业造成巨大损失。
[关键词]斯大林模式;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社会主义[中图分类号]K5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155(2006)06-0090-04 近几年来,在深入反思苏共①垮台、苏联解体的原因时,许多学者把注意力集中在斯大林模式上。
有人认为由于长期实行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模式,苏共政权进入了“不改革是一条死路,改革是死路一条”的死胡同,认定斯大林模式是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根源。
有人认为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乃是斯大林之后苏联历届领导人逐步背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否定斯大林模式与苏共垮台、苏联解体之间存在深刻关系。
这两种观点针锋相对,屡有争论。
本文不对这两种观点作出检讨,但要对这两种观点较量的核心问题———斯大林模式与苏共垮台、苏联解体之间的关系———作一扼要分析。
一、须从斯大林模式基本特征说起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征到底是什么?很多人作过详细阐述②,但此处不得不扼要重提。
斯大林模式和苏联解体
![斯大林模式和苏联解体](https://img.taocdn.com/s3/m/315ae862caaedd3383c4d3d8.png)
1、进一步发展了列宁晚年的思想,突出市场机制的作用,认为在市 进一步发展了列宁晚年的思想,突出市场机制的作用, 场机制下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应当通过“进化” 改良”的办法, 场机制下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应当通过“进化”和“改良”的办法, 和平长入社会主义。 和平长入社会主义。 承认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仍存在着阶级, 2、承认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仍存在着阶级,阶级斗争甚 至很尖锐,但否认越向社会主义前进,阶级斗争越尖锐, 至很尖锐,但否认越向社会主义前进,阶级斗争越尖锐,承认过 渡时期的社会是某种统一体,虽然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统一体。 渡时期的社会是某种统一体,虽然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统一体。 主张把新经济政策推广到农村去, 发财吧”口号, 3、主张把新经济政策推广到农村去,提出 “发财吧”口号,认为农 业积累会增加农民对工业品的需求, 业积累会增加农民对工业品的需求,这反过来能促进工业的巨大 发展,工业发展反过来又对农业起到良好促进作用。 发展,工业发展反过来又对农业起到良好促进作用。 反对为解决社会主义工业化所需资金而采取掠夺农业的政策, 4、反对为解决社会主义工业化所需资金而采取掠夺农业的政策,认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资金积累应当通过不断扩大农村市场容量的办 法解决。 法解决。 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应完美结合,反对重工轻农的战略。 5、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应完美结合,反对重工轻农的战略。
组织路线的斗争
1、斯大林——托洛茨基
2、斯大林——季诺维也夫与加米涅夫
3、斯大林——布哈林
斯大林模式的初步形成
一、以全盘农业集体化为标志的斯大林模式开 始建立时期 二、以社会主义工业化运动为标志的斯大林模 式的全面建设时期 三、以大清洗运动为标志的斯大林模式的最终 形成时期
一、全盘农业集体化运动
斯大林模式弊端引起的苏联解体
![斯大林模式弊端引起的苏联解体](https://img.taocdn.com/s3/m/37f6b7ea6294dd88d0d26b23.png)
斯大林模式弊端引起的苏联解体范明成09历史学34号摘要:斯大林模式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是各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
斯大林模式在特定历史时期起到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种种弊端,这些弊端在苏联建设中不断地暴露出来,而且是在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等方面的暴露。
最后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这无疑是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一次沉重冲击。
而盘根与苏联社会各方面的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剧变最大的原因。
关键词: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苏联解体斯大林模式的内容斯大林模式是指斯大林按照他的社会主义观在苏联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 人们一般称为斯大林模式或苏联模式, 或表述为斯大林—苏联模式(本文简称为斯大林模式) 。
它是在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的, 后来不断巩固与发展。
斯大林模式是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斯大林模式是前苏联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采用的、并且延续约70余年的一种经济体制。
它形成的标志为苏联1936年宪法的通过。
这种经济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即通过国家权力,全面干预和管理国民经济各部门,通过指令性计划集中进行资源配置,进行社会生产活动。
具体表现为经济运行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政府通过计划确定全社会的产、供、销和企业的人、财、物等。
由于苏联是在斯大林取得领导权后开始全面执行计划经济,斯大林从理论上对计划经济进行了概括,并使其成为苏联乃至于其他一些苏式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工业化的指导思想,所以,通常人们把计划经济体制称为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随着二战的结束,斯大林模式对苏联的发展不仅没有促进的效果,反而成为了阻碍苏联继续向前发展的因素。
苏联体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暴露出了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一) 政治体制上苏共高度集权,以党代政。
贾文华等人认为:“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特征是:高度集中的以党代政领导体制;以人治代替法治,有法不依,长官意志盛行,民主法制遭到破坏;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和终身制;党和国家缺乏有效的人民监督体制。
苏联解体原因简单概括
![苏联解体原因简单概括](https://img.taocdn.com/s3/m/31432343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0c.png)
苏联解体原因简单概括简述: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思想理论上,教条主义禁锢、思想僵化,解体原因照抄照搬脱离本国国情;直接原因:政治领域中,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忽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官僚主义盛行、严重脱离群众。
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得解决导致了苏联解体。
拓展:第一,苏共脱离马克思主义是根本原因。
斯大林的残暴专制,赫鲁晓夫的全盘否定,勃烈日涅夫的腐败,戈尔巴乔夫的总统制和新思维等,无不脱离了马克思主义,尤其是戈氏新思维,完全背叛了马克思主义,直接把苏联送上了解体的道路。
第二,搞军备竞赛拖垮苏联经济是主要原因。
长期以来,苏共乐于和北约搞军备竞赛,导致苏联经济畸形发展,最终影响和制约了苏联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引发国内各种矛盾和社会混乱,被叶利钦等人利用和煽动,是苏联最终解体的主要原因。
第三,戈氏政治体制改革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总统制从组织上削弱了苏共对国家和军队的领导,破坏了苏共的组织路线,让极端分子叶利钦摇身一变成了苏联最大加盟共和国俄罗斯的总统,为叶利钦蛊惑民众和反对苏共提供了权利和方便。
同时新思维破坏了苏共的思想路线,搞乱了苏共的思想,给苏联民众提供了反对苏共腐败的机会,成为苏联解体的思想基础。
第四,叶利钦倒戈和叛变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作为苏联最大加盟共和国总统,叶利钦的叛变和倒戈对苏联的解体是致命,在叶利钦煽动和带领下,苏联几个主要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在阿拉木图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从而彻底抛弃了苏联和戈尔巴乔夫。
第五,西方的忽悠和插手是苏联解体不可忽视的原因。
外因通过内因才起作用。
美国及其西方通过叶利钦闹政变,起到了里应外合的作用,最终达到了他们解体超级对手苏联的目的。
苏联解体,主要是苏共内部出了问题,政治腐败、个人崇拜、经济困境、政改失败、民怨四起,让叶利钦和西方国家有机可乘,把苏联送上了被解体的道路,教训非常深刻!。
斯大林模式对苏联崩溃的历史根源
![斯大林模式对苏联崩溃的历史根源](https://img.taocdn.com/s3/m/78a19deb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bc.png)
斯大林模式对苏联崩溃的历史根源斯大林模式对苏联崩溃的历史根源苏联的崩溃是20世纪末世界格局变化的重要象征之一,它引发了全球对社会主义大国命运的关注和思考,同时也引起了关于斯大林模式的争议。
对于苏联的崩溃,斯大林模式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斯大林模式是指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建立起来的一种政治和经济发展模式。
它的核心特征是全盘国有化和计划经济体制,这使得苏联逐渐成为一个庞大、僵化、瘫痪的国家。
苏联的崩溃与斯大林模式的历史渊源密不可分。
斯大林模式在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初确立,它的优势在于解决了民族问题和经济问题。
但在1940年代后期,斯大林模式逐渐向僵化、顽固的方向演变,其中、它的最大问题在于把全盘国有化和计划经济作为国策,忽视了市场规律,从而导致整个系统缺乏适应性、灵活性,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缺陷逐渐显露出来,出现了许多问题。
第一,计划经济无法保证效率和效益。
由于制度的局限性,苏联计划经济下的某些行业和企业,生产效率得不到保证。
因为政府强制实行计划,企业无法灵活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调整,政府无法了解市场信息,不能根据市场需求去设置计划,生产过剩或过丰都无法避免。
大量资源被浪费,制度劳动力资源移动能力得不到发挥。
第二,政治环境僵化。
斯大林在领导苏联时期所进行的一系列政治迫害和“肃清”行动,使苏联深陷恐惧之中,公民自由被限制,思想保持封闭,人们不敢说出真实的意见和看法,这使得政治体制丧失了紧密的辩论和沟通机制,中央决策者不能快速纠正问题,最终,政治体制变得僵化不堪。
第三,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的滞后。
斯大林模式下的苏联死守中央计划和体制,拒绝采用新技术和生产设备,技术和设备陈旧不堪,缺少科技创新,这些显著地妨碍了苏联生产产块的发展,以至于不能和西方国家比拟,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了竞争优势。
第四,民族和政治问题的让步和抑制。
斯大林模式下的苏联对地方实力的抑制和支配,给各民族关系带来了长久的恶果。
苏联政府高压的集权体制和禁止异议的行为,组织和反作用下,逐渐导致苏联联邦和地方之间矛盾白热化。
苏联解体、苏共灭亡与斯大林的关系
![苏联解体、苏共灭亡与斯大林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8eec44eb227916888586d72d.png)
作者: 高放
出版物刊名: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页码: 161-167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3期
主题词: 斯大林;苏联解体;苏共灭亡;权力过度集中;政治体制改革
摘要:理论界有人认为苏联解体、苏共灭亡是由于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大反斯大林造成的恶果,赫氏是罪魁。
戈氏是祸首。
本文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正是斯大林开创的个人集权制、职务终身制、指定接班制以及他实行的一党专政制、以党代政制、官员特权制等权力过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为苏联留下了祸根。
苏共几代领导人一而再、再而三地沿袭斯大林的政治体制,延误体制内的政治体制改革,为叶利钦击溃苏联和苏共提供了口实和机遇。
汲取苏联剧变教训,必须加快政治体制改革。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190fb043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0f.png)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根本原因:僵化的斯大林社会主义体制。
一、主要原因
1、僵化的社会主义体制,造成农业、轻重工业的比例失调,过分强调重工业,忽略农业发展,造成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2、高度集中的体制在文化方面打压各种反对派和压制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以及强化意识形态方面的严密控制,使整个社会处于僵化、封闭和麻木的状态。
3、政治上领导体制的僵化,贪腐严重,缺乏相对应的监督。
二、其他原因:
1、各国不能根据国内具体情况,忽略客观事实,生搬硬套苏联模式,造成社会发展的畸形。
2、苏联解体的军事原因,苏联发动了多场战争,并与美国争霸,为苏联发展背负上沉重包袱。
3、西方的和平演变思潮的影响。
苏联解体与斯大林模式关系之分析
![苏联解体与斯大林模式关系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d30e08a71fe910ef12df864.png)
苏联解体与斯大林模式关系之分析十月革命的胜利,苏联建立了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但在二十世纪,这个曾经的超级大国解体了,这是具有深远影响的政治事件,它给各国共产党人和世界人民留下了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
因此,有必要研究苏联失败的原因,及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教训。
斯大林时期苏联形成了高度集权的社会主义体制,尽管这种体制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发挥过其积极意义,但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越来越显现它自身存在的矛盾和弊端。
在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分别成为苏联领导人之后,对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经济、政治的方针、政策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时的状况,使苏联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好转,人民生活得到一定的改善。
但由于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旧体制的弊端,再加上决策上的一些失误,使苏联国民经济在70年代中期后的增长速度明显出现下降趋势,国民经济再次面临严重困境。
1985年,在召开的苏共中央非常全会上,选举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书记。
苏联的剧变主要发生在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后期,从1988年苏共第十九次代表会议开始。
剧变同戈尔巴乔夫实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有密切关系,它们基本上是同一个过程。
这大体上又可分为三个阶段。
先是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后是两种政治力量激烈斗争,最后是苏联共产党垮台和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是多种原因作用的结果,下面从解体的内因与外因,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对苏联解体进行分析:(1)内因与外因。
在苏联剧变和解体的原因上,苏联社会本身的问题是内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是外因,其中内因具有决定性和根本性的意义。
本人认为苏联解体的首要原因是以斯大林体制或模式为特征的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它的演变过程中已经失去了活力和凝聚力,进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它已陷入全面危机,从而使整个社会进入了停顿和停滞时期。
苏联传统模式迟迟得不到更新,导致社会内部危机日渐加重。
其次,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提出和政策的转变,其社会背景是苏联同美国军备竞赛和经济竞赛双失败,是苏联传统政治经济体制阻碍生产力发展,社会经济政治蕴育着深刻的危机。
苏联解体原因综述
![苏联解体原因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ac02242f2af90242a895e50a.png)
大 。 到 1955 年, 工业总产量是战前的 3. 2 倍 。 同时生产工具的产量几乎增加到 4 倍 。 苏联成为世 苏 界上仅有的能生产当年人们所能生产出来的任何一种工业 产 品 的 两 个 国 家 中 的 一 个 。 就 这 样, 联时期就克服了俄罗斯与世界先进工业发达国家按阶段发展的落后局面 。 当然, 对于斯大林模式存在的一些严重弊端也必须加以重视, 主要表现在: 一、 轻工业的恢复落后于重工业 。 国家领导人没有把 人 民 日 用 消 费 品 的 生 产 看 成 如 同 发 展 国 防力量和资源那样紧迫的任务 。 在一系列轻工业部门中( 例如纺织业 ) 不仅没有完成计划, 甚至没 有完成战后重建 。 二、 农业的落后面貌 没 有 大 的 改 善 。 农 业 在 第 四 个 五 年 计 划 结 束 时 仅 达 到 战 前 生 产 规 模 的 99% 。 似乎被宣布为最重要任务的农业机械化, 经常是按剩余原则进行的, 即最后才轮到它 。 “阶级斗争尖锐化 ” 三、 斯大林时期国家经历了几次大镇压浪潮 。 斯大林本人就是 的倡导者和 如经济学家( 叶·斯·瓦 尔 加 ) 、 历 史 学 家 和 哲 学 家、 物 理 学 家 ( 尔·德·兰 理论家 。 许多著名的学者, 道, 普·尔·卡皮察等等) 、 生物 学 家 — 遗 传 学 家 都 遭 到 了 激 烈 的 批 判 。 导 致 某 些 学 科 领 域 ( 如 遗 传 学、 控制论 、 世界经济研究等) 、 学术流派遭到封闭或者其研究受到实质性的限制 。 但俄罗斯学者特别强调要用辩证的方法分析斯大林模式 。 俄罗斯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 : “俄罗斯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决定性的阶段是在 30 年代斯 大 林 执 政 时 期 。 斯 室主任舒宾教授写道 大林体制确实具有严酷性, 其严酷的程度甚至比资本原始积 累 阶 段 也 毫 不 逊 色 。 但 只 有 这 样 才 能 ” 可以看出, 集中掌握对于建设工业基础必须的资源, 并奠定了苏联工业体制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 他们特别强调, 在认识到这些弊端的同时也要注意到这是由 那 个 时 候 的 历 史 条 件 、 历 史 环 境、 历史 认识所决定 。
苏联为什么会解体
![苏联为什么会解体](https://img.taocdn.com/s3/m/b67b65d7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83.png)
苏联解体的原因主要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主要是体制僵化、经济衰退、官僚腐败、领导失职、错误的民族政策,外部原因主要是西方的和平演变。
一、内部原因
1.体制僵化、经济衰退
在苏联,“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和集权的体制。
如果说十月革命后出现了“一球两制”的新格局的话,那么,半个多世纪的比较和竞赛,没有显示苏式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种体制未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失去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支持和拥护,这是苏联解体的根本性原因。
2.苏共内部的腐败问题
苏共各级干部的特权现象早就存在,二次大战后逐渐形成为特权阶层,享有各种既得利益。
到勃列日涅夫时期,更形成一个个“官僚氏族集团”,这些集团内部儿女联姻,官官相护,贪污渎职,使执政党与民众之间隔阂越来越大,民心尽失。
3.错误的民族政策
苏联党和国家为解决民族问题作了不少努力,也曾取得一些成绩,但由于历史上传袭下来的民族问题的严重性和民族关系的复杂性,加在处理民族问题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上的失误,使民族问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从而直接导致了最后各加盟共和国纷纷背离苏联而去。
二、外部原因
外部原因主要就是西方的和平演变,和平演变是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颠覆的一种战略,即以武力为后盾对社会主义国家遏制的同时,强化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手段,全面推出西方世界的价值观,或明或暗地支持苏联国内的反对派和民族分立主义势力,加速美国式的所谓“全球民主化”进程。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历史影响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历史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39b25d33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d7.png)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历史影响一个存在了70多年的超级大国为何在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的改革中瓦解和解体了呢?为什么苏联会解体?以下就是店铺整理的苏联解体的原因,希望对你有用。
苏联解体的原因体制僵化、经济衰退是根本性的原因十月革命的胜利,固然不一定像过去苏联教科书所说“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但无需讳言,它也绝不是一次普通的朝廷更替或政权转手,它的世界意义在于,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开辟了一条非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尝试。
在苏联,这一伟大的社会实验曾经取得过辉煌,但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史称“斯大林模式”的政治、经济、文化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和集权的体制。
这种体制,为应对国内外紧张局势,能集中一切人力、财力、物力,适应备战和应战的需要,取得工业化和增强国防实力的显著成果,在短短十多年时间里使苏联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强国。
然而这种体制严重背离现代经济的发展规律,压抑了地方、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加上它在政治上无情地消灭各种反对派和压制持不同政见的知识分子,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严密控制,使整个社会处于僵化、封闭和麻木的状态。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时代主题逐渐向着和平与发展转移,这种体制使经济发展缓慢,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失调更加严重,制度性的弊端进一步凸现。
显然,这种体制不但不能完成把俄国建成现代化民主国家的历史性任务,反而使俄国在同资本主义的世界性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如果说十月革命后出现了“一球两制”的新格局的话,那么,半个多世纪的比较和竞赛,没有显示苏式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种体制未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失去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支持和拥护,这是苏联解体的根本性原因。
领导人因素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出任苏共中央,他所面对的是一个动荡的世界和困难重重的国内环境。
有人比喻此时的苏联犹如一艘满载军火的航船,船体锈蚀,方向不明,运转缓慢,在茫茫大海中濒临下沉。
这就决定了戈尔巴乔夫受命之时,必须实行改革,以挽救这艘航船危亡的命运。
苏联解体的哲学原因及其经验教训
![苏联解体的哲学原因及其经验教训](https://img.taocdn.com/s3/m/9cde4629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8e.png)
苏联解体的哲学原因及其经验教训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末的重大历史事件,对于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联解体的哲学原因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个方面,本文将从这些角度来探讨苏联解体的哲学原因,并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
苏联解体的政治原因在于其权力集中、体制僵化。
苏联建国初期,斯大林集权体制的确确立了国家的强大,但却也导致了政治机构的僵化和腐败。
权力高度集中在党的最高领导层,缺乏有效的权力制衡机制,导致了领导人的个人威权和腐败现象的滋生。
这种权力集中和僵化的政治体制,无法及时回应社会的变革和人民的需求,逐渐导致了人民对政权的不满和失去对共产党的信任。
苏联解体的经济原因在于计划经济的失败。
苏联实行的计划经济模式,过于依赖政府对经济的指令和调控,忽视了市场机制的作用。
这种集权的计划经济模式,导致了资源的浪费、效率低下和经济体制的僵化。
同时,苏联的军费开支也占据了国家经济的大部分资源,导致了民生问题的长期得不到解决。
与此同时,国际市场的开放和全球化浪潮的兴起,也使苏联的经济体系面临巨大的挑战,无法适应新的经济环境。
第三,苏联解体的社会原因在于民族矛盾和社会分裂。
苏联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之间存在着文化、宗教和历史的差异,这些矛盾在苏联解体前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苏联对民族问题采取的是强制统一和俄化政策,这种政策忽视了各个民族的特殊需求和利益,导致了民族关系的紧张和冲突。
此外,苏联的社会分裂也日益严重,贫富差距的加大和社会不公问题的突出,使得社会的凝聚力逐渐丧失,人民对社会制度的不满情绪加剧。
苏联解体的文化原因在于意识形态的失去吸引力。
苏联建国初期,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曾经对苏联社会起到了凝聚和动员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共产主义意识形态逐渐丧失了吸引力。
苏联的官僚体制、腐败现象以及经济发展的滞后,使得人民对于共产主义信仰的怀疑和失望逐渐加深。
与此同时,西方自由主义的价值观和市场经济的魅力不断扩大,使得人们对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怀疑和不满逐渐增加。
斯大林体制与苏联解体
![斯大林体制与苏联解体](https://img.taocdn.com/s3/m/06acce7e4b35eefdc8d333dd.png)
• 1、二 人 一 直 未 能 理 顺 生 产 关 系 和生 产 力 之 间 的 关 系,忽略 和 否 认斯 大林 体 制 的 消 极作用,忽 略 和 排斥价 值 规律、商 品经 济 和 市 场 机 制,否 认 社会 主义 社 会 多 种 所 有制 形 式 的 存 在,继 续 无 限 地扩大单 一 所有制。
四、戈 尔 巴 乔 夫时期 的 斯 大林 体 制 与 苏联解休
• 1、苏共27 大制 定 的“加 速 经 济发 展 战略” 是 以 经 济 增 长的 速 度为 主 要 目 标的。
• 2、集权 的斯大林体制依 旧 运 转。
• 3、戈尔巴乔夫改 革政策 的随意性、朝令夕改、 反复无常。
• 以 1 9 8 8 年 6 月 苏共 第十九次代 表会议为 标 志,戈尔巴乔夫在政治 体 制改 革 的同时, 同全盘否 定社会主义 制度,导 致 全 党 指 导思 想 的 大 混 乱,最终诱发了原苏联社 会经 济、
• 2、在战 略决策,尤 其 是在 经 济 战略 决策 方 面,依 旧 缺 乏 民主,脱 离 实 际,造 成 长 期 的经 济 结构 不 合 理, 民 经 济 比 例 严 重 失 调,国 民 经 济效 益 差,劳 动 生 产率低 下,劳 动人 民 生活 得 不 到明显改 善。
• 在他们执政的后期,个人迷 信、集权过多, 破坏民主与法制的 事 屡禁 不 止,且继 续 蔓 延 从而 损害 和 降低 了 苏 共 在人 民心目中的威 信, 损害了社会 主义在人民心目中的形 象。 坐失两 次了极好 的改革机会。
三、赫 鲁晓 夫、勃 列 日 涅 夫时 期 的 斯 大林 体制 与苏 联解 体
• 1953年斯 大 林 的逝 世 和 国 际形 势 的进一 步 明朗化,这 是 历 史 赋 予 苏 联 对 高 度集权 的斯 大 林 体 制 进 行 改 革 和 转轨 的最 佳机 遇。
论斯大林模式与苏东剧变
![论斯大林模式与苏东剧变](https://img.taocdn.com/s3/m/bc69524ef7ec4afe04a1dfb5.png)
论斯大林模式与苏东剧变从1989年至1991年间,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等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国体和政体相继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执政的东欧各国共产党纷纷倒台,失去执政地位,东欧各国相继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苏联解体,震惊世界。
史称其为苏东剧变。
为什么执政40余年的东欧各国共产党会失去执政地位?为什么具有74年历史的、强大的苏联会在一夜之间瓦解?原因很多,但究其根源就会发现造成今天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
那么什么是斯大林模式?他在苏东剧变中又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下面我将予以一一阐述。
斯大林模式是苏联20世纪30年代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由斯大林创建的一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延续了约70年。
形成的标志为苏联《1936年宪法》的通过。
由于苏联是在斯大林取得领导权之后才开始全面实行计划经济,斯大林又从理论上对计划经济进行了阐述,使其成为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发展的指导思想,所以,人们通常把这种政治、经济体制称为斯大林模式。
主要内容就是:农业上推行全盘的集体化;工业上,重点发展重工业,对轻工业、农业的重视程度不够。
苏联当时国内经济的大部分是轻工业、农庄小农经济,重工业发展滞后,与西欧列强相比差距很大,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在这样的国家去建设社会主义,就应当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有条不紊的进行经济建设。
但是,斯大林模式在农业上片面追求集体化,认为这样可以大幅度的提高农产品产量,提高经济效率。
而且,斯大林模式还主张消灭富农,从而实现社会主义公有化。
出发点是好的,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实现了农业公有化,但是也犯了过急过快的错误。
从30年代初开始实行,到1937年就基本上所有农户都加入了集体农庄,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播种面积几乎达到100%。
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实现了公有化,肯定也会产生很多的问题,只是当时的大势就是这样的,所以没有完全的暴露而已。
斯大林模式与苏共垮台,苏联解体关系辨析
![斯大林模式与苏共垮台,苏联解体关系辨析](https://img.taocdn.com/s3/m/c5e3dae3524de518964b7d3f.png)
!"##$年第$期总第%#期!!!!!!!!!湖北行政学院学报&’()*+,’-.(/012341*156)+61’*7*5616(60!!!!!!!!!!8’9$,"##$:0*0)+,8’9%#!收稿日期:"##$;#<;"#・历史研究・斯大林模式与苏共垮台、苏联解体关系辨析沈宗武(中共中央组织部,北京!=##<=>)[作者简介]沈宗武(=?@";),男,福建漳州人,博士,中共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干部。
[摘!!要]苏共垮台、苏联解体是苏联变革斯大林模式的现实结果,而不是其必然结果。
变革斯大林模式本来有着三种可能选择,苏共垮台、苏联解体只是其中最坏的一种选择而已。
如果不是改革领导者和民主派刻意颠覆苏共政权,苏联改革完全可以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所以,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根源不是斯大林模式,而是错误的改革路线。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斯大林模式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有着深远影响,如果对斯大林模式片面地作出全面否定,最终必然给社会主义事业造成巨大损失。
[关键词]斯大林模式;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社会主义[中图分类号]A>="9>!![文献标识码]2!![文章编号]=$@=;@=>>("##$)#$;##?#;#B!!近几年来,在深入反思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原因时,许多学者把注意力集中在斯大林模式上。
有人认为由于长期实行高度集权的斯大林模式,苏共政权进入了“不改革是一条死路,改革是死路一条”的死胡同,认定斯大林模式是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根源。
有人认为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乃是斯大林之后苏联历届领导人逐步背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否定斯大林模式与苏共垮台、苏联解体之间存在深刻关系。
这两种观点针锋相对,屡有争论。
本文不对这两种观点作出检讨,但要对这两种观点较量的核心问题———斯大林模式与苏共垮台、苏联解体之间的关系———作一扼要分析。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
![苏联解体的原因和教训](https://img.taocdn.com/s3/m/7087fc4db307e87101f696ab.png)
使其制定的经济政策多数脱离现 实,难以得到有效的执行,最终 导致了对生产力的巨大破坏;三 是忽视了农业改革的重要性。前 苏联长期以来一直实行的重工轻 农、以发展重工业为主的经济方 针,而戈尔巴乔夫在其执政三年 之后,即1988年才真正意识到农 业问题的重要性,直到1989年3 月苏共中央全会才专门研究农业 问题,做出了农业改革的决定, 但在实际工作中农业问题一直没 能成为前苏联改革的中心。
苏联解体给中国未来发展的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 活水平,在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尤其应该始终抓住这个中心不放。 (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独立自主地探索具有本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照抄别国的模式最终会落得失败的结局。 (3)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注重执政党的建设。在思想上必须提倡从实际 出发、实事求是的作风,在组织上必须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4)“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苏联剧变 的直接原因表现为右倾机会主义,即主动放弃共产党的领导权,苏联的 经验告诉我们,批判“左”的教条主义要用历史的观点,要全面分析, 不能简单地否定历史。 (5)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最有效的途径。改革必须 深深扎根于本国国情,改革的成败必须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以经济的 增长、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衡量标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环球不同凉热,讽刺西方经济 衰退,苏联经济热潮
四、民族因素
前苏联是世界上民族关系最为复 杂的国家之一,大小民族共有 100多个。从沙皇俄国时代起, 民族问题就一直存在,虽然在前 苏联的整个历史过程中有过比较 缓和和稳定的时期(如赫鲁晓夫 和勃列日涅夫时期),但民族矛 盾和民族冲突一直没有得到过彻 底的解决,这就为前苏联的解体 埋下了隐患。对前苏联的民族问 题的研究在对前苏联解体的原因 研究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纵 观对民族问题的研究,除了历史 因素之外,主要针对以下几个方 面:首先是民族自我意识的提高 和加强。前苏联的民族学家指出, 在戈尔巴乔夫
斯大林模式与苏共垮台、苏联解体关系辨析
![斯大林模式与苏共垮台、苏联解体关系辨析](https://img.taocdn.com/s3/m/8c0c0f0f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0b.png)
斯大林模式与苏共垮台、苏联解体关系辨析
沈宗武
【期刊名称】《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6(000)006
【摘要】苏共垮台、苏联解体是苏联变革斯大林模式的现实结果,而不是其必然结果.变革斯大林模式本来有着三种可能选择,苏共垮台、苏联解体只是其中最坏的一种选择而已.如果不是改革领导者和民主派刻意颠覆苏共政权,苏联改革完全可以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所以,苏共垮台、苏联解体的根源不是斯大林模式,而是错误的改革路线.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斯大林模式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有着深远影响,如果对斯大林模式片面地作出全面否定,最终必然给社会主义事业造成巨大损失.
【总页数】4页(P90-93)
【作者】沈宗武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组织部,北京,1008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512.5
【相关文献】
1.居安思危——苏联解体、苏共垮台20年的思考 [J], 李慎明
2.“苏共垮台”与“苏联解体”--苏联剧变中两个关键性概念的辨析及其根本原因探析 [J], 王一成
3.苏共垮台与苏联解体的十大关键问题——关于苏联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思考[J], 姜长斌;
4."三个代表"党之生命--苏联解体苏共垮台鉴 [J], 岳宗德
5.苏共垮台、苏联解体不应归咎于十月革命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斯大林体制与苏联解体
![斯大林体制与苏联解体](https://img.taocdn.com/s3/m/e58c1322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1e.png)
作者: 张忠
出版物刊名: 俄罗斯研究
页码: 6-10页
主题词: 高度集权 苏维埃 集权体制 社会主义社会 共和国 斯大林体制 商品经济 消极作用二战后 苏联解体
摘要: <正> 1991年12月25日,原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总统办公室,通过苏联中央电视台和美国有线新闻电视台,向全国和全世界发表他最后一次作为苏联总统的讲话。
他说:“鉴于独立国家联合体成立之后的局势,我停止作为苏联总统的活动。
”同日19点38分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降下。
至此存在了74年的社会主义国家,存在了69年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斯大林体制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摘要】:从国体和政体的角度来看,斯大林统治时期的苏联带有明显的封建主义和专制主义,而斯大林体制的建立,不是历史的倒退,它与沙皇统治和资产阶级统治相比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但是,苏联的解体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斯大林体制所造成的,而是当时政权的形式已经严重不适应现实的要求,苏联的解体成为了一种历史的选择。
【关键词】:斯大林体制苏联解体社会主义
一、斯大林统治时期的苏联
斯大林体制时期的苏联并非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要判断一个国家社会制度的性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认为,判断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准是它的国体。
社会主义国家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这就决定了其本质是维护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对少数剥削者实行专政。
斯大林体制的根本特征就是权力专制,是典型的集权主义和专制主义。
国家由党来领导,全党服从中央,中央服从五人最高委员会,最后由总书记斯大林一个人说了算。
再加上干部任命制、没有监督的斯大林的最高权力、完全听命于和完全服务于斯大林的超越于法律之外的特务机构、任职终身制、思想文化方面的专制、泛化神化僵化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为其统治服务、整个苏联共产党变成了服务于斯大林的庞大的行政官僚机构,这样的实实在在的集权主义,暴露出苏联在斯大林时期是典型的专制主义,这种体制完全明白无误地说明了苏联的政体名义上是苏维埃而实际上是专制君主制。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
体。
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人是人民群众,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人民当家作主,苏联的君主制显然违背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比资本主义民主共和或君主立宪政体更为落后的封建主义性质的政体,我们无法把它称之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即使它一再宣扬自己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斯大林体制是随着高速工业化、农业全盘集体化和大清洗三大运动形成的。
如果说高速工业化重工业化是为了尽快使苏联强大起来以抵御资本主义汪洋大海的包围,代表了国家的利益而牺牲其他产业和工人的利益,而农业全盘集体化则完全不顾农民的利益。
大清洗运动中,成千上万的人被杀,这其中包括党政军界、工业建设和经济文化科学领域的干部和群众,这种现象则充分暴露斯大林时期的政权并不代表人民利益,而是代表斯大林自己及其奴仆——官僚特权阶层的利益。
二战中苏联军民同仇敌忾,战胜法西斯,并不能说明斯大林政权就代表他们的利益,只是当时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而已,这和沙皇俄国战胜拿破仑的军队同样都是出于相同的民族利益。
这种政权是少数人的政权,仅代表少数人的利益。
斯大林体制逐渐造就了一个名实不符的共产党,这仅从斯大林对党的态度即可看出。
斯大林如何看待苏联共产党的呢?他认为党是“圣剑骑士团”,而此却是封建主义的宗教组织,是个人独裁的工具,表明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共产党已经成为为巩固和维护斯大林个人专权的宗教式的国家机器。
斯大林政权是代表以斯大林为首的官僚特权阶层的利益,是少数人对大多数人的统治,所以斯大林体制的苏联的国体明显不是社会主义的性质,宪法规定的性质只能是一纸空文。
整个苏联历史,社会主义制度的存在
是很短暂的,它仅仅存在于列宁执政时期,还只是存在于备受争议的军事共产主义和新经济政策实行和不断改革探索的几年当中。
斯大林体制将科学社会主义引向歧途,自此改变了这个国家的社会性质。
斯大林之后,这种体制一直延续下去,历经30多年,尽管修修补补,并没有根本性质上的改变,致使苏联各族人民早已丧失了对这种体制的信心和好感。
有学者认为斯大林模式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原则,其中包括共产党的领导、无产阶级专政、马列主义指导、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坚持社会主义根本方向等。
事实上,苏联的共产党领导是蜕化变质成为服务于官僚利益集团的统治,不是无产阶级专政而是少数人的专政,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君主专制;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而是斯大林主义的愚昧统治,其根本是违背马列主义精神实质的;至于经济领域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却正符合专制统治和集权需要,事实上是对强权封建君主集权主义的继承,国家对第一第二产业的垄断,正是列宁的“垄断是帝国主义的本质特征”论断的回应,表明苏联的封建帝国主义的根本性质;失去了人民性的斯大林政权除了欺骗自己的人民和世界,又哪里谈得上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呢?这些基本原则不能成为判断一个社会是否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标准,只能作为参考因素,这些明显只是传统科学社会主义的关于社会主义的概念,是观念先入为主的社会主义,带有空想社会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性质。
科学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的国体是人民性的,有些国家虽然体现了上面所提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原则,但却根本违背社会主义社会的国体,被推翻的苏东国家
为此提供了绝好的论据和例子。
且邓小平理论早已为姓“社”姓“资”提供了“三个有利于”的衡量标准。
为此我们不能不把这些衡量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原则,仅作为参考因素罢了。
总的来说,斯大林体制是带有沙皇特色和空想社会主义因素的封建帝国主义,斯大林政权是极端集权的专制君主制。
二、斯大林体制是历史的选择
尽管斯大林体制实际上悄然改变了苏联的国家性质,但它却是符合苏联历史发展实际需要的。
恩格斯认为,任何一种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是历史“合力”作用的结果。
斯大林体制的形成是苏联20~30年代的具体环境所决定的。
当时的苏联处于十分尖锐复杂的国际国内历史环境之中。
在国际上,资本主义世界30年代的经济的萧条加剧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和争夺,德意日三国的法西斯势力上台,对外疯狂的扩张掠夺,形成亚欧两个战争策源地。
苏联既处在资本主义世界的汪洋大海之中,又受到法西斯主义和反共势力的双重威胁,苏联国力的增强是其政权巩固的最后保障。
发展经济、增强国力为历史形势所迫,人民所急需。
在国内,苏联仍然是一个十分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滞后,小农经济占优势;再加上四年的世界大战、三年的国内战争,经济破坏十分严重。
国内外情况的对比,造成苏联党和国家的一种“非常感”,要赶上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提高综合国力,就必须选择超越性的发展战略。
历史上的封建沙皇专制统治的传统对苏联新生政权影响很大,由于缺乏资本主义议会民主的实践,容易造成个人专权。
苏联初期的人民文化素质十分
落后,皇权思想、小农观念十分严重,以致政权领导人容易养成家长制的作风;这种东方型的带有专制主义的历史传统和民族传统的国家,为高度集权体制的推行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和社会基础。
斯大林继承了这种俄罗斯历史传统和民族传统中的糟粕,加上其个人在革命中和战争中的巨大历史贡献以及他以极强的政治手腕赢得了党内斗争,控制了列宁之后的苏联政权,斯大林的个人因素便掺进了这种政权当中。
客观历史形势和领导人的主观因素相结合,才成就了历史的现实。
苏联20世纪20~30年代的社会现实、国际环境、历史传统和民族传统,通过斯大林的个人主观因素的选择加工,在苏联形成了具体的斯大林模式。
二、对斯大林体制的客观评价
尽管斯大林体制具有严重的弊端,但其大大提高了苏联的综合国力,打败了法西斯主义的进攻,维护了苏联的独立,树立了苏联的大国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至今仍为俄罗斯人民所怀念。
苏联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因为当时的体制适应现实的需要,但无法证明它是社会主义的性质。
社会主义不等于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实行了这样制度的国家不一定就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
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的具有人民性的政治制度,这两个属性缺一不可。
苏联的强大,并非单纯是社会主义的功劳,并非在显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与苏联解体并不显示社会主义失败是一样的道理。
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同样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创造经济奇迹,我们不能迷恋于其经济的增长。
例如20世纪初,由于持续的安定,以铁碗统治的极右翼资产阶级政
府曾经创造了“斯托雷平奇迹”,沙俄经济持续高涨,与1900年相比,煤产量增长121%,棉花加工量增长62%,出口总额增长112%,国民收入增长78。
8%,全俄人均粮食生产达到历史最高值,直到50
年后才被打破。
斯大林体制的形成不是历史的倒退,相对于沙皇专制的封建主义和反动的短暂的资产阶级的统治是一种巨大的进步,它保存了十月革命的胜利果实,有力地支持了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与资本主义民主国家共同反对法西斯邪恶势力从而彰显了世界正义,扩大了世界社会主义力量和影响。
斯大林体制不属于空想社会主义的范畴,它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但因为失去了人民性,就不再是社会主义性质,尽管它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而斯大林体制下的苏联,却照抄照搬科学社会主义书本上的条条框框,却有明显带有空想的因素;斯大林体制将科学社会主义引向歧途,同样给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带来挫折。
【参考文献】:
【1】《斯大林模式的现代省思》,沈宗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斯大林模式与苏共垮台、苏联解体关系辨析》,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6期
【3】《再论斯大林模式——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5期。